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封睢杞洛阳战役的几点检讨与解释(粟陈唐) - 红旗飘飘 - 军事强国
开封睢杞洛阳战役的几点检讨与解释(粟陈唐)
(一九四八年七月二十八日)
陈军长,并报军委:
一、敬[二十四日]电*奉悉。对我们所指各点,我们完全接受并进行检讨。在此雨季休整期中,在部队中进行深人研究,教育克服。
二、对开封、睢杞战役军事观察家评论③,系由前委几个同志谈了后由政宣部拟稿,写好后又删改过。对牵制方面仅只提到“敌调集全中原可以抽调的部队”,和只笼统地提出“均被各地兄弟兵团阻击于百里之外”,没有着重与更明显提出南线牵制胡[琏]、吴
[绍周],西面牵制邱顽[邱清泉]等重要作用,是不好的。这点是我们疏忽大意,诚恳接受批评,并向刘邓、其他各兄弟部队表示歉意,并请中央设法补正。
三、对炮火使用,尤其是步炮协同,在我们部队来说,还是个极不熟练和缺乏,现正在实际研究改进的过程,缺点甚至错误是很多的,希望各方多加指示。现要说明如下问题供研究:
在洛阳、开封战斗中,炮火对突击四关与城垣,与突破口的巩固,以及最后核心阵地的解决,特别是在速决问题上,配合掩护爆炸,是起了极大作用的。此次睢杞战役,炮火猛烈空前,因特纵二、三团全部参加战斗,亦起到极大作用。但若认真检讨起来,是否一定要打如此之多的炮,可以值得研究(特别在睢杞战役)。我们认为炮弹浪费的现象,主要的还是在炮步协同问题上,因一次攻击不奏效,时间延长,炮弹必然消耗更多。如六纵对榆厢铺附近对杨拐攻击,一个小村庄发日榴弹炮二百余发,山炮、其他炮未计,困了三天才打开等。现已指示各部队在战役总结中,注意认真检讨,并提出使用炮火正确意见。
对三纵在洛阳战斗中,突击前炮击一小时(不是二小时,有总结材料可资查),此次打开封亦同。
在射击方法上,因各部射程口径火炮不同及数量多,实际在零星试射即需相当时间,不然黄昏后即失掉作用不能开火,与须一定数量炮火封锁我突击前敌人运动和工事的加强,及暴露敌纵深炮兵阵地,便于掩护我突击队爆炸、突破及向纵深发展,对敌火力压制。此时全战役能否速决、与成功与否重要关键,不然突击队伤亡过大,二梯队被隔断,万一不能奏效或奏效后被敌压牵,则更加麻烦,势必要第二次再组织攻击,则将消耗更多。我突击力量削弱,突击点暴露,敌人加强,时间延长等,将更不合算。在总结中我亦曾指出:因炮弹补给有限,运输困难不能及时,及本身携带量有限等,无目的全无计划的浪费炮弹的现象曾坚决地反对,并执行纪律。但一经突击和突破,为了巩固战役胜利关键,则不应吝啬炮弹,继续有计划射击,务求保证战役胜利,解决战斗本钱是可以缴回来的,并可获利。不过此一问题,职[陈士榘]在刘邓营以上干部会上介绍攻坚经验,仅就本身装备来讲,未照顾到刘邓部队由大别山转移以后实际情况,是有毛病的。讲后当时自己亦有体会,以后刘[伯承]司令解释“各人打仗手法不同”,“各有所长”,影响作用可能好些。但今天攻坚战火力的配系是存在的一个实际问题。在三纵本身上,目前要克服依赖炮火而放松对爆破技术的提高倾向,其他部队较好。
四、三纵因连续打了几个胜仗,部队有些骄傲现象,拟在此次整训中严格指出批评,检讨、教育,克服纠正。
五、部队在外线作战整训时间很少,毛病发生很多,希望继续收集各方意见及对我们和部队批评指示。
粟陈唐
俭[二十八日]辰
注释
①这是粟裕、陈士榘、唐亮致陈毅并报中央军委的电报。
②敬电,指陈毅7月24日从中原发给粟裕、陈士榘的电报:“想到几件事告诉你们:
(一)华东军事观察家对开封、睢杞战役的评论,对南线牵制胡吴、秦基伟纵牵制郑敌五军的作用未提到,是不正确的表现。中原战役牵制兵力常常等于或大过攻击兵力,这一特点是要认识的。(二)据豫西各同志谈,士榘在总结洛阳战斗中,对火力配系的强调认为很好,而其中过分夸大炮火作作,则有造成部队依赖炮弹,炮弹少影响信心,同时又会造成不知节省炮弹的毛病。这一意见我认为很好,因为后方补给也有限度,特别预见到渡江后根本无补给,故目前应在节省弹药上多进行教育,指挥干部的讲话影响最大。华野使用炮火积有经验是好的,仍要注意使用时之适合需要。据说三纵洛阳战斗中(突击)前炮击准备有长至1小时至2小时者,属实则是错误的,就是开封、睢杞获胜之后,仍应领导各部队进行使用炮火的正确检讨。
(三)在此间,下面各同志的接触中,认为三纵骄横,八纵较好。在濮整训中已严格批评了一、四、六纵的骄傲自大,对三、八各纵应同时说服教育。无论个人的骄傲与部队自大作风,均属政治问题,即是弱的表现。希注意部队军民关系、友邻关系的调整,在指战员中进行负伤后的教育非常需要。(四)在雨季整训中,希望注意上述问题的检讨。此间刘邓及各纵同志谈到华野部队许多长处不复述。”
③军事观察家评论,指发表在1纠8年7月20日《大众日报》上的新华社豫东前线17日电《华东军事观察家评开封及豫东大捷》。
不过此一问题,职[陈士榘]在刘邓营以上干部会上介绍攻坚经验,仅就本身装备来讲,未照顾到刘邓部队由大别山转移以后实际情况,是有毛病的。
这明显是陈士榘的检讨,呵呵也收在粟文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