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工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原理作业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作业
一、中国近年来的房价为何上涨?请用供求定理及影响供求的诸多因素来分析。
答:近三年来全国房价普涨的城市,基本上是由于这个城市所幅射的区域涌入的“移民”所形成的。任何城市原有居住人口根本无力带动如此之大规模的需求,进而推动房价在短期内快速上升。比如杭州、长沙等城市住房需求主要来自于全省;成都、西安、大连、青岛这些城市的需求幅射则是西南、西北、东北、环渤海等整个区域;北京、上海,也包括三亚、昆明这样的城市,幅射需求的则来自于全国。全中国人民在享受经济快速发展机会和福利的同时,个人财富的增加使人们普遍增多的投资需求,住房成为大家投资的首先机会
房价突涨与个案楼盘示范效应有关
回首近几年全国房价上涨的过程,我们可能清晰地看到,其实每一个城市偶有房价猛涨一定与这个城市某个标志性楼盘高价热卖有关。高出市场普遍预想的价格上市,同时又受到市场追捧,即刻就会成为领涨的动力。以北京为例,北京此轮房价上涨始于棕榈泉二期开盘,房价跳高一期五千元左右,仍被一抢而空,由此带动朝阳公园板块,之后是整个东部地区房价跳高猛涨;第二次明显带动是星河湾,星河湾以高于周边房价万元的差距开盘,而且马上形成热销,进而带动东部,直至全市房价跳高上涨。保守估计,星河湾一个楼盘至少带动北京平均房价上涨了两千元。而在全市范围看,每个区域又都有各自领涨的“地标性标价”楼盘,这样的楼盘多数是带有精装修的,产品品质确实属于高档的楼盘。房价不涨与土地供应过度放量有关,房价持续上涨与经济过热增长有关,房价控涨不利与调控手段错误有关。
二、请举例说明为什么边际效用呈递减规律?
答:边际效用递减,一指当消费者对于一种商品的消费一直增多时,每多消费一单位的消费品对于消费者的效用是递减的。简单一点说,当一个人非常非常饿的时候,吃一个馒头对于他效用是100,当他吃第二个馒头时,已经不那么饿了,馒头对于他的效用可能减为80,第三个馒头对于他的效用可能只有10,当他完全吃饱的时候,馒头对于他的效用就是0了,此时,如果继续让他消费馒头,他可能会对馒头产生厌恶感,那么馒头对于他是负效用的。
三、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有哪些?投资的风险和收益成正比,正确的投资观念是什么?
一、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很多,包括:
1、平均利润率。它一定是高于利率的,只有当平均利润率大于利率的时候才会借贷。
2、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这是影响利率的非常广泛的因素。当社会上资金多的时候,企业需求少,贷款就少,存款多,利润低,利率就低;反过来,银行没有钱,但是企业大量贷款,这时候利率就高了。
3、国家经济政策影响。国家要采取两个政策,一个是放松银根,一个是紧缩银根。当经济繁荣时期为了防止过热而紧缩银根,提高利率;当经济萧条的时候放松银根,下调利率。
4、国际利率水平。利率就是货币的价格,国际资金的流动受到利率的影响,资金会流向利率相对较高的国家。如果美国是10%,中国是2%,钱会流向美国,这时候中国要吸引外资会提高利率水平,我们要提高到12%,钱就会流向中国。
二、正确的投资观念是放弃暴利梦想,追求稳定收益永远的资金管理任何一个市场群类上所投入的保证金总额必须限制在总资本的坚持跟踪趋势交易坚持客观的趋势反转判断标准
四、假定有两个老人都有购房行为,其中一个老人说,我攒了一辈子钱,昨天总算买了一套房,住了一夜就来到了天堂;另一个老人说,我也很辛苦,住了一辈子的房,直到昨天才还清买房的贷款,今天就来到了天堂。如果真有这两位老人,你认为哪位老人更聪明些?为什么?
这个故事只能说明消费观念的问题,和经济的分析没有关系:
假设第一个老太太为A,第二个为B。B不见得比A聪明。
1。A没有买房之前,也有房子住,只不过是租的,租还是买不影响A的居住条件。而且A不用维修房子,随时随地可以更换。
2。B多付了很多年的利息。
3。如果房价跌,B可能承担的是损失,而A可以拿现金投资更好的产品。当然,反过来说B也可能是“聪明”的——如果房价在张,但文中看起来A还是买得起的。
所以由于不能判断出哪个更聪明些。
五、请论述一下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政府应如何稳定物价?
答:
一、在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必将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影响。如果社会的通货膨胀率是稳定的,人们可以完全预期,那么通货膨胀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很小。因为在这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各种名义变量(如名义工资、名义利息率等)都可以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从而使实际变量(如实际工资、实际利息率等)不变。这时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的唯一影响,是人们将减少他们所持有的现金量。但是,在通货膨胀率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将会影响社会收入分配及经济活动。因为这时人们无法准确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名义变量,以及他们应采取的经济行为。
1、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在通常情况下,借贷的债务契约都是根据签约时的通货膨胀率来确定名义利息率,所以当发生了未预期的通货膨胀之后,债务契约无法更改,从而就使实际利息率下降,债务人受益,而债权人受损。其结果是对贷款,特别是长期贷款带来不利的影响,使债权人不愿意发放贷款。贷款的减少会影响投资,最后使投资减少。
2、在雇主与工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这是因为,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工资增长率不能迅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从而即使在名义工资不变或略有增长的情况下,使实际工资下降。实际工资下降会使利润增加。利润的增加有利于刺激投资,这正是一些经济学家主张以温和的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发展的理由。
3、在政府与公众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众。由于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名义工资总会有所增加(尽管并不一定能保持原有的实际工资水平),随着名义工资的提高,达到纳税起征点的人增加了,有许多人进入了更高的纳税等级,这样就使得政府的税收增加。但公众纳税数额增加,实际收入却减少了。政府由这种通货膨胀中所得到的税收称为“通货膨胀税”。一些经济
学家认为,这实际上是政府对公众的掠夺。这种通货膨胀税的存在,既不利于储蓄的增加,也影响了私人与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二、稳物价之首当稳定人心,稳人心首要明罚慎赏,老百姓得好处太过泛滥,人心浮躁,普遍工资预期高,政令推行困难,要稳定粮食,电力等战略资源生产付出的成本就高,这个成本有一个限度,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物价将陷入越维稳越不稳的状况,有些自称另类的经济学家最近很不安分,妖言惑众。但他们提到的问题是值得总理警惕的,虽无其实,但足为忧。我国粮食安全我主观以为是能够保障未来一段时期价格稳定的,就怕有些人自己把自己吓到,乱撞一通,反而乱了阵脚。
第二篇:经济学原理作业
一、中国近年来的房价为何上涨?请用供求定理及影响供求的诸多因素来分析
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从供给方而言,房价上涨可能由于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建筑成本提高;而且,由于受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政策的影响,土地价格上涨,也会推动房价的上涨;同时,房地产商的炒房行为,也是推动房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动力;此外,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投资,政府政策鼓励投资建设,也推动了房价的上涨。
从需求方而言,我国人口多,房屋本身就具有刚性需求的存在,同时消费者对房价的未来预期也推动房价的上升;此外,中国的消费者将买房视为一种投资行为,这种消费心理也推动了房价的上涨;
二、请举例说明为什么边际效用呈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加量是递减的。
从生理上讲,效用实际上是人的神经对外部刺激所带来的兴奋和满足感。当外部给出一个刺激时,人的神经兴奋就会产生满足感,但当同样的刺激反复进行时,兴奋程度就会下降,即出现了边际效用递减的现象。因而,凡是都要讲究适度。
例如:当一个人很饿时,吃第一个面包给他带来的效用是最大的,比如等于10,吃第二个面包时,他已经不那么饿了,第二个面包的边际效用可能为6,当吃第三个面包时,他可能已经有点饱了,第三个面包的边际效用是2,当他吃到第四个面包时,他完全吃饱了,此时面包的总效用达到了最大值,但第四个面包的边际效用却降为了0,再吃下去面包的边际效用就会降为负值了。
三、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有哪些?投资的风险和收益成正比,正确的投资观念是什么?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其决定和影响因素有很多,利率水平最终是由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所决定的。影响利率的因素主要有产业平均利润水平、货币供给与需求水平、经济发展状况、物价水平、国际利率水平、经济政策以及利率管制等等。
我们知道投资的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因而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首先,在投资过程中我们应当慎重分析和考虑投资的回报率和风险性,牢记“回报越高,风险也越高”;其次,应当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选择适合的投资方式;其三,应该坚持投资方式多样化,“不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从而有效地降低风险。其四,投资应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坚决杜绝投机倒把、违法犯罪的行为;其五,面对各种投资结果,我们都应当有相应的心理承受能力。
四、假定有两个老人都有购房行为,其中一个老人说,我攒了一辈子钱,昨天总算买了一套房,住了一夜就来到了天堂;另一个老人说,我也很辛苦,住了一辈子的房,直到昨天才还清买房的贷款,今天就来到了天堂。如果真有这两位老人,你认为哪位老人更聪明些?为什么? 第二个老人更聪明。根据持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单个消费者并不是简单根据当前的绝对收入来做消费决策,而是根据终生的或持久的收入来做决策,也就是说,消费者不单单考虑本可支配收入,还把他们在将来可能获得的可支配收入考虑进去,当他们购买住宅或汽车之类的需要大量资金,而他们目前的收入和已经积累起来的货币又不足以支付如此巨大的金额时,就可以凭借信用的手段用贷款的方式来完成购买行为,用以后逐年逐月获
得的收入来归还贷款。这样,消费者就可以提前获得消费品的享受,所以我们说后一位老人更聪明些。
五、请论述一下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政府应如何稳定物价?
通货膨胀是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通货膨胀引起的国家资本积累并不是依法计征的,而是通过过量发行货币、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等方式获得的,会严重损害公众的切身利益。
2、通货膨胀在分配领域中扭曲了社会分配结构,导致国民收入和财富在不同地区、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分配不合理;同时通货膨胀还破坏了正常的债务债权关系,导致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分配不合理,扩大或加剧了社会分配不公,促进了两极分化。
3、通货膨胀对社会资源配置具有误导作用,加大了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使所有的计划、合同、契约等遭到破坏,使市场价格失真,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损失和浪费。
4、通货膨胀扭曲产业结构,造成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化;同时它还加剧经济“过热”现象,形成了“泡沫”经济。
5、通货膨胀影响对外经济环境,造成货币不稳定,损害国家的金融信誉,从而影响对外开放。
政府该如何稳定物价:
首先,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利用市场机制来增加各种商品的供应量。
其次,政府应当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同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加强对价格的调控和监管,查处各种哄抬物价、违法乱纪等行为,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其三,政府应该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效管理市场中货币的供应量和流动性。
其四,政府还应该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完善粮食、食油、棉花等重要商品的储备制度,保障市场供应,以平抑市场价格。
其五,政府还应该完善补贴制度,并在必要时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
第三篇:《经济学原理》
财经学院专业论坛读书笔记
《经济学原理》是经济类学生必学的一本书,经济学也是一本重要的科学,了解经济是每个人应该掌握的。为什么要学经济学?对于从事资源配置的人,特别是政府官员,不仅包括财经、工业、交通、贸易、农业等部门的,而且包括从事法律、教育、人口等工作的,经济学都是必修课。对于一般百姓,懂得市场的运作能够维持生计也就够了,不一定要懂得经济学。但是,如果你想了解社会,发现表面现象背后的复杂规律,进而理解人生,就要懂得经济学。
《经济学原理》指的是一类书籍,是比较基础的经济类教材,现阶段比较常用的有曼昆,索罗斯,范里安等人,且有相应的中英本。第一本《经济学原理》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编著。曼昆所著《经济学原理(第5版)》是世界上最流行的经济学教材,其英文原版现已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美国600余所大学用作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材。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了解到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十大原理是经过高度总结后得到的结论,本人通过自主学习并结合他人的观点得到了自己的看法,关于作出决策的第一课可以归纳为一句谚语:“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件东西,通常就不得下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作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有所取舍。
我们考虑一个学生必须决定如何配置她的最宝贵的资源——时间。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经济学;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语学习心理学;她也可以把时间分配在这两个学科上。她把某一个小时用于学习一门课时,她就必须放弃本来可以学习另一门课的一小时。而且,对于她用于学习一门课的每一个小时,她都要放弃本来可以用于睡眠、骑车、看电视或打工赚点零花钱的时间。
还可以以考虑父母决定如何使用自己的家庭收入。他们可以购买食物、衣服,或全家度假。或者他们也可以为退休或孩子的人学教育储蓄一部分收入。当他们选择把额外的一美元用于上述物品中的一种时,他们在某种他物品上就要少花一美元。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交替关系。典型的交替关系是“大炮与黄油”之间的交替。我们把更多的钱用于国防以保卫我们的海岸免受外国入侵(大炮)时,我们能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个人物品的消费(黄油)就少了。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交替关系。要求企业减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成本。由于成本高,结果这些企业赚的利润少了,支付的工资低了,收取的价格高了,或者是这三种结果的某种结合,因此尽管污染管制给予我们的好处是更清洁的环境,以及由此引起的健康水平提高,但其代价是企业所有者、工人和消费者的收入减少。
社会面临的另一种交替关系是效率与平等之间的交替。效率是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平等是指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在设计政府政策的时候,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
例如,我们来考虑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地分配经济福利的政策;某些这类政策,例如,福利制度或失业保障,是要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另一些政策,例如,个人所得税,是要求经济上成功的人士对政府的支持比其他人更多。虽然这些政策对实现更大平等有好处,但它以降低效率为代价。当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给穷人时,就减少了对辛1
财经学院专业论坛读书笔记
勤工作的奖励;结果,人们工作少了,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也少了。换句话说,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为更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也就变小了。
认识到人们面临交替关系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作出什么决策。一个学生不应该仅仅由于要增加用于学习经济学的时间而放弃心理学的学习。社会不应该仅仅由于环境控制降低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不再保护环境。也不应该仅仅由于帮助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忽视了他们。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交替关系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他们可以得到的选择,才能作出良好的决策。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既然学习到了知识,就应该从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出发,深入浅出地将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说明,使读者无论是在学习经济学课程时,还是在实际生活工作中,都能结合身边的实际事物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加深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并自觉运用到具体生活实践中去,逐步养成用经济学眼光观察和分析事物的好习惯。拥有像经济学家一样的思维。
本书是19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所著,该书被西方经济学界看成是划时代的著作,也是继《国富论》之后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它所阐述的经济学说被看作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全书由七篇构成。第一篇《导言》讨论研究对象方法和目的。马歇尔说“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异端生活事务的学问。它研究个人和社会生活中与获取和使用物质福利必需品最密切相关的那一部分。”第二篇《若干基本概念》研究了财富、财产、消费、劳动、必需品、资本和收入等概念。第一、第二篇具有总论的性质,为以下几篇的原理作了理论铺垫。第三篇至第六篇是《经济学原理》的主体部分,依次考察了消费、生产、交换、分配。第三篇 《论需求及其满足》研究人的需要和消费。第四篇《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组织》研究了包括人自身在内的,能够作为满足欲望手段的因素。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的第五篇《需求、供给与价值的一般关系》中,把第三篇中研究的需求理论和第四篇里研究的攻击理论结合起来,依据供求平衡的原理,提出了均衡价格理论。在第六篇《国民收入的分配》中,马歇尔提出了以均衡价格理论为基础的分配理论。在他看来,各种生产要素所创造的价值分别形成它们各自的收入。所以,分配论不过是用供求均衡观点去研究各个生产要素的价格。总体来看,供求均衡价格体系是贯穿《经济学原理》各篇的理论核心和主线。
《经济学原理》中的各个理论因素,基本来源于传统的经济学原理。它以边际效用论来说明需求,而以生产费用论来说明供给。但是本书对传统的经济学原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它不再把边际效用论或生产费用论当作是决定价格的独立因素,而是通过供求理论,把这两种原来互不相容的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本书的理论核心——均衡价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他的分配论,应该说,《经济学原理》的基本结构为当代微观经济学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框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所运用的分析方法也是对各经济学派的综合。在此,我作一个简要总论。第一、以心理分析为基础。马歇尔和主观学派一样,认为经济学要研究人类行为的动机。他认为人的心理动机会有力地影响人的选择行为,从而支配人的经济活动。人类行为动机分为两类:一是追求满足,这可以激发人们经济活动的动力。二是避免牺牲,这可以成为制约经济活动的阻力。这两类动机的均衡是绝大多数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的基础。第二、强调“边际增量”分析。这是受到数理经济学派的启发而产生的。马歇尔认为“在精神和物质世界中,我们对自然的观察,与总数量的关系没有与增加量的关系那样大”。
因此,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广泛运用了边际增量的分析方法。例如,作为需求理论的基础的边际效用就是效用“增量”与消费“增量”的比值,而需求弹性则是需求量变动比率和价格变动的比率之间的比率;同样,供给理论和供给弹性也是这样,只不过他们是以报酬递减率和“边际”生产费用原理为基础的。第三、强调“局部均衡”分析。2
财经学院专业论坛读书笔记
马歇尔把物理学中作用和反作用达到均衡的观念用来说明经济力量的均衡。马歇尔强调的均衡不是一般均衡而是局部均衡。在局部均衡之下,马歇尔研究的是单个生产者或消费者,而不考虑厂商,消费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这种方法已经成为当代微观分析方法的基础。第四、强调“静态”分析。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总是将自己研究的现象置于经济关系和相关因素不变的环境中,认为静态下,生产和消费、分配、交换的一般条件多是不变的。由于马歇尔一方面继承大卫 李嘉图和约翰 穆勒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另一方面引入边际分析、均衡分析等方法,使古典经济学理论获得发展,所以他的〈经济学原理〉一书可看做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作。总之,此书是当代主流经济学的入门之作,她关注于现实生活,深入浅出地为人们描述了理性人的选择和市场行为
学习了这本书,对“经济学”这三个字有了更深的领悟,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经济学原理》值得广大学生学习。对社会中的经济活动起到指导作用,因此它是经济学者们必须拜读的经典。
第四篇: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
篇一:曼昆-经济学原理-概念归纳
曼昆《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归纳——上下册
一、经济学十大原理
1、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3、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4、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起目标的人。
6、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
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7、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
置资源的经济。
8、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9、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10、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
力。
11、生产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12、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13、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14、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就是生产这类经济活动的波动。)
二、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15、循环流向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16、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
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17、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
18、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19、实证表述:企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
20、规范描述:企图描述世界应该如何运行的观点。
三、绝对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21、绝对优势:根据生产率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2、比较优势:根据机会成本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3、进口: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
24、出口: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四、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25、市场:由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26、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致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27、需求量: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量。
28、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29、需求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30、需求曲线: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31、正常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32、低档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
33、替代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增加的两种物品。
34、互补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减少的两种物品。
35、供给量:卖者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量。
36、供给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的观点。
37、供给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38、供给曲线:一种物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39、均衡:供给与需求达到了平衡的状态。
40、均衡价格: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价格。
41、均衡数量:当价格调整到使供给与需求平衡时的供给量与需求量。
42、过剩: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时的状态。
43、短缺: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的状态。
44、供求定理:认为任何一种物品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供求平衡的观点。
五、弹性及其应用
45、弹性: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决定因素中某一种的反应程度的衡量。
46、需求价格弹性: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除以
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来计算。
47、总收益:一种物品买者支付的量和卖者得到的量,用该物品的价格乘以销售量来计算。
48、需求收入弹性:一种物品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用需求量变动百分
比除以收入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49、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另一种物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用第一
种物品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第二种物品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50、供给价格弹性:一种物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用供给量变动百分比除
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六、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51、价格上限:可以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高价格。
52、价格下限:可以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低价格。
53、税收归宿:关于由谁来承担税收负担的研究。
七、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54、福利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如何影响经济福利。
55、支付意愿:买者愿意为某种物品支付的最高量。
56、消费者剩余:买者的支付意愿减买者的实际支付量。
57、成本:卖者为了生产一种物品必须放弃的每种东西的价值。
58、生产者剩余: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卖者的成本。
59、效率:资源配置使社会所有成员得到的总剩余最大化的性质。
60、平等:福利在社会成员中分配的公平性。
八、应用:赋税的代价
61、无谓损失:税收引起的总剩余减少。
九、应用:国际贸易
62、世界价格:一种物品在世界市场上所流行的价格。
63、关税:对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征收的税。
64、进口配额:对在国外生产而可以在国内销售的物品的数量限制。
十、外部性
65、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66、外部性的内在化: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
67、科斯定理:一种观点,认为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他
们就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
68、交易成本:各方在协议与遵守协议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
69、庇古税(矫正税):用于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
十一、公共物品与公有资源
70、排他性: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时该物品的特性。
71、竞争性: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减少其他人使用时该物品的特性。
72、私人物品: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
73、公共物品: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
74、公有资源:有竞争性但无排他性的物品。
75、搭便车者:得到一种物品的利益但避开为此支付的人。
76、成本—收益分析:比较提供一种公共物品的社会成本与利益的研究。
77、公地悲剧:一个寓言,说明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为什么公有资源的使用大于合意的水平。
十二、税制的设计
78、预算盈余:政府收入大于政府支出。
79、预算赤字:政府支出大于政府收入。
80、平均税率:总收入除以支付的总税收。
81、边际税率:增加1美元收入支出的额外税收。
82、定额税:每个人等量的税收。
83、受益原则:认为应该根据人们从政府服务中得到的利益来纳税的思想。
84、支付能力原则原则:认为应该根据一个人可以承受的负担来对这个人征税的思想。
85、纵向平等:主张支付能力高的纳税人应该交纳更多税的思想。
86、横向平等:主张有相似支付能力的纳税人应该交纳等量税收的思想。
87、比例税:高收入纳税人和低收入纳税人交纳收入中相同比例的税收。
88、累退税:高收入纳税人交纳的税收在收入中的比例低于低收入纳税人的税收。
89、累进税:高收入纳税人交纳的税收在收入中的比例高于低收入纳税人的税收。
十三、生产成本
90、总收益:企业出售其产量所得到得量。
91、总成本:企业购买生产投入所支付的量。(劳动、土地、资源)
92、利润:总收益减总成本。
93、显性成本:要求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94、隐性成本:不要求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95、经济利润:总收益减总成本,包括与隐性成本。
96、会计利润:总收入减显性成本。
97、生产函数: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与该物品产量之间的关系。
98、边际产量:增加的一单位投入所引起的产量增加。
99、边际产量递减: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特征。
100、固定成本(FC):不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101、可变成本(VC):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102、平均总成本(ATC):总成本除以产量。(=总成本/产量)(=TC/Q)
103、平均固定成本(AFC):固定成本除以产量。(FC/Q)104、平均可变成本(AVC):可变成本除以产量。(VC/Q)105、边际成本(MC):额外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总成本变动量/产量变动量)(=⊿TC/⊿Q)
106、有效规模:使平均总成本最小的产量。
107、规模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增加的特性。
108、规模不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增加的特性。
109、规模收益不变: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保持不变的特性。
十四、竞争市场上的企业
110、竞争市场:有许多交易相同产品的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是价格接
受者的市场。
111、平均收益:总收益除以销售量。
112、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销售量引起的总收益变动。
113、沉没成本:已经发生而且无法收回的成本。
十五、垄断
114、垄断企业:一种没有相近替代品的产品的惟一卖者的企业。
115、自然垄断:由于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向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
劳务而产生的垄断。
116、价格歧视:以不同价格向不同顾客出售同一种物品的经营做法。
十六、寡头
117、寡头:只有少数几个卖者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的市场结构。
十七、垄断竞争
118、垄断竞争:许多出售相似而不相同的产品的企业的市场结构。
119、勾结:一个市场上的企业之间就生产的产量或收取的价格达成的协议。
120、卡特尔:一致行动的企业集团。
121、纳什均衡:相互作用的经济主体在假定所有其他主体所选战略为既定的情况下选择自
己最优战略的状态。
122、博弈论:研究人们在各种策略情况下如何行事。
123、囚徒困境:两个被捕获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
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124、占优(优势)策略:无论其他参与者选择什么策略,对一个参与者都为最优的策略。
十八、生产要素
125生产要素:用于生产物品和劳务的投入。
126生产函数: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与该物品产量之间的关系。
127劳动的边际产量:增加的一单位劳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量。128边际产量递减:一单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性质。
129边际产量值: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乘以该产品的价格。
130资本: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和建筑物。
十九、收入与歧视
131补偿性工资差别:为抵消不同工作的非货币特性而产生的工资差别。
132人力资本:对人的投资的积累,如教育和在职培训。
133工会:与雇主谈判工资和工作条件的工人协会。
134罢工:工会有组织地从企业撤出劳动。
135效率工资:企业为了提高工人的生产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工资的工资。
136歧视:对仅仅由于种族、宗教、性别、年龄或其他个人特征不同的相似个人提供不同的
机会。
二十、收入不平等与歧视
137贫困率:家庭收入低于一个称为贫困线的绝对水平的人口百分比。
138贫困线:由联邦政府根据每个家庭规模确定的一种收入绝对水平,低于这一水平的家庭
被认为处于贫困状态。
139实物转移支付:以物品和劳务而不是以现金形式给予穷人的转移支付。
140生命周期:在人的一生中有规律的收入变动形式。
141持久收入:一个人的正常收入。
142功力主义: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选择使社会上所有人总效用最
大化的政策。
143效用:衡量幸福或满足程度的指标。
144自由主义: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选择必要的公正的政策。这种
公正要由yield在“无知面纱”的背后的无偏见观察者来评价。
145最大最小准则:一种主张,认为政府的目标应该是使社会上状况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146社会保险:旨在保护人们规避负面事件风险的政府政策。
147自由至上主义: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惩罚犯罪并进行自愿的协
议,但不应该进行收入再分配。
148福利:补贴需要者收入的政府计划。
149负所得税:向高收入家庭征税并给低收入家庭补贴的税制。
二十一、消费者选择理论
150预算约束线:对消费者可以支付得起的消费组合的限制
151无差异曲线:一条表示给消费者相同满足程度的消费组合的曲线
152边际替代率:消费者愿意以一种物品交换另一种物品的比率
153完全替代品:无差异曲线为直线的两种物品
154完全互补品:无差异曲线为直角形的两种物品 篇二:曼昆经济学十大原理分析
曼昆经济学十大原理分析
摘要: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与该国家的经济实力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国家只有在经济上占据优势地位,才能够促进科技、军事等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对于经济学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对曼昆写的十大经济学原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了解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加强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
关键词:经济学;十大原理;分析
经济学理论知识对国家、企业以及个人的经济活动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经济学研究一直是各国大力倡导的研究工作。其中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所写的《经济学原理》,是当今世界上权威性很高的经济学著作,这本著作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流行,在经济学领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经济学原理》中较为著名的是曼昆提出的十大经济学原理,该原理从本质上对经济学进行了论述,对于现实的经济活动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十大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N.格里高利—曼昆所著,作者通过通俗易懂的话语和生动形象的案例诠释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其中作者所提出的十大经济学原理构成了《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框架,为经济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下是曼昆所写的十大经济原理:
1)人面临权衡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5)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好。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二、十大经济学原理分析
2.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由于资源具有稀缺性的特点,因此人们在选择资源时必须通过自己的分析进行最优选择,这个选择的过程就是权衡取舍的过程。比如在日常的消费的过程中,当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和预算曲线相切时,由于消费者经济实力有限,所以就需要对多种商品进行权衡取舍。在选择过程中,消费者结合自己的喜好以及商品的价格进行选择,这是两种或者多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的主要表现。同时机会成本也是权衡取舍的一种表现形式。
2.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人们在权衡取舍的过程中,需要对可以选择的方案的成本以及收益进行比较,最后做出选择,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机会成本。在长期的人类经济活动中,机会成本是经常出现的,比如当我们在学习和睡觉中选择时,当选择学习而放弃睡觉时,这时候的机会成本就是选择睡觉给我们带来的效益。
2.3理性人考虑边际变量
边际效用是经济学中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对于边际最简单解释就是衡量自变量的变动所引起因变量变动的关系。比如在沙漠中一个人很口渴,当看到绿洲并 且有大量的水喝时,他喝的第一口水可能是挽救了他的生命,因此第一口水给其带来的效用最大,当继续喝水时,水给他带来的效用逐渐降低,甚至出现身体不适,带来了负面效用,这就是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因此一个理性的人需要考虑边际变量,当效用为零时停止活动,放弃选择。
2.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一个人的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成本或者收益发生改变时就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比如企业中对于员工采用奖金激励的手段,就会促使员工努力工作,提高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给企业带来较高的收益;在当前销售工作就是采用低底薪和高提成的激励手段,激励销售人员做出更多的业绩。
2.5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
尽管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提出了专业化和分工具有提高生产效率的好处,但是专业化和分工不能使每个人都享受到不同的产品与服务。比如面包师不能使用打铁匠的生产出的铁器,打铁匠也不能享受到美味的面包,贸易的产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决,通过对各种产品制定一个价格,进而拿到市场上与其他的商品进行买卖,这样就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当今世界的贸易也是如此,可见贸易可以使每个人享受到不同服务和产品,改善了每个人的状况。
2.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是利润、价格以及企业家。市场经济既具有好处也存在的弊端,市场经济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对市场的经济活动进行调控,使市场经济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是市场经济就有不足之处,因此需要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总之,市场经济利大于弊。
2.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成果
市场经济指导的经济模式具有一定的缺陷,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借助政府的力量对于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当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不均衡时,政府出面就可以调控资源,把市场经济带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上,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
2.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
《国富论》中论述了一个国家人们的生活水平取决于该国家生产物品和劳动的能力。一个国家只有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提高生产效率,不断满足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创造大量的物品和劳务,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2.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
当政府发行的货币超过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时,就会出现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货币是一种物质交换的媒介,货币量的发行应当与国家实际的经济实力相符合,这样才不会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2.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有效解决失业的主要手段是政府加大投资或者促进私人企业扩大生产,这样企业就会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降低失业率。但是在这一期间要做好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的权衡取舍,在保证不发生通货膨胀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失业率。
结语:通过对曼昆经济学十大原理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人们的日常活动也具有指导意义。但是十大经济学原理的提出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在现实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着缺陷,就是这样也不可否认其对于经济学做出的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喻晓东.关于微观经济学外版教材的若干教学问题——以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为例[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1(03)[2] 林君秀.经济学不再让人恐惧——曼昆《经济学原理》介绍[J].经济科学.2007(03)[3] 王跃生.有些书可以影响一代人——读曼昆的《经济学原理》[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07)篇三:《经济学原理》教案
《经济学原理》自学指导书
使用专业:专、本科相关专业
课 程:经济学原理 教材版本:《经济学原理》
卢远瞻汪雄剑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经济学原理》是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属必修课程。该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经济学说史、经济史等多门学科,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广泛吸收和正确借鉴西方经济理论和有关学科的优秀成果,密切联系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倡导科学的求实精神和大胆的理论创新,重视对国内外经济学的最新动态的把握。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部分的消费者、生产厂商的行为理论和处于核心的价格理论及贯穿所有的均衡理论,并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对宏观经济的调控的方法、理论等进行学习和探讨。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增加对经济社会的了解,树立正确的“三观”。
学习经济学的三个原因:
1、有助于你了解你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
2、它将使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
3、它将使你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
三、课程的目的、内容、学习要求和自学时数
第一章 导论
(自学时数:4学时,第1周完成)
自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内容及研究方法;理解经济学的涵义;掌握经济学得原理及研究的方法。
主要内容:经济学和十大经济学原理;经济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重点与难点:
1、经济学的含义。
2、深刻理解经济学的内容。
3、准确把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4、掌握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济学和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管理一个家庭的人”。
稀缺性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与劳务。)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一、人们如何做出决定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利益的特性。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的特性。
社会面临效率与平等之间的权衡取舍。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
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边际指边缘,因此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
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利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出决定。即,当且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为。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引起一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例如惩罚或奖励的预期)
【即问即答】
1、描述你最近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权衡取舍问题;
2、举出一个既有货币性的机会成本,又有非货币性的机会成本的某种行动的例子;
3、描述一个你的父母为了努力影响你的行为而想你提供激励的例子。
二、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它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价格就是“看不见的手”用来指引经济活动的工具。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产权: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
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市场势力:单个经济活动(或一小群经济活动者)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即问即答】
1、为什么一个国家如果不把自己和其他国家隔离开来,其状况就会变
得更好?
2、为什么我们有市场?根据经济学家的观点,政府应当在市场中扮演
怎样的角色?
三、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生产率: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货币注入的短期效应:
1、经济中货币量增加刺激社会的整体支出水平,从而增加了对物品与
劳务的需求。
2、需求的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引起企业提高物价,但同时,它也
鼓励企业雇佣更多的工人,并生成更多的物品与劳务。
3、雇佣更多的工人意味着更少的失业。
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
【即问即答】
列出并简要解释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的三个原理。
第二节 经济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P13
二、经济学研究的方法P13 思考题和作业: P18 5、6、10 第二章 需求与供给理论
(自学时数:4学时,第2周完成)
自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搞清楚什么因素会影响需求与供给,需求与供给的变化会如何影响商品的价格;掌握市场供求的基本规律(包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以及运用供求理论分析经济事例
核心概念:需求曲线
供给曲线
弹性
均衡
内容提要:
1、需求、供给曲线
2、需求和供给的均衡:价格决定
3、弹性理论
本章重点:供求均衡、需求的价格弹性及其运用
本章难点:需求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数量的影响
微观经济学:对个体经济单位(单个消费者、单个厂商、单个市场等)的经济行为的研究,价格分析是其分析的核心,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它的两个基本假设条件是经济人和完全信息。
需求与供给
在市场中,价格是经济参与者相互之间联系和传递经济信息的方式,并且,价格也以一定的方式促使经济资源得到有效的使用。
一种商品的需求D: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该商品的数量,必须是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需求函数是,它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需求的决定因素:
1商品的自身价格
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3相关商品的价格
4消费者的偏好
5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
一种商品的供给S: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供给函数是/,它表示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成成同方向变动的规律。
供给的决定因素:
1商品的自身价格
2生产成本
3生产的技术水平
4相关商品的价格
5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均衡: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在微观经济分析中,市场均衡可以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是就单个市场后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一般均衡是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一般均衡假定各种商品的供求和价格都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市场的均衡只有在其他所有市场都达到均衡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均衡价格的决定: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供需曲线的交点),也就是市场出清状态,此时的价格也叫均衡价格。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需求数量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也是如此。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种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改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曲线平行移动)。供给的变动也是如此。
第五篇:高中政治经济学原理.DOC
经济常识主要原理
[基本经济理论]
1、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原理内容: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商品价值实现的基础。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成为商品。
知识运用:国家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消费者追求“价廉物美”。
2、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
原理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与社会劳动产品生产率成反比。单位时间的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知识运用:国家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原理内容: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唯一表现形式。
知识运用:当前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是供需关系的变化。
4、价值规律的内容
原理内容: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知识运用:一分钱一分货;货真价实。
5、价值规律的作用 原理内容: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能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能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能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价值规律的作用概括为一点,就是使经济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优化配置,使资源得到更充分合理的利用。知识运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
6、货币的职能
原理内容: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他三个手段都是货币两个基本职能派生出来的。知识运用:商店对各类商品标价;个人用人民币购物。
7、货币流通规律&Ed]HA~F;[B [ 此文转贴于我的学习网高考频道高考政治 http://www.xiexiebang.com]&Ed]HA~F;[B
原理内容: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待售商品总量、商品的价格水平(两者的乘积即为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流通次数)成反比。知识运用:抑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8、通货膨胀与纸币的发行 原理内容:货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如果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知识运用:人们可以改变纸币的面额。但改变不了纸币的实际购买力。
9、社会主义的本质
原理内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的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在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知识运用: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10、“三个有利于”标准
原理内容: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在于“是否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否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知识运用: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当前我国经济状况下是对的。
11、科学发展观
原理内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其目标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知识运用: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增加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资。
12、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
原理内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也符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知识运用: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1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原理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要求。
知识运用:坚持和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
1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原理内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种多样,一切反映社会主义生产的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都可以利用。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rRrdQ€-n.=[本_文_来_源_于_我_的_学_习_网高考频道高考政治 http://www.xiexiebang.com ]& rRrdQ€-n.=
知识运用:大力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经济。
15、市场经济一般特征
原理内容: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法制性、竞争性、开放性的特征,要树立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法制意识和开放意识。知识运用:反对地方保护主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16、资源的有限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原理内容:在一定时期,社会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只有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才能促进经济的最大限度的发展,计划与市场是优化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知识运用:发展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17、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原理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市场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所以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知识运用:加强宏观控制、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的稳健的财政政策。
18、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原理内容: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其主要目标有: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进行调节。知识运用:面对禽流感,国务院采取紧急措防止禽流感扩散。
19、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原理内容: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竞争能促进优胜劣汰,促进资源和优化配置。知识运用: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引入竞争机制。
2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
原理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价格传递信息及时协调生产和需求,通过竞争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知识运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宏观控制调控体系。
21、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原理内容: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知识运用:鼓励民营经济进入国家未禁止的社会公用事业等领域。
22、完善我国的收入分配体制
原理内容: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知识运用:优化分配体制,努力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