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压配电房安全管理制度
高压配电房安全管理制度
1值班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按时参加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活动; 熟悉高低压配电设备状况、操作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
2.未经部门主管许可,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高低压配电室。
3.值班人员必须密切关注电流、电压、功率因素等参数,严禁变压器、开关超负载运行。
4.对设备和安全设施要勤查,发现隐患及时报告。精心维护和保养好设备,确保正常安全供电。
5.配电设备的倒闸操作必须由值班人员单独操作,其他在场人员只做监护,禁止两人同时倒闸操作,以免发生错误,倒闸完成后填写记录。
6.配电设备检修尽量放在不影响酒店使用的时间内进行,并提前 24小时向使用部门发出停电通知,突发性情况停电时须做好解释工作。
7.高低压配电室的每台电气设备均应建立档案,并有专人管理。其内容包括:生产厂家说明书、设备卡片、维修记录缺陷管理、试验报告单和绝缘分析鉴定书等。
8.保持高低压配电室内消防设备的完好齐备,保证应急电源在紧急情况时投入正常使用。
9.严格禁火制度。严禁将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带进配电间;配电间内严禁吸烟。工作人员须能熟练使用消防器材。
10.做好高低压配电室的防水、防潮工作,预防小动物类进入高
低压配电室。
11.保持高低压配电室的设备外表与环境洁净无尘。
12值班人员认真做好巡视记录与值班记录,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
13.操作规程和完全生产规则,杜绝违章操作和不安全行为。
14.增强保密观念,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配电房设备情况。
15.以上制度,配电房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对失职人员将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处罚。
第二篇:高压配电房安全操作规程
高压配电房安全操作规程
一、遵守供电管理制度,严格按照电工操作规程作业;对配电房 实施专职电工专人管理,保证供电正常。
二、每天巡视设备的运行情况,如实填写运行记录。发现设备异 常及时检修,确保设备的运行正常。
三、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保持配电房整洁,防止尘物污染 及小动物进入造成短路事故。除必要的配套工具外,配电房不得存放易燃易爆及其他物品。
四、设备检修时必须断电操作,并确保在需停电检修设备的回路
上有一个明显的断开点;此外,在断开点上悬挂“有人工作,禁止合闸”的警示标牌。
五、在电房带电情况下检查、检修及测量等工作时,必须有二人
及以上、有足够照明才能进行,并注意与带电位的安全距离。
六、特殊情况必须带电作业时,应有可靠的防护措施,并按照安
全操作规程进行作业,现场有专人监护,以防触电事故。
七、停(送)电操作程序: 高压停(送)电操作顺序:(1)停电操作顺序:
①、确认低压侧总负荷开关(或总刀开关)已断开; ②、断开高压出线柜9B04开关;
③、合上高压出线柜9B040接地开关; ④、断开高压提升柜9103开关;
⑤、合上高压出线柜91030接地开关; ⑥、在变压器高低压侧验电确无电压后;
⑦、在变压器低压侧出线装设接地线;
⑧、在所有开关挂上“禁止合闸,线路有人工作”标示牌; ⑨、完成以上操作方可工作。(2)送电操作顺序:(与停电顺序相反)
①、摘下所有开关“禁止合闸,线路有人工作”标示牌; ②、拆除变压器低压侧出线装设接地线; ③、断开高压提升柜91030接地开关; ④、合上高压提升柜9103开关; ⑤、断开高压出线柜9B040接地开关; ⑥、合上高压出线柜9B04开关; ⑦、完成以上操作方可低压送电。
八、进行停送电操作时,操作人员应戴安全帽,戴绝缘手套,穿绝
缘鞋,设专人监护,其他人不得触及设备。严格执行“三个严禁”即严禁徒手摘挂熔丝管、严禁在带负荷下操作高压刀闸和高压熔断器、严禁在雷电下操作。
九、使用绝缘安全用具前应检查有否过期和外观检查,检查安全
用具表而有无裂纹、划印、毛刺、孔洞、断裂等外伤,并检查表面是否清洁;绝缘安全用具使用后应存放干燥通风的处所;安全用具不许作其它用具使用;应按规定时间进行绝缘试验,防止因失去绝缘作用而发生事故。
十、本《安全操作规程》只适用于多尔欺工业(中国)有限公司 高压配电房
1、高压配电室所有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和遵守“作业安全工作规程”,每年按电业安全规程进行一次考试,取得合格证后,方可从事本工作。
2、所有作业人员必须熟悉本单位的供电系统,并经过一定培训,达到处理日常故障的能力。
3、高压配电室必须应有专人值班,做好安全保卫工作,非有关人员,一律不得入内。
4、高压配电室,变压器下周围严禁存放易燃、易爆、有毒及其它物品,严禁火种,并做好整洁工作。
5、高压配电室内值班人员,应坚守工作岗位,不得随便离开、并密切注意仪表,电气设备,有无异常现象,按时做好抄录表工作,晚上关好门窗。
6、严格执行有关电气操作规范。操作时必须穿好绝缘鞋、戴绝缘手套。
7、停、送电操作、应按照停、送电操作顺序进行。停电检修时应有明显标志,检修完毕后,要有专人作详细检查,并取得联系,确认线路上无异常现象,方可送电。
8、如发现设备在运行中有异常现象,应立即停电处理,必要时应向有关部门汇报。
第三篇:配电房安全管理制度
配电房安全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配电房的安全管理,促进校园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促使配电房管理人员操作的规范化,特制定本制度。
一、配电房是全院的供电中心,属重要设施,安全管理工作由后勤服务总公司物业公司具体负责,工作人员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严防事故发生。
二、配电房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严格执行持证上岗,严禁无证操作。
三、管理人员必须熟悉配电房内的所有电器设备性能,在安装、检修电器、维修设备和线路时必须按规程操作,不准违章作业。
四、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值班制度,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值班时要集中精力,勤巡视、勤观察,密切注意各种仪表和信号装置的变化,做好值班记录。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主管部门领导,不得擅自处理。
五、严格遵守交接班制度。交接班时,当班人员和接班人员要对设备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做好记录,分清责任及时处理。若发生突然事故,要及时弄清,采取安全措施及时处理,并及时报告。
六、掌握全院的用电指标及供电情况,及时向相关部门提供准确的数据。
七、要保障配电房内气流畅通,室温适当,保持整洁,停电清扫检修时禁用汽油、煤油擦洗,严禁存放易燃、易爆、危险品和其它杂物。配电间内严禁吸烟。工作人员须能熟练使用消防器材。
八、定期对变压器、开关柜进行维修清扫,防止灰尘造成短路,对电器设备及线路要经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且报告主管领导。
九、非工作人员不得随便进入配电房。严禁在配电房内会客,离开配电房要注意随手关闭好门窗,经常查看防护网、密封条防护情况,谨防小动物窜入配电间而发生意外。
十、对失职人员将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转岗、待岗、解聘等处理,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将追究责任人法律责任。
配电房安全责任人:王显刚
第四篇:配电房安全管理制度
配电房安全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配电房的安全管理,促进本单位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促使配电房管理人员操作的规范化,特制定本制度。
一、配电房是本单位的供电中心,属重要设施,安全管理工作由办公室具体负责,工作人员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严防事故发生。
二、配电房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严格执行持证上岗,严禁无证操作。
三、管理人员必须熟悉电房内的所有电器设备及性能,在安装、检修电器、维修设备、线路时必须按规程操作,不准违章作业。
四、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值班制度,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值班时要集中精力,勤巡视、勤观察,密切注意各种仪表和信号装置的变化,做好值班记录。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主管部门领导,不得擅自处理。
五、严格遵守交接班制度。交接班时,当班人接班人员要对设备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做好记录,分清责任及时处理。若发生突然事故,要及时弄清,采取安全措施及时处理,并及时报告。
六、掌握本单位的用电指标及供电情况,及时向主管部门提供准确的数据。
七、要保障配电房内气流畅通,室温适当,保持整洁,停电清扫检修时禁用汽油、煤油擦洗,严禁存放易燃、易爆、危险品和其它杂物。配电间内严禁吸烟。工作人员须能熟练使用消防器材。
八、定期对变压器,开关柜进行维修清扫,防止灰尘造成短路,对电器设备及线路要经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且报告主管领导。
九、非工作人员不得随便进行配电房。严禁在配电房内会客,离开配电房要注意随手关闭好门窗,经常查看防护网、密封条防护情况,谨防小动物窜入配电间而发生意外。
十、对失职人员将根据情节给予转岗、待岗、解聘等处理,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将追究责任人法律责任。
十一、每天做好清洁卫生工作。
第五篇:配电房安全管理制度
配电房安全管理制度
一、配电房由专人管理,保证供电正常,电气人员须持证上岗,按时参加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活动。
二、严格操作规程和完全生产规则,杜绝违章操作和不安全行为.三、对设备和安全设施要勤查,发现隐患及时报告。精心维护和保养好设备,确保安全供电。禁止让电器设备超负荷使用和带病运转.四、做好防水、防鼠、防盗工作,注意随手关闭好门窗,经常查看防护网、密封条防护情况,谨防小动物窜入配电间而发生意外
五、严格禁火制度。严禁将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带进配电间;严禁烧电炉等;配电间内严禁吸烟。工作人员须能熟练使用消防器材。
六、严禁无关人员进出。未经培训,不得随便开关操作室内设施、设备。
七、电气人员应经常检查设施、设备动作情况,发现隐患,及时处理,每半年组织大检查,保证供电系统有良好的性能。
八、非工作人员不得擅自进入配电房。
九、供电部门来人抄表或检查设备时,电气人员应做好配合、复核工作,确保交费及时、准确。
十、遇到紧急事故,应快速准确地断电、防止事故扩大。
十一、每天做好清洁卫生工作。
十二、调整好配变电房内温度、湿度。
十三、配变电房应有操作记录、巡检记录、事故处理记录。
以上制度,配电房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对失职人员将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转岗、待岗、解聘等处理,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将追究责任人法律责任。
荣昌化工动力设备部
2010-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