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高考作文阅卷的神秘面纱

时间:2019-05-13 23:49: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揭开高考作文阅卷的神秘面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揭开高考作文阅卷的神秘面纱》。

第一篇:揭开高考作文阅卷的神秘面纱

揭开高考作文阅卷的神秘面纱 作者:星星点灯

目前,2008年全国高校的录取工作正在进行中。在分分必争的高考(Q吧)中,分值为60分的作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其他考试题目不同的是,作文得分有很大的主观性,每年的满分作文往往引起争议。

那么,什么风格的作文能够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什么样的作文不招待见?自去年10月开始,《中学生》杂志联合国内多家语文专业媒体进行了“说出您的阅卷感受”主题征文。那些从阅卷室归来的老师,写下了他们阅卷时的喜悦、忧虑和遗憾。记者对一百多位教师的阅卷感受进行归纳总结,试图揭开高考作文阅卷的面纱。

选材篇

偏题满分作文变22分

时至今日,浙江省的徐时笔老师仍然为那个考生感到遗憾:今年浙江有一位考生的作文非常出色,一评和二评一致给出60分。按照规定,满分作文需要大组的最后仲裁,结果这篇文章却得了22分。理由只有一个,命题里边有一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的明确规定,而这篇文章的文体被裁定为“长题古诗”。尽管阅卷老师和仲裁专家都非常惋惜,可是“法”不容情。

据了解,高考作文分由内容、表达、特征三方面的分数组成,每一方面满分20分,又分为四等,每等5分。一旦偏离题意,内容方面就是5到10分甚至15分的差距,只能被打入四类作文。让阅卷老师们可惜的是,每年的高考作文中都有许多偏离主题的文章。

偏离主题的作文一定无法获得高分,但同一主题下怎样吸引阅卷者的目光?如果说主旨是文章的灵魂,材料便是文章的“血肉”。“古代文人每年一到6月7日就忙得不得了:屈原不停地在汨罗江跳水,项羽一次次地抹脖子,司马迁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宫刑,韩信干脆赖在别人的胯下不起来……”江苏省喻旭初老师这句貌似讥讽的话,充满了对高考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选材雷同问题的无奈。

今年浙江的高考作文题目是《行走在消逝中》,徐时笔老师这样形容他看到的文章:不是流水账式的童年记录,就是屈原、苏轼、陶渊明的集体“消逝”……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将这些历史文化名人凑上作文,末了添上“消逝”的外衣,至于这衣服的大小、样式、色彩是否合情合理,就不得而知了。“5•12”汶川强震的发生,给国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痛,所以今年高考中很多考生都以抗震救灾作为作文的支撑材料。今年上海卷的作文题目

是《他们》,超过八成的考生引用了抗震救灾的材料。“虽然完全符合题目要求,但是几万名考生做着同样的题目,选用同样的材料,又写不出新意,每位阅卷老师每天要判二百多份试卷,能不引起审美疲劳吗?”上海市盛春宗老师这样表示。事实表明,今年上海高考的唯一满分作文写的是农民工子女问题,得高分的作文多有与众不同的视角。

形式篇

新“八股文”不招待见

书信体、日记体、病历诊断书体……近年流行的别致文体曾经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得到高分的奖赏。但现在,一味在文体上刻意求新却思想匮乏的文章,已经被阅卷老师批为哗众取宠。

曾多次参加高考阅卷的江西省的李弗不老师说,有一位阅卷老师连续批阅了3篇都使用“病历诊断书体”的作文,感到非常失望和生厌。盛春宗老师则表示,部分考生连所写文体的基本格式要求都不清楚,反而弄巧成拙。有位考生写书信体时格式不对,除了在一般文体的得分点上被扣分外,又被增扣了格式分,可谓得不偿失。

除囿于文体外,考生的“八股文”式文风让阅卷者产生了审美疲劳:议论文多是“三段模式”,开头引论,中间分为三层,最后是结论;选取几个历史名人,分成几个板块,各用几个小标题,大量采用排比句、排比段去铺展,再加上一点华丽的语言;事先准备许多典故、寓言故事、中外名人事迹、名家警句,开头一句警句,末尾一句警句,中间一堆举例……高中教师总结的这些“经验”推广开来,呈不断蔓延之势,让阅卷老师有读“八股文”之感,厌恶之情不由自生。

许多阅卷老师不约而同地提到“穿靴戴帽”式文章:不少考生背诵了不少范文或“万能材料”,考试时搬出来,加上“引论”,补上“结论”,贴上“标签”,穿靴戴帽,迅速成文。徐时笔老师认为,这种“穿靴戴帽”式的膏药文章严重影响了高考作文遴选考生的区分度,更为严重的是僵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误以为语文就是投机取巧、生搬硬造。长此以往,语文离生命的本真越来越远,恐怕真的要消逝在行走之中!

内容篇

真情真思“以稀为贵”

板着面孔的说教,随意编造的故事,似曾相识的片断,从三闾大夫写到周总理,从孔繁森写到王宝森……千篇一面的八股腔,让阅卷老师愈发觉得真情实感的可贵。

“高考作文阅卷归来,最大的感受是学生抒写真情实感的文章实在太少了。”山东省的李红老师表示,大多数学生都选择写议论文,而且大都是同一种模式:开头提出观点之后,下面就是名人逸闻、名人诗句的汇编,一篇文章下来,犹如一场热热闹闹的名人论坛。

李红认为,文采并非华丽而空洞的排比“美句”、矫揉造作的“抒情”,而必须要有内涵。据统计,各地高考优秀作文中,九成的文章是关注生活、关注自我、关注现实的题材。“作者笔端流出的情思是其生活中反复酝酿、精心筛滤、汰尽杂质和水分的美醇,而不是漂浮在生活表面的炫目泡沫。这种„生活流‟和„思想流‟的完全和真切的融通,为美文的诞生铺就了基本底蕴。”李红分析。

山东省的张建房老师呼吁高考作文要有点锋芒,“在高考作文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说它言之无物吧,它有记叙,有描写,甚至也有细节,议论也能联系实际;但你读着总觉着缺少点什么——记叙则平铺直叙,像记流水账;描写则比葫芦画瓢,索然无味;议论则四平八稳,不痛不痒。总之,像杯温吞水,让你读着不解馋、不解气、不解恨,反倒让你涨了一肚子气!这样的文章就是缺乏思想锋芒。”

“今年上海阅卷尤其推崇朴实无华、有一定语言功力的文章,强调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自然流露、返璞归真,打击华而不实、言不由衷的文风。”盛春宗老师表示。作文就是做人,作文要有写作者的真切的生活体验和感悟,这已经成了阅卷者的共识。

外一篇

90秒判定一篇作文的“生死”?

鉴于高考作文阅卷的主观性,各地高考作文阅卷都有“保险绳”:每篇作文至少由两名阅卷员批改,如果两个分数出入较大,则由第三位老师“三评”,再取相近两个分数的平均分……吻合率、自评率、有效率等监督着阅卷老师。但是,高考作文阅卷离“万无一失”还差很多,许多参加过阅卷的老师对阅卷的“程序正义”提出质疑。

首当其冲的就是阅卷时间问题。根据多位阅卷老师反映,他们平均每天至少评阅200份文章,除去午餐、上厕所等的时间,一份800字以上的作文平均的批阅时间大约只有90秒。为了完成工作任务,阅卷老师们总结出不少“窍门”。例如,看标题首尾,点题不明者,基准分之下;看句子用词,语言干瘪者,基准分之下;看文章字迹,工整优美者,细细再审,潦草涂鸦者,不得翻身……“电闪雷鸣”的阅卷速度下,阅卷质量很难保证。

评定阅卷者阅卷质量最重要的指标是通过率,即同一篇作文你打的分与

别人所打分数的吻合程度。为了达到通过率,阅卷老师很多时候都尽量往基准分上靠。有位阅卷老师有次查看了一本作文卷子,30份试卷,几乎全是“42”和“43”两个分数!可想而知,有多少明珠暗投,又有多少鱼目混珠。来源:中华语文网

第二篇:揭开企业文化神秘的面纱

揭开企业文化神秘的面纱

近十多年来,我国的海尔、联想、格兰仕、远大空调等一大批优秀企业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非凡的经营业绩,企业文化因此受到国内企业的重视。目前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和集团公司都已经设立了专门的企业文化部门,没有设立企业文化部的公司也将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工作并入到企业人力资源部、企划部、公关部或是工会等相关部门。尽管如此,目前国内仍有不少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意义和概念仍然缺乏正确而清晰的认识,更不懂得如何去建设企业文化,他们总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虚无飘渺,捉摸不定的东西。事实上,企业文化并不象他们想象的那样神秘,在我们的身边,一些与企业文化有关的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下面我们试举几例。

娶老婆,当然漂亮第一

周末和同事小聚,瞎聊天。开始时是谈论深圳的单身贵族现象,后来便扯到了娶老婆的标准。甲说:“娶老婆,当然漂亮第一!”乙当即反驳说:“漂亮有什么用?年龄一大,人老朱黄,看你怎么办?我娶老婆,首先人要贤慧,能够体贴人,照顾人,这就很好。”丙的回答更是语惊四座:“你们都错了,有本事,就娶个富婆,我是非富不娶。”

这是一场没有结果的争论。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和行为方式自然也就不同。组织行为学家史布兰格认为,人的价值观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六种:一是理性的价值观,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二是美的价值观,以外形协调和匀称为中心;三是政治性的价值观,以权力、地位为中心;四是社会性的价值观,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五是经济性的价值观,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六是宗教性的价值观,以信仰为中心。如果以此为标准,粗略地分析一下我们讨论时的观点,那么,甲的价值观是美的价值观,乙倾向于权利与政治,丙则表现为经济性价值观。显然,在价值观迥异的情况下,所谓的讨论永远都不可能形成共

1识。因为人总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作出各种选择的,是不会轻易听取别人的意见的。理念决定行为,而行为决定了结果,这是企业文化存在的理论基础和意义之所在。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组成企业的第一要素就是“人”,企业的每一项经营活动也都必须由“人”去完成,因此一个企业要实现自己的目标,首先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经营理念来统领企业员工的思想。理念正确了,员工的行为也就正确了,企业的目标也就容易实现。企业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就在于要将一套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作风等一系列经营理念提炼出来,并使之渗透到每一个员工的思想当中去,从而使员工自觉地按照这些理念的要求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种统一的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一旦形成,将起到一种类似于宗教的神奇作用,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从而实现企业目标。

非加油者不准入厕

入厕难是很多现代城市的典型问题,深圳尤其突出。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开车外出,在上海宾馆附近告急,突然想起临近的一家加油站有一洗手间,于是欣然而至。但万万没料到是,我们遭到了拒绝,理由是:“非加油者不得入厕!”气愤而又无奈之余,我满足了对方条件,才得以“解决问题”。令人感到滑稽的是,离开加油站时,我回过头去,无意看到加油站门口赫然写着“顾客至上,以客为尊”八个大字……

当然,作为一个内部设施,加油站有权合理使用和支配自己的洗手间,也没有义务免费对外开放。尤其是在城市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将“非加油者不得入厕!”理解为“本洗手间只供内部员工和顾客使用”似乎也合情合理。但问题在于,这家加油站如何界定自己的现有顾客、过去顾客和潜在顾客呢?或者说“过去的顾客”和“潜在的顾客”算不算 “顾客”?换句话说,加油站到底以一种什么样的企业理念来界定谁是“非加油者”?事实上,我曾经多次光顾这家加油

站,难道我不是他的顾客?如果加油站认为我是他的顾客或是潜在的顾客,那他们还会拒绝我的要求,因此,这一简单事例的背后,实际上还隐藏了“谁是顾客”这一命题,而这一命题也正是广泛意义上企业理念所需要厘清的。以这家加油站为例,正是由于其界定顾客的理念不正确,或者说是含糊不清,造成了这家加油站漫待甚至得罪了我这一顾客。虽然加油站没有开放洗手间的义务,但我始终认为这家加油站缺乏一种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性化”思想。

从表面上看,这家加油站也是将“顾客至上”作为经营理念的,它甚至将“顾客至上,以客为尊”的服务口号张贴在加油站显眼的位置,这等于是向社会作出了公开承诺,同时提醒员工做好顾客服务工作。但遗憾的是,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这家企业的行为给人的感觉却是低俗和唯利是图。

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能够保证企业理念与企业行为高度一致性。作为企业文化核心的企业理念决不是挂在墙上给人看的,也不是喊在嘴边给人听的。一个企业所信奉的那种深层次的企业价值观往往会通过企业的各种行为和细节表现出来,是很难伪装的。如果企业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这样的企业理念永远只能是一种毫无价值的口号,这样的企业文化永远只能是一座虚幻的空中楼阁!员工饮用纯净水罚款50元!

某公司的办公楼人气很旺,呈现出业务繁忙而又井然有序的景象。写字楼装修高档豪华,员工的着装也十分得体,员工们一个个西装革履,笑容可掬。公司的接待大厅里放有饮水机,可在饮水机的上方却贴着一张字条:“纯净水仅供客人饮用,员工饮用纯净水罚款50元!”据了解,由于这家公司的员工较多,为了节约成本,公司规定,员工的饮用水必须到开水房去打,开水房的开水是将自来水加热,费用当然很低,而纯净水是专门从纯净水公司购买的,每桶8元,费用当然就高。

控制成本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从单纯控制成本的角度来说,这家公司的做法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我们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对这件事做一些深层次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很多问题。首先,企业的价值观也有主次之分,企业的价值观有时也发生冲突和矛盾,就这家公司而言,他可能认为“服务员工”和“节约用水”都是“有价值”的。但通过这个字条,我们就可以判断这家公司的成本理念是优先于服务理念的。如果这种判断正确,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种价值观的排序是否科学,是否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如果一个公司将成本看得过重,甚至比服务员工还更重要,我们起码可以推断这家公司的福利不会太好,如果员工的福利待遇不太好,员工满意度肯定不高,凝聚力也就不会太强。其次,这张字条同时也反映了这家公司习惯于以惩罚作为约束手段,动辄罚款是它的一贯做法。最后,这张纸条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尚未形成,因为如果这家公司的“成本理念”能够为所有员工接受和认同,节约成本自然会成为员工的一种习惯,只要把道理讲清楚,他们就会自觉到开水房打水,而不会饮用为客户准备的纯净水。而这张字条贴在接待大厅里只能证明这家公司没有一点人情味。

制度约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比制度约束更高明的,是企业与员工形成一种心理契约(企业文化)。制度约束对于员工而言是“要我做”,而形成心理契约对于员工而言却是“我要做”。没有文化基础的制度约束,其结果往往是员工“钻制度的空子”,甚至“以身试法”;而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企业与员工一旦形成心理契约,员工就能够自觉遵守企业制度,即使制度对某些行为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员工的行为也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而且会主动帮助企业完善制度。如果您不吸烟,空气会更清新

众所周知,吸烟有害健康。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公共场所纷纷打出了“禁止吸烟”、“无烟商场”的标牌。但一直以来,无论何种禁烟的图标和文字,从来都没有真正触动过我。直到有一天,我在深圳的一家公司里,看到了一块标牌,上面写的是“如果您不吸烟,空气会更清新”。就是这样一

句话,让我立刻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舒爽感觉,如同清晨的花香从我的面前拂过,经久难忘。

同样是一块提醒人们不要在公共场所吸烟的标牌,但是这块标牌与一般 “禁止吸烟”标牌所产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它不仅向人们传递了“公共场所不能吸烟”信息,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块别致的标牌,人们能够深深地感受到这家企业浓厚的人情味和以人为本的管理风格。就是否因为这块标牌,就是因为这句简短的提示语,这家公司从此便在我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良好印象。

很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感到难以理解,更不懂得如何将企业理念渗透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当中去。其实,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管理中最人性化的东西。而这种人性化的东西,通过企业的管理方式、经营作风、规章制度、文体活动、广告宣传甚至是企业的每一个行为,都能体现出来。企业的人性化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企业必须树立 “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只有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企业的人性化管理才会“为有源头活水来”;其次,这种人性化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要体现于企业的管理制度之中,如果一个公司开口闭口都是以人为本,但是在企业制度中却看不到一点踪影,不但没有良好的员工培训制度、晋升制度和福利制度,反而尽是一些处罚款性的条款,这样的企业是不可能“以人为本”的,最后,这种人性化的东西还要通过企业宣传、企业行为等各种细节表现出来,就象这家公司所做的那样,甚至将一种人本管理的思想通过一块禁止吸烟的标牌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您感受到企业文化的魅力。

没有文化支撑的公司会议

在为深圳一家公司提供企业文化咨询服务的过程中,我参加了这家公司的一次工作会议。这家公司的会议室有好几排座位,会议开始前,员工们陆陆续续前来参加会议,有趣的一幕出现了,来得早的员工专挑后排不起眼位置座,直到公司老总要求他们到前排就座。整个会议完全是总经理一个人在唱独角戏,除了几

位副经理偶尔有只言片语外,其他人没有一个发言。后来有人向我透露,不是员工不想发言,而是因为这家公司从来不喜欢听反对意见,员工说了也是白说…… 员工不愿意接近领导,更不愿意发表个人意见,这就是这家公司的工作气氛,通过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看出,这家公司缺乏亲和力和向心力,更缺少自由沟通的氛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是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出了问题:员工不愿意接近领导,是因为公司的等级观念严重;而员工不愿意发表意见,则说明公司实行的是家长式的集权管理,管理方式不民主。

企业气氛是企业文化的集中表现。如果你觉得企业文化的概念难以理解,你不妨将企业文化直接理解为企业气氛。例如开会,有些公司的会议总是“一言堂”,从来不给员工发表意见的机会,或者员工压根儿没有发言的愿望,会议气氛显得沉闷、压抑,毫无生机。而有些公司的会议则气氛勇活跃,不管是对是错员工都可以自由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广义的企业文化包括的范围很广,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等都是企业文化的内容。因此公司气氛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企业文化的影响下,不同企业所表现出来的企业精神、工作作风、道德水准、服务意识、学习氛围、行为规范,实际上都属于广义的企业气氛。如果你不懂得如何建设企业文化,那你就去创造一种良好的企业气氛吧!

什么是企业文化?综合上述内容,我们不妨这样理解:企业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人性化管理气氛,它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工作中精心培育而成,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的意义在于统一企业员工的价值观,从而在企业与员工之间形成一种心理契约关系。而企业文化的形成需要保持企业行为(规范)、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价值观念的高度一致。

第三篇: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案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案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

○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流通及其公式。

○商品流通与物物交换的区别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

○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来说明应当如何正确看待金钱。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教学重点:

、商品的含义

2、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三、教学难点:

货币的本质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买东西要用钱这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常识,日常生活中所讲的钱,在经济学中我们称之为货币。商品和货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体会得到,要想得到商品就必须付出货币,二者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那么,历史上货币和商品是同时出现的吗?货币及其本质又是什么呢?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就必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新课教学]

一、货币的本质、什么是商品

[讲解]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P2楷体练习加以巩固)

2、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P3楷体插图与练习)

3、货币的含义与本质

[讲解]货币是指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

含义: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价格的含义:通过一定的数量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特点: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提问]教材P4“这里含有单位的数量表现的是什么?”

[解答]表现的是各种商品的价格。

[提问]同学们看P4的插图,思考一下,这里的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仍是价值尺度职能吗?

2、流通手段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商品流通及其公式

含义: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w--G--w

[提问]同学们看P5的材料,回答:为什么说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就一定是商品所有者?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能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特点:只能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简单介绍货币的另外三种职能,让学生看教材P5—6的相关链接](货币除了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之外,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商品的含义、货币的含义及本质、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重点要掌握商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和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六、课堂练习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组有

①商品和货币是一对孪生兄弟

②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③货币是一个历史范畴,商品是一个永恒概念④先有商品,然后才有货币

⑤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①②⑤

第四篇:《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第一课时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商品的含义。

(2)知道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3)理解货币的本质。(4)理解货币的基本职能。(5)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6)了解纸币的发行量。2.能力目标

(1)从商品、货币、价格等生活现象入手,提高透过现象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2)了解商品交换、货币产生和发展过程,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3)提高判断、识别不同金钱观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了解货币作用的基础上,增强发展生产、增加财富的认同感。(2)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教学重点

商品的含义和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教学难点

货币的职能、纸币的发行。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问题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学设计 ●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师:常言道:“钱不是万能的,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里的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货币。请同学们告诉我,如果你手里有了好多钱,你准备用它干什么?

(自由讨论、发言)生:可以买自己喜欢的食品、衣服,可以买心仪已久的iPad、iPhone,可以买文具、书籍,可以去世界各地旅游……

教师概括:货币可以买来自己想买的商品。那么,货币为什么能购买商品呢?看来,我们要想揭开货币的面纱,就需要从商品入手了。

(设计意图:用生活中关于钱的俗语、典故等引出问题,由学生熟悉的“钱”和“买东西”,引入经济学的“货币”与“商品”,这样设计,学生易于接受。)讲授新课

探究一:“商品”是什么? 展示课件:下列“东西”是商品吗?

(1)自然状态的空气、阳光,医院里氧气瓶中的氧。

(2)农民将自己生产的蔬菜拿到市场上出售,卖掉了2/3,剩下的1/3一部分留作自己用,一部分送给了亲戚。

(设计意图:用身边的例子,让学生去直观地感受。)(学生讨论、判断、说明理由。)

教师点评:生活中我们离不开很多“东西”,如阳光、空气、水、食物等,这些都是我们所需要的。但有些“东西”,如空气,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是“免费的”,没有人花钱去购买空气,也就是说它不是人的劳动创造的,因而不是商品。但是,医院氧气瓶里的氧气是人们加工生产的,属于劳动产品,患者如果需要它,则需要花钱购买才能使用。由此可以得出:

商品,首先必须是劳动产品。

教师提问:那么,劳动产品就一定是商品吗?如上面的例子中,那位农民的蔬菜既有卖掉的,也有留作自己用的,也有送给亲戚的,这些都是商品吗?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进一步明确:卖掉的蔬菜一定是商品,因为这部分劳动产品用来交换;留作自己用的和送给亲戚的不是商品,因为这部分没有用于交换。(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分歧,可以争论、讨论)看来,并不是所有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于交换的时候,才能称作商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例子的相互对照比较,准确把握商品的含义。这是《经济生活》基础学习的第一步。)

展示课件: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因为在新课标下此知识点不是重要知识点,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作延伸介绍)

探究二:商品与货币是“孪生兄弟”吗?

教师: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说“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仿佛“钱”与“货”天生就是一对孪生兄弟,仿佛同时出现在我们面前。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点评:货币出现得比商品晚,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与物直接交换。物物交换虽然看起来简单、直接、便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这种交换方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越来越不能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学生模拟表演)山村里的“物物交换”的过程

19世纪,非洲某集市上曾上演过这样一幕:卖牛奶的人喊:“买牛奶的人拿盐来换!”卖盐的人喊:“买盐的人拿矛来换!”而卖咖啡的人喊:“买便宜的咖啡拿红珍珠来换!”

根据教材的图文问题,组织五位同学,让他们分别扮演:拥有牛奶者、拥有盐者、拥有矛者、拥有咖啡者、拥有红珍珠者。

(设计意图:分角色扮演,体会复杂物物交换的困难和一般等价物出现的必要性。)思考:1.如果拥有红珍珠的人需要的是咖啡,谁能成交? 2.如果这几个人都能成交,需要什么条件? 3.你能设想出让更多的人都成交的方法吗?(学生探讨、回答。)

教师总结:要想都能成交,必须相互需要对方的商品,这是很难实现的。这就客观上要求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即“一般等价物”的出现。

(进而要求学生在书中找出一般等价物的含义,并朗读。)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多媒体展示:【百度新闻】美国青年曲别针换公寓

26岁的麦克唐纳是一家快餐公司的送货工,和女友居住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和美国千千万万的普通小青年一样,麦克唐纳买不起房子,不过他有更富创意的办法:学习原始居民,物物交换。麦克唐纳的交换故事开始于2005年7月。麦克唐纳有一枚特大号的红色曲

别针,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为了通过这枚曲别针交换些更大更好的东西,他在当地的物品交换网站上贴出了广告。很快两名妇女用一支鱼形钢笔换走了他的红色曲别针。之后艺术家安妮·罗宾斯用一只绘有笑脸的陶瓷门把手换走了他的鱼形钢笔。接下来他换到的东西的价值越来越大。发电机、百威啤酒的啤酒桶、一辆旧的雪上汽车、一次旅游机会……最后,麦克唐纳从一位音乐家处得到了去工作室录制唱片的一份合同。麦克唐纳把这个机会“给”了凤凰城一名落魄的歌手,歌手感激涕零地“给”了他一套双层公寓。

(设计意图:以上知识用于帮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也存在物物交换,只不过它不是商品交换的常态,只是个案。)

教师展示:“早期出现的一般等价物”

教师:这些商品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都曾经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角色。但是,它们都不是“最佳人选”。为什么它们都不是“最佳人选”呢?那么,这个“最佳人选”是谁呢?

(学生讨论各种一般等价物的缺点,发现金银的优势。)教师: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比一比:贵金属金银与其他一般等价物比较有哪些优点?

想一想:货币如何产生的,是神灵创造的还是圣贤发明的,还是历史的选择? 教师小结:贵金属金银具有其他一般等价物所不具备的优点,因而,一般等价物逐渐固定在金银上,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就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概念——“货币”。

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教师提问:那么,这“来之不易”的货币都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呢?(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景。)探究三:课堂情景剧(价值尺度)

课堂情景剧:让学生来表演顾客和商家,设置“商家标价”“顾客砍价”等系列环节。思考问题:

1.哪种衣服价值更大?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货币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货币能起到这种作用?

2.卖衣服的人说出来的“价”和标价牌上写的“每件衣服××白银”表现的是什么? 3.在这个过程中你有没有看到真实的货币?这表明什么?

(活动操作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在活动中学生很容易就可判断3两白银的衣服是价值最大的,很明显3两白银表现了衣服的价值,从而引出价值尺度这个职能,并明确这是因为它自身有价值。用白银表现这些衣服的价值称之为价格,通过“1件衣服=3两白银”这个公

式来分析衣服的价值与白银的量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明确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为以后讲这个知识点作一个铺垫,使学生对此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师生共同总结:

1.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原因在于它本身作为商品,具有价值。2.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情况下,价格与价值成正比。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观念中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在此,教师要简单介绍我国货币单位的变化,使学生的认知和现实接轨。)(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景。)探究四:课堂情景剧(流通手段)

情景一:木匠将自己生产的桌椅卖出去,然后购买木材回家。

情景二:木匠将自己生产的桌椅卖出去,然后说:“暂时没有什么买的。”将钱带回家,过了几个月之后,他才到集市上购买粮食。

探究问题:

1.木匠用桌椅换取货币,是最终目的还是一种手段?货币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2.与物物交换相比较,货币的出现对商品交换过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3.如果木匠卖不掉桌椅,对他会有什么影响?他会不会接受观念上的货币?(在以上情景中学生可以明白,木匠用桌椅换取货币是为了买到自己再生产和生活消费所需的商品,因此货币在此起到一种媒介的作用,这就是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而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称之为商品流通。由两个情景和探究问题二,明确商品流通与物物交换的不同,从而感知到货币的产生方便了商品交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探究问题三结合教材关于“惊险跳跃”的探究题,让学生明确生产者要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否则无法进行再生产和生活。让学生了解作为现代企业要有竞争意识、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等。)

其间呈现以下知识点:

1.货币具有充当媒介的作用,即流通手段。

2.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称为商品流通。商品流通中买与卖的行为可在时空上分离。3.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交换的形式。4.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需要现实的货币。

教师(展示课件并补充讲解):货币除了这两个基本职能,还有如下三个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特别是支付手段,它是伴随着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不同于

流通手段。(由于这三个职能不是主干知识,只需让学生了解即可)

课中小结:展示知识点及结构。

教师提问:(讲解货币演进的过程,并要求学生同步性思考)金银条块在流通中出现了哪些缺点呢?这些缺点人们是如何想办法克服的?为什么不足值的铸币还可以流通呢?铸币“不足值”又给了人们什么启示?

探究五:从货币到纸币

教师展示情景材料:《水浒传》中的人物用什么购物?

教师补充讲解:宋代商业发达,原有的金属货币都笨重不便,极大阻碍了地区商品交易的发展,这就为要求有大量轻便货币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宋真宗年间,成都16家信誉较好、实力雄厚的商号制作了一种“纸券”,名曰“交子”,代替金属货币进行交易,16家商号保证随时按面额兑换金属货币,这就是最初的纸币的雏形。但是“交子”在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不能兑现的情况,引起诉讼和民众的不满。1023年,宋朝统治者禁止私人发行“交子”,改由国家发行,并储备大量的金属货币以备兑换,这是最早的纸币。

探究问题:

1.从“交子”的产生过程来看,它为什么能够购买商品? 2.私人发行“交子”存在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一问题?(设计意图:识记和理解纸币的含义。)

(“交子”之所以能购买商品,因为它能保证随时兑换金属货币,代替金属货币购买到所需商品,它是“价值符号”。私人发行不能保证兑换,信誉缺乏保证。所以,后来纸币就改为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

课件展示:世界各国的纸币

教师:对于纸币的含义需讲解三点:发行权属于国家;国家授权于国家的中央银行发行;其他单位与个人无权发行。

随手练:展示课件

议一议:有同学说,为了使人们生活宽裕起来,我们可以要求国家多印些钞票,使人们腰包鼓起来,生活富起来,这样做行吗?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讲解:金银开采不容易,印钱的成本可小多了,简单便捷。但如果市场的钱太多了,钱也就“不值钱”了。这就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纸币的发行量到底应当以什么为限度标准?

展示课件:

一、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

二、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小结:展示课件并简要讲解。

教师: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过多地发行纸币,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而纸币的供应量过少,则有可能导致通货紧缩。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

(设计意图:由货币自然过渡到纸币,符合货币发展的现实规律,也顺理成章地引出中学生心中的疑问:纸币的制造成本那么低,是不是可以随意发行纸币来解决贫困问题?从而把通货膨胀的概念介绍给学生。)课堂辩论

著名笑星巩汉林在小品《鞋钉》中有一句名言:“有人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可是我却认为,有钱能使磨推鬼!”对于这种金钱万能论,我们该如何看待?请大家展开辩论。

正方:金钱是万能的。反方:金钱不是万能的。

在学生充分辩论并发表见解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①货币并不神秘,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其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②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是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谁都离不开它。

③正确对待金钱,就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④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要做金钱的主人,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不盲目崇拜金钱,不见利忘义,不能把金钱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应该有更高的人生追求。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知识结构与重要结论。体验践行

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口头采访、问卷调查、上网查询等方式和途径,对家乡的货币发展历史进行研究,并积极撰写小论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课后作业

收集有关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历史和现实案例,分析背后的原因,明了国家发行纸币的规律。

板书设计 ,,)

教学反思

本框题是《经济生活》的入门课,涉及的概念、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在学习中应该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感性材料去理解这些知识,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本课要紧紧抓住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涉及的其他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必展开。一旦展开,可能引发负面影响:一是冲淡主体知识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响教学进度。教学中注意双向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蕴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思考与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材料一:中国货币的历史沿革

备课资料 ●

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春秋时期,黄金已作为货币而出现,如子贡“家累千金”,越大夫范蠡“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都说明黄金已作为衡量财富的尺度、作为一般等价物而出现了。此外,春秋时出现了铜铸币。

春秋时期黄金与铜铸币虽已出现,但在实际生活中似乎普遍使用得还不够。李剑农先生统计了《左传》中记载:“赏赐、馈赠、献纳、犒聘者二十九,或以器饰,或以车马牲畜,或以璧玉,或以帛锦,或以衣服,以生金者一,无以钱刀者”“言掳掠盗窃夺者十四,或禾麦米粟,或木材,或璧玉,或实用之兵器,或马,或钟,夺币者一,不言为钱,刀之币。”因此,对春秋时期货币的使用情况不能估计过高。

战国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普遍使用,但当时处于金属铸币、贵金属货币和实物货币并用时期。到战国时期,除了黄金是各国的通用货币外,铜铸币是各国民间的通用货币。

古代中国的货币体系以铜币为基础。更早的货币形式目前尚未被发现。最初的铜币形状多种多样,有刀币、布币、蚁鼻钱等很多形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全国的铜币以秦国的铜钱为标准。由于浇注铜币使用砂模,铸造好的铜币带有毛边,所以在其中央留有方孔,以便用木棍串联起来打磨修锉。这种特殊的形状使它被赋予很多象征性的神秘主义解释,有人认为铜币的圆形代表“天”,中央的方孔代表“地”。铜币上面通常带有铸造时的皇帝年号。

金币在古代中国很罕见。春秋和战国时期,中国南方长江流域的楚国曾经使用过金饼和金片。但是在其他的地区和朝代里,黄金主要用于装饰和保值用途。公元前二世纪,西汉的汉武帝曾经发行过白色的鹿皮货币,用于赏赐贵族和军事将领。除了铜币以外,棉布、丝绸、大米等生活物资也曾经作为货币的计算单位(而不是实际的货币)用来支付官僚和军队的薪饷。唐朝以后,白银货币逐渐得到广泛流通。虽然国库和官方银库里的白银按照统一的成色与重量铸造成元宝以便存放,但是流通的白银却不是铸币,而是以零碎的块状流通,在市场上使用时要经过计算成色、称量重量这些烦琐的手续。大块的银锭要用夹剪切割,零碎的小块银锭需要在银匠那里重新铸造成更大的银锭。中国不使用白银铸币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政治的不稳定性,官方无法为发行的银币提供担保,同时由于战乱频繁,民众经常将白银窖藏起来,导致市场流通额不足以支持银本位货币系统。

由于携带大量的铜币极其不便,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北宋时期,出现了称为“交子”的纸币。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之一。但是比起现代意义上的纸币来,它更像一种汇票。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沿用了纸币,并将其视为解决经济困难的妙法之一。他们不顾实际的货币流通额和经济水平,发行了大量没有保证的纸币,造成了最早的通货膨胀。元朝被由汉族人建立的明朝取代。其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位保守的农本主义者。他认为纸币是异族的东西,应该加以摒弃。但是明朝自己也发行了名为“大明宝钞”的纸币。这种纸币在民间很少使用。明朝中后期,白银开始大量流入中国,成为和铜钱一样普遍的金属货币。清朝时期,白银已经成为国家的主要货币单位(“两”)。清朝末年,墨西哥的银元开始在中国大量流通。光绪皇帝在位时期,中国铸造了自己的银币,并设立了户部银行,发行正规的纸币。1935年,中国实行法币制度,正式废除银本位。根据1936年《中美白银协定》,法币一圆等于0.265美元。

中国大陆的现行法定货币叫人民币,由国家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辅币是角和分。一元为十角,一角为十分。元、角和分有纸币,元和五角及分也有铸币。元的票面有1、2、5、10、20、50、100元,角的票面有1、2、5角,分的面额有1、2、5分。人民币元的缩写符号是¥。

材料二: 【第一套人民币】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第一套人民币,共12种面额、62种版别,其中1元券2种、5元券4种、10元券4种、20元券7种、50元券7种、100元券10种、200元券5种、500元券6种、1 000元券6种、5 000元券5种、10 000元券4种、50 000元券2种。第一套人民币于1955年5月15日起停止流通。

【第二套人民币】

第二套人民币于1955年3月1日开始发行,同时收回第一套人民币。第二套人民币和第一套人民币折合比率为1∶10 000。第二套人民币共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5元、10元11种面额,其中1元券有2种,5元券有2种,1分、2分和5分券分别有纸币、硬币2种。为便于流通,自1957年12月1日起发行1分、2分、5分三种硬币,与纸分币等值流通。1961年3月25日和1962年4月20日分别发行了黑色1元券和棕色5元券,分别对票面图案、花纹进行了调整和更换。由于大面额钞票技术要求很高,在当时情况下3元、5元、10元由苏联代印,该三种券种于1964年5月15日起停止流通,其余券种于1998年12月31日起停止流通,其中纸分币于2007年4月1日起停止流通。

【第三套人民币】

第三套人民币于1962年4月20日发行,共有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7种面额、13种版别,其中1角券分别有4种(包括1种硬币),2角、5角、1元有纸币、硬币2种。1966年和1967年,又先后两次对1角纸币进行改版,主要是增加满版水印,调整背面颜色。

【第四套人民币】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健全中国的货币制度,方便流通使用和交易核算,中国人民银行自1987年4月27日,发行第四套人民币。共有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9种面额,其中1角、5角、1元有纸币、硬币2种。与第三套人民币相比,增加了50元、100元大面额人民币。为适应反假人民币工作需要,1992年8月20日,又发行了改版后的1990年版50元、100元券,增加了安全线。

【第五套人民币】

199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陆续发行第五套人民币,共有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8种面额,其中1角、5角为硬币,1元有纸币、硬币2种。第五套人民币根据市场流通需要,增加了20元面额,取消了2元面额,使面额结构更加合理。

第五篇: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原创教案

1.1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

(一)商品

1.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

使用价值

价值

的统一。

质量或性能

成本或价格

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

需要耗费人类无差别的劳动

关系: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但两者不能相互决定。②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但反之不成立。练习:下列哪些属于商品 1.自然状态的阳光、空气 2.废品收购站收购的废品 3.同学互相赠送的钢笔等礼物 4.农民自己种的用于自己消费的粮食 5.增城电视台推出的收费数字电视节目 注:退出流通领域的产品不是商品

2、货币的产生 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

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货币——〉货币 商品与货币不是同时产生的,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说明

一般等价物———能与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东西很多,比如: 牲畜,布匹,贝壳,金银

为什么金银会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而不是其他的商品?

这是由金银的自身特点决定的: 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管和携带.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3、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②本质:一般等价物

想一想:货币和一般等价物是不是商品?

练一练:选择 :货币与一般等价物的区别是: A 货币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一般等价物不可以 B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而一般等价物不是 C 货币可以直接和一切商品相交换,一般等价物则不可以 D 货币是固定的,一般等价物是不固定的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1、基本职能一:价值尺度

①含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为什么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本身是商品,本身有价值 ③货币本身应具有一定的计量单位,如元,镑等;

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的商品价值即为价格.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④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而非现实货币

2、基本职能二:流通手段

①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W—G—W)③商品流通对商品生产者的启示: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④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中的货币 1在商场柜台上,一支钢笔标价6元,这6元是()A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B货币在执行价值 尺度的职能

C现实的货币

D观念中的货币

E商品的价值

F商品的价格

2如果你花6元将这支钢笔买走,那么你所付的这6元是()A现实的货币

B观念中的货币

C货币在执行流 通手段的职能

D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3、货币的其他职能 职能三

贮藏手段

职能四

支付手段

职能五

世界货币

说明

●基本职能是货币一出现就具有的职能

●其他职能是从基本职能中派生出来的

三﹑纸币

1、产生过程: 纸币的优点

2、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想一想:纸币和货币有什么区别?

纸币是价值符号,其本身的价值可以忽略不计,只代表一定数量的价值; 货币是商品,其本身具有内在的价值。

注意

3、纸币的发行量

必须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算一算:假设某国一定时期内商品价格总额是1000万元,货币流通次数是5次,请问该发行多少货币量?若发行400万元,1元纸币相当于多少元的货币购买力?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符号,这就是说

①在一定时期内发行多少纸币是由国家决定的 ②纸币的面值(1元、10元、100元)是由国家决定的 ③每种面值的纸币各发行多少是由国家决定的 ④每种面值的纸币各代表多少价值(即纸币的购买力)是由国家决定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③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能不能任意发行,为什么? 纸币发行太多,会引起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通货膨胀

纸币发行太少,使商品销售困难,阻碍商品流通。——通货紧缩(需求不足,物价下跌)

4、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经济运行中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成因:纸币发行过多,本币贬

值,投资过热等.通货紧缩:经济运行中全面持续的物价下跌现象.成因:产业结构不合理,居民

对未来收入信心不足,出口困难等.5、电子货币

下载揭开高考作文阅卷的神秘面纱word格式文档
下载揭开高考作文阅卷的神秘面纱.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案

    第一章 神奇的货币 全章概述 本章从学生最熟悉的商品、货币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信用工具、外汇等经济现象及相关经济知识。让学生通过感......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四大版块逻辑结构解析 《经济生活》 主要介绍我国公民经济生活的基本知识,按照“消费——生产——分配——市场经济”的逻辑展开,分为四个单元。 核心问题:政府与......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 [必修(1)政治生活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第一课 神奇的货 币] 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一、教材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的解读,教材的基本理念主要表现在: 1、以......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依据课标要求,知识跨度,学生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减去了商品概念,增加了对价值和等价物内容的处理,但是并不把它作为知识要求,只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解货币......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2

    1.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许多的东西都是从市场上用钱买回来的,为什么小小的一张纸片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呢?如果现实生活中不存在货币,会出现什么问题?货......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翔宇教育集团监利县监利中学张道海 第一部分 设计思路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依然是社会财富的代表,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关于货币的一些的误......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的教学设计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的教学设计 一. 设计思想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加强“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重在启发学生,贵在学生主动参与,才能真正体......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那曲地区高级中学政治学科组巨海波 一、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