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家庭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家庭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
阅读是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而家庭作为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个体成长、素质养成及人格形成的重要环境。因此,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非常重要。本文主要从家庭阅读环境的角度进行调查,以此对目前的家庭阅读现状作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调查,我抽取了30个家庭作为调查样本,采取走访与电话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着重了解每个家长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教育理念、方式、方法,家庭学习条件,以及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家庭教育的方向、目标等。同时,我通过各种渠道检索已有的文献资料,分析影响家庭阅读环境的各种因素。
通过本次调查,我发现:
一、家长的学历,职业及收入与阅读环境有很大关系。家长学历相对比较高,职业是教师、公务员等的家庭,书香味比较浓。家长自身比较爱阅读,家中的藏书和订阅的杂志也比较多。而孩子从小受父母的影响养成了自主阅读的习惯,阅读量较大,阅读面较广,语言积累丰富,口头表达能力较强。而家长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家庭,因为其本身阅读时间不是太多,家中的藏书或订阅的杂志有限,所以孩子从小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自然没有深厚的阅读兴趣。
同时,收入的高低也是个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了图书、杂志和报刊等购买力。
二、家长的引导对培养良好的阅读氛围有极大帮助。
家长的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喜爱阅读,经常带孩子逛书店,与孩子进行共同阅读,交流彼此心得或是提出相关问题,这种榜样力量无疑会对孩子的阅读行为产生积极影响。有的家长表示,他们从孩子学会拼音或开始认识字起就和孩子一起阅读,在家长的引导下,有的孩子已经读了上百本书。有些家长却只是扮演着陪同孩子买书的角色,而不陪同孩子看书,那么孩子很难自觉地爱上读书,孩子的阅读情况也相应受到了影响。
三、大众媒体的广泛传播对阅读环境的利弊影响。
社会快速发展变化,大众媒体广泛传播,人们接触的事物越来越丰富,其阅读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电视、电脑、VCD等多媒体的发展,在为家庭提供丰富信息的同时,也影响着家庭中阅读环境的创设。有些家长在正确了解和认识多媒体的同时能合理运用,让孩子在阅读图书的基础上通过网络等媒体扩充相关知识,开阔视野。但不可避免的是有些孩子沉迷其中,看动画、聊QQ、玩游戏等,反而不喜欢阅读了,造成近视、贪玩、网瘾等不利影响。
总的来说,多数家庭都能认识到家庭阅读环境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阅读环境的创造方面仍有许多不足。针对此次调查及分析,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一、增添阅读的书籍量,增加家庭的书香味。阅读是学习的延伸,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所起到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家长们希望孩子读书,家中必须有书可读。家长可以经常陪孩子逛书店看书、买书,或者通过和其他家庭交换读物的方式,选择多样化的、适合孩子特点的阅读材料,不要一味地逼着孩子读他不喜欢的书,否则就会适得其反;订阅一些适当的杂志、报纸,使孩子在闲暇时随手就有书读。相反,如果家中除了香烟盒就是化妆品,孩子就是想读书也无从下手。
二、营造共同阅读的家庭氛围。现在的家长对教育的投资比较多,愿意为孩子购置各种各样的书籍,但却很少花时间陪孩子读书。研究表明,父母能否给孩子读写方面的支持会对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产生很大的差异,能影响孩子以后的学习。因此,作为家长也应重视自身的文化修养,把学习、读书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只要读书,就要全神贯注地读。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会渐渐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家庭成员共同阅读能够创造一个宁静、温馨、舒适的读书环境。每人手捧一本书或一份报纸,通过共读、讨论书中内容的过程,让彼此情感更加亲密。
三、科学合理利用多媒体,营造宁静和谐的读书环境。电视电脑等多媒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开阔人们的阅读视野,但是利用不当会在无形中破坏家庭的阅读环境,使人头脑简化,想象力迟钝,缺乏思考和创造力。尤其是孩子,自制力比较弱,容易沉溺其中,失去阅读的兴趣。作为家长,更要以身作则,加强引导,科学合理地分配时间,使孩子能在一个宽松,宁静和自由的环境里阅读。
第二篇:农村留守家庭现状调查报告
唐山农村留守家庭现状调查报告
07信管一班
袁媛——让阳光撒在同一片大地上,让幸福同驻我们身边
引言:
今年寒假调查,我选择了留守家庭现状这一调查题目。在此之前通过报纸和电视等传播媒介,我对留守儿童问题有所耳闻,同样是生活在一片蓝天下的我们,生活却有着如此巨大的天壤之别,给我留下了极大的触动。而做这样一个调查报告,让我有机会更深入的了解了留守家庭的状况。在中央提出进行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建设的时代要求下,我去往唐山遵化做了如下调查。
一、其本情况
遵化市有25个乡镇,648个行政村,总人口为68万,外出务工人员2.4万人,其家庭的经济生活绝大多数比以前有所改善。
二、主要问题
㈠留守儿童现状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不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或长期与母(父)一方在一起,使这些留守儿童在教育、生活、心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家庭教育方面存在欠缺:留守儿童大多数与他们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些长辈平时对孩子物质上给予的多,孩子要啥给啥;在精神上关注的少,平时对孩子在成长中的“困惑”解决方法不得当,不及时。由于存在年龄和文化的差异,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与孩子的父母不一样,“代沟”问题更加明显。在加上有大部分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挣了些钱后,急着往家里邮,用于补偿孩子和老人,致使好多留守儿童吃的比以前好了,穿的比以前
靓了,花钱也比以前大方多了。在加上这些长辈长期存在“溺爱”这些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家庭教育方面不得当,严重的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还有的长期与自己的母亲(父亲)在一起,家庭中缺少了父爱(母爱),致使孩子在性格形成上有缺陷。
2、留守儿童的情感得不到满足:大部分留守儿童由于和自己的父母离的远,见面少,直接沟通的机会少,致使情感得不到满足,大部分时间是在思念父母中渡过的。由于他们年龄偏小,对自己的父母还存在很大的依赖性,致使这些正在成长中的孩子非常渴望与自己的父母多沟通,渴望经常在父母身边撒撒娇,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常一些。
3、留守儿童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这些留守儿童上小学的占绝大多数,正处于6-14岁之间,是孩子性格、品行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或与父(母)一方分离,在性格,脾气的形成上缺少父母的影响。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是孩子的样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由于受不到父母的影响,孩子的心理得不到满足,致使有些孩子内向,孤独,有些男孩子软弱、胆小、娇惯没有男子汉的气概。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关爱留守儿童,尽快的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㈡留守老人现状
1.劳动负担增加。留守老人需要全面负责外出务工者的留守子女的生活和学习,还要负责全家人口的农事劳动。
2.子女外出导致留守老人的孤独感增强。特别是很多外出务工者
与老人的联系不够,这很容易引起老人的孤独感。
3.生活与疾病照料缺乏。农村留守老人健康状况较差,劳动负担重,有病后没有子女照料的多,无人照料或者无配偶照料占相当比重。
4.精神生活的贫乏,农村留守老人文化娱乐活动几乎就没有。㈢留守配偶感情备受创伤
1.劳动负担沉重,身体健康受损。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物,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在走访过程中,反映劳动负担重,身体状况不太好的占80%左右。
2.文化程度不高,子女教育失调。留守妇女中,大部分文化偏低、能力较弱,教育子女力不从心,对孩子重养轻教。
3.易受侵害,安全系数大大降低。留守妇女容易受到不法之徒的侵害,空巢家庭更容易遭受财产损失。调查显示,边远山区农村性绯闻中有65%的受害者是留守妇女。
4.夫妻感情缺失,家庭功能失衡。留守妇女大多是中青年,一些长期分居的留守妇女,自我控制力不强,易受不良现象和不法分子的诱惑,出现婚外情和婚外性行为,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据了解,在边远山区农村离婚人群中,因夫妻一方外出务工导致离婚的比例直线上升。
究其原因,为节省开支,很多农民工逢年过节都不回家,家人也很少去探望,甚至连通信、通讯联系也是能省则省。另外,由于长时间所处环境、背景不同,夫妻之间共同语言也逐渐减少。有些妇女反
映,由于长期分处两地,丈夫一开始还非常想念家,时间长了,就逐渐淡忘了,偶尔电话联系,除了问候一下家中老人、孩子之外,已无更多关爱妻子的话语。对于留守妇女的影响非常大,精神的压力有时远远大于物质的压力。
三、几点建议
第一、大力发展农村的公共资产和社会资本,推进公共服务、能力扶助和集体福利。
第二、整合资源,发挥相关职能部门作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逐步建立起齐抓共管体系。加快边远山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外出打工农民回乡创业,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行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从而减少边远山区农村留守家庭。
第三、在有条件的边远山区农村,创办儿童托管所和老人服务中心,建立家庭咨询、服务站点等,及时排解留守成员忧虑。社会各界应组织志愿者搞好结对帮扶工作。各级妇联要加强家庭教育培训,办好边远山区农村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真正构建起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监护网络,形成保护合力。
第三篇:留守儿童家庭现状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家庭现状调查报告
易万里
摘要:我校的留守儿童基本是隔代教育,由于监护人的自身的素质和方法等多种原因。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关键词: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心理健康 行为习惯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目的家庭教育是每个人在一生中真真正正的基础教育,它的黄金时段是学龄前,这一阶段的教育除了家庭没有别的可以替代。理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家庭教育的目的也不再是单纯配合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应足于子女的终生发展。家庭教育是帮助子女形成终身有益的对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促进子女发展健康的情绪和积极自我评价;推动子女走向独立、自主,在教育和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和成就。此调查报告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和解决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的困难;为了给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二)意义
1、儒家传统讲“父母在,不远游”。我们现实的状况却是孩子在,父母游,因留守而缺少家庭的亲情温暖,因父母的远离而丧失家庭教育的环境,这是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上面临的困境。
2、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的间的心灵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规范,平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的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动其自由天性。
3、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起步最早、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家庭教育的质量对儿童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我们有的老师觉得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好搞,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我们有的老师甚至有学校教育得不到家庭教育的有力支持,在孤军奋战的感觉。家庭教育的目的也不再是单纯配合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应足于子女的终生发展。家庭教育是帮助子女形成终身有益的对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促进子女发展健康的情绪和积极自我评价;推动子女走向独立、自主,在教育和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和成就。
4、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制度和结构性的变格,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成镇化的进程异常迅猛。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造成的差异很大。加上科技技术发达,物价上涨。农作物的收成低,价格下降。农民的收入低,难以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走向城市,但是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他们的成长环境和发展困境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的关注。
5、家庭教育是每个人在一生中真真正正的基础教育,它的黄金时段是学龄前,这一阶段的教育除了家庭没有别的可以替代。理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
因此,“留守儿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客观存在,“留守儿童”中确有一些在生活、学习、品德上有问题,但“留守儿童”中也还有自强、自立、品学兼优的人存在,所以,“留守儿童”不是“问题儿童”,探讨学校教育中面向全体与关注部分的教育方法,让“留守儿童”与其它儿童一道健康成长才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终极目标。
二、目前所调查的单位的留守儿童的状况
众所周知,学龄前期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非常关键的时期,而留守学龄前儿童的代管者只能对其实施温饱式的哺育,儿童从小缺乏爱抚和亲子间的情感交流,这样会使幼儿早期社会经验出现不同程度的缺乏。这些儿童常常会表现出情绪、行为发展的异常,例如有的缺乏社会主动性和积极性,容易退缩、感情淡漠,患上“爱的麻痹症”;有的则过度活跃、过分在意别人的关注,表现出一种“情感饥渴”的状态。另外,从家长与子女的接触时间来看,从小与家长接触较多的儿童跟与家长接触少的儿童相比较,前者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较后者少,换句话说,亲子关系缺失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高度相关。在我们对留守儿童祖辈的调查显示中,他们多数是识字不多,有部分是文盲。对孩子的教育和辅导起不了作用,大多数小孩的家庭作业都是无法完成的,因为他们没法辅导孩子。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认为给孩子在吃、住方面给予满足就可以。如果孩子做错事情,他们就打,他们认为打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家长的心理是,我以前都是这样教导我的孩子,他们不都是好好的。有些祖父母因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而教育孩子时带来一种补偿的心理,因此造成迁就和溺爱孩子的现象。由于代沟所致,他们更疼孩子,对于孩子提出的各种需要总是尽
量满足。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给孩子吃好,穿好。而对于孩子的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甚至于有个别监护人即使是老师对孩子的正确批评都不能理性对待,听信孩子的一面之词就找到学校和老师“理论”,这样更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这样孩子就容易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的体验,怕困难、怕挫折。有很多监护人的自身认识和素质的原因,对孩子关爱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给足零花钱、买来新玩具、苛求高份数等。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够重视,甚至压根就没考虑过这一因素。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累月在外为生计奔波,一年半载才偶尔回家1--2次,无法切实感知和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动态,难以实施正确的引导教育,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父母的关爱和抚慰是儿童“爱与归属”的必要条件,亲子教育的缺失,导致儿童对父母的抚慰、关注与爱的渴求缺失,这样易引起孩子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母爱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基础,父爱是力量和权威的象征,缺乏两者任何一方都会使孩子产生情绪和人格上的偏异和障碍。所以,这种不稳定的家庭教养易引发各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心理障碍,虽然这种教养方式是暂时性的,但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儿童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儿童成人之后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面打工,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影响对父母的信任和依恋,使儿童对家庭亲情观念的认识日益淡薄。由于孩子和父母长期分离,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得不到父母的关心“爱护”,遇到困难也不能得到父母情感的支持,学习、生活中出现一些差错也得不到父母及时的开导。随着问题在儿童心里一点点积淀,天长日久就引发的心理问题。如:内向、孤独、抑郁自卑、敏感、不善与人交往、情绪消极等。根据了解留守儿童大多于处于5—14岁之间,是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在性格、品行的形成缺乏父母的影响,再加上长期的心理不平衡,从而影响到儿童良好的形成。
家庭教育缺乏对儿童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培养。在调查中我发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普遍缺乏对儿童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培养。大多数儿童存在饭前不洗手、直接用手抓、乱喝生水、爱吃零食。不爱做作业。有些孩子爱撒谎、不爱上学、有的还有小偷小摸的习惯。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我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与措施来加以解决:
1、积极举办 “家长学校”
积极并认真举办 “家长学校”,有计划的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从而影响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2、拓宽渠道,增进家校教育的沟通与合作
积极利用各种途径,拓宽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校的交流沟通的渠道,促进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校的全面交流沟通,全面关注儿童健康成长。如: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家长会、建立家长联系档案等。这样一来,当老师或学校有什么事或有事么需要家长配合的情况,家长与学校就能及时沟通,相互协调配合。当家长需要得到帮助时也能及时与老师或学校取得联系
3、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倾注更多的爱心
学校要专门为留守儿童建立档案,时时关注儿童的学习、情感以及心理状况,倾注更多的爱心,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发现儿童有情感或心理问题应及时有效的予以疏导教育。同时,建设一系列丰富而有益的课外活动,丰富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使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4、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访问制度
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访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教师下乡对留守儿童作家庭访问,带去学校和老师的关心。同时还可以全面真实地了解“留守儿童”在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情感、心理状况,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做到早发现,早解决。
5、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让亲情时刻温暖孩子的心
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加强与孩子的联系,时时关心孩子的成长,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给孩子以亲情的抚慰,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怀,体验到亲情的温暖。
6、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地方行政部门应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加大对学校及学校周边社会环境的监督指导。同时,加大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力度,对有侵害未成年人健康或权益的行为及时予以坚决制止,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艰巨而富有意义,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开创留守儿童教育的崭新篇章。
七、参考文献
《小学生家庭教育》 作者(苏)艾达罗娃(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7-22 《中国农村教育》2007年11期
《生命与教育》冯建军 教育科学出版社
《守望教育》刘铁芳 华东师范出版社
《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育的十字路口》 华东师范出版社 张文质
《小学教育学》 黄济 劳凯声 檀传宝 人民教育出版社
《同一片天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探索和建议》南京师大 缪建东2007-08-01①《摘自扬子江晚报》
第四篇:中国家庭使用热水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家庭热水使用现状令人堪忧近日《中国妇女报》就中国家庭热水使用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70%以上的家庭热水使用仅限于饮用和洗澡,还有30%的人认为冷水和健康关系不大。而前不久,由中国妇联等权威部门发起的一次联合调查结果表明,操劳在家务一线的家庭主妇,86%不同程度地患有关节病或妇科病,而冷水正是造成她们病痛的“隐形杀手”。科学研究表明:冷水中病菌含量高,对女性健康不利。热水能有效地抑制细菌滋生,预防关节炎及某些妇科病的发生。卫生防疫专家呼吁,从有效抑制病菌,增强人体免疫力角度考虑,家庭生活中应该多用热水。
中国家庭热水需求强劲调查结果显示:90.8%的家庭认为需要在生活中增加热水,60%的家庭认为热水量应该达到4倍以上,除了洗澡增加热水之外,60%的家庭认为洗衣物、洗米洗菜、拖地等方面也要大量增加热水。专家预测:三年内中国家庭热水使用总量将基本实现与欧美同步。欧美国家在热水系统方面的投资超出彩电、冰箱、洗衣机消费的总和,是我国的5倍左右。欧美国家冷水只做饮用、冲厕所,其它方面都用热水,而中国热水只做饮用和洗澡;欧美国家冷、热水使用比例是1∶9,而中国是9∶1。近十年来,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增长了30%,住房投资增加了16倍,家用电器更新了四代,私家车以每年两位数的增长率持续增长,有很大一部分家庭实现了小康,其中一些家庭已达到甚至超过欧美中上等家庭的生活水平。200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大关,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这个时期,国民的消费结构将发生质的变化,开始由温饱型向品质型转变,汽车、住房、保险等消费会急剧增长。在热水消费方面,中国的家庭热水使用也将面临着一场革命:在热水使用范围上,不再是单一的热水洗浴,要扩展到洗衣物、洗米洗菜、拖地等整个家庭用水系统;热水使用频次和方式也在变化,洗澡原来是一周一次,现在可能是一天一次,原来是淋浴,现在追求盆浴甚至冲浪浴;洗浴目的由单纯地讲究卫生发展到追求享受。
观念、成本等原因困扰着国人的热水使用一方面家庭热水需求增大,另一方面热水使用不足,究竟是什么原因困扰着人们的热水使用?通过调查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1、观念滞后:有一部分人还认为,除饮用和洗浴外的热水使用属于贵族和富翁们的奢靡生活,普通人用不着太多的热水。
2、热水提供不方便:在西方专门有设备间,内有一套标准的家庭热水系统,其容量在300-1000升之间,提供大量生活热水根本不成问题;而国内的普通家庭是把40-80升的电热水器安装在狭窄浴室的一角。
3、能源成本高昂,安全有顾虑:调查显示:70%的家庭认为热水提供的成本过高(一提起热水器,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电、燃气热水器,很少能想到太阳能),并且燃气、电热水器还存有安全隐患(漏气漏电)。我国人均收入偏低,能源费用又偏高,限制了热水使用的普及。其实造成热水使用局限的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我国能源的日渐紧缺,能源价格日趋上涨。而高昂的能源成本,注定了中国热水使用在传统能源的背景下无法实现,也注定了在中国推广了近20年的电、燃气热水器无法担当和完成热水革命的重任。
太阳能扛起热水革命的旌旗那么有没有既能满足热水需求,运行费用又低的解决办法?有关专家曾就电、燃气和太阳能热水器(以先科太阳能为例)的经济效益作过一个对比,结果表明:15年电、燃气热水器总费用都在两万元左右,而太阳能热水器仅为几千元。换句话说,太阳能热水器4-6年就能收回成本,可以免费使用 10年左右。此外,太阳能还具有安全、环保、不占室内空间等优点。同时,与其它家电大件不同,太阳能热水器不是消耗品,而是能源生产设备,有无可比拟的投资效益,投资越大,回报越多。太阳能热水器提供了安全、经济、环保、舒适的生活热水,不用白不用;它能改善人们少用热水的习惯,与国际接轨、实现真正的“ 热水文明”。当然,小规格、性能差的太阳能热水器是无法担此重任的,它会使人们认为太阳能不好用、不够用,破坏整个太阳能行业的声誉,阻碍了热水革命的进程。目前先科推出的太阳能热水中心,以超大的热水量,一步到位,不但达到了能用、够用、好用的效果,而且日益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时尚和需求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去年至今电力的紧张,太阳能热水器市场今年比往年提前启动。截至2004年2月,全国有50多个大中城市拉闸限电。南方部分城市这种情况更加严重,以前大多把目光定位在电热水器的市民们,开始关注起更经济节能热水供应方式,地热、太阳能热水器,悄然走进人们的视线,来商场询问太阳能热水器的人渐渐多起来了,特别是一些新房装修者,都想买一个太阳能热水器,既能节能,又防停电。拉闸限电是谁都不愿意的事情,而太阳能热水器的升温,正是适应了缺电形势。
第五篇:留守儿童家庭现状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家庭现状调查报告
易万里
摘要:我校的留守儿童基本是隔代教育,由于监护人的自身的素质和方法等多种原因。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关键词: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心理健康 行为习惯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目的家庭教育是每个人在一生中真真正正的基础教育,它的黄金时段是学龄前,这一阶段的教育除了家庭没有别的可以替代。理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家庭教育的目的也不再是单纯配合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应足于子女的终生发展。家庭教育是帮助子女形成终身有益的对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促进子女发展健康的情绪和积极自我评价;推动子女走向独立、自主,在教育和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和成就。此调查报告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和解决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的困难;为了给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二)意义
1、儒家传统讲“父母在,不远游”。我们现实的状况却是孩子在,父母游,因留守而缺少家庭的亲情温暖,因父母的远离而丧失家庭教育的环境,这是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上面临的困境。
2、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的间的心灵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规范,平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的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动其自由天性。
3、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起步最早、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家庭教育的质量对儿童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我们有的老师觉得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好搞,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我们有的老师甚至有学校教育得不到家庭教育的有力支持,在孤军奋战的感觉。家庭教育的目的也不再是单纯配合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应足于子女的终生发展。家庭教育是帮助子女形成终身有益的对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促进子女发展健康的情绪和积极自我评价;推动子女走向独立、自主,在教育和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和成就。
4、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制度和结构性的变格,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成镇化的进程异常迅猛。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造成的差异很大。加上科技技术发达,物价上涨。农作物的收成低,价格下降。农民的收入低,难以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走向城市,但是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他们的成长环境和发展困境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的关注。
5、家庭教育是每个人在一生中真真正正的基础教育,它的黄金时段是学龄前,这一阶段的教育除了家庭没有别的可以替代。理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
因此,“留守儿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客观存在,“留守儿童”中确有一些在生活、学习、品德上有问题,但“留守儿童”中也还有自强、自立、品学兼优的人存在,所以,“留守儿童”不是“问题儿童”,探讨学校教育中面向全体与关注部分的教育方法,让“留守儿童”与其它儿童一道健康成长才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终极目标。
二、目前所调查的单位的留守儿童的状况
众所周知,学龄前期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非常关键的时期,而留守学龄前儿童的代管者只能对其实施温饱式的哺育,儿童从小缺乏爱抚和亲子间的情感交流,这样会使幼儿早期社会经验出现不同程度的缺乏。这些儿童常常会表现出情绪、行为发展的异常,例如有的缺乏社会主动性和积极性,容易退缩、感情淡漠,患上“爱的麻痹症”;有的则过度活跃、过分在意别人的关注,表现出一种“情感饥渴”的状态。另外,从家长与子女的接触时间来看,从小与家长接触较多的儿童跟与家长接触少的儿童相比较,前者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较后者少,换句话说,亲子关系缺失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高度相关。在我们对留守儿童祖辈的调查显示中,他们多数是识字不多,有部分是文盲。对孩子的教育和辅导起不了作用,大多数小孩的家庭作业都是无法完成的,因为他们没法辅导孩子。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认为给孩子在吃、住方面给予满足就可以。如果孩子做错事情,他们就打,他们认为打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家长的心理是,我以前都是这样教导我的孩子,他们不都是好好的。有些祖父母因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而教育孩子时带来一种补偿的心理,因此造成迁就和溺爱孩子的现象。由于代沟所致,他们更疼孩子,对于孩子提出的各种需要总是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