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职务之便骗取其他单位财物构成何罪发展与协调

时间:2019-05-13 22:27: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利用职务之便骗取其他单位财物构成何罪发展与协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利用职务之便骗取其他单位财物构成何罪发展与协调》。

第一篇:利用职务之便骗取其他单位财物构成何罪发展与协调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利用职务之便骗取其他单位财物构成何罪?

[案情] 2004年初重庆市公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因改制,需到国土局办理土地出让手续,交纳土地出让金,将公司占有的几快土地由划拨变为出让性质。

犯罪嫌疑人丁某当时任重庆市沙坪坝区国土局资产地籍科副科长,具体经办该项业务。2004年初,丁某接到重庆市公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交来办理土地出让手续的资料后,经过初审,符合出让条件,然后测算出土地出让金为293万元。随后丁某将审验材料逐级报批后,于2004年6月将材料上报市国土局土。在办理过程中,丁某利用职务之便,要求该公司委托重庆顶加房地产中介公司(丁与沙坪坝区国土局土地登记中心的工作人员张某合办)代办该业务,并对重庆市公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许诺可以将土地出让金从293万元优惠至250万元(按照有关规定土地出让金是不能上下浮动的,丁某的真实目的是为了让重庆市公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觉得有利可图,以便从该公司骗取现金)。在具体经办程中丁某伙同沙坪坝区国土局土地登记中心的工作人员张犁(另案处理)采取开“头大尾小”[①]的发票,私刻国土局公章和偷盖国土局公章,伪造土地出让合同、国土证等手段,骗取重庆市公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用于交纳土地出让金的资金,共计250余万元,丁某将其中的210万用于偿还赌债、私人债务以及个人生活消费,另外40万元由张某获得。

[争议]

针对丁某的行为,应该如何定性?有三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观点认为丁某的行为涉嫌构成贪污罪。理由: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务的行为。在本案中,丁某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伙同沙坪坝区国土局土地登记中心的工作人员张犁(另案处理)采取开“头大尾小”的发票,私刻公章和偷盖公章,伪造土地出让合同等手段,贪污土地出让金250余万元,其行为涉嫌贪污罪。

第二种观点认为丁某的行为涉嫌构成挪用公款罪。理由:丁某在该案中,是想将土地出让金暂时挪用,用于归还赌债及个人私人债务,等自己有钱后再拿钱去帮重庆市公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办国土证,其行为属于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主观上只是暂时占有公款的目的,具有归还的意愿,并非想永久占有该笔资金。因而丁某地行为是涉嫌构成挪用公款罪,而不是贪污罪。

第三种观点认为丁某的行为涉嫌构成诈骗罪。理由:丁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伪造的土地出让合同、国土证取得重庆市公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信任,骗取其250万元资金,并将其中的210万元用于个人偿还赌债、私人债务及生活消费,其行为涉嫌构成和诈骗罪,.[评析]

笔者同意第三种观点,丁某明知自己客观上没有偿还能力,却仍然将重庆市公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210万元用于偿还赌债、私人债务以及个人消费,因而我们可以认定丁在主观上对这笔钱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另外,丁某出具虚假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国有土地使用证,以及为了防止事情败露而伪造土地抵押专用章等客观行为也印证了其主观上具有非法占为己有的目的。客观上,丁某采取隐瞒事实真相,私刻印章,出具虚假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国有土地使用证等手段,骗取重庆市公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为办理划拨土地转变为出让土地而支付的费用250万元,表现在:

一、丁对重庆市公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承诺,若由中介公司来代理土地出让事项,则出让金可以从293万元优惠至250万元,但事实上根据相关文件规定,土地出让金是不能上下浮动的,因而丁某对重

庆市公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隐瞒了土地出让金是不能上下浮动这一客观真相,使被害单位产生了错觉,信以为真,将财物自愿地交给了丁某。

二、丁某故意编造客观上不存在的虚假情况,骗取了被害单位重庆市公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信任,即隐瞒事实真相,私刻印章,出具虚假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国有土地使用证,私自打印了国土证,偷盖市国土局公章,重庆市公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也正是看到了盖有市国土局公章的国土证,才对丁某产生极大的信任,从而自愿将250万元钱交给了他而不是按规定交给市国土局,其行为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那丁某的行为为什么不够成贪污罪?理由如下:丁某将公路公司的各种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后报到了市国土局土地利用处,该处经过审核同意重庆市公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性质由划拨改为出让,应交纳土地出让金293万元,遂叫丁某通知重庆市公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去市国土局交纳土地出让金(土地出让金统一由市国土局收取,任何个人不得收取)[②]和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正本),但丁某一直没有通知重庆市公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去市国土局交纳土地出让金和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正本)。反而是在重庆市公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土地出让手续进入国土局的审批程序并且已经审批完成,应当交纳出让金办理国土证之时,丁某利用自己是国土局工作人员的职务之便伙同沙坪坝区国土局土地登记中心的工作人员张某采取开“头大尾小”的发票,私刻公章和偷盖公章,伪造土地出让合同等手段,骗取重庆市公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250万元,将其中210万元用于偿还赌债和私人债务以及个人消费。因此重庆市公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根本就没有去市国土局交纳土地出让金,因而重庆市公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交给丁某的250万元,从性质上讲还不是市国土局收到的土地出让金,因为市国土局还没有收到这笔钱,这笔钱仍然属于重庆市公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所有,尚未成为国有财产,且丁某也不具有受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委托收取土地出让金的职责,其行为并非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骗取公共财务,因而丁某的行为并不是贪污国家的土地出让金,而是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伪造土地出让合同及国土证等手段骗取重庆市公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资金的行为。

丁某的行为也不构成挪用公款罪,理由:主观上,挪用公款罪只是暂时占用公款的目的,具有归还的诚意,而本案中,丁某明知自己客观上没有偿还能力,却仍然将重庆市公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210万元用于偿还赌债、私人债务以及个人消费,即丁某已经将这250万处置了,他自己占有210万,剩下的大约40万由张某获得,以及其出具虚假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国有土地使用证,以及为了防止事情败露而伪造土地抵押专用章等客观行为也印证了其主观上具有非法占为己有的目的,而非只是挪用。另外,客观上,挪用公款罪侵犯的是公共财产的使用权、收益权,而本案中,丁某的行为侵犯的是重庆市公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财产的所有权,因而丁某的行为不符合挪用公款罪的犯罪构成要件。

[处理结果]

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诈骗罪判处丁某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注释:

[①] 所谓“头大尾小”的发票,即将土地出让金填写在发票的第一联,余下的存根联、记帐联单独填写小金额收费的做法。

[②] 《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与有偿使用(含企业改制土地使用权处置)审批流程》规定:审批手续由申请人交办件大厅,经办人员现场勘查、办理、处长审核后,报分管副局长、局长审批,之后土地利用处开出缴款通知书,用地单位到财务处缴纳土地有偿使用价金或管理费,土地利用出发出市政府关于建设用地批复文件、土地出让合同及用地红线图,由办件大厅交申请人

第二篇:中华民族未经单位批准发放奖金构成何罪

未经单位批准发放奖金构成何罪?

「简要案情」

曾某、宁某和刘某系重庆某事业单位员工。2000年5月,该单位设网络中心,任命曾某为网络中心副主任,主持全面工作,宁某为网络中心员工。2002年7月,刘某大学毕业后也分到该网络中心工作,全网络中心员工共三人,具有相对独立的管理权限。2003年10月网络中心对外开放,并收取适当上网费,即每小时一元,收费后上缴单位设备处,再由设备处上缴单位财务处。此间,因网络中心工作量增加,且其他科室有收费提成的情况,曾某、宁某和刘某以网络中心名义向单位领导请示提成部分费用由网络中心支配。在尚未得到单位明确答复提成比例的情况下,宁某向负责人曾某建议将部分上网费先予以分发。曾某即与宁某、刘某共谋,由曾某决定将部分上网费以发奖金的名义分发,宁某负责记帐,三人均在宁某记录的账本上签字领钱。至2004年10月止,曾某、宁某各分得人民币49400元,刘某分得人民币47400元,以上共计所分人民币146200元。

2004年11月25日,重庆市某区人民检察院以曾某、宁某和刘某构成共同贪污为名,向重庆市某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分歧意见」

曾某是否构成犯罪,以及构成何种罪名主要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曾某等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主要理由有以下两点:一是宁某等人在私分上网费前曾向单位领导进行请示,在单位领导没有明确表态且收费提成现象在该单位非常普遍的情况下对该上网费的私分应当视为单位领导对其请示或者私分行为的默认,因此,该私分上网费行为由于等到了单位领导的授权,当然是合法的。二是从该行为的社会公正性来看,曾某等在网络中心的工作非常辛苦,工作时间长、长期加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然而,作为对其辛勤劳动的回报,曾 1

某等并没有得到应当获得的奖金、加班费和工作补贴。因此,换一种角度讲,曾某等对该财产的私分,在某种程度是对他们长期辛勤劳动的补偿,而且这种补偿也是合理的,即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每人分得的数额也不超过5万元。因此,该私分行为具有正当性,而不能认为是犯罪。

第二种意见赞同本案公诉机关的意见,认为曾某等人构成共同贪污罪。主要基于以下四点:一是曾某等人作为国家事业单位的员工,符合贪污罪的主体要件;二是曾某等人的行为在客观上造成国家财产曾一度被其占有,并给单位的声誉和正常活动带来了重大影响,符合贪污罪的客体要件;三是从曾某等人的作案行为、事后对该财产的占有,以及其在侦查机关的供述来看,其主观上都有侵吞国家财产的故意,符合贪污罪的主观要件;四是曾某等人以窃取的方式侵吞国家财产的行为,符合贪污罪的客观要件。因此,根据我国犯罪认定以犯罪的四大构成要件为标准,曾某等人的行为构成贪污罪已无可争议。

第三种意见认为:曾某等人的行为构成私分国有资产罪。主要基于以下三点:第一,曾某等在截留并私分这些财产时,都是以网络中心单位的名义并经过研究决定将该笔上网费私分给个人的,其行为符合私分国有资产罪的客观要件;第二,曾某等人对上网费的私分都是以员工具体参与网络中心工作量的大小进行平均计量分配,且将该分配办法和分配标准在网络中心予以公布,具有明显的公开性,并不符合贪污罪的秘密窃取性;第三,在主观上,曾某等人都一直认为所分得的财产都是自己应当分得的奖金、加班费或者奖金提成,并不认为该财产是非法的,否则也不会将该分得财产登记造册。因此,曾某等人在主观上并不符合贪污罪的构成要件,而正好符合私分国有资产罪的构成要件。

「评析意见」

笔者同意第三种意见,理由如下:

根据我国《刑法》第396条第1款的规定,私分国有资产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行为。私分国有资产罪是1997年刑法修订中新设罪名之一。在此以前,这种私分国有资产行为是按照贪污罪处理的。在刑法新设私分国有资产罪以后,私分国有资产罪与共同贪污犯罪如何正确辩析,一直是司法实务中的难点。同时,鉴于我国在司法实务中实行罪刑法定原则,且犯罪的认定以我国现行刑法规定的四大犯罪构成要件为标准,因此,对私分国有资产罪与贪污罪的辩析,我们不妨结合犯罪构成的四大要件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在犯罪对象上。私分国有资产罪的犯罪对象是国有资产。贪污罪的犯罪对象是公共财物。公共财物的外延范围更大,不仅包括国有资产,而且还包括其他公共财产。

第二,在犯罪客观方面。私分国有资产一般在本单位是以公开的、表面合法的形式集体私分给个人,即以单位名义进行私分,所谓“以单位名义”,是指经单位领导、负责人或者单位决策机构集体研究决定或者是单位全体成员共同议定后,由单位统一组织进行私分。所谓“集体私分给个人”,是指将国有资产分配给单位的全体成员或者大多数成员,该“私分”具有一定的公开性。如果是少数人暗中进行分配,则应定贪污罪。同时,私分国有资产罪除了会采取一些措施对付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外,在其他方面一般不做什么手脚。而贪污往往采取侵吞、窃取、骗取或者其他手段秘密进行。

第三,在犯罪主体上。私分国有资产罪是单位犯罪,犯罪主体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贪污罪的犯罪主体是自然人,具体来说,是指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

第四,在犯罪主观方面。在私分国有资产案件中,有些客观上参与私分国有资产的人员,在主观上并不明知自己取得的财物是非法的,他们只认为是单位发放的合法财物。而贪污案件的行为人在主观上对侵吞共财物都是明知的,具有共同犯意联络。

第五,在刑事处罚上。私分国有资产罪虽然是单位犯罪,但处罚的是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贪污罪是个人犯罪,处罚的是参与贪污的行为人。

笔者认为,根据犯罪构成的四大构件来看,私分国有资产罪和贪污罪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犯罪的主体和犯罪的客观方面的表现不同(二者在犯罪的客体和主观方面比较容易区分,这可从本文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本案中,曾某等人所在的网络中心性质为业务科室,虽隶属设备处,但具有相对独立的管理权限,即该网络中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且现行法律上并找不到私分国有资产罪的主体必须是法人单位的规定,根据我国罪刑法定和有关司法解释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可以认定本案网络中心能够作为私分国有资产罪的适格主体。同时,从本案的犯罪客观方面看,曾某等人的私分行为具有一定的公开性和集体性。首先,从网络中心上网费的截留和私分决定的形成上看,该截留和私分决定的形成都是由网络中心全体员工共同研究决定的,由网络中心统一组织进行私分的;其次,从本案截留和私分的名义上看,曾某等人在截留和私分这些财产时,都是以本部门奖金提成的方式进行截留和私分的,并以员工具体参与网络中心工作量的大小进行平均计量分配;第三,从截留和私分的形式上看,从2003年3月到2004年10月,曾某等人对上网费的截留和私分都作了详细的记载。换言之,本案应当被视为以登记造册的方式对网络中心的上网费进行私分的,具有明显的公开性。所以本案中,曾某等人的行为在犯罪主体和犯罪的客观方面上符合我国刑法关于私分国有资产罪的规定。因此,结合本文前面所述的曾某等人在主观上一直认为其所分得的财产都是自己应当分得的奖金、加班费或者奖金提成,并不认为该财产是非法的(否则也不会将该分得财产登记造册),从而排除了非法占有单位财产的故意的分析,笔者认为曾某等人的行为不构成贪污罪,而是构成了私分国有资产罪。

第三篇:谈谈妨害公务罪发展与协调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妨害公务罪

一、概念及其构成

妨害公务罪,是指以暴力、威胁的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其中,国家的正常管理活动是其主要客体,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人身权利是其随机客体。

妨害公务罪侵犯了国家的正常管理活动。任何一个国家欲求得稳定有序的存在与发展,都必须享有一系列的管理职能,进行一系列的管理活动,而这些管理活动通常是通过国家机关等组织机构中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履行职责来实现的。因此,妨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红十字会依法执行公务的犯罪行为,必然是对国家正常管理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这是本罪社会危害性的重心所在,也是本罪区别于单纯侵害公务人员人身、财产的犯罪行为的关键所在。

妨害公务罪通常还侵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及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人身权利。本罪之构成必须以行为人使用暴力、威胁手段为要件。而在行为人以暴力、威胁手段妨害公务时,其所造成的害结果除了能使被妨害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公务活动受到干扰无法正常进行,从而给国家的正常管理活动造成不利影响外,也必然会给上述公务人员的身体健康或者其他人身权利造成侵害。本条第4款规定,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的,即使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只要造成严重后果的,也构成本罪。

本罪侵害的对象,是依法正在执行职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阻碍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从事某种活动的,或者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但其执行的不是职务活动,或者其活动不是依法正在进行的职务范围的活动,均不构成本罪。这就是说,成为本罪侵害对象的,第一,必须是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已经着手执行职务、尚未结束之前;

第二,必须是依法进行的、而不是超越职权范围的活动。“执行职务”,既包括在国家机关工作时间和场所内的公务活动,也包括根据特定的命令在其他场所的公务活动。比如,公安人员,不论在何时何地抓捕正在实施犯罪的犯罪嫌疑人,都是依法执行职务。但是,超越职权范围的活动,或者滥用职权侵犯国家和群众利益的活动,受到他人阻止的,不构成妨害公务罪。依本条第2款、第3款的规定,本罪的犯罪对象还包括人大代表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所谓人大代表,是指依照我国宪法与选举法的规定,按照法定程序当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所谓红十字会,是指一种国际性的志愿救济团体,主要是救护战时伤、病军人和平民,也救济其他灾害的受难者。上述人员只有在其依法履行职务、职责时才能构成本罪。

(二)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

1、以暴力或者威胁的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

所谓依法执行职务,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运用其合法职权从事公务活动。这种公务活动,不仅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间或工作单位中所进行的公务活动,而且还包括国家工作人员根据有关规定或命令在其他时间或场所内的公务活动。例如,公安人员在任何时间或地点,都有权抓捕正在进行犯罪活动的犯罪嫌疑人,对其以暴力或威胁方法进行阻碍,就构成犯罪。

其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是在依法执行职务。即其所进行的管理活动,确实属于他的合法职权范围,并且活动的方式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例如,工商行政管理人员依法对市场贸易进行监督管理,海关人员依法进行进出口物品检验等。如果国家工作人员超越其职务范围进行其他非法活动,或者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违法乱纪,侵犯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激起民愤,受到阻碍的不能视为妨害公务。

同时,行为人必须是以暴力或者威胁的方法阻碍执行公务。本条所称暴力,是指行为人对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体实施了暴力打击或者人身强制,如殴打行为、捆绑行为等。如果行为人的暴力行为造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重伤结果或因重伤导致死亡结果,甚至故意杀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应按处理牵连犯的原则,以重罪吸收轻罪,按故意伤害(重伤)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定罪,从重处罚。本条所称威胁,是指行为人以杀害、伤害、毁坏财产、破坏名誉、扣押人质等对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威逼、胁迫,企图迫使国 2

家机关工作人员放弃执行职务。

行为人如果并未采用暴力或威胁方法,而是用其他方法干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行职务,例如谩骂、吵闹等行为,虽然对执行职务有一定程度的妨害,但也不能构成本罪。对此种行为可以批评教育,或进行治安管理处罚,其情节恶劣者,则可能构成侮辱罪或其他犯罪。

2、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执行代表职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包括乡、镇、县、市、旗、地、市、盟、省、自治区、直辖市乃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所谓代表职务,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规定的人民代表在各所在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执行的职务,如保守国家秘密;作自已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列席原选举单位的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列席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向本级人比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对于确定的候选人参加投票选举;宣传法律和政策;协助本级人民政府推行工作;向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依法与选民联系;检查、考察、视察工作;等等。无论是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依法执行职务,还是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依法执行职务,只要属于代表职务,对其以暴力、威胁方法进行阻碍的,就可构成本罪。应当指出,有的代表本身属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如果是在执行其工作职务,对其进行阻碍的,应是本罪客观方面的第]种情况,即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如果其不是在执行工作职务,而是在执行代表职务,就构成本罪的这种情况。代表如属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则只有执行代表职务时才可构成本罪。

3、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根据《红十字会法》规定,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红十字组织,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其活动宗旨是为了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和平进步事业。其遵循国际红十字会和红新月运动确立的基本原则,依照我国参加的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和中国红十字会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履行自己的职责。根据I993年l0月30日通过的红十字会法第l2条规定,红十字会履行下列职责:(1)开展救灾的准备工作;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

中,对伤病人员和其他受害者进行救助;(2)普及卫生救护和防病知识,进行初级卫生救护培训,组织群众参加现场救护;参与输血献血工作,推动无偿献血;开展其他人道主义服务活动;(3)开展红十字青少年活动;(4)参加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工作;(5)宣传国际红十字和红新月运动的基本原则和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6)依照国际红十字会和红新月运动的基本原则,完成人民政府委托事宜;(7)依照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的有关规定开展工作。红十字会有权处分其接受的救助物资;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执行救助任务并标有红十字标志的人员、物资的交通工具有优先通行的权利。如果是在目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对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其履行职责,即可构成本罪。对于这种情况必须注意把握3个方面,即:(1)必须是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如果不是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即使从事一些人道主义工作,对其进行暴力、威胁阻碍的,也不能构成本罪。(2)必须是正在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3)必须是在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中,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其履行职责。虽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了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但如不是在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中,亦不能构成本罪。

4、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但造成严重后果的

此种情况是上述暴力、威胁方法以外的手段,如围攻、哄闹,对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的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求提供方便条件置之不理或拖延不办等而阻碍执行有关国家安全公务。如果是以暴力、威胁方法直接阻碍,则属于本罪客观方面的第一种即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情况,而不能以此种情况论处,根据国家安全法的有关规定,下列行为应属于以非暴力或威胁方法阻碍国家安全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1)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国家安全公务时,出示证件依法查验人的身份证明,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杏、询问有关‘情况,行为人拒绝提交身份证明,提供有关情况的(明知他人有间谍行为,在国家安全机关向其调查情况、收集证据时,拒绝提供的除外,其行为巳构成独立的拒绝提供间谍犯罪证据罪,不再以该罪论处);(2)执行国家安全工作的人员依法要进入有关场所,进入限制进人的有关地区、场所、单位,或查看、调阅有关的档案、资料、物品,行为人却予以拒绝的;(3)执行国家安全工作的人员在依法执行紧急任务的情况下,出示证件要求优先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遇到交通阻碍,要求优先通行,行为人拒绝允许的;(4)国 4

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必要时,可优先使用国家机关、团体、企事业组织和个人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场地和建筑物,行为人却予以阻挠甚或故意刁难的;(5)执行国家安全工作的人员,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要对组织或个人的电子通信工具、器材等设备、设施进行查验,行为人拒不允许的;(6)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因国家安全工作的需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提请海关、边防等检查人员对有关人员和资料、器材查检,有关检查机关应当协助而拒不协助的;等等。

行为人必须阻碍了执行国家安全工作的人员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公务。所谓阻碍,是指行为人通过种种方式使执行国家安全工作的人员不能正常地行使自己的职权、履行其职责。其既表现为执行国家安全工作的人员被迫停止执行国家安全公务,亦表现为其被迫变更依法应当执行的国家安全公务的内容。如果不是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的工作人员执行职务或者虽是阻碍上述机关的工作人员执行职务但不是执行国家安全职务,如公安机关在抓捕故意杀人犯或者虽欲阻碍其执行国家安全职务,但没有对其公务造成阻碍,则不构成本罪。如先拒绝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人员的要求,经做工作后,能及时让其执行国家安全公务的,则不构成犯罪。

阻碍执行国家安全工作的人员执行国家安全公务,还必须造成严重的后果,才构成此种行为方式的本罪。所渭严重后果,是指耽误了国有安全工作,放纵了犯罪分子,或者给困家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害,具体则如致使犯罪嫌疑入逃跑,侦查线索中断,犯罪证据灭失,赃款、赃物被转移,等等。

(三)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四)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对方是正依法执行职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大代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而故意对其实施暴力或者威胁,便其不能执行职务。行为人的动机,往往多种多样。比如:事关行为人的利益;为了维护他人;与该工作人员有私怨,乘机发泄,进行报复;等等。但动机不影响本罪的成立,可作为情节在量刑时考虑。但是,如果行为人不知对方是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大代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而加以阻挠的,不构成犯罪。

二、认定

(一)本罪与非罪的界限

1、划清妨害公务罪与人民群众抵制国家工作人员违法乱纪行为的界限。极少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过程中,假公济私,滥用职权,违法乱纪,损害群众的利益,引起公愤,群众对之进行抵制、斗争是应当支持、引导的。

2、划清妨害公务罪与人民群众因提出合理要求,或者对政策不理解或者态度生硬而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发生争吵、围攻顶撞、纠缠行为的界限。群众围攻、顶撞国家工作人员,通常是由于群众对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宣布的某项政策、决定、措施不理解,有意见,向国家工作人员提出质问,要求说明、解释、答复、由于情绪偏激、态度不冷静、方法不得当而形成的村国家工作人员的围攻、顶撞行为。在围攻、顶撞过程中,常伴有威胁性语言和类似暴力的推擦、拉扯行为,在客观上妨害了公务。

(二)本罪与分裂国家罪、武装叛乱、**罪、颠覆国家政权罪等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界限

二者具有某些共同点,如都危害了国家利益,都必然会对国家的正常管理活动造成干扰和破坏;在行为方式、行为指向上有一些交叉;主体都是一般主体;主观方面都是出自故意。二者的区别点在于:

1、犯罪的直接客体不同。前者侵害的主要客体是国家的正常管理活动;后者则是国家安全。

2、犯罪的客观方面不同。首先在行为指向上,前者的行为指向往往具有特定性,即是某个具体的正在依法执行公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后者的行为指向则是整个国家政权,就具体的侵害对象而言,通常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在犯罪方法上,前者通常必须以暴力、威胁方法实施;后者则不限于此,以和平演变等方式危害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也构成犯罪(武装叛乱、**罪除外)。

最后,从犯罪的危害结看,前者系刑法理论中的抽象危险犯或实害犯,对于后一情形,必须以造成实际危害后果且达严重之程度为必要;后者则系行为犯,即一经实施即达既遂,并不要求发生现实的危害结果,也不需要考察行为是否已引致危害国家安全的危险。

3、从犯罪主体来看,二者虽都可由任何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构成,但在实践中,后者的主体特别是其中的首要分子多是那些窃据国家重要职位,具有较大政治影响力的人;而前者的主体多见为普通公民。

4、犯罪的主观方面不同。这是二者最本质、最关键的区别。前者在主观方面既可以表现为直接故意也可以表现间接故意,行为人通常有妨害公务执行的目的,但不限于此;后者则只能出自直接故意,且行为人必须具有危害国家安全的目的。在实践中,会遇有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以暴力、威胁方法妨害、抗拒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情形,这是妨害公务罪与分裂国家罪、武装叛乱、**罪、颠覆国家政权等罪的法规竞合犯,对之应按法规竞合犯的基本法律适用规则――重法优于轻法,以后者论处。

(三)妨害公务罪与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罪的界限

二者在犯罪构成上的区别比较容易认识:

1、犯罪的主要客体不同。前者系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侵害的主要客体是国家的正常管理活动;后者则属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侵害的主要客体是被拐卖、收买的妇女、儿童的人身自由权。

2、犯罪的客体要件不同。前者通常表现为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或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聚众不聚众均无不可;后者则只能是以聚众方式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的行为,至于犯罪方法,则不以暴力、威胁为必要,以非强制手段进行的,也可构成犯罪。对于少数人(3人以下)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的,应依照本法第242条第l款和第277条第1款的有关规定,以妨害公务罪论处。

3、犯罪的主体不同。前者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任何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该罪;后者则是特殊主体,只有在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的活动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首要分子才能成为其主体。对于其他参与阻碍活动,若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应依法不认定为犯罪;如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则应根据本法第242条第2款后半段的规定以妨害公务罪论处。此外,二者在犯罪主观方面也有一些差别。

(四)本罪与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区别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指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行为。妨害公务罪与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表现在:其一,两者都有可能是妨害国家机关正常行使职权、发挥职能的行为;其二,二者都是故意犯罪,且都有可能存在对抗国家公务活动的故意;其三,当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表现为行为人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活动时,其客观行为表现就与妨害公务罪完全相 7

同。二者相区分的关键在于其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主体不同:妨害公务罪通常必须是以暴力、威胁方法实施,且行为人侵害公务人员的行为必须发生在后者依法执行公务期间,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则不要求必须使用暴力、威胁的方法,可以是能够损害法院裁判约束力、权威性的任何方法,比如欺骗隐瞒、消极抵制、无理取闹等等;而且,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也不要求必须发生在人民法院依法执行职务期间;妨害公务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主体则是特殊主体,即必须具有执行判决、裁定义务的当事人或者依照法律对判决、裁定负有协助执行义务的人。本条(妨害公务罪)与第313条(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而言,前者应系普通法,后者应系特别法。故对这类案件应该依本法第313条的规定,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定罪量刑。

三、处罚

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第四篇:云南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办法发展与协调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云南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省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省级各部门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和财政预算单列的企业集团总公司及所属的事业单位,政企合一等省级单位,与省级预算单位存在代管或挂靠关系的学会、协会、研究会、基金会、各种中心等社团组织(以下统称省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包括人民币和外汇存款账户)的管理。省级预算单位分为一级预算单位、二级预算单位(特殊情况可分为三级、四级预算单位,下同)和基层预算单位。

第三条 省级预算单位开立、变更、撤销银行账户,实行财政部门和人民银行审批、备案和年审制度。

第四条 省级预算单位须由财务机构统一办理本单位银行账户的开立、变更、撤销及登记检审手续,并负责本单位银行账户的使用和管理。

第五条 省级预算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银行账户申请开立及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安全性负责。

第六条 省级预算单位应在国有、国家控股银行或经省级财政部门批准允许为其开户的其他商业银行(以下简称银行)开立银行账户。

第二章 银行账户的设置

第七条 省级预算单位只能开设一个基本存款账户。该账户用于办理本单位预算内、预算外、自筹以及接收省以下地方财政补助资金、配套资金等往来资金的日常转账结算和现金收付等业务。

第八条 根据需要,省级预算单位可开设一个基本建设资金专用存款账户,用于核算本单位基本建设的专项资金。

第九条 对暂不具备实行“委托银行代收”条件的省级预算单位按有关规定收取的非税收入,经批准可开设一个收入汇缴专用存款账户,用于非税收入的

收缴。该账户的资金只能按规定及时上缴省国库或省级财政专户,不得用于本单位的支出。省级预算单位按有关规定收取的非税收入,预收资金等需要退付的,可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条 省级预算单位根据住房管理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可开设一个住房基金专户,用于核算职工按住房制度改革政策规定交纳的购房款和单位住房基金及利息、购房补贴等资金。

省级预算单位原开设的“单位住房公积金账户”应按规定予以撤销,相关资金分别归并到“住房基金专户”和“个人住房公积金账户”(该账户属个人账户,不纳入预算单位账户管理)中管理。

第十一条 省级预算单位从其基本存款账户、基本建设资金专用存款账户以外的开户银行取得的贷款,可在该贷款银行开设一个一般存款账户。

第十二条 经办外币业务的省级预算单位,可按规定开设外汇账户。

第十三条 省级预算单位按规定可开设党费、工会经费专用存款账户。

第十四条 省级预算单位确因特殊需要,经省级财政部门批准可开设如下账户:

(一)省级预算单位独立核算的离退休机构,确需开设的离退休经费专户。

(二)系统财务与本级机关财务机构分设并对所属单位转拨经费的一级预算单位,确需开设的经费转拨账户。

(三)政企合一等省级预算单位,根据相关政策规定需要以两个法人名义对外开展工作的,原则上应以一个法人名义按规定开设账户;确因开展业务需要增加开设经营性等账户的,应从严控制。

(四)经有关部门批准,与省级预算单位存在代管或挂靠关系的社团组织等下设实行独立核算的非法人行业分会(专业委员会),可按规定开设一个相关账户。

(五)其他特殊情况,确需开设的账户。

第三章 银行账户的开立

第十五条 省级预算单位按本办法规定报经省级财政部门审批后,方可开立银行账户。二级及以下预算单位按照基层预算单位管理。

第十六条 省级预算单位需开立银行账户时,应报送《开立银行账户申请报告》,填写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云南省省级预算单位开立银行账户申请表》(附件一),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开立银行账户申请报告》应详细说明本单位的基本情况和申请开户的理由,包括新开账户的名称、用途、使用范围,开户依据,开户理由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等。省级预算单位提供的证明材料包括:

(一)开立基本存款账户的,应提供机构编制、人事、民政等部门批准本单位成立的文件。

(二)开立其他账户的,应提供下列证明材料之一:

1.基本建设项目的立项批准文件;2.收取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及其他非税收入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文件依据;

3.实行住房制度改革的批复文件;

4.贷款协议等证明材料;

5.拥有、使用外汇的相关证明材料;

6.其他相应证明材料。

第十七条 一级预算单位(含本级,下同)的《开立银行账户申请报告》、《云南省省级预算单位开立银行账户申请表》及相关证明材料,由其财务部门报省级财政部门审批。

第十八条 基层预算单位的《开立银行账户申请报告》、《云南省省级预算单位开立银行账户申请表》及相关证明材料原则上应经一级预算单位审核签署意见后,报省级财政部门审批。

第十九条 省级财政部门应及时对一级预算单位报送的开户申请进行合规性审查,对同意开设银行账户的,签发《云南省省级预算单位开立银行账户批复书》(附件二)。

第二十条 对同意开设的有明确政策执行期限的账户,财政部门应在《云南省省级预算单位开立银行账户批复书》中注明该账户的使用期。

第二十一条 省级预算单位持财政部门签发的《云南省省级预算单位开立银行账户批复书》,按照人民银行账户管理的有关规定,到相关银行办理开户手续。

第二十二条 省级预算单位应在财政部门签发《云南省省级预算单位开立银行账户批复书》的15个工作日内,开立相应的银行账户,在开立银行账户后3个工作日内,填写财政部门统一规定的《云南省省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备案表》(附件三),附电子文档(Excel格式,下同)报批准开户的财政部门和一级预算单位备案。

第二十三条 除经批准开设的党团费、工会经费和离退休机构账户外,省级一级预算单位开设账户超过7个、基层预算单位开设账户超过4个的单位,不得再申请和批准开设银行账户,因业务需要和规定开设的账户,在现有账户中调剂使用或按照“专账”核算办法解决。

第四章 银行账户变更与撤销

第二十四条 省级预算单位发生下列变更事项,应在变更后3个工作日内填制《云南省省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备案表》,报省级财政部门和一级预算单位备案:

(一)省级预算单位的主管单位发生变更的;

(二)省级预算单位变更名称,但不改变开户银行及账号的;

(三)省级预算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法定代表、地址及其他开户资料变更的;

(四)因开户银行原因变更银行账号,但不改变开户名称和开户银行的。

第二十五条 省级预算单位确需延长账户使用期的,应提前提出申请并按本办法第三章规定的程序报省级财政部门审批。审批期间,按原批准的账户使用期执行。

第二十六条 省级预算单位开立的银行账户应保持稳定。确因预算单位地址变更等特殊原因需要变更开户银行的,应按规定将原账户撤销,按本办法的规定重新办理开户手续和销户与开户的备案手续,并将原账户的资金余额(包括存款利息)如数转入新开账户。

第二十七条 省级预算单位被合并的,其账户按规定撤销,资金余额转入合并单位的同类账户。合并单位应监督被合并单位撤销原账户。不同省级预算单位合并组建一个新的省级预算单位的,原账户按规定撤销,按本办法第二章、第三章规定重新开立银行账户,并办理备案手续。

第二十八条 省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使用期满时必须销户。销户时收入汇缴专用存款账户的资金余额必须按规定如数缴入省国库或省级财政专户,已实施完成的项目专项资金结余存款收回省财政,其他账产资金余额转入本单位基本存款账户,销户后的未了事项纳入基本存款账户核算。

第二十九条 省级预算单位按规定开设的银行账户,在开立后一年内没有发生资金往来业务的,该账户应作撤销处理。

第三十条 省级预算单位因机构改革等原因被撤销的,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撤销所开立的银行账户,并按有关规定处理账户资金余额。

第三十一条 省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撤销的,应在撤销后3个工作日内填制《云南省省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备案表》,报省级财政部门和一级预算单位备案。

第五章 管理与监督

第三十二条 省级财政、监察、审计部门和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以下统称账产监督管理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省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实施监督管理,并加强对省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的日常监督检查。发现省级预算单位违反规定开设、使用银行账户,有关银行擅自为省级预算单位开设银行账户等问题,应按本办法及其他有关法规进行处理。

第三十三条 财政部门应与监察、审计部门和人民银行以及商业银行建立省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信息管理系统,对省级预算单位开立的银行账户及存款情况实施动态监控,跟踪监督账户的开立、变更、撤销等情况,建立省级预算单位账户管理档案。

第三十四条 省级预算单位要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银行账户,不得将收入汇缴专用存款账户资金和财政拨款转为定期存款,不得以个人名义存放单位资金,不得出租、转让银行账户,不得为个人或其他单位提供信用担保。

第三十五条 接收省级财政拨款的账户统一为预算单位开设的基本存款账户。该账户应保持相对固定,并按规定办理《云南省省级预算单位接收财政拨款账户印鉴卡》(附件四)登记手续。

第三十六条 除国务院、财政部和省人民政府批准开立的专项资金账户外,省级预算单位对不同性质或需要单独核算的资金,应建立相应明细账,实行分账核算,不得单独开立账户。

第三十七条 省级预算单位应加强对所属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的监督管理,建立所属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机制,定期对所属预算单位银行账户进行监督检查。发现所属单位不按规定开立、使用、变更及撤销银行账户的,应及时督促纠正;纠正无效的,应及时提请省级财政部门等有关部门按规定进行处理。

第三十八条 省级各部门不能对地方政府和单位提出开设银行账户的要求,不得要求所属预算单位开设超出本办法规定账户种类及数量的账户。未经省级财政部门同意,省级各部门不得在相关办法、规定中夹带要求开立账户的条款。

第三十九条 除本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外,开户银行不得办理未经省级财政部门审批的省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开设业务。违反规定,情节严重的,今后省级财政部门不再审批省级预算单位在该银行开立账尸的申请。

第四十条 开户银行在办理省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开立手续后,应及时将省级预算单位的开户情况报人民银行审批并颁发开户许可证。

第四十一条 财政部门在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中,发现省级预算单位有违反本办法规定行为的,应按规定进行处理;发现开户银行有违反本办法规定行为的,应移交人民银行或外汇管理机构进行处理。

第四十二条 人民银行应监督开户银行按本办法规定为省级预算单位开立银行账户,查处开户银行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云南省外汇管理机构应按本办法和国家外汇管理规定,监督省级预算单位开立和使用外汇账户,查处开户银行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四十三条 省级审计部门应按本办法规定对省级预算单位的银行账户实施监督检查,查处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发现开户银行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应移交人民银行或云南省外汇管理机构进行处理。

第四十四条 账户监督管理机构在对省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实施监督检查时,受查单位和开户银行应如实提供有关银行账户的开立、资金收付和管理等情况,不得隐瞒,更不得以任何理由或借口拖延、拒绝、阻挠。

第四十五条 每年1月31日之前,省级预算单位对截止上年12月31日保留的所有银行账户(含所属非法人机构开设的所有银行账户)填写《云南省省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年检申请表》(附件五),附电子文档报送省级财政部门。

第四十六条 省级预算单位管理使用的账户存在下列情形的,应在报送账户年检资料时一并提供书面说明:

(一)超出本办法适用范围管理的账户;

(二)未按规定报经省级财政部门批准开设的账户;

(三)擅自改变账户用途,逾期使用账户,出借、出租的账户;

(四)未按规定报送财政部门审核、备案的账户;

(五)其他违规问题。

一级预算单位的账户年检资料,由其财务机构报省级财政部门;基层预算单位的账户年检资料,逐级报其一级预算单位汇总报省级财政部门。

第四十七条 每年4月30日之前,省级财政部门应会同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按规定完成对账户年检资料的审核工作,并根据审核情况签发年检结论,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按下列规定进行处理:

(一)对已审批未备案的银行账户,已备案但发生变更未履行审批、备案手续的银行账户,责令相关单位说明原因,立即补办手续,同时提出整改措施。

(二)对年检中发现未按规定经省级财政部门审批的银行账户,责令有关单位立即办理撤销账户手续,对违规单位、违规开户银行进行处理。

(三)对改变用途的银行账户,责令有关单位限期纠正;对规定期限内未纠正的单位,责令其撤销该账户。

(四)对逾期继续使用的银行账户,责令有关单位撤销该账产;对拒不撤户的单位,由账户监督检查机构按规定强制销户。

(五)对存在出租、出借账户情形的单位,责令该单位限期纠正;对规定期限内未纠正的单位,责令其撤销该账户。

(六)对年检中存在漏报、瞒报银行账户的单位,一经发现,责令其立即补报。补报的银行账户存在有关违规情形的,比照上述规定处理;情节严重的,追究相关单位(银行)和当事人的责任。

(七)对逾期15个工作日未履行银行账户年检的单位,除予以通报批评外,省级财政部门可视情况暂停或停止对其拨付预算资金,并提交监察部门对相关责任人员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八)对年检中发现的其他问题,视其情节进行相应处理。

第四十八条 年检中对预算单位三年未使用过的省财政拨付资金要及时收回财政;对预算单位结余和存款较大的,在安排预算时责成预算单位首先使用其结余资金;对经费能自给的单位不再作为预算单位管理,停止其经费拨款。

第四十九条 账户监督管理机构应结合银行账户年检情况,对省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情况实行抽查;对抽查中发现的问题,按规定予以处理。

第五十条 账户监督管理机构在对省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实施监督管理中,认为应追究省级预算单位有关人员责任的,应按财政部、审计署、监察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严肃追究扰乱财经秩序违法违纪人员责任的通知》(财监字[1998]4号)填写《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建议书》,提交监察部门进行处理;涉及追究开户银行有关人员责任的,移交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第五十一条 省级预算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账户监督管理机构除责令违规单位立即纠正外,应函告省级财政部门,省级财政部门视情况暂停或停止对违规单位拨付预算资金,同时提交监察部门对违规单位的责任人员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照《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10号)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一)违反本办法规定开立账户的;

(二)违反本办法规定改变账户用途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的;

(四)未按本办法规定报送账户年检的;

(五)未按本办法规定报经省级财政部门审核、备案,擅自变更、撤销银行账户的;

(六)其他违反账户管理规定的。

第五十二条 账户监督检查机构发现开户银行违反本办法规定,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应提交相关机关按照《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国务院令第26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行政处分暂行规定》(国务院令第281号)等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并函告省级财政部门,今后财政部门不再审批省级预算单位在该银行开立账户的申请;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一)违反本办法规定,为省级预算单位开立银行账户的;

(二)违规为省级预算单位超额或超出账户功能提取现金的;

(三)明知是省级预算单位的资金而以个人名义开户存放的;

(四)明知是预算收入汇缴资金、财政拨款而为省级预算单位转为定期存款的;

(五)违反本办法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其他行为。

第六章 附则

第五十三条 实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的省级预算单位,按《云南省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和《云南省预算外资金收人收缴管理改革试点办法》的规定,由省级财政部门为其开设零余额账户;其原有账户确需保留的,暂按本办法规定程序审批后保留,并根据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推进情况,按财政部的有关规定进行清理、归并、撤销。

第五十四条 一级预算单位可参照本办法,制定本系统内部的基层预算单位及驻滇外机构的银行账户管理规定,抄报省级财政部门备案。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发布前省级预算单位已开立,但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的账户,如未按要求上报未经登记、备案的账户,定期存款账户,以及多头开立的基本存款账户,均要限期予以撤销;对长期未使用空户(无存款余额账户)以及项目实施已完成的专用存款账户要及时销户。

第五十六条 各州、市可参照本办法制定本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办法。

第五十七条 本办法由云南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五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省政府2000年3月29日印发的《云南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管理办法》(云政发[2000)42号)同时废止。本办法发布前有关省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的其他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本办法执行。

附件1

云南省省级预算单位开立银行账户申请表

编号:

┌─────────────────────┬───────────┐│

单位基本情况

财政部门审核意见││单位全称

││

负责人审批意见: ││

││单位组织机构代码

││

││单位财政编码

年 月

││

││开户名称

处负责人审核意见:││

││开户银行全称

││

││开户依据

年 月

││

││申请开立账户种类

经办人意见: ││

││申请开立账户使用期限

││

││账户管理职能部门

年 月

││

││申请开立账户用途

││

││原开同类账户情况

││

││经办人

联系电话

││

││单位地址

││

│├──────┬──────────────┤

││单位签章: │一级预算单位审核意见及签章:│

││

││负责人签章:│负责人签章:

││

││ 年 月 日 │财务负责人签章:

││

年 │

││

│月

│└──────┴──────────────┴───────────┘

注:本表随预算单位开立银行账户申请报告一并送省政府财政厅国库处,“财政编码”:没有财政编码的新开户单位填“新开户”。

附件2

云南省省级预算单位开立银行账户批复书

----------------:

批号:----------------

你单位“开立银行账户申请报告”收悉。根据《云南省省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办法》之规定,现核准你单位开立下列--------个银行账户。请收到批复书后,按规定及时办理账户开立及备案手续。

(核准印章)

****年**月**日

预算单位财政编码:

┌─┬────┬──────┬────────┬─────┬─────┬────┐│序│账号代码│开户职能部门│账户类别(用途)│开户行全称│账户有效 │备

注 ││号│

│日期(年)│

│├─┼────┼──────┼────────┼─────┼─────┼────┤│1 │

│├─┼────┼──────┼────────┼─────┼─────┼────┤│2 │

│└─┴────┴──────┴────────┴─────┴─────┴────┘

注:1.此批复书一式四份,开户申请单位一份,开户银行一份,人民银行一份,财政部门留存一份。

2.“账户类别(用途)”按《云南省省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办法》规定的账户类别口径填列

附件3

云南省省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备案表

(单位公章)

填报单位:

一级预算单位名称:

一级预算单位组织机构代码:

一级预算单位财政编码:

┌─┬──┬─────────┬───────────────┬─────────┬──┬──┐│序│账户│ 开 户 单 位

现银行账户情况

│ 原银行账户情况 │变更│省财││号│代码│

│账户│ 政 │├─┼──┼───┬──┬──┼───┬───┬───┬───┼─

─┬───┬──┤说明│登记││ │

│记录││ │

│组织机│财政│单位│开户日│账户名│银行账│开户银│账户│银行账│开户│

│标记││ │

│构代码│编码│名称│ 期 │ 称 │ 号 │ 行 │名称│ 号 │银行│

│├─┼──┼───┼──┼──┼───┼───┼───┼───┼──┼───┼──┼──┼──┤│ │

│├─┼──┼───┼──┼──┼───┼───┼───┼───┼──┼───┼──┼──┼──┤│ │

│├─┼──┼───┼──┼──┼───┼───┼───┼───┼──┼───┼──┼──┼──┤│ │

│├─┼──┼───┼──┼──┼───┼───┼───┼───┼──┼───┼──┼──┼──┤│ │

│└─┴──┴───┴──┴──┴───┴───┴───┴───┴──┴───┴──┴──┴──┘

单位负责人(签章)

财务负责人(签章)

经办人: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注:1.本表适用于预算单位新开账户登记,以及原有账户账号或户名变更和撤户备案。

2.属新开账户备案登记时“现银行账户情况”填写新开账户内容,“原银行账户情况”空白,“变更、撤户说明”中填“新开户”。

3.撤户时“原银行账户情况”填写原账户内容,“现银行账户情况”空白,“变更、撤户说明”中填“撤户。

附件4

云南省省级预算单位接收财政拨款账户印鉴卡

┌────────┬─────────┬─────────┬────┐│预算单位财政

│单位组织机构代

││

编码

│├────────┼─────────┴─────────┴────┤│ 单位名称

│├────────┼─────┬───────────┬──────┤│ 厅(局)长

││(或法人代表)│

单位经办部门

│├────────┼─────┼───────┬───┼──────┤│ 处(科)长

││(或财务经理)│

│ 基 预

│户 名 │

│├────────┼─────┤ 本 算

├───┼──────┤│ 科(股)长

│ 账 单

│账 号 │

│├────────┼─────┤ 户 位

├───┼──────┤│ 经 办 人

│开户银│

│├────────┼─────┤

│ 行 │

││ 电

│├────────┼─────┼───────┴───┼──────┤│ 邮

启用日期

│├────────┼─────┴───────────┴──────┤│ 单位地址

│├────────┴────────────────────────┤│

│├────────┬───────┬────────────────┤│

机关行政公章

│├────────┼───────┤

││

│└────────┴───────┴────────────────┘

注:1.省财政拨款只对预算单位的基本账户拨付。

2.一个预算单位只有能预留一个基本账户印鉴卡信息。

3.如遇银行变账号或单位户名变更,应按规定办理备案登记手续后,及时变更此印鉴卡。

附件5

云南省省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年检申请表

(单位公章)第 页,共 页

申报单位名称:

一级预算单位名称:

单位组织机构代码:

一级预算单位组织机构代码

财政编码:

财政编码:

┌─┬───────────────────────────┬─────────┬──┐│序│

账户基本情况

│ 账户审批备案情况 │开户││号│

│银行││

├──┬───┬───┬──┬──┬───┬──┬───┼──┬───┬──┼──┤│ │账 │单位账│账户类│账 │开户│银行账│账户│年终存│是 │是否备│备案│确认││ │ 户 │ 户管 │ 别 │ 户 │ 行 │ 号 │ 到 │ 款 │ 否 │ 案 │ 后 │签章││ │代 │理职能│(用途)│名 │全 │

│期日│余额(│审 │

│是否│

││ │ 码 │ 部门 │

│ 称 │ 称 │

│ 期 │万元)│ 批 │

│变更│

│├─┼──┼───┼───┼──┼──┼───┼──┼───┼──┼───┼──┼──┤│ │

│├─┼──┼───┼───┼──┼──┼───┼──┼───┼──┼───┼──┼──┤│ │

│├─┼──┼───┼───┼──┼──┼───┼──┼───┼──┼───┼──┼──┤│ │

│├─┴──┴───┴───┴──┼──┴───┴──┴───┼──┴───┴──┴──┤│一级预算单位审核意见及签章: │人民银行账户管理部门审核意│财政账户管理部门审核意见││

│见及签章:

│及签章:

││

││

││负责人签章

││财务负责人签章

│负责人签章

│负责人签章

││ 年

│经办人签章

│经办人签章

││

│ 年

│ 年

│└───────────────┴─────────────┴────────────┘

单位负责人(签章):

经办人(签章):

填报日期: 年 月 日

联系电话:

注:1.单位开设的所有银行账户均应填报此表,不得遗漏。

2.“账户代码”是指省级财政部门核发的《云南省省级预算单位开立银行账户批复书》上核定的“账户代码”,无省级财政部门核定代码的账户,此栏空置。

3.“账户到期日期”是指省级财政部门依据有关规定批准保留账户有效期的执行到期时间。

4.“是否审批”、“是否备案”和“备案后是否变更”栏须如实填写“是”或“否”。

5.本表于每年1月31日之前,由一级省级预算单位对截止上年12月31日所属单位保留的所有银行账户汇总(含所属非法人机构开设的所有银行账户)报送省财政厅账户管理部门(附基层单位账户年审表复印件)。

6.本表一式三份,年审办理完毕后退一级预算单位一份,送人民银行账户管理部门一份,省级财政部门留存一份。

发布部门:云南省政府年05月20日

发布日期:2005年05月20日实施日期:2005

第五篇:业单位工作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细则发展与协调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重庆市市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细则

为贯彻执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市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社会养老保险试行意见〉的通知》(渝办发〔2000〕74号),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实施范围及对象

1、本市市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全体工作人员(包括国家固定职工、劳动合同制工人、长期临时工、聘用制人员);

2、人事档案由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3、机关和全额、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及中央在渝有关单位的劳动合同制工人;

4、经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的其他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

二、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标准

(一)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标准

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根据单位不同情况,按以下比例缴纳:

1、无给付项目[无退(离)休人员]的单位,按本单位全体工作人员工资总额的23%缴纳;

2、退(离)休费占本单位在职职工工资总额30%以下的单位,按全体工作人员工资总额与退(离)休费之和的25%缴纳。

3、退(离)休费占本单位在职职工工资总额30%以上的单位,按全体工作人员工资总额与退(离)休费之和的30%缴纳。

在职职工个人按照本人工资总额的3%缴纳。

本细则第一条第二款所列人员,现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工作的,参加本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其余的人员以全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市统计局公布数据)为基数,单位按照23%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个人按3%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两项

保险费由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代收,按季度与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市社保中心)结算。

(二)单位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各单位可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用自有资金为本单位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由单位与市社保中心签订协议,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办法缴纳。其金额标准由各单位自定,原则上不超过职工本人当年工资总额的10%。职工个人也可自愿参加储蓄性养老保险,由个人定期或不定期缴纳,所有权归个人。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本金和利息记入《重庆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不进行社会调剂。

(三)职工工资总额的组成项目:基本工资(合固定工资部分和活工资部分)和国家及我市规定的所有津补贴、奖金。

三、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办法

(一)市社保中心对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实行年初核定,按月差额拨付,年终统一结算,市社保中心以各单位上一最末一月职工工资总额为基数,按照规定的比例核定出其当年基本养老保险费应缴额(含职工个人缴纳部分),委托银行按月代为扣缴、拨付。用人单位也可自行到市社保中心办理缴款手续,缴纳养老保险费。年终按用人单位填报的《工作人员缴费花名册》、《退(离)休人员花名册》、《情况变动表》和有关证明材料,核实结算,多退少补,根据每个职工的年工资总额和缴费比例,将个人缴纳部分记入《手册》。用人单位和个人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不得拒付,逾期不缴纳的按日加收欠缴数额的2‰的滞纳金。

(二)征收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基本养老保险费,采用银行托收办法的由市社保中心于每月6日前开出“委托收款书”,委托用人单位开户银行视同工资性质优先扣款。用人单位也可用转帐支票于每月6日前直接到市社保中心办理缴款手续。

(三)有关报表由市社保中心统一印制,各单位填写报表应准确、及时,不错不漏,如发现虚报、冒领者除如数补交应交数额和退回多领数额外,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照国家有关法规实施行政处罚,同时依法追究经办人员及单位领导责任。

四、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给付

(一)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主要用于支付以下费用:

1、离休费(含按规定增发的离休干部1~2个月的生活补贴费);

2、退休费;

3、退职生活费。

以上支付项目的标准,凡1996年8月1日前退(离)休人员按国发〔1978〕104号文件、国发〔1993〕79号文件以及市有关规定执行;凡1996年8月1日后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工作人员退(离)休后,在未建立个人帐户之前,按以下标准支付养老金:投保年限满35年的,养老金比例按固定和活工资部分90%计发;满30年不满35年的,按85%计发;满20年不满30年的按80%计发;满10年不满20年的按70%计发;不满10年的按50%计发。人事档案在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投保人员,以市统计局公布的上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比照以上比例计发。

临时工、临时聘用人员,到达法定退休年龄,缴费不满10年的,只能按其在职期间缴费每满一年一次性发给相当于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3个月的生活补助费。

4、按国家和我市有关规定退(离)休人员享受的各项补贴。

5、退(离)休、退职人员死亡后,市社保中心凭用人单位所持有关部门出具的死亡证明书,按规定支付丧葬费、遗属抚恤费和供养直系亲属的定期生活补助费。

以上项目由原单位代市社保中心负责发放。

(二)单位补充养老保险金按单位和市社保中心的协议支付,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金,在本人达到国家法定退(离)休年龄时,本金及利息由市社保中心根据本人意愿支付给本人,如工作人员死亡,可支付给其指定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

五、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

(一)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由市社保中心存入在银行开设的基金专户,实行专项储存,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擅自动用或挪作他用,并接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利率计息,所得利息并入基金。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免征税费。

(二)投保期间死亡人员,市社保中心凭用人单位所持有关部门出具的死亡证明书和《手册》,应将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及利息一次性支付给其指定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

六、工作人员投保年限的计算

(一)投保年限是指工作人员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后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实际年限。1996年8月1日以前职工的工作时间,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可视为投保年限;

1996年8月1日以后,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缴纳了养老保险费的时间才能计算投保年限。

(二)投保期间被开除公职人员和辞职、辞退、解聘人员。在重新参加工作后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其中断工作前后的缴费年限可以合并计算。

七、工作人员流动的管理

(一)工作人员流动时,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基金随同转移,单位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根据单位协议办理。

(二)在市社保中心管辖范围内调动的,由接收单位凭调动通知、工资转移通知单到市社保中心办理转移续保手续,其前后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年限合并计算。

(三)凡调往市社保中心管辖范围外的,可凭《手册》和调动通知、工资转移通知单到市社保中心办理转保手续。

(四)调进市社保中心管辖范围内的,可凭有效转保手续到市社保中心办理续保;原未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员(除国家指令性计划安置人员外),用人单位和个人须从1996年8月1日起补交基本养老保险费,办理相关养老保险手续,否则不予计算投保年限。

(五)单位成建制改组、合并、解体时,应清偿欠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在发生债务时,不得用养老保险费做抵押或偿还债务,其离退休(职)人员应随同在职职工由单位主管部门负责统一合理划转,并报市社保中心,同时办理有关手续。新建单位自发放工资之日起,必须按渝办发〔2000〕74号文件规定,为本单位工作人员办理养老保险。

八、其他

(一)实行养老保险后,原单位与离退休人员的隶属关系不变,其政治、生活、医疗待遇不变,未列入养老保险支付项目的待遇仍由原单位负责。

(二)市社保中心有权核查参加养老保险单位的有关帐目、报表、工资总额及养老金的发放情况,被核查单位应予配合,据实提供有关资料。

(三)参加养老保险的单位,有权向市社保中心查询本单位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的记载情况,职工和退(离)休人员有权向市社保中心和所在单位查询本人各项养老保险费缴纳和养老金领取情况,市社保中心和所在单位应提供方便。

(四)工作人员未达到法定退(离)休条件,单位自行办理内部提前退(离)休的,由其所在单位支付有关待遇,待其达到法定退(离)休条件后,由市社保中心按规定支付待遇。

(五)本细则实施过程中,如遇国家另有统一规定的,按国家规定执行。

九、本实施细则从2000年7月1日起执行。

十、本实施细则由重庆市劳动局负责解释。

下载利用职务之便骗取其他单位财物构成何罪发展与协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利用职务之便骗取其他单位财物构成何罪发展与协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