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68.3%受访者反对重奖高考状元 加深教育功利化
68.3%受访者反对重奖高考状元 加深教育功利化 南开大学MPA教育中心副主任张志红说:“我们呼吁并希望在不远的未来,一个地方教育的考评,不再是比能出多少个状元,多少个清华北大学生,而是当地劳动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有多长,当地劳动者受到职业教育的培训能促进多少就业。”
眼下,一些高考状元成了“暴发户”。高考结束后,高考状元成了企业、政府、学校等各方追逐的对象,重奖事例屡见不鲜。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39218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8.3%的受访者反对重奖高考状元,61.6%的受访者认为地方政府奖励高考状元是把“状元”当成地方政绩。
51.0%受访者表示身边有重奖高考状元的事例
北京大学医学部大三学生吴薇曾是某县的高考状元,663分。“我当时就被通知到我的初中学校去领奖。当时在场的有很多学校和政府的领导,现场颁给我一块写着两万元奖金的牌子,还让我戴了大红花。颁奖仪式结束以后我还接受了我家乡电视台的采访。”
重庆市铜梁区教育委员会研究员张达勇介绍,在重庆铜梁区,每年由政府奖励学校一笔奖金,大概10万元左右,再由学校奖励给高考状元以及高考状元的初中就读学校。铜梁区附近的永川区和合川区的奖金是四五十万元,状元奖励10万元,状元的生源学校奖励10万元。
贵州省2012年高考理科状元张思伟,当年领取了所在高中颁发的奖金。张思伟告诉记者,第一名与第二名的奖金会差很多。“重奖
本身是一种激励措施。有激励机制存在就有人会去为之努力,不重奖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这种激励的效果。”
调查显示,51.0%的受访者确认自己身边有过重奖高考状元的事例。
南开大学MPA教育中心副主任张志红认为,重奖高考状元从本质上讲也是对教育事业的一种支持,关键问题在于社会组织对于教育支持的项目选择上过于单一,容易哗众取宠。“过度集中的话,就变成另外一种不公平。”
68.3%受访者反对重奖高考状元
对于重奖高考状元,公众怎么看?调查显示,68.3%的受访者表示反对,25.3%的受访者表示支持,6.4%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李锋亮认为,重奖高考状元从侧面说明整个社会重视教育。古时候有“千金买马骨”,重奖状元,有助于营造社会重视教育的气氛。“当然,政府及企业可以为教育做更多的实事,而不是仅仅重奖高考状元。”
但张志红认为,当前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如果继续固守精英导向的思路,在教育评价上,有可能会出现问题。对高考状元适当鼓励,但是不能过度累加鼓励。来自方方面面的奖励过度集中是另一种不公平。
张志红说,高考之后进入大学将是一个重新出发的过程,对此加以正确引导,才可能使学生踏入大学之后,能够踏踏实实地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来成就自我,而不是沉浸在不太理性的“捧杀”中无法
自拔。反之,这些学生在大学入学之初会有非常大的心理落差,实质上对这些状元可能并非益事。
张达勇认为,奖励高考状元对于普通学生,也是一个很不好的示范,这会给他们一个只有第一名才算是成功的印象,其他的成功都不算是成功。这会误导以后的学生去追求一种“极致”的成功,但实际上成功是有很多种的。
“对社会来说,这会导致追捧状元的社会现象的继续存在下去。”张达勇说,虽然国家严令禁止对高考状元的宣传,但是从来没有真正做到,奖励状元这种事有利益关系在里面,要打破这种既得利益非常困难。
重奖高考状元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调查显示,40.5%的受访者认为会导致学习功利化,21.1%的受访者认为会使应试教育和唯分数论被强化,14.1%的受访者认为会造成教育资源分配不公,13.9%的受访者认为不利于培养考生健康良好的心态。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鲍传友认为,奖励高考状元确实反映了社会对人才、对精英的尊重。但是也要看到,有些奖励数额大大超越了一般的心理预期,并且有攀比现象。状元到底奖励多少,没有衡量的标准,应该加以规范。从奖励的主体来看,政府、企业、学校等的功利性取向越来越明显。我国教育面临的大问题就是功利化现象严重,越来越偏离了教育的本质。而重奖高考状元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鲍传友认为重奖状元加
剧了生源竞争,各个学校各出奇招,形成非常大的利益链,恶化教育生态环境,必然扭曲教育本来应该有的方向,加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功利性行为。
61.6%受访者认为一些地方把高考状元当“政绩”
调查发现,61.6%的受访者认为,一些地方重奖高考状元是把状元当成“政绩”,不赞同这一说法的比例为34.5%,3.9%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张志红指出,在某些相对贫困的地方,如果能够出一个状元,对于当地政府而言就可能变出政绩,反复如此,导致在农村当地的教育变成一种教育,即高考教育—能出多少状元就说明有多重视教育。实际上,地方政府应该把更多的钱投到基础公共教育服务,也就是义务教育上去。因为义务教育才能真正缩小贫富差距,提升劳动者整体素质。政府用这些钱过度支持高考状元在实际效用上不利于贫富差距的控制。
“我们呼吁并希望在不远的未来,一个地方教育的考评,不再是比能出多少个状元,多少个清华北大学生,而是当地劳动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有多长,当地劳动者受到职业教育的培训能促进多少就业。”张志红说,应该从教育管理部门、社会组织、媒体、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等多角度来形成一种更好的对教育的理性投入机制,让教育公平得到彰显,让教育公共服务的各方面得到提升。
张达勇建议,要奖励高考状元,还是应该由学校来奖励,而且奖励数额应该降下来。以精神奖励为主,奖金应该是象征性的。如果企
业要反哺社会,反哺家乡的话,应该在学校建立奖学金,将这样的奖励惠及更多的学生而不是高考状元一个人。
鲍传友看来,政府重奖的人应该是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通过一次考试获得状元,本身只是一种个人行为,而且任何考试都有状元产生。此外,政府的奖金是纳税人的公共资源,是否要奖励,奖励金额应该是多少,应该经过听证等程序。
“所有人都应该理性、平静地看待状元现象,才能淡化教育的功利性,真正做教育,而并不是追求轰动效应。奖励状元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让状元来讲一下自己的奋斗经历,这本身就是一种奖励。”鲍传友说。
第二篇:关于西部地区高中数学教育功利化倾向的调查报告
级 班西南王大倩学数学与统计学 院 20102 ***
前言
在当今西部地区教育条件尚未发达,却面临巨大的升学和考试压力的大环境下,基础教育瞬间演变为一种应试教育,而在基础教育中占重要地位的数学学科却成为了应试教育的主要帮凶。我于2012年9月到2013年1月到重庆市奉节县永安中学参加支教工作。并借此对数学教育功利化这一问题展开了调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以及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发现数学基础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使数学教育的作用被扭曲地发挥, 造成数学教育的异化。数学教育的功利化倾向通常表现为权威化、教条化、狭隘化、刻板化等, 对数学教育功能的发挥和学生的发展造成比较大的危害。
在我所执教的永安中学,我发现数学学科在老师、学生以及家长心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但是因为其分数在高考中占相对较高的比重,并且又比较难学,数学教学内容难度大、份量重、要求高。但根据我的问卷调查发现有88.5%的高中数学教师认为当前的数学教育现状不能令人满意,70%的学生也对他们现在的数学老师的教授方式并不满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复杂, 但数学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所造成的消极影晌, 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所谓数学教学的功利化倾向, 是指人们在从事数学教学时, 为了追求短期效果和实际利益, 而忽视了数学教育的本质目的,从而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一种心理趋向、行为习惯和思维定势。数学教育的功利化有可能使数学教育失去它的本质功能, 使数学教育的作用被歪曲地发挥, 造成数学教育被异化.而被异化的数学教育操纵着青少年一代, 使教育的目的成为下一代人发展的目的, 而人的发展则成了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 结果是数学教育把人异化了。我针对数学教育功利化倾向的表现形式及其危害作些分折, 以便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采取相应的策略, 促进新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
一、高中数学教育功利化的表现及其危害
通过对学生和老师级学校领导的访谈级问卷调查。我发功利化倾向十分明显, 危害是比较严重的, 表现有各种各样, 下面我们对其主要的表现及危害进行具体分析。
1、刻板化
在调查中我发现在永安中学有很多教师特别是有经验上年纪的老教师习惯于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半个多世纪以前, 前苏联的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给出了教学的五个环节(简称老五环):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知、练习巩固、布置作业.几十年来, 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数学课, 都清一色地运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当然学校也进行过很多教学改革但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一些有新意的数学教学模式很难被广大教师所接受。
数学教学的刻板化还表现在数学教师热衷于传授那些结论性的、事实性的知识, 而对程序性知识, 也就是那些引导学生如何去做的知识以及揭示知识的产生过程的知识等涉及太少, 以至于学生对不少数学知识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其之所在而不知其之所来, 更不知其之所去”的状态.数学教师还特别迷信“熟能生巧, 巧能生精”的传统经验, 把数学解题的强化训练功能发挥到极致。把训练当作课堂中的主要行为, 错题抄五遍, 三天一测验, 十天一小考, 期中一中考, 期末一大考, 还有各级各类的数学竞赛.靠这种训练, 学生在解各式各样的数学题时有时确实可以达到一种近于“自动化”的水平, 而且能够标准一致.但与此同时, 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渐渐在降低, 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渐渐在减弱, 数学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也离他们越来越远.并且有的学生还就为此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将数学学习变成身上的包袱。
2、权威化
功利化的短期效果和实际利益往往有明确的目标和固定的指向, 这些需要靠权威化来加以保证.对于数学教学的权威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教学大刚的权威化。教学大纲所代表的数学教育价值观和数学教学理念具有明显的学科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重视数学学科发展的需要, 对数学知识技能、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对数学教学内容有大一统的规定。
其次是数学教师的权威化。数学教师常常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支配者和指挥者, 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难度、学习进度、学习方式、解题标准等等, 统统由教师进行设计和安排.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执行, 否则, 便对学生可以实施惩罚, 多数学生对此也习以为常, 形成祟师心理。
再者是数学教辅材料的权威化。学生和老师一味的崇尚课本辅导材料、习题册等等,一学期能做完三四种辅导书,却忽略了课本内容的重要性。虽然新课改的课本内容较为简单但是却依然是灵魂只坐在,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实在不值得认同。
最后是是考分权威化。许多学校用考试分数管理教学, 为了考分, 教与学的双方都不得不对考试内容、应试题型和试题标准答案顶礼膜拜.怎样考, 考哪些内容, 是教师、学生和家长极为关注的.每年中考、高考的考试范围是师生翅首以盼的, 考试范围一公布, 师生都仿佛吃了定心丸;而范围之外的教学内容也就无人问津了。
3、教条化
上述有关数学教学的各种权威的树立与巩固以及学生对权威的崇拜, 很容易造成数学教学的教条化。世纪50 年代, 通过向前苏联学习, 我国数学教材的内容得以大幅度的严密化, 达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形式上的逻辑严谨和完美;但是也存在过分追求形式化而导致的教条化, 从而抑制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比如对概念的刻意雕琢, 按照形式逻辑的要求, 属加种差是最常用的定义方式, 于是就有了“方程”的严格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教师要求学生会背, 还要列入考试内容,但却对其有关的内容置若罔闻。
我曾在支教的班上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我将方程的定义讲完后举了一个问y=5是不是方程,而有一半的同学认为不是,其原因是他们老师曾教过未知数是x。这种问题在我们数学教学中比比皆是,足以可见教条的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着我们祖国的下一代。
4、狭隘化
数学教学的功利化必然导致数学教学的狭隘化。
首先是数学教学目的的狭隘化.从教育的功能和数学学科的特点来看, 数学教学的目的主要有3 个层面: 第一是学科主义目的, 强调数学是一门科学, 并且是一切科学的典范, 出于数学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第二是实用主义目的, 强调数学的技术性和工具性, 重
视对学生进行实用性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第三是人本主义目的, 强调数学是一种文化, 它对人类理性精神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学习数学体现了人类的一种精神享受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为此重视数学观念和数学思维方式的教学。我国的数学教学向来注重学科发展和实用, 加上应试教育的束缚和误导, 严重轻视数学教育的人本主义的目的.教学中教师 忽视学生情感、意志等方面的要求.而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统一的整体, 知、情、意、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 在各种各样的行为中, 既包含有认知的成分, 也会包含有情感与意志的成分。
其次是数学教学活动角色的狭隘化.在数学教学中只能看到、听到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 缺乏大多数学生的真正的参与活动, 有的参与也只是形式上的参与.教师处在教学的核心地位, 所有的指令由他发出, 所有的行为由他支配, 所有的气氛由他营造, 以至于教师就如同是钦差大臣, 手中的教材就如同是圣旨, 而学生就如同是俯首听命的臣民.其实,现代社会的教师只是为学生服务的人, 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鼓舞者与合作者, 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
二、对数学教育功利化的应对措施
针对高中数学教育功利化这一现象,以及在调查中学生和老师的宝贵意见,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教学中多提倡探究是教学,鼓励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总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提高其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2、西部教育多以强压是为主,应适当的采取减压高效的策略,不应该将一天从早到晚全排满课表,让老师从早讲到晚让学生从早听到晚,会失去其自学能力,给学生适当的自学时间让他们自己领悟自己提升。
3、在大多西部学生的眼中高考是唯一的出路,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老师只能强压硬灌,学生只能死读书读死书,这种信念是造成数学教育功利化重要的原因之一,这还需要社会慢慢的进步发展及教育体制的逐渐完善。
4、学会因材施教,不要千篇一律。要注重学生的个人情感,关注学生的深切感受。才能知道怎样是对他最好的方法。
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在支教时,在数学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以及一点小小的建议。数学基础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导致中小学生数学课业负担相当沉重, 这有着来自政治、经济、教育体制、学较、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因素, 因而它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自行其道, 愈演愈烈.当我们剖析数学教育的功利化倾向的内在因素时, 不难发现, 世俗的文化传统, 庸俗的社会风气,陈腐的教学观念, 片面的教学评价等都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原因。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一问题,并希望数学基础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会慢慢转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数学教育会发展的更加完善,会更好。
第三篇:三尺讲台化爱心……我的教育故事3
三尺讲台化爱心——我的教育故事
正宁县东关小学 巩晓娟
我的故事主题是教育要用“爱心”。李镇西教授曾说“只要我们用心做教育,你的心就一定会波澜壮阔”。是的,教育要用心感悟,真心付出,才能以心换心。
时光荏苒,我已从事小学教育26年了,在这许多年里,我收获了许多,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教育是宽容。宽容学生在走廊上的一次无意冲撞,青春演绎的是不规则的轨迹;宽容学生在课堂上的一次无理的辩驳,青春,徜徉的是不安分的思想;宽容学生一点就破的理由,青春,构筑的是爱面子的工程。
教育是尊重。尊重是忽略名次,转而重视每一个家庭的希望,于是,你让每颗种子都有他们生根、发芽、开花的空间,让他们都有长成参天大树的可能;尊重是淡看优劣,将雨露布施给每一个饥渴的学生;尊重是处事公平,就事论事,于是,学习吃力的学生并不是饱受批评的代名词。教育是细心。细心的观注,于是我们发现了隐藏在孩子眼帘背后的家庭变故,努力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内心。
教育是耐心。耐心的矫正孩子们相同的错误,尽管有时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高频率重复;耐心的等待孩子们点滴的进步,尽管有时需要经历痛苦而又漫长的周期,甚至仍旧是一无所获;耐心的寻找孩子们的闪光点,尽管有时这是一项需要用高倍放大镜才能完成的工作,但你收获的,注定是快乐;耐心的与孩子们交流,尽管有时他桀骜不驯、刚愎自用、自闭内敛、油盐不进。耐心的一切,其实是由教师这个特定的职业决定的。
教育是爱心。孩子们成功的时候,爱心是赞赏的笑容;孩子们失败的时候,爱心是一句宽慰的话语;孩子们犯错的时候,爱心是一束严厉的眼神;孩子们胆怯的时候,爱心是一个有力的手势;孩子们自卑的时候,爱心是一轮温暖的太阳。教育是一项需要爱心传递的事业,爱心也是世界上最平凡的一种情感,因此我们的事业应是充满爱的平凡的事业,需要用心感悟。这些感悟都是孩子们留给我的最好的礼物。每一个经过我们教育生涯的孩子都历历在目是一个值得去细细品的故事,每一次品读都会给我不一样的体会和反思。
故事:王丽萍,那是我1990年8月在永和小学即现在的永和逸夫小学,所教的一年级一班担任语文兼班主任的一位女孩,一个十足的恋母
儿童,上学上课都要妈妈伴读,如果让妈妈离开教室她就嚎啕大哭满地爬滚。经过两个礼拜的伴读,妈妈也不好意了,其他同学上课也不那么认真听讲,而且哄堂大笑,下课也不跟这孩子玩耍,我也放不开手脚管理孩子。所以我就跟她妈妈谈心,得知妈妈怀了好几胎才喜得闺女,又是高龄产妇,所以孩子从小身体就虚弱。而一家人就把这个孩子当成了全家唯一的希望,娇生惯养。早上都不到学校来了,她爸爸气的把孩子书包扔到了房顶上,狠狠的打了一巴掌,她哭着把孩子又带了。妈妈对我说“老师我孩子他爸在邮局上班,我家里还有地要种,我臊的都不想见各位老师了。”说着满眼的泪珠往下滚。我看看她那已泪洗面的表情,一种伟大母爱的本性感动了我。我说:“大姐,你放心我会让你的孩子知道母亲的爱的,更让孩子今下午不用你伴读,将来她会觉悟你的爱心。今中午我跟你一起回家,好好跟孩子聊聊,下午带她一起来学校。”在回家的路上我带孩子买了很多好吃的,她妈妈给我们做午餐。我跟孩子一起折纸,画画。握着她的手写字。尽管她画的写的不成样子,但我还是竖起了大拇指。孩子高兴的笑了。一把搂住我的脖子对我说:“老师你真好,不像我们的数学老师骂我。”我说“王老师不是你姑妈吗!她骂你干嘛?”“数学课上我妈出去,我坐在了桌子上,我在我家都到电视机上坐。”“那是你 不对,上课要遵守纪律,回家要听爸妈的话,我去对你姑妈说,以后不会批评你了。你要做一个乖巧听话懂事的好孩子。”
吃过丰盛的午餐,我带着孩子来到学校,但她妈妈还是不放心后面来了,我就让妈妈坐在我们的房间,结果下午孩子能安静坐在教室写作业了。妈妈提前回家,写得很整齐,以后也不用妈妈陪。上课从不举手回答问题,我就叫专门不举手学生回答问题,慢慢地她那胆怯的心情没有了。偶尔还能举手回答问题。可是出乎人意料的是有一天孩子在校突然发高烧,我赶紧联系她妈一起送往医院,经医生检查是病毒性痢疾,她爸骑自行车到乡下送信,妈妈又没带钱,吓得小便失禁,我每月只有92.5元的工资就一次付药费住院费共80多元经过三天治疗孩子康复出院,在家有休息两天共耽误一周的课程,来到学校我课堂上按时上课,下课利用时间补语文课,中午把孩子留下一起上灶。又给补数学,通过一周努力,孩子与我更加亲近了,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还踊跃参加班级活动,同时担任了学习委员。她好胜心很强,写一篇生字如果有一个字错了,她都要斯掉,重新写。期末检测后还被评为三好学生。她妈妈拉着我的手感激的说:“你老师多亏你了”我幸福的笑了。两年后我调到了县城,跟孩子失去了联系,20年以后我们又在县城相遇,那时的黄
毛卷发女孩瘦弱的身体,不爱说话,内敛、胆怯,如今变得亭亭玉立,落落大方,大老远就跑来问自己的启蒙老师,也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师了。
后来,我们师生就渐渐地聊人生、聊伦理、聊哲学。聊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在交流中,懂得了尊重,懂得了敬畏,会去思考生存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知道了人活着得有点追求。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与她的交流中我能感受到她的生活是阳光的。
当一辈子老师确实是个苦差事,有时甚至会让人感到心力交瘁,无力应对。比人瞧不起,可是当我们唱起《小草》这首歌时,给了我一种力量。顿时觉得再苦再累也值。我要似阳光照耀孩子;我要似春风吹醒孩子;我要似大地母亲紧紧拥抱孩子;我更要似星星之火燎原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