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形势下的钓鱼岛
国际形势下的钓鱼岛
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这是无可争议的,世界各国对日本“购岛”和“国有化”看
法不一,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世界眼中的钓鱼岛问题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看
法。
一.美国明保中立,暗中支持日本。美国现在在整个亚太地区采取的是一种叫做“巧实力”,因为美国包括经济、军事在内的综合国力远远不如冷战时,所以它采取了希拉里·克林顿提
出来的“smart power",美国在这里实际上耍了一种滑头,一方面它声称在中日钓鱼岛问题上
“不持立场”,第二句话就是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适用于“日美安保条约”,一旦打仗,美国会
保护这一地区。所以,实际上从本质上讲,第一句话是外交辞令,第二句话是本质。实际上,美国支持日本占据钓鱼岛。
二.南海周边国家,静候中国动态。毫无疑问,除了钓鱼岛事件之外,除了东海领土的主权
纷争之外,中国在南海地区和其他一些地区其实也面对着和周边一些国家领土主权的争执。
所以我相信,其它一些国家也会关注这件事情中国会有什么反应。也就是说,如果中国政府的反应被视为是软弱的话,自然而然可能会激发这些国家的领土主权的一些情绪。但如果中
方的反应相对比较强硬的话,当然会从某种程度上阻吓这些国家继续采取更过激的行动,我想最重要的其实是从这方面角度来考虑。
三.俄罗斯韩国坐收渔翁之利。因为日本除了在钓鱼岛和中国有纷争外,日本与俄罗斯在南
千方群岛存在争端,日本与韩国在独岛上也存在争议,而且韩国李明博亲自登岛。这两个国
家都受过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历史上共同的痛楚。都同日本有领土争端,中俄韩都是在实现
国家振兴,俄韩当然想借中国之手夺回争议地区,于是他们旁敲侧击希望战争尽快打响。四.欧洲各国各怀鬼胎,崇信“中国威胁论”。首先不得不说明这种论调是很不利于中国的发展的,所以中国近三十年来一直是奉行着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处处谦恭,尽量不与欧美发
生冲突,以使中国有良好的发展环境,事实上中国也却实作到了这一点,近些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又发出了和平崛起和口号,以此来迎对来自西方世界的中国
威胁论,但我我觉得其中还是有些矛盾之处,假如有一天中国真的像唐朝那样的强大,还真的无法做到期不危及他国的利益,即便中国本无扩张和称霸世界的心理(实际上也是不会的),但
是出于维护本国利益的需要,也不得不像美国那样在海外驻兵,自然会对美的霸权地位形成战,危胁西方世界.他们认为中国壮大了,会像美国一样欺负小国家;中国出现发展困难了,他
们又害怕中国挑起世界大战。
第二篇:国际形势
国际形势特点
一、世界经济在调整中缓慢复苏,仍面临诸多不确定风险
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各国经济复苏的不同步、不均衡特征突出,全球复苏进程缓慢。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亚洲、拉美和非洲经济增长较快,发展中国家发挥着全球经济增长引擎作用。世界经济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大规模刺激计划效用衰减,结构性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受自身发展水平制约,不同程度地面临通胀压力,短期内难以填补全球需求缺口。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围绕汇率、贸易不平衡、市场准入、知识产权等问题的摩擦频发。一些国家采取措施干预汇市,全球汇率波动加剧。
各主要经济体加紧反思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和管理模式,围绕新的发展制高点的竞争不断加剧。美国政府将经济繁荣列为国家力量源泉,继推出“出口翻番”、“再工业化”和新能源发展战略后,又宣布基础建设投资计划,力图通过强化实体经济和出口能力重塑美全球竞争优势。欧盟提出转向知识创新经济,实现经济健康和绿色发展,增强欧盟经济包容性和社会向心力。俄罗斯推出“现代化战略”,积极推进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四个现代化”,改革以能源和军工等重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加速国家的发展和振兴。日本公布“新增长战略”,将转向利用国内要素和扩大对外开放并举的需求引导型增长。
同时,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仍面临自然灾害、流行疾病、能源资源、粮食和水资源短缺等发展瓶颈,可持续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二、世界格局继续调整,国际关系互动更加复杂
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势头加强,国际力量对比进一步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亚、非、拉等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保持发展势头,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1年发展中国家占全球GDP比重将达52%,历史上首次超过经合组织成员国。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在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气候变化以及伊朗核、朝核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二十国集团G20当中,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占了成员国的半数。“金砖国家组织”、“基础四国”、中俄印、印(度)巴(西)南(非)等发展中国家协调合作机制活跃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仍具有相对优势,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话语权等方面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各大国针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纷纷调整对外战略和政策,互动更加活跃。国际关系的形态更加多样,内涵更加复杂。传统国家间阵营和界限趋于模糊,利益组合趋于复杂。围绕气候变化、核安全与防扩散、国际金融改革等议题,各国根据不同利益需要结成不同“议题性联盟”。国际关系行为主体更加多元化,国际权力更加分散。普通民众通过互联网、手机等信息技术,对外交事务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增加。
三、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全球治理缓慢推进
发展中国家以较平等的身份参与到世界经济治理机制中,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一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阶段性改革,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二是G20峰会正处于从危机应对机制向长效经济治理机制的转型之中,在加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是全球金融监管机制有所加强,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全面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
气候变化、发展等问题的全球治理进展缓慢。墨西哥坎昆气候变化会议取得积极成果,但各方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分歧依旧,发达国家仍在推卸和转嫁减排的责任与义务。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表示将力争在2015年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但全球消除饥饿、贫困、疾病及其他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进展远落后于预期,前景不容乐观。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最坏阶段的过去,各方在危机期间同舟共济的意愿有所下降。不少国家内顾倾向上升,加强国际合作的动力减弱,国际协调难度增大。发达国家希望维护在国际机制中的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希望提高代表性和发言权,双方既有合作,又有斗争。经济金融、气候变化、核不扩散等领域的问题都牵涉到政治、安全、社会民生等其他多个领域,彼此相互牵连。随着合作的深入,面临的阻力也在增加。
四、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国际安全威胁更加多样
各大国继续加强国防建设,纷纷出台新的国家安全战略。美国继续增加军费开支,加大海外军事基地建设,全力研发“空天飞机”、“快速全球打击”系统等新型武器,提出“空海一体战”概念。英、法等国受经济不振影响,削减军费开支,力图通过加强相互间合作维持军事大国地位。亚洲地区总体稳定,但面临的安全挑战增多,朝鲜半岛局势紧张,热点问题时有升温,非洲的埃及和利比亚政局波动,影响安全的因素更加复杂。但总的看,随着各国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大国间发生军事对抗的风险进一步降低,世界总体和平的大趋势更加巩固。
核不扩散领域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同时发展。美俄签署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新条约。首届核安全峰会强调加强国际协作共同维护有效的核安全。另一方面,美进行亚临界核试验,继续优化核武库。伊朗核、朝核等问题未取得明显进展。
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安全威胁更趋多样复杂。能源、粮食、水资源、自然灾害、环境事故、恐怖主义、传染病、信息网络等方面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有增无减。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产生越来越大的扩散效应。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和日本地震引发海啸后造成的核辐射等事件表明,全球化背景下的重大天灾人祸往往跨越国界,影响到国家间关系。
五、我国全方位、多领域的外交蓬勃发展,国际地位继续提升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世界的角色正在实现三大转
变:逐步由革命者转变为建设者;由受压迫的民族转变为世界经济建设的领跑者;由联合国成员国中不被人重视的主权国家转变为世界事务的积极推进者。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国积极开展全方位、多领域外交,维护了总体有利的外部环境。一是积极参与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和自贸区战略,促成了一大批对外重大合作项目。二是同各大国关系平稳推进。中美关系保持总体稳定,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内涵不断充实。三是深化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2010年,中国同几乎所有亚洲国家都实现了高层互访和交流,增加了同周边国家政治互信,深化了各领域互利合作,促进了本地区和平与发展。四是同发展中国家传统友好关系进一步深化。我国领导人遍访亚非拉地区,接待许多发展中国家领导人访华,与发展中国家互利合作取得新进展。五是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国家领导人成功出席一系列重大国际会议,全面阐述我国有关立场主张,深入参与和引导世界经济治理机制变革。六是以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西安世园会等为契机,深入开展首脑外交、经济外交、公共人文外交,展示了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全方位促进了我国与各国的友好合作。
第三篇:当今国际形势下的党员使命
当今国际形势下的党员使命
敬爱的党组织:
放眼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今国际,全球化、多极化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世界各国通过发展科技、制度改革等方式谋取自身的经济的腾飞,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一个民族立足强国之列的前提,是获得对国际事务有力发言权必要条件。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大大增强,世界人民渴望持久和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问题备受关注,谋求发展也是人们的共同愿望。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和平外衣下总是有局部的动荡不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的国际形势一直持续至今。“落后就要挨打”,实践证明了这一理论在今天也并不过时。战争总是打着维护和平的旗号来谋取私利,从北约轰炸南斯拉夫到伊拉克战争,从“9〃11”恐怖袭击到利比亚战争,小范围的鲜血和牺牲总是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利益的牵制和发展的差距始终是导致弱肉强食的关键因素,自身强大是维护国家安全、争取人类和平稳定发展的基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我们背负了更多的期待和更重的责任。
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国面临的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党中央在世纪伊始就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早日实现国家的伟大复兴,始终是每一个***人心中的最大愿望。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以赴搞建设,经济发展成为了全党工作的核心。
还记得梁启超早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作为新一代大学生党员,我们应该清楚自己肩上的重任,要想为国之发展添砖加瓦,就应当有为国奉献的决心和坚定的信念,并以此为动力,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充实自己,扎根科研,踏实肯干,将扎实的文化基础转化为实践力量,用知识创造财富;培养自主创新意识,开拓视野,关心国家大事和时政要闻,关注国际发展的形势,增长见闻,放宽思维空间,提高开创新领域的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缩小与社会的距离,深入了解民生,从学生时代开始培养关心和服务人民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锻炼自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遵循社会主义新风尚,弘扬正气,充分发挥一名***员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大学生党员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后备军。祖国的繁荣强盛掌握在我们手中,为了实现国家振兴,增强国力以促进全球和平稳定发展,我们要始终保持先进性,以一名优秀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承担起作为一名党员应负起的责任!
汇报人XXXX 时间
第四篇:凡尔赛体系影响下的国际形势
凡尔赛体系影响下的国际形势
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战胜国根据战后新的力量对比,经过斗争和妥协,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凡尔赛条约》和随后签订的各项和约,以及国际联盟的建立构成了凡尔赛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严惩和掠夺,也是战胜国和战胜国之间妥协分赃的产物。凡尔赛体系是战后建立的欧洲新秩序,但它从一开始建立就存在种种矛盾和隐患,此时的国际形势是极其不稳定。本文试从一系列条约的签订,这一体系的维护工具——国际联盟的建立以及隐含的矛盾分析凡尔赛体系影响下的国际形势。
关键词:凡尔赛体系;凡尔赛和约;国际联盟;国际形势
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八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同盟国的失败而宣告结束,协约国总司令福煦元帅与德国代表签订了停战协定。战后,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九一七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沙皇已经被革命推翻;奥匈帝国解体;德意志德国在战败和革命中被严重打击;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战胜国也因战争而受到很大削弱;美国虽参战但是受损很小,美帝国主义随即兴起。“停战协定签订后,各战胜国为召开和会进行紧张的筹备工。因各大国都想在和约中捞一把,故而矛盾重重,直到一九一八年一月十八日才在巴黎召开和会。”但是“出席和会的有战胜国阵营的二十七个国家,帝国主义对革命的俄国深怀敌意,不邀请苏维埃俄国参加,战败的德国及其盟国也不许参加。”①这表明,巴黎和会是主要战胜国一手操纵的会议,是在背着战败国的情况下召开的,是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媾和。那么,战胜国与战胜国必然存在分歧和矛盾,战败国对于战胜国的压制也会十分不满。因此,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条约》以及后来的一系列条约、国际联盟的建立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然而在凡尔顿体系影响下的国际形式是极其不稳定的。本文主要一系列条约的签订,这一体系的维护工具——国际联盟的建立以及隐含的矛盾分析凡尔赛体系下的国际形势是如何不稳定的。
一、构成凡尔赛体系的和约及该体系的建立
一战结束后,建立凡尔赛体系的条约有:对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对奥地利《圣日耳曼和约》、对匈牙利的《特里亚农和约》、对保加利亚的《纳依和约》、对土耳其的《色佛尔合约》,这些和约总称《巴黎和平条约》,是协约国建立的战后欧洲新秩序的基石。
《凡尔赛和约》是构成凡尔赛体系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和约,它共有342条条文,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德和约》,二是《国联盟约》。在对《对德和约》中,条文达406条之多,基本内容是:一是德国割让领土。在这里规定了德国归还在大战前后占领法国的领土,并对德国一些地区(如莱茵河东、西两岸)进行了重新划分和占领,和约还对比利时等地区的归属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就领土条款而言,“德国的领土就共减少了八分之一,人口减少了十分之一,重新划分了德国与邻国的疆界。”②二是瓜分德国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和约规定,德国的所有殖民地全部归于战胜国。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从德国手中争夺非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这样,德国丧失了绝大部分的海外殖民地。三是限制德国军备。和约规定德国必须废除义务兵役制,以志愿兵役制代之;规定了陆军总数和军舰数,以及设防区的工事规格等。四是关于经济条款和德国的赔偿问题。和约对德国的海关和海运方面做了一系列的规定,在这些规定中,德国被迫开放了运河和海禁,战胜国则享受了优惠。对于赔款问题,德国对其盟国成员遭受的一切损失要做出赔偿,而对赔款总额则由协约国特别委员会加以确定,并于1921年5月1号前向德国政府提出。实际上,对德和约是战胜国对德国的惩罚、奴役并掠夺德国的和约。对于《国盟和约》的签订,则不能不提到美国此大国。在巴黎和会的第一天,美国的威尔逊就带着“十四点原则”出席了会议,法国强烈要求首先要制裁德国,但威尔逊要求讨论建立国际联盟的问题,他认为国联盟约与和约不可分割。“美国以“十四点计划”作为其构建战后和平和世界秩序的指导方针,反映了美国以其经济优势和“道义”力量,以“公开外交”和国际性“门户开放”为旗号,在全世界张扬自己的势力,进而通过国际联盟控制战后国际局势等诸多打算,美国队长期以来以欧洲为中心、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国际关系格局发出的公开挑战。”③可见,美国建立国际联盟的目的是很明确的,它是最后参战国,损失极小。而作为战胜国,它又想张扬它的实力和威力,又想通过国际联盟现实它雄霸世界的野心。1919年4月28日,在巴黎和会上通过了国际联盟和约,它被列为《凡尔赛和约》的一部分。1920年1月10日,《凡尔赛和约》正式生效,这也标志着国际联盟正式宣告成立。其他构成凡尔赛体系的重要和约有:1919年9月10日,黎附近的圣日耳曼宫协约国与奥地利签署了《圣日耳曼条约》。此条约规定奥地利在政治、经济、军事、对外关系等方面,条约还特别规定了奥地利不经国联同意不得与德国联合。此条约宣告了帝国的分裂。1920年11月27日,在巴黎城郊的纳依,协约国与保加利亚签订了《纳依条约》。在条约中,保加利亚除了归还在战时侵占的领土外,它还必须赔款,海陆军方面也受到了严格限制。1920年6月4日,协约国武装干涉匈牙利的无产阶级革命,在凡尔赛的特里亚农宫与匈牙利签署了《特里亚农条约》,匈牙利由此失去了大量领土和人口,同时还要赔款,军备方面也受限制。1920年8月10日,协约国与土耳其签订了《色佛尔条约》,这一条约使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和被意大利希腊等国瓜分,它丧失了五分之四的领土。《色佛尔条约》实际上是对土耳其本土的瓜分,把土耳其推向了亡国的境地。
至此,《凡尔赛和约》为主的这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实际上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妥协与斗争,暂时达成协议的产物,而这些条约多数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性的,战败国几乎承担了战争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因此,凡尔赛体系从一开始就存在隐患,内部的矛盾是不言而喻的。
二、国际联盟的建立
1920年1月10月,《凡尔赛和约》正式生效,国际联盟同时宣布成立。“根据《国联盟约》的规定,第一批参加国际联盟的国家有参加对德作战的国家以及盟约附件上签字的国家,如中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四十国。以后加入者,须经国联大会三分之二的票数通过。”④战败国德国与社会主义的苏维埃俄国最初都北欧排除在国联之外,美国虽是倡导成立国际联盟的国家,但由于它未批准《凡尔赛和约》,而国际联盟又是建立在帝国主义互相妥协和退让的基础上的,其中充满了冲突与对立的因素,所以实际上美国没有达到控制国联的目的而拒绝参加。
《国际联盟盟约》是国联的根本大法,盟约宣传是以“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而事实上,国联的真正作用已不是它所最初设想的那样了,由于战败国被排除在外,倡导国美国也不在国联之内,实际操纵国联的是英、法两个帝国主义。国联是根据《凡尔赛和约》的宗旨建立的,如国联建立了委任统治制度、对裁军的规定非常含混,这些实际上是帝国主义为瓜分殖民地披上合法的外衣,是他们换了一种不为人知的新的殖民统治方式罢了,国联也就无法发挥它所希望的效用和威力,因此,国际联盟实际变成了英法操纵的外交工具和大国争夺的舞台。在国际联盟的舞台上,帝国主义之间的争吵将不断继续,斗争也更加激烈,矛盾重重。
三、凡尔赛体系隐含的内部矛盾
由于帝国主义召开巴黎和会的目的,是为了掠夺战败国国和争夺战利品,这就决定了凡尔赛体系不会是和平的体系,它是在掠夺战败国和相互妥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秩序。它暂时相应地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看起来是稳定的,但实际上决不能消除这一体系的内部重重矛盾,反而因战胜国分赃又不均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争夺战。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二是战败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三是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四是战胜国与苏维埃俄国的矛盾。
首先,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因为他们之间分赃不均及没有到达其预想的目的而引起的。成立国际联盟最初是由美国设想的,国际联盟建立起来了,但是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因没有达到它控制国联的目的而拒绝参加。“美国总统哈定说,参加国联即将使美国“立于被动地位。一旦世界有变,不能自由决断,”这“既损害美国独立之精神,又与美国百年来的外交方针相抵触。”由于美国没有参加,国联的领导权一开始就操纵在英法手里。”⑤可见,美国奉行独立主义,一切以维护它本国的自身利益出发点。“美国垄断组织不满意巴黎和会的结局,它在殖民地问题上没有得到好处,对美国海上自由原则没有写进和约,美国参议员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美国留在凡尔赛体系之外,这就加剧了美国与英国和日本的矛盾。”⑥英法两国虽是国联的操纵者,也是巴黎和会上最大的受益者,然而这两个国家的矛盾也是很激烈的。法国在和会上要求最大限度的削弱德国,以重新夺得在欧洲的霸主地位;英国则奉行传统的大陆均势政策,因此,英法两国在《对德和约》上就存在严重的矛盾。日本在和会上被称为“沉默的小伙伴”,意大利也没有得到满足,这些都是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所在。
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也是很严重的,特别对于德国来说,它对于和约更是极大的不满和仇对。在《对德和约》中,德国是受尽剥夺的,从第二十七条到四百三十一条,⑦德国割让和归还的领土,军备的限制,尤其是对赔款数额,帝国主义战胜国除了一小部分是明确规定外,很大部分是不明确的。“虽然德国垄断资产阶级被迫在和约上签字画押,但他们决不甘心于自己的失败。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德国必然要求修改和约到不履行和约,直至撕毁和约。”⑧德国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虽然战败,但决不能忍受被压制,它必定会寻找机会冲破束缚。
战败国受到的处理是十分苛刻的,如匈牙利,它“失去了将近四分之三的领土和三分之二的人口”,⑨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尤其是帝国主义国家,它对领土和主权丧失的不满甚至是怨恨是可想而知的。从上文所提到的和约来看,奥地利、保加利亚、土耳其等国受到剥夺的程度也是和匈牙利一样不能幸免的。
对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和约的结局是遭到他们的反对,如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等,中国虽是战胜国,但不仅未能得到相应的合法的回报,反而被当做被瓜分的对象;“早在 1919年1月12日,即会议召开的前夕,英、法、美等国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他们都主张颠覆苏维埃俄国政权”⑩,这就使刚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遭到严重的威胁,也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峙。
总的来说,凡尔赛体系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它暂时是和平的,但由于它是靠帝国主义的力量单方面建立起来的,是战胜国之间的交易和妥协的产物,但它内部隐含诸多矛盾。被体系压迫下的国家一旦要求冲破压制,被剥夺的国家一旦重新强大起来并站稳脚跟,或者战胜国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国际秩序就会失去稳定。国联成立的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平,但它被英法帝国主义所操纵,也不能实现它的职能。而社会主义力量的兴起,也是帝国主义所忌惮的,他们务必会采取措施来维护他们辛苦建立起来的所谓的新秩序。由于主要战胜国之间不同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意图,他们之间的妥协也是不长久的。这样的形势下,国际和平的局面隐含着不确定的因素,所以,在凡尔赛体系影响下的国际形势是极不稳定的。各个大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瞬息万变,暂时稳住的国际格局是随时都可能遭受威胁和极大冲击。
参考文献:
① 何春超,张志,张季良:《国际关系史纲·一九一七——一九八五年》,法律出版社,1987,第25页。
②⑧⑨颜声毅,李幼芬,俞正梁,朱明权:《现代国际关系史》,上海:知识出版社,1984.8,第62,65,64页。
③齐世荣,廖学盛:《20世纪的历史巨变》,北京:学习出版社,2005.10,第430页。
④⑥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十七世纪中叶——一九四五年》,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第328,327—328页。
⑤⑩方连庆:《现代国际关系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65页。⑦王绳祖,何春超,吴世民:《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上册
第二部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第468—473页。
第五篇:军事理论论文——当前国际形势下的中国外交
一、2011面临的重点问题(世界政治)
1、朝鲜半岛问题:大趋势是希望通过六方会谈(注:[词条查找于百度]六方会谈是指由朝鲜、韩国、中国、美国、俄罗斯和日本六国共同参与的旨在解决朝鲜核问题的一系列谈判。会谈于2003年8月27日开始,到2007年9月30日为止,共举行过六轮会谈。)解决问题,但朝美希望双边会谈;一直以来,中国给朝鲜多方面支持,使其愿意反对美国(非中国驱使)研制核武器(核武器是捍卫国家主权的重要军事力量),但朝鲜很少有对外的大趋势明确表态,所以针对于中国的不可控因素较多。
2、北非中东问题:针对中国与北非中东的关系上,我们现在已经积极开展对外投资贸易交流,但应注意对外投资的风险性,尽量让政治保障经济,即合理大量开展外交是经济交流更方便,降低危险度,所以在此外交的重要性正在显露。
3、伊朗核问题:暂且省略,不必多解释
(伊朗核问题简单介绍:20世纪50年代,伊朗开始了核能源开发活动,并在当时得到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支持。1980年美伊断交后,美国曾多次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并对其采取“遏制”政策。国际原子能机构也多次就伊朗核问题作出决议,2010年6月,安理会通过“史上最严厉”制裁伊朗方案。)
4、南海争端:为捍卫南海利益,中国原先决定制造航空母舰,但国内看法不一——制造的成本极大,在一定情况下,起不到重要用处;不制造,在南海区域无法产生威慑力,甚至长久会带来利益损害。要注重成本和利益的权衡,这是至关重要的。(整体宏观看法如下)
先今面临的这些问题可以复苏乏力相分析,即探底可能性不大,但上升艰难。
从而,应注意到,中国在政、商、军界的核心人物的交流非常缺乏(我们可以与美国进行对比,显而易见,他们的核心人物的密切交流有助于了国家发展)
并且,联系紧密的一个表现就是,外交关系是对外投资风险性的保障,即政治保障经济。
二、2010中国外交
1、大事记: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举办得非常成功;“大事”“难事”办得不好(这只是我国的外交者的大体看法,具体无需斟酌)
2、较客观评价:去年中国外交有得有失,困难重重。
随着外交量的增大,外界评论的多元化,如何搞好外交关系是中国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3、对比:西方评价:粗鲁和强硬
[官方]国内评价:软弱和失败(国内国际评价不成比例)
4、造成反差的原因:
~外交战略不明确(可以说是一种缺失)
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中国常常只把原则——主权、安全、发展放在桌面上,外交战略对于外交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故只提原则是非常不利的,而更应加强注重核心利益的确定(也可以认为是外交战略的一方面)。
如何看待“韬光养晦,有所作为”(针对这个对于我们有点深奥的问题,我特意研究了研究,在我整理的笔记最后,会有一篇通俗易懂的短文讨论韬光养晦的意思以及我们国家通过这个方法带来的影响)——这也正是因为我们的外界官方表态不明确和对外经贸、军事等等方面的交往不充分造成的,我们的核心利益在官方领导者中本身就树立地不清晰,所以他国有些人带来了误解,有了像“中国威胁论”一类的看法,说白了就是你很低调、国内也在努力谋求发展,别人就会认为你要报复那些曾经侵略攻打过你的国家。显而易见,这真是个超级误会,可它却使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被有些孤立。~核心利益难以界定
我们的核心价值的对外表态非常不明确(上一条已明确讨论过了)
而近期可以较明确体现中国核心利益的是戴秉国的一段发言:
第一维护国体、政体和政治稳定
第二维护中国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
第三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他的发言中我们又能看出些什么?发散大家的思维吧)~政治精英立场观念差异大
我们先列举多项各派精英的观点倾向: A本土主义
B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提高军事、软实力等)C大国学派(搞好大国间关系)D亚洲优先(东亚安全)
E全球南方学派(南南合作,金砖国家)F有选择多边主义
G全球主义
(F和G两种学派旨在构建国际秩序,世界安全)~外交实力和外交能力(技巧、艺术)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讨论:
A、要注意国际定位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实力是否一致:
许多人对于我们在国际上承担责任问题的评价是——自私、小气——也许在一些方面,我们的能力已经达到,而还有很多方面的我们还差很多。B、我们的真正地位与对中国的认知:
中国究竟是一个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还是只是一个发展较好的发展中国家?
这不光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还需要我们的践行。C、所有中国人都该在国际地位与心态上找一个平衡点:
一旦我们认为中国地位“高”,我们有骄傲的心理(这很正常),但是,常常这会带来对外反馈的敏感心态,也就是说,你的对外外交、军事、经贸等等达不到对外的预期效果,外界评论的多元性很强,导致我们会很“敏感”。
三、2011中国外交布局
1、中国的国际定位
2、中美关系(可笼统称为大国外交)我们必须提高官方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现在,因为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缺失战略互信(合作中有猜忌有防范),但有共同利益,这肯定是不够的。
我们曾经有人说过,把美国当成最大的敌人——傻不傻啊,中美之间的合作,给我们带来了巨大收益(美方也有收益),增强了合作机制。所以说在外交关系上,必须避免这种泾渭分明极端敌与友的看法。
3、周边外交——要与邻国处好关系
中国应该借助经济外交,与周边国家拓展政治互信。
4、多边外交——与国际组织、他国 重视“发展中国家外交”:
就现状来看,金砖国家的合作非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圆满顺利,在经济合作方面能够做得很好,但在“用同一个声音对外说话”上很不理想(如果这些有潜力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十足的团结度,在大形势上比起发达国家要逊色得多)
完美的金砖国合作机制:
领导顶端的核心合作+在政治中扩展影响力
利比亚细致分析: A主权和人权的关系
B海外利益——我们的经济投入、人员是否能有保障——也可以说,中国在“走出去”时,要有“经济风险评估”
这就又牵引到另一个问题——处理政权“失败”国中的经济利益。
四、中学生分析国际形势和外交能力
分析:
1、热情有余:中学生现在对于国内国际的大势关注度很高
2、理性不足:感性过强
3、提高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全面、系统)下面是柳老师介绍的非常好的三点方法: A通晓历史——找实事与历史事件中的相似点
(据说清华大学有一个系,专门现在在研究战国时代的社会秩序,他们发现与现在社会有很多非常近似的地方——历史的重演)B掌握方法——阶级分析、历史比较分析等等。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宏观,二是操作 多阅读文献资料——接触第一手资料
C了解前沿——学者、机构、大学的前沿思想
好好消化吧!这是俺一个小时的笔记奇迹,不管你以后要做政、商、军界的卓越人物,还是大小地区的领导人,外交大使,哪怕是一个爱国的平民,现在你所了解和理解的,会为未来发展提供很好的帮助。——路畅(35)
2011-6-14完成此文
补充:韬光养晦的意思
韬光是隐藏自己的光芒,养晦是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臵。它和低调的意思基本相同,这是一种优秀的策略。韬光养晦的目的就是尽量减少被他人关注度,保持低调,以便于更好地悄悄地发展自己,壮大自己的力量。可以说这是为了更好前进的后退,是为了猛烈进攻蓄力,是
为了一鸣惊人。但是韬光养晦在实际操作中,最容易走向另一面,那就是软弱无能,一味退让。这个策略也可以被用来掩饰自己的软弱无能,成为不思进取的遮掩之词。韬养的自己失去了激情和力量,韬养的成了一头猪,而不是一头饿狼。这就如同经过了多年的和平,当兵的不会打仗了一样。如同一个人想养壮了自己,没想到确把自己养成了虚虚的大胖子一样。为什么这样好的策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原因是
一、多年的韬养已经磨灭了自己的意志。
二、你实施韬光养晦的策略的时候。敌对的人识破了你,他不会允许你偷偷地发展壮大,他要利用你的韬养不断地挤占你的空间,干扰你的韬养策略的实施。把你逼到绝地,你就是韬养得很厉害,也难有多大作为。
三是韬光养晦没有与积极作为结合起来。实施好这个策略必须作到与积极作为或者说有限反击相结合。如同武术里讲的要养练结合。养一段气就要用一下,再养再用。又如果大海波浪一样,蓄力发力再蓄再发。这叫波浪式推进。通过这种这种结合,一个是验证自己的韬光养晦的效果。二是为继续韬光养晦赢得一定的空间,和更有力的外部环境。所以说使用韬光养晦策略要一定时期以退养为主,一定时期以适当反击为主。以哪个为主这需要对面临形势的清醒判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立之处打抗美援朝和帮助越南抗法抗美的战争,这是适当的反击,这一做法为我们赢得了数年的和平发展时期。就此我不得不佩服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眼光和魄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又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是正确的,因为我们当时经济比较落后,实力还不强,而且与原来的老大哥(苏联)翻了脸,我们的朋友也越来越少。我们没有能力同敌对国家彻底翻脸,公开对他们宣战,我们还需要继续发展。但是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形势变了。我们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触到了一些西方大国和周边国家的痛处,他们认识到了我们的策略的力量,卧榻之侧怎能叫他人酣睡。于是他们开始对我们进行进攻了,要彻底干扰我们的韬光养晦,他们已经不能容忍我们再悄悄的积蓄力量了。近几年美国等国家的进攻越来越猛,环视四周我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了。原来有社会主义阵营存在,我们的西部还是比较稳定的。现如今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覆灭,随着美与欧盟东扩的快速进展,我们西部已面临缓冲区越来越小的境地。一个大半个由西到南到东的包围圈已经形成了。北面的原苏联国家也不是如50年代那苏联一样是我们坚强的同盟。局势很严重。而内部社会矛盾较多,阶层分化严重,人心日益离
散,加之藏独、台独等独立势力日益猖狂,确实有内外交困惑之感。这时候应该是以适当反击为主的时候了。
其目的一个是进一步凝集人心,再个就是打掉敌对势力的嚣张气焰,同时也是验证我们多年的韬光养晦的效果的时候了,验证我们的人心是否还可用?我们的力量是否有了很大的进步?判断试探出敌对势力的力量情况到底如何?那么如何反击,反击的突破口再那里?我看就在先拿分裂势力开刀,他们是美国等西方敌对国家的爪牙,先来个敲山镇虎。藏独、疆独、台独三者以哪个为受选?我看以藏和疆为首选为好。原因是台独因为马英久的上台而受到一定的遏止。再说台湾问题牵扯太多国家的利益,动起来效果不一定很好。藏独台独其势力还不是很强大,我们有能力打掉他。藏独台独是在我国战略重地西部搞事,其危害甚大。先敲掉他们既能巩固我西部边陲又能给台独一重大警告,同时也避免我们两面作战。反击吧,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