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最后的狮子观后感
电影最后的狮子观后感
《最后的狮子》看了同事推荐的这部电影真是十分震撼。动物的情感带给我很大的心灵冲击。
国家地理的纪录片《最后的狮子》残酷而温情,从一个单亲母亲的角度诠释了丛林法则下的母爱。清理前任统治者血统,这是狮子世界的基因决定了它们对种族血统冷酷的偏执。如果要生存,可以有许多种模式。银幕的拉开,一场在非洲大陆上的有关生存故事渐渐展开。一场场,一幕幕恰如人间。
一群被人无情驱赶的狮子,入侵到了狮王的领地,抱着必胜的决心,打败的狮王,母狮子马蒂陶也在战斗中受了伤,狮王和马蒂陶被迫离开了原有的领地。由于伤势过重狮王去世了,母狮子马蒂陶经过短暂的休养,恢复了伤势。但它的形式也不容乐观,在领土之战中被它所伤的“银眼”一直伺机报复,并想彻底铲除狮王的后代——三只幼狮。马蒂陶踏上了流亡之路,入侵的师群围追堵截,没有办法,马蒂陶只好鼓起勇气,克服内心里的恐惧,想游过沼泽到河对岸的小岛上,三只小狮子紧随母亲的身后。当第三只小狮子试图过河的时候,不知是母亲离它太远,还是对它对河水有阴影,它犹豫了,敌狮步步紧逼,也许是对死亡的恐惧大于对河水的恐惧,小狮子终于下水了,不幸的是,这时候下水的狮子已经引起了潜伏在河岸的鳄鱼注意,最终只在河面上留下一串泡泡。
马蒂陶来到对它来说尚是陌生的小岛,独自担起抚养两只小狮子的任务。好在人类对森林的扩张,同样也把野牛驱赶到这片土地,为狮子们提供了新的食物。是机遇同样也是挑战,从满脸布满伤痕和有着锐利顶角的野牛首领也可见一斑,想获得新的食物未必能有那么容易,说不定还要付出一番代价,经过几番观察和尝试,马蒂陶渐渐掌握了野牛的弱点,内心的恐惧,在一次成功的捕获当中,马蒂陶成功的杀死了一头小牛,为孩子们赢得了食物,也引来了豺狗的口水。寡不敌众,最终不得不放弃一部分来之不易的美食。
当马蒂陶回到家中时,发现两个小狮子已经不在,虽然它们以前也会走开,但这次似乎时间太久了。“银眼”,豺狗,公野牛,水中的鳄鱼……几经哀号之后,传来了幼崽回音,马蒂陶难掩心中的兴奋,不停地舔舐小狮子,可是无论怎样舔舐疗伤都无法治愈好这只断腿的小母狮,无奈之下只好放弃,我们无法通过镜头感受马蒂陶身为母亲内心的伤痛,但是它的眼神却暗藏一丝忧伤,它在寻找一个目标——凶手。公野牛的顶角上残留的血迹暴露了自身。马蒂陶母性大发,寻找机会为子报仇。
这时河流的宽度变窄,“银眼”带领着狮群渡河想彻底铲除宿敌,这时候的马蒂陶不像初次与“银眼”交锋时的寡不敌众,数次交锋加之与野牛群的角逐,豺狗的争斗,使它变得更加强大,另外弃子之痛让它不顾一切的冲了上前。“银眼”投降了,马蒂陶不单单赢得了决斗,也赢得了狮群的尊重,成为了新的首领。现在的战斗变为了狮子VS野牛。正当马蒂陶带领着狮群杀向公野牛时的混乱之时,野牛群里穿来了一阵混乱,原来小公狮还活着。但是野牛也将视线转移到了小公狮的身上,准备向其发动攻击,正当双方焦灼的时候,“银眼”出现了,这时候“银眼”并不是想斩草除根,而是稳定军心,最后小公狮顺利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随着“银眼”的加入,野牛和狮子双方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在一次狮群全力出击后,公野牛终于倒下了。狮子们重振了王者之风,马蒂陶也成为了狮群的新首领,小狮子也得以活了下来。故事到了这,导演将镜头转移到了这头小公狮的身上,它将来的存活与否现在与人类对森林和草原倾轧休戚相关,呼吁大家保护自然,贡献自己的力量。
生存智慧之一:打不过就跑。“银眼”的领地被人类占领了。好吧,人类来了,我们就走好了。母狮子在狮群的围攻下寡不敌众。OK——撤退。进可攻退可守。激流勇进的一种勇气,急流勇退则是一种智慧。为了家族的生存;为了孩子们的未来,或者是其他需要负担的东西,忍辱负重的坚持下去,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条件多么屈辱。
生存智慧之二:看起来傻乎乎的不一定是笨蛋。虽然情节只有一瞬间,但是对这里的印象还是蛮深的,在转移过河前,面对狮子的围追,老大傻乎乎的样子,很难让人相信,他居然可以成为最后的王者。老大不是很强壮,反应也很慢,可是,笑到最后的却多是这样的傻小子。究其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如果勉强解释一下的话,当别人的营养都在长身体的时候,它的营养在发育大脑吧——
生存智慧之三:紧紧的跟着自己的“妈妈”马蒂陶。在看到在战略转移的时候,老大紧紧的跟在妈妈的后面,而老三面对大河的时候犹豫了一小下,然后……然后就再也没有然后了。看到这里我不由的想起来长征时间的故事。唉——某些时候,一定要紧紧的跟住“妈妈”。
生存智慧之四:学习,学习,不断的学习!唯有不断的学习。才能笑到最后!
其实,刀疤野牛也是王者。很可惜他失败了,但是仍旧得到了我的尊敬。它没有尖牙利爪的武装,也没有称霸一方的野心,有的只是领袖的使命。在荣耀的驱使下,保卫i自己的子民,在母狮子杀死了小野牛后,反手就是一击,主动进攻狮子的软肋,直到战死沙场。
如果你要是“鬣狗”,那么你可以卑微的活着。等着强者施舍的残渣。如果你要是“鳄鱼”,那么你可以阴险的活着。静静的潜伏在水中。如果你要是“河马” 或者是“大象”,那么你就可以无忧无虑的生存了,毕竟无论谁想吃了你,都得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但是如果要是做像狮子一样的王者,高傲的生存,那就注定要承担那份孤独,辉煌后的隐忍,不断学习的寂寞,以及时刻为了大家牺牲的觉悟。动物世界如此,红尘世界亦如此。
第二篇:电影最后一课观后感
电影最后一课观后感
2008年5月12日,我们记住了汶川!在地动山摇时,有的老师为了学生而忘记了个人的安危: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伴着雷鸣般的响声,砖瓦、灰尘、石块纷纷坠落到他的头上、手上、背上,热血顿时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如同一只护卫小鸡的母鸡,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定格为永恒……这个老师就是谭千秋,为了4个学生的生命,谭老师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用自己的英雄壮举,诠释了什么是为人之师;他那在突发灾难来临时的瞬间造型,塑造了一座在人们心中永不倒塌的丰碑!他以师者的本色展示了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以自己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如今,谭千秋老师离我们远去了,他张开爱的羽翼奋不顾身保护学生的“姿势”,已定格为一种言简意赅但威力无穷的符号——无私无畏!这种感人的壮举,不仅是对中华民族舍生取义伟大精神的生动诠释,更是爱学生胜过自己生命的崇高师德的生动写照。谭千秋老师用生命捍卫为人师表的道德准则,完全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多么神圣的职业。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北川教师刘宁在地震时先救出学生却永远失去女儿;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都江堰聚源镇教师在地震时为疏散学生而放弃了逃生的机会;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广安的特岗老师为救一个被绊倒的孩子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平通中学的化学老师乔广平在地震时呼喊所有的人快跑,自己却跑到了最后。还有向倩、袁文婷……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乃至生命,向我们阐释了什么是师德,什么是爱!
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宝贵的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坚实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爱,与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有所不同。它不是来源于血缘关系,也不是来源于教师的某种单纯的个人需求,而是来源于人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来源于教师对教育对象的正确认识、满腔热情和无限期望。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一灯如豆,四壁青辉。物欲横飞与我无关。尽管我们的门外就是繁华,尽管我身边就是喧嚣,但我还是会固守一方的宁静与安详,在琐碎和平凡中慢慢变老。这是一种坚定的守望,守望着鹿邑教育的明天,守望着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和辉煌,守望着心灵深处的那方净土,用爱写好“师德”。洁身自爱,然后去爱。
第三篇:《最后一课》电影观后感
《最后一课》电影观后感
父爱如山,母爱似海,那师爱是什么呢?
上课铃响了,谭千秋老师走进了教室,准备上课。讲了一会儿,地忽然晃动起来,谭老师立刻意识到:是地震!他招呼同学们赶快逃出教室。房倒屋塌,有四名同学已经逃不出去了,谭老师赶紧让同学们躲到桌子底下,自己却趴在桌子上,任由墙壁和房顶砸在身上,他却没有一丝害怕。
地震停了,四个学生都没有受伤,可谭老师却身负重伤。一次次余震都加重了谭老师的伤势:钢筋扎进肉里,水泥板砸在了脑袋上,房顶压在了他身上,墙壁倒在了他身上……当余震结束后,四位同学终于被安全救出,谭老师却永远离开了……
谭老师永远地走了,他把生命给了他热爱的学生,他用知识和生命,诠释了爱的最高境界。师爱,是一座生命桥,把我们带到安全的地方!
五年级:何静帆
第四篇:电影《最后一课》观后感
电影《最后一课》观后感
2008年5月12日,我们记住了汶川!在地动山摇时,有的老师为了学生而忘记了个人的安危: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伴着雷鸣般的响声,砖瓦、灰尘、石块纷纷坠落到他的头上、手上、背上,热血顿时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如同一只护卫小鸡的母鸡,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定格为永恒……这个老师就是谭千秋,为了4个学生的生命,谭老师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用自己的英雄壮举,诠释了什么是为人之师;他那在突发灾难来临时的瞬间造型,塑造了一座在人们心中永不倒塌的丰碑!他以师者的本色展示了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以自己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如今,谭千秋老师离我们远去了,他张开爱的羽翼奋不顾身保护学生的“姿势”,已定格为一种言简意赅但威力无穷的符号——无私无畏!这种感人的壮举,不仅是对中华民族舍生取义伟大精神的生动诠释,更是爱学生胜过自己生命的崇高师德的生动写照。谭千秋老师用生命捍卫为人师表的道德准则,完全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多么神圣的职业。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北川教师刘宁在地震时先救出学生却永远失去女儿;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都江堰聚源镇教师在地震时为疏散学生而放弃了逃生的机会;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广安
—1—的特岗老师为救一个被绊倒的孩子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平通中学的化学老师乔广平在地震时呼喊所有的人快跑,自己却跑到了最后。还有向倩、袁文婷……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乃至生命,向我们阐释了什么是师德,什么是爱!
今年教师节时,温总理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爱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觉得,爱的前提首先是自爱——怀着虔诚的心情爱自己的职业、怀着敬畏的心情爱自己的名声、怀着崇敬的心情爱自己的责任。没有自爱,就谈不上去道德的自律,更谈不上真心去爱自己的学生。自爱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约束,要求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个人内涵,丰富知识储备,追求思想境界。只有我们真正做到甘愿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自觉投身这种平凡工作,对教育事业心存敬重,甚至可以以苦为乐,以苦为趣,才能产生巨大的拼搏奋斗的动力。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教师的生活是清苦、清贫的。但教师在知识结构的完善方面有自求自得的充实感,在精神寄托方面有育天下英才的自豪感,在思想、信息、交流方面有“究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独立感。人的一生应该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虽苦但乐在其中。珍视为人师表这份荣耀,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赖和领导的认可。
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宝贵的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坚实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爱,与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有所不同。它不是来源于血缘关系,也不是来源于教师的某种单纯的个人需求,而是来源于人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来源于教师对教育对象的正确认识、满腔热情和无限期望。因此,我们说,师爱是一种充满科学精神的、普遍、持久而高尚的爱。教师越是满怀深情地去爱学生,就越能赢得学生对自己的爱,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越是能迅速地确立起来并得到健康的发展。这种爱的交流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它可以有力的把学生吸引到教育过程中来,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动力,推动学生朝着培养目标所指引的方向攀登。因此,作为教师在培植和处理师生关系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做到的就是热爱学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以自己的模范的品行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古人云:“慧于心而秀于言。”教师语言美,则其心必然善良而正,必然追求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烛照深刻且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具有现代人的素质和高尚的人格。要有知识渊博的学者形象,要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要有堪为师表的高尚品德。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师德的核心是什么?千百年来,千言万语凝成一个字——“爱”!
我不是诗人,不能用动人的诗句来讴歌教师的职业;我不是歌手,不能用动听的歌喉来赞美教师的岗位,但是,我要用我满腔的热爱写下我一生的承诺:做一个自爱然后对学
生充满爱的老师!
风雨飘摇,日月如梭。十年灿烂如花的教学岁月,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的人生就是实实在在,就是默默无闻,就是不求索取。她没有惊天动地之举,只有从琐碎的工作中细细地理出一些的思路;她没有惊险的飞跃,只有岁岁年年、朝朝暮暮与学生的风雨兼程。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一灯如豆,四壁青辉。物欲横飞与我无关。尽管我们的门外就是繁华,尽管我身边就是喧嚣,但我还是会固守一方的宁静与安详,在琐碎和平凡中慢慢变老。这是一种坚定的守望,守望着鹿邑教育的明天,守望着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和辉煌,守望着心灵深处的那方净土,用爱写好“师德”。
第五篇:红色电影《最后八个人》观后感
红色电影《最后八个人》观后感
【2011-2012-1学期本人平时论文题名:红色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
看完了电影《最后八个人》,感受很深。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什么是坚定的信念,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共产党员,什么是革命精神。
电影讲述的是我东北抗日联军某部警卫团长白云龙率领刚刚突围出来的七个人,在茫茫林海,皑皑雪原中艰难地行进,寻求突围的故事。
这,就是坚定的信念
当整个团只剩下八个人的时候,他们没有溃不成军,也没有投降。冰天雪地里,只剩下他们。缺乏食物,医疗设施简陋,内忧外患,重重困难摆在面前,他们没有退缩,紧紧守着自己的领地,和敌人斡旋到底。
到底是什么,竟然让他们这么坚持?我想,就是那一份执着的信念吧!对共产党的信任,对社会主义的憧憬,为了同一个目标,为了同一个梦想,他们一直坚持着。把敌人赶出去,尽快结束战争,是他们每一个人的目标。就是这么一份执着,让他们全心全意地投入到革命中。
“革命斗争,有些行动有时候不允许讲清,今天,形势迫使我们不得不将计就计,这是在特别情况下的特别行动,革命总要流血牺牲。”这是白团长惜别时的内心独白。面对着昔日的战友,却不能解释这一切,只能将计就计,才能为他们谋得一线生机。被战友骂成胆小鬼,革命的叛徒,女儿也不认自己,我想,此时的白团长定是内心倍感煎熬。可是,没有办法,他是团长,他是主心骨,困难面前,他就应该站出来,为共产主义、为其他人,奋斗。我想,这也就是一份坚持吧,对共产党的信任,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任,对战友的信任,以及对自己的信任。也正是这一份信念,革命斗争才能成功。
这,就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大厦就好比一座暖暖和和的大房子,所有的穷人都能住进去,在那里人人生产,人人都过好日子。”当被问到什么是社会主义,蒋班长这么说。多么浅显而又形象的比喻,给了他们想象的空间和无限的憧憬。我想,他们大抵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理论,可是,他们却对社会主义有了自己的理解。摆脱贫困,摆脱饥饿,摆脱寒冷,这,就是最简单的社会主义。就是为了这个目标,他们一直努力着,从不放弃。
确实,社会主义可不就是这个样子吗?撇开理论知识不说,我们一直坚持走的社会主义就这样慢慢实现并完善着。暖暖和和的社会主义大厦,穷人不再那么衣食不保,人人生产,人人劳动,大家都过好日子,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秉着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任和探索,我们一步步实现这这个目标,并且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事实证明:只有走社会主义,中国才会这么快发展强大。历史证明:他们的坚持没有错。
这,就是共产党员
革命斗争年代,党员是不能够暴露身份的,尤其是在敌人面前,这是成为一个合格党员所必须遵守的纪律。有的人,为了这个秘密光荣的牺牲了,有的人,却利用这个秘密做些不利于党、不利于革命的事。白团长和王裕光就是这么一对人。王裕光是日本派来的特务,当整个团处于生死存亡时期,王裕光却利用共产党员这一身份企图让整个团向日本投降,殊不知真正的共产党员却是白团长,但是,他却没有随便暴露自己的身份,即使整个团面临强敌,需要一个共产党员商量该采取什么方针时,他也没有说出自己的身份,而是将计就计,表面上承认王裕光的身份,最后利用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与与敌人谈判时,打死了敌首山田大佐和王裕光等人,和敌人同归于尽。
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为了革命事业流血牺牲,忠于革命,忠于党,我想,正是拥有这样的一种精神,才有资格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吧。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很庆幸自己有资格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一个伟大的组织,也是一个可以使自我提升的组织,她就是有这样的魅力,吸引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都想成为她的一份子。一个党员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得按党的方针走,离开党的领导,就要失败。虽然我离真正的共产党员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会不断完善自己,向这个伟大的组织靠拢,最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这,就是革命精神
也许革命本身就具备一种吸引力和凝聚力,它使人民团结在一起,为着同一个目标,继往开来。
舍小家,顾大家,这是他们身上所具备的。为了革命胜利,他们舍弃了自己的亲人,虽然有诸多不舍,可是他们必须这样,因为革命需要他们,他们的亲人也需要他们保护。只有和平,才是永远的稳定。
流血、牺牲,那都不算什么。因为革命,总会流血牺牲。每一个参与革命斗争的人,都是这个样子,他们把革命胜利看得比自己还重要,因为在他们看来,为了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革命的完全胜利是一项神圣的使命,并且也是一份沉重的责任。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用鲜血阐述这这一个永恒的定理,这种精神,不能不值得我们敬佩。
不抛弃,不放弃,这是许三多式的精神,他们赋予了这句话不一样的精彩。最后八个人,到最后的五个人,他们一直在一起,没人被抛弃,也没有人放弃。虽然内忧外患,可是他们却没有因为人数少而放弃最后的机会,最后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找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这,正是我们应该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