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门罗书籍读后感
最近看了门罗的书籍,有些真理,我觉得因该说下,看了只能对你有好处,门罗书籍读后感。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有疑问,比如。这个世界上有没有灵体,非物质的世界。人有来世吗?人死后去哪里?有外星人吗?
以及等等的问题。。。。我在这里讲述下。
首先我想说一个故事,是我看门罗的书籍看到的,他的书写的非常好,讲述的都是他们研究所的亲身经历。我很相信他,也很仰望。门罗是出生在美国,出体30年的出体大师。接下来为大家讲述门罗书里面的故事。里面隐含了很多真理。
门罗在睡眠中出体,星体投射技巧。他现在能够投射双倍产生第三身体。星体投射的学者都知道,投射一次就是以太体,可以再我们居住的世界里面穿梭。看你的朋友之类的。然后还有一个高级技巧就是出体后再出体,从以太体再次投射出去,产生星灵体,这个星灵体可就厉害了。能与高级灵体沟通在精神世界里面穿梭。在出体的时候他到过别的层面上过课,说起来很惊讶但是真的,一个高级灵体给所有的投射者上课教一些灵体沟通的技巧。里面说到思想能量球,就是一个能量球包括一个灵体的所有记忆,你可以把这个记忆给别的灵体看。
在有一次门罗出体,想去找一个高灵,按照路线飞行突然有一个灵体拽住了他。然后那个灵体说不好意思 看错了。(非物质语言。不是我们人类用的语言但是用思量来沟通),门罗没在意像接着走。一看自己迷路了。没办法就回头跟那个灵体说:你好,我是门罗我迷路了想跟你了解下情况,这个灵体代号BB来自KT--95是个离地球很远的一个行星,门罗当时很惊讶是外面的灵体但是也没有太在意,问你在找谁啊,他说我找AA,门罗问AA是人类吗?BB说也算 也不算。门罗不懂。然后BB扔给门罗一个思想能量球。门罗接过来读出里面的记忆。
换景
BB说AA我们走吧这是最后一次了,他们在kt--95上,这是最后一次空间旅行了走吧,他们有一个指挥人员说AA你去不去,AA不想去说太没意思了不想去。BB到底还是硬拽着AA去了。指导员说准备好了我们开始吧,然后来穿过云雾看见了地上,当时他们很惊讶这是,生命!指导员说这个星球是地球上面居住着人类 是宇宙中很罕见的生命。这个时候AA突然叫起来太棒了!BB说你怎么AA AA说这个太棒了 我要做人类!BB说你说什么呢你是不是被M带(思想光谱)噪音传染了,AA说没有我就要做人 我要当人类,读后感《门罗书籍读后感》。BB没拦住他AA要去做人 不听劝 AA穿过云彩下降看见空中有一个高灵过去说你好 我要当人类 这个灵体很惊讶你是KT-95的 真罕见,要做人类可以,你需要同意一个合约。AA同意了 灵体问他你要在哪里出生,AA说纽约,灵体问他要当男人还是女人,AA说什么是男人,什么是女人。灵体用手指向下指了指那个就是女人 那个就是男人,AA说我要做女人。灵体说你必须了解合约你会忘记你是谁来自哪里,AA说可以。前方出现一个漩涡状的,灵体说去吧。AA过去了,突然惨叫。这是什么好痛,为什么会痛。动不了好难受。这时候一个纽约的女婴诞生了。在这之后BB一直再找他。有一天找到了是一个妇女,他就是AA BB很确定上去给妇女吓一跳,然后与AA沟通上了 AA我们回家吧。AA?谁你在叫我吗?BB说你怎么我们回家吧。AA说回家?回哪里?kT-95啊 那是什么。BB原来叫AA吗?在KT-95上来的,BB说没错,我们回家吧。AA说不行我还没有做完人。我会在45岁死于车祸。BB没劝动AA 遗憾的走了,在AA肉体死后BB来找AA 说AA我们回家吧这样可以回家了吧,当人当够了吧!AA说不行 我不要当女人了一天要养孩子还要做饭 老公喝酒回来就打我。下次我要做男人拥有女人我要当士兵我要杀人。BB有没抓住AA这次AA在应该当了一个军人。BB很后悔为什么要让AA来地球参观啊!BB到处找AA,在各个层面找啊找突然看见一个频段差不多的灵体拽住了他。原来认错人了。
门罗睁开眼睛,回忆刚才在思想能量球里面看见的记忆,门罗说BB我帮你找AA,BB很感谢。于是门罗和BB在云雾里穿梭到处找AA突然找到了下方有一个峡谷峡谷前面有个军队 军队打头的就是AA BB说没错就是AA,门罗下去找AA忽然感觉前面一堵墙不让自己接近AA。就在峡谷上埋伏着敌人。门罗着急了 就想去找AA可是就是接近不了。BB上去晚了。AA第一个死了。BB把AA拽上来 说AA够了 我们回家吧!AA说不 我没有杀死我的敌人。下去用拳头打可是却穿了过去。很失望。。。。之后就不说了。
从以上故事我们知道在我们做人的那个时候就忘了自己是谁来自哪里,不知道来人间做什么。有的灵体几乎都做过人而却很可能都是2次以上,外星上是存在生命的灵体是整个宇宙都有的,外星的生物是类似于橡胶的外表。当门罗与一个高灵沟通的时候,门罗问我有前世吗,高灵说有你是哪个城的一个修道士,门罗真实中查了一下那个城真有一个修道院,门罗还问过是谁创造了我们。高灵说是另一伙人我们不是那个部门的。门罗还去过很多次元空间,去过天堂外面。天堂好像这是有门的。。
经过看了这书让我很震惊 我知道了许多真理 在星体投射这个技巧中全能得到答案,门罗说过我研究出体我知道了我是谁 来自哪里 来这里干什么 又要到哪里去。我觉得我这是受益匪浅,所以拿出来分享。故事情节大概就是这样,有兴趣可以找我要书。门罗的三本书。这是最后一次不要就不送了。物以稀为贵。
Q291407151 供交流
游灵丶小鑫
Death丶max
第二篇: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
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
读完爱丽丝门罗的小说《逃离》。每幅短篇小说都值得细细品味,润物细无声的笔触却在意想不到的结局下于无声处听惊雷。门罗的文笔清淡平和,但丝毫不缺女性角度独有的细腻心理。朴实的文字背后隐藏着一出随时即将掀起狂风暴雨的情感跌宕。她的每则短篇故事仿佛潜伏于女性灵魂,挥散不去,久久缠身,替每个女人在平凡近乎窒息的生活中呐喊出内在的挣扎和想法。唯此之刻,回味无穷。
媒体曾把她比作俄国当代作家契诃夫,我觉得这是不准确的,她代表不了任何人,任何人也代表不了她,她是独一无二的罗门。在平凡的主妇生活中将女性共有的生活轨迹和共鸣的心灵波澜通过波澜不惊的手法再现波澜壮阔的逃离心路。全世界但凡未经历的,正在经历的,以及经历过的,都通过她旁观冷静的观察下用沉稳内敛的笔触精准的击中女性穴位,深刻地勾画出女性在平淡危机生活中的迷茫,逃离,抗争,沉默,无奈以及悲伤。
想讲两个对我印象深刻的小说故事。第一部即《逃离》本身的故事,女主角卡拉,年少时不顾一切选择自己所爱的男人,甘愿过着充满风险和挑战的生活,她写了一张简短字条给自己的父母:“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我知道在这一点上我是永远也无法得到你们的理解的。”慢慢的,她却在和丈夫家庭生活的相处中渐行渐远,平静的海洋深层是暗流涌动的情感喷发。她决定离开,并寻求乡间的一位夫人帮助她逃离。可正当她登上一辆大巴决定奔向远方时,“她现在逐渐看出,那个逐渐逼近的未来世界的奇特之处与可怕之处,就在于,她并不能融入其中。她只能在它周边走走,张嘴,说话,干这,干那,却不能真正进入到里面去。可是奇怪的是,她却在干着所有这样的事,乘着大巴希望能寻回自己。像她自己满怀希望可能会说的那样——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手里。当她正在逃离他的时候,也就是此刻,他仍然在她的生活里占据着一个位置。可是等逃离一结束,她自顾自往前走自己的路时,她又用什么来取代他的位置呢?又能有什么别的东西——别的人——能成为如此清晰鲜明的一个挑战呢?”未知世界带给她无尽恐惧和陌生,她在“这生命中的紧要关头,挣扎着让她那巨大的身躯和灌了铅似的腿脚站立起来,超前踉跄走去,喊道‘让我下车,我必须得在这儿下去,我就是要下去!’她终于回到自己原来的家,日子一天天过去,她抵抗着那样的诱惑,“肺里有什么地方扎进去了一根致命的针,浅一些呼吸时可以不感到疼。可是每当她需要深深吸进去一口气时,她便能觉出那根针依然存在。”
其实这段心理描写我能够感同身受一些,仿佛自己能窥见大部分妇女的影子。比如我的母亲,退休后便常年过着家庭主妇的生活,她日复一日的做着家务活,偶尔发出感叹和埋怨,“整天就是做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想出去出不去。只能在家呆着,家附近转转。”我觉得自己突然就有点理解她了。她的青春没有了,她余下的年华却要在日复一日的家务生活中渐渐消逝。生活是不会给这样年龄的人带来惊喜和新鲜的了。她或许早就习惯接受,可偶尔的叹息却是心底最真实的写照和情感循环。有一次她因为家庭原因和父亲大吵一架,生气的离家出走,她是没有地方可去的,我担心她,手机联系她,她短信发过来叫我保密。第二天我和她约在一家面包店碰头,她泪眼婆娑地告诉我:她没有地方可去,她也不知道去哪里,她一个人瞎逛,漫无目的,再大的地方也没有她的容身之处。她一个人晚上睡了一家不知名的陌生宾馆,可能睡多久呢?这毕竟不是自己的家和自己的床啊。说着说着她流下了眼泪……
我想每个女人都有想要释放真实自己的冲动。只是有些女人毅然而然离开了,有些女人选择隐藏自己的心里想法,继续隐忍地过着寡然无味的生活,直到忍受它,接受它,习惯它,麻木它。表面和睦的家庭生活,固然对某些女性是幸福,但另一方面或许就是禁锢的枷锁。表面的虚幻泡沫五光十色,却是脆弱不堪,一个手指就能轻易将之戳破。当然这一切,请抛开道德角度的千夫所指。因为这不是单从道德角度好坏就能说清的问题。
看着卡拉的故事,脑海里又浮现出电影《时时刻刻》里的朱利安摩尔。电影里,她过着幸福的主妇生活,有个爱她的丈夫和可爱的儿子,可她的痛苦,纠结,无人可诉无处可说。有一天,她最终因为覆架在她个体身上的时代与性别枷锁,不说一句离开家庭,走向远方,不见踪影。我觉得她寻求的生命激情和真实是无法获得大多数人认可并理解的。她正一步一步将加在她身上的束缚外壳一件一件卸去。而事实是,更多时候,不是所有女性都有这样的勇气继续一段未知和全新的生活的。
还有一篇是《激情》,女主角格雷斯按照既定的轨道过着自己平静的生活,读书毕业后在一家旅馆找了份活儿成为一名服务生,邂逅了一位对她有好感的男生,自然而然的约会,拜访,成为伴侣,做爱,谈婚论嫁。曾经年少向往的的爱情毫无波澜的出现眼前时,她如同被生活set好般,毫无欣喜可言的面对接受。可格雷斯她是特别的,和大多数女孩不同,她也从不屑于成为大多女孩需要成为的样子:“漂亮,当成宝贝似的供着哄着宠着,自私而蠢笨。”此时的生活,对格雷斯而言就像被生活摆布的棋子,找不到真实的感觉。直到她因为脚底划破遇到格雷斯男友的哥哥尼尔。尼尔为人深沉,犹如“深不可测的海底洞穴”,忧郁,整日以酒作伴。尼尔是医生,了解她脚部伤势后随即载她去医院进行包扎,无征兆的,尼尔不发一言带着她开往野郊,他瞒着弟弟私自带走格雷斯,“开车的速度与在高架路上飞行时可称不相上下。”可格雷斯却不认为疯狂,反而奇迹似的十分安详。她的身体内除了涌流着欲念以外别的什么都没有。一会儿,他在车里将格雷斯手的掌心压在自己的嘴唇上,舔了舔,又松开。之后,他将驾驶座位交给不会开车的格雷斯,让她当下就学习开车。他们之间的对话不多,但是通过对话的过程,格雷斯开始接触到了本质性的真实。离别之前,尼尔将她拥在自己的双臂里,抱得那么紧那么持久,她为他围裹着,同一时间既是在索求又是在施予。他说:他不过是想要在她身上留下自己的印记,然后就要走开的。离别后的第二天,格雷斯听闻了一条消息:一辆去小赛博湖的半路上对直撞上了桥墩,车全毁并且烧的不见尸首…
我可能无法过多知道尼尔遇到具体什么事。但我觉得尼尔能看懂格雷斯心理似的,感受到格雷斯内心那如火般燃烧的欲望和激情。平静的生活,疯狂显得真实。尼尔不寻常的无望的真实勾起格雷斯内心无比的火热和情感。是的,她从未觉得自己离真实有这么近的距离,她,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活生生的活着,而不是行尸走肉般的过活。都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有些人的生活如果平淡无常寡淡如水,也许就会不自觉地就把生活当戏,疯狂一把,这样大概是对生活的抗争或是对自己活着的释放吧。
爱丽丝门罗的笔下的女性,在一次次有形无形的逃离中,或接受无奈的认命,或无力地进行着抗争,或早已轻轻遗忘,或偶尔叹息……
第三篇:门罗的《激情》读后感
门罗的《激情》读后感
格雷斯,是在小塞博湖北边伯莱瀑布旁边的一家旅馆丽打临时短工,遇见莫里的,那是初夏时节,那一年她二十岁,中学刚毕业。
和莫里的交往,一切都是顺其自然,随着时间不知不觉地流逝,她就这样悄然地融入了这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似乎她原本就是其中的一员。莫里对她的一见钟情,惺惺相惜,以及特拉弗斯对她由衷的喜欢,一样有着推波助澜的微妙改变。当格雷斯和莫里,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时,感恩节的小插曲,改变了两人的关系,同样也改变了莫里一家的生活轨迹。
感恩节那天,格雷斯陪莫里的两个小侄女詹妮和达娜玩荡秋千,不小心弄伤了脚,血流不止。在得到及时有效的伤口处理后,莫里的哥哥尼尔开着敞篷车载着格雷斯到医院接种破伤风。从医院出来,他俩没有及时返程,而是踏上了一条神秘的小道。仅仅是一念之间,就在暗中发生了改变,悄然无声的逆转了格雷斯的人生。
其实,那一个下午,并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他俩只是开着车,来到了格雷斯不知名的一个地方,逗留了片刻。没有过的言语交谈,更谈不上有亲密无间的肌肤接触,但心灵的碰撞、交融,时不时会滋生,在不经意间,尤其是格雷斯,在盘旋,不曾离去,久久的,一直不曾消退。
在第二天早上,格雷斯惊闻尼尔出了交通事故,猝然离世了,因为酗酒。
没有悬念迭起的精彩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读来一样的动人心弦,尤其是一些细节描写得深入浅出,读来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愉悦之感--下面是摘录书中的一些经典句子。
1.她眼睛里那种明亮、专注的目光,随时都会绽放出来的笑意,却是没有也不可能被人模仿或继承的。
(描写特拉弗斯太太的目光,让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2.莫里是个有纯金品质的人。
(这样形容一个的品质,有点标新立异,很独特,但确实也不失贴切。)
3.深不可测的海底洞穴。
(这里用来形容特拉弗斯太太的大儿子尼尔的性格,很妥帖。18世纪英国著名的墓畔派诗人托马斯。格雷有一句诗:世间多少璀璨晶莹的珠宝,藏在深不可测的海底洞穴。)
4.女人总是有内在的力量能让自己活下去。
(或许从一句简单的人物描写中,道出了作者的内在潜质,博大、柔软、坚忍的心灵。)
5.他探索性地正视她的脸,虽然那只是迅速地一瞥。也许是在探究她有没有闻出那股气味(带点薄荷味的酒精气味),她又会作何感想。
(传神、精准的细节描写)
6.他的手很稳,一点不像喝醉的样子,他的眼神也一点儿不像。他也不像跟孩子们说话时想装出的那副快乐叔叔的模样,或是想在格雷斯面前充当的、安慰话说得比唱得好听得大哥哥的角色。他那苍白的脑门高高的,有一头密密实实的灰黑卷发,灰色眼睛挺亮,大嘴巴的嘴唇皮薄薄的,一扭曲时,便显出一副挺不耐烦、消化不良或是挺痛苦的模样。
(尼尔的生动形象,瞬间就呈现在眼前,刻画得栩栩如生。)
7.风灌满了她的眼睛,控制着她的头发。那就给了她一种幻觉,似乎一直都是用着同一种速度在迅疾飞行--并不疯狂,反而奇迹似的十分安详。
(格雷斯坐尼尔敞篷车的感觉,身临其境的贴切感受。)
8.虽然她脑子里没有了莫里、梅维斯和家里别的人的丝毫痕迹,但是特拉弗斯太太的一些破碎影子却仍然留了下来,在盘桓,在用耳语说着什么,发出了诡异的、使人羞愧的轻笑。
(细腻、自然得不留一丝一毫矫揉造作的痕迹,真实得让人情不自禁的喜欢。)
9.这样的缺乏希望--真正彻底的、并非没有道理的,永远也不会有所改变的缺乏希望。
(这样的解释,进一步说明的解释,在门罗的作品中很常见,令人耳目一新,仿佛是进入了一个秘密花园,打开了一道又一道神奇的门,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幕又一幕的人间奇景。是的,就是这样的奇妙之旅!)
第四篇:书籍读后感
读罗素《幸福之路》有感
最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每个字每句话好像都在触动心里的一根弦,产生一种很强烈的共鸣。依然是生活,过去的生活让我对未来的生活的态度产生了改变,而从这本书看出去,我对一切的价值有了重新的估量。幸福感与不幸福感归结于信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的信仰也许只是一些简单而又基础的东西,因为容易获得,所以当你采用这些当作信仰的时候,或许会容易得到幸福感。而在缺少这些因素的情况下也会感到幸福的是不平常的人,我想,我还是把自己归结为平常人的,因为那样的幸福比较简单。至于自我专注,是一个人不幸福的很大的原因,我想这也是我一直以来觉得不幸福的原因,罗素的观点是:向外部发展。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也是一种逃避,但如何能做到内外的和谐统一?他没给答案。不过这也算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合理的做法吧。说了这么多都关于这本书,其实这只是关于幸福的一部分感想而已。
关于幸福,我们都有过太多的思考和遐想,但那可能也成为了我们感到不幸福的内部原因。太多的矛盾、失落和无奈存在于现实和遐想之间,绊住了我们前进的脚步,让我们觉得生活,至少是现在的生活没有快乐可言,甚至在长时间的迷茫中,失去了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期盼未来的动力。我不得不承认,我是经历过这样一段消沉的日子的,也许是因为孤独,长时间的孤独。或者我从来没试着让一个人真正了解的我,我害怕把自己真实的呈现在人前,习惯了隐藏的确实可以让自己不被别人伤害,可是却不自知地被自己伤害。不知是谁说过,敏感是文人的特质,因为一颗敏感的心,才能写出那些美丽哀怨的的句子,可是没有几个文人是豁达的,陶渊明所谓的无我,如今看来不过是失意文人自我安慰的谎言。也许这也是我一贯采用的态度,当觉得某件事物遥不可及或者是没有追求的勇气和毅力的时候,就会骗自己其实不在乎、其实不重要,但事实上却可能因为一时的懦弱与幸福擦肩而过。这无非是因为孤独,没有一个真正了解你的人在你踌躇和矛盾的时候鼓励你,给你勇气去面对,所以你就本能地逃避、后退,一直到退无可退,才发现自己放弃了那么多不该放弃的。其实我不是可以指某件事,不是我生活中的某件重大的特殊事件,而是指一贯的生活态度。我的生活里似乎的确是缺少一个可以诉说的人,能让我放下一切完全依赖和相信的人,初中时候喜欢写文章,是因为喜欢把一些想法写在文章里,然后老师会给我一些回应、一些鼓励、一些建议,可是生活的角色决定了她不是那个能让我完全放开自己的人,所以她能分担的,只是现实生活中的一小部分。不过因为这样,初中的那段日子,似乎是我最单纯、最开朗的日子,我已经非常感激她了,不管她所欣赏的是我的某些想法,或仅仅是文字,总之她给了我许多勇气和信心。谈到生活的角色,它似乎真的决定了很多事情,有时候甚至是我们不能逾越的界限,这也让我常常感到失落。譬如我总是愿意把一些想法通过文字的形式告诉某些过去的朋友,这里说过去的朋友,不是说友情已经变淡,而是不再每天相处在一起,也许这样的距离刚刚好,让我很有安全感。而什么样的距离才算刚刚好?说不清楚,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尽管罗素说:寂寞是必要的,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寂寞,很多美好的东西才会被获得,才能使一个人拥有创造性的能力。虽然我对这句话是认同的,但如果我所想要的只是幸福,而不是特别的能力呢?幸福既不是纯理性的东西,也不是纯感性的东西,需要两者完美平衡。完美?听起来特别的遥不可及,但换一个角度讲,只要两者结合得恰到好处,就算是完美了。没有一个标准值,比如不管是5+5、3+7,或是1+9,只要总数等于10就是完美的。有时候我觉得这两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转化的,而两者的结合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有些人是既不怎么感性也不怎么理性,这种人是让我觉得很乏味的;还有一种人是让人觉得有时非常的感性,有时又非常的理性,是的,不知道应该怎么讲,举个例子:刘墉,作为作家和画家,必然让人觉得充满了艺术的感性气息的,但他睿智的生活哲学又让不得不惊讶于他理性光芒,这种人在我看来是充满人格魅力的。当然生活中不可能到处遇见这样杰出的艺术家。但很多时候只要用心的观察,还是会发现身边有很多有内涵、有魅力的人存在。而能把这两种极端结合的的完美的人,一定是拥有幸福的智慧的人。我想我正在不断朝这
个方向努力着。
我想我只一直相信着幸福的存在的,这点很重要。但并非是只要相信,就会幸福,这是一个不努力的藉口,我们已经过了看偶像剧的年纪了,别再幻想幸福会从天而降,即使它掉下来,也要我们自己接得住吧,除了期待之外,更重的是去行动。我总结了一下:不如把这个关联词换一下,只有相信,才会幸福!这世上很少有东西是“只要——就——”的,只有总结了无数个“只有——才——”,才能抓得住幸福,不过有没有人同意吧,我还是愿意这样自勉的。我们都在追求幸福的路上,不管生活怎样打造我们,不管每个人心中幸福的概念是什么,因为有了这个渴望,努力的过程变得特别的充实,有意义,再多的挫折和困难都不能剥夺我们幸福的资格。
第五篇:书籍读后感
书籍读后感大全
书籍读后感大全1
对于至今才读《平凡的世界》十分汗颜,这又一次强烈昭示了原先书读得少得可怜,缺课太多。庆幸的是,我终于接触到了它,不仅仅是接触,而是被强烈吸引、深深震撼,特别是在逐渐走向成熟、懂得思考的三十六岁,读这样一部关于人性、人生、生活、情感的宏篇巨著,感到恰逢其时。
《平凡的世界》,从一开篇便被吸引住了,平生还从未有一本书能如此强烈地吸引着我。那如潺潺流水般朴实无华的文字,沁人心脾,其间流露出的情真意切的感悟,充满哲理的思考给我深刻的启迪,引发强烈的共鸣。无论在哪里,无论当时当地是如何的喧闹与嘈杂,只要目光接触那些文字,情绪情感就会被拉入小说中的那时那境,体会感悟着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为他们或忧伤或欢欣,或感动泪流或轻声叹息或幸福微笑。
读《平凡的世界》,一是作者文笔自然平实,让人读起来非常非常地舒服,不似现在的某些文章故作深沉,表面文辞飞扬,实则提炼不出精髓要义。二是作者对自然环境的描写细致入微,而且景物描写与人物心情、世事变迁相呼应,可谓一大特色。(励志名言)《平凡的世界》十个春秋冬夏,季节流转,世事变迁,也映衬着人物命运的起起伏伏。三是作者总能在叙述故事情节和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时,自然而然地推出自己对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人性、情感的归纳总结,恰到好处,发人深省。四是作者在全书的描写中始终能反映出一种强烈的昂扬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可以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人生奋斗的励志书。当然这部书包含的思想远不仅仅是这一点,但于我而言这一点是最深刻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它洋溢着的那种生生不息、执着进取的精神!除了《平凡的世界》,另一本让我感觉同样充满这种力量的是钱文忠的《玄奘西游记》。
读罢《平凡的世界》,又看《早晨从中午开始》。一种强烈而深刻的感受,路遥真正是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全部热情和激情在写作。他是理想的践行者,用近乎残酷的方式、非凡的毅力,身体力行了他关于人生的宣言:“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路遥用六年的青春、汗水,用生命打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平凡的世界》,它决不会因时光流逝而失去光彩,因为它所凝练的思想、流露的真情、反映的生活、都具有永恒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一遍又一遍地从中汲取精神的养料,给人生以多方位的思考和诠释,给情感以至纯至真的体验,给懒惰以无可争辩的痛击,给执着进取以最有效的鼓励。明天,将开始我第二遍《平凡的世界》的阅读。
书籍读后感大全2
《玫瑰与教育》是窦桂梅老师的教育随笔集。这本书记录她最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家长、作为一名专家对教育显现的种种反思,和其他一些书籍相比它没有长篇大论的教育理论、理念论述,而是记录她对教育教学的积极的态度,以及对教育的无奈与困惑。
刚拿到这本书,就对书名感到好奇,读来原来玫瑰是她在“教育在线”的“小学教育论坛”的网名,是桂梅颠倒过来的同音“玫瑰”。她说:“作家冰心只钟情于玫瑰,冰心老人认为玫瑰有刺,那是风骨,玫瑰的芳香艳丽就是冠艳群芳。”“现在,我已用玫瑰的含义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样对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谅’;像‘8朵’玫瑰那样怀着感恩之心对待‘关怀及鼓励’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样学会在现实中‘忍耐与期待’;像‘20朵’玫瑰那样,‘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人生;像红玫瑰代表的那样,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爱;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样,感受心灵的真实和独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纯洁一样,一辈子拥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我晓得,要把个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由此可见窦桂梅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之情,我不禁为她的满腔激情而动容。
为自己能像“冰心玫瑰”那样绚丽和高贵,她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个吉林师范的中师生,先从吉林一实验小学,再到北京,而且当上北京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其间受到过国家政治局常委的接见,参加过国家教育报告团,出版不少教育专着,这些成就肯定包含着她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对她的付出的汇报。从她对自己的成长和成名的描述,虽有被“逼”之感,但更多的是自己在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后,所做的许多工作是很令人佩服的。
读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够在大庭广众中大声朗读,能让读者不仅听见声音,而且还能看见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见窦桂梅的爽朗而热情的笑貌!她说:“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也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写作,记录着我教育生命一次次开花的轨迹。”诗意的语言,真切而热情,文如其人。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这是窦老师所喜欢吟诵的诗句。作为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字里行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文学的爱好,并时常有意识地扮演着“拉近朋友、学生亲近母语、亲近书籍”的角色。更让人感动的是:她此举目的竟是“让人在亲近文字的脚步里抓到爱。”
品味这朵这芬芳的玫瑰,她为我们每一个热爱教育、献身于教育的人做出做好的榜样。
书籍读后感大全3
一直以来,都听人说《爱的教育》这本书很值得一看,所以在新华书店过来售书书时,推荐一部分学生买这本书,这以后,就经常看到他们在看,受学生的影响,我也读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出生在意大利里古拉州的一个小镇奥奈格里斯,参加过统一意大利的爱国战争,在行军打仗中开始他的写作生活。1870年意大利完成统一,亚米契斯退伍后从事教育事业,创作许多反映教育事业的作品。亚米契斯受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领袖马志尼的影响很大,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他认为教育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通过日记本的形式,讲述很小的故事,然后将“爱的教育”融入这些故事,用以培养年轻一代的思想情操。他所倡导的爱的教育,包括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热爱祖国、同情弱小、乐于助人、尊师爱生、体贴父母等人类美好的精神,在作者眼中通过一些小故事表现得亲切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些日记形式的故事一篇篇都不是很长,都是孩子在读书期间一天内发生的有趣,有意义的事,孩子只是很简单的将这些学习过程,教育过程如实地记叙着,但越是简单的东西越是可以表达很多的内涵。因为读者看到小学生将他眼中的先生的教育方法,先生对学生的爱、关心,对学生的帮助,以及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友爱的情感用一些记叙性的文章记录下来,有一些简单的情感表达其中,小学生虽小,但却能深刻感受到先生“爱的教育”,感受好与坏,感受爱与憎恶,这一切复杂的感受通过这一篇篇日记表达出来,传达给读者,引起读者的一些思考,让读者能切身体会“爱的教育”,感受“童言无忌”。
当我们在阅读这本书时,可以慢慢思考些什么,这些思考使我们能够深刻体会一下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并非易事,当教师、父母能把握好这个度,那爱的教育则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不正当处理这爱的教育,这爱就有可能成为溺爱,盲目的爱,将会起到反作用。我想这是我们大家都不想看到的。所以,这些以日记形式的小故事表现给我们看。这些日记大人可以看,以解孩子的心灵,小孩也可以看,感受同龄人的身心状态,一切都因它没有复杂的语言,却能带来一些共鸣。
《爱的教育》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作品,鼓舞孩子能接受挑战,用爱心创造美好的世界,所以值得大家一看。
书籍读后感大全4
今天,我终于阅读完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海伦·凯勒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书中介绍了美国盲童女学者、教育家海伦·凯勒一生的事迹。海伦因病丧失了视觉和听力,这对于一般人而言是不可想象、不可忍受的痛苦。可海伦并没有向命运的不公正待遇所屈服,她回报世界的是博大无私的爱心。在沙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海伦学习手语与人沟通,渐渐开启了走向世界的窗口。求知欲旺盛的她,战胜了身体残缺的困难,坚韧不拔地努力着。为了认识这个美丽的世界,她学习多种语言文字;为了能够更直接的与人沟通,他克服了听力障碍学习说话。她不仅学会了读书、写字和说话,并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在哈佛拉德克利夫学院四年的学业,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从此以后,她把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世界盲人、聋人谋利益的事业之中,受到了许多国家政府、人民及高等院校的赞扬和嘉奖,一生中拥有无数的鲜花和掌声。
一个盲聋人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的确令人称奇。如果海伦屈服于不幸的命运,那她将成为一条可怜而又愚昧无知的寄生虫。可是她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精神,走完了人生的道路,成为一个知识渊博、受人尊敬的人。
海伦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它让人们受到极大的鼓舞,使那些虚度年华的人悔恨不已。我读了这本书,常常问自己:海伦光辉的一生,给予那些残疾人生活的勇气和力量,难道对于我们这些健康人就没有一点启示吗?不,不是的。记得海伦曾经提过这样的问题:假如你的眼睛明天将要失明,那么,你今天要看看什么?这使我们感到:我们这些健康人,不能迟疑,不能虚度年华,应该珍惜这美好的时光,珍惜这幸福的生活。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今说过:“19实际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是海伦·凯勒;如果说,拿破仑是战场上的胜利者,是叱咤法国大地的乱世枭雄。那么,海伦·凯勒则是生活中的勇士,是拒向命运低头、立志驱除人生黑暗的光明使者。
我看完此书,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尝试过,才会懂得自己该选择什么;只有奋斗过,才会知道自己该放弃什么。比别人多一点努力,你就会多一份成绩;比别人多一点志气,你就会多一份出息;比别人多一点坚持,你就会夺取胜利;比别人多一点执着,你就会创造奇迹。
这些日子,我常常深思一个问题:人的一生应当如何度过?人生的价值何在?我觉得海伦凯勒那不屈不挠的一生,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答复,她生活的道路就是我们应该走的路。
书籍读后感大全5
此书收录了史铁生的部分代表作,包括12篇小说和2篇散文。这让过去只在中学语文课本上读过《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节选)的我了解了他的更多作品、重新认识了这位出色的作家。
最令人惊喜的是,读这本书时发现他是一个十分有趣的人,竟然有很多风格幽默的作品。比如下乡插队相关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插队的故事》,作者对乡村生活的观察和描绘都十分用心,生动有趣地呈现出一幅幅充满人情味和烟火气的图景。《宿命》的悲剧,他却用诙谐幽默的叙事和推理以路上一只茄子和狗放屁的一声闷响造成的人生变故展示了命运安排的精巧和无情。在《B+X》中他对数字595和630的解读方式令人既捧腹又惊叹。还有,他的作品不乏意外结局和戏剧性巧合,峰回路转或是事与愿违的结尾常常出现,偶尔让人想起欧·亨利的小说。
当然,史铁生有很多悲剧题材的作品,特别是,宿命论在很多作品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原罪》中的十叔、《命若琴弦》中的老小瞎子们、《来到人间》中的小女孩都是一出场就是残疾的设定;而在《宿命》中莫非则是怀揣着远大理想、蓄势待发,在即将走上华丽人生巅峰的时刻突然遭遇变故,终身残疾;《往事》中的`吴夜比莫非好一些,算是替莫非圆了出国留学的梦,却终究在事业有成的美好时节踏进了那道电梯没下来的门,踏进了生命的尽头。这些悲剧人物无一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也无论如何不可能有别的救赎之路。十叔的白色楼房梦碎,老瞎子苦弹一辈子琴弦后得知治眼睛的方子竟是一张空白纸!然而,这还不是悲剧的最终版本,悲剧最高级的版本是,得知一切都是命运的玩笑后,仍旧不得不去维系那个虚无的信念、那个永远到不了的盼头。命运的神情有多骄傲,人的恨就有多强烈,无可奈何也就有多深切。他在《我与地坛》中剖析了人世间命运差别存在的必然性,这也许正是对上述人物宿命的回答。
但是,不幸的命运,不一定要以死来解决。他在《我与地坛》中说了:“你说,你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便决定活下去试试?”,“死神很守信用,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呢是不是?”。所以十叔在白色楼房幻灭后开始吹泡泡,要吹很大很大的;老瞎子悟到当年自己的师父之所以把一千根琴弦记成八百根后,也很快告诉小瞎子要弹断一千二百根才够!史铁生也一样,从为了写作活着,到写作是为了活着,感悟到是活着的欲望支撑着脆弱的生命。所以,“园神成年累月地对我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此外,史铁生的作品中还有很多哲学的探讨,比较深奥,个人能力有限暂时无法完全解读,希望有朋友来指教、共同交流。
书籍读后感大全6
活着,短短两个字,不禁引人深思,这背后的故事。正因为每个人活着的方式不同,境遇不同,才成就了一段段不同的故事。一个人活着,是一段故事;一群人活着,则是一个时代,一段历史。读完余华作品《活着》,一声叹息。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这是一个历经人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的戏剧。
余华笔下的这个故事,让我了解到老一辈那一代人的活法。享受生活,诗和远方,这些现代年轻人所追寻的,对那时的他们而言,甚至连词汇都是陌生的。而人名公社、工分等等词汇我也是从这本书第一次得知。主人公福贵,从仗着祖业不可一世的纨绔子弟,沦落至为三餐温饱而奔波的普通农民。而后又看着自己的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女儿、女婿、外孙,所有亲人一一离他而去。他送走了所有最重要之人,最后与一头老牛相伴终老。书中的故事的确让人有一种悲痛,甚至说是一种苦难,但作者所采用的叙述方式确让我们感到平静,几乎没有大喜大悲,就是一位老人在话家常,讲述家人的故事,他们曾经生活过,然后他们死了。
余华在麦田新版序里这道这样一句话:“《活着》的福贵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的确,在我们看来福贵这一生的确过于悲惨,但在福贵自身看来,他和他们有许多的经历,或快乐,或悲伤,或恐惧,他们经历过了,然后各自走向各自的归程,有的人可能走得快点儿,有的人可能稍微慢一点,但最终都殊途同归。曾经的我一直害怕讨论死亡的话题,我没有经历过,我害怕,我不知道在面对至亲在面对自己死亡的时候会是怎样的,但是如今我却有点看明白了,就像福贵说的“人是早晚会熟的”,也就不再如此害怕,反而开始想想自己的这一历程该如何去度过。
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活着呢?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见解,生活永远是自己的感受,别人看到的不是自己的生活,所以不强求别人,也别委屈自己,做好自己就好,短暂飘渺的一生有很多问题想不明白都是正常的,自从有了人类开始,大家就在探讨生死的问题。就在探讨如何生活得更好更有意义,一致的方向是向着真善美出发,但各种情景只能由自己去体会,去成长,去经历。
《活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福贵在生活的磨难面前,没有屈服,没有放弃生的勇气,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坦然面对。我想,这正是我们每个人所要学的,生活再难,我们也要勇敢的活着。原来,《活着》便是最美好的幸运,亦是最大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