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感觉这是一本阅读指南,介绍了阅读的方法、技巧,阅读所应具备的广阔视野。整理一下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也算是再次回顾这本书。
在这本书的一开始,作者就在强调这样一个观点:“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通过主动的阅读,通过在阅读中投入心思去不断的思考,这样的阅读才会收效越大。阅读的目标,是为了获得资讯,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书中有这么一段,说真正的阅读,是“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为止”。这是读书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最终的目标。只有更清楚的理解,才可以让自己获得“全新的或更高层次的启发”,收获我们自己想要的。“阅读就是学习”,不但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还要用来进行自我发现。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要读懂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还要懂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阅读不是在听作者唱独角戏,我们更需要把它当作一种与作者的对话,通过对话,更多的挖掘作者的思路与思想,从而获取一种阅读之外的东西。
作者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四个层次是依次渐进的,但又是建立在前一种层次的基础上的。通过基础阅读,获取一本书的内容;通过检视阅读,获取一本书的架构和主题;通过分析阅读,更深层次的咀嚼和消化一本书;通过主题阅读,对同一主题的数本书进行整体的分析与研究。
检视阅读,是系统的进行略读,粗浅的明白书中所表达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阅读的速度,不能一味求快,而应该依照读物的性质和复杂程度,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尽可能的避免在阅读中出现停留或倒退。通过检视阅读,我们需要从基本架构上读出作者的整体思路,但不要企图了解作者每一句话或每一个字句的深层次含义。“粗浅的阅读。是阅读者想要了解全书内容的第一个必要步骤”。
在阅读的过程中,作为读者我们要学会向提问,在这本书的第五章中,作者列距了一个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无论我们读什么书,这几个问题都是有意义的。同样在这一部分,作者也给了我们教了几种阅读时做笔记的方法,以及三种做笔记的形式,这些都可以用在我们日常的阅读中。
分析阅读,是阅读的第三阶段,也是阅读单独一本书的最高阶段。在这个阶段的阅读中,首先要对我们所阅读的书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位和分类。只有明白了这本书的分类,才可以帮助我们较好的完成下面的阅读。在这一阶段中,我们不仅要满足知道作者在讲什么,还要能够将作者所表达的内容清楚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我们要能够对整本书进行拆解,拟出这本书的大纲,并能够用自己的内容对大纲进行适当的充实。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就能够很好的掌握作者的思路,明白作者的条理。这个过程是艰难而复杂的,但通过这样的过程,我们能够更好的更透彻的理解这本书。在这一部分,作者讲到了一本书的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对这一关系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在成为一个“好读者”的同时,也为我们能够成为一名“好作者”打下一个基础。
在分析阅读的讲解部分,作者总共列举了他对于分析阅读理解的十五条规则,这些规则在全书的第十一章有一个小的汇总,并对这十五条规则的联系进行了讲解。这十五条规则之间,循序渐进,不断深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全书。但如何更好的把这十五条融入我们的常规阅读中,这还需要我们慢慢的在后续的阅读中去理解、去体会。
在第十二章辅助阅读部分,作者总结了他对于几种外在辅助阅读的认识和理解。在他看来,我们的阅读,应该尽可能的保证独立阅读,排除他人的评论对我们的理解造成影响。尽可能的少利用导读和摘要,或者在完成独立阅读之后再进行对辅助材料的阅读。
第三篇中,作者列举了多种类型图书的阅读方法,包括对实用型图书、想象文学、故事
戏剧与诗、历史书、科学与数学、哲学以及社会科学等的阅读方法的总结和概括。通过作者清晰的描述,我们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阅读,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质量。
在全书的最后一章,作者谈到了自己对阅读的理解和认识。在他看来,我们需要不断的阅读,但不是任何书或文章都要读,我们要读那些能够提升我们阅读能力的书,“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通过这样的阅读,才能够增进阅读的技巧,从而提高自己。
如果说每本书都是一条幽黑的通道,通向一个神奇的地方,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便是寻宝指南,使我们顺利抵达,满载而归,不至于迷失途中。它教会人们避免在书山中毫无头绪地乱转、走弯路,尽可能减少读书时的迷思困扰,更好更快地感受到读书的愉悦。它时刻提醒人们,要做一个主动的读者。阅读不仅是消遣、获取信息,而是挑战自己,让心灵丰富、成长的过程。相信正如书中所说的一样,久而久之,坚持下去,读书便会成为一种习惯、一门艺术!很喜欢这书!
第二篇:《一本书》读后感
我在无意中看见了掉落在角落的纸页,被皮筋捆成一摞,有字典一般厚,一本书的读后感。我把这一摞纸页小心翼翼地拿出来,然后如饥似渴地开始在这些纸页上咬文嚼字,纸张很薄,有点类似于那种纸钱,早已泛黄,爸爸恰好从书房出来,看见了我正在看这一摞纸,就说:“孩子,你不知道吧。这是我一个作家朋友的手稿,看看或许对你有益,但是对我来说是毫无用处了。”我低头看看这份手稿,充满了疑虑,于是我带着好奇一口气读完了手稿。
这是看似像是讲述宇宙的猜想并且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其实与其说是一篇精彩的百科知识,不如说是一部杂文,我从作家的语言中读出他并非是想要讲述宇宙,而是要通过宇宙去说明旧社会的封闭与现实生活的低贱。爸爸说:“这份手稿叫《普林(作家朋友的名字)猜想》。”由此看得出,这位热爱写作的人是个想象力十分丰富的先生。
不多说废话,我来谈谈这份手稿。我最喜欢里面的人物,被普林先生描绘得有血有肉,我喜欢柯丽丽,她虽然自尊心很强,但是她拥有探索精神。我们就应该像柯丽丽学习,什么事情都要钻研到底,不可以放弃。就像大海里的礁石一样,无论海浪有多么大,都会坚持地站在那里。我佩服阿斯达教授的智慧,他研究出了宝藏的根源还挖掘了海底的资源,和他的小组成员去宇宙探索,与外星人交流,使我不得不佩服他的智慧。是啊我们面对困难如果想要迎刃而解就得有智慧,想要有智慧就得多观察多思考。
读完了这本书,思绪连篇……
第三篇: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为了拓展我们的视野、教会我们怎样好好地阅读一本书,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知识素养,我们集体就《如何阅读一本书》进行了学习研究。阅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说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希望我们能用心的去看,从中学会一些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能够使我们在平常的阅读中专心一点、速度提高一点,而且还要在速度快的基础上要有一定的质量,要理解他到底是在给我们讲些什么,但是正如我开篇说的那样,当我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那确实引不起我多大的兴趣,不仅如此,反而觉得是枯燥乏味。因为我觉得这里面写得太死板了,一看就是那种叫人很快入睡的书,不过,随着阅读的深入,没想到的是,我不仅把它给看完了,而且还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很值得人回味,最重要的是,从这本书里我了解到了许多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方法,是我增加了许多见识于不同的观念。通过阅读和分析,认识到正像作者看待的那样,每本书都像一个人,美丽的封面之下都有着一套自己的骨架,肌肉包裹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盛装而来,而作为读者的我们,需要有一双犀利的透视眼,看到盛装下的骨架,这是了解一本书、掌握其内涵的基础。
本书第一章的第一句话就说“这是一本为阅读的人,或是想要成为阅读的人而写的书。尤其是想要阅读书的人。说得更具体一点,这本书就是为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作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他这首先就让我们了解到本书是为何而写的,让我们为能够进一步的阅读打下一个基础。本书中提到阅读的规则就是:努力越多,效果越好。阅读,就像是非辅助性的自我发现学习。而且阅读应该分层次而阅读,阅读共分为四层——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主要讲解针对一本好书我们该怎样阅读,讲求的是利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达到阅读的目的,展开来说吧,阅读的目的就是提升心智的活力和成长,就此呢,作者作了很深刻的讲解:“如果我们没有内在的生命力量,我们的智力、品德和心灵就会停止成长。当我们停止成长时,也就迈向了死亡。”
如果说每本书都是一条幽黑的通道,通向一个神奇的地方,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便是寻宝指南,使你顺利抵达,满载而归,不至于迷失途中。它时刻提醒人们,要做一个主动的读者。就像棒球比赛中的捕手,尽可能接住投手投来的任何球,捕捉作者传递过来的每一个讯息。至此,读书才成为一种有意义的智力游戏,成为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这是本工具书,在指导人们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中,亦贯穿着作者关于读书的理念。
希望藉由吸收《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技巧,大家都能够自在的徜徉在阅读的殿堂里,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利用让自己的心智与生命时时有所启发、领悟,当一个快乐的阅读人。
第四篇:一本书读后感800字
一本书读后感800字
暑假在家闲来无事,就把以前在上学买的书整理一下,发现有好多书自己竟然没有好好的读完,都是听老师说要看什么书自己去买来了,结果随便翻几页就扔在那里。心里实在有点过意不去,就决定在这个假期里好好弥补一下。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
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我思故我在” 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
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心里面想的还有很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在图书馆里,我无意中发现了一本很薄的书,名字叫《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我拿起这本书时,我没有想到这么薄的一本书会对我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使我感触很深,我觉得这本书的形式和内容都很出色。
美国的五十年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二战的阴云尚未散去,冷战硝烟又起。一方面科技发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大背景下,过着混混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现了,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抽烟酗酒,不求上进,但是,他还不至于沦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为在他心底,一直还存有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度,这个时代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50年代的美国确实有些相象。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很多人开始迷茫,消沉,他们逐渐遗忘自己的理想,没有了最初的热情,开始向往平庸。酒吧、卡拉OK、棋牌室开始人流如潮,网吧、游戏机房中学生不断,所谓新新人类疯狂地迷恋上了摇头丸、K粉等毒品„„
天啊!我们是一群生活在新时代的新生力量,自然已经习惯了困惑和烦恼,但是我们应该集中精神看准我们的前方,我们的路,我们应该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从小我们就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想当科学家、医生、护士、老师„„假如霍尔顿没有他纯洁的理想,那他就会堕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让他活下来。难道我们年轻人就该让生活变得如此混沌?是的,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灯,它带着人走向未来,走向光明,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纵然生活让我们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过是暂时的,不就都会过去,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会更美好!把握好自己的生活吧!
第五篇:《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初步了解了《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由美国著名作者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的著作,在出版一年多时间里高居全美畅销书排行榜首位,并且风行七十年不衰,印证了该书的优秀与极高的可读性。
在文章开头的译序部分,译者郝明义就提到了他与《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缘分。在电影《益智游戏》中出现《如何阅读一本书》及其作者之一查尔斯·范多伦,间接说明了该书不俗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同时,还讲述了两位作者之间的故事以及本书的形成状况,也说明了该书成书极具故事性与趣味性。郝明义还提道:“如果在我初高中青少年时期,就能读到这本有关如何读书的书,那我会少走多少阅读的冤枉路?”并且,本书从头到尾都显露出两位作者对教育阅读的用心之深、视野之广,更是印证了本书对读者的价值之高、收获之丰。
结合本人的真实经历,我认为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序言中“不是所有的书都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来阅读。法国学者巴斯卡在三百年前就说过:‘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这两句话。这其中涉及到的主要是阅读速度与阅读收获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这可能是作者写下《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初衷并且想表达的观点之一吧。作者指出要达到阅读的所有目的,就必须在阅读不同书籍的时候,运用适当的不同速度,不是所有的书都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来阅读,有时候要读得慢一点,有时候要读得快一点。而这也是于我个人而言真正关注并且想为之作出看法的问题。在两周一本书的读书任务中,我一直是那个挣扎求生的角色。因为对于我这种阅读小白来说,看不下书是司空见惯的一件事。我曾探讨过这个问题,但还是没有太好的答案。可能是因为阅读基础的薄弱,也可能是因为阅读兴趣的缺乏,但当我读到这两句话,我有了新的想法:看不下书会不会与阅读效率也有关系?
什么是阅读效率呢?我简单地认为阅读效率就是在合理的时间内合理地阅读一本书,并且获得合理的收获。搜狗百科对阅读效率的解释是:阅读效率是指阅读书籍时的效率。阅读效率与阅读速度、理解率两个因素相关。光有速度没有理解率或理解率很高而速度上不去,都不会有阅读效率。
我认为我目前就受困于前者的障碍中,致使我缺乏阅读效率。在以前的阅读经历中,虽然是比较少的经历,但是我是能够在合理的阅读时间与合理的阅读篇章中获得良好的体验与收获的。想起高中校长说过的一句话:“有时候敢于慢下来做一件事的人,往往能成为最后的赢家。”往小的方面讲,倘若拥有自己舒适的阅读节奏,那么合理地慢下来,何尝不会对阅读有更好的帮助呢?可是当这种舒服的节奏被打破,当所有的书都用最快的速度来阅读时,阅读的享受就变成了一种任务、一种束缚。随之而来的便是阅读效率的低下,这种情况下阅读的收获就十分有限了,而且可能还会让像我这样的人更加抵触阅读、更加看不下书,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吧。我有时候会想,如果像我这样的群体能拥有更加自由自主的时间和空间来阅读的话,我们的阅读效率会不会提高呢?我们会不会变得更乐于接受并享受阅读呢?毕竟这时的我们能在适当的时间进行合理的阅读,并且享受纯粹的阅读带给我们的愉悦啊。我以上所说,并不是想批判我们这种读书制度不合理,我只是想表达我作为一个挣扎者角色的心声并满怀憧憬希望现实情况能有所改变的想法。
再回到书中本身。全书从阅读的层次、阅读层次的说明、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阅读的最终目标四个方向作为基本的骨干,将阅读中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说明、检讨与建议。
在阅读的层次上,作者从四种不同层次的阅读——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入手,简略地说明了基础阅读,检视阅读,详细的介绍了分析阅读以及主题阅读。从浅到深分别是基础阅读(理解字面意思)、检视阅读(速读、略读以了解主旨)、分析阅读(追求理解内容)和主题阅读(解决提出问题的参考文献式阅读)。作者对于分析阅读这一层次耗费大量笔墨去写,我阅读完后所理解的分析阅读可以分为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三个阶段。阅读前,要从确定书籍分类分类、概述主题、拆分书中架构以及了解作者出发点多个角度去找出这本书在谈些什么;阅读中,可以边做笔记边从书中的重点字词与句子找出书的主旨、段落建造架构、作者的解答去诠释一本书的内容;阅读后,如果你认为自己读懂了可以与其他人交流评价这本书,不过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不同意见可互相交流学习,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在本书中,除了上述层次的阅读外,对于辅助阅读、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阅读的活力与艺术等,也有所讨论,并提出相关的看法,对于阅读概念与价值的重新建立,皆有十分敏锐的观察。
再谈谈本书的一些缺陷。和大多数西方书籍一样,这本书虽然整体架构很不错,但是行文较啰嗦。大部分精华其实用几页纸就可以说完,并且绝大部分精华集中在第一篇中,后面几篇只是基于第一篇理论的展开。举的例子由于文化差异,所以并不能很好的为东方读者所吸收。在阅读中,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西方人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注重综合式思维,西方人偏向分析式思维,这本书尤其在这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对一个概念反复解释,解释到小学生水平也能明白,这是一本不用查字典的书,作者已为读者能读懂而做到无障碍阅读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像我这种习惯于精读的人还是占大部分,作者提到的有的略读有的速读可能暂且做不到。
但是瑕不掩瑜。《如何阅读一本书》仍然是一本值得阅读与推荐的好书,它带给我最大的启发便是:读得多不一定就是读的好,要敢于慢下来。有些书必须要精读,即使读不懂,也要找到自己能找到的切入点来坚持下去愉快阅读,如此便能逐步惬意地畅游于书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