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砖五国纪录片观后感
《金砖之国》纪录片观后感
2009年6月16日,位于欧亚大陆分界处的俄罗斯名城叶卡捷琳堡见证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金砖四国”领导人首次会晤在这里举行。在典雅富丽的谢瓦斯季亚诺夫宫,“金砖四国”领导人就国际金融危机之下的国际形势、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会议、国际金融机构改革、“金砖国家”对话合作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发表了《“金砖国家”领导人叶卡捷琳堡会晤联合声明》和关于粮食问题的声明,阐述四国在国际金融危机、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等问题上达成的共识,增强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和作用。
《金砖之国》纪录片将采用高清格式、纪实拍摄手法,在中国乃至世界首次以电视纪录片形态全面、系统、深入地介绍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发展之路,展望新兴国家带给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巨变。这将是一部连接历史与未来、兼具国际视野和中国思考的篇巨著。上世纪80年代起,经济全球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浪潮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一批新兴经济体开始崛起。“金砖国家”更因其较大的经济规模和突出的发展成就,相继引起世界的瞩目。金融风暴之后,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果断应对和措施的卓有成效,已经成为带动全球经济走向复苏不可或缺的动力。2010年,金砖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金砖国家”正在全球经济大潮中的一支新生力、新动力。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5个“金砖国家”国土面积占世界领土面积的26.8%,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2.8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4年“金砖国家”在世界经济增量中的比例将达到61%。此外,金砖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气候变化等事关全球治理的重大问题上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着国际秩序朝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金砖之国》大型纪录片将从“金砖”概念的提出、“金砖”机制的形成为切入点,系统阐述金砖国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把握机遇、经济腾飞的过程,揭示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的客观现实。《金砖之国》纪录片将立足现在,突出“前瞻性”,探讨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力量的崛起带动世界经济格局之变。
前天晚看了《金砖之国》的印度篇,整体上感觉它像一精美的艺术品。好久没有看到这么好的记录片了,它深刻的展示了印度的历史政治人文宗教,让许多故事浓缩在一小时中。解说员低沉柔和的声音似钟声掠过古老的大地,音乐插曲的节奏板点从容悠扬,舒展着人间的悲喜之情,镜头有时拉到500米的高度,观众乘着歌声的翅膀立天地之间。
对尼赫鲁、甘地等人的配图解说,让我对人物接近了解---此前的印度对我来说好像是一个
蒙着面纱的人。“不可思议”是该篇1的题目,自然让观众发现了该国的不可思议之处——节约和信仰自由好像是人的灵魂的基本要求。
河流污染现在在整个亚洲比较明显,印度也不例外,我们看到他们的圣水恒河上泛起的黄色污染带---无论是好是坏,节目就像父亲给孩子讲的故事那样真实和悠远。就国土面积而言,印度的人口实在是太密集了(12亿),而且好像集中在沿河地带;想象中,如果到印度旅游,会否产生水泄不通和拥挤的感觉。印度人以素食为主——这样我觉得蛮好的,这样翔实的介绍让人对该国产生了亲切感。虽然记忆中60年代印度在中国边境搞冲突袭扰----但千百年的沧桑时光里中印关系总体是平和的,这也许是由于喜马拉雅山的阻隔,或因历史上印度自身一直没有完全地统一过(这点影片有提示)。
种姓制度是愚昧落后的,在外国留学过的部分印度人意识到了这点,而现代化又使种姓制度有所淡化——听到这种介绍让人感觉到社会还是会进步的。电视介绍了印度人心目中低种姓的英雄----那个名字比较难记,不过给人印象深刻。无论是种姓制度,还是家族世袭,亚洲各国大多保留着一些封建的东西。
昨晚的又一集从另一个侧面介绍了印度,就是新的国策和经济建设,印度全球化的魄力和发展程度,超过了一般人的想象。它国际化强的企业主要是IT业。而中国的制造业更强,比如机械、纺织、矿山、汽车家电等,也许中国人觉得制造业更有分量吧。
我个人感觉这两集的观看是非常有价值的,不仅帮助我了解了印度的现状,还帮助我理解了很多国家关系产生的原因。我计划在接下来看完全部的十集,然后让自己懂得更多一点。
第二篇:纪录片:金砖之国——观后笔记
纪录片:金砖之国——观后笔记
俄罗斯
以能源拉动经济强势增长,振兴国防科技工业,在全球重新定位自己的坐标。轻工业国家重视不够,投资少,人力成本上升。农业冻土影响,国家不够重视。受石油天然气价格影响太大,08年金融危机在金砖4国中影响最大。杰里帕斯卡(曾经俄罗斯首富)控制着世界上最大的铝业制造商俄罗斯铝业联合公司。金砖国家中唯一一个有望在2050年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国家。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结构。俄罗斯的强大在于西伯利亚的富饶。巴西
巴西木 咖啡王国 咖啡业带动国家发展 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 中东战争-石油危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资金短缺-大量国际举债-经济增长缓慢导致借新债还旧债;整个拉美病在南美洲蔓延 高通货膨胀>2000% 减少公共支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发行新货币——雷亚尔 国有公司资金匮乏、举步维艰,国家无力拯救(原因:巨额赤字,巨额债务)——只能进行私有化、拍卖(其中淡水河谷: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生产企业)贫富差距大,贫民窟 伊瓜苏大瀑布,伊泰普水电站,甘蔗提取乙醇做能源,同时是乙醇第一出口大国 农业出口大国,橡胶大国
印度
语言、人种和宗教复杂 经济学中的“印度式增长”,即缓慢的增长 孔雀王朝、贵霜帝国、莫卧儿王朝(成吉思汗后代)国花:莲花 甘地、尼赫鲁两大政治家族 Infosys
世界办公司
印度最大企业集团:塔塔,在全球有90多家上市公司
最富有100名印度人财富占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
南非
以采矿业为主导的资源开发型经济模式推动了南非工业制造业的发展。
种族隔离政策
南非甚至非洲第一大银行:南非标准银行最大股东中国工商银行
总结
在中国,偏远山区的人们正在为生存、发展以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发愁,能源资源的紧缺
和低效率使用,生态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仍在制约着发展的脚步。
在巴西,改善民生,改革社会分配严重不公的局面依然是政府的首要任务,城市平民窟的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梦想着未来。
在印度,宗教和民族的矛盾仍然是经济发展的长期困扰,贫民区的百万富翁还只是梦想。 在南非,资源优势褪去后的发展道路将充满变数,如何消减巨大的失业人口数量,弥合贫民窟和繁华都市的距离依旧是政府最头疼的课题。
在俄罗斯,市场化改革与寡头经济治理等诸多问题彼此交错,找到一个清晰的经济转型
路线,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仍是发展的最大难题。
共同课题:都有一个现代化转型的问题,社会的发展、民生的建设和产业结构的现代化。
第三篇:金砖五国的医疗保险现状
金砖五国医疗保险现状及发展情况
摘要:金砖五国作为全球的新兴经济体,它们的崛起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不能再被忽视了。他们发展在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和他们共同的利益诉求决定了他们结合的必然趋势。而此文仅就金砖五国的医疗保险业的现状和发展分别作出描述和分析,虽然这只是金砖五国各自重要现状的冰山一角,但是这也有易于我们对这五个国家的更好理解。
金砖五国,英文简称BRICS,代表着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这五个发展迅速的发展中国家,近期又由于三亚峰会的成功召开,金砖五国又一次投入大众的视野,无论金融业,实体产业,外贸产业,大家都希望从中间互利共赢,吸取各自的长处,是自己的产业链得到提高。但是我今天只说说这五个国家各自保险业的发展情况,主要是各自的成就和问题。
一、中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逐步建立起与公有制相对应的城镇公费医 疗、劳保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组成的医疗保障制度。由于传统的医疗保障制度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逐步对其进行改革,并建立起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大病保险、职工互助保险和商业保险等为补充的医疗保险体系。然而,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处于转型期,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更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同时显现,其进一步改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
我国医疗保险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在城市建立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得到完善,在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中,也凸显了政府的责任。但是,纵观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过程,仍可以发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保障力度不够
首先,目前我国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较低,享受待遇的条件较多且相对苛刻,尚不存在应对重大灾难性医疗费用的止损机制,从而部分丧失了其保障功能。“看病贵、看病难”的困境仍然是困扰我国广大人民就医的关键因素。在目前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下,“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仍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其次,我国医疗保险的保障目标定位为保大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均着眼于解决保障对象在住院及大病时的基本保障问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影响居民整体健康水平和基本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多是那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国内外研究及实践已经证明,以“保大病为主”的模式,对改善基本卫生服务可及性作用非常有限。同时,保大病模式也必然限制了医疗保障的受益面,获得收益的时间延长而几率却降低,尤其是在社会保险知识普及率较低的农村地区,这种模式大大影响了农民“参合”的积极性。另外,在这种制度模式下,由于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群缺乏支付保险费用的能力,政府对参保者的财政补贴通常变成了一种典型的“逆向”转移支付,违背了社会保障制度应当对贫困者进行转移支付,以缓解社会不平等的基本原则„。最后,我国目前医疗卫生资源在城乡之间、城域之间分布极为不平衡。优质的医疗资源大多分布在东部且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城市及沿海地区,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中部城市,以及广大农村地区优质医疗资源就相对稀缺,从而给这些地区居民的看病就医带来一定的不便,同时,由于新农合筹资水平不高,加之宣传力度不够,参合率相对较低,保障水平非常低。(二)费用控制不利 首先,目前的医疗保险制度安排中,代表患者利益的第三方购买者即医保机构谈判能力不强,对医疗服务提供者难以形成有效的约束;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支付机制存在缺陷,难以控制医疗费用的攀升。
此外,医疗保障体制改革与医疗服务体制、药晶流通体制等改革不配套,造成不正常的医疗费用攀升,这也进一步弱化了制度的保障功能。
其次,医疗费用过高,基金支付能力有限。大型医疗机构占有大量的医疗资源和医疗设备,因此居民在患病时通常会选择较大的医疗机构。但是由于医疗机构尤其是大型医疗机构的诊疗费用通常很高,进院动辄几百几千元,这样将使得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无力承担或者需要提高保费,而提高保费又将使得收入较低的居民无力缴纳,从而降低了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最后,缴费人群减少,覆盖面降低,导致“逆向选择”。因为合作医疗主要是通过健康保险原理,运用较少的资金来对发病率较低但治疗费用较高的疾病进行保险。因此,投保人在交费后当年可能不会享受到合作医疗的实惠,而且社会保险在农村宣传力度不够,普通农民都只会关心眼前的切身利益,以至于在以后的年数中投保的农民会越来越少,这样在完全自愿投保的原则下都是高危人群用户建立合作医疗,而健康人群却不愿参加,最终的结果是参加保险的人全是“老、弱、病、残”,其直接后果是保险基金很快耗尽,合作医疗制度崩溃,失去保障功能‘2I。(三)制度管理、运行效率不高 首先,医疗保险统筹层次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原则上以地级以上行政区为统筹单位,也可以县(市)为统筹单位,北京、天津、上海3个直辖市原则上在全市范吲内实行统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则主要在县级统筹。过低的统筹层次难以发挥规模效应,弱化了风险分担的效果,从而增加了管理成本。其次,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更多地重视基金的财务绩效,不合理地强调基金的结余及偿付能力,忽视了医疗保险本身的宗旨——提供基本医疗保障,促进居民健康。从政府管理方面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管理模式都是由政府负责,社会机构几乎没有机会参与政策制定和系统管理。但是,由于计划是在各个地区执行,政府制定的权利和运营的责任就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承担。地方政府则按照中央的指导原则,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制定计划实
施细则。这样,在各个地区必定会形成政策差异,如个人保障范围、福利条款、缴纳比例等。因此,最终实现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险体系将会遇到很大困难。最后,由于我国城乡、地区间经济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医疗保险基金在地域上过于分散,导致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地区,由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医疗保险基金的筹资能力也较差,从而加剧了我国城乡以及不同地区间医疗服务可获得性以及享受待遇的 不平等。
(四)保险制度不公平
主要表现为不同制度之问的保障水平差别很大;缴费不公平,经济状况相似,缴费却不同。另外,保障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也是导致保障制度不公平的关键原因所在。此外,对于弱势贫困群体,他们经济收入非常微薄,大多是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贫困人员,而且以老年人和残疾人居多。由于自身身体因素或学历、能力等种种原因,他们参与社会事务、获得社会信息的能力相对比较有限,获取的经济收入或靠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的救助金紧紧能够勉强吃饱饭,患病对他们来说可以说是灾难性事件。虽然他们的患病率比常人高,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最急迫、也最渴望,但由于没有经济能力加入医疗保险,无法享受到最基本的医疗保障。
二、俄罗斯
俄罗斯的医疗体制主要分为一下两部分:
(1)现金补助,也就是俄罗斯联邦社会保险基金机构和地区社会保险基金机构负责疾病和生育现金补助基金筹措;地区社会保险部门负责失业者和其他不工作公民生育补助管理;企业和雇主向雇员支付疾病和生育补助。
(2)医疗保健,也就是联邦卫生部和地区卫生部门,实施国家卫生保健政策和开发卫生保健项目;医疗服务通过诊所、医院、接生站和其他医疗设施提供,包括私营机构。
它的覆盖范围现金补助为受雇的公民(包括国营和集体农庄的庄员,自我雇用者和个体农民)和不工作的公民(包括学生和失业者);医疗保健为所有居民。
它的基金来源分为一下三部分:
受保人:现金补助和强制医疗保险不缴纳保险费,可向自愿补充医疗保险缴费,根据计划费率各不相同。
雇主:现金补助方面,向社会保险基金缴纳工资总额的5.4%;医疗保健方面,向强制医疗保险缴纳工资总额的3.6%。自愿补充医疗保险费率根据计划的补贴而各不相同。
政府:中央政府负责不工作公民的现金补助;中央和地方政府负责不工作公民强制医疗保险的费用,包括儿童、学生、年金领取者和失业人员。
它们享受待遇条件对现金和医疗补助没有最低合格期限;疾病和生育待遇分别为;疾病待遇:如果不间断工作不足5年为收入的60%;连续工作5~8年为收入的 80%;8年以上(或有3个以上的受供养子女)为收入的100%。最低标准是最低工资的90%(1995年1月1日最低工资为20 500卢布)。生育补助:为收入的100%,产前和产后各支付10周。每月还付给请假照看18个月以下子女的雇员相当于100%最低工资的补助。对员工的医疗待遇主要有强制医疗保险,由公共和私营卫生保健部门直接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包括普通治疗、预防、急诊、住院、化验、牙科治疗、生育保健、接种疫苗和交通。住院治疗、残疾人和3岁以下儿童药品免费。自愿医疗保险主要包括专科诊治、使用贵重药品和器械等。对受供养人的医疗补助同户主。
三、巴西
首先,它们面临的问题有:
1、全民医疗保障制度面临的资金压力很大。巴西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始建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六七十年代,巴西经济平均增长率达10.1%,曾被誉为“巴西奇迹”,全民医疗保障制度运行良好。80年代中期,巴西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国内生产总值下降,全民免费医疗制度面临严重的挑战,资金不足,医务人员工作不安心等问题表现突出。自90年代初开始,巴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经济状况有一定好转。但全民医疗保障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资金的压力仍然比较大。
2、公立医疗机构低效率、低质量。巴西、阿根廷的公立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劳动纪律松散、普遍存在旷工率高、应诊时间不足、工作时间短等问题。劳动纪律的涣散,造成服务质量低,促使一些患者转到私人医疗部门就医。公立医疗机构承担着免费医疗服务的主要任务,但这一服务系统不能满足免费医疗的需求。在巴西、阿根廷的公立医疗机构普遍存在门诊看病、取药排长队,住院需要排号等候的现象。
3、大量公立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流向私人医疗系统。工资收入较低是公立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主要是医生)外流的主要原因。他们的工资收入通常是由学历和资历决定的,而工作表现对收入的影响很小,甚至没有影响。为了增加收入,许多医护人员除在公立医疗机构工作以外,还通过私人性质的营业来获得额外收入,或离开公立医院转向私立医院。公立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向私人部门的流动加剧了公立医疗医疗机构服务的萎缩。 其次,他们国家采取的改革举措有:
1、改革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提高公立医疗机构经营灵活性。巴西原先全国公共卫生统统由联邦政府直接管理,后来联邦政府将权下放给州政府。1992年,联邦政府卫生部决定,管理权限进一步下放,将过去由州卫生厅统办统管的医疗机构下放绐所在地市政府管理。分散化了的医疗机构仍是医疗服务的核心组成部分。医疗机构的分散化,给予医疗承办者以更大的独立性,使承办者在高层次管理上享有完全的自主权,在财政预算、合同、支出等领域的管理上拥有较大的灵活性。
2、积极发展私立医疗机构,并让其承担免费医疗任务。为了缓解供不应求的矛盾,政府采取让私立医疗机构和社会慈善组织办的医疗机构参与全民医疗保障系统,承担一定数量的免费医疗任务。政府对私立医疗机构承担的免费医疗给予一定数额的补助,并给予一定的免税政策,如免除营业所得税、医疗设备进口税等。二是支持社会慈善组织或教会举办的医疗机构,帮助其维修房屋、装备设备,使其有能力承担免费医疗服务。
3、发展私人医疗保险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人购买私人医疗保险。巴西、阿根廷均对私人医疗保险机构进行扶持,两国均规定雇主和雇员购买私人医疗保险的费用可从税前列支,鼓励发展私人医疗保险作为对现有医疗保险制度的补充,满足国民的多层次医疗需求。
四、南非
南非卫生部部长曼托曾透露,在南非,75%到80%的普通黑人,很少或者根本得不到公立医疗服务。相反,那些购买了医疗保险、生活富裕的白人,他们可以享受非常好的私立医院治疗。在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普通黑人乃至白人,选择了物美价廉的中医治疗。而南非,也是除中国外唯一一个承认中医合法地位的国家。
南非社会的主要问题是看病,它们的贫富两极分化特别严重。和英美等发达国家一样,南非医院同样有着公立和私立之分———公立医院治疗费不高,但病人较多,等候时间长。私立医院条件好,服务好,但收费较高。总体来说,如果你有钱而且买了医疗保险,那么“大病小病不用愁”。如果你没钱又买不起医疗保险,那么看病会成为你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噩梦。
据介绍,南非的医疗体系大致分为两个平行的系统:公立医疗,是针对穷人和不愿意购买医疗保险的有钱人所建立,有国家拨款,面对80%的普通民众。私立医疗,则是针对购买了医疗保险的高收入者建立,面对20%的富裕阶层。由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不同,白人一般享受服务更好、收收费更贵的私立医院,而黑人只能选择收费较低、但服务“不靠谱”的公立医院。
进入公立医疗系统,签个个人收入的声明书,一次性缴纳300兰特左右费用就“OK”了。不过公立医院的服务却让人不敢恭维,特别是大城市的大医院,环境差,治疗速度慢,一个大手术拖个一年是很正常的事。在约翰内斯堡,记者听说了一个传闻——— 在公立医院,一位病人直到去世之后,才轮到了做手术的机会„„不过,由于福利性质浓厚,穷人更多选择公立医院。当然,对于公立医院服务态度差、效率低下、甚至停电时打着手电做手术等糟糕软硬件环境,就只能默默承受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私立医疗系统无微不至的服务。在约堡富人云集的桑顿区,记者亲眼看到了这样一家私立医院:大厅里小桥流水,地上铺着地毯,墙上挂着油画。每间病房配单独的卫生间和浴室,电视机,冰箱等也一应俱全,漂亮的护士小姐更是温柔体贴。当然,要享受这般上帝式的服务,代价是昂贵的。
山东老乡小左到南非已经五六年了。她告诉记者,“在南非看私人医院花费非常昂贵。就拿去年我生孩子来说,一个简单的剖腹产手术就花了3万多兰特,要是没有医疗保险,这可是不小的开销。”小左告诉记者,她早就办了医疗保险,每个月需交近3000兰特,这个数目已经快赶上约堡普通人收入的一半了。每年积累下来,更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了。“但是交了医疗保险之后,我再去医院看病就省心了,不论生了需要花多少钱的大病,医疗保险都会全额报销。”
总之,一句话,如果想在南非常住,经济又过得去,一定要办医疗保险。南非的医疗保险是非常重要的。
五、印度
十亿人口的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人口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其医疗水平却比许多人认为的要高得多。在2000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191个成员国卫生效绩的排名中,一向被认为“分配极不公平”的印度排名第43位,名列发展中国家前茅。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印度政府就制定了在全国农村逐步建立三级医疗保健网的宏伟目标。这一网络包括保健站、初级保健中心和社区保健中心三部分,免费向广大穷人提供医疗服务。在各大城市,印度政府开设的公立医院也是穷人看病的首选,医院对就诊的穷人免收挂号费。印度的医疗保险制度十分注意覆盖弱势群体。印度建立了诸如全民免费免疫计划和公立医院免费治疗项目等公共卫生制度,以保障弱势群体、特别是广大农民能够享受基本的医疗保障。更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政府对金融保险市场一直持有强硬的干预手段,规范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行为,促使其采取足够的措施照顾弱势群体。
印度的医疗保障制度,核心思想就是运用经济和行政等各种杠杆,制订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公共政策,既要使富人享受室外绿草如茵、屋内环境优雅、各种先进医疗设备一应俱全的星级医疗服务,同时也要使普通百姓能够享受基本的医疗保障。
印度主要有以下三种医疗保险和救助形式:
农产品加工企业组织合同农户向保险公司集体投保。如,科拉拉邦某区牛奶生产者合作社协会与东印度保险公司签约,协助奶牛养殖户投保住院医疗保险。每户每年保费为100多卢比(约合2美元多),保险限额为15000卢比(约合300多美元)。目前参加这项计划的农户约占该企业合同农户的2/3。非政府组织为成员设计保险项目集体向保险公司投保。如,古吉拉特邦非正规产业妇女联合会与印度联合保险公司签约,提供三个档次的住院保险产品:个人缴纳保费分别为 85、200和 400卢比,对应的保险限额分别为2000、5500和一万卢比。不过,该项目不覆盖乙型肝炎和肺结核之类的慢性传染病。目前,该联合会有十万多人参保,约占该组织成员总数的1/3。
非正规经济产业工会的健康福利项目。这些工会各自设有福利基金,每年按照雇员工资的固定百分比从每个会员及其雇主那里收费。根据各工会的福利章程,会员在满足规定的基金缴纳年限或缴纳金额后,有权利享受医疗、养老、伤残、生育、丧葬、嫁娶、房屋和失业补助,或是其中的单项福利。科拉拉邦的非正规产业工会中,约有半数工会提供大病医疗补助,例如棕榈酒业工会设有金额为3000卢比的癌症医疗补助金。
兴办这些保险项目不仅有利于成员的健康安全和收入安全,而且有助于加强社区和社团的凝聚力。这些保险项目主要针对的是发病率较低但医疗费用较高的大病风险。采取社区和社团集体投保的方式也克服了与正规保险项目相联系的成本障碍。以往保险公司不接纳非正规部门个人客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获得收入的时间和金额都不确定,加之投保数额较小,导致公司相对交易成本太高。而社区和社团集体投保一方面降低了保险公司的交易成本使得非正规就业者获得正规保险服务,另一方面由于和保险公司挂钩从而强化了单个社区和社团的风险分散能力。
印度能推行行之有效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最根本的基础是其日益发展的制药业及其低廉的价格。作为文明古国,印度的草药很发达。近年来,印度政府积极提倡使用印药,并在广大农村建立了草药中心,鼓励能用草药就不用西药,从而大大降低了穷人的治疗费用。此外,由于国产西药质量普遍很好,绝大部分印度人都选用国产药,对于感冒发烧这样的小病,穷人只要拿处方去药店,花上二三十卢比买药服下,就能解决问题。类似“扶他林”之类的药,价格也只有中国的1/3。
印度医药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印度医药企业中排名第三的西普拉公司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获得了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对其生产设施颁发的许可证,生产的药品已经可以销售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印度的经验证明,采取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中国家完全能够根据本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建立独特的公共卫生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并利用医疗救济手段援助贫困人口,以满足国民最基本的健康需求。
综上,这就是金砖五国的现状了,他们各有利弊各有自己面临的难题,但也有许多相近的地方,比如由于人口过多,医疗体制不健全导致的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所以每个国家的医疗保险的发展程度也不太一样,就比如印度相比与其他几个国家就显的成熟许多。所以,我们在了解自己有了解伙伴的时候,可以正好互补,大力发展,改革,完善我们国家的医保体制。参考文献: 1,2005年第5期《世界知识》傅小强
2,《中国医疗保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王文娟,陈岱云(济南大学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22)3,《巴西、阿根廷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与启示》
4,《南非医疗现状:立法承认中医 贫富两极分化严重》(济南时报)5,《印度医保体制》(学习时报)6,《俄罗斯医疗保险现状》
第四篇:金砖之国观后感
《金砖之国》大型记录片之观后感
题记: 认识金砖,读懂金砖,感受世界正在发生的嬗变。----吉姆·奥尼尔
没有看该记录片之前,我只懂“金砖五国”包括了中国、俄罗斯、印度、南非和巴西,但是对其成员的历史和国情等方面都了解不多。《金砖之国》让我认识了“金砖”,读懂了“金砖”,深刻地感受到世界各角落正在发生的巨变。
这部纪录片分为九集,每集45分钟,分别详细地介绍了除中国外其他四国的概况(我也很纳闷为什么没有拍中国),可谓“浓缩就是精华”啊。它是央视继《大国崛起》、《复兴之路》、《公司的力量》、《华尔街》之后的第五部力作,历时15个月才完成。片中那洋溢着异域风情、壮阔优美的画面,那散文诗般凝练的解说词,那令人扼腕慨叹的历史沧桑,那崛起的经济,那悦耳的背景音乐和豪迈的主题词,无一不令人震撼。它兼具纪实性、开创性、可视性和全面性,是一部连接历史与未来,体现现在,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思考的鸿篇巨制。由于“金砖国家”这一概念出现的时间不长,对于金砖现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这部片给我们提供了了很好的材料。可以说这是中国观众深入了解金砖国家和世界发展动态的“一扇窗”。该片通过对金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民生民情、历史变迁和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方面的介绍,系统地阐释了金砖国家在全球化、区域经济化背景下参与国际分工及其所扮演的角色。该片的描述很客观、理性、全面,资料丰富又详实。它生动地展示了当今世界格局演变过程中,金砖国家崛起的历史脉络、经历的过的困难和低迷期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资料中我们不难发现,金砖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说:都有巨大的人口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及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潜力;巴西、印度、南非、和中国都有过一段被殖民的历史;在历史的艰难时期都有伟大的领袖挺身而出,肩负重任,大胆创新地实行改革,如中国的邓小平爷爷,南非的曼德拉总统,巴西的卢拉总统和卡多佐总统,还有俄罗斯的普京和梅德韦杰夫总统;各国都致力于打造一个“硅谷”:中国的中关村,印度的班加罗尔,俄罗斯的斯科尔科沃,巴西的坎皮纳斯。
“金砖五国”的国土面积总和占了世界的28.8%,人口占了世界的42.88%。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到2014年时,金砖之国在世界经济增量中的比例将达到61%。这个团体在全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着国际秩序朝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金砖各国应求同存异,优势互补,互相借鉴,加强合作,这样才能实现共赢甚至多赢的局面。
正如该记录片的总顾问陈雨露先生所说:“金砖之国更贴近之国。”是的,透过该片,我们更好的了解了世界,也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和借鉴他国的成功之道,做到知己知彼,才能使我国屹立于世界而不倒。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应如此,了解他人,取长补短,剖析自我,反省自己,关注国内外最新态势,把我个人发展机遇。《金砖之国》启迪我们如何将自己打造成“金砖”,如何更好地体现我们的含金量。
第五篇:《金砖之国》观后感
《金砖之国》观后感
金砖国家是由高盛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吉姆·奥尼尔在十年前最先提出的,通常是指四国即:中国、俄罗斯、巴西和印度,国际上称其为“金砖四国”。“金砖四国”之父----高盛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吉姆·奥尼尔在2001年带领团队进行对金砖四国的分析,于全球率先提出“BRICs(金砖四国)”的概念。他在十年前就做出了惊人的预测:美国、英国、日本等七国集团将不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等新兴力量将超过西方最大的经济强国,金砖四国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
随着2008年9月在华尔街掀起了一场金融风暴,美国的经济陷入了冷酷的寒冬。此外,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下,欧洲繁华的景象被冲击得支离破碎,愈滚愈烈的债务危机把欧洲带入深重的泥沼之中,使欧洲的经济指标一落千丈,下降到十年前的水平。而在欧美步履蹒跚的同时,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却以集体崛起的姿态展现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之中。金融风暴之后,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果断应对和措施的卓有成效,已经成为带动全球经济走向复苏不可或缺的动力。2010年,金砖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金砖国家”正在全球经济大潮中的一支新生力、新动力。
“金砖五国”的崛起之路都是异常曲折的,中国是开始于经历了“大跃进”和文革之后进行的改革开放,而真正的崛起则开始于在90年代初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之后;巴西是在80年代的卡多佐政府开展“雷亚尔计划”遏制恶性通货膨胀之后;俄罗斯是在苏联解体后经过将近十年的社会动荡,直到2000年普京上台稳定政局之后;印度是在1991年确立了“四化改革”——市场化、全球化、自由化、私有化之后;南非是在曼德拉上台实行种族和解的政策之后。总体上,金砖国家的发展都是始于90年代,这正是苏联解体后全球化进一步突飞猛进的年代,金砖国家则抓住了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并勇敢地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金砖五国”的崛起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就中国而言,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开放程度的放大,与周边国家的各种合作机制越来越完善,其中最著名的有“中日韩峰会”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10+1峰会”以及中日韩三国与东南亚国家的“10+3峰会”,在泛东亚地区(东亚+东南
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整合中,中国处于一个核心的地位。稳定和谐的政治环境、快速增长的经济力量为中国充当区域整合的领导者提供了雄厚的政治经济基础。2010年中国的GDP已经超过邻国日本名列世界第二,2011年人均GDP更是突破5000美元大关。而且,根据林毅夫等人的分析,中国经济相对高速增长的势头,可能还会持续十年以上(虽然今年以来有所下降,但相对于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而言仍然是非常高的增长率)。这就使得中国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成为泛东亚的兄长,提高中国在泛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领导地位,作为“金砖国家”之首的中国的成功崛起,同时也带来了泛东亚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化,加强了该区域诸国之间的经济整合,这是继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最大的区域经济经济体。
央视耗时15个月拍摄了纪录片《金砖之国》,共采访了包括前任和现任国家领导人10位,部长级官员26个,先后共有180多位社会各界人士接受采访,对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四个金砖国家进行系统、全面的介绍,从经济发展、民生民情、文化习俗等各个方面全面介绍这四个国家,给中国民众提供一个系统了解“金砖国家”的窗口,系统阐述金砖国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把握机遇、经济腾飞的过程,揭示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的客观现实。
纪录片把后来加入的南非列入金砖之国之列,由五国即中国(Chinese)、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巴西(Brazil)和南非(South Africa)英文名字的首字母组成“BRICs”一词,发音与英文中的“砖块”(bricks)一词非常相似,被称为“金砖之国”,原来的金砖四国加上南非,视为“金砖五国”。
如上所说,《金砖之国》从经济发展、民生民情、文化习俗等多个方面全面地介绍了除了中国之外的另外四个金砖之国。
金砖之国之俄罗斯,国土横跨亚欧两大洲的世界领土面积第一、国力雄厚的大国,纪录片中向我们展示了俄罗斯那世界最长铁路--西伯利亚大铁路,对俄罗斯经济社会进行深度剖析和梳理,俄罗斯领土巨大,资源雄厚,但同样有其劣势,近三分之二的国土位于冻土地带,使作为能源大国的俄罗斯在挖掘隐藏在地下的石油和天然气时面临很大的开采问题,这已经成为影响俄罗斯经济发展最大的难题,但俄罗斯并没有倒在难题面前,历经改革与发展,幻灭与重生,负重前行,如今正厚积薄发,飞速成长为傲立于世界经济之林的新兴经济体。俄罗斯是上海合作组织的主要创始国和积极推进者。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是俄罗斯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战略选择。而经过十年的发展,上合组织的经济一体化也逐步开始深化,尤其是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更加紧密,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俄罗斯庞大的能源供应,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的支持,两个“金砖国家”成为了背靠背的大国。“金砖国家”的崛起,在其背后还有更深层的意义,这便是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浪潮下,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深刻的经济整合,各自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得到了巨大的加强和提高。
金砖之国之巴西,在五百年前的航海地理大发现中向人们揭下了神秘的面纱,在从奴隶制体系解脱出来后,巴西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巴西是公认的地大物博,但是强烈的贫富分化,使得国家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隐患,对此,巴西以包容自若的姿态,迈向舞台中心,从喧嚣的金融中心圣保罗,到宁静而又壮阔的伊瓜苏;从热情婉约的里约热内卢,到奇幻之都巴西利亚;从神秘浩瀚的亚马孙,到历史悠久的萨尔瓦多,一次又一次的消除贫困,得天独厚的资源,给巴西到来了新生,成就了巴西的“金砖”之梦。巴西的崛起过程也伴随着南美的区域经济一体化。1995年1月,南锥体四国(阿根廷、巴西、乌拉圭、巴拉圭)根据1994年签署的“黑金城议定书”的规定,将自由贸易区提升为关税同盟,并正式开始运转,从而成为世界上仅次于欧盟的第二大关税同盟。南非的发展过程也是伴随着南部非洲以及东部和南部非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整合。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成员国首脑会议于1992年签署关于建立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的条约、宣言和议定书三个文件,正式将该组织更名为“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东部和南部非洲优惠贸易区”首脑会议于1994年批准把优惠贸易区转变为共同市场的条约,宣布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简称“东南非共同市场”)正式成立。此外,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在上海正式成立。
金砖之国之印度,号称“世界宗教博物馆”。印度是世界宗教最多的国家,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等等,而印度人几乎人人信教,没有信仰宗教的人数不到总人口的1%,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而今,人们不再只是关注她的古老与神秘,同样关注她那经济的飞速发展。印度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国度,这个国家近一半人只会拼写自己的名字,软件出口却名列世界第二;这个国家常被抱怨节奏缓慢、做事拖沓,近20年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却仅次于中国。从古老到现代,从神话到世俗,世界关注印度,不仅因为它的古老和神秘,也因为它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更因为,人们不了解这个“不可思议”的国度,而这个国度却将古老、现代,发达、落后,富裕、贫穷,谦逊、高傲----这些矛盾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有声有色的国度。纪录片从经济到文化,从历史到现代,从城市到乡村,节目详尽展示了印度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国度的各个侧面:挣扎求生的底层民众,对未来充满理想的企业大亨,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信仰的坚持,从而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在世界经济中快速崛起的经济体----印度。
金砖之国之南非,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南非有3个首都4个种族,其中非洲黑人又有9个部族,国旗上有6种颜色,11种官方语言,至少19个政党,参加了第一次民主选举。黑人白人咀嚼同一部历史却滋味各异,令人难以理解的失业率,极低的受教育率,贫富差异恶化,种族冲突频繁,等等这些都大大地制约了南非的经济发展;而随着上世纪末,种族和解之风吹遍南非后,南非“用包容和开发的姿态拥抱未来”,用经济发展和改革来促进和解,用以解决南非的种族隔离,进而加大经济发展。加入金砖之国体制行列,南非将以一个新的姿态利于国际经济之林。
《金砖之国》用不同又相似的方法向我们展现了金砖之国除了中国之外的其他各国的经济发展进程,俄罗斯的“负重前行”、巴西的“升腾”、印度的“不可思议”和南非的“和解”,都使金砖之国经济崛起,成为甚至可能取代世界经济除美国、英国、日本等七国集团外的又一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金砖之国的经济发展各国情况不同又具有相似之处,不同自然在于各国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发展现状等国情的不同,使各国发展并不同步,但亦有相似之处,俄罗斯资源雄厚但开发困难、巴西地大物博却贫富分化、印度古老神秘又不可思议、南非文化多元可又种族隔离,各国多有其优势和劣势,而她们经济的崛起都在于能够以其优势发展解决劣势难题,从而使其优势发挥劣势降低,经济不断发展。
金砖之国除我国之外的各国的发展历史不仅让我们明白她们崛起的根源,也同时值得我国反思。我国不如俄罗斯资源雄厚、底蕴强大;虽有同巴西的地大物
博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短缺;虽有印度一样悠久的历史,但却少了她的包容自若;虽没有南非的种族隔离,但区域发展极不平衡。这也为我国在发挥优势时很难得以发挥,降低劣势时日需久,很难在短时间内向其他金砖国家一样快速崛起,屹立于世界经济之林。所以,除中国外的金砖之国既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同时也让我们跟多的反思,在以后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和改革时应以其为鉴,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
“金砖国家”目前的合作尚处于初始阶段,还未进入更深入的交流之中。但尽管“金砖五国”仅仅是一个对新兴经济体的统称,既没有常设机构,也没有成形的组织体系,甚至也没有国际基金或投资机构将这五国作为一个整体专门聚焦,但近年来许多发展速度和势头仅次于“金砖五国”的新兴国家,如墨西哥、土耳其、印尼、越南、尼日利亚等,都或含蓄、或直接表达了希望成为新“金砖”的意愿。可见,“金砖国家”的影响力已经是如此巨大。
个人认为南非作为“金砖国家”并非名副其实。南非是非洲最大经济体,经济规模在全球居第31位,但还不到“金砖四国”中垫底的俄罗斯的1/4。虽然南非政府的目标是使经济增长速度达到6%,但事实上在1994年新南非成立以来的16年间,南非经济增速最高的2006年也只有5.6%,2009年则为-1.7%。我认为这远够不上一块“金砖”的实力。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每个国家的GDP都过万亿,每个国家的人口都超过1亿,无论是经济实力、政治实力、人口还是科技实力,这些国家都当之无愧。奇怪的是,南非为什么是金砖之国,无论哪个方面南非似乎都太小了,个人认为还不如把这块“金砖”的头衔让给韩国(South Korea)。根据我的理解,“金砖四国”拉南非进来主要是代表性的,金砖国家想把自己自定义为发展中国家代言人,而拉南非入“金”之后,则是更加强了“金砖国家”对非洲诸国的影响力。舆论也认为,南非的加入将使“金砖国家”的地域覆盖囊括亚、非、欧、美四大洲,进一步提升了代表性和影响力。但无论如何,“金砖国家”这一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势力正以前所未有的崭新姿态开始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崭露头角。
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5个“金砖国家”国土面积占世界领土面积的26.8%,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2.8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4年“金砖国家”在世界经济增量中的比例将达到61%。随着美国和欧洲的逐渐衰弱,“金
砖国家”这会是一支能够深刻影响并改变旧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力量。
《金砖之国》不仅从经济发展、民生民情、文化习俗等各个方面全面介绍这四个国家,给中国民众提供一个系统了解“金砖国家”的窗口,系统阐述金砖国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把握机遇、经济腾飞的过程,揭示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的客观现实,更能给我国以后经济发展带来不可多得的经验之谈,我国应该加强和金砖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交流与合作,相互借鉴,以更好更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经济之林。
班级:电信姓名:刘进学号:112111091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