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的长征说课稿

时间:2019-05-13 23:34: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红军的长征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红军的长征说课稿》。

第一篇:红军的长征说课稿

《红军长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红军长征》。下面,我将从教材地位、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向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汇报。

(一)教材地位

《红军长征》一课是课标川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最后一课。这一主题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反映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开始探索的艰难历程。教材在本课设计了三个子目,即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胜利,这既体现了课标精神,让学生“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但教材又不囿于课标,突出了遵义会议的内容。在本学习主题中,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既反映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又预示着中国革命将走上新的征程。

(二)学情分析

《红军长征》一课的教学对象是十四岁的初中学生,他们正处于身心的迅速成长期,开始走向独立、思考人生。而有关资料显示,曾经参加长征的红军战士40%的年龄在14岁至18岁。相近的年龄,身处不同的时代,如何让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领会70多年前的长征?学生的小学课本中有《草地夜行》、《丰碑》等关于长征的课文,他们的心灵曾有过红军战士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亡留给自己的震撼,但“为什么”“值得吗”类似的问题在此时会涌现,和诸多关于长征的零散信息,一起冲击着他们正在形成的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以《红军长征》的知识学习作为载体,帮助学生了解中国革命艰难的历程,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历史学习的价值是什么?对人生的感悟和引领,十四岁,是一个开始。

(三)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要实现的三维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

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读图和概括能力。

通过了解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在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的基础上,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和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种呈现方式在学生充分感知长征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学习综合、归纳相关历史知识以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多种历史资源的提取方法,促成师生彼此的心灵感动,加深对中国革命历程艰难与曲折的认识。

学习通过与教师、与同学进行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共同感悟长征精神的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的真挚感情,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学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感悟生命的意义。

通过遵义会议的学习,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人格的力量。

通过挖掘身边的长征历史,培养学生在生活中领会历史的意识和亲近历史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本课以长征的历程作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在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中,感悟长征精神。

以遵义会议为何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作为教学难点。因为这一问题初中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通过这一难点的突破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五)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自主——互动的教学方法。

历史学是充满着个性和人性魅力的学科,而历史教学又是最能彰显学生个性特长,最能挖掘学生“隐性潜能”的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在教学中,我结合课标要求和教材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感知、感动、感悟三个主要环节,让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体验长征艰苦的历程,从而完成本课教学。

(六)教学过程

在本课准备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利用重庆及周边丰富的长征历史资源,有条件的同学可进行关于长征资料的整理、收集和老红军的寻访,倾听红军的故事,领略红军的风采。

课堂教学(40分钟)

(一)导入(2分钟)

针对八年级学生感性知识为主的心理特点,紧扣教材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以崔永元主持的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行动《我的长征》视频导入: 2006年5月1日《我的长征》全体队员从福建宁化、长汀和江西瑞金三地同时出发,行军250余天、6100多公里,2007年1月5日在甘肃会宁会师。然后以崔永元接受采访时说的“《我的长征》虽然已经结束,但我们的长征才刚开始。”引出本课要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长征是什么?二是为什么很多人要重走长征路?

(二)新课教学(35分钟)

在新课教学中我紧扣教材,力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三维目标有机地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感知、感动、感悟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感知(15分钟)

感知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第一个问题:长征是什么?具体教学步骤是逐步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

1.“你记忆中的长征是什么?”通过不同学生对长征的寻访和已有记忆的零散回顾,引出学生的第二个问题。

2.“关于长征,你还想知道什么?”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对未知长征知识的了解,进而引出第三个问题。

3.“长征是什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与历史知识的结合,通过演示两个FLASH文件,完成对长征整体知识的把握。

(1)长征的背景:运用FLASH展示1928年至1935年红军长征前农村革命根据地面积的扩大与缩小的变化过程,分析前四次反“围剿”红军取胜与第五次反“围剿”红军失利的原因,认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正确探索,而王明“左倾”错误直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红军军事行动的失利,明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根本原因。

(2)长征的经过:这是本课的重点。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我运用FLASH演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展示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同时简述过程。

为了突破内含在这一重点中的难点——为什么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我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充分利用课程历史资源,加强遵义会议基本史实的把握。第二,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一从遵义会议前红军和中国革命危在旦夕的险恶形势角度分析遵义会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是酌情补充遵义会议上激烈的政治斗争和遵义会议的内容这一角度,引导学生理解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艰难和遵义会议所具有的转折性意义。三从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胜利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遵义会

议与长征胜利的直接关系。最后教师以画龙点睛的方式对重点和难点进行小结,完成感知环节。

感动(10分钟)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感性认识仍居主要方面。因此,让学生感动,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憾,才能引起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感悟。

实现本环节的教学,主要从关注细节入手,从生生互动、师生互补入手,运用图片、视频等多种呈现形式,列举长征细节,讲述长征故事,实现彼此的生命感动。比如讲述《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教材中史海拾贝中“彝海结盟”的故事等。还可以充分利用重庆的本地资源,比如重庆綦江石壕镇是长征途经重庆的唯一地区,引导学生了解并讲述当地流传的红军长征故事。

感悟(10分钟)

一是对历史的感悟:

在学生分组讨论长征胜利的原因、长征精神的内涵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正是由于对崇高理想的坚持、敢于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面对挫折不屈不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官兵一致同心同德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精神是一种力量,正是这种力量使长征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二是联系现实进行感悟:

此处回到本课导入时的问题:为什么很多人要重走长征路?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去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感悟长征的现实意义。学生讨论后,教师播放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视频,对长征精神进行升华。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要求在新长征的征途上,要把长征精神作为在青少年中进行理想信念的重要内容,坚持不懈地发扬光大,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三)本课小结(3分钟)

对本课知识进行梳理,在学生头脑中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利用教材后面的学习与探究,落实基础知识;在心得与疑问中,留下对长征的进一步思考。

最后,在《七律长征》的音乐声中,对本课进行小结:

长征离我们很远,长征离我们很近。我们不可能人人去走长征路,但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就如同漫漫的长征,长征的精神将融入我们的生命中。

师生一起诵读《七律.长征》,铭记伟大的长征,铭记英雄的身影!

本课知识结构:

第五次反 “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长征开始

1936年10月长征胜利1935年1月遵义会议

第二篇:红军长征说课稿

《红军长征》说课稿

人和中学

熊姗

教材分析

现代的初中生是缺乏磨难的一代,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出现畏难的情绪.川教版八年级上册 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设问——讨论——作答——归纳来理解本课内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悟长征精神,学习中国红军坚强不屈、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

将长征精神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

教法学法

教法

1、情景导入法

2、探究式教学法

3、品味法、互评法

主要采用的是情景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以这两个方法为主,同时多法并施。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需要,借助一定教学手段,模拟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得到历史体验并进行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情感,从而培养各种学习能力和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探究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组织形式,通过自主独立的研究完成一系列由易到难的题目。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较全面的自学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学法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合作等环境要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读图法:指导学生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本课按长征路线,依次找到红军经过的省份、江河,找出重要地点,了解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

分析法:学会分析问题:分析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胜利的意义等,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如比较、联系等方法,还要注意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用不同的符号圈点出课文重点内容,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载体。教师是教学情境的设计者。在本课,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出《十送红军》这首歌。导语如下: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一首我们江西的民歌,也是一首红歌 ——《十送红军》请大家欣赏。看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演员们的表情。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群众们对这支姓红的队伍的不舍和敬重,正是这样一支深受百姓爱戴的迅速扩大的队伍同时也引起了国名党反动统治的恐慌,于是我们的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迎来了一段伟大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来见证这段伟大的红军长征的历史。通过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长征的开始

教师出示五次围剿实力对比图分析红军 通过图片的展示和我的讲述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往无前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给学生以震撼。

体会长征精神

在感知长征的整个过程及艰苦历程的基础上,阅读相关的材料,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什么是长征精神?请学生谈谈他们所理解的长征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长征精神是: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理解长征胜利的意义

引导学生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总结:一是红军长征对中共和红军的考验,给后人留下的光荣的革命传统;二是长征的胜利,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红军开始走上抗日战场。

小结(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本着简洁、美观,突出重 左倾错误的泛滥(根本原因)难点的原则,我作了如下的板书设计:原因 陕北会师 甘肃会宁会师

意义①保存了中共和红军的基本力量 ②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教学反思 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充分体验学习历史的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是我今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深入发展,探究的方向。

第三篇:红军长征说课稿

《红军长征》说课稿

庙岭中学 熊彩云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来自庙岭中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红军长征》,下面我主要从教学资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说。

一、教学资源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材只是教学资源之一,网络资源、历史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教师、学生的经历和知识等等,都可成为我们的教学资源。所以,我从以下三方面来说教学资源。

1、教材分析

《红军长征》是岳麓版八年级上册 中央红军的长征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因为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长征最能反映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最能体现长征精神,在中国革命中具有重要地位。以中央红军的长征为点,以点带面,认识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体会红军将士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遵义会议是本课的又一重点。因为这次会议解决了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即军事和组织问题。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正是由于这一转折,才使得长征最终取得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教学难点

难点之一是红军 首先引导学生探究红军为什么要长征这一问题,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及地图,分组讨论找出红一方面军长征的路线。各组选代表回答。我对学生答案做补充归纳,用多媒体活动地图展示这一路线,让学生直观了解这一过程。即瑞金→突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强渡乌江→攻占遵义。

而后让学生继续找出攻占遵义之后的路线,这一过程中,让学生重点掌握的是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爬雪山。同样我用了另一幅活动地图展示这段路线。即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

对遵义会议,我用视频播放会议场景,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 C、1934年10月—1935年10月 D、1935年10月—1936年10月

②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主要是因为 A确定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B决定由张闻天负总责

C取得了对蒋介石军事上的胜利

D停止了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领导

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说说怎样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6、小结(大约需要2分钟)

小结这节课的内容,播放《七律〃长征》的歌曲视频,在歌声中有毛泽东挥笔题诗的画面,有长征过程中的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以及三军会师的画面,让学生在歌曲与画面中再次去感受长征那段历史。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本着简洁、美观,突出重难点的原则,我作了如下的板书设计:

第四篇:红军长征

红军岩的故事

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的红军岩,长约10来米,形状有如龙的舌头,老百姓原来叫它龙舌岩。岩石上留下的一幅红军标语至今还清晰可见。岩石旁边还有一座风格别致的凉亭。有关这块岩石和这座凉亭的历史。

1934年的时候,红军长征从我们这里路过,有几个红军伤员就住(躲)在这个岩洞下面,当时我们村民就把粮食呀、生活用水呀送给他们,他们伤好后为感谢我们的村民,就在岩石上刻下标语:'红军绝对保护瑶民“、”继续斗争、再寻光明“。后来为了纪念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当地百姓就把这个岩石改叫”红军岩。

泗水乡白面瑶族寨的瑶族老人还告诉我们说,当年红军进入龙胜后,桂系军阀派遣特务混入红军宿营的村寨四处纵火,散布谣言诋毁红军,挑拨红军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频繁的火灾引起红军的高度警觉。在龙胜县龙平镇,当时担任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同志,白天经过了一天的行军,晚上又开了几个小时的会。半夜刚回来休息,不久忽然有哨兵高喊“起火了!”同时,噼噼啪啪的闹声响成一片。警卫员惊醒起来一看,周副主席睡觉的房子已经被火光包围,烟火往房内直喷。警卫员顺手提着一条军毯冲进房内。周副主席正在向外摸。警卫员把军毯蒙在副主席的头上,拉出门外来,才脱离了危险。周恩来派出侦察员,抓获了几名纵火犯。红军在这里召开群众大会,揭露挂军敌特的卑鄙行径,同时不发放救济款接济受损失的群众,宣传红军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群众了解事情真相后,消除了误会,开始积极帮助红军,不少青壮年还加入了红军。

其实,红军与广西各民族人民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29年,当年的12月,邓小平、张云逸、韦拨群领导百色起义,开辟左右江根据地,把革命内的火种撒向了广西这个多民族聚集区。

百色起义之后成立的红七军,后来成为中央红军的一支劲旅。1931年,毛泽东曾经亲手授予转战到中央苏区的红七军一面锦旗,上面书写着“转战千里”四个大字。此后,毛泽东还多次称赞:“红七军特别能打硬仗!”

英勇的红军突破湘江之后,向越城岭以西的地域前进,原计划进入湖南,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这个计划被蒋介石察觉,立刻调集重兵,布置好口袋,张网以待中央红军。

在这个紧要关头,已被剥夺了军事领导权的毛泽东根据实际情况,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设想,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

中央接受了毛泽东的建议挺进贵州,这就使刚刚经过湘江战役鏖战的红军,避免了在不利条件下和敌人硬拼,使敌人准备将红军一网打尽的计划破产。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1934年12月3号到6号,中央红军越过了长征以来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

长征历程---中央红军血战湘江

70多年前,中央红军连续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进入广西境内。蒋介石急忙调集30万大军,依托湘江屏障,构筑起第四道封锁线,妄图把红军消灭在湘江以东。关系红军生死存亡而又空前惨烈的湘江战役就发生在广西东北部的兴安、灌阳、全州一带。

当年湘江战役的战场如今美丽富饶

说起湘江战役,很多听众可能会觉得它发生在湖南。虽然“湘”是湖南省的简称,湘江也贯穿湖南全境,流入长江。但它的上游和源头则在广西境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之后,下令开凿灵渠,连通了湘江和漓江,随即发兵50万一举统一岭南。

人们说兴安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两次改写了中国的历史。一条灵渠成就了秦始皇的统一大业;血战湘江突破封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从此走向了胜利。湘江战役虽然胜利突破了国民党中央军、湘军和桂系、粤系等地方军阀30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但这也是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战斗最为激烈、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战役,也是人民军队创建以来受创最重、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经过这次战役,中央红军从8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红军当年的漫画标语——国民匪党

湘江战役8万红军与30万敌人血战了7天7夜。从我们的直播所在地兴安县城沿322国道顺湘江北上,约40公里就是全州县城。今天的322国道就是当年连接湖南与广西的主要通道---桂黄公路。作为保护中央纵队右翼前锋的红一军团过江后,在脚山铺一线切断 桂黄公路,阻击从全州县城急于南下封锁湘江的湘军。

脚山铺一战,惨烈异常。因为脚山铺一旦失守,湘军将沿着桂黄公路一路南下,与由南北上的国民党桂系部队连成一片,中央红军将被蒋介石30万大军彻底包围在湘江以东。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悬于一线。

这是一场恶仗。当时,红一军团利用有利地形在脚山铺构筑了两道阻击线。军团首长林彪、聂荣臻更是下定决心:把前线指挥部设在第一道阻击线的米花山上,实行近距离指挥作战,誓与阵地上的战士共存亡,以保证中央红军抢渡湘江。

红军当年路过的瑶寨

脚山铺阻击战

脚山铺这个小山村的周围有几座小山,这些山就叫“脚山”。这个时节山上的树木和植被郁郁葱葱,一片翠绿。这些小山夹着“桂黄公路”,这条路是广西通往湖南的重要干道,公路上一派繁忙景象,货车和客车川流不息。70多年前,红军血战湘江三大阻击战之一的脚山阻击战,就发生在这里。

当时战斗在黎明前打响,隆隆的炮声打破了山野的寂静,敌人的一批批敌机俯冲扫射、投弹,整个脚山阵地上顿时土迸石裂、断枝横飞、尘土弥漫、硝烟四起。敌军密集的炮弹几乎把整个脚山翻了个个儿。凶狠的敌人投掷燃烧弹,把前沿阵地烧成一片火海。敌人以为红军伤亡得差不多了,嚎叫着、冲了上来。没想到红军战士从尘土中钻出来,抖掉身上的断枝落叶,居高临下猛烈开火,打得敌人不知所措。

但阻击敌人的红一军团一师和二师,人数不足一万,对手是何键的湘军,有六七万人。11月30号,一师阵地米花山、美女梳头峰相继被突破,红军退守到赤兰铺、白沙、夏壁田一带构筑第二道防线。12月1号,湘军在飞机的掩护下再次发起猛攻,第二道 防线又出现了一条空隙。一股湘军端着刺刀竟摸到了距林彪、聂荣臻指挥所门口40米的地方,幸亏警卫员邱文熙及时发现。大家赶忙收起地图转移。撤退路上,林彪说:“今天真是好险啊,再晚几分钟,我们可真要成为湘军的„座上客‟了!”

这场阻击战中,红军将士牺牲人数达2000多人,二师五团团长易荡平就是在这场阻击战中身负重伤后,誓死不当俘虏,毅然举枪自饮,一师四团团长杨成武也在这场战役中负伤。

在当年阻击战发生的脚山铺村,记者见到了曾见证过这场战役的王寅修老人,他今年已经90岁了。老人说,红军在脚山铺一带打了三天三夜,他和红军呆了两天两夜。敌人有飞机大炮,红军的枪不好,很短,有些子弹头还是竹子和木头做的。子弹打出去,“叭”的一声飞出不远就落在了地上。这场战斗,有的部队整连整营的全拼光了。

红军渡过湘江的指挥所红军堂

红军撤走后,米花山山槽里牺牲的战士垒成了堆,仅一个米花山就有上千人,都来不及埋葬。因为山上有太多尸骨,村里人好久都不敢上去。不久,山上不知为什么起了一把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把半边天都烧红了。

当年脚山铺这一带的战场,如今也成了一望无际的稻田。很难再去寻觅当年战场的痕迹了。

从脚山铺到界首,60华里的湘江沿线成为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生命线。为守住这60华里的湘江沿线,掩护中央纵队安全过江,就在脚山铺阻击战进行的同时,担任左翼前锋的红三军团四师在界首的光华铺阻击由兴安县向北扑来的国民党桂系部队。

1934年的11月28日,红三军团四师10团赶在敌军达到之前抢先一步渡过湘江,占领界首,并为后续部队搭起过江浮桥。11月29日,湘江战役三大阻击战之一的光华铺阻击战打响。

由于江边上无险可守,无数的红军战士在这里洒尽了最后一滴血,在他们倒下之前,射出了最后一颗子弹,抛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作了最后的刺刀拼刺。

第五篇:红军长征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中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表现和产物。而长征文化,便是“五四”以来形成的最重要的革命传统文化之一。“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

是播种机”。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红军长征已过去了七十年,但长征精神依然鲜活地留在人们心中,鼓舞

着我们每一人。我是一名普通百姓,在我青少年时期,就熟悉了红军的事迹,特别是“会泽扩红”更加耳熟能详,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情结愈发强烈。在我眼里,红军能完成“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的长征,每一位红军将士都是英雄好汉。连外国人斯诺?索尔兹伯里都高度评价了红军长征。没有长征,就不能保存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就不会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也不会有新中国,更不会有现在改革开放的成就。饮水思源,是大家都明

白的道理,也是我们纪念红军长征的动力,在红军长征七十周年之际,我们用自己的方式举行纪念活动,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为了把这感动一代代人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面对自己的先辈,每一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的幸福生活来自哪里?我们有没有忘记那些为我们打天下的革命先辈?有人可

能会认为,当年穷人参加红军是为了有饭吃。确实是有这样的人,但是他们当了红军以后,其信念就不只是为了吃饭。我们在长征七十年后的今天,仍然能深深地

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巨大牺牲,“送郎当红军”绝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而去的,而且有一些红军将领就出身于书香门第,家里有饭吃,他们就是为了人民的利

益,为了大众的解放扛起了抢。假如仅仅为了吃饭,你就无法解释这样的故事,红军长征到咱们云南时,有12位红军伤员被敌人抓住了。敌人说,只要你们不

当红军了,就可以放你们生路,不杀你们,但是这几位红军战士个个坚强不屈,敌人没有办法,就把红军伤员带到半山腰一个深不见底的地下河洞口,把前面两个

伤员推到山洞里面,在后面的10位红军就说:“不用你们推,我们自己跳”。当地群众后来把这个洞叫“红军洞”,这个事迹刻在那个洞口的碑上。我觉得,红

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在那个年代里,承担起了自己的历史责任。这种历史责任感,最值得我们纪念,也是今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最需要的。什么样的精神让我落泪?那就是宁可牺牲自我,去保全集体的团队精神。从资料上见到当年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队为红军垫后。掩护主力队伍撤退以后,他们只剩

下四五百人。等到他们撤退的时候,湘江已经被******封锁了。他们又饿着肚子翻山越岭退回到湘西打游击。撤退途中,陈师长腹部中了敌人的子弹,他命令其他的战士撤退,自己来掩护,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非常得意,在抬着他去邀功的时候,陈师长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9岁。这个故事让

我流泪,长征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为了大部队的安全,牺牲了自己,如果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拥有这种精神,那就无坚不摧了。长征精神是一个宝库,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如果要问我,纪念长征的感悟是什么?我们今天纪念红军“长征”,已经没有了战火纷飞的氛围,七十年前艰苦程度甚至超乎

我们的想像,但其精神却会永远激励着我们。毛主席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我想,人生可以平谈,但不能虚度光阴。这就是我的最大感悟。我们今后要继续发扬红军长征精神。遥望着眼前的山山水水,眼前总会浮现长征中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今天的纪念活动远远无法表达出我们对红军的崇敬之情。

红军长征读后感范文二还记得毛泽东写的那首气势磅礴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前山只等闲……”是啊,整整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漫长的征途,我们的红军战士又要经历何等的艰

难困苦呢?诚然,广大红军基层指战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路上披荆斩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自己的血和泪谱写了这二万五千里的动人篇章。面

对山高邻秃,朔风凛冽,冰雪覆盖的高山,战士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用超乎想象的毅力和艰辛为部队探索出一条前进的道路。这不仅仅是一条磨炼意志的艰难

之路,也是一条生命之路。遇到开阔美丽的草原,本以为有了希望,谁又能想到里面蕴藏着意想不到的困难。很多战士就这样倒下了,没有一句怨言。当他们把自

己交给党的时候,就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然而,面对粮食的短缺,环境的恶劣,战士们又何尝不是风雨前进,风餐露宿呢?也许,我们只能从书中或电

视上了解这些感人的事迹,但完全可以想象的到他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阶级友爱。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不得不被红军的顽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

动。然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用科技强国,以人才壮国。同学们,我们要卧薪尝胆,急起直追,用民族的伟大智慧迎接

挑战,以祖国的兴衰为己任,为祖国的强盛奋斗不息。我们丝毫也不能陶醉在祖先创造的业绩中了,而是要自强、自立,创造二十一世纪的伟业。这是一定要做到的,也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当然,这需要顽强拼搏的精神。

长征,那英勇的足迹镌刻在人类追求解放的历史中,始终为中国人民所铭记。

长征,那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夺取成功的基础。

长征,那战胜一切困难的气概,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辉煌未来前进。

长征途中,没有吃的,把骡马杀掉;骡马没了,去挖野菜,哏树皮、嚼草根;野菜吃光了,就煮皮带吃……那一件件、一幕幕,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让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个动人的小故

事——《金色的鱼钩》。

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位老班长为了让几个伤员不饿肚子,自己不顾疲劳、强忍饥饿来到小水塘为他们钓鱼充饥,自己却一点儿也舍不得吃,最后活活的被饥饿折磨得倒下了。老班长那舍己为

人的精神、那崇高的革命主义品质,深深地打动着我:为了让自己的伤员不饿肚子而牺牲了。试想,当时如果有一把米,对,哪怕只有一把米,老班长也许不会被

饥饿夺去他坚强的生命。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少同学不懂得爱惜粮食,他们把饼干、馒头、面包、稀饭随便乱扔,在家里挑吃捡穿……据有关部门估计,全国每年浪费的粮食,足够五千万人吃一年,多么惊人的浪

费啊!

古人尚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彻骨感受,我们应该从中领悟粮食的珍贵。是的,一粒粒粮食从播种到收割,再加工成成品粮,至少要经过20道工序,这中间包含了农民多少辛勤的劳动,每一粒粮食都浸透了农民伯伯多少心血和汗水啊!你难道还忍心把咬了一口的馒头当泥巴扔,把吃了一口的饭当脏水泼吗?

同学们,多想想长征中的革命先烈吧!

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新生一代,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爱惜粮食,从我做起,从小做起,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爱惜粮食,就是爱惜生命啊!

一次次的绝地逢生,一次次的转危为安,当4支红色大军在70年前的那个十月胜利会师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这些红色战士,不仅谱就了长征这样举世罕见的伟大史诗,而且铸就

了无与伦比的精神丰碑。

这,就是长征精神——就是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

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

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一边是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一边是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物资供应,红军之所以能在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坚持行军和战斗,直至取得最后胜利,靠的就是这种

精神。

无论是吃不上饭的放牛娃,还是胸怀报国志的知识分子,无论是年近花甲的老同志,还是柔弱刚强的女战士,都被凝聚到了这支红色队伍里,都被这种精神所感召、所激励。正因如此,湘

江血战中的红军将士在成片成片的战友倒下后,又如同潮水般补充上去。正因如此,雪山草地中被饥饿和疲惫逼至生理极限的人们沿着战友的遗体形成的路标顽强

前行,最终走出死的沼泽,迎来生的希望。

长征的每段路程都上演过生离死别的悲壮故事,让老红军们刻骨铭心的,是一段段血与火、生与死的真实经历,是从生死考验中锤炼出的顽强意志,是激励着广大红军指战员艰苦征战的强

大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展示。

长征精神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从跟随红二方面军进行部分长征的法国传教士薄复礼到千里迢迢来陕北记录长征的美国记者斯诺,从80年代重走长征路的索尔兹伯里到今天仍在这条路

上跋涉的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半个多世纪以来,因为各种初衷而开始关注长征的外国人在走近这段历史之后,都不约而同地把他们的焦点对准了红军的精神,那

种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精神。正如索尔兹伯里所说:“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

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优良作风,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

长征精神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其可贵就在于,它能够在漫长的时间积淀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启示,体现了党之魂、军之魂和民族之魂。

长征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它不是静止的。它承接着井冈山精神,又不断形成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更为它注入

了新的时代血液,增加了新的丰富内涵。

今天,当年的战争硝烟已经散去,但和平发展的天空并非晴空万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新的长征与当年红军长征一样将是山水重重的漫漫征程,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

考验。正因如此,新世纪新阶段更需要我们高擎起长征精神的火炬,让曾经推动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光荣传统在新的长征中焕发出时代光芒,照耀着我们像当年的长征红军那样去不断开创出新的局面。

下载红军的长征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红军的长征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 红军的长征实际是不得已的。由于没有粉碎国民党的围剿,在原来的根据地没有办法坚持下去,只好进行战略转移。但是究竟到哪里去,是没有明确方向的。北上抗日只是后来的......

    红军长征

    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于1934年10月10日率红1方面军从江西瑞金开始长征。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

    红军长征路上

    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

    红军长征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朋友,大家好!0000 每当五星红旗随太阳一同升起,耳边又响起雄壮昂扬的《义勇军进行曲》,总会令我感动,每次我感动,就会忆起我们人民革命的艰苦历程,想起......

    红军长征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 每当五星红旗随太阳一同升起,耳边又响起雄壮昂扬的《义勇军进行曲》,总会令我感动,每次我感动就会忆起我们人民革命的艰苦历程,想起举......

    红军长征心得体会[范文模版]

    长征的艰苦,在于红军不能因为累而停下脚步,因为此时的每一分钟都可能牵扯到国家的安危。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军长征心得体会5篇,希望大家喜欢!红军长征心得体会一今天我......

    《红军长征》读后感

    《红军长征》读后感 吴婷 每当读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首诗时,我就会想起那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在这么漫长的征途中,我们的红军战士又经历了何等的艰难困苦呢......

    红军长征之感

    由长征引发的一些感想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中国工农红军主不得不进行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