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哈佛史上五大必读销售管理文章5篇

时间:2019-05-13 23:18: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验交流]哈佛史上五大必读销售管理文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验交流]哈佛史上五大必读销售管理文章》。

第一篇:[经验交流]哈佛史上五大必读销售管理文章

销售是企业立身之本,企业各种精妙复杂活动的最终结果,必须能够成功地卖出去,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一切活动都依赖于销售。即使一个对销售一无所知的研发人员,他也必须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和研究成果“卖”出去——让同事、领导接受自己的想法,允许自己继续手上的研究项目。即使在商学院毕业生、甚至是生物学、物理学毕业生都趋之若鹜(没错,我非常正确地了解这个成语的真实含义,绝非误用)的投资银行、私人股权基金、咨询公司行业,坐在顶端位置的那些大boss,实质上都是销售员。

遗憾的是,大部分关于销售的书籍或者文章都是“畅销书”。尽管这些书几乎总是被放在书店里最好的位置,但是其中主要是一些励志和自我激励的故事,或者一些实用而零星的tips,而并非系统严谨、经得住时间和实践考验的“理念”。如果你要系统地提升自己和团队的销售能力至一流水平,你必须聘请世界上最聪明的大脑,收集世界范围内最成功的销售案例,然后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提炼。这些工作,正是《哈佛商业评论》创刊将近九十年来一直在做的。《哈佛商业评论》上关于销售的文章汗牛充栋,要评选出“五大必读”并非易事。这里推荐的是一个世纪以来最值得阅读的五大销售管理文章,既适合销售人员,也适合销售团队的管理者。它们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客户,认识自己的工作。《是什么造就了优秀销售员》:这是哈佛商业评论历史上重印次数最多的100 篇文章之一。文章指出,在美国的保险行业,50%的销售人员在第一年就会离职,80%的人在三年内离职。原因是,一个人能否成为优秀销售员,其实在孩提和少年时代就已经定型了。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卖任何产品都能卖得出去。作者用7年时间研究揭开了优秀销售员的共同基因:同理心和自我驱动力。你可以运用文中提供的工具,衡量自己和他人究竟是否适合做销售。(如果不合适,请尽快

转行吧!根据文章中的研究,如果你本质上不适合做销售,再多的培训也没有用……)《价值主张:打动你的企业客户》:“我们的产品比竞争对手的更好”、“我们的产品能帮你省钱”,这是销售人员最爱对客户说的话。然而,本文指出,绝大多数客户都会对这种空洞的价值主张嗤之以鼻。按照本文作者对实战案例的研究,你的价值主张必须具备三个特点才能真正打动客户内心:1)与众不同;2)可衡量;3)可持续。一家树脂供应商运用这种策略,把自己的产品卖出了高于市场40%的价格,并且令客户心服口服,文章详述了该企业的策略发展过程。(这种方法并非“忽悠”,而是从产品中发掘出真正的价值。)

《销售的关系网战略》:每位销售人员都知道关系网的重要性,本文作者指出,销售人员有4种不同的社会网络,在销售的不同阶段应该运用不同的关系网。关系网是销售人员最有价值的资源,这笔巨大的财富需要精心的管理。把自己的人际网络,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整理一遍,尽力发掘关系网的潜在价值,这不是一件容易事,却会让你受益匪浅。“我的人脉关系足够多元化吗?”“我是否应该放弃培养某个多余的关系?”“谁能成为我的中间人?”为了回答这些重要问题,你需要借鉴哈佛商学院在本文中总结的研究成果。(这篇文章令人想起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美国独立战争打响,是因为有一个人骑着马沿途报信,动员美国人抗击英军。每个美国小朋友都能说出此人的名字——保罗·里维尔。然而,历史的真相是,当时其实有两个人分头报信,而另外那个人没有强大的关系网,所以虽然他也很辛苦地骑马报信了,却几乎没有人响应,所以他的名字也就被历史遗忘了。他就是一个失败的销售员。)

《做成大买卖》:大单子是企业和销售人员的梦想,然而大宗销售涉及的事项极为复杂。怎样让拿下大单子成为企业的常态?怎么避免得不偿失的一锤子买

卖?如何提高销售拜访的质量?如何识别没有开发潜力的客户?如何和客户的高层建立联系?哈佛商学院资深教授开发出一套由8个步骤组成的“战略性销售流程”,可以帮助企业用系统的方法,从容应对大型销售任务,并建立持久的客户关系。

《煽动式销售》:“对不起,我们暂时没有这方面的预算”,这是销售人员在客户那里最常听到的话。硅谷教父级思想家杰弗里·穆尔及其同事却发现,少数优秀销售人员在听到这样的拒绝之后,仍能通过“引荐式营销”,大卖特卖自己的产品。他们总结了这些销售人员的经验,称之为“煽动式销售”。在经济繁荣期,煽动式销售并不是获取订单最快的方式。但是在经济衰退期,这种方法将帮助你的企业存活下来。(杰弗里·穆尔在美国、在高科技行业非常有名,奇怪的是内地知道他的人不多。他也是本刊的常见作者之一,不过我猜他的名字被很多读者忽略了。)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不要仅凭摘要来理解一篇文章。以《是什么造就了优秀销售员》为例,文章的精华就在于两点:同理心和自我驱动力。然而,只知道这两点,和认真阅读过全文相比,是两回事。就像钱锺书说的,没有人可以仅凭菜单想象大厨的手艺。也没有人能够根据剧情简介想象出阿凡达里潘多拉星球的神奇。同样,《哈佛商业评论》上的一篇文章可能凝聚了一个顶尖研究团队几年的辛劳和智慧结晶,我们应该用几十分钟时间去真正阅读、领会。

第二篇:新经理上任十大必读哈佛MBA经典文章

当别人的领导绝非易事。对于绝大部分新经理而言,获得晋升、初次走上管理岗位的兴奋和新鲜之后,他们很快就会发现,作为管理者想要获得成功所需的技能和方法,与作为员工个人成功所需的技能和方法截然不同。正如某证券公司一位新任分公司经理的感言:“我实在无法用言语形容。它很像当你有了孩子时的感觉。一天前,你还没有孩子。可过了一天,你就突然变成了母亲或父亲,你必须了解有关照料小孩的一切知识。”

所有的企业高管和领袖也都曾经有过初为经理的日子。他们生命中获得的第一份管理工作会对他们产生终身影响。数十年后,当回忆起最初的那几个月时,他们会觉得这段转型经历塑造了自己的领导理念和风格,不断影响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如果某个员工因为出色的个人业绩和能力得到提拔,却无法成功地承担管理责任,那么就会使企业蒙受相当大的人力和财务损失。

过去一个世纪里,全世界最聪明的学者一直在研究人何以胜任管理和领导工作,并把自己最了不起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这里推荐的是一百年来最值得新经理阅读的十大哈佛文章,其中很多篇文章已经成为管理学、心理学、领导学的经典必读文献,值得每一位有志于管理和领导的商业人士永久珍藏,终身阅读。

1、角色认知篇:《初为领导》

本文作者琳达·希尔是哈佛商学院最资深的教授之一,她是哈佛商学院领导力和组织行为学两个学科领域的首席教授。过去十五年里,希尔教授专注于研究那些正在向管理岗位进行重大职业转型的人士,尤其关注那些由于个人业绩优异而被提拔为经理的人,《初为领导》一文就是她的主要研究成果。文章指出,学习管理比大多数新经理预想得还要困难,这个过程充满了痛苦和压力,其主要原因在于,新经理对管理工作有五大错误认知,包括:误以为自己掌握了新的权力;误以为权力源自自己的职位;误以为必须控制自己的下属;误以为自己必须和每个下属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误认为自己必须确保一切运转顺利。如果他们能够及早认清这些错误观点,就可以大大提高自己成功的几率。

2、角色转换篇:《帮帮你的新经理》

大多数组织都会把具有出色技术能力的员工提拔成初级经理。但是,新经理常常不能理解自己的角色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任务不再是实现个人的成就,而是使其他人能够有所成就;他们也没有意识到,建设一个团队往往比做成一笔生意更重要。可怜的新经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往往会假装镇定,羞于求助。而在所有这一切手足无措中,对他们来说最难做的事情有5件:有效授权;获得上级支持;展现自信;进行战略思考;给予员工反馈。这听起来似乎都是管理者的基本技能,每个新经理应该都已经掌握。实际上,即使做到高管的人也往往会在这上面犯错。本文作者为此专门创建了一个咨询公司,只做一项业务:帮助各个公司的新经理迅速进入角色。本文是她的经验大集合。

3、授权管理篇:《谁背上了猴子》

这篇首次发表于1999年11月的文章,是《哈佛商业评论》百年历史上重印次数排名第一的文章,全世界有几百万管理者读过它。它以哈佛罕见的幽默语言,把工作比作猴子,提出了喂养猴子的五项原则。这篇文章随时会提醒你:现在猴子在谁的背上?在你的背上,还是在下属的背上?或者,下属正在成功地把猴子转移到了你的背上?本文浅显易懂,却揭示了企业里一个常见的带有讽刺意味的现象:由于管理者不肯授权,或者没有学会授权,结果反而成为下属的下属。新经理替下属打工,下属反过来监督和检查上级的工作。现在,学会授权,把主动性还给下属吧!

4、绩效管理篇:《高效经理人为何高效》

这篇文章讲述了高效管理者的8个习惯。打住!这篇文章和前几年曾经流行的某本畅销书《高效„„的N个习惯》毫无关系!本文作者是管理大师的大师、现代管理学的奠基人、20世纪最伟大的管理学者彼得·德鲁克生前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倒数第二篇文章。德鲁克在这篇文章中强调:高效的管理者可能魅力四射,也可能情趣全无;可能富于幻想,也可能强调数据。从外向到内敛,从随和到霸道,从慷慨到吝啬,什么类型都有。例如,杜鲁门一点魅力都没有,可他却是美国历史上最有成效的总统之一。德鲁克在65年的职业生涯中,近距离研究了纽约大主教区的红衣主教弗朗西斯·斯佩尔曼、通用汽车的艾尔弗雷德·斯隆、通用电气的杰克·韦尔奇等传奇的高效领导者之后,总结出高效经理人的8个习惯。

5、激励员工篇:《员工激励的“四力模型”》

到底什么东西能够激励我们?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试图破解这个难题。一些大思想家,包括亚里士多德、亚当斯密、弗洛伊德、马斯洛等,都曾努力理解人类行为的种种微妙特征。如今,神经科学、生物学、进化心理学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让我们可以更精密地研究人类大脑的运作规律。哈佛商学院的三位教授在这篇文章中揭示出,人的行为由四种情感驱动力所决定,它们分别是:获取(acquire),即获得稀缺的东西,包括社会地位等无形的东西;结合(bond),即与个人和群体建立联系;理解(comprehend),即满足我们的好奇心,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防御(defend),即抵御外部威胁和推动正义。这些驱动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基础。企业要想激励员工,就必须设法同时满足它们。友情提示:这四个驱动力相互独立,没有主次之分,也不能相互替代。如果其中一个驱动力比较弱,那么即使其他三个驱动力都很强,员工的整体激励度也会大打折扣。

6、有效沟通篇:《沟通的天堑与通途》

这篇文章首次发表于1952年7月,是心理学和管理学史上的奠基文章之一,也是《哈佛商业评论》百年历史上被重印次数最多的文章之一。文章的两位作者,一位是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另一位是哈佛商学院的人际关系学教授。文章指出,在沟通中,仅仅做到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表达准确是远远不够的,有效的沟通必须把双方的情感互动纳入考虑范围,对于管理者来说,必须学会尊重员工的个性,倾听不同的观点。我们都有本能的欲望想去评判别人。感情越是强烈,沟通中所能达成的共识就越少。如果你是一场激烈争论的冷静

旁观者,你往往会有这样的感觉:“其实他们俩说的不是一回事。”有个方法可以检测一下你倾听的质量:下次当你和配偶或者朋友发生争执时,不妨暂停讨论,建议大家采用如下原则:“不管轮到谁发言,都要先准确地复述一遍前面说话者的想法和感受,直到那位说话者满意为止。”试试看,保证你们不会再争吵!

7、团队建设篇:《团队的法则》

这篇首次发表于1993年3月的文章也是管理学历史上的一篇奠基之作,文章澄清了“什么是真正的团队”。作者是麦肯锡美国公司的两位前合伙人,他们在这篇经典文章中指出,“团队”已经成了企业界一个恶俗的词语。然而,并非所有的工作团体都构成一个有效的团队。要区分清楚倒也不难:工作团体的业绩是由各个成员的个人业绩加起来决定的;而团队的业绩则既包括个人成果,也包括集体工作成果。简而言之,团队大于其各部分之和。团队的本质在于共同的承诺。真正的团队工作体验能够激发斗志、鼓舞人心,这是正常的工作永远无法做到的。人类的本能都是不愿意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别人,然而,团队的成员必须克服这种心理。不过,在个人职责最为重要的组织里,也许你无需勉强去组建团队,只要每个人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但是,团队将会是高绩效组织中的主要绩效单位。如果想要真正卓越,你就必须按照这篇文章的理论,打造自己真正的团队。

8、决策管理篇:《决策中的陷阱》

这篇首次发表于1998年9月的文章是管理学史上的奠基之作之一,也是《哈佛商业评论》百年历史上被重印次数最多的文章之一。三位作者之一的霍华德·雷法是哈佛商学院决策领域的首席荣誉教授,也是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创始人之一。文章指出,人类大脑运作方式中与生俱来的缺陷会妨碍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人们在做出复杂决策时会不自觉地采用例行程序,凭经验做出决策。这种心理陷阱的可怕在于,它深深地隐藏在我们的思维过程中,以致我们无法识别,甚至自己已经深陷其中还不自知。文章一一列举并详细分析了最常见的8个决策陷阱:“锚定”陷阱;维持现状陷阱;沉没成本陷阱;寻求有利证据陷阱;表述方式陷阱;过分自信陷阱;过分谨慎陷阱;印象陷阱。

9、情商管理篇:《是什么造就了领导者》

这篇首次发表于1998年11月的文章是管理学史上的奠基之作之一,也是《哈佛商业评论》百年历史上被重印次数最多的文章之一。本文作者,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是“情商”概念之父。他计算了专业技能、智商和情商分别对出色绩效的贡献率,发现情商的贡献率至少是其他两项因素的两倍。而且,在公司中的职位越高,情商的作用就越重要,因为在这个层面上,专业技能上的差异已经变得无足轻重。如果将身居高位的业绩明星与业绩平庸者相比就可以发现,他们的业绩差异有将近90%源于情商因素,而不是认知能力。戈尔曼的理论认为,情商包涵五个要素:自我认知、自我调控、内驱力、同理心和社交技能。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就必须一一培养这五个方面的能力。

10、时间管理篇:《管理能量,而非时间》

经理人最大的痛苦也许是时间不够用。大多数人都用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来应对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本文作者认为,延长工作时间不可取,因为时间是一种有限的资源。相比之下,能量则不同。对于人类来说,能量主要来自4个源泉——身体、情绪、思想和精神,通过形成特定的习惯,以上每个源泉都能为人类系统地增加并定时补充能量。作者在美联银行、索尼欧洲、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推行了本文介绍的能量管理计划,大幅改善了员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例如,在美联银行,从“三大项”(来自三类关键贷款的收入)指标来看,试行了能量管理计划的实验者的同比增长率比对照组高出13个百分点;而在存款收入方面,实验者的同比增长率则比对照组高出20个百分点。在能量管理计划结束之后整整一年里,实验者的绩效仍继续遥遥领先于对照组。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领导和管理是需要用一生去学习和实践的艺术。即使已经成为高级管理者的读者,也仍然有不断学习改进的空间。以上推荐的十篇都是哈佛商业评论历史上最经典的文章,很多文章都曾有过划时代的影响,凝聚了研究者毕生的心血。从初出茅庐的新经理到运筹帷幄的企业高管,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阅读这些经典文章,每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收获。希望这些文章能终身伴随你!

第三篇:彼得杜拉克:你为什么没成功? 《哈佛商业评论》史上最佳文章

彼得·杜拉克:你为什么没成功? 《哈佛商业评论》

史上最佳文章

一篇很长的文章,作者是“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如果你有雄心,又不乏智慧,并且希望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那么你要做的是深刻地认识自己——这包括你知道自己的优点是什么,缺点又是什么;你也知道自己是怎样学习新知识和与别人共事的,并且还明白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自己又能在哪些方面做出最大贡献。如何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适应变化,并持续保持高度的警觉?以下的文章探讨了一些可能的思考或是解决之法。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明天总会到来,并且又总会与今天不一样,希望你总是有所准备。以下,Enjoy: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充满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如果你有雄心,又不乏智慧,那么不管你从何处起步,你都可以沿着自己所选择的道路登上事业的顶峰。不过,有了机会,也就有了责任。今天的公司并不怎么管员工的职业发展;实际上,知识工作者必须成为自己的执行长。你应该在公司中开辟自己的天地,知道何时改变发展道路,并在可能长达50年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努力、干出实绩。要做好这些事情,你首先要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 不仅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知道自己是怎样学习新知识和与别人共事的,并且还明白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自己又能在哪些方面做出最大贡献。因为只有当所有工作都从自己的长处着眼,你才能真正做到卓尔不群。历史上的伟人——拿破仑、达文西、莫扎特——都很善于自我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他们成为伟人的原因。不过,他们属于不可多得的奇才,不但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天资,而且天生就会管理自己,因而才取得了不同于常人的成就。而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甚至包括那些还算有点天赋的人,都不得不通过学习来掌握自我管理的技巧。我们必须学会自我发展,必须知道把自己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才能做出最大的贡献,而且还必须在长达50年的职业生涯中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和投入。1我的长处是什么?What Are My Strengths?

多数人都以为他们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其实不然,更多的情况是,人们只知道自己不擅长什??么——即便是在这一点上,人们也往往认识不清。然而,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只能靠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如果从事自己不太擅长的工作是无法取得成就的,更不用说那些自己根本干不了的事情了。以前的人没有什么必要去了解自己的长处,因为一个人的出身就决定了他一生的地位和职业:农民的儿子也会当农民,工匠的女儿会嫁给另一个工匠等。但是,现在人们有了选择。我们需要知己所长,才能知己所属。要发现自己的长处,唯一途径就是回馈分析法(feedback analysis)。每当做出重要决定或采取重要行动时,你都可以事先记录下自己对结果的预期。9到12个月后,再将实际结果与自己的预期比较。我本人采用这种方法已有15到20年了,而每次使用都有意外的收获。

比如,回馈分析法使我看到,我对专业技术人员,不管是工程师、会计师还是市场研究人员,都容易从直觉上去理解他们。这令我大感意外。它还使我看到,我其实与那些涉猎广泛的通才没有什么共鸣。回馈分析法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早在14世纪,这种方法由一个原本会永远默默无闻的德国神学家发明,大约150年后被法国神学家约翰·加尔文和西班牙神学家圣依纳爵分别采用。他们都把这种方法用于其信徒的修行。事实上,回馈分析法使他们的信徒养成了一种始终注重实际表现和结果的习惯,这也是他们创立的教派——加尔文教会和耶稣会——能够主宰欧洲长达30年的原因。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地运用这个简单的方法,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可能两三年),发现自己的长处——这是你需要知道的最重要的事情。在采用这种方法之后,你就能知道,自己正在做(或没有做)的哪些事情会让你的长处无法发挥出来。同时,你也将看到自己在哪些方面能力不是特别强。最后,你还将了解到自己在哪些方面完全不擅长,做不出成绩来。根据回馈分析的启示,你需要在几方面采取行动。首先最重要的是,专注于你的长处,把自己放到那些能发挥长处的地方。其次,加强你的长处。回馈分析会迅速地显示,你在哪些方面需要改善自己的技能或学习新技能。它还将显示你在知识上的差距——这些差距通常都可以弥补。数学家是天生的,但是人人都能学习三角学。第三,发现任何由于恃才傲物而造成的偏见和无知,并且加以克服。有太多的人,尤其是那些术业有专攻的人,往往对其他领域的知识不屑一顾,或者认为聪明的头脑就可取代知识。比如,很多一流的工程师遇上与人相关的事就束手无策,他们还以此为荣——因为他们觉得,对条理清晰的工程师头脑来说,人太混乱无序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人员常常以他们连基本的会计知识或数量分析都一无所知而自傲。不过,人们要是对这样的无知还沾沾自喜的话,那无异于自取灭亡。其实,要让自己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你就应该努力学习新技能、汲取新知识。另外一点也同样重要——纠正你的不良习惯。所谓不良习惯,是指那些会影响你的工作成效和工作表现的事情。这样的习惯能很快地在回馈中反映出来。例如,一位企划人员可能发现自己美妙的计划最终落空,原因是他没有把计划贯彻到底。同那些才华横溢的人一样,他也相信好的创意能够移动大山。但是,真正移山的是推土机,创意只不过是为推土机指引方向,让它知道该到何处掘土。这位企划人员必须意识到不是计划做好就大功告成,接下来还得找人执行计划,并向他们解释计划,在付诸行动前须做出及时的调整和修改,最后要决定何时中止计划。与此同时,回馈还会反映出哪些问题是由缺乏礼貌造成的。礼貌是一个组织的润滑剂。两个移动物相互接触时发生摩擦是一个自然规律,不仅无生命的物体是这样,人类也是如此。礼貌,其实也很简单,无非是说声“请”和“谢谢”,记住别人的名字,或问候对方家人这样的小事,但就是这种不起眼的细节,使得两个人能够融洽相处,不管他们彼此之间是否有好感。许多聪明人,尤其是聪明的年轻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如果回馈分析表明某个人只要一遇到需要别人合作的事就屡屡失败,那么很可能就意味着这个人的举止不大得体——也就是缺乏礼貌。把预期和实际结果进行比较,也会发现自己不能做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一窍不通、毫无天分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我们甚至连平庸的水平都达不到。人们,尤其是知识工作者,就不应该试图去完成这些领域的工作和任务。他们应该尽量少把精力浪费在那些不能胜任的领域上,因为从无能到平庸要比从一流到卓越需要人们付出多得多的努力。2我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 How Do I Perform?

令人惊讶的是,很少有人知道自己平时是怎样把事情给做成的。实际上,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工作方式和表现。许多人不是以他们习惯的方式工作,这当然就容易造成无所作为。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我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可能比“我的长处是什么?”这个问题更加重要。同一个人的长处一样,一个人的工作方式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由人的个性决定。不管个性是先天决定的,还是后天培养的,它肯定是早在一个人进入职场前就形成了。正如一个人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是既定的一样,一个人的工作方式也基本固定,它可以略微有所调整,但是不可能完全改变——当然也不会轻易改变。而且 就像人们从事自己最拿手的工作容易做出成绩一样,他们要是采取了自己最擅长的工作方式也容易取得成就。

通常,几个常见的个性特征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工作方式。我属于读者型,还是听者型?首先,你要搞清楚的是,你是读者型(习惯阅读信息)还是听者型(习惯听取信息)的人。绝大多数人甚至都不知道还有读者型和听者型之说,而且很少有人既是读者型又是听者型。知道自己属于哪种类型的人更少。但是,有一些例子说明了这样的无知可能造成多大的危害。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担任欧洲盟军最高统帅时,一直是新闻媒体的宠儿。他的记者招待会以其独特的风格出名——不管记者提出什么问题,艾森豪威尔将军都从容地对答如流。无论是介绍情况,还是解释政策,他都能够用两三句言简意赅的话就说清楚。十年后,艾森豪威尔当上了总统,当年曾对他十分崇拜的同一批记者,这时却公开瞧不起他。他们抱怨说,他从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是喋喋不休地胡侃着其他事情。他们总是嘲笑他回答问题时语无伦次,不合乎语法,糟蹋标准英语。艾森豪威尔显然不知道自己属于读者型,而不是听者型。当他担任欧洲盟军最高统帅时,他的助手设??法确保媒体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至少在记者招待会开始前半小时以书面形式提交。这样,艾森豪威尔就完全掌握了记者提出的问题。而当他就任总统时,他的两个前任都是听者型——富兰克林·罗斯福和哈里·杜鲁门。这两位总统知道自己是听者型的,并且都喜欢举行畅所欲言的记者招待会。艾森豪威尔可能认为他必须去做两位前任所做的事。可是,他甚至连记者们在问些什么都从来没听清楚过。而且,艾森豪威尔并不是个极端的例子。几年后,林登·约翰逊把自己的总统职位给搞砸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是听者型的人。他的前任约翰·甘迺迪是个读者型的人,他搜罗了一些出色的笔杆子当他的助手,要求他们每次进行当面讨论之前务必先给他写通报。约翰逊留下了这些人,他们则继续写通报。可是他显然根本看不懂他们写的东西。不过,约翰逊以前当参议员时曾经表现非凡,因为议员首先必须是听者型。没有几个听者型的人可以通过努力变成合格的读者型——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努力,反之亦然。因此,试图从听者型转为读者型的人会遭受林登·约翰逊的命运,而试图从读者型转为听者型的人会遭受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命运。他们都不可能发挥才干或取得成就。3我如何学习? How Do I learn?

要了解一个人的工作方式,需要弄清的第二点是,他是如何学习的。许多一流的笔杆子都不是好学生——温斯顿·邱吉尔就是一例。在他们的记忆中,上学往往是十足的折磨。然而,他们的同学有这种记忆的却很少。他们可能在学校里得不到什么乐趣,对他们来说上学的最大痛苦是无聊。有关这个问题的解释是,笔头好的人一般不靠听和读来学习,而靠写来学习,这已成了一种规律。学校不让他们以这种方式学习,所以他们的成绩总是很糟糕。所有的学校都遵循这样的办学思路:只有一种正确的学习方式,而且人人都得遵从。但是,对学习方式跟别人不大一样的学生来说,被迫按学校教的方式来学习就是地狱。实际上,学习大概有六七种不同的方式。像邱吉尔这样的人靠写来学习。还有些人以详尽的笔记来学习。例如,贝多芬留下了许多随笔小抄,然而他说,实际上他作曲时从来不看这些随笔小抄。当被问及他为什么还要用笔记下来时,据说他回答道:“如果我不马上写下来的话,我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如果我把它们写到小本子上,我就永远不会忘记了,也用不着再看一眼。”有些人在实干中学习。另一些人通过听自己讲话学习。我属于读者型还是听者型?我如何学习?这是你首先要问自己的问题。但是,光这些问题显然不够。要想做好自我管理,你还需要问这样的问题:我能与别人合作得好吗?还是喜欢单枪匹马?如果你确实有与别人进行合作的能力,你还得问问这个问题:我在怎样的关系下与他人共事 ?

有些人最适合当部属。二战时期美国的大英雄乔治·巴顿将军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巴顿是美军的一名高级将领。然而,当有人提议他担任独立指挥官时,美国陆军参谋长、可能也是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伯乐,乔治·马歇尔将军说:“巴顿是美国陆军造就的最优秀的部下,但是,他会成为最差劲的司令官。”一些人作为团队成员工作最出色。另一些人单独工作最出色。一些人当教练和导师特别有天赋,另一些人却没能力做导师。另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我如何才能取得成果——是作为决策者还是作为顾问?许多人做顾问时的表现会很出色,但是不能够承担决策的负担和压力。与此相反,也有许多人需要顾问来迫使他们思考,随后他们才能做出决定,接着迅速、自信和大胆地执行决定。顺便说一下,一个组织的二号人物在提升到一号职位时常常失败,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最高职位需要一个决策者,而一个强势的决策者常常把其信赖的人放在二号位置,当他的顾问。顾问在二号位置上往往是很出色的,但是换到一号位置,他就不行了。他虽然知道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决定,但是不能接受真正做决定的责任。其他有助于认识自我的重要问题包括:我是在压力下表现出色,还是适应一种按部就班、可预测的工作环境?我是在一个大公司还是在一个小公司中工作表现最佳?在各种环境下都工作出色的人寥寥无几。我不止一次地看到有些人在大公司中十分成功,换到小公司中则很不顺利。反过来也是如此。下面这个结论值得我们反复强调:不要试图改变自我,因为这样你不大可能成功。但是,你应该努力改进你的工作方式。另外,不要从事你干不了或干不好的工作。“Do not try to change yourself—you are unlikely to succeed.Work to improve the way you perform.”4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What Are My Values?

要能够自我管理,你最后不得不问的问题是:我的价值观是什么?这不是一个有关伦理道德的问题。道德准则对每一个人都一样。要对一个人的道德进行测试,方法很简单。我把它称为“镜子测试”。20世纪初,德国驻英国大使是当时在伦敦所有大国中最受尊重的一位外交官。显然,他命中注定会承担重任,即使不当本国的总理,至少也要当外交部长。然而,在1906年,他突然辞职,不愿主持外交使团为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举行的晚宴。这位国王是一个臭名昭著的色鬼,并且明确表示他想出席什么样的晚宴。据有关报道,这位德国大使曾说:“我不想早晨刮脸时在镜子里看到一个皮条客。”这就是镜子测试。

我们所尊从的伦理道德要求你问自己:我每天早晨在镜子里想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一个组织或一种情形下合乎道德的行为,在另一个组织或另一种情形下也是合乎道德的。但是,道德只是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尤其对于一个组织的价值体系来说。如果一个组织的价值体系不为自己所接受或者与自己的价值观不相容,人们就会备感沮丧,工作效力低下。一个人的工作方式和他的长处很少发生冲突,相反,两者能产生互补。但是,一个人的价值观有时会与他的长处发生冲突。一个人做得好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好、相当成功的事情——可能与其价值体系不吻合。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所做的工作似乎并不值得贡献毕生的精力(甚至没必要贡献太多的精力)。如果可以,请允许我插入一段个人的故事。多年前,我也曾不得不在自己的价值观和做得很成功的工作之间做出选择。20世纪30年代中期,我还是一个年轻人,在伦敦做投资银行业务,工作非常出色。这项工作显然能发挥我的长处。然而,我并不认为自己担任资产管理人是在做贡献。我认识到,我所重视的是对人的研究。我认为,一生忙于赚钱、死了成为墓地中的最大富翁没有任何意义。当时我没有钱,也没有任何就业前景。尽管当时大萧条仍在持续,我还是辞去了工作。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换言之,价值观是并且应该是最终的试金石5我属于何处? Where Do I Belong?

少数人很早就知道他们属于何处。比如,数学家、音乐家和厨师,通常在四五岁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会成为数学家、音乐家和厨师了。物理学家通常在十几岁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决定了自己的工作生涯。但是,大多数人,尤其是很有天赋的人,至少要过了二十五六岁才知道他们将身属何处。然而,到这个时候,他们应该知道上面所谈的三个问题的答案:我的长处是什么?我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我的价值观是什么?随后,他们就能够并且应该决定自己该向何处投入精力。或者,他们应该能够决定自己不属于何处。

已经知道自己在大公司里干不好的人,应该学会拒绝在一个大公司中任职。已经知道自己不适合担任决策者的人,应该学会拒绝做决策工作。巴顿将军(他自己大概永远不知道这一点)本来应该学会拒绝担任独立总指挥的。同样重要的是,知道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也使得一个人能够坦然接受一个机会、一个邀请或一项任务。“是的,我将做这件事。但是,我将按照我自己的特点,采取这样的方式来做这件事,进行这样的组织安排,这样来处理当中所牵涉的关系。这是我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应该会取得的成果,因为这就是我。”成功的事业不是预先规划的,而是在人们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后,准备把握机遇时水到渠成的。知道自己属于何处,可使一个勤奋、有能力但原本表现平平的普通人,变成出类拔萃的工作者。6我该做什么贡献 What Should I Contribute?

综观人类的发展史,绝大多数人永远都不需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该做出什么贡献?因为他们该做出什么贡献是由别人告知的,他们的任务或是由工作本身决定的(例如农民或工匠的任务),或是由主人决定的(例如佣人的任务)。以前的人大多都处于从属地位,别人吩咐他们做什么,就做什么,这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到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那时涌现出的知识工作者(即所谓的“组织人”,organization man)还指望公司的人事部为他们做职业规划。随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就再没有人想让别人来安排自己的职业生涯了。年轻的男男女女开始提出这个问题:我想做什么?而他们所听到的答案就是“你们自行其是吧”。但是,这种回答同“组织人”听命公司的做法一样错误。那些相信自行其是就能做出贡献、实现抱负、取得成功的人,一般连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做不到。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走回头路,让别人来吩咐、安排自己要干什么。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他们还不得不提出一个以前从来没有提出过的问题:我的贡献应该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他们必须考虑三个不同的因素:当前形势的要求是什么?鉴于我的长处、我的工作方式以及我的价值观,我怎样才能对需要完成的任务做出最大贡献?最后,必须取得什么结果才能产生重要影响?

请看一位新任命的医院院长的经历。这是一所享有盛名的大医院,30年来一直就靠名气顺利经营着。新院长上任后决定了自己应做的贡献:两年内在医院的某个重要领域建立起卓越服务的标准。他决定以急诊室为重点,因为该院的急诊室地方比较大,受人注意,而又秩序混乱。他决定,到急诊室就诊的每一个患者必须在60秒钟之内由一名合格的护士接待。一年之内,该医院的急诊室变成了美国所有医院的样板,又过了两年,整个医院的面貌焕然一新。正如这个事例所表明的,把眼光放得太远是不大可能的——甚至不是特别有效。一般来说,一项计划的时间跨度如果超过了 18个月,就很难做到明确和具体。因此,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应该提出的问题是:我在哪些方面能取得将在今后一年半内见效的结果?如何取得这样的结果?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对几个方面进行权衡。首先,这些结果应该是比较难实现的——用当前的一个时髦词说,就是要有“张力”(stretching)。但是,这些结果也应该是能力所及的。设定一个不能实现的目标或者只能在可能性微乎其微的情况下实现的目标,根本不能叫雄心勃勃,简直就是愚蠢。其次,这些结果应该富有意义,要能够产生一定影响。最后,结果应该明显可见,如果可能的话,还应当能够衡量。确定了要实现的结果之后,接着就可以制订行动方针:做什么,从何处着手,如何开始,目标是什么,在多长时间内完成。7对人际关系负责 Responsibility For Relationships

除了少数伟大的艺术家、科学家和运动员,很少有人是靠自己单枪匹马而取得成果的。不管是组织成员还是个体职业者,大多数人都要与别人进行合作,并且是有效的合作。要实现自我管理,你需要对自己的人际关系负起责任。这包括两部分内容。首先是要接受别人是和你一样的个体这个事实。他们会执意展现自己作为人的个性。这就是说,他们也有自己的长处,自己的做事方式和自己的价值观。因此,要想卓有成效,你就必须知道共事者的长处、工作方式和价值观。

这个道理听起来让人很容易明白,但是没有几个人真正会去注意。一个习惯于写报告的人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在第一份工作时就培养起写报告的习惯,因为他的老板是一个读者型的人,而即使下一个老板是个听者型,此人也会继续写着那肯定没有任何结果的报告。这位老板因此肯定会认为这个员工愚蠢、无能、懒惰,肯定干不好工作。但是,如果这个员工事先研究过新老板的情况,并分析过这位老板的工作方式,这种情况本来可以避免。老板既不是组织结构图上的一个头衔,也不是一个“职能”。他们是有个性的人,他们有权以自己最得心应手的方式来工作。与他们共事的人有责任观察他们,了解他们的工作方式,并做出相应的自我调整,去适应老板最有效的工作方式。事实上,这就是“管理”上司的秘诀。这种方法适用于所有与你共事的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做事方法,也有权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工作,而不是按你的方法来工作。重要的是,他们能否有所作为以及他们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至于工作方式,人各有别。提高效力的第一个秘诀是了解跟你合作和你要依赖的人,以利用他们的长处、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工作关??系应当既以工作为基础,也以人为基础。人际关系责任的第二部分内容是沟通责任。在我或是其他人开始给一个组织做咨询时,我们听到的第一件事都与个性冲突有关。其中大部分冲突都是因为:人们不知道别人在做什么,他们又是采取怎样的工作方式,专注于做出什么样的贡献以及期望得到怎样的结果。而这些人不了解情况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去问,结果也就不得而知。这种不去问明情况的做法,与其说是反映了人类的愚蠢,倒不如说是历史使然。在以前,人们没必要把这些情况告诉任何人。比如在中世纪的城市,一个区的每一个人从事的行业都一样。在乡村,土地刚一解冻,山谷里的每一个人就开始播种同一种农作物。即使有少数人做的事情和大家不一样,他们也是单独工作,因此不需要告诉任何人他们在做什么。而现在,大多数人都与承担着不同任务和责任的人一道工作。市场行销副总裁可能是销售出身,知道有关销售的一切,但是,对于自己从未做过的事情,比如定价、广告、包装等等,就一无所知了。所以,那些正在做这些工作的人必须确保行销副总裁懂得他们设法做的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他们将如何去做以及期望取得什么结果。如果行销副总裁不懂得这些高层次的、知识型的专业人士在做什么,错主要在后者身上,而不在自己。反过来说,行销副总裁的责任则是确保他的所有同事都知道自己是怎样看待行销这项工作的:他的目标是什么、他如何工作,以及他对他本人和他的每一个同事有什么期望。即使一些人懂得负起人际关系责任的重要性,他们和同事的交流也往往不够。他们总是有所顾虑,怕别人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冒昧、愚蠢、爱打听的人。他们错了。因为我们看到,每当有人找到他的同事说“这是我所擅长的工作。这是我的做事方式。这是我的价值观。这是我计划做出的贡献和应当取得的成果”,这个人总会得到如此回答:“这太有帮助了,可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如果一个人继续问道:“那么,关于你的长处、你的工作方式、你的价值观以及你计划做出的贡献,我需要知道什么?”他也会得到类似的答复——据我的经验,无一例外。事实上,知识工作者应该向与他们共事的每一个人,不管是下属、上司、同事还是团队成员,都发出这样的疑问。而且,每次提出此类问题,都会得到这样的回答:“谢谢你来问我。但是,你为什么不早点问我?”组织已不再建立在强权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不一定意味着他们彼此喜欢对方,而是意味着彼此了解。因此,人们绝对有必要对自己的人际关系负责。这是一种义务。不管一个人是公司的一名成员,还是公司的顾问、供应商或经销商,他都需要对他的所有共事者负起这种责任。所谓共事者,是指在工作上他所依赖的同事以及依赖他的同事。8管理后半生 The Second Half Of Your Life

当多数人的工作是体力劳动时,你不必为自己的后半生担心。你只要继续从事你一直在做的工作就行了。如果你够幸运,能在工厂或铁路辛勤工作40年后撑下来,你就可以快乐地度过余生,什么也用不着干。然而,现在的多数工作都是知识工作,而知识工作者在干了40年后,仍能发挥余热,他们只是有些厌倦。我们听到了许多有关经理人中年危机的谈论,“厌倦”这个词在其中频频出现。45岁时,多数经理人的职业生涯达到了顶峰,他们也知道这一点。在做了 20年完全相同的工作之后,他们已经得心应手。但是他们学不到新东西,也没有什么新贡献,从工作中得不到挑战,因而也谈不上满足感。然而,在他们面前,还有20到25年的职业道路要走。这就是为什么经理人在进行自我管理后,越来越多地开始发展第二职业的原因。发展第二职业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完全投身于新工作。这常常只需要从一种组织转到另一种组织。例如,一家大公司某事业部的会计师成为一家中型医院的财务总监。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转入完全不同的职业。例如,公司经理在45岁时进入政府内阁;或者中层管理人员在公司工作20年后离职,到法学院进修,成为一个小镇的律师。还有许多人在第一份职业中取得的成功有限,于是改行从事第二职业。这样的人有很多技能,他们也知道该如何工作。而且,他们需要一个社群——因为孩子已长大单飞,剩下一座空屋。他们也需要收入。但最重要的是,他们需要挑战。为后半生做准备的第二种方式是,发展一个平行的职业。许多人的第一职业十分成功,他们还会继续从事原有工作,或全职或兼职,甚至只是当顾问。但是,除此之外,他们会开创一项平行的工作,通常是在非营利机构,每周占用10个小时。例如,他们可能接手教会的管理,或者担任当地女童子军顾问委员会主席。他们也可能管理受虐妇女庇护所,担任当地公共图书馆的儿童图书管理员,或在学校董事会任职等。最后一种方法是社会创业。社会创业者通常是在第一职业中非常成功的人士。他们都热爱自己的工作,但是这种工作对他们已经不再有挑战性。在许多情况下,他们虽然继续做着原来的工作,但在这份工作上花的时间越来越少。他们同时开创了另一项事业,通常是非营利性活动。例如,我的朋友鲍勃·布福德创办了一个非常成功的电视公司,现在他仍然经营着。但与此同时,他还创建了一个与新教教会合作的非营利组织,也做得非常成功。现在他又创建了一个组织,专门指导社会创业者在经营原有业务的同时,如何管理自己另外创办的非营利机构。管理好自己后半生的人可能总是少数。多数人可能“一干到底”,数着年头一年一年过去,直至退休。但是,正是这些少数人,这些把漫长的工作寿命看做是自己和社会之机会的男男女女,才会成为领袖和模范。管理好后半生有一个先决条件:你必须早在你进入后半生之前就开始行动。当30年前人们首次认识到工作寿命正在迅速延长时,许多观察家(包括我自己)认为,退休人员会越来越多地成为非营利机构的志愿者。可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一个人如果不在40岁之前就开始做志愿者,那他60岁之后也不会去做志愿者。同样,我认识的所有社会创业者,都是早在他们原有的事业达到顶峰之前就开始从事他们的第二事业。发展第二兴趣(而且是趁早发展)还有一个原因:任何人都不能指望在生活或工作中很长时间都不遭遇严重挫折。有一位很能干的工程师在45岁时错过了晋升的机会。另一位也很能干的普通学院的教授在42岁时认识到,即使她完全具备担任教授的资格,她永远也不会在一所有名的大学里获得教授职位。还有一位则是在家庭生活里出现了悲剧:婚姻破裂或者痛失子女。在这样的时刻,第二兴趣——不仅仅是业余爱好——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例如,这位工程师现在知道他在工作上并不十分成功。但是,在公司以外的活动中,例如负责教会资金的管理,他是成功的。一个人可能家庭破碎,但是他能在第二兴趣的活动中发现还有社区这个大“家庭”。在一个崇尚成功的社会里,拥有各种选择变得越来越重要。从历史上来看,却没有“成功”一说。绝大多数人只期望坚守“适当的位置”。唯一的流动性是向下的流动性。然而,在知识社会里,我们期望每一个人都能取得成功。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对许多人来说,能避免失败就行。可是有成功的地方,就会有失败。因此,有一个能够让人们做出贡献、发挥影响力或成为“大人物”的领域,这不仅对个人十分重要,对个人的家庭也同样重要。这意味着人们需要找到一个能够有机会成为领袖、受到尊重、取得成功的第二领域——可能是第二份职业,也可能是平行的职业或社会创业。自我管理中面临的挑战看上去比较明显,甚至非常基本,其答案可能不言自明,甚至近乎幼稚。但是,自我管理需要个人,尤其是知识工作者,做出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情。实际上,自我管理需要每一个知识工作者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要成为自己的首席执行官。更进一步来看,这样的转变——从一切听从别人吩咐的体力劳动者到不得不自我管理的知识工作者——也使得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历史上每一个社会,甚至是个人主义倾向最强的社会,都认为两件事情理所当然(即使只是下意识的):第一,组织比员工更长寿;第二,大多数人从不挪地方。如今,情况恰恰相反。知识工作者的寿命超过了组织寿命,而且他们来去自如。于是,人们对自我管理的需要在人类事务中掀起了一场革命。觉得这篇对你有帮助的话,FB分享给你的朋友吧!加入楚狂人FB粉丝团 ↓↓↓ 站在我的肩膀上学投资 https://www.xiexiebang.com/madchu.fans/

下载[经验交流]哈佛史上五大必读销售管理文章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验交流]哈佛史上五大必读销售管理文章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