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概论复习题2013.7[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3 21:26: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遥感概论复习题2013.7》,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遥感概论复习题2013.7》。

第一篇:遥感概论复习题2013.7

《遥感概论》课程复习思考题

1.何谓遥感?遥感技术系统主要包括哪几部分?

2.试述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和关系。

3.试述遥感在地学中的主要应用,并举例说明。

4.遥感技术中常用的电磁波波段有那些?波段的划分情况。

5.太阳的电磁辐射与地球的电磁辐射总的特点是什么?

6.大气散射有几种类型?选择性散射与非选择散射有何不同?

7.说明反射率、透射率和吸收率之间的关系和区别。这三个的概念。

8.什么是大气窗口?

9.水、植被、土壤的反射光谱特征各有那些特点?

10.热辐射的定律有那些?主要内容是什么?知道结论性的东西。

11.感光材料的主要性能指标有哪几个? 有几个名词解释。

12.区域航空摄影中为什么要有重叠?重叠率是多少?为什么航向重叠要比旁向重叠的重叠 率高?

13.什么是中心投影?中心投影有那些特点?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有那些不同?

14.什么是航空像片的比例尺?影响航空像片比例尺的因素有哪些?

15.什么是航空像片的投影误差?投影误差的规律是什么?

16.什么是航空像片的本影和落影?它们在航片的判读和解译中各有什么用途?

17.航片判读中主要依据那些判读标志?论述间接判读标志在遥感图象解译中的作用。

18.试说明热红外图像的几何特征和物理特征。

19.热红外图像的判读标志有那些,它与常规判读标志有何不同?

20.侧视雷达图像的地面分辨率由哪两种分辨率组成?从近射程至远射程是如何变化的?

21.试说明侧视雷达图像的几何特征。名词解释。

22.侧视雷达图像的色调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试说明各种因素是如何影响的。

23.陆地卫星的传感器有几种?波段是怎样划分的?各种传感器中各个波段的分辨率是多少。

24.什么是太阳同步卫星?什么是地球同步卫星?

25.SPOT卫星传感器的特点与陆地卫星有何不同?

26.试说明极轨气象卫星图象分辨率和扫描宽度。

27.与可见光和近红外遥感相比,微波遥感有什么优点?

28.名词解释:辐射通量、辐射通量密度、辐射出射度等。

29.电磁波:速度=波长*频率

30.红、绿、兰的互补色分别是:青、品红和黄。

31.SPOT4卫星的波段划分情况,分辨率,扫描宽度、重复周期。

32.TM图像的扫描宽度和重复周期。

第二篇:《遥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遥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730221060适用专业:地理科学

学时:48学分:3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1.课程性质: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方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方向):专业必修课。

2.课程目的:通过教学和学习,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从事地理科学理论研究和实务的人才。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遥感技术的产生背景、功能、应用领域及发展方向。

(2)遥感,作为采集地球数据及其变化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世界范围内以及我国的许多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和公司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遥感导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遥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一定的实验技能和遥感软件应用能力,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应用能力,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3)在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应对RS技术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提高利用RS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课时

第一章 绪论(3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掌握遥感的定义、遥感的分类和主要特点;了解遥感系统的组成、发展简史及我国遥感事业的成就。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遥感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遥感系统

第三节 遥感的类型

第四节 遥感的特点

第五节 遥感发展简史

教学重点: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的特点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3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电磁波谱、电磁辐射,电磁辐射的度量、黑体辐射与实际物体辐射的规律、大气散射的类型与其特点、大气窗口的概念及大气窗口的主要光谱段、反射率及其类型、植被、土壤、水体及岩石的光谱特征,了解太阳光谱的特点,理解太阳辐射传播到地表面又返回到传感器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太阳辐射与地表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

第二节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辐射与地物波谱

教学重点:太阳辐射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球的辐射与地物波谱

第三章 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教学3课时,实验3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三大遥感平台:气象卫星系列、陆地卫星系列及海洋卫星系列的特点、什么是微波、微波遥感,微波遥感的特点、微波遥感的方式(主动与被动)及其传感器,什么是距离分辨力和方位分辨力、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像片比例尺的计算方法,了解摄影像片的几何特征、摄影与扫描成像的基本原理,两者所形成的图像有什么区别。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遥感平台

第二节 摄影成像

第三节 扫描成像

第四节 微波遥感与成像

第五节 遥感图像的特征

教学重点:扫描成像

教学难点:微波遥感与成像

第四章 遥感图像处理(教学6课时,实验3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三原色、互补色,掌握加色法与减色法的基本原理,掌握遥感影像几何畸变的原因及几何畸变的校正方法,掌握数字图像增强的几种方法:对比度变换、空间滤波、彩色变换、图像运算及多光谱变换;了解亮度对比与颜色对比、颜色的性质,了解基本的光学增强处理方法,了解遥感与非遥感信息复合的意义;理解孟赛尔颜色立体,理解色度图,理解数字图像,了解数字图像辐射校正的基本方法:直方图最小值去除法、回归分析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光学原理与光学处理

第二节 数字图像的校正

第三节 数字图像增强

第四节 多源信息复合教学重点:数字图像增强

教学难点:多源信息复合第五章 遥感目视解译与制图(6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数字图像分类原理、了解卫片的目视判读、了解数字图像的性质与特点、表示方法、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理解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的组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

第二节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基础

第三节 遥感制图

教学重点: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

教学难点:遥感制图

第六章 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教学3课时,实验6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数字图像分类原理、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的具体方法及两种分类方法的区别,了解数字图像的性质与特点、表示方法、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理解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的组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遥感数字图像的性质与特点

第二节 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分类

第三节 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

第四节 遥感影像特点与解译标志

教学重点: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

教学难点: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

第七章 遥感的应用(6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岩石、水体、植被及土壤的光谱特征,掌握水体识别的内容,掌握植被遥感的具体应用,了解高光谱遥感及其与传统遥感的区别。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质遥感

第二节 水体遥感

第三节 植被遥感

第四节 土壤遥感

第五节 高光谱遥感的应用

教学重点:水体遥感,植被遥感

教学难点:高光谱遥感的应用

第八章 3S技术综合应用(6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3S综合应用,掌握3S应用实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3S综合应用概述

第二节 3S综合应用实例

教学重点:3S综合应用实例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采取教师主讲授课,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1.实践教学(习题作业):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及时完成布置习题作业,要结合教学进度安排实地参观、社会调查并进行交流,撰写参观体会或社会调查报告。

2.考核:考核是检查教与学效果的重要方式,考核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检测学生是否能够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解决旅游问题的能力,考核采取平时成绩、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其中平时成绩占10%、期中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60%。

四、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建议教材:

[1] 梅安新、彭望琭、秦其明、刘慧平著:《遥感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教学参考书:

[1] 陈述彭、赵英时著:《遥感地学分析》,北京:测绘出版社,1990.[2] 卢国铭、姜遵富、方永绥著:《遥感技术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3] 吕国楷、洪启旺、郝允充、王文明著:《遥感概论》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第三篇:遥感概论实习一

《遥感概论》实习

实习一 遥感图像的下载

实习目的

掌握下载遥感图像的流程,了解相关网站。

实习内容

通过网络,免费下载一景遥感图像。

实习要求

1.下载一景遥感图像(不限地点、平台、传感器、时间等); 2.说明下载的过程(截图和文字结合说明),包括网站信息,数据查询条件设置、数据下载的方式等。

附:

相关网站(仅供参考,不限于此):

 http://www.xiexiebang.com/index.jsp——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

 http://www.xiexiebang.com —— 北京视宝卫星图像有限公司

第四篇:2012概论复习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及其科学内涵

2、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4、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6、如何理解“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7、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8、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9、我国对外开放的依据是什么?

10、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什么?

1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4、如何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5、如何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国特色?

16、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17、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主要包括那些内容?

18、如何才能做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19、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0、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2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22、如何理解依法治国的内涵?

23、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24、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25、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6、为什么说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7、如何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8、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概论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填空

1.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有机统一的。

2.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应现实?”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即客观实在性。

5.物质的绝对静止是理解相对运动的条件。√ 6.动则衡动,静则衡静。× 7.时空的本质和特性。(选择:对时空的看法哪些是正确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空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

8.“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强调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9.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0.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1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1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3.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4.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15.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16.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改造世界。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更为重要的飞跃。

17.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8.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19.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0.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关系。

21.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2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选择题

1.下列反映联系具有普遍性的有?答案:AB

A东边日出西边雨

B雨来蜻蜓低飞

C左眼跳财,右眼跳灾

D喜鹊报喜,乌鸦叫丧 2.下列例子哪些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答案:ABC

A在一定条件下,碳能变成金刚石 B旧生产关系变新生产关系

C鸡蛋变鸡仔 3.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强调说明了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答案: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哪两种特性是不可分割的?答案:AB

A摹写、反映特性

B能动、创造特性

C深刻特性

D吸引特性

5.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判断。正确的有:答案ABC

A认识的根本任务或目的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B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不断积累

D感性认识是错的,理性认识是对的

6.关于真理和价值的判断,正确的有:答案:CD

A真理和价值总是不一致的B真理和价值总是统一的

C真理和价值都是人类追求的目标

D真理和价值在人类某种实践中是统一的,并由实践检验 8.对真理的判断正确的有:答案:BCD A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指真理包含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真理的两个特征,而不是具有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这两个真理)。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C真理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D真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谬误。

9.下列选项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有哪些?答案:BC

A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B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生产关系

C人们在实践中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D规范人们各种实践的法律制度

10.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下列全都属于社会心理的是: 答案:A(答案B全属于社会意识形式)A感知、情感情绪、心态、习俗

B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科学 C心态、习俗艺术、哲学、科学

D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情感情绪

11.经济基础在一切社会关系中都属于什么关系?答案:D A阶级关系 B政治关系 C文化关系 D经济关系(生产关系)12.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强调的是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详见113

简答题

1.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3.联系是指事物内部个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最后,联系具有条件性。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限性的不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5.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6.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7.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质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9.价值的多元性是不是指价值具有随意性?

答:不是。因为其价值评价的根本标准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

10.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体现在:详见104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1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详见113-114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在二者关系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其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论述题

1.结合矛盾的辩证关系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详见43 2.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详见88-89

下载遥感概论复习题2013.7[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遥感概论复习题2013.7[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学概论复习题大全

    第一章 法学基础理论 单选 6 多选7 1.法是调整(A )的行为规范。 A.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B.人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C.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自然D.自然关系 关系 2.小李下班回家途中,遭遇抢......

    流通概论复习题

    《流通概论》复习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一、 1.商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程度,可用来衡量的指标有(A)。 A.商业所实现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B.商业所实现的产值占劳动就业率的......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生态化思实践”并不矛盾,它们实质上是同《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素不能成为系统,即系统内部具有 可分析的结构;(2)“系统”在于想。 一的。因为问题也是在......

    毛泽东思想概论复习题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正式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的著作是( B ) A、《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B、《论十大......

    社区概论复习题

    社区概论复习题 概念(5×5’) 1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是社区成员精神活动,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社区文化包括社区居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状态、风俗习惯。公共道德等......

    电子商务概论复习题

    服装搭配1、互联网最初发展的目的是应用于。 A 教育B 国防C 商业活动D 新闻出版 2、企业对政府的电子商务,即 A B2BB B2CC B2GD C2C 3、在万维网(WWW)中管理和传输的信息通常是......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的;(3)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基本观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上建立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揭示对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一,人是象的本质和规......

    旅游概论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最大的饭店业主,美国的埃尔斯沃斯*米尔顿*斯塔特勒建造的饭店是( C )的开端 A古代客栈时期 B大饭店时期 C商业饭店时期 D现代饭店时期 2、采用(A.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