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农村合作银行

时间:2019-05-13 23:06: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农村合作银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农村合作银行》。

第一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农村合作银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农村合作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准

入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

(银监发„2006‟80号 2006年11月2日)

各银监局(西藏除外):

为进一步明确在地级市以及县(市、区)设立的农村合作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统称农村银行)市场准入条件,提高市场准入工作质量和效率,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规范市场准入条件,保证市场准入质量

在地级市以及县(市、区)设立农村银行,其设立条件应符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合作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6年第3号,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的有关要求。为此,有必要对•实施办法‣有关条款进行进一步明确。

(一)关于•实施办法‣第五十四条、第六十三条有关审慎性条款

1.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

2008年底以前设立农村合作银行,其申请人辖内农村信用社及其联合社或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统称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均为合并计算,下同)应按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银监发„2004‟1号)中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有关规定计算(相关规定修改后,按照新规定执行)。

为逐步实现农村合作银行监管与商业银行审慎监管要求相一致的目标,申请人在提交筹建申请时,应同时提交在2008年底前资本充足率的达标规划。资本充足率应按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4年第2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的要求计算。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包含2008年底前机构的发展规划、信贷资产规模增长计划、资产质量改善情况及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情况预测、盈利情况分析、通过不同渠道补充资本的计划等。

从2009年起,设立农村合作银行,其申请人辖内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指标应严格按照•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计算。

设立农村商业银行,其申请人辖内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指标按照•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计算。

2.不良贷款比率低于15%

申请人在申请筹建前,应完成对辖内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的风险分类工作(下称贷款五级分类),且申请人辖内农村信用社实施贷款五级分类后按照合并财务报表测算其不良贷款比率低于15%。

3.所有者权益大于等于股本

经过清产核资与整体资产评估后(可考虑用中央银行票据臵换不良资产及历年亏损挂账等因素),申请人辖内农村信用社合并计算所有者权益剔除股本后大于或等于零。凡剔除股本后所有者权益小于零的,其相应缺口原则上由地方政府以现金方式足额弥补。如确实无法全部以现金方式足额弥补的,地方政府也可用固定资产、土地使用权等非货币资产无偿弥补相应差额,但用非货币资产弥补缺口的金额不得超过全部缺口的50%,且在开业前完成相关资产的变现工作。申请人在申报筹建时,地方政府弥补缺口的现金及非货币资产必须足额到位,申请人应同时提交其现金到账证明、受赠资产的所有权证书、完税证明或分年缴纳税款的文件、计提折旧或逐年摊销的规划及对其正常经营可能产生的影响、地方政府关于捐赠资

产开业前变现的承诺书(承诺按期变现且变现后实现的金额能够足额弥补相应缺口)等材料。

4.关于其他审慎要求

申请人辖内农村信用社应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金„2005‟49号)、•财政部关于呆账准备提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05‟90号)等文件要求,及时、足额提取呆账准备,同时按规定提取一般准备。考虑到设立申请人的实际情况,2008年底前设立农村银行,申请人应计提的呆账准备最低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贷款五级分类结果,按可疑类贷款的50%及损失类贷款的100%足额计提的贷款专项准备;二是按照风险资产期末余额的一定比例从净利润中提取的一般准备。在足额提取上述准备后,其净资产仍有结余的,应继续提取其他贷款损失准备、坏账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及一般准备(未提足部分)。申请人在申报筹建时要根据辖内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质量及经营情况,提交与资本充足率达标规划相结合的2008年底前呆账准备分年计提规划及不良贷款处臵计划。

从2009年起,设立农村银行,申请人辖内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应符合商业银行的审慎监管要求。

(二)关于•实施办法‣第一百七十二条、第一百七十四条有关农村银行董事长、副董事长及行长、副行长等拟任人的学历要求

拟任人的学历证明应是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主要包括: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具有举办学历教育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含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单位)、成人高等学校、民办学历学校所颁发的学历证书,通过自学考试、由国务院自学考试委员会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学考试委员会颁发的自学考试毕业证书,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在党校、成人高校、军事院校设立的全日制普通班中就读的学生所取得的毕业证书,学历文凭考试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普通高校以远程教育形式举办的高等学历教育所颁发的毕业证书,以及符合•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学历证书管理暂行规定‣所颁发的学历证书。

拟任人持符合上述条件的学历证书可视为符合相关学历要求。其中,拟任人在1991年以后获得的学历证书,可在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查询网站(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cn)查询或由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及其授权的代理机构进行学历认证;对拟任人在1991年以前获得的、确实无法查询或认证的学历证书,拟任人应提交由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确认其学历的有效证明。

对在县(市、区)设立的农村银行,其董事长、副董事长、行长或副行长等拟任人的学历未达到上述要求,且不符合•实施办法‣第一百七十五条、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的,如监管机构认为拟任人具备拟任职务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从业经验与管理能力,且拟任人已通过监管机构对其进行的考试、考核的,监管机构可依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对农村信用社省联社等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不再进行个案审核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办发„2006‟51号)的要求,仅就其学历方面进行个案审核,但个案审核人数不得超过1人。

(三)关于农村银行法人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冠名方式

1.在县或县级市(以下统称县(市))设立的农村银行,冠名为“省(区、市)名+县(市)名+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农村合作银行”或“地级市名+县(市)名+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农村合作银行”。

2.在地级市设立的农村银行,冠名为“省(区、市)名+地级市名+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农村合作银行”或“地级市名+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农村合作银行”。

3.在地级市的市辖区设立的农村银行,冠名为“省(区、市)名+地级市名+市辖区名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农村合作银行”或“地级市名+市辖区名+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农村合作银行”。

4.在地级市内跨市辖区或跨县(市)设立的农村银行,冠名为“省(区、市)名+地级市名+字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农村合作银行”或“地级市名+字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农村合作银行”。

5.农村银行的支行冠名为:“××××银行××(地名或街道名)支行”;分理处冠名为:“××××银行××(地名或街道名)分理处”;储蓄所冠名为:“××××银行××(地名或街道名)储蓄所”。

申请人在申请筹建农村银行前,应向企业登记机关申请名称预先核准。申请人递交筹建申请等材料时,应同时提交由企业登记机关出具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四)关于农村银行分支机构准入及开业问题

农村银行一经成立,其设立申请人辖内原农村信用社即应依法自行解散,相关债权、债务由新设立的农村银行承继。对在原农村信用社住所设立农村银行分支机构的,在银监会核准农村银行开业后、农村银行办理注册登记前,由相关银监局一次性核准其分支机构开业的申请事项。申请人应在规定期限内上缴原农村信用社金融许可证并领取农村银行法人机构及其分支机构金融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农村银行的注册登记手续及原农村信用社的注销手续。农村银行设立后,本部及其分支机构均应启用新的金融许可证、营业执照、印章、凭证、牌匾等。

对农村银行成立后新设分支机构的,银监局一律按照•实施办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受理、审查并决定。

二、加强市场准入监管,做好市场准入工作

(一)坚持标准,规范流程,提高市场准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各银监局应严格按照•实施办法‣以及本通知的要求,对辖内农村银行设立事项进行受理、初步审查或受理、审查并决定。

各银监局应认真做好农村银行设立的事前指导工作,发现问题要及时通知并要求申请人予以改进和纠正,切实提高市场准入质量。要严格按照行政许可事项的条件、程序、期限等要求,规范农村银行市场准入的工作流程和操作程序。在审核农村银行设立事项的过程中,要重点审查申请人辖内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及贷款五级分类情况、呆账准备提取情况、财务状况及盈利能力、资本充足情况、受赠资产变现情况以及拟设立机构的公司治理或法人治理、资本结构、经营规划和策略、预计财务状况以及资本充足率等内容,发现隐患,要督促申请人及时进行整改。对经过整改仍不符合准入条件的,监管机构可依法做出撤销其筹建的行政许可,并办理相关注销手续,防止将不稳健因素带入农村银行。同时,各银监局要建立法人机构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的审慎评估机制,在监管综合评级、经营状况、社区需求和金融市场容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指导农村银行合理布局。

(二)加强对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做好对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评价工作,做到从任职资格管理到履职评价的持续监管

各银监局应按照•实施办法‣和银监办发„2006‟51号文的要求,依法审核农村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严格控制个案审核人员的数量。要引导并鼓励农村银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能够带领农村银行实现现代金融企业目标的高级管理人员,以更新经营管理理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要建立董事长、副董事长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考试制度,考试不合格的,不能取得任职资格。要坚持资格监管与行为监管并重的原则,认真做好对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行为的评价工作,建立正向激励机制。要加强对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勤勉尽责情况的考核和问责,对履职行为评价不合格的,应在及时采取监管措施或行政处罚的同时,责成农村银行的有权机构及时予以罢免或解聘其职务;对有严重违法、违纪或违规行为以及因失职造成重大损失的董事长、副董事长和高级管理人员,要依法取消其一定年限直至终身的任职资格,确保其依法合规履行职责,为提高农村银行经营管

理水平和促进其稳健发展提供保障。

(三)加强对创新业务、中间业务的研究,依法做好业务准入工作

各银监局要按照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要求,加强对农村银行创新业务的前瞻性研究和窗口指导,推动农村银行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创新服务手段、交易工具和业务品种,大力发展结算、信用卡以及理财服务等中间业务,督促农村银行从引进人才、加强培训、加大技术投入、IT支持、风险管理、绩效考评等方面创新激励机制,在内控先行、风险可控、成本可算的前提下加大业务创新力度,并依法做好农村银行的业务准入工作。

(四)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市场准入监管的有效性

各银监局要加强农村银行市场准入工作与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以及风险查处等工作的有机结合,建立沟通、协调以及信息共享机制,并根据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以及监管综合评级结果,对农村银行在分支机构设立、新业务开办等方面适时采取监管措施,以建立扶优限劣、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市场机制,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五)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培训,做好市场准入工作

各银监局要加强对农村银行市场准入监管人员的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水平,在为申请人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应确保在市场准入环节充分体现监管的公平、公正和效率原则。

请各银监局速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农村信用社、农村银行。

第二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合作部关于印发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合作部关于印发《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组建审批工作指引》及《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组建中清产核资工作指引》的通知

(银监合[2004]61号)

各银监局合作金融机构监管处: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3]15号)精神,以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农村合作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银监发[2003]10号)等相关规定,为规范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组建工作,银监会合作部制定了《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组建审批工作指引》及《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组建中清产核资工作指引》,供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筹备工作小组开展组建工作和银行监管机构审核申请材料时参考。

对组建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请你们统一归纳整理,及时与银监会合作部反馈沟通。

请将此文转发辖内银监分局及组建单位。

2004年11月5日

附件:

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组建审批工作指引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3]15号)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和<农村合作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银监发[2003]10号)精神,现对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组建审批工作指引如下。

一、组建工作及申报程序

(一)申请筹建的各项工作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县(县级市、市辖区)农村信用社联社符合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条件的,经银监局同意后即可着手筹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加强组建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筹备工作小组。

3.履行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法律程序。召开县联社及农村信用社社员代表大会,按照规定程序审议通过农村信用社合并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决议,以及通过必要的授权决议。已经统一法人的地方,只需要县联社召开社员代表大会,不需要再通过与合并内容相关的决议。

4.开展清产核资及净资产分配工作。县联社或筹备工作小组(受农村信用社社员代表大会委托)聘请有审计评估资质的中介机构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清产核资和整体资产评估。筹备工作小组对清产核资工作进行复查。筹备工作小组、县联社、中介机构三方按整体资产评估结果确认净资产。在此基础上,筹备工作小组提出净资产分配方案。

5.验收整改。经银监会授权,银监局组织对组建阶段各项工作,重点是法律程序、清产核资、净资产分配工作进行验收,向筹备工作小组出具《验收意见书》。筹备工作小组针对验收发现的问题予以整改,出具整改报告,银监局复查。银监局根据对组建工作检查验收和复查结果,出具《组建工作验收报告》,对组建工作法律程序有效性、清产核资结果真实公允性负责。

6.中介机构按整改后的情况出具最终清产核资报告及净资产确认书;筹备工作小组出具净资产分配意见。

7.确定新发起人。筹备工作小组制定增资扩股方案,设置合理的股权结构。制定募股说明书,按公正、透明的原则征集新发起人,签订发起人协议。农村信用社原股东自愿作为发起人的,应有优先认购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股份的权利。

8.在各项筹备工作完成;符合申请筹建标准后,筹备工作小组准备申请文件,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筹建申请。银监局受理后,在二十个工作日内将初步审核意见(内容主要包括受理情况、申请材料完整性、组建期间各主要工作完成情况、验收整改落实情况、是否符合设立条件等)、《组建工作验收报告》和申请材料上报银监会审批。

(二)申请开业的各项工作

1.增资扩股和验资。发起人认缴全部股金后,筹备工作小组聘请中介机构进行验资,出具验资报告。增资扩股和验资应区分原农村信用社股金转增银行股本与新股东投资入股;

2.筹备工作小组就高级管理人员与独立董事人选资格与银监部门沟通;

3.召开创立大会、股东大会(农村合作银行为股东代表大会,下同)、职工代表大会。创立大会暨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筹建工作报告、章程、选举董事(含独立董事)和股东监事。职工代表大会选举职工监事。发起人、股东人数较多、不能全部参加会议的,可委托代理人出席会议。股东大会实施律师见证制度;

4.召开董事会、监事会。选举和聘任高级管理人员,通过基本管理制度办法等;

5.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拟设银行名称预先核准;

6.筹备工作小组准备申请文件,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开业申请。银监局受理后,在二十个工作日内将初步审查意见和申请材料上报银监会审批。

二、审核要点

(一)申请筹建材料审核

1.申报材料完整,附件齐全;

2.组建对象符合规定条件;

3.县联社和农村信用社社员(代表)大会通过的有关决议齐全,会议程序及决议内容合法合规;

4.《发起人协议书》内容合法合规,程序合法有效;发起人具备投资入股金融机构的资格;

5.清产核资工作过程深入完备,评占结果真实公允;净资产分配法律依据充分;报告内容细致翔实;

6.中介机构资质及参与审计评估人员具备合法资格;

7.清产核资工作的验收整改完全落实;

8.地方承诺的各项扶持措施基本落实到位;

9.筹建方案中关于明晰产权、增资扩股、完善法人治理、健全内部控制、转换经营机制等方面的措施符合监管要求,切实可行。

(二)申请开业材料审核

1.申请材料完整,附件齐全;

2.创立大会、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各项决议程序完备、决议内容合法合规;

3.《章程》合法合规,内容完备可行;

4.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符合任职资格;

5.股本结构以及股权设置符合监管规定,并满足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

6.股东具备投资入股金融机构的资格;

7.《验资报告》符合法律规定,约定的审计内容完备;验资机构资质合法;

8.法人治理、机构设置、职责分工、主要管理制度及业务发展规划符合监管要求;

9.业务范围已批准开办与拟开办部分予以区别;

10.从业人员基本情况明晰;

11.法人总部营业场所和安全防范设施证明文件齐备。

三、有关事项说明

(一)机构名称

1.以县(或县级市,以下统称县)为单位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其命名规则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名+县名+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为:“县名+农村商业银行”。如江苏吴江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吴江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农村合作银行的,命名规则相似,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名+农村合作银行”,如浙江义乌农村合作银行,简称义乌农村合作银行。

2.以地级市辖区为单位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命名规则为“地级市名+市辖区名+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农村合作银行”。

3.地级市以“市区、郊区、开发区联社”等为单位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可能出现重名的特殊情况,另设字号,不单独以地级市名称作为字号,命名规则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名+字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农村合作银行”。如江苏省苏州市区农村信用联社申请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名称为“江苏东吴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江苏东吴农村商业银行”。

4、深圳、厦门、青岛、宁波和大连5个计划单列市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其命名规则为:“计划单列市名+县或市辖区名+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农村合作银行”,如宁波余姚农村合作银行,简称“余姚农村合作银行”。

(二)筹备工作小组组成

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筹备工作小组由地方政府负责人,县(市、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银行监管负责人以及税务、工商、土地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筹备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农村信用社县联社。

(三)设立方式

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采取发起方式设立,一般采取平价发行的方式。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筹备工作小组制定的募股说明书须在辖区内进行公告,时间不少于七日,征集发起人应贯彻公正透明的原则。

(四)股权设置、股东资格与持股比例规定

1.股权设置

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股本结构应充分考虑股东来源的代表性。在股权设置中应处理好自然人股与法人股比例的关系、高管人员持股与普通员工持股比例的关系,既要防止大股东控权,又要避免股权过于分散形成内部控制。拟定的注册资本总额应适当超前,至少满足开业两年内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

2.股东资格

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股东应符合《关于向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暂行规定》中有关向金融机构投资入股的资格。自然人股东应在当地居住,法人股东注册地址应在当地。

(1)新入股的法人股东,设立时间应为两年以上,并符合连续二年盈利、净资产30%以上、长期投资比例(包括本次投资)不超过自有资本50%、按期归还银行贷款等法人企业投资入股金融机构的要求。

(2)新入股的法人股东,属于原企业改制的,原企业经营业绩及经营年限可以延续作为新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经营年限。

(3)非法人的经济组织,如个人独资企业、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以经济组织名义入股的,应符合法人企业投资入股金融机构的要求,视作法人股管理;不符合法人企业投资入股金融机构要求的,以自然人身份入股,按自然入股管理。

(4)个体工商户,作为自然人入股。

3.持股比例

(1)单个自然人股东持股不得超过股本总额的5‰,职工持股合计不得超过股本总额的25%,农村合作银行的非职工自然人股东持股合计不低于股本总额的30%。

(2)单个法人及其关联企业(含中外合资与外商投资企业)持股合计不得超过股本总额的10%。持股比例超过5%的,应报当地银行监管机构审批。

(五)原农村信用社社员股金处理

筹备工作小组应妥善制定原县联社和农村信用社社员股金处置方案。在社员退股前,由县联社和农村信用社社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股金处理方案:一是全面披露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状况和风险化解措施,以及未来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发展预测和面临的风险,实事求是做好宣传工作;二是社员在自愿前提下可以将量化后的股金折算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股份;三是对坚持要求退股的原社员,在净资产量化后允许其退股;四是对既不愿增资入股又要求维持原股金的社员,折算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股份。折算后的股份金额达不到一个投票权标准的,不具有投票权;五是对暂时无法确认身份的股金,先行打包折算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资格股,不行使表决权,待股东身份落实后再作进一步处理。

(六)法人治理

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应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并逐步完善。

1.关于独立董事。董事会中应有1-2名独立董事。独立董事人数计入董事会总人数中。在首届董事会中应设有独立董事。申请开业时独立董事暂时不能到位的,留下空缺于开业一年内补充。独立董事的产生及职责可参见《股份制商业银行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制度指引》(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2]第15号)。

2.关于专门委员会。董事会下应设立若干专门委员会,开业时应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法人股东持股比较集中的地方,应设立关联交易委员会。其他加薪酬及提名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等,可以在开业后逐步建立。专业委员会的职责及人员构成可参见《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2]第15号)。

(七)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

农村商业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比照《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中关于城市商业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规定执行。农村合作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参照有关规定执行。农村商业银行与农村合作银行应积极向社会招聘引进合格的高级管理人员。

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申请开业时,其董事、董事长、副董事长、行长、副行长、监事长的任职资格由银监会负责;副监事长、营业部总经理、信贷、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部门总经理、支行行长和支行副行长由银监局负责审核。

(八)银监局负责或授权银监分局负责审批原农村信用社及其分社、储蓄所变更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支行、分理处、储蓄所。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应当在许可证、营业执照、分支机构设立、凭证印制、印章、牌匾等所有工作准备就绪后开业。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开业后即启用新的印章、凭证,自行制作独立的行徽、标识。

(九)申请材料报送程序及格式

1.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申请人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筹备工作小组”;申请书主送机关为“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抄送机关为银监局和银监分局。申请书由银监局负责受理并初审,银监会负责审批和核准。

2.申请材料采用活页装订的方式。纸张幅面为209×295毫米规格(标准A4纸张规格,需提供原件的历史文件除外)。申请材料的封面和侧面应标有“关于申请筹建××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材料”或“关于××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开业申请的材料”字样,申请材料须用中文简体仿宋GB2312小三号字体书写。如需提供原件的历史文件是以英文书写的,应附中文译本,且以中文译本为准。申请文件一般采用双面打印。

3.申请材料一式4份,银监会2份,银监局1份,银监分局1份。

4、银监局上报《审核报告》(《组建工作验收报告》作为附件)一式两份正式文件。

(十)银监局及银监分局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组建工作的指导,按照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组建标准和申请材料目录,严把受理和审查关,确保组建质量。各银监局统一整理归纳辖区内组建工作遇到的有关问题,向合作部反映。合作部原则上不接待申请单位直接咨询。

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组建工作应严格依法进行,按照规定要求履行相关法律程序,形成法律文书,不得道程序违规操作。

附1:

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申报材料目录及要求

一、申请筹建

(一)筹建申请书。

申请书应当载明是否符合设立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条件、清产核资及验收整改落实情况、准备工作完成情况、拟设立机构发起人情况及出资比例、机构性质、组织形式、名称、所在地、注册资本和已获批准的业务范围。(此为主报告,下列其他材料作为此文件的附件)

(二)筹建工作方案。其内容包括:

筹建工作的组织领导;注册资本、股本结构、股权设置、增资扩股方案;法人治理框架(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会下专业委员会设置及具体构成);独立董事、高级管理人员配备数量、部门设置和从业人员配置;主要管理制度修订;筹建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等。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其内容包括:

1.当地经济金融情况、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2.农村信用社基本情况;

3.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4.市场前景分析、未来业务发展规划。包括拟设机构开业后三年的业务发展目标、财务发展目标、风险管理目标。其中资本充足率申报时比率按《农村信用社风险评级及预警指标体系》规定的公式及央行票据发行、兑付规定的加权风险资产测算口径计算审核;三年规划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和《资本充足率统计制度》规定的公式进行测算;

5.开业后金融风险分析,如支付危机、资产质量恶化、亏损、资本充足率不足等。

(四)定向募股说明书。其内容包括:

本次增资扩股概要(股权设置、每股票面金额、发行定价、股权设置、股份发行总数)、认购人的资格、认股人的权利和义务;机构基本情况(业务、内部控制、法人治理和财务会计等);未来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发展预测、面临风险因素及主要对策;募集资金运用;未来股利分配政策;募股预先登记日期、本次募股的起止期限及逾期未募足时认购人可撤回所认股份的说明;附录和备查文件等。

(五)县联社和农村信用社社员(代表)大会同意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决议。其内容包括:

1.同意取消法人资格与辖内其他农村信用社新设合并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

2.新设立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承继农村信用社的债权债务;

3.通过清产核资和净资产处置方案,委托县联社(或筹备工作小组)聘请中介机构进行清产核资、确认净资产及净资产分配意见(清产核资报告中的委托人应与此一致);

4.清产核资评估基准日至开业期间经营成果的处置意见;

5.县联社职工股金和农村信用社股金在量化基础上按照自愿原则转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股份;

6.委托授权农村信用社理事长(法定代表人)出席创立大会、股东(代表)大会,签署发起人协议书及相关会议的法律文件。

(六)发起人协议书。其内容包括:

总则、经营宗旨、机构性质、名称、住所、业务范围、注册资本、股本结构、股权设置、发起人入股金额、股份和入股比例、发起人权利和义务、主动声明关联入股的义务(约定:如果存在任何隐瞒,则该发起人在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投票权受到限制)、附则。发起人应在发起人协议书上签名盖章(自然人可以委托代理人、原农村信用社社员可以委托原农村信用社主任在发起人协议上签字。委托人应在委托书上签字。自然人签字册与委托书存于县联社,银监局验收时现场审查,在验收报告中反映,不报送银监会。法人股东签字册作为申请材料报送)。

发起人协议书附件:

1.发起人;

(1)法人发起人名录,包括发起人企业法人代码、住所、成立日期、拟认购资格股和投资股数、净资产比例、权益性投资(含本次)占净资产比例、近二年盈利、归还银行贷款情况;

(2)最大十户自然人名录;

(3)自然人发起人分类汇表。按职工、社会自然人分类。每类包括人数、资格股、投资股金额、转增、新认购金额、占总股份比例。自然人名录,包括每个发起人身份证号码、住所、拟认购资格股和投资股数。自然人名录留存于县联社,银监局验收时现场审查,不报送银监会。

2.企业法人的营业执照;

3.企业法人有权机关决定对外投资的决议;

4.企业法人基本情况说明;

5.如企业法人关联企业有向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境内其他银行机构入股的,发起人应出具“关联企业向境内银行机构投资入股情况”的声明,内容包括:

(1)关联企业向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入股情况,包括关联企业名称及投资金额、合并投资金额与比例。

(2)关联企业向境内银行机构投资入股情况,包括所持股份与股份比例。

没有关联企业入股境内银行机构的发起人,不需要出具声明,但在《发起人协议》中签署有主动声明的义务。

(七)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筹备工作小组成立文件和成员简历;

(八)清产核资、整体资产评估及净资产分配工作方案;

(九)净资产确认书,由中介机构、筹备工作小组、县联社三方签字确认;

(十)筹备工作小组出具的关于净资产分配的报告;

(十一)县全辖最近二年的监管报告;

(十二)中介机构出具的清产核资报告,包括《清产核资报告书》、《整体资产评估报告书》以及最近一年财务审计报告;

清产核资及净资产分配工作中有依据地方性文件操作的,附相关文件复印件。

附:中介机构资质证明(从事清产核资工作应有审计资格、从事整体资产评估有资产评估资格)、参与审计评估人员资质证明复印件。

(十三)银监会规定的其他文件、资料。

申请文件扉页注明筹备工作小组联系人、职务、联系电话、传真电话、电子邮件信箱和邮政地址。

二、申请开业

(一)开业申请书。其内容包括:

筹建过程,对股份募集、注册资本、股本结构、股权设置、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章程、创立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组成及通过的各项决议情况、经营方针及发展计划(含农业贷款比例)、主要管理制度、营业场所和安全设施等各项筹建工作落实情况,是否符合开业要求等内容。

(二)筹建工作报告。其内容包括筹建过程、筹建工作完成、是否符合开业要求等内容。

(三)章程草案。

(四)创立大会、股东(代表)大会、职工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情况报告及决议。

1.创立大会及股东大会决议:

(1)审议通过筹建工作报告;

(2)审议通过章程草案的决议;

(3)审议通过支持“三农”发展和明确今后三年农业贷款比例的决议;

(4)审议通过股东大会议事规则的决议;

(5)关于选举董事(含独立董事)的决议;

(6)关于选举股东监事的决议。

2.董事会决议:

(1)审议通过董事会议事规则的决议;

(2)审议通过部门设置、职责分工及主要管理制度的决议;

(3)选举董事长的决议;

(4)聘任行长、副行长、财务负责人、信贷及审计(稽核)负责人的决议。

3.职工代表大会选举职工监事的决议。

4.监事会决议:

(1)审议通过监事会议事规则的决议;

(2)选举监事长的决议。

各项决议应符合规范的法律程序。决议书应有决议编号、实到代表人数以及代表的投票权与股份数(农村合作银行为代表的投票权、农村商业银行为代表的股份数)和应到股东代表人数(代表的投票权或股份数)及实到代表人数占应到代表人数(代表的投资权或股份数)的比例、决议的赞成、反对和弃权票数(股份数)及比例。

股东大会采取不记名投票方式的,会议决议由出席会议的全体董事签名,并由律师出具法律意见书(或由公证部门出具公证书)。采取记名投票方式的,由所有出席会议的股东代表签字。股东代表签到名册及授权委托书存放于申请单位;由律师或公证人员审查,不作为申请材料上报。

董事会、监事会决议由出席会议的全体董事(监事)签名。

职工代表大会决议由唱票人、计票人、监票人签名。

5.法律意见书。

律师对股东大会代表产生的过程及合法性、股东大会召开程序、股东决议表决程序、决议内容合法性,表决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见证,发表意见。附见证律师资质证书与律师事务所执照。

(五)董事会成员名单、高管人员名单一览表。

包括姓名、出生年月、身份证号码、现工作单位及职务,在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拟任职务、董事代表的股权类别。

(六)监事会成员名单一览表及简历。

(七)职能部门设置、主要负责人名单及其职责方案。组织结构图。

(八)分支机构名称及主要负责人名单。

(九)从业人员基本情况及名单。包括人员数量、从事金融工作时间、学历和所学专业。

(十)公司治理及内部主要管理制度办法。其内容包括:

“三会”议事规则、董事会下专门委员会职责、财务管理办法、人事劳资管理办法、稽核管理办法、安全保卫管理办法和信贷管理办法等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办法。

(十一)经营发展规划。

要求对照商业银行监管标准,“明确目标、认清差距、做好规划、稳步提高”,详细阐述未来三年的业务发展规划、财务发展规划、风险管理规划以及转换经营机制等四部分内容:

1、业务发展规划包括目标市场、发展战略、农业贷款比例、存贷规模、市场份额、金融创新、资产组合。

2、财务发展规划包括盈利能力、收入结构、利润总额、利润分配方案、分红计划。

3、风险管理规划包括加强内部控制、对各类风险的预测及评价、风险控制策略、风险控制目标(如不良贷款三年下降目标、新增不良贷款控制指标、资本充足率三年达标规划、实施五级分类方案、专项准备提取方案等),4、转换经营机制。逐步完善法人治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高管人员及普通员工素质、信息披露。经营发展规划要求以真实数据为基础,计算当前各项经营指标,提出的措施应切实可行并能逐年检验评估。

(十二)开办外汇、银行卡业务和增加外汇资本金批复文件的复印件;没有开办的予以说明。

(十三)银监分局或银监局对农村合作银行筹备工作小组关于农业贷款比例监管目标的文件;农村商业银行应在开业申请、章程及业务发展规划中明确支农贷款比例。

(十四)法人总部营业场所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证明材料。

(十五)公安、消防部门对法人总部营业场所出具的安全和消防设施合格证明。

(十六)筹建批复的复印件。

(十七)法定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

1.验资报告。在内容段应包括对法人股东投资资格的特殊审验内容。

2.附件:

附件

(一),注册资本实收情况汇总表,注册资本实收情况明细表、法人股东投资资格一览表(逐笔列示净资产比例、权益性投资比例、两年盈利状况、归还银行贷款等要素)、法人股东名册及其出资额(要有住所和企业法人代码)、最大十户自然人股东名册及其出资额、自然人股东投资情况分类汇总表(自然人名册不需要上报银监会人验资事项说明)。

附件

(二),持有注册资本5%及以上股东基本情况说明及近两年资产负债表、损益表。

附件

(三),验资机构和验资人员的资质证明复印件。

附件

(四),法人股东入股凭证复印件。

(十八)筹备工作小组关于对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进行审核的请示(要对照《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和第九条所规定的相关条件逐人说明审核意见,需个案审核的高级管理人员应详细说明具体原因和情况)。

(十九)拟任职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证明。

1.任职资格申请表(申请表中内容要如实填列,并加盖申请人和受理机关公章);

2.对拟任人的品行、业务能力、管理能力、工作业绩等方面的综合鉴定;

3.拟任人的资格证明:

(1)身份证复印件;

(2)专业技术职务复印件;

(3)国家认可的学历证明材料复印件;

4.对拟任人的任职资格谈话记录;

5.拟任人的离任审计报告;

6.个案审核的拟任高级管理人员通过任职资格考试证明;

7.拟任人承诺书(对个人有无大额负债、违法违纪行为、不良记录以及诚信和公正勤勉履职承诺的声明);

8.银监会规定的其他文件、资料。

董事拟任人可不提供本条第2、3、4、5、6款内容。

(二十)银监会规定的其他文件、资料。

申请文件扉页登记筹备工作小组联系人姓名、职务、联系电话(办公电话、手机)、传真电话、电子邮件信箱和邮政地址。

附2:

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组建中清产核资工作指引

为指导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组建过程中农村信用社的清产核资工作,保证清产核资工作质量,特制定本工作指引。清产核资工作应遵循现行法律、法规进行,但由于农村信用社性质为合作制企业,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带有终止清算性质,现行法律、法规不完全适用的,筹备工作小组、中介机构应本着公正、合理的原则就相关内容制定具体办法。

一、指导思想与总体要求

(一)清产核资的根本目的,是全面审计评估农村信用社资产负债状况,摸清家底,充分反映经营风险。通过清产核资,评估认定净资产、明晰产权,以保障农村信用社原社员、职工及增资扩股后新股东各方的合法利益,清产核资应全面准确清查农村信用社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正确评估农村信用社风险状况,包括资产损失风险和管理风险。针对风险和损失状况,落实防范化解措施,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开业后的健康平稳运行打好基础。

(二)清产核资工作必须聘请具备资格的中介机构进行。清产核资工作由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出具报告;整体资产评估由具备整体资产评估资格的事务所进行,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出具报告。

(三)清产核资及资产评估是中介机构完全独立、重新进行的清查审计工作,不是对农村信用社自查工作的认定。即使农村信用社在统一法人时已自行进行了清产核资,此次仍应聘请中介机构重新独立开展清产核资工作。农村信用社自行清产核资结果可作为中介机构工作的辅助。清产核资依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及现行政策进行。当前政策未明确或政策之间有冲突的地方,由省改革领导小组明确意见。

(四)清产核资及净资产分配工作程序为:1.按会计核算要求清查审计农村信用社表内外的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2.按风险管理及审慎性要求对表内外全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连带责任进行整体资产评估;3.认定净资产;4.净资产分配。

(五)清产核资的范围为联社及所辖农村信用社。清产核资的委托人为县联社(或筹备工作小组,与农村信用社社员代表大会委托决议一致)。清产核资以联社为单位编制清产核资报告和附件。对未统一法人地方,清产核资报告中应有每个法人农村信用社的清产核资认定结果(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数额),以体现农村信用社独立法人的法律地位。

(六)清产核资的基准日原则上选定在清产核资外勤工作开始前的上季末。清产核资进场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一个月。清产核资结果到筹建受理之日一年内有效。清产核资基准日与申请筹建日期超过九个月的,会计师事务应对前半年期间的重大经营事项及财务状况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国发[2003]15号文件所明确的扶持政策,如央行票据,在基准日后拿到的,不计入清产核资范围,但在开业审批计算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时加以考虑。央行票据在基准日之前拿到的,计入清产核资范围。

(七)清产核资工作结束后,中介机构出具《清产核资报告》、《整体资产评估报告》、《最近一年财务审计报告》与《净资产确认书》。

《清产核资报告》包括清产核资工作依据;逐科目分类详细描述清产核资采用的审查方法和过程,各项目的清查确认结果(以县联社所辖社内合并轧差数作为确认数)、账务调整理由、账务调整分录,需要说明的重大问题,农村信用社管理存在缺陷。《整体资产评估报告》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对表内外所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进行评估,处理各项损失和增减值,逐科目分类披露风险状况。《整体资产评估报告》确认的会计报表为向社会增资扩股的依据。《净资产确认书》以《整体资产评估报告》确认的评估值为净资产确认值。《清产核资报告》与《整体资产评估报告》应包括比较合并资产负债表、比较汇总资产负债表(均以联社为单位)。报告的附件内容为按科目(或资产负债表项目)的清查评估明确表,明细表的详略程度及要素按评估有关要求填列。重要的项目要求逐笔编制明细表,一般的项目可分类别汇总编制明细表(按照下文各项目的具体要求)。

(八)清产核资只作评估而不做真实的调账,但必须与真实调账的依据一致。有关真实调账何时进行,在农村信用社自主决定范围内的,如账务核算错误,由农村信用社自行纠正;需要商财务主管部门(如税务部门)的,协商一致后再作真实调账。调账不要求在清产核资结束之时马上进行,可以在开业前或开业当年决算前完成。

(九)中介机构工作结束后,筹备工作小组应组织力量对清产核资结果进行复查;银监局组织进行验收。组建单位应针对复查验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复查整改。应当注意,中介机构的清产核资工作不能代替监管机构在准入阶段对申请单位风险性及合规性的审查,银监局应对清产核资过程是否审慎完整、评估结果是否公允反映了资产负债及净资产状况、是否充分披露了资产损失及风险状况、是否采取了能充分防范化解风险的措施、固定资产评估是否存在虚增、净资产处置是否合法合规发表意见。

二、资产项目的清查评估

资产清查评估的重点是充分准确反映贷款、抵债资产、投资、票据业务的风险及实际价值,冲销各项损失、充分计提各项准备、剔除虚收利息,审慎进行固定资产评估。

(一)现金。实地盘点检查日库存现金,并倒推评估日库存现金是否与账面数相符。如发生现金盘亏、盘盈,应相应计入营业外支出(收入)。现金明细账按查实数确认。

(二)存放央行款项。

1.按人民银行对账单确认存放央行款项余额。

2.按规定计算应缴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缴存不足的,应作出披露。

(三)存放同业款项。指农村信用社存放在银行用于清算、结算的款项。1.按存放单位作出分类披露。其中存放县联社的单独披露,作合并内部往来项处理。2.按同业对账单确认存放同业款项余额。3.核定存放同业业务的性质,属于拆放同业行为的应调整到拆放同业科目。

(四)拆放同业。1.县联社辖内调剂资金单独披露,作合并内部往来项处理。2.逐笔登录拆出资金。发出函证,就拆借合同要素、拆借逾期原因及还款保证等内容实行独立调查,确认债权的真实性。未回函的应查明原因,督促回函。3.审查合同是否有效,确认拆放行为的有效性及账务的准确性。4.评价拆借风险。按照拆借行为的真实性、拆借对象的资信程度、拆借资金的逾期时间、逾期原因及还款保证等进行评价。拆借一旦逾期,就意味着高风险。期后到期的,应注明是否已收回。

(五)信贷资产。信贷资产审计评估是清产核资的关键内容,其核心为风险评价。鉴于信贷资产风险评估的复杂性与专业性,各地应根据本指导意见另行专门制定清产核资中信贷资产评估的操作细则。

1.工作要求

信贷资产清查审计评估的总体要求是摸清家底、暴露风险、妥善处理。

(1)信贷资产按正常贷款、逾期贷款、呆滞贷款与呆账贷款分类评估。已实行五级分类的地方,按五级分类进行评估,同时与“一逾两呆”口径对接,按“一逾两呆”科目作出说明。

(2)信贷资产实行分类审计评估。金额越大、风险越大的贷款,就要实施越深入、越充分的实质性审计程序。对前十户贷款、单户贷款比例达到资本总额一定比例(如3%-5%)的贷款下户调查;对大额贷款逐笔分析风险,逐笔实施实质性审查,逐笔在附表中登记反映(大额的标准根据农村信用社规模由各地自行确定);对较大金额贷款逐笔清查审计,分类汇总进行分析评估。对小额贷款审计结合符合性与实质性审查,可以采取抽查方式,但抽查面应达到一定比例。

2.工作步骤

(1)中介机构就贷款情况严格进行独立函证。中介机构应对所有贷款发出函证。大额贷款、借款人风险较大贷款回函率及回函认证率应作具体统计,逐笔追踪。未回函贷款及回函不认证的贷款,应查清未回函及回函不认证的原因,督促回函。对通过函证不能审计的贷款,应追加实施替代审计程序。

(2)清查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参考《不良贷款认定暂行办法》。《贷款五级分类》制定具体标准,正确划分贷款形态。基准日后至外勤工作结束前的期后事项可以作为贷款形态认定的重要参考。期后到期的贷款,应在评估附注中说明是否已收回。期后已收回的不良贷款在评估中予以说明。

(3)评价贷款风险及损失情况。参考《贷款五级分类》制定具体贷款风险评价标准和方法,评估贷款风险和损失情况。对不符合贷款管理要求的贷款,如无效担保、无效抵押、超诉讼时效贷款、违规贷款等,应详细提示。①对完全不能收回的贷款,当前在正常、逾期或呆滞贷款核算的,转入到呆账贷款核算。②对损失率超过50%的贷款,评估可能的损失比率。③对损失难以断定的不良贷款,按风险成因及风险大小分类披露风险状况。

(4)呆账贷款核销。符合呆账核销标准,履行了呆账核销程序的呆账,从资产方核销,同时核减呆账准备,符合税前扣除条件的一次性进行税前扣除。未履行呆账核销程序的,按100%提取呆账准备,不在清产核资时核销,待符合呆账条件,履行核销程序后再从税前扣除。

核销呆账和提取呆账准备,下列两种会汁核算处理方法均可:一是将补提呆账准备在其他营业列支,通过本年利润结转到未分配利润项目,从而减少净资产;二是核销呆账或提取呆账准备时,直接减少盈余公积、资本公积等历年积累项目,从而减少净资产。无论采取何种会计核算方法,应保持相关税务政策前后衔接一致。

(六)待处理抵债资产。1.清查核算范围的准确性。符合待处理抵债资产核算界限的不良贷款,如协议、法院判决、仲裁,方可转入抵债资产科目核算。2.了解抵债资产入账基础及所属权状况。3.评估抵债资产损失程度。抵债资产的变现损失部分,按有关财务规定处理;毁损、评估减值的,按减值额相应足额计提减值准备。4.抵债资产重估的一般不得评估增值。如果重估增值的应有充分依据,详细说明,例如房地产应两证齐全,并提足各项税费。5.在附表中分类反映抵债资产状况。

(七)长短期投资。审查的核心是安全性和真实性。投资按类别划分为债券投资及股权投资,其中债券投资按品种再划分为国债、金融债。按交易方式分为在银行间拆借市场购买,在证券市场自主购买或委托购买、在场外协议购买。按托管地分为在证券登记公司托管和在国债登记公司托管。期后已到期的,应注明是否已收回。

1.债券投资。了解债券交易方式,以证券登记公司和国债登记公司的对账单作为核实债券投资是否真实的唯一依据。在登记公司真实有券的,核实是否被券商用于抵押回购。由于债券市场价格下跌造成浮动亏损的,应予披露,并提取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2.股权投资。了解投资行为发生时间、投资对象和投资性质,评价风险,已经损失的作减值处理。

3.农村信用社入股县联社资金单独披露,作合并内部往来处理。

(八)呆账准备。

1.呆账准备在资产减值时已冲销的,应充分补提。即按评估后基数(广泛的计提范围)的1%提足一般呆账准备。此项必须提足。

2.按已损失的贷款金额(含呆账及损失率超过50%的呆滞贷款)提取专项准备。此项必须提足。对应方可以减少未分配利润或减少盈余公积、资本公积、实收资本等公共积累项目。

3.在提取上述2项后,公共积累仍有盈余的,再按正常贷款1%、逾期贷款25%、呆滞贷款50%提取专项准备(已提取专项准备的呆账贷款及损失率超过50%的呆滞贷款从基数中扣除)。如果已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可直接按五级分类标准计提专项准备。(参见《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银发[2002]98号)公共积累余额不足以充分提取专项准备的,一般将公共积累加除公益金全部计提作为专项准备,公共积累为零,净资产分配时只保留原股金与公益金,不再作其他分配。如果决定足额提取专项准备,使未分配利润出现负数的,应慎重考虑增资扩股与其他补贴增加的资本额,申请开业时必须达到资本充足率及核心资本充足率要求。

(九)应收账款。应收账款计算贷款应收利息及拆放同业应收利息。辖内联社调剂资金、存放央行款项、存放同业不计应收利息。

1.贷款应收利息。按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和权责发生制原则,依据借款合同逐笔计算到基准日(或结息日)。应纳入表外核算的应收利息转入表外核算。在附表中,应收利息作为贷款的一项要素登记。

2.拆放同业应收利息。按拆放资金余额及合法利率逐笔计算至基准日。拆出资金本金逾期的不计算应收利息。

(十)其他应收款。审核科目核算范围的正确性;审查应收款项的真实性及风险,有疑问的应发函询证。债权已经悬空或无法收回的款项应作为减值处理。

(十一)固定资产。对固定资产清查评估可以按账面值评估也可以采取重估法。在此次清产核资中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固定资产可以采取审计后按账面值评估的原则。

1.固定资产审计:

(1)核查账实相符。(2)清查固定资产核算范围是否准确,属于低值易耗品的,转到表外管理(参见《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实施办法》,国税发[2000]101号)。(3)审计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是否准确,不准确的予以调整。(4)清查固定资产所有权。固定资产没有所有权证的,应立即补办。如手续暂时不能办完,应开具证明和其他方法落实所有权。不能落实所有权的,不得进行重估。中介机构应就固定资产所有权及使用权状况应作出披露。(5)固定资产减值的,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6)地方政府扶持注入的固定资产或土地,应对真实价值进行审计,并落实相关手续。

2.固定资产重估

由于固定资产价值较高,资产重估对净资产的影响很大,各地应充分关注通过固定资产重估而人为调高净资产,使不符合组建标准的农村信用社虚增净资产的问题。

如果决定对固定资产实施重估,应注意以下问题:

(1)明确固定资产重估的范围,以及相关依据。(2)权利落实的固定资产评估可采用现行市场法、重置成本法等,评估增值部分,在增加固定资产科目余额的同时,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核算其增加值,经规定程序报批后转入相关科目核算。(3)产权和使用权未落实的固定资产不予评估增值,但重估价值低于账面值的,应重估减值。(4)职工宿舍、食堂等属于职工福利的不予评占增值。经过房改,所有权已经转移到职工的宿舍从固定资产中剔除;所有权即将转移到职工的宿舍按房改价格评估。(5)逾期使用和一次性列入成本的固定资产,可以按净值评占。(6)固定资产评估的会计税务处理,参见《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中有关税务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46号),由各地商税务部门具体决定。

(十二)在建工程。审核在建工程的有关报批手续是否完备,投资的所有权是否确定。原则上按账面值作为评占值。

(十三)无形资产。认定土地使用权。已领有土地使用证,并在有效期内的,按土地证记载的数量确认土地数量;未领取土地使用证的,应办理有关手续,补办证明。明确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可以按现行市价法重估增值,也可以按账面成本法不进行重估增值。通过交易获得,但暂不能办理手续、未明确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可视为暂付款项按账面值评估,不得评估增值。

(十四)递延资产。递延资产包括开办费、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要核实递延资产的归属及总额,审查已摊销金额的准确性。

(十五)票据业务。贴现与应收承兑汇票(预计资产),与负债方的预计负债、保证金等项目对应审查。

1.贴现。是否存在逾期未兑付的问题,风险状况如何。

2.应收承兑汇票。(1)对开出银行承兑汇票合规性进行审查。对票据管理的操作风险进行测试;(2)审查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比例;(3)对票据承兑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价;(4)对利用票据套取资金的状况进行审查;(5)承兑汇票到期兑付后不能收回资金的,逾期金额多少,是否已在逾期贷款中反映。

(十六)表外科目。

1.对农村信用社提供的对外担保、开出信用证进行全面清理,确认担保责任,评估担保风险。

2.全面清查重要空白凭证。重要空白凭证丢失的,应切实查明原因及去向。

3.对表外应收利息、表外低值易耗品管理进行审查。低值易耗品不得纳入表内增加净资产,不予重估。

三、负债项目的清查评估

负债审查的重点是应付账款是否充分提足,各项负债是否真实合规。

(一)各项存款。1.对重要的存款实行函证。2.清查存款种类及余额,分类登记造册。

(二)同业存放与同业拆入。1.就同业拆入资金的真实性及完整性实行独立函证。2.审查合同是否有效,确认拆入行为的有效性及账务的准确牲。3.评价拆入行为的合规性。4.联社辖内调剂的单独反映。

(三)应付账款,包括存款应付利息、同业拆入应付利息、长期借款应付利息。

1.存款应付利息的计算。计提范围包括活期储蓄、活期存款、定期储蓄、定期存款等各项存款。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计提至基准日(或20日)。应付利息可按逐笔积数法、分档汇总计算法、按固定付息率计提法三种方法核算。采取后两种方法的,计提金额不得少于按逐笔积数法的应付利息金额。

2.拆入资金应付利息按拆借合同记载的金额、利率计算,并与拆出方进行函证核对。对核对不符合的,应查实处理。

3.长期借款应付利息按合同利率计提。

(四)其他应付款。

1、审查应付款项债权人的真实性,查清应付款项的性质,审核科目核算的真实性、合规性及准确性。债权人不真实的应查明债务的来源。对应该支付但未入账的应付款项,作相应调增。

2、在清产核资中按政策规定补提的款项,应说明政策依据,并附相关政策文件复印件。

(五)应交税金、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付利润等其他负债。

1.主要是对账务准确性进行清查,并对照相关制度核实计提是否准确。

2.股东分红在应付利润中予以提取。

四、所有者权益项目的清查评估

对所有者权益的清查。包括实收资本(股本金)、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含法定盈余公积、一般盈余公积、公益金)、未分配利润等。当资产负债评估发生变动时,账面所有者权益会相应发生调整。调整确认的所有者权益即为评估后的净资产。

(一)实收资本与股本金。

1.实收资本为农村信用社结转1993年前各项基金形成的公共积累,评估后应作为公共积累,转到盈余公积处理,不保留作为合作银行股本。

2.股本金为农村信用社股东缴纳的货币资金。(1)确认股东身份的合法性,审查是否存在存款化股金。(2)确认股东的入股金额、入股时间及入股方式。(3)查清历次股权变更的时间、金额及入股价格。

(二)资本公积。审查资本公积形成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并核实金额。

(三)盈余公积。

1.按历次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审核法定盈余公积及一般盈余公积的形成及使用,正确计算法定盈余公积及一般盈余公积的余额。

2.对历年提取的公益金,应按当地、当时统一规定的比例进行审查,提取不足的应予补足。

(四)未分配利润。

1.资产负债清查评估过程中对损益进行增减,相应影响本年利润的,相应调整本科目。

2.按分红政策提取股金分红,转入应付利润。3.对当年收入费用是否准确、是否充分计提进行财务清查。

五、净资产分配

(一)界定概念

1.净资产:净资产等于整体资产评估确认的所有者权益,为整体资产评估后的总资产减去总负债,包括股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含:公益金)、未分配利润等项目。其中资产方应已经剔除各项损失、提足损失准备,负债方应已经按权责发生制提足各项应付款项。

2,公共积累:指股金以外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其中含:公益金)、未分配利润等项目。

3.公益金:盈余公积中为职工利益提取的公积金,本质上属于职工,应在所有者权益项目评估时按规定提足。

4.风险准备金:净资产分配时在法定准备金以外提取的损失准备金,属于公积金性质,在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盈本公积科目核算。风险准备是针对资产中风险难以准确预计,且没有明确计提依据的风险资产,按审慎要求提取的。风险准备金的计提没有固定的比例要求。

(二)净资产分配

1.净资产在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各项目全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确认。净资产分配不再调整资产、负债项目。净资产分配的核心意义是调整农村信用社老股东、职工以及合作银行新股东在拟设立合作银行之间的利益。具体分配办法由筹备工作小组提出方案。净资产小于股本总额的,只保留股本金和公益金,对损失挂账应落实弥补化解措施。

2.净资产确认书。在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及净资产分配工作结束后,由中介机构按《整体资产评估报告》结果出具《净资产确认书》,由农村信用社、筹备领导小组、中介机构三方签章确认。主要内容:(1)账面所有者权益构成;(2)评估确认的净资产构成,与账面所有者权益有调整的,说明调整原因;(3)净资产分配项目,有股金增值的,增值比例;(4)期后重大影响事项;如政策扶持措施注入资金等。

在清产核资确认的净资产之后,即清产核资基准日后,有国家扶持政策或者地方扶持政策到位的。在筹备工作小组出具的《净资产分配意见》中的净资产分配项目后,单列一段说明扶持政策的项目和金额;以及对净资产的影响。

3.净资产分配的内容与顺序:

(1)按农村信用社股本1:1留下原股金。

(2)按清查确认值留下公益金。

(3)从公共积累中自由提取风险准备金,在盈余公积科目下核算。根据表内外资产风险在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减值准备已经提足之后,针对其他风险资产的损失程度自主提取,列入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盈余公积核算。

农村信用社历年国家减免税明确为国家扶持基金的部分,如果在提取呆账准备后仍有剩余的,全部转入盈余公积项下的风险准备金,不得分配给职工和折股量化给股东。

国发[2003]15号文件明确的失行票据等扶持政策到位后,如果形成净资产大于股金与公益金的部分,全部转为风险准备金,不得分配给职工和折股量化给股东。

(4)从公共积累中,补提公益金,作为保障职工权益,运用于职工的资金。此外,按规定可在其他应付款等项目核算,如医疗、养老、住房所需补提的资金,提取后列入负债方其他应付款或应付福利费项下,该项目提取必须依照正式文件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在公共积累有剩余的前提下进行。

注:(3)、(4)顺序可以互换。

(5)上述两项提取后有公共积累仍有剩余的,作为可供股东分配的净资产,折算到原股金增值。

(6)净资产分配后,农村信用社原股东股金有增值的,在自愿基础上按增值后的金额转作合作银行的股本。

整个净资产分配过程只作账务处理,不得分配或套取现金。

4.国发[2003]15号文有关公共积累处理与评估后净资产分配的关系。

两者是一致的。国发[2003]15号文有关农村信用社积累处理,是指农村信用社账面积累的处理,包括提足股金分红、应付未付利息、各类保险基金,风险准备金,对原股金增值。清产核资及净资产分配,是指评估后净资产的分配,有关提足股金分红、应付未付利息、各类保险基金、呆账准备(一般准备和专项准备)等项目已经在清产核资对资产方与负债方评估时从账面公共积累予以列支,评估后净资产分配时不再包括这几个项目。

第三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准入监管有关问题通知2009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准入监管有关问题通知2009-04-27 23:24:40 各银监局(西藏除外):

为进一步明确在地级市以及县(市,区)设立的农村合作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统称农村银行)市场准入条件,提高市场准入工作质量和效率,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规范市场准入条件,保证市场准入质量

在地级市以及县(市,区)设立农村银行,其设立条件应符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合作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6年第3号,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的有关要求.为此,有必要对《实施办法》有关条款进行进一步明确.(一)关于《实施办法》第五十四条,第六十三条有关审慎性条款

1.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

2008年底以前设立农村合作银行,其申请人辖内农村信用社及其联合社或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统称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均为合并计算,下同)应按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银监发〔2004〕1号)中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有关规定计算(相关规定修改后,按照新规定执行).为逐步实现农村合作银行监管与商业银行审慎监管要求相一致的目标,申请人在提交筹建申请时,应同时提交在2008年底前资本充足率的达标规划.资本充足率应按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4年第2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的要求计算.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包含2008年底前机构的发展规划,信贷资产规模增长计划,资产质量改善情况及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情况预测,盈利情况分析,通过不同渠道补充资本的计划等.从2009年起,设立农村合作银行,其申请人辖内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指标应严格按照《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计算.设立农村商业银行,其申请人辖内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指标按照《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计算.2.不良贷款比率低于15%

申请人在申请筹建前,应完成对辖内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的风险分类工作(下称贷款五级分类),且申请人辖内农村信用社实施贷款五级分类后按照合并财务报表测算其不良贷款比率低于15%.3.所有者权益大于等于股本

经过清产核资与整体资产评估后(可考虑用中央银行票据置换不良资产及历年亏损挂账等因素),申请人辖内农村信用社合并计算所有者权益剔除股本后大于或等于零.凡剔除股本后所有者权益小于零的,其相应缺口原则上由地方政府以现金方式足额弥补.如确实无法全部以现金方式足额弥补的,地方政府也可用固定资产,土地使用权等非货币资产无偿弥补相应差额,但用非货币资产弥补缺口的金额不得超过全部缺口的50%,且在开业前完成相关资产的变现工作.申请人在申报筹建时,地方政府弥补缺口的现金及非货币资产必须足额到位,申请人应同时提交其现金到账证明,受赠资产的所有权证书,完税证明或分年缴纳税款的文件,计提折旧或逐年摊销的规划及对其正常经营可能产生的影响,地方政府关于捐赠资产开业前变现的承诺书(承诺按期变现且变现后实现的金额能够足额弥补相应缺口)等材料.4.关于其他审慎要求

申请人辖内农村信用社应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金〔2005〕49号),《财政部关于呆账准备提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05〕90号)等文件要求,及时,足额提取呆账准备,同时按规定提取一般准备.考虑到设立申请人的实际情况,2008年底前设立农村银行,申请人应计提的呆账准备最低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贷款五级分类结果,按可疑类贷款的50%及损失类贷款的100%足额计提的贷款专项准备;二是

按照风险资产期末余额的一定比例从净利润中提取的一般准备.在足额提取上述准备后,其净资产仍有结余的,应继续提取其他贷款损失准备,坏账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及一般准备(未提足部分).申请人在申报筹建时要根据辖内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质量及经营情况,提交与资本充足率达标规划相结合的2008年底前呆账准备分年计提规划及不良贷款处置计划.从2009年起,设立农村银行,申请人辖内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应符合商业银行的审慎监管要求.

第四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文件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非银行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申请材料目录及格式要求的通知

银监发〔2007〕86号

各银监局,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非银行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中国银监会2007年第13号令)已发布并正式实施。现将与之配套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非银行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申请材料目录及格式要求》(以下统称《目录》)编印成册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目录》是配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非银行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等规章实施的规范性文件。自发布之日起,有关各类行政许可事项申请人应按照《目录》规定的内容和格式要求提交申请材料。

二、银监会同时将《目录》公布在网站相关栏目中。今后,银监会将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情况及监管工作需要适时对《目录》规定内容予以调整和完善。调整和完善后的《目录》,银监会将通过网站直接公布。

三、各银监局在实施《目录》等行政许可文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请及时向银监会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部反馈,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部将意见汇总后向政策法规部反馈。

四、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向监管部门提交行政许可事项申请材料时,应同时使用银监会机构、高管系统客户端程序填写申报的行政许可事项相关内容并报监管部门。各银监局对受理、审批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也应同时通过银监会机构、高管准入系统进行处理,确保系统内信息的及时更新。对之前未及时或未按要求填报、处理的行政许可事项,各银监局应于2008年2月底前在银监会机构、高管准入系统中进行补录和更新。请各银监局将本通知及《目录》册子转发至辖区内各非银行金融机构。政策法规部联系人:王飞电话:66279647 非银部联系人:任斐电话:66279142

二○○七年十二月六日

主题词:行政许可目录及格式要求通知

内部发送:办公厅、政策法规部、非银部(共印92份)

联系人:王飞联系电话:66279647校对:王飞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二○○七年十二月十二日印发

第五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9年报全文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9年报全文

第一章:经济金融形势与银行业概况

2010年06月15日18:29银监会网站我要评论(0)字号:T|T(一)经济金融形势 1.国际经济金融形势

2008年第四季度之后,世界经济形势险象环生,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扩散蔓延,世界经济严重衰退,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0.6%,比2008年下降3.97个百分点(IMF,WEO,2009年4月)。由于刺激性财政政策和库存周期变化,美国经济逐步复苏,日本经济衰退速度明显放缓,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逐步企稳并开始呈现增长态势。新兴经济体增速超出预期,其中,“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上升;亚洲地区在中国的带动下,提前实现经济复苏;中东、非洲地区、拉美地区经济有所下滑,但下滑程度好于预期。包括迪拜、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等在内的部分国家和地区爆发主权债务危机,主权信用评级下调,造成市场恐慌情绪,成为制约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的潜在风险。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仍然严重不足,全年欧美经济体失业率高企,美国失业率维持在10%以上,欧元区失业率也于2009年11月首次突破10%。国际化产业转移带来的产能过剩抑制投资,美国和欧元区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仅为66.6%和69.6%,分别比历史平均值低14个和12个百分点。贸易保护主义阻碍国际贸易的复苏,发达国家利用贸易保护增加本国的企业开工率和就业机会,缓解政治经济压力。

金融市场虽然有所反弹,但不确定因素较多,国际金融危机暴露的诸多金融体系弊病仍未找到明确的改革路径。发达国家银行业体系坏账问题仍未完全解决,不良资产损失处置方式仍存在不确定性。宽松的货币政策下,热钱流动造成金融市场波动的风险增加,并可能催生新一轮的全球性资产泡沫。银行及公共部门的高负债对金融市场带来持续压力,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银行负债将于两年内到期,同时,OECD国家的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从2007年的20%快速上升到2009年的近90%。

2.国内经济金融形势

2009年,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一揽子政策措施作用下,我国有效遏制外需不足引发的经济增长下滑态势,实现经济形势的总体回升向好。2009年我国GDP增长8.7%,工业生产增长11%,物价总水平保持稳定;消费、投资需求持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汽车销量增长48.2%,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1%;就业形势有所好转,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全年分别同比实际增长9.8%和8.5%。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规模增加财政支出并辅以结构性减税;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贷款规模和直接融资规模,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27.7%;截至2009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2.6万亿元,人民币贷款新增9.59万亿元,信贷投放的节奏得到合理调控;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155%,不良贷款保持“双降”,银行业防风险能力持续增强。

专栏1:2009年银监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举措

2009年,银监会采取多项逆周期监管措施,有效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影响,对防范金融风险,支持国民经济企稳回升发挥重要作用。

1.有效阻隔国际金融危机向国内银行业蔓延

(1)加强跨境监管合作和信息沟通。一是向在华设有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的25个国家和地区的监管当局了解其母行的经营情况。二是针对美国银行 “倒闭潮”,与美国银行业监管机构合作,确保某家美国银行倒闭后其在华子行的稳健持续经营未受重大影响。三是加强与各国(地区)监管当局沟通交流,分享国际金融危机应对经验。

(2)提高抵御跨境风险传染能力。初步建立外资银行跨境风险传染应对机制,制定在华外资法人银行及外国银行分行危机情况下的监管措施,建立针对外资法人银行和外国银行分行的监管“工具箱”,提高应对操作性。

(3)加大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外资产的监测分析。按月监测国内20家主要商业银行境外证券投资的总体情况和结构变化,完善大型商业银行外币资产风险盯市制度,加大对金融衍生品交易业务和代客理财产品的监管力度。

2.积极化解银行业运行不确定因素

(1)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国民经济的支持力度。继续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国家重点支持行业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缓释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同时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要求、未按规定程序审批或核准的项目授信。

(2)加强对大型商业银行等系统性重要机构的监管。坚持实施对大型商业银行的并表监管,坚持对四大上市银行股价季度分析,跟踪关注四大上市银行股价变动情况。召开中国工商银行监管(国际)联席会议,与国际相关监管当局就工商银行监管进行沟通与交流。

(3)科学实施宏观审慎监管和逆周期监管。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实施动态拨备和动态资本监管要求。督导商业银行动态调整业务发展规划、资本补充计划和利润分配。适时限制银行间互持长期次级债务,设定资本充足率扣减标准,促进商业银行优先补充核心资本,同时,禁止银行为公司债提供担保。(4)加强对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根据2009年信贷增长特点,突出加强对固定资产、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等领域风险的监测分析和预警。密切跟踪大额授信风险,将风险信息的共享范围扩大到19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

专栏2:银监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

我国银行业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影响较小,基本保持平稳快速发展,风险抵御能力不断增强,资产质量持续提高。回顾危机中西方国家金融监管体制暴露出的问题,结合我国银行业实际情况,银监会认为以下经验应继续坚持:

1.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监管理念和监管准则

银监会始终坚持成立时确立的四个监管目标、六条良好监管标准和“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科学监管理念,并以此为基本原则和行动指南,推动形成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现代银行业审慎监管框架,加强宏观审慎监管能力建设,促进被监管对象内在积极变化。

2.坚持审慎有效的传统监管指标

银监会面对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始终坚持审慎有效的传统监管要求,密切关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资本充足率、大额风险暴露以及流动性、不良资产、拨备覆盖率和透明度等传统指标,强调“贷款三查”到位和内控严密,夯实风险管理和审慎监管的基础。

3.规制监管和原则监管并举

银监会成立后逐步完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和信息科技风险等方面的监管规章和制度,形成系统的风险监管规制体系。同时,摸索和归纳一系列有效监管原则。例如,确立“准确分类—提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充足”的持续监管思路;针对金融创新风险提出“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充分披露”,以及“管产品、管业务、管机构、管行为”的金融创新监管原则等。

4.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相结合

在深化单体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的同时,高度重视宏观审慎监管能力建设。一是确立重视系统重要性机构的“抓两头,带中间”改革发展战略。二是定期向银行业金融机构通报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加强风险提示。三是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行业信贷风险和市场风险压力测试。四是持续开展银行业风险同质同类分析和监管评级。

5.扩大监管覆盖面

密切关注监管边界问题和监管覆盖面问题,强调对风险的全方位覆盖,确保不留监管真空。一是通过设立功能监管部门,实现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相结合的矩阵式管理。二是不断深化、细化并完善不同种类风险监管,着重加强对创新业务风险的跟踪和研判。三是完善机构监管、业务监管和产品监管,并将审慎监管范围延伸至对行为的监管。

专栏3: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银行业发展新特点

1.银行业遭遇大萧条以来最严重冲击。受银行业利润下滑,美欧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减记和信贷损失大幅上扬等影响,众多银行业金融机构陷入流动性困境。根据英国《银行家》(The Banker)2009年统计,与2007年相比,2009全球1,000家大银行总资产共下降约4万亿美元。

2.银行业经营模式初现变化。由于有毒资产孳生巨额亏损,及杠杆率监管指标对应的资本金缺口约束,银行业“去杠杆化”和信贷紧缩的压力持续存在。银行过度依赖货币市场等融资的负债结构得到调整,更加趋向于稳健的居民储蓄。银行收益水平和利润结构也发生变化,单纯追求利润的短期化倾向得到一定程度的矫正。

3.银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在危机中生存下来的少数美欧大银行,竞争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行业集中度上升。新兴市场银行业在全球市场份额有所提升。

4.金融市场产品结构调整。与2007年相比,2009年全球债券余额下降约6万亿美元,全球衍生品金融市场呈现萎缩态势,名义值下降约25万亿美元,欧美金融市场的证券化发行步伐放缓,相关金融衍生品交易受到更加严格的管制。5.市场区域规模略有变化。美国金融体系虽为国际金融危机中的重灾区,但美元在国际支付体系和国际储备中的核心地位并未受到实质性影响,美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交易量仍然占据全球一半以上份额,欧洲和日本市场相对稳定,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金融市场规模有所增长。

专栏4: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随着2009年金融体系的逐步企稳,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各主要经济体监管当局开始改革金融监管制度,修复金融体系根本性缺陷。根据二十国集团(G20)倡议,在金融稳定理事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 FSB)、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BCBS,下文简称“巴塞尔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主导下,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1.改革国际金融监管治理架构

二十国集团取代八国集团成为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的主导力量。在金融稳定论坛(Financial StabilityForum, FSF)基础上改制建立的金融稳定理事会将成员扩大到包括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在内的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以及巴塞尔委员会、证监会国际组织、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等机构,成为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制定和实施的协调机构。巴塞尔委员会也吸收中国等主要新兴经济体为新成员。由西方发达国家长期主导国际金融监管的局面开始改变。

2.强化新资本协议框架

2009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新资本协议修订稿,进一步加强对银行资本的监管。修订稿是加强监管资本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达到以下三个目标:提高压力时期可提取的缓冲资本储备;提高银行资本的质量;引入杠杆率作为新资本协议的最低保障机制。此外,巴塞尔委员会还将采取措施降低最低资本要求的过度周期性波动,提倡用更具前瞻性的方法计提准备金。

3.改革资本和流动性监管制度

2009年12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增强银行体系稳健性》和《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征求意见稿,对如何加强银行资本和流动性管理、增强银行抵御风险能力提出修订意见,标志着全球主要经济体就全面改革银行资本监管制度、建立流动性风险监管的国际标准达成重要共识。

4.加强大型复杂金融机构监管

金融稳定理事会提出一整套“降低大型复杂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工作方案。一是建立识别系统重要机构的指标体系和方法。二是对全球35家超大型跨境金融机构建立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强化跨境信息共享。三是对大型金融机构实施更加严格的审慎性监管标准。四是降低大型金融机构倒闭影响,强化跨境金融机构处置的法规框架,改进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等。

5.扩大金融监管范围

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各主要经济体监管当局均将扩大金融监管范围作为强化金融监管的重要方面。一是加强对冲基金监管,采取强制注册要求、持续监管、提供系统性风险信息等措施,并加强监管者之间信息披露和交换。二是加强评级机构的外部约束。国际证监会组织发布《信用评级机构行为基本准则》,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公布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法规。此外,各国监管当局将加强合作,最快于2010年达成全球一致的解决方案。三是加强表外衍生交易的监管。四是提升不同金融市场监管标准的一致性,避免监管套利。

6.强化消费者利益保护

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纷纷采取措施加强对消费者利益保护力度,美国拟成立独立的消费者金融保护机构,英国《改革金融市场》白皮书明确提出,确保消费者能够获得所需的金融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易于理解的高透明度金融产品;对于给大量消费者造成损害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消费者有权提起诉讼、追讨损失。

(二)银行业情况 1.银行业遭遇大萧条以来最严重冲击。受银行业利润下滑,美欧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减记和信贷损失大幅上扬等影响,众多银行业金融机构陷入流动性困境。根据英国《银行家》(The Banker)2009年统计,与2007年相比,2009全球1,000家大银行总资产共下降约4万亿美元。

2.银行业经营模式初现变化。由于有毒资产孳生巨额亏损,及杠杆率监管指标对应的资本金缺口约束,银行业“去杠杆化”和信贷紧缩的压力持续存在。银行过度依赖货币市场等融资的负债结构得到调整,更加趋向于稳健的居民储蓄。银行收益水平和利润结构也发生变化,单纯追求利润的短期化倾向得到一定程度的矫正。

3.银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在危机中生存下来的少数美欧大银行,竞争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行业集中度上升。新兴市场银行业在全球市场份额有所提升。

4.金融市场产品结构调整。与2007年相比,2009年全球债券余额下降约6万亿美元,全球衍生品金融市场呈现萎缩态势,名义值下降约25万亿美元,欧美金融市场的证券化发行步伐放缓,相关金融衍生品交易受更加严格的管制。5.市场区域规模略有变化。美国金融体系虽为国际金融危机中的重灾区,但美元在国际支付体系和国际储备中的核心地位并未受到实质性影响,美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交易量仍然占据全球一半以上份额,欧洲和日本市场相对稳定,亚洲和太平洋(12.59,0.01,0.08%)地区的金融市场规模有所增长。

专栏4: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随着2009年金融体系的逐步企稳,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各主要经济体监管当局开始改革金融监管制度,修复金融体系根本性缺陷。根据二十国集团(G20)倡议,在金融稳定理事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 FSB)、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BCBS,下文简称“巴塞尔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主导下,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1.改革国际金融监管治理架构

二十国集团取代八国集团成为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的主导力量。在金融稳定论坛(Financial StabilityForum, FSF)基础上改制建立的金融稳定理事会将成员扩大到包括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在内的主要新

兴市场经济体,以及巴塞尔委员会、证监会国际组织、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等机构,成为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制定和实施的协调机构。巴塞尔委员会也吸收中国等主要新兴经济体为新成员。由西方发达国家长期主导国际金融监管的局面开始改变。

2.强化新资本协议框架 2009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新资本协议修订稿,进一步加强对银行资本的监管。修订稿是加强监管资本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达到以下三个目标:提高压力时期可提取的缓冲资本储备;提高银行资本的质量;引入杠杆率作为新资本协议的最低保障机制。此外,巴塞尔委员会还将采取措施降低最低资本要求的过度周期性波动,提倡用更具前瞻性的方法计提准备金。

3.改革资本和流动性监管制度

2009年12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增强银行体系稳健性》和《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征求意见稿,对如何加强银行资本和流动性管理、增强银行抵御风险能力提出修订意见,标志着全球主要经济体就全面改革银行资本监管制度、建立流动性风险监管的国际标准达成重要共识。

4.加强大型复杂金融机构监管

金融稳定理事会提出一整套“降低大型复杂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工作方案。一是建立识别系统重要机构的指标体系和方法。二是对全球35家超大型跨境金融机构建立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强化跨境信息共享。三是对大型金融机构实施更加严格的审慎性监管标准。四是降低大型金融机构倒闭影响,强化跨境金融机构处置的法规框架,改进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等。

5.扩大金融监管范围

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各主要经济体监管当局均将扩大金融监管范围作为强化金融监管的重要方面。一是加强对冲基金监管,采取强制注册要求、持续监管、提供系统性风险信息等措施,并加强监管者之间信息披露和交换。二是加强评级机构的外部约束。国际证监会组织发布《信用评级机构行为基本准则》,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公布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法规。此外,各国监管当局将加强合作,最快于2010年达成全球一致的解决方案。三是加强表外衍生交易的监管。四是提升不同金融市场监管标准的一致性,避免监管套利。

6.强化消费者利益保护

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纷纷采取措施加强对消费者利益保护力度,美国拟成立独立的消费者金融保护机构,英国《改革金融市场》白皮书明确提出,确保消费者能够获得所需的金融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易于理解的高透明度金融产品;对于给大量消费者造成损害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消费者有权提起诉讼、追讨损失。

银行业概况

2009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3家,大型商业银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城市商业银行143家,城市信用社11家,农村商业银行43家,农村合作银行196家,农村信用社3,056家,邮政储蓄银行1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4家,外资法人金融机构37家,信托公司58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91家,金融租赁公司12家,货币经纪公司3家,汽车金融公司10家,村镇银行148家,贷款公司8家以及农村资金互助社16家。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3,857家,营业网点19.3万个,从业人员284.5万人。

1.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继续扩大

截至2009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78.8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6.4万亿元,增长26.3%;负债总额74.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5.7万亿元,增长26.8%;所有者权益4.4万亿元,比上年增加6,481亿元,增长17.0%五家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40.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5.9%。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市场份额发生变化(见图2)。从机构类型看,资产规模较大的依次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三类机构资产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份额分别为50.9%、15.0%和11.0%。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及城市信用社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份额比上年分别上升0.84、0.49和0.08个百分点,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资产份额分别下降0.23、0.13、0.44、0.12和0.48个百分点。

2.存贷款规模稳步上升

截至2009年底,各项存款余额61.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3.2万亿元,同比增长27.7%。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3万亿元,同比增长19.5%;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22.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6.1万亿元,同比增长36.5%。各项贷款余额42.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0.5万亿元,同比增长33.0%(见图3)。其中,按贷款期限分,短期贷款余额15.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3万亿元,同比增长17.7%;中长期贷款余额23.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7.1万亿元,同比增长43.5%;个人消费贷款余额5.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8万亿元,同比增长48.6%;票据融资余额2.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557亿元,同比增长23.6%。

3.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

2009年,在贷款大幅增加、资本质量要求明显提高的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1.4%,基本保持2008年底的水平,超过国际平均水平。截至2009年底,239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例达到100%(见图4)。

4.资产质量大幅提高

截至2009年底,商业银行按贷款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4,973亿元,比年初减少630亿元,不良贷款率1.58%,比年初下降0.84个百分点(见图5)。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加快不良贷款核销力度,资产质量显著改善。

5.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截至2009年底,商业银行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金余额8,683亿元,比年初增加947亿元;拨备覆盖率155%,比年初提高38.6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提高(见图6)。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贷款损

失准备充足率183.1%,比年初上升30.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47.2%,比年初上升37.4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162.3%,比年初下降36.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01.8%,比年初上升32.2个百分点。

6.盈利水平稳步提高,收入结构继续优化

2009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6,684亿元;资本利润率16.2%;资产利润率0.9%。从结构来看,净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和手续费净收入是收入构成的三个主要部分(见图7)。

7.银行业金融机构整体流动性水平有所下降

截至2009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例46.4%,比年初下降3.6个百分点(见图8)。存贷款比例71.9%,比年初上升2.7个百分点。其中,商业银行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3.8%,比年初下降1.8个百分点。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均达到25%以上的监管标准,流动性管理水平总体上升。

第二章:银行业改革开放与发展

2010年06月15日18:55银监会网站我要评论(0)字号:T|T 1.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改革不断深入

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转型稳步推进。2009年,银监会督促指导国家开发银行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和商业银行运行管理要求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建设,提高公司治理有效性;批准国家开发银行出资350亿元设立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并出资收购航空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全部股权,初步建立子公司的资本约束机制和监管模式,以及母子公司、银行和非银行业务之间风险隔离机制。

中国进出口银行改革正式启动。坚持政策性银行定位和服务职能不变,通过修订章程,补充资本,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进一步增强政策性金融服务功能。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继续推进内部改革,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开办县域城镇建设贷款,扩大存款业务范围,稳步拓宽业务领域;努力提高市场化管理水平,为全面改革积极创造条件。

2.大型商业银行改革持续深化

2009年,各大型商业银行进一步深化组织机构扁平化改革、事业部制和流程银行改革;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加大内部评级法的开发力度,积极准备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稳步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注重吸取国际金融危机教训,进一步增强资本约束意识,不断提高资本质量;审慎开拓海外市场,国际化程度继续提升。专栏5: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中国农业银行自2009年1月16日成立股份公司以来,按照“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原则,持续推进公司治理机制和内部经营机制改革,并在服务“三农”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是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修改公司章程,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与高级管理层的职责权限,实现责、权、利有机结合,初步构建 “三会分设、三权分开、有效制衡”的现代公司治理组织架构。

二是持续推进内部经营机制改革。实施审计体制垂直化改革,加强内控合规管理体系建设;推进财务资金综合改革,完善以经济增加值和风险调整后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为核心的绩效考评体系;组建运营管理部和后台中心,加快推行后台集中运作;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积极深化人力资源综合改革;推进新一代核心银行系统建设,加快科技和产品创新。

三是积极探索“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试点。在董事会设立“三农”金融发展委员会,在管理层设立“三农”金融事业部管理委员会,在总行层面组建“三农”金融部,下设“三农”政策与规划部、农村产业金融部、农户金融部等专业部门,逐步建立起包括“三农”金融部(总行)、“三农”金融分部(分行)、“三农”金融营业部(县域支行)在内的条线型垂直管理体系。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

3.邮政储蓄银行改革稳步推进

2009年,邮政储蓄银行公司治理改革取得积极进展,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基本确立,并制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议事规则、各委员会工作规则和行长工作规则等,初步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

银监会制定出台《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代理营业机构管理暂行办法》,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代理银行业务框架协议》,明确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双方在金融业务委托代理中的事权分工、风险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等问题,理顺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代理网点管理关系。在银监会推动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增加注册资本人民币100亿元,资本补充渠道和资本约束机制建设取得实质进展;二类支行改革稳步推进,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4.中小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增强

2009年,中小商业银行持续深化改革,公司治理不断进步,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不断增强,风险管控能力进一步提高。截至2009年底,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10.3%,城市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13%,中小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显著改善;全国中小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0.95%,不良贷款余额637.2亿元,均创历史最低水平;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贷款拨备覆盖率分别为202%和182.28%,均达历史最高水平。城市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历史风险化解成果显著。截至2009年底,全国城市信用社从37家减少至11家。同时,城市商业银行化解历史风险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珠海商行、晋商银行、克拉玛依商行、陕西辖内“二行三社”和黑龙江辖内“三行一社”的风险处置或联合重组工作平稳完成。

5.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成效显著

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发展取得丰硕成果。2009年共有43家农村商业银行、196家农村合作银行开业,其中武汉、马鞍山、成都、广州、东莞、江南等6家地区性农村银行获准开业;跨区域股权投资取得初步成效,江苏省4家农村银行机构向省内7家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入股,入股金额4.2亿元;异地设立分支机构实现重大突破,江苏省16家农村商业银行省内异地支行和2家农村商业银行省外异地支行开业,安徽省3家农村商业银行省内异地支行开业,天津市2家农村商业银行市外异地支行开业。广州、顺德、成都、武汉等地农村信用社改制中消化不良资产182亿元,市场化方式处置不良贷款取得成功经验。票据兑付进入收尾阶段。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有2,340家机构兑付专项票据1,640.7亿元,分别占应兑付机构和额度的97.2%和96.8%。浙江、山东、江西、上海、广西、贵州、安徽、河南、重庆、广东、新疆、黑龙江、北京、湖北、云南等15省(区、市)已全面完成辖内专项票据兑付工作。

专栏6: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持续发展

2009年,银监会针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培育力度进一步加大,机构数量进一步增多,组建范围进一步扩大,试点成效进一步显现。

一是按照“定位‘三农’、循序渐进、风险可控、监管有效”原则,制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计划在全国再设立1300家左右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重点向金融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不足的中西部地区倾斜,争取通过3年努力,与现有机构一起基本实现县(市)及以下乡镇金融服务全覆盖。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村镇银行建设五点意见精神,全面总结三年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经验,督促其瞄准市场定位,加强风险管理,实现稳健经营,切实防范各类风险,同时着力引导大中型商业银行积极参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组建。

三是修订《贷款公司管理规定》,拓宽贷款公司融资渠道。

四是颁布《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引导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截至2009年底,共核准17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148家,贷款公司8家和农村资金互助社16家。已开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共吸收股金70亿元,存款余额269亿元,贷款余额181亿元,其中农户贷款5.1万户、66亿元,小企业贷款0.5万户、91亿元,分别占贷款余额的36.5%和50.3%。

6.非银行金融机构改革创新有序进行

截至2009年底,全国58家正常经营信托公司管理资产总额2.06万亿元。其中,49家信托公司完成新许可证换发工作,4家历史遗留问题信托公司通过重组已正式开业。财务公司加强资金集中管理,有序推进金融债券发行试点工作。截至2009年底,全国91家财务公司中,中石油、中国电力、中国石化、兵器、国电、海尔等7家财务公司获准发行金融债券,全年发债金额累计达225亿元;五矿、中电投、上海汽车、海尔等4家财务公司首批获准直联人民银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

金融租赁公司综合经营试点工作稳步进行,汽车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券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银监会会同人民银行发布关于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两类机构发行金融债券的公告,困扰两类机构的中长期资金来源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两类机构的稳健性进一步加强。二是金融租赁公司实力不断增强,业务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大型租赁资产业务进一步开展,配套税收制度滞后问题得到解决。三是经国务院批准,商业银行设立或重组现有金融租赁公司扩大试点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两年内商业银行作为主要投资人投资金融租赁公司的数量将控制在10家以内。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审慎启动。2009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银监会印发《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并启动北京、天津、上海、成都四地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截至2009年底,已有4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出筹建消费金融公司申请,银监会已完成其中3家的申请审批工作。

专栏7: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启动

为切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政策要求,加大金融对扩内需促消费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7月,银监会印发《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并启动北京、天津、上海、成都四地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工作坚持商业化、市场化原则,由金融机构自愿提出设立申请,银监会根据《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规定的各项准入条件,对申请人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的资质条件、商业目标、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制度、业务流程、运行系统与专业团队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评判,进行试点审批。

截至2009年底,已有3家国内商业银行和1家境外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申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其中,北京

银行申请在北京设立独资的北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中国银行联合百联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陆家嘴金融发展有限公司申请在上海设立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成都银行联合马来西亚丰隆银行申请在成都设立四川锦程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捷克PPF集团申请在天津独资设立捷信消费金融公司。

7.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积极实施战略转型 2009年,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积极实施战略转型,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广电日生保险公司50%股份,与日本生命保险相互会社共同成立长生人寿保险公司,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入股西安市商业银行,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入股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

8.融资性担保机构迎来发展新阶段

目前,全国共有各类担保机构10,000家左右,其中主要为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的担保机构约4,200家。从总体上看,我国融资性担保业仍处于初创阶段,还存在配套政策和监管制度不完善、公司治理和专业化水平较低、业务经营不规范、风险识别和防控能力不足、风险分散机制不完善、信息披露缺失等问题,部分机构风险比较突出。

2009年,国务院决定建立由银监会牵头的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同时明确融资性担保机构实行省(区、市)人民政府属地管理,按照“谁审批设立,谁负责监管,谁负责风险处置与市场退出”的原则确定监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随着融资性担保业务法规体系和监管体制逐步完善,扶持政策逐步到位,融资性担保机构有望取得更大发展,在缓解我国小企业融资难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对外开放平稳有序

1.外资金融机构业务稳步发展

截至2009年底,共有46个国家和地区的194家银行在华设立229家代表处,13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银行在华设立33家外商独资银行(下设分行199家)、2家合资银行(下设分行6家,附属机构1家)、2家外商独资财务公司,24个国家和地区的71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95家分行(见表1)。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国银行分行为49家、外资法人银行为32家,获准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外资银行机构为54家。外资金融机构根据自身业务发展需要和中国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在华区域布局。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下,个别外资法人银行境外主要股东经营情况发生重大变化。银监会引领银行业沉着应对、妥善处置,成功防范境外机构风险的跨境传递,该行未受重大冲击,业务经营平稳正常。目前,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机构基本面健康,资本充足,资产质量良好,拨备充足,盈利情况较好,流动性充足,主要指标均高于监管要求。截至2009年底,在华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3,492.29亿元(见表2),同比增长0.33%,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71%;负债合计11,818.46亿元,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负债的1.59%;境内资产与境内负债之比为141.11%,实现利润64.46亿元。资本金(营运资金)总计1435.10亿元,同比增长16.33%,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收资本的5.86%。整体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21.22%和20.76%。资产质量总体保持良好,不良贷款余额61.82亿元,不良贷款率保持在0.85%的低位。贷款损失准备水平稳步提高,拨备覆盖率为139.66%,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为140.86%。整体流动性比例基本保持稳定,为58.83%,所有银行流动性比例均超过25%的监管要求,同业资金依存度继续降低,存贷比持续下降。

专栏8:内地与香港、澳门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补充协议六 为进一步提高内地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银行业开放与合作水平,根据商务部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六》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六》,自2009年10月1日起,香港、澳门银行在广东省设立的外国银行分行可参照内地相关法规要求提出在广东省设立异地(指不同于分行所在城市)支行的申请;若香港、澳门银行在内地设立的外商独资银行已在广东省设立分行,则该分行可以提出在广东省设立异地(指不同于分行所在城市)支行的申请。

2.银行业利用外资情况

2009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按照“以我为主、循序渐进、安全可控、竞争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以引资为纽带,以引制、引智、引技为目的,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利用境外资本。全年共有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香港募集304亿港币股本,7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吸引7家外国金融机构投资入股1.6亿美元。境外资本的进入,丰富了股权结构,有效改善了这些机构的公司治理、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风险控制。

3.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海外布局稳步发展

在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后衍生出的巨大跨境金融服务需求,中国银行业积极推进国际化经营战略,加快境外机构布局,拓宽业务领域,努力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2009年,中国银行业境外机构布局取得积极进展,中国工商银行马来西亚有限公司和阿布扎比分行相继获得所在国监管机构批准成立,均为几十年来首家获得同类型牌照的外国银行。至此,5家大型商业银行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共设有86家一级境外营业性机构;收购(或)参股5家境外机构,业务范围涵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领域。5家股份制

商业银行在境外设立分行、代表处或开展境外收购。(三)金融创新与监管科学有效

1.银行业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真实需求

2009年,银监会总结借鉴国际金融危机经验教训,科学把握商业银行创新导向,坚持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真实需求,继续按照“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充分披露”的要求推动金融创新有序发展。同时,认真研究国内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变化,关注和监测商业银行创新业务领域的主要风险点,及时进行跟踪和预警,不断深化创新监管,持续完善制度规范和监管架构。

2.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健康发展(1)银行卡业务发展迅速

截至2009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发行银行卡20.3亿张,同比增长14%,交易金额162.8万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发行信用卡1.65亿张。全年信用卡交易金额达到3.5万亿元,其中消费金额1.9万亿元,信用卡总消费金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从2006年的3.1%上升至2009年的15.2%,在GDP中的占比从2006年的1.1%上升至2009年的5.7%,对促进消费、拉动内需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理财业务增长有序平稳

截至2009年底,98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存续数量共计5,728款,账面余额9,744亿元,业务规模平稳增长,收益结构保持稳定。多样化的理财产品为城乡居民提供灵活的资产配置渠道以及流动性和风险的管理渠道。

(3)银行服务渠道不断优化

银行网点成为代理基金、保险和代收费等服务的主要渠道,是企业和居民丰富投资品种,接受金融服务,便利财务管理的重要平台。同时,电子服务渠道发展迅速,截至2009年底,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电子渠道累计交易笔数342.45亿笔,比上年增长49.34%。其中,网上银行客户数超过1.97亿,网上银行交易笔数达137.14亿笔,交易金额达325.96万亿元。

3.金融市场创新稳步拓展

(1)有序推进上市商业银行参与债券交易试点工作按照国务院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相关政策措施要求,会同证监会联合开展工作,明确上市商业银行申请在证券交易所参与债券交易试点应具备的条件,并对试点上市商业银行相关业务的风险管理及业务限制提出要求。

(2)规范商业银行境内黄金期货交易

针对商业银行参与黄金期货业务,进一步完善相关监管规则和管理流程,并加强监管协作沟通。目前,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兴业银行 等四家银行已按照相关规定,申请并获上海期货交易所自营会员资格。

4.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试点审慎推进

银监会坚持以“风险可控”为前提,审慎开展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试点工作,稳健探索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投资入股信托公司、投资设立金融租赁公司试点、设立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在银行的选择上,坚持以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较强的大型商业银行为主,同时兼顾优质中小商业银行;在业务的监管上,坚持严格准入审批并不断加大后续监督管理工作力度,谨慎有序地进行试点工作;在退出的要求上,规定银行跨业经营的资本回报率和资产回报率必须高于本业或目标行业的平均水平。

第三章: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实施宏观审慎监管

2010年06月15日19:03银监会网站我要评论(0)字号:T|T 实施审慎监管政策,促进银行体系稳定,支持经济回升向好 1.优化信贷结构,支持经济回升向好(1)出台支持经济增长优惠政策

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银监会出台一系列支持经济增长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一是出台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多条措施(见专栏9)。二是与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等部委联合制定优化信贷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增加就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支持科技型小企业、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等多项优惠政策。三是出台有利于支持小企业和出口企业发展、强化“三农”服务以及促进消费和扩大内需、支持灾区重建等方面的监管新举措。

(2)合理调控全年信贷投放节奏

2009年,银监会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银行业全年信贷投放的科学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一季度GDP环比增长率降至1%,银行业信贷投放大幅增长,月均新增贷款15,270亿元,对经济复苏起到明显拉动作用。二季度以后,GDP环比增速逐季回升,银行业信贷增长逐季回落,二至四季度月均新增贷款分别为9,297亿元、4,321亿元和3,092亿元,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9.59万亿元。

(3)改善贷款投放区域结构

在引导银行贷款投向上,银监会突出贷款投放区域向重点地区倾斜。截至2009年底,贷款同比增幅最高的五省市西部有3个,贷款同比增幅最高的十省市西部有5个。与此同时,外向度较高、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五个省市(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和北京)贷款增量居前。

(4)加强重点领域信贷支持

银监会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加强对国家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小企业、“三农”、保障性住房、重大科技专项、节能减排的信贷支持,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注重技术建成的同时,特别要注重经济建成,支持实体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截至2009年底,主要银行业基础设施类本外币中长期贷款累计新增2.5万亿元,年末余额同比增长43.0%,比上年末提高19.6个百分点,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5.2%,比上年末提高55.2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0.1%,比上年末提高19.5个百分点。小企业贷款余额达5.8万亿元,占企业贷款余额的22.2%,从增量看,比年初增加1.4万亿元,占企业贷款增加额的24.8%;从增速看,比年初增长32.2%,高于全部企业贷款增速4.5个百分点。涉农贷款余额达到9.14万亿元,比年初增长34.8%。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累计新增1.8万亿元,年末余额同比增长48.6%,增速比上年末提高34.6个百分点。

专栏9:银监会调整部分信贷监管政策促进经济稳健发展

2009年初,银监会印发《关于当前调整部分信贷监管政策促进经济稳健发展的通知》,从多个方面对有关信贷监管规定和要求做出适当调整,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按“保增长,防风险”的原则,在切实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我国经济稳健发展。包括: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开展并购贷款业务;督促主要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按有关要求设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服务机构,加大对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对涉农类贷款实行有区别的信贷管理和考核政策,结合农户生产经营特点和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加大涉农信贷投入力度;鼓励实施贷款重组,对部分符合条件但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企业予以信贷支持;支持信贷资产转让,合理配置信贷资产;支持创新担保融资方式和消费信贷保险保障机制,支持信托公司和财务公司业务创新发展。

专栏10:银监会确保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举措

2009年,银监会通过持续风险提示、法规建设和“贷款三查”等一系列手段促使银行业金融机构科学、合理配置信贷资源,保障信贷资金有效流向实体经济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项目,防止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楼市。1.进行持续风险提示。对于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楼市的问题,银监会一直予以高度关注,严厉查处,坚决制止。银监会在历次季度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均就此问题予以重点风险提示。2.出台“三个办法、一个指引”。银监会颁布的《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从制度和机制上强化贷款资金支付审核和受托支付管理,从根本上减少贷款挪用风险,实现向“实贷实付”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3.做细做实“贷款三查”。银监会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所有贷款进行有效跟踪检查,防止信贷资金“空转”或被挤占挪用,确保信贷资金真正用于满足客户的生产建设、服务运营或消费需求。

2.运用审慎监管工具,防范单体机构风险(1)增加逆周期资本缓冲

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商业银行信贷增长速度、信贷风险变化状况,提出相机抉择的逆周期资本缓冲监管要求。在8%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的基础上,增加逆周期资本缓冲,要求中小商业银行总体资本充足率达到10%,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商业银行总体资本充足率达到11%。同时限定长期次级债务的发行总量,提高发行准入标准,按照“新老划断”原则,严格扣减所持其他银行的长期次级债务,有效约束商业银行信贷扩张冲动。

(2)实施动态风险拨备

要求商业银行审慎经营,根据各类信贷资产实际损失率的测算,动态调整贷款损失准备,并将拨备覆盖率监管指标逐步从100%提高到130%再到150%,实现“以丰补歉”,提高风险抵御能力。

(3)引入杠杆率监管制度

高度重视银行业金融机构杠杆率水平,2009年6月,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最新研究进展,初步形成杠杆率监管方案,要求商业银行表内外主要资产不得超过所有者权益的一定倍数,约束商业银行非理性的信贷扩张。

(4)完善流动性监管制度

积极参与巴塞尔委员会有关流动性监管框架的讨论和制度起草工作。2009年9月,印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对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具体要求,促使商业银行持有更多流动性较高的资产,防范流动性风险。

(5)动态调整贷款价值比率(LTV)对于极易形成金融风险的房地产市场,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坚持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控制开发商贷款成数,严格实施第二套房贷政策。例如,自2007年房地产市场过热时期开始,将“二套房”首付比例大幅提高至四成以上,抑制房市投机行为,有效控制房地产贷款风险。

(6)严格控制集中度风险

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严格执行关于大额风险集中度单一客户10%和集团客户15%的授信上限,任何机构不得逾越,防止信贷风险在某些行业、地区、项目和客户的过度集中。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并推广银团贷款和俱乐部贷款模式,分散信用风险。同时,要求商业银行将债券资产(包括企业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纳入统一授信管理,并根据客户风险集中情况纳入授信集中度考核。

3.关注系统性风险,加强预警和提示(1)重点关注系统重要性机构

高度重视系统重要性机构对银行体系的影响,始终坚持“抓两头,带中间”的改革发展战略,将监管工作重心向大型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具有系统性和全局性影响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倾斜,同时兼顾其他类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改革、发展和监管。

(2)提供窗口指导和风险提示

关注宏观经济走势、产业调整政策以及资产价格变化对银行业的潜在影响,通过召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专题风险分析座谈会、印发风险提示和开展监管会谈等方式,向银行业金融机构提示重大产业政策调整和风险信号,要求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相关风险,并根据宏观形势变化适当调整经营策略。

(3)加强风险早期预警系统建设

经过银监会多年努力探索,银行业风险早期预警系统已开始运行,通过选定一系列银行风险迹象指标,运用规范的统计分析方法对风险进行早期识别和预警。该系统能够对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全景式扫描,为快速识别潜在的高风险银行群体提供实用工具。

(4)利用压力测试评估银行体系风险

指导商业银行根据实际情况和风险因素开展压力测试,特别是针对房地产等过热行业和高风险领域进行压力测试,有效识别和评估银行业面临的各类风险,并根据压力测试结果要求银行制定和实施抵御风险的应急方案和行动计划。

专栏11:银监会积极应对地方融资平台信贷风险

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力度不断加大,在融资渠道狭窄、财政收入有限的背景下,由地方政府设立,以其政府信用为依托,为辖内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的融资性平台应运而生。2009年,在国家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撬动银行业人民币贷款新增9.59万亿元的大背景下,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也出现较快增幅,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2008年前三季度,国家执行紧缩的货币政策,部分融资项目借贷需求受到抑制,此类需求在2009年得以快速释放;另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在执行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过程中,依托地方融资平台为载体,利用银行信贷支持其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环境以及灾后重建等领域建设。地方融资平台对抵御国际金融危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特别是在一些低效益、高投资的社会、民生和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规模的快速增长,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情况,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地方融资平台授信总量较大,集中度较高,贷款“三查”不严,风险管控不足,潜在风险上升。

自2005年1月地方融资平台信贷模式创新出现以来,银监会即十分重视对此类贷款信用风险的防范和管控,持续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强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确保风险成本和经营收益相匹配,社会责任与自主盈利相统一。2005年,银监会对国家开发银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进行风险提示,要求转变信用风险管理理念,规范贷款管理模式。2006年,银监会与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建设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宏观调控 整顿和规范各类打捆贷款的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整顿和规范与各级地方政府签订的各类打捆贷款。2008年,银监会组织力量就地方政府过度借贷问题进行调查,并专题向国务院上报《关于政策性银行向地方政府融资情况的报告》,提出在积极支持地方政府合理信贷资金需求的情况下,尽快规范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明确政策性银行功能定位、规范政策性银行经营行为的建议。2009年初,银监会针对地方融资平台信贷风险,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管控工作。一方面,组织力量对多省地方平台公司及其贷款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研究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从银行体系内、外两个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另一方面,结合《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切实做好地方融资平台还款能力评估,加强贷款跟踪检查,推动发展银团模式,切实防范大额集中度风险。同时,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中必须牢牢把住三条红线不放松,即严禁发放打捆贷款;不得与地方政府签署无特定项目的大额授信合作协议;对出资不实,治理架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资金管理运用制度不健全的融资平台,要严格限制贷款,并立即协商风险防范具体措施。

专栏12:银监会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确保房地产信贷安全的主要措施

银监会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和房地产信贷安全。针对近年来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房地产信贷风险隐患增多的情况,银监会采取以下措施,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严防信贷风险:

1.控制投资投机性购房贷款。

2007年以来,银监会明确要求商业银行严格执行“二套房”首付四成以上,利率按风险定价的规定。2009年,银监会再次重申第二套房贷政策,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跟踪监测,及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窗口指导和风险提示,要求商业银行对个人房贷的申请者进行有效的调查、核实,严格落实面谈、面签和居访制度,严防违规行为。

2.加强包括房地产企业项目在内的项目资本金到位情况的监督检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对项目资本金到位真实性的审查认定,并对项目出资人未来出资能力进行审慎评估,防止项目完工风险和倒逼银行垫资。

3.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授信实施并表监管,统一授信。一是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开发商、项目公司和母公司的授信统一管理,实施并表监管,防止信贷资金被挪用为资本金,防止房地产企业杠杆率过高。二是加强银行间合作,防止房地产企业多头授信逃避银行风险管理。三是密切关注高价圈地的开发商、脱离核心主业进入房地产业的大型国有企业和各种企业集团,以及少数开发商日益增长的跨境投融资活动。四是对有严

重违法违规行为的房地产开发商,严禁提供任何形式的信贷支持。4.防范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银监会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深入细致做好每一笔贷款的“三查”工作,同时,进一步强化贷款全流程管理,实行向借款人受益方支付的贷款资金拨付制度,有效跟踪、监督、控制信贷资金流向,防范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4.坚持跨市场风险隔离,完善防火墙建设(1)夯实跨市场风险隔离制度基础

强化跨市场风险隔离机制建设。一是按照“实贷、实付、实用”的思路制定信贷管理规则,采取多种方式的监管行动,清查违规行为,防止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强化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风险隔离。二是禁止商业银行为企业债券发行提供担保,对债券投资的风险管理、压力测试、会计处理及资本计提等方面提出严格监管要求,督促商业银行及时建立完善债券投资风险管理机制,强化信贷市场与债券市场的风险隔离。三是坚持要求商业银行对非自住商品房实施较高的首付比例和更加严格的利率风险定价,强化信贷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的风险隔离。(2)强化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监管坚持稳步审慎推进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试点工作。一是明确退出机制,要求达不到预期商业目标的试点机构退出市场。二是坚持推进综合并表管理,强调控股方董事会对“防火墙”机制的最终责任,实施有效风险隔离。三是引导商业银行审慎开展综合性经营业务,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和代理保险业务进一步规范。

(3)加强跨境业务风险监测和应对密切跟踪国际金融危机的最新进展,高度关注境外金融机构经营变化情况和重大风险事件,研判境外风险传递对在华外资银行可能产生的影响,初步建立外资银行跨境风险传递应对机制,银行业抵御风险跨境传递能力明显提高。

(二)完善小企业金融服务,支持小企业健康发展 1.以专营机构建设为载体,全面落实“六项机制”

推动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要求专营机构单列信贷规模、单独配置资源、单独信贷评审(“三单”原则),对小企业业务进行独立会计核算。经过试运行,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所设专营机构的新增贷款已超过全行新增中小企业贷款的60%,专营机构的“引擎”作用初步显现,小企业金融服务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2.以放宽市场准入为手段,积极提供小企业融资便利

调整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取消准入数量限制,支持商业银行优先到西部、东北等金融机构较少、金融服务相对薄弱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稳妥有序推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规范、引导和释放民间资本和民间融资的市场活力,提高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网点覆盖面。推进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支持优质信托公司投资设立担保公司,支持金融租赁公司提供小企业融资租赁服务,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3.以加强协调互动为平台,努力改善小企业融资环境

积极沟通财政部等有关部门,推动出台小企业融资业务风险补偿、不良贷款本息减免、税前拨备等专项扶持政策;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开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大型宣传活动,以及“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国际论坛活动;成功组织3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参加第六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举办企业、银行、担保机构、监管部门参加的中小企业融资“四方对话”,为广大小企业搭建融资平台,增进银企合作。

4.以资源整合为依托,大力支持科技型小企业发展

与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关于选聘科技专家参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项目评审工作的指导意见》,确立科技金融合作模式和科技专家参与科技型小企业信贷评审模式,由科技部推荐1,000余名科技专家,为科技型小企业贷款项目评审提供科学中立的专业咨询意见。

专栏13:银监会进一步推进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

银监会坚持以“六项机制”为基础,以信贷总量倾斜为目标,以专营机构为抓手,以产品开发为重点,以金融创新为动力,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截至2009年底,银行业小企业贷款余额达5.8万亿元,占企业贷款余额的22.2%,比年初提高0.8个百分点;从增量看,小企业贷款比年初增加1.4万亿元,占企业贷款增加额的24.8%;从增速看,小企业贷款比年初增长32.2%,高于企业贷款增速4.5个百分点。加快推进小企业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开发、推广一批有特色的小企业融资“拳头产品”和特色产品,如中国工商银行网络融资业务、“网贷通”和“易融通”;中国建设银行“速贷通”;招商银行“专业市场贷”;北京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农村商业银行下岗职工再就业贷款;农村信用社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和小企业联保贷款。初步建立高效的信贷评审与管理系统,不断完善评审机制,如中国银行“信贷工厂”模式,实现小企业信贷的流水线批发作业;交通银行“打分卡”模式,通过打分方式简化审批流程;浙江泰隆银行、包商银行“地缘信贷”模式,发挥地缘人缘优势,通过“老相识+新技术”办法评定客户风险。

(三)支持“三农”发展,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银监会始终高度重视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积极引导和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加强管理、改进服务,确保信贷资金对“三农”的持续有效投入,全年涉农贷款增量与增速均高于去年水平。

1.拓展支农金融服务功能拓宽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金融服务领域和资金来源渠道;指导中国农业银行完成“三农”金融事业部组建;扩大邮政储蓄银行涉农贷款业务品种和范围;督促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坚持服务“三农”宗旨;鼓励发展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支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按照“低门槛、严监管;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实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加快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截至2009年底,已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172家(其中,村镇银行148家,贷款公司8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家)。2.推进基础性金融服务全覆盖2009年10月16日,专门召开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金融服务工作推进会,印发《关于认真做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允许各地结合实际适当放宽准入标准,并为申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或设立机构网点开辟绿色通道。积极推动和鼓励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到金融服务空白地区设立机构、简易服务网点、金融服务物理机具,并开展定时定点或流动金融服务。截至2009年底,全国机构空白乡镇已由2009年6月末的2,945个减少至2,792个,服务空白乡镇由708个减少至342个。

3.突出支农服务重点围绕“三农”服务重点,先后联合农业部、人民银行、共青团中央等部门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帮助农村青年就地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和新农村建设生力军;配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扩大农村有效担保范围;综合发挥银保服务“三农”的功能作用,推动金融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4.落实完善惠农政策主动协调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等部门研究制定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扶持政策。先后出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扩大支农再贷款政策范围、奖励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核销重组和减免涉农贷款和小企业不良贷款呆账以及涉农信贷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等6项政策,切实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变“抽水机”为“引水渠”。

第四章:监管制度与有效性建设

2010年06月15日19:07银监会网站我要评论(0)字号:T|T(一)监管法制和环境建设

1.加强监管立法工作,改进银行业监管法规体系

制定《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强化贷款全流程管理,提高贷款管理水平,规范和强化贷款风险管控,促进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详见专栏14)。

制定风险管理相关规定,印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以及《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指引》等指引,进一步完善银行业风险管理体系。制定风险管理相关规定,印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以及《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指引》等指引,进一步完善银行业风险管理体系。

2.完善法律工作机制,提高监管执法质量

研究起草《关于加强法规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制定《银监会派出机构规范性文件备案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法规制定、公布、备案和解释工作;坚持法规工作后评价机制,对《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和《银监会法律工作规定》进行后评价;对44项行政许可项目进行调整、合并,规范行政许可事项;加强行政处罚的法律审查工作,做好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提高监管执法质量。2009年共收到行政复议申请14件,审结14件。

3.参与国家立法工作

参与《反不正当竞争法》、《评估法》、《广告法》等法律的制定或修订工作。就《现金管理条例》、《征信管理条例》、《黄金市场管理条例》、《专利法实施条例》、《服务贸易促进条例》等行政法规制定或修订提出意见。

4.优化银行业外部法制环境

主动加强与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人民银行、证监会等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沟通联系,完善合作机制,共同促进银行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有关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强金融监管合作,优化银行业外部法制环境。

专栏14:“三个办法、一个指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银行业信贷规模不断增加,总资产快速增长。特别是银监会成立后,实施以风险为本的金融监管理念,引导银行业发展取得新成就。但由于我国经济仍处于市场化转型阶段,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方面与国际先进大银行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和一定风险隐患。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仍较粗放,贷款发放和支付管理缺乏必要的监控,贷款被挪用现象和骗贷案件时有发生,对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造成威胁。

为此,银监会借鉴国际先进的信贷管理经验和良好做法,结合我国银行业实际情况,制定《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对贷款管理全流程进行规范。其主要内容和特点是:

1.实行“贷放分控”。即贷款的获批和发放并不同步,改变过去传统的贷款获批后即将贷款资金发放到借款人账户的做法,借款人只有在向商业银行提出贷款使用申请后,商业银行再发放贷款,从而有助于减少贷款资金闲置、提高贷款资金使用效率和防止贷款被借款人挪用。

2.实行“实贷实付”。一方面,借款人必须按照实际需求申请贷款,商业银行则按照实际需求发放相应金额的贷款;另一方面,贷款支付将改变过去支付给借款人的方式,而原则上采取贷款人受托支付的方式,即由贷款人直接支付给第三方。这样既能够满足借款人的实际贷款需求,又能够监控贷款的最终用途,确保贷款不被借款人挪用。

3.强化贷款合同或协议的约束作用。强化贷款合同或协议约束借贷双方权利、义务和责任的作用,借款人申请贷款应恪守诚实守信原则,全面、及时地向贷款人提供真实财务信息,不得挪用贷款;贷款人应通过合同或协议条款加以明确和防范,并根据合同或协议中借贷双方的承诺追究相关责任。

4.实施贷款全流程管理。贷款人应按照要求对贷款流程的尽职调查、风险评价、审批、合同签订、贷款发放和支付、贷后管理、不良贷款处置等各个环节提出管理要求,建立问责机制,对贷款实施全流程管理,提高贷款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促进商业银行“流程银行”建设。

5.明确贷款管理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有关审慎监管规定,对贷款管理中未按规定进行贷款支付、超越权限或不按规定审批贷款和违法违规发放贷款等未尽职和违法违规行为,明确相应的处罚规定,以督促商业银行落实贷款全流程管理有关要求。

“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是我国信贷管理制度中的一项制度性、革命性变革,是对我国银行业监管法规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它有助于改变商业银行传统的粗放型信贷管理方式,提高贷款管理水平,有效防范信用风险,促进银行业平稳健康发展;有助于维护贷款资金安全,保护存款人和金融消费者利益,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有助于更好满足实体经济对信贷资金的合理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监管方式和执行力 1.准入监管 2009年,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共办理各类行政许可事项52,715件,其中涉及机构设立、变更和终止审核事项28,730件,业务审核事项2,881件,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审核事项21,308件。

(1)机构准入注重宏观发展战略和市场需要

一是将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与案件责任追究、资本管理和联动监管挂钩。二是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布局。建立大型商业银行区域性运营中心监管制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商业银行在非省会城市以及金融服务薄弱地区、欠发达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推动外资银行到中西部等机构网点空白或较少地区设立机构和开展业务。三是进一步推进外资银行法人改制工作,批准3家外资银行筹建外资法人银行,批准5家改制的外资法人银行开业。四是积极推动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建设。指导大型商业银行建立小企业战略事业部制试点工作,引导中小商业银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五是进一步放开金融服务领域,审慎启动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商业银行设立金融租赁公司试点范围;批准多家机构重组或投资入股信托公司;支持具备条件、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型汽车生产企业设立汽车金融公司。

(2)业务准入坚持谨慎原则

一是审慎推进综合经营试点,制定《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管理办法》,在审慎监管原则基础上,支持商业银行在综合经营方面进行探索。二是审慎审批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和增资申请,督促外资银行建立有效资本补充机制。三是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发售理财计划必须事前报告,强化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事前监管。

(3)规范对高级管理人员、关联股东和银行股权变更的管理

一是完善拟任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考试和面谈审核制度,加强对拟任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前考察和审查,建立高级管理人员履职监管档案并定期进行任后考核评估。二是加强股东资格管理,优化监管资源配置,减少行政许可审批环节。三是关注大型商业银行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督促各家银行制定境外战略投资者减持股份应急预案。

2.非现场监管

(1)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全面改造升级

采用新的技术架构和平台标准,对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开发,实现统一数据采集平台、法人和分支机构非现场监管系统业务功能需求以及7个监管部门数据集市系统的改造整合,提高系统对业务需求变更的响应速度及处理能力。开发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综合信息平台。(2)强化非现场监测分析和风险提示

一是完善并推广应用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早期预警系统及风险提示机制。督促银行完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加强风险监测和风险提示。二是进一步实施银行业金融机构投资类业务监测制度。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外币债券投资风险管理,坚持风险盯市分析制度,加强对发行主体、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状况的监测;建立人民币证券投资分析监测制度;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对贷款承诺、财务顾问、委托贷款、理财产品等表外业务风险排查。三是密切关注在华外资银行母行股权变动、经营风险、财务变化等情况对在华子行、分行的影响,并确定重点关注银行,对其流动性及跨境大额资金等方面进行特别监测。

(3)完善并表监管制度

一是完善大型商业银行并表监管制度,建立非现场监管员的并表监管主负责制。二是对银行集团的并表管理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并纳入监管评级体系,对不具备并表管理能力或者并表管理能力薄弱的银行集团进行风险提示,并相应调整其评级等级。

(4)开展监管评级工作

继续使用“骆驼+”(CAMELS+)评级法,开展同质同类比较分析,加强与属地银监局在重大监管事项上的联动,引导各银监局进行客观科学的监管评级,在此基础上实施分类监管。

(5)实施监管谈话制度和三方会谈制度

定期与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交换监管意见;不定期就其经营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以及国际市场变化等组织监管会谈;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外部审计师开展三方会谈,引入和借助市场约束加强监管。

3.现场检查

2009年,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共检查银行业金融机构(含分支机构)58,831个,涉及违规资金1.15万亿元,处罚违规银行业金融机构(含分支机构)4,212家,取消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86人。现场检查的平均机构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检查深度、强度及效果显著增加。

(1)科学合理地安排现场检查项目

2009年,银监会根据非现场监管结果科学确立现场检查项目,继续按照高风险高密度、低风险低密度的差别检查原则,充分考虑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确定现场检查重点机构、重点地区和重点业务。采用以行为风险分析为导向的集成检查、以网点风险分析为导向的属地检查、以数据风险分析为导向的EAST系统检查、以综合经营风险分析为导向的并表检查等四种检查组织方式,重点对新发放贷款风险、公司治理、并表管理、信用卡、外币债券投资业务、表外业务、贷款损失准备金、流动性、理财业务等开展现场检查。

(2)完善并试点运行现场检查分析系统(EAST系统)

2009年,银监会现场检查分析系统(EAST系统)正式进入试点运行阶段。按照“法人采集、集中分析、联动检查、全面评价”的应用理念,银监会应用EAST系统先后对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合作机构等5类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的77家法人机构进行试点检查,检查业务范围涵盖信贷、表外、投资、理财、并表等多项业务。通过试点检查工作,全面验证EAST系统在不同规模、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中的应用能力,实现跨行别、跨区域、跨产品环境下对现场检查工作的精确制导。

(3)妥善行使延伸检查权,加强跟踪后评价

2009年,银监会妥善运用延伸检查权,对银行、借款人、担保人进行有针对性的现场检查,并对企业骗、套、挪、废银行贷款问题进行严肃查处,将骗贷企业移送公安机关,将存在问题的中介机构提请主管部门处理,列入禁入银行业名单,督促商业银行严格追究相关高级管理人员责任。同时,银监会持续加强对被检查机构整改情况和相关责任人员处理情况的后续跟踪检查,对整改效果进行后评价,并及时针对现场检查中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风险预警与提示。

专栏15:重大现场检查项目 1.对大型商业银行的现场检查

(1)对五家大型商业银行新发放贷款风险情况现场检查。

(2)对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并表管理情况现场检查。(3)对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信用卡业务情况现场检查。(4)对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外币债券投资业务情况现场检查。(5)对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表外业务情况现场检查。(6)对中国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情况现场检查。(7)对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现场检查。(8)对交通银行理财业务情况现场检查。2.对中小商业银行的现场检查

(1)对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表外业务现场检查。(2)对民生银行济南分行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南京分行贷款“三查”现场检查。

(3)对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渤海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现场检查。

(4)对平安银行信贷管理及表外业务现场检查。

(5)对北京银行杭州分行和广西北部湾银行新增授信现场检查。

3.对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现场检查

(1)对国家开发银行信贷业务、外汇投资及资金交易业务开展两项专项检查。(2)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粮棉油贷款的信贷管理和风险情况专项检查。(3)对中国进出口银行新增贷款、保函和信用证业务以及总行外币债券投资、外币衍生金融产品交易开展两项专项检查。

(4)对邮政储蓄银行代理保险、代销基金和理财产品现场检查。

(5)对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委托代理业务及持有金融企业股权管理情况现场检查。

4.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现场检查

(1)对江西、甘肃省联社“资金运用合规性和风险”现场检查。(2)对湖北省联社履职情况现场检查。

(3)对河南省联社及扶沟、鄢陵县联社“案件防控制度和机制的健全性及执行力情况”现场检查。

(4)对上海农村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现场检查。5.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现场检查

(1)对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百瑞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和杭州工商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司治理、固有业务投资风险、房地产信托业务、信托项目清算交付风险专项检查;对平安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全面检查,组织属地银监局对36家信托公司进行全面现场检查。

(2)对建信租赁、工银租赁、民生租赁、交银租赁和招银租赁等5家金融租赁公司现场检查。(3)对中海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力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五矿集团财务公司等35家财务公司现场检查。

(4)对大众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经销商贷款整改后续检查,丰田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操作风险专项检查,东风日产汽车金融公司全面检查,福特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内控和经销商贷款专项检查。

6.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现场检查

(1)对11家新转制外资法人银行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有效性全面检查。

(2)对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外资银行流动性管理和风险状况现场检查。(3)对外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销售管理和投诉处理专项检查。

(4)对外资银行贷款“三查”、不良贷款管理及损失准备计提情况现场检查。4.市场退出与风险处置

城市信用社改制与退出工作取得显著进展。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有26家城市信用社实现市场退出或完成改制。

非银行金融机构风险化解和处置工作效果明显。7家高风险信托公司处置工作基本结束,其中,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对伊斯兰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进行破产重组,于2009年7月成立中粮信托有限责任公司,这是全国首例成功的信托公司破产重组案例;2家信托公司进入破产重整程序;3家信托公司的处置进入破产清算司法阶段;13家历史遗留信托公司处置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停业整顿和有问题的财务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风险处置工作通过重组方式基本完成。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工作进一步推进。新疆哈密等4家农村信用社按照市场退出方案基本完成撤销收尾工作。

妥善处置美国某银行倒闭波及其在华子行稳健持续经营的重大风险,并实现与境外监管当局重大监管措施协调行动和同步公告,维护了金融秩序的稳定和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三)监管交流与合作 1.国内监管协作和信息共享(1)与国内有关职能部门的政策协调

2009年,银监会继续推动与国内有关部门的政策协调。与国土资源部联合构建银行国土信息查询系统并积极开展系统试点和推广工作,发挥土地登记信息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重要作用;与人民银行、公安部和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通知》,规范银行卡安全管理,防范信用卡业务风险;与全国人大、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门协调解决信托公司的信托登记、信托证券账户设立、公司上市等问题;继续保持与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和统计局等部委的信息沟通和合作,研究制定融资租赁出口退税政策。

(2)与国内其他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合作

2009年,银监会进一步推动与国内其他金融监管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协同配合,形成监管合力,共同促进金融体系健康稳定发展。

与人民银行紧密合作,联合印发有关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合理配置信贷资源;联合印发关于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券的公告;与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共同参与金融稳定理事会及相关项目下的各类工作。

会同证监会做好基金代销业务联合现场检查工作,建立基金代销业务现场检查的定期报告制度;联合展开银行集团并表管理现场检查;支持中小商业银行开办基金代销业务。

会同保监会印发《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管理办法》,规范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行为;出台系列规范性管理意见并采取联合行动,加强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管理。

2.跨境监管交流合作(1)发展跨境监管合作关系

2009年银监会分别与尼日利亚、马来西亚和台湾方面监管当局签署相关备忘录和协议。截至2009年底,银监会已与美国、英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尼日利亚、香港等36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监管当局签署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MOU)或合作协议。

(2)举办跨境监管磋商

2009年银监会成功举办第四次中美监管磋商、第四次中加监管磋商、第十一次银监会香港金融管理局监管磋商。此外,与日本金融厅和韩国金融监督院共同举办第四次中日韩三方监管研讨会暨第二次三方副手会。

(3)开展跨境监管合作

举办中国工商银行(国际)监管联席会议,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监管当局就银行集团的经营情况进行信息交换,并就相应监管手段和监管方法进行沟通协调。派员赴德国参加德意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国际监管联席会议,赴加拿大参加加拿大丰业银行有限公司国际监管联席会议。

专栏16:签署《海峡两岸银行业监督管理合作谅解备忘录》 2009年11月16日,大陆方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代表刘明康与台湾方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代表陈冲正式签署《海峡两岸银行业监督管理合作谅解备忘录》。两岸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将在信息交换、机构设立、危机处置、人员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以确保对互设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有效监管,共同维护两岸银行业稳健发展。

签署《海峡两岸银行业监督管理合作谅解备忘录》是落实2009年4月26日海协会和海基会签署的《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的具体举措,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两岸银行业开展合作与交流,有利于提高两岸银行业合作水平,为两岸经贸交流和人员往来提供良好金融服务创造积极条件。《海峡两岸银行业监督管理合作谅解备忘录》在两岸金融合作历程上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两岸银行业监管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

主动联系在华设有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监管当局,加强与母国监管当局之间的信息交换;就外资银行经营风险、机构申请和高管任职资格等事宜与有关国家监管当局保持日常沟通;协助有关国家监管当局开展对中资银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的申请审批工作;为保障中资银行机构在境外的持续经营,加强与东道国监管当局的信息沟通和监管协作,并出具监管意见。

专栏17:银监会召开中国工商银行监管(国际)联席会议

银监会自成立伊始就高度重视国际监管合作机制建设,从推动与境外监管当局签署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建立高层互访和磋商机制、实施跨境现场检查以及积极参与国际监管标准研究和制订等方面稳步开展工作。2009年银监会受邀正式成为金融稳定理事会和巴塞尔委员会成员,金融稳定理事会要求各成员国在2009年底前至少召开一家机构的监管联席会议,以加强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对跨国金融集团的监管合作与协调。

2009年11月12日至13日,银监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工商银行监管(国际)联席会议,10个国家和地区的11个监管机构的19名代表出席会议。此次会议是银监会首次主办的监管(国际)联席会议,也是我国金融监管史上的第一次监管(国际)联席会议,为跨境监管协调进行有益探索,积累宝贵经验。

(4)实施跨境现场检查

在已签署的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和合作协议的框架下,与境外监管当局合作,实施跨境现场检查。2009年,先后向香港地区派出2个现场检查组,对2家银行的当地分支机构进行现场检查。协助境外监管当局开展对其在华分支机构经营情况的检查,协调美国、菲律宾等母国监管当局在我国实施跨境检查事宜,与香港金融管理局举行跨境检查电话会议,充分沟通检查情况,促进检查信息共享。

(5)参与国际和地区性监管交流 2009年,银监会正式成为巴塞尔委员会和金融稳定理事会成员,极大提升我国在国际监管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继续保持与世界银行(World Bank)、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环太平洋中央银行组织(EMEAP)、东新澳中央银行组织(SEANZA)等国际或地区性监管组织或金融机构的联系;积极参加巴塞尔委员会、环太平洋中央银行组织和东新澳中央银行组织下设的银行监管工作组的研究工作和会议。

专栏18:银监会参与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委员会、二十国集团各项工作

1.参与金融稳定理事会框架下的各项工作

2009年3月26日,我国成为金融稳定理事会成员,银监会作为正式成员加入金融稳定理事会,全面加入金融稳定理事会框架下的金融监管政策对话工作,积极参与该组织的全会、电话会议及专业工作层会议10余次。

2009年6月25日至29日,刘明康主席参加金融稳定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并就审慎监管政策、监管联席会议、薪酬机制改革等议题发表重要观点。经国务院批准,刘明康主席应邀担任金融稳定理事会下设的监管合作常设委员会副主席。

2.参与巴塞尔委员会国际银行监管标准制定工作

2009年3月12日,银监会加入巴塞尔委员会,多层次、实质性地参与有关国际银行监管标准的制定工作。

2009年9月6日,刘明康主席应邀参加巴塞尔委员会高层会议,对资本定义、逆周期监管以及流动性监管等核心问题提出重要建议。刘明康主席的观点得到广泛认可,在新成员中发挥表率作用。此外,银监会专业人员全面参与巴塞尔委员会框架下的政策制定工作组、标准执行工作组、公司治理和宏观审慎工作组,以及流动性、资本定义等分项目组的各项工作,实质性地参与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和技术讨论。

3.配合完成二十国集团相关工作

银监会参加二十国集团(G20)框架下三个工作组中的第一工作组,并发挥建设性作用,参与G20领导人伦敦峰会配套文件《加强审慎监管》的起草;根据国务院的部署,银监会牵头完成“加强国际金融监管”的课题研究,并参与准备G20领导人匹兹堡峰会上的中方立场文件;在银行监管领域积极推动G20领导人伦敦峰会和匹兹堡峰会相关政策建议的落实。

专栏19:银监会召开第七次国际咨询委员会

2009年6月10日至11日,银监会国际咨询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国际金融危机最新进展及对监管的影响、银行业监管框架及有关问题、中国和全球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最新进展、银行业跨境监管合作、危机下企业兼并重组的银行业服务等数项议题。银监会刘明康主席、蒋定之副主席、蔡鄂生副主席、郭利根副主席、王华庆纪委书记、王兆星副主席,国际咨询委员会外方委员沈联涛先生、杰拉尔德·科里根先生、霍华德·戴维斯爵士、安浩德爵士、罗杰·福格森先生、八城政基先生以及银监会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部分省市银监局主要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中南海紫光阁接见了参加会议的全体委员。

专栏20:银监会参与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评估工作

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inancial Sector Assessment Program,FSAP)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展的具有较高独立性和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体系外部评估。

2009年8月,银监会首次参加FSAP评估,作为我国FSAP跨部门评估组主要成员,参与29项评估项目中的20项,并独立负责巴塞尔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的评估工作。银监会专门成立由刘明康主席担任组长的FSAP评估领导小组,建立工作联络机制,积极认真地开展评估工作,并结合第四次核心原则自我评估,完成巴塞尔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自我评估报告。

通过本次FSAP评估工作,银监会客观评价中国银行业监管现状,并全面系统地总结成立以来在金融体系改革和监管有效性方面的努力,以及应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功经验。

(四)监管机构内部建设 1.人力资源建设和优化配置(1)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竞争上岗

银监会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注重程序,严守纪律,使一批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优秀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在会机关开展两批干部竞争上岗工作,通过笔试、面试、民主测评、组织考察、任前公示等各个环节的遴选,共有33名干部走上处级及以上领导岗位;在部分银监局开展副局长、纪委书记职位的竞争上岗工作。

(2)人才交流和挂职锻炼

进一步深入做好人才挂职交流工作,共选调60名派出机构优秀业务骨干到会机关挂职,选派6名业务骨干到西藏、青海银监局挂职,选派5名监管人才到商业银行挂职,选派8名优秀干部到地方政府挂职,选派1名优秀人才参加第十批“博士服务团”挂职,选派33名西部监管干部到东部发达地区挂职锻炼。

(3)专业岗位建设 印发《中国银监会机关主监管员、主查员竞聘工作实施方案》,完成会机关第一批7个主监管员岗位、5个主查员岗位的竞聘工作,完成上海银监局交行主监管员(副巡视员)竞聘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其专业能力和监管素养,专门举办“双主员”培训班,培训会机关“双主员”和监管业务骨干29人。

(4)优秀人才选拔和录取

引进海外高层次优秀人才13人,向中央“千人计划”推荐优秀人才3名,招录公务员597人,直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3人,改善队伍的专业、知识和年龄结构。

(5)人力资源配置优化

根据“高风险高密度监管、低风险低密度监管”的原则,对全系统2,200名编制进行调整,充实监管工作较重银监局的人员力量,重点解决监管办事处资源整合后的人员编制调整问题,并对部分银监局内设机构及监管办事处进行调整。

2.员工培训

继续强化培训力度,举办监管培训班、监管英语培训班和新入会员工培训班等各类培训班21个,专题讲座5次,培训监管人员3,830人次;境外培训工作进一步发展,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合作,举办3期银监分局局长培训班,培训银监分局局长150人;培训合作交流进一步丰富,与有关国家中央银行培训机构合作,在境内举办两期领导力培训班,培训周边国家金融机构高层管理人员40人;培训保障系统不断充实,启动约30万字的国外监管培训教材翻译工作,完善集学习、测试于一体的“三大模块”多功能培训测试系统。

3.文化建设

2009年,银监会全面推进监管文化建设,形式更加多样,途径更加丰富,效果更加明显。开展评先创优工作,评选并表彰银监会系统75家“文明单位”、10家“学习型组织标兵单位”、101名“监管标兵”、10名“知识型职工标兵”;举办包括金融青年学习讲坛、中国金融青年论坛在内的各类文化活动,推动“网上咨询茶座”、“网上青年论坛”、“团委邮箱”等网上工作学习的平台建设;以建国60周年为契机,隆重举办第二届职工运动会,弘扬健康活泼、积极进取、团结拼搏的文化氛围。

4.反腐倡廉建设

2009年,银监会继续贯彻“抓廉政促监管、抓廉政促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强化内部监督制约作用,监管权力的运用更加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

(1)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组织9个检查组对12个银监局、2个直管金融机构和会机关9个部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抽查,有效推动惩防体系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

(2)内部监督

履职问责立项6个,问责12人;开展教育清理“回头看”,查纠问题14个,批评教育或组织处分23人;积极开展行风评议工作,全系统开设行风监督热线35个。

(3)党风廉政建设巡视

组织5个巡视组对12个银监局和1家直管金融机构进行巡视,被巡视单位发现问题463个,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301条。

(4)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与廉洁自律

组织各级纪委负责人同下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谈话2,568次,领导干部述职述廉10,344人次,任前廉政谈话2,843人次,诫勉谈话437人次,函询质询181人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16人。

(5)案件查处和信访核查

立案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19件,受理信访举报1,199件,办结率90.58%,其中处理银行业金融机构等信访举报454件。

(6)执法监察、效能监察和内审工作

组建执法监察组236个,发现问题1,490个,提出意见和建议671条,落实整改措施417条,完善规章制度88条;对8个银监局和1家直管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

(7)治理商业贿赂

2009年共受理涉及商业贿赂信访10件,核查办结5件;收到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上报的商业贿赂案件32起,涉案人员39人次。

专栏21:银行业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巡展

2009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反腐倡廉决策部署、加强银行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成效,银监会根据我国银行业特点和工作重点,统一组织银行业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巡展。贺国强、王岐山、何勇等中央领导同志出席首展活动并给予高度评价,中央纪委等8个中央国家部委负责同志,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领导班子成员和19家金融机构负责人参加首展。展览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展示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论述;第二部分展示银行业从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和惩处6个方面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第三部分集中展出近年来在银行业发生的100个违规违纪违法典型案例。整个展览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发人深省。

银行业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巡展首先在银监会机关举办,随后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巡回进行。据不完全统计,银监会系统18,922人,银行业金融机构840家、368,357人参观巡展。

5.财务资源配置

2009年,银监会集中资金解决监管工作中最为迫切和重要的问题,最大限度发挥财务预算资金使用效率,保证银行业监管工作顺利开展。在安排各级机构履行日常监管职责所需基本支出预算基础上,重点保障维护边疆地区金融秩序稳定、遭受自然灾害机构灾后重建、改善监管任务重和艰苦边远地区派出机构办公条件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加强政府采购工作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大现场检查、稽查办案、监管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为不断提高监管工作效率,改善监管工作条件提供有力财务保障。

6.机关服务工作

积极探索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工作新思路,圆满完成会议接待服务、固定资产管理、节能减排、职工医疗保健等多方面工作,坚持为银行业监管提供优质服务和可靠保障。

第五章:重大监管行动

2010年06月15日19:11银监会网站我要评论(0)字号:T|T(一)资本监管

1.实施动态资本监管,坚守资本充足底线

一是针对2009年上半年信贷增长过快引起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的情况,通过召开专题座谈会、发出《资本监管预警通知书》和暂停市场准入事项审批等手段,督促商业银行以增资扩股、适当压缩风险资产、多提拨备、核销不良、审慎分红等各种手段尽快补充资本。二是加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资本约束制度建设,对于资本充足率不达标或资本充足率下滑的机构,严格限制资产规模、压缩非农贷款。同时,鼓励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采取增资扩股、转增股本等多种手段维持资本充足率稳定。三是密切关注外资银行资本的抗风险能力,督促外资银行提高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力度,坚守资本充足率监管底线。四是推动信托公司建立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根据信托公司净资本等风险控制指标情况、内控水平等将信托公司划分为不同类别,实行差异化监管,鼓励低风险公司开展业务创新、行业整合,对高风险公司进行业务限制和风险总量控制。

2.发布次级债管理新规,提升资本质量

印发《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要求在资本补充结构上优先补充核心资本,强调股东的持续注资责任和承担补充核心资本首要责任;要求商业银行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从计入附属资本的长期次级债务中全额扣减本行持有其他银行长期次级债务的额度,并按照“新老有别”原则,对2009年7月1日以后持有的其他银行长期次级债务全额扣减。

图11:主要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来源分布图(2009年)

3.推动新资本协议实施工作

继续推进新资本协议实施准备工作,一是修订并颁布7个新资本协议实施配套监管文件,基本建立新资本协议实施政策框架;二是全面调研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准备情况,完成第二次定量影响测算,启动预评估工作,并开展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等相关工作;三是要求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尽快制定资本补充规划,包括未来1年资本补充规划和未来3-5年的中长期资本补充规划。

专栏22:积极推进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

为推进新资本协议银行的实施进展,银监会在规制制定和准备实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在规制制定方面,修订并颁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指引》等7个新资本协议实施配套监管文件,就《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申请和审批指引》和《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报表及填报指引》征求意见。本次指引修订充分借鉴巴塞尔委员会相关文件,确保我国实施新资本协议相关规制能够体现国际监管规制修改的最新要求。在准备实施方面,对实施新资本协议银行进行两次定量影响测算,了解实施新资本协议对相关银行资本水平可能产生的影响。2009年3月至4月期间,对第一批新资本协议银行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调研。2009年10月,开始对实施新资本协议进行预评估,并将于2010年4月结束。

此外,为帮助监管人员和商业银行技术专家更好地掌握国际动向,确保我国银行业新资本协议实施质量,银监会继续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除参加各类国际研讨会外,还邀请国际监管组织和境外监管当局及商业银行专家开展专题交流,并承办金融稳定学院(FSI)关于新资本协议信用风险的研讨会。在银监会的大力推动下,商业银行新资本协议实施准备工作有序推进,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二)公司治理监管

银监会高度重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问题,将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作为实施宏观审慎监管和逆周期动态监管的重要内容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基础工作。

1.加强公司治理规章制度建设

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指导意见》、《加强外资转制法人银行公司治理指导意见》和《关于建立健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的指导意见》,督促深入落实《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相关监管指引》。

2.强化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责任约束

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会履行“受托职责”和“看管职责”,了解业务运营结构,正确处理业务发展、风险防控与激励约束的关系;指导商业银行按照明责、履职、评价、监督、问责的要求,加强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评价;实施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履职监管再评价,并将再评价结果作为实施监管措施的重要依据。

3.推进稳健薪酬机制监管

正式将商业银行薪酬机制纳入监管范畴,研究制定《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积极倡导并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薪酬机制管理,从薪酬结构、薪酬管理、薪酬监管等多个方面提出监管要求,明确规定商业银行薪酬特别是可变薪酬应与风险水平和风险控制水平相挂钩,当前利益应与长期稳健经营相结合,根据风险暴露因素严格设定可变薪酬分期支付和重大风险损失扣回制度,防止不当激励和激励过度。

4.妥善处理利益相关者关系 一是加强与股东的会商协调。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科学制定与自身规模、业务产品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资本补充规划,加强与法人股东及一般投资者的沟通协调,多渠道提高资本质量和资本充足水平。

二是提升客户关系管理水平。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市场调查、客户细分和差异化管理,关注细节和人文关怀,了解客户需求,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妥善解决客户合理诉求。(三)内部控制监管

1.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基础性建设

要求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和流程银行建设,加强合规文化建设,不断优化组织框架和业务规程,不断加强自我约束和相互制衡。

2.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内控制约机制

建立完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控制过程和机制。重点关注财务、风险管理、运营、合规等四个方面的内部控制。细化落实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监督评价与纠正、信息交流与反馈等五个内控要素的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

3.强化监督问责制度

通过开展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监管评级等多种方式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内部控制,并将内部控制评价结果作为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和市场准入管理的重要依据。

(四)信用风险监管

1.加强信贷投放的窗口指导和风险指标监管

持续跟踪研究经济形势和监测银行业信用风险变化,综合运用经济金融形势季度通报会、分类别银行业金融机构季度风险例会、监管会谈等多种形式,加大信用风险提示和预警,加大对信贷投放节奏和结构的有效督导;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警惕新增贷款风险问题,提高资本质量,提升有效拨备,避免信贷非理性增长,防止信贷投放大起大落,确保风险资产与资本、核心资本匹配增长。

2.加强对重点行业、领域信贷风险的监管

加强对地方融资平台信贷风险的监管。深入开展地方融资平台信贷风险调研,促成有关部门印发规范性文件,清理平台公司相关风险;通过风险分析例会等方式提示风险,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地方融资平台信用风险进行全面排查,分门别类落实风险缓释、资产保全措施,完善抵押担保和偿债资金安排,切实加强风险管控。加大对固定资产信贷风险的监管。对固定资产信贷风险进行持续监测分析和预警提示;印发《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信贷管理,从源头上控制信贷资金被挪用;督促落实固定资产项目资本金管理制度,防范项目资本金不实不足问题,警惕以债务性资金作为项目资本金的风险;要求严格执行授信审查审批程序,加强放款管理,加大合规性检查力度,防控违规授信。

积极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持续加强对房地产信贷风险的监测分析和预警;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规范房地产开发贷款管理,严禁为不符合规定的开发项目发放贷款;加强按揭贷款风险管理,严格放贷政策和放贷标准,加强个人贷款业务“三查”,严格执行面谈、面签和居访制度。

3.强化对集团客户授信的监控

继续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提高信贷资源配置能力,加强集团客户授信管理,防范授信集中度风险。多次提示授信集中度风险,要求中小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强化大额贷款和集中授信管理;开展大型商业银行大客户不良信贷检查,督促加强清收、核销、资产保全等措施;扩大大额授信风险信息共享范围,覆盖19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严格执行单一客户10%和集团客户15%的授信高限,引导企业集团通过发债或银团贷款等方式融资。

4.督促提升资产质量和风险防御能力

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升资产质量和风险抵补能力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加强对信用违约情况的动态监测。二是加强不良资产监管,继续实现不良贷款低位“双降”和风险抵补能力高位提升。2009年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973亿元,比年初减少630亿元,不良贷款率1.58%,比年初下降0.8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55%,比年初上升38.6个百分点。三是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呆账贷款核销工作。

(五)市场风险监管 1.完善市场风险管理工具

开展针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市场风险管理计量参考基准有关情况的调查,范围包括105家债券交易较为活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调查结果,梳理总结银行业市场风险管理计量参考基准的使用情况,提出针对性建议,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完善市场风险管理功能。

2.强化债券投资风险管理

印发《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债券投资风险管理的通知》,对商业银行债券投资业务提出明确监管要求,指导和督促商业银行分析和应对国内、外金融市场环境变化,建立完善与业务发展相适应的债券投资风险管理机制。3.加强衍生产品交易风险管理

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机构客户交易衍生产品风险管理的通知》,从机构客户适合度评估、信息披露、销售行为管理、交易后续服务与内部制度建设等方面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进行规范,严禁杠杆率过高,产品过度复杂和低透明度的衍生产品交易。

4.规范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

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将理财业务投资管理纳入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实行前、中、后台分离,加强日常风险指标监测;对理财资金进行科学有效的投资管理,合理进行资产配置,分散投资风险并计提必要的风险拨备。

(六)操作风险监管

1.督促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制度

建设一是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健全操作风险管理制度和管理架构,进一步明晰各部门职能,充分落实预防操作风险职责。二是督促按照《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资本计量指引》,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做好实施新资本协议下对操作风险计提监管资本的准备。

2.继续加大案件风险防控治理

银监会正式设立银行业案件稽查局一年以来,充分发挥功能监管作用,与公安部、审计署、证监会、保监会以及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保持密切的联系与沟通,交流工作经验,拓宽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措施。一是推进案件防控长效机制建设。印发《关于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强案件防控工作的通知》,实行发生案件与资本管理、市场准入、责任追究和联动监管“四挂钩”政策。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存款风险滚动式检查制度的指导意见》,使存款风险检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信息统计制度》,发挥案件信息统计的信息汇总、决策咨询和监督运行等功能。二是强化案件防控预警工作。选择具有苗头性、倾向性的案件,及时印发案件风险提示和案情通报。认真做好案件信息统计分析工作,按月通报情况。深入案发现场与有关人员座谈,组织专题调研。三是加强案防队伍建设,实施以会代训,不断提高案防和安保工作人员素质。

专栏23:银监会防控银行业案件情况

2009年,银监会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开展案件风险突查,对地区、机构分类指导,对大案要案重点督导,严格责任追究,有效遏制上半年案件高发态势,取得显著成果。1.开展大规模案件风险排查,遏制大要案突发势头。开展银行业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和典当机构的贷款检查,遏制该领域案件蔓延。发现有问题担保贷款1.24万笔,186.63亿元,发现银行向担保机构及典当机构发放的有问题贷款417笔,1.87亿元。开展存款及票据业务案件风险排查,打击金融诈骗犯罪。排查发现案件线索15个,涉案金额7.4亿元。开展“回头看”活动,巩固案件风险排查成果,排查出各类风险隐患47,300多个;挖出案件线索11个,涉及金额2,800多万元;成功处理风险事件197起,涉及金额15.92亿元;发现涉嫌洗钱案件线索4个。

2.加强案件防控工作的组织协调,形成强大案件防控合力。2009年初,银监会案件稽查局与10个银监局分别举行“一对一”会商,共同确定案防工作目标。4月,组织召开9个银监局案防工作会议,开展有声势、有规模的案防活动。5月,组织召开银行业案件防控和安全保卫工作会议。

3.大力推动安全保卫工作,提升银行业安全防范能力。抓好首都国庆60周年庆典活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安保工作;组织开展银行业安全保卫专项检查,覆盖营业网点、自助设备、自助银行、业务现金库、保管箱库等,自查率达到100%;及时抓好敏感地区银行业安保维稳工作;促进修订银行业安保规范,并筹备召开银行业安全保卫工作联席会议。

3.信息科技风险监管取得新突破

(1)推进信息科技风险监管制度建设。一是印发《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商业银行加强信息科技治理,建立完整的管理组织架构、制度和流程。二是出台《银行业金融机构重要信息系统投产及变更管理办法》,明确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重要信息系统投产及变更中的组织管理、风险评估、投产及变更控制、报告等职责要求。

(2)信息科技监管工作取得新进展。一是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非现场监管报表》,建立相对完整、开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评估体系和非现场监管系统,实现对信息科技风险的持续、有效监管;指导、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自我评估、自我完善,不断提升信息科技建设能力和管理水平。二是编发《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现场检查指南》,系统指导、全面规范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现场检查。

专栏24:银监会印发《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

随着银行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科技已成为银行稳健运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加强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银监会于2009年3月3日印发《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

1.将信息科技风险的定义从信息系统和信息系统风险拓展至信息科技和信息科技风险,全面涵盖商业银行的信息科技活动。2.重点关注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参照该指引执行。

3.重点明确信息科技治理内容,充实并细化对商业银行在治理层面的具体要求。

4.明确提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和内外部审计要求。

5.参照国际国内的标准和成功实践,对商业银行信息安全、业务连续性管理和外包等方面提出高标准、高要求。

6.加强对客户信息的保护。(七)流动性风险监管

2009年,银监会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一是印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二是持续监测流动性风险变化并认真开展风险排查和现场检查。严格执行存贷比、客户授信集中度等监管指标,着重加大对流动性压力较大机构的风险监测,有效开展流动性风险排查和现场检查,密切跟踪监测大额异动资金和大额出入境资金,防止流动性短期大幅波动。三是督促做好压力测试和防范措施。在压力测试的基础上,制定风险管理预案,提前做好安排和计划。要求流动性缺口较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或补充资本,严防流动性风险。四是参与制定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应急预案,同时督促境内外资银行落实《境内外资银行流动性风险应急预案》,从风险预警、报告、评估、应急处置措施等方面加强配套建设。

(八)声誉风险监管

银监会成立以来,一直以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维护金融稳定为根本目标,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包括声誉风险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一是于2006年将声誉风险监管要求和评估方法纳入《银监会非现场监管指引(试行)》,将声誉风险作为日常监管要素之一。二是于2009年8月印发《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声誉风险各项机制,明确有效处置声誉事件的原则和方法。三是召开中国银行(3.55,0.00,0.00%)业声誉风险管理培训会议,就声誉风险定义及范畴,国际声誉风险管理先进做法,国内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实施原则及方法等对主要商业银行开展培训。四是印发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办法和《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实施要求。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有近20家商业银行制定各自的声誉风险管理实施细则,建立声誉事件报告制度,制定并完善重大声誉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相关应急预案。

专栏25:银监会印发《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

为引导商业银行有效管理声誉风险,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更好地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银监会于2009年8月25日印发《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该指引共13条,主要包括六方面内容: 1.明确声誉风险和声誉事件的定义。

2.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公司治理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主动、有效地防范声誉风险和应对声誉事件。

3.突出强调董事会的核心作用和职责,要求商业银行董事会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并授权和监督高级管理人员履行管理职责。

4.对商业银行建立声誉风险管理制度提出规范性要求。

5.明确有效处置重大声誉事件的原则和方法,要求商业银行制定重大声誉事件应急预案。

6.对声誉风险提出监管要求,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监管纳入持续监管框架,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状况和管理水平作为市场准入的参考条件,对存在声誉风险问题或重大声誉事件处置中存在严重过失的商业银行,可依法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九)处置非法集资工作

2009年,银监会积极履行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牵头部门职责,与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推动处置非法集资工作有效开展。一是形成比较完善的打击处置非法集资和加强案件查处督导协调机制。二是加强沟通协调,积极推动立法、司法机关制定出台非法集资相关法律和政策。三是加强非法集资案件形势监测和分析。四是开展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妥善处置群体性上访事件。

(十)融资性担保业务工作

2009年2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的通知》(国办发〔2009〕7号),决定建立银监会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工商总局、法制办参加的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银监会。

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负责研究制订促进融资性担保业务发展的政策措施,拟定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督管理制度,协调相关部门共同解决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中的重大问题,指导地方人民政府对融资性担保业务进行监管和风险处置。融资性担保机构实行省(区、市)人民政府属地管理。省(区、市)人民政府按照“谁审批设立,谁负责监管,谁负责风险处置与市场退出”的原则确定监管部门,具体负责本地区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设立审批、关闭、日常监管和风险处置,并负责向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报告工作。

2009年9月23日,银监会设立融资性担保业务工作部,负责承担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日常工作,一手抓监管法规制度的研究制订,一手抓监管和风险处置的指导工作,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十一)推动实施新会计准则

2009年,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实施新会计准则,实现银行业会计标准的国际化。银监会密切关注会计准则执行效果,开展对新会计准则实施情况的评估工作,结果表明,银行业金融机构能够按照新会计准则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建立适应新会计准则的业务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系统,财务会计理念发生重大转变。2009年,银监会正式成为巴塞尔委员会和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成员,积极参与建立全球统一财务报告准则的各项工作,在推动国际会计准则改革完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成立内部跨部门研究小组,并成立由9家主要商业银行参加的银行业会计准则研究工作组,加强对热点会计问题的研究,提升我国在国际银行监管规则和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话语权。

第六章:加强信息披露与市场约束

2010年06月15日19:13银监会网站我要评论(0)字号:T|T(一)政务公开与监管透明度建设 1.政务公开

2009年,银监会不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政务公开。银监会系统共向被监管对象公开银行业监管规章、规范性文件1,668项次,公开银行业监管法规和相关政策2,105项次,公开银行业监管行政审批程序、监管程序和处罚程序459项次,公开银行业监管行政审批和处罚结果13,594项,公开相关统计数据和监管信息5,555次,公开银监会及派出机构自律性规定360个。

不断完善新闻发布和信息披露工作。先后召开10次新闻通报会,组织百余名记者进行30余次专题调研采访,安排4次网络“在线访谈”。通过官方网站发布大量相关政府信息及各类政策法规或规范性文件,并就《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等10多项法规或规范性文件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切实做好依申请公开工作。自《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施行以来,银监会机关共受理29人、1家机构提出的有效政府信息公开申请37份,全部在规定时限答复申请人,办结率100%,确保社会公众的知情权。

及时准确公开政府信息目录和指南。汇总编制《银监会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并在官方网站对外发布。2.关注金融消费者诉求

2009年,银监会积极维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密切关注金融消费者诉求,并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切实解决金融消费者合法诉求。

建立健全银行业消费者行为保护制度措施。针对信用卡的操作规范和风险管理,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化信息披露,妥善保管客户信息,起草《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从各环节上细化信用卡业务经营行为规范;针对个人理财业务,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从源头管控理财市场风险,明确要求商业银行不得将理财客户的资金用于投资高风险或结构过于复杂的金融产品;规范机构客户衍生产品交易风险管理,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机构客户交易衍生产品风险管理的通知》,重点从机构客户的适合度评估与把握真实需求背景、充分信息披露与销售行为管理、交易后续服务与内部制度建设、风险管理与防范等方面进行规范;严格规范银行代销保险业务,要求银行必须建立客户适合度评估制度,并根据产品风险等级提高销售门槛。

完善客户投诉处理机制。银监会引导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明确投诉处理部门,优化资源配置,保证投诉处理的公开透明,并建立投诉联动、检查回顾制度,有效落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投诉处理职责。同时,银监会还组织行业协会建设金融消费者的再投诉处理机制。

3.市场互动平台

2009年,银监会市场互动平台举办4次论坛活动,论坛议题包括:声誉风险的定义、管理及监管;国际金融危机中银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及银行监管应对;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的有关问题;人类的心理对经济复苏的影响等。银监会还与国内外知名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以及评级公司等中介机构开展沟通和交流,通过会谈等方式,使有关中介机构进一步了解银监会在监管工作方面的努力和进展,有助于进一步增进其对国内银行业状况和银监会监管实践的了解。

专栏26:加强信用卡业务管理,防范信用卡犯罪,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2009年,银监会针对信用卡业务中出现的不规范、不审慎行为,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持续推动信用卡业务健康有序发展。

1.规范银行卡安全管理。2009年4月,银监会与人民银行、公安部和工商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通知》,对信用卡发卡、银行卡交易、持卡人信息安全、银行卡受理终端机具安全管理等做出明确规定。

2.规范信用卡业务和风险管理。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的通知》。3.加强信用卡风险监管。通报并分析近年来信用卡违规违法案例和行为特点,提示相关风险,提出明确监管要求。同时,开展专项现场检查,对信用卡业务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二)行业自律

2009年,中国银行业协会积极组织会员单位贯彻落实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宏观调控政策,督促和引领商业银行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支持经济稳健发展,认真履行行业自律职能。制定《银行理财产品宣传示范文本》、《中国银行业零售业务服务规范》、《中国银行业客户服务中心服务规范》、《中国银行业营业网点大堂经理服务规范》,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保障制度体系建设;印发《中国银行业协会自律工作委员会关于为严重老弱病残等特殊客户做好人性化服务的紧急通知》、《关于自律规范做好存量房贷款利率调整相关工作的提示》、《关于规范个人房地产按揭贷款业务维护市场秩序的自律共识》、《2008年银行业服务改进情况报告》等文件;成立金融租赁专业委员会;组织开展“2008中国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示范单位复查”、“2009中国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百佳示范单位评选”、“银行业贷款‘三查’优秀报告评选展示”以及“中国银行业世博金融服务”等系列活动;举办“金融业务与热点问题讲习班”、“银行前沿问题大讲堂”、“中国融资租赁高峰论坛”以及“金融租赁业务讨论会”等系列论坛。

2009年,中国信托业协会起草《信托公司证券投资信托业务自律公约》和《提升信托公司银信合作自主管理能力业务指引》,旨在建立自律情况监督制度,鼓励自觉自律,抵制、谴责恶意竞争和损害行业利益行为,加强同业自律管理。中国财务公司协会对财务公司开展自律检查,着力推动合规文化和诚信文化建设。

七:履行社会责任

2010年06月15日19:15银监会网站我要评论(0)字号:T|T(一)支援地震灾区灾后重建

2009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银监会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协调小组的领导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全力支持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及时出台相关信贷政策,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灾区基础设施、产业重建和城镇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1.加大贷款投放力度

截至2009年底,四川、甘肃、陕西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灾后恢复重建授信合计5,456.7亿元,累计发放贷款3,905.6亿元,其中2009年发放2,125.3亿元。从贷款发放主体看,大型商业银行是灾后恢复重建贷款发放的主力军,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产业重建等领域。同时,加大涉农贷款、城乡住房贷款和小企业贷款的投放金额,有力保障灾区居民生活,有效支持当地农户农房重建和小企业恢复生产,圆满完成灾区符合条件农户农房重建贷款的发放工作。

2.规范贷款核销

进一步规范灾后重建中的贷款核销工作。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高度重视呆账核销工作,提高呆账核销的真实性,并做到“账销案存权在”,加大对呆账的资产保全力度,确保平衡好各方利益,使核销过程最大限度地公平有序进行。

3.科学灵活把握监管尺度

督促灾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支持灾后重建,积极落实银监会“不催收催缴、不罚息,不作不良记录,不影响其他救灾信贷支持”的“四不政策”。2009年,灾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对32.1万户客户执行“四不政策”,涉及金额544亿元。

4.支持灾区“三农”恢复重建

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情况统计报告制度和地震灾区困难农户住房重建担保贷款情况统计周报制度,推动信贷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组织召开2次地震灾区三省银监局和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负责人座谈会,研究做好农房重建信贷支持工作。同时,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地方政府尽快建立困难农户农房重建贷款担保基金或成立担保公司,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困难农户发放贷款。截至2009年底,累计向83.7万户符合贷款条件农户发放农房重建贷款180亿元。其中,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累计向23.2万困难农户发放农房重建贷款44.6亿元。(一)支援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履行社会责任云南红河银监分局送温暖献爱心投身公益。

(二)做好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金融服务准备工作

做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相关准备工作,创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完善外币兑换相关服务,做好无障碍金融服务工作,保障金融服务体系正常运行,保持网络信息畅通;要求各商业银行加强对上海及其周边地区自助机具的检查、升级、维护和管理工作,开展可受理外卡的机具布放和维护工作,积极开展商户培训,规范刷卡消费服务程序,切实防范伪卡欺诈行为,确保世博会期间用卡安全;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加强对网上银行、银行卡系统的风险监测和安全防范;建立规范的客户投诉处理程序和快速应对机制,优化客户投诉处理的资源配置,建立有效的媒体宣传协调和信息通报机制;认真落实并组织开展各项反恐防暴预案演练,对重点设施、重点区域实施有效的安全管控。

引导银行业做好广州亚运会准备工作,确保亚运会期间优质高效金融服务。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统筹安排亚运会期间信息科技保障工作;加强对核心业务系统、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机具、银行卡等系统的安全评估和检查,确保金融服务连续性;组织开展广东银行业迎亚运文

下载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农村合作银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农村合作银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