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论文

时间:2019-05-13 23:51: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语文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语文论文》。

第一篇:初中语文论文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交流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初中语文教学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叶圣陶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是叶老经过几十年深入探索而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在此,我就初中阅读教学发表几点粗浅见解: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比如提出这样的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办一期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将会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哪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生自主意识,帮助学生挖掘课外阅读资源。

课外阅读是学生们求知、启智的重要平台。当前,不少中小学生阅读追求猎奇,沉醉于小说和漫画的故事情节里,课外阅读更是以娱乐、消遣类和休闲类读物为主。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确立合理的课外阅读取向,提高他们的阅读质量,不能让“轻阅读”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流,更不能滥读一些腐蚀学生思想的低级趣味的劣质书。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儿童阅读在孩子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童年读的书几乎可以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好书可以影响学生的一辈子,坏书也会引人误入歧途。可见读书,读好书是多么的重要。可现实生活中学生并没有那么多好书,也不明确哪些书适合自己。

首先是引导学生去读原著。因势利导读长篇名著阅读,可以通过精彩片段赏析强化学生阅读兴趣。有时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愿望。有些课文是长篇名著的节选,学这些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利用读报课、班会课推介优秀书报、期刊、读书网站,如《语文报》、《中学生阅读报》、《读者》、《杂文选刊》、《小小说选刊》、《散文》等。利用校园网、广播室、黑板报开辟《好书推荐》栏目,或者每周每月由家长、学生或老师向同学们推荐精品少儿读物。这些图书可以是散文、杂文、诗歌、科普读物、名人传记等传统精品,如《科学博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四大名著、《名人传》等,也可以是热销图书等。

其次是进行比较阅读。比较阅读就是从课内文章出发,从某个角度出发,进行扩展比较式阅读,为课文找到有关比读的其他文章,就是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找到主题上、题材上、写法上、内容上、语言表达上具有相同相异特点的课外材料,在课堂或课外与课文联系在一起读,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有规律的语言现象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我的做法是为课文找“朋友”,有时候是教师找,复印下来与课文比较阅读;有时候要求学生自己去找,通过查找资料,让每位学生自主为教材找到一位“朋友”,并在小组中说出找到这位“朋友”的理由。让学生主动寻找,能培养学生略读、精读的能力,也能训练学生求同思维、求异思维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1、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把握主流、激发思维的习惯。

从认识的一般规律看,首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笼统认识,然后进入到对事物局部或细节的认识,进而发展到对事物结构的认识,最后进入到更高层次上的认识,在一气呵成读到底中整体把握阅读内容。

在语文阅读训练中,笔者经常遇到学生“滞读现象”,学生一看到文章篇幅较长或语言信息传达的事物皆为新生事物而有陌生感时,学生往往产生烦燥不安情绪,导致学生读不进去或“走马观花”,以至不能或不能准确获取语言信息,更谈不上准确解答关于阅读的训练问题——这也是阅读兴趣不高的表现。如果在此种情况下,教师却无所察觉而津津乐道于答案的分析或忙于赶进度,这样的训练是不会有收效的。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读书养成一气呵成读到底的习惯——要有耐心、一丝不苟地通过阅读感知全文的有用信息。在平时阅读训练时,拿到一篇文章,不管篇幅长短,首先要有时间限制,要求学生一定要有耐心,一气呵成读到底,哪怕有不认识的字,不明确的句,都可以“跳过去”一气读完,达到迅速整体感知全文大概内容的目的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圈点勾画和作批注作记录的习惯。

阅读是有方法的,把这些方法变成习惯,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高了。“圈点勾画”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阅读时在哪些地方需要圈点勾画呢?关键性字、词;重点句、中心句、妙言警句;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等。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阅读与写作的经验之谈。的确,学生在阅读中边读边记,随时记下作品里精美的片言只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这就是做读书笔记的好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那么,课外阅读不但是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而且也是个性化的自由阅读过程。学生如能把自己与作品、作者之间心灵交流和感情沟通的个中滋味随时记下,这就是心得,也是一种创作。因为阅读而有了写的动力和材料,而写作的需要更渴望进一步阅读,这样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有帮助。所以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

做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养成边读边写的习惯。

3、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小结整理的习惯。

这一习惯往往被初中生忽视,阅读过后不会加以小结整理,故而影响了阅读效果。笔者以为小结整理就是把阅读过程中获得的体会再梳理一遍,好似新课上完后,回家及时复习巩固一样,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小结整理是阅读过程的补充和延续,对阅读有巩固提高作用。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经养成,学生将终生受益。语文教师,更要想方设法对学生的课内外阅读进行指导,教会他们如何广泛阅读,作好阅读梳理小结,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培养初中生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

目前的语文教学,重写而轻听、说,故不再赘述“写”。课堂上,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边听边思索,这是每位初中生都能做到的,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为我们平素所忽视。科学研究证明,人类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始于听觉,所以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导学生养成边聆听边思考身边一切“声音”的习惯,从中获得、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总之,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并非易事,需要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摸索阅读教学规律,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严谨求实的训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养成好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

第二篇:初中语文论文

学科(领域)、类别:

初中语文

着力个性“点单”,拒绝数字“买单”

——浅谈农村初中小班化背景下语文家庭作业的启思策略

【摘要】语文家庭作业要让学生思考,但事实上却面临种种尴尬,现且以农村初中日趋小班化为契点作启思尝试。一是从“点单”设计着力。相同目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替代,不同个性,将学生需要的层级创设,以此转“形”唤出个性思维;目标设定时植入尊重,内容选择时频涉实践,方式探求时力主多元,以此添“趣”丰富个性体验。二是从“买单”评价入手。注重作业对话过程中的提示性与鼓励性、评价对象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评价反思的诊断性与发展性,以此影响学生整体的发展,促成师生共同成长。

【关键词】初中语文家庭作业

小班化

学情对话

个性思维

清初叶奕绳读书崇尚“约取”,言只求“泛滥”,则“稍经时日,便成枵腹”。即认为读书务必少而精,方有“实得”。细细味来,语文家庭作业又何尝不是这样!如今入目的家庭作业,敷衍多了几分,胡乱涂鸦者增多了,自动弃甲者也频频出现,而且每逢周一和假期返校日作业的完成情况就更为糟糕,难道这不就是“务为泛滥”式机械运作的结果吗?

若干遍地抄词、一题不落地完成统篇的诸多练习,然后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务求其全。偶尔思及趣味,但也总如昙花,一现而过。学生一味被动接受巩固性的抄记类作业,疲于题海式练习,即便能得到知识,那也未经反复思考与消化,其价值远逊于那些未必多但予以深思熟虑的知识。在此过程中,学习的视野也不能充分地打开,学习缺乏源头活水,很多时候会让学生丧失发挥特长的良机,极大地扼杀学生学习的灵性;同时,千人同一的布置也罔顾了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游刃有余者会觉不具挑战性,而迟迟滞后者会觉重不堪负,最终便皆失兴趣。

现在,农村初中日趋小班化,教师有了相对多的时间与空间去细致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和个性的差异,从而开展更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语文教学。我们的语文家庭作业也需以此为契点,从繁重又低效的批改中腾出身来,切实地从学生的身心发展、个性需求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出发去设计、评价,实现学情对话,真实地开启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内化所学、拓宽视野、形成技能,并扬其个性、铸其品性。

一、着力“点单”设计,选择个性化作业

思考为个性行为播下种子,语文家庭作业的“点单”设计,能让每一位学生都真正思考起来,主动揣摩、轻松涉取中促成其行为方式的不断改善。所谓“点单”设计,简言之,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非机械类作业选择,让学生自主地找到一项自己喜欢或需要的来完成。

1.转“形”,以唤个性思维

一齐迈进的步调势必只能设置中庸的难度,顶多只能保证部分学生若有所思。且这样的情况维持愈久,学生年级越高,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会日益被压抑,渐渐

沉入僵硬的模子,而学习能力偏后的学生倍感吃力,有的则开始想方设法抄作业。只有转“形”,才能唤起每位学生的思维,才能有效地兑现语文家庭作业启智铸性的价值。

(1)相同目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替代

拿到一篇课文,对于课前预习类家庭作业,我们常要求学生自行阅读文章,并抄写词语;对于课后巩固类家庭作业,我们常布置完成作业本或写多少字的感受。结果,课前的“阅读文章”成了最无效的作业,预习变成了纯粹的抄写,变成了只动手不动脑的力气活儿;课后的“感受”表面上是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但因其随意性和泛德育化模式,假思考、泛泛谈者居多。因而对学生而言,这些失了魅力的家庭作业徒增了学习的压力,于其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毫无实效;对老师而言,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无从得知,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然大打折扣。

家庭作业中最机械的莫过于词语抄写。行为主义认为,反复的操练可以增进对学习任务的熟悉程度。抄词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借助抄写的手段,通过这种多次的重复来达到记忆的效果。抄写多了,学生也能对词作出正确的反应,但这不会带来理解,不会帮助他们越来越精于思考——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是教育的目的。所以我们不妨转换形式,同样出于巩固目的,可摒弃那份单一,或按照学生自己的实际学习需要自主选词记忆,或找近义词、造句、选词填空,或用文中的词概括人物等。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小组式进行,每人针对其中一个字或一个词,想一种自己独有的记忆方法,运作简单,却不会和其他的字混淆,之后在小组内将方法和组员交流、共享。笔者曾引导学生小组式记忆形近字较多的“暇”字,学生们自己想办法、找规律:有的用偏旁撤换的方法,与熟悉的“假”字相联;有的则结合义项理解,“暇者,闲也”,日子空闲是也;有的联想到要在一个阳光灿烂的空闲日子去郊游,一路上的风光让人应接不“暇”,将这些想法在小组中交流后,全体成员均能记住字形并能准确地运用这个字,而且在一周后的检测中正确率依然是百分之百。总之,无论哪一种形式,主要意图便是能让选择学生自己喜欢的题型,继而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决断。这样的决断进行时,不再是无意识地重复,需要不停地理解与思考,有的还需与课文整体的阅读相融合,是在启动思维基础上的巩固,这不仅能持久地记住这个词,而且能让学生增强语感,获得更多语文综合性能力。

家庭作业中最无效的当属口头预习课文。老师们期望学生通过课前阅读,形成他们自己对文章的初步认识和最初感悟,助推他们在课堂中呈现自己的个性想法和独特思考。目标很美好,但在布置的时候却太随意,任其放羊式地进行,也没有增设任何后续措施;学生们到了初中阶段,学科增加带来各科书面作业量的增加,对口头作业普遍较为忽视;农村家长们对作业的认识也多停留于书面,且任其自我管理或放任自流也多。口头的阅读作业实际上便成了一句空话,但若为了迫学生阅读而布置书面练习则又加重了学习负担。就于此,每课一问是一个较好的设想,初步尝试后发现学生也能欣然参与,而且他们的疑问让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但这若缺乏一种指导,也易成为假思考。如今小班化的课堂,学生仅三十名左右,可把质疑的展现放在新课开始之前,五分钟综合整理,评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课堂探讨,同时也以这种形式促使学生能真正去阅读、去思考。

(2)不同个性,将学生需要的层级创设

每一位学生都是不同于他人的唯一,心性不同,所具备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水平不同,我们须在尊重其个性和他们之间这份差异的基础上,依据他们各自的需要去设计层级家庭作业。作业既要符合学生现有的语文能力水平,又要在其现有能力之上稍加扩展和拓宽,也应减少机械类作业,增加思维性作业,注重学生的认知需要、情感需要与发展需要,并充分利用“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摘果实,从而最大限度地启动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获得个性体验、提升语文能力的同时,又能赢得挑战成功的满足感,并以此为动力推动之后的发展。

小班化后,语文老师们平均到每位学生身上的相对时间多了,观察与分析可以真正落实到个体学情,这为量身定制家庭作业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

一般而言,可按照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需要分为三个层次的家庭作业,难度系数呈一定的坡度变化。基础类,重在夯实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包括字词学习的加强、常识的记忆、古诗文的背诵等,主要是紧扣教材设计的一系列作业,适应能力水平居后的学生。提升类,主要在掌握基础之上的提升,强调知识的理解和简单运用,譬如古诗文的理解、课外阅读能力的训练等。综合拓展类,旨在拔高学生的各项能力,鼓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设置如调查访问、推读经典原著等综合性较强的弹性作业。如学完《归园田居(其三)》后的家庭作业可分层设置为:将这首诗有感情地吟诵给家长听;揣测诗人“愿无违”时的心态,试着将诗中的田园生活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查找陶渊明生平事,结合“田彼南山,荒秽不治,种一倾豆,落而为箕,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句,再次解读诗人的想法,整理后与同学交流。

作文布置也可以采取分层的形式,作文水平滞后的学生可以先作片断作文和摘抄学习,有所领悟后再着手写成章,进行坡度辅导训练,而作文水平优秀的学生则布置他们积极搜集写作素材,加强相互交流阅读,取长补短。完成作业的时间亦可分层,保障每位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去独立思考,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吃得了,能力好的学生免受“饥饿之苦”。

家庭作业的层级安排,并不全然对号入座,而是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按照各自的发展需求进行选择,实行隐性分层,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那些题,感受家庭作业对自己成长发展的帮助,进而形成一种内在的需要。

2.添“趣”,以丰个性体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饶有兴趣的家庭作业会产生一种吸引力,促使学生努力思考,充分发挥出全部潜在的智能去完成它;也只有合乎学生自己兴趣的家庭作业,方能让学生乐思,真正从中得益。

(1)于目标设定时,深植尊重的种子

对于家庭作业目标,一直以来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着。未经斟酌的家庭作业往往有较大的随意性,大多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然后不加删选、不顾及学生知识和能力实际地强摁于学生身上,而有时则又太过功利背离学习意义。随着初中孩子青春期叛逆心理的出现,家庭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其实学***依赖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当我们执意要求他们坐端正勤动笔时,他们照做了,但心理的抵触情绪也会积淀下来,作业的问题也是同样的

道理。我们可以强迫学生去做一些他们并不想做的事情,却无法让他们主动地去做一些事。要实现学生乐于完成家庭作业,我们必须重视作业设计伊始,即是在目标设定之时与学生沟通,提早将目标昭示,让他们体会到被尊重,这样他们才愿投入兴趣,从而达到我们正面的期望。

每周一,应将本周家庭作业的目标和具体作业情况提前公布,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方向在哪,知道这一周里该准备些什么,该做些什么。譬如这一周将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三峡》与《短文两篇》,通过作业需达成以下目标:①寻找自己喜欢的段落或文章阅读,录一录自己的朗诵,读准字音与句读,积累“曦、溯、疾、奔、漱、属、歇、与、念、但”等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反复诵读中提升自身文言语感;②以导游的身份向家人介绍美的风光,共话画面美,提高自己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并锻炼口头表达能力;③比较三篇文字的末了,搜索背景资料,推究并体验作者当时心境,感受其人格魅力,启迪自身如何应对现实生活,同时训练自己信息搜集与整合的能力。在目标中详细注明作业情境和习得的能力,并早早地告知学生,让他们对本周的家庭作业有全盘地了解,感到自己不再是被牵一步扯一步的一方,释放的心态能促使他们在之后的作业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

对家庭作业更要有一个系统化的设计,每一周都应有确定的主题,要有计划性,注重整体把握与意义建构,采取层递目标的方式连贯前后。细项设计时重视学生已有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经历,首先考虑在具体的学生作业条件基础上进行,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及语言能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到难易适度,浅显与架高皆无效,重视积累性学习作业,尽量设计出有挑战性的作业,给学生以心理支持,引导学生去创造发现。其次要循着教学的具体内容有序展开,不能随心所欲,需纵向思考单元作业之间的联系,整体把握知识、能力在不同阶段的具体训练目标,将课程标准细化到每个单元,每一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避免“回家写下你自己的感受”这样空泛随意的设计,要求学生写的、读的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要做好说明,仔细揣摩。在布置之前,教师都要先研做一遍,鼓励下水作文,多角度预设家庭作业的结果,尽力做到让学生在其最近发展区摘取应属自己的果实。

凡此种种,让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之时明了,老师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活有一个长远的循序渐进的规划,极重视他们未来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是被尊重的个体。得到了尊重,学生对语文家庭作业的抵触情绪渐消,兴趣悄然滋长,必然能自己去选择要做家庭作业,并会尽自己的努力将每一次作业变成体验成功的机会。这时候的家庭作业则成了他们展示自己的成果和感受自己进步的重要舞台,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增长,学生学习的潜力逐渐被激发,文化积淀日渐增厚,语文素养也将得以提升。

(2)于内容选择时,频涉特色的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而且初中阶段的学生天性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凡事都想去试一试,好奇的目光也常可以看到期望以外的更多东西。在家庭作业设计时我们可以较好地利用这一点,开创一些特色实践活动,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世界,打通课堂与生活联系的通道,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

情感体验,加大作业乃至语文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不仅主动地,更是积极地去涉取,逐步具备扎实的语文能力,让其可塑的个性也趋向理想。

实践性的语文家庭作业,一般每周围绕定好的主题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设置一项,求多则乱。因其源于实际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题型就有了广阔的天地,呈现多样化,跳出原有的那种白纸黑字的书面模式,凸显特色与趣味。可以是搜集整理、艺术渗透,可以是操作表演、调查走访等等,触角延伸至生活的各个领域,力戒简单重复,作业结果和答案的开放,不再是单一的、刻板的。

学习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这一周,可以围绕桥主题“众说纷纭”:调查走访,查找资料、拍下照片来说身边的及其他各地的种种桥;绘画、人体组合拼凑表演,展示经自我加工的桥;搜集整理,看看桥的发展史。这样的实践类作业,让学生心情放松地认识桥,而且知识面了解得更为广阔,寻找、演绎中自然地升腾起对祖国的自豪感;这番实践也会让学生觉得好玩、新奇,更乐意去挑战,作业的展示也易形成竞比氛围,由此更加刺激他们的好胜心,从而有可能焕发出越来越多的好奇、探究和发现之心。而兴趣投入得越多,任务准备中的收获也必然比预期更多。在搜集整理信息时,他们会用心筛选、主动探究,去粗存精,抽象逻辑思维得到锻炼;在操作表演中,他们会努力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把对桥的认识内化为自已的语言。这多感官的参与既激活了他们的思维,盘活了新知,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还能让他们在各项体验中发展多样的个性,提高综合素养。

实践性家庭作业的开设,让学生有了施展才能、锻炼能力的极佳平台。题型的广阔天地,让“用语文”的能力训练也更开阔了,学生的认识会在实践运用中实现第二次飞跃。当然,在设计时须立足于学生具体的学情和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深化,不能只为标新立异而胡乱延伸,就像学完《信客》后聚焦研究邮政事业的发展、学完《三峡》后畅谈三峡水利工程,则是极为荒诞的。实践性家庭作业完成的方式也呈多样化,可以独立运作,也鼓励与同学、与家人合作完成,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可以学会合作与分享,使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团体协作精神也有所加强。

(3)于方式探求时,力主多角的参与

一直以来,在家庭作业的设计中都是老师们占着绝对的优势,充当着导演和检查员的角色,学生则充当被施予的对象,家长则是监督员,也有部分家长仅成了签字者。若能一改这单向、单一的设计方式,让学生和家长也参与到作业的设计中来,将又能增添一份乐趣,不同程度地激活学生作业和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家庭作业亦是,也应将这份主动权交给学生。事实也证明,学生对自己创造的习题更感兴趣,实践也更投入、主动。笔者曾于教学《爱莲说》后布置学生自行设计家庭作业,有的精心选择了几个需要理解记忆的词义,有的提出需要诵读品味的句子,有的安排了仿写,有的是发挥想象配画、配文字,有的是搜集欣赏课外有关“莲”的古诗文。学生在这个自由的空间里,各尽所能,各展所思,作业的形式多样,充满个性,题海战的疲倦与厌烦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发现的成功与喜悦,学生的个性也在享受作业带来的快乐中得到发展。

学生自主设置家庭作业的思考过程,也是他们分析、探索作业中问题的过程,学生在不断生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这个过程离不开他们自身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发现,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北京师范大学的林崇德教授曾说,学生初中发展阶段“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正因如此,我们应让学生独立地、自主地设计作业,但又不能完全地放任自流,教师要充分发挥导航员的作用,对学情和学生特点要有分析,将要达到的目标向学生明示,鼓励学生积极从生活去寻找作业的源泉,开展实践调查、节日作业等,引导学生通过家庭作业走进生活,实践生活。

学生家庭作业的设计可以独立思考来拟定,也可小组合作来确定,可以模仿,也可以自我创新。作业可以是供自己选用的,也可以分享给班内其他同学或小组成员的。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控制,自己安排,自己参与评价,乐在其中。兴致勃勃中让学生感觉不是家庭作业,且不知不觉中在语文能力和社交情绪方面快速提升。

家庭作业也可以让家长参与设计。当前许多家长也热心地去支持学生的学习,但是很多时候不知道怎么参与,有的便成了监督,有的参与反而变成了变相的干扰。让父母一道参与设计家庭作业,让父母明确作业的目的是什么,并强化家长对学生在家庭中学习活动的参与度,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选择作业实践探究、一起展示作业。这样便是将学校作业与真实的生活情景结合了起来,学生在知识与能力、与情感态度的不断碰撞中成长,在家庭生活的过程中体验作业中的苦恼与幸福。这样的作业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渐渐成为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和人生需要。

二、拒绝“买单”评价,对话个性化作业

“买单”实为粤语“埋单”,两个词音相近,其义却大相径庭,“埋单”有“聚合、结算”义,“买单”则为“买下一纸提单”,但现常被我们以谐音误用,模糊地统为“付钱结帐”。笔者所言“买单”评价,既是指只观表象或一隅的模糊性评价,也是指奉数字和等第为旨的结帐式评价。以这样的方式评价学生的语文家庭作业,便会过分执著于形式或结果,而忽略了“评价应体现人文性,不能只关注作业的结果,还应关怀学生的生命个体”(新课标)。这是造成学生不太乐意做语文家庭作业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导致了老师们其实并未能真正地了解到学生的学情,那么据此开展的课堂教学必是茫然无着。因而,摒弃“买单”评价,关注家庭作业评价中的过程对话、多元互动,启思导疑,方是助推有效教学之良策。

1.对话过程,注重提示性与鼓励性

课堂是师生的对话过程,但由于课堂时间及解决问题的局限,未必能真正实现老师与每位学生的对话。做家庭作业和批家庭作业的过程也可以理解成师生思想对话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更能针对到班中的每一个人,对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可能性更大,而且小班化的今天也有机会将这份师生对话细致地实现。

作业对话中,需要注重的是提示性与鼓励性。打下分数,评个优良中差,写上几句套话,比如作文批示“叙事详尽”、“语言通顺”等,这样的评价都缺乏针对性,少了人情味,没了感染力,无法形成师生对话,更甭提生成些什么了。既是对话,就不应只是老师的独角戏,需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也说起来,让他们阐述自己的见解,给他们修改的时间和机会,进而完

善自己的想法。

以《阿长与〈山海经〉》的一次书面预习作业为例,“你觉得长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收到的答案五花八门,这里仅列举三个——“长妈妈让我吃福橘,所以她是一个好人。”“我不喜欢长妈妈,她睡相很难看,还很迷信。”“长妈妈虽然不识字,但是很关心我,能尽自己所能满足我。知道我喜欢有图画的山海经就千方百计地替我去买。”如果照着教辅资料提供的所谓“参考答案”进行评判,第一位学生抓的是不着要点的芝麻,第二位学生则没有理解题干的信息,只能得到大红叉和零分。但若以这样简单评分的方式来评价他们的作业,特别是那些经常在作业中出错的人,就等于一下子扼杀了他们完成家庭作业甚至是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在批改中,我们提倡利用提示性评语和鼓励性评语,给学生提供修改的机会,提供一个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你关注到了其中的小细节,对作者而言,她更是一位大好人,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吗?”“大字的睡相和烦琐的迷信事儿作者也不喜欢,你和他想一块儿去了,全然不喜欢的人为什么最后还要这么怀念呢?请试着再读文章,写下你眼中的长妈妈形象。”“你真棒,一下了便捕捉到印在作者心上的事,这也是长妈妈的核心形象所在,她另外的品性在文中还有体现吗?”将批改过的家庭作业发下去之后,学生看到鼓励性的批语能增强自信心,兴致倍增地根据提示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然后再评价……作业在师生之间传递,互动对话也这之间实现,思考的乐趣也洋溢其间。

在对话中,多些肯定评价,尽力找到学生的闪光之处去鼓励,激起他们作业和学习的主动性;要提示和引导学生,找到问题所在,并提一些合理的、启发性的意见或建议,让他们根据评价自主分析,自觉地进行修改,促使他们的智识与能力向积极方向发展;也要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师者的学识和修养,让他们于民主、平等的交流中获取真的情趣和进步的乐趣,滋长提升自身素养的意识。

在对话中,我们也要随时地做好记录,建立档案,并关注其后续的发展。既然这是师生间互动交流的一个过程,那也就要求评价更要看重动态过程的质量。对于他们家庭作业的结果,要知其所以然,要看到学生的思维是如何逐步产生又是如何变化的,学生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又有了怎样的变化。有了记录,便于我们将他们一段时间内作业完成和学习发展的持续性状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全面地了解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情况、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情况,以此指导的教学会更有效,以此引领的个性发展将更积极。

2.互动多元,保护自主性与积极性

家庭作业的评价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新课标),在评价中,教师是主体,学生也应是主体。

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评判自己选择和自主设计的作业中来,从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寻找学习资源、整合不同信息、利用新知识来解决问题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促其反思家庭作业的完成过程。上海学生的PISA测试结果表明,那些采用监控策略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及时检查评价自己进步的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自我评价便于学生自己及时查漏补缺,在不断补足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认识,在评价自我 的同时,训练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展示自我评价时也让其他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当然,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之初,老师仍要充当好导航角色,告诉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每一项目评价的标准又有哪些,鼓励他们对作业中采用的不同学习方法进行反思。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同时,教师也给出自己的评价,两相比较,若发现两者的差异较大,便应与学生一起讨论对评价标准的解读,共同商榷中让学生学会如何积极评价和监控自己的家庭作业,并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生成自主学习策略的意识。

要加强学生的相互评价。小班化给了老师们足够的时空一一去评价每一位学生,也要求我们利用这时空条件去思考如何让评价来促动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主动性。除让学生自己参与评价外,我们也需要为学生间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由学生两人互评或小组互评,互相展示完成家庭作业的思维过程和评价方式,碰撞思想,取长补短,同时也能增进他们之间的情感。笔者近期于学生学完《记承天寺夜游》后让他们写了一段景,要求不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却需在景语中展情语,写后让学生互评、交流。学生阅读同伴的描写,积极揣测同伴的心情,“我读到过一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看晚霞,带着一丝昏暗,但我在你的话中却读到了闲赏那一抹美的心情,或许,晚霞也有它的绚目光彩。”互相的评价中,其实也在进行着心灵的交流,在互评的趣味中也能快乐地相互学习,而且即便是学困生的参与意识也可以得到增强。

此外,还应采用家长参评、家校联评的方式,尤其是实践性较强的作业。家长是学生家庭作业行为的唯一目击者,他们对学生完成时的参与度、自我满意度、效率等有第一手资料,能及时地得到过程性反馈,掌握最真实的作业和学习情况。在家长、学生、学校达成一致思想、形成共同契约的情况下,家长适时地介入作业评价,能让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积极性得到持续增长。

每项评价后,要有学生家庭作业的二度反馈,教师要做好指导和记录,以便及时跟进。师生、家校的互动评价为学生热衷,不但能助推学生主动又积极地投入,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深刻,个性发展更趋向完善,教师也能从中受益,教学相长。

3.反思跟进,体现诊断性与发展性

所设计的家庭作业在班级学生使用后,教师对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及对家庭作业的使用效果进行初步的评价,统计分析各因素,对其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反思。

借助家庭作业中获得的反馈信息,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每一位学生对课堂上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此来诊断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知悉自己一堂课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过程是否有效。如果在作业中发现了共性的错误,就代表我们在课堂教学的某一环节出了纰漏,有遗落或者有没有讲清楚的知识内容,或是教学文章时没有采用恰当的方法,使得大多数学生没能掌握这个知识或未能获取这种能力。反思我们的教学,改变忽视理解强调知识本位熟练的旧观,然后可以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跟进教学缺漏。同时在各类反馈信息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明了每位学生作业过程中呈现出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要,哪些学生的知识能力缺漏需要补足,哪些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需要培养,哪些学生学有余力需要更深的发展空间,从而进行二度家庭作业设计,也关注适当地调控作业量和度,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

问题,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这时的家庭作业,不再纯粹是课上好后的巩固需要,而是新一轮语文教学的起点。在作业设计的不断优化中,学生体验到其中的乐趣与价值,他们乐于开启各种思维,个性得以张扬,生命得到发展,而家庭作业也真正成为教师送给学生的珍贵礼物;在作业信息的跟进与反思中,教师也不断剔除低效的教学,不断自我完善。在“点单”式选择作业与对话式作业评价中,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 陈隆升.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6.[3] 艾尔菲•科恩(美).家庭作业的迷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4] 克拉克(美).教育的55个细节.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5]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6] 陆璟.PISA测评的理论和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7] 王月芬等.透析作业——基于30000份数据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

第三篇:初中语文论文

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幽探胜。所以,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入门向导。作为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的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生动的“我要学”,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得出以下两个方面经验:

一、以多种渠道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第一,通过各种方法做好课前“热身”活动。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刚上课,学生思维没有转换过来,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通过一句幽默的话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可缓解教师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又可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可活跃教室气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一旦出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了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所以,上课前两三分钟,是一节课的热身时间,可以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活动或表演,比如即兴演讲、美文朗读、诗歌背诵、戏剧表演等。

第二,以极富创意的课文导语创设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经验的老师,是非常重视导课的,导课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形式,可因时因地而定,一般有以下几种:

1、诗文名句导课。巍巍中华孕育了许许多多的伟大诗人和词家,他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精选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名篇佳句,贴切自然地引出所要学的课文,能收到多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以教学《月亮的足迹》为例,我以李商隐的《霜月》为引语,来激起他们急于探索月球的奥秘的兴趣。

2、设疑造成悬念。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往往是从疑问引起的。因此,对故事性强的记叙文,可以尽力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制造悬念。

3、用讲故事作导语。课文中往往节选一些小说作为研习的文本,上课时以选入的文本为中心,联系前后内容系统的把情节交待一下,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

4、使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语文课上,可以到网上找一些相关的图片,可以利用它导入新课,提起学生的兴趣。

第三,驾驭课堂进程,注意课堂调控。课堂调控,一般包括进程节奏的控制、气氛的适当调节和学生注意力的调适等几个方面。

1、调控课堂氛围。心理学认为,人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应有的创造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营造愉悦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最佳的心态下学习。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共同参与、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要尽可能的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地和每个学生发生心灵上的沟通。要善于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对学生的不同意见,不要轻易做出否定的评价。而不是高高在上,应贴近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最需要的关怀和帮助。教师要采用亲切的教态、温和的语言和巧妙的方法,结合学习内容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积极鼓励,诱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催促思维。教师应对学生创造性完成学习任务持期待成功的热情态度,并以赞许、微笑神情表露出对学生的信任态度,从而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2、优化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如何抓住中心,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内完成新课的教学,是把握这一环节的关键。所以,新课的讲解就是要求教师通过简炼的语句,准确无误地抓住关键部位,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突破难点,讲清重点,使学生产生顿悟,不给学生的思维带来模糊的成分。我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学生自己独立尝试探索新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适当点拨,或引导学生再探究,寻找到结论,发展智能。学生们在老师的启发下,积极思考、讨论和发表意见,使他们获得的不仅是书本知识,同时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也受到了熏陶。教师还要充分发掘和利用语言文字的内在魅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自始自终兴趣盎然。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欢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成功的机会,充分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鼓励。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要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诱导。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更需要鼓励,课堂上可以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这种鼓励最好是不定期的、看似偶然的。在某些活动中,可以采用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的形式,由其他组员带动他们。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例如在表演课本剧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都参加,不能让某些学生“被遗忘的角落”。

第四,课后延趣。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教师要注意诱导性,意在言外,给学生留下充分思索余地,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兴趣。比如:在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课后展开想象编写续集,在班上交流,看谁写的生动。通过这些交流活动,使学生对所学课文产生浓厚兴趣。

二、培养学生在课堂外学习语文的兴趣。

首先,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永远保持学习的欲望。中国青少年发展中心和北师大教育系在全国中小学做过学习与发展的大型调查,结果表明: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仅占8.4%。学生有许多兴趣、爱好,他们喜欢踢足球,喜欢下棋,喜欢唱歌跳舞,喜欢看课外书报,喜欢看电视„„可就是不喜欢读书。究其原因,课业负担过重是其中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分数,老师们想方设法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增加作业的数量和提高作业的难度,挤占其它学科的时间进行“查缺补漏”;白天需要起早摸黑背课文,晚上还要夜以继日写作文„„学生承受着学习的重负,失去了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学习其它知识的时间和机会。他们的头脑早已被课业的重负压昏了,早已厌倦了这样的读书方式,还有什么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我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入手,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行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收到较好的效果。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有适当的时间参加自己喜爱的有益的活动,感到学习不像做苦力一样难于承受。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学习的兴趣也逐渐激发出来。

其次,广泛开展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兴趣。课外活动通常是开展教育的重要场所,其优点是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际,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学生对某项活动产生了兴趣之后,就会有一股动力驱使他努力去参与,直至自己得到满足为止。因此,我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外活动的兴趣,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

①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结合学习内容举行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词语接龙、成语游戏写字比赛、猜谜语等 ②还培养学生读的能力。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③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机会。创办班级板报。学生自己结伙,三人一群,五人一组,你组稿、我排版,闹得不亦乐乎。这种自由的形式正为发挥学生语文能力提供了缤纷的舞台。④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锻炼,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如开展“中学生该不该早恋”辩论赛。因而,有人把课外活动又叫第二课堂,其实,语文学习中的许多硕果都是在第二课堂中取得的。

再次,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才能。

实施语文教育不仅是教师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社会给语文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背景,对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关注社会,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语文课从课内走到课外,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社会调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街道、工厂、农村调查采访,然后写成调查文章。

2、环境考察: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参与意识、对社会的责任感、环境意识得到了提高。可以利用双休日组织部分学生考察车站、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的环境,并举办征文比赛,让学生畅谈自己对于环境问题的见解,表达他们对于理想环境的憧憬。

3、名胜古迹考察:带领学生寻古揽胜,把所观察到的记录下来,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材料,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亲身体验诗人创作的感情,更能在赏玩中探究出某些值得深思的社会、人生课题。使学生涉取到一定的社会知识,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还用他们的知识来解决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总之,生活的外延等于语文学习的外延。只要我们作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时时在意语文学习,让学生把语文学习变为生活、生存的一部分,变成愉悦心灵、提升素质、发展思维、反思历史、感受现实的必经途径和过程,他们就一定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出乎寻常的快乐,就一定能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具有生成性

提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必须是具有生成性资源的课堂,要想让课堂具有生成性,就要从三个方面来做好。首先是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生活的环境,课前预设为生成留下余地。其次是要让课堂具有生成性,就要让课堂成为一个学生敢发问的课堂,通过学生的问题了促使课堂具有生成性资源。再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民主平等的作风,才能促使课堂具有生成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师学生

语文课堂最应是灵动的,是活力四射的。要具有生成性,是一种动态的、多样的课堂教学。师生共同在课堂品味母语的优美,体悟民族文化的精髓。老师激情昂扬,学生精神饱满,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没有一刻不在交流,在交流中完成我们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活泼又充满生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在课前的预设中要考虑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不断的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让课堂更具活力。生成性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传统课堂中,教师更多关注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与自己提前预设教案的吻合度,教师提前预设了问题和答案,甚至方法,过程成了唯一性的,不允许节外生枝。教师在课堂上给人的感觉是思维活跃,好像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实学生是被迫跟从。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过程、思维品质漠不关心,学生也花更多的时间揣测教师想让我回答什么。这一过程使一些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有时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教学过程也显得乏味无比,教师成为课堂的中心。新课程理念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生成性的课堂,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是在师生、生生多重组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敢于突破预设的教案,抓住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各种积极因素,及时捕捉教学生成资源,并充分加以利用,努力建构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学关注课堂生成,有利于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对学生感悟、体验的珍视和对学生智慧的保护,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就如何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认真备课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前提条件

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但备教参,还要努力扩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还要

对教材深入的挖掘,有教师自己的理解。在传统的教学中,一个优秀的教师对教材、教参的熟悉,可以说倒背如流,教学设计详尽无比,具体到每一分钟该做什么都已经预设好,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课堂就是按部就班的开展教学。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对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视而不见或不能及时处理,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拓展生成。并且教师很容易在备课中忽视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有机结合,忽视学生的整体感受与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忽视了学生意义生成。在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备课中就应考虑到学生,要把学生当成重要生成性资源来对待,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这也是有效实施生成性课堂的前提。学生所处环境不同,他们的理解就会大不一样。例如在教授《边城》一文,如何让城市的孩子理解文中所谈到的自然美、风俗美、人性美,就是一个难点,如果教师只按照教参的理解,不考虑他们的体验,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我们可以从城市生活的环境入手,从身边人际关系入手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这样就可以化解时代相隔而造成的难题了。只有在备课中考虑到了我们的学生,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课堂才能有生成性。

要想让课堂具有生成性,在备课时我们还要多想几个意外,学生会在课堂中想到那些问题,我们教师如何来应对。要想很好的应对这些意外,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熟悉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和教参,要深究教材之意,必须走到教材之外,给我们在课堂上留有更多的余地。例如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如果教师对《红楼梦》不熟悉,那就很难应对课堂的变化,很难促进问题的生成,也难以给学生带来兴趣,这种情况下课堂也就没有了生机。有时学生会问:林黛玉总是哭哭啼啼,贾宝玉为什么还要喜欢她?诸如此类的问题,有时候会让我们的老师措手不及,不熟悉原著的,就只能回避,如果教师有了充分的准备,会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探讨人物,把对人物的理解放置在整本小说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人物了解会更深入,或依据学生的问题来设计新的问题,让学生在探讨中提升对文章的理解,课堂的气氛就能活跃起来。

二、设计问题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基础

要想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课堂就要成为一个问题连连的课堂,成为一个研究性的课堂。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我们的课堂要有变化,要活跃,教师们都努力向着这个方向发展,要把一言堂改为多言堂,努力从演员向导演转变,变成导演也就盘活了课堂,在课堂尽量安排很多学生发言,但有时也容易落入自己的老套。所有的问题都是老师设计好的,只不过有了明确的分工,或是变换了各种方式让学生活跃了起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骨子

里还是死板的,没有为课堂的意外预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不单要有教师提前预设的问题,还应有生成性的问题。随着同学讨论而生发的新问题,在课堂上,有时更有意义,能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李清照的《醉花阴》时,教师在分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讲到瘦体现了词人之情,尤用黄花比的好。有同学喊到用豆芽比怎么样,针对学生的这一想法,教师就让学生展开了讨论,用豆芽和黄花的区别,在讨论中学生总结出几点:(1)黄花比豆芽雅,豆芽太俗,只在口头上说一说。(2)黄花与词意相合,词人在前面就写到了东篱把酒黄昏后,这里自然想到黄花。(3)黄花在古诗中就作为愁的意象。而豆芽只能说是瘦,写不出愁来,黄花既能写出瘦又能写出愁,有诗歌的意境,有诗歌的艺术之美。在此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又把《故乡》中鲁迅把杨二嫂比成圆规,《包身工》中的芦柴棒同样是经典的比喻,如果换成黄花就让人感到不协调了,所以用什么来比喻同文章的意境有关,圆规芦柴棒重在写形,而黄花重在写神,写情写愁。词语原本不分雅俗,用的恰当就一样传神,经过讨论使学生收获不少。重视学生的问题,就能利用好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同样也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使课堂具有活力。

我们要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不只是老师的探究,更是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在讨论中、研究中来深化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讲《荆轲刺秦王》一课时,很多学生会质疑既然秦武阳那么胆小,荆轲为什么不向太子丹说明情况,把自己的朋友等来呢?这样刺杀不就更有把握了吗?可就这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学生会从多个方面去讨论,有各种看法,在讨论中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学生会对秦武阳、荆轲、太子丹有一个更深层的认识,对人物把握的更为准确。这样课堂也活跃了,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热情,通过参与探讨、研究解决了问题,让学生能体会到参与的乐趣、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同样也活跃了他们的思维。这样的生成性资源是很有意义的,把握的好,能使学生变换视角理解文章,教师也会有很大的收获。

三、民主平等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保证

要让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教师民主平等的作风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上教师要有一颗容忍之心,宽容之心。只有包容,才能接纳他人,才会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也才能丰富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会设计一些比较灵活的,而又具有很大争议的问题,学生回答时会见仁见智,但也有学生故意出丑,也有借题发挥说一些奇谈怪论,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应如何来做呢?如果我们一棒子打死,很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今后他们不在愿意发言。很多时候他们是被课堂活跃的气氛所感染,口无遮拦;有时也是他们的思维跳跃性太大,又课文引发了这样的联想。教师有时也不妨把它看成是一种独特的视角,教师也

可以借题发挥,甚至设置成相反的观点让学生争论,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解决了问题,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一生成资源。例如在讲《藤王阁序》时,让学生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与秋水一色时,有一个学生就说:'鹜'是野鸭,作者为什么不能把'丑小鸭'换成是'白天鹅'呢?如果老师大发雷霆,说学生是无理取闹,那只能让课堂变的沉默,教师可以顺势把它设置成为一个讨论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选取'鹜'这个形象呢?可以结合诗句中有关鸟的意象来思考。这样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同时也给他们信心,让他们思考,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师如果一味的指责,也不给学生一个理由,会让他们感到索然无味,课堂上,我们要有一种民主平等的作风,包容学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背景和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总之,要想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教师在做好前面的几个方面外,仍要探究更有效的办法,让我们的语文课更具新课程理念的气息。[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具有生成性。

第五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设情境”之方法与途径

内容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之“情境创设”,对本节课的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情境创设”得当、贴题,就会把学生直接引入本课要学习的内容之中,学生就会沿着教师创设的“情境”去学习、理解、探究课文内容,这要比不创设情境或者创设不当好得多,其教学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

关键词:情境创设、方法途径、激起情趣、提高效率。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情境创设”,而很多语文老师却忽视了这一点,一进课堂直奔课文,要么教师范读课文,要么学生齐读课文,紧接着就“字词教学、段落讲解”。而学生呢,有可能还沉浸在上一课的内容之中,很难一下子就进入本课的学习氛围之中,这样的教学效果会好吗?答案是可想而知的。相反,有的教师就很重视教学本课时的“情境创设”,想办法创设和本课内容相关、甚至十分接近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走进本课的学习。那么,“创设情境”的方法和途径到底有哪些呢?课文不同,包括体裁不同、题材不同、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同,因之情境创设的方法与途径也与之不同。下面就自己多年来情境创设的几点做法谈一谈,和同行们予以交流。

一、画面展示法“创设情境”

教师在备课时结合要讲的课文内容进行构思,如果课文所描写的内容中有画面影像,就应当积极思考,寻求与之相关的影视画面,再配上课文朗读播放,一下子就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知课文,学生很快就会进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之中。画面展示法“创设情境”,其最大的优点就是直观、形象。我在教学《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时,就采用这种方法“创设情境”。《沁园春.雪》描写的是北国壮丽雪景,抒发一代伟人的理想和抱负,气势宏伟、大气磅礴。教学时我就选择了和课文相关的画面“陕北高原雪景图”,配上作者画像以及作品朗读磁带播放,学生一边看画面、图像,一边听朗诵,可谓诗情画意、情景交融,把学生的思绪一下子调动起来,很快走进对本课的学习和理解当中,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鲁迅的《故乡》时,同样采取这种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展示“瓜田月下”“少年闰土”的美景画面,让学生通过视觉迁移去走进课文、理解课文,感知作者对少年闰土的依恋之情。《斑羚飞渡》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创设情境。教师依据课文情节设计几个画面,尤其是“飞渡”场景,伴着动画的播放,引导学生体会老斑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勇救小斑羚的壮举和伟大、高贵品质。

二、多媒体展示法“创设情境”

多媒体手段已广泛应用于教学之中,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下一些功夫,结合本课文的内容实际下载编辑一些能引发学生学习本课兴趣的视频资料,用来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使学生看得更清楚,感受得更真切。我在教学《黄河颂》一课时,就运用的是这种方法。课文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对黄河的赞颂之情,这对于一个没有身临其境黄河边,对抗日战争历史还不甚了解的学生来说是困难的。这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黄河实景,介绍历史背景、创设情境。学生有了真切感受,即使没有见到真的黄河,但是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学生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黄河的魅力,提高了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就能很容易地完成学习任务。其它课文诸如《青纱帐----甘蔗林》《香菱学诗》《芦花荡》等。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突破时空限制,综合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感官刺激,加深学生对课文实景的感受和理解。这样,便提供了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平台,弥补了学生生活实际经验的缺陷,起到了感官引导、思维感知的作用,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教材中能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的课文很多很多,网上的资料也是不可胜数。关键是我们的教师,要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辛苦,相信,我们的劳动一定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三、故事引路法“创设情境”

教材中有很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教师在备课时若能选择和课文内容相似的情节,或者把课文内容编成小故事,讲给学生听,然后启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之中,学生就会联系教师所讲的故事,很兴致地学习老师要讲的课文。我在教学《范进中举》《孔乙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课文时就采取这种方法创设情境进行教学的。除了教师编故事、讲故事外,也可以引导学生搜集资料,编故事、讲故事。我在教学《智取生辰纲》一课时,布置学生搜集整理“水浒”人物并要求学生编成小故事,课前进行“水浒人物故事打擂台”故事大赛,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当然,这种方法不宜时间过长,否则会影响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课前一到两名学生即可,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讲故事的表现予以评价,要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调动学习积极性。

四、利用表演法“创设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还可以利用表演法“创设情境”。教材中,有一些课文通过学生之的互动来设置情境,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将课文内容表演出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为了演好角色,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充分了解,甚至有的学生可以将课文背下来。这种方法如何操作呢?教师在教学课文之前,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角色,站在自己扮演的角色上找台词,记台词、说台词。通过表演,带动其他同学学习课文,就会起到激发兴趣、典型引路的作用。现行教材内容丰富,有很多课文都是适合学生表演的好材料。如《金色花》、《纸船》,《皇帝的新装》、《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威尼斯商人》等课文,就可以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自编自演。学生通过表演动作、表演朗读等形式,满足了他们活泼的天性,同时在学生课本剧的情境影响下,既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及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总之,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的方法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课文的内容不同,体裁、题材不同,其方法与途径也不尽相同。但无论使用什么方法,目的是一致的:帮助学生走进课文、理解课文,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内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合理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师要因地制宜,精心选择,用好、用足新教材;同时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扩展知识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创设出更具新意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从而实现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建构。

下载初中语文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语文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北峰山区初中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 福州北峰中学 吴知光 [摘要] 目前山区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缺乏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回首自己的教学历程......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向化乡中心学校 逯玉峰 2013年12月5日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论文摘要:语文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与多媒体应用之我见瑞昌市乐园学校梁霞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小学多媒体教学技术设备日益普及,即使是笔者所......

    初中语文新课改论文

    初中语文新课改论文-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改后课堂教学方法 -----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 作者:雕庄中学„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93 更新时间:2008-2-19 9:13:14 通过解读《全......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精心巧设计灵活用方法 ――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几点尝试从素质教育到新课程改革到大力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教改用不同的理念和方式影响着我们,每每接触到新的理念,都会给教师提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范文大全]

    教学论文是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在写作上的表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论文,欢迎大家的阅读。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众多......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关于阅读教学 1、要继续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