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远的中国梦
不远的中国梦
南沱中心校何超
中国梦是人们近来最关注的问题。中国梦,承载着多少中国人对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一代又一代的国家领导人为这个雄伟、美好的梦想而努力着,让老百姓过上更富裕美好生活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回望过去,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了,3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这一些成就的创造者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十几亿中国人民。
在我们人人的努力奋斗下,重庆在飞猛的发展,特别是交通。以前,车子前面开,滚滚黑烟随后。现在,非也!车子吐黑烟那已成为过去式,美丽重庆空气更为清新。现在提倡“8小时重庆”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时间。所以区县政府所在地,到主城内环高速,控制在8小时内,现在,城区内畅通的交通大大方便了老百姓的出行。以前坑坑洼洼的道路早已变成了宽大整洁的柏油马路。轻轨是我们重庆的一条移动的风景线。轻轨的开通,不仅降低了我们出行的成本,还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在轻轨上,看窗外,真是一种飞的感觉。环城高速,成渝高速,渝万高速,渝黔高速,渝合高速,相继建成通车,向全国打开了重庆的大门。
中国梦不单单只是“梦”,它更是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落后就是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让我们凝聚在一起,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做好自己的本分,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吧!相信中国梦离我们不远。
第二篇:研修感言,l路长梦不远
路长梦不远
秋风送爽的八月,迎来了2013年暑期培训,说心里话研修的日子是艰苦,但也充满乐趣的。艰苦当然主要是客观的因素。路长梦远,我们还走在探寻的路上。研修五年了,淡淡地,心情疲倦了,情感淡薄了,梦远路长,我们漂泊在路上。有时会因为漫长的奔走而疲倦厌烦甚至绝望;还好我们都没有放手,就如同文化的传承,虽然历尽凄风苦雨而终能薪火传承。不灭的文化,不灭的教育,总是靠一群凡人在默默地完成;长长的路,长长的漂泊,也会累,也会烦,也会厌倦,但依然走着。
走着,走着,把一条路走得跟时间一样悠远漫长,跟历史一样饱经沧桑。我相信名师从这里升起。好案例出自努力。
第三篇:古人不远 陶渊明
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很多有名的人物,有林则徐,曹操,周瑜,诸葛亮,李白.....这些历史人物我都很喜欢,但在这些历史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陶渊明。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又名潜,字元亮,因宅边有五棵柳树,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
请大家随我来到一个不平凡的时代,去了解一个不平凡的人。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我认识了一个胸怀博大的他。28岁的他满怀“大济苍生”的抱负,踏入了官门。十三年的坎坷仕途,他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尝试着,却是一直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从他的诗中看出了他的渴望与追求。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认识了一个正直的他,“不为5斗米折腰”的豪言,带着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怀着壮志未酬的悲愤。他毅然决定离开官场,回到家乡,去过那种平凡的日子。他那悲怆坚毅的背影,有几人会同他一样?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认识了一个乐观又淡泊名利的他。一身布衣,箪瓢屡空,环堵萧然的他竟过得如此洒脱自在。让世人认为他只是为酣舞与享乐而来的彩蝶。在南山的菊花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写作诗篇,默默耕耘,去追求另一种美好的生活。
时光轮回,金戈铁马踏破了美好的梦境,他却冷眼看待这一切。我想他那不是毫不在乎,而是悲愤,愤怒。就这样,一首千古绝唱的《桃花源记》流淌在他的笔中,写出了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写出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
我喜爱陶渊明,因为他的爱国,因为他的清廉,因为他的洁身自号,他的淡泊名利……喜爱他的一切的一切。他的文采,照亮了一个黑暗的世界。他的诗篇与正气,唤醒多少宦官的良知。
古人不远,他们遗留下的正气与精神永远留在我们身边。
第四篇:作文 远方不远
远方不远
朱婧童
嫩芽蜷缩在土壤中,经水分营养的滋润成长为一颗绿植,其中难免会遭遇狂风暴雨,却毅然挺立,为苍茫大地增添一抹生机。这是小草的一生,也似我的高中生活。
时光如流水一般消逝地无影无踪,转眼间,我已经是一名高中生。脱去稚嫩,换上新面孔,我想我在高中生活中会从荒漠地带的一颗尘埃升华为夜空中最闪耀的明星。
风里雨里,人生的转折在远方等待。
经历过初三那艰苦的一年,本以为高一会轻松一些,可事实证明我是错误的。刚刚开始的高中生活如苦咖啡一般,品一口浑身发抖,及其讨厌这种滋味,我曾想一步步走向深渊,浸泡在这冰冷的泉水中,闭上眼睛,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只愿静静地呆在那里,让思想沉睡,虽说无边无际的题海使我畏缩不前,夜晚游行于其中甚至将要把我淹没,可看一看远方,看一看我梦想的大学,强烈的欲望将我从深渊中拉出,我放弃了吗?没有。我没有放弃,未来还有许多是要我去做,我还有那么多理想没有完成,我是父母唯一的希望,我怎能放弃?我是一名高中生,远方已然不远了,我要努力。
风生水起,成功的喜悦在远方等待。
在这个班级,每一名同学都似奔赴战场的士兵,每时每刻都与时间赛跑。我呢?我们在同一起跑线,同一屋檐下,我不会再像之前将大部分时间都搭建于欢乐之上,从高中开始,要刻苦,即使弥天大雪,白色覆盖了整个世界,我也会拼尽全力,找出那一丝色彩。我感谢我的同学们,是他们与我并肩而行,使我心中的烈火熊熊燃烧。
我每天都在刻苦,为理想的大学奋斗,与之前相比,我的转变是我人生道路上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我完成理想坚实的基础。
雨过天晴,胜利的旗帜在远方等待。
我一步步攀登,走过的每一步都是满满的成就感,越往上越艰难,山雾缭绕,乌云密布,雷雨交加,都不能停止我前进的脚步,观望远方,剩下的路都是对我的挑战,每走过一步都是对自己的超越,都是通向天堂的云梯,远方不远,我还没有放弃。
超越,离前方又近了一步。
这是我的高中生活,是我人生中最值得奋斗的年华,与超越和转变自己走过的青春,使我的人生升华。
看,远方不远。
第五篇:中国梦
“中国梦” 和“境外势力”
“中国梦”近来是个很热门的议题,人们往往将其比拟于“美国梦”,而忽略两者的重要区别:“美国梦”具有很强的个人主义成分,而“中国梦”则是集体主义的宣传口号。但是作为百多年来的强国梦理想,“中国梦”确实是力图赶超美国的世界强国地位。
从这个角度,“中国梦”相对于“美国梦”的一个明显劣势,便是北京在大力宣扬“中国梦”的同时,出现要提防“境外势力”的宣传高调。除了藏、疆、香港等地,就连学术界里都提出要警惕“境外势力”渗透的说法。而防范所谓“境外势力”,实际便是排斥和控制有“海外关系”的人士。越是邻接“境外”,越是如临大敌。新近的香港普选争议是明显例子。
正是在对“境外势力”的态度上,如《华盛顿邮报》和《华尔街日报》引用报道,美国华裔作家刘柏川的新书《华裔美国梦》(A Chinaman's Chance)点出了“美国梦”相对于“中国梦”的重大优势:“海外关系”人士实现“美国梦”的巨大机会和成功。
刘柏川强调的是华人华裔通过精英教育和个人奋斗被美国上层社会完全接受的事实。这一竞争优势,使得美国并不需要担心中国的崛起,除非中国也能同样接受容纳来自境外的人才。
刘柏川本人便是例子:作为台湾移民第二代,他是耶鲁大学本科和哈佛法学院毕业的双料常春藤精英,担任过克林顿总统的演说撰稿人和内政顾问,后来创办了公民大学(Citizen University)。
类似的华裔人士,可以举出布什政府劳工部长赵小兰(哈佛商学院)、奥巴马政府要员卢沛宁(普林斯顿本科、哈佛法学院)和陈远美(哈佛大学),以及被北京官方传媒攻击为“香蕉人”的前华盛顿州州长、奥巴马政府商业部长和驻中国大使骆家辉(耶鲁大学)。
就是在近日的新闻里,也可以顺便举出2014年民主党纽约副州长初选候选人吴修铭(哈佛法学院毕业、首次提出“网络中立性”的法律专家),以及共和党罗德岛州州长候选人、得到罗姆尼支持的克兰斯顿市长冯伟杰。
这里牵涉到的题目,便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达荣·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与哈佛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詹姆斯·罗宾森(James A.Robinson)合著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权力、富裕与贫困的根源》(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里总结的历史规律:国家强盛成功的长远关键,是具有“包容开放性的国家机制(inclusive institutions)”。上述华裔人士,只是大量与“境外势力”有关系的美国移民第二代成功的一部分。
被茶党怀疑出生在非洲、暗里信奉伊斯兰的奥巴马总统,是美国容纳“境外势力”的最好例子:生父和继父都是外国人,而一位同父异母兄弟至今生活在中国。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因为美国是新大陆的移民国家。那么在欧洲旧大陆老牌列强中,前法国总统萨科齐是移民第二代,历届法国政府包括当今社会党政府部长中,穆斯林移民第二代层出不穷;在英国,当今工党领袖埃德·米利班德(Ed Miliband)也是如假包换的移民第二代(父亲比利时波兰裔,母亲波兰人),新近因抗议加沙战争辞职的英国内阁大臣赛义达·瓦尔西(Sayeeda Warsi)女爵士是巴基斯坦移民的女儿,担任过保守党主席;在德国,上届默克尔政府副总理、前自由民主党魁菲利普·罗斯勒(Philipp Rosler)是被人领养的越南孤儿。
正如《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总结,这一历史规律不仅仅验证于现代社会,中国称雄世界的汉唐盛世,同样展示了对“境外势力”的包容开放性。
在“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汉朝,最敌对的“境外势力”是匈奴。可是匈奴休屠王子金日磾却是汉武帝的五名顾命大臣之一,其后裔 “七世内侍,何其盛也!”保护汉家皇室安全的最精锐御林军,则是长安的匈奴族骑兵——长水胡骑和宣曲胡骑。
到了唐朝,中央政府中“境外势力”人物比比皆是。唐代“蕃将”为人熟知,曾经占据了朝廷官员的一半。比较隐讳的是通过当时“精英教育”——科举制度进入政府高层的境外移民后代。《北梦琐言》卷五记载:唐自大中至咸通,白中令入拜相,次毕相诚、曹相确、罗相劭,权使相也,继升岩廊。崔相慎猷曰:“可以归矣。近日中书尽是蕃人。”盖以毕、白、曹、罗为蕃姓也。
这就是说:连续四名唐朝宰相,都是西域外族移民的后代!大唐帝国包容“境外势力”的气度,绝不亚于今天的美国。两者都说明今天“中国梦”的重要缺失——封闭排他性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