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七个维度
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七个维度
苏伟
“新特区”成立四年来,重庆以“314”总体部署为纲,不断开拓创新,在经济、社会、民生、文化和生态等领域先后推出了“一圈两翼”格局、“五个重庆”建设、打造“国家中心城市”、“房改”、“户改”、“土改”、“民生大工程”、“缩小三大差别、促进共同富裕”等一系列战略规划,在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上找到一条通途。
2007年初,重庆直辖10周年时,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作出了“314”总体部署,核心要求是:加快建设成西部重要的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直辖市,率先在西部实现全面小康。如此布局,是要重庆在一个事关全局的高层次上,率先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四年来,重庆市积极探索,在经济、社会、民生、文化和生态等各个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其中不乏亮点。
以“一圈两翼”格局,作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战略平台
“一圈”,即以重庆主城为核心、以约1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的“一小时经济圈”,实为重庆之“城”;“两翼”,即三峡重庆库区、渝东南少数民族聚集区,实为重庆之“乡”。“一圈”带“两翼”,“两翼”促“一圈”,既是重庆这个幅员与江苏、浙江差不很多的特殊直辖市统筹自身区域发展之道,亦为其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战略平台。
全国正式打造“一小时经济圈”的大中城市,已有20余个,而重庆打造的“一圈”,并非“克隆”,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是内陆大开放战略高地的“主峰”、“五个重庆”建设的主战场、西部最大最强的经济圈。这样的一个“一圈”,就会使重庆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的战略能力大大加强,能够统筹城乡发展。在此
基础上,重庆在尽量加大财政对“两翼”倾斜力度(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它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重点建立了“一圈”对“两翼”的区县结对帮扶关系,从产业联动、就业转移、教育互助、科技合作、卫生共享、人才交流、融资支持、扶贫开发等八个方面建立帮扶机制。同时,还建立了“圈翼联动”的考核机制,“一圈”中的“哥哥”没带好“两翼”中的“弟弟”,就要曝光,就要受罚。重庆统筹城乡发展,不但要搞成“大马拉大车”,而且要使重庆变成一列“动车组”——不但“火车头”动力强大,而且每一节“车厢”(40个区县)也都有很强的动力,飞驰前进。
以“五个重庆”建设,作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系统工程
“五个重庆”中的每“一个重庆”,都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推手”。“宜居重庆”,既要解决大到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小到中小型企业的老板、高管、科技精英们怎么“居”的问题,更要解决大量进城给这些500强、“500小”打工的农民工怎么“居”的问题,可以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超级蓄电池”;“畅通重庆”,首先就使城乡畅通,并且一直畅通到全国、全世界,可以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超级桥梁”;“森林重庆”,不但改善生态环境,让重庆人民多吸氧更长寿,而且其中还有大文章,重庆“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主要就要是“林下经济”,可以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超级大温床”;“平安重庆”,就是要使重庆成为外来投资者的安全区、放心区,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渝投资、创业,可以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超级保护伞”;“健康重庆”,使重庆城乡的百姓都活得更长、活得更健康,活出质量,活出精彩,可以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超级大目标”。“五个重庆”建设好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直辖市,也就自然建设好了。以建设内陆大开放战略高地和打造国家中心城市,作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最大动力和“火车头”
面对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历史任务,重庆市委认为,重庆当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开放不够;重庆发展的最大动力,是扩大开放。重庆确定的开放,不是“克隆”沿海的开放模式,而是既有“内陆大开放战略高地”的眼光和胆识,更创造出了一个包括“联通三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交通物流通道,包括“一头(产品市场)在外、一头(多数零部件)在内”的加工贸易方式等在内的“内陆大开放”的新模式,促使重庆向着中西部唯一一个“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迅跑。它们对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意义,是多方面、极重大的。兹举一例:重庆“十二五”的5年要让500万农民进城,这将必然加大这个老工业基地的就业压力,但重庆将2015年的失业率定为31个省区市中最低的百分之三!底气何来 不言自明。
以“房改”、“户改”、“土改”,作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突破口
所谓“房改”,其核心内容,是三年(2010~2012)大建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解决进城农民及城市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为什么说重庆以大建公租房为重点的“房改”,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之一呢 因为大量农民(重庆今后10年约1千万)进城,既避免被统进贫民窟,陷入“拉美陷阱”,也避免被统进单身宿舍,陷入“N连跳”困境,而达到被统进幸福城目的,唯一的出路,就是进行包括大建公租房的房改,建设起老市民、新市民,金领、白领、蓝领都安居的“宜居重庆”。
所谓“户改”,是既包括让大量农民转为市民,更包括让这些新市民有工作、有住房、有公共服务、有社会保障的系统性改革,是比“房改”更重要,也更难的“突破口”。本来,到工业化中、后期,如城乡发展较平衡,则可能较容易地改变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但各地出现的“片面追求GDP”的非科学发展,不但使我国城乡分化异常严重,而且使我国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异常滞后,致使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变得非常艰难。而重庆创造性地提出了“户改”新政:既保证农民转户之日起即可享受城市居民的五大权益——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保障,同时保留他们宅基地、林权、承包地的权益,相当长时间后,再由他们自愿取舍城、乡一头的权益。因此,重庆就迅速而稳定地推开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庞大、进度最迅速的“农转非”户籍制度改革。
所谓“土改”,即重庆独创的“解放”农村宅基地的“地票交易”改革。这样的“土改”一举几得:一是在大量农民进城占用大量耕地的同时,提供更大量耕地。如果在全国推广,假设一亿农民如此办理,则不但不会使“红线”内的18亿亩耕地减少,反而会增加约2亿亩以上的耕地。二是能使大城市统到远郊农村,尤其是使远郊农民的宅基地价值既能增值又能实现。三是让进城的农民能够得到一笔在城市安身立命的“原始资金”,帮助他们在城市站稳脚跟。所以“土改”是一条城市与农村与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管道。
以“唱读讲传”,作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
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既是经济工程和社会工程,也是思想工程和文化工程,也必须“两手抓,两手硬”。而且,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是一个“爬坡上坎”艰难行程,需要鼓起勇气、振奋精神。再者,城乡群众物质需求阶段性地满足后,文化需求显得尤其迫切。因此,重庆广泛开展的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既是促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也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唱读讲传”,重庆在城乡广大干部和群众中激荡起不甘落后的志气、奋起直追的勇气、后来居上的豪气,极大地推进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城乡群众称赞说:唱红歌唱出了精气神,读经典读出了高素质,讲故事树起了好榜样,传箴言传出了凝聚力。
以连续的“民生大工程”,作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战略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已经领导人民解决了最大的民生问题——温饱,并正在领导人民解决新的最大民生问题——公共服务,尤其是城乡住房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公共交通通讯、公共文化和社会保障等群众要求最强烈的问题。而加上“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它们就既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要求,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发展”的最直接要求。遵循中央和群众共同的要求,近几年,重庆明确要求财政支出的50%要用于民生,40%要用于中低收入群体,并相继推出“民生10大工程”和“缩差距促共富12大工程”,几乎都是“全国率先”。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上述诸多工程,既将推动农村生产力,又将推动农村生产关系的大发展、大变革。因为,统筹城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邓小平所讲我国农业“第二个飞跃”的重要环节。所以,上述工程远不止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工程。如果仍靠一家一户地单干,上述工程很可能成为“统计工程”。重庆的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工程,正是邓小平讲的“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的新型农业合作经济工程。以“缩小三大差别、促进共同富裕”,作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归宿
在温饱问题、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问题相继阶段性地解决之后,在“部分先富”早已实现之后,如何缩小城乡、区域、贫富三大差距,走向共同富裕,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时代难题。重庆在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决定在“十二五”期间,迈出缩小三大差距的历史性步伐——着力解决效率与公平相脱节、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不协调、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等问题,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
2.5︰1左右,“圈翼”发展总体差距缩小到2︰1左右,基尼系数缩小到0.35左右。这可以说也是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重要归宿。
作者为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教授
第二篇: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重庆
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和谐重庆
转载日期:2012-7-18 22:51:00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
摘 要:该文分析了重庆市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原因,提出了要构建和谐重庆,必须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统筹城乡,和谐重庆
“农业兴,重庆兴;农民富,重庆富;农村稳,重庆稳”。重庆直辖近10年来,城市发展有目共睹。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重庆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国际化的大都市。但另一方面,重庆“大城市大农村”的二元结构仍未根本改变,“大农村”的主要所在地“三峡库区”的发展更是不容乐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这些都是建设和谐重庆进程中绕不过的坎。建设和谐重庆,首先要实行城乡平等,实现城乡互通,促进城乡和谐,统筹城乡发展。
1.重庆城乡发展进程中的不平衡问题
1.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大
1.1.1纵向比较:1996年,重庆城市人均收入4643元,农村人均纯收入1435元;2005年,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10244元,农村人均纯收入2809元。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绝对值由1996年的3200元增加到2005年的7435元,城乡收入比率由1996年的3.2 :1扩大到2005年的3.6:1。9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不断加大。
1.1.2横向比较:2005年,重庆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绝对值7435元,而同期全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绝对值7238元,西部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绝对值6345元;2005年,重庆城乡收入比率3.6 :1,全国城乡收入比率平均水平3.2:1。重庆城乡收入差距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西部平均水平。
1.1.3区域发展不平衡:2005年人均GDP,都市发达经济圈20266元,渝西经济走廊10345元,三峡库区仅6885元;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市发达经济圈3813元,渝西经济走廊3459元,三峡库区仅2398元;2005年城镇化率,都市发达经济圈86.2%,渝西经济走廊39.4%,三峡库区仅28.8%。
1.1.4农民内部贫富分化日益加重:农民人均纯收入是一个平均数,但在平均数下面掩盖了很多问题。以2005年为例,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809元,其中在平均数以下的约占60%,还有约10%的农民的收入在1000元以下,农民内部贫富分化日益加重。
1.2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不断加大
2005年,重庆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100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200元,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仅为城市居民的27%;农村居民肉、蛋、奶、水产品、食用油的人均年消费量仅为城市居民消费量的20%左右;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6.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52.8%,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城镇居民已经步入富裕阶层,而农村居民仅仅处于温饱阶段①。
1.3工业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不断加大
2005年,全市农业从业人员约776万人,全市年末常用耕地面积2100万亩,平均每个劳动力不到3亩,而美国平均每个劳动力600亩,发展中国家巴西平均每个劳动力50亩;每百亩耕地田间作业机械动力不到两个千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0%,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农业耕种收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7.4%,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0%。2005年,全市完成农业增加值463亿元,劳动生产率不到6000元/人年,而全市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77511元/人年,工业劳动生产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13倍。
1.4城乡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差距不断加大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社会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得到一定程度发展,但城乡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差距仍然十分突出。2005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9.6万,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仅有35万;城市居民享受低保人数为75万,而农村仅有1.3万。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交通、人居环境等方面全面落后于城市。
2.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2.1农业人口转移和城市化进程缓慢
1996年,全市总人口3023万,其中农业人口2446万,占81%;2005年末总人口3170万,其中农业人口2350万,占74%。9年间,农村人口比重下降了7个百分点,农业人口减少不到100万。1996年到2002年,全市城市化率从27.1%提高到36.4%,平均每年仅提高1.5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进程较慢。特别是三峡库区,2005年城镇化率仅为28.8%,要达到城市化率50%以上(即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还任重而道远。
2.2农业和农村发展投入偏低
2005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006.32亿元,其中农村投资167.9亿元,占总投资的8%,而投入第一产业的仅占2.2%。2005年,农业发展资金仅4.4亿元,仅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395亿元的1.1%;2006年,农业发展资金增加到5亿元,比2005年增长14%,但仍远低于全市GDP增长速度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农业和农村发展投入严重不足。
2.3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滞后
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2808元。从农民收入的构成看,农民从家庭经营(包括种植、养殖)中获得的纯收入为1541元,占其全部纯收入的55%,粮食种植、经济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089元,占38%,但主要依靠外出务工,真正在本地非农产业中获得的收入非常少。农村人口从本地非农产业中获得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较低,由此可见,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滞后。
2.4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现行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具有明显的城市偏好:高收入的城市居民享受着政府提供的电力、自来水、道路等公共设施,享受着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而低收入的农民由于基层政府无力提供公共产品,只能是修路农民集资、拉电农民掏钱,绝大多数农民享受不到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全市的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农村只有20%;农村中小学生人均预算内经费只有城市的30%左右;农村人均文化事业费只有城市的20%左右。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3.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客观上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重市民、轻农民”的思想,以及现行城乡分离的制度安排,如户籍管理制度以及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社会福利制度、城乡差别化的土地利用及流转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和城乡分离的劳动力市场、非均等的教育机会、城乡分块的社会保障、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不合理等等。各级政府应该按照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的方针,统筹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处理好城市与乡村、市民与农民、工业与农业、都市发达经济圈与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的关系,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促进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1构建“五大体系”
3.1.1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政府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与能力。
政府的主导作用和调控能力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这并不是要用政府代替市场,而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供给和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作用。要彻底打破“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思想观念,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调整,强化政府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的职能,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政府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
3.1.2建立城乡统筹的利益分配体系,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一是努力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根据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加大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比重,提高农发资金比例。二是调整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方向。在继续加大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力度的同时,增加农业科研和推广、质量安全、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三是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改进政府农业投资管理体制,整合财政支农投入,对于目前由不同渠道管理的农业投入,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3.1.3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
一是政府要承担起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的职责。二是各级政府要建立起相应的负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组织,合理制定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规划。三是要坚持城乡平等的非歧视原则,向城市和农村提供大致均衡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等领域投入,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孤寡老人社会赡养制度。
3.1.4建立城乡统筹的产业发展体系,调整农村工业的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实现城乡工业一体化。
城市与乡村功能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因而产业结构也各有侧重和不同。当前我市农村工业不但实力弱小,而且存在产品结构同质化和产业布局分散化的问题。建立城乡统筹的产业发展体系,一是抓好产业规划。根据不同地区的区位、资源、生态和经济发展现状,编制体现城乡统筹理念的产业发展规划,逐步形成城乡分工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布局。二是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向城镇集聚、向园区集中。三是加强城乡工业的分工协作和交流,促进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工业化的互动与共赢。四是鼓励农村中小企业联合、重组,通过特色鲜明的块状经济把企业做大做强。
3.1.5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就业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与就业市场的一体化。
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已达到人均纯收入的38%,在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逐步实现城乡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是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就业体系,一是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以及依附于户籍制度上的各种不平等待遇,实行居住地登记制度和身份证管理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城乡户籍管理制度。二是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纳入整个社会的就业体系中,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三是要切实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事故频繁发生等突出问题。四是要把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城镇的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劳动就业和治安管理等工作列入各有关部门和相关社区的管理责任范围,并将相应的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3.2实施“五大推进”
3.2.1全面推进现代农业。
2007年的中央1号文件将关注焦点锁定在“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社会和谐,首先要发展农村生产力。统筹城乡发展,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全面建设现代农业,一是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二是拓展农业功能。在提升农业经济功能的同时,着力拓宽农业观光旅游功能、文化休闲功能和能源功能,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农业、文化休闲农业和能源农业,构建集生产、经济、生态、文化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农业体系。三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结合郊区农业科技园区、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学习美国各州县为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单位赠地的办法,每个县(区)无偿提供一定数量的农业科研推广用地,政府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吸引农业科研、教育院所在郊区建农业研究示范推广基地。四是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五是要创新农业组织形式,扶持和发展各类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
3.2.2扎实推进农村工业。
针对当前我市农村工业实力弱、产品结构同质化和产业布局分散化的问题,切实加快农村工业发展。一是要确立“拉动传统农业、支撑城市工业”的农村工业发展定位。农村工业不但要承担起吸收大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重任,而且要为城市工业升级换代提供支持。二是要利用城市工业“退二进三”的机遇,努力让城市中让渡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农村地区焕发生机。三是要要继续加强乡镇企业产权制度和经营制度改革,提高农村工业的经济效益。四是要大力发展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之间的要素交流和信息沟通,降低城乡间经济活动的交易费用。五是要提高工业用地效率,实现工业集约用地,优先在农村地区的县城附近摆放工业项目。在农村地区摆放的工业项目一律进入县、中心镇两级工业园区。
3.2.3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据资料统计,中等收入国家农业人口平均比重为45%,低收入国家农业人口比重略低于70%。目前我市农业人口比重超过70%,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一是要坚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相结合、力资源开发与就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完善就业制度相结合的原则。二是要全力发展工业经济,突出支持兴办中小企业和龙头企业,发挥二、三产业在促进农村劳动转移中的主渠道作用。三是要加速小城镇与中小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四是要加强劳务输出管理,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五是要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及观光旅游农业,开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六是要加大对农业人力资本投入力度,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3.2.4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同时也是大中城市发展的依托。县域是联结、沟通城乡的中枢和桥梁,壮大县域经济,促使县域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将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突破口和重要载体。在县域内,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供给为基础,以培育农村中介组织为手段,以自然形成的规模集贸中心为纽带,配以县乡政府的调控措施,发展多元化县域工商业经济,实现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
化联动,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城乡统筹。
3.2.5稳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
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曾说,没有世界上第一流的农民,也就没有世界上第一流的农业。在长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下,我市城乡居民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收入差距和户籍区别,更重要的区别在于素质的差别。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培养现代农民。一是要加快建设农村新文化。农村新文化应当是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西方优秀文化的有机构成。同时,农村新文化也将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等基本道德规范,在引导农民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三是加强科学文化知识普及。要依托农校、农广校等培训机构,以实施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为契机,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四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广泛开展民主、道德和法治宣传教育,让农民学法、懂法、守法。进一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认真总结实施村民自治以来的经验教训,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提高,进一步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重庆农业年报2000,2002,2004,2005.[2]重庆经济年鉴1996,1997,2000,2002,2004,2005.[3]黄爱东.壮大县域经济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4]姜作培.资源配置: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J].福建论坛.[5]潘泽江等.壮大县域经济与统筹城乡发展互动机制[J]新疆农垦经济.[6]肖志坚.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J]经济纵横.①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恩格尔系数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第三篇:xxxx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实施方案
xxxx2012-2015年统筹城乡发展改革
实施方案
(讨论稿)
为加快全县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工作步伐,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意见》(xxx发„2010‟10号)《xxxx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城乡一体、民生为本、幸福文明”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务实、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大力推进全县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同城化、社会管理社区化、产业发展集聚化、土地利用集约化;促进生产要素、公共财政、公共服务向“三农”倾斜,力争探索形成我县特色、引领发展方向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二)工作任务
1、基础设施。到2015年,实现全县100%行政村通水泥路;全县100%的乡镇、70%左右的行政村和县城100%的行政村通自来水;店里、燃气、信息设施与路网建设同步配套;乡村环卫设施网络基本健全。
2、公共服务。到2015年,基本建成城乡一体的教科文卫制度体系,县城范围率先完成中小学合格化(标准化)建设任务,90%以上城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达到省示范标准,全县实现“一乡镇一规范化卫生院,一村一规范化卫生室”。力争全县的行政村都建有体育健身场所和农家书屋。
3、产业发展。到2015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5亿元,积极实施“3581”工程,即培育3个产值过亿元、5个产值过8千万元、8个产值过5千万元、10个产值过3千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休闲农业经营总收入5年内翻一番,达到1亿元,平均年增21%,逐步建成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辐射带动较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4、社会保障。以就业创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为重点,全面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覆盖全县的社会保障体系。力争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在全市处于领先位置。
5、社会管理。到2015年,合并减少行政村30%左右;在县城和乡镇政府所在地完成村改居工作。
6、土地利用。到2015年,全县耕地流转集约经营比率达到50%以上;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010年水平,改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的状况,乡村集体建设用地布局更合理。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确权、发证工作。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
一是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二是全面改造提升农村道路。三是建设完善村庄配套设施。四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二)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一是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二是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三是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建设。四是确保农村食品和生态环境安全。五是加快农村公共交通和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六是建立留守人口、空巢老人服务管理的体制机制。七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三)推进产业发展集聚化进程
一是加快产业区域特色化发展。二是加快作业服务专业化发展。三是加快发展农村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服务业。
(四)推进社会保障同城化进程
一是加强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制度。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体系。
(五)推进社会管理社区化进程
一是推进村级治理改革。二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三是引导农民集中居住。
(六)推进土地利用集约化进程
一是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二是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三是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全县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工作由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分管县领导具体抓。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落实专职工作人员、办公场所和工作经费。
(二)明确工作责任。各有关牵头部门要将改革试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明确工作步骤、措施和相关责任人,履行职责,分工协作,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三)制定和完善各项政策。根据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规定,重点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乡镇机构改革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加快推进符合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综合配套政策。
(四)强化督促检查。根据改革试点工作重点,汇总提出改革试点的工作目标,分解下达到各乡镇和县级部门,县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县政府督查室加强对试点工作的协调和督促,推介典型经验,解决具体问题。
第四篇:城乡统筹发展
关于社会管理的思维创新与路径
社会管理与群众利益有着内在的相关性,要从根本上解决公权力与群众的关系。“党建统领、社会协同”其内在的机理是处理好预算跟服务的关系,社会管理格局中的四大要素问题在于其结构关系,新时期的党群关系要处理好党委与公众的关系、党委与政府的关系,在加强社会管理中,党的各级组织要贯彻群众路线,客服官僚主义,发挥统领和协调各方利益的作用。要矫正各级权力的滥用,防止社会过渡分化,新时期的社会管理要重视公众参与的新特点,正视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包括参与政府动员与维护群众利益方面的功能,通过培育自主性的社会组织,整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于加强社会自治和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具有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急剧的社会转型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为此,在多元的社会治理格局中,需要培育社会力量,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构建和谐社会。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路径上,一方面需要在观念上进行创新,在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另一方面需要了解社会需求,加强社会管理的主题能力建设。同时,需要在组织、体制、机制上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保障。
改善党群关系与社会管理创新密切关联,当前社会结构变化与社会规范、价值变迁在进一步催促社会管理加速,时空压缩使得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过西方国家300年的发展,在正面发展效应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诸多社会矛盾等负面效应。当单个或是局部是正确的要素合成后可能是错误的结果,合成腐败即是一类,当前各地贫乏的群体性事件即是集体无意识的多重叠加,因此需要加以重视研究,通过改善新时期党群关系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第五篇: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
一.什么是城乡统筹发展
二.为什么要统筹城乡发展
三.怎样统筹城乡发展
四.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什么是城乡统筹发展?
1、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
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目标,就是要通过积极促进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配置和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既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又充分发挥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逐步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城乡之间全方位自主自由交流与平等互利合作、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和机制,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发展良性互动,通过文化、人员、信息交流,经济、教育与科技合作,把城市现代文明输入农村,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2、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内容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不仅仅指经济范畴,它包括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都要实现城乡统筹。
在经济上应把农民致富与转移农民、减少农民结合起来,长富于民,藏富于民,实现农民“有其利”;
在政治上应把善待农民与尊重农民、组织农民结合起来,给农民国民待遇,让农民当家作主,实现农民“有其权”;
在思想文化上应把教育农民与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结合起来,弘扬勤劳、善良、讲修养的传统美德,增强民主、科学、讲公德的现代文明意识,实现农民“有其教”。
具体说来,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
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三是统筹城乡管理制度。
四是统筹城乡收入分配。
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
即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的状况,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纳入政府宏观规划,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统一编制城乡规划,促进城镇有序发展,农民梯度转移。
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以工业化支撑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加快现代农业和现代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促进土地向规模农户集中,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市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三是统筹城乡管理制度。
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纠正体制上和政策上的城市偏向,消除计划经济体制的残留影响,保护农民利益,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给农村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完整的财产权利和自由的发展空间,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四是统筹城乡收入分配。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城市偏向,进一步完善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财政支出体制,将农村交通、环保、生态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都列入政府财政支出范围。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统筹区域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其中的一项内容。
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为什么要统筹城乡发展?
当前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五大失衡
(1)城乡公共品供给失衡,农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城乡居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差距拉大。
(2)城乡民间投资失衡,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拉越大。
(3)资源要素流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失衡,农民就业环境改善缓慢,城乡就业差距在扩大。
(4)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失衡,收入、消费差距不断扩大,农村消费品市场份额在持续萎缩。
(5)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失衡,农村制度供给落后,各种相关制度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
三、怎样统筹城乡发展 ?
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中国经济发展新时期的战略任务,是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统筹城乡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围绕“统筹”做文章,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要建立城乡互动机制,通过城乡有机融合,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要在“发展上”下功夫,最终形成城乡协同共进、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
统筹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区建设。必须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致力于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强化城乡空间联系,尽快形成城乡系统配套、相互融合的基础设施体系。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加大对城乡贫困群体的社会救助力度。重点解决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就业、大病医疗、工伤问题,然后再逐步推进到养老、生育等其他项目,才能实现“城乡居民人人平等享受社会保障”。
统筹城乡医疗卫生。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卫生差距,以满足农民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核心是实现教育资源分配和教育水平的均衡化发展,重点是在师资力量配备、完善硬件设施、城乡结对共建等方面寻求教育均衡化的突破口。
统筹城乡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农村文教卫体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坚持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民向市民生活方式转变。
统筹城乡制度改革。要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推进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建立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土地流转机制,保证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制度获得稳定收益。
四、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意义?
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选择,是加快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重大战略举措。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努力解决好我国的 “三农 ”问题。只有妥善处理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才能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任务,也才能建立全体人 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