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邮政储蓄新老划断政策的负面影响
浅析邮政储蓄新老划断政策的负面影响
自2003年8月1日起,人民银行对邮政储蓄转存款实行了新老划断的计息政策,新增转存款按1.89%利率计息,老转存款(2003年7月31日余额)仍按原利率4.131%计息,并规定新增存款由邮政储蓄机构自主运用。该项政策的实施虽然客观了遏制了邮政储蓄的过快增长,但亦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邮政储蓄转存款从2003年8月1日实行新老划断,带来的直接影响是邮政储蓄资金逐步从人行账户的转移,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新增存款“弃巢而去”。
一是邮政储蓄转存款作为中央银行控制的基础货币,其新增存款自主运用将直接导致中央银行信贷资金来源减少,不利于央行对货币政策的灵活控制。
二是邮政储蓄新增存款的自主运用,必然导致因自主运用资金引起的经营风险指数的逐步上升。面对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邮政储蓄投资人才的缺乏是一个大的挑战。三是邮政储蓄新增存款被允许自主运用后,基层自主运用邮政储蓄资金尚未开展,邮政储蓄从农村抽取资金的矛盾不仅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而且还有进一步加剧之势。邮政储蓄转存款新老划断前,邮政储蓄资金作为人民银行的信贷资金,可以通过再贷款部分返还农村,新老划断后新增邮
政储蓄资金几乎全部逐级上划到国家邮政总局,而进入货币市场。同时,邮政储蓄与农村信用社的协议存款门槛高,使邮政储蓄直接转化为支农资金缺乏具体操作性。据了解,目前邮政储蓄办理协议存款的权限集中于邮政总局,而农村信用社没有全国自下而上的系统,限制了邮政储蓄回填农村信贷资金,使邮政储蓄由过去中央银行信贷资金的“蓄水池”变成了农村信贷资金的“抽水机”,加之目前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管理权普遍上收,更加剧了县域信贷资金紧张的趋势。
第二篇:河南省财政厅关于耕地占用税新旧划断
河南省财政厅关于耕地占用税
征收政策的通知
豫财办农税〔2008〕19号
各省辖市财政局、县(市、区)财政局:
为了进一步做好耕地占用税征收管理工作,依据有关规定,现就耕地占用税征收过程中几个具体政策明确如下:
一、纳税人的确定。经申请批准占用耕地的,纳税人为农用地转用审批文件中标明的建设用地人;农用地转用审批文件中未标明建设用地人的,纳税人为用地申请人。未经批准占用耕地的,纳税人为实际占地人。
二、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确定。经申请批准占用耕地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申请占地人接到批准占地文件的时间;未经批准占用耕地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占地人实际占地时间。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在2007年12月31日前的,按老适用税额征收耕地占用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在2008年1月1日后的,按新适用税额征收耕地占用税。
三、占用林地、牧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以及水域滩涂等其他农用地建设直接为农业服务的生产设施,不征收耕地占用税,但在耕地上建设直接为农业服务的生产设施,应照章征收耕地占用税。
四、属于公路交通部门管理的公路线路占用耕地的减按每平方米2元征收耕地占用税,城市市政部门管理的公路线路占用耕地的,按所在行政区适用税额征收耕地占用税。
五、农村居民占用耕地建设住宅,在《河南省〈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实施办法》出台以前的,不再征收耕地占用税;《河南省〈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实施办法》出台以后至2007年12月31日的,一律按老税额征收耕地占用税;2008年1月1日后的,按新税额征收耕地占用税。严禁对农民宅基地征收过头税,绝不能借此加重农民负担。
六、2007年12月31日前以前属于免征耕地占用税的占地项目,在2008年1月1日新条例实施后不在免征范围的,不能重新征收耕地占用税。
二 00八年九月十日
2008.01.0122元
2007.08.29陕政(2007)87号县城规划区8元,其余地区6元。
滞纳金2001.04.30 前2%,2001.05.01后5%
第三篇:试析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负面影响与政策反思
试析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负面影响与政策反思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而城乡二元结构正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当前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深入研究和分析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及成因,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改革思路,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文章拟从对建国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形成原因及影响的分析中,探寻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主要途径,提出深化改革,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化;劳动力流动;城乡统筹;转型发展
“二元制度”是发展经济学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城乡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对立、城乡分割、城乡劳动力流动隔绝的经济社会二元结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但是时至今日,在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已经有了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重要阻碍。因此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是新时期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
我国农业发展相对于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快速发展来讲,严重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844元和9892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92:1,这已经是2002年以来的最低值。2002年以来,我国城乡收入比一直在“3”以上,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3.33:1。如果把农村人口没有享受到的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可以达到6:1。与此同时,城乡居民还面临财产差距扩大的问题,而且这一问题正变得越来越严重。以往人们大多把贫富差距等同于收入差距,但实际上,居民在资产方面的差距也是衡量贫富差距状况的重要指标。数据分析表明,中国的财产差距扩大速度远远要超过收入差距扩大的速度。城市居民个人财富积累速度非常快,在过去大约10年的时间内,城市居民人均财富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2%,特别是房产价值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5%。而农村的财富积累速度年均增长率只有11%,相当于全国水平的一半。过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严重影响农业、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还有可能演变成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威胁。因此,推进城市化进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成因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为了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我国政府选择了赶超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并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和经验,逐步建立并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而城乡二元结构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我国当时的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用于经济发展的资本严重不足。资本的市场价格和利率水平较高,劳动力的价格相对较低,按照市场价值规律,市场行为的选择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上。但是这种市场行为有悖于当时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构想。为了保证这种赶超战略的实施,国家采取行政管制的手段,扭曲市场机制的作用,把资本的使用重点投放在重工业发展上。为了全面获得用于资本积累的经济剩余,一方面政府在城市推行低工资和低福利的政策,压低生活资料的消费,保证工业发展所需的资金。然而低工资政策降低了城镇工薪阶层的购买能力,为了保证城市劳动力获得必要的生活资料,政府运用行政控制手段,降低农产品和其它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由于发展工业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城市,因此这种比较低的生产、生活费用的优惠政策只适用于城市居民,而工业积累的成本也由此转移到农业和农民身上。另一方面,政府垄断农产品的购销和经营,确立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为工业发展获取了稳定的低价格的原料来源。据不完全统计,1953年至1978年,我国政府通过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从农业中获取了6000至8000亿元的积累资金。
同时,为了降低控制农产品价格的交易费用, 我国在1958年建立了“高度集体化”的人民公社制度,禁止农村从事工业生产活动,把农村锁定在农业上。这种制度安排必然带来农业收益的下降,使农民和工人之间存在着潜在的收益差距。在这种经济诱因的影响下,农村居民纷纷涌向城市,影响了国家赶超战略的实现。因此,国家采取严格的户籍政策,剥夺农民迁徙的自由权利,人为地将城市和农村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社会群体。1958 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把户口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这种城乡分割的社会管理体制,虽然在当时有效保证了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但是也带来了大量的社会问题,是时下“三农”问题的根源。
三、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负面影响
(一)城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农村贫困化,引发社会问题
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是城乡二元结构负面影响的最显性表现。因为依附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体制,城市占有更多的经济资源和就业机会,收入来源广泛、渠道多、手段多,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广阔的需求空间和较高的购买力来挖掘市场空间,获取特殊利益;而农村社会依然处于由工业化道路造成的贫困落后局面,科技知识落后,就业面狭窄,基础薄弱,乡村资源匮乏,农业效益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高,因此本来购买力就低的农民无法通过在乡村社会内部广泛提高个人收入水平,再加上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的市场信息反映灵敏度不强,无法应对市场变更,农民走不出低收入的怪圈,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
(二)阻碍城乡间劳动力的流动
人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为了制止农民向城市流动形成的城乡分割的户口管理制度,在早期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限制了人力资源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大量的优秀人才由于户口的约束和城乡壁垒,不能选择适合其所长的部门和职业,埋没了许多人才,农村大量优秀人才没有机会到城市施展才华。而在后期城乡二元结构却导致了更加强烈的城乡单向流动趋势。为了摆脱农村社会的简单落后,大量的农民不愿仅仅依靠土地,纷纷走出乡村,来到城市,以获取更好的生存空间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农民工”大量涌现并且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于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和创业者们,一旦离开之后大多不愿再重回故土,这种流动纯粹是单向化的,仅是农村向城市的大量流动。
(三)造成了农村市场内需不足,影响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有效需求不足是近几年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主要表现为农村需求不足,农村需求不足关键在于城乡二元结构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从而拉大了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2014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额相差18354.97元,人均消费支出绝对额相差11585.51元,目前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总体上至少相差10年以上。农村需求不足,使城市市场饱和与工业生产相对过剩的矛盾更加突出,不仅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利于提高工业化质量和效益,而且制约我国持续有效地扩大内需,不利于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
(四)阻碍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无法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结构的二元性,国家的大部分投资用于工业部门的发展,城市建设和小城镇发展相对被忽视。加之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使得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受到严重阻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较低。虽然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4.77%,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我国城市化的质量却不是很高。一是一味地追求大城市化,出现了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空气污染等城市病;二是市民化程度不高,至今还有2亿多农民工没有真正的市民资格。扣除这部分流动人口,我国真实的城市化率不足35%;三是城市的总体功能很差,用地粗放低效。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城市化滞后,不利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阻碍农业现代化进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工农业结构和城乡人口结构的严重错位。
四、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政策反思
由于特殊国情和现实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与传统的刘易斯的理论模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建立在由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土地集体所有制和财政制度这三项主要体制和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的体制之上的庞大的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城乡一体化改革取得了很多成绩。党的十八大报告还进一步明确指出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方向和着力重点: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尽管现有的改革措施对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是由于没有触及到制度层面,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已经积累了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认识和经验。实践证明要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必须从改革户籍制度、土地集体所有制和财政金融体制这三项制度入手,立足于制度创新,逐步转变不利于农村发展的制度设计。
(一)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
改革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是破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的首要之举。近年来,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户籍制度改革实践政策频出。2014年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此外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也逐步推行积分落户政策,各省也纷纷试点有序放开部分地级市落户限制。但目前来看,改革实际推行的效果有限,仅仅取消农业户和非农业户的分别,显然是不够的。农民在城市务工的过程中,已经充分感受到了权利不平等带来的精神压力和生活压力和一旦失去土地后可能带来的心理恐惧。因此,超过九成的农民不愿意轻易用土地换非农业户口。户籍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农民进城,让农村的土地流转起来,让千家万户种地变成集中耕种,以此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提高粮食等农作物的产量以及降低生产成本、减轻管理压力。然而,九成农民不愿用土地换户口的想法,显然会影响到户籍制度改革的效率。这意味着,要想让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用土地换户口,从而推动城镇化进程,提高中国的城市化率,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实现权利的均等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把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就业权、居住权、教育权、社会参与权、社会保障权、医疗服务权等权利逐步剥离,让失去土地的农民不至于成为城市的边缘人口。而这恰恰是目前城镇化过程中的最大难点,也是最大薄弱点。
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已建立起统一的动态户籍制度,即任何公民只要在一地有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就应有资格办理暂住证或常住证,依法拥有当地居民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只有这样才能逐步为劳动力流动创造平等环境。显然,当前我国尚无法完全按全新的户籍制度运行,但是我国可以在继续深化小城镇和中小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基础上,为整个户籍制度改革积累更多经验,以便使改革能以稳妥渐进的方式推进。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户籍制度改革涉及面广,各种政策纵横交错,各个部门之间也存在诸多利益障碍。因此这一改革难度很大,工作复杂,既要知难而进,又不能操之过急。
(二)改革土地集体所有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所谓集体所有制,是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时的杜撰,集体成员的边界不明确,集体内部成员之间不平等,领导对集体的财产享有支配权、决定权。现在我国农村的土地实行集体所有制,名为本村农民集体所有,但农民只有承包使用权,而村主任、支部书记对土地有实际的支配权。这种土地所有制,引出了许许多多的矛盾,必须改革。随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土地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有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土地经济生产功能回归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恢复土地的农业生产功能,必须清晰界定其产权,这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社情,可以把土地的所有权统一收为国有,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国有制,并在明确产权主体及权益分配机制的前提下,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农村集体建设土地入市,让宅基地、农民的自留地、农民的承包地能够以某种形式在市场上流转。
(三)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均衡城乡资源配置
我国现行的财政体制,是在城乡分治的格局下逐步形成的,虽然经过几次改革,但对城市居民实行一种政策,对农民实行另一种政策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对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很不利。应该看到,城乡分治的财政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经济支柱,不调整改革这种财政体制,城乡二元结构就不可能根本破除,农业的弱势地位就不可能改变,农民也富裕不起来,城乡差距不可能缩小,更谈不上城乡共同繁荣。应该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通过调整改革,逐步实行城乡一体化的财政体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结构,大幅度增加对“三农”投入,明确财政支农重点,完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各种农业补贴政策,提高补贴标准,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五,要合理把握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市场的“无形的手”和政府的“有形的手”的交互作用中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逐步完成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消解,使长期困扰我国的“三农”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四)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加速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通过城市化和现代化来实现。我国承受着数量越来越多而素质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压力,而城市吸纳能力有限。因此,我国城市化模式应采取大中小结合的多途径综合模式。“大中小结合”是指在城市规模等级上,要发挥各级城市对产业和人口的集聚作用,适度发展大中城市,合理发展小城镇,不能把发展大中城市和发展小城镇对立起来。大中城市是区域经济中心,对周围区域有很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而发展小城市既能避免“超城市化”现象,减少大城市的压力,又能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特别是实现我国乡镇企业的第二次创业,使它们走上规模经济和集约化经营之路。
(五)城乡互助,城市反哺农村,注重产业融通
城市需要在工业和科技等方面加强对农业的支援与帮助。积极推进农业深度和广度开发,振兴农村,富裕农民。首先要加快农用工业发展,努力提高农用工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用工业成本,逐步缩小工农产品剪刀差;第二,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第三,帮助农村普及义务教育和人才培训,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和技术素质。2005年3月,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思路。以工促农即是经济带动,要求城市经济产业的深入发展,调整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农村;以城带乡,尤其要注重产业融通,根据周边农村地区的区位特点和农产品生产状况,加强城乡之间的工农结合,利用城市已有的基础设施,结合农村社会的自然资源优势,取得城乡之间的双赢效果,让工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外,必须充分发挥城市发展的辐射性,对于与城市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产业或企业,可以适当将其转移到农村社会,这样既可以提高农业的产业效益,又可以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为农民增收提供渠道。
五、结论
我国现存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它曾为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业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城乡二元结构之下,农村居民的种种不同等待遇越来越阻碍城乡人口和资源的合理流动、优化组合,成为中国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不仅能够使广大农民利益得到根本的维护,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亿万农民创业创新活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解决农村的繁荣稳定问题,还能释放潜在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潜力,实现城乡统筹,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到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政府必须拥有战略思维,分步骤、有次序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8-20 [2]杨风禄.户籍制度改革:成本与收益[J]1 经济学家,2002,(2):33-371 [3]周永亮.中国经济前沿问题报告[M]1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 [4]程必定.以城市为主导统筹城乡区域和谐发展[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5(1):9-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4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6]傅崇兰,陈光庭,董黎明,等.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7]李涛.资源配置倾向、城乡发展差距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生产力研究,2007,(21):24-26. [8]赵伟.中国的城乡差距:原因反思与政策调整[J].武汉大学学报.2004(6).
第四篇:《长沙市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审批管理办法》新老政策对比
《长沙市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审批管理办法》7月实施 骗补贴最高可罚4万
货补买房:面积最大120㎡不设下限
市民凭经适房货补凭证可购买一套120平方米的新房或二手房,住房面积户型不设下限。5月25日出台的《长沙市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审批管理办法》放宽的购房户型和面积规定。
长沙刘女士想申请一套廉租房,她打听到,申请廉租房户籍、收入、住房状况要经公安、民政、房产局等部门认定,正式申请也不再到社区,而是直接到区住房保障部门。
今日,长沙市住房保障局向记者证实,《长沙市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审批管理办法》出台(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对申请经适房、廉租房的条件、流程、管理等作了详细的规定,新办法将于今年7月正式实施。
和老办法相比,新办法对申请对象的条件审查和申请审批流程要求更严。
条件审查:多部门联合认定
老办法:申请对象向户口所在社区提出申请,提交户籍状况、婚姻状况、家庭收入状况、家庭住房等证明材料。由社区进行初审、再经街道复审认定。
新办法:在提出正式申请前,先要向户籍所在地公安部门申请家庭人口、户籍以及年龄状况证明;再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申请办理家庭住房状况证明;然后向户籍所在地社区办理收入证明,由民政部门审核出具收入证明;最后经民政部门审核婚姻状况。
申请审批:区住保局审核
老办法: 廉租房:申请人直接到所在社区申请经社区初审认定并公示,再由社区所在街道复审实地调查,然后由区住房保障局审核审批,最后到市住房保障局备案。
经适房货补:申请人到社区申请公示、街道初审核实入户调查、区住房保障局复审、区政府审核、市住房保障局核准发证。
新办法:廉租房和经适房申请审批程序:申请人直接向区住房保障局提出申请、经区住房保障局审核,审核通过签订《长沙申请住房保障诚信承诺书》、区住房保障局将申请人情况在户籍所在地和居住地进行公示,公示完后报区政府核准,区住房保障局为审批对象建立档案;区政府核准,市住房保障部门审批发证,并在政务网上进行公示,发放货补资金时,对申请人头像、指纹、身份证进行认定。
条件认定: 无房户认定更严
老办法:申请经适房货补对象,具有本市城区常住户口5年以上、无房户或住房困难户,低收入家庭。家庭人口以家庭户口簿记载为准。无房户是指未享受过福利分房且无私房的家庭,住房困难户是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2平方米的家庭;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我市上城区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5%。
新办法:具有本市城区常住户口5年以上的已婚家庭,取得《长沙市家庭住房状况证明》的无房户或住房困难户,取得《长沙市住房保障家庭收入认定证明》。
家庭人口以户籍所在地公安部门认定;户籍由所在地民政部门认定;无房户指在长沙有无房记录,且无事实住房,未享受过福利分房和政府优惠性住房政策的。住房困难户指人均住房面积低于12平方米。家庭收入由户籍所在地区民政部门认定出具收入认定证明。
解读
经适房购房面积未设下限
市民凭经适房货补凭证可购买一套120平方米的新房或二手房,住房面积户型不设下限。25日出台的《长沙市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审批管理办法》放宽的购房户型和面积规定。
根据新规定,持证一年未购买住房的,凭证作废,今后需要依政策重新申请。补贴资金由该市财政部门和市住房保障部门实行双控管理发放。如果市民买了房需要退房,由购房人将货币补贴资金退还到市安居工程资金专户,然后再到市住房保障局办理退房手续。
使用货补凭证购买的住房,产权性质为经济适用房,通过货补购买的住房上市交易时,须全额退还政府发放的补贴资金。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如需购买其他住房或因赠予、法院判决等原因获得其他产权住房,必须将补贴资金退回到该市安居工程资金专户。
三大类保障对象可优先安排
60周岁以上孤寡老人、劳动模范、二级以上伤残、重点优抚对象等保障对象,在廉租房实物配租时,可优先安排。《长沙市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审批管理办法》明确,廉租房实物配租在坚持轮候制时,对特定对象可优先安排。
按照新办法规定,以下3类保障对象可优先安排:
1、市政重点工程和旧城棚户区改造范围的保障对象,政府认定可优先纳入配租的家庭;
2、低保无房户;
3、年满60周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家庭成员中属于二级以上残疾、患有重大疾病、重点优抚对象、获得市级以上表彰、特殊贡献奖、劳动模范称号、服兵役期间荣立二等功、战时荣立三等功以上家庭,政府认定急需救助的对象。
据介绍,已租赁直管公房或单位自管公房的,已有继承、受赠房屋尚未办理房产过户手续的,且人均住房面积已达到12平方米的原则上不安排实物配租。
骗补贴最高可罚4万
骗取经适房补贴8万元,除退回补贴资金外,还要罚款8千到4万元。今天出台的《长沙市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审批管理办法》对骗取经适房、廉租房做出严格处罚规定。
“新办法”规定,弄虚作假骗取保障性住房,由市住房保障局责令退房或取消其他资格,依法撤销原房屋登记,收回权属证书,5年内不得再次申请住房保障;骗取补贴资金的,责令退回所发放的补贴资金和应支付的利息,并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第427号令)的规定,处以被骗取资金10%以上50%以下的罚款。对于申请过程中,串通骗取经适房廉租房的单位个人领导和住房保障系统工作人员将通过媒体进行通报和处罚。
凡是举报弄虚作假骗取保障性住房的有功人员和单位将给予1万元以下的奖励,对举报经适房货补属实的,奖励1万元。
提醒
如何申请经适房、廉租房
一、申请
1、到户籍所在地的公安部门申请办理家庭人口、户籍及年龄状况证明。
提交: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的身份证、户口簿、结(离)婚证、已按要求填报好的《长沙市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申请审批表》、《长沙市经济适用住房购房资格申请审批表》或《长沙市廉租住房申请审批表》以及审核部门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2、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申请办理家庭住房状况证明(以下简称《住房状况证明》)。
提交: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的身份证、公安部门出具的家庭人口、户籍及年龄状况证明、结(离)婚证以及审核部门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3、向户籍所在地的社区居委会申请办理住房保障家庭收入证明,经社区调查评议、街道审核、区民政部门审批,符合住房保障家庭收入条件的,由区民政部门出具《长沙市住房保障家庭收入认定证明》。
向户籍所在地的区民政部门申请办理婚姻状况证明,情况属实的出具结(离)婚证或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
二、受理、审核
1、应提交的材料:
(1)《长沙市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申请审批表》、《长沙市经济适用住房购房资格申请审批表》或《长沙市廉租住房申请审批表》。
(2)公安部门出具的《家庭人口、户籍及年龄状况证明》。(3)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出具的《住房状况证明》。
(4)民政部门出具的《长沙市住房保障家庭收入认定证明》、结(离)婚或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或提供人民法院已生效的离婚法律文书。
(5)身份证、户口簿。
(6)审核部门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证明材料。
2、受理申请:申请人本人携带上述资料向户籍所在地的区住房保障部门提出申请。
3、与申请人签订《长沙市申请住房保障诚信承诺书》。
4、申请公示:区住房保障部门将已受理申请人的家庭基本情况在户籍所在地和实际居住地社区同时进行公示。
5、区住房保障局审核。
第五篇:温州新老限购细则 温州关于落实住房限购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温房字[2011]30号)(写写帮推荐)
关于落实住房限购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温房字[2011]30号
各县(市、区)房管局(分局),瓯海区住建局,开发区房管处: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11]1号)和《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实施意见》(温政发[2011]23号)精神,切实落实住房限购政策,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自2011年3月14日起,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及能够提供1年以上本市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只能新购买1套商品住房(含存量住房);对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1年以上本市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要暂停其在本市内购房。违反规定购房的,不予办理房地产登记。
二、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的实施意见》精神,严格执行住房限购政策,加强对居民家庭购房资格审查。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经纪机构应当在销售现场、经营场所等显著位置公示住房限购政策,不得向限制购房对象出售商品住房或提供存量住房买卖经纪服务。
三、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是指全部或部分家庭成员为本市户籍居民的家庭。家庭成员包括购房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
新购住房是指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购买的新建商品住房或存量住房。居民家庭已有住房包括该家庭成员已经完成房屋产权登记的住房、已经受理房屋产权登记的住房和已进行网签的商品住房。
新购交易时间的认定,新建商品住房以本市房地产主管部门信息系统网签时间为准;存量住房以交易过户受理时间为准。
四、购房人在购买住房前,应当向房地产开发企业或房地产经纪机构提交下列材料:
(一)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提交家庭成员身份证明、婚姻证明、户籍证明的原件和复印件,以及拟购房人签字确认的《购房人及家庭成员情况申报表》(详见附件)。
(二)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提供家庭成员身份证明、婚姻证明、户籍证明的原件和复印件,以及拟购房人签字确认的《购房人及家庭成员情况申报表》外,还应提供自购房之日起算的前1年内在本市缴纳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原件和复印件。
(三)驻温部队现役军人在提供有效身份证明原件、复印件和团级以上单位出具的购房家庭全部成员相关户籍证明后,视同本市户籍居民;本市户籍人员在外地服兵役的,在提供相关证明后,视同本市户籍居民;本市人员赴外地求学且户籍迁往外地的,在提供因求学原因将本市户籍迁往外地的证明后,视同本市户籍居民。
五、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经纪机构应对购房人提供的上述材料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在复印件上加盖公章,凭核对后的身份证明、婚姻证明、户籍证明、个人所得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须提供)、《购房人及家庭成员情况申报表》签订商品住房买卖合同或存量住房买卖合同。其中,《购房人及家庭成员情况申报表》原件作为合同附件,在办理房产登记时一并提交。购房人家庭成员的身份证明、婚姻证明、户籍证明等复印件证明材料,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经纪机构须留存备查。
六、各房屋登记机构应在5个工作日内,对购房家庭的资格证明材料和购房家庭已拥有住房状况进行核验。通过核验的购房家庭,方可办理相关商品住房合同备案和存量住房产权登记手续。发现提供虚假材料、隐瞒住房状况的,不予办理相关商品住房合同备案和存量住房产权登记手续。
七、房屋登记机构对2户及以上家庭共同新购住房的,应分别按其所属不同家庭审查购房条件,均符合住房限购政策的,方能办理商品住房买卖合同备案或房屋登记手续。
八、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经纪机构与购房人串通违反住房限购政策从事销售、经纪业务的,责令限期改正,不良记录记入企业诚信档案;拒不整改的,暂停其网上签约资格,并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完善商品住房预售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建房[2010]53号)规定进行处罚、予以曝光,抄告国土、税务、工商、银监、人民银行、公积金等部门。
九、境外机构和个人购买住房的,应严格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在2010年11月4日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境外机构和个人购房管理的通知》(建房[2010]186号)有关规定执行。
十、各县(市、区)房产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强化市场调控和监管,严格执行住房限购政策,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事业、房地产经纪机构的监督检查,确保限购政策的有效执行。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实施意见
温政发〔 2011 〕23 号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11〕1号)精神,巩固和扩大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果,逐步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进一步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强化政府责任,抓好调控政策贯彻落实。各县(市、区)政府、各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坚决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及省、市各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措施,切实将房价控制在合理水平。2011年要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目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和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科学合理地确定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并于3月底前向社会公布。
二、加大保障力度,建立温州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通过新建、改建、购买、租赁、货币补贴等方式,多渠道筹集房源,建立起多种类、多层次的具有温州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扩大廉租住房保障履盖面,全面实现低保标准2.5倍以下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廉租住房“应保尽保”,并逐步提高实物配租比例。加大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的建设力度,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量,2011年我市建设保障性和政策性住房87万平方米共9960套。切实落实土地供应、资金投入和税费优惠等政策措施,吸引各类企业和其他机构积极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普通商品住房建设项目中配建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支持用工单位、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开发建设农民工公寓。健全住房保障管理机构,成立市住房保障管理中心,全面建立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分配、轮候等制度,切实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健全准入退出机制,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三、调整完善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征管。调整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政策,对个人购买住房不足5年转手交易的,统一按其销售收入全额征税。加强对土地增值税征管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对已经达到土地增值税清算标准但不申请清算、定价明显超过周边房价水平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重点清算和稽查。积极推行房地产价格评估技术,加强存量房交易税收征管,坚决堵塞“阴阳合同”产生的税收漏洞。严格执行个人转让房地产所得税征收政策。
四、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款比例不低于6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为改善居住条件购买第二套住房的,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首付比例不得低于6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加强对商业银行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情况的检查评估,督促商业银行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对违规行为及时予以通报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助力保障性住房建设。依托人民银行“房地产市场监测分析系统”,整合部门资源,加强调查研究和定量分析,提高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金融监测分析质量,更好地为房地产市场调控决策提供服务。
五、严格用地管理,完善土地竞投方式。增加土地有效供应,合理安排土地供应上市时序。3月底前,必须向社会公布本住房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接受社会监督。市区每年各类住房开发用地供应量要达到1500亩以上,保障性住房、旧住宅区改造住房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用地不低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70%,其中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不低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20%以上。积极探索竞投方式,导入限房价、限套型、竞配建、竞地价的做法,严格控制出让土地地价的溢价率。对公开出让中住房地价溢价率超过50%,成交总价或单价创历史新高的地块,要按有关规定及时向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报备。各县(市、区)和市本级要依托逐步建立的房地产企业土地开发利用诚信档案,严格竞买人资格和资金来源审查,限制有违法违规违约行为的企业及其控股股东在整改到位前参加土地竞买,对参加土地竞买的单位或个人,必须说明资金来源并提供相应证明。
六、完善限购措施,合理引导居民住房需求。自本意见发布之日起,暂定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及能够提供1年以上本市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包括夫妻双方及未成年子女)只能在本市新购买1套商品住房(含二手存量房);对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1年以上本市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要暂停其在本市内购房。违反规定购房的,不予办理房地产登记。
七、加大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房地产交易市场。认真贯彻《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加强对经纪机构负责人和经纪人员的资格培训;出台《存量房网上交易签约管理办法》,推行存量房网上签约管理制度;依法查处房地产经纪机构和经纪人炒买炒卖、哄抬房价、怂恿客户签订“阴阳合同”等行为,促进房地产经纪行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商品房公开销售制度,严格落实商品房买卖实名制,加强商品房预售许可管理,合理确定商品住房项目预售许可的最低规模,原则上宗地不得分期预售,低于5万平方米的不得分层、分单元办理预售许可。加大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监管,严格按照《浙江省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暂行办法》的规定,切实加强对商品房预售资金的专项管理,确保预售资金用于商品房项目工程建设,防止出现不按期开工、竣工或捂盘惜售现象。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按月向监管项目所在地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建设工程完成的形象进度以及监管银行出具的预售资金收缴、支出对账单。监管银行要按月将本银行监管的商品房预售资金情况报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备案。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监管项目的预售资金入账情况、工程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因违规使用商品房预售资金造成工程无法按期竣工等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依纪追究相关单位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八、落实项目资金,加快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抓紧落实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温州市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温政办〔2010〕91号)的要求,建立领导责任制,加快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步伐。各县(市、区)必须在今年一季度前落实建设方案和建设资金,启动开发建设,确保6月底前完成数据整理迁移,建成全市统一的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实现全市联网。
九、建立约谈问责机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要按照2011年本市确定的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保障性住房建设、土地供应目标、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房地产相关税收征管、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等任务,落实工作责任,采取有力措施,积极予以推进。同时,要将上述目标任务列入各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目标考核范围,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作不得力、计划目标未完成的,要进行约谈,直至追究责任。
十、加强舆论宣传,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新闻媒体要强化舆论宣传和正面引导,着重宣传各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措施,宣传本市住房保障工作进展和成效,引导居民理性消费,对制造、散布虚假消息的,要追究有关当事人责任,营造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舆论氛围。
二○一一年三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