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管查互动机制加强煤炭税源管理
构建管查互动机制加强煤炭税源管理
钟山区国家税务局征管的煤炭企业共有147户,其中原煤生产企业39户,洗煤厂62户,焦化厂5户,煤炭流通企业41户。2006年,煤炭行业完成税收收入26,462万元,占总收入的24.19%;2007年,煤炭行业完成税收收入27,296万元,占总收入的20.95%;2008年,煤炭行业完成税收收入43,246万元,占总收入的29.45%;2009年截止到6月底,煤炭行业已完成税收收入17,987万元,占税收总收入的28.47%。其中,地方非统配煤占区级收入的比例由2006年的55.61%提高到了2008年的61.63%。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煤炭行业的税收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是钟山区国家税务局的主要税源支柱和税收增长点,对完成税收任务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直以来,钟山区国家税务局始终把加强地方煤炭行业的税收征管工作作为税收征管工作的重点、难点,但是由于征管范围内的煤炭资源分布零散,山高路险,点多面广,进出口较多等原因,在煤炭行业的税收征管中存在着核量难,核价难,评估难,监管难等问题,加之征管力量不足,税收管理员素质参差不齐,对于如何管住、管深、管好煤炭企业,推动煤炭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一直是钟山区国家税务局探索的方向。
2007年以来,钟山区国家税务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征管实际,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管理”的管理原则,以“科学化、精细化”为管理目标,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以税收分析为切入点,以纳税评估为突破口,创新方式,积极构建地方煤炭行业“管查互动”的管理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信息共享,擦亮税源管理的“眼睛”
构建地方煤炭行业“管查互动”的管理模式,从而强化对地方煤炭行业的管理,以纳税评估作为突破口,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和途径,而科学的税收分析则是税源管理的“眼睛”。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国税系统内部各部门之间,国税部门与地方政府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不畅,信息共享程度不高,造成了税收分析工作的被动局面,税收分析的过程和结果有时难免暴露出局限性和片面性。为了给税收分析工作提供更丰富、更真实、更全面、更直接的信息和数据,经过近几年的摸索,钟山区国家税务局初步建立了与地税、工商、物价、公安、煤炭管理等多个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规定了各部门,各单位的具体职责,确定了专门的联系人,定期召开信息交流会,工商部门负责提供煤炭税收生产经营业户开业、变更、注销、吊销营业执照等情况;物价部门负责提供煤炭市场价格统计等情况;公安部门负责提供煤炭企业开采煤矿使用爆破耗材的情况;煤炭管理部门负责提供煤炭产品产量等情况;地税部门负责提供运输发票代开等情况。各部门和单位互相交换信息,共同研究煤炭行业税收征管问题,协调处理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在定期收集到各种涉煤管理的信息和数据以后,为了更好的利用收集到的数据,钟山区国家税务局又按照市局、区局、分局三级联动税收分析机制的要求,制定了《钟山区国家税务局税收分析制度》,将宏观税负分析,税收弹性分
析,收入增减分析,行业指标分析,重点税源分析,税种结构分析,户籍管理分析和征管质量分析等指标分解至各税源管理部门和计统科,综合业务科、征管科等部门,上下联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信息共享,共同提高税收分析的针对性,目的性,为地方煤炭税源管理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减少了税源管理的盲目性,擦亮了税源管理的“眼睛”。
双向互动,趟出管查互动新“溪径”
今年4月份,由钟山区国家税务局和钟山区煤炭管理局相互协调,相互配合,通过对多个部门提供的信息数据进行科学、详细的比对分析,确定了辖区内产销量存在疑点问题的共十余户煤炭生产企业名单,由于时间和人力有限,双方召开协调会研究决定从钟山区国家税务局抽调两名业务熟练的税收管理人员,钟山区煤炭管理局抽调三名业务人员,共同组成联合检查小组,对名单中的两户原煤开采企业重点进行检查。在这一次检查过程中,联合检查小组首先在外围广泛收集证据,如到当地煤管站采集企业过关吨位,调取监控录像等,与企业的已申报销售数量进行比对。在掌握了大量外围证据的情况下,再深入企业进行实地核查。在确凿的外围证据面前,企业不得不承认了其隐瞒销售数量,少申报销售收入的事实。经过检查,两户被检查的企业共查补税款182.62万元,滞纳金14.19万元。联合检查小组的行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与钟山区煤炭管理局联合互动后,钟山区国税局根据检查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及时与市国税局稽查局联动,共同对辖区范围内的煤炭企业进行一次清查。利用联合小组的检查成果,召开煤炭行业税收座谈会,入户宣传辅导等形式,向征管的100多户煤炭企业进行税收政策的深入宣传辅导,督促地方煤炭业对2007年和2008年两个纳税年度的纳税申报情况限期进行认真自查。通过煤炭企业自查,除部份一直处于关停状态的煤炭企业外,有37户煤炭企业查补税款1,155.98万元,滞纳金242.77万元。管查互动后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明显提高。
重点评估,竖起行业管理“航标”
管查互动,管理与稽查双轮驱动,相互促进。在管理方面通过对企业存在问题的分析不难发现,隐瞒销售数量,低报销售价格,附产品销售不计收入,虚开运输发票进行抵扣等,仍然是煤炭企业少缴税款的惯用手段。钟山区国家税务局以管查互动为契机,组织了“纳税评估案例评比竞赛”,不断推动钟山区局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力争实现“评估一户企业,规范一个行业,锻炼一支队伍”的目标。同时,认真查找地方煤炭行业管理的薄弱环节,确定纳税评估的内容、方向和重点,为实施评估提供指导。近年来,经过税源管理部门的努力,对煤炭采掘、洗煤、焦化、煤炭流通等地方煤炭行业进行了重点纳税评估,评估补税813.49万元。在评估过程中,认真执行省局、市局下发的行业管理指南,评估模型等,如市局下发的《煤炭洗选行业税源管理指南》、《煤炭焦化行业税源管理指南》、《原煤开采行业纳税评估模型》、《煤炭洗选行业纳税评估模型》等。同时,按照纳税评估的流程,制定了详细的纳税评估标准,共计7大项,32小项,对纳税评估过程中各个步骤的方法、内容、文书使用、工作要求等都做出了详尽的规定,既是纳税评估的标准,也是今后纳税评估工作的具体操作指南和手册。通过对评估案例进行讨论,仔细分析每一个案例的优缺点,如何提高,如
何改进等,明确了应加强煤炭企业代垫代付运费的有效管理,分局应因地制宜制定本辖区范围内煤炭行业境内、境外运费标准图表以方便管理员查阅比对,在对煤炭生产企业的评估中,探索出了“三查三对比”的工作经验(查生产记录、查出入库记录、查水表电表;对比银行对帐单与帐面记录、对比过磅单与运输记录、对比原料采购与产成品比例),促进管理员积极采集企业涉税信息和第三方信息,解决了纳税评估工作中“怎样选,怎样评,怎样谈,怎样查,怎样写”的“五个怎样做”的问题,给税收管理员带来了征管工作的新理念,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提高了分析评估的能力和水平,为进一步深化对煤炭行业的管理,堵塞税收漏洞,指明了方向,竖起了“航标”。
管查互动,彰显地方煤炭行业管理新成效
管查互动的的实施,使地方煤炭企业税收大幅度增长,税务人员执法行为更加规范。
通过税负分析查找问题,通过评估发现原因、解决问题,通过稽查体现效果,突破了最初工作屏障,打开了税源管理新局面,使纳税评估工作进入了常态,为下一步建立更加合理、高效的管查互动机制作了有益探索。
在税源管理和纳税评估方法上,将管理重点放在与纳税人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各种数据资料信息上,积累了有效管理经验,为今后强化税源管理拓展了思路。
管查互动机制的实施,使纳税人对应承担的纳税义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税收违法行为所带来的风险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提高了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
第二篇:班级管理的互动机制
建立互动机制形成管理合力
临沂第七中学姜元奇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跟大家汇报的是我在班级管理中的一点做法,是我们班一直推行的、也是同学们比较认可的管理模式,那就是班委会与督委会的有机结合,我认为还算有效,以供大家参考。
班委会是按照常规的工作职责要求进行运转,每周的星期天晚自习由班长召开一次班委会,各委员总结汇报一周来在班级管理中发现了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是需要其他部门配合或者老师支持的,最后由班长主持讨论出解决方案以及制定下周工作计划,会后由班长向班主任汇报,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召开班会,提出新的班级管理计划,并在班内公开奖惩,表扬先进,激励后进,也可以要求部分同学进行检讨。
督委会是由班委会之外的、在班级内有着较高威信的六名同学组成,他们分别是六个值日组的同学从本组内推举出来的代表,督委会设委员长一名,是经过全班同学从六位代表中选举产生。督委会本着公正的原则,负责对班委会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评价,总结班委会的工作亮点,引导同学们配合管理,指出班委会的工作漏洞,审核班委会的班级管理计划。对于不称职的班干部,督委会在征集同学们意见的基础上,可以申请撤换班干部。
班委会定期组织评价督委会的代表,对于不能正确反应同学们心声的代表,由本组组员讨论更换,并报班长处。
这样做的好处是:
一、形成良好的学生自我管理的模式,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使班主任能够从复杂的班级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不再那么辛苦;
二、由于相互监督的存在,使得班委会和督委会的每一位成员基本都能实事求是的工作,班主任可以不用全天候的待在教室里就可以准确了解班内情况,及时掌握班级动向,可以有效地防止徇私舞弊,形成良好班风;
三、班委会在班级管理中不再畏首畏尾,以前有的班干部不好意思管,现在终于有了管的理由,可以对那些向班干部寻求照顾的同学说“不”了,因为有监督嘛,原来不谅解班干部的同学现在面对班干部的管理基本能谅解了。
第三篇:深化税源点评机制 构建税源管理联动体系
深化分析点评机制 构建联动管理体系
总局34字新征管模式,无论对税收管理决策层面,还是对税收管理操作层面,都赋予了税源管理以新的内涵与要求。但在基层税收管理工作中,较易产生两个方面的误区:一是以税收收入增长掩盖税源管理的缺位,管理粗放、责任不清的现象仍有发生;二是认为税源管理仅仅是税源管理部门职责,税源管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基础核心地位得不到巩固落实。
基于此,去年我们推出税源点评分析制度。即市局业务科室对流程管理系统数据统计分析后,筛选出疑点问题,下发给各基层分局,各基层分局通过实地巡查再将税源核查、评估分析情况反馈给市局,由市局汇总整理后下户进行抽查复核。定期召开税源分析点评会,听取各分局对一定时期的税源管理工作的专题汇报,现场随机抽取责任区管理员发言,对一定时期税源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及应对措施进行提问。在基层税务机关搭建起前台与后台、综合与专业、技术与业务、内部与外部等方面和谐联动的税源管理体系,对于提高税收征管质量效率,以及基层干部队伍 管理与执行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一做法在《中国税务报》上做了专题报道,并在全省国税工作会上进行了书面交流。
一、建立健全保障体系,创新税源管理手段
(一)完善岗责体系,夯实联动管理的基础
建立界定清楚、职责明确、运转顺畅的征管流程和岗责体系,从组织体系上保证分析点评、联动管理的落实。一是明确分工。征收管理、税务稽查、税政业务、信息处理、计划统计、行政综合等各个业务系列,按照明确的职责归属,围绕税源管理这个核心开展工作。二是细化责任。按照征、管、查各部门的责任分工,细化岗位,建立规范的岗责体系。三是责任到人。在合理划分岗责的基础上,将职责落实到人,避免职责交叉或管理缺位。一切以税收管理员制度的贯彻落实为起点,建立和推行税收管理员管户责任制度、税源管理责任区制度、税源管理部门协作制度。
(二)健全税源管理制度,突出联动管理的关键
围绕税收管理员管户管事责任的落实,建立健全税源管理制度。一是规范户籍管理巡查制度,确保户籍管理“零走逃”。在加强户籍信息比对的基础上,税收管理员每月不少于10天时间对责任区进行巡查,并按月提交户籍巡查工作情况报告。二是规范基础税源信息采集、传递与运用制度。首先建立市局、分局、税源管理股、责任区管理员四 级税情监控管理体系,按各自岗位要求建立管户变动、重点税源、新办企业、税收进度分析、行业税收分析等方面的税情监控资料库。二是建立税收收入分析与预测制度。税收分析不仅要关注收入总量增减变化,而且要对各税种所属相关各行业的税负水平进行横向和纵向比对分析。建立和推行按月税情分析点评会制度,按月召开税源分析点评会议,查找管理薄弱环节,掌握经济运行与税收变化动态,搞好收入预测。三是建立实地核查与纳税评估情况反馈制度。对稽查部门反馈的涉税案件的行业特点进行实地巡查和重点评估,并对实地巡查和评估调查中发现的管理问题,通过管理质量评估建议书进行反馈,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强化税源管理,把握联动管理的核心 实现对税源的动态分析和实时监控,是推行税源分析点评机制、加强税源管理联动的核心。一是不断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首先要求税收管理员集中精力关注税源;其次规范税收管理员管户管事行为,即严格按照任务下达、进户巡查、管理记录、结果反馈的流程操作;其三是完善竞争激励与监督制约机制,对税收管理员做好工作业绩综合评价,实行竞争上岗和末位告诫制度。第四是推行经济税源分类管理制度。对重点骨干税源企业,选派业务骨干,实行定点管理和多层级控管;对中小企业实行分片管理;对个体工商户按起征点以上、临界点、起征点以下进行分 类,实行动态管理,并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定额核定办法、准确采集基础信息来提高定额核定的科学性,最大限度地缩小核定定额与实际经营额之间的差距。第五是建立税源监控的长效机制。积极与有关部门配合,做好个体税收委托代征工作,对难以管理和征收的税源实行源泉控管。第六是加强纳税评估。加强纳税评估是提高税源管理质量的有效途径,从四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突出重点,即按照行业、税种、时段分别明确重点评估对象,增强纳税评估的针对性。二是延伸链条,建立和完善税负分析→案头评估→约谈举证→实地核查→评估转办→稽查堵漏的完整税源评估管理链条,增强纳税评估的实用性。三是完善模型。根据不同行业(企业)的经营特点,就影响各行业、各税种的因素,分别建立评估参数指标值,确保行业评估的自动定位,增强纳税评估的科学性。四是环节互动。优化管理流程,在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部门之间建立信息共享、协作互动的工作格局,形成以税收分析指导评估和稽查、评估为稽查提供有效案源、稽查保证评估有效落实、评估与稽查改进税收分析的良性互动机制。
(四)整合信息资源,完善联动管理的载体
信息化是税源分析点评、税源管理联动的重要依托。一是加强培训,提高各级层面操作熟练程度,提高数据提取比对的工作效率。二是建立起税银库行联网。保证国税、银行、国库等部门之间的网络互联,实现网络报税、银行 划缴、税款直达。三是积极扩大监控决策系统的使用面。系统通过自动过滤和采录纳税人异常信息,增强责任区管理员日常税源监控、下户管理的针对性。四是加强对税源信息的管理。从基础征管数据的采集、审核、录入、储存、传递、共享运用等各个环节,加强对税源数据信息的日常管理。尤其确保最新基础征管数据来源的唯一性和可靠性,同时认真做好纳税申报信息、税源调查分析资料、纳税评估档案、税务稽查案卷的“一户式”储存管理。无论是税源信息的采集取得还是传递交流,都通过规范的制度、明晰的流向来保证信息的准确定位。五是建立定期税源监控分析与结果发布制度。按照通过宏观看微观、通过行业看企业、通过问题看管理、通过客观看主观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经税源分析制度。市局分析部门定期发布税源分析报告,对行业(企业)增值税、所得税纳税评估、内外资企业所得税贡献率比较等重点,通过横向比较、纵向分析,有的放矢地解决纳税人依法纳税、税源监控管理、税收征管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提高税源管理质量探索新思路、新举措。
(五)健全考评机制,确保联动管理的实效 建立对税收管理员工作及其税源管理质量的考评机制,确保税源分析点评、税源管理联动建设的实效。一是积极推行能级管理制度。通过考试、考核,确定各个管理系列以及岗位的专业等级,实行以能定级,以级定岗,以 岗定责,以责定级,以级定酬。二是加强税源管理质量考核评价。一方面,以流程管理系统、税收执法责任制管理系统、监控决策系统为蓝本,建立和完善税源管理质量目标体系,确保质量考核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分别按月、季、确定渐进式的考核指标,落实月度、季度、层层递进的综合考核体系。三是强化巡回督办督察。由监察部门牵头,征管、税政、稽查、计统等业务部门配合,不定期对税收服务、税源户籍、征管六率、经济税源分析、纳税评估等税源管理相关项目开展抽查。四是落实责任追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在明确责任划分的基础上,对责任人实施执法管理过错责任追究。
(六)完善保障机制,增强联动管理的动力 “联动”势必涉及税源管理的各个方面,所以我们建立和完善了必要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税源管理联动,涉及各个管理层面与业务系列,联动领导机构实施全员全域联动、协调关系。二是管理所必须的资源配置与后勤保障。为保证税源管理的户籍信息比对、经济税收分析预测、纳税评估、宣传咨询、信息采集传递等项目的顺顺利进行,我们还从人员配置、设备调剂调配、交通保障等方面综合统筹安排,充分发挥人力物力资源在联动管理中的保障作用。三是充分的税源管理人力资源支撑。近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税源管理需求为导向,开展了灵活务实的教育培训方式,多层次在现 有人力资源配置状况下,选拔和培养经济税源分析、纳税评估应用、网络开发维护、涉税策划、涉税诉讼等方面人才,为全面推进税源管理联动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放大部门联动效应,全面提升征管质态
通过开展税源分析点评活动、构建税源联动管理体系,我局税源精细化管理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分析点评联动机制提高了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税源分析点评强化了税源监控职能,联动管理促进了部门协作,使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得到加强工作,有效地堵塞了征管漏洞,进一步解决了征管情况不明、税源管理被动的问题,从而使征管水平得到有效提高,税源管理相应指标得到提升。2006年,全市综合税负由年初的3.48%提升到年底的3.81%,综合税负上升0.33个百分点,直接增加税收5286 万元,所得税企业亏损面由44%降至16.3%,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零负申报面由12.2%下降到6.1%,个体征税面由15%上升到52%。全市 1至12月累计完成税收收入9431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5%,增收26218万元。
(二)分析点评联动机制激发了税收管理员的工作潜能
由于税源分析点评在工作交流时强调了随机性,所以每一位干部都有可能走上主席台作工作发言,这既是展示 其个人风采的舞台,更是对其税源管理工作扎实与否的全面检验,责任区管理员只有对辖区的各项征管数据心中有数,真正掌握税源分布结构和变化情况,对有疑问的企业深入一线、认真剖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在税源分析点评会上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全系统出现了以下几个明显变化:税收管理员主动下企业的多了,征纳之间的关系融洽了,税务干部争先创优的意识增强了。
(三)分析点评联动机制促进了税源管理各个层面的紧密联系
税源分析点评作为纽带和中枢,突出了联动效应,点评会上由市局做出税源分析报告,税收管理员交流税源管理工作情况,稽查部门提出稽查建议,提升了税源管理工作各环节的紧密度。截止至2006年12月底,我市累计对752户企业开展了税源管理下户巡查工作,发现有问题的146户,企业补税1210万元,移送稽查1户,提出企业管理存在问题和加强措施676条。
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只有走联动管理的道路,税源管理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升,税收精细化也才能真正落到实际。我们将借这次会议的东风,认真借鉴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认真落实市局关于税源管理四联动的各项要求,把税源分析点评机制不断引向深入,切实提升我局税源管理的水平。
第四篇:完善税源管理服务机制的思考
税源管理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通常广义的税源管理服务,是指税收从纳税主体确立,到日常涉税事项的处理、税款的征收,到运行质量和效率的监控、分析和干预的全过程。狭义的税源管理服务,一般理解为税管员日常对税源的前置和基础性管理。从实践上看,单从狭义的角度来探讨和研究的话,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所要求的便捷、高效的需要。原因在于,税管员
在整个税源管理服务中更多的是业务的起点,过程的各环节与终结确认的层级职责不在其列。
和谐的税源管理服务机制,应该是科学的、可持续的和以人为本的,应该是在既定资源的动员和组织以及征管质量和效率方面的最大化,应该是管理有序、相互促进、便捷高效,基层和纳税人以及社会满意并充满激励活力的制度体系。无疑,这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绝非一人、一文所能办到和说清的。本文试图从确立整体基本架构的理念、原则等方面,做出“和谐税源管理服务机制”建立的基础性、方向性的、思路性的定位与探索。
一、建立和谐税源管理服务机制的一般思路
1、税源结构与组织方式和人员适配的分类与规范
在税源结构既定的前提下,管理服务的组织方式直接影响着运行的效率和质量。如重点税源的集中与分散、专业化与属地化等。而组织方式又影响着不同素质、能力层级人员的适配,不同的适配,不仅影响着智力和人力资源的动员与开发,同样更加直接地影响着管理服务运行的质量和效率,还影响着组织管理资源和素质能力提高资源的运用效能。基础的规范应该是,重点税源集中加专业化、一般税源属地加专业化,人员则依管理组织方式进行相应的分类与适配。
2、业务与层级和岗责的分类与规范
在税制既定的前提下:一是依据其性质和类别对所有业务进行分类,使其流程化和模块化,并建立类业务系统模型和明确子类型间的关联(逻辑关系及其重要程度);二是分析、研究并把握每一业务流中核心的和关键的或起重要关联作用的程序环节,并尽量使其量化与数字化,使其成为控制本业务流的主要抓手。这里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征、纳双方的便捷、高效问题。(也就是资源动用最少、成本最低的问题);三是确认不同控制节点的层级所属和岗责的属性与操作要求。岗责属性要明确是责任点、服务点、风险点的意义及作用;操作要求则要明确干什么、怎样干、干的标准、负偏差应承担的责任,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描述性;四是对可量化的控制性项目逐一进行运行评价性研究,再从类项目和全部项目进行局部和整体的研究,从而形成既有单项又有类属全部控制点的运行评价体系;五是实现不同层级不同性质业务的集合,研究并确定业务的类属性和岗位设置,形成岗责基本业务操作和评价手册;六是研究业务的上下、左右的关联关系,同时对关系控制和干预的方法、途径以及责任和运行评价标准进行明确规范并形成制度;七是对岗责和评价及制度进行广泛的可行性评估,并通过评估加以修订和完善,形成公开透明并被上下广泛认同的办法与制度体系。这时,也就形成了税源管理服务的基本模型(以下简称“模型”)。
3、评价体系与运行激励的方法和途径
评价体系,应同“模型”的层级、类别、岗位、项目一致,并直接定位到具体的“责任人”,以在一定的时期和范围内建立具有可比性的运行评价结果的比较模式。通过比较模式的展示和考量,来定位某一业务或岗位的质量与效率的状态,进而研判其提升的空间可能,为下一周期的干预提供具体、可行的目标值选择。这里应注意的:一是在“模式”中岗责规范的统一性将是“可比性”无可替代的基础,;二是信息(虚拟)系统对实际现状映照的一致性,将对组织管理提出最严格的要求;三是直接反映状态的结果数据,在对责任人进行评价时应进一步同上期数据比较,得出稳定性的正负差异数据,从而通过对差异的考量来判断责任人的努力程度;四是所有评价数据均应以不同的目的在同类别性质的岗责下进行排序,以使各层级各岗位具体定位自己在全局的状态和位置,进而肯定和彰显长板,鼓励和鞭策短板;五是在周期的过程中,努力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将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在第一时间提供给第一责任人,并配发规范操作意见指导书;六是为不同层级、类别、岗位的责任人提供分类的、具有确切针对性培训,实现岗位技能素质的滴灌;七是建立各级各类问题交流沟通的数据平台,为整个模式在运行中的不断优化和完善以及特殊问题的确认提供支持的方法和手段;八是建立以责任人为基本单元的动态业绩变化数据库,使系统中的每一责任人均有业绩的历史描述档案;九是研究建立以税收业务承载主体(责任人)为核心的政治、经济、行政、人事、组织的配套激励措施,来为责任型、服务型、效率型税务机关的打造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二、基本理念和原则的定位与把握
系统和谐的研究,离不开在科学化指导下的专业化、精细化、系统化、人性化、制度化的研究与理念的体现。各理念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制约,在科
学化的前提下统筹兼顾、有机统一。不同系统对理念内涵的价值取向不同。本文的基本取向如下:
科学化理念:是指用人类已认知的思维和知识综合研究事物变化规律及趋势,并寻求符合规律及趋势的应用或指导的方法或途径,使人们的社会活动行为不断地、朝着预期更有效率地得到表达。其应用有三个层面:一是税收管理服务本质(“征收率的提高与征纳
成本的降低”)与核心(“运行质量与效率的最大化”)的研判和定位。二是围绕本质与核心的定位研判:所有涉税业务流程的程序、环节、手段、方法、途径以及预期的主要标准问题;三是组织管理方式的高效、便捷与人力资源适配的问题;层级间的整体平衡,综合协调,有机运行的制度保障体系问题;四是理论最优与实践可行的结合与行政和人事管理保障的问题。
专业化理念:是指依据事物的类属性,专题研究其某业务设定、运行和变化的内在联系与必然趋势,以及同它业务的关联及其影响。界定起决定作用的环节与意义,表述其作用并数字化,使其具有可操作、可描述、可评价的属性。其应用在于:由专业人员来研究专业问题;在使其业务流程化、模块化的同时,以对其的专业考量,提取出最核心、最关键的起纲举目张作用的环节并实现量化;对量化的指标进行“责任点、服务点、风险点”的定位与界定,并明确具体的操作要求和评价标准。切忌小而全小而优。
精细化理念:如果说,专业化是研究流程与关键环节确认的话,那么精细化则是指:寻求以最少的资源动用与最小的成本投入,实现对关键环节预期控制的方式、方法或途径。也就是目标预期与高效便捷的问题。其基本指导在于:一是能一个指标解决的不用多个、能一次办的不两次、能一船撑的不两船、能互动的不单行;二是在既定税制下,征、纳双方各自的法定责任、义务和风险的区别与界定,以及在互动中相互间行为的描述与确认。三是切忌画蛇添足。
系统化理念:是指在专业化和精细化对事物研究的基础上,考量和研判预期的综合协调与统筹平衡问题,以达到可能、可行的目的。在这里,既要兼顾各类业务的专属需求,又要考虑形式和内容的整体最优,以及可行性问题。整体最优,包括组织方式,管理方法、行政保障、制度设计等。其基本指导意义在于:系统思考、整体统一、普遍联系、发展变化、相互制衡、和谐有序、中正有矩六大观念的把握与运用。切忌局部脱离整体。
人性化理念:以人为本,是所有社会行为研究的基点。人作为实践的能动者,是全部行为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主体。行为受心理影响,是一种思想意识,是行为的源泉。在这里,要充分考虑“拥有快乐而不是痛苦、要求尊重而不是贬抑、希望影响并被肯定而不是脱离与否定”,并通过社会属性的表达来体现是人的自然属性。使其具有共荣共辱的归属感、自觉维护的责任感、努力向上的使命感,便是我们的课题。指导意义在于:一是要最大限度地提供完成目标的必要时间、组织管理、信息等资源的条件和方法、途径。使其既可能又可行;二是要尽量把责任人的努力程度作为绩效评价的标准,即目标值的遵从性、稳定性和成长性问题;三是把适合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四是当目标值发生负偏离时,不仅要从客观,还要从主观方面,寻求关心、指导、协助的可能并实施;五是这里的人不仅是指税务部门的各级责任人,还包括各类纳税人;六是建立问题沟通、交流和讨论的互动平台和制度的适调机制。同时,切忌脱离规制原则的导向。
制度化理念:是指对上述研究的成果,以及运行中各种关系的定位与协调,在普遍认同的前提下,通过规范化的形式来集成并固化。对于系统,制度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模式运行中秩序功能、控制功能和强化功能的载体;是对各种行为预期的界定和贯彻的保障;是公开透明、上下认同的游戏规则。切忌保守僵化。
所谓“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尺度把握局势;过程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方向、方向激发热情、热情弥补不足、不足完善制度、制度决定长效、长效决定生命力、生命力描述科学化、科学化指引和谐的可持续化”,应该是在上述“理念”的认知和厘清的前提下,经过在“思路”中的细雨润物,来探讨建立和实现“和谐税源管理服务机制”的期盼。
第五篇:美国涉税信息综合治理机制对我国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启发
美国涉税信息综合治理机制对我国税源专业化
管理的启发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纳税人数量和税收业务种类,相对于过去发生深刻变化。税收风险管理是其他国家税收征管实践已经验证的、高效、低成本的税收管理方法,实现税收风险管理以税源管理的专业化和信息化为基础。完成税收风险识别阶段的计算过程以涉税数据质量为基础。在美国,会计准则应用、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关联申报、获得资金账户信息及其他第三方信息、纳税人身份号码制度、信函裁定制度和大企业申报前稽查制度等形成的涉税信息综合治理机制,成为其涉税信息质量的制度保障,这对我国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有积极的启发。
关键词:美国,涉税信息,综合治理,税源专业化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中涉税信息的作用 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税收征管内容和任务的变化,2010年相对于2001年我国税务登记户数增长75%,年均增长5.8%,并且约9.6万户成为跨国、跨省的集团公司。“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形成税务部门户管数量快速增长,另一方面,由于企业集团化,使得税收管 理问题从单一的行业税收管理,演变为关联交易、投资、重组、非居民、出口退免税、高收入个人及境外所得抵免等方面的税收管理。税务部门面临的转变税收征管方式的压力空前。
国家税务总局在2009年召开的全国征管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税收风险管理是新形势下税收管理的有效方法。税收风险管理归根结底是在对管理对象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总结过去发生的影响纳税遵从的因素,并形成税收风险识别规则,通过信息处理平台,高效率低成本地完成管理对象风险排序,并进行应对的过程。因此,税收风险管理建立在税源管理专业化和信息化基础之上。具体来说,税收风险管理主要内容包括税收风险的识别、排序、分析、处理和对前四个流程的评估等五个环节。其关键是税收风险的识别,这一过程建立在完成计算的数据质量和识别指标的正确性上。
可以说完成税收风险识别计算过程所需数据的质量,是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如果数据质量不高,会导致税收风险识别指标标准值及预警区间设置错误,会导致用错误的数据否定正确的识别指标,也会导致使用错误的识别指标否定正确的识别结果等现象,使税收 2 风险识别的精确度下降,造成税收风险排序、分析、处理和评估等后续过程的效率降低。
如何保障纳税人申报数据质量,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税务部门乃至全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美国涉税信息综合治理机制对这一问题的解决,给我们较多的启发。
二、美国联邦税务局的税收风险管理及涉税信息综合治理机制
(一)美国联邦税务局的税收风险管理
美国联邦税务局通过1998年的征管改革,从一个传
统的科层制行政部门,逐渐转变为机构扁平、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纳税人较满意的现代税务局。美国联邦税务局有近10万名员工,每年组织税收收入约2.5万亿美元,每征收1美元税款花费0.48美分,纳税人满意度从1998年的32%上升到2011年的73%。
在1998年的税收征管改革中,美国联邦税务局将按地域划分的州一级税务部门,依纳税人类型撤并成大企业和国际税收管理局、工薪和个人投资管理局、小型和自雇企业局及免税机构和政府组织管理局等四个业务部门。其中大企业和国际税收管理局按照行业设立分局。美国联邦税务局的税收风险管理是通过纳税人电子 申报、申报数据集中存储、建立申报表风险打分和涉税问题识别系统、建立税收风险识别规则库、按照税收风险排序并分配工作任务等环节组成,依托税收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除了对全美资产在200亿美元以上的最大规模企业,实施几乎是100%的稽查覆盖率之外,对其他纳税人的管理依托税收风险管理系统实现,稽查覆盖率一般在15%以下。
税收风险管理系统中税收风险识别指标的设计主要依托纳税人会计核算数据、纳税申报数据。这同样产生美国联邦税务局通过怎样的办法,来保障税收风险识别计算过程使用数据的质量等类似问题。这一问题并非完全通过税务部门自身力量解决,而是依赖涉税信息综合治理机制加以解决。
(二)涉税信息综合治理机制
在美国,涉税信息的管理建立在一套相互依托的制
度基础之上,包括企业层面的会计准则及内部控制制度、全面信息披露的纳税申报制度、涉税第三方信息采集和报告制度、纳税人身份号码制度、信函裁定制度、大企业申报前稽查制度等。在涉税第三方信息采集和报告制度中最重要的是证券交易信息和银行账户信息报告制度。这些制度形成了以会计信息治理为基础,以纳 税申报信息和第三方信息采集为主体,以各类信息披露制度为补充的涉税信息综合治理机制。
1.通过建立起会计准则,保证会计核算信息口径一致,公开透明
早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会计核算信息并不真实,证券市场充满欺诈。从1929年到1932年,一场史无前例的股市大暴跌成为整个30年代大萧条的导火索。从1929年最高的381点到1932年7月的最低点41点,道琼斯股票指数下跌了89%,到1933年7月,美国股票市场上的股票价值只相当于1929年9月的1/6。股灾造成了美国股市、银行与整个经济体系的危机,形成了恶性循环,并从美国波及了整个世界,使人类经历了5000万人失业、上千亿美元财富付诸东流、银行倒闭、生产停滞、百业凋零的黑色大萧条年代。
为了挽救公众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让经济复苏,美国国会从1933年开始建立了一系列法律。1933年《证券法》对发行证券的公司提出披露财务信息的要求。1934年《证券交易法》创建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赋予其监管券商、交易所以及自行监管行业组织的权力。1940年《投资公司法》对投资公司(包括共同基金)的建立和运转提出了具体的规定。1940年的《投 资顾问法》则要求投资顾问(包括机构或个人)在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
这场股灾直接导致美国社会对会计界和纽约证交所的猛烈批判,指责他们对企业会计实务和财务报表缺乏监管。美国会计师协会(AIA)副主席乔治·O·梅经常与纽约证交所通信,讨论对经济业务的核算采用怎样的规则和惯例。这些通信内容演化为以后的会计准则,并提出了最初的五项准则。
2.建立企业层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可靠
1929年美国股市的崩盘,导致政府对会计信息的监管,催生了会计准则,也促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诞生。并随着安然事件的爆发得到强化。2001年12月,美国最大的能源公司——安然公司,突然申请破产保护。此后,其他公司的丑闻不断,特别是2002年6月的世界通信会计丑闻事件,彻底打击了投资者对美国资本市场的信心。为了改变这一局面,美国国会和政府加速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简称SOX法案),该法案的另一个名称是《公众公司会计改革与投资者保护法案》。
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中,针对上市公司CEO(首席执行官)和CFO(首席财务官)有两条严格规定一是要求上市公司CEO和CFO保证向SEC(美国证监会)提交的财务报告真实可靠;另一条是,要求上市公司CEO作出与财务相关的内控有效的声明。如果出现问题,CEO和CFO将为此承担刑事责任。巨大的压力迫使公司高层在公司内控机制和财务控制方面,必须花费大量精力建立起基础性和长期性的可监控体系。
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企业的要求:成立独立、合格的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由内部人士及时汇报公司的证券交易(两天内)过程;全面记录内部控制/披露程序;具备遵从这些控制所需的审计能力;记录主要控制的设计方法;评估控制的设计和效力;识别随之而来的控制问题并监控相应的修复措施;记录流程和控制的变化并发现任何相关问题;记录控制设计效力测试的结果;披露任何明显的缺陷,获取外部审计公司审核以证明相关报告。
3.通过相互关联的申报表体系,促使纳税人披露详细的涉税信息
在美国,纳税申报是税收征管程序的基础。除了申报具体的应缴税额外,纳税申报必须包含的信息,如收 入总额、扣除项目、免税总额、抵免额度等,以便纳税人核实纳税申报的真实性。纳税申报表中列举相关信息的要求,实际上是要求纳税人对事实负有举证责任。
(1)申报表的形式。美国联邦税务局纳税申报表格有212种之多,申报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税收管理,同时也便于纳税人披露信息。除了签名和宣誓证实等必备的内容外,只要纳税人披露了全部的信息,使税务局可以据此核实所申报的税款,即使纳税人没有选择正确的申报表,也不影响申报的有效性。
(2)申报的信息。纳税申报书须包含必备的内容。如果一份文件没有所得、扣除、抵免等信息,就不构成一份纳税申报书。纳税申报表必须包括足够的信息,使税务局能够核实税款的计算过程。如果省略了必要信息或者根据申报表信息填写就可以判断税款计算错误,纳税人将面临500美元的罚金,如果持续递交不完整的申报表,可能因为故意不申报税收而面临刑事指控。
通常情况下,纳税人除了递交申报表之外,对于特定来源的收入和抵扣,还必须报告具体的收入和抵扣的信息。个人在取得工资薪金时,除了申报填写1040表申报个人所得税之外,还必须提交W-2表,报告雇主的名称、地址、税号、联系方式、地区编码、收入类型、支付方式、代扣代缴税额等。纳税人有银行利息收入时,银行必须递交1099-INTs表。纳税人有股息收入时,公司必须递交1099-DIV表。对所得税的抵扣项目中的各项税款,必须提交单独报告。
例如《联邦税法典》第6041节规定了源头信息的申报,从事某商业或者贸易活动并在任意纳税在该商业或者贸易活动过程中向其他主体支付600美元或者以上金额的租金、薪金、工资、奖金、养老金、补偿金、报酬、津贴,或者其他固定或可决定利得、利润和所得的所有主体,或者,对于由美国支付的该等款项而言,有该支付相关信息且在规章下被要求就其提交纳税申报表的美国官员或者雇员,都应根据上述规章且以财政部长规定的形式、方式和范围向财政部长提供一份真实准确的纳税申报表,表中列明上述利得、利润和所得的金额,以及收款人的名称和地址。
第6050条规定:从事商业或者贸易的主体如果在商业或贸易活动过程中,从1次交易(或者2次或2次以上关联交易)中接收10000美元以上数额的现金,则应根据财政部长可通过规章规定的时间,向财政部长申报此笔交易信息,包括现金来源者的名称、地址和纳税人 9 识别号;所接收现金的金额:交易日期和性质;财政部长可规定的其他信息。
(3)纳税申报表必须有申报人的签名,并且需要书面申明宣誓确认,申报书绝对真实、可靠,不存在虚假和隐瞒成分,否则按照伪证罪接受处罚。
(4)关联申报。《联邦税法典》规定,所有支付款项给纳税人的单位都要定期向税务机关报送有关信息,包括利息和股息的支付、股票交易、不动产销售、特许权使用费、失业补偿、合伙企业权益转让、赠与财产转让等情况。
除了前述纳税申报环节报送申报表外,联邦税务局可以通知纳税人要求其填写8886表,披露特定避税交易。通过附表M-3申报税收与会计差异。通过UTP表报告不确定税收问题,该表要求资产在1亿美元以上的公司填写,以后会在各类纳税人中逐步推广。如果关联公司记录了有关税务问题,必须报告。每个税收问题根据规模填列。如果税收问题金额占不确定金额总额的10%,应确定为重大税务问题。
此外,在《联邦税法典》第75章规定了,如果不申报上述信息将承担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如第7203节 规定:根据规定被要求提交纳税申报、保存任意记录或者提供任意信息的主体,如果故意未提交上述纳税申报、保存上述记录或者提供上述信息,除了法律所规定的其他罚款以外,则在法律或者规章所规定的时间,该主体被认定为轻罪,且定罪后被处以25000美元(对于公司而言是100000美元)以下的罚金或者1年以下的监禁,或两者并罚,并需承担诉讼费用。
4.涉税第三方信息采集
无论是在美国税务部门,还是世界其他国家税务部
门,普遍形成的共识就是:代扣代缴制度和第三方信息报告制度是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的强有力工具。据统计,实行代扣代缴和有第三方信息报告的收入,例如工资薪金、利息、股息等收入,申报准确率达到了96%。不实行代扣代缴、无第三方信息报告的收入,申报准确率约为50%。事实证明,第三方信息报告有利于提高诚信纳税人纳税申报的效率,同时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不诚信纳税人的逃税行为。
(1)美国做法。在美国,政府各部门,特别是经济部门及与经济相关的部门,每年都必须向联邦税务局提供各种税源信息,如货币收付报告、国外银行账号、不动产转让、租赁公证等。美国联邦税务局每年收到的“税 源信息报告表”达13亿份之多。美国联邦税务局涉税信息采集还包括,行业内部数据库和刊物公布信息,以及媒体公布信息。
美国通过要求各种主体向税务机关进行信息申报的方式,获取大量第三方信息。美国《联邦税法典》将信息申报连同纳税申报编纂在同一章节下,题目就是“信息与纳税申报”。在这一章中,共用65个条款6.2万字详细规定了包括任何政府单位及其机构或部门在内的几乎所有主体应向财政部长(税务机关)报送“关于遵守特殊规定的主体的信息”、“与其他人交易信息”、“获薪雇员的相关信息”、“养老金等登记与信息”、“所得税纳税申报准备的信息”等五大类源头信息的申报程序和内容、以及对这些信息的管理。
最新立法显示,从2011年开始,证券公司必须在投资者发生投资转让时为其提供投资成本信息,以帮助他们准确、完整地填报纳税申报表。国会税收联合委员会估计,该项法律规定的实施,未来10年将为联邦政府带来约67亿美元的财政收入。从2012年起,电子支付交易平台提供商,包括贷记卡和借记卡交易平台提供商,必须向依托其平台交易的商家和联邦税务局提供年 12 度信息报告,报告在一个财政向商家支付的总金额。
除了美国,其他国家对涉税第三方信息采集同样非常重视,以下列举德国、法国、澳大利亚和韩国的做法。
(2)德国的做法。《德国税收通则》是通过对有关部门排除保密义务的方式规定税务机关获得税收信息的途径,在专门章节规定“行政机关或者包括德意志银行、国家银行和债务管理局在内的其他官方机构以及这些官方机构的机关和公务员的保密义务,不适用于他们向税务机关提供信息和出示材料的义务”。这样从税法上保障税务机关在获取第三方信息方面的绝对权力。
《德国税收通则》规定,地产所有者必须向税务机关说明在其地产上拥有住宅、住房、常设机构、仓库或其他营业场所的情况:房主与租房者必须向税务机关说明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的情况,特别是姓名、出生日期、住所、开业或就业及常设机构的情况;常设机构、仓库或其他营业场所的主人必须报送其经营情况。而户籍登记机关则必须向税务局通报其了解到的有关以上情况的变更信息。
13(3)法国的规定。法国税法赋予税务机关一系列获取信息的权力。《法国程序法》从第L81条至第L102AA条共用39个条款对该项权力做了详细规定,使获得信息权成为一项可以广泛使用并适用于全部税种的权力。一方面,该项权利可以适用于所有的税种,就是说,对于任何一种税,为了确定计税依据、实施税务检查或者征收税款的目的,税务机关可以了解一定数量的资料,必要时取得其复印件。另一方面,这些资料既可以向纳税人索取,也可以要求第三方提供。而且对于有些资料和信息,一些第三方必须主动向税务机关提供,换言之,在税务机关没有事先提出要求的情况下,有些第三方有向税务机关提供相关资料和信息的法定义务。
法国程序法采取分别列举的方式,对不同的主体规定不同的提供信息义务。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应向税务机关提供相关资料和信息的相关主体有,支付自由职业者薪金或者版税的人员,用人单位和年金义务人,政府部门和由政府部门控制的国有企业、机构或者组织,全国农村账户和政策融资委员会,具有商人资格的人员,农业经营者(不管经营形式和方式如何)和农业经营者购销产品的对象组织,非商业职业成员,支付薪金或者分配资金的机构和组织,房地产业务经营商,保险业务经营人员,运输承包商,公共文件保管人,证券交 易所的职业中介机构,农业社会互助基金会,核发非划线支票的人员,向境外转移资金的机构,乡镇内部的财产转移——应当制作财产清单的纳税义务人,电视有偿服务机构或发行机构、信托公司等20类。获取信息权构成法国税务机关为履行其税收执法而享有的一项重要税法手段,在预防和打击逃漏税行为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资本所得的纳税方面存在相当严重的逃漏税现象,但现在,根据获得信息权,税法要求支付股息等款项的机构向税务机关提供支付明细的单据和凭证。自从这一制度实施以来,这方面的逃漏税行为几乎完全消失。因为纳税人知道如果少申报所得,税务机关可以立刻发现问题,并拥有一切必要的手段予以追缴。
(4)澳大利亚的规定。澳大利亚税法规定,出于间接税法的宗旨,局长或为本宗旨由局长委派的个人可以在任何合理的时间进入和逗留在任何土地或产业,有资格在任何合理时间自由取得资料、货物或其他财产,可以检查、审查、复印或摘录所有文件,可以检查、审查、核算、测量、衡量、度量、测试或分析任何货物或其他财产。
(5)韩国的规定。韩国《课税资料的提交及管理法》第四条规定,需要向税务机关提交信息资料的机关包括六类:一是《国家财政法》第六条规定的中央官署及其县级行政机关和辅助机关:二是地方自治团体;三是金融监督机构设置等相关税法规定的金融监督员、金融实名交易规定的金融机关;四是政府投资机关及政府拨款、资助的机关;五是地方公营企业法规定的地方公社、地方公团及由地方自治团体拨款、资助的机关或团体;六是依照民法以外的其他税法设立或由国家、地方自治团体资助,并接受第一款或第二款所列机关的业务监督或监督检查的机关或团体以及其他以总统令规定的公益性机关或团体。
另外,还规定课税提交机关应提交以下五类资料:一是依法提交或受理的审批、许可、专利、注册、申请所需资料;二是依法进行的调查、检查结果相关资料;三是依法上报的经营、销售、生产、工程等业绩相关资料四是依照增值税法和所得税法或法人税法提供的税款发票及发票合计表;五是课税资料提交机关支付的各种补贴、保险金、共济金等支付明细及法人或团体委员会、经营者等经营业绩相关资料。
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做法,在丹麦,雇主支付工资薪金或银行支付存款利息时,必须把纳税义务人的收支情况,向税务机关报告。阿根廷税务部门与有关政府部门、公共服务部门建立覆盖广阔的税收监控网络,从中获取大量经济、税收信息。在意大利,业主拥有的第一处及第二处房产、抵押房产以及购买的家具,纳税人拥有的大小型车辆、中型面包车、摩托车、游艇等信息被税务部门监控。纳税人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保险单据、娱乐活动情况、家庭教育情况,艺术、古董、慈善捐助情况的信息也被税务部门监控。
5.对银行账户信息的监管
(1)对国内银行账户信息的监管。美国在20年前
各部门间信息很难共享,但是现在情况明显改善。证券交易委员会向税务部门提供上市公司提交的文件,税务部门并不向其提供任何信息。私有银行必须向税务部门提供纳税人资金账户、信用卡账户信息,税务部门并不以信息交换为条件。联邦税务局和州税务局间信息共享做得非常好。
(2)对海外银行账户信息的监管。由四名美国国会议员在2009年提出创立《海外账户税收遵从法》,当时美国当局正在打击瑞士银行(UBS)美国客户的避税 行为。这项法案在2010年3月份由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为正式立法,将于2014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届时将适用于大多数类型的交易,一年以后则将适用于其他交易。全球金融机构将在某种程度上接受美国联邦税务局(IRS)扩大后的监管,而其他国家的税收体制均无类似的规定。这项立法向全球金融机构和投资实体给出了两种选择,即要么收集账户金额在5万美元以上的美国客户信息并将其移交给美国国内税务署,要么代扣30%的利息、股息和投资收益并将其转给该署。这项法律规定,如果海外金融机构拒绝或未能做到上述要求,则将面临应付税款账单、相当于有问题账户40%金额的严厉罚款,以及美国联邦税务局的监管。
6.纳税人身份号码唯一,便于纳税人涉税信息的归集
在美国,已经建立纳税人的身份号码制度。个人使用社会保障号,公司、合伙和信托的雇主身份号由联邦税务局分配。个人的社会保障号是银行开户、合同交易、政府服务的必备信息。通过信息网络系统,税务局可以掌握纳税人的大量信息,直接构成纳税人试图虚假申报的重要威慑。
其他国家识别号情况:巴西也用社会保障号作为个人的纳税识别号,纳税人在银行开户时,必须提供纳税识别号;开办公司时,必须提供纳税识别号和税务部门开具的无欠税证明:进行分期付款消费时,必须提供纳税识别号,自然人如果欠税,将登记在分期付款账单上。荷兰、澳大利亚等欧盟和经合组织成员也建立了纳税人识别号制度,如澳大利亚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的出生证、护照或社会保险登记证赋予纳税人一个不变的9位数代码,税法规定对不能提供识别号的纳税人,支付所得时按最高税率代扣税款。
7.建立起信函裁定制度,纳税人获得信函裁定的同时需要披露交易信息
在美国,应纳税人的申请,就特定的事实如何解释和适用法律,联邦税务局可以签发书面意见,以促进联邦税收行政管理。公布信函裁定时,仅公布事实和结论,不公布纳税人个人信息。纳税人申请信函裁定时,必须递交申请书,同时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申请书包括:基本事实及其分析、纳税人的倾向性结论、相关的支持性依据、可能的反对性依据。联邦税务局在接到申请之后,程序上审查合格后,在21天内,与纳税人进行非 19 正式接触,并要求补充资料。信函裁定对其他纳税人不具有约束力。
8.建立申报前稽查制度
在美国,对于大型企业,为了保证纳税申报的安全
和准确,往往希望就某些特定纳税事项,在纳税申报之前得到税务局的认可。这一做法适用主体仅仅限于大中型企业司局管辖的纳税人,必须由纳税人提出,提出时间在纳税申报之前,申请内容只能是事实问题和法律适用问题,对于有争议的问题,适用信函裁决,稽查结论对双方都有约束力。
9.税务犯罪的主动披露制度
在美国,纳税人在税务刑事调查程序开始之前,主
动向税务人员交代税务犯罪行为。1992年12月,联邦税务局正式澄清,在纳税人未申报的情况下,纳税人如果满足以下条件,通常不会被提请起诉:
(1)将自己未申报的事实告知税务局:(2)所有收入都具有合法来源;
(3)自首行为发生在纳税人被刑事调查人员以任何
形式接触之前;(4)递交一份真实准确的申报书,或者与税务人员充分合作,以确定具体税收数额;
(5)缴清所有的欠税,如果确有困难,至少作出有诚意的还款计划。
纳税人与税务人员的合作,主要体现在税款的确定以及缴纳方面。纳税人必须补交真实准确的纳税申报,同时提供所有的账簿,记录和文件,供税务人员核实。另外法律规定,如果税务局已经对纳税人发起民事或者刑事调查,或者已经通知纳税人,其准备进行上述调查,纳税人的事后披露不属于及时披露。假如税务局已经从第三人得到警告,得知纳税人存在违法行为,不管纳税人是否知道这个事实,其事后的披露不属于及时披露。
三、几点启发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建立在对纳税人分级分
类前提下的税源专业化和信息化管理是税收风险管理的两大基础。税收风险管理是部分西方国家可以使用较少征管资源实现税款征收目标,并同时使纳税人满意的重要路径。
税收风险管理所依赖的涉税数据质量建立在:会计准则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鼓励纳税人自我信 息披露制度和对纳税人关键第三方涉税信息监控等,一整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上。其中严格执行会计准则、依靠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财务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性是最广泛的基础;建立全面、相关联的申报表体系,可以使纳税人披露最为充分的信息:通过获得纳税义务的裁定和减轻犯罪情节,鼓励纳税人主动披露信息:要求证券交易机构和银行提供证券交易文件、信息以及银行账户信息是最有效的第三方信息监控手段;此外裁决函制度、申报前稽查制度等,也可以使税务部门获得充分的交易信息。
美国执行会计准则,以及要求企业建立内控制度近八十年的事实也告诉我们,任何制度的建立,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其效果也不能立竿见影,需要较长期的磨合与沉淀,才能逐渐显示制度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