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记者基层行体会:现实远比我们想象的生动的多(精选)
现实远比我们想象的生动的多
——新闻记者基层行采访心得
有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曾这样说:“现实生活远比任何聪明人的想象生动得多,只有深入采访,才能写出生动的稿件。”这次新闻记者基层行活动,使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那次夜访,我就不可能真正沉下身去,也不会找到真正的新闻亮点。
细算起来,为了写《夜访乾元镇联合村“白鱼大王”忻金山》那篇稿子,我一共去了三次联合村。
第一次是8月初去的,因为我要写的是基层行的第一篇稿子,所以我提前去联合村摸了摸情况,发现“和美家园”建设、土地流转、蓝莓种植等方面的一些情况都缺乏新意,都是以前写过的,如果再炒冷饭,肯定没意思。
8月19日新闻记者基层行活动动员大会后,我又来到了联合村。这次村干部和我们进行了座谈,准备了厚厚的材料,但是看了一下,无非就是村里的概况以及一些基本面的材料,比较空泛,作为一个记者,如果拿着这一堆材料如获至宝而脱离了深入采访,那真的是傻到家了,那是绝对写不出鲜活生动的新闻稿的。
联合村最出名的新闻人物是忻金山,2000年他依靠五条野生白鱼起家,带动了整个产业。如今11年过去了,他在白鱼养殖方面有没有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有没有遇到技术、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带着这些疑问,那天下午,我来到了忻金山家里采访。但是采访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他讲的,全是我以前知道的一些内容;而之前我设想的一些情况,比如他可能会遇到资金困难、技术制约,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来帮助解决,但是采访以后发现,在忻金山这里并不存在这些问题。
回来后我好不容易写了一个稿子,但是连自己都觉得不满意,因为尽是些陈腔滥调,没有一点实质性的新东西。稿子22日就要见报了,怎么办呢?我想,既然白天没采访到有价值的内容,何不试试晚上呢?看看忻金山晚上在做些什么。打定主意后,21日晚上,我再次前往联合村采访。
当我们单位的张师傅开车把我送到联合村,夜幕已经降临。一连几天来,我都处在一种焦虑的状态之中,恨不得一采访就有好材料,一锄头掘到一个金元宝,然后成稿、交差,完成任务。这时车窗外星星点点的灯火,倒让我的内心一下子安静下来,我内心有了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觉。说陌生,是因为像这样的夜访,尤其是到农村夜访,对我来说是少之又少;说熟悉,是因为从本质上来说,这也是一次普通的采访,是我的本职工作之一,我曾无数次经历过。这种陌生又熟悉的感觉交织在一起,竟让我内心有一丝感叹:单单是夜访给予我的全新感觉,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收获,而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这样的夜访经历又有过几回?
当我带着平静的心态来到忻金山家里,他正在自家后门的孵化池边和儿子一起工作。没有采访的架势,没有逼问式的话语,我们像拉家常一样的聊了起来。我想到了归毛头、潘国良,这些我采访过的、熟悉的水产养殖大户,于是我对忻金山聊起了他们,聊起了黄颡鱼、革胡子鲶,聊起了归毛头、潘国良在养殖方面的一些点子、做法。而忻金山似乎也来了兴致,在孵化池边他特别放松,一边观察,一边侃侃而谈,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于是,我们从白
鱼聊到了黄颡鱼,从黄颡鱼聊到了鱼苗繁殖,又聊到了人工受精繁殖鱼苗„„
“目前在德清县范围内,只有我们乾溪翘嘴红鮊繁殖场掌握了黄颡鱼人工受精这项技术。”他这句话一出口,我内心微微一阵激动:皇天不负有心人哪,我那些漂浮在半空中的材料终于有了可以安放的灵魂了。因为自己的采访不够深入,还欠火候,所以我原本看到的只是一副假象,似乎忻金山十年来都没有什么创新发展,其实呢,是我对人物、对生活还贴得不够近,采访还不够深入,或者说,忻金山身上一直都有新闻点在闪耀,而我一直缺乏发现新闻的契机,这契机,就是夜访。
采访回来的当天晚上,我就写出了《夜访乾元镇联合村“白鱼大王”忻金山》一稿,8月23日刊登在《今日德清》一版。因为有内容,有话可说,我自己感觉写得还比较流畅。这次夜访使我获得了几点感悟:1.其实我以前的许多采访都是来去匆匆,浮光掠影,只得到了一点皮毛,而夜访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新闻矿藏的大门。2.在采访中切忌像模像样地摆开架势,给被采访对象造成一种心理压力,要深入田间地头、车间工厂,走进他们的生活、生产场景,在不经意的闲聊中,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3.要把自己也当成工人、农民,深入他们的内心,用他们的语言,聊他们熟悉的话题,才能让他们对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4.要问到心中没有疑问为止,那样,我的采访也就到位了。
最后我要说,此次新闻记者基层行活动令我更加坚信:鲜活生动的新闻来源于基层,“下基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德清县新闻传媒发展中心陈德明
2011.10.21
1870字
第二篇:记者基层行体会:爱一行,才能干好这一行
爱一行,才能干好这一行
在近段时间的记者基层行采访活动中,我采访了德清县人民医院脑外科护士长沈永和,以及校车司机冯宝庆。我最大的感受和收获就是:爱一行,才能干好这一行。
沈永和做护士已经20多年,冯宝庆做驾驶员已经30多年,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爱岗敬业,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同时,他们也在工作的过程中收获了快乐,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沈永和的职业生涯中,也有一些同事选择了离开,另谋发展,沈永和则坚守至今。虽然对同事们在其他行业所取得的成功表示祝贺,但沈永和对自己的选择并不后悔。做护士虽然又脏又累,有时还会遭受误解和非议,但沈永和用热情、真诚、爱心诠释着对护理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她告诉我,她在工作中也收获快乐,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单位给了她荣誉,她还晋升了副高职称,尤其是看到不少病人入院时是在死亡线上徘徊,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后康复出院,每每这时,她心里就倍感欣慰,她对这一切都感到满足。
冯宝庆爱孩子,爱校车司机这份工作,所以,看到有个孩子下车后横穿公路被车撞了,他就开始苦苦思索如何通过制度的完善来杜绝类似事故的发生,最后,他向公司和学校建议:学生原则上应靠右下车,以校车的行进方向为参照,家住公路左侧的学生,应等校车到达终点后返回途中,在自己家附近的合适地点下车,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横穿公路的情况发生。
也正是因为对工作的热爱,冯宝庆和孩子们打成了一片。淳朴的孩子上车时会带几颗糖给他吃,家长送来自家种的西瓜向冯师傅表达谢意,他在雷甸开了6年校车,最后调换岗位了,孩子们舍不得他走。冯师傅说,这些就是学生以及家长对他的最大肯定。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能像沈永和、冯宝庆那样,在工作的过程中体会到价值和乐趣,那么,每个工作者都将迸发出无穷的创造力和动力,我们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将得到更好的推动。
联想到我自己的职业,虽然记者的工作非常辛苦,但是在苦和累之外,也有我们的乐趣,也有体现价值的时候。当我们写的文章,日后成为研究德清某一段历史的资料;当我们写的文章,被其他大媒体引用、转载,成为“通稿”;当我们报道的人物,被各个媒体追踪,我们当起了“新闻发言人”和“经纪人”;当我们写的文章,引起领导的批示和重视,最后推动了问题的解决;当我们的救助对象渡过难关,转危为安,向我们说一声“谢谢”;当骨肉分离几十年的兄弟姐妹,在我们的帮助下得以重聚,给我们送来锦旗的时候,这就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也正因为如此,在新闻这个行业里,记者最能体会到快乐和价值,所以我爱记者这一行,我要继续干下去,并且还要把这份工作做得更加出彩,为自己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
德清县新闻传媒发展中心
陈德明
201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