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融学毕业论文
《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简介:
内容提要: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给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应对危机,总结事件过程,反思
《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正文开始>>内容提要: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给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应对危机,总结事件过程,反思经验教训,西部金融产业发展应注意信贷过度集中的问题,推进并发挥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鼓励适度消费,建立严格的金融风险评估机制,加强财政金融的监管和立法,促进和保障金融产业稳健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西部地区;教训汲取;发展思考
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风暴,给全球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忧虑,尤其是金融业界更是谈虎色变。那么,这场金融危机究竟是如何引发,西部大开发,发展西部金融业从中应当吸取哪些教训?对此,本文作如下分析和思考。
一、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相关问题剖析
2007年4月,新世纪房贷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美国次级抵押信贷市场风险危机开始,此后伴随着美联储、欧洲、日本等先后几次向金融体系注资救市,以及美联储利率的不断下调,这场以雷曼兄弟倒闭为代表的华尔街风暴,逐步已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可划为三个阶段:一是债务危机,即金融机构向大量信用不良以及低收入群体贷款购房,贷款者不能按时还本付息所引起的问题;二是流动性的危机,即这些金融机构由于债务危机导致的不能够及时产生足够的流动性来应付债权人变现所引发的问题;三是信用危机,即人们对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金融活动产生全面怀疑所造成。探究这场金融危机的发生,如果从体制机制及相关财政金融宏观管理决策上分析,与美国债务经济模式和金融机制及金融宏观管理决策本身存在的问题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美国不劳而获的经济方式——债务经济模式,是一个地道的空壳经济,培育了美国经济增长的大气泡
众所周知,债务经济模式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使世界各国对美元的需求大增,以及当时的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放弃美元货币供应量的管制,改用利率作为调控宏观经济的货币手段的背景之下。即美国不再需要一般性的实业企业,除食品以外的一般消费品和一般性工业设备外,其他商品都从国际市场购买,并借此向世界输出美元。其他国家为了国际贸易结算顺利进行,不得不持有相当数量的美元储备,并购买美国债券或其他所谓安全的美元资产以保证美元储备保值增值。在这种金融框架下,只要美元国际结算货币的地位不倒,外国政府就永远需要美元储备,美国欠下的债务就永远不必归还,并且通胀或美元贬值会自然蚕食掉利息率。据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美国GDP制造业所占比例不到10%,制造业投资的增长率更少,而服务业在美国GDP中的所占比例高达80%。按美国著名学者安德森·维金的推算,美国每获得1美元的GDP,必须借助5美元以上的新债务。同时随着国际贸易量增加,美元债务随之也会增大。正是这种债务经济模式,既膨胀了美国经济,也为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即一旦消费信贷迅速膨胀引发次债危机,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都会产生急剧下降或增加,进而引发金融危机。
(二)金融投资激励机制失衡,导致金融过度膨胀
美国金融投资极度膨胀与金融投资激励机制失衡有极大关系。在债务经济模式下,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家与职业经理人只有把股票、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无限扩大,从中才可获得更多的收益。到2008年中期,美国各类衍生工具的名义金额高达200万亿美元。金融机构杠杆
率高达50~60倍,远远超过几倍、十几倍的正常水平,加剧了自身财务脆弱性①。而金融家和职业经理人却为其自身利益铤而走险,在证券化分析、系统风险估算甚至毁约概率计算上预测上不断出现失误。这种情形加之华尔街金融家们的不良行径,如各种违规套利,失实的传销手段,导致资产证券化的急剧膨胀。而资产证券化一旦过度,必然加长金融交易链条,金融市场的透明度随之降低,金融风险也会随之被空前放大。
(三)消费信贷金融监管的缺失
从Y=C+I+NX可知:美国巨额贸易赤字使净出口NX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为负值。而美国制造业投资增长率不断减小,2006年仅为2.7%,投资额仅相当于GDP的2.1%,并且金融投资仅能平衡贸易逆差,所以,美国也只有靠增加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仅2007年消费对美国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2%。然而现实是从1971年到2007年,美国民众的绝对收入水平下降,中产阶级人数大幅萎缩,并且失业率不断攀升。为解决这种矛盾,美国政府采取不断鼓励消费信贷的措施。即让原本没有资格借钱的人借钱消费,让原本没有能力买房的人购买住房。而金融监管的缺失,导致金融专家被利益所驱使,经济学家被公司所利用,最后政府监管成为摆设,风险预警能力丧失,这是形成系统性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又一重要原因。
(四)评级机制失信
美国众多的金融机构贷款出了问题,与金融评级机构严重失信分不开。由于金融机构的失信,使很多问题债券、问题银行长期被评估为“优等”,其中包括美国著名的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失信的评级机制蒙蔽了政府、企业和社会大众,也不得不使他们去吞下金融危机这个苦果。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西部金融产业发展应当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对各国的影响尤其是金融业的影响也正在向纵深发展。危机爆发之初,国际投资大亨索罗斯曾预言:“各国能否有效对付本轮金融危机,关键在于各自的政策效力。”面对危机,中国政府出重拳,采取加大投资,刺激消费,给经济“输血”等一系列有效措施。2008、2009两年新增投资4万亿人民币,2009年新增信贷近10万亿人民币。减税降费、贴现降息、家电下乡、汽车补贴,各地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效地应对这场危机。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面对危机“我们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很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趋势”②。目前这场危机似乎已近尾声,但是这场危机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尤其是中央第二个西部大开发规划即将出台,西部大开发将进一步加速,西部金融产业也面临难得的机遇,在此背景下西部金融产业发展应当汲取哪些教训,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一)在宏观经济决策上,必须根据国情区情制定产业政策,合理安排金融产业的发展比重,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平衡发展
在产业结构上农业和工业的比重应适度,金融发展的主导方向应当有效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有机结合。对此,首先要把农业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http:///wenzi/,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农业这个基础。切实加强财政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完善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根据城乡统筹的要求,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要努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大力培育西部农村金融市场,尽快建立银行农户互信机制,有效地推动西部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在当前扩大内需的情况下,重视“三农”问题和培育农村市场,金融业应采取有效措施,成立农业投资公司和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建立健全农业经济财政支撑机制,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满足农村信贷需求。
其次,要重视支持装备制造业、清洁能源和轻工业的发展。几年前,甘肃省委省政府就明
确提出要振兴装备制造业和轻纺工业,加快发展风电和清洁能源,这是符合甘肃实际的,有利于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也有利于解决目前工业发展的产业支撑面渐行渐窄,产业门类逐步向资源性产业缩减的问题。但是振兴发展装备制造业、清洁能源和轻工业要与金融银行互动和联盟。政府要设立发展引导基金和产业基金,通过政府引导基金促进产业基金发展,来支持相关产业的振兴规划的落实。同时,作为第三产业的金融业,其发展应立足于市场分工,履行服务于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职能,要支持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低碳经济的发展,要采取措施解决西部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的问题,推动和促进西部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信贷应均衡发展,不易过度集中,严格防范信贷风险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区域性经济总量较小、产业结构单一和可贷项目资源相对较少,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难免会出现贷款地域和期限相对集中的问题,这种情况必定出现信贷投放的同质化趋势,容易增加营销成本,不利于信贷结构调整和金融机构分散风险。为此,各级政府就要统筹配置信贷资源,在保证中央投资项目和地方重点项目配套贷款的同时,还应注意拓展业务和金融产品创新,多途径合理分散信贷风险,有效发挥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并实现金融产业的快速发展。
此外,房地产市场价升量降,应时刻警惕房地产信贷存在的潜在风险。仅以兰州市为例,据兰州房地产管理局网上售房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8月末商品房空置面积114.9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5.10%,比上年同期上升96.03个百分点,且2009年1月1日至9月15日兰州市网上销售房屋3 859套,面积44.92万平方米,成交均价为6 194元/平方米,去年同期销售房屋6 395套,面积74.82万平方米,成交均价为3 897元/平方米。房地产市场呈现价升量降的态势从而可能引发的风险亦值得政府以及金融机构部门重视。
(三)发展西部金融业要重视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是经济、金融发展的不竭动力。金融创新需要与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相匹配,而从西部金融业的发展来看,金融市场尚不发达,金融创新更是有限。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发展西部金融业,一方面我们要警惕市场无序和金融创新过度的风险,但必须要从国情区情出发,充分认识本地金融业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必须认识到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不仅中国金融市场与美国的金融市场存在较大差距,就是西部的金融市场与国内发达地区的金融市场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不仅规模小、数量品种少,而且金融创新程度也低,西部金融业还处在一个较低水平,因而,发展西部金融业就必须重视金融创新和金融改革,要努力完善区域性金融业发展框架,拓宽产业发展领域。当然,西部金融业的创新要立足于服务地方实体经济,要服从投资者的长期利益和风险承受能力,不能盲目创新。
(四)应加强财政金融的监管
投资银行近年来大量介入次贷市场和复杂衍生金融产品的投资,但是如果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效应过度放大,必然产生巨大的经济泡沫。要防范金融风险,实现金融市场的稳定和正常发展,必须要采用一系列的措施,严防金融过度膨胀和过度投机。要通过建立严格的风险评估机制和预警系统,加强对金融活动的日常监管和调控,及时发现金融运行的不稳定因素,防止金融风险积累及其向金融危机的转化,以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要建立金融重大信息发布制度,尤其要强化对政府公共投资的监管和信息公开,尽可能减少信息不对称。虽然目前西部地区的金融创新及金融市场还较落后,但对此必须要有清醒认识和及早采取全面防范的措施,要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做到未雨绸缪。在当前还应注意规范地方融资平台,防止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无节制膨胀问题,使金融业的发展健康平稳有序。
(五)国家及地方政府应鼓励适度消费
美国的超前消费经济模式可以说是次贷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在我国超前消费也已普遍。然而我们应在肯定这种消费模式对经济的积极作用下,要把握其规模的合理适
度。应该认识到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者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相辅相成,过度消费会导致过低储蓄,影响资本积累和银行资本流动,导致投资不足,这样会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当然,目前我国金融资本存在着过剩的问题,其根源并不在于消费,而在于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不适配,导致许多需要资本的企业贷不到款。
(六)要发展西部金融业必须大力开放西部金融市场,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金融创新产品如次级债券隐藏了系统化融资的规模,把风险变得比较不透明,所以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面对发达国家发达的金融系统和繁多的金融创新工具,中国以及西部无论实施“走出去”战略还是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都需要更谨慎。要建立国家和地区性的投资风险评估和风险化解机制,做到既慎重又积极。尤其要发展西部金融业,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要注意捕捉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发展机遇,大力开放金融市场,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外国金融机构和发达地方的金融机构来西部设点开业,扩大和激活西部金融业。当然西部金融业也应大力开拓新的市场,要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国家的金融业的联系和来往,建立共同市场,促进和推动西部的改革开放和发展。
(七)加强财政金融立法,完善政府监管责任,营造良好环境
要通过立法加大政府对金融企业的监管和社会责任,规定重大投资项目和金融产品风险的单位和领导的责任,强化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水准,建立健全金融评估、审查、监督的制度机制,并规定一旦出现失误,相关组织和领导应承担的责任。要提升司法机关处理金融违法犯罪的能力,建立健全金融系统的犯罪预防。在平等保护金融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严厉制裁金融违法犯罪行为,并通过建立相应的公共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引导社会公众正确理解金融创新的客观规律和法律体系,从而营造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同时,还应加强私募基金、对冲基金、信息评级机构的监管立法,全面构建预防金融危机的制度屏障。
第二篇:金融学毕业论文
《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简介:
内容提要: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给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应对危机,总结事件过程,反思
《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正文开始>>内容提要: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给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应对危机,总结事件过程,反思经验教训,西部金融产业发展应注意信贷过度集中的问题,推进并发挥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鼓励适度消费,建立严格的金融风险评估机制,加强财政金融的监管和立法,促进和保障金融产业稳健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西部地区;教训汲取;发展思考
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风暴,给全球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忧虑,尤其是金融业界更是谈虎色变。那么,这场金融危机究竟是如何引发,西部大开发,发展西部金融业从中应当吸取哪些教训?对此,本文作如下分析和思考。
一、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相关问题剖析
2007年4月,新世纪房贷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美国次级抵押信贷市场风险危机开始,此后伴随着美联储、欧洲、日本等先后几次向金融体系注资救市,以及美联储利率的不断下调,这场以雷曼兄弟倒闭为代表的华尔街风暴,逐步已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可划为三个阶段:一是债务危机,即金融机构向大量信用不良以及低收入群体贷款购房,贷款者不能按时还本付息所引起的问题;二是流动性的危机,即这些金融机构由于债务危机导致的不能够及时产生足够的流动性来应付债权人变现所引发的问题;三是信用危机,即人们对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金融活动产生全面怀疑所造成。探究这场金融危机的发生,如果从体制机制及相关财政金融宏观管理决策上分析,与美国债务经济模式和金融机制及金融宏观管理决策本身存在的问题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美国不劳而获的经济方式——债务经济模式,是一个地道的空壳经济,培育了美国经济增长的大气泡
众所周知,债务经济模式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使世界各国对美元的需求大增,以及当时的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放弃美元货币供应量的管制,改用利率作为调控宏观经济的货币手段的背景之下。即美国不再需要一般性的实业企业,除食品以外的一般消费品和一般性工业设备外,其他商品都从国际市场购买,并借此向世界输出美元。其他国家为了国际贸易结算顺利进行,不得不持有相当数量的美元储备,并购买美国债券或其他所谓安全的美元资产以保证美元储备保值增值。在这种金融框架下,只要美元国际结算货币的地位不倒,外国政府就永远需要美元储备,美国欠下的债务就永远不必归还,并且通胀或美元贬值会自然蚕食掉利息率。据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美国GDP制造业所占比例不到10%,制造业投资的增长率更少,而服务业在美国GDP中的所占比例高达80%。按美国著名学者安德森·维金的推算,美国每获得1美元的GDP,必须借助5美元以上的新债务。同时随着国际贸易量增加,美元债务随之也会增大。正是这种债务经济模式,既膨胀了美国经济,也为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即一旦消费信贷迅速膨胀引发次债危机,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都会产生急剧下降或增加,进而引发金融危机。
(二)金融投资激励机制失衡,导致金融过度膨胀
美国金融投资极度膨胀与金融投资激励机制失衡有极大关系。在债务经济模式下,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家与职业经理人只有把股票、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无限扩大,从中才可获得更多的收益。到2008年中期,美国各类衍生工具的名义金额高达200万亿美元。金融机构杠杆
率高达50~60倍,远远超过几倍、十几倍的正常水平,加剧了自身财务脆弱性①。而金融家和职业经理人却为其自身利益铤而走险,在证券化分析、系统风险估算甚至毁约概率计算上预测上不断出现失误。这种情形加之华尔街金融家们的不良行径,如各种违规套利,失实的传销手段,导致资产证券化的急剧膨胀。而资产证券化一旦过度,必然加长金融交易链条,金融市场的透明度随之降低,金融风险也会随之被空前放大。
(三)消费信贷金融监管的缺失
从Y=C+I+NX可知:美国巨额贸易赤字使净出口NX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为负值。而美国制造业投资增长率不断减小,2006年仅为2.7%,投资额仅相当于GDP的2.1%,并且金融投资仅能平衡贸易逆差,所以,美国也只有靠增加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仅2007年消费对美国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2%。然而现实是从1971年到2007年,美国民众的绝对收入水平下降,中产阶级人数大幅萎缩,并且失业率不断攀升。为解决这种矛盾,美国政府采取不断鼓励消费信贷的措施。即让原本没有资格借钱的人借钱消费,让原本没有能力买房的人购买住房。而金融监管的缺失,导致金融专家被利益所驱使,经济学家被公司所利用,最后政府监管成为摆设,风险预警能力丧失,这是形成系统性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又一重要原因。
(四)评级机制失信
美国众多的金融机构贷款出了问题,与金融评级机构严重失信分不开。由于金融机构的失信,使很多问题债券、问题银行长期被评估为“优等”,其中包括美国著名的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失信的评级机制蒙蔽了政府、企业和社会大众,也不得不使他们去吞下金融危机这个苦果。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西部金融产业发展应当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对各国的影响尤其是金融业的影响也正在向纵深发展。危机爆发之初,国际投资大亨索罗斯曾预言:“各国能否有效对付本轮金融危机,关键在于各自的政策效力。”面对危机,中国政府出重拳,采取加大投资,刺激消费,给经济“输血”等一系列有效措施。2008、2009两年新增投资4万亿人民币,2009年新增信贷近10万亿人民币。减税降费、贴现降息、家电下乡、汽车补贴,各地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效地应对这场危机。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面对危机“我们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很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趋势”②。目前这场危机似乎已近尾声,但是这场危机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尤其是中央第二个西部大开发规划即将出台,西部大开发将进一步加速,西部金融产业也面临难得的机遇,在此背景下西部金融产业发展应当汲取哪些教训,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一)在宏观经济决策上,必须根据国情区情制定产业政策,合理安排金融产业的发展比重,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平衡发展
在产业结构上农业和工业的比重应适度,金融发展的主导方向应当有效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有机结合。对此,首先要把农业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农业这个基础。切实加强财政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完善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根据城乡统筹的要求,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要努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大力培育西部农村金融市场,尽快建立银行农户互信机制,有效地推动西部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在当前扩大内需的情况下,重视“三农”问题和培育农村市场,金融业应采取有效措施,成立农业投资公司和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建立健全农业经济财政支撑机制,加快推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第三篇:电大金融学毕业论文
目 录
一、宿迁的邮政储蓄邮储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邮储银行会计的核算风险„„„„„„„„„„5
(二)邮储银行会计的操作风险„„„„„„„„„„5
(三)邮储银行会计的监督风险„„„„„„„„„„5
(六)邮储银行会计的内控风险„„„„„„„„„„5
(五)邮储银行会计人员的风险„„„„„„„„„„5
(四)邮储银行会计的结算风险„„„„„„„„„„5
(七)邮储银行的财务评价风险„„„„„„„„„„5
(八)邮储银行计划风险„„„„„„„„„„„„„5
(九)邮储银行市场风险„„„„„„„„„„„„„6
二、宿迁的邮政储蓄邮储银行会计风险的成因
(一)邮储银行会计制度不完善„„„„„„„„„„6
(二)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不够„„„„„„„„„„6
(三)邮政储蓄邮储银行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6
(四)操作风险管理文化落后„„„„„„„„„„„6
(五)会计信息提供上出现问题„„„„„„„„„„7
三、防范宿迁邮政储蓄邮储银行会计风险的对策(一)建立科学、全面、及时的会计信息系统情况„„„7(二)建立控制风险的监督保障系统„„„„„„„„„7(三)强化会计管理体制„„„„„„„„„„„„„„7(四)要强邮储银行内部控制„„„„„„„„„„„7(五)加强岗位培训„„„„„„„„„„„„„„„8
四、参考文献„„„„„„„„„„„„„„„„„9 浅谈宿迁邮政储蓄邮储银行会计风险防范
邮政储蓄邮储银行会计风险是指邮储银行机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因为会计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提供不真实,使得判断、决策发生失误最终导致邮储银行机构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邮政储蓄邮储银行会计风险的存在,给规范整个金融业的风险带来了一定的阻碍。这些年来,宿迁邮储银行会计风险也日益呈现出多样化、扩大化的趋势,宿迁邮储银行于2009年挂牌成立市分行,由负债业务发展为负债资产两方面业务,拓宽了业务发展的道路,也正式因为业务范围的增加,信贷业务的开办,才出现了种种会计风险。自成立至今已有数十例案件发生,如沭阳县假证件案件、宿城区某市场贷款业务迟迟收不回现象等等,可见加强宿迁的邮政储蓄邮储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是势在必行的。
一、宿迁的邮政储蓄邮储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当前,宿迁邮政储蓄邮储银行的会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邮储银行会计的核算风险。由于宿迁邮储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的种类范围多而复杂,很多邮储银行的风险都是与某个会计核算环节的失控有关,这导致邮储银行的每笔实际业务的会计核算中都要可能发生错误。
(二)邮储银行会计的操作风险。邮储银行人员在进行业务操作时,有时出于某种利益的追求,选择有利于相关利益人的会计方法,提供虚假信息。这种风险虽然发生的可能性小,但是其破坏性大。
(三)邮储银行会计的监督风险。邮储银行会计人员没有能尽到监督的责任,监督工作没有能及时到位,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更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会计风险的发生。一些社会审计机构审计质量不高,有的甚至违规执业,使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未被充分揭示。
(四)邮储银行会计的结算风险。具体表现为票据的结算风险、电子汇划的结算风险、信用卡的结算风险。
(五)邮储银行会计人员的风险。会计人员是会计活动的主体,由于会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或在执行会计制度过程中发生人为偏差、违规操作,使金融机构资金财产遭受损失也大有可能。如:前台会计人员在办理结算业务过程中,由于对票据防伪、防假识别能力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致使邮储银行资金被诈骗、冒领;有的会计人员对支票折角核对存在认识误区,以为开户单位的经办人员都较固定、相互熟识,忽视或省略折角核对印鉴这一程序,致 使潜在的会计风险成为现实;还有的会计人员没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致使银行的资金资产遭受损失。人员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具体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岗位职责不清。
(六)邮储银行内控风险。会计工作是保证商业邮储银行健康运行的基础,工作风险的反映、预测和分析均依赖于及时、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若会计行为违规信息失真不仅无法满足防范。风险的信息需求而且将带来风破损失加大的可能性,如收入不报、成本不实、截留利润、搞两本账等将造成邮储银行资金被截留、贪污、盗窃的风险。会计内控制度执行不严使假造票据、伪造凭证等存在违法违纪行为得不到控制必然造成结算资金、内部往来资金被套取、侵吞、挪用、骗取的风险。
(七)邮储银行财务评价风险。国有商业邮储银行以效益为核心的经营目标,确立客观上要求其在符合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有健全的以财务业绩考核为中心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财务报告。作为考核各级行经营业绩的主要依据其合理性、有效性完全取决于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财务定量评价最直接、最更要的资料,是财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如果会计行为违规经济效益不真实必然使财务评价失真。
(八)邮储银行计划风险。会计行为为风险的影响渗透于邮储银行经营计划全过程,信贷计划既要包括对未来项目市场的预测又要建立在对过去信贷资产收益的分析基础之上,如果会计行为违规夸大信贷资产收益率使一份非可行性论证分析报告在虚假会计信息的掩盖下通过,就会造成信贷资产损失的风险;又如对高息揽触不能及时监督和反映不仅会造成到期不能支付的风险而且使筹资计划失去科学性,甚至会诱发信贷计划无资金来源保证的信贷风险,总之会计行为违规会影响到综合经营计划的正确编制以造成资金使用风险。
(九)邮储银行市场风险。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是市场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邮储银行如果会计工作漏洞百出假账泛滥,不仅破坏了市场竞争的有序性、干扰市场运行,而且依据失真的会计信息无法准确进行市场定位,必将造成经营风险最终受到市场无情的惩罚,会计信息对内部资源配置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错误的会计信息会误导资金流向使国有商业邮储银行内部资源配置缺乏效率竞争能力下降,面临在市场竞争中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二、宿迁的邮政储蓄邮储银行会计风险的成因
想要防范邮储银行的风险,全面提升邮储银行防范风险能力,首先就要弄清楚其成因。邮储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上普遍存在诸多缺陷,这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邮储银行会计制度不完善,邮储银行相应的会计制度没有能够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完善,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基层网点风险防范意识差,其建设严重落后于其他银行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此外,邮储银行目前实行的是单式凭证制度,这对于处于计算机网络广泛快速运用的时代来说,单式凭证制度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趋势,各种问题逐渐突出。
当前其他已经大量依靠计算机处理各项业务,任何一笔业务在技术上都可以实现一人同时记载收付款双方的账户,许多业务都已经采用复式凭证,因而此时,复式凭证制度的优越性已经远远大于单式凭证制度。并且单式凭证制度操作复杂,需要的凭证多,工作量大,完成的时间长,严重影响了邮储银行会计工作的质量。
(二)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不够,宿迁现在的经济模式为市场经济模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同时,各种市场经济所常见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因此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需要一个完善的金融监管模式来控制邮储银行的风险控制。邮储银行会计外部政策环境不完善,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无法及时有效地将风险损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在管理上,缺乏一个有效的指导,没有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除此之外,有的邮政储蓄邮储银行没有按照市场规则公平竞争,例如,某些地方保护主义情况严重,使某些邮储银行享有某些政策优势,造成金融市场秩序的混乱。甚至有的邮储银行不遵守金融法规和制度,因此难以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
(三)邮政储蓄邮储银行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邮政储蓄邮储银行为了跟上外界环境的变化,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大量招聘邮储银行人员,一些新手一时很难适应工作环境,对于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没能很好的掌握有的邮储银行将目光放在会计电算化的运用上。忽略了对会计人员的相应业务的培训,导致邮储银行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下降,而真正精通业务、懂会计电算化知识的人才匮乏。并且有的业务人员素质低,为了个人的利益做出违背道德甚至违背法律的事,致使目前邮储银行会计内控制度的执行效果不够理想。邮政储蓄邮储银行会计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对防范邮储银行会计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
(四)操作风险管理文化落后,风险管理文化是一种融合现代商业邮储银行经营思想、风险管理理念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与一体的文化是商业邮储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风险有怎样的认识就会有怎样的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框架存在缺陷会使得严密的内控体系出现漏洞出现风险损失在所难免。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内邮储银行业在操作风险 管理框架上的缺陷表现在:缺乏专门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和基层分支机构风险管理职能缺失。
(五)会计信息提供上出现问题,会计人员在向邮储银行的管理者提供会计信息上,没能做到及时、有效、完善,信息分类比较粗,提供的信息比较笼统,没能提供准确的或是针对性强的信息,造成现阶段会计信息可加工性差,传递的信息的可用性和有效性差,不能满足风险管理对信息复杂多变的要求。
三、防范宿迁邮政储蓄邮储银行会计风险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全面、及时的会计信息系统情况,邮储银行在接受贷款申请时,应要求其报送经注册会计师审计验证后后的会计报表,并要求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承担连带责任。
1.同时,在接受贷款申请时,还应要求借款企业必须提供现金流量表,并将原先着重对企业利润指标和静态财务时,除要企业报送主要会计报表以外,还应要求企业提供能详细披露其偿债能力的补充会计信息,如应收帐款的帐龄分析资。
2.邮储银行应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将每一借款企业的情况,包括企业的会计报表及补充会计信息、担保抵押、信用度及开户情况等输入计算机,建立完善、连续的邮储银行信贷信息数据库,从而实现邮储银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状况的完整、连续、动态的监控,以便及时发现企业异常,防止企业重复抵押、多头担保等不规范行为和高负债经营等现象的发生。
3.设置专门科目,加强对邮储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状况的反映。早在1998年初,中国人民银行颁发了《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要求商业邮储银行将全部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该分类方法将风险确认为贷款分类的标准,这是风险防范意识在邮储银行经营管理中得到重视的体现。
但迄今为止,各商业银行在会计核算上,贷款科目按期限设置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部分邮储银行对不良贷款中设置一映。如果增设“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四个贷款科目,则可以加强对邮储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状况的反映,给信贷及有关管理部门提供警示性资料,从而更有利于邮储银行自身控制风险。
(二)建立控制风险的监督保障系统,加大稽核盟督的力度建立起对邮储银行风险实施动态监控的机制,将反映邮储银行风险的各项指标与邮储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警戒值相对比,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反馈信号,敦促并监督各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修正措施。
此外,事中监督还应包括对邮储银行业务规范和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以维护法规的统一性和严肃性。事后监督主要应通过对凭证、帐簿和各种报表的检查分析,对邮储银行稳健 经营的结果进行全面复审检查,考核各单位有关控制邮储银行风险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与措施,以进一步具体可采取以下手段:
1.通过柜面监督邮储银行信贷资金的使用,防止信贷资金被借款人不合理挪用、挤占,监督其按借款合同的规定使用资金,并在到期前促使其及时归还。
2.对抵押物、质押物的价值评估应严格按规定设帐登记,强化其应有的。
(三)强化会计管理体制,杜绝违规经营、帐外经营及帐外经营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了邮储银行会计管理体制下存在着弊端,影响到会计职能作用的发挥,使得正常的会计信息难以及时获得,不仅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还容易掩盖问题,推迟问题的暴露,延误了化解风险的时机。
因此,只有尽快实现邮储银行内部的统一的会计管理体制,才能有效地扼制违规经营和帐外经营,控制邮储银行经营风险。各商业邮储银行可以考虑采用会计人员委派制和派驻稽核特派员的办法,强化统一的会计管理。
(四)加强邮储银行内部控制,保障邮储银行业务的安全、稳健控制邮储银行会计风险,最重要的是加强邮储银行内部控制,加强邮储银行内部控制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授权制度包括各个会计岗位人员的工作授权,如办理邮储银行承兑汇票授权; 2.信用卡限额的授权;资金划拨的授权等。加强了这些授权的管理,不仅使可能的贪污犯罪现象受到限制,且一旦发生这类事件,受理行也可以从反常的情况中察觉,从而严密地加以控制。又如会计科目使用的授权,会计检查和更改会计事项的授权等等,都应是十分细致的规定,不能笼而统之,而应根据每一家邮储银行营业单位的规模,客户情况及每一个会计人员的工作阅核算制度,增强财务核算的准确性,防止虚假成本、虚假利润掩盖下的风险;
3.坚持联行基本规章制度,防止邮储银行内部联行案件的发生,避免邮储银行资金的直接流失;
4.加强邮储银行内部管理,坚持出纳“四双制度”一即双人临柜、双人管库、双人守库、双人押运制度,以便有效地控制金融系统内部大案、要案的发生,从而控制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维护邮储银行资金的安全。
(五)加强岗位培训,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要把好用人关,对会计人员的任用必须择优安排,会计人员的调整,必须征得会计主管人员的同意,要保持会计队伍的相对稳定,特别是业务骨干的相对稳定。
1.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法制教育,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会计队伍;
2.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组织开展方式灵活、多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岗位 培训活动,使会计人员熟练掌握各项业务技能;
3.要培养造就优秀的会计主管人员,会计主管必须由政治素质好、业务精通,组织能力强的员工来担任;五是要科学考评会计工作,建立奖优罚劣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加应该注意经济全球化与金融风险研究的特别关系,我们应该积极的应对政策,避免再次出现以上的情况,我们应该在别人的失败地方吸取经验,在成功的地方学习,努力的做好每一步。在金融风险的历练中成长,了解风险才能及时化解风险,邮储银行一个新兴的银行,需要不断总结,不断改良才能真正成为国有第五大银行。
参考文献:
[1] 赵亮.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研究——以招商邮储银行为例 [D],2009。
[2] 牟静.我国商业银行会计营运后台集中操作风险防范 [D],2010。
[3] 张喜梅.对商业银行会计内控机制的探讨 [J],新疆金融,2009,(3)_3。
[4] 傅伟.刍议商业银行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 [J],商业会计,, 2011,(12)_2。
[5] 郑璐.关于建立完善银行会计内控制度的思考 [J],经济师,2009,(6)_2。[6] 刘中华,伍俊妍.商业银行会计制度设计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J],南方金融,2010,(4)。
[7] 李娟,张杰.浅议商业银行会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J],中国商界,2010。
[8] 赵雅婷,张洋.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探讨 [J],经济视角,2010,(24)。
第四篇: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侨光电大2012秋金融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指南
(一)宏观金融调控问题
1.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
[提示] 此题的论点在于,必须对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进行调整,在论述过程中,可以介绍过去我国对货币政策目标的讨论,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出台的背景通过论述经济金融形势的新变化,得出调整的方向和目标。
(二)货币政策比较问题
7.增加有效需求的途径初探
[提示] 有效需求不足仍然是我国目前经济中的主要问题,针对目前已经采取的许多宏观、微观政策,提出自己的对策建议,并提出论据,展开论述。
(三)我国的利率政策问题研究
(四)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
(五)政策性银行问题研究
(六)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研究
(七)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八)分业经营与全能银行
(九)资本市场与国企改革
(十)农村信用合作制度研究
(十一)国债问题研究
(十二)银行改革研究
(十三)非银行金融机构问题研究
(十四)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研究
(十五)银行并购问题研究
(十六)货币市场论题
(十七)资本市场论题
(十八)保险学论题
第五篇:本科毕业论文—金融学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研究专 业:金融学答辩序号:
目录
1.摘要和关键词-----------------------------3 2.【正文】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概述-------------------4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概念-------------4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4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识别分析----------5
(一)信用风险的成因---------------------5
(二)风险评估的方法---------------------6
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6
(一)建立健全贷款管理责任制-------------6
(二)审慎、有效地授信-------------------7
(三)在贷款定价中考虑风险因素-----------7
(四)贷款分散化-------------------------8
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控制------------------8
(一)贷款风险分类-----------------------8
(二)信用风险控制措施-------------------9
五、操作风险管理---------------------------10
(一)操作风险识别----------------------11
(二)操作风险评估----------------------11
(三)各业务线操作风险点与风险控制------11
(四)操作风险的报告与监控--------------12
六、结束语-12 参考文献---1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研究
摘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形式下,现代经济越来越依赖于金融业的发展,信用风险管理也就成为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许多信用风险的分析方法被应用到银行机构的风险分析及信用评级中,大量的学者对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做出了理论与实证的研究,可以说信用风险管理与评估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论。本文叙述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对加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几条对策,旨在为我国商业银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提供借鉴和研究思路。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研究
【正文】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概述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概念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概念,目前学术界也有一定的分歧,大家都有各自的观点和理解。
1.韩军在《现代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中指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受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使商业银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2.凌江怀在《商业银行风险论》中提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银行蒙受经济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机会的可能性。
从以上两位学者提出的概念可以看出,第一种观点是光阐述了商业银行的负面性(风险损失),从而忽略了商业银行的正面性(风险收益),所以说第一种观点在理论上是不完善的。第二种观点虽然将风险扩展到了“损失”和“收益”两个方面,其实质是将风险定义为“不确定性”。用不确定性界定风险在逻辑上就显得不够严密。
因此总结以上观点来定义,概念应为: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由于受事前无法预料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或未来的实际情况变化与预期不相符,其实际获得的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从而导致商业银行蒙受经济损失或不获利,丧失获取额外收益机会的可能性。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
1.客观性。商业银行只要在经营活动中,信用风险就客观存在。绝对零风险的业务在商业银行活动中几乎是不可能的。
(1)在市场的经济活动中,不可避免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所获得的信息并不能全面、可靠,所以就可能造成决策的错误和误差,可能导致投资的失败。引起经济活动中的损失。
(2)市场参与者存在着一定的投机偏好。追求收益最大化以及风险最小化,导致道德风险的产生,他们可能运用各种投机的方法不正当手段以牟取暴利,这些因素的存在
使得信用风险不可避免。
(3)金融对象的复杂性。金融自由化,交易对象也日趋多样化,原本简单的信用交易已经完全无法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交易的环节多了,复杂了,信用危机也就出现了,所以完全避免风险几乎是不可能的。
2.可控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虽然不可避免,但是风险可以进行识别和预测,在根据具体情况来控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经济主体行为适当的约束,不断地健全与创新,使风险造成的损失大大降低。
3.加速性和传染性。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加速发展,各个金融业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商业银行风险一旦爆发,就形成了连锁反应,也快速传染到社会的其他经济主体。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识别分析
(一)信用风险成因
1.客观因素:没有偿还能力。个人经济方面出现问题,没有能力去偿还所造成的信用风险。
主观因素:没有还款意识。这主要是借款人的品格问题,借款人的品格是指借款人不仅要有偿还债务的意愿,而且具备在负债期间能够主动承担各种义务的责任感。这种信用风险也可称为信用缺失。2.联单对称信息与不对称信息
对称信息是在市场经济关系中,经济主体双方都了解对方所具有的知识和所处的经济环境或是经济主体双方都掌握对方所具备的信息度。
不对称信息是某些市场参与者拥有的信息,但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这些信息,及某些参与人拥有的私人信息。信息的不对称会造成道德风险的产生,从而影响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及效率。
(二)风险评估的方法
1.主观判断法。专家及管理者通过大量的知识、经验和技能,通过主观判断来度量风险的大小,有较强的灵活性。
2.评级法。建立一个风险评级指标,对管理对象进行考核,给出分值或等级分类,这种方法应用面广,综合性强。
3.统计估值法。根据历史资料来评估风险的大小,不仅可以估计风险发生的概率,还可以估计出风险变动的幅度,主要采用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用这种方法度量出来的金融风险是否准确,关键取决于历史资料的数量和质量。
4.数理统计法。在资料稀少时,通过数学模型的方法来度量风险。
5.模拟法。风险管理人员围绕着需要评估的风险来设定假设的情境,根据情境来估算风险的大小。
6.假设验证法。提出假设,根据信息来检验假设是否合理。
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
(一)建立健全贷款管理责任制
1建立审贷分离制度。形成了相互制约的机制,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权利和责任。
2.建立分级审批制度。商业银行应当根据业务量的大小、管理水平和贷款风险度确定各级分支机构的审批权限,超过审批权限的贷款,应当报上级审批。各级分支机构应当根据贷款种类、借款人的信用等级、抵押物、质物和保证人等情况确定每一笔贷款的风险度。
3.建立和健全信贷工作岗位责任制。将贷款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的管理责任落实到岗位、个人,严格划分各级信贷人员的责任。明确目标,真正做到权责清晰。
4.建立和健全贷款审查委员会。商业银行各级机构应当建立有行长或副行长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贷款审查委员会,负责贷款的审查。
5.实行行长负责制。贷款实行分级经营管理,各级行长应当在授权范围内对贷款的
发放和收回负全部负责。
6.实行监察和岗位轮换制。信贷岗位定期轮换,防止一手遮天,长期隐藏、掩盖问题。
(二)审慎、有效地授信
授信:商业银行向客户直接提供资金支持,或对客户在有关经济活动中的信用向第三方做出保证的行为。在识别、判断和测度信用风险的基础上,授信管理人员根据可能产生或存在的信用风险,选择不同的授信方式和额度。
如果借款人的资信可靠,偿债能力强,现金净流量和现金流量比率充足,则可以考虑以信用贷款的方式提供贷款。如果借款人的自信和偿债能力均一般,现金净流量和现金流量比率不很充足,则要考虑以担保贷款的方式授予信用,或保证贷款,或抵押贷款,抑或是质押贷款和要求投保贷款保险等,视借款人所能提供的担保标的经银行比较选择、优中选优而定。如果借款人的资信很差,偿债能力也不乐观,现金净流量和现金流量比率同样也不充足,则要采取拒绝贷款的断然措施。
进行授信时,针对不同的授信品种,商业银行的授信管理人员应该进行侧重点不同的考察。
(三)在贷款定价中考虑风险因素
1.成本加成模式
(1)资金成本。银行为筹集贷款资金所发生的成本。
(2)贷款费用。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调查、信用分析所发生的费用;抵押物估价费用;文本费、整理保管费用;工资、津贴费用;仪器设备折旧费用等。
(3)风险补偿费用。每笔贷款的风险程度各不相同,由于贷款的对象、种类、期限及保障程度的不相同。
2.基准利率加点模式。此种贷款定价模式是“外向型”的。它以市场一般价格水平为出发点,寻求适合本行的贷款价格。通过这种模式制定出的贷款价格更贴近市场,从而可能更具竞争力。需要注意的是此种模式不能孤立地使用。在确定“风险加点”幅度 7
时,应充分考虑银行的资金成本。
3.客户盈利分析模式。银行在为每笔贷款定价时,应考虑客户与本行的整体关系,即应全面考虑客户与银行各种业务往来的成本和收益。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银行与某一客户进行业务往来,必须能够保证有利可图或至少不亏本。用公式表示为:
来源于某客户的总收入≥为该客户提供服务成本+银行的目标利润鉴于贷款利息是银行的主要收益来源
客户盈利分析模型体现了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这种模型对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它以银行的电脑系统能够实现分客户核算为前提。
(四)贷款分散化
银行通过贷款的分散化来降低信用风险。贷款分散化的基本原理是信用风险的相互抵消。想要减少一定的信用风险,则应坚持贷款投向多元化、多样化,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购买保险的方式将贷款等信用风险转接给保险公司。现在开展得比较多的是住房按揭贷款保险。
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控制
(一)贷款风险分类
1.正常类贷款。指的是那些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的贷款。
2.关注类贷款。是指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的贷款。
3.次级类贷款。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重组后的贷款如果仍然逾期,或者借款人仍然无力归还贷款,应至少归为可疑类。重组贷款的分类档次在至少6个月的观察期内不得调离,观察期结束后,应严格按照本指引规定进行分类。
4.可疑类贷款。如果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可能造成较大的损失,这样的贷款就是可疑类贷款,这类贷款是借款人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5.损失类贷款。如果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那么这样的贷款就是损失贷款。如借款人和担保人被依法宣布破产,经法定清偿后无法还清贷款;借款人失踪、死亡或遗产清偿后,还是未能还清贷款;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保险补偿,确实无力偿还的贷款;经有关部门批准进行核销的贷款;借款人虽然没有破产,工商管理部门也没有吊销其营业执照,但企业早已经关停,或是名存实亡;由于体制原因或历史原因造成的,债务人主体已经消亡而被悬空的贷款。
(二)信用风险控制措施
1.督促借款人进行整改,积极催收到期贷款。银行一旦发现贷款出现问题或者风险,就应立即着手盘查,查明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借款人在经营管理上的确存在问题,但问题并不严重,就应该加强与借款人的沟通与联系,督促其调整经营策略,改善财务状况。如问题严重。应及时向贷款主管部门反应情况,必要时再向上级汇报。改进管理措施,做出改整计划。对于已经到期的到期而不能偿还的贷款,银行要敦促借款人尽快归还贷款;如果借款人仍然未还本付息,或是以种种理由拖延还款,银行应主动派人上门催收,必要时,可以从借款人的账户上扣收贷款。
2.签订贷款处理协议。(1)贷款展期。银行贷款展期是某笔贷款到期后,客户因为资金周转等原因无法立即偿还,向银行提出申请后,经过银行审核同意给予期限上宽延。对于那些确实因客观原因而使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的贷款,银行可以适当延长还款期限,办理贷款展期。(2)追加新贷款。有些贷款不能按时偿还的原因是由于借款人缺少关键设备,使生产经营规模难以扩大,或是产品质量不稳定,或是由于生产经营资金或项目投资资金不足,从而不能形成生产能力,或是不能及时生产出产品而造成的。对于这种情况,银行应在充分论证,确认清楚能够获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大前提下,适当追加新的贷款来帮助借款人解决燃眉之急,从而实现和扩大经营收入中收回新旧贷款。(3)追加或调换担保。当银行发现贷款风险明显时增大时,或是监控人员提供的担保已经不足以保证贷款本息的安全或者补偿可能发生的贷款损失时,银行应及时要求借款人提供新的担保或者调换原有的担保,来增加对贷款本息的保障程度。(4)对借款人的经营活
动做出限制性规定。如果借款人不能及时归还贷款,为了保证贷款债权的安全,在银行认为有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贷款处理协议对借款人的经营活动做出限制性的规定。(5)银行参与借款人的经营管理。对于那些因经营管理不善而导致贷款风险出现或增大的借款人,银行可以在贷款处理协议中要求同意银行派人参加借款人的董事会或高级经管层,参与借款人重大决策的确定,要求派员监督或管理贷入资金的流动。
3.落实贷款债权,防止借款人逃、废银行贷款。(1)借款人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银行应督促承包方或出租房与合同房在合同中明确各自的还贷责任,并办理相应的抵押、担保手续。(2)借款人实行兼并时,被兼并方所欠贷款本息由兼并企业承担;实行合并的借款人的原有债务,由合并后产生的新经济主体承担。(3)借款人实行股份制改造时,贷款银行要参与资产评估,核实资产负债,不准用银行贷款入股。(4)对借款人发生分立的,应要求其在分立前清偿贷款债务或提供相应的担保。(5)银行有权要求参与处于“疾病”、破产或股份制改造等过程中的债务重组,要求借款人落实贷款还本付息事宜。(6)对于合作的借款人,银行应要求其继续承担此前的贷款归还责任,并要求期间所得收益优先归还贷款。(7)借款人的财产被有偿转让时,转让收入要按法定程序和比例清偿贷款债务。(8)借款人决定解散时,要先清偿贷款债务,并经有关部门批准。(9)借款人申请破产时,银行要及时向法院申报债权,并会同有关部门对借款人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全面清理。
4.运用法律手段,强制清收贷款本息。当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经银行多方努力后依然不能收回时,银行就可以使用法律手段来清偿贷款。
5.呆账冲销。经过努力,最终依然无法收回的贷款应列入呆账,由计提的贷款呆账准备金冲销。这是通常的做法。特殊情况下,可以争取政府的支持,出台专门的政策予以冲销。
6.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近年来,管理信用风险的方法是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资产证券化是将有信用风险的债券或贷款的金融资产组成一个资产池并将其出售给其他金融机构或投资者。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均为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7.信用衍生品。是一种金融合约,提供与信用有关的损失保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信用衍生品是贷款出售及资产证券化之后的新的管理信用风险的工具。
五、操作风险管理
(一)操作风险识别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1.人员因素涵盖了所有与银行内部人员有关的事件引起的操作风险,具体包括操作失误、违法行为、越权行为、违反用工法、关键人员流失和劳动力中断六种情况。流程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业务流程设计不合理或流程没有被严格执行而造成损失的风险。
2.系统因素引起操作风险的情况可以分为系统失灵或瘫痪、系统本身的漏洞以及客户信息安全性。
3.外部事件引起银行损失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外部欺诈、外部突发事件和外部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
(二)操作风险评估
操作风险量化的方式常用的有三种: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1.基本指标法也称单一指标法,它不区分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种类、规模和业务的类型。
2.标准法又称多指标法,它是基本指标法的一种改进。监督当局对八类业务收入的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制度了不同的乘数,然后每类业务也用前三年总收入平均数乘以该乘数,由此得出不同类业务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
3.操作风险评估的高级衡量法又可以分为内部衡量法、损失分布法和极值理论模型。
(三)各业务线操作风险点与风险控制
1.参照巴塞尔委员会商业银行业务线划分标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从存款与柜台业务、授信业务、资金业务、中间业务、会计业务等主要业务分析操作风险点和风险控制的措施。
(四)操作风险的报告与监控
1.商业银行的各业务单位、职能部门、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等相关机构应该定期向高级管理层呈送报告。操作风险报告的内容大致包括:内部财务、操作、合规性数据以及有关决策的事件和情况的外部市场信息等。提交给高级管理层的风险报告中首先要列明经评估后的风险状况、损失事件、关键指标、成因与对策和资本金水平等方面。
2.除监测操作损失事件外,金融机构应该明确适当的指标,以便为将来损失增大的风险提供早期预警。常用的关键风险指标主要有:人员在当前部门的从业年限、员工人均培训费用、客户投诉占比、失败交易数量占比、交易结果和财务核算间的差异、前后台交易不匹配占比、系统故障时间、系统数量、反洗钱警报占比等。
六、结束语
本文从商业银行角度出发,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进行研究。通过现有的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学者、教授的理论观点,解决商业银行现有的信用危机,根据商业银行的特点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建立风险管理数据库,完善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系统,实现商业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军;现代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 凌江怀;商业银行风险论.人民出版社.2006 [3] 田新时;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6 [4] 陈忠阳;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 简兵;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保险学院硕士论文.2006
[6] 杨宜;国有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0 [7] 董积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5 [8] 郑明;商业银行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9] 杨军;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与识别的研究.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3 [10]宋清华、李志辉;金融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11]方洪全;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4 [12]张建友;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13]时辉虹、万辉;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操作风险及对策.研究金融论坛.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