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课外阅读点亮学生的心灵
让语文课外阅读点亮学生的心灵
泗洪县界集小学裴启奋泗洪县董沟小学高超 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新课程把课外阅读摆在学好语文非常重要的位置,《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要求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理念。因为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的累积与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只有善于学习并终身学习的人,才不会被淘汰。而这种学习能力的形成,在于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课外阅读。
一、课外阅读的练兵场——阅读市场
张之洞曾经说过:“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受控因素小。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营建一个良好的阅读市场。
1.构建主题阅读。
我们学习的课本是按照主题编写成组的,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构建主题阅读。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以课本为出发点,有计划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教学完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后,推荐学生阅读一组写人的作品,组织主题阅读,《我要做个好孩子》、《细米》、《绿山墙的安妮》、《红岩》等书出现在孩子们的手中;教学六组描写动物的一组文章后,布置学生翻阅与课文相关、相近的文章、资料等学生开始阅读,学生很快找来了《狼王梦》、《动物趣谈》、《狼和狈的故事》、《第七条猎狗》、《斑羚飞渡》。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阅读兴趣大增。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再读读原汁原味的作品或类似的书,使知识纵横沟通。
2.构建课外阅读大卖场。
要想让学生兴趣浓厚的一直阅读下去,教师还应开展课外阅读一系列的活动。在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一是在读书活动中,各班级应多开展有关的读书实践活动,如:故事会、演讲比赛、调查报告、书签制作、小小报、读书征文比赛、报刊剪辑等。二是中高年级学生须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形式各班自定),并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开展读书笔记交流活动。三是举办读书交流会。每学期每班举办一次“课外阅读博览会”,以“名人名言”、“书海拾贝”、“我最喜欢的”、“好书推荐”等活动,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好书,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心中的感受,使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提高运用能力,在班上形成良
好的读书氛围。四是每学年按年段举办课外读书竞赛。低年段以背诵古诗、名人名言、成语、讲童话、寓言故事等为主;中、高年段以背诵优秀诗文(段)、讲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介绍长篇名著、谈读后感等为主。每学年末学校将根据师生们读
书的具体情况表彰读书先进,评选校园“十位课外阅读标兵”和“优秀读书集体”,以
及百名“优秀小读者”。
二、课外阅读的千面佛——个性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珍视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并为之
营造与之相应的教学环境,把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引上正确的轨道,在纠偏、匡误的过程
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演绎自己的个性化行
为呢?
1.注重阅读主体的独特体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样作品由不同的人可以解读出不同的结果。
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教学时应结合实际,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注重个性
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
独特的感受。如在学生阅读曹文轩的纯情小说《细米》后,曹可凡同学解读出了细米的桀骜不驯与刚强,李晶晶同学解读出细米的腼腆而又淘气,杨思雨同学解读细米的瘦小
而又胆大,陈国擎同学解读出细米的淳朴憨厚与坚定执着。少年细米这一艺术形象在同
学们的头脑里不断的生成。课外阅读,引导学生生成体验是关键,必须让学生亲自品,亲自悟,并通过联想和想象,激起自己的生命意识,从而获得情感的熏陶。
2.讲究方法,发展个性。
坚持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原则。课外阅读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
阅读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方式,提高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如一位教师在指导阅读施耐庵的《水浒传》,先组织学生自读文本,欣赏小说中的不同英雄的传奇故事,感悟小说中人物的勇敢、机智、洒脱与睿智。欣赏完小说之后,教者开始进一步引导学生做更深层次的探究,并提出“小说中的诸位英雄为什么都报国
无门?”“好汉们为什么那么痛恨朝廷?”“英雄们的为什么都是一样的结局?”等深层次的问题。然后师生共同探究,从而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获得知识,提高阅读能力。2.3、3.鼓励学生读写结合。
作为语文教师,应调动一切手段促进学生主动走进课外阅读,带着浓厚的兴趣去阅
读并写作,从写作入手的方法便会起到这样的作用。一些构思精巧的小说,为了让学生
有兴趣阅读,可以布置续写的作文。那么学生在阅读小说时便会仔细揣摩小说构思,认
真体会小说创作风格,才能续写得形神兼备。对于一些意境优美的散文篇章,可以尝试让学生改写。针对教材中的一些篇章,还可以布置学生先写一篇同题目的文章,然后将自己的文章与教材篇章对照,并鼓励学生评说教材篇章的长处与短处。
总之,实施个性化阅读的方法和策略不论是哪种,其终极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只要我们拨开笼罩在阅读上面的层层迷雾,洗尽铅华,还阅读本来的面目,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个体的感受和体验,就一定会让文本升值,让学生的发展有更大的空间。
第二篇:让爱点亮心灵
学习行知思想 让爱点亮心灵
扎下中学 杨娟
【摘要】“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没有诚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爱是人们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要求,是每个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爱是师生互动的桥梁,爱要有真情、有尺度、有信任、有普遍性。
【关键词】热爱 真情 尺度 信任 普遍性
【正文】只有热爱学生,才能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前提。渴望得到老师的爱护、关心和尊重,是每个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能够赢得学生对教师的信赖与爱戴,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为学生接受教育奠定情感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
爱是一种心理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来源于教师坚定的信仰,来源于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责任心。教师爱学生从表面上看是师生之间的爱,实际上它表现了教师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爱。爱学生就是爱我们事业的未来。
一、热爱学生需要真情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真诚地热爱学生,对学生倾注满腔热情,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教育的过程,是师生感情互相影响、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只有对学生抱有深深的爱,才能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信任和亲近,才能建立起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造成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有利环境。“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体察到教师无微不至的关爱时,就会尊敬教师,在师生间产生有利于教学的有效互动。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态度冷淡,甚至随意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的爱是是理性化了的感情,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原动力。青少年的心灵的可塑性只有在师生关系十分融洽时才显得尤为明显。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教师只有爱的注入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教育才能起到实效。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激励学生追求真理的重要精神力量,学生一般都是从教师教育自己的过程中逐步认识社会的。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学生建立高尚道德情操的基础。学生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才会学会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树立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
教师热爱学生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教师真挚的爱是学生探究问题,培养学习情感,从而产生学习动力取向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热爱学生,受到学生的信赖与爱戴,学生往往把教师的爱转移到教师所教的知识上。引起注意的转移。这对于转化“问题”学生非常重要,所以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思想变化和精神状态,了解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这样就能把关怀和温暖及时输送到他们的心田。
二、热爱学生要有尺度
教师要善于控制、支配和利用自己爱的情感,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学生状况,决定教师对学生的感情表达的倾向、方式和尺度。
师生交往中,要把握对学生施爱的适度,既要防止娇宠溺爱,又要防止过于严厉,简单粗暴。学会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倾注不同的感情。一般来说,对低年级学生,要侧重于情感态度,开朗愉快的情绪,活泼生动的语言是接近他们的必要条件。对高年级的学生,要具有深刻、含蓄的情感,能引起他们强烈的内心体验。
教师要控制自己的感情,并不是说教师在学生面前不能表现出丝毫的愤怒和怨恨。其实,恰当地批评学生,也会产生有益的效果。我所任教的初三(410)班是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但在一次“一二.九”大合唱的训练中,因为他们不够重视,一直嘻嘻哈哈,我劝说了几次都没有多大效果。再拖下去表演一定要砸锅,我心里暗自着急。如果教训他们一顿,虽然他们会认真起来,但本来愉快的活动就会变成强迫。于是我叹了一口气说:“看来你们对唱歌不感兴趣,不如弃权算了,免得上台表演的时候太难堪。”我说完就转身走了。过了一会儿,班长来找我叫我去班上,我依然表现出沮丧的样子,可是还没进门就听到整齐嘹亮的歌声,原来他们已经自己练好了请我来验收。学生从教师合乎人情的“怨恨”情绪中,看到了教师对他们充满善意的期待,相信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对他们的真心实意的爱护。
严格的要求也是一种爱的体现,当然必须注意分寸,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只有这样,对学生才能做到严而有理,严而有情。
这样的教育也才是完整的教育。
三、热爱学生需要信任
教师爱学生就要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教师热爱学生与父母热爱子女的感情不完全相同。教师爱学生是一种理性化了的正确感情。理性的爱才能是教育产生正效应。
教育就是信任。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责任感,是激发青少年学生上进的精神力量,它有助于学生自觉地克服缺点,进行自我教育。特别是毛病比较多的学生,教师的“信任”,往往能激励他们客服缺点的勇气,促使他们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有这样一个“学困生”,从初二开始迷恋网络,因而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可以说,他听到的总是训斥和埋怨。有一次,这个学生为班里做了一件好事,教师不但不表扬他,相反还怀疑他,到底做了没有?于是这位学生与教师的对立情绪越来越严重,反正抱定“破罐子破摔”的决心,专门干些违纪的事。到我班上后,在新生“向你介绍我”活动中他大方幽默地介绍了自己。我发现他有一定才干,而且愿意表现自己,我决定给他机会。针对他热爱体育,活动能力强的特点,安排由他担任班上的体育委员。我的关怀和信任,使这个“学困生”因长期遭冷遇而郁郁寡欢的情绪迸发出热情的光芒,多次在体育比赛中获奖,并且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
信任学生,不仅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原则,而且也是教育规律对教师的客观要求。教育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要搞好教育,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既要发挥教师“教”的积极性,还要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学生情动则是实现这一环节的基础。
尊重学生就是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教师要发扬民主作风,允许学生提不同的意见,不能要求学生绝对服从。对学生进行强制手段所施加的影响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体罚、训斥、讽刺等措施不仅会使教育一败涂地,还会将教育者本身推到学生的对立面。青少年有一定的好胜心,喜欢表现自己,得到别人的承认。如果过分限制,不能及时肯定其成绩,苛求过多,他们就会产生不满情绪。所以教师的责任和技巧就在于机智而敏锐地发现和保护学生的上进心,适时的加以引导。
四、热爱学生要有普遍性
教师热爱学生,要带有普遍性。普遍性要求教师不能只爱个别学生、少数学生,而应该去爱每一个学生,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全部知识和才能奉献给全体学生。
爱生之心,师皆有之。差别就在于是爱个体,还是群体。平等、公正对待学生,这对于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而言,是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而对于学生来说,则是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过程中,要切记平等、公正的原则。无论是家庭富有的孩子还是家庭贫穷的孩子,无论是官家子女还是平民子女,无论是优秀学生还是后进学生,无论是正常人还是残疾人,都要一视同仁——主动关心,悉心爱护,耐心教育。这样做,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健康成长,都有所进步;才能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之间的团结,使教育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今天的青少年,已逐渐懂得运用掌握的政治常识和道德标准评价身边的人和事,特别是评价与之朝夕相处的老师以及学校的各项工作。因此,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待人处事要力求合法、合情、合理,使学生觉得自己的老师是个品德高尚、处事公正、完全可信赖的人。诸如编排座位、评选先进、任用干部、安排劳动、辅导功课以及实施表扬和批评等等,都是学生普遍关注且较为敏感的事情,教师必须认真对待,正确处理。若无视学生的权益,违背原则,感情用事,偏心待人,学生就会遭受不平等对待。其结果,必然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团结,甚至诱发意想不到的事件。国内外大量案例表明:在学校、家庭或社会上,因为受到不公正对待而泄私愤、图报复,是当今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
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偏爱优等生,鄙视“学困生”,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与每个学生都能建立平等的关系,是每个学生在“师爱”的滋养下茁壮成长。
教师只有做到了热爱学生,才真正做到了热爱教育。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2、在线文献:《课堂提问的语言艺术》盐城师范学院 段志贵
3、《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
4、《班主任之友》,2009年第4期《培养人性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庞振超
第三篇:家访点亮学生的心灵
家访点亮学生的心灵
把每个孩子的一生变成成功而精彩的故事——题记
今年夏季,我们杨店镇中心小学积极响应县教体局“万名教师进万家”的活动,我怀着极大的热忱参加家访活动,而这次家访活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感触颇多。
家访里真的是有很多感人的故事,那些故事就像一符符动人的音符谱写在家访的道路上,奏出一首首优美动人的乐章!而我仅仅是这些动人音符当中的一个小小的音符,简单、青涩、稚嫩,还有与之相随的心的感悟。
我家访的第一个是秦帅同学。他在班里十分调皮,爱说话,近一段时间学习上又有些分心,总是不能集中精力去学习,以致成绩下降很快。于是我决定与李根春老师亲自到他家了解一下情况。我们到了滨湖社区,好不容易的找到他的家。当我们站在他家门口时,他开始非常紧张,站在门口不知所措,害怕我们是来向家长“告状”的,没想到我只字不提他表现不好的地方,而是和他交流一些他感兴趣的东西,鼓励他争取更大的进步。在轻松和谐的闲聊中,孩子不在紧张,把自己的想法、思考统统都讲给老师听。在交谈中我们知道了他父母离异,孩子内心受到很大的创伤。母爱的缺失让他渴望得到别人更多的关注。秦帅的爸爸也因此了解了孩子内心更深刻的东西,感觉对孩子很愧疚。家长表示特别的感谢,以前也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动向,多亏老师家访,希望老师经常到家来交流,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出来秦帅家,我们七拐八拐的来到了张村,于田润所在的村庄。走过一段泥泞的小路来到他家。有一个很小的院子,和周围高大的宅院形成鲜明的对比。一进屋子,昏暗,几乎没有什么家具。我们坐在小板凳上。他的妈妈诚惶诚恐,我们赶紧说明了来意,李根春老师亲切的摸着于田润的头。说道家庭情况,他的妈妈哭了说都是她拖累的,她因车祸留下病根,不但不能下地,还不能断药。只有于田润的爸爸一人打零工维持生活。说道孩子他妈妈露出了微笑,孩子懂事,从不和别家的孩子攀比,在家勤快,能替他爸爸分担家务。此时,我的心头涌入千般感受,总是责备他作业不整洁,不按时完成,却没有想到他就是在这个昏暗的房间里,做完家务后,用心的写每一字,努力的学习,愧疚的我不由的拍拍他的肩膀,真诚的对他说声对不起……
家访的故事很多,感人温馨的场面很多,家长很热情,感动。让我们感谢家访,是家访给我们搭建了一个与家长交流、与家长商讨、共育学生的平台!每一次的家访,都是老师与孩子一次心与心的交流,每一次的家访都是老师与家长之间一次心与心的对话。每一次的家访,都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温情,让家长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也让老师更直观地认识了学生,了解了学生。
我们老师长期守候在教室狭小的天空里,我们的心胸可能会变得狭窄。对于孩子所犯的错误,我们会生气甚至觉得不可理喻。走进学生的家庭,你会找到很多问题的真正答案,从而对学生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呵护。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生,了解了他们的生活,今后我们也不会简单、粗暴的对待他们所犯的错误,一棍
子打死,会更多一份细心、耐心、爱心,去呵护他们幼小的心灵,静听花开的声音。
每次家访后,我总有一种神圣的感觉时常在心中滋生,总有一股温存的暖流不停在心田流淌,更有一种庄严的使命赋予我未来的责任——那便是教师的身分。感谢家访,如同一场久旱逢甘霖的及时雨,播洒在家校两地,让我更好地诠释教师的使命。所有与我朝夕相处的学生,我即将迈入你们的门槛,走进你们的心灵。
我们的学生——是需要用心去呵护的。家访点亮学生的心灵,让每一个孩子获得幸福快乐的人生。
第四篇:爱心点亮学生的心灵
爱心点亮学生的心灵
曾经有人说:“没有爱的教育不算真正的教育,没有爱的教师不是真正的教师。”所以做一名好的教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我国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教师 必须认真对待,主动出击,积极而为。要做好 农民工子女 思想转化工作,教师必须放弃一切私心杂念真心的去爱农民工 的 孩子,要对 他们 付出真爱。农民工 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怀和帮助,让我们用爱点亮他们心灵的灯盏。
赵某就是随父母进城就读的农民工的孩子。平时,这个学生在课堂上总是坐不住,不是碰碰这个,就是捅捅那个,前后左右捣蛋。而且我发现,每次他的作业都写得乱七八糟,特别是千方百计偷减。一次课上巡视到他,正好他在写字,我随口说了句,看你的字写得像蚯蚓,同学们哄堂大笑。我为自己的恰当比喻而沾沾自喜,却发现他气得满脸通红。这件事根本我就没放在心上,内心根本不知道对学生已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以后每次我批到他的作业都很令我恼火。有一次,我对他说:“你能不能把你的字好好写写?”他把脑袋一歪,虽然没敢顶嘴,但看得出来他内心那份不服气的劲,别提多大了。
我想了很多办法对他进行教育,但效果只能维持短短几天,我绞尽脑汁地在他身上寻找闪光点,可他毕竟是一个没有特长的学生。就在我对他几乎失去信心的时候,一次偶然的谈话,我注意到在我批评他时,他都是一副温顺承认错误的样子,从没想过要为自己的错误强词夺理地找借口。透过他的眼睛,我仿佛看到了可以挖掘的星星之火,这不就是我一直苦苦寻找的闪光点吗?这不就是我一直等待的教育契机吗?我决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扶持这颗幼小的萌芽。于是我在班级及时表扬了他这种虚心接受意见的行为并发动全班讨论并学习这种精神。在同学们惊诧的目光中,他似乎也在震惊中找回了失去已久的自信。
在班级我暗自留心创造一切可以让他表现的机会。一次男女生举行跳 长 绳比赛,结果他跳得很起劲。看到他和同学一起欢呼雀跃的样子,我似乎看到了他那久违了的孩子般的稚气。“老师,我„我能不能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跳绳比赛?”“当然可以。”他高兴得几乎跳了起来。于是在愉快的氛围中我们聊了起来。我表扬了他最近的课堂纪律并耐心地询问他是否还需要老师的帮助。他说:“老师,每节课的课前二十分钟我都尽力去听,有时就怕溜号听不懂。语文还凑合,数学我一听头就大了,我可怎么办呢?”看到他那焦急的样子,我不禁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听不懂还得必须听,而且不许做任何其他的事,还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去做,对于一个好说好动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啊!
于是我和 班干部 一商量,决定对他进行“知识扶贫”。我决定尝试“降低要求,增强信心,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方法并召开了“不让一个同伴掉队”的主题班会,发动全班学生一起来帮助他,班干部 针对其辅导的内容留作业,帮助他批改。我也常利用午休或周六为其对所教内容提前进行辅导。这样他每天都有事可做了。也和其他同学一样,忙碌的学习、发言,在四年级的一次语文单元考试中他竟然考了78分,分数不高,但对于他却无疑是巨大的进步。
他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相信以后,他会更加努力,成为更加优秀的学生。
第五篇:让学生点亮课堂
让学生点亮课堂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先学后教”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形式已日渐表现出难以满足新课堂教学的需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基于这一理念,“先学后教”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并逐渐获得肯定。
现阶段,语文教学应当是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不能再以传统的教师教授为主,教师也不能单纯的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应当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行“先学后教”,更有利于拓宽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意识
“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学生的思考只有建立在相互交流沟通的基础上,才能最大限度的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激发其探究的热情。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各展所长,实现优势互补,不但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也使每个人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
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因此,在课堂上应该有意识地、尽量多地为每位学生创设展示的机会,提供展示的舞台。在班级中,根据学生的层次划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中学生的水平都有梯度,避免了“强弱”的过分悬殊。在小组讨论中,水平、能力较高的学生可以对相对较差一些的学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另外,在实践中发现,在小组讨论中,平时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往往可以通过小组内的良好引导,提出新颖甚至是很有讨论价值的观点。这种良好的氛围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为学生树立了自信。在《蝙蝠与雷达》一课中,我让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的填写训练,并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蝙蝠的飞行原理以及雷达的工作原理图。通过小组内学习,学生很快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气氛轻松而活跃,学生掌握起来也很容易,而且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当然,小组合作学习,一定要遵循“合作”的原则,不能作形式,走过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注意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在某位学生或某个小组发言时,应让其他学生学会倾听,注意思考,善于发现不同之处。另外,教师要在交流的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给予适度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
“先学后教”顾名思义就是以“学”为开头,这里的“学”是自学的意思,这种“学”不是让学生随意的学,盲目无章法的
学。而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有既定目标的自学。学生的自学成为一堂课的起点,是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大特色和亮点。因此,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自学能力。
(一)充分做好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习了解课文的阶段,其实质在于把学生引领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之上,提高他们学习课文的起点。另外,预习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阅读和独立思维的过程,它是学生根据一定的预习要求进行独立练习的过程。在学习每个新单元之前,我都会让学生读通单元导读中的文字,抓住本单元的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在学习每篇新课文之前,我都会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读熟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由于我所教的小学中学段的学生,因此在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字词的前提下让学生概括文章的大意,画出存在疑问和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对课文有了一定的认识,培养学生自学质疑的意识,为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中善用启发性问题
问题是创新的关键,也是激发学生不断去发现、去探索的动力。“学贵乎疑”,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再次回归课
文,独立找寻问题的答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从中体验自学的乐趣。如:学习《麦哨》这篇略读课文时,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利用多媒体出示:阅读感悟哪些句子写出了乡村孩子的淳朴可爱?哪些句子写出了孩子活动的丰富多彩?哪些句子写出了乡间景色的美丽亲切?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孩子情感的热烈活跃?学生通过自读自画很快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并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美,激发了他们对于乡村美景的向往,每个人都有感而发,写出了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以学带教,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变被动地接受为学生自主学习。正如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中所说:解放他们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他们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他们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们的嘴,使他们能说;解放他们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们的时间,让他们有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们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们自己高兴干的事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乐于学习,享受学习。但要注意的是,在课堂自学的环节中教师要注意掌控好时间,不能让学生无休止的自学和讨论,造成课堂混乱的局面,要讲求时效性,保证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
三、注重课堂中的及时点拨
“先学后教”中的“教”不是教师进行系统的教授,而是“点
拨”的意思,也就是教师根据学生课堂中的自学情况适时地进行点拨与指导。使学生对课文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上升到更高的情感层次。在学习《自然之道》一课时,在让学生体会作者及他的伙伴的错误举动给龟群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时,我向学生提出问题:想想鱼贯而出的场面是怎么样的?幼龟为什么会鱼贯而出?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通过一系列的提问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想象龟群受害的惨烈景象更加理解了本文的主旨,即:大自然的规律是不可违背的。
又如在《夜莺的歌声》一课中,在学习小夜莺给敌人带路部分,分析夜莺与德国军官对话时,我适时提出问题:小夜莺所说的野兽指的是什么?他问什么这样说?学生根据课文的背景及事件内容很快分析出文中的“野兽”指的就是侵略者,很好地感受到了小夜莺的勇敢与机智,为下面地深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可以说,语文课堂中的适度引导和及时点拨,既保证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又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和创新性,从而收到 “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课堂教学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创新思维。
四、注重当堂练习
“当堂练习”就是在课堂中完成本节课的练习题,这样不仅可以检测出学生是否都圆满的完成了本节课的任务,而且可以通过练习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练习中,学生不能
借助任何其它手段,教师也不能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课上所学独立解决问题。当然,联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在《花的勇气》一课的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______,因为______;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______,因为______;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因为______;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因为______;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______,因为______。通过此练习,让学生再次熟悉了文章的脉络,感悟到了小小的野花所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这种不屈的精神是令人敬畏的。
有效的课堂练习是“先学后教”课堂模式的有力保障,教师可以通过其强大的反馈作用,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积累经验,做到适时调整,不断完善提高。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逐渐显现出它的独特优势,我们应以此为契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为宗旨,以合作探究为手段,变以“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让学生点亮课堂,让其成为课堂中的最美风景。作为一名新教师的我,也会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知识和专业素养,和学生一起共同进步,让他们成为点亮我未来方向的航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