第一篇:三下乡总结——窦明媛7月底
三下乡给我的感动和成长
窦明媛 关于这次三下乡,给了我很多成长的感动和思考,这一路走来,和亲们的每一天,都在心里化成点点感动,都会让我深深的怀念。做这个项目,顶了很大的压力,最不舍的是做这个项目就意味着必须要放弃校协会的项目,内心的纠结和斗争,在这20年的生涯里感觉是最强烈的了,两边都是自己喜欢的项目,两边都是耗费心血一心一意想要做大做成的项目,当必须要面对割舍某一个项目的时候,心里的难过就像潮水一样一遍又一遍的翻涌在眼眶,那些天因为委屈,因为割舍不下,因为什么其他的情绪,在宿舍帘子后面的小空间里流了多少次泪都不知道了,记忆最深的是半夜在校协三下乡的群里给大家介绍校协、说明这次三下乡的人员要求、当大家不解的问我这是为什么时,我只能说自己做事太莽撞了。那时候,很感谢马腾云,贾青芝,尤倩、岳翰逊、马秋慧、沈子翔等一票人给我的支持和理解,亲手解散自己建的这个群,是在半夜三点多,静子被退群后还不解的再次加进来,心里的感动和难过瞬间就爆发了,说明原因后才“坦然”的点击了“解散该群”的按钮,悄无声息的就这样解散了第一个三下乡群,心里满满的都是愧疚,“对不起”虽然说了很多遍,但是,到现在想想心里还满是愧疚„„
立项的截止日期是20号,18号的晚上给常老师写了长长的一封邮件,现在想想觉得那时候的自己真有勇气,年少轻狂吧,还是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她,我说我终于找到了的那个人,她真的很理解我,她曾说过会带我,但是我自己却等不及了,就这样,我又一次和自己的人生导师错过,我知道这一个月的锻炼她会教会我很多东西,但我还是固执的选择了离开。。。大兵也很不解我为什么那么喜欢老师还要重新立项,我也说不清了,追求的是什么?要做什么?做出什么东西来?这些,那时候的我什么也回答不上来,只是觉得自己不做这次三下乡就会死一样,倔的一点不给自己留退路。。
立项的那段时光,在难过的同时,也深深觉得自己总是那么幸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这个项目,在马老师和15位亲们的支持下,被报送上去,交本子那天是政委去的,那天我还在北区帮忙拍校协的毕业视频,看着政委一路往中区走,那种五味俱存的滋味真的说不出来了,但是,心里记得。
考试周的时候复习不进去,看了大量的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献和报道,想要进一步做好这个项目的决心才真正诞生,动员政委做活动的具体策划、让雨晴做宣传单、和大兵一起出去踩点,想的时候没有想到做活动会有那么多问题,真正去做的时候才发现问题那么多,对石河子的环境不熟悉,知道的有留守儿童的学校又放假了,跑了好几个学校都说假期的返校时间在8月中旬,找不到调查对象,这真是头等大事了,接连三天的寻访都是这样,离成员见面大会的时间越来越近,心里的忐忑也越来越多,抱着一股倔劲和到处问到处找的盲目,还真初定了几个寻访地点,像个没头苍蝇一样乱转的我,也确实看见了石城美好的相对面:紧密相连的棚户区、到处堆放的垃圾、身型佝偻的落寞老人、吸着鼻涕的脏小孩„„贫困脏乱的生活环境和
匮乏单调的精神世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次成员见面大会在心协办公室召开,农学院的门牌好秀气,很多亲们都走错了,当时的场面好尴尬啊,除了几个成员是见过面的,大多成员都是第一次碰面,我傻傻的站在门口等着,还记得李明明也不认生的直接就进门去,我才傻眼想这是谁?虽然说成员基本都是各院的心理委员,但是培训时也并不都见过面,哈哈,紧接着大家都很默契的找来了,我的尴尬才消了点。从项目介绍到任务分工和讨论,一群热血青年就这样开始了接下来的暑期生活„„
走六建踩点那天是政委、驴子和我一起去的,虽然驴子是直系的师弟,但也眼拙的没有认出来他,走到跟前叫师姐了才发自内心的感觉自己眼瞎啊。。一路上走走停停,符合我们寻访条件的孩子很少,政委和驴子因为“业务生”也没有准备访谈提纲,还有点不好意思出击,都自觉的担当了照相人员,最后禁不起鼓励和逼迫,两个大男孩也开始主动与遇见的孩子交流„„一路上三个人都在讨论访谈提纲和接下来的活动实施方案,真的是把本子上的策划改了又改,之前想的和具体要做的还是有一定差距,好在大家也非常支持这种边摸索边改进的笨方法,下午的时候,呼啦啦在六号楼前聚起一堆人就开走,一路上大家都还在做自我介绍,雨晴、驴子、少珍、倩娃是开大会时有事请假了,牛哥麒哥是糊里糊涂的记不清谁是谁,政委默默的不说话差点就被遗忘了,总之一群新朋友见面还颇有共同语言,随着话题不断更新,离目的地也就越来越近,太阳那么大,走那么远的路,一点累的感觉都没有,随机分好小组后大家各自行动,牛哥带着麒哥就
开跑了,倩娃和驴子一组最后和雨晴李明明组“撞车了”,由于我的意外加入,李明明便开始了单访,这也由此铺垫了他今后单独担任线路规划员一职,驴子在他新朋友的带领下转战其他地点,剩下我和雨晴惊喜的面对一拨又一拨可爱的小朋友,有个可爱懂事的小妹妹把手里的糖非要分发给我们,你不吃都非要往你嘴里塞的那种热情让你真的不忍心拒绝,后来还被她们带去见了一个留守儿童的父亲,仓促的聊了些后,那位父亲又仓促的出席了,但好在孩子们都很理解父母的辛苦,对此也并没有过多的抱怨什么,从她们的懂事中,我看到了留守孩子的坚强和对父母的宽容,也许,正是她们可以独自面对生活的这份韧性,才会让她们外出忙碌的父母多一份干劲和放心,真心祝愿她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长大后可以为父母和她们未来的子女撑起一片温馨的蓝天。
寻访的日子很艰苦,7月的气温可以无端的让人发烧,还好因为孩子的活动的时间基本在下午,赶着太阳寻访的事我们做过,淋着雨寻访的事我们也遇见过,这一路风风雨雨可以说都经历了,但是亲们的干劲却没有因此退却,有句话说:越挫越勇,说的就是年轻的我们!活动第三天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一群人从七小区一路找来扑了个空,最后基本每一小组都走到了努尔巴克村收获还是不大,那时候大家的心情明显都很低落,但还是不放弃寻访的脚步,内心里真心希望不要找到留守儿童,找到了也不要有心理方面的问题,但当真正找不到的时候,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失落,见多识广的李明明从一开始的只是提醒我活动方法不对开始帮助我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麒哥他们也相互
打气相互鼓励着,宁姐也用她的乐观感染着大家,最后又渴又累的大家就在小区旁边的一个破旧操场上解决了两个大西瓜,那时候,感觉捧在手里的瓜是那么甜,余晖照耀下的亲们是那么亲切那么优秀。。
扑空那天回去,自己心里难受的不行,因为自己踩点的疏忽,害的大家浪费了一下午„„一开始立项时,很多人就告诉我说石河子哪里有什么留守儿童,都是外来务工子女。但是,石河子各种网页上还是有留守儿童消息的存在给了我继续下去的动力,可是没想到真的遇见了跑几个小区几个村都找不到的事情,把问题看的太简单,等问题到来时就会方阵大乱。想想那时候给马老师说活动地点没问题时的保证、和常老师说一定要做三下乡的固执,想了又想,把眼泪都憋回去,不管好不好,把自己想的全写在本子上,重新分工,重新定位活动的主次方向,最最感动的是:三点给亲们发短信说二天上午开会,就有6个亲立马回了短信说二天准时到,拿着手机的我,那一刻把所有的畏惧都丢在了身后,大家的每一句支持你,支持你,支持你让我在半夜笑的像花一样,那一刻,我明白了,不管这次活动做成什么样子,我有你们!还怕个毛线!
重新调整过后,李明明成了孤独的小黑孩,从早上出发一天踩好几个团场,剩下的我们分成深度访谈和撒网式访谈加问卷两个小组,各有侧重,还算顺利的进行开来。大家相互熟悉了,才发现本来女生就不多的队,竟然都是纯纯的女汗子,爽姐、宁姐、倩娃,再加一个无敌豆豆,哈哈,男孩子帅气女孩子剽悍,这是有多超大阵容啊,每次都在心里偷笑„„
这次活动,开始就给大家说有兴趣就来,大家就是要玩的开心,玩着做着,现在回味起来,我自己是玩的挺开心的,不知道亲们的收获怎么样,我不光玩的开心,还见识了大家各怀技艺,发现在做视频上传视频神马这方面,我真是弱爆了,这些还希望大家以后多多带我~亲们,今天的回忆录先写在这里,后面会陆续出现大家活动中的趣事糗事好玩事,希望活动做完了(也还没完,因为还没答辩)总之是希望大家以后情谊还在,没事多多联系,我就在家坐等开学了,等着开学和你们大聚一次,因为能认识你们真的很不容易,简直太不容易了,大学这四年,记得我们一起疯过、笑过、闹过„„
第二篇:2013年7月12日六建访谈总结——窦明媛
2013年7月12日六建访谈总结
窦明媛 冒着烈日,我们调查实践小组来到了条件艰苦的边缘城区六建,在这里我们见证了一个城市的破败,在这里,放眼望去,都是低矮的房屋和正在施工建设的高楼雏形,想必不久,这里也会高楼栋栋崛起,变得和市区一样繁荣,怀着这种期待,我们深入居民区,开始此次留守儿童的寻访活动。
很多人都说石河子市没有留守儿童的存在,但我们在这里却遇见很多父母长日在外务工,少回或不回家陪伴孩子的家庭存在。我们走进聚居区不久就看见一位七旬奶奶带着一个小学模样的女孩子外出,与他们简单的交谈后,听了我们的来意,奶奶很热情的把我们请到她家去,在奶奶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一个杂物四处搁置的小院,一条浑身尘土沾着草屑黑色土狗在格局紧促的校园里自娱自乐,也不管我们这些陌生人的侵入,奶奶自顾往屋子里走,并让我们也进去,进去之后昏暗的光线还没有看清家里的布局,就被一个孩子的尖叫声转移了视线,右手边的小屋内一个小男孩还没有起床,用被子包裹着自己瘦小的身躯,不好意思的往黑漆漆的墙上看,见状我们也不好意思了,但是比他小两岁的妹妹却很坦然的告诉我们他表格经常这样睡懒觉,家里人也不说什么。之后就开始了我们的交谈,整理出如下内容: 男孩子的父母是做纱窗生意的建筑工人,平时基本都在家,但也早出晚归的,并不与他进行什么交流,父母在家时也只是干他们自己的事或者休息,对他的生活和学习过问很少,主要照顾他生活起居的是奶奶,虽然奶奶很宠爱他,但他不喜欢和奶奶做过多的交流,因为当时奶奶就在旁边,就没有细问原因。当我们问他的学习状况时,他很不以为然的告诉我们一般,不愿意过多的谈论这个问题,但当我们问到他是否帮表妹辅导功课时,他却很高兴的告诉我们有过,但是次数不多,接着从他表妹口中我们得知,他平时比较懒,基本不帮父母做家务,但是对奶奶还是比较尊敬和服从,学习成绩在班上排名中等,平时喜欢找和他同年级的哥哥玩,今天她哥哥去上补习班,表哥就自己窝在家里睡觉。
从交流中不难发现,三个孩子的性格都各有缺陷,父母不在身边,缺失的父爱母爱和隔代教育的缺点,让三个孩子的内心都比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沉闷,言谈举止也缺乏自信,
第三篇:三下乡个人总结郭明伟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个人总结
不知不觉,为期一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就要结束了。回顾过去这一周,我们------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以下简称“服务团”)------主要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活动,一是在在马鞍山市当涂县石桥镇石桥中学举办了学习经验交流会,二是就安徽省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在石桥中学,我们两人一组地进行了深入班级的经验交流活动。
在交流活动中,我们主要和同学们分享了我们自身高考备考策略方面的技巧,并简略地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并且对同学们的问题做了记录,汇总后交给学术组的同学。第二天,我们开展了各科学习经验交流讲座,分别由六名同学进行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的讲座。讲座后,我们启动了一帮一活动,实践团的每名同学都与当地同学结成了帮助小组,互相留下了联系方式,以便今后对当地的同学进行更多的辅导与帮助。
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我感受到了当地同学对我们热情的接待、对知识的渴望、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囿于学习生活环境和条件,他们也许不能拥有像我们一样的平台与机会,但他们拥有着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渴望,所以我真诚的希望能尽我绵薄之力,为他们的高考及将来的人生道路提供帮助。
二、我们还顶着炎炎烈日,徒步前往石桥镇的各个乡村,深入田间地头,走家串户,进行关于“安徽省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活动。
调研中,由于缺乏交通工具,我们只能采用步行的方式去往各个乡村,因此往往需要花费半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因此一天下来,许多同学常常走得双脚发软。但艰苦的客观条件阻止不了我们火热的脚步,我们不仅完成了任务,还是提前一天完成。在与当地村民进行交流填写调查问卷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村民们不理解、不配合、语言不通的情况,但同学们仍耐心的与村民们进行沟通,用微笑与真诚化解隔阂,努力完成调研任务。虽然遇到了重重困难,但我们发扬吃苦耐劳的作风,迎难而上的品质,保质保量完成了调研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我也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品质,锻炼了自己的沟通交流能力。并且,这一活动也让我对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给我上了一堂难忘的“国情教育课”。
总的来说,在这一周的实践活动中,我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与技能,有人际交往方面的,也有工作规划方面的。可以说,为期一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将成为我人生的重要财富,我将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践行所学。
郭明伟PB12007322
第四篇:三下乡总结
贯彻科学发展观 服务农村促和谐
——“关爱农村听心声 访贫问苦送温暖”三下乡活动总结
近年来数以万计的大学生选择在暑期去农村地区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对当地发展的贡献和大学生自身的收获到底有多少值得我们深思,在10年这个寒假里,我作为重庆工商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计算机系寒期三下乡实践队的一员赴渝北区高嘴镇高兴村进行实践活动,这样的亲身经历使我对“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渝北区高嘴镇高兴村,原大湾镇高兴村,该村有80余户住户,进600位居民,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在外务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儿童,或许是那天的天气有些冷冽,村子里罕见人迹,四野的农田还留着刚刚割完的庄稼茬子,隐约可以感受到村名们的辛勤。
在村支书吕书记的指引下,慰问团的人分成了两拨,一批由吕书记带路,石曼丽同学带队慰问三家,剩下的8人跟我,由一位当地的贫困家庭的大娘带路走访,队员们忍着凛冽的寒风,时而走在高速路旁,时而下到农村的泥泞小路,坡高路滑,时不时有人不小心摔倒,但是同学们都没有为这些所吓倒,反而更加激发起来了斗志,一路前行,一直没有人喊累。我们走访的三户,从外看来都还算过得去,但一进屋,都会闻到一股药味,这三家都是常年有家人生病,耗空了家底。
第一位老乡家里是一位瘫痪的老人,生病20多年来,出门的时候都是去医院,平日里都是躺在床上不动弹的,听说我们来了,老人执意要下楼来见客,看着老人颤颤巍巍的走下楼梯,我和另外一位同学赶紧上去搀扶,老人的热情,倒让我们来送温暖的感受到了阵阵温暖,老人家里虽然有限寒酸,也没几样像样的家什,但是干净整洁,收拾得落落大方,不用想也可知道,这是一户勤劳的主人家,老太太平日里除了照顾生病的老大爷外,还养了几只鸡,在公路对面的收费站找了份做饭的工作,侍弄几亩薄田,生活的压力已经让她没南头爬满了银霜,日子虽然清苦,在她的脸上却没有看见一丝的懈怠,反而饱含希望。当谈到两老的儿子时,两位老人家脸上顿时写满了骄傲,他们的儿子也有20多岁了,比我们这些读书娃也大不了多少,大学刚毕业,没有分配到工作,就自己去城里学了卡车驾驶,马上就能拿到驾驶证了,想必,这便是老人家的希望吧。中午时分,我们准备动身去下一家的时候,大妈执意要留我们吃饭,这让我们怎么处之安然呢,虽然大妈一再挽留,同学们却几乎一口通身的回答:“我们是有纪律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呵呵,倒有点像革命年代了。
第二户人家家里,没有了前面大妈家的活跃,只有她一人在家,听她的描述,前不久高堂因病去世,家里倾尽全力送医院救治,然而任然无效,到头来落了个人财两空,这里刚刚出殡完,小儿子贪玩有摔断了手臂,为了医治,又花掉了一堆钱,还欠了亲戚朋友一笔不小的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只剩下了丈夫,丈夫也是怀病在身,加之又有点年纪,出门找工作也难,只能打打散工,东奔西顾,农忙时回家帮忙收下庄稼,家里的大女儿在重庆年成人高校,平时打工挣的钱只够交学费和勉强应付生活,儿子就更不用说了,小学尚未毕业。都是生病闹的,墙上醒目的贴着一张小儿子在学校的奖状,呵呵,看来小家伙除了贪玩外,还是有写出息的。
从第二位大妈家出来,在她的领路下,我们来到了第三家大叔家,这为大叔家的情况就更加悲观了,低矮的老房子里面已经结满了蜘蛛网,所有的家具,衣物,都可以看出岁月的痕迹,通过问询我们了解到,此间名叫蛇形屋脊,这家的主人姓沈,约莫40岁上下,8年前妻子因先天性心脏病去世,留下了他一个人和一个女儿,这几年来,他含辛茹苦的将女儿抚养大,终于可以去外面找份工作了,却又得到了女儿也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噩耗,生活的担子讲这位父亲压弯了腰,佝偻的身躯再也提不起年少时的豪言壮志,平日里也只有靠打打散
工和父亲开小商店的接济度日,从他低低的帽檐和失神的眼睛,我们看到的只有迷茫,不知道出路在哪里。
从“三下乡”的概念来看,大学生利用暑期深入农村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服务。而我们大学生作为这条道路上的骨干,理应为“三下乡”实践活动注入新鲜的血液,贡献更大的力量,回想我们的这次实践历程,觉得这次活动还是比较成功的,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体察民情。淳厚的民情和朴素的民风中的情感的滋养,难以尽得于书本;贫困母亲脸上的愁容和失学儿童眼中的渴望所激发的力量,难以取之于校园;走出象牙之塔,融入坚实的土地,贴近农民的心,才会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才会真正把成长的根深深植入祖国的沃土。
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增长才干,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历来是青少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到祖国需要的地方磨练意志,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实践以充分证明,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深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刚开始以为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的社会实践,就在不经意间,一回头,竟然已经过去了,回到了家里,有好吃的好喝的,有整洁舒服的床,躺在上面睡意十足,可是总觉得心里面少了些什么,也许一天下来我们并不能交给他们什么,很多人都嗤之以鼻,笑我们作秀,笑我们一天的送温暖是闹着玩的,可是我们自己知道,知道我们的目的,知道我们的努力,知道我们的收获。
还是回来了,把一切放下的放不下的都放下了,渐渐回到了自己的原位,心思也该收回了,在那里收获最多的是学会爱,爱别人和接受别人的爱,和老乡们一起时我们学会了关爱,和队员们相处时我们学会了友爱,在高兴村的一次经历让我们体味到了无私的博爱!回来了,回到了自己的轨道上,从明天开始,又是新的一天!
何江海
2011-1-31
第五篇:三下乡总结
三下乡总结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张裕烽
1、活动总结
“文化下乡、科技下乡、卫生下乡”,三下乡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大学生将自己在校所学的蕴含先进科学的生活观念在广大农村传播的良好途径。在我院,“三下乡”一贯是我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历年来,我院师生都能结合自身优势,整合211高等院校的丰富资源,服务于广大农村的村民与儿童,所以“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也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为响应广东省委、政府关于建设“幸福广东”的政策号召以及锻炼当代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今年,我们继往开来,延续之前师兄师姐们的下乡之旅,我们来到——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古竹镇平渡村,开始了为期12天的支教调研活动。活动期间,我们下乡队伍分赴平渡村下辖两个自然村洋角埔、竹径村,顺利地完成了支教和平渡村水利状况调研任务,在最后一天更举办了运动会,得到了孩子们的积极参与。下乡活动既让我们较为全面地了解了平渡村的水利状况,以便更好地落实国家的三农政策,又给当地孩子们带去了欢乐、知识与希望。2、3、4、5、下乡地点 起止时间 参与人员 活动前准备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古竹镇平渡村 2013年7月14日至2013年7月25日 经管11、12级本科生
(1)地点的联系:由于之前我们的师兄师姐去过当地进行下乡支教调研,所以当地
人对我们前往下乡支教也是比较支持的,联系当地领导接待也并无太大问题。
(2)前期准备:早在期末考试前,我们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了。内容包括:
1、调研
方面:通过讲座、向老师咨询、向师兄请教等方式学习了解到下乡调研方面的知识经验,又向指导老师胡靖老师借到了调研测量工具,为下乡调研做好了必要的前期准备;
2、支教方面:我们制定了课程任教人员安排、备课资料准备、试讲等;
3、后勤方面:我们根据需要统一采购了所需下乡物资并学习了相关急救知识。
(3)经费来源和使用:指导老师胡靖老师资助了3000元,其余来自队员,17人每人
上交200元,总共6400元。主要用于我们的车费,当地食宿费及活动费用。
6、活动过程
(1)特色课程支教撒播知识种子
我们的下乡队伍分赴平渡村下辖两个自然村进行支教,两边的授课地点和教学内容都不
尽相同。以平渡竹径村为例,我们的授课对象年龄分布较广,从学前班的到初中三年级的都有,而学生以学前班及小学低年级的为主,由于学生们的认知能力还有待提高,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难度,我们在课程选择和授课方式上都必须注重到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生动活泼兼而具有教育意义,并以此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的渴望。我们的支教队伍针对这个情况就根据学生的年龄分为了“大树班”(四年级到初中阶段)、“小花班”(学前班到三年级)两个班,由于人员有限,我们这边只有9个人,所以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开设了13节课,其中包括语文(大、小班)、数学(大、小班)、英语(大、小班)、音乐(大、小班)、美术(大、小班)、舞蹈(大、小班)、拼图(小班)。当然,支教过程中我们还是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与挑战,比如:支教刚开始时学生还是挺听话的,但越到后来,他们跟我们熟了以后,他们就开始在课堂上调皮捣蛋了,但对此,我们的老师并不焦躁,不仅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带来一些最新鲜、最有趣的知识,而且在平时加强了课后与孩子的接触与深入交流,用心的去尽他们的努力去改变他们,纠正他们有误的认知,并告知他们“仰望星空,走出大山”并不困难,努力读书是第一步的现实道理。而在这12天的支教活动中,孩子们与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前的依依不舍,孩子们的含泪目送真让我们感动不已。
(2)实地调研测量关注平渡水利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具有“重中之重”的地位。而农业生产的“命脉”,农业的“血液”就是农田水利。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其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农田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采取其他各种措施,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稳产高产。
因此,本次调研活动着眼于平渡村的农田水利建设状况,通过对平渡竹径村进行一个较全面的调查,窥一斑而见全豹,展现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农村水利事业缩影。
我们的调研也是充满困难与挑战的。下乡期间,几乎天天都下雨,这给我们的户外下田调研测量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不少队员因为雨天路滑、田间沟壑纵横交错而滑倒摔跤掉进水沟里,擦伤流血是时有发生的事。另外当地田地分布零散细碎、范围又广,为此我们在选择测量样本时投入了不少心思,倾注了极大的人力时间,下乡期间,我们几乎是每天一放学或一有空闲时间就到田里,手拿卷尺、皮尺,边测量边记录数据,雨天烈日,风雨不改。由于当地领导比较忙,他们很难才能抽空出来带我们去一下水库、抽水站,而我们也很珍惜这样的机会,村长带队当天几乎是全员出动,各自分工明确,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多的数据、口述资料,边走边问边做笔记成了家常便饭。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我们还是客服了重重困难与障碍,并取得了大量的资料,在较短时间内对当地的水利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地调查,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当然,我们这次调查工作得到了河源市紫金县古竹镇平渡村的支持以及村民的积极配合,使我们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成功完成任务,其中,平渡村副书记李应平,为我们打点了一切,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为我们介绍了相关概况;平渡竹径村正村长张贤胜,在百忙中抽空出来带我们到黄果坑水库进行实地考察,并接受我们的采访,让我们了解相关情况;还有平渡竹径村副村长曾广添,亲自带我们到道路崎岖难走、沿路恶犬狂吠的电力抽水站实地考察,给了我们相关的口述资料。另外还要感谢接待收留我们居住的曾招娣婆婆,和载我们到镇上买菜的李吉球副村长,他们为我们的调研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当然还要感谢当地村民的积极配合,使访谈得以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