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届全国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学术交流会圆满召开
第二届全国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学术交流会圆满召开
详情见中国矿冶网
为了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工作者的相互交流,推动金属材料科技发展和生产技术进步,实现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专业理论、工艺、设备在行业发展中的共同繁荣与进步,湖南省金属学会、《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杂志社、中国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网联合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南大学等单位,于2011年9月15日在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山庄共同举办了第二届全国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学术交流会。
主办单位;
湖南省金属学会
联合长沙矿冶研究院和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单位
《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杂志社
中国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网
北京德和伟业国际会展服务有限公司承办
感谢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材料系对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
来自全国各地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60多位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工作者参加了本次学术交流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余永富先生,湖南省冶金行业管理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湖南省金属学会理事长窦成利先生,中国五矿集团总工程师、长沙矿冶研究院院长朱希英先生及部分湖南省金属学会的理事参加了交流会。
会议由湖南省冶金行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湖南省金属学会常务理事肖渊祥主持。大会由窦成利同志致开幕词。朱希英同志作了重要讲话。
中国工程院院士余永富等9位专家分别作了学术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余永富、中南大学博士马莉、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爱兵、湖南华菱涟源钢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焦国华、金瑞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部长段兴无、湖南省冶金材料研究所副所长闵小兵、湖南大学教授、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落星、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高工刘克俭、长沙矿冶研究院教授周岳远分别作了学术报告。他们对中国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的发展现状、存在的技术问题与未来作了精彩的报告。
余永富院士就自己在国外的实地考察结果作了《国外某些铜、钼、铅、锌、铁矿选矿厂简介及细粒工业磨矿机应用与选择》的学术报告,报告讲得生动、严谨,代表们听得全神贯注。报告结束后,赢得阵阵掌声。
本次会议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全国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的一次盛会。
会议主题和交流内容
中国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的发展现状、存在的技术问题与未来。
1、国内外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包括采矿、选矿、冶炼、检测)行业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2、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的新理论、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进展及工业实践;
3、新技术推广应用成果与企业技术改造先进经验;
4、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理论研究新进展;
5、二次资源的优化处理及综合利用;
6、金属材料的制备、处理和应用;
7、行业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研究;
8、冶金安全及环保技术;
9、冶金能源及其技术;
10、其他相关内容
参会人员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工矿企业从事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教学、科研、生产与管理的工作人员;有关设备、测试仪器仪表研制与经销人员;相关媒体工作人员等
第二篇:第二届全国脑与认知科学学术研讨会在桂林圆满举行
第二届全国脑与认知科学学术研讨会在桂林圆满举行
由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神经生物物理与神经信息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广西师范大学协办的第二届全国脑与认知科学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1月28日-12月1日在广西省桂林市顺利召开。
会议开幕式由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傅小兰研究员主持,广西师范大学校长梁宏教授致贺辞并对参会的代表表示欢迎。随后,会议主席、重点实验室主任陈霖院士致开幕辞,阐述了本届学术研讨会的会议主题及多学科交叉的意义和重要性,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会议邀请了中国科协副主席韦钰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王大成院士、复旦大学杨雄里院士、香港大学苏国辉院士以及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刘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谭铁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孙中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所张旭研究员和美国西北大学吴瑛教授做大会特邀报告,充分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会议主旨。此次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约160篇,会议论文集收录了其中148篇,以《生物物理学报》增刊形式出版,共有来自全国14个省市的脑与认知科学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190余人实际参会。除9个特邀报告外,会议安排了9个大会报告和96个分组报告,较全面地体现了我国脑与认知科学研究的发展现状和水平。在为期四天的学术研讨中,与会代表围绕多学科交叉促进脑与认知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就感觉信息处理及其神经机制、知觉和注意、其他层次认知过程、智能信息处理和脑与认知、脑认知成像方法与技术以及脑系科疾病、认知功能障碍和神经变性机理等六个专题展开了内容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气氛活跃、热烈,达到了很好的交流效果。会议的组织工作和学术水平得到了与会者的广泛好评。
会议期间,代表们普遍反映,两届全国脑与认知科学学术研讨会的连续成功举办,为同行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有益于推动我国本学科研究的发展与创新,希望今后研讨会能定期举办并逐步扩大国际影响。经广泛征求意见,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刘力研究员代表会议组委会,在闭幕酒会上宣布将于2007年继续举办第三届研讨会,欢迎代表们踊跃参加。
学术会议
序
号 会议名称 主办单位名
称 会议主席 召开时
间
2001.8 参加 类别 人数 500 全球
性
全球
性中科院认知第三届国际认知科1 科学重点实学大会 验室 中国科学院认知神中科院心理2 经科学国际学术研健康重点实
讨会 验室 陈霖 杨玉芳 2002.8 300
中科院认知高场磁共振成像国3 科学重点实际研讨会 验室
中科院认知认知神经科学国际4 科学重点实研讨会 验室
中科院视觉第三届亚洲视觉会5 信息加工重议 点实验室
中科院视觉第二届全国神经信6 信息加工重息学研讨会 点实验室
脑与认知科第一届全国脑与认7 学国家重点知科学学术研讨会 实验室 Hennig 全球2002.12 200 陈霖 性 陈霖 2004.5 Desimone 全球性 500 李朝义 区域2004.11 250 王书荣 性 全国性 全国性 赫荣乔 2002.11 90 陈霖 2005.11 200
本实验室2005年底拥有固定人员34名,高级研究人员24人,其中45岁以下中青年占 70%。固定成员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5人。
在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实验室在科研队伍建设、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已凝聚了一支具有脑科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计算机科学、数理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背景的高水平专职研究和技术支撑队伍,包括一批年富力强的学术带头人和高素质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科研队伍的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参与国际竞争及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的雄厚实力,能确保实验室的进一步发展。
实验室现有生物物理学博士点和心理学(基础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应用心理学)博士点。2001-2005年有5名博士后出站,毕业博士研究生68名,毕业硕士研究生23名;1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3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1人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目前在岗博士生导师19人,硕士生导师4人;在站博士后7人,在读博士生89人,在读硕士生84人。
实验室已初步建立起了以脑功能成像方法为桥梁,把分子遗传、细胞生理、脑功能成像和心理行为四个层次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的实验环境,从而具备了开展空前大跨度学科(从分子遗传水平直到认知行为水平)的认知科学研究能力。并且,这个实验环境的建设紧密围绕视觉认知的研究方向。这样的实验环境和研究能力将为脑与认知科学在我国的发展做出特别的贡献。
这个大跨度学科的实验环境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实验平台:
(一)磁共振成像为核心的脑功能成像实验平台
(二)分子细胞生物学实验平台
(三)果蝇分子与行为实验平台
学术会议
序
号 会议名称 主办单位名
称 会议主席 召开时
间
2001.8 参加 类别 人数 500 全球
性
全球
性中科院认知第三届国际认知科1 科学重点实学大会 验室 中国科学院认知神中科院心理2 经科学国际学术研健康重点实
讨会 验室
中科院认知高场磁共振成像国3 科学重点实际研讨会 验室
中科院认知认知神经科学国际4 科学重点实研讨会 验室
中科院视觉第三届亚洲视觉会5 信息加工重议 点实验室第二届全国神经信中科院视觉
息学研讨会 信息加工重陈霖 杨玉芳 2002.8 300 Hennig 全球2002.12 200 陈霖 性 陈霖 2004.5 Desimone 全球性 500 李朝义 区域2004.11 250 王书荣 性 赫荣乔 2002.11 90 全国
性
研究成果概况
2001-2005年,本实验室在Science, Nature上发表研究论文4篇,被接受2篇。
2005年,Visual Cognition出版了关于拓扑性质知觉理论的专辑;本实验室应邀撰写了“lead paper”和“reply”论文。
2001-2005年,本实验室共发表SCI和SSCI论文222篇,获得美国发明专利授权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
陈霖院士获得2004年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王书荣课题组获得200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一)二十多年来,就知觉信息基本表达的问题,原创性地提出和系统地发展了大范围首先的拓扑性质初期知觉的创新理论
知觉研究200多年的历史,始终贯穿着“原子论”和“整体论”之争。半个世纪以来原子论占统治地位;近代知觉研究最有影响的理论(包括MIT的Marr的计算理论、UCBerkeley的Treisman的特征整合理论、Bell Labs的Julesz的质地子理论)都持原子论的观点,认为知觉过程是由局部到大范围。
我们提出“拓扑性质初期知觉理论”(Science, 1982),向半个多世纪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原子论挑战,明确提出视觉过程是由大范围到局部,这种大范围性质可以用拓扑性质来科学、准确地描述。二十多年来,我们在知觉组织的二十余个课题上开展了大量实验研究,在Science(2003), PNAS(2003)以及其它知觉领域的核心刊物发表了一系列论文。Visual Cognition为拓扑性质初期知觉理论出版了专辑(2005, Vol.12, No.4)。概括地说,这一系列研究成果把拓扑性质初期知觉理论发展成为了“大范围首先(global-first*)”的“视知觉拓扑结构和功能层次理论”:视觉过程是从大范围拓扑性质的知觉组织开始的;拓扑性质为最基本层次的各个层次的几何不变性质是图形知觉的基本表达,为回答“什么是知觉信息的基本表达”的知觉研究最根本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统一、科学描述的理论框架。
近年来十几篇专题评述拓扑性质知觉理论的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国际同行的评价例举如下:Humphreys(Visual Cognition主编)评价出版
专辑的目的:“这篇文章是许多年来关于人类知觉信息决定性因素的研究的丰富和重要的总结。我相信,这个工作是对许多当前接受的关于知觉的观点的重大挑战。在这一期杂志中,这篇文章将由这个领域的一些领导人物来评论,使这篇文章产生大的影响。我相信这篇文章将是对将来的开创性的贡献”;Desimone(美国科学院院士):“近来神经生理学数据提示,陈的模型的确是正确的。陈的大范围到局部知觉拓扑模型??激励神经生理学家对视觉特征分析采取强调物体特征是变换下不变性质的新的研究方向”(Visual Cognition, 2005);He, S(Minnesota大学副教授):“陈和他的同事们在过去20多年积累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实验证据毫无疑问地动摇了我们现在理解视觉过程的基础”,“(拓扑知觉理论)对我们最终理解视觉的贡献是很难估计过分的”(Visual Cognition, 2005)。因为“原创性地提出和系统地发展了拓扑性质初期知觉理论”,陈霖获2004年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
*最近哈佛大学Wolfe教授称我们的理论为“陈的Global-first”理论。
(二)经十多年的积累,从基因-脑-行为-认知相结合的角度,以果蝇为模式动物,研究基本视觉认知过程的分子细胞和神经整合机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为了揭示果蝇利用知识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我们开创了果蝇“颜色/图形两难抉择(color/shape dilemma)”的研究。果蝇可以根据颜色和形状线索的“价值(value)”,在两种相互竞争的视觉线索之间,作出“趋利避害”的非线性的“胜方全拿(winner-take-all)”的抉择。这种抉择需要果蝇脑中蘑菇体的参与。表明抉择并不是人或非人灵长类的专利。这在认识论上有助于观念更新,对理解脑的这一智能行为会有所启示。
对视觉线索的抉择还受益于其它感觉信息。跨模态信息的“整合”、“捆绑”、“协同”等,是脑与认知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我们在国际上率先在同一台果蝇飞行模拟器上实现了视、嗅操作条件化的同步实施。发现在双模态共操作条件化之后,视觉和嗅觉的单模态各自都分别生成了有统计意义的记忆。这表明双模态之间不仅实现了“协同共赢”,而且还体现了“互利互惠”。探索多模态记忆协同对我们如何生成概念、达到对客观事务的完整认知、推理、问题求解和“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都有重要的认知意义。视觉不变性识别是高等动物视知觉的基本特性之一,我们同样发现果蝇也具有这种重要的视知觉特性。如将图案纵向移动,使之在以果蝇为中心的坐标系里,出现在一个新的位置上,果蝇仍能认出这一图案,而不会将其视为陌生的图案。我们首次证明了果蝇中心脑区-扇形体结构,参与调节视觉图形识别过程。具体说就是扇形体内的两层水平平行片状结构由两组神经元的末梢分支构成,它们分别具有记忆图形的重心高度信息和记忆图形朝向信息的功能,从而使果蝇有效地识别重心或朝向不同的图形。果蝇利用这种机制,可能衍生出复杂而丰富的图形认知能力。
我们在果蝇的学习记忆、抉择和视觉不变性的一系列重要的原创性发现(Science, 2001, 2004, 2005;Nature, in press),在探索“智与愚”的神经生物基础的科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有助于认识生命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三)提出了视觉感受野的双核团调控机制,为研究感受野的形成和调控开辟了新的学术思路,并揭示了视觉运动加速度的检测机制。
视觉感受野的组织和功能性质,及其形成和调控的神经机制,是视觉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本实验室发现中脑峡核是个视觉中枢,而不是前人假定的听觉中枢,解决了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神经科学问题。进一步研究表明,峡核大细胞部和小细胞部分别向视顶盖发出兴奋性和抑制性投射,且两种投射汇聚到相同的顶盖神经元上,以调控顶盖感受野的中央兴奋区和外周抑制区。据此提出了视觉感受野的双核团调控机制,为研究感受野的形成和调控开辟了新的学术思路。此成果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其总结论文被国际脑研究评论(Brain Res Reviews, 2003, 41, 13-25)选作刊物封面论文发表。视觉感受野的一个重要性质是处理运动信息。本实验室发现:视皮层的一些区域和副视觉系统神经元对视觉运动敏感,它们不仅能检测运动方向和速度,还能编码运动加速度;加速度敏感神经元与前庭神经元有若干共同性,表明视觉系统与前庭系统协同工作,以使人和动物能综合多重感觉信息感知自身运动。该成果被认为是“首次揭示了视觉神经元的加速度反应,为大量视觉运动研究增添了崭新而坚固的知识”。
(四)提出了眼睛背腹极性建立调控的新模式,并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其它结构极性特征形成可能存在相似的调控机理
视觉神经系统是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发育机制的研究是了解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途径。对这一复杂过程的细胞和分子基础的了解将揭示胚胎发育中视觉神经系统结构发生、成熟和衰老的机制和视觉功能(包括信息的接收、传递和处理)建立的基础,并有助于了解各种眼病发生的遗传和环境因素。本实验室已经分离获得了在鹌鹑中枢神经系统广泛表达的qBrain-1和qBrain-2基因,以及在非洲爪蟾大脑和视网膜腹侧表达的Xvax1b和XRALDH3基因,并对眼睛腹侧结构的分子特性以及相关信号通路在其建立中的作用和调控机制系统分析。证明Hedgehog(Hh)、视黄酸(RA)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信号共同参与眼睛背腹极性的建立,而且不同浓度的RA、Hh和FGFR信号决定眼睛腹侧不同结构(腹侧视网膜和视柄)的分子特性。由此提出了新的眼睛背腹极性建立调控模式,并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其它结构极性特征形成可能存在相似的调控机理,从而为相关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些工作在Development, Mech Develop等国际发育生物学领域重要期刊上发表,其中发表于Development(2005, 132, 1737-1748)的代表性论文被国际各领域专家组织的文献推荐电子刊物Faculty of 1000列为发育生物学领域“新发现(new finding)”中“必读(must read)”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