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庆红军长征胜利周年的获奖演讲稿
文章标题:庆红军长征胜利周年的获奖演讲稿
—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泪流满面
“年轻人,你难以理解我们这些老人面对浴血奋战换来的太平盛世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在九死一生的险境里我们始终不动摇,就是因为我们坚信我们的努力能换来今天的安定繁荣!”这是14岁参加红军,曾经三过草地,戎马生涯半个世纪的老红军战士,原济南军区副政委任思忠老人的肺腑之言。说起过去的峥嵘岁月,这位83岁的老人的话匣子打开了,神情激动起来,双唇有些颤抖:1933年15岁的他成了171名红小鬼的“头领”,在他的带领下,夜袭扇子队,一战成名。任老前段时间坚持每天收看电视连续剧《长征》,他看得比家里每个人都专注,他为这部电视连续剧感动,但仍然对家人说,“有些苦他们拍不下来”。一过草地,竹签穿透了他的脚堂。任老头头上的三块伤疤和脚弓部位所受的一次穿透伤都是长征时留下的。二过草地,鬼门关口拣回性命。任老在和平年代练起了书法,每当朋友求字时他总忘不递上一个章,或者是“长征战士”,或者是“幸存者”,这是老人晚年给自己的定位。因为当年任老带171人参加红军,但经历历次事件,解放后任老再没能见到其中的任何一位。他说:“战争年代,我们身边倒下了太多的好战友,比起他们,我是一名幸存者,更是一名幸运者”,”我能亲眼看到自己为之努力的目标实现就是最大的幸运,真正的荣誉归于那些光荣献身的烈士们。”
任老的经历是红军长征的缩影。1934年10月开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纵横十一个省份,攻占七百多座县城,进行了三百于次战斗,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巧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跨过了千里冰封的皑皑雪山,穿过了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终于胜利的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已经一往不复,但一段段脍炙人口的长征故事流传至今,为人传颂,林莽沉沉,裸山如刃,黄沙大漠,激浪长河,刻下长征者铿锵的足音;寒风刺骨,雪压冰封,矗立起长征者英勇的雕像。
70年了,整整70年了。红军长征的壮举已经成为历史,但那烙印在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长征精神”,与我们党和人民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丽进程中创造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航天航空精神一样。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凝聚民心,催人奋进!在近几年中一些鲜活的事例也渐渐浮现出来。
任长霞,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
孙必干,他于花甲之年临危受命,远离故土只为续写使命传奇。为了达成和平,他游刃于战火之间,为了挽救生命,他斡旋在死亡边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前方,是他必赴的使命;身后,是让他骄傲的祖国。
还有背妹求学的洪战辉,坚守承诺的陈键,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路的王顺友……
这些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不正是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长征精神在新时期的真实体现吗?
作为一名有着百年光辉历史的师大附中的莘莘学子,凝望着校园内的革命英雄纪念碑,读着碑文中先烈的赫赫功绩,红军长征途中,那[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www.xiexiebang.com-互联网最大文秘资料站点]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壮举,惊天地、泣鬼神、震山河、撼心灵,那一幕幕历史画面感人肺腑,催人泪下,那浓浓的炮声,震天的呐喊,成为激人奋进的咚咚战鼓!长征中那无数烈士和无数动人的事件折射出来的“长征精神”,必将成为我们奋进的动力和学习的源泉,成为我们成长进步的催化剂。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长征,是一首雄壮豪迈,大气磅礴的革命交响曲;是一幅波澜壮阔,无坚不摧的历史画面;是一种独立自主,勇往直前的不朽精神。
有一种力量,正从你的指尖悄悄袭来,你感觉到了吗?有一种关怀正从你的眼中轻轻放出,你看到了吗?那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让我们抖擞精神,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它就是长征的力量!
光照千秋,流芳千古。
《庆红军长征胜利周年的获奖演讲稿》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庆红军长征胜利周年的获奖演讲稿。
第二篇:庆红军长征胜利周年宣讲稿
文章标题:庆红军长征胜利周年宣讲稿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伟大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也是战争史上不可思议的奇迹。长征的胜利为搞日战争胜利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天,我们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缅怀长征光辉业绩,弘扬长征精神。就要把伟大的长征精神化为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
一、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不到半年,东三省100万平方公里锦绣河山踏在日军的铁蹄之下,此后,日本又不断进犯长城要塞华北等地,民族危机空前学生。但是,蒋介石统治集团置民族危亡而不顾,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先后调动上百万军队,配备两百架飞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围剿”和进攻。在毛泽东、朱德领导下,采取“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接连四次取得反围剿的胜利。当时,王明“左”倾路线占据统治地位的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排斥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坚持“城市中心论”,与敌人强大兵力死打硬拼,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使红军伤亡惨重,根据地日益缩小。为了保存力量,北上抗日,党中央决定红军进行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中央、中革军委和中央红军主力(即红一方面军)8.6万余人不得不退出中央苏区,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之后,其它苏区的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也先后进行了长征。
二、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长征初期,“左”倾错误的领导又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只顾夺路突围,不敢主动寻机歼敌。红军虽然英勇奋战,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当红军刚进入湖南时,毛泽东虽然失去领导权,但还是建议,乘敌军尚未靠拢时,在湘南地区杀个回马枪,寻机歼灭敌人,打破敌人“围剿”计划,开展新局面。可是王明、博古拒绝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终于酿成湘江之战的悲剧,红军伤亡惨重,(略)。此后,蒋介石判明红军北上湘西的意图,调集几十万兵力追击埋伏,等红军去钻口袋。在这危急关头,毛泽东竭力主张放弃赴湘西的原计划,改向敌人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中央多数同志的赞同。1935年1月15日,党中央在遵义举行扩大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最为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这就是我党第一次运用马列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极其危急关头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指挥下,红军重整旗鼓,进行灵活机动的运动战。这样红军不但摆脱被动挨打局面,而且牵着敌人鼻子走,寻找战机大量歼灭敌人,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四渡赤水河,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当蒋介石急忙调兵向贵阳东进时,红军又出其不意地向敌人兵力空虚的云南疾时,威逼昆明。而当敌人调兵固守昆明时,红军就直奔金沙江。其实,红军朝云南走只是虚晃一枪,目的是为了抢渡金沙江,进入四川。我军选定在绞平渡口过江,这一段两岸是崇山峻岭,悬崖绝壁,敌军为防红军渡江,抢走所有船只,对岸且有守军[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红军侦察班深夜在渡口找到两只船,原是敌便衣过江探听消息乘坐用船。当夜红军一个排分乘2只船渡过江,歼灭了对岸全部守军。然后依靠六只小船,在周恩来亲自指挥下经过九天九夜抢渡,红军指战员搏风击浪南来北往,于1935年5月,红军全部安全渡过了金沙江。等敌军赶到绞平渡时已是11天了,他们只能望着江水瞪眼。从此,中央红军跳出了被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的圈子,结束了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实现北渡长江的目的,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
渡过金沙江后,红军继续北上,5月下旬挺进到大渡河口的安顺场渡口。大渡河是长江支流,河宽二、三百米,每秒流速4米,河水奔腾怒吼,两岸崇山峻岭,渡河非常艰难,蒋介石幻想,红军前有大渡河,后有金沙江,又有几十万大军追击,红军插上翅膀也难飞过。但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杨得志率领的红一团勇士,在枪林弹雨中,十七名勇士驾一只缴获的小船强渡登岸,消灭敌军一个营,又缴获2只船,5月28日,迅速将一个师的战士运过去,完全消灭了沿河的敌人。由于船少人多,毛泽东果断下令,兵分两路,其余红军随即奔向离安顺场渡口以北160公里的泸定桥。泸定桥离水面几十丈,是由13根铁索组成,上面铺有的木板已被敌人抽走。桥对岸是泸
第三篇: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演讲稿
庆祝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演讲稿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次听到这首豪迈激昂的《七律·长征》时,我的眼前都会浮现出这样的一组场景:泸定桥边、大渡河畔珍藏了他们英勇无畏的身影;雪山草地、高山峻岭留下了他们坚毅执着的脚步;四出奇兵,赤水河记录着他们胜利后的笑容;三军会师,会宁载歌载舞恭贺他们创造人间神话。长征,是一首雄壮、豪迈、大气磅礴的革命交响曲!
长征,把惊涛壮观推出,把日出瑰丽托起,让松柏昂首挺拔,让雄鹰翱翔蓝天!
80年前,先辈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之歌。80年后,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又会做出怎样的回答呢?
今天,我们重温长征的历史,并不是号召大家再次用脚步去丈量那漫长的征程,而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长征精神,去传承去发扬长征精神,进而培育我们新时代的长征精神。
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是战胜困苦的精神动力。长征途中,先辈们脚下踏着华夏坚实的土地,手中高擎着民族振兴的大旗,心中升腾着祖国飞翔的梦想。“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正是这样的信念将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筑成一道摧不垮、压不倒的钢铁长城。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走过艰难,走过凶险,走出希望,走出了一片蓝天。今天,我们面前虽然没有了雪山和草地,但前进的道路依然漫长而曲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一次伟大而艰巨的长征。进行新的长征,我们同样需要有坚定信念,坚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
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长征途中,在强大的敌人和险恶的自然环境面前,红军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征服千难万险,战胜了强大敌人,取得了最终的伟大胜利,为中国革命闯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今天,步入新世纪的我们,是否还需要这种精神呢?轻歌曼舞的欢乐,鸟语花香的芳馨,相敬互爱的甜蜜,灯红酒绿的痴迷,艰苦的环境似乎已离我们悠然远去,然而,亲爱的朋友,你可曾想到,伴随着时光流逝的不仅仅是我们的青春,还有我们绚烂的向往和似锦的前程啊。我们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需要甘于奉献的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才能从容地藐视困难、顽强地面对困难、乐观地克服困难,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才能以蓬勃向上的风貌,激发创新能力,燃烧创业的激情,焕发无坚不摧的力量。这样的精神是我们人生走向辉煌的基石。
八十年前的长征,已经作为一个符号,走进了历史,铭刻在我们记忆的深处。而岁月积淀的长征精神,却像古酒一般在我们的心中酿出了感情,酿出了味道,成为我们多彩人生的一道美味佳肴。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想那80年前,工农红军在党的领导下,经过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做出了重大的牺牲,翻过了一道道山,涉过了一道道水,行程两万余里,陆续抵达陕北,终于完成了一、二、四方面军的胜利大会师,为悲惨壮烈、史无前例的长征,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有着鸿鹄之志的新少年,你可曾想过,在新的长征中,我们肩上负载着怎样全新的责任?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接过长征精神的光辉旗帜,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同学们,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第四篇:201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主题演讲稿
201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主题演讲稿
同学们:
一位小女孩天真地问父亲:“红军爷爷长征时为什么不喝健力宝,为什么不吃巧克力呢?”对于他们,长征已成为一个老外婆的传奇故事。然而随着岁月流逝,长征精神以越来越深刻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人们到长征路上去追寻,去思考。
1934年10月16日傍晚,八万中央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被迫突围西行,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历时两年整,行程两万五千里,途经十四个省,开始了“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
在长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红军将领的母亲,当她看到战士们吃的是清水煮的树皮、草根,外加一段牛皮带时,她落泪了。她把自己要饭讨来的生芋头全部倒进了锅里。就这,竟成为将士们难得的一顿美餐。“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原荒地好干粮,熬汤煮菜别有味,端给妈妈来品尝。”老妈妈听着战士们自编自唱的<牛皮腰带歌>,挂满泪花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还有一次过草地,一位在战斗中刚刚入党的警卫员,为了抢救陷入泥沼的文件箱,献出了年仅18岁的生命。当他渐渐沉下去的时候,手里紧紧攥着一块银圆,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交党费。长征中,这样的事情几乎天天都有,然而队伍每天都在顽强地向前,向前……
这就是长征精神,这就是在枪林弹雨,雪山草地之间打不烂,拖不垮的硬骨头精神,这就是面对敌人的屠刀与诱惑,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的大无畏精神!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民族又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长征。虽然再没有雪山和草地,但我们同样面临着历史和时代的挑战。这种挑战,是一种更为长期、更为严峻的考验。它表面上看起来并非那么艰难,那么壮烈,但要取得胜利,却是相当不易的。
同学们,当你沉溺于网络游戏,失去自我的时候;当你留连于武打小说,不思进取的时候;当你吃着美味,喝着鲜奶,为超女疯狂的时候……想一想长征吧,想一想80年前的那些人和事。如果说当年所面临的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民主政权的话,而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则是用我们的勤劳和智慧使我们的祖国阔步迈入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这关系到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关系到每一位华夏子孙的命运!作为当代的热血青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远大理想,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一次充满艰辛的长征,这是时代赋予我们青少年的新的长征!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接过长征精神的光辉旗帜,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学们,让我们重踏长征路,弘扬长征精神,努力拼搏,去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火红的太阳!
第五篇:朱德和红军长征胜利
历时两年的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以三大主力在西北的大会师为胜利标志的。我们纪念60年前这个震惊世界的历史性胜利的时候,尤其不能忘记朱德总司令。这不仅由于他是长征领导人中走的路最多、经历的磨难最多,更是由于他如毛泽东所称赞的“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坚定地贯彻党的北上方针、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克服了漫漫征途上的一个个危机和艰险,铺平了通向胜利会师的道路。他的伟大功绩,永远铭刻在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丰碑上。
把南下红军引向重新北上的道路
1935年9月,由于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怀有个人野心,自恃人多枪多,对抗党中央的北上方针,导致一、四方面军会师3个月后又在草地分离了。这使党和红军面临一次空前严重的危机。这时,同张国焘一起的朱德,处境艰难而危险,但他以其特有的坚定和智慧,挑起了克服这场危机的重担,在同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首先,朱德决定从维护红军团结的大局出发,不计个人的荣辱安危,跟着南下的部队走。当时,张国焘的追随者曾对朱德叫嚷:既然你拥护北上,那你现在就走,快走!朱德明确回答:我是中央派到这里工作的,既然你们坚持南下,我只好跟你们去。朱德为什么作出这种选择呢?
一、四方面军分离后,随党中央北上陕甘的红一方面军主力仅有7000余人,加上陕甘苏区的红军也不到1·5万人,而随张国焘南下的部队仍在8万以上,很显然,这是一支十分重要的革命力量,不能把它丢给张国焘不管。朱德相信,四方面军广大干部战士都是好的、革命的。
朱德同一向专横跋扈的张国焘在一起,难免受到挟制和压迫,但他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决不妥协,做到了毛泽东所说的“临大节而不辱”。一、四方面军分离后,张国焘立刻大造反对党中央的舆论,他在阿坝、卓木碉等地开会,攻击中央北上是“逃跑主义”,并逼迫朱德当众表态:“反对北上,拥护南下。”朱德毫不动摇地说: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是正确的。北上决议,我在政治局会议上是举过手的,我不能出尔反尔。我是共产党员,我的义务是执行党的决定。南下是没有出路的。朱德还说:“我们这个‘朱毛’,在一起好多年,全国全世界都闻名,要我这个‘朱’去反‘毛’,我可做不到。”
张国焘公然在卓木碉宣布另立以他为首的“临时中央”,为扩大其声势,还宣布朱德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朱德严正表示:你不能另起炉灶,你这个“中央”不是中央,我按党的规矩,保留意见,以个人名义做革命工作。徐向前回忆说:“朱德同志坚决反对另立‘中央’,对张国焘也起了有力的制约作用。”
朱德身陷逆境,但不放弃职责。当时担任四方面军军事负责人的徐向前回忆说:朱德总司令虽然不同意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行为,但认为部队既然已经南下,就应打开战局,找块立脚生存的地方。那么多红军,没有地盘,没有饭吃,无异于不战而自毙。同时,在军事行动方面,他积极行使总司令的职权,及时了解敌情,研究作战部署,不当“空头司令”,尽量发挥自己的作用。
红四方面军南下后,广大指战员英勇战斗,曾取得一些胜利,但由于张国焘南下方针战略性的错误,始终不能在川康边立足。经过几个月苦战,部队由南下时的8万余人锐减到4万余人。挫折和失败使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逐渐认识到张国焘南下方针是错误的。1936年2月,在战局日益严重不利的情况下,朱德和徐向前一起提出放弃建立川康边根据地的计划,撤离川西,转移到康定、炉霍一带休整部队,然后北上与一方面军会师。张国焘因南下碰壁,不得不同意。于是,南下部队又踏上了重新北上的道路。
促成二、四方面军甘孜会师共同北上
促成红二、六军团(即会师后的二方面军)与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共同北上,是朱德的英明决策,是实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关键一步。
1936年3月,红二、六军团转战到黔滇边界,准备在那一带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3月23日,朱德和张国焘致电红二、六军团:“建议你们在渡河技术有把握及旧历三月水涨前,设法渡金沙江”,“与我们会合大举北进”,“如果你们决定后我们即布置接应你们”。红二、六军团接电后,放弃了建立新根据地的打算,决定渡金沙江与四方面军会合北上。
朱德与张国焘联名致电让红二、六军团北进与四方面军会合,意见是一个,目的却不同。朱德后来同原二方面军的同志回忆此事时说:“他(指张国焘)没有决定北上前,是想叫二方面军在江南配合他,他好在甘孜呆下来保存实力,他的中央就搞成了。他想北上时,才希望二方面军渡江北上。”“我想二方面军过江我们就气壮了,所以总想你们早点过来好”,“北上就有把握了。”
为了策应和等待红二、六军团的到来,朱德和四方面军指战员在康北高原度过了异常艰苦的4个月。为了节约粮食以备北上,朱德和战士们一起吃野菜;为了准备北上御寒物资,朱德和战士们一起捻毛线、织毛衣;为了搞好民族团结,朱德和战士们一起帮助藏族同胞春耕播种。
5月20日,陕北党中央来电,对四方面军和二、六军团“采取北上方针一致欢迎”,张国焘接此电报,又迫于红二、六军团即将到来的形势,遂于6月6日宣布取消他的“中央”,成立西北局。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终告破产。
6月底,红二、六军团到达甘孜附近的绒坝岔和普玉隆,朱德亲往这两个地方迎接,并分别同两军团的领导人谈话,针对张国焘诋毁中央的舆论,澄清事实真相。他还同任弼时、贺龙商量,如何将部队分开行动,防止被张国焘控制;给贺龙出主意,向张国焘要求支援,把原红九军团编到二方面军中。
7月初,二、四方面军分左、中、右三路纵队北上。朱德建议:任弼时随红军总部行动,刘伯承随二方面军行动。这是他精心考虑做出的安排:任弼时是老资格的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原则性强,随总部行动,可随时对张国焘起制约作用;刘伯承随二方面军行动,可使他摆脱南下以来被张国焘排挤控制的状况,并可从外面对张国焘起制约作用。
三大主力会师前夕的一场斗争
1936年8月,二、四方面军通过茫茫草地,从川北进入甘南。这时,党中央为策应二、四方面军北上,令一方面军一部向静宁、隆德地区运动。三个方面军形成南北呼应、夹击敌人、实现会师的有利态势。
但就在这时,张国焘又企图把部队引向青海和甘西北,想另创一个局面。朱德为实现三大主力会师,同张国焘又进行一场严重的斗争。
9月13日到17日,党中央毛泽东等天天来电,要四方面军迅速北出至隆静大道,进占界石铺及以西地段,否则将被敌截堵隔断,朱德力主按中央要求迅速北上。当时正在岷州三十里铺开西北局会议,会议第三天,张国焘突然宣布“辞职”(他是西北局书记),朱德说:他不干,我干!找来作战参谋,着手制订北上行动计划。当天黄昏,张国焘又同意继续开会。会上,多数人都支持朱德的主张,张国焘只好表示“少数服从多数,牺牲个人意见”。
于是,会议通过了《通(渭)庄(浪)静(宁)会(宁)战役纲领》,决定“争取与一方面军会合为目的”。
岷州会议后,张国焘先行赶到在漳县的四方面军前敌指挥部,向没有参加岷州会议的前方负责人宣传他西渡黄河的主张,并向部队发出停止北进、掉头向西的命令。
朱德得知张国焘擅自改变行动部署、变北上为西进的情况,十分忧虑和气愤。他意识到,这是关系到红军前途命运的大问题。他彻夜未眠,于9月22日凌晨3时致电张国焘,对突然改变计划“不胜诧异”,“静、会战役各方均表赞同,陕北与二方面军也在用全力策应,希勿失良机”。并提议在漳县再召开西北局会议。
9月23日,西北局会议再次在漳县召开。一向以平和、宽厚著称的朱德,在这关键时刻,同张国焘展开激烈的争论。他一再阐明:四方面军北上同一方面军会合,对整个形势是有利的;现在迅速北进,可以不经过同敌军决战而实现会合。岷州会议决定是西北局成员集体讨论作出的,张国焘即使是书记,也要根据会议决定来工作,为什么到漳县就完全改变了?这是关系到组织原则的严重问题,应当弄清楚。张国焘蛮横狡辩说他是书记兼政委,调动部队他完全负责,又宣传他主张西进。
但是,张国焘的西进企图因黄河对岸已进入大雪封山季节难以实现。在骑虎难下之际,他致电陕北:“请洛甫等同志即以中央名义指导我们”,“请求中央明令停止”西进。
9月27日,中央来电指出:
一、四方面军“合则力厚,分则力薄”。同日,朱德和张国焘、徐向前联名电告中央:“尊重你们的指示和意见”,“决仍照原计划东进,以出会、静,会合一方面军为目的,部队即出动”,“决不再改变”。
从三大主力会师前夕的这场斗争中,可以看到朱德总司令在关键时刻,为贯彻执行党的正确路线、为维护革命队伍的团结是何等坚定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他为红军长征胜利所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