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指导探索[合集5篇]

时间:2019-05-13 23:56: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指导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指导探索》。

第一篇: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指导探索

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指导探索

罗江县调元学校黄国荣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首次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随着新的课程改革,我们要重新认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所处的位置,为了让学生喜欢阅读,享受课外阅读带来的乐趣,教师要引导学生端正读书观,激发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传授阅读方法,加强阅读实践,拓宽阅读空间,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

关键词:课外阅读;指导;兴趣;习惯;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首次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从中可以看出,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现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之网络、卡通的影响,学生课外阅读不尽如人意,学生越来越远离阅读,读书越来越少,不读书、少读书或应付读书的现象时有发生,把读书看成是一种累赘、负担,体验不到读书的快乐。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呢?

一、端正读书态度

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看一本好书就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书在每个地方,每个时代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包含着无穷无尽的知识。“一个家庭没有书,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可想而知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它像一束阳光,一扇风景。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情趣,而且,使生活变的更加丰富多彩,有声有色。我们通过读书丰富知识,增长见识,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让生活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

二、激发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

关于阅读兴趣,近代学者顾颉则说:“我们读书的第一件事,是要 1

养成特殊方面的兴趣。”由此可见,培养兴趣在学生课外阅读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主动、自觉地阅读课外书籍,在阅读中品尝读书的乐趣,明白读书的意义,真正发挥课外阅读的效用。

(一)推荐有趣的读物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阅读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小学生性情纯真,课余时间充裕,读什么样的书和怎样读书,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巨大,也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和未来发展。根据小学生的阅读现状调查分析表明,现在的小学生多数喜欢童话或漫画类、绘图寓言类读物,阅读面较窄。因此,我们“指导学生选择读物要注意兼顾各种文体、各个国家、各种体裁。不仅要读童话、寓言,也要读诗歌、散文、历史故事、成语故事;要读现代,也要读古代作品;要读趣味性强的作品,也要读哲理性强的作品;要读纸介质的作品,有条件的还要通过网络阅读。”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例如,(1)结合教材内容推荐读物 : 如学习了《珍珠鸟》引导学生阅读《冯骥才散文选》;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引导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将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2)从学生的好奇心入手推荐读物祖国的“神五”、“神六”成功发射,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们对天地宇宙、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我抓住时机推荐《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百科全书》、《五千年未解之谜》、《蓝猫淘气三千问》等科普类书籍给他们,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常为书中所述惊叹不已。(3)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推荐读物现在的孩子喜欢“脑筋急转弯”“漫画”这类型的书,我就推荐《老夫子》、《阿凡提的故事》等书给他们,让他们感受书中妙趣横生的画面和人物的机

智、勇敢,陶冶了学生的性情,提升了学生审美情趣。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活动,我们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以活动促阅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如如组织学生阅读、背诵《古诗80首》后,开展“古诗诵读会”活动,孩子们在会上争先恐后地吟诵名诗佳作,气氛热烈;组织学生阅读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童话故事后,开展“每天一个童话”活动,让学生利用早上十分钟时间讲童话故事,依据单元目标要求写童话; 还可以开展“我最喜欢的课外书”、“手抄报”等一系列的读书竞赛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舞台,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阅读成果,品尝到了在书的海洋遨游的乐趣,阅读兴趣、阅读热情空前高涨。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惯的形成可以有两种基本的途径:一是强制,结果是习惯形成了,同时强烈的反叛心理或过度的奴性心理也形成了,这是一朵娇艳恶毒的罂粟花;二是暗示,可以养成习惯,还能对暗示源产生亲近感。英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罗尔德·达尔,他写过《女巫》《玛蒂尔达》等许多好看的书。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却非常之差,而且还十分厌恶自己的学校。偶然的机会,一位康娜太太走进了达尔的学校,每次来的时候,她都拿来一本书大声读给孩子们听,她对书的热爱深深地感染了达尔,一年之后,达尔就变成了一个贪得无厌的小书虫了。看来阅读的习惯是需要放养的,在不经意间成就习惯,成就一生。

阅读的习惯可以有很多,简单说主要就是乐意阅读、有效阅读、享受阅读。要让孩子形成这样的阅读习惯,可以像康娜太太那样坚持为孩子们大声朗读,最好是朗读虚构的、有故事情节的、有一定厚度和深度的文学作品。也可以组织孩子进行持续默读,简单的讲就是在一段持续的时间内,一般为10至15分钟,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或报纸独立默读。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有这样一个案例是值得我们

感动和兴奋的:

美国马萨诸塞州亨廷顿的盖特威区中学,1978年全校确定了持续默读时间,每周一和周五早晨,长度是25分钟。在这个期间,整个学校(包括校长、行政人员、老师,当然还有学生)都必须把“工作”放在一边,所有人都得拿起什么读一读,每个人都自由选择自己的读物。“我们制定这个计划,是想让孩子们看看,阅读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校长詹姆斯·鲁特介绍说,“现在它变成了学校最受欢迎的活动,每个星期大家都在盼着这个时间的到来。” 每个周一和周五上午10点半,在整个盖特威区中学里只会听到一种声音,就是翻书页的声音——是非常渴望的翻书声,而不是原来那种不情愿的翻书声。

为此,我也在班内推行了午间20分钟的阅读课外书的制度,经过几年的实践,效果不错,学生的课外知识长进了,阅读习惯也逐渐得到了良好的熏陶和培养。

四、营造适宜的课外阅读氛围

关于课外阅读总是要提到指导的问题,怎样指导孩子的课外阅读?说起指导,就会让人想起喋喋不休的说教,不厌其烦的方法和技巧。其实,课外阅读的指导首先是保持热情,保护兴趣;其次是我们给孩子的书是否有足够的魅力;然后才是方法和技巧。这样说来,关于指导已经说了很多了,如果还要说,那就是还有什么能让孩子的阅读之火越烧越旺的,我想是氛围。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在学校还是家庭,我们都要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先生在全美发起了“挑战阅读”运动,以联邦政府补贴的形式鼓励和号召全美的成人,包括家长、教师、大学生以及各种职业的志愿者走进家庭陪伴孩子阅读,这是一个壮举!举一国之力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受益的首先是孩子,又不仅是孩子,受益的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

当然,阅读氛围的营造是有一些做法可以借鉴的。如:

亲子阅读比较适合低年级。在家庭中每天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确定为阅读时间,在动听舒缓的音乐中,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享受读书的快乐。

班级阅读在学习伙伴间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让阅读成为像游戏一样的童年生活,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境界。“班级阅读”主要的做法是先引导孩子用一段时间去读一本教师或同学推荐的好书,然后用一个集中的时间由同学和老师以及家长共同对作品进行自由的讨论,也可展出一些孩子的读后感或其他作品。

影视阅读利用影视作品营造阅读氛围是一个很投机的办法。现在已经有很多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的名著被搬上银幕或荧屏了,比如《大闹天宫》、《宝莲灯》、《汤姆叔叔的小屋》、《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孩子们都特别喜爱的。看电影电视对阅读兴趣很有帮助,如与影视作品同步阅读或比较阅读,效果会更好。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外阅读,应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和鼓励,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重视阅读效果,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课外习惯。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课外阅读能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孩子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30次印刷.[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2次印刷.

[3]张鹏柯《牵手,把孩子引进阅读的殿堂》,《小学语文教师》,2007年第5期.[4]何炳章,《课外阅读为孩子储蓄自己的童年精神》,《小学语文教师》,2007年第2期

[5]朱永新,《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小学语文教师》,2006年第7-8期

[6]窦桂梅,《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小学语文教师》,2007年增刊,窦桂梅专辑

[7]《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出版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

第二篇:课外文言文方法指导

课外文言文学习方法教案

1、引导学生熟悉、归纳课外文言文考点及 题型,明确复习方向。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归纳解题 技巧与方法。

3、摆脱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畏惧心理,自信面对考试。选文特征:

1、篇幅较短

2、突出教育性(求学 做人 为官)题型设置:

1、词语解释

2、句子翻译

3、内容理解(人物性格、事件分析、文章主旨、阅读启示)答题思路:

1、分析标题

2、结合注释速读课文

3、浏览题目再读课文

4、紧扣题目答题(引用原文句子回答、摘录原文关键词语回答、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例文:

赵奢①说平原君②

赵田部吏③赵奢收租税,平原君家不肯出。赵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④九人。平原君怒,将杀之。赵奢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使治国赋⑤,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赵奢:战国时赵国名将 ②平原君:赵胜,战国时期赵国贵族,四公子之一,以礼贤下士著称。③田部吏:征收田赋的小官。④用事者:管事的人。⑤国赋:国家的税收。

一、词语解释:

1.君安得有此富乎。安:怎么(迁移法——联系课内文言文词义。)2.今纵君家而不奉公。纵 :纵容(组词法——单音节组成双音节。)

3.国弱则诸侯加兵。加兵:兴兵攻打(推断法——依据上下文语境来推断词义。)

二、句子翻译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夫战,勇气也。(无义)

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

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谓语)

练习:翻译下列句子:

1、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是无赵也。

法令削弱了国家就会衰弱,国家衰弱了诸侯就要 出兵侵犯,这样赵国就会灭亡

2、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

您身为赵国的贵戚,难道还会被天下人轻视吗?

三、人物性格品质概括题(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总结)例: 请简要概括赵奢和平原君的性格特点

赵奢:依法办事 不畏强权、敢于进谏、忠君爱国、目光长远平原君:采纳忠言、知错就改、善于用人

四、事件前因后果题:

例:“王使(赵奢)治国赋”的原因是什么?(依据人物形象作答、从文章评论性语句得出)因为赵奢是个敢于进谏,依法办事,目光长远的人

五、启示题

启示题也可以从人物形象中得出,但谈启示时要先简要叙述短文内容,再结合实际生活体验。

(“本文写了„„,从中我得到„„的启示”)

六、课内外迁移题:

审好题目,寻找课内文章与选文的“交集”并从中找出 联系 例:细读选文,说说邹忌和赵奢说话的方式有何不同。邹忌:运用设喻说理的方式以家事喻国事进行讽谏

(委婉地劝说)

赵奢:用直接讲道理的方式进行直谏(正反)

第三篇: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辅导的方法

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辅导的方法

增城市新塘镇第二小学 俞小玲

[内容提要] 在开放和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中,只有善于学习并终身学习的人,才不会被淘汰。而这种能力的形成,首先应该是从小培养阅读习惯,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获取知识。而课外阅读的全面高质量地展开,目前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为此,本文从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指导和开展阅读活动三方面论述了教师应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关键词] 小学生 课外阅读 辅导 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应达到150万字,同时积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且在“附录”中提出“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足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我们做过粗略的统计:小学12册教科书,每册教材课文一般30篇左右,每篇按800字计算,那么小学阶段的教材阅读量还不到30万字。这只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总量的1/5。如此惊人的数字,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下文笔者将从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指导和开展阅读活动进行一些探微。

一、引导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

面对浩如烟海的报刊图书,有的学生良莠不分,有的不知从何读起,有的沉湎于音像作品,而对文学图书兴趣不浓。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情况和教育教学需要进行科学分析,认真引导选择。引导选择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科学性。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要注重科学性。笔者认为科学地选择课外读物要注意下面几点:

1、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过深、过古、过洋的读物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精力,收效甚微,而且会把学生引进死胡同。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阅读兴趣侧重点有所不同。低年级学生爱读图文并茂的儿歌、童话、小故事等;中年级学生的兴趣在于革命故事、科幻童话或小说、科普读物等;高年级学生则侧重于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文字优美的散文、情节曲折的小说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适时地灵活地向学生推荐内容健康、符合他们年龄和心理特点的书籍或篇章。

2、要考虑儿童的个性。儿童的个性千差万别,对读物的喜好各有差异,有的喜欢文学,有的喜欢历史,有的喜欢自然。所以要尊重儿童的个性,鼓励自由发展。

3、要注意阅读的广度。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告诫青少年:专看文学书不好,只看一个人的著作也不好。《教学大纲》要求六年制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的分量,无疑是我们要注意阅读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

(二).趣味性。读有用的书一直是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心愿。然而很多教师、家长总凭自己的眼光和兴趣,把“好书”强加给学生,希望得到功利性的效果。其实收效甚微。为了激发阅读兴趣,教师应该适时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推荐课外读物。常用的推介课外读物的方法有:

1、内容梗概介绍法。教师简要地把主要人物、事件、精彩的段落或生动的描写向学生介绍,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强烈的愿望。

2、悬念介绍法。教师绘声绘色地描述一个精彩片段,在学生饶有兴趣时戛然而止,这样更能激发学生阅读这本书的兴趣。如学习《草船借箭》,介绍书中人物诸葛亮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物时,学生便对诸葛亮这个近乎“神”的人产生了兴趣。学生正听得入神时,来个“急刹车”,激发“欲知详情”请看有关书籍的欲望。

3、故事诱导法。教师可以抓住孩子爱听故事的年龄特点,诱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经常在课堂上讲一些优美的童话故事、历史故事、情节曲折的小说等。当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听完时,教师可抓住孩子好奇、探究的心理愿望,指导他们去读《一千零一夜》、《西游记》、《朝花名拾》等书。推荐读物时,教师要把趣味性放在首位,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氛围,提倡“无为”读书,快乐读书。

(三).思想性。好书,以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而受年龄、阅历、水平限制,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因而我们不能低估不良读物给我们小学生带来的副作用。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读好书,使他们从好书中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根据学生成长的需求,适时向学生推荐思想健康的优秀读物,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少年儿童处于思想道德养成期,可推荐《雷锋》、《可爱的中国》、《极限人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闪耀着高尚人物思想节操光辉的读物;在重大纪念日期间,也可推荐相关的一些读物,如12月26日是世界禁毒日,就要求学生收集有关禁毒的文章和资料来阅读。6月5日是世界环保日,推荐《只有一个地球》,清明节推荐《先烈的足迹》,国庆节推荐《光辉五十年》等等。

(四).关联性。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课本不过是个例子,如果在教学中只钻进课本而不走出来,学生所学得就非常有限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在内容上有机地联系起来。做到由点到面,进行书本开发,鼓励学生多看课外读物,力求做到每学一篇课文都能把学生引导到课外相关的读物中去,丰富学生的见解,增长学生的见识,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如:学了古诗〈咏鹅〉,推荐读《小学生必背古诗》或《唐诗三百首》;学了《公鸡和狐狸》,推荐读《动物故事》、《益智故事》;学了《海底世界》,推荐读《海底》;学了《麻雀》,引导学生上网或到书店等地方查找关于母爱的文章来读;学了《爱迪生孵小鸡》,指导学生去了解爱迪生、牛顿、贝多芬等名人轶事。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可谓:“百花齐放,其乐无穷。”

(五).时代性。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重大事件频频在我们这个世界发生。教师要踏着时代的脚步,及时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如中国载人飞船“神舟六号”胜利上天,向学生推荐读《爱科学》;禽流感袭击本地区,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报道,等等。

二、学生的阅读指导。

伏尔泰曾说过:“大部分人不会读书。对学生来讲更是如此,对他们的读书指导与读书本身一样重要。”教师有效的阅读指导是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根本保证,是使学生课外阅读形成习惯并不断提高层次的一个重要条件。

(一)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

课外阅读的时间主要在课余,但把所有任务都放到课余去并不合适,因为孩子在课余的阅读时间通常是无法保证的(课外阅读并非单指课余阅读,还有课本外阅读的含义。)在语文课时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如何还能抽出时间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课文只是体现阅读理念的一部分,更多的阅读实践应放到课外。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曾经介绍说,自己一般只花一学期的1/2的时间就教完教材,其余的时间都用来让学生阅读教材外的内容,其教学效果很好,成绩斐然。因此,教师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是十分重要的。

(二)指导阅读方法

促使学生获得阅读成功的方法有很多,笔者认为首选以下几种:

1.教师引领读。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师的立身之本,教师只有热爱阅读,体验学生阅读的甘苦,找到与学生心灵对话的话题,才能充实自己的课堂,并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在教学中,教师阅读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之间要努力形成“共生”效应。首先是共同阅读。推荐给学生的必读书目,教师要先读。既要读好经典作品,还应关注当代作品,不仅要阅读原著,还要阅读一些相关评论文章和背景材料,以提高学生的指导能力。其次是共同感悟。师生在阅读中都有“个性化”的体验和感悟,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差别,他们的感悟和体验是有区别的。因此,师生及时交流,进行心灵对话,不仅有利于情感的沟通,而且有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充实。第三是共同打造班级“阅读文化”。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师生合力打造的“阅读文化”,对阅读活动的推进能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教师与学生结成书友,定期交流阅读情况,对师生双方的阅读都能产生激励和督促作用。这种浓郁的书香将引领学生踏上与书为伴的人生之路。

2.储备内化读。也就是强化语言积累。一个人的语言积累反映他的语文水平。因此,在课内外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合适的优美词句,名言警句,格言歇后语,诗文佳作等,有意识地熟读成诵,在诵读中积累语言。并鼓励学生做好阅读记录,养成习惯。但是,为避免破坏孩子的阅读兴趣,老师不要以作业的形式作硬性要求。而且,这个阅读记录也不同单调的“读后感”。针对不同的年级,老师可以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对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只单纯地填写(或由大人协助填写)图书的有关信息(书名或文章题目,大约字数,阅读时间),再加上“很好看”,“很有趣”,“一般”等简单评价就可以了。随着年级的升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记录内容,如内容提要,感受体会,好词佳句等。老师要把握的是,既不能让阅读记录成为学生的负担,又不能让学生觉得是无关紧要的琐事。

3.探究问题读。孩子大多好奇。凡事喜欢问个为什么,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类自身现象都心存疑问,如“沙尘暴是怎么形成的?”“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社区垃圾为什么这么多?”“孩子的长相为什么像父母?”等等。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阅读,收集有关资料,解决问题。简言之,就是带着问题读书,通过读书解决问题。这就是探究性课外阅读。

4.浏览式读。我们需要读的书很多,可是时间和精力又很有限,为了尽可能地扩大知识面,广开眼界,必须采取走马观花的浏览法。有的文章是属资料性的,只翻一翻,知道大概内容就行,有的文章,虽然重要,但目前还不急需,或者是力所不能及的,也只看一看,记下一个纲目和出处即可。浏览重在广博,拓宽知识面,可按照“速读——寻找知识点——摘记”的程序进行指导。

5.筛选式读。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时,有选择地读,与自己有关的重点读,无关的跳过去不读。跳读,重在“为我所用”,又保证读的数量。可按照“目的——检索——浏览——精读——摘记”的程序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分步筛选,获取所需知识。

学生学会读书,教师有效地指导阅读是非常必要的。任何一次课外阅读都是多种读书方法的综合运用,学生才会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

三.把阅读活动贯穿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去。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进一步帮助他们解决怎样读的问题,把阅读活动贯穿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还要开展各项阅读活动。通常可开展以下几种活动:

(一).开展“一分钟见闻”活动。在每节课前要求3——4个学生介绍自己最近读的书,把书的主要内容描述出来;可以开展“背百首古诗”,“古诗知识竞赛”,“成语接龙”,“讲故事”等一系列的读书专题活动;

(二).每周设立“谈天说地课”。在这一节课里,学生可以演故事,可以读故事,可以谈谈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还可以说说近段时间的所见所闻,不求形式的统一,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平台,展示阅读后的收获。

(三).开展“班级读书会”活动。让孩子们在课外读完同一本书(当然这本书应该是精心挑选的)后,用课内的时间来讨论。教师是讨论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他并非是以自己的看法来替代学生的见解,或者最后归纳出一个“定论”。而是提供一个尽情发挥的空间,让学生成为讨论的主角。在讨论中,老师宜重在营造自由自在的讨论氛围,让学生乐于表达;控制讨论的局面,如讨论中是否有人进行人身攻击,是否有人垄断发言权而有的人却一言为发,是否有人窃窃私语等。老师要善于“察言观色”,即时发现学生的反应,善意地提醒学生而不是斥责;对于讨论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如冷场,离题,起哄等,老师事先应该有充分的估量,并有应对的措施。

(四).开展朗读比赛、故事会。定期举办课外阅读故事会、朗读比赛。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机会;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应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

通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极性和阅读经验,回应所阅读的文本。在开放和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中,课外阅读的作用远不仅限于语文能力的提高。21世纪知识的快速累积与替代更新将超过以往,死记硬背将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学生需求。取而代之的将是资料的搜集、整合和应用的能力与创新的能力。只有善于学习并终身学习的人,才不会被淘汰。而这种能力的形成,首先应该是从小培养阅读习惯,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获取知识。我国关于儿童读书状况的调查也显示,“儿童学习成绩越好,其阅读频度越高,以及其阅读时间越长,相反,儿童学习成绩越差,其阅读频度越低,阅读时间越短。”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课内阅读的教学,又要高度重视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

第四篇: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指导

初中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指导

一、“读”文本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对于课外文言文更是离不了“读”,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由易到难,由整体到局部,由现象到本质地把握文本,领悟主旨,并从中获得启示。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许多学生在阅读中急急忙忙,囫囵吞枣,抓到题目,再回头看文本,找答案。事实上这样做只能是事倍功半,既浪费时间,又抓不到要点。所以,学生拿到一篇课外文言文,要进行整体的速读,感知全文内容。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都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可采用默读或散读的方式,快速了解短文的几个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的基本情节和结局等,从而达到初步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的目的。

2、精读语句,正确停顿

面对一篇陌生的文言课文,许多学生缺乏耐心来疏通文本内容。尤其是一些语句内的停顿往往被忽略了,从而造成阅读的障碍或歧义。如何正确处理停顿?当然首推朗读,采用一定的朗读方法反复朗读,感受恰当而必要的句读,理清句子内部的层次和关系,从而深入了解文意。

3、品读细节,把握人物

课外文言文以故事取胜,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内容后,要想进一步体会文章主旨,自然离不了人物,而把握人物形象则要关注人物描写,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往往能传达出人物的本质和用心。此时要耐心品读这些细节,如:揣摩人物语言的语气,关注神态的变化,注意动作的指向等,从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图。例如语段1:

有白日入人家偷画者,方卷出门,主人自外归。贼窘,持画而跪曰:“此小人家祖宗像也,穷极无赖,愿以易米数斗。”主人大笑,嗤其愚妄,挥叱之去,竟不取视。登堂,则所悬赵子昂画失矣。

这则短文中主人的“大笑”“嗤”“挥叱”“竟不取视”等神态、语气,仔细品读,就可发现主人是一个自以为是、易被假象蒙蔽的人。如此,再结合结局,短文的启示意义就凸显而出了。因此,品读人物言行,人物的性格、为人也就了然于心,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也必然顺理成章了。

二、“圈划”文本

前面提到阅读中要整体把握,这是针对短文的大致意思,要准确理解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局部和细节也是不容忽视的,甚至一些看似平淡的叙述性语句也不能马虎,否则会出现理解的偏差。基于此,在阅读短文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圈划工作,使阅读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关注注释,圈划适当

课外文言文一般会给予学生以下几类注释:人名注释、地名介绍、时间提示、疑难字、词、句解释等,通过这些来帮助学生疏通文意,理解主旨。但学生往往在阅读中迅速浏览,一晃而过,等到语意理解不清,再返回重新参照注释。这样一来,时间也浪费了。与其这样,不如及早圈划,为疏通文意、理清人物关系

早作准备。

如人名,古文中往往只用名或官职名等来指称,学生如果不参照注释在短文中将之圈划出来以示区别,极易造成混淆,形成理解的偏差。例如语段2: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中 “起之为将”“ 起为吮之”的“起”是人名“吴起”,注释中解释了,但有些学生不关注的话,会将“起”解释为“起用”“起身”等,这就形成了错误的理解。对地名、时间的圈划也如此。

对于疑难字词句的解释,则更需要在短文中圈划和注明,以帮助自己更快、更好地疏通文意。如语段3:

景公赐晏子狐之白裘,元豹之茈,其赀千金,使梁丘据致之。晏子辞而不受,三反。公曰:“寡人有此二,将欲服之。今夫子不受,寡人不敢服。与其闭藏之,岂如弊之身乎?”晏子曰:“君就赐,使婴修百官之政。君服之上,而使婴服之于下,不可以为教。”固辞而不受。

文中的“茈”注释为价值,“ 不可以为教”注释为“不能教化百官”,如果没有以上注释,学生很难理解句子的意思,甚至影响到对主旨的感悟。而如果将这些字词句圈划而出,并在语段中作相应的标记,学生就能快速有效地疏通文意,而不用一而再,再而三地于注释和语段间来回搜寻。

2、关注人物,圈划言行

课外文言文中人物不多,关系也较简单,但由于是文言,所以学生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而且文虽短,意却深,主旨的揭示往往比较含蓄。因此,在前面默读、朗读等的基础上,要理清人物关系,分清主次人物。然后,针对主要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适当的圈划;并且针对圈划内容思考人物发出言行的理由、目的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或后果,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为人。如语段4: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崇宁、大观间,海外诗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

在阅读此文时可先圈划出文中欧阳修的言行,再加以分析。如:欧阳修面对苏东坡的文章表现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通过圈划思考明白了欧阳修对苏东坡的欣赏 ;又通过对他的语言描写的圈划弄清了欧阳修对苏东坡的赞叹之情,如此一位胸襟开阔的大文豪的形象就活在学生心中了。

另外,也不要忽视指导学生对次要人物的言行和表现进行圈划,因为次要人物往往对主要人物起到衬托的作用。如:《东坡诗文》中“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这句话学生能够圈划分析的话,就不难发现是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赞扬了苏东坡的文学造诣。

3、关注议论,圈划中心

有些短文在故事情节结束后会出现一些议论性的语句,有反问语气的,有感叹语气的,有评论语气的,等等。指导学生圈划这样的语句,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文章中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如语段5: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矣。过者告曰:“毋怖,其次,要学会调整倒装的成份。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数量词后置等,要学会调整语序,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再次,要养成主动补充省略成份的习惯。如有些语句主语省略、宾语省略、量词省略,等等,要联系上下文,作出恰当的补充,使句子意思完整。

以上是对如何提高初中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水平的一些方法指导,这些方法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综合运用的。在学习中不能心浮气躁,而应掌握正确的方法,沉入文本,认真阅读,积极思考,那么对古人的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也能水到渠成了。

第五篇:2014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

老城中学2014年中考备考语文复习资料

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

一、词语的理解方法

1、迁移法。

所谓迁移法,即将学习过的课内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的含义加以记忆、积累,在遇到课外文言选段中相同的实词时,直接将其含义迁移过来的方法,它是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最基本的一种技巧。

2、组词法。

现代白话文是由古汉语发展演变而来,故大部分词语的意思与古代“一脉相承”,加之古汉语往往具有“一字一词”的特点,所以直接使用组词的方法,不失为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一种有效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是断在“胡”后还是断在“人”后,是断在“归”后还是断在“人”后,颇费思量。根据语境,“胡”应为胡地,“归”意为自己家里,与后文“人皆贺之”意义关联。如果“归人”的话,就谈不上“贺”了。再从句式上看,“人皆吊之”与“人皆贺之”,句式整齐对称。根据以上分析,即可正确断句。

2、虚词断句法。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我们只要抓住了这些虚词,了解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断句也就准确迅速了。

发语词和句首助词常出现于句首,有领起全句的作用,其前自可断句。如:夫、盖、凡、故等。句末语气词等常用在句末,其后往往能断句。如:矣、乎、也、哉等。连词如“以、于、为、而、办法。

所谓的“组词法”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因为一个字往往可以组成许多个词,究竟选择哪个词语才是正确的理解呢?这就需要在组词的过程中加以筛选。

3、推敲法。

“推敲法”即根据句式特点或上下文含义,推敲其中某个较难理解的实词的含义,也就是俗话说的“猜”。比如《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一句中,对“穷”字的解释就颇为困难。但是观察整个句式不难发现,“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属于排比性质,故“穷”和“上”、“入”一样为动词,由此不难得出其含义应理解为“穷尽,走到„„的尽头”了。再如《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故事中,“了了”二字很难理解,但根据下文“大未必佳”的意思则很容易判断出“了了”与“佳”相对,即“聪明”。

4、拆字法。

中国的汉字多为形声字,即构成字的不同部首或表其意或表其音。根据这一特点,当遇到较为生僻的文言实词时,不妨将其“拆分”,根据偏旁对其含义进行推测,即是“拆字法”。

5、不求甚解法。如果确实个别字句不甚理解,要学会放弃。

【训练】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在阅读上文时等词我用了“迁移法”;等词我用了“组词法” 等词我用“推敲法“;等词我用了“拆字法”

二、断句的方法

1、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果是叙述性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比如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动词 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句中动词有“将”“归”“贺”,也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动词断句法的难点在于介于两个动词之间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它们属上作前一动词的宾语还是属下作后一动词的主语,这要结合具体语境,反复推敲。如上句“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

则”等经常出现在句中,后面不能断开。但如果表转折或者后面是完整的意思,要在前面断开。

3、表示人物对话的“曰、云、言”的后面必断。

4、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词的,分开读。如:可/以一战。【断句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熟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以于而则在句中,夫盖凡故在句前。矣乎也哉常在后,对话多用曰云言。断句之后再默读,培养语感读经典。热炼三伏冷三九,断句也要常锻炼。

三、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

(一)遵循三条原则:

1、信:要使译文准确无误,忠实原文意思,如实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2、达:就是要通顺畅达,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3、雅:就是 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熟悉六种方法:

1、留——凡是有古今意思相同的词语,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冠名、地名、人名、器物明、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没有必要作变动。

2、对——将已由单音节发展成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对译时主要有下面两种情况:

(1)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者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者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语作为语素之一)。

(2)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

3、拆——文言中有两个单音词,在白话文中恰好有一个双音词,对这类词语,需要拆成两个单音词来翻译,而不能用白话中双音词的词义去翻译。例如:如古语里面的“无论”、“地方”、“虽然”等。

4、增——增补句子的省略成分。

5、删——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者为语气助词,或者表示停顿,或者是凑足音节,或者起连接作用,在翻译时候可以删去,而不必硬译。

6、调——把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子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语法的习惯。

四、中考模拟训练:

(一)大臣出使

【甲】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老城中学2014年中考备考语文复习资料

【乙】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漠孤烟.直(烽烟)B、休祲..降于天(吉凶的征兆)C、长跪而谢.之(感谢)D、叶徒.相似(只)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人恒过.然后能改B.何为.者也或异二者之为. C.吾欲辱之,何以.也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D.要离之.刺庆忌也甚矣,汝之.不惠

3、对【甲】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蓬草”随风飞转,古代诗文中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

B、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 “ 燕然 ”两字中。

4、对【乙】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选自《战国策》主要通过对话描写来反映人物性格。

B、唐雎是一个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有识之士;秦王色厉内荏、阴险狡诈的寡德之君。C、唐雎引用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是想恐吓秦王,逼他就范。“挺剑而起”也只不过是吓唬秦王。

D、文中唐雎和安陵君的胜利只不过是暂时的胜利,弱国无外交。安陵国最终摆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5、对【丙】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是齐国的大臣,出使到楚国。主要是解决一个齐国人在楚国因盗窃罪而被捕入狱的事。B、因为听说晏子是一个能说会道的人,所以楚王想刁难他,使他难堪。

C、楚王把犯人抓到晏子前面,说齐国人善于偷盗。晏子以“橘生淮北则为枳”作比,否认盗窃者是齐国人。

D、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知道晏子是一个聪明、爱国的大臣。楚王却喜欢嫁祸于人。

6、(3分)请用三个“/”线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晏 子 至 楚 王 赐 晏 子 酒 酒 酣吏 二 缚 一 人 诣 王。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二)、风光无限

【甲】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乙】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丙】钴鉧潭西小丘记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1、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岛竦.峙(高)B.夕日欲颓.(坠落)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沉鳞.竞跃(鱼)

2、选出下列加点词的词意相同的一项()

A.之:实是欲界之仙都吾妻之美我者B.其:为复有能与其奇者其如土石何 C.欲:夕日欲颓从民欲也D.跃:沉鳞竞跃浮光跃金

3、下面对甲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诗写于公元207年,是曹操南征乌桓时所作。

B.诗歌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虚写,想象丰富,创造出宏伟的意境,表现出博大的胸襟。

D.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身份很相符。

4、下面对乙文的理解有误 的一项是()

A.文章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B.文章通过描写山水映衬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勾画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山水画卷。

C.全文结构清晰,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D.写景部分讲究顺序,按照先俯视、再仰视、后平视的层次描写。

5、选出对丙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柳宗元在山水景物的描写刻画中寄托自己政治上遭受迫害后的愤激与感慨。

B.本文写的是一座很有名的小山,因为写景中融铸着作者的感情,所以很有个性,把小山也写的很有个性.C.作者先是环视全局、由近及远的描写,再推进到枕席而卧以后写视听感官的感受 D.作者着重描写石的“奇”,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6、用三个/给下面句子断句:

则 山 之 高 云 之 浮 溪 之 流 鸟 兽 之 遨 游

7、翻译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下载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指导探索[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指导探索[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生作文方法指导

    小学生作文方法指导 小学生作文结构方法指导篇 一.列好作文提纲 作文提纲,又叫作文计划。列作文提纲,就是制定作文计划。它是构思、布置篇章的具体的外在表现形式。 “纲”原指......

    小学生阅读方法指导

    小学生阅读方法指导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语文教学中的千年古训,也是我们现代人开展读书活动所遵循的原则。 1、学会精读。阅读是一种与作者心灵沟通的过程,多阅读,可......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一、循序激趣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其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教学中要......

    小学生阅读方法指导

    小学生阅读方法指导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语文教学中的千年古训,也是我们现代人开展读书活动所遵循的原则。 1、学会精读。阅读是一种与作者心灵沟通的过程,多阅读,可......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一、循序激趣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其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教学中要......

    小学生作文指导方法

    小学生作文指导方法 一、重视积累 打好基础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百字新事......

    小学生作文指导方法

    小学生作文指导方法 作者:柴娟丽 来源:尹庄中心小学 点击:8768次 评论:0条 如何让小学生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奠定良好的作文基础是小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学生及家长积极关......

    小学生读书方法指导

    小学生读书方法指导 同学们,现在我们每人手里都有一本自己喜爱的书,有的是自然科学、百科知识方面的,有的是一篇篇故事书,如童话、寓言、神话、成语等,还有的是大作家写的名著,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