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998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暂行规定
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暂行规定
2004-06-25 信息来源:
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暂行规定
(公安部、中国人民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8月31日发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保障国家财产的安全,保证金融事
业的顺利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实行谁主管、谁负责、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人员防范和技术防范相结合的原则,逐级建立安全保护责任制,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第三条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的基本任务是:预防、打击利用或者针对金
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预防、处理各种安全事故,提高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整体安全水平,保障国家、集体和个人财产的安全。
第四条金融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金融
机构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领导小组、专职部门和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以及其他有关人员应当协助第一责任人组织落实有关规定。
第五条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同公安机关计算机管理监察部门的通报联系制度,及时通报有关
计算机信息系统案件和事故情况,协助公安机关查处与本单位有关的案件和事故。
第六条公安机关计算机管理监察部门应当加强对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实
施的指导和监督,及时查处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发生的案件和事故。
第二章安全防范设施
第七条本暂行规定所称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防范设施包括计算机主机房的构筑防
护设施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及其相关的配套设备的技术防护设施。
第八条金融机构的数据处理中心计算机主机房应当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一)主机房在建筑内应为独立区域。
(二)主机房周围100米内不得有危险建筑,如:加油站、煤气站等。
(三)主机房必须按照有关标准配置防火、防水、防盗设施并和当地公安机关110联
网,以便报警。
(四)对不能停机的主机房必须采用双回路供电,或者配置发电机、持续工作八小时以
上的UPS等设施。
第九条计算机设备必须有可靠接地,接地电阻不大于相应设备的技术要求,并装置必要的防雷电设施。
第十条金融机构应当在主机房、柜面等要害部位安装监控设备,落实值班监视制度。
第十一条对不能停机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金融机构应当配置必要的备份机,以便故障时切
换使用。
第十二条重要的通讯控制装置及通讯线必须要有备份。
第十三条网络通讯设施要有安全技术措施。
第三章安全防范管理
第十四条中国人民银行和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应当加强信息科技管理部门,并设立专
职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人员。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金融机构必须成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任组
长,并确定专职部门负责日常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应当报同级人民银行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领导小组和公安机关计算机管理监察部门备案。其专职部门应当接受公安机关计算机管理监察部门的工作指导和监督。
第十六条金融基层单位应当设立专职或者兼职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人员。
第十七条各级金融机构应当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防范工作纳入职工的岗位责任制,并与
其他工作同时进行检查考核。定期对职工进行法制教育、安全意识教育和防范技能训练。
第十八条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内各部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和检查,并积极配合和支持公安机关计算机管理监察部门开展安全监察和查处案件。
第十九条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专职部门或者安全管理人员应当对本单位的主要计算机
信息系统资源配置、技术人员构成进行登记,报同级公安机关计算机管理监察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金融机构应当加强主要岗位工作人员的录用、考核制度,不适宜的人员必须及时
调离。对重要岗位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情况经常进行检查,及时整改不安全隐患。
第二十一条计算机工作人员调离时,必须移交全部技术手册及有关资料,并更换计算机的有关口令和密钥。涉及银行业务核心部分开发的技术人员调离本系统时,应当确认对本系统安全不会造成危害后方可调离。
第二十二条金融机构应当对与计算机有关的卫星天线、电源接口、通信接口等设备进行定
期检查维护。
第二十三条金融机构应当建立计算机主机房的值班及人员出入管理登记等制度。
第二十四条金融机构应当建立操作人员密码制度,分清各自责任。密码修改要有记录。
第二十五条金融机构应当实行权限分散原则。明确系统管理员、系统操作员、终端操作员、程序员的权限和操作范围。建立系统运行日志,每天打印重要的操作清单。日志信息长期保存,以备稽查。
第二十六条金融机构应当对易受病毒攻击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定期进行病毒检查。用介质
交换信息要按规定手续管理,并进行病毒预检,防止病毒对系统和数据的破坏。
第二十七条金融机构对证券交易、储蓄、会计等业务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应当建立严格的管理措施,以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
第二十八条金融机构应当用软、硬件技术严格控制各级用户对数据信息的访问权限,包括
访问的方式和内容。
第二十九条金融机构应当对重要的数据建立数据备份制度,并做到异地保存。
第三十条金融机构应当对贮有重要数据的故障设备,交外单位人员修理时,本单位必须派
专人在场监督。
第三十一条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废弃数据、介质的处理制度。
第三十二条金融机构修改金融业务程序和系统参数,必须履行一定的审批手续,并做好文
档资料的相应修改。
第三十三条金融机构的开发系统应当和业务系统分离,程序员只能在开发系统上工作。业
务用机不得用于项目开发,不得含有源程序、编译工具、连接工具等工具软件,不使用与业务无关的任何存贮介质。
第三十四条系统管理员不能兼任柜面及事后稽核等工作,不得参与相关软件开发。参加过
应用系统开发的人员,不得担任相应系统的管理员。
第三十五条金融机构启用新的应用软件,应当按规定手续交系统维护人员安装到业务系统,并做好日志记录。
第三十六条重要系统应用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金融机构应当立即报告本级银行
安全管理职能部门,做好详细记录,经领导同意后,由系统管理人员进行检查、修改、维护。
第三十七条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定期的系统和程序备份制度,异地保存两个以上最新的版本
及其目录打印清单,以备系统和程序的恢复。
第三十八条金融机构对重要的业务系统及设备,必须制定应急情况处理方案。
第三十九条金融机构对联网的计算机及其网络设备和通讯设备的安装、使用,应当建立严
格的管理措施,以防“黑客”的侵袭。
第四十条金融机构对重要通信应当采用加密措施,并定期更换通讯密钥。重要线路应当采
用专线联接方式或者虚拟专线联接方式。
第四十一条金融机构应当建立严格的密钥管理制度和在紧急情况下销毁密钥的手段和措
施,以防止密钥的失密。
第四十二条金融机构对与国际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要按有关规定向公安机关登记备案。对生产机以及存放重要数据的计算机不得以任何方式与国际互联网联网。
第四十三条公安机关应当定期对金融机构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检查,发现有影响计算机
信息系统安全的隐患时,应当及时通知该金融机构。
第四十四条公安机关应当对金融机构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并颁发《计算机安全员上岗证》,并协助金融机构建立、完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制度。
第四章事故与案件的处理
第四十五条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发生重大事故,应当立即报告本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
安全保护领导小组和专职部门,并填写《计算机事故申报表》,报同级公安机关计算机管理监察部门和人民银行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领导小组。
第四十六条金融机构发现计算机犯罪案件,应当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并保护好发案
现场。发现其他不属公安机关管辖的案件,要将主要案情通报当地公安机关。
第四十七条公安机关接到金融单位报案后,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查处案件。
第五章奖励与处罚
第四十八条执行本暂行规定,在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
和个人,由上级金融主管部门、本单位或者公安机关给予表彰、奖励。
第四十九条违反本暂行规定,存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隐患的金融机构,由公安机关发出
整改通知,限期整改。因不及时整改而发生重大案件和事故的,由上级金融主管部门对该单位的主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予以行政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或者计算机管理监察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五十条本暂行规定由公安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解释。
第五十一条本暂行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内蒙古自治区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办法
内蒙古自治区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自治区行政区域内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
第三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主管本行政区域内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国家安全机关、保密工作部门、密码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
第四条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应当保障计算机及其相关的和配套的设备、设施、网络的安全,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信息的安全,保障计算机功能的正常发挥,以维护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第二章 安全等级保护
第五条 计算机信息系统实行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安全保护等级根据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程度,计算机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危害程度等因素确定,分为五级。
(一)计算机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可能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但不损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为第一级;
(二)计算机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可能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严重损害,或者可能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损害,但不损害国家安全的,为第二级;
(三)计算机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可能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或者可能对国家安全造成损害的,为第三级;
(四)计算机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可能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损害,或者可能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损害的,为第四级;
(五)计算机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可能对国家安全造成特别严重损害的,为第五级。
第六条 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准确定级,并按照等级保护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实施保护;
(二)新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当在规划、设计阶段确定安全保护等级,同步建设符合该安全保护等级要求的信息系统安全保护设施,落实安全保护措施;
(三)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结构、处理流程、服务内容等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公安机关要求重新确定等级的,应当重新定级;
(四)按照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要求,使用符合国家及自治区规定并取得国家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许可证的信息安全产品;
(五)定期对本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状况、保护制度和措施进行自查和整改;
(六)建立安全保护组织,确定安全管理责任人,指定专职人员负责本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
全管理。
第七条 第二级以上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应当自确定安全保护等级之日起30日内,到所在地盟行政公署、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或者其指定的受理机构备案;属于自治区统一联网、跨盟市或者中央驻自治区、自治区直属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应当到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或者其指定的受理机构备案。
第八条 公安机关应当在收到备案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对报送备案的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等级保护要求的,出具备案证明。对定级不准确或者保护措施不符合技术规范的,应当书面通知报送单位予以纠正。
第九条 计算机信息系统涉及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重大经济建设等信息的,其运营、使用单位或者主管部门应当选择符合法定条件的安全等级测评机构,依据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状况进行测评。
第二级以上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后,经测评合格方可投入使用。
第十条 计算机信息系统确定为第二级保护等级的,应当每两年至少进行一次系统安全等级测评;确定为第三级的,应当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系统安全等级测评;确定为第四级以上的,应当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系统安全等级测评。
第十一条 从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测评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应当遵守国家规定。申请成立安全等级测评机构的单位应当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初审,并通过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评估中心的测评能力评估。
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对安全等级测评机构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第十二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应当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情况进行检查。对第三级计算机信息系统每年至少检查一次,对第四级计算机信息系统每半年至少检查一次。
对第五级计算机信息系统,应当由国家指定的专门部门进行检查。
第三章 安全管理
第十三条 公安机关应当为公众提供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指导,开展安全宣传教育。
第十四条 公安机关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服务机构实行分级管理和推荐制度。
第十五条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服务机构应当向盟市级以上公安机关备案。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服务机构应当执行国家及自治区有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标准,应当配备适应开展相应安全服务需要、掌握国家及自治区有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标准的技术人员。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泄露在开展安全服务过程中获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以及计算机信息系统网络结构、配置等用户信息;不得非法占有、使用用户的信息资源;不得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设置隐蔽信道。
第十六条 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社会稳定及重要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紧急情况时,盟市级以上公安机关可以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有关单位采取相应控制措施。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运营、使用单位应当服从公安机关和国家指定部门的调度。
第十七条 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和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运营、使用单位应当接受公安机关的安全监督、检查、指导,并如实提供有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信息资料、互联网基础数据及其他数据文件。
第十八条 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等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的单位应当执行下列规定:
(一)配合公安机关做好接入本网络联网单位和用户的备案工作,真实、准确、完整登记联网单位和用户的名称、性质、有效证件、互联网地址、装机地址、上网电话、联系人等公安机关要求备案的信息,报送同级公安机关,并及时报告本网络中联网单位和用户的变更情况;
(二)记录并留存接入本网络的联网单位和用户登录、退出互联网时间及主叫号码、账号、互联网地址等上网日志信息,留存时间不少于1年;
(三)落实相关安全保护技术措施,通过互联网地址和相关网络应用信息能够对应联网单位和用户信息;
(四)协助公安机关查处涉及互联网的违法犯罪行为,并采取人工值守、远程联网查询等方式提供24小时快速查询支持;
(五)协助公安机关对接入本网络的联网单位和用户进行安全宣传教育,落实安全保护措施;
(六)互联网络拓扑结构、通信协议等拟进行重大调整的,应当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备案后实施。
第十九条 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的单位、提供服务器托管或租赁空间服务的单位、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及其他有关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建立安全管理制度,采取异常流量和违法信息监测等安全保护技术措施,及时发现危害信息网络安全、网上传播违法信息等违法犯罪活动,保留有关原始记录,及时采取删除、停止传输等措施,并在24小时内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
第二十条 联网单位和用户应当采取设置安全性较高的密码等安全保护措施,定期更改密码,保障所使用上网账号的安全。
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可以采取动态密码认证等技术措施为联网单位和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
第二十一条 联网单位和用户向其他单位、个人提供互联网上网服务或者与其他单位、个人共用上网线路、账号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到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备案。
第二十二条 提供互联网上网服务的单位和通过局域网接入互联网用户终端在10台以上的联网单位应当安装、运行符合国家及自治区规定的安全管理系统。
第二十三条 宾馆、酒店、餐厅、机场、车站、阅览室等提供互联网上网服务的场所和通过无线方式接入互联网的地点管理者,应当采取用户登录认证安全技术措施,并对上网用户的身份证等有效证件进行核对、登记。
第二十四条 使用内部网络地址与互联网网络地址转换方式接入互联网的联网单位,应当记录并留存用户上网终端硬件地址等信息与内部网络地址和互联网网络地址的对应关系。留存时间不少于1年。
第二十五条 生产、销售或者提供具有计算机信息系统远程控制、密码猜解、漏洞检测、信息群发功能的产品和工具的,应当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或者其指定的公安机关备案。
第四章 安全秩序
第二十六条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运营、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并执行下列安全管理制度:
(一)计算机机房安全管理制度;
(二)安全责任制度;
(三)病毒、网络安全漏洞检测和系统升级制度;
(四)系统安全风险管理和应急处置制度;
(五)账号使用登记和操作权限管理制度;
(六)安全管理人员岗位工作职责;
(七)重要设备、介质管理制度;
(八)信息发布审查、登记、保存、清除和备份制度;
(九)信息群发服务管理制度;
(十)安全教育和培训制度;
(十一)案件、事件报告和协助查处制度;
(十二)其他与安全保护相关的管理制度。
第二十七条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运营、使用单位应当采取下列安全保护技术措施:
(一)系统重要部分的冗余或者备份措施;
(二)计算机病毒防治措施;
(三)网络攻击防范和追踪措施;
(四)安全审计和预警措施;
(五)系统运行和用户使用日志记录留存1年以上措施;
(六)记录用户账号、主叫电话号码和网络地址措施;
(七)身份登记和识别确认措施;
(八)垃圾信息、有害信息的防治、清理措施;
(九)信息群发限制措施;
(十)其他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技术措施。
第二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移动通讯终端制作、传播、复制下列信息:
(一)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二)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三)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
(四)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封建迷信的;
(五)散布谣言,发布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六)煽动聚众滋事,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
(七)宣扬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的;
(八)教唆犯罪或者传授犯罪方法的;
(九)散布他人隐私,侮辱、诽谤、恐吓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十)从事考试作弊相关活动的;
(十一)贩卖假币、假证件、假发票、假冒伪劣商品、枪支弹药、爆炸物、迷药、窃听器和其他
法律、法规禁止流通的物品的;
(十二)法律、法规禁止制作、传播、复制的其他信息。
第二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未经允许,进入计算机信息系统或者非法占有、使用、窃取计算机信息系统资源;
(二)未经允许,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或者干扰;
(三)未经允许,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或者增加;
(四)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窃取他人账号和密码,或者擅自向第三方公开他人账号和密码;
(五)非法截取、篡改、删除他人电子邮件或者其他数据资料;
(六)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恶意软件等破坏性程序;
(七)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假冒他人名义制作、传播信息,或者以其他方式进行网络诈骗;
(八)建立或者管理主要用于传播、交流违法犯罪信息的网站、群组、论坛等;
(九)允许、放任他人在自己所有或者管理的网站、网页、群组上发布第二十八条所禁止的信息;
(十)为非法网站提供服务器托管、虚拟主机、网络存储空间等服务,或者通过投放广告等方式向其直接、间接提供资金;
(十一)明知是非法网站,向其提供互联网接入、通讯传输通道、代收费、费用结算等服务;
(十二)以牟利为目的,在互联网上散布、删除信息,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十三)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方法、程序、工具;
(十四)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的行为。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一至四项、第十九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规定的,由公安机关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在规定的限期内未改正的,对单位的主管负责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以15000元以下的罚款,可以建议主管部门对相关单位的主要领导给予处分;情节严重的,并可以给予6个月以内停止联网、停机整顿的处罚。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三款规定的,由公安机关对单位的主管负责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以5000元以上15000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除没收违法所得外,可以处以违法所得1至3倍的罚款,但是最高不得超过30000元。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公安机关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在规定的限期内未改正的,可以给予6个月以内停止联网、停机整顿的处罚。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规定的,由公安机关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在规定的限期内未改正的,对单位的主管负责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以1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可以给予6个月以内停止联网、停机整顿的处罚。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规定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对个人可以并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可以并处15000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除没收违法所得
外,可以处以违法所得1至3倍的罚款,但是最高不得超过30000元;情节严重的,并可以给予6个月以内停止联网、停机整顿的处罚。
第三十五条 从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测评工作的单位和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对单位主管负责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以5000元以上15000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除没收违法所得外,可以处以违法所得1至3倍的罚款,但是最高不得超过30000元:
(一)未通过测评能力评估,从事测评活动的;
(二)影响被测评计算机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危害被测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
(三)擅自向第三方泄露被测评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秘密和其他信息的;
(四)故意隐瞒测评过程中发现的安全问题,或者在测评过程中弄虚作假,未如实出具测评报告的;
(五)擅自占有、使用测评相关资料及数据文件的;
(六)分包或者转包测评项目的;
(七)从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的开发、销售及信息系统安全集成业务,或者限定被测评单位购买、使用其指定的信息安全专用产品的;
(八)其他可能影响测评结果客观、公正的行为,或者未按照国家规定开展测评工作的。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给国家、其他组织或者他人财产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利用职权索取、收受贿赂,或者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
(二)泄露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或者个人的有关信息、资料及数据文件的;
(三)其他不履行法定职责的。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所称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是指由计算机及其相关的和配套的设备、设施、网络构成的,按照一定的应用目标和规则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的人机系统。
本办法所称的信息安全等级测评,是指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状况进行测试、评价、判断。本办法所称的安全服务机构,是指从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设计、建设、检测、维护、监理、咨询、培训等业务的单位。
本办法所称联网单位和用户包括通过计算机或者手机等通讯终端以有线、无线等方式接入互联网的单位和用户。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杭州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杭州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杭州市人民政府令
第211号
《杭州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已经2004年10月25日市人民政府第5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
代市长
二○○四年十一月三日
杭州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促进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是指由计算机及其相关的和配套的设备、设施(含有线、无线等网络,下同)构成的,按照一定的应用目标和规则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的人机系统,包括互联网、局域网、移动网等。
第三条 杭州市行政区域范围内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杭州市公安局主管全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管理工作。
杭州市公安局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分局具体负责市区范围内(萧山区、余杭区除外)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管理工作。
各县(市)公安局和萧山区、余杭区公安分局负责本行政区域范围内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管理工作。
国家安全机关、保密机关、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及政府其他有关职能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管理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 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保密机关、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及政府其他有关职能部门,应当建立协调合作管理机制,共同做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管理工作。
第六条 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保密机关、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及政府其他有关职能部门在履行管理职责过程中,应当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保守其秘密。
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公安机关等有关职能部门做好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管理工作。在公安机关等有关职能部门依法履行管理职责时,使用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本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技术资料。
第七条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重点维护下列涉及国家事务、公共利益、经济建设、尖端科学技术等重要领域和单位(以下简称重点安全保护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
(一)各级国家机关;
(二)金融、证券、保险、期货、能源、交通、社会保障、邮电通信及其他公用事业单位;
(三)重点科研、教育单位;
(四)有关国计民生的企业;
(五)从事国际联网的互联单位、接入单位及重点政务、商务、新闻网站;
(六)向公众提供上网服务的单位;
(七)互联网络游戏、手机短信转发、各类聊天室等互动栏目的开发、运营和维护单位;
(八)其他对社会公共利益有重大影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单位。
第二章 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单位的安全管理
第八条 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单位应当建立人员管理、机房管理、设备设施管理、数据管理、磁介质管理、输入输出控制管理和安全监督等制度,健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保障本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
第九条 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单位应当确定本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责任人。安全管理责任人应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宣传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政策;
(二)组织实施本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管理制度和安全保护技术措施;
(三)组织本单位计算机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四)定期组织检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情况,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第十条 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单位应当配备本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人员。安全技术人员应履行下列职责:
(一)严格执行本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技术措施;
(二)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运行情况进行检查测试,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三)计算机信息系统发生安全事故或违法犯罪案件时,应立即向本单位报告,并采取妥善措施保护现场,避免危害的扩大;
(四)负责收集本单位的网络拓扑结构图及信息系统的其他相关技术资料。
第十一条 重点安全保护单位应当建立并执行以下安全保护管理制度:
(一)计算机机房安全管理制度;
(二)安全管理责任人、安全技术人员的安全责任制度;
(三)网络安全漏洞检测和系统升级管理制度;
(四)操作权限管理制度;
(五)用户登记制度;
(六)信息发布审查、登记、保存、清除和备份制度;
(七)信息保密制度;
(八)信息系统安全应急处置制度;
(九)其他相关安全保护管理制度。
第十二条 重点安全保护单位应当落实以下安全保护技术措施:
(一)系统重要部分的冗余措施;
(二)重要信息的异地备份措施和保密措施;
(三)计算机病毒和有害数据防治措施;
(四)网络攻击防范和追踪措施;
(五)安全审计和预警措施;
(六)信息群发限制措施;
(七)其他相关安全保护技术措施。
第十三条 重点安全保护单位的安全管理责任人和安全技术人员,应当经过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知识培训。
第十四条 重点安全保护单位应当对其主服务器输入输出数据进行24小时监控,发现异常数据应注意保护现场,并同时报告公安机关等有关职能部门。
第十五条 使用和销售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必须是依法取得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许可证的产品。
进入本市销售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的销售单位,其销售产品目录应报市公安局备案。
市公安局应定期发布通告,公布合格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目录。
保密技术专用产品的管理,按照国家和省、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单位发现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发生安全事故和违法犯罪案件时,应在24小时内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并做好运行日志等原始记录的现场保留工作。涉及重大安全事故和违法犯罪案件的,未经公安机关查勘或同意,使用单位不得擅自恢复、删除现场。涉及其他管理部门法定职权的,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报告后及时通知有关部门。
第十七条 计算机信息系统发生突发性事件或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危及公共安全或损害公共利益时,公安机关等有关职能部门应当及时通知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单位采取安全保护措施,并有权对使用单位采取暂停联网、停机检查、备份数据等应急措施,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单位应当予以配合。
突发性事件或安全隐患消除之后,公安机关等有关职能部门应立即解除暂停联网或停机检查措施,恢复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正常工作。
第三章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检测
第十八条 重点安全保护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新建、改建、扩建的,其安全保护设计方案应报公安机关备案。
系统建成后,重点安全保护单位应进行1至6个月的试运行,并委托符合条件的检测机构对其系统进行安全保障体系检测,检测合格的,系统方能投入正式运行。重点安全保护单位应将检测合格报告书报公安机关备案。
涉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设、检测等按照国家和省、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检测包括以下内容:
(一)安全保护管理制度和安全保护技术措施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二)计算机硬件性能和机房环境;
(三)计算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可靠性;
(四)技术测试情况和其他相关情况。
市公安局应当根据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行业特点,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公布重点行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的安全要求规范。
第二十条 重点安全保护单位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设备更新或改造时,对安全保障体系产生直接影响的,应当委托符合条件的检测机构对受影响的部分进行检测,确保其符合该行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的安全要求规范。
第二十一条 重点安全保护单位应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定期委托符合条件的检测机构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安全保障体系检测,并将检测合格报告书报公安机关备案。对检测不合格的,重点安全保护单位应当按照该行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的安全要求规范进行整改,整改后达到要求的,系统方能继续运行。
第二十二条 公安机关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相关行业安全要求规范,对重点安全保护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
(一)安全保护管理制度和安全保护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
(二)计算机信息系统实体的安全;
(三)计算机网络通讯和数据传输的安全;
(四)计算机软件和数据库的安全;
(五)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审计状况和安全事故应急措施的执行情况;
(六)其他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情况。
第二十三条 公安机关等有关职能部门发现重点安全保护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危及公共安全或损害公共利益的,可委托符合条件的检测机构对其安全保障体系进行检测。经检测发现存在安全问题的,重点安全保护单位应当立即予以整改。
第二十四条 检测机构进行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检测时,应保障被检测单位各种活动的正常进行,并不得泄露其秘密。
检测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相关规范进行检测,并对其出具的检测报告承担法律责任。
第四章 计算机信息网络公共秩序管理
第二十五条 互联网络接入单位以及申请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单位和个人,除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外,还应当自网络正式联通之日起30日内到公安机关办理安全备案手续。
第二十六条 用户在接入单位办理入网手续时,应当填写用户备案表。接入单位应当定期将接入本网络的用户情况报当地公安机关备案。
第二十七条 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应当按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规定向公安机关申请信息网络安全审核。经公安机关审核合格,发给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信息网络安全许可证明后,再向文化、工商部门办理有关审批手续。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变更营业场所地址或者对营业场所进行改建、扩建,变更计算机数量或者其他重要事项的,应当经原审核机关同意。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变更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注册资本、网络地址或者终止经营活动的,应当依法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并到文化行政部门、公安机关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八条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必须使用固定的IP地址联网,并按规定落实安全保护技术措施。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应按规定对上网人员进行电子实名登记,登记内容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上网起止时间,并应记录上网信息。登记内容和记录备份保存时间不得少于60日,在保存期内不得修改或者删除。
第二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下列危害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活动:
(一)未经授权查阅他人电子邮箱,或者以赢利和非正常使用为目的,未经允许向第三方公开他人电子邮箱地址;
(二)故意向他人发送垃圾邮件,或者冒用他人名义发送电子邮件;(三)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传播有害手机短信;
(四)侵犯他人隐私、窃取他人帐号、进行网上诈骗活动;
(五)未经计算机信息网络所有者同意,扫描他人信息网络漏洞;
(六)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鼓动公众恶意评论他人或公开发布他人隐私,或者暗示、影射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七)其他危害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行为。
第三十条 从事信息网络经营、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制订安全保护管理制度,对本网络用户进行安全教育;
(二)落实安全保护技术措施,保障本网络的运行安全和其发布的信息安全;
(三)建立电子公告系统的信息审核制度,设立信息审核员,发现有害信息的,应在做好数据保存工作后及时删除;
(四)发现本办法第二十九条中各类情况时应保留有关稽核记录,并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
(五)落实信息群发限制、匿名转发限制和有害数据防治措施;
(六)落实系统运行和上网用户使用日志记录措施;
(七)按公安机关要求报送各类接入状况及基础数据。
第三十一条 发现计算机信息网络传播病毒、转发垃圾邮件、转发有害手机短信或传播有害信息的,信息网络的经营、服务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技术措施予以防护和制止,并在24小时内向公安机关报告。
对不采取技术措施予以防护和制止的信息网络经营、服务单位和个人,公安机关有权责令其采取技术措施,或主动采取有关技术措施予以防护和制止。
第三十二条 公安机关应对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安全状况、公共秩序状况进行经常性监测,发现危害信息安全和危害公共秩序的事件应及时进行处理,并及时通知有关单位和个人予以整改。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给予6个月以内停机整顿的处罚:
(一)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单位未建立安全保护管理制度或未落实安全保护技术措施,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
(二)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单位不按照规定时间报告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发生的安全事故和违法犯罪案件,造成危害的;
(三)重点安全保护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未经检测或检测不合格即投入正式运行的。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销售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未向公安机关备案的,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接入单位或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单位和个人不办理安全备案手续的,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给予6个月以内停机整顿的处罚。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取得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信息网络安全许可证明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的,责令限期补办手续,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 有本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行为之一的,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给予6个月以内停机整顿的处罚。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条和第三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给予6个月以内停机整顿的处罚。
第三十九条 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单位的安全管理责任人和安全技术人员不履行本办法规定的职责,造成安全事故或重大损害的,给予警告,并可建议其所在单位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其行政处分。
第四十条 对本办法规定的行政处罚,市区范围内(萧山区、余杭区除外)由市公安局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分局负责;各县(市)和萧山区、余杭区范围内由各县(市)公安局和萧山区、余杭区公安分局负责。
第四十一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涉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罚。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其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保密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四条 市公安局可以根据本办法的规定,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广东省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管理规定
广 东 省 人 民 政 府 令
第81号
《广东省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管理规定》已经2003年3月3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第十届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3年6月1日起施行。
省长 黄华华
二○○三年四月八日
广东省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了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和《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适用本规定。
未联网的微型计算机的安全保护办法,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是指由计算机及其相关的和配套的设备、设施(含网络)构成的,按照一定的应用目标和规则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的人机系统。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
国家安全机关、保密工作部门和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
第五条 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为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在紧急情况下,可采取24小时内暂时停机、暂停联网、备份数据等措施,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有关信息和资料,并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和必要的协助。
第六条 地级以上市公安机关应当有专门机构负责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发生的案件和重大安全事故报警的接受和处理,为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单位和个人提供安全指导,并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
第七条 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单位应当确定计算机安全管理责任人,建立健全安全保护制度,落实安全保护技术措施,保障本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并协助公安机关做好安全保护管理工作。
提供电子公告、个人主页等信息服务的使用单位,应当设立信息审查员,负责信息审查工作。
第八条 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并执行以下安全保护制度:
(一)计算机机房安全管理制度;
(二)安全管理责任人、信息审查员的任免和安全责任制度;
(三)网络安全漏洞检测和系统升级管理制度;
(四)操作权限管理制度;
(五)用户登记制度;
(六)信息发布审查、登记、保存、清除和备份制度,信息群发服务管理制度。
第九条 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单位应当落实以下安全保护技术措施:
(一)系统重要部分的冗余或备份措施;
(二)计算机病毒防治措施;
(三)网络攻击防范、追踪措施;
(四)安全审计和预警措施;
(五)系统运行和用户使用日志记录保存60日以上措施;
(六)记录用户主叫电话号码和网络地址的措施;
(七)身份登记和识别确认措施;
(八)信息群发限制和有害数据防治措施。
向公众提供上网服务的场所以及其他从事国际联网业务的单位应当安装国家规定的安全管理软件。
第十条 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使用单位应当采取应急措施,保留有关原始记录,在24小时内向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报告。
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从事下列行为:
(一)制作、复制、查阅、传播有害信息;
(二)侵犯他人隐私,窃取他人帐号,假冒他人名义发送信息,或者向他人发送垃圾信息;
(三)以盈利或者非正常使用为目的,未经允许向第三方公开他人电子邮箱地址;
(四)未经允许修改、删除、增加、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功能、程序及数据;
(五)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其他行为。
第十二条 计算机信息系统及计算机机房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以及国家标准进行安全保护设计和建设。
第十三条 销售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含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检测产品)应当取得公安部颁发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许可证》。密码产品的管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下列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单位为重点安全保护单位:
(一)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国防单位;
(二)银行、证券、能源、交通、邮电通信单位;
(三)国家及省重点科研、教育单位;
(四)国有大中型企业;
(五)互联单位、接入单位及重点网站;
(六)向公众提供上网服务的场所。
第十五条 重点安全保护单位计算机安全管理责任人和信息审查员应当参加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认可的安全技术培训,并取得安全技术培训合格证书。
第十六条 重点安全保护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及计算机机房安全保障体系的设计、建设和检测应当由有安全服务资质的机构承担。
重点安全保护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及计算机机房应当由有安全服务资质的机构检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十七条 申请安全服务资质,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取得相应经营范围的营业执照;
(二)取得安全技术培训合格证书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10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所占比例不少于70%;
(三)负责安全服务工作的管理人员应当具有2年以上从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领域企业管理工作经历,并取得安全技术培训合格证书;
(四)有与其从事的安全服务业务相适应的技术装备;
(五)有与其从事的安全服务业务相适应的组织管理制度;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八条 申请安全服务资质,应当持下列资料向地级以上市公安机关提出申请:
(一)申请书;
(二)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身份证明、学历证明和安全技术培训合格证书;
(四)技术装备情况及组织管理制度报告。
地级以上市公安机关应当自接到申请材料之日起15日内进行初审。初审合格的,报送省公安机关核准;初审不合格的,退回申请并说明理由。
省公安机关应当自接到初审意见之日起15日内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核发资质证书。不符合条件的,作出不予核准的决定并说明理由。
资质证书实行年审制度。年审不得收费。
第十九条 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单位应当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纳入内部检查、考核、评比内容。对在工作中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奖励。对未依法履行安全保护职责或违反本单位安全保护制度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对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可以给予6个月以内停机整顿或者停止联网的处罚,并可对单位处以5000元以下罚款,对安全管理责任人处以500元以下罚款。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一)未按规定建立安全保护制度的;
(二)未按规定落实安全保护技术措施的;
(三)计算机信息系统及计算机机房未按国家有关规定和国家标准进行安全保护设计和建设的;
(四)重点安全保护单位计算机安全管理责任人和信息审查员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认可的安全技术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的;
(五)重点安全保护单位将本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及计算机机房安全保障体系的设计、建设和检测交由未具有安全服务资质的机构承担的,或者未经有安全服务资质的机构检测合格即投入使用的。
第二十一条 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单位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未在规定时间内报告公安机关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处以警告或者停机整顿。
第二十二条 利用国际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从事本规定第十一条所规定行为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利用未国际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从事本规定第十一条所规定行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对单位可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可处以1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三条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未取得《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许可证》进行销售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十四条 未取得安全服务资质的机构,承担重点安全保护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及计算机机房安全保障体系的设计、建设和检测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责令限期整改,并处以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五条 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由主管部门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军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按照军队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保密管理,依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本规定自2003年6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公司网络管理,明确岗位职责,规范操作流程,维护网络正常运行,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公司实际,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 计算机信息系统是指由计算机及其相关的和配套的设备、设施(含网络)构成的,按照一定的应用目标和规则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的人机系统。
第三条信息中心的职责为专门负责本公司范围内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工作。
第一章 网络管理
第四条 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安全保密制度,不得利用网络从事危害公司安全、泄露公司秘密等活动,不得制作、浏览、复制、传播反动及淫秽信息,不得在网络上发布公司相关的非法和虚假消息,不得在网上泄露公司的任何隐私。严禁通过网络进行任何黑客活动和性质类似的破坏活动,严格控制和防范计算机病毒的侵入。
第五条 各工作计算机未进行安全配置、未装防火墙或杀毒软件的,不得入网。各计算机终端用户应定期对计算机系统、杀毒软件等进行升级和更新,并定期进行病毒清查,不要下载和使用未经测试和来历不明的软件、不要打开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以及不要随意使用带毒U盘等介质。
第六条 禁止未授权用户接入公司计算机网络及访问网络中的资源,禁止未授权用户使用BT、电驴等占用大量带宽的下载工具。
第七条 任何员工不得制造或者故意输入、传播计算机病毒和其他有害数据,不得利用非法手段复制、截收、篡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的数据。
第八条 公司员工禁止利用扫描、监听、伪装等工具对网络和服务器进行恶意攻击,禁止非法侵入他人网络和服务器系统,禁止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干扰他人正常工作的行为。
第九条 计算机各终端用户应保管好自己的用户帐号和密码。严禁随意向他人泄露、借用自己的帐号和密码;严禁不以真实身份登录系统。计算机使用者更应定期更改密码、使用复杂密码。
第十条 IP地址为计算机网络的重要资源,计算机各终端用户应在信息中心的规划下使用这些资源,不得擅自更改。另外,某些系统服务对网络产生影响,计算机各终端用户应在信息中心的指导下使用,禁止随意开启计算机中的系统服务,保证计算机网络畅通运行。
第二章 设备管理
第十一条 公司员工因工作需要,确需购买IT设备或配件的,可向信息中心提出申请,若有符合需求的可调配设备;若无可调配或有但不符合工作需要的设备,由申请人填写《信息设备申请表》。若因工作需要对设备配置有特殊要求的,需在申请表中说明。
第十二条 凡登记在案的IT设备,由信息中心统一管理并张贴IT设备卡。IT设备卡作为相应设备的标识,各终端用户有义务保证贴牌的整洁与完整,不得遮盖、撕毁、涂画等。
第十三条 IT设备安全管理实行“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公用设备责任落实到部门)。凡子公司或合作单位自行购买的设备,原则上由分公司或合作单位自行负责,但若有需要,信息中心可协助处理。
第十四条 严禁使用假冒伪劣产品;严禁擅自外接电源开关和插座;严禁擅自移动和装拆各类设备及其他辅助设备;严禁擅自请人维修;严禁擅自调整部门内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排。
第十五条 设备硬件或重装操作系统等问题由信息中心进行处理。第十六条 原购IT设备原则上在规定使用年限内不再重复购买,达到规定使用年限后,由信息中心会同相关部门对其审核后处理。在规定使用年限期间,计算机终端用户因工作需要发生调动或离职,需要继续使用该计算机的应在信息中心作变更备案;不继续使用该计算机的,部门领导需监督责任人将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及时退回信息中心,由信息中心再行支配。
第十七条 设备出现故障无法维修或维修成本过高,且符合报废条件的,由IT设备终端用户提出申请,并填写《IT设备报废申请表》,由相应部门经理签字后报信息中心。经信息中心对设备使用年限、维修情况等进行鉴定,将报废设备交有关部门处理,如报废设备能出售,将收回的资金交公司财务入账。同时,由信息中心对报废设备登记备案、存档。
第三章 数据管理
第十八条 计算机终端用户计算机内的资料涉及公司秘密的,应该为计算机设定开机密码或将文件加密;凡涉及公司机密的数据或文件,非工作需要不得以任何形式转移,更不得透露给他人。离开原工作岗位的员工由所在部门经理负责将其所有工作资料收回并保存。
第十九条 工作范围内的重要数据(重要程度由各部门经理核定)由计算机终端用户定期更新、备份,并提交给所在部门部长,由部门部长负责保存。各部门经理在一个季度开始后10天之内将本部门上一季度的工作数据交行政人事部汇集后统一采用磁性介质或光盘保存。
第二十条 计算机终端用户务必将有价值的数据存放在除系统盘(操作系统所在的硬盘分区,一般是C盘)外的盘上。计算机信息系统发生故障,应及时与信息中心联系并采取保护数据安全的措施。
第二十一条 对重要的数据应准备双份,存放在不同的地点;对采用磁性介质或光盘保存的数据,要定期进行检查,定期进行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损坏,而使数据丢失;做好防磁、防火、防潮和防尘工作。
第四章 操作管理
第二十二条 凡涉及业务的专业软件由使用人员自行负责。严禁利用计算机干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严禁除维修人员以外的外部人员操作各类设备;严禁非信息中心人员随意更改设备配置。
第二十三条 信息中心将有针对性地对员工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培训成绩将记入员工绩效考核;由信息中心收集计算机信息系统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并整理成册,供公司员工学习参考。
第二十四条 计算机终端用户在工作中遇到计算机信息系统问题,首先要学会自行处理或参照手册处理;若遇到手册中没有此问题,或培训未曾讲过的问题,再与信息中心或软件开发单位、硬件供应商联系,尽快解决问题。
第五章 网站管理
第二十五条 公司网站由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和后台管理,由公司相关部门提供经审核后的书面和电子版网站建设资料。
(一)网站、网页出现非法言论时的紧急处置措施
1、网站、网页由信息中心人员随时密切监视信息内容。
2、发现网上出现非法信息时,负责人员应立即向部门领导通报情况,情况紧急的应先采取删除等处理措施,再按流程办理。
3、网站负责人员在接到通知后立即清理非法信息,强化安全防范措施,并将网站网页重新投入使用。
4、网站负责人员应妥善保存有关记录及日志或检查记录。
(二)黑客攻击时的紧急处置措施
1、当有网页内容被篡改,或通过公司网络防火墙发现有黑客正在进行攻击时, 首先应将被攻击的服务器等设备断开网络,同时向上级领导汇报情况。
2、网站负责人员立即进行将被破坏系统进行恢复和重建。
(三)病毒安全紧急处置措施
1、当发现计算机感染病毒后,应立即将该机从网络上隔离出来。
2、对存放数据的计算机的硬盘进行数据备份。
3、启用反病毒软件对该机进行杀毒,同时用杀毒软件对其他联网机器进行病毒扫描和清除。
4、如发现杀毒软件无法清除该病毒,应立即向上级领导报告。
5、经网站负责人员确认确实无法查杀该病毒后,应作好相关记录,同时立即联系相关技术人员迅速研究并解决问题。
6、如果感染病毒的设备是服务器或者主机系统,经上级领导同意,应立即切断服务器并告知客户端人员进行客户端机器的杀毒工作。
(四)软件系统遭受破坏性攻击的紧急处置措施
1、OA等重要的软件系统平时必须存有备份,与软件系统相对应的数据必须有多日备份,并将它们保存于不同的机器上。
2、如发现软件遭到破坏或运行不正常,应立即向信息中心人员报告。
3、信息中心人员立即进行软件系统和数据的恢复。
(五)数据库安全紧急处置措施
1、各数据库系统要至少准备两个以上数据库备份。
2、一旦数据库崩溃,应立即上级领导报告,同时通知各部门使用人员暂缓上传上报数据。
3、信息中心人员应对主机系统进行维护,如遇无法解决的问题,立即向上级领导汇报并及时通知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处理。
4、系统修复完毕后,按照要求恢复数据。
5、如果备份数据也出现问题,及时汇报领导并且联系软件开发商解决。
(六)设备安全紧急处置措施
1、计算机、服务器等关键设备损坏后,应立即通知信息中心人员。
2、信息中心人员应立即查明原因。
3、如果能够自行恢复,应立即用备件替换受损部件。
4、如果不能自行恢复的,立即与设备提供商联系,请求派专业维修人员进行维修。
5、如果设备一时不能修复,应向上级领导汇报。
(七)关键人员不在岗的紧急处置措施
1、对于关键岗位平时应做好人员储备,确保一项工作有两人能操作。
2、一旦发生关键人员不在岗的情况,首先应向上级领导汇报。
3、经上级领导批准后由信息中心其他人员进行操作。
第六章 处罚措施
第二十六条 计算机终端用户擅自下载、安装或存放与工作无关的文件,经查实后,根据文件大小第一次按10元/100M(四舍五入到百兆)进行罚款,以后每次按倍数原则(第二次20元/100M,第三40元/100M,第四次80元/100M,以此类推)处罚。凡某一使用责任人此种情况出现三次以上(包括三次),将给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七条 有以下情况之一者,视情节严重程度处以5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一)制造或者故意输入、传播计算机病毒以及其他有害数据的;
(二)非法复制、截收、篡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
(三)对网络和服务器进行恶意攻击,侵入他人网络和服务器系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干扰他人正常工作;
(四)访问未经授权的文件、系统或更改设备设置;
(五)申请人在设备领用或报废一周之内未将第二章所涉及到的表单交会信息中心;
(六)擅自与他人更换使用计算机或相关设备;
(七)擅自调整部门内部计算机的安排且未向信息中心备案;
(八)日常抽查、岗位调动、离职时检查到计算机配置与该计算机档案不符、IT设备卡被撕毁、涂画或遮盖等。
(九)工作时间外使用公司计算机做与工作无关的事务;
(十)相同故障多次出现且经判断故障原因为个人原因所导致的;
(十一)因工作需要长时间(五个小时以上)离开办公位置或下班后无故未将计算机关闭;
第二十八条 计算机终端用户因主观操作不当对设备造成破坏两次以上或蓄意对设备造成破坏的,视情节严重,按所破坏设备市场价值的20%~80%赔偿,并给予行政处罚。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制度下列用语的含义:
设备:指为完成工作而购买的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等IT设备。
有害数据:指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相关的,含有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程序,或者对国家和社会公共安全构成危害或潜在威胁的数据。
合法用户:经信息中心授权使用本公司网络资源的本公司员工,其余均为非法用户。
第三十条 计算机终端用户应积极配合信息中心共同做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工作。
第三十一条 本制度适用于全公司范围,由总裁办信息中心负责解释、修订。
第三十二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凡原制度与本制度不相符的,照本制度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