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期待式教学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期待式”教学
《陋室铭》案例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将来自文本的间接经验整合,改造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成为学生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使语文教育焕发出发展人的价值。《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质量。
二、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语文“期待式教学”正视学生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相互生成关系,通过提升学生的阅读期待品质,让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学习的幸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或遵循原则
建构主义(皮亚杰):“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图式理论(鲁默哈特):图式是认知的建筑材料(或模块),是所有信息加工所依靠的基本要素,所有的已有知识在头脑中经过整理类化形成了一定的组织,这种组织就是图式。在阅读这个动态过程中,随着阅读内容的某一刺激,阅读主体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启动一个相应的阅读心理图式,以作为阅读主体的准备状态。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构建新型的、科学的初中语文阅读模式,即新阅读材料激活原阅读图
式,原阅读图式吸纳新材料,并生成新的图式。新旧图式之间的变量生成阅读期待,从而最终促进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用生命培养生命,用智慧培育智慧,是语文教育的归宿,也是语文教师的归宿。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的每个过程通过评价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师生的语文阅读期待,激活语文课堂生命,使语文课堂显现出动态的、生命的、和谐的生态特征。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陋室铭》主题的期待式研究
2、《陋室铭》人物形象的期待式研究
3、《陋室铭》环境的期待式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在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综合法(理解、阐释、反思、体验、感悟等)等方法。
2、在研究后,采用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研究效果调查法等。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3月)
1、调查论证,选定课题。
2、填写课题研究申请书,申报立项。
3、制订研究与实验总体方案。
(二)研究与实验阶段:(2013年3月—6月)
1、选定实验教师和实验班级。
2、组织本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及外地先进经验。
3、认真开展课题及子课题的实验与研究。
4、做好学期、学年、实验阶段的总结,积累资料、撰写教改心得体会文章或教学论文。
(三)验收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
1、组织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2、做好课题研究与实验的总结工作,统计数据、积累资料,撰写研究与实验的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课题实验使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本年内共设计教案60个,评课议课60余次,写反思、写论文36余篇,发表了不同见解。培养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合作探究能力。有44名学生作文获中国语文教学研究会奖。其中一名学生作文获全国一等奖,10名学生作文获全国一等奖。课题组成员有一人被评为“全国中小学校园百佳荣誉园丁”奖,一人被评为市级教学新星,一人评为学科带头人,三人评为骨干教师,一名教师被列为首席教师培养对象,四人获得市区优质课一等奖;编写校本教材二部;一名教师的论文发表于《中国基础教育系统优秀论文选粹》。一名教师参编著作,参编了由中国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会主编的《盈袖年华》。有力的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
(二)、构建了新型的、科学的初中语文阅读模式
通过这种期待式阅读模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得到长足的提高,阅读面及阅读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尤其是对文言文的阅读,以前都是谈古文色变,现在由于阅读方法得当,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增强。让学生能够进行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通过提升学生的阅读期待品质,让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学习的幸福”。
(三)转变了教学观念和模式,教师的阅读期待也大大增强
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自身的阅读视野也不知不觉局限在教材和教辅资料上,再加上繁琐的工作,阅读期待的心理弱化,这严重地造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恶性循环,教师的阅读期待的心理弱化。通过集中的实验培训学习,很多老师都开始转变老旧的教学观念,阅读教学向更广的方向发展,师生共同期待阅读,让阅读变成了一种创新、一种再造。
总之,本课题以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期待为突破口,变传统的课堂语文为发展性的语文课堂,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教育生态,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人生中一段生命经历”,让师生的心灵在交流、撞击和放飞中得到了“生命的满足”。
第二篇: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结题报告
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形成过程与培养
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目前,新课程改革正稳步扎实推进,《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必须要参与到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去。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对活跃课堂气氛、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看,历史课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率低,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削弱,因此,历史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参与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所以,我就把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作为我的研究内容。
1、从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具有自主性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发展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构建学生主体,培养创造能力,实现整体优化,促进全面发展,因而提出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等战略,要求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有终身发展愿望和能力,具有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由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提出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调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转换教育者和学习者的比重,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上的学习方式的实质是自主学习。因此积极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成为新课程得以实施的前提和条件,从教育学的关系角度分析,教育方式对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形成过程,教师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所以本项研究还有较为现实的作用。
3、由当下课堂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来分析: 现在虽然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还是将学习放在对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压制之下,体现出较强的被动性和依赖性,学生被迫接受教师灌输给自己的知识,而在学习的行为上又依靠教师的教育或是管理手段来敦促,只是自身本应具有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渐渐消失,课堂呈现出畸形发展的趋势,培养出的都是一令一动的机器。为了课程改革和教学活动积极健康的发展,加强课程的科学性,提出本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主体参与是“学习者在自我体验过程中敏锐地捕捉问题,紧紧地追寻问题结果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对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一种亲身体验。”教学中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增强情感、发展个性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水平。
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努力达成以下目标:
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局面,形成“积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2、在课堂探究中体验知识生成、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3、改变教师“一言堂”和“一灌到底”的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与合作者,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的主人。
4、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寻求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
5、了解历史课堂中学生不主动参与的形成原因,针对原因寻找对策。
6、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成功与不足,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新课程教学论也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和组织者,提倡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学习研究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1、文献研究法:
查阅和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筛选有效的经验为本课题所借鉴,充实本课题的理论依据,促进研究的深入。
2、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可用行动研究法,实践性较强,因此采用调查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等相结合。
3、调查比较法:
运用问卷、测验、访问、抽样等手段和科学方法,及时发现并收集实验全程中的有关材料进行比较和分析。
4、经验总结法:
把实验过程中经验加以分析、总结、归纳,上升为理论,并在实践教学中进一步检验。
5、走访调查法:
通过对自己所教年级学生课堂参与情况进行走访、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参与情况。
6、情景再现法:观看课堂教学实录,深入课堂听课。
7、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相关教育教学专著提高自身理论水平。
8、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解剖教学中的得失,撰写心得体会。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1、理论研究、信息搜集与方案确定(2013年3月31日—2013年9月20日)
组织课题组成员查找、收集相关资料特别是 “问题——探究式”、“学案导学式”、“诱思探究式”等,找出每一种教学模式的长处与不足。同时,研究当前我校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研究我校历史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学习新课程理论和相关教学理论,进行课题论证。并与高考考点、考情相结合。确定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切入点和基本思想,初步构建出适合新课程和现代教育思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并确定研究实施方案。
2、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2014年9月20日——2014年10月20日)
了解历史学科教学的现状,广泛征求历史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初步构建出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三种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3、试验与探究的第一阶段(2014年10月20日——2014年12月10日)主要研究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和交流学习,探索、完善课堂教学模式,走出去,请进来,教师之间进行交流。根据课题组确定的实验方案,确定试验班级和试验教师,展开试验研究。定期收集试验教师尝试三种新教学模式及相应导学案信息,及时反馈新教学模式的经验与不足,仔细分析调整后,再投入试验。
4、实验与探究的第二阶段(2014年12月10日——2015年4月10日)
根据修改完善后的课堂教学模式,组织试验教师进入第二阶段的试验与探究。一线教师再次组织研究课,重在探究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和操作要领,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初步形成固定可行的教学模式。
5、全面试验阶段(2015年4月10日——2015年11月10日)
组织各种课型的校级示范课并进行讨论,进一步完善已初具规模的教学模式并在全校进行试验,搜集相关教学模式施行信息,对比研究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
6、研究相应课堂教学模式评价标准(2015年11月10日——2016年3月10日)
试验教师根据教学模式使用的效果研究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评价标准,集体研究讨论并进一步在教学中实施完善。
7、课题研究成果的形成(2016年3月10日——2016年4月20日)
根据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理论与各种类型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与运用,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各科教学模式及相应导学案,形成总结报告,并转化为论文的形式呈现。
六、课题研究成果:
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不懈努力下,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理论成果: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的教学模式。
1、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
新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着眼于知识基础的掌握,着眼于能力的提高,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问题的设定激起学习兴趣,以探究产生共鸣,以争辩掀起高潮,以问题解决实现目标达成。教学的环节设计要做到教法设计与学法涉设计并重。教学环节主要分以下五部分:
第一环节——情景创设,巧妙导入
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恰如其分的导入能迅速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教学内容的情景中,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到探求新知识上来,导入形式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样,但应紧扣本课学习内容,具有启发性和思维价值。
第二环节——互动探究 合作掌握
互动探究、合作掌握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本环节采用版块式教学,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四个版块,做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探究,分析理解教材内容,使学生全面准确透彻的掌握、理解、运用知识,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首先,学生根据教师列出的知识结构查阅课本,自主探究基本的历史知识。教师提出要求,指导自学的方法。限定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或查阅资料或互相交流),积极思考、填写知识结构。期间教师巡回指导,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确定重点讲解的内容及方法,同时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知识或方法上的辅导。
第二步,学生之间就自主探究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相互提问,相互解答。
自主探究结束后,教师在学生自主基础上是否询问学生还有那些不会或不明白的,给学生一个提问的机会,简单的知识点学生相互解答,较难的知识点小组讨论或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充分的去感知历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了解了学情,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的重难点。
第三步,知识的检查、运用阶段。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围绕每一课的重点内容,精心设计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简单的运用情况。
第四步,图说历史。新教材的编写注重图文并重,在每一课都精心选择了很多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图片和地图。教师展示每课中的有重大意义的图片,让学生读图识图,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课文内容,同时也能提高学生阅读历史才略大水平和从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第三环节——构建网络,拓展升华
课堂小结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契机和切入点,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教师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观点,既体现了师生教学相长,又引导学生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做到知古鉴今,从而使学生将刚学习的知识升华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克服了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弊端.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而较好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第四环节——自我检测,巩固提高
本环节主要是知识运用、补偿提高,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习题,本节习题设计既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又灵活多样,实现了寓教于乐,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巩固和掌握了知识.教师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另一方面在学生相互提问的过程中找出他们心目中的重点、难点,从而进行针对性补偿教学,达到最佳教学目的。
第五环节——学以致用,目标达成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在于借鉴,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联系现实,关注未来。既活学活用了本课知识,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积极性。
2、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一: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复习课使学生接触已经学习过知识,学生思想上缺乏新鲜感,因此要通过新的高度设计导入环节,从开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
第二环节——复习温故,夯实基础
由学生自主掌握基础知识,时间应该放给学生。教师主要根据复习目标设计好导思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巩固基础知识,在复习课中,学生看书时间和教师检查时间应该灵活安排,可采用同桌提问和教师提问。第三环节——师生互动,构建网络
在历史复习课中应该让学生获得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疏理知识,它可以使学生对重点内容的认识深刻化,使知识体系进一步条理化,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为下面的知识迁移和深度剖析打下基础。第四环节——归类剖析,提升能力
这是复习课中的培养能力环节,是复习课中的“知新”阶段。这种“现场操作”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合作,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有利于学生学习技能的形成。
第五环节——拓展视野,增强认识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突出历史课的思想教育,可以巧设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表演、辩论等等,这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第六环节——自我检测,巩固提高
在学生“温故知新”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复习的内容和要求,精心设计习题,及时巩固学生的劳动成果,试题的设计要立足学生实际,难度要适中,既要让学生体会到辛苦后成功的喜悦,又要让学生通过做题发现容易出错的问题。
3、讲评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环节—— 考情整体评析
教师投放成绩,客观分析成绩分布和走势及考试中暴露的共性问题;让学生依据成绩,找准自己的位置。引导学生从知识点到能力要求等方面找到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在哪里、有多大。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要补救的内容上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第二环节——自主合作纠错
教师活动投放答案,采集信息。学生活动依据学案,主动纠错。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通过查阅教材或笔记、请教同学或老师、重新再认等方式加以解决。能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发现、提高独立矫正失误能力水平。第三环节——错因归类评析
教师面对综合归纳各题型所暴露的共性问题的共性原因,如前置性知识缺陷、思维失误、易混概念、解题思路走入歧途等,就必须利用错因归类评析的方式确认解决共性问题的规律与方法。对于选择题让学生从分析讲解中明确七种类型及解题技巧的启示,达到触类旁通,以一当十的功效,以提高对题目的变通能力。对于材料题通过辨异求同,层层剖析的方式,活化了知识的多样性,能科学运用史实作出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增强教学效果。如问答题中答非所问现象较严重,或许是审题有误所致,那就需要在审题技巧上加以引导与启发。解题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错因归类评析中能结合具体试题及学生答题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结规律,教给方法,有利于使学生举一反三,掌握日后继续学习的规律性方法。
第四环节——针对补偿提升
教师投放习题,落实纠错,强化巩固。学生感悟方法,主动补偿,消除薄弱。讲评效果的巩固和评估要有科学而又针对性强矫正练习来实现。练的目的在于矫正补偿,题目的设计应针对矫正目标,宁精勿滥,保证质量,真正起到矫正一道题会解一类题的作用。让学生将所获取的新知识、新方法、新观点运用于解题实践,以巩固矫正教学的效果。)
第五环节——个性对话指导
以上四个环节是对学生答题中共性问题的关注点评,但学生情况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教师要在共性点拨的基础上注重个别学生出现的特殊问题,进行个别辅导,避免部分学生出现知识和能力的负积累,确保下一步学习人人都能轻装上阵。
(二)、教师能力得到提高:
经过近两年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及推广运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有了更多的创新和设想。对教材的把握更加娴熟,整合能力提高。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结合本校实际加以灵活运用。并在实践过程中写出了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独立创建课程资源的能力提高。
1、发表的论文有:代会红老师的论文《关注教学过程 提升学科素养》获市级三等奖。2014年《在课堂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以提高教学效果的研究报告》在2014年教育督导调研成果评选中获得县级二等奖。王立田老师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在校本教研中获一等奖。刘明老师的《农村高中历史自主课堂探议》获校本教研一等奖。马福永老师《历史课堂如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获校本教研一等奖
2、教师举行的公开课有:名师课堂评选中代会红老师的《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获县级三等奖。在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效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中荣获二等奖。王金秋做县级高考复习讲座一节。
3、2013年市优质课评选中,代会红、王金秋老师获双优课评选县级二、三等奖。代会红《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获县级三等奖。王金秋获校级说课大赛二等奖。2014年高考成绩进步较快,比同类校成为邦中高考的两大亮点,得到县教研室的认可。
4、在实践中教师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王立田、王金秋老师2013年 3月被评为2013-2014学校级骨干教师。2013年9 月被评为2012-2013学“十大教学优秀班主任”。2013、5荣获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期末考试教学成绩优秀班主任。2014、9荣获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教学成绩优秀教师。王立田老师2014、9 被评为县级优秀班主任。2014年王金秋老师参加265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并获结业证书。
5、在研究过程中,校本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借鉴他校优点,开阔课改思路。
七、遗憾与思考:
自课题开展以来,我始终虚心学习,认真钻研,但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加之自己还有其他的教学任务,缺少研究经验,所以自己的课题研究还存在不少有待完善的地方。
1、课堂教学中,小组互动合作程度不够,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
2、课堂小结这一环节,教师包办过多,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
3、新授课的自主探究环节和复习课的知识重现环节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归纳整合能力不够。
在课改中研究无止境,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教学科研,进一步探索适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断推进课堂改进,争取使本课题的研究有更大的突破,把我校的历史教学教研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钟启泉主编《历史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与创新》 左斌著《历史学习方略》
赵亚夫 主编《发展性教学的主体参与初探》 《现代教育论丛》2000年02期 杨桦《课堂教学实施主体参与的有效途径》《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5 期 肖晓玛 《论主体参与课堂教学》 《韶关学院学报》2004年10期
沈河清 《让学生“动”起来》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07年 03期 王升 张晓静《谈发展性教学主体参与的功效《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07期 薛爱建《着力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水平—主体教育的再思考》年第01期 刘晓鹏《关于教学中主体参与的思考》《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年第05期
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精神的培
养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在前一段时间里,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始终坚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根据课题《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精神的培养》的基础研究方向,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重点,立足本校学生实际,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深入开展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精神的培养的研究和课题实验,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带着一定的兴趣去学习,可以使人全身心的投入进去。学习时精力就会非常集中,并且带有极大的热情,学习的主动性也就能很好的发挥出来。主动参与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还将成为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动力源泉。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呢? 现将前阶段研究课题的研究情况具体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
1、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具备远大的理想,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学习目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并激励学生为实现目标刻苦钻研,不断进取。(1)、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长远目标往往比较大,实现的时间也比较长。如小学毕业时考上重点中学,高中毕业时考上重点大学等都是长远目标。近期目标通常是比较具体,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的目标。如期中、期末考试要达到一个目标。近期目标也可以小到一个单元乃至一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无论长远目标还是短期目标都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2)、目标的高低要因人而异。学生的基础、能力各不相同,各人的目标也应有所不同。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达到同一个目标。对于学习基础好,又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比较稳定的同学,确定较高水准的学习目标,对他们是合适的,能够进一步激发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可是对于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较低的同学,盲目地要求他们过高的学习目标,不但对学习没有帮助,反而会有害处。因为过高的目标,对他们来讲,常常是难以实现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一旦要求有这样的目标,结果往往是失败的打击,反而使他们心灰意冷,对学习成功不再抱有信心,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分析,帮助他们选择一个适当高低的学习目标。一般来说,学习目标是要略高于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和水平,就近期目标而言,这个学期的目标成绩应高于上个学期,并且逐步提升,直至达到理想的高度。学生围绕既定目标,会产生持久的学习数学兴趣,稳定地提高学习成绩。
2、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授课不能用老的模式“一言堂”,只给学生灌输知识,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收器。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生无异议的全盘吸收,不重视启发学生的思维,也不重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是机械式的,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教师和学生之间也缺乏感情的交流,学生就很难对老师和所教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相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力求主动参与。教师授课应采用启发式,教师作导演,让学生扮演主角,应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举手踊跃发言,提出质疑,展开讨论。教师要积极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备课也不能光备课本,还要备学生,估计学生会提出怎样的问题,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知识,3、灵活而科学地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因此,这对老师来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探索,使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创造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1)、导语力求有新意。授课导语很重要,尤其是新授。导语设计要富于变化,力求创新。导语设计精巧,便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自觉不自觉地对所学知识发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渴望得到知识,学习就有了动力,学习也感到轻松、自如,而且也容易学好。良好的开端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2)、问题设计要难易适中。教师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些问题不能一下子要求学生就领悟,要循序渐进。难度大,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教师就得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把一个较难的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学生容易回答。如果一问三不知,还硬要学生回答,就有可能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影响学生情绪。不同难度的问题也应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有些问题还可用讨论的方式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通过比较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予以适当的肯定或鼓励。当一个学生圆满解答了问题,并得到教师肯定时,他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学生体会到自身参与的价值时,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会更大。(3)、积极创造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教学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学生能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活动也是一项积极的思维活动。实践活动比单纯学理论知识更感兴趣。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上黑板,走上讲台,或到野外实习、考察。
第三篇:学科情景式教学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学科情景式教学实践研究报告
漫川中学 海广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由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在教学中永远居于主导和中心地位,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任务是接受知识,形成认知结构。《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知识”。那么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如今,学生的知识构建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建构获得的。而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好像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于是逢课必是从情境引入,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本末倒置,导致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甚至干扰和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引发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作为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创设情境,给课堂带了积极的影响。情境作为课堂知识的载体,本身就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然而对情境的创设不乏有教师对它非理性的热捧。我们要正确认识情境创设对教学内容、学生发展等带来的影响,合理创设有效的情境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面对丰富的新课程资源,更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从而搭建知识桥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本课题的研究,是以《课程标准》的理念作为指导,以改革课堂教学无效提问现状为“突破口”。
2、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同时结合课题研究的实践来研究,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一边研究一边提高理论水平,一边实践一边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总结。
3、个人和群体相结合。个人的经验教训与群体的优劣互照,取长补短,课题组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协作,充分调动学习与研究的积极性。
4、讲究自主性。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学习自主权教给学生
四、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作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理论根基的建构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凸现的一种理论思潮,它对世界范围内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核心观点是知识的建构。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的。因此,学习是在一定情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合作活动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基本要素。其中,情景: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进行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景的创设问题,并把情景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贯穿学习过程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必须通过会话,来商讨怎样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他们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实际上就是学生对当前所学内容建立的认知结构。
其中特别是情景创设,被看作是在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教师要主动创设与生产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教学情景,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或顺应当前所学知识,从而赋予它们新的意义。而传统的课堂讲授,由于不能提供生动的、丰富的实际情境,而使学习者难于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2、素质教育理论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素质教育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教育;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思想对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教学过程的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归纳起来,素质教育的学科教学应包括如下几个基本要素:
①对象要素--面向全体学生教学;
②目标要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③关系要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教学民主,师生平等合作和多边互动;
④过程要素--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态势和畅通、及时的反馈渠道;
⑤方法要素--突出智力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的培养,强调思维的启发、知识技能的内化、能力与素质的转化;
⑥环境要素--营造一个和谐、愉悦、共振的教学氛围。以上这些是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素质教学的基本要素,是我们进行《教学过程中情景创设的策略研究》的重要的理论依据。
3、现代教学论认为: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先由课题组成员对问题 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准备。再在课堂中具体实施,并由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探讨,依托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去审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将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2、经验总结法:该方法要求我们根据研究所提供的材料, 分析学生提问能力的现状,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从活动开展的大量实践中,发掘和总结科学有效的方法,及时推广。
3、个案研究法: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抽取部分典型学生作为个案,将课题实施前后个案的情况进行比较。
4、调查法:用该方法来弥补经验总结法的不足。为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调查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5、文献研究法:课题组广泛收集关于建构主义理论、新课程理念、认识心理学、以及教学模式等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资料,经过甄别筛选后推荐给全校教师共同学习。
6、比较研究法:通过不同个体比较与其他学校比较,找出影响课堂实效的关键,把问题显性化。
六、课题研究过程
这两年的课题研究,回顾起来分五个时段:
1、课题申报批准立项阶段(2015.05—2015.06):选题,申报,批准立项。2015年5月,我校申报的省级课题《学科情景式教学实践研究》,有幸被陕西省教育学会学术委员批准立项。
2、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5.06—2015.08):成立课题组,开题动员,针对课题探讨现有背景、已有理论依据、要解决的问题和主体任务、成员分工,形成初步计划,撰写开题报告,做好课题研究启动工作。
3、课题研究具体实施阶段(2015.09—2016.05):以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搞好资料的收集、分类、整理工作,撰写阶段性报告和交流材料,形成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4、课题成果验证、反思、阶段(2016.06-2016.8):对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汇总、验证,反思评价,经实践验证可行后撰写阶段性报告。
5、成果推广及结题阶段(2016.09-201.11):对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试点推广后逐步扩大推广范围。撰写研究总报告,申请结题。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年来,在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课题组成员扎实工作,积极研讨,实验立足于课堂,探求情境教学的有效策略。开展课题以来,主要取得了如下一些成果:
(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前题,因此,课前课题组成员都要和备课组讨论,创设生动有趣且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其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如:我创设直观情境、问题情境、想象情境等多种情境激趣;运用多媒体教学,自制教具学具教学;把学生分组做实验、做游戏培养其操作能力;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等。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
(二)、研究了教学过程中情景创设的策略。
1、情景创设研究的基本原则:
①、启法性原则
教学情境应是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发展学生的认知策略和水平,从而促进学习目标的完成,所以在课堂上所创设的问题情境都应考虑到对学生启发性,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②、一致性原则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始终要围绕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问题情境必须从学生出发,适合学生心理,注意学生原有知识水平,要从课本内容出发,恰当地组织素材,切不可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
③、灵活性原则
我们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知识的生成过程也应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所不能预料的,因此可能在我们教师预设的情境之外还有无法预料的动态生成的问题情境,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对动态生成的教学问题情境来把握这种问题情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④、科学性原则
在情境的创设中,所创设的情境应要规范,不能发生与科学知识相悖的知识问题情境,教师的语言叙述也应采用相当规范的语言,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我们从课堂导入、概念形成、思路形成等多个重要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景创新研究,力争给出一些模式、思路和具体的经典实例,并上升到理论予以分析、探讨。
模式
一、课堂导入的情景创设
A、创设情景的目的: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课堂,为之后的教学服务。B、形式:可设问、反问,可设置悬念,可讲故事等,也可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展示图片、动画、语音、放映小电影等。
C、要求:
①、情景创设要符合客观事实。
②、情景创设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要针对课堂内容设计,有的放矢。
③、要控制时长。一堂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如果要花太多的时间来设置情景,就会影响到其它环节的时间,达不到应有的课堂效果。
④、要让学生有新鲜感。要简练、精致,要经常变换形式,不拘一格,给学生以新鲜感。
⑤、要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设置情景。
⑥、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以“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为原则,以学生身边熟知的感性事物为媒介,从化学造福人类的角度来创设问题情景。
⑦、要创设能诱发新问题的情景,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模式
二、概念形成的情景创设
A、情景创设的目的:为学生创设具体直观的认知环境,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形成产生感性认识并能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B、形式:一般是采用“过程”教学的形式,通过对过程的再现让学生参与研究、探讨这一概念的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这一概念产生的过程,并最终建立这一概念。
C、要求:
①、过程要有趣味性。
②、过程要有科学性
③、过程要严密,要有针对性
④、由于是课堂重要的内容,概念形成时的情景创设时间可以根据要求来安排,不一定要受时长的限制,当然,太长还是不行的。
模式
三、思路形成的情景创设
A、创设情景的目的:吸引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B、形式:由于思路的形成是学习中更高一级层次的目的,因此形成思路的方式往往是通过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具体的实例或例题来实现的。
C、要求: ①、要有针对性 ②、要有全面性
③、要有清晰的思路方式 ④、要能形成清晰的思路
⑤、要有趣味和吸引力
八、教学情境创设的主要问题
在研究中我通过活动反思,归纳出以下几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教学的问题情境是否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否能发展学生的认知策略和水平,从而促进学习目标的完成。
2.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否应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教学问题情境是否从学生出发,从课本内容出发,是否适当的利用课本素材。
3.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要规范,不能发生与科学知识相悖的知识问题情境,教师的语言叙述也应采用相当规范的语言,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4.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有些是我们在备课时所不能预料的,因此可能在我们教师预设的问题情境之外,出现突发的、无法预料的问题情境,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来解决突发的教学问题情境。
九、研究结论
通过的课题研究,我们认为取得了预期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得到了很多相关材料,验证了所有的研究假设。
十、反思体会
1、课题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尤其是本课题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是绣花枕头。
2、课题研究要围绕教育教学来做。
3、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随时有可能出现新情况,发现新问题,要求我们要不断的调整研究计划,使研究达到最佳。
4、对学法的研究还不够,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讨,对多种教学模式的整合还要继续研究。
教无止境、学无止境。虽然该课题要结题了,但对以学科情景教学研究也只是另一个开始。因为教无止境、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教学对象在变,教学条件在变,教学智慧也在增进。对教学效果的追求就像一个汩汩而流的永不停歇的泉眼,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轻装上阵,继续踏入下一阶段的旅程 附: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丁国英.走出情境创设的“沼泽地”[J].教学月刊社,2007
3、田慧生.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时代特征与意义》
4、杨蕙芝.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无锡教研网
第四篇:浅谈乡村中学数学教学变式训练结题报告
《山区初中数学变式训练教学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曲江中学:陈松艳
一、研究问题的表述
《山区初中数学变式训练教学策略研究》,主要研究山区初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研究山区初中数学的教法发现不足和缺憾,然后着力通过数学变式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来加以克服,观察克服的程度,再加以改进,总结经验,试图发现一种科学的教学体系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研究山区初中数学教学:不同的课型该用哪种模式体现“变式教学”的精神。既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又要满足学生个性差异,变式教学,变式设计适合不同学生的练习和作业,又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问题的提出
1、对当前山区教育形式和“变式教育”的认识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所以现代教育过程中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个性的独创性教育显得十分重要。教育者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同样的学习机会,也要帮助每一位学生充分发展。究其核心就是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运用各种方法、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创造学习。“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和记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是需要在学生形成初步知识和技能后加以应用的实践训练,即解题。以其来加深和巩固已获知识,那么怎样的问题训练可以既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而又不重蹈“题海”呢?“变式教学”是很好的载体,符合时代的要求。有效教学追求的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能够把所学的知识积极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数学课堂的“变式教学”,既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概念系统)、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又能深刻体会数学思想的核心作用,提高数学能力。“变式教学”围绕一两道数学问题中所需反映的数学实质进行一系列的问题变化,使学生得以掌握与提高,是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灵活转换、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培养创新能力的有益途径之一。
2、对山区教学现状的考虑
从山区初中数学现状来看,“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仍是主导模式,基本上是 “狂轰乱炸”的“题海”战术“淹没”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过程,这种“重复低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丧失”了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变的狭窄,对所学知识往往只注重数学表象,而忽视了数学知识的核心——数学思想。这些促使我们思考:实施怎样的数学课堂教学,既能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概念系统)、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又能深刻体会数学思想的核心作用,提高数学能力呢?
为此,我们提出“尝试变式教育,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希望探索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的策略及机制,促进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主要是研究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探讨如何通过教师合理安排变式教学,呈现数学教学的本质内涵,达到学生高效的学习目的,逐步探索提高初中数学教与学的有效程度的途径与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
1、研究学生:着力通过数学变式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来加以克服,试图发现一种科学的教学体系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2、研究教法:给出不同条件时如何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能以不变应万变,把握数学知识的核心部分,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研究教学:不同的课型该用哪种模式体现“变式教学”的精神。
五、研究的难点
1、通过变式教学,对数学问题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讨论和思考,帮助学生打通关节,建构有价值的变式探索研究,展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使所有知识点融会贯通,使思维在所学知识中游刃有余、顺畅飞翔。
2、通过变式教学,解决如何优化学生思维素质的问题,以及如何使学生贯通教学思想的问题。
3、通过变式教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对象的本质属性以及建立学习对象与已有知识的内在合理联系。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是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反思、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全面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真正达到“轻负高质”。
六、国内国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
关于变式教学,国内外专家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表了许多相关文章,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些专著关于变式教学的研究
1、由青浦县数学教改实验小组主编的《学会教学》一书中,顾泠沅教授对变式教学有了探讨和研究,他当时提出的“概念变式”、“空间变式”、“背景变式”、“变异维度”等有关变式教学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很好的联系实际教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变式教学的模式和理论依据,能够很好的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曹才翰先生总结青浦经验时曾说:变式教学摆脱了“教师示范例题、学生模仿例题”的模式,给开发教学提供了条件。
2、刘长春、张文娣在《中学数学变式教学与能力培养》一书中系统地介绍了数学变式教学的教学原则、基本内容和理论指导,详细地论述了数学变式的方法以及数学变式的途径,并分别给出了概念课、定理课、习题课、复习课以及评价课的教学模式。
3、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对变式教学也有过很多的探讨和研究。
(二)一些期刊关于变式教学的研究
钟海平在“中学教学参考”中发表《搭建变式教学平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该文章以实际教学中的案例为载体,采用分类的方法对变式教学的做法及其在学生思维的培养方面进行阐述。
陈迪军在“数学通报”上发表《变式教学诱发一题多解》,该文通过对变式题的探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思维,锻炼了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通过变式题目的练习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加强各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作用。
聂文喜在“数学通报”中发表《一道课本习题的变式教学》,该文以一道课本习题变式为例进行点评,旨在以此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就题论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题目的内在含义,使学生认识到教材的重要性,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
鲍建生、黄荣金、易凌峰、顾泠沅在《变式教学研究》一文中从变式教学的角度,根据以往关于变式教学的理论,又根据学习对象的两重性,将数学变式分为概念变式和过程变式。
(三)一些学位论文关于变式教学的研究
陶贵斌在《数学变式题教学的实验与探究》一文中提到,中国的数学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对“变式题教学”的理论研究较少,甚至还存在一些模糊和错误的理论认识。他在此文中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系统的对“变式题教学”进行剖析和反思,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变式”的内涵特征、“变式题及变式题教学”的内涵及特征作了充分的补充,给出“变式题教学”的案例,概括了“变式题”的构造方法及教学功能,又从实践的层面提出了“变式题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聂必凯在《数学变式教学的探索性研究》中系统的研究了已有变式教学的论述之后,又主要从基本图形的变式、导入情景的变式、教学事例的变式、教学活动的变式、外部表征的变式五个方面研究了过程性变式教学的实施形式与意义。
众所周知,西方学者比较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变式教学的研究也不例外,他们提出许多理论,其中比较典型的有“马登理论”与“脚手架”理论。
七、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众所周知,针对农村初中学生,数学的学习存在很多的不足,学习质量与城区学生存在差距,在农村初中,大多重视分数,放松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数学的实际应用方面落后于发达地区的学生,为加强农村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先、现选取变式练习为课题入手进行研究,希望找到好的学习方法。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压迫,“掐头去尾抓中断”的“题海战术”严重困扰着我国的中学教学,导致好多学生讨厌数学,是限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主要根源。综上所述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变换习题形式有以下意义:
1、“一题多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过对例题的灵活变化,引导学生灵活多变,触类旁通,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能很好的提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能很好的变化出新颖的问题。让学生在变化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2、“一题多解”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每个人一开始就能做得特别好的,这种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实现还需要在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慢慢的改进。所以在习题中能很好变化解法,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创新。
3、“一法多用”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现阶段的数学教学仍然是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教师举例讲解,学生模仿练习,然后学生课后独立完成作业的传统教学方法。这样往往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师生容易走人“题海战术”的误区,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综上所述,对该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有较好的理论、实际意义的。
八、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
1、此课题的研究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2、本课题组成员都达到了本科学历,并且许多成员从教多年,具有丰富的经验,课题组成员年龄结构合理,平均年龄较年轻,有充沛的精力完成课题研究。
3、我校这么多年宝贵的成功经验和良好的校风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切实可行办法。
4、课题参与成员分布教育教学的各个层次并且有5位班主任,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稳定和不同层次的实验对象,有利于实验工作的开展和课题的顺利完成。
九、课题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我校教师编制紧张,研究时间受限,任务重。本课题组成员会进一步做好协调工作绝不影响课题研究的进度。
2、由于我校图书室藏书有限,资料搜集不全面及时,届时我们课题组会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各种渠道解决这一问题。
十、课题研究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课题组成员的总体研究水平
课题负责人陈松艳: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有扎实的数学基本功,多年来教学成绩显著;有多篇论文在省、州、县级评审中获奖或发表,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研究能力,能组织和承担此课题的研究。
沈文龙,专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朱仟任、刘海飞、李婷婷、何自钿、阿新明、卢志伟,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王怡景、宋宣飞,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课题组成员中基本上都是校级数学骨干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多年来教学成绩显著,有多篇论文在省、州、县评审中获奖或发表,有较强的研究能力。
十一、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步骤
1、研究方法:调查法、比较分析法、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2、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
2015年3月 ——2015年5月。学习有关文献,设计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撰写开题论证报告。
(2)实施阶段
2015年6月 ——2015年7月,集数学学科组的力量研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探讨“变式训练教学法”在数学学科中将如何开展和运用,才能真正变数学课堂为高效课堂;调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课堂学习效率。2015年8月 ——2015年11月,具体分块实施课题方案,撰写实验性报告和阶段总结报告,摄制课堂实录,收集相关资料。
2015年12月——2016年2月,分析课题实施情况,完善课题实施方案。2016年3月——2016年9月,继续分块实施课题方案,撰写实验性报告和阶段性报告,摄制课堂实录,收集相关资料。
(3)总结阶段
2016年10月——2016年12月,进行资料整理和数据处理,汇编教学论文,制作课堂实录光盘,收集课件,撰写本课题结题报告,课题结题。
十二、课题组成员分工
1、课题组由组长陈松艳负责,主要统筹课题研究与实施工作,包括组织策划、制定课题实施计划和实施过程,开题论证报告,阶段性课题研究报告,结题报告等。
2、着力通过数学变式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来加以克服,试图发现一种科学的教学体系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由王怡景、宋宣飞、李婷婷负责。
3、给出不同条件时如何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能以不变应万变,把握数学知识的核心部分,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由陈松艳、刘海飞、沈文龙、朱仟任负责。
4、不同的课型该用哪种模式体现“变式教学”的精神。由沈文龙、陈松艳、刘海飞、李婷婷等负责。
5、何自钿、卢志伟、阿新明负责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包括公开课、课堂教学实录、课件制作等。
5、课题组各成员负责各自教学班级的教学,课件的制作,相关资料的汇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
十三、课题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本年课题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按照课题研究方案,既要全面关注课题研究内容,又要抓住重点,逐步推进。以科学研究方法为指导,重视课题的过程管理,提高研究工作的绩效,为课题中期评估和圆满结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目标
以“变式教学”为研究平台,全面贯切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和潜力,激发学生潜能多元化发展,让全体学生都能最终成为对全社会有用的人。
研究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是如何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种资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创设数学变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从而得到提高数学课堂教育效益的目的,增加数学实践的本领的同时而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在严格控制学生活动总量,减轻学习负担的前提下,使全体学生数学素质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数学基本知识、基本能力有所提高。
(三)研究的重点
1、研究学生:着力通过数学变式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来加以克服,试图发现一种科学的教学体系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2、研究教法:给出不同条件时如何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能以不变应万变,把握数学知识的核心部分,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研究教学:不同的课型该用哪种模式体现“变式教学”的精神。
(四)研究的难点
1、通过变式教学,对数学问题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讨论和思考,帮助学生打通关节,建构有价值的变式探索研究,展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使所有知识点融会贯通,使思维在所学知识中游刃有余、顺畅飞翔。
2、通过变式教学,解决如何优化学生思维素质的问题,以及如何使学生贯通教学思想的问题。
3、通过变式教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对象的本质属性以及建立学习对象与已有知识的内在合理联系。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是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反思、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全面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真正达到“轻负高质”。
(五)研究原则
本课题研究所遵循的原则是:主体性、发展性、系统性、创新性、开放性、优化性、民主平等性、问题探究等原则。
1、主体性原则:在实施课题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要在他们自己的学习实践中实现。
2、发展性原则: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其发展过程中,其心理、生理、知识、能力、经验都处于发展中,尚不成熟。这种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知水平的发展。二是人格的发展。也就是说,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既要学会学习,也要学会做人。二者相得益彰,和谐统一。
3、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指在课题研究时,要以整体的观点来分析、解决问题,要切实把握好具体每个环节,处理好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4、创新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锐意进取,勇于开拓。敢于冲破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樊篱。用新异的教学方式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以下三点;一是选择多种结论的问题,否则学生思维容易限于绝地。二是开导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精确性,尤其要在变通性上下工夫。三是要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假设,对一个问题的合理假设越多,其创新能力就越大。
5、开放性原则:变式教学过程是个开放的教学空间;一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心态是开放的;二是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三是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训练;四是教学方法不能满足于课本、权威教案等。
6、优化性原则。优化性原则指的是在研究中,要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即尽可能地减少各种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教学效益。
7、民主平等性原则:强调教育过程要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民主氛围,强调平等,如,师生关系,教学环境、生生关系等。
8、问题探究原则:在课堂中教师要以教材为凭借,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新知。“变式教学”强调变换条件,不断地提出-新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旧知,获得新智、训练思维。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强调发挥团队精神。
(六)实施措施
1、学习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明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提高教师积极参与的热情。
2、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课改培训,提高运用变式教学的能力。
3、每月进行一次业务学习。
4、每月举行一次又针对性的课题研讨活动,做到定内容、定时间、定地点,有记录。
5、走出去,请进来,通过参与科研培训,聆听专家指导,提高教师科研素养和研究水平。
6、根据本阶段研究重点,每个课题组老师从小处入手确立本阶段的研究内容,认真积累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总结。
7、每位实验教师每学期承担一堂课题“研讨课”(或在规定时间完成教学方案设计),撰写与课题相关的论文。
十四、研究成果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本课题组成员推出多节校镇级公开课,多次组织说课、听课、评课等活动,重点研究了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变式训练的途径,推动了我校的数学教学工作。
1、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数节公开课和多次的说课、评课等活动,带动了全校数学教学的研讨气氛。课题的研究方向及研究成果受到了数学组其他教师的好评以及学校领导的肯定。掀起了在全校推广变式训练教学的热潮,有效地促进了本课题组老师的专业水平的提升,引起了全校各科对变式训练的重视,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如何实施变式训练由蒋海珠老师撰写成论文,在数学组均达成共识。
2、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变式训练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把知识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深入挖掘、思考,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探索性,打破了思维的定向性,让学生在变式训练中领悟到知识点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变化,灵活掌握,把数学学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
3、师生的关系在转变。
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学会了反思,一是重新认识学生和自己一方面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努力实现自身角色转换。不仅仅当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二是重新认识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建立起积极参与共同发展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老师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认识有了明显增强,大家都在关注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开始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三是重新认识教学过程,努力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注意引导学生和质疑、探究。四是重新认识课堂,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关爱、宽容每一个学生,教师把民主带进课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把探索带进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把合作带进课堂,促进学生思维和合作创新,教师把成功带进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课堂教学中经常听到“谁想说?”“谁愿意说?”“谁还想说?”“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等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4、本次课题实验不但改变了教与学,同时也逐步让家长感受到新评价带来的新气息和变化,改变了家长过去对子女“好不好,看成绩”的思想。在成长记录的评价中,那些充满鼓励性的话语和期待,已逐渐注意对子女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共同促进子女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每周都要将自己的“成长记录”向家长介绍,让家长“参观”,使家长更清楚地了解到子女在校的各种情况,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5、培养了一支适应课改的教师队伍。
我们数学组彻底各位老师勇于开拓,积极探索,在课题研究实践中不断成长,各位青年教师多次承担镇级公开课,均受到各级领导的一致赞评。并且我课题组杨学民和张凌云的论文分别获得区级一、二等奖,其他课题组成员也把的心得撰写成了论文.对我们的今后教学起到了积累作用。
四、思考与困惑
我们已经看到了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我们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下一代,促进他们更健康、活泼地发展。同时也是为了每个教师的发展,每个教育者的发展。我们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既要注意实现我们的理想目标、现代理念,也要考虑到先进观念与现实的合理融合。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开展有效地数学教学,让学生健康持续发展下去,真正在学数学过程中既得到知识,又受到启发教育,成为合格的初中生。
第五篇:愉快教学结题报告
《“快乐数学教学”的探究》课题结题报告
我们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放在重要地位,我们坚持“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相结合,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在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进行研究工作,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积极探索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优化课堂模式,改进科研方法,促进教师的教与学,促进学生的学与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现将《“快乐数学教学”的探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学习是孩子生活的主旋律,70%的学生快乐与否与学习直接相关。学生压力也绝大部分来自学习,这一点在小学儿童身上尤为突出。在高呼“减负增效”的今天,在学校教育饱受非议和指责的今天,我们是否问过学生,今天的数学课,你快乐吗?有人说,孩子的笑脸是学校最灿烂的阳光,但是,那“美丽的阳光”又有多少属于我们数学课堂呢?
针对当今小学数学课堂高耗低效的现状,学生学得痛苦,老师教得疲惫的现象,我们提出本课题,旨在解决学生的对数学的抵触情绪问题,让数学的自身魅力去吸引学生,进而探索出一条适应于小学生发展的教学新路,探索快乐的数学课堂教与学的策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影响研究; 纵观当前小学课堂教学教师的语言评价现状,总体上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赞美多而滥,却没有真正触及学生心灵;二是批评过于苛刻,大大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我们目前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把握好评价的度,努力寻求积极评价和消极评价的平衡点,化消极评价为积极评价,让课堂教学真正发挥它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生命发展。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学习了大量有关数学教师评价语言、评价策略的文章,教师们基本能把握评价的“度”,兼顾学生的情感和实际,做到不泛滥、不夸大、不贬损,能比较真实、公正的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能激励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2、快乐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
结合小学数学教材,发现有很多教材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究和开发,如每册数学书中都有“实践性课程”,如,一年级的“丰收的果园”,“小小商店”,]二年级的“量一量”,“有趣的七巧板”,等,„„,这些课程教材都只提供了主题图,原先教师们都只是草草的讲一讲,过一过,还是比较重视计算等教学内容。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起这部分“特殊”的内容,愿意在这部分内容上下苦工,动脑筋.3、游戏教学激励策略的实践与研究;
数学游戏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学生发现数学乐趣的窗口,是带领孩子走向数学教学殿堂的途径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研究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在课堂上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势在必行。我们在低年级的课堂中大力开展游戏教学,挖掘游戏教学的可行课程,并积极学习有关游戏教学理论,运用到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我们设计了数学游戏课,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积极享受数学游戏的无穷魅力和快乐元素。
4、“快乐游戏、快乐学习、快乐运用”快乐数学教学实验系列研究。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实验研究: 实验一:“快乐游戏”,上学生喜欢的数学课——快乐课堂教学实验。
实验二:“快乐学习”,让快乐成为一个宗旨——快乐语言教学实验。
实验三:“快乐运用”,让学生乐于运用,在运用中提升自我,在运用中快乐自我——快乐作业教学实验.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边教学边研究,在研究中发现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保证研究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2.观察法:观察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现状。
3.调查法: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目前小学数学课堂的感受和内心理想课堂的勾画。
4.比较法:设立试验班和对照班,比较学生数学兴趣、素养的提高程度。
5.实验法:在实验班采用实验法,以验证游戏教学、数学活动等产生的效果。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准备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2月)
(二)初步研究阶段(2010年3月—2011年2月)
(四)总结阶段(2012年7月—2013年3月)完成研究资料的整理,写出课题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成果。
五、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教师方面。
(1)教师的科研意识得到加强,科研能力得到提高。(2)课堂教学方法发生明显变化,减负增效的理念得到确立。(3)教师处理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4)学会反思,懂得总结
(二)学生方面。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方法,变“学会”为“会学”.六、课题研究的结论
我们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借助于对具体课例的剖析研讨来认识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意义,我们从课题、教材、教法、教师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本学校教师、学生均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大家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是采用了行动研究法,立足校本的研究,深刻体会到研究对课堂教学的作用,从研究中体会到好处,不少老师养成了研究的习惯,极大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
七、研究中困惑
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惑:
1、教师理论支撑力度不够,归纳总结能力不强,课题实验工作开展和反思广度不够,对实验研究过程中经验难以提升。
2、教师视野不够开阔,学习、观摩、交流先进而优秀的机会比较少,缺乏专业引领的教师和优秀教师少。
八、今后的工作设想:
1、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挖掘计算教学等课型的“快乐教学”模式。
3、谋求最优教学反馈
201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