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尘埃里埋着的是钟声
——读《巴黎圣母院》有感
文/王鹤霏 Half_阿墨墨
一个舞姿曼妙的热心肠女人爱斯美拉达。
一个心地善良的独眼丑陋男人卡西莫多。
从一开始我就知道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一个不同凡响的爱情故事。
【在墙上写下字的人,连同字,都从人间消失了。】
巴黎圣母院里的钟次第地敲响,咚咚,咚咚——沉重地,凄婉地,好像在陈述着一个故事。
序言里说,数年前,作者雨果在参观巴黎圣母院时,在一座尖顶钟楼的阴暗角落里,发现墙上手刻的字:ANARKH。这几个大写的希腊字母,历经岁月侵蚀,黑黝黝的,深深嵌进石头,这些难以描状的符号,尤其所蕴藏的宿命和悲惨的意义,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
后来,那面墙壁经过了粉刷和刮磨,神秘字迹也就随之泯灭了,而催人泪下的那段不为人知的命运,也烟消云散了。
15世纪的巴黎生活光怪陆离。
1482年,在法王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城正沉浸在“愚人节”的狂欢中。
原本看剧的人们还没看完就纷纷从圣母院中散去,来到圣母院前面的广场喝彩。为那来自埃及的姑娘爱斯美拉达跳着的婀娜的舞步。
在奇迹王朝那里的乞丐们,正在物色“愚人教皇”,爱斯美拉达看中了又聋又丑的钟楼怪人卡西莫多。人们给他戴王冠披袍子,还给了他一支口哨,让他坐轿子上沿街游行。卡西莫多高兴地吹着哨子,直到神甫克洛德脸色阴沉站在轿前,然后把他带走。
她舞跳得那么好难道是我的错?她那么美难道是我的错?她使人发狂难道是我的错? 晚上克洛德以此为借口命令卡西莫多把她抓来。在紧要关头箭骑士腓比斯救下了她,而爱斯美拉达因此爱上了外貌英俊的腓比斯。
与此同时,格兰古瓦,也就是当日演出的剧目的作者,误入了奇迹王朝。那地方外人闯进去就要处死,除非有个流浪女愿意嫁给他。正在千钧一发的时刻,爱斯美拉达回来了,她不忍看着这个年轻人死于非命,与他结成了名义上的夫妻。
第二天,卡西莫多被绑在广场上示众,在烈日下口渴难忍,没有援手,只有乞丐们停不下来的吆喝:“行行好,行行好,就算你在这看热闹,也别忘了行行好。”爱斯美拉达不计前嫌,把水送到他的嘴里。
到了晚上,腓比斯和爱斯美拉达幽会,不料腓比斯被人刺伤,凶手正是因为嫉妒而良心泯灭的克洛德。她却被当做女巫抓了起来。就在要被处死的时刻,卡西莫多冲进刑场,把她救到世俗法律无权管辖的圣母院的钟楼上。
【当灭灯钟响彻在巴黎圣母院里,所有故事都结束了】
为了她的幸福,卡西莫多去寻找腓比斯,然而腓比斯却已经为了圣保罗的地丢下她另寻新欢去了。克洛德发现钟楼的她,企图纠缠。因为是克洛德收养的弃儿,所以一向对他唯命是从。但最终极力保护爱斯美拉达不受他的凌辱。
为了他的自卑,姑娘在钟楼的顶楼为他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兴奋的卡西莫多,像打秋千一样,用身体的重量为姑娘敲响了圣母院的大钟。他爽朗的笑声充满整个钟楼。卡西莫多在钟楼上牵着绳子飞来飞去,为爱斯梅拉达采摘盛开的鲜花。
法院决定逮捕爱斯美拉达,奇迹王朝的流浪汉们赶来营救,遭到国王军队的镇压,死伤惨重。克洛德乘混乱之际,用谎言欺骗格兰古瓦把她带出圣母院的后门,逼迫她顺从自己,在遭到坚定地拒绝之后,克洛德恼羞成怒,把她交给官兵。
看到爱斯美拉达被吊上绞架,克洛德发出了得意的狂笑。卡西莫多终于认清了他,把他从钟楼顶上推下来摔死。
从绞刑架上解下来的埃斯美拉达的尸体,被人们放在蒙孚贡大坟窟里,卡西莫多找到她之后,静静地躺在她身旁„„
两年后,人们发现了他们拥抱在一起的遗骸。当人们试图分开他们时,尸骨便化为尘土。15世纪的巴黎生活光怪陆离。但色彩掩埋不了的是悲哀。
【夜里跟着太阳走,到哪都行。】
书中表现出了强烈的美与丑、爱与被爱的对照。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在夜一样的社会背景下,在作家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了一幅幅绚丽的画面,形成尖锐的、形态各异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对比。
而贯穿始终的,是夜里的太阳。
在夜里行走的人每一个都有一颗太阳。
埃斯美拉达,有着惊人的美丽,也有着一颗高尚纯洁的心灵,她有着一种令人目眩神迷的魅力。她应该是上帝的宠儿,却被处以绞刑,当权者的残酷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她以为她的太阳是腓比斯,可是最终陪伴她的是与她一起羽化为尘埃的卡西莫多。
卡西莫多的出场丑恶的很。他的独眼,他的聋哑,他的驼背,他的巨大和丑陋都让我先入为主地把他当作了反派。直到后来,我才看清他那清澈、崇高的灵魂。
“我笑的时候会更丑,可是看到你我开心,就想笑。”
“我总是丑的,让人害怕。不过让你害怕,我很难过。”
他的太阳,是日光下的舞者。他从一开始,爱情就注定了是低到尘埃里。无论付出多少,都只能换来一句无可奈何的“可怜的卡西莫多,你的心要是能在腓比斯的胸膛跳动,那该多好。”好在,他并不在乎。
相比而言,如果说卡西莫多的外表丑陋,那么克洛德令人鄙视的,是心灵。
“您信什么?”“上帝。”
“还有呢?”“我还信炼金术。”
他收养了丑陋的伽西莫多,他是人人敬畏的副主教。但是他的精神世界是畸形的。他是一个既信奉宗教又无法抵制欲望的矛盾体。他甚至卑鄙地、变态地劫持爱斯美拉达,甚至以爱之名要置她于死地。
他也把爱斯美拉达当做他的太阳,只可惜他的太阳并未给他光亮。
至于腓比斯,他不是法律所能约束的——因为法律不能对人的感情进行约束。唯有道德的力量。然而,腓比斯,哪怕完全没有道德,又能把他怎么样呢——他毕竟的确只是例行公事,执行任务而已。戴了这么一顶帽子,弗比斯逍遥到今天。
他是有一颗太阳的,只不过这颗太阳,是无尽的欲望。
【那一方净土里埋藏的,是褴褛不堪的下层人民的灵魂】
书中的年代里,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诸如:“如今烧死的绞死的巫师可真不少,连名字也记不清。”
书中没有神,也没有神性。没有人是完美的,所有人都带着缺陷。没有人是完全理智的,都带着或多或少人类本身的疯狂。
书中是一幅光怪陆离又鲜血淋淋的爱情悲剧画卷,又是一部上至法王路易十一下至乞丐贱民的史册。
书中抨击了那些禁欲主义着,同时也讽刺了那些为了欲望刻意不择手段的人。
尽管我觉得只要记得卡西莫多和爱斯美拉达就是爱情的化身,代表着至死不渝的爱情就足矣了。但是脑海中勾勒出的那些尘埃、耳畔仿佛鸣响着的钟声,无一不时刻提醒着我,那是一个多么荒唐的时代,那里有过多么荒唐的人„„
没错,从一开始我就知道这是一个爱情故事。
可是读到最后,我才知道这个故事不仅关乎爱情——
更关乎历史曾经演绎过的一个巨大悲哀。
一个把钟声深埋在尘埃里的巨大悲哀。
第二篇: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读《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代表之作,也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作。用夸张、激扬的文字和曲折的故事情节来向人们展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的鲜明对比,在的故事最后,写出了作者对未来社会的期待——美与善最终会战胜丑与恶,整个社会里充满美与善。
《巴黎圣母院》是以三个人和圣母院为线索。三个人分别是敲钟人卡西莫多、吉卜赛少女爱斯梅达拉和副主教克洛德·弗洛德。
我们先分别看一下三个主人公的出场描写,小说是这样安排卡西莫多的出场的,在一次愚人节晚会上人们选举“愚人之王”是出现的。他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副主教克洛德·弗洛德绑架吉卜赛女孩爱斯梅达拉。人们对卡西莫多的看法是厌恶、讨厌与排斥,同时又以他为娱乐。
爱斯梅达拉是这样出场的,人们充满对她的敬意与热爱开始呼叫她的名字,可见人们对她的敬意与热爱。
副主教是一个不苟言笑、认真严肃、热诚向上的人,他热衷于神学,他父母在他早年时就去世了,留下了他和他弟弟。他的决心是当神职,永远不娶妻生子,还在复活节的时候收养了无人收养的丑陋的弃婴卡西莫多。从这里我们可以大致推测一下副主教是一个什么样的,他能做到副主教的职位上,学问定然不会差,他收养弃婴卡西莫多,说明他也很善良的。
④③
②
①我们再来看一下雨果是怎么样描写圣母院的:“圣母院是一座壮观雄伟的建筑,然而,尽管在岁月的风尘中它依然风采依旧,时间和人民给这可爱的丰碑带来了许多的破坏和摧残„„”显然,雨果在告诉人们,圣母院是一个神圣的殿堂,但是在这神圣的殿堂居然发生了不堪入目的一幕。这就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写作手法,不拘谨于形式,用鲜明的对比来表明作者的观点,写圣母院被人们所摧残和破坏,正是为下文发生在圣母院的事埋下了伏笔,先逐一分析主要人物。
副主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许多人一直认为副主教是一个外表慈善,内心奸诈、狡黠和虚伪的一个人,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但是我认为这些对副主教的评价似乎是比较偏激,通过下列几点来论证我的观点。
第一,从开场雨果对他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内心绝不是奸诈、狡黠与虚伪。因为他收养了谁也不愿意收养的卡西莫多,足以说明他的爱心;他的目标是致力于神学,就是为了安抚受伤的人们,也说明他是有爱心的;从他的学习与生活的态度,说明他好学、勤奋;他能做到副主教的位置,也说明他是受人们爱戴的。
第二,人们或许对他逼迫吉卜赛少女的事件是耿耿于怀,不可否认,在这件事上副主教确实是做错了,不该为了自己的爱情而牺牲别人,但是许多人说他纵欲,其实是不正确的,因为他一直是清修寡欲,在碰到爱斯梅达拉之后,他是爱上了爱斯梅达拉
⑤⑥,在他与爱斯梅达拉的谈话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他对爱斯梅达拉的爱,虽然只是一厢情愿,甚至逼迫爱斯梅达拉,但是也反映了他对她的爱是多么的深刻,爱情本身是没有错误了,只是他为了得到爱用错了方法,他指使卡西莫多绑架爱斯梅达拉,而在卡西莫多被处罚的时候却无动于衷,这是因为他已经被爱情蒙蔽了。
第三,雨果更想抨击的是社会与教义,教义要求人们要清修寡欲,所以,特别是教士们要拼命克制自己的本能需求与欲望,甚至连爱情也是得不到的,但是爱情是人的本能需要,到了一定的时候,不管你怎么克制,它也会爆发。在雨果写《巴黎圣母院》的时候,法国社会虽然经过了大革命的洗礼,但是很多腐朽的东西还没有从社会上本质的消失,人们之间的身份等级之分依然存在,有权力的人依然可以为所欲为,有权的人可以恣意诬陷吉卜赛女孩和诗人瓦里克,副主教本来是一个好人,但是在这种社会与教义下也变得凶残与狡黠了,他也是社会的一个牺牲品。
所以说,副主教本身不是坏人,只是这样的社会让他变坏了,他和许多的人一样,成为了社会的牺牲品。
我们再来分析吉卜赛女孩爱斯梅达拉,在上面说过,她是让人们充满敬意的一个女孩,她的美丽与善良感动了每一个人,包括副主教与卡西莫多,她在卡西莫多被处罚的时候递给卡西莫多水,卡西莫多却是绑架他的那个人,她也不嫌弃卡西莫多的丑陋,关于她的善良与美丽,不再累赘,其实她的出现更在于她的代表性,或者说是象征性,在社会的那个时期,社会上善良与美丽的缺失,雨果渴求能有一种美丽与善良来取代社会上的丑与恶,小说最后的结局也不难发现,小说的结局也是作者希望看到的,虽然吉卜赛女孩死亡了,但是她带来的善良与美丽却留了下来,许多流浪人营救吉卜赛女孩,说明了人们开始渴求善良与美丽。这也正是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以离奇的故事表达对社会理想的追求,更多的关注个性来描写整个社会,呼吁人们追求理想,善良与美丽。可以说,作者塑造吉卜赛女孩的这个形象,作者追求的是这个形象的象征意义。
至于卡西莫多,他以“愚人之王”的身份出现,他正是对人们的愚见的一种鞭笞,人们往往认为内外表丑陋的人,内心也很丑陋,不愿和他交往,这是多么愚蠢的看法啊!他集善与恶、美与丑与一身,形成的强烈的反差。从以下三个事件分析卡西莫多。
第一,他在副主教的指使下绑架吉卜赛女孩,为什么他听副主教的话,绑架吉卜赛女孩?
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深思,他是一直唯副主教的话是从,因为他是一个无人领养的弃婴,只有副主教才会收养他;没有人会认可他,除了副主教。在卡西莫多的世界里,或许有副主教一个人了。这是卡西莫多的不幸,或许也是整个法国社会的不幸,人们价值取向出现了问题,社会缺乏固有的关爱与同情,整个社会抛弃了卡西莫多,只有副主教才能接受他,致使卡西莫多唯一忠诚于副主教也不难理解了,这是雨果在揭露整个社会的悲剧。第二个事件,卡西莫多保护吉卜赛女孩,为什么他要保护吉卜赛女孩,原因也和他忠诚于副主教的原因差不多,在卡西莫多被惩罚的时候,人们都鄙视他、排斥他,而他唯一忠诚的副主教也抛下了他,唯有吉卜赛女孩给他水喝,似乎卡西莫多转变得太快了,但是对一个缺乏关爱与同情的人来说,这种转变很是正常,他对吉卜赛少女的保护与其说是他善良致使,不如说这种保护行为是一种感性的报答,因为在保护吉卜赛少女的过程中,他心里什么也没有,只有吉卜赛少女,这是因为他感谢她,因为只有她,才关怀卡西莫多。
第三个事件,卡西莫多杀死副主教。卡西莫多在后来认识到了副主教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副主教了,因为他逼死了吉卜赛少女,他为了报答吉卜赛少女,杀死了副主教,但是后来卡西莫多也自杀了,他自杀,是因为社会没有人会同情他和关怀他了,吉卜赛少女死了,副主教也死了,所以卡西莫多的结局不然是死亡。是社会逼死了卡西莫多。
每个作品都有它的现实意义,《巴黎圣母院》也不例外,作者是在抨击当时整个法国社会美与善的缺失,社会正如卡西莫多的外表一样丑陋,这样丑陋的社会使人们的观念受到扭曲,也使人们的思想不能健康成长,正如卡西莫多一样,但是卡西莫多比许多人都要高尚了很多,因为他知道忠诚与报恩。
在这个腐朽的社会和教义里,许多人都成为了牺牲品,包括副主教,卡西莫多,吉卜赛少女等,他们被社会扭曲或是被人杀死,但是文章的后面写到,流浪人开始拯救吉卜赛少女,雨果写出了整个法国社会的希望,希望大家能团结起来,追求一种美与正义,驱赶灵魂里的丑陋与无知,这是雨果希望能在法国未来社会里充满着善良与美丽。
批注:本书是致公出版社于2003年5月第一版出版的《巴黎圣母院》,可能人名翻译会与其他版本不一致。
① 在此书34页 ② 在此书34-37页 ③ 在此书38-39页 ④ 在此书111-112页 ⑤ 引自此书81页 ⑥ 在此书414-417页
第三篇: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电影《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1.剧情简介及主题
剧情:《巴黎圣母院》描述的是一个美丽,浪漫但又悲惨的爱情故事。被父母遗弃的驼背卡西莫多,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被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收养为义子,长大后又让其当了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虽然长相十分丑陋而且有多种残疾,却始终保持着一颗高尚,纯洁的心。长年流浪街头的吉普赛姑娘艾斯梅拉尔达能歌善舞,天真貌美而且心地淳厚。赤贫的青年诗人比埃尔·甘果瓦偶然同她相遇,并在一个更偶然的场合成了她名义上的丈夫。很有名望的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本来一向专心于“圣职”,但忽然有一天,他欣赏到吉普赛姑娘的歌舞,点燃了他心中埋藏已久的欲望之火。于是,他千方百计想要把艾斯梅拉尔达据为己有,对她进行了种种威胁甚至陷害,同时还不惜玩弄卑鄙手段,去欺骗和利用他的义子卡西莫多和学生甘果瓦。同时,传卫队的队长菲比斯虽然已有娇美的未婚妻却因为生性风流而意图染指艾斯梅拉尔达。艾斯梅拉尔达爱上了菲比斯,这使孚罗洛非常嫉恨,他趁着艾斯梅拉尔达与菲比斯幽会时,刺伤了菲比斯然后嫁祸给艾斯梅拉尔达,要挟她以身相许,否则就要将她处死。但是,艾斯梅拉尔达拒绝了。眼看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占有艾斯梅拉尔达的罪恶企图,孚罗洛最后竟亲手把可爱的少女送上了绞刑架。另一方面,卡西莫多私下也爱慕着美丽的艾斯梅拉尔达,但因为自惭形秽而把这份爱深埋在心里。眼看姑娘遭到陷害,伽西莫多用巧计救出了她,并让她在圣母院一间密室里避难。敲钟人用十分纯朴和真诚的感情去安慰她,保护她。不久吉普赛人的领袖克娄潘率众攻打圣母院,意图解救艾斯梅拉尔达。菲比斯率领卫队击溃了吉普赛人。自知无力对抗军队的卡西莫多以为菲比斯是来解救姑娘的,便让孚罗洛把艾斯梅拉尔达交给了菲比斯。没想到菲比斯由于不敢再触怒未婚妻而宣布将艾斯梅拉尔达处死。当悲愤之中的卡西莫多无意中发现自己的“义父”和“恩人”远望着高挂在绞刑架上的吉普赛姑娘而发出恶魔般的狞笑时,他明白了一切。卡西莫多对那个伪善者下了最后的判决,并亲手将孚罗洛从高耸入云的钟塔上推下,使其摔得粉身碎骨。即使如此,卡西莫多也没能挽救爱人的生命,他乞求刽子手的同意抱走了艾斯梅拉尔达的遗体,躲藏在巴黎公墓的地窖里与艾斯梅拉尔达一起化为了生死相依的尘土。
主题:爱情——通过对卡西莫多的行为刻画表现出了他对艾斯梅拉尔达忠诚,坚守的爱情。
善恶——通过对比卡西莫多和菲比斯的外貌与内心,传达出内心的真善美与外貌无关。
信仰——从教主的行为和心理的巨大反差揭露出什么是口是心非的假信仰。
2.剧中人语言性格及表现的主题
卡西莫多:当他第一次与艾斯梅拉尔达相遇的时候,艾斯梅拉尔达被他外貌吓到了,卡西莫多说“我知道我很丑,当我笑起来的时候会更丑,但是我开心了我就笑。”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卡西莫多是一个朴实,率真,内心善良的人。
菲比斯:当他和贵妇人还有艾斯梅拉尔达分别在一起的时候,曾对她们说过同样一句话,“假如我妻妾成群,你是我最爱的那个人。”这句话表现出菲比斯是一个言行不一的,爱撒谎的卑鄙小人。
刚果瓦:当艾斯梅拉尔达被困在教堂大家都去救她的时候,刚果瓦说“假如我去救她的话还有谁能写诗呢。”,从这句话表现出刚果瓦是一个懦弱的,没有责任心的人,他对艾斯梅拉尔达的感情只限于平凡的生活,平淡的夫妻关系。
神父:神父在剧中的语言很少,最能表现出他性格的是“如果我不能拥有,我就要让她毁灭!”,表现出他对艾斯梅拉尔达的爱也是极端自私狭隘的,随着一次次的告白被拒之千里之外后,长期的欲望得不到释放,性压抑而变得强烈,甚至达到了一种可怕的程度。通过这些语言传递出电影所要表现人性,美丑,善恶,禁欲等主题。
3.从艺术手法说明艾斯梅拉尔达死后被拖过广场时卡西莫多的视觉与心理感受。
艾斯梅拉尔达死后,卡西莫多站在巴黎圣母院的顶楼,眼睁睁看着艾斯梅拉尔达被拖走,拍摄角度是在卡西莫多的视角,从全景拍摄,表现出了广场的空旷,以及卡西莫多的绝望,构图有几个士兵,几个死尸,一只山羊,以及艾斯梅拉尔达的尸体。色彩以白色灰色为主,艾斯梅拉尔达的衣服是白色的,山羊也是白色的,更加渲染出了情景的冷清,凄凉。卡西莫多看到艾斯梅拉尔达尸体被拖走的时候,视觉上感受到的是一种冲击,一种凄凉。内心体会到的是一种强烈的震撼,因为他没想到艾斯梅拉尔达会死,他一直以为艾斯梅拉尔达还活着,还在不停的找她。当他得知并且看到艾斯梅拉尔达已经死了的时候,便一下子变得失落,失望,绝望,痛苦,手足无措。
4.艾斯梅拉尔达“生活多美”的含义感想。
艾斯梅拉尔达“生活多美”的遗言主要在于她的善于发现,也表现出了在她临死之前,她仍然觉得生活非常美好。艾斯梅拉尔达生性活泼,热情奔放,有着一种粗犷的野性美,她的舞蹈优美豪放,脚步轻盈跳跃,她的笑声特别爽朗愉快,她对孩子们说,她天天过节。同时,她善良,温柔,富于同情心。她把跳舞挣得的钱分给小孩子;在加西莫多受鞭打时,她不计前嫌,给他水喝;看到刚果瓦被绞死,她挺身而出,“以身相许”;而且,她对爱情坚贞不渝。明知道菲比斯的花心,还爱着他;她不肯让刚果瓦碰她,不屈服于神父的淫威;她不顾自己的生死,只想知道有没有给心爱的人带来不幸。这样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儿看到爱着的人,也有爱她的人,就连奇丑的人也有一颗充满爱的心。有爱,生活就美。电影的这句话要表达的意义不仅限于此。它传递了作者对美的理解,对生活的赞颂。真正的美是不会被丑恶所掩盖的,即使丑恶当道,爱美的人看到的总是美好的事物。生活最终总是美的。同时这句话讽刺了以神父为代表的要扼杀美的人。同样,我们也要善于发现生活的美,不仅是在我们享受生活的时候,也应该在我们遭受痛苦和磨难的时候,正是因为这些痛苦和磨难,才让我们更能体会到来之不易的幸福。
第四篇:《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如果世上真的有一部小说可以如此鲜明地把浪漫主义色彩融入现实世界,那么,就是《巴黎圣母院》了。
它不仅是一部悲剧,同时也是一部探讨人性的伟大著作。为什么伽西莫多奇丑无比却善良纯真,肯为所爱的人献出一切?为什么克洛德主教原本向善,十年的清心寡欲却因爱斯梅达拉的出现毁于一旦,以致做下伤天害理之事?为什么爱斯梅达拉对无情的卫队长始终痴心不改,直到生命尽头?为什么伽西莫多对收养自己的主教,在最后一刻下了狠手?这一切的问题,从《巴黎圣母院》的背后,都能找到答案。
是的,书中最鲜明的形象就是伽西莫多了,他集常人所无法想象的缺陷于一身,独眼、歪鼻、驼背、跛足,还因长期敲钟导致了耳聋。这样一个人,只因为丑陋,被社会无情地弃置,没有人肯接近他,然而爱斯梅达拉却在他身受重刑,口渴难耐时为他送去了水,还送去了来自一个受害者的谅解与关心。这一口水滋润了伽西莫多干裂的心灵,使他由“兽”成功地变成了一个“人”,一个好人。在最后关头,他救了爱慕的少女,救了一个纯洁无辜的灵魂。
关于另一个被人们痛恨的角色,克洛德,也因爱斯梅达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原本是有善心的人,可怜伽西莫多而收养了他。然而自从被爱斯梅达拉迷住后,他让自己的爱情变得扭曲了,不顾一切地去占有她,玷污她,在得不到她之后用匕首刺向与她幽会的卫队长并嫁祸于她,最后亲手将她送上了绞架。但恶有恶报,当克洛德狂笑着看他喜爱的姑娘吊在空中时,被气愤的敲钟人推下了塔顶。这是一个道貌岸然而内心阴暗的人最终的下场。
也许连作者自己也被伽西莫多感动了吧,他成全了他的爱情,让他抱着心爱的姑娘的尸体死去,最后他化为了灰烬。这样的结局多少有些夸张,但这正是浪漫主义的精髓所在。同时,书中对巴黎底层人民也作了许多描写,即乞丐居住地“奇迹王国”。在那里有爱,有正义,有勇气,有善良,是任何上层社会中所没有的,也是作者所追求和推崇的。除此之外,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巴黎市民浓重的市井气息,这也是书中一大亮点。在全书开头就描写了观众等着看圣迹剧的场景,从几次大闹与停歇的交替中,从乞丐的出现引发的小乱子中,19世纪巴黎风味的一幕幕场景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小小的美与丑接连涌现。
社会是个大舞台,演绎着人生的悲欢,而《巴黎圣母院》则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深层次下人性的内涵。无论美还是丑,都是人性的一部分,任何时候,美可能会变成丑,而丑也可能变成美,唯一不变的,是拥有一颗充满爱与宽容的心灵。也许这正是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想要告诉我们的。
第五篇: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读<<巴黎圣母院>>有感
记得以前语文老师说过,不论多么出名的著作都离不了大悲或大喜的结局。确实如此,<<巴黎圣母院>>,作为法国大诗人雨果的著作,是一部彻彻底底的悲剧。
还记得<<巴黎圣母院>>中漂亮且善舞的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吗?还记得<<巴黎圣母院>中丑陋却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吗?又或是道貌岸然的副教主克洛德·弗罗洛?还是帅气却花心的御前侍卫弗比斯?前两者是爱和正义的化身,后者却是丑和邪恶的代表。
作为爱和正义化身的爱斯梅拉达最终死在了她所喜爱的表面帅气英勇实际却贪婪胆怯的弗比斯之手,这也许就正如鲁迅所说的:“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我对此真是遗憾不已。爱斯梅拉达因为弗比斯的小巷相救而心仪于他,这正是典型的英雄救美的戏码。若他是真英雄固然可爱,但在此之前是不是要理智一点呢?还有,爱斯梅拉达对于多次救她于危难的卡西莫多始终抱有害怕,不信任,甚至厌恶的心理,这也是她最终被抓住并被绞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总之,我觉得咱们不能轻易的以貌取人。就像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出身一样,我们绝大多数人无法决定我们的容貌,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善良或者狡诈,热情或冷血,乐观或悲观„这完全取决与我们自己,所以我们为什么不试着做一个利人利己的人呢?
副教主克洛德·弗罗洛绝对是一个高智商人才。他从小勤奋好学,2 专心致志的学习,十六岁便学完神学,可以与神学院的教父们一较高下;自己又专研了教谕,医学和自由艺术;他还学习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等语种。这样一位天才,反正我是相形见绌。但是,高智商并不能决定一切。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得到爱斯梅拉达,他费尽心机,不惜付出任何代价,教唆卡西莫多多次参与自己的邪恶行动,得不到的,就将其毁灭,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爱斯梅拉达推向了死亡,足见他的情商之低。爱一个人,是给她幸福,而绝不是将其占为己有。最终恶有恶报,卡西莫多把他从圣母院楼顶推了下去。他摔死了,而且不被允许葬入圣地。对于一个将自己的终身献给主教,痴迷于主教的他来说,这或许是最好的惩罚。在当今社会,高智商并不能决定一切,而情商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是否能有所成就,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商业大亨只是初中甚至小学毕业。我看到的一个更具有代表性的报道是我国的很多高考状元,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后反而渐渐消失了(默默无闻)。这就是他们情商所造成的。因为他们只会埋头苦读,而忽略了情商的培养,到工作岗位后会不知道怎样与人相处,无法适应优等生到普通市民的生活。记得有个公式是说:成功=情商*(勤奋+天分)。可见情商在一个人的成功上占有多大的分量。而情商来源于社会,这也就需要我们学生拒绝虚拟世界,走向社会,融入社会,锻炼自己,积累人脉,成就自己,奉献社会。
至于卡西莫多,从他的出场就注定他的悲剧结尾。他从小被遗弃,而且长得实在惨不忍睹:四方体鼻子,马蹄形嘴,驼背,弯腿„想想都不忍直视。他既自卑又自傲,既渴望被关爱,又抵触任何人。卡西 3 莫多从小在教堂里长大,除了他的养父克洛德·弗罗洛,他几乎仇视任何人。因为他们都讥讽嘲笑他,可见他的爱与恨是多么的简单纯粹。他因为克洛德·弗罗洛的养育之恩而听命于他,帮他做很多坏事。可谓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呀!不过最终,他看清了副教主克洛德·弗罗洛内心的丑陋,把他从圣母院楼顶推下,并选择与爱斯梅拉达同生共死。文章结尾的安排也很巧妙,使爱斯梅拉达和卡西莫多的遗骸发现的合情合理,虽然并未点出是他们,但从他们的装饰和其中一具遗骸的奇形怪状便可猜出就是他们。当养父克洛德·弗罗洛和爱斯梅拉达死后,他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所以,他选择了死,选择与他心爱的人儿死在一起,永远保护她。他爱得深沉,也死得其所。当人们把他的骨骸同爱斯梅拉达的分开时,他的遗骸顿时化作了尘土,一切都烟消云散,不复存在了。此刻,我忍不住潸然泪下。一个人的外表真没那么重要,心灵美,才是正道。
读<<巴黎圣母院>>感受最深的还是当时人民群众的麻木与愚昧,这与建国前的中国何其相似呀!他们只会起哄和凑热闹,盲目从众,盲目迷信。当爱斯梅拉达在广场上跳舞时,他们惊羡她的美丽,而当她被冤枉使用妖术杀人,被绑上绞刑架时,又有谁愿意为她鸣冤,为她昭雪呢?迷信害人,但现在很多农村地区甚至城市迷信之风仍然盛行。何其悲哀,何其可恨!其次,就是当时人民群众的麻木不仁。然而,对与21世纪的我们来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即使是最普通的人,也应有自己的思想与追求,对事情有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并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即使我们对很多事情都无能为力,我们也绝不能 4 糊糊涂涂的走这一遭。当然,我们作为当代青年,祖国的下一任接班人,不仅要自己明事理,还要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影响生活中更多的人,启发思想,让他们明白迷信只会害人害己。人生而平等,希望随着我们国家的富强,我们能有更多的机会和权力过自己的生活,明明白白的活着,让怪力乱神之说远离我们的生活。
读完<<巴黎圣母院>>,我获益匪多。人生在世,稀稀百年。不求荣华富贵,但求无愧于心。一念成魔,一念成佛。虽如昙花之一现,亦愿不枉此生。让我们在此,且行且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