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性链接是什么个意思

时间:2019-05-13 23:12: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然性链接是什么个意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然性链接是什么个意思》。

第一篇:自然性链接是什么个意思

自然性链接是什么个意思

前段时间谷歌启用企鹅算法,其目标直指那些通过过分SEO手段提高排名的网站。听说很多做外贸的网站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过度SEO的概念中有一条却是最重要的。那就是非自然性链接,相信那些过分使用SEO手段谋取排名的网站都会收到一封来自于谷歌的邮件,而邮件的内容就是关于你网站的非自然性链接的问题。可是谷歌并没有清楚的介绍什么是非自然性链接,所以导致一些朋友看不懂什么叫非自然性链接,所以经常有人在QQ群里问我什么叫非自然性链接,那今天就给大家解释一下。大家明白了之后其实对大家日后怎么做外链也有很好的指引作用。

第一,锚文本单一

这个锚文本链接即是指站内的,也指站外的。好像是去年年底的时候,百度就对站内锚文本不合理的网站进行了打击。像以前很多人在做站内锚文本的时候喜欢把自己的核心关键词指向首页。其实这种做法不管是对搜索引擎还是用户都没有帮助的,所以这也是属于优化过度的一种做法。站外锚文本单一的就更容易理解了,站内还可控。像站外的外链自然性按谷歌的理解应该是用户帮你发的才对,这时候的锚文本链接是完全真空砖机不可控的。如果你的外链锚文本却是这种单一的,这很容易就能说明你是人为发的,这是有违自然性的。第二,链接来源单一

这一点其实也很容易理解,我们经常说外链需要广泛性,你想如果你网站的外链全是来自于几个博客或者几个论坛,搜索引擎很容易就判断你是自己发的。如果你是一个受欢迎的网站,必然有很多的用户在很多不同的地方发放了外链。而不会是单一的来源,这一点也是搜索引擎判断非自然性链接的重要因素。

第三,来源具有危险性

这一点就是说你的链接来源是一些不可靠的网站,比如一些链接农场,heilian,一些违法类的站点等。像这些站点的外链不是一般人能弄到的,所以只能通过特殊手段才能做到,既然是特殊手段这就有违链接的自然性。

第四,相关性不强的链接

影响网站关键词排名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相关性,一是指内容的相关性,二是指链接的相关性。假如是用户帮你分享而产生的链接应该是相关性很强的,但如果是你自己发的链接,由于资源有限,就不得不去一些不相关的地方发外链。特别是群发外链那样的,泛滥的垃圾外链且不相关,这是搜索引擎打击的重点对像。

第五,链接的大起大落

外链有一个增长率,比如今天你的外链是一百个,明天是一百一十个,那你的外链增长率就是百分之十。你的外链增长的趋势是平稳的,也是合理的。假如你今天一百个,明天你心情一激动就发了两百个,后天休息一下,一个没发。像这种起伏很大的情况,搜索引擎会认为不正常,特别是现在的外链群发工具这么流行。反之网站的外链丢失也是一样的情况。判断网站非自然性的链接这五点是主要的,其实我们在做链接的时候就应该问自己,这个链接对用户有帮助吗。通过这个链接,用户会找到更多更有价值的内容吗?如果是你就做这个链接,如果不是,那你就打住吧。也许会有人说我违反了其实的一项,但网站并没有被处罚。其实搜索引擎在惩罚一个网站的时候会非常的小心,任何惩罚都不可能是单一性的,因为这会很容易误差。必须是你同时违反了几条,搜索引擎才会进行不同程度和惩罚。如果你违反了其实中的一条没有受到搜索引擎的惩罚可千万别高兴,因为你已经很危险了,应该回头是岸。只有这样网站才能长久经营,我们也能长期获利。.cn

第二篇:什么是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是什么意思

技术1:区块+链

关于如何建立一个严谨数据库的问题,区块链的办法是:将数据库的结构进行创新,把数据分成不同的区块,每个区块通过特定的信息链接到上一区块的后面,前后顺连来呈现一套完整的数据,这也是“区块链”这三个字的来源。

区块(block):在区块链技术中,数据以电子记录的形式被永久储存下来,存放这些电子记录的文件我们就称之为“区块(block)”。区块是按时间顺序一个一个先后生成的,每一个区块记录下它在被创建期间发生的所有价值交换活动,所有区块汇总起来形成一个记录合集。

区块结构(BlockStructure):区块中会记录下区块生成时间段内的交易数据,区块主体实际上就是交易信息的合集。每一种区块链的结构设计可能不完全相同,但大结构上分为块头(header)和块身(body)两部分。块头用于链接到前面的块并且为区块链数据库提供完整性的保证,块身则包含了经过验证的、块创建过程中发生的价值交换的所有记录。

区块结构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点:第一,每一个区块上记录的交易是上一个区块形成之后、该区块被创建前发生的所有价值交换活动,这个特点保证了数据库的完整性。第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旦新区块完成后被加入到区块链的最后,则此区块的数据记录就再也不能改变或删除。这个特点保证了数据库的严谨性,即无法被篡改。

顾名思义,区块链就是区块以链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以这种方式形成的数据库我们称之为区块链数据库。区块链是系统内所有节点共享的交易数据库,这些节点基于价值交换协议参与到区块链的网络中来。

区块链是如何做到的呢?由于每一个区块的块头都包含了前一个区块的交易信息压缩值,这就使得从创世块(第一个区块)到当前区块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条长链。由于如果不知道前一区块的“交易缩影”值,就没有办法生成当前区块,因此每个区块必定按时间顺序跟随在前一个区块之后。这种所有区块包含前一个区块引用的结构让现存的区块集合形成了一条数据长链。

总结区块链的基本结构:“人们把一段时间内生成的信息(包括数据或代码)打包成一个区块,盖上时间 戳,与上一个区块衔接在一起,每下一个区块的页首都包含了上一个区块的索引数据,然后再在本页中写入新的信息,从而形成新的区块,首尾相连,最终形成了区块链。”这个结构的神奇之处:区块(完整历史)+ 链(完全验证)= 时间戳

“区块+链”的结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数据库的完整历史。从第一个区块开始,到最新产生的区块为止,区块链上存储了系统全部的历史数据。

区块链为我们提供了数据库内每一笔数据的查找功能。区块链上的每一条交易数据,都可以通过“区块链”的结构追本溯源,一笔一笔进行验证。区块+链=时间戳,这是区块链数据库的最大创新点。区块链数据库让全网的记录者在每一个区块中都盖上一个时间戳来记账,表示这个信息是这个时间写入的,形成了一个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数据库。我们认为,时间戳是区块链中一项伟大的技术创新,它可以证明什么呢?

技术2:分布式结构——开源的、去中心化的协议

我们有了区块+链的数据之后,接下来就要考虑记录和存储的问题了。我们应该让谁来参与数据的记录,又应该把这些盖了时间戳的数据存储在哪里呢?在现如今中心化的体系中,数据都是集中记录并存储于中央电脑上。但是区块链结构设计精妙的地方就在这里,它并不赞同把数据记录并存储在中心化的一台或几台电脑上,而是让每一个参与数据交易的节点都记录并存储下所有的数据。

1.关于如何让所有节点都能参与记录的问题,区块链的办法是:构建一整套协议机制,让全网每一个节点在参与记录的同时也来验证其他节点记录结果的正确性。只有当全网大部分节点(或甚至所有节点)都同时认为这个记录正确时,或者所有参与记录的节点都比对结果一致通过后,记录的真实性才能得到全网认可,记录数据才允许被写入区块中。

2.关于如何存储下“区块链”这套严谨数据库的问题,区块链的办法是:构建一个分布式结构的网络系统,让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都实时更新并存放于所有参与记录的网络节点中。这样即使部分节点损坏或被黑客攻击,也不会影响整个数据库的数据记录与信息更新。

区块链根据系统确定的开源的、去中心化的协议,构建了一个分布式的结构体系,让价值交换的信息通过分布式传播发送给全网,通过分布式记账确定信息数据内容,盖上时间戳后生成区块数据,再通过分布式传播发送给各个节点,实现分布式存储。

分布式记账——会计责任的分散化(Distributedaccountability)

从硬件的角度讲,区块链的背后是大量的信息记录储存器(如电脑等)组成的网络,这一网络如何记录发生在网络中的所有价值交换活动呢?区块链设计者没有为专业的会计记录者预留一个特定的位置,而是希望通过自愿原则来建立一套人人都可以参与记录信息的分布式记账体系,从而将会计责任分散化,由整个网络的所有参与者来共同记录。

区块链中每一笔新交易的传播都采用分布式的结构,根据P2P网络层协议,消息由单个节点被直接发送给全网其他所有的节点。

区块链技术让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均存储于系统所有的电脑节点中,并实时更新。完全去中心化的结构设置使数据能实时记录,并在每一个参与数据存储的网络节点中更新,这就极大的提高了数据库的安全性。

通过分布式记账、分布式传播、分布式存储这三大“分布”我们可以发现,没有人、没有组织、甚至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控制这个系统,系统内的数据存储、交易验证、信息传输过程全部都是去中心化的。在没有中心的情况下,大规模的参与者达成共识,共同构建了区块链数据库。可以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构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去中心化体系。甚至可以说,区块链技术构建了一套永生不灭的系统——只要不是网络中的所有参与节点在同一时间集体崩溃,数据库系统就可以一直运转下去。

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套严谨的数据库,也有了记录并存储这套数据库的可用协议,那么当我们将这套数据库运用于实际社会时,我们要解决最核心的一个问题(问题三)是:如何使这个严谨且完整存储下来的数据库变得可信赖,使得我们可以在互联网无实名背景下成功防止诈骗?

技术3:非对称加密算法

什么是非对称加密?简单来说,它让我们在“加密”和“解密”的过程中分别使用两个密码,两个密码具有非对称的特点:(1)加密时的密码(在区块链中被称为“公钥”)是公开全网可见的,所有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公钥来加密一段信息(信息的真实性);(2)解密时的密码(在区块链中被称为“私钥”)是只有信息拥有者才知道的,被加密过的信息只有拥有相应私钥的人才能够解密(信息的安全性)。

简单的总结:区块链系统内,所有权验证机制的基础是非对称加密算法。常见的非对称加密算法包括RSA、Elgamal、D-H、ECC(椭圆曲线加密算法)等。在非对称加密算法中,如果一个“密钥对”中的两个密钥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对信息用其中一个密钥加密后,只有用另一个密钥才能解开;

2、其中一个密钥公开后,根据公开的密钥别人也无法算出另一个,那么我们就称这个密钥对为非对称密钥对,公开的密钥称为公钥,不公开的密钥称为私钥。在区块链系统的交易中,非对称密钥的基本使用场景有两种:

1、公钥对交易信息加密,私钥对交易信息解密。私钥持有人解密后,可以使用收到的价值。

2、私钥对信息签名,公钥验证签名。通过公钥签名验证的信息确认为私钥持有人发出。

我们可以看出,从信任的角度来看,区块链实际上是数学方法解决信任问题的产物。过去,人们解决信任问题可能依靠熟人社会的“老乡”,政党社会的“同志”,传统互联网中的交易平台“支付宝”。而区块链技术中,所有的规则事先都以算法程序的形式表述出来,人们完全不需要知道交易的对手方是“君子”还是“小人”,更不需要求助中心化的第三方机构来进行交易背书,而只需要信任数学算法就可以建立互信。区块链技术的背后,实质上是算法在为人们创造信用,达成共识背书。

技术4:脚本

脚本可以理解为一种可编程的智能合约。如果区块链技术只是为了适应某种特定的交易,那脚本的嵌入就没有必要了,系统可以直接定义完成价值交换活动需要满足的条件。然而,在一个去中心化的环境下,所有的协议都需要提前取得共识,那脚本的引入就显得不可或缺了。有了脚本之后,区块链技术就会使系统有机会去处理一些无法预见到的交易模式,保证了这一技术在未来的应用中不会过时,增加了技术的实用性。

一个脚本本质上是众多指令的列表,这些指令记录在每一次的价值交换活动中,价值交换活动的接收者(价值的持有人)如何获得这些价值,以及花费掉自己曾收到的留存价值需要满足哪些附加条件。通常,发送价值到目标地址的脚本,要求价值的持有人提供以下两个条件,才能使用自己之前收到的价值:一个公钥,以及一个签名(证明价值的持有者拥有与上述公钥相对应的私钥)。脚本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具有可编程性:(1)它可以灵活改变花费掉留存价值的条件,例如脚本系统可能会同时要求两个私钥、或几个私钥、或无需任何私钥等;(2)它可以灵活的在发送价值时附加一些价值再转移的条件,例如脚本系统可以约定这一笔发送出去的价 值以后只能用于支付中信证券的手续费。

布比区块链,利用密码学可证明的算法构建多中心网络信任,公开、透明、不可篡改、不可撤销;多方参与信息透明共享,建立真品溯源的全程链式路径,直达消费者!

第三篇: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遵循自然性原则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遵循自然性原则

吴雪梅

摘要:教学要遵循自然性原则,本文从教材、教师、学生还有犯错——体验四个角度说明高中数学教学如何遵循自然性的原则。关键词:自然性

高中数学

教学 前言:

数学本身就以其逻辑性和严密性著称,因而数学的学习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所以我们要尽量遵循自然性的原则,即合乎过渡、自然推理与学生的心理自然,只有这样学生才更容易接受纳数学这一本学科。下面我以高中数学为例,从几个角度说明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遵循自然性原则。

一、以教材为蓝本

不能否认的是高中的数学教材难度要比考试低得多,只是一味训练课后习题一方面满足不了考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会让学生因为题目简单而产生懈怠心理。根据心理学中叶克斯——多得森定律(Yerkes—Dodson law)对于容易或简单的任务需要较高的动机强度才能有高的工作效率。所以有些教师,尤其是刚走上的新教师往往倾向于选择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作为课堂例题讲解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中高考题居多。但这些题目毕竟是检测学生学习能力的拔高题,这种题目往往综合性比较强,从不同的资料上找到的题目之间也没有连贯性,更不能保证解题过程和答案的正确性。

上面这个例子是某师范院校一个学生在微格教学中讲曲线的方程时选用的一道例题的一种解法,方法很巧妙,得到了大部分同学的认可,在老师点评时才发现原来题目中还要求直线与圆有两个交点,故中点M的轨迹实际上只是一段弧而不是整个圆。连数学专业的本科生都不一定看得出来,若出现在实际课堂中学生一旦被蒙过去他们在解题时也容易缺乏思考,养成不好的习惯。

如果仔细看教材就能发现课本上的知识是相当有条理的,我们真的不能不佩服编教材的专家的智慧。教材的导入一定是从旧知识或实例开始的,然后循序渐进,在合适的地方会有思考题和例题,过渡也是比较好理解的。例如必修一中学习对数函数是在学完指数函数之后引出的。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对数源于指数但对数的发明先于指数”这是数学史上的珍闻,为什么课堂上不先学习对数后学习指数呢?因为对数是天文、航海等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但天文、航海都离学生太远,一下子突然拿出对数的概念和符号等必定难以接受,相反指数是在幂的基础上建立的,这个学生在初中就学过,是很好理解的,而对数再在指数的基础上定义就是水到渠成了。

当然教材要照顾大部分学生,所以没有没有足够的深度,而且讲太深需要更多篇幅,同时老师也会随之提高难度的。所以这中间的不足需要老师来弥补,这就是我第二部分要讨论的。

二、教师对教学要有自己的思考

现在的教学理论要求“教师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课堂是按老师的教学设计发展下去的。当然老师可以完全按课本的安排,但那样很容易发展成了照本宣科。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看教师本身在备课过程中就要对所谓的信息(即知识)进行加工和编码,使之尽可能适应学生,从而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第一部分说到了教材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需要,但是我们处在应试教育下又不得不将知识点加宽、加深来达到考试的标准,这两个度是要教师本人自己把握的。知识面从窄到宽、知识点从浅到深的过渡也需要教师反复斟酌,只有过渡自然合理学生才能跳上一个新的台阶。例如在必修四中学完三角函数的和(差)角公式后适当补充和差化积公式对三角函数的化简及判断单调性有很大帮助的。

还有教师在讲解习题的时候一定要遵循自然性的原则,即在解题的过程中每一步都要有其所以然。在数学竞赛中要求题目要尽可能可以从多角度入手,解法顺其自然,突然拿出一个很生僻的定理,先证明定理在用定理解题的方法不算好的方法。在正常的数学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在备课中不仅要自己把题目做出来还应该思考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解题方法是否自然,这样讲是否有利于学生理解。最好教师还要能分析题目,在原有的基础上顺水推舟,提几个问题或变式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解一道题纯粹是为了那道题本身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一来题目是无限的,不能举一反三只会陷入题海中不能自拔,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提炼出解决一类问题甚至相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二来如果解题不自然学生就会觉得解题也是一种运气和灵感,做出一道题目只是因为当时想到了那一步而不是平时学习和积累的结果,对基础差的学生更是一种打击。、三、把课堂还给学生

前面两部分是讨论教材和教师对知识学习的规划,但教材是死的,不改版时每年都一样,教师虽是活的,但教师毕竟替代不了学生的想法。就像《庄子》中说的“庄子与惠子路过河边,庄子说鱼在水里游得很快乐,惠子就问:‘你不是鱼怎么会知道鱼快乐?’庄子反问:‘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很快乐?’” 作为教师,我们虽然也是从学生阶段走过来的,但过了这些年现在的高中生想的跟我们已经有了很大差别,而且从信息加工理论看不同的学生加工编码信息(知识)的过程也不尽相同,所以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盲点,教师不应该主观臆断。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要求教师适时让学生上台,聆听学生的想法,了解他们的心理才能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站在他们的视角,顺应他们的心理活动。

四、不要剥夺学生犯错误的机会,在体验中学习

最后我们还要顺应学生的思考方式,不能剥夺他们的思考权利和犯错误的机会。教师不能因为知道学生的误区而有意避开追求完美的课堂,事实上那样的课堂恰恰是不真实不完美的,学生自己没有犯过错就不知道自己哪里学得不够,以后的学习中哪些地方可能会有问题。我们甚至要故意制造陷阱让学生判断,只有体验过才能有深刻的印象,这种体验也是信息编码的一部分。如过追求课堂效率直接告诉学生哪些地方可能会有什么错误则是“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这样不利于学生个人发展也与教育目的背道而驰。结语

自然性原则符合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作为教师研读自然性原则并在教学中贯彻下去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这就要求教师本人对教学知识和活动要有更多思考,与学生有更多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成长。

第四篇:《诗经》道性自然的天态审美蕴含

《诗经》道性自然的天态审美蕴含

【摘 要】《诗经》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态审美场的初成阶段――道本阶段,道性自然的生态审美蕴含。古代周人保护自然的朴素生态观和物产养护的生态维系意识为《诗经》时代奠定了良好的生态背景,造就了泉水清流、草木繁茂、物种丰富、生物和谐的生态境界;《诗经》时代顺应自然节奏的劳动之美,单纯质朴的自然情感之美彰显了古人田园牧歌般的自然生活美学蕴含;农业生产对大自然的依赖关系,形成了周人天人合一的文化心态及“中和为美”的美学追求,在《诗经》中展现了天人相通、物我依生共融的自然艺术表达。

【关键词】《诗经》;道性自然;生态美学;天态审美场

著名生态文艺学家袁鼎生教授在著作《生态视域中的比较美学》中将审美场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本质,“统观审美场覆盖人类审美的全域与全程,囊括人类审美的本质与现象,包括古代天态审美场、近代人态审美场,当代及未来的生态审美场”,[1]与之对应人类的审美活动依次经历了依生、竞生、整生三大环节,“天态审美场的审美理式在中国古代的发展,经历了道本、天本、佛本、理本、心本的历程,至宋、明而趋极致。”[2]《诗经》主要汇集了我国西周初年至春秋末期近五百年的诗歌,位于中国古代天态审美场的初成阶段――道本阶段,以率真、自然为宗,展现了以道质道态为主的依生之美,在审美理式上标举了审美本体和审美本源的客体性,通过朴素优美的自然生态、田园牧歌的自然生活、天人合一的自然表达,体现了天地不言之大美、道性自然的生态美学蕴含。

一、朴素优美的自然生态

西周到春秋的五百年里,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优美的自然生态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人民依生于土地、自然,安居乐业,从《诗经》中我们感受到了古人农业劳动中自然生命力的丰富旺盛、自然审美的快感和动植物文化的生态美学意蕴;同时,周人继承了殷人敬畏天地的天命观,以及为国以礼、伦理有纲、家庭和美的伦理观念,并融入自己的德孝观念,萌生了至真至善的自然关爱,形成懵懂的生态保护意识和朴素无华的生态自然观。

(一)朦胧的生态保护意识。《诗经》中有“是飨是宜,降福既多”的诗句,认为保护自然资源就能获福,这是古代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雏形。到春秋时已有保护正在怀孕和产卵的鸟兽鱼鳖以永续利用的思想和封山育林的法令。《诗经?大雅?行苇》中“孰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的句子,倡导要保护植物的幼芽;《郑风?将仲子》中“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小雅?小弁》中“维桑与梓,必恭敬止”,《甘棠》一诗中“蔽芾甘棠,勿翦勿伐”等句子都体现了周人对树木的保护。《大雅?皇矣》则展现了周王在岐山种树造林的历史,周王植树经验丰富,开基立业绿化育才。这些诗句都充分证明了周人具有了保护自然的懵懂思想和物产养护的生态维系意识。

(二)良好的自然生态。首先,《诗经》中展现了良好的水质状况。“《诗经》中所涉及的水文就有江、淮、河、汉、沱、汝、淇、泾、渭、溱、洧、汾、汶、漆等河流20余条及汾沮洳、甫田等泽薮”。[3]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河水洋洋,北流活活”、“鼓钟将将,淮水汤汤”等诗句为我们描述了黄河流域水乡泽国、水流清澈的景象;另外,从《诗经》中记载的各种各样的鱼类,鲤、鳟、?、鲨、鳢、嘉鱼、鳖、龟等等,也可看出当时的水质很好。其次,《诗经》中展现了繁茂的植被生态。在《诗经》里,反映出到处都有茂密的森林,《诗经?魏风?伐檀》充分反映了“山西饶材”的景象,另外,《诗经?邶风?击鼓》:“于以求之,于林之下”,《诗经?小雅?正月》:“瞻彼中林,侯薪侯蒸”,《秦风?晨风》:“鸟穴彼晨风,郁彼北林”,《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等都展现的是密林涛涛、绿树掩映的美景。再次,《诗经》中还展现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诗经》记载的树木、野生草类物种丰富,为飞禽走兽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据顾栋高统计《诗经》中的动植物加起来是273种,简直是一部生物词典。妇女采集的对象有蕨、薇、莱、荠、苦、卷耳、榛子、橡子、葛、野梨、甘棠、药草、山珍、麻、花椒、杜等,体现了植物物种的多样性。《诗经》中以动物为名的篇章也有很多,如《鹊巢》、《草虫》、《羔羊》、《蟋蟀》、《鹿鸣》、《鱼丽》、《白驹》、《玄鸟》等等,可见其对动物的描写也很丰富,展现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下动植物和谐优美的生态境界。

从这些诗句中足以见得那个时代人们对动植物资源的重视以及朴素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如同一部完备的生态学词典,为周人在《诗经》中呈现出的田园牧歌的自然生活、天人合一的自然表达提供了良好的生态背景,展现了自然生命力的丰富旺盛以及动植物文化的生态美学意蕴。

二、田园牧歌的自然生活

稳定的农业生活使周人得以过上起居有定、耕种有时、顺应自然的生活,家长、家族制进入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西周天下形势促发礼乐德治思想的形成,这些方面使得周人形成夫妻相濡以沫,子女孝敬长辈,兄弟朋友恭谦的良好社会生态,这些都为周人田园牧歌、规律和谐的自然生活提供了充沛条件。

(一)顺应自然节奏的劳动之美。“《诗经》中的农事诗是最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部分之一,先民严格遵循农作物生长规律、重视农业生产,倾注了对蕴育万物生命的胞衣之地和大地母亲无限眷恋的情感。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态审美视角,中华民族重视和遵循农业生长规律的生态意识,古典生态美学智慧。” [4]《?]?q》诗中仿佛能看见妇女们在美丽的田园做着采?]?q的单调的活儿哼着小调,展现了古人依循万物节奏感而运动的天性,凭着直觉和天性去直接把握生命的自然律动,体悟生命律动与自然节律的同一。《葛覃》展现了一幅动植物和谐图,葛草藤叶茂密又繁盛,黄鹂上下飞翔,飞落栖息灌木上,鸣叫婉转声清丽。《七月》以史诗般的气势记述农家的劳作、艰辛,以时间为线索将周人的田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触及到了最底层、最真实的本真生活体验。《无羊》着眼于富足、踏实的原生态的、真实可感的牧歌式的生活描绘。这些诗句展现了祖先们遵循自然法则,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自然和谐的生活画面。这种生活,陶冶出的是自然平和恬淡悠然的心态,是知足常乐、乐天知命的满足和幸福感。

(二)单纯质朴的情感之美。《诗经》中的情感之美聚焦于爱情,朴实无华的爱情信物,纯粹简单、单纯执着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周人古朴天然的本性和朴素的生态情怀。《桃夭》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平淡动人。《静女》《?坑忻贰贰赌竟稀返仁?歌展现了周朝男女婚前态度主动,大胆示爱,不顾忌外来的压力,性情率真,自由结合的情感状态。《郑风?女曰鸡鸣》展现了妇女持家有道,夫妻恩爱的情感状态,《邶峰风?匏有苦叶》则为我们展示了古人的入赘婚俗。《召南?行露》则展现了女子独立自主的精神,体现了敢于说“不”字的气节以及独立自由的个人意志。朴实恬淡的生活,辛勤繁忙的劳作,深深眷念的亲情,简单质朴的爱情,全都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至真至纯而至美。

无论是顺应自然节奏的劳动之美,还是单纯质朴的自然情感之美都彰显了《诗经》时代古人田园牧歌般的自然生活的美学蕴含,令人心生向往。

三、天人合一的自然表达

《诗经》时代,生产力低下,人们依生于自然,慑服于大自然威力之下,产生了万物有灵的思想。“农业生产对大自然的依赖关系,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心态,使诗歌产生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方式,农业社会人们效法大自然和谐的节奏秩序而形成了以‘中和’为美的审美观念。” [5]无形中孕育了诗经自然无痕的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体现了一种包孕草木生灵之气的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追求。

(一)天人相通的祭祀乐歌。古人通过祭祀来颂神、悦神、求神达到天人相通的目的,《诗经》中的“颂”就是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明的祭祀乐歌,有许多“畏天命”或“敬天命”的思想表现。如《丰年》展现了丰收时节对祖先的感念和崇拜;《我将》是讲要对天虔诚祭祀,敬畏天命,方可确保社稷的安宁;《敬之》则是周王在警戒自己时刻顺从天命,不可违抗天命。这些都是《诗经》时代的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自然崇拜的描写,集中体现了天人相通、相协、相合的生态美学蕴含。

(二)物我交融的依生共生。“图腾崇拜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然崇拜,它反映了原始先民对生养自身的自然的尊崇与依从,表达了合于自然进而与自然同生的理想和愿望。”[6]从自然崇拜到生殖崇拜,再到祖先崇拜,最后形成比较稳定的图腾崇拜。弗雷泽在《金枝》阐明交感巫术的思想原则:一是相似律:同类相生;二是接触律:物体一经互相接触,在中断实体接触后还会继续远距离的互相作用。周人也如此,他们认为人的生殖力与动物的生殖之间有互渗作用。如果实成熟与女子婚嫁,草与女子的柔顺纤弱,藤蔓与女人托身夫家、永不分离,蝗虫与多子,藻与纯洁、高尚,花椒与多子吉祥,雎鸠与专一忠贞,荷花(扶苏、桃花、锦葵、荼(白茅)、明月)与女子的年轻貌美、艳如桃花,在他们的意识中这些对象间具有相似性和互溶互通性,于是《诗经》多用比兴,以物托情寓志,直接展现了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古代先民原生态的情感表达,集中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本真热爱,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态审美场道本阶段率真自然、道质道态的生态美学蕴含,为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2][6]袁鼎生.生态视域中的比较美学[M].人民出版社,2005:1,113,184.[3]周书灿.《诗经》的历史地理学价值新论[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4).[4]刘广春.《诗经》中“农事诗”之生态审美[J].今传媒,2010(9).[5]瞿娟.论诗经的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D].南京林业大学,2009:50,52.

第五篇:北京自然博物馆展示色彩设计中生态性语言的表达论文

摘要:在当今的博物馆展示设计中,自然博物馆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色彩作为博物馆展示设计中构成要素之一,它对自然博物馆展示设计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如何在自然博物馆展示色彩设计中体现生态性是当下我们应该思索的一个问题。本文紧紧围绕着展示色彩设计的生态性展开论述,以北京自然博物馆展示色彩设计的生态性为例,从展示色彩设计生态性的界定到色彩设计生态性的体现依次展开,最后重点对以自然为主题博物馆展示色彩设计生态性的表达进行了构想。

关键词:自然博物馆展示色彩生态性

北京自然博物馆位于首都南城中轴线上的天桥地区,背靠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公园,面对现代化的天桥剧场。整个博物馆由四个大型基本陈列组成,一层古生物陈列,包括古爬行动物厅、古哺乳动物厅、无脊椎动物厅(无脊椎动物的繁荣)、生命的起源厅;二层植物陈列(植物世界)和动物陈列(动物之美);地下一层人类陈列(走进人体)。这四大陈列构筑起一个地球上生命发生发展的全景图,并以生物进化为主线,通过多种陈列手法以及综合运用空间、色彩、照明等展示设计要素对自然界进行了诠释。北京自然博物馆在整个展示设计中,不仅仅是让人们通过展品来传递大自然的相关知识,更多的是运用色彩这一要素,使人们置身其中能够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从而让人们在视觉上和心理上都能够获得愉悦。

一、展示色彩设计生态性的界定

博物馆展示色彩设计的生态性是指人们在生态意识的指导下,将这种生态意识运用到整个博物馆展示设计系统中,使色彩与人、色彩与展品、色彩与色彩之间构成一个子系统,并对这个系统进行合理的设计,最终使色彩与其周围的环境(包括人、展品、展示空间)形成一个和谐的生态关系。

二、展示色彩设计生态性的体现

北京自然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对于色彩与人、色彩与展品以及色彩与色彩这一生态关系,主要体现为色彩在表现展示主题的特征和营造展示空间的氛围两个方面。

1.表现展示主题的特征

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展示主题和内容的表现需要依靠多种因素,色彩就是其中的重要条件之一,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展示主题文化。

北京自然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在把握大主题的同时,并且注重小主题的展示。以丰富的色彩来展示自然这一大主题,人们可以充分感受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小主题比如说无脊椎动物厅大面积红色的运用,阐述了无脊椎动物的繁荣。植物陈列中,使用明朗新鲜的绿色、蓝色和橘黄,展示了植物世界的五彩斑斓。在动物陈列中的动物的奥秘中,一部分运用冷色调如蓝色、绿色展示动物体色的变化、动物的休眠、北极的春天,另一部分运用色彩极度饱和的暖色调如橘黄展示动物生存的奥秘。

通过展示色彩的设计在彰显展示主题的同时,也避免了人们在参观时视觉的疲劳,尤其对儿童来说,激发了他们对展品的兴趣。而不同主题运用不同色彩进行展示,使整个展示空间有节奏、有韵律。更重要的是,不同主题所使用的不同色彩,局部点缀其它主题的色彩,这种主与次、整体与局部色彩的运用,使整个博物馆展示色彩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生态关系。

2.营造展示空间的气氛

全面地、系统地、合理地进行色彩选择、组合设计,可以起到营造展示空间气氛的效果。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中,一层古生物陈列中以古朴的灰色为基调,并运用蓝色、红色进行点缀。古朴的灰色将人们带入一个古老而遥远的古生物时代,而蓝色和红色的点缀,又拉近了人们与展品的距离感,从而展示了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由变温到恒温、由卵生到胎生的演化历程。在植物世界里,一方面运用植物固有的颜色,模拟真实的场景,将人们带入一个虚幻的自然界。另一方面使用鲜艳、明快的色彩如黄、橙、绿,营造了一种轻松、活泼、欢快的环境气氛,从而展现了植物的多样性,再现了植物演化的历程。在动物陈列中,通过再现动物的生存环境,以及固有色彩的运用,营造了一个凝重但不压抑的环境氛围,把人们带入一个深远的动物世界里。尤其是专门用于儿童的探索角中色彩的组合、搭配和设计,完全形成了一个儿童的乐园。

三、自然博物馆展示色彩设计生态性的构想

笔者在前期对北京自然博物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展示色彩设计进行了分析,尤其对其色彩设计所体现的生态性这一方面进行了重点的阐述。然而仍旧需要以点带面,就如何在以自然为主题的博物馆展示色彩设计中体现生态性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构想,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内在”与“外在”的结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面临着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森林锐减等环境危机问题,这些问题追根溯源都与自然科学有着紧密的联系。自然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系统、完整地诠释地球演化史规律,展示环境变化规律以及影响环境变化的因素。为了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自然博物馆应采取积极的向导作用,引导更多的观众进入自然博物馆。

基于以上阐述,在自然博物馆展示色彩设计生态性的表达中,首先要注重“内在”的生态性,也就是说,设计师在设计时需要有一种生态的意识和生态精神,不仅要考虑到色彩的绿色设计,而且要考虑到色彩设计搭配的和谐性、对比性,以及色彩对人们所产生的情感性。其次在这种生态意识的指导下,把生态性通过色彩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展示色彩设计的环保化。这种生态意识的培养,需要在展示专业的课程中开设与生态相关的课程,比如说环境生态学,有了这种生态意识,学生在今后的设计中会有意识地把生态的相关知识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这本身就是对于学生生态思想的一种培养。唯有如此,才使“内在”和“外在”的生态性形成一种辩证的关系,避免外在的恶化(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由内在的缺失(思想和精神)所引起。

2.色彩创新性的运用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随着人们对任何事物的不断接受,都会不自然地产生厌倦之感。改变人们对某一事物的厌倦感需要进行创新,特别对于设计师来说,创新是设计的灵魂。

基于这一点,自然博物馆展示色彩设计需要创新。创新需要灵感,自然博物馆展示色彩设计的创新,一方面来自大自然的色寻找灵感,需要我们有意识地观察和体验自然景物在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影响变化中呈现的各种复杂的色彩现象,有目的地寻找大自然中色彩美的形式,丰富色彩的形象思维,并将大自然中的色彩进行联想和想象,概括和归纳出比较理想的色彩形象,运用于自然博物馆展示色彩的配色中,这种从大自然中寻找的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生态的色彩。此外,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渠道,比如说如报纸、杂志、电影、电视等准确及时的社会信息,分析和了解人们对于自然博物馆展示色彩的审美需求心理,由此得到符合市场需求的色彩。这种利用万变的社会信息来指导自然博物馆展示色彩设计的构思,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和人群的需求,这也是自然博物馆展示色彩设计生态性的一种表现。

3.展品固有色的采用

伴随着中国欧洲自然博物馆高峰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来自法国、西班牙、丹麦等欧洲十位著名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专家和国内著名的自然博物馆界专家,从各自自然博物馆发展的现状、展示形式、展品以及发展的前景等方面进行了交流。由此可见,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自然环境、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博物馆展品的不同。即使是同一主题的博物馆,由于展品地域性的差异,也会形成不同的特色,自然博物馆也不例外。

我们在设计以自然为主题的博物馆展示色彩时,可以充分利用展品本身的色彩,也就是使用展品的固有色,因为对于自然博物馆的展品来说,展品种类繁多,各种展品的色彩也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它们的色彩是直接来源于自然的一种色调,所以利用展品的固有色组成自然博物馆展示色彩,也是对自然博物馆展示色彩设计的一种生态性表达。这种方式可以形成一种生态造景,即将某一特定生态栖息地的生物,以实物标本或模型的形式,配合其生活环境一起展出。通过这一形式可以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气氛,使人、展品、色彩形成一种和谐的生态关系。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问题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然而在博物馆展示色彩设计中如何体现生态性,目前国内研究的并不多。

色彩作为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关键一环,它的生态性不仅仅对自然博物馆尤为重要,而且对于其它主题的博物馆也不可或缺。笔者通过对北京自然博物馆展示色彩的生态性表达这一案例的分析研究,以及提出生态意识的培养、色彩创新性的运用以及展品固有色的采用这三个方面构想自然博物馆展示色彩设计的生态性,希望对今后的自然博物馆展示色彩设计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工图书社编:《博物馆展示设计》,台北,美工图书社,中华民国八十二年四月一日。

2毕靖华:《对我国自然类博物馆陈列形式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博物馆,2003-3。

3张浩:《博物馆展示中的色彩生态设计》,中国博物馆,2003-4。

4张慧红:《自然博物馆的演进》,博物馆研究,2009-4。

5中国欧洲自然博物馆高峰学术研讨会,

下载自然性链接是什么个意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然性链接是什么个意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