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高考模拟训练作文讲评
2014高考模拟作文讲评:
题目: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改革家说:固步自封,原地踏步,是一个民族走向灭亡的开始。
哲学家说:生活需要重复,但不能重蹈覆辙。
艺术家说:今天重复明天,明天重复今天,生命就会在重复中蹉跎。
„„
关于“重复“,你也一定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所思所感,请根据你的所忆所思所感,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得脱离材料的范围作文,明确文体;不得抄袭、套作。
一、审题是作文的关键
读材料:几则材料(几句话)构成的材料作文,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抓住共同话题,及相同的点。
材料由四句话组成,都讲“重复”这一话题。
第一句和第四句话都说重复的负面作用;第二句和第三句话,虽然都讲到了“重复”的正面作用,但都是一个转折句,重点显然在后半句。这样分析,我们就不难看出这个作文题实际是要我们去论述重复的负面影响。
最准确的把握:既要肯定重复的必要性,又要重点阐述重复的负面影响。
二、立意决定作文的高下
1、虽然重复在生活、学习上是需要的,但重复更是一种惰性的体现,重复是一种固步自封,只有创新才能有发展。
2、重复自己就不可能进步,重复他人只能永远落后于他人。
三、文体要规范
1、记叙文就是要学会讲故事,要把故事讲生动,要突出重点,突出主题。
2、议论文就是要学会讲道理,要把道理讲透彻,要有理有据,客观思辨。
四、选材决定作文充实与否
1、达芬奇在重复画蛋中获得了绘画技术,但是真正让他成功的则是创新,只会画鸡蛋,不可能成就传世经典蒙娜丽莎的。
2、中国画家吴冠中先生,87岁时在香港接受“荣誉文学博士”时说:“画画一定要画出新的想法、新的感受,重复自己是可耻的."
3、也有人说:“重复是学习之母。”
4、“苹果公司”通过创新产品,成为了时尚的代名词。
5、趋之若鹜的成语
6、课文:如《品质》
7、试卷上本身的内容:前面阅读题中关于中国动漫的发展,就是很好的一个论据。中国动漫在创作只是重复日本、美国的动漫,所以一直落后别国。
五、作文重点思考“为什么?”的问题,才能拓展思维。
例:为什么说重复是一种惰性呢?①重复不需要思想;②重复缺乏勇气;③重复害怕失败。
论述要学会运用分论点的形式进行说理。
第二篇:语文高考模拟训练1
黄陂一中盘龙校区2014届高考模拟训练
(一)语文试题
组题人:李琴 朱艳玲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消弭(mǐ). B.噱(xué)头 . C.摈(bìn)除 . D.谂(rěn)悉 . 露(lòu)马脚
牝(pìn)鸡司晨
.. 一服(fù)药 . 转捩(lì)点 .
酩(míng)酊大醉 .
人影幢(chuáng)幢 量(liàng)体裁衣 .. 蒙(mēng)头转向
绯(fēi)闻轶事 ..
混(hùn)为一谈 . 煞(shā)风景
拾(shè)级而上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勠力
B.邈远
C.商榷
D.滥觞 震憾 坐镇 蒙眬 砥砺 自负盈亏
惩前毖后
明火执杖
张皇失措
雍容华贵
奖腋后进
誓不两立
和颜悦色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用词的规范性,引用古文或名言名句应当准确,不能随意________成语和引文。
②在迎新年晚会上,大家都叫嚷着让她登台一展歌喉,但她_________嗓子不好,怎么也不肯唱,搞得大家都很尴尬。
③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风尚,人们在生活中___________,并在行动上追随效仿,自然会形成当时的一种文化趋向。A.窜改 推托 耳濡目染 C.窜改
推脱 耳闻目睹
B.篡改 推托
耳闻目睹 D.篡改
推脱
耳濡目染
①山洪___________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②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风尚,人们在生活中___________,并在行动上追随效仿,自然会形成当时的一种文化趋向。
③《梅花三弄》___________《春江花月夜》幽雅动人。
④审计人员仔细___________了每一张销售单据,没有发现什么问题。A.暴发 耳闻目睹 不及 C.爆发
耳闻目睹 B ①“暴发”是突然发作,如山洪暴发,可引申为发财得势之意,多含贬义;“暴发”不能带宾语。“爆发”本指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如火山爆发,可引申为力量、情绪忽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爆发”可以带宾语。
②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耳闻目睹:亲耳听见,亲眼看见。③“不及”只用来比较不同的人或事物,因此只能前后都是名词。“不如”除用于比较人或事物外,还可以比较动作行为的利弊得失,因此除名词外,前后可以是动词或小句。不如
察看 查看
B.暴发 耳濡目染 不及 查看 D.爆发
耳濡目染 不如 察看 ④“查看”检查、观察(事物的情况),如查看灾情。“察看”为了解情况而细看,如察看风向、察看动静。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领导者需要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心胸,就是和自己意见不一样的下属也应坦诚相待,决不能搞一言堂,动辄给提相反意见的人穿小鞋。
B.新世纪以来,我国的考研人数和录取率持续增加,2013年的考研报名人数已经达到180万,比2012年净增14.4万,再创历史新高。
C.一百年在时间长河中转瞬即逝,而艾青这朵“大堰河”的浪花,却以虔诚的自省意识和博大的悲悯情怀,净化着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血液。
D.权力部门应当善待媒体,善用媒体,信任媒体,以便使媒体更好地发挥引导社会热点、通达社情民意、搞好舆论监督等作用。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中颜渊向孔子问仁,孔子对仁的解释是“克己复礼为仁”。颜渊要孔子说出仁的条目和详情,孔子的回答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红楼梦》中元春贤孝才德而暴病身亡,迎春老实懦弱而受虐致死,探春精明能干而远嫁他乡,惜春孤僻冷漠而遁入空门。贾家“四春”命运悲惨,真是“原应叹息”。
C.《桥边的老人》、《在桥边》、《半张纸》的作者分别是德国作家伯尔、美国作家海明威、瑞典作家斯特林保,他们都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D.《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它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真实地反映了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控诉了不人道的制度。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上世纪30年代,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在研究引力场方程时,假设宇宙中可能存在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这个隧道就是后来物理学家所说的虫洞。爱因斯坦认为通过这个隧道即虫洞可以做瞬时的空间转移,如果虫洞的出口恰好停在过去,就可以通过它逆着时间旅行。当然,进行这种时间旅行时你只能旁观,因为时间是线性的,事件就是一个个已经穿好的珠子,你无法改变珠子也无法调动其顺序。但截至2013年,还尚未有实验证实虫洞真正存在。早在19世纪50年代,已有科学家对虫洞作过研究。一些物理学家认为,理论上,也许虫洞可以使用,但虫洞的引力过大,会毁灭所有进入的东西;同时,即使宇宙中充斥着数以百万计的虫洞,但也很少会有直径超过10万公里的,而这个宽度正是太空飞船安全航行的最低要求。因此虫洞不太可能用于宇宙航行。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研究发现,虫洞的超强力场可以通过“负质量”来中和,起到稳定虫洞能量场的作用。科学家认为,相对于产生能量的“正物质”,“反物质”拥有“负质量”,可吸去周围所有能量。目前世界上的许多实验室已经成功地证明了“负质量”能存在于现实世界,并且通过航天器在太空中捕捉到了微量的“负质量”。“负质量”的发现为利用虫洞创造了新的契机,只要用“反物质”去扩大原本细小的虫洞,并强化“虫洞”的结构,使其稳定,就可以让太空飞船穿过。
与此同时,许多科学家也在致力于构造人工虫洞的研究。科学家桑恩等人从理论上提出了构造虫洞的概念。他们相信,先进文明所创造的人工虫洞,可以用奇异物质的“支柱”来保持虫洞的畅通。奇异物质具有超过它能量密度的极大的负压,其引力具有排斥性,从而使得它周围的空间被扭曲得十分奇怪,这正好改变了空间扭曲的“符号”。桑恩的虫洞,可称为奇异物质虫洞。
科学家麦可思提出了“磁虫洞”理论。他说,极强烈的磁场能弯曲时空而形成虫洞。根据相对论,任何含有能量的东西(包括磁场),皆能弯曲空间。远在上世纪20年代,科学家莱特,就在爱氏方程中找到了磁引力。莱特的理论表明,在一个由螺线管产生的磁场中,螺线管内形成了一个引力场,但要获得这种人工引力场,需要十分巨大的磁场。麦可思说,在实验室内,用2.5T(特斯拉)的磁场即可构造出一个“磁虫洞”,但洞的半径极大,约为150光年,若要将此“虫洞”的半径压缩到实验室的尺度,则所施加的磁场需大到10亿T,这显然超出目前人类的科技能力(最大人工磁场约10T)。但麦可思认为,在天空中必定能找到这种“磁虫洞”,因为中子星表面的磁场达10亿T,在那里,“磁虫洞”将自发地产生。
不论“奇异物质虫洞”或“磁虫洞”,只要它们存在于天空之中,就能从地球上测得它们的特征性信号,我们将看到一个两边特别明亮中间较暗的R光学像。6.下列对“虫洞理论”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虫洞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理论上,利用它我们可以做瞬时的空间转移,回到过去或穿越未来。
B.虽然虫洞的能量场可以毁灭所有进入虫洞的东西,但利用“负质量”来中和以后,太空飞船就有从虫洞中穿过的可能。
C.“虫洞的引力”和“虫洞的超强力场”,拥有负质量的“反物质”和具有极大负压的“奇异物质”是含义各自相同的两组概念。
D.尽管以目前人类的科技能力还不能建造一个适合实验室尺度的“磁虫洞”,但麦可思却相信太空中或许存在着这种“磁虫洞”。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只要桑恩的奇异物质虫洞和麦可思的磁虫洞存在于天空中,我们就能从地球上看到它们两边特别明亮中间较暗的R光学像。
B.桑恩和麦可思建造的虫洞,分别利用了奇异物质的负压和人工磁场的引力来稳定虫洞的能量场,其中的科学原理是相似的。
C.麦可思首先提出,任何含有能量的东西皆能够弯曲空间,极强烈的磁场也能弯曲时空而形成虫洞,他据此提出了磁虫洞理论。
D.“反物质”是相对于“正物质”而言的,它拥有“负质量”,可以在虫洞中吸收能量,并使自身的结构稳定,从而扩大虫洞。
8.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间是线性的,事件则像一个个被穿好的珠子,无法改变珠子也无法调整顺序,故即使能由虫洞回到过去,也不可能“重新来过”。
B.既然“负质量”已经被世界上的许多实验室成功地证明了能够存在于现实世界,那么,利用“反物质”来建造虫洞就不是不可能了。
C.蛀虫在苹果表面的两个点之间蛀出了一个“虫洞”,如果在这两个点之间走直线,从三维的物理空间来看,这条直线就类似于虫洞。
D.目前尚没有实验证据表明虫洞的真实存在,所以,现阶段科学家对虫洞的所有研究都只是一种海市蜃楼般的猜测,前景不容乐观。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饮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谓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9.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背湖山之观 背:背靠着 .B.始至之日,岁比不登 比:连续 .C.盗贼满野,狱讼充斥 充斥:满 ..D.吊其不终 吊:伤痛 .10.下列全能反映苏轼乐观豁达的一项是()(3分)
①凡物皆有可观
②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③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④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
⑤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⑥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③④⑥ 11.下列对原文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一位难得的旷达之士,从这一段文字来看,他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主要原因是“游于物之外”。
B.苏轼从钱塘移守胶西,虽然条件艰苦,年成不好,世风又差,但他习以为常,所以一年之后,人长胖了,先前已经白的头发也一天天地变黑了。
C.从“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可以看出,苏轼能够坦然乐观面对困难局面,并积极有为。
D.作者在文中缅怀师尚父、齐威公的功绩,委婉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隐痛——怀才不遇,仕途坎坷。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 离娄下 》
释义:孟子说:“人区别于禽兽的地方只有很少一点点,一般的人丢弃了它,君子保存了他。舜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明察人伦关系,因此能遵照仁义行事,而不是勉强地施行仁义。1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忆王孙(清)纳兰性德
西风一夜剪芭蕉,倦眼经秋耐寂寥?强把心情付浊醪。读《离骚》。愁似湘江日夜潮。(1)这首词抒发了词人什么愁?结合诗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词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你至少写出三种来,且就其中一种结合诗句加以简析。(4分)14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清杜甫篇。
【注】 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作赏析。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
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手法。
解析 要分析此曲的层次,须细读作品,看写了哪些内容,从中理出作者的思路。开头两句写春花秋月、杜鹃归雁;
三、四句写由此而生的感慨——岁月如箭,人情似云。以下各句则写想像中的隐居生活——耕种居住,诵读诗文。对修辞手法的赏析,要落实到具体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4、阅读下面一首散曲,完成问题。前调·阊门①
夜泊
陈所闻
风雨萧然,寒入姑苏夜泊船。市喧才寂,潮汐还生,钟韵俄传。
乌啼不管旅愁牵,梦回偏怪家山远。摇落江天,喜的是蓬窗曙色,透来一线。【注释】①阊门:苏州城西北的城门。
(1)作者在曲的前大半部分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全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散曲写夜泊,写钟声,写乌啼,意境与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有相似之 处。试比较此曲与张继诗的内容和手法方面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首曲借风雨夜泊、潮汐钟韵营造了萧索、清寒、冷寂的氛围。诗人表达的感情是:羁旅之愁 及行人见到曙色的喜悦之情。
(2)内容上:张继诗写的是半夜不眠;这首曲写的是从入夜到拂晓似乎都难以入眠,时间跨度长。手法上: 张继诗纯写羁旅愁怀;此曲结尾以喜悦反衬夜来的愁闷孤寂,有振起全篇之势。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5分)
(1)____________,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诗经〃氓》)(2)_____________________,恍惊起而长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咏怀古迹》)
(4)____________________,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5)______________,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7)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8)______________,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
(9)前者呼,后者应,______________,往来而不绝者。(欧阳修《醉翁亭记》)伛偻提携(*)酿泉为酒,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泉香而酒洌(*)______________,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水何澹澹(*)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猥自枉屈(*)陛下亦宜自谋,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以咨诹善道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喜事 契诃夫
那是夜里十二点钟。
米佳〃库尔达罗夫神色激动,披头散发,飞也似的跑进他父母的住宅,急急忙忙在各个房间里跑进跑出。他的父母已经躺下睡觉了。他的妹妹躺在床上,正好读到一本长篇小说的最后一页。他那些在中学里读书的弟弟们已经睡着了。
“你从哪儿来?”父亲惊讶地说,“你怎么了?”
“哎呀,你们别问了!我可再也没有料到!是啊,我再也没有料到!这……这简直叫人没法相信!你们再也意想不到!你们睁开眼睛看看吧!”
他妹妹从床上跳下地,把被子裹在身上,走到哥哥跟前。那几个中学生醒过来了。“你怎么啦?你脸色都变了!”
“我这是因为高兴,妈妈!要知道,现在全俄国都知道我了!全俄国呀!以前只有你们知道世界早有个十四品文官德米特里〃库尔达罗夫,可是现在全俄国都知道了!妈妈!啊,天主!”
米佳跳起来,在各处房间里跑来跑去,然后又坐下。“可是到底出了什么事呢?你说清楚呀!”
“你们生活得像野兽一样,可是报纸上有那么多值得注意的东西!要是发生一件什么事情,马上大家就都知道了,没有一件事能瞒住!我多么幸福啊!啊,天主!要知道,报纸上只登有名的人物的事情,可是现在一下子把我的事情也登出来了!”
“你说什么呀?登在哪儿了?”
父亲脸色发白。母亲看一眼圣像,在胸前画十字。中学生们跳下床,衣服也没披,只穿着短短的睡衣,走到他们哥哥跟前。
“是啊!报纸上把我登出来了!现在全俄国都知道我了!妈妈,您把这张报纸留起来做个纪念!以后我们有空的时候把它拿出来读一下。您看看!”
米佳从口袋里取出一张报纸来,递给父亲,伸出手指头戳一戳用蓝色铅笔勾出来的地方。“您念吧!” 父亲戴上眼镜。“您倒是念啊!”
妈妈看一眼圣像,在胸前画十字。爸爸嗽一嗽喉咙,开始念道:“十二月二十九日夜间十一时十四品文官德米特里〃库尔达罗夫……”“你们看见了吧,看见了吧?往下念!”
“……十四品文官德米特里〃库尔达罗夫从小布龙纳亚街考齐兴大楼的酒店走出,业已喝醉……” “这就是我同谢敏〃彼得罗维奇一起刚喝完酒。……一切都写得很细致!您继续念吧!往下念!你们听着!”
“……业已喝醉,失足滑倒。当时有尤赫诺甫斯基县杜雷金诺耶村农民伊凡〃德罗托夫赶雪橇一辆,停在附近。该文官恰巧倒在马旁,马即受惊,跳过库尔达罗夫身上,并拖住雪橇从该人身上轧过,沿街奔驰,雪橇上有乘客一名,乃莫斯科二等商人斯捷潘〃路科夫也。后来该马由看门人拦住,库尔达罗夫起初不省人事,当即送往警察分局,由医师验伤。该人脑后撞伤……”
“这是车杆碰了我的后脑壳,爸爸。往下念!您再往下念!”
“……该人脑后撞伤,惟不严重。该项事故业已具文呈报,受伤人已予以治疗。”
“医师叮嘱我用浸过凉水的毛巾压在我的后脑壳上。现在您念完了吧?啊?就是这样的!现在全俄国都传遍了这件事!您把报纸还给我!”
米佳抓住那张报纸,把它叠起来,塞在口袋里。
“我要跑到玛卡罗夫家去,拿给他们看一看。……另外还得拿给伊凡尼茨基一家人看一看,拿给娜达丽雅〃伊凡诺芙娜、阿尼西米看一看。……我要去了!再见!”
米佳戴上有帽章的制帽,神色得意,喜气洋洋,跑出门外,到街上去了。1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父亲不是小说的主角,着墨不多,主要采用了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心,也表达了父亲和儿子同样地无比激动喜悦的心情。
B.米佳将报纸上刊登自己的信息的地方用蓝色铅笔勾画出来,这是一个重要的细节描写,刻画了主人公的心理,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C.夜里十二点,父母及弟弟们已经睡觉了,而此时米佳还神色激动地来到父母的住宅,这足以表现米佳的亢奋之极的心情,也很巧妙地点题“喜事”。
D.“父亲脸色发白。母亲看一眼圣像,在胸前画十字。中学生们跳下床,衣服也没披,只穿着短短的睡衣,走到他们哥哥跟前”这一段描写,既表现了他们对米佳登报的惊喜,又为塑造主人公的形象起到了正衬的作用。
E.家里人都想知道事情的原委,但米佳迟迟不说,这里的情节设计对后文揭示谜底起到了张本的作用。17.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为这篇小说命名为“喜事”,有哪些含义及用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用简明的语言对小说的故事情节加以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学是人学”即曹雪芹所言“人情练达即文章”。经典小说皆有经典人物,如“卡西莫多”“堂吉诃德”“高老头”“孙悟空”“林黛玉”“王熙凤”这些经典人物是经久不衰的,是能超越时空的。请根据上述观点,具体分析“米佳”这一人物形象。(或者用最直白的话来说,就是概括米佳人物形象,并说说这一形象在现实社会中的价值。)(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浪漫主义手法经常在文学作品中出现,请从高中教材《孔雀东南飞》和《窦娥冤》中任选一篇,指出文中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的地方并分析其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2014年10月,“全国百强中学”、湖北名校襄阳四中将迎来六十华诞。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作为四中的一名高三学子,请为母校六十周年校庆写一副对联,送上自己真挚的祝福。(4分)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把后面的句子分别填入下面的横线上,最恰当的排序是_______________(只写序号)(4分)
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大方方地畅开一派山水,让人去读解中国历史的大课题。①南京既不铺张也不拥挤
⑤北京是过于铺张的聚集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答题。(6分)
20、前不久,在一次电视台策划会上,主任对一名实习生说,麻烦你开完会给大家订盒饭,按人头,我请客。结果该实习生认真地说,对不起,我是来实习导演的,这种事我不会做的。
②也不存在可以舍弃历史的游玩 ④杭州是过于拥挤的沉淀 ③在南京,不存在纯粹学术性的参观 请从赞成、质疑两个方面分别简要点评。要求:①观点鲜明;②语言表达简明得体;③字数不超过80字。赞成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质疑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实习生拒绝主任让订盒饭的要求。
(2)示例:赞成者说:这是一种自我权益的保护,实习生具有平等和社会分工意识。他敢于挑战,追求人格的尊重。
质疑者说:导演是一个需要全局观、需要多方协调的工种。为众人订盒饭就是一个协调的过程。拒绝一次看似跑腿的差事,实际上是拒绝了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也可从“太自我,不懂礼貌,不懂如何与人交流”等做人的角度阐述。)
答案解析:
试题分析:(1)这是一个记事的文段,所以概括时要包含人、时、地、事的相关信息。(2)可以从“实习生”与“主任”的身份,“导演”与“订盒饭的”,“求职”与“工作”等方面来思考,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1)考查归纳概括的能力。(2)考查理解文段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点评:本题的第二小题是一个值得称道的题,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材料又符合学生的实际,同时也给学生以身心上的教育,对学生情商的培养很有帮助。
21、请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信息,拟写一跳“霾”的定义。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50字。霾,也称灰霾(烟霞),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香港天文台称烟霞(Haze)。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1-3公里左右。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答案见扫描的衡水第五套试卷答案图片。
22.国画艺术大师齐白石先生擅长画虾,他画的水中之虾,栩栩如生,但画面中只见小虾不见滴水。
依据文意,分析齐白石先生的虾趣图(见右图)表现出来的中国绘 画的特点。(4分)
答案:中国的绘画追求空灵却又写实,以气韵生动为理想,又充满静气,常以空白为画底表现宇宙灵气往来。齐白山先生的虾趣图,以空白为画底,表现无限的水中世界,虾在其中表现出最灵动的生命。白石先生的虾趣图正是中国绘画最优秀的典范。[4分。引用、概述文本意,1分;结合文本分析,3分。意思对即可。]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种声音 挂在嘴上 不如记在心上 它不一定
能使你的前程灯火般辉煌
但一定会
给你一份厚厚的人生重礼
阅读以上文字,联系自身生活,以“常有一种声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三篇:政治高考模拟训练一
政治高考模拟训练一(4月9日)
(章丘3月)1.存款准备金率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一般来说,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这一举措对经济产生影响的传导路径是
A.存款准备金率降低→银行贷款额度减少→货币投放减少→缓解通货膨胀
B.存款准备金率降低→银行基准利率降低→居民存款减少→消费需求提升
C.存款准备金率降低→银行贷款额度增加→促进企业发展→实现经济增长
D.存款准备金率降低→企业贷款成本减少→企业效益提高→出口创汇增加
(14滨州3月)2.结合下图,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选项中关于某商品需求量或供给量由D1到D2的变动说法正确的是
A.该商品打折促销会出现图l所示的变动
B.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会出现图Ⅱ所示的变动
C.互补商品价格上升会引起该商品出现图Ⅲ所示的变动
D.政府出台鼓励该商品生产的政策措施会出现图Ⅳ所示的变动
(淄博3月)3.有人说,收入分配的城乡差距、行业差距、职位差距三把“剪刀”剪掉的是一些居民的幸福感,剪出的是不公感。下列方针政策有利于改变这种情况的是
①发挥财政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②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③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④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14滨州3月)4.2013年9月12日,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为贯彻该计划某市拟出台防污治霾措施,动员全民参与,共同改善空气质量。作为公民你认为下列参与方式恰当的有①行使表决权,表达自己对防污治霾措施的态度②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参与民主决策③行使监督权,对防污治霾措施的不完善、不合理之处提出批评、建议④要求召开居民会议讨论防污治霾事宜,参与民主管理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淄博3月)5.反腐要“老虎苍蝇一起打”,同时又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关键是
A.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坚持依法行政
C.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D.加强司法监督
(临沂3月)6.网络谣言既有针对公民个人的诽谤,也有针对公共事件的捏造,严重破坏公众对政府和社会的信任,造成人们思想混乱。这要求
A.公民要提高直接管理国家的能力B.网络媒体要自觉承担责任,履行义务
C.党要切实履行好文化建设的职能D.政府要坚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章丘3月)7.回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几十年的发展,这不仅在于我国拥有“中国道路”
也在于拥有“中国精神”。正是“中国精神”造就了我国遇难不惧的定力、化危为安的魄力。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
①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先进性②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③作为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④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章丘3月)8.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比赛,展示了中华汉字的无穷魅
力,传递了中华传统文明,让人受益良多。书写汉字可以
①领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认同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感受中华文化地域特色和融合趋势④铸造起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淄博3月)9.《青花瓷》中“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涛声依旧》中的“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将古代的诗词歌赋,成功地融进现代歌词中。这样的创作说明
A.传统文化是现代艺术发展的主要源头B.东西整合能使现代艺术具有古典韵味
C.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能实现作品的创新D.古今融合能使古典艺术焕发现代价值
(临沂3月)10.重视思想上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A.坚持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B.是没有阶级性影响的科学理论体系
C.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D.是对自然科学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14菏泽3月)11.“正能量”是当前网络上的热词,指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是一
种可传递的能量,让我们的心态更加积极更加阳光。正能量越多,社会才会充满希望。从哲学的角度,“正能量”①具有能动性,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②具有创造性,能创造出独立于物质之外的精神③具有反作用,能对人体生理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④具有指导性,能够将人们的愿望变成现实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4菏泽3月)12.话语即思想。一句有情怀、有温度的话语,往往会凝聚深刻的哲理。
下列名言中观点与体现哲理不相符的是
A.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一份部署,九分落实——实践第一的观点
C.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D.当领导人要十个指头弹钢琴——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滨州3月)十八大以后,中国金融改革进入深水区,山东省成为地方金融改革“更加市场化”的试金石。
材料一
(注:2013年山东省GDP总量排名全国第三,但金融业增加值与粤、苏、浙等省还有不
小差距;保险业和证券业仅各占山东金融业的2%、3%。)
材料二2014年山东省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金融改革“更加市场化”: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支持和推动金融市场创新发展,建立各类要素交易平台;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金融服务,不断提升对重点行业和地区的金融服务能力;引进金融投资类机构,做好对“走出去”企业的金融服务;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金融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4分)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山东省为推动金融改革采取的经济措施有何作用。(8分)
答案:①山东是一个经济大省,但是金融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低;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金融业结构不合理。(4分)②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方式,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2分)有利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2分)有利于“引进了”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出口竞争优势;(2分)有利于发展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额现代市场体系。(2分)
14.(14滨州3月)2014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二批部署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充分运用第一批活动经验,紧紧扭住反对“四风",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问题,把改进作风成效落实到基层,真正让群众受益,努力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这一活动对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阐释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意义。(9分)
答案:①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改进“四风”有利于增强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3分)
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改进“四风”有利于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3分)
③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问题,有利于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巩固党的执政地位。(3分)
(2)根据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相关知识,说明党的群众路线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部署的哲学依据。(9分)
答案: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做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分)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要充分运用第一批实践活动的经验,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坚持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1分)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分)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问题,把改进作为成效落实到基层,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分)
③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2分)紧紧扭住反对“四风”,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这一重点入手,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是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1分)
15.(济宁3月)材料一2 月 12 日,《人民日报》公布了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刁近迁平强调,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在全社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重要性。(10 分)答案:在全社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①有利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四有”公民。②有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正气,在全社会形成文明向善的良好社会风尚。③有利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共识,抵御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④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⑤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每个要点2分)
16.(10分)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以人为本是党和政府的施政理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一,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说明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的正确性。(6分)
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的。(2分)②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其牵引作用,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提供动力。(4分)(如果从通过改革解决基本矛盾的角度回答,可酌情给1—2分,但该要点总分不超过4分)
(2)如果你向国外民众介绍中国政治,请选择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指出其“中国特色”。(6分)答案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是实行民主集中制。(2分)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做主为宗旨,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2分)
答案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政党制度,既不是一党制,也根本区别于西方的多党制。(4分)
答案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3分)②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1分)
答案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①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2分)②村民(居民)委员会是村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2分)
说明:学生选择其一回答。如考生选择多项,按第一项评分。
第四篇:高考材料作文模拟训练《执着与不执着》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常说人必须执著于理想,我们赞美“数十年如一日”的毅力与恒心,也常激励人们为了那“一朝功名”的目标,必须能够坚忍“十年寒窗”的寂寞与辛苦,我们一直生活在种种的执著之中。
而大自然是不执著的。天空里的水汽积聚多,云便成形;风吹过来了,云便飘动,变幻着各种不同的样子;风大了,云便消散无踪,一切的变化都顺应自然,毫不坚持某一种形态。因为不坚持,天空的云才能展现万般风貌;因为不留恋,树木才有春天的新生。
要求:①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这个材料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审题点拨:
题目材料富有哲理,引人深思。材料内容由相对的两部分——执着坚持与顺应自然组成。有些人为了理想,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虽九死其犹未悔”。这种执着精神固然值得我们赞扬,但如果走向极端,必然会玉碎身灭。大自然之所以生生不息,代代无穷,是顺应与变通的结果。因为有 了这种顺应,自然和人类才能生存发展。材料中的“执着坚持与顺应自然”是不能并列的,二者只能选其一。从材料第二段开头的“而”字可以看出命题人的思想倾向性,后文进一步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确定立意时,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1.顺应。顺应自然的变化,万物才得以生存繁衍。大自然物种的进化规律是适者生存。在我们的生活分钟,固执己见、冥顽不灵而导致悲剧者大有人在。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立意为“顺应自然”、“适应社会”等。
2.变通。对多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要灵活应对,变通处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历史上多次成功的变法,新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变通的结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立意为“学会变通”、“走出固执”“革新与守旧”等。
执着与不执著
黄东阳
为了心中的羁绊,以执着为剑,披荆斩棘,九死未悔,我们才有资格被称作人;风不拘于其向,云不泥于其形,正因为这种随意的不执著,我们每天醒来才能看见不同的天空。
二者看似相互矛盾,实则不然。你可以撞南墙一百回,但不可以每次都撞在同一块砖上。行走于人世间,我们自是不可缺少百撞南墙的执着,同样,我们也不能执着于一隅冥顽不化。
《边城》曾出谰语:这是一个繁华的时代,也是一个荒芜的时代。的确,纸醉金迷的光影下,是膨胀放大的野心,是红粉欲望的诱惑。繁华的背后总是荒芜的精神世界。我们多久不曾执着于一腔热血,而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豪言壮语仅挂嘴边。因为这个时代,我们与执着渐行渐远,也正因为这个时代,执着才弥足珍贵。
执着,不是泛泛而谈也不是温室里的花卉,美丽而脆弱。执着注定是一条孤独而曲折的路。世人的不解,与梦想的碰撞,终是让本已孤独的风景越发荒芜;并且,为梦想前行的道路上注定紫荆横生,没有任何捷径。我们有可能迷茫无措,或是遍体鳞伤。但,也正因为这条路名为执着,我们才有走下去的希冀和勇气。
零落的吟游诗人在乡间传唱着有关执着的故事,焚膏继晷的史官记录着执着的传承。执着,不仅让人生路丰满多姿,处处花开,更是用无数执着者的执着谱下人性的光辉和时代的伟大。没有“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执着,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的荡气今昔何处在?没有对科技的执着与真理的执着,布鲁诺以死证道的悲戚今昔何处在?没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执着,冉冉红星的灿烂今昔,何处在!
值得一提的是,风之自在,云之散漫,它们的不执著,是形式上的不执著,这恰恰也是我们所亟待的。形式上的不执著和目的上的执着,交融合并,相辅相成,才是吾所谓之不执著的执着,以心中的梦想为起点,背起执着,奋然前行。但,我们可以选择走马观花、或是大漠苦行、抑或畅游四方,不必在实现梦想的方法上太过执着。过了,难免落个胶柱鼓瑟的名头。正如弗吉尼亚所说:“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妄想用墨守成规的执着去追寻心中 的执着的人,终是南辕北辙,事倍功半。
春风寻我我不在,拍马执鞭逐它去。
遥问牧童春何在,笑疑何处不是春?
第五篇: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训练经典精选2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训练经典精选2
五
十一、阅读下面的宋词,按照要求完成赏析。(7分)卜算子·秋晚集杜句吊贾傅 杨冠卿
苍生喘未苏,贾笔论孤愤。文采风流今尚存,毫发无遗恨。凄恻近长沙,地僻秋将尽。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
【注】杨冠卿:南宋进士,为九江戎司掾,又知广州,以事罢免。贾傅:贾谊,《过秦论》作者,曾被贬长沙,郁郁而终。
(1)词的上阕是从哪些方面评价贾傅的?(4分)
(2)试赏析“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一句所蕴含的词人的情感。(3分)
(1)①政治上,正视社会现实,奋笔直陈民生疾苦;②文学上,表现写作才华,作品流传千古。(4分,每点2分)
(2)①同情贾谊的怀才不遇。②抨击统治者的不用贤才。③以此自况,抒发对被罢官的愤慨。(3分,每点1分)
五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颔联主要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试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2)第三联写人世悲欢,真切感人。读到此处,你眼前会出现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哪两个字传达了作者此时的情怀?哪两个字又强化了这种情怀?(6分)
(1)这一联主要运用了通感、比喻、拟人手法。(答出其中两种得2分)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地写出了分别的伤感。(3分)。
(2)答:示例:灯下慈母盼子、楼头思妇望夫的哀怨的景象。(2分)“愁”、“思”两字;(2分)“独”、“空”两字。(2分)
评分:共6分。共三问,第一问2分,第二、三问各2分。五
十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萍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注]![注]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下诏将与镜湖相连通的一个小湖赐给他以示矜恤。(1)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4分)
(2)请结合对全词的理解,说一说“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前三句将难忘的戎马生涯与现在无人记起的寂寞凄凉形成对比(或答“第一、二两句追忆当年的豪举与现在独作江边渔父的闲散形成对比”),表现自己理想成空的惆怅失落;后两句中将终日酣饮耽于享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志存恢复的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形成对比,表现了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不平之情。(答对手法给1分,答出一处对比给2分,答出两处对比给3分)
(2)这两句意思是: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于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表达了词人对官家的轻蔑不屑之意,和不得已赋闲而归隐江湖的愤慨不平之情。(两种情感各2分)
五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五指山 丘浚
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雨霁玉笋空中现,月出明珠掌上悬。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注解:巨灵:山神名。
(1)宋代词人张先有“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名句,其中的“弄”字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而这首诗第二联中的“弄”字,同样用得传神,请赏析。(4分)
(2)本诗是怎样以“五指山”贯穿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分)
(1)答案:“弄”为“玩弄、把玩、抚摩”之意(1分),写五指山这巨型手掌伸进空中,抚摩云(1分),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写出五指山的高和云雾缭绕的情状(1分)。
(2)答案:首联“翠相连”写出五指山的苍翠,“撑”写出了五指山的高峻挺拔(1分),颔联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五指山的高和云雾缭绕的情状(1分),颈联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五指山的秀丽和美丽(1分),尾联写五指山是巨灵神伸出的手臂,数点中原大好河山,写出了五指山的雄奇(1分)。
五
十五、阅读李白 的《长相思》,完成后面题目。(7分)长相思 李 白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箪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注】美人,借以寄寓个人政治理想。
(l)“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箪色寒”,从哪几个角度写出深秋怎样的特点 ?(3分)(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1)从听觉、视觉、心里感觉的角度写出深秋凄冷的特点。(角度答出2个即给2分,深秋特点1分)
(2)诗人直抒胸臆,以“长相思,在长安”“思欲绝”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政治理想的渴望和追求(1分);但天长水远、关山难度,用比喻来表明要实现个人美好的政治理想是多么的艰难,(1分)所以 “空长叹”“魂飞苦”“摧心肝”,因而又感到无奈、悲苦、愤懑(2分)。(可以从充分抒发感情的角度阐发,意思对即可。考生把“美人”视为李白所追求的理想人物,再做类似分析,更好。)
五
十六、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临江仙 送钱穆 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③。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的更替。③筠:竹。(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4分)(2)“送行淡月微云”句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分)(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请简要分析。(4分)(1)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豁达)、坚贞(正直、有气节、有风骨)的品格。(4分。“手法”2分,“品格”2分)(2)营造了在夜间为友人送行时凄清幽冷(凄冷、冷清、凄凉)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惆怅、失落、忧伤、惜别、依依不舍)的心情。(2分。“氛围”1分,“心情”1分)(3)①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②是失意惆怅。意在感伤自身。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③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4分。表明看法,得1分;结合诗句解说,得1分;揭示诗句含义或表达作用,得2分。)五
十七、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双调]沉醉东风重九 [元]卢挚
题红叶①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②?
【注】①相传,唐代有一宫女在红叶上题诗,经御沟流出宫外,为一读书人所得。后来宫中遣放宫人,题诗的宫女就嫁给了那个读书人。②“白衣送酒”的典故出自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 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⑴请赏析“月落山容瘦”的“瘦”字的妙处。(3分)
⑵请赏析“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所蕴涵的思想感情。(3分)
⑴示例: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秋天草木凋零,月落时分山影斜长显得清瘦的姿态。(3分)⑵示例:表达了作者在重阳佳节,面对衰柳寒蝉的满目秋景,却无人作陪的淡淡哀愁。(3分)五
十八、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双调】水仙子 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里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①:爱杀江南。
【注释】①飐:飘动
(1)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元曲作简要赏析。(6分)(2)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5分)
(1)①空间转换,由远及近。作者的眼睛和画笔起始于瞭望大江远山,然后写两岸人家,芰荷池塘,沙洲水禽……忽而又放纵开去,极目天际之画船,倏地又收回至村落酒帘。于是一片江南秀丽风光,便一览无余了,极富条理性和层次感。(3分)②动静结合,流水生烟,山岚耸翠,此为一动一静;画檐芰荷,安静恬淡,而沙鸥在舞,珠帘在卷,画船由天边驰来,酒旗在风中招展,又于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3分)
(2)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2分)作者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描绘江南水乡天然美景,表现了景色的明丽隽美,将赞美和喜爱之情蕴含在景物描写中;(2分)最后一句“爱杀江南”则直抒胸臆,总结心得,由客观观察转回主观感受,明确表达出作者对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1分)
五
十九、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岁暮归南山 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 ①该诗写于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②北阙:指帝宫。③青阳:指春天。⑴这首诗是在诗人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请分点概括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4分)⑵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松月夜窗虚”的妙处。(3分)
⑴①仕途失意(或壮志难酬)之悲②世态炎凉之苦③年华已老之哀④万念俱灰的无奈(或绝望、失望)(1点1分,2点2分,3点4分)
⑵窗前松下一片月光增加了空虚(松间明月照着我的窗台,一切是那么空寂!注:意思相近即可。)该句以清冷寂寥之景写绵长不尽之愁,以景结情(或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语意双关),韵味悠长。(划线处各1分,答对3处即可)
译文:我已停止在宫廷北门请求谒见,归隐到南山中我那破旧的草庐。因为我缺少才干方被明主遗弃,由于我穷途多病故友往来渐疏。时光流逝头上的白发催人衰老,岁月无情新春逼迫着旧岁消除。胸中常萦怀愁绪彻夜不能入寐,窗前松下一片月光增加了空虚。
赏析:约在开元十六年(728),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了,心情很苦闷,他曾“为文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学得满腹文章,又得到王维、张九龄为之延誉,已经颇有诗名。这次应试失利,使他大为懊丧,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又很犹豫。这首诗是在这样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他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 诏不忘”的情意。只不过这时他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原以为有了马周 “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现在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倾出。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读来自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何谓“不才”!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怎能不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也正是由于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何等相似!“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这首诗看似语言显豁,实则含蕴丰富。层层辗转表达,句句语涉数意,构成悠远深厚的艺术风格。相传,孟浩然曾被王维邀至内署,恰遇玄宗到来,玄宗索诗,孟浩然就读了这首《岁暮归南山》,玄宗听后生气地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弃卿,奈何诬我?”(《唐摭言》卷十一)可见此诗尽管写得含蕴婉曲,玄宗还是听出了弦外之音,结果,孟浩然被放还了。封建社会抑制人才的现象,于此可见一斑。
六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 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回望,为君扶病上高台。⑴这首诗中哪两个情境形象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特征的?(2分)
⑵结合全诗内容,请用一个恰当的词语表现镜中诗人的“颜状”;并说明为何会有如此“颜状”。(4分)⑶诗中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除对偶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作用?(4分)
⑴看黄菊(1分);听玄蝉(1分)。
⑵衰老(衰惫、衰弱、衰颓)(2分);生病(扶病)(2分)。
⑶比喻(2分)(如仅答“拟人”则不给分;如既答“拟人”,又答“比喻”则给1分)。
以马、雕自比,具体形象。表现出作者渴望驰骋疆场、搏击长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2分)。六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张 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 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1)本词上片叙写了哪些场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
(2)“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两句的写景有何特点?(3分)(3)末句中“无影”二字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佳妙之处。(3分)(1)赛龙舟,荡秋千,踏青;营造了热闹、欢快的气氛。(一点1分)
(2)写作特点:视听结合1分,第一句写视觉,第二句写听觉1分(或: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对比);情景交融(或:融情于景;寓情于景)。景的特点:清静1分。
(3)答案一:末句写出了月光下杨花飘落无影无踪,以动衬静,写出了热闹归于平静,最终恬淡清明的意境。
答案二:写出了月光下,杨花飘落,没有影子,显出月光的清明(或:清朗;如梦似幻),以动衬静,表现了恬淡清明的意境。
六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山园小梅 北宋·林和靖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注:霜禽:冷天的鸟。
(1)首联中最能突出梅花特点的分别是哪两个字?请作简析。(4分)(2)中间两联是怎样写梅花之美的?(4分)
(3)尾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起了什么作用?(2分)
(1)“独"和“尽”。百花凋谢,只有梅花独自鲜艳美丽,在小园中占尽风情韵致。“独”、“尽”二字,突出了梅独特的生活环境,独有的天姿国色、不同凡响的性格和孤傲的神韵。
(2)A.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颔联直接写梅花稀疏、横斜的姿态和清幽的芬芳,写尽了梅花清雅高洁的气质风韵;颈联从侧面描绘梅花孤洁之美:霜禽想要在梅枝上停息,必须先偷眼看看,表现了霜禽对梅花不敢随随便便,既爱且敬的心理;粉蝶如果知道有梅花,也一定要高兴极了。这样,梅花的美就从其他动物如何对待她的态度中表现出来了。
B.视觉、嗅觉相结合:颔联上句侧重从视觉角度绘其倒映在清澈水里的横斜、疏淡的梅影,下句则从嗅觉角度写黄昏月下暗中浮动的缕缕清香,传其神韵。
C.虚实结合:颈联上句霜禽欲下是实写;下句,梅花开放时并没有粉蝶,所以用“如”“合”这样假设猜度的语言,是虚写。
(3)尾联以议论收尾,引出自己,托物言志,表达了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雅情趣,揭示了本诗主题。
六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春归唐庚 ①
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小市②花间合,孤城③柳外圆。禽声犯寒食,江色带新年。无计驱愁得,还推到酒边。
【注】①唐庚:北宋诗人。宋徽宗年间,被贬逐到惠州(今属广州)安置。②小市:指当地经营鱼、盐、酒、茶的集市。③孤城:指诗人被贬之地惠州城,当时商业繁盛之地。
(1)本诗颔联中的“合”“圆”二字,与孟浩然 《过故人庄》中的名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合”“斜”二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合”“圆”二字的妙处。
(2)本诗“景”与“情”的关系有何特点?请作简要赏析。
(1)本诗中的“合”和“圆”都有“环绕、围拢”的意思,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集市上花团锦簇、城郭外绿柳环绕的景象,突出表现了南国春光之盛。(意思对即可)4分
(2)本诗用春归丽景反衬无限愁情。前面写东风骀荡,遍地皆绿,花繁叶茂,春光烂漫;结尾才急转直下,极写愁情之重,难以排遣。强化了抒情的力量。(意思对即可)4分
六
十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虞美人①陈与义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去年长恨孥舟②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 ?一路繁花相送到青墩。
【注】①宋高宗绍兴六年6月,给事中陈与义因与尚书左仆射赵鼎政见分歧,论事不合,借病辞职。本词写于辞官后前往青墩的途中。陈与义,南宋词人。②孥(音nü)舟:牵舟,这里指乘船。
(1)结合全词,说说上阕“病夫因病得来游”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2)词下阕的写景文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具体分析。(3分)(1)(4分)
示例:词人舟行平稳,面对满塘秋荷,心胸舒畅。词人自称“病夫”,并不是真正有病,只是辞官的借口。(2分)所谓“病夫因病得来游”,表面上是暗自庆幸因病解职得以欣赏美景,实际上是聊以自嘲,内心藏有难言的痛苦。(2分)
或:所谓“病夫因病得来游”,语言质朴而委婉,刻画了词人外表旷达而内心痛苦的自我矛盾的心理。(2分)所谓“病夫因病得来游”,结合下阕“报君恩”,词人表面上是感恩辞官得以览胜,实质上含有一种讽喻,委婉表达了对皇帝的不满。(2分)
(2)(3分)
示例一:对比。(1分)“空见残荷满”是写去年秋末登舟,途中所见唯有败叶 残荷。“一路繁花相送”写今年旧地重游,眼前出现的另一番景色,到处是盛开的荷花。(1分)去年与今年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对满眼荷花盛开的喜悦之情。(1分)
示例二:反衬。(1分)诗人以去年秋末登舟,途中所见惟有败叶残荷的景色,反衬出今年旧地重游“一路繁花相送”的情景,(1分)表达了作者对满眼荷花盛开的喜悦之情。(1分)示例三:虚实结合。(1分)“空见残荷满”是虚写,作者回忆去年路过此处的情景,因为秋末登舟,途中所见唯有败叶残荷。“一路繁花相送”是实写,今年旧地重游,发现另一番景色,到处是盛开的荷花。(1分)虚实结合,突出了作者对今年荷花盛开的喜悦之情。(1分)
示例四:情景交融。(1分)“空见残荷满”,一个“空”字,表达出对残荷满塘无限怅憾的心情。(1分)“一路繁花相送”,以拟人化手法写出荷花的连绵不绝,表达出对美好景色的满腔热爱。(1分)
六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③。翡翠④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⑤在芦花。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可惜一绷⑥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释:①俞紫芝:笃信佛教,得其心法,终身不娶不仕。②桡:船桨,指代船。③赊:语助词。④翡翠:翠鸟。⑤别业,指白鹭栖息的地方。⑥绷:布幅。
(1)有人说本诗是以“望”组织题材,请你结合全诗概括诗人“望”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并分析诗人描绘画面时运用的表达技巧。(6分)
(2)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1)①“望”到了一幅深秋水村图(1分):画船静泊沙滩,隔岸衰草迷蒙,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溪云淡淡,渔屋笼罩在烟雾之中,酒旗招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幽静朦胧的意境。(2分)
②本诗在描绘画面时,运用动静结合、拟人的手法(1分)。首联的“枕”字拟人化的写出画船的静泊之态;颔联的翠鸟、白鹭的“眠”与栖息,动物不动,依然写静,一个“闲”字表达出闲适之情;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溪云、鱼屋,酒旗,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2分,不必面面俱到,分析合理即可)
(2)诗歌前三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2分)尾联抒怀,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寄情山水,喜爱无羁绊的自然生活,与世无争的情怀。(3分)(意思对即可)
六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南歌子 贺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贺铸,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但他秉性刚直,不阿权贵,一生屈居下僚,郁郁不得志。(1)这首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2)作者丰富的感情蕴涵在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这首词的下阕,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1)这首词的上阕描绘出一幅闲适恬谈、生机勃勃的夏日风景图(2分)。点点疏雨在池塘中留下了微微的涟漪,轻风拂面而来。树木成阴,黄鹂婉转啼鸣,白鹭落在池畔,迟迟不愿离去(2分)。
(2)这首词的下阕表现了作者孤寂落寞、知音难求的情怀和百无聊赖、年华虚度的痛苦(2分)。饮酒而“易醉”,下棋而敌手“难逢”,蕴含着知音难求和百无聊赖的心绪(2分);夏日长长,无所事事,最适合于睡觉,作者自我解嘲;睡起题诗,则只能“自题”自赏,自取其乐(2分)。
六
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7分)月夕 陆游 开户满庭雪,徐看知月明。微风入丛竹,复作雪来声。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村深无漏鼓,鹤唳报三更。(1)诗的前两联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2)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颈联 中体现出的精神境界。(3分)(1)(4分)由视觉到听觉,由静到动,以动衬静,融情于景。(2分)首联从视觉角度写月光满庭院,颔联从听觉角度写风吹竹子似乎是下雪般的声音,(1分)两联共同渲染庭满落雪、月明风清的宁谧、安闲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1分)
(2)(3分)颈联体现出的是月夜中物我两忘、内心澄澈的精神境界。(1分)前两联中的明月、风入竹子等景象描写出空灵环境,颈联用“肝肺清”直抒胸臆,尾联用“鹤唳”来写环境的幽寂以衬托内心的明净。(2分)(大概意思对即可)六
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长安夜雨 薛逢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心关桂玉天难晓,运落**梦亦惊。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1)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3分)(2)作者在首联中运用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百忧缠心?(4分)(3)颈联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3分)(1)①生活的艰辛;(1分)②命途的不顺;(1分)③生命的衰老。(1分)
(2)(4分)①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2分)②运用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2分)
(3)(3分)①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2分)②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1分)
六
十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7分)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 更无时节。活计①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注]①活计:生计,谋生的手段。
(1)这首词的上阕表现出一个怎样的渔父形象?结合作品简要分析。(3分)(2)结合作品简析下阕“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二句表现出的意境。(4分)
(1)“摇首出红尘”,示其超脱;“醒醉更无时节”,示其疏放;“惯披霜冲雪”,示其勇毅:上阕表现出的是一个无拘无束、潇洒率性的渔父形象。[(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评分标准:本题3分。结合作品简析2分(任选两处分析即可);结合1分。意思对即可。(2)“晚来风定的丝闲,上下是新月”二句,写夜色降临,微风不起,垂钓的丝线平静悠闲,天上和水中是同一钩新月(1分)。词人表面写“风定”与“丝闲”,内在里是写“心定”与“人闲”(1分)。词人写“新月”及水面的清明,意在表现人内心的清新与通透(1分)。这幅月下独钓图所呈现出来的闲适、安详的意境正是词人所追求的人生境界(1分)。这幅月下独的钓图所呈现出来的闲适、安详的意境正是词人所追求的人生境界(1分)。[(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意境鉴赏)评分标准:本题4分。句意;结合作品简析2分;结论1分。意思对即可。] 六
十九、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7分)塞上昕吹笛 高适
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听晓角 李益
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注释】①梅花:《梅花落 》曲的简称。②《小单于》:乐曲名。(1)下列对这两首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都通过写边关“听”乐含蓄地表达了戍边战士内心的情感。B.《梅花落》为曲调名,高诗将“何处”二字嵌入其中,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C.高诗尾旬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一个“满”字表面是写曲满关山,实则表现情满关山。D.李诗三四两句写秋风中传来了《小单于》的曲调,就连塞鸿也为之陶醉,盘旋不度。(2)这两首诗起笔一句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3)“月”是中国古诗词中的传统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清结合这两首诗中的一首,并联系其它你熟悉的某一诗句,谈谈你对“月”这一意象的内涵的认识。(200字左右)(10分)(1)D 要点:这两首诗起笔一句都写了边塞秋景(或都写了边关寒霜满地的情景)(1分),都和第二句的边关明月共同构成了听乐的氛围(或都渲染了听乐的气氛)(1分),为全诗奠定悲凉的感情基调(1分),含蓄地表达了征人身处边关的孤寂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例:(1)、都用“霜”字点明了描写的时节和环境,秋意寒霜,营造了悲凉之感,也都写出了写作的地点和背景,写出了戍边战士的心情。用意象含蓄表达了愁绪,意味无穷。(3分)
(2)都以“霜”字开头。这样写能够介绍当时所处的时节,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借着“霜天”的景象,更有助于作者抒发内心的感情,表现诗歌的主旨。(2分)
反馈题:这两首诗的结尾两句各具特色,请加以赏析。
提示:高诗三、四句为虚写:此时不知何处传来了羌笛曲《梅花落》,乐曲悠扬,似乎在整个关山回荡,由此,让人感到,风吹送的仿佛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眼前出现的宛如和色和香落满关山的梅花。听曲《梅花落》--联想到家乡的梅花--思乡之情。表达得巧妙而自然。
李诗运用他的夸张的诗笔,想象和描写这群从塞北飞到南方去的候鸟,听到秋风中传来画角吹奏的《小单于》曲,也深深为之动情,因而在关上低回留连,盘旋不度。这样写,以雁代人,从雁取影,深一步、曲一层地写出了角声的悲亢凄凉。雁犹如此,人何以堪,征人的感受就也不必再事描述了。
(3)、(10分)评分要点:①有观点,2分;②阐发与分析,6分(能联系两首诗中的一首,2分;能联系文本之外的诗句,2分;分析阐发具体深入,2分);③语言通顺,2分。
月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其约定的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团圆和思念(愁思、怅恨)。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常常是团圆的象征,寄寓着与亲人团聚的心愿与期待。但诗人们却很少描写月下团聚的快乐,却屡屡倾诉月下离散的痛苦。月引发了诗人的愁思和怅恨。
2.故园。明月暗示着亲人团聚的希望与期待,因此,月意象自然又与家乡联系起来,成为故园的象征。3.永恒。明月,跨越时空,阅尽沧桑兴亡,见证历史。月意象渗透着哲理的意味。4.月是美的象征。
5.用月光照耀下的澄沏、宁静的境界,寄寓淡泊闲逸,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学生答案示例(一类): “月”在边塞诗中体现出苍凉、孤寂的感情。高诗中的月光洒满戍楼,撒下淡淡的哀伤与寂寥同,触动了将士内心中的思念之情。月与将士的羌笛相伴,抒写了令人触目伤怀的凄凉之曲。此时的月,便是寂寞、思念与无限哀伤情愫的化身。李白《关山月》中的“明月出天山”,则尽展一轮皎洁的圆月从天山上挂起的豪迈气势。此时的月照亮了将士内心的豪情万丈,点燃了坚定的信念。在雄壮宏大的天山上,月少了分哀怨,多了份鼓舞与壮丽。不同的诗人丰富了“月”的涵义,他们用“月”的苍凉孤寂,皎洁明亮,照亮了人们在夜空下的心灵。
“月”字是古诗中传统的意象,它包含了思念的寓意。《塞上听吹笛》中“月明羌笛戍楼间”中一个“月”字便让人浮想联翩,仿佛置身于那小楼间听到笛声,思念家乡之感油然而生;《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一个“月”字便让人愁绪满怀,仿佛徘徊在那床边望着皓月,思念亲人之感跃然纸上。“月”字不仅代表了夜晚,也蕴含了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意象。每当读到“月”,总令人不禁想起家人团圆的景象,家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的温情在月光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感人肺腑。“月”是团圆,“月”是思念,“月”更是一捧温情。
七
十、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逢病军人 卢纶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河潢旧卒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潢,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⑴两首诗描写的人物有何异同?试简要概括。(4分)⑵卢诗表达了诗人 什么样的情感?(2分)⑶请简析张诗的主要表达特色。(4分)
(1)(1)同:都是返乡士兵(2分)。异:一病一老(1分),一在途中一已归乡(1分)。(2)对病军人的同情。(2分)
(3)以少年出征与头白返乡对比,突出戍边之长;以十万将士与我对比,突出战争的残酷。(4分,每点2分)
七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⑴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2分)⑵简析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6分)(1)“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2分。答案中含三个要点,错一个点,扣1分。)
(2)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写“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均不给分);对比(或“对照”、“呼应”);各自分析。(4分。每一点各2分)
②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意思对即可)
七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8分)月夕 陆游
开户满庭雪,徐看知月明。微风入丛竹,复作雪来声。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村深无漏鼓,鹤戾报三更。(1)诗的前两联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2)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颈联中体现出的精神境界。(4分)
(1)答:由视觉到听觉,由静到动,以动衬静。(2分)首联从视角角度写明月满庭院,颔联从听觉角度写风吹竹子似乎是下雪般的声音,(1分)两联共同渲染庭满落雪、月明风清的宁谧、安闲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1分)
(2)答:颈联体现出是月夜中物我两忘、内心澄澈的精神境界。(2分)前两联中的明月、风入竹子等景象刻画了出空灵环境,(1分)颈联用“肝肺清”直抒胸臆,尾联用“鹤戾”写环境的幽寂衬托内心的明净。(1分)(大概意思对即可)
七
十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1)第二句诗中“深藏”一词很形象,请作简要的赏析。(4分)(2)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给人怎样的启示?(4分)
(1)“深藏”既是客观景物的描写,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笼盖下的几点海棠蓓蕾微红的情景;又是主观意愿的体现,体现海棠花珍惜春光、不轻易吐艳的意愿。
(2)运用了反衬(对比或衬托)的表现手法,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启示人们,太早的炫耀,过于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这种美丽是短暂难以持久的。(以下理解亦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对海棠花的描绘评述中,表明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寄托着对“儿辈”的殷殷教导。这两句启示我们,不应追求表面的一时的繁华热闹,而要耐得住寂寞,加强内在积累,在适当的时候展露才华。)
七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秋望 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发箭射天狼。黄尘古渡迷飞挽①,白月横空冷战场。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②。
【注】①飞挽: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说,指迅速运送粮草。②郭汾阳:唐代著名的将军郭子仪,曾经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被封为汾阳王。
(1)第三联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3分)(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①对比。(1分)将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战场上的沉寂进行对比,(1分)突出战争即将来临前的肃杀景象。(1分)②双关。(1分)一个“冷”字,既指战场的清冷和寒冷,(1分)又指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1分)(任选一个作答即可)
(2)本诗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的塞上风光,(1分)抒发对安边卫国的良将的向往,(1分)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1分)
七
十五、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忆秦娥咏桐 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注]本词作于南渡之后。
(1)你认为这首词直接写作者“情怀”的是哪一句?请简析该句在词中的作用。(5分)(2)结合诗句谈谈作品最有特色的修辞手法。(6分)
(1)【参考答案】其一:“断香残酒情怀恶”,(1分)这一句直接写词人“情怀”,该句贯穿和笼罩全篇的感情。(1分)“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1分),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梧桐叶落”“心还寂寞”的萧索冷落和不尽苦衷(2分)(或“道出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其二: “又还寂寞”(1分)是直接抒情,这一笔抒情统领全诗(1分)之景,从远景乱山.归鸦.暮色,到近处的落叶.秋风,寂寞之景,皆体现寂寞之心,含蓄而深沉(1分)。结句抒情,尤其是“又还”一词是全词境界的概括和升华(使全词意境蕴涵深广)(1分)。突出的表现了词人失去亲人和故乡长期积郁的孤独之感.亡国亡家之痛等复杂难言的心情(1分)。
(2)【参考答案】“梧桐落”,落叶片片,象无边的愁绪一样,飘落在她的心上;风声阵阵,象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1分)情景交融,(1分)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2分)。诗人触景伤怀,引出后句“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国破家亡的伤痛,背井离乡的哀愁,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2分)
七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食笋 曾几①
花事阑珊竹事初,一番风味殿春蔬。龙蛇戢戢②风雷后,虎豹斑斑雾雨余。但使此君常有子,不忧每食叹无鱼。丁宁 下番③须留取,障日遮风却要渠。
【注】①曾几: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学识渊博,勤于政事。②戢戢(jíjí):牛羊角的样子。③下番:下一轮。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作简要赏析。(5分)
(2)最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和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6分)
(1)(5分)颔联写春夏之交,在风雷雾雨之后,新笋破土而出,如龙角戢戢而动,如虎豹初露斑文。(3分)诗人用比喻将雨后春笋写得有声有色,动态十足,表现了对它的热爱,也给读者留下联想的空间。(2分)(意思对即可)
(2)(6分)最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曲折复杂的心理:第三联写只要竹林常发出新笋,就无虑顿顿吃素,每食无鱼;第四联则写不要把竹笋全吃了,应该留下一些,让它生长成竹,因为我们还要靠它障日遮风。(4分)表达了诗人对竹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分)
(如果答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希望后继有人济世救民”也可。意思对即可)
七
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0分)采桑子 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①。旧曲重新,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①金觥:大酒杯。
(1)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6分)(2)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1)(6分)①“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可)(2分)②上阕前后对比(1分)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2分)
(2)①“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2分)②词人毕竟历经沧桑,重听旧曲,豪放话语之中抑郁之意,矛盾之情也是十分明显的。(2分)
七
十八、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玉楼春① 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 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②。昔年多病厌芳尊③,今日芳尊惟恐浅。
【注释】①作者一生仕宦显达,晚年被贬外放,此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作。②鸾镜:背后饰有鸾鸟的镜子。③尊:又写作“樽”。
(1)词的上阕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2)最后两句词人写对“芳尊”态度的前后变化,这样写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4分)
(1)以乐景衬哀情。作者以明丽的景色反衬自己凄暗的心情,强烈地表达出对时光飞逝、生命无多的感伤。(3分)
(2)通过对照,作者写出此刻自己只能借酒浇愁,真切地表现了他无可奈何的心境和作为一个政治失意者的绝望心情。(4分,意思对即可。)
七
十九、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渡汉江(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示三子(宋)陈师道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注:第一首诗是诗人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第二首诗写于元祐二年(1087),当时诗人得任徐州教授,生计稍微好转,即从岳家接回妻儿,一家得以团聚。这首《示三子》即作于妻儿们刚回来的时候。
(1)第一首诗的前两句,哪两个词用得好?为什么?(3分)
(2)这两首诗都以以反常之笔见深情(所谓反常之笔,就是看似有悖于常情其实却符合情理的笔法),请结合两首诗的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1)“断”和“复”用得好。(1分)“断”写出诗人与家人音问不通,彼此生死未卜的处境;(1分)“复”字写诗人谪放时间之长,表现了诗人度日如年、孤独苦闷的心境。(1分)
(2)第一首“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即是以反常之笔写深情,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情更怯”与“不敢问”,正表现了诗人这种矛盾的心理。(2分)后一首,①前两句即是以反常之笔写深情。“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即相忘”只是无奈而已,其实并不曾忘却,不然何以家人团聚的日子近了却又兴奋难抑呢?“不可忍”正说明诗人对亲人怀着一腔不可抑制的思念。②三、四两句写儿女已回到眼前,诗人却记不清他们的容貌,恍惚难以相认,似乎无情,但是,正是因为别时儿女正小,见面时儿女形貌已非,这正说明离别的时间已久,正可见分离时惦念之苦,相忆之深。③最后两句写与亲人们团聚,自知不是梦,可心里却恍惚不定,怀疑眼前的情景不是真的。“了知”,是明了、知道的意思。既然“了知”重逢“不是梦”,心里应踏实安定,却又说“忽忽心未稳”,这一反常之笔,委婉含蓄地反映了诗人深怨别离之苦,反映了他对妻子和儿女们的真挚深切的爱。(2分,后一首诗只要答对一点就可以给两分)
八
十、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8分)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上阙是如何表现“凄冷”的?(4分)
(2)全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1)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雾昏暝,难得片刻的晴朗心情,这是凄冷之一;闻雁叫,却难见被云雾遮挡的鸿雁,更浸染思念亲朋情怀,景中寓情,这是凄冷之二。
(答题建模:词语的赏析=整合句中相关意象翻译+结合前后句分析+表现手法)
(2)全诗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上阙寓情于景,写秋雨秋云无雁影,渲染凄寒的氛围;下阙以照壁孤灯、夜永之景衬情,把旅居之人酒后的孤独、冷清刻画清晰。全诗表达了羁旅孤栖、难熬寒夜、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答题建模:分析表现手法=结合全词分析手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中心分析思想感情=陈述全诗内容+结合冷词热词+突出情感主题)
八
十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重赠乐天① 元稹
休遣玲珑②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 词。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舟中读元九书③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释】①乐天,即白居易。②即商玲珑,中唐有名歌唱家。③元九,即元稹。此诗写于唐宪宗元 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遇刺身死,白居易上书要求严缉凶手,因此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他被撵出长安,九月抵襄阳,然后浮汉水,入长江,东去九江。
(1)这两首诗是元稹与好友白居易互酬之作,两首诗都与离别怀人有关,元诗开头说 “我诗多是别君词”,“多”暗示,而“休遣玲珑唱我诗”,是因为(2分)
【解析】答:这两首诗是元稹与好友白居易互酬之作,两首诗都与离别怀人有关,元诗开头说 “我诗多是别君词”,“多”暗示两人聚少离多,而“休遣玲珑唱我诗”,是因为诗人难以承受这种离愁。(2分)
(2)两首诗都以景语作结,但同中有异。元诗最后一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月亮落下,晨光熹微,大江上潮水平岸,烟波浩渺,自己别友而去的情景,空阔迷茫之景,流露出诗人告别友人的无限怅惘和留恋之情。而白诗(3分)
【解析】白诗最后一句写自己黑夜里在船中独坐,听狂风卷着巨浪拍打船只的情景。狂风巨浪,既写征途险恶;也暗示仕途险恶,坏人当道,朝政日非;同时,狂风巨浪,还烘托出诗人此时此刻汹涌澎湃的情感,表达诗人了悲愤难抑的心情。
八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②题(8分)
八声甘州 ·寿阳楼八公山作①叶梦得 ②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③。
注释:①八公山:淝水流经这里,在此曾发生淝水之战。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丞相谢安命其弟谢石、侄谢玄率兵应战,以少胜多,大败前秦。(②叶梦得:南宋词人,主战派。此词写于他被主和派排挤出朝期间。③桓筝:谢安(号东山)晚年被晋孝武帝疏远,一次陪帝饮酒时,其旧部桓伊弹筝助兴,唱《怨歌行》,谢安闻之流泪,武帝也面有愧色。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开头三句写词人登高远眺所见之景,暗含故都风景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感慨。B.“想乌衣年少”一句中的“想”字所领起的七句,追忆了当年淝水之战的情景。C.“沸浪骇奔鲸”一句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谢家子弟所率东晋部队的夺人气势。D.“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两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不再的慨叹。②这首词结尾处用了谢安晚年的典故,这样写有哪些作用?(5分)①C(3分)
②(5分)要点:诗人以谢安晚年被疏远自比(1分),表达了自己被冷落的寂寞与愤懑之情(1分),也寄予了自己为国效力的愿望(1分),集中体现了全词的主旨(1分),表达含蓄深沉令人回味(1分)。(意思对即可)
八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1)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2)下片中“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1)双关(2分),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1分);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2分)。
(2)作者用落雁、明月和芦花这三个意象(2分),营造了一种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2分),表达了自己的亡国之痛和漂泊悲苦之情(2分)。
八
十四、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6分)京口月夕书怀旅夜书怀②(南宋)林景熙①(唐)杜甫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远城江气白,高树 月痕苍。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作者老家在温州平阳,此诗是他转徙京口时的感怀之作,当作于宋亡之后。②这首诗是作者离开成都草堂后在渝州(今重庆)一带飘泊时所写。
(1)《京口月夕书怀》中的“凉”字堪称关键,全诗以山风、秋夜来写▲之凉,以华发、异乡写▲之凉。(2分)(2)请结合诗句分析《京口月夕书怀》和《旅夜书怀》两诗中作者情感的相似之处。(4分)(1)天气心情(心境)(2分)
(2)情感相似之处有:⑴都抒发了异乡飘泊沦落的悲凄之情,林诗中感叹自己“异乡”飘泊,杜诗用“天地一沙鸥”自况,自伤飘零;⑵都抒发了自己年老孤独的伤感之情,林诗中感怀自己“百年”之身独对夜灯,杜诗中以“平野阔”“大江流”反衬自己一叶小舟的孤苦伶仃;⑶都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悲哀之情,林诗中有“华发”“百年”的哀伤,杜诗中以江水的奔流令人感受到时光的迅速消逝;⑷都抒发国家残破、自己一事无成的郁闷之情,林诗写在宋亡后,“万事已华发”流露了事事不如意的悲伤,这也是借酒浇愁的原因,杜诗结合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流露了未能施展政治抱负的不平。(1点2分,2点即可,须结合诗句解说)
八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 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1)把“回头烟柳渐重重”中的“渐”字改为“却”好不好?请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词的下阕与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全词来看,所表达的情感是否完全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1)不好。“却”字只是表现出被重重烟柳挡住视线,“渐”字则生动的表现出词人离别时不断回顾的情态,然而越行越远,柳色逐渐转浓,突出词人不忍离去的情怀,愈来愈深的离愁。
(2)不完全相同,柳词主要表现对恋人的眷恋和离别之愁,而徐词中不仅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而且“浮生常恨飘蓬”和对未来旅途的想象,“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等句,还表现了孤寂凄凉、饱经漂泊的羁旅之愁。
八
十六、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江神子 赋梅寄余叔良① 辛弃疾
暗香横路雪垂垂。晚风吹。晓风吹。花意争春,先出岁寒枝。毕竟一年春事了,缘太早,却成迟。未应全是雪霜姿。欲开时。未开时。粉面朱唇,一半点胭脂。醉里谤花花莫恨,浑冷澹②,有谁知。
[注] ①是作者在江西带湖赋闲时所作。余叔良,辛弃疾的友人。②冷澹:清冷淡泊。(1)作者笔下的梅花有什么样的特点?(3分)
(2)从“醉里谤花花莫恨,浑冷澹,有谁知”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态度?(4分)(1)梅花含苞欲放,春寒料峭,在雪中的美丽姿态。
(2)世人皆醉,我独醒的一种心有不甘、无可奈何的心态,不和其他人同流河污的淡泊名利的处世态度。
八
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题画(宋)李唐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注】李唐初在杭州,靠卖画糊口,生活艰难。这是作者自己在画上所题的诗。(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摹李唐画作的内容,试品评画作的技法与效果。(4分)(2)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1)画面上是云烟缭绕的村庄和雨水滂沱的河滩,山村隐约,滩水湍急。(2分)画面虚实相映,动静结合,营造了深远的的意境,间接地表现出作者高雅的志趣。(2分)
(2)作者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的艺术作品和个人才华无人赏识的感慨和愤然不平,(2分)另一方面也讽刺了当时人们醉心声色犬马,贪图荣华富贵的社会风气。(2分)
八
十八、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杂诗三首(其三)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①,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②。
【注】①黄龙戍:即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②龙城:在今蒙古境内,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⑴ 请分析颔联中“月”这一意象在运用上的妙处。(4分)
⑵ 综观全诗,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怎样的态度。(3分)
⑴明月高挂中天,照着不眠的闺妇,也照着思念亲人的征夫。以月写人,以月寄情,一笔写出两人的离恨,抒发了饱受战乱之苦的离人相思之苦。(每个要点2分,大意对即可)
⑵这首诗既有对战争长年不断,给百姓带来离乱之苦的不满,(1分)也包含着希望有人能带兵克敌,一举夺胜的期盼。(2分,大意对即可)
八
十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现书有感(其二)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 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注】蒙冲:古代战船名。
(1)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请选择一个角度,对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作简要赏析。
(1)昨夜春水上涨,蒙冲巨舰在激流中如羽毛般轻快航行。往常费尽力气不能推动的大船,此刻却能在江流中航行自如。寓意是读书须积累,当积累到融会贯通的地步,自然就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
(2)答题要点:可从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或寓理于景、理趣交融等角度入手分析。九
十、阅读下面的唐诗,根据提示,完成题目。(7分)小寒食①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小寒食:指寒食的次日,清明前一天。②鹖(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一个“愁”字贯穿全诗,请结合诗句说说诗歌表现了哪些方面的“愁”。(7分)
①首句“强饮”不仅写出自己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表现出诗人年老体衰、穷愁潦倒的愁苦。②借用“鹖冠”一典,点出作者身不在官,壮志难酬的忧愁之情。③“老年花似雾中看”,既直接表明作者暗自伤老之情。④以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反衬诗人困居舟中的忧思。⑤“愁看直北是长安”表明诗人心系国运安危,担忧时局多难的情怀。⑥以“舟中作”为题,既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晚年漂泊困苦的处境,又从自身想到了国家的动荡不安。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5分,答对三点以上得满分。九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暮过山村(唐)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初月未终夕,边烽 不过秦。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1)作者在首联怎样描绘了山村景象?(5分)
(2)结合全文看,作者内心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1)、参考答案: 起句从听觉(1分)形象写起,诗人路过一个山村,远远便闻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在“数里”的范围内能清晰地听到细微的水声,可见山区的寂静凄冷(1分)。次句为视觉描写(1分),映在眼帘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山家少四邻”,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1分)。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1分)。
(2)、参考答案:诗的开局以“寒水”“少四邻”写起渲染荒凉景象(1分),给人以寂静清冷之感(1分);三四句以“怪禽啼叫”、“落日恐人”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1分),给人以恐惧不安之感(1分);五六句写初月高悬,烽火不过秦地,描绘了山区的寂静平安(1分),给人以平静心安之感(1分);七八句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1分),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1分)。(第三点可不答)
九
十二、阅读下面这诗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最高楼·咏梅 陈亮①
春乍透,香早暗偷传。深院落,斗清妍。紫檀枝似流苏带,黄金须胜辟寒钿②。更朝朝,琼树好,笑当年。花不向沉香亭上看;树不着唐昌宫里玩。衣带水,隔风烟。铅华不御③凌波处,蛾眉淡扫④至尊前。管如今,浑似了,更堪怜。
【注】①陈亮,南宋爱国词人,淳熙五年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光宗绍熙四年策进士,擢为第一,授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未到任而卒。②钿(diàn):古代一种嵌金花的首饰。③“铅华不御”这里指以美丽闻名于世的宓(fú)妃,后被天帝封为洛神。④“蛾眉淡扫”这里指唐玄宗贵妃杨玉环的姐姐,此人有才貌,因杨玉环受宠,被唐玄宗封为虢国夫人。
(1)词的上阕用了哪些手法描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4分)(2)下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1)①手法:拟人、比喻、对偶。(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②梅花的特点:开花时间早,颜色形态美好,清高绝俗。(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感伤之情(2分)。用宓妃和虢国夫人的典故,与自己的报国无门、怀才不遇进行对比;“管如今,浑似了,更堪怜”一句,“堪怜”的不是梅花,而是自己虽怀绝代之才,而终将老于乡土的境遇(2分,分析出一处即可)。
九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释] ①见说:听说。蚕丛:传说中古代蜀王之名,此处代指蜀地。②秦栈:从秦入蜀的栈道。③蜀城:成都。④升沉:指功名得失。⑤君平:西汉人,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算命占卜为生。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从全诗看,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1)此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山上蜀道景致,“绕”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远景。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诗人以浓彩描绘蜀道胜景,这对入蜀的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抚慰与鼓舞。(2)到蜀地去的路,险阻崎岖很不好走。直立的山崖在人的面前耸立,白云靠近马头飘浮。芳树笼罩着从秦入蜀的栈道,春江环绕着美丽的成都城。李白了解他的朋友是怀着追求功名富贵的目的入蜀,因而临别赠言,便意味深长地告诫: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
九
十四、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澄迈驿通潮阁①二首 苏 轼 一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二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②。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注:①这两首七绝作于元符三年(1100年),诗人离儋州之前。澄迈,县名,在今海南岛;通潮阁,一名通明阁,在澄迈县西。②帝遣巫阳招我魂:帝,指上帝;巫阳,古代女巫名。这里诗人化用《楚辞·招魂》之意,借上帝以指朝廷,借招魂以指奉旨内迁。
(1)古典诗词特别将就炼字,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贪看白鹭横秋浦”中“横”字的妙处。(4分)(2)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比较这两首诗,看看有何不同,请简析。(4分)
(1)首先,“横”字带出一股雄健之势,有气势,有力度;其次,“横”字表现诗人凭栏远眺,“贪看”白鹭在秋浦上飞翔,视线久久追随着白鹭移动,故而有“横”的感觉;其三,白鹭“横”于秋浦之上,化动为静,暗示出秋浦水天一色,空寥清旷,同时也是诗人心境之“静”的外化。
(2)不同之处:
1、第一首第一句“倦客愁闻归路遥”,开门见山点明诗人心境和处境,直接抒发思乡盼归之情;第二首化用典故抒发浓烈的思乡之情。
2、这两首七绝,虽然都是书写羁旅思乡的愁怀,但前一首以景写趣,诗人“贪看”白鹭横飞、凝然不动的身影,显得清雅悠闲;而第二首以景写情,翘首北望,以远渺之景抒写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情感炽热绵长。
九
十五、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归雁 钱起 ①
潇湘②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二十五弦③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注]①钱起:唐朝吴兴(今属浙江)人,入仕后,一直在长安和京畿作官。此诗作于任中。②潇湘:此处指湘江。③二十五弦:指瑟,传说湘江女神湘灵善鼓瑟。《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1)联系诗句简答:诗人看见归雁产生了哪些想象和联想?(3分)(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1)(3分,不必细致区分“联想”“想像”概念)诗人从归雁联想了它们归来前的栖息地环境优美、水草丰盛的湘江(1分),从湘江联想湘江女神并想像了她在月夜下鼓瑟(1分),由瑟声联想到凄凉哀怨的乡思,想像到大雁不忍再听下去,飞回北方(1分)。
(2)(4分)诗人借写充满客愁、羁思难耐(1分),而毅然离开优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飞回的旅雁(1分),寄托了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思(或思乡之情)(2分)。
九
十六、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霜天晓 角梅 萧泰来 千霜万雪。受尽寒折磨。赖是生来硬瘦,浑不怕、角吹彻。清绝。影也别。知心唯有月。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注] 赖是:好在,幸是,得亏是。
(1)结合全词,分析这首词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2)你从词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1)本词托物言志,借写梅花的傲骨傲气表达了自己的追求。另外本词还赋比兼用,先是极写降雪次数之多,范围之广,份量之重,来势之猛;“赖是”之后极写梅花不为恶势力所屈的高尚品格;以梅喻人,梅的瘦硬清高,实象征人的骨气贞刚,品质高洁,梅格与人格溶成一片。(另答“象征”“烘托”也给分)
(2)全词写梅的傲骨傲气,实际上是写人,写出了一个不为恶势力所屈,铮铮铁骨,多历忧患的硬汉形象。
九
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玉瀣:美酒。②《黄庭》:道家经典。③元:同“原”。
(1)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4分)
(2)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有何深意?它在词中起什么作用?(4分)(1)描写了诗人饮酒、竹林漫步、读书、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表明诗人的一种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的隐逸的生活态度。(“生活场面”和“生活态度”各2分)
(2)深意:这两句诗表面是说原来就已知道造物者心肠与常人不同(无情),他白白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实则是对统治者不重用人才,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作用:在语意上与上文相反,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在感情上饱含讥讽和悲愤,动人心魄。(“深意”和“作用”各2分)
九
十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8分)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下文的“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2)从写法上看,“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4分)(1)①不矛盾。(1分)随着舞蹈的变换,琵琶又改弹新曲,但内容总是“旧别情”。(1分)②运用对比写法,更能表现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任何新曲都无法排遣戍边将士内心的思乡之情。(2分)(如围绕琵琶的异域情调、边关的别离内涵来讲,也可适当给分)
(2)①前三句叙事抒情,最后一句写景。
②以景结情(借景抒情)。(1分)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以景作结,寓情于景,渲染了凄凉的意境,将将士们浓浓的愁绪与凄清的秋夜月光和荒凉的边塞风光融为一体。(3分)
九
十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留别王维(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此诗是离开长安赠别王维所作。
(1)尾联中有“寂寞”二字,从全诗来看,诗人“寂寞”的原因有哪些?(2分)(2)“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1)门前冷落,故人离散的寂寥处境;知音难觅、凄凉伤感的寂寞心情。(两点,各1分)(2)内容上通过写知音难觅表达对朋友的依恋之情,照应题目“留别”;既表明归去的原因又表达了诗人怨愤之情。结构上这两句承上启下,照应前文思归的内容又引出尾联中归隐的态度。(内容2分,结构2分)
一百、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海棠(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 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早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爱花之将谢。
《海棠》,【注释】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崇光,美艳的光彩。这里指海棠花光泽的高洁美丽。
【内容赏析】诗的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题为“海棠”,而起笔却对海棠不做描绘,这是一处曲笔。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后两句中,作者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
【运用技巧】
1、化用典故。“只恐夜深花睡去” 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
2、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诗人的想象中,面前的这株海棠花说不定会象人一样因夜深而睡去,所以诗人特意点燃高烛,照耀海棠,使她打起精神,不致“睡去”。“花睡去”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