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什么节 重阳节的来历

时间:2019-05-13 22:32: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阳节是什么节 重阳节的来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阳节是什么节 重阳节的来历》。

第一篇:重阳节是什么节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第二篇:重阳节吃重阳糕的来历及寓意

九九重阳节,是老人节,意味着白头到老,爱情天长地久,寓意也不错!在重阳节结婚意味着你们的爱情能长长久久,重阳节吃重阳糕的来历及寓意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重阳节吃重阳糕的来历及寓意,欢迎查阅!

重阳节吃重阳糕的来历

发给士兵的干粮

重阳糕的起源有一种来源甚早的说法。《南齐书》卷九上说,刘裕篡晋之前,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一时兴起,便骑马登上了项羽戏马台。等他即位称帝后,便规定每年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子。据说后来流行的重阳糕,就是当年发给士兵的干粮。

蒸糕赏送报喜之人

另一种传说则流传于陕西附近。传说明朝的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他参加八月中的乡试后,卧病长安,八月下旨放榜后,报喜的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等康海病好回家时,已经是重阳节了。这时他才打发报子,给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回程作干粮。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来了。

重阳糕的寓意

重阳节吃重阳糕是为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去登高或登不了高的人的一种特别设计。因为“高”和“糕”同音,用吃糕来代替登高,这任务就算是完成了,据说效果相同。

《南齐书》卷九上说,刘裕纂晋之前,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一时兴起,便骑马登上了项羽戏马台。等他即位称帝后,便规定每年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子。据传说,后来流行的重阳糕,就是当年发给士兵的干粮。

另一种传说则流传于陕西附近。传说明朝的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他参加八月中的乡试后,卧病长安,八月下旨放榜后,报喜的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等康海病好回家时,已经是重阳节了。这时他才打发报子,姶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回程作干粮。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来了。

又据昆山古代地方志记载:九月初九天刚刚亮的时候,家长们要将一片重阳糕放置在儿女的额头上,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这就是中国人“谐音文化”的特殊智慧,叫做“讨口彩”,但同时也未免有点自欺欺人是吧。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记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

在清代宫廷里,重阳节时也要举行“花糕宴”。周密写的《武林旧事》一书中记载:“九月九日重阳节,都人是月饮新酒,泛萸簪菊,且各以菊糕为馈,以糖肉秫面糅为之,上缕肉丝鸭饼,缀以榴颗,标以彩旗。”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上也说:“九月蒸花糕,用面为糕,大如盆,铺枣二三层,有女者迎归,共食之。”

重阳节需要做什么

1、登高

登高是重阳节历史最为悠久的习俗之一,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重阳登高还有两个说法,一是人们对山岳的尊崇欧冠,二是源于恒景登高避灾杀瘟神一说。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还有着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2、插茱萸

茱萸是一种中药果实,有驱虫辟邪的作用,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以制酒养身,茱萸的香味浓,还有着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且还能消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这一日,人们都喜欢佩戴茱萸,以辟邪求吉。

3、赏菊花

菊花是秋天的花朵,在重阳节盛开最为旺盛,而重阳节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古时候有很多文人墨客会在重阳节进行赏菊活动,还有些地方举办菊花大会,吸引无数人前往观看,这样的活动一直延续至今,也就成了重阳节的习俗活动。

重阳节吃重阳糕的来历及寓意

第三篇: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的来历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以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重阳节又多了一层新含意。

九九重阳登高望,瑟瑟寒意起秋风,鸿雁一路向南飞,游人漫步菊花丛,彼此纵然难聚首,思念依然在心头,品饮牵挂菊花酒,烦恼苦闷去无忧,此篇谱写真祝福,字字送出暖问候,重阳佳节好心情,愿长信工友幸福到永久。

第四篇:重阳节的来历

文 章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公文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 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 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 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文 章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公文

第五篇:重阳节里话重阳

重阳节里话重阳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踏着秋光,带着祝福与憧憬马蹄莲小学师生走进书画大师赵梅生老先生之家,共赴与大师的书香之约。

岁月蹉跎,老人脸上的荣光渐渐暗淡,但在金秋季节,他的皱纹折射出沉淀后更有韵味的光晕。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授予赵梅生老先生“优秀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是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走进赵老先生的家中,如同走进博大精深的书香世界,我们虚心聆听老先生的谆谆教诲,尽情领略文人骚客的奕奕风采;走进老先生如数家珍的书画世界,我们恣意享受着艺术的熏陶,悠然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赵老先生善画梅,梅花与马蹄莲花的相互浸润,是芬芳的传递,也是文化的传承。

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走进赵老先生的书香之家,传承其浓浓的书香之情,好的家风会如化雨春风,护国护家。马蹄莲的小学生曾经参观过赵梅生美术馆,当时在十九大召开前夕,老先生九十高龄还在为迎接十九大作画。如今他的作品已经悬挂在天安门,时刻昭示着一个公民对国家的责任。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赵梅生老先生的家中,传承“清清白白做人,做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的家风家训。

画如其人,人品即画品,一树一梅花,一人一事业,骨气是其人,墨气是其艺。赵老先生善画梅,梅花有五瓣,乃五福吉象之说,在重阳节来临之际,我们也为老先生带去深深的祝福: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太平。

下载重阳节是什么节 重阳节的来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阳节是什么节 重阳节的来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调查报告-重阳节的来历

    研究报告 重阳节的来历 四年级组 一.调查的目的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端午接、中秋节、重阳节„„这些节日背后有着无数美丽动人的传奇......

    重阳节的来历及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及习俗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

    重阳节的来历及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及习俗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关于重阳节的来历,大致有三种说法。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在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明重阳。故而叫重阳。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吉利日子。 三国时魏文......

    重阳节的来历是什么(最终五篇)

    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重阳节的来历是什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重阳节的来......

    重阳节作文300字重阳之夜

    写写帮文秘助手(www.xiexiebang.com)之重阳节作文范文300字:重阳之夜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

    【重阳节作文】重阳有感(推荐阅读)

    【重阳节作文】重阳有感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作文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