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新课标学习体会
语文新课标学习体会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智慧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小学阶段还要求应背诵优秀诗文1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较以往的教学大纲,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因为这一规定,不仅体现了课标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还为阅读教学提供了操作要求,减少了随意性。结合平时阅读教学的点滴感受,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与做法:
一、课外阅读有利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课内阅读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更侧重的就是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方法的指导是必须的,但要掌握这种阅读方法,还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并形成一种习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能够达到„行‟的地步,才算具有了这种生活的能力。”因此,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更多地需要在课外阅读实践中逐步养成。
二、课外阅读有利于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
阅读拥有广阔的思维空间,课外阅读当中充满了丰富的智力活动。学生通过长期的阅读实践可以形成熟练的阅读心智技能,可以品尝到智力劳动的愉悦。他们在形成和发展阅读能力的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激发出创造潜能。因此,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提出的“教学建议”之一就是“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出现两个不良倾向:一是忽视课外阅读,以致于学生缺少阅读兴趣,阅读量普遍不够,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是学生课外阅读随意性较强,缺乏方法指导和反馈评价。鉴于此,在提倡课外阅读的同时,有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行为加以引导和规范,使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逐步提高其阅读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阅读可从以下几点做
1、激发阅读兴趣,有时教师更关注的是课内阅读,即仅限于课本的阅读,这种阅读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一但离开教师或家长的监督,很容易终止。又由于孩子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他们更愿意将课外时间投入看电视、打电子游戏等形象、直观的活动中,孩子对相对抽象的阅读活动往往缺少热情。要想使阅读活动顺利进行,就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起阅读欲望,需要不断地帮助他们明确阅读的动机,需要让他们不断地品尝到阅读的乐趣,需要指导他们把课内阅读
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诸如“故事激趣法”“课文引趣法”“榜样激励法”“交流展示法”“评比促进法”等,操作时可灵活运用。
2、精选阅读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句话除了说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性外,还包含着两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阅读“量”要够;二是阅读“质”要高。当今社会,纷繁复杂,书籍中有精华,也有糟粕。现在市场上各种读物五花八门,儿童读物也良莠不齐,因此,在选择读物时,教师要进行指导。要让学生明白:阅读经典,既是文化传统的传承,也是文化精神的熏陶;眼光不能总停留在浅显的、过于形象的读物上,应多选择一些有深度的、稍微超过自己的知识积累、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激活感性,磨炼理性,在阅读中受益。除此以外,还要对学生成功的购书经验进行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获取图书的渠道,提倡优秀图书资源的共享。
3、教给阅读方法叶圣陶认为语文教学应当训练和指导学生的读书方法。他不止一次说过:“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叶老所说的阅读方法的指导,绝不单单指课内,还包括课外,因为课内主要注重的是方法的习得,课外才是方法的应用。而在课外阅读中,朗读和默读,精读和略读,浏览和跳读,又是学生最常用到的阅读方法,这几种方法运用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阅读质量,教师应引起
足够的重视。
(1)朗读和默读朗读,也叫诵读,这是一个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言语的过程。朗读把“目视”与“口读”结合起来,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理解、体验和记忆,便于培养语感,一般诗词文赋的阅读多用此法。默读是不出声地目视。文字符号通过视觉直映大脑,为大脑提供思维材料。默读的视觉广度大,阅读速度快。默读可以重复看,反复看,有助于理解。由于阅读时默默无声,更利于思考。除诗歌以外一般阅读多用此法;在查阅资料,阅读报刊,以及在理解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中也广泛使用默读法。学生在默读时,如果经常伴有标划、批注、摘录、做笔记、列提纲、画图表等笔头活动,会更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
(2)精读和略读精读是为了达到对读物的充分理解的一种读书法。我们对课本中的文章都要做到精读,精读时应逐字逐句、逐段逐节地仔细推敲,甚至不应放过导读、注释、标点等资料。精读既可以用朗读的方式,也可以用默读方式,还可以将默读和朗读交替使用。略读与精读相对而言,是一种不求精细理解的读书法。但是,略读并非是“随便翻翻”。叶圣陶曾就精读与略读的关系做过精辟的阐述:“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和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和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应用。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基础,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
教师的指导而言:还需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所以叫做„略‟。一半系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但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却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会随机肆应,所以叫做„略‟。”因此,略读是一种在具备了精读技能之后,才可以练就的读书方法和技能。如果没有精读技能,略读就会成为走马观花、不求甚解了。
总之,明确了课外阅读的意义,便会增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欲望;有了教师的关注和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便会更加扎实有效;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美好的阅读空间,便会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将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第二篇:语文新课标学习体会
新课标学习体会
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小学语文课程追求的总目标。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段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把九年义务教育分为五大板块,即“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同时,五大板块与各个阶段的目标设计又左顾右盼,协调一致,以利于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一、小学阶段目标分三个阶段:
低年段(1-2)的语文课堂就应该紧紧抓住识字写字、朗读背诵来展开,在课堂上,教师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识字、写字、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解词句的大意、背诵需要背诵的课文。
中年段(3-4)应加强朗读,重视默读,读出感受,字词教学应加强理解,特别要重视段的教学等
。高年段(5-6)的阅读教学,既要引领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要引领学生领悟课文的表达顺序、表达方法,并要进一步体会词句深刻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二、同样,阅读教学在各年段目标中也有明确的要求:
1—2年级主要是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阅读的习惯。除了用普通话朗读,还要学习默读,学习怎么读童话、寓言、儿歌、儿童诗等,展开想象,初步体会标点符号表达不同语气的作用。1—2年级的课外阅读量,应不少于5万字,不要过分规范,半读半玩为好。
3—4年级,学会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学会默读,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朗读指导,学会略读,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
5—6年级,默读要有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阅读范围,能对课文内容与表达发表个人心得、看法,能品味语言,能借助词典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理解词语等。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在新课标中出现的变化
1、三个强调
(1)更加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2)更加强调了识字、写字。
(3)更加强调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
2、新课标注重了四个加强(1)大力加强识字、写字的教学
低年级阅读教学要用更多的时间识字写字。关于识字写字教学:认写分开,多认少写。
一、二年级认字量,写字量减少了200个。要求认识1600-(1800)个左右,会写800—(1000)个左右。
(2)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能力
与01版的课标相比,修订稿有一个亮点,就是回答了“语文是什么”这个问题。课标直接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很明显,目标和任务聚焦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这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怎样的要求?一句话,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
(3)加强儿童阅读
阅读是教育的核心,母语写不好,其它谈不上,儿童阅读要进课堂,给时间、给机会。儿童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方面,建议把阅读安排在课堂里。学生从自己读书中学到的要远远比老师教的多。
(4)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3、降低要求:
《语文标准》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改为1600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改为800左右,减少了写字量,并强调认写分流,多认少写。《语文标准》第一学段阅读中关于默读少了不出声,不动唇的具体要求,并把诵读的童谣改为了儿童诗。对于第一学段写话也降低了要求:由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变为: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降低了要求。
四、分学段进行分析变化的部分
(一)第一学段(1~2年级)有两条变化比较大:
1、识字与写字
(1)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增加了努力两个字)
(2)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相比原来的课标,目标有所降低,但操作性更强一些。
(二)第二学段(3~4年级)
1、识字与写字
(1)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原: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2)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3)增加了第5条。关于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2、阅读
(1)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原属第一学段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这一条有很大的变化。
(2)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这一条也发生了变化。
3、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原: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4、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
(2)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删除: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三)第三学段(5~6年级)
1、识字与写字
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新增)
2、阅读
(1)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2)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调整)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3、习作
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调整:不提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以上就是我对新一轮语文课标的解读。今后还需要我们继续学习,课标明确了,在具体的备课中才能做到有据可依。
五、由于目前任教于低年级学段,所以,我重点学习了以下内容:
1、第一学段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与写字既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一至二年级的“识字与写字”的学段目标中,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目标分为“认识”和“学会”两个,鲜明的体现了“多认少写,认写分流”的教学理念。
崔峦先生指出:“当前整个小学阶段,有忽视写字教学、词汇教学的倾向。” 学生开始学习语文的强烈欲望是尽快能够阅读,为了满足学生的阅读愿望,必须尽可能快的使学生认识一定量的字,帮助学生形成阅读能力。所以,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先教学生认字为主,字的“讲、写、用”等方面速度可放慢,随着阅读能力的发展,这些能力也会及时跟上。
2、阅读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3、了解1——3学段各学段的课外阅读量。
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5万字。
二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40万字。
三学段:背诵优秀诗文60篇,课外阅读100万字。
4、正确认识教师、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地位与角色。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六、小结:
事实上,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差异,同年龄段的学生也有差异,如果教学目标不以学生为本,尊重差异,因材施教,那么,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什么方式都只能是走走形式,新课程标准就不可能得到落实。
全国小语会副理事长吴立岗教授指出,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不要对学生做“一刀切”的要求,不要让学生在一堂课上必须全部达到教师的要求,而是要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和空间。教师“逼”得太紧,只会适得其反。
这些目标都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来确定的,有极强的层次性和坡度。从识字量、阅读量的变化,到默读速度的要求,就是要求教师必须遵循认知规律,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按阶段目标进行教学。
第三篇:语文新课标学习体会
语文新课标学习体会
最近教研组组织学习新课标学习,全组老师都认为,《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路,改进教学行为,积极尝试课程改革。在实践中,也深深体会到新课程的实施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有时也会出现手捧语文书,不知怎么教的困惑。
关于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终身受用的学科。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无须置疑,就这一能力的张现,必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进而提高能力,增强人文素养。
首先要营造轻松和谐的阅读氛围。要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读中体验与思考,获得人生感悟。关于这一点,老师不必硬性规定每周读几篇,可安排10-15分钟,在晚读时与同学交流读书心得,获得读书的动力、积累经验等。
其次要提供广博生动的阅读平台,借此开始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激发学生一定的阅读目标。老师可采取各种方式集中古今优秀书目,让学生自由阅读。如:同学捐借,图书室借阅,教师捐借等。同时,还可以开展及时的阅读交流会,激发学生阅读。
第三,要开展精彩有效的阅读活动。例如:开展每周一次的“寻访名人足迹”活动,“读书经验谈”活动,“名人风采谈”活动,“智慧大比拼”活动,进而期望学生多角度阅读。
第四,语文课堂要给学生以良好的人文熏陶。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语言要精炼、连贯、生动突出语文的人文性,给学生以极佳的示范,使学生在语言表达中极力追求更高境界。因此,只有我们语文教师关注学生语文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并且注重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方能使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高,进而增强语文综合能力。
关于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在阅读文本教材,提出第一个目标就是“读完本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围绕着这个目标,设计的问题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还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接触到每一篇新的课文时,要求在这课中要积累多少词语,以及要求学生掌握多少重点、难点的讲习班,然后在课堂上读一读,写一写,即时掌握这些词语。最后,在课堂作业设计中有意识穿插口语交际训练。例如,甲、乙两同学争论一个话题,即中学生充当“追星族”,对成长是否有好处,根据以上话题,你有什么看法?简要说出你的理由。在这个训练当中,要求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朗读是一门艺术,在初中语文的新课标中指出:初中生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而且,把它放在“阅读”的首要位置,可见它的重要性,也能看出现在初中生的朗读确实应该加强,同样一篇文章,不同的人读所传达的感情倾向也会不同。“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多么有气势的诗句,如果再配以激情澎湃的背景音乐,读者觉得自己内心受到了美的熏陶,嗅探者仿佛站在了黄河的浪头。
正确与流利,这两点,对于学生来说很容易做到。关键是要做到有感情,就不容易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先介绍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后,我会穿插一段与文章内容有关的导语,而且,要用文章的感情来导入,使学生提前感受作者的感情,老师的范读随之开始。我认为,教师范读录音范读效果要好,这并不是指教师的朗读水平,而是指对于学生的感受,他们对教师充满了敬意,这个特殊的身份给教师套上了一个光环,加之漂亮的朗读更让学生觉得这位教师不错。因此,在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做朗读训。不是说“师者,范也”吗?如我在教学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时,花了一上午的时间,认真学会的朗读。在班上,读完本课,学生们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在此之前,也曾用过录音范读,可从未收到如此的效果,教师的力量总是无穷的。亲自示范之后,学生们也想学学如此精彩的朗读,按照平时的朗读训练来说,停顿、重音、语速的训练和指导是必不可分的。我觉得这只做了一半,因为声情并茂,只做了前者,更重要的是情。如“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光未然《黄河颂》)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重音在“望”和“奔”上,语速要慢。这样不足以读出本句的意味。要想让别人体会你的感情。你自己必须先有感情,这样才能让你的感情洋溢,才能感染别人。设想自己现在就站在高山之巅,看到了波涛澎湃的黄河,梦中的黄河,终于相见,有多少话要对他说,我要赞美黄河,梦中的黄河,终于相见,有多少话要对他说,我要赞美黄河,就像演员所说的“入戏”,“情”之“声”更重要。
这就要求教师不光要做一位知识传授者,还要做一个演员。有时,教师还要充当别的角色,他还应该是一个博爱者,这里所说的“博爱”,是说教师的志趣应该广泛。记得有一次听一位教师朗读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时,就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我就觉得这位教师人打腰鼓,而且很喜欢。课后一问,便真是这样,教师教学很多文章,对什么都爱,有爱有情。有情才能有精彩的朗读。这样教师又是一位艺术家,让自己置身在文章之中,自己就是作者,自己就看着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从晚上一直打到天亮,充满激情,语气也随之变化,跌宕起伏,最后一声渺远的鸡啼,使一切戛然而止时,我们的朗读也就轻了下来,缓了下来,最后停了下来,后生们也都累了,该休息了,欣赏了,这样一场阳刚之美的腰鼓,读者也满足了。
语文,离不开“读”,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读”,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我每个星期给我们学生上一堂朗读专题课,找一些优秀的作品如《长江之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寻找学习语文的乐趣,我想,只要学生读了,必定会有收获。让我们在共同的探讨中,心灵相通,让我们在不同的朗读中,各领风骚。
关于作文
作文一直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每次写作感觉无话可写,尤其是农村中学生,学生的阅读量较低,词汇不丰富,因此写作时无从下笔,一下笔又会出现很多错误,那么中学生如何写好作文呢?在此,谈几点浅见:
一、增大阅读量,增加词汇储备。
新课标规定,初中生要具有26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每学年阅读丙三部名著,通过阅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词语数量,他人的写作技巧,与此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去阅读,如在阅读过程中要积累好词佳句,总之学生有了丰富的阅读量,写作时就不会感到无从下笔。正所谓见多识广,亦如古人所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写作。
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写作是历史学家重要的,我认为这种训练有两种形式。一是说,教师指名说,必要时作引导。如“人生是一杯酒,让人如痴如醉;人生是……”等进行造句。二是练,学生之间进行对话,这样既锻炼学生的口语,也能提高写作能力。
三、背诵范文。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背诵是中国人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通过背诵,学生可牢记词语,积累语文材料,还可模仿范文中的句子,写出更好的句子,同时可套用别人的语句。总之,背诵范文对写作是很有作用的。
四、勤于动笔。
所谓“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要想写好作文,还需要多写,可采用写周记提高写作能力,还可以就课文文章进行扩写、缩写和改写等来练习。在学习到关于写作目标时,老师们发现了其中一条目标难以实现:“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万字,其它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其实对于这个目标,只要我们平时注意安排布置,一定可以实现。要想考试作文拿高分,就必须平时勤练笔。那么如何保持笔耕不辍呢?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保证课内作文的计划性。要完成上述目标,就必须在学期初制定好本学年作文训练计划。可以年级组为单位,根据本年级本学年训练目标,集体商订本学年作文训练计划,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这样既保证课标任务的完成,又能分阶段有计划有目标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例如,为完成课标任务中提到的1.4万字,以每篇600字计算,那么一学年正常写作任务就应不少于24次,平均每学期要达到12次。可能有些老师觉得这会加大教师负担,其实八、九年级可以适当增加每篇作文字数,同时丰富批改作文形式,并且将各种正式写作纳入到这1.4万的任务中来,这个负担就不会那么重了。我个人觉得,关键问题是应有计划地确定各年级每学期的训练主题,就可以避免陷入为字数而训练作文的误区。
2.课外练笔应以鼓励为主。对于目前我校作文练笔现状来说,训练次数和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的练笔也多为被迫式应付,真正主动练笔的学生仅为极少数。因此,为了打破这种僵局,我个人建议能否丰富一下练笔形式,精心搜集一些练笔话题,适当举行一些小型笔会或比赛。
(1)练笔形式可以多式多样,比如每周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至两个与单元教学紧密相关的训练话题,然后鼓励学生每天写一到两百字的随笔,内容不限,字数不少于50字,对于长期能坚持主动写随笔的学生可以加重奖励。
(2)为了调动学生写作兴趣,可以走近学生,选择有意义的社会热点话题,比如:火箭队到底能连胜多少场?今年奥运中国能不能拿到金牌数第一?还可尽量选择一些有争议的话题,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3)适当举行一些小型练笔会或比赛。可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进行一次同主题的笔会或写作比赛,激发学生集体荣誉和个人荣誉感。
3.关于快速作文的一些想法。众所周知,考试作文就必须要求速度,可是平时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我们缺乏快速作文的专门训练,因此每次考试总有个别学生会因作文影响最终得分。要扭转这种局面,我们每位老师在学期初制定计划时,就应明确规定每学期应有专门的快速作文训练课。
由于本人仓促落笔,以上建议如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关于口语交际
《新课标》中对“口语交际”的教学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要求。我认为这八个方面的要求确实是针对我们的初中生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这些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在农村中学,学生的文明习惯确实有待加强训练。在上学期我班举行的一次“探索月球奥秘”知识竞赛中,活动主持人连在开场白中向大家问好这一日常文明用语就没有说,这并不是说这两个主持人不懂得文明,而是我们的平时训练提醒不少,否则就不会出现如此现象。《新课标》要求学生“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这是一个人与人交谈的最起码的要求。可是我们的学生往往在别人回答问题或师生、生生对话时,不能“耐心专注地倾听”别人的讲话而是窃窃私语,东张西望,这是对别人不尊重的表现。此时,我往往要点名复述一下别人所论及观点,他们却不能完整表达。这种现象在学生中普遍存在。此上要求是学生走进社会必备的要求,我们不得马虎对待。
《新课标》要求学生“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重点”。在平时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讲述见闻时总是干瘪瘪的,甚至不完整,更谈不上语言的生动性,我们必须训练学生在讲述见闻时怎么说,从哪些方面说,怎样把握主题说,怎么具体生动地说。
总之,我们农村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确实存在很大问题,我们必须针对《新课标》中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读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聪慧,数学使人严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那么语文呢?语文可以使人擅长口语交际。
语文不仅是重要的文化载体,也是很重要的交际工具。对语文课本的学习和研究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缺少了这个环节,学生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教师应该怎样解读课本呢?本人认为,应从字词句章的逐一分解中解脱出来,不能一味地对一篇文章进行肢解,应从整体上去理解、欣赏、品味,强调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用心灵与“作者”对话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指导学生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应对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采用开放式的授课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让学生讨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要求讨论时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而且还引导学生自信、负责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上叙事性访日地,可以让学生复述,要求复述完整并准确,突出要点。在上议论性文章时,可以就有争议的话题开展一次辩论会,例如上《马说》时,就“世上是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话题开展一次辩论会。引导学生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口语交际,不仅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还让学生享受了学习的快乐,从而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四篇:《语文新课标》学习体会
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了今年的语文新课标,促使我对这段时间来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我在其中发现当今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的发展。语文可以起到熏陶的作用,而不是一味的去强调语文知识结构的完成性和系统性,这对于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来讲,无疑是件好事。我们注意保护学生的个性,学生是独立的、有思想、有主见的。
以前的我总是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听。但是我从来没有考虑过,现在的孩子是非常有自己思想的。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这个过程应该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
比如在教学《笋芽儿》一课时,让学生以笋芽儿的身份来朗读和表演,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再像以往的沉闷。通过这样的学习和感受,不仅考查了学生阅读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表演能力。而且变老师枯燥的讲解为学生自主地我想说,我能演。再通过读书,进一步了解笋芽儿的心情。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使师生、生生、生文对话达到融合,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学习。
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课文中意境之美,努力还学生一个轻松高效的课堂。
第五篇: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体会
学习《新课标》的几点收获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它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这次学习《新课标》的过程中,我一边认真阅读学习《新课标》,一边审视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进行对比、反思,也有了些许思考和发现,这就是学习中的收获吧!
一、从“语文能力”到“语文素养”
在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采用了“语文素养”的概念,提出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体现一种新的更宽广的教育视野,是指学生具有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是一种“大语文观”。过去的语文教学一般只讲语文能力,从未出现过语文素养。而自己的日常教学虽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所关注,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本次学习,我更坚定了以后的教学方向:我们在对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必须注重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的提升,注重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让我们的学生都能有浓浓的书香味、又颇具绅士味、淑女风。
另外,《新课标》强调了写字和书法的重要性,这是语文能力的基础,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一项,试想作为一名国人,都不能写一手
规范漂亮的汉字,这不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失职吗?所以,识字写字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标重申: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回顾自己平日的教学,这方面总不敢大胆放手,虽然老师带着他们步步为营,但是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也影响了他们合作能力的养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侧重这一方面的教学,从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要紧紧围绕、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写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和响应。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注重学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让语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新的课程标准预示着“以教材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目标”的语文教学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我们要以新课标为准则,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