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3 23:35: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第一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一是通过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引入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二是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通过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在理解了面、棱、顶点等概念后放手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进度不断地探究和反思,如有同学数到了8条棱,同桌的同学就给他指出来,然后2个人共同再数一次;还有找面的形状时,有同学只看到了6个面全是长方形的情况,这时同桌的就补充,或2个人一起观察到其他同学准备的长方体,发现还有一种情况是4个面是长方形,2个面是正方形;在探究面的大小关系时,同学们更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在活动,他们得到的是上、下,前、后,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建立的空间观念十分明确,而我们归纳的相对的面的大小相等,其实是对这三种情况的抽象综合过程,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更能理解的可能是他们自己的发现,他们记得最牢的也是他们自己的语言,而这些对于学生以后学习表面积的计算是很有帮助的,所以说,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仅在发展学生的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上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本节课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我也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知识建构过程。但我也感觉到有很多不足,比如没有让更多的学生上讲台去指认长方体立体图形中的面、棱和长、宽、高以及正方体的棱长,没有把实物和立体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

(一)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首先要想好“怎样做”。

在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特征的讨论过程中,首先抛出“怎样去观察这样的两个长方体?它的特征可以怎样分类去研究?”也就是首先解决怎样做的方法问题,这里的讨论价值在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让每个人都能做得聪明获得成功,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富有成效。在教学中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全体学生认识到只

有按“面”、“棱”、“顶点”进行分类观察,分类整理,然后再归纳,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它的特征。一改以往学习活动无序,结果照本宣读的低效状态,真真将学生的.思路打开,能按照自己的设想一步一步地去解决面对的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观察和归纳的能力。

(二)学生体会到方法的迁移使学习活动是那样的轻松愉快。

在学生观察正方体的特征时,让学生回答:“能不能用研究长方体特征的方法去观察思考?”的问题,顺势将发现长方体的特征的方法迁移到发现正方体的特征中来,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学习活动是那样的轻松愉快,一方面有效地调剂了当时学生学习的疲劳情绪,另一方面比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方法迁移能力。

(三)让学生体会到列表整理知识的数学方法的价值。

当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分类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找出来以后,面对这么多的知识点,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讲,用列表的方法将它有条理地、清晰地呈示出来也就顺理成章,不是一件难事了,让他们比较深的又一次体会到运用列表的方法一一列举的数学方法的价值。然后通过对表内数据进行分析,学生比较容易地找到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发现了他们之间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较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纵观全课,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学生的心智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了发展,这个过程也就是使新学习材料与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更加直观、形象,主动的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各部分名称及关系。其间的每一个环节都把方法的探索放在核心的位置上,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在发展了他们的空间观念的同时,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2

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教学体积计算的时候,刚告诉学生要探索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就有同学说道:“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显然有些学生通过自学已经知道了计算公式,但当我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算,这些同学傻眼了,显然他们只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这时引导学生用体积单位摆出的长方体,通过填写长、宽、高、正方体的个数和体积的个数,重而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和它的长、宽、高的关系。

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3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等几何形体的特征,并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第一层次结合实物(或图片)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第二层次通过对长方体的进一步观察,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及其面、棱和顶点,第三层次探索发现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8个顶点和12条棱。不同的是长方体6个面是长方形或其中有2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12条棱都相等。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宽、高,正方体都叫为棱长。

在此基础上,介绍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例2着重引导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和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能比较完整地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巩固练习中,不仅帮助学生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基本特征的认识,也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进一步拓展认识,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变式。并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做好准备。出示两个同样的长方体容器,要求两名学生往里倒水,使容器里的水的形状为长方体,看谁倒得快。

本课的知识点多,概念性强,巩固练习时,学生易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我改变了传统方式,根据教学目标另行设计了一套练习题,使学生在填填、写写、画画及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巩固了基础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4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学得相当主动积极,并且思维灵活多样,小组合作也相当默契,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作为教师我有一些愉快的感受和一点困惑。

我在教学过程中都十分愉快,产生这种愉悦情感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活泼可爱,能力很强,我能在课堂上感受到学生只是把我当作他们的一个“大朋友”,根本没有那种所谓的“师道尊严”,我们一直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都为解决数学问题在“忙碌”。例如:学生在网上查询、搜集资料自学长方体“点、面、棱”各有什么特征时,有一学生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既然三条棱相交于一点,那么长方体有12条棱,应相交于顶点只有4个。”这一问题确实提得很有“威力”,我在备课中没有想到,但对此很感兴趣,于是我加入了这一学生小组中,和他们一起上网浏览课件,甚至自制、修改了一些课件内容来补充,以便于学生讨论,得出结论。“青出于蓝,更胜于蓝。”这一代学生肯定会超越我们这一代,这也是我这位普通教师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高,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而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因此,我既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又主动为学生参与而创造条件,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教师创设情境。课件演示一张“图形王国城门图”的图片,教师提问:“你能在这张图中找到哪些熟悉的图形?”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正是由问题开始,同时又在后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2、学生自由上网自学。这种学生上网自学并小组合作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提高参与度。

3、不同层次的练习。在网上练习题中,我设计了“练习A、练习B、练习C”不同难度层次的习题,让学生选做。

这样一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面临的困惑:两大目标领域很难两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了数学教育目标的两大领域: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技能领域。在发展性领域中,强调了要让学生认识数学,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情感,强调要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地获取信息。而在知识技能领域中,强调了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应用。我认为这两大目标领域存在着一种十分辩证的关系。在我执教中,感觉是知识技能领域的目标落实得相对较好,而对于发展性领域的目标落实得要差一些。在这节课中,如何很好地处理这两大目标领域的关系,使学生在“长方体各部分有哪些特征这一内容学习过程中,既有独立思考、相互合作、共同交流,又有能力应用长方体、正方体特征自制纸盒或在计算机画图中自己绘制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物体。我认为这是一个需要有经验教师帮助及共同研究的问题。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的!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是小学生学习立体几何图形的起始课,因此,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这节课我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而设计教案,是按“认识概念——合作研究长方体特征——自由学习正方体特征——总结二者关系——运用”的层次来安排的,使学生的理解一步步加深。不足之处是建立长方体的概念的时候,还要使学生多了解一些立体图形,以帮助他们正确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增强对立体图形的'感知。另外,我也缺乏足够的教具和学具,没能提供多种学具给所有的学生充分操作实践的机会,让他们都能通过亲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如果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去认识长方体,那么他们将对学习的新知印象更加深刻。在练习方面,我觉得还需多准备一些有层次的、有针对性的的习题。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几何形体的认识,牢牢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也为后面学习表面积的计算打下基础。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6

尹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教学研究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听完课后有三点感触颇深,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课堂向课前开放。

新课程的标准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课前预习的好,课上同学门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课上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同学们所领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纵观本课,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建立在预习的基础上展开的。我们可喜的'发现,学生对这种课堂向课前开放的预习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

二、有效利用学习起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如引入新课部分,媒体出示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壳等实物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王花八门,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再如,在学习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非常大,其原因就是有长方体特征的探索过程为基础。

二、注重培养学习方法。

本课中,教师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谓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这一点在本堂课中比较突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探究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也是本堂课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王老师曾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7

虽说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发现它们的特征掌握它们的特性,还是不容易的。

针对本课的教学特点,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导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实物,在小组内动手操作,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中,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新知识,留给学生的印象比较深刻。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 培养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有效地创设学生动手操作的平台,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创设问题,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促使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活动有效地展开。不仅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8

看到许国璋《英语》教材里有关一位美国中学教师教学一首诗的文章。她把这首诗写在黑板上,然后大声朗诵,每次读完,学生就陆续给她提问题,她回答了学生的问题,力求使他们把每行诗都读懂。她让学生讨论这首诗是否有什么信息传达给读者,讨论十分活跃,大家各抒己见,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

我觉得这位教师的成功之处在于摒弃传统的灌输模式,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改变了过去那种学生让老师在既定的框架内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变“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教师答”,使教学信息从学生出发,在教师的知道和点拨下,最后又反馈给学生,形成“学生——教师——学生”的信息流程,信息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学生,更好地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回想自己的教学课堂,多数都是创设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一一解决,可在课堂上依然存在着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学生还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境地。看到这我怦然心动,跃跃欲试之心油然而生,我也来学做这位美国教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课是以概念性的知识为主,虽然只是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但要真正弄懂也非易事。课上我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边读书边找出自己急需解决的问题,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借助学具的操作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最后每个小组选取2——4个有意义的问题向老师提问,即“学生问老师答”。学生一听十分高兴,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不停地交换各自提出的问题,都想挑出最精彩的问题来,学习氛围空前高涨。15分钟后,学生向我提问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一定不相等吗?”、“长方体只能两个相对的面相等、两个相邻的面一定不相等吗?”、“用一根铁丝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5厘米、4厘米、2厘米,你能知道至少需要多少铁丝吗?”…….面对学生的提问我大吃一惊,真没想到他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挖掘得如此之深!我借着答问的机会用图示和精确的语言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学生们渴求中含着挑战的目光里展露无遗。虽然此时我的“教”只是变成了“答”的形式,但学生们那聚精会神的样子和深入事物内涵的学习态度不正是我们做教师的追求吗?

没想到只是交换了一下位置,不仅教者轻松,学者亦轻松,我真切地感受到:换位体验,真好。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9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关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根据自主学习导学单自学探究,虽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但有的学生由于没有认真阅读书本的习惯,所以对面、棱、点的概念十分模糊,以至于填表格不会填。所以建议老师先把概念告诉学生,再让学生动手去指一指,数一数,这样加深印象。

在教学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个数时,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面可以一对一对的数,棱可以一组一组的数,顶点可以4个4个或2个2个地数。

探索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时,先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一些猜想,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进行验证。结合练习中的习题拓展了一下,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的6个面中,有时也可能有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0

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注重以下几点:

1. 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关于长方体和 正 方 体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摸一摸,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应用长方体实物在小组里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3.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

4.应用网页制作做了课件,让学生目睹了图文并茂在课堂中的作用。

5.在练习中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学生在操作上的时间比较紧张,没有让学生自己再数一数,摸一摸,虽然每个面都设计到了,但是教学还不够扎实,有些学生还不能全部理解,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须改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在此,我很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教材中,又新增加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这一点知识。先让学生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结合起来,再让学生自己研究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再得出结论。

最后,我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学生在操作上的时间比较紧张,特别是对于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我通过自己的拼搭,没有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有些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改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2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

在教学本课时,我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本课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导教学。在认识长方体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学习迁移,自主讨论正方体的特征,再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异同。明确它们的内在联系,最后用学到的新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然后通过实物让学生观察。

2、加强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1)让学生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实物,认识面、棱、顶点。首先:用手摸面,是按什么顺序的,摸到了多少个面。然后再摸相邻的两个面相交的那一条边。师生一块感受摸到的感觉。形成棱的概念。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条棱?再通过摸三条相邻的棱相交的那一点,形成顶点的概念,接着数出顶点的个数。

2)探究面、棱的位置及大小关系。首先教师指出长方体框架中任意一条棱,请学生指出与其相等的另外几条棱,然后说出这几条棱的位置关系。这一环节重点认识相对的位置关系。然后验证相对的棱是否相等。进一步推导相对面的大小关系。

问题:相对的棱有几条?他们是否相等?

你发现相对的面大小有什么关系并说明理由?

再出示探究要求,使小组合作达到分工有序,目的明确,力争做到人人参与。

本活动设计利用学生探究到的数据进行进一步推理,归纳,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在

总结

长方体特征后,教师直接指出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说出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认识正方体特征。

1)展示动画图像:

第一步:长方体中的长边缩短,使长、宽、高相等;

第二步:长方体中的短边伸长,使长、宽、高相等。

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观察,对照长方体的特征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4)在练习中掌握和拓展知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结合本节课的特点,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上课初,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他们熟悉的建筑物,因为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实物,其中不少形体是长方体的。本课的第一个活动就是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形体是长方体的实物,通过活动感受认识长方体。

二、以模型为依托,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发展逻辑思维,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出正方体的特征。教学时,学生随着老师的指点,仔细观察模型,先感受一下面、棱和顶点。接着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进行探究,用手数面、棱、顶点,观察什么是相对的面,什么是相对的棱,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等等。这些分析如果没有模型作依托,是很难完成的。在观察和计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时,必须根据一定的顺序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在观察和讨论前、后的面、左、右的面,上、下的面,面积分别相等;还有四条水平的棱,四条竖直的棱,四条侧面方向的棱也分别相等,即相对的棱相等。最后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出正方体的特征以及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从而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三、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

通过制作,一方面是把经过分析的诸元素综合为整体,使想象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凸现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模型,从而引申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正方体的棱长。另一面又训练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时间紧,前面用时太长,后面太紧促,到知识闯关的时候学生都分心了,主要快下课了,我也没有维持课堂听讲秩序,在练习的时候效果不太好,没能检验出谁是真的会,谁还不太会,有好几道题都是让学生一起回答的。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4

1、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实现学习方式变革。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观察实物------土豆,来丰富表象,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切成长方体,来提高感性认识,最后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激活学习热情,达到全员主动参与“学数学”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让学生经历“学数学”过程,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案例教学中,教师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看、摸、想、议、切、说等学习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知识过程中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能力;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了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3、让学生经历“学数学”的过程,其核心问题是“学会思考”

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积极有效的思考依赖于合适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依据知识自身的重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呈现知识为呈现问题,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过程,自觉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智技能,从而促使数学学习活动有效地展开并不断深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立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用《数学课程标准》来教学,必须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总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真正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学数学”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正确辨认长方体、正方体,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长方体、正方体的比本特征。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如下几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在复习长方形、正方形时,就利用课件出示:让学生通过肉眼观察很快得出房屋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在初步认识长方体时,先直接抛出问题“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在通过拿实物,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当学习材料源于现实生活时,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二、练习实际,感受数学

本节课开始由“房屋由哪些平面图形的组成”的录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再出示立体图形导入新课。练习中,让学生寻找教室中的长方体,这些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学时学生将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中进行灵活应用。当学习材料来源于现实生活时,对学生将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在课中,我一直强调学生将语句表达完整,这对于提高低段聋哑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很有帮助的。

三、让学生在操作中领悟

长方体分为两种,一种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这个比较简单;还有一种是2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所以我课前准备了许多两种不同的长方体,分为用三种颜色不同的'彩纸贴起来。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数一数、撕一撕等环节,利用直观观察可以很快的得出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四、不足之处

这节课时间把握得不是很好,在引导学生操作浪费了太多时间,导致后面正方体的教学时间严重不足。而且教师自己使用长方体的教具不够明显,远看特别像正方体,在正方体与长方体过渡的地方衔接的不是很好。

第三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在空间方面的认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值得自己回顾和总结。

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本节课我是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经验、学习兴趣,恰当地把握了教学起点。例如本课在导入时,以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开门见山设计了辨认生活中那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然后直接转入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研究,避免了教学拖沓、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重点。

2、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在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教学反思《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3、教会知识,更要教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的题目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但在教学设计上我把重点放在长方体的研究上。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得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让学生用类比法参照长方体特征研究过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进行两者之间的异同比较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这种过程的设计既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又教会了一种知识探究的方法。学生学会了知识,也提高了能力。

4、教学中的一些不足。

⑴、老师对学生引导太多,放手太少。在研究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的过程中给出的时间太过仓促,部分学生研究的不够充分。

⑵、课堂中老师学生之间的倾听与反馈以及教学中的自然生成的把握,还要从细微处去观察去扑捉。

⑶、练习的设计要更全面、更扎实、更巧妙。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2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等几何形体的特征,并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第一层次结合实物(或图片)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第二层次通过对长方体的进一步观察,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及其面、棱和顶点,第三层次探索发现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8个顶点和12条棱。不同的是长方体6个面是长方形或其中有2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12条棱都相等。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宽、高,正方体都叫为棱长。

在此基础上,介绍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例2着重引导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和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能比较完整地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巩固练习中,不仅帮助学生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基本特征的认识,也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进一步拓展认识,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变式。并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做好准备。出示两个同样的长方体容器,要求两名学生往里倒水,使容器里的水的形状为长方体,看谁倒得快。

本课的知识点多,概念性强,巩固练习时,学生易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我改变了传统方式,根据教学目标另行设计了一套练习题,使学生在填填、写写、画画及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巩固了基础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3

一、紧密联系生活,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主题,为数学学习活动搭建平台。

学生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一年级已经了初步感知,并能够从一些形体中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三年级(上册)通过观察物体,已经知道在不同位置看到的长方体或正方体面的个数不同;而且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和使用的形体,比如衣柜、冰箱、魔方等,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储备和生活原型的积累。

本节课,由课件引进长方体,让学生从一些实物图中找出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再让学生说“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最后一句“那你对长方体有了哪些了解?”唤了学生的记忆,有的学生说出了长方体的6个面,有的学生说出了它有12条边,有的学生说出了它的8个角……这些都是零散的,有的还缺乏科学性,但是它是学生心目中的一些感性认识,是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节课的目标就是把这些认识更科学化、条理化和深入化。

二、激发自主探索,引导学生经历认知过程,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智能的开发和空间观念发展。

皮亚杰认为: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这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像、验证、思考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逐步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

本节课上,我让学生感受到形到体的变化在于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在正方体的引入上,由长方体到长方体渐变成正方体,体现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再到不断变换长方体的位置让学生认识它的长、宽、高,沟通了几何形体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加深对几何形体的感知,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学习形式上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探索之前给学生一个友情提醒,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指明方向,接着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研究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学生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都能深入到探索活动中去,有的在量,有的.在数、有的在比;有的在观察、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交流……探索与发现成为学生最快乐的事情,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很投入,每位学生的激情都很高。学生在看、摸、量、数、比中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发展了空间观念;小组内部成员之间能够互相帮助,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三、展示探究过程,让学生在交流中增长见识,较好的促进了学生自主构建认知结构。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小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有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与面积知识为储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课堂上,我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而设计教案,按照“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概念—发现长方体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合作研究长方体特征——组内强化正方体特征—共同研究正方体特征—结总二者关系——运用”的层次来安排的,使学生的理解一步步加深。

本节课的课前准备较好,学具、教具非常丰富,提供多种学具给所有的学生充分操作实践的机会,让他们都能通过亲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如果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去认识长方体,那么他们将对学习的新知印象更加深刻。

不足之处是建立长方体的概念的时候,进度有点缓慢,教师还应在该站出来的时候站出来,适时、智慧的引导。没能做相关练习方面,下节课还需多准备一些有层次的、有针对性的的习题。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几何形体的认识,牢牢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也为后面学习表面积的计算打下基础。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5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俗话说“手是脑的老师”,“眼看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在教学中我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多思考、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加深了对新课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看图能力和想象力,同时又教给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整个教学来看,基本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

5、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本节课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知识建构过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是小学生学习立体几何图形的起始课,因此,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这节课我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而设计教案,是按“认识概念——合作研究长方体特征——自由学习正方体特征——总结二者关系——运用”的层次来安排的,使学生的理解一步步加深。不足之处是建立长方体的概念的时候,还要使学生多了解一些立体图形,以帮助他们正确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增强对立体图形的感知。另外,我也缺乏足够的教具和学具,没能提供多种学具给所有的学生充分操作实践的机会,让他们都能通过亲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如果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去认识长方体,那么他们将对学习的新知印象更加深刻。在练习方面,我觉得还需多准备一些有层次的、有针对性的的习题。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几何形体的认识,牢牢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也为后面学习表面积的计算打下基础。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7

1、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实现学习方式变革。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观察实物------土豆,来丰富表象,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切成长方体,来提高感性认识,最后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激活学习热情,达到全员主动参与“学数学”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让学生经历“学数学”过程,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案例教学中,教师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看、摸、想、议、切、说等学习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知识过程中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能力;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了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3、让学生经历“学数学”的过程,其核心问题是“学会思考”

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积极有效的思考依赖于合适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依据知识自身的重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呈现知识为呈现问题,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过程,自觉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智技能,从而促使数学学习活动有效地展开并不断深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立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用《数学课程标准》来教学,必须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总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真正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学数学”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8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简单的几何体。学生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将进一步了解简单几何体的基本特征,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在空间方面的认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节课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从而将面与体区别开来,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新知识,并且应用亲切、拟人化的口气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长方体这个新朋友,并谈一谈这个新朋友带给你的感觉,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反馈,进行再认识。并且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一人指,一人回答,进一步强化对于顶点、面以及棱的巩固。

3、在学生初步感知了长方体以后,我适时组织学生讨论:在观察讨论的过程中,你发现了长方体的什么秘密,记录下来。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发言。在这一环节,我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让学生对照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小组讨论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进行记录,最后交流总结得出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学生的再观察,讨论、辩析、进一步巩固了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与此同时,对于特殊的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其他四个面都是一样大小的长方形,并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学生在操作上的时间比较紧张,特别是对于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教师通过自己的拼搭,没有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有些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改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9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关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根据自主学习导学单自学探究,虽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但有的学生由于没有认真阅读书本的习惯,所以对面、棱、点的概念十分模糊,以至于填表格不会填。所以建议老师先把概念告诉学生,再让学生动手去指一指,数一数,这样加深印象。

在教学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个数时,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面可以一对一对的数,棱可以一组一组的数,顶点可以4个4个或2个2个地数。

探索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时,先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一些猜想,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进行验证。结合练习中的习题拓展了一下,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的6个面中,有时也可能有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0

看到许国璋《英语》教材里有关一位美国中学教师教学一首诗的文章。她把这首诗写在黑板上,然后大声朗诵,每次读完,学生就陆续给她提问题,她回答了学生的问题,力求使他们把每行诗都读懂。她让学生讨论这首诗是否有什么信息传达给读者,讨论十分活跃,大家各抒己见,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

我觉得这位教师的成功之处在于摒弃传统的灌输模式,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改变了过去那种学生让老师在既定的框架内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变“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教师答”,使教学信息从学生出发,在教师的知道和点拨下,最后又反馈给学生,形成“学生——教师——学生”的信息流程,信息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学生,更好地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回想自己的教学课堂,多数都是创设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一一解决,可在课堂上依然存在着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学生还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境地。看到这我怦然心动,跃跃欲试之心油然而生,我也来学做这位美国教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课是以概念性的知识为主,虽然只是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但要真正弄懂也非易事。课上我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边读书边找出自己急需解决的问题,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借助学具的操作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最后每个小组选取2——4个有意义的问题向老师提问,即“学生问老师答”。学生一听十分高兴,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不停地交换各自提出的问题,都想挑出最精彩的问题来,学习氛围空前高涨。15分钟后,学生向我提问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一定不相等吗?”、“长方体只能两个相对的面相等、两个相邻的面一定不相等吗?”、“用一根铁丝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5厘米、4厘米、2厘米,你能知道至少需要多少铁丝吗?”…….面对学生的提问我大吃一惊,真没想到他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挖掘得如此之深!我借着答问的机会用图示和精确的语言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学生们渴求中含着挑战的目光里展露无遗。虽然此时我的“教”只是变成了“答”的形式,但学生们那聚精会神的样子和深入事物内涵的学习态度不正是我们做教师的追求吗?

没想到只是交换了一下位置,不仅教者轻松,学者亦轻松,我真切地感受到:换位体验,真好。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我在教学设计时有所创意。

一、通过活动与感受认识长方体

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实物,其中不少形体是长方体的。本课的第一个活动就是通过切土豆让学生来认识长方体的棱、顶点、面等主要的要素,对长方体有初步的认识

因为我们研究的不是这些实物的其他属性,而是它们共同的几何属性,因此,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抽象,即舍去这些实物的颜色、质料、用途等特征,而把它们共同的几何形体的本质特征抽取出来。这里投影片起了很好的作用,学生看到了从实物图中抽取出来的、作为几何体的长方体。

接着,通过摸袋子中的长方体,学生边双手抚摸边观察,闭眼想这个模型,感受到长方体的空间存在形式,这就为进一步对长方体作科学的认识打好基础。

二、以模型为依托,对长方体做几何学分析,发展逻辑思维。

所谓对长方体作几何分析,是指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研究面与面、面与棱的关系,棱与棱、棱与顶点的关系,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等。每个学生手中都模型,教学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填写好记录单,把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探索。用手指点数面、棱、顶点的数目,观察什么是相对的面,棱又怎样分成长度相等的3组,长方体的三条棱怎么相交于一个顶点,等等。这些分析如果没有模型作依托,是很难完成的;如果只有教师手中有模型,那么学生也只能作“观众”和“听众”,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教学效果也必然要大打折扣。

通过想象,构想特定的长方体的空间存在形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对长方体(正方体)的整体结构进行了分析之后,还必须把分析的结果综合为整体。这在本设计中是通过想象,在脑海中构想指定长、宽、高的长方体和制作模型来完成的。制作模型也需要一定的想象力。

三、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高级形式,它是创新能力所不可缺少的一种思维能力。

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四、“制作几何模型”的学习活动值得提倡

本课的末尾有制作长方体模型的活动。通过制作,一方面是把经过分析的诸元素综合为整体,使想象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凸现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模型(本节课的设计还为以后学习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作了准备),检验了所学知识;另一面又训练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

小学几何教学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看图作图技能,使用相应的工具的技能和制作模型的技能,培养动手、动脑的兴趣。

总之,本教案的教学过程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想象实践(操作),符合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一节发挥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的数学课。

需要改进的地方:由于没有教学五年级的经验,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不是很到位,在观察和计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时,没有根据一定的顺序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在观察和讨论前、后的面、左、右的面,上、下的面,没有总结面积分别相等,概括出“三组相对的面面积分别相等”等小知识点,可能会造成后面求表面积的理解。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体验探索、亲历感悟是学生学习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式之一。因此,本课在设计时以“做中学”的思想为指导,通过采用“自主探究、操作内化、直观引导、交流讨论”等不同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关系,并在掌握新知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探究。

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本节课我是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充分尊重学生的知识背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经验、学习兴趣,恰当地把握了教学起点。例如本课在导入时,以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开门见山设计了一个问题:“关于长方体你们都了解了哪些知识?”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回顾旧知、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促进学生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二、讲究问题出现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数学思考。

我围绕整节课的设计思路,精心设计每一环节的研究问题,如:“想一想,做一做,做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多少根小棒?”“这个小组为什么没有搭成长方体?”“是不是有棱、有面、有顶点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长方体具有什么特征?”“正方体有什么特征?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有效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发了学生问题研究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参与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动的欲望。

三、有效运用自主探究策略,促进学生体验生成与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教学有效地运用了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策略,围绕教学的重难点确立了自主探究的研究主题,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了学生乐于参与的学习情境,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学生在自主、独立的探究活动中不仅发现、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展了空间观念,而且投入度高,在重难点环节有思维层深度。如:在用小棒搭长方体框架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搭不成长方体的开放式的、有探究价值的操作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更大、更深刻的思维空间。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经历了尝试性操作、理性选择、操作后思考、顿悟等知识生成过程,从而对长方体的棱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本节课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数学学习方式、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3

虽说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发现它们的特征掌握它们的特性,还是不容易的。

针对本课的教学特点,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导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实物,在小组内动手操作,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中,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新知识,留给学生的印象比较深刻。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 培养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有效地创设学生动手操作的平台,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创设问题,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促使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活动有效地展开。不仅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4

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本节课我是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知识背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经验、学习兴趣,恰当地把握了教学起点。例如本课在导入时,以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开门见山设计了一个问题:“关于长方体你们都了解了哪些知识?”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回顾旧知、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促进学生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二、讲究问题出教学策略,引发学生数学思考

围绕整节课的设计思路,精心设计每一环节的研究问题,如:“想一想,做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多少根小棒?”“这个小组为什么没有搭成长方体?”“是不是有棱、有面、有顶点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长方体具有什么特征?”“正方体有什么特征?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有效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发了学生问题研究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参与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动的欲望。

三、有效运用自主探究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体验、生成与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有效运用了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教学策略,围绕教学的重难点确立了自主探究的研究主题,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式过程,创设了学生乐于参与的学习情境,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学生在自主、独立的探究活动中不仅发现、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发展了空间观念,而且投入度高、在重难点环节有思维层深度。如:在用小棒搭长方体框架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搭不成长方体的开放式的、有探究价值的操作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更大、更深刻的思维空间。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经历了尝试性操作、理性选择、操作后思考、顿悟等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对长方体的棱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本节课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数学学习方式,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体验探索、亲历感悟是学生学习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因此,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以“做中学”的思想为指导,通过采用“自主探究、操作内化、直观引导、交流讨论”等不同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关系。首先,我让学生先对长方体的实物进行观察,找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做长方体框架了解长方体的12条棱怎样分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在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再观察正方体物品,抽象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最后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引导学生找处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利用集合图进一步说明它们的关系。这样,学生在掌握新知的同时,发展了空间观念,提高了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不足的是,由于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比较长,导致课后一些有关的辨析练习没有时间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对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分工及操作的指导,提高小组学习的有效性。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5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二册第23页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3.精心组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尹始,教师出示灯片:由若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童话式的图形王国城门图。然后教师谈话:“小朋友,在这里你能找出我们的老朋友长方形和正方形吗?”

[评析:活泼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既让学生回顾了旧知,又唤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直观导入,初步感知

教师拉开灯片的覆盖片,显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提出两个问题,(1)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呢?有谁认识它们?(2)长方体、正方体跟我们的老朋友长方形、正方形相同吗?为什么?

[评析:运用恰当的电教媒体,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从而将面和体区别开来,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新知识。并且,恰当的电教媒体,生动的问题情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引导探究,理解新知

1.认识长方体。

(1)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①教师依次出现两个长方体(一般的和特殊的)。问:谁认识它?小朋友想不想对自己动手做一个长方体呢?

②教师指导学生用长方体展开图自制长方体,让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2)小组研讨,建立表象。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以后,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制作长方体过程中,你发现了长方体的什么秘密?先小组讨论,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发言。

(3)验证认识,形成概念。

①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长方体特征后,教师播放电视录相:一个长方体匀速转动,清晰、布序地显示长方体六个面,按着六个面一对一分解3排开。验证学生的认识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②请小朋友一起有序地数出长方体的六个面。

[评析:心理学研究表明,新颖的、活动的、直观形象的剌激物,最容易引起儿童大脑皮层有关部位的兴奋,形成优势兴奋灶,认识长方体这一学习环节中,教师正是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做一做中,感知长方体;在学生互相争论、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中建立长方体清晰的表象;再通过电视录相验证学生的认识,促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样,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学生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认识正方体。

(1)出示正方体模型,问:小朋友认识它吗?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请朋友带着这一个问题看电视录相。

(2)观看电视画面,指名回答:正方体什么特征?

[评析: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学习正方体就比较容易了。因此,这个环节直接采用看录相,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的?活动中,归纳、表述正方体的特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四、引导辨析,掌握本质

1.让学生分别找出学具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怎样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先小组合作学习,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结果。

3.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评析: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你是怎样来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习思考。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必须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进行搜索、归纳、整理,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五、巧设练习,拓展新知

1.数一数。如图,

①图A中有几个小正方体?②至少补上几个小正方体就可以成为一个大正方体?(学生回答后,教师用电脑操作,图A→B,添加部分闪烁。)

2.想一想。如图:

(1)这些图片中哪些可以做成一个长方体?哪些不能?为什么?

(2)折长方体比赛。

(3)用12个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有几种摆法?(在实物投影仪上操作展示)

[评析:这三组练习的设计,层次分明,学生在数一数、想一想、摆一摆的练习中巩固新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且,恰当的电教媒体的应用,形象直观,简洁省时,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成功体验中,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

4.做一做。让学生用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自由上台展示作品,并介绍制作经验。)

[评析:这一练习的设计,让学生在做长方体或正方体中,复习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了解长方体或正方体面与面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创新意识。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制作经验将本课教学推向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中,完成本课的学习。这样,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发展了个性。]

[总评:长方体、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初次接触立体图形。教学中,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心理特点,很好地贯彻了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愉悦、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做一做、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从而激发了创新意识,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第四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

1、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实现学习方式变革。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观察实物------土豆,来丰富表象,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切成长方体,来提高感性认识,最后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激活学习热情,达到全员主动参与“学数学”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让学生经历“学数学”过程,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案例教学中,教师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看、摸、想、议、切、说等学习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知识过程中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能力;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了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3、让学生经历“学数学”的过程,其核心问题是“学会思考”

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积极有效的思考依赖于合适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依据知识自身的重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呈现知识为呈现问题,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过程,自觉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智技能,从而促使数学学习活动有效地展开并不断深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立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用《数学课程标准》来教学,必须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总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真正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学数学”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2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

在教学本课时,我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本课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导教学。在认识长方体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学习迁移,自主讨论正方体的特征,再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异同。明确它们的内在联系,最后用学到的新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然后通过实物让学生观察。

2、加强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1)让学生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实物,认识面、棱、顶点。首先:用手摸面,是按什么顺序的,摸到了多少个面。然后再摸相邻的两个面相交的那一条边。师生一块感受摸到的感觉。形成棱的概念。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条棱?再通过摸三条相邻的棱相交的那一点,形成顶点的概念,接着数出顶点的个数。

2)探究面、棱的位置及大小关系。首先教师指出长方体框架中任意一条棱,请学生指出与其相等的另外几条棱,然后说出这几条棱的位置关系。这一环节重点认识相对的位置关系。然后验证相对的棱是否相等。进一步推导相对面的大小关系。

问题:相对的棱有几条?他们是否相等?

你发现相对的面大小有什么关系并说明理由?

再出示探究要求,使小组合作达到分工有序,目的明确,力争做到人人参与。

本活动设计利用学生探究到的数据进行进一步推理,归纳,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在

总结

长方体特征后,教师直接指出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说出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认识正方体特征。

1)展示动画图像:

第一步:长方体中的长边缩短,使长、宽、高相等;

第二步:长方体中的短边伸长,使长、宽、高相等。

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观察,对照长方体的特征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4)在练习中掌握和拓展知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3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

5、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本节课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知识建构过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我在教学设计时有所创意。

一、通过活动与感受认识长方体

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实物,其中不少形体是长方体的。本课的第一个活动就是通过切土豆让学生来认识长方体的棱、顶点、面等主要的要素,对长方体有初步的认识

因为我们研究的不是这些实物的其他属性,而是它们共同的几何属性,因此,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抽象,即舍去这些实物的颜色、质料、用途等特征,而把它们共同的几何形体的本质特征抽取出来。这里投影片起了很好的作用,学生看到了从实物图中抽取出来的、作为几何体的长方体。

接着,通过摸袋子中的长方体,学生边双手抚摸边观察,闭眼想这个模型,感受到长方体的空间存在形式,这就为进一步对长方体作科学的认识打好基础。

二、以模型为依托,对长方体做几何学分析,发展逻辑思维。

所谓对长方体作几何分析,是指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研究面与面、面与棱的关系,棱与棱、棱与顶点的关系,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等。每个学生手中都模型,教学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填写好记录单,把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探索。用手指点数面、棱、顶点的数目,观察什么是相对的面,棱又怎样分成长度相等的3组,长方体的三条棱怎么相交于一个顶点,等等。这些分析如果没有模型作依托,是很难完成的;如果只有教师手中有模型,那么学生也只能作“观众”和“听众”,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教学效果也必然要大打折扣。

通过想象,构想特定的长方体的空间存在形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对长方体(正方体)的整体结构进行了分析之后,还必须把分析的结果综合为整体。这在本设计中是通过想象,在脑海中构想指定长、宽、高的长方体和制作模型来完成的。制作模型也需要一定的想象力。

三、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高级形式,它是创新能力所不可缺少的一种思维能力。

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四、“制作几何模型”的学习活动值得提倡

本课的末尾有制作长方体模型的活动。通过制作,一方面是把经过分析的诸元素综合为整体,使想象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凸现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模型(本节课的设计还为以后学习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作了准备),检验了所学知识;另一面又训练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

小学几何教学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看图作图技能,使用相应的工具的技能和制作模型的技能,培养动手、动脑的兴趣。

总之,本教案的教学过程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想象实践(操作),符合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一节发挥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的数学课。

需要改进的地方:由于没有教学五年级的经验,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不是很到位,在观察和计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时,没有根据一定的顺序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在观察和讨论前、后的面、左、右的面,上、下的面,没有总结面积分别相等,概括出“三组相对的面面积分别相等”等小知识点,可能会造成后面求表面积的理解。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5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关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根据自主学习导学单自学探究,虽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但有的学生由于没有认真阅读书本的习惯,所以对面、棱、点的概念十分模糊,以至于填表格不会填。所以建议老师先把概念告诉学生,再让学生动手去指一指,数一数,这样加深印象。

在教学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个数时,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面可以一对一对的数,棱可以一组一组的数,顶点可以4个4个或2个2个地数。

探索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时,先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一些猜想,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进行验证。结合练习中的习题拓展了一下,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的6个面中,有时也可能有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6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教者在教学设计时有所创意。

一、通过活动与感受认识长方体。

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实物,其中不少形体是长方体的。本课的第一个活动就是让学生说出生活中是长方体的实物(学生已学过长方体的初步认识),作为研究的对象。

接着,学生边观察边双手抚摸、玩弄长方体的物体,,感受长方体的形式,为进一步对长方体作科学的认识打好基础。

二、以模型为依托,对长方体做几何学分析,发展逻辑思维。

所谓对长方体作几何分析,是指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研究面与面、面与棱的关系,棱与棱、棱与顶点的关系,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等。每个学生手中都模型,教学时,学生随着老师的指点,仔细观察模型,用手指点数面、棱、顶点的数目,观察什么是相对的面,棱又怎样分成长度相等的3组,长方体的三条棱怎么相交于一个顶点,等等。

在观察和计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时,必须根据一定的顺序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在观察和讨论前、后的面、左、右的面,上、下的面,面积分别相等,从而概括出“三组相对的面面积分别相等”,以及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从而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等教学过程中,有了形象思维支持,有利于逻辑思维的发展。

通过想象,构想特定的长方体的空间存在形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对长方体(正方体)的整体结构进行了分析之后,还必须把分析的结果综合为整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7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结合本节课的特点,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上课初,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他们熟悉的建筑物,因为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实物,其中不少形体是长方体的。本课的第一个活动就是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形体是长方体的实物,通过活动感受认识长方体。

二、以模型为依托,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发展逻辑思维,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出正方体的特征。教学时,学生随着老师的指点,仔细观察模型,先感受一下面、棱和顶点。接着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进行探究,用手数面、棱、顶点,观察什么是相对的面,什么是相对的棱,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等等。这些分析如果没有模型作依托,是很难完成的。在观察和计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时,必须根据一定的顺序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在观察和讨论前、后的面、左、右的面,上、下的面,面积分别相等;还有四条水平的棱,四条竖直的棱,四条侧面方向的棱也分别相等,即相对的棱相等。最后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出正方体的特征以及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从而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三、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

通过制作,一方面是把经过分析的诸元素综合为整体,使想象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凸现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模型,从而引申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正方体的棱长。另一面又训练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时间紧,前面用时太长,后面太紧促,到知识闯关的时候学生都分心了,主要快下课了,我也没有维持课堂听讲秩序,在练习的时候效果不太好,没能检验出谁是真的会,谁还不太会,有好几道题都是让学生一起回答的。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是小学生学习立体几何图形的起始课,因此,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这节课我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而设计教案,是按“认识概念——合作研究长方体特征——自由学习正方体特征——总结二者关系——运用”的层次来安排的,使学生的理解一步步加深。不足之处是建立长方体的概念的时候,还要使学生多了解一些立体图形,以帮助他们正确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增强对立体图形的感知。另外,我也缺乏足够的教具和学具,没能提供多种学具给所有的学生充分操作实践的机会,让他们都能通过亲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如果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去认识长方体,那么他们将对学习的新知印象更加深刻。在练习方面,我觉得还需多准备一些有层次的、有针对性的的习题。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几何形体的认识,牢牢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也为后面学习表面积的计算打下基础。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9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俗话说“手是脑的老师”,“眼看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在教学中我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多思考、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加深了对新课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看图能力和想象力,同时又教给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整个教学来看,基本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

5、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本节课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知识建构过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0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在空间方面的认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值得自己回顾和总结。

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本节课我是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经验、学习兴趣,恰当地把握了教学起点。例如本课在导入时,以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开门见山设计了辨认生活中那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然后直接转入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研究,避免了教学拖沓、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重点。

2、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在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教学反思《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3、教会知识,更要教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的题目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但在教学设计上我把重点放在长方体的研究上。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得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让学生用类比法参照长方体特征研究过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进行两者之间的异同比较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这种过程的设计既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又教会了一种知识探究的方法。学生学会了知识,也提高了能力。

4、教学中的一些不足。

⑴、老师对学生引导太多,放手太少。在研究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的过程中给出的时间太过仓促,部分学生研究的不够充分。

⑵、课堂中老师学生之间的倾听与反馈以及教学中的自然生成的把握,还要从细微处去观察去扑捉。

⑶、练习的设计要更全面、更扎实、更巧妙。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在此,我很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教材中,又新增加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这一点知识。先让学生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结合起来,再让学生自己研究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再得出结论。

最后,我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学生在操作上的时间比较紧张,特别是对于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我通过自己的拼搭,没有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有些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改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2

(一)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首先要想好“怎样做”。

在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特征的讨论过程中,首先抛出“怎样去观察这样的两个长方体?它的特征可以怎样分类去研究?”也就是首先解决怎样做的方法问题,这里的讨论价值在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让每个人都能做得聪明获得成功,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富有成效。在教学中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全体学生认识到只

有按“面”、“棱”、“顶点”进行分类观察,分类整理,然后再归纳,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它的特征。一改以往学习活动无序,结果照本宣读的低效状态,真真将学生的思路打开,能按照自己的设想一步一步地去解决面对的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观察和归纳的能力。

(二)学生体会到方法的迁移使学习活动是那样的轻松愉快。

在学生观察正方体的特征时,让学生回答:“能不能用研究长方体特征的方法去观察思考?”的问题,顺势将发现长方体的特征的方法迁移到发现正方体的特征中来,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学习活动是那样的轻松愉快,一方面有效地调剂了当时学生学习的疲劳情绪,另一方面比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方法迁移能力。

(三)让学生体会到列表整理知识的数学方法的价值。

当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分类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找出来以后,面对这么多的知识点,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讲,用列表的方法将它有条理地、清晰地呈示出来也就顺理成章,不是一件难事了,让他们比较深的又一次体会到运用列表的方法一一列举的数学方法的价值。然后通过对表内数据进行分析,学生比较容易地找到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发现了他们之间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较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纵观全课,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学生的心智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了发展,这个过程也就是使新学习材料与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更加直观、形象,主动的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各部分名称及关系。其间的每一个环节都把方法的探索放在核心的位置上,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在发展了他们的空间观念的同时,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体验探索、亲历感悟是学生学习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式之一。因此,本课在设计时以“做中学”的思想为指导,通过采用“自主探究、操作内化、直观引导、交流讨论”等不同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关系,并在掌握新知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探究。

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本节课我是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充分尊重学生的知识背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经验、学习兴趣,恰当地把握了教学起点。例如本课在导入时,以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开门见山设计了一个问题:“关于长方体你们都了解了哪些知识?”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回顾旧知、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促进学生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二、讲究问题出现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数学思考。

我围绕整节课的设计思路,精心设计每一环节的研究问题,如:“想一想,做一做,做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多少根小棒?”“这个小组为什么没有搭成长方体?”“是不是有棱、有面、有顶点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长方体具有什么特征?”“正方体有什么特征?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有效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发了学生问题研究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参与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动的欲望。

三、有效运用自主探究策略,促进学生体验生成与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教学有效地运用了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策略,围绕教学的重难点确立了自主探究的研究主题,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了学生乐于参与的学习情境,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学生在自主、独立的探究活动中不仅发现、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展了空间观念,而且投入度高,在重难点环节有思维层深度。如:在用小棒搭长方体框架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搭不成长方体的开放式的、有探究价值的操作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更大、更深刻的思维空间。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经历了尝试性操作、理性选择、操作后思考、顿悟等知识生成过程,从而对长方体的棱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本节课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数学学习方式、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4

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注重以下几点:

1. 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关于长方体和 正 方 体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摸一摸,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应用长方体实物在小组里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3.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

4.应用网页制作做了课件,让学生目睹了图文并茂在课堂中的作用。

5.在练习中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学生在操作上的时间比较紧张,没有让学生自己再数一数,摸一摸,虽然每个面都设计到了,但是教学还不够扎实,有些学生还不能全部理解,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须改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5

看到许国璋《英语》教材里有关一位美国中学教师教学一首诗的文章。她把这首诗写在黑板上,然后大声朗诵,每次读完,学生就陆续给她提问题,她回答了学生的问题,力求使他们把每行诗都读懂。她让学生讨论这首诗是否有什么信息传达给读者,讨论十分活跃,大家各抒己见,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

我觉得这位教师的成功之处在于摒弃传统的灌输模式,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改变了过去那种学生让老师在既定的框架内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变“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教师答”,使教学信息从学生出发,在教师的知道和点拨下,最后又反馈给学生,形成“学生——教师——学生”的信息流程,信息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学生,更好地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回想自己的教学课堂,多数都是创设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一一解决,可在课堂上依然存在着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学生还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境地。看到这我怦然心动,跃跃欲试之心油然而生,我也来学做这位美国教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课是以概念性的知识为主,虽然只是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但要真正弄懂也非易事。课上我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边读书边找出自己急需解决的问题,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借助学具的操作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最后每个小组选取2——4个有意义的问题向老师提问,即“学生问老师答”。学生一听十分高兴,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不停地交换各自提出的问题,都想挑出最精彩的问题来,学习氛围空前高涨。15分钟后,学生向我提问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一定不相等吗?”、“长方体只能两个相对的面相等、两个相邻的面一定不相等吗?”、“用一根铁丝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5厘米、4厘米、2厘米,你能知道至少需要多少铁丝吗?”…….面对学生的提问我大吃一惊,真没想到他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挖掘得如此之深!我借着答问的机会用图示和精确的语言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学生们渴求中含着挑战的目光里展露无遗。虽然此时我的“教”只是变成了“答”的形式,但学生们那聚精会神的样子和深入事物内涵的学习态度不正是我们做教师的追求吗?

没想到只是交换了一下位置,不仅教者轻松,学者亦轻松,我真切地感受到:换位体验,真好。

第五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在此,我很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教材中,又新增加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这一点知识。先让学生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结合起来,再让学生自己研究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再得出结论。

最后,我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学生在操作上的时间比较紧张,特别是对于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我通过自己的拼搭,没有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有些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改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2

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教学体积计算的时候,刚告诉学生要探索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就有同学说道:“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显然有些学生通过自学已经知道了计算公式,但当我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算,这些同学傻眼了,显然他们只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这时引导学生用体积单位摆出的长方体,通过填写长、宽、高、正方体的个数和体积的个数,重而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和它的长、宽、高的关系。

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3

1、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实现学习方式变革。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观察实物------土豆,来丰富表象,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切成长方体,来提高感性认识,最后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激活学习热情,达到全员主动参与“学数学”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让学生经历“学数学”过程,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案例教学中,教师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看、摸、想、议、切、说等学习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知识过程中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能力;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了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3、让学生经历“学数学”的过程,其核心问题是“学会思考”

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积极有效的思考依赖于合适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依据知识自身的重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呈现知识为呈现问题,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过程,自觉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智技能,从而促使数学学习活动有效地展开并不断深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立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用《数学课程标准》来教学,必须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总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真正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学数学”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是小学生学习立体几何图形的起始课,因此,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这节课我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而设计教案,是按“认识概念——合作研究长方体特征——自由学习正方体特征——总结二者关系——运用”的层次来安排的,使学生的理解一步步加深。不足之处是建立长方体的概念的时候,还要使学生多了解一些立体图形,以帮助他们正确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增强对立体图形的感知。另外,我也缺乏足够的教具和学具,没能提供多种学具给所有的学生充分操作实践的机会,让他们都能通过亲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如果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去认识长方体,那么他们将对学习的.新知印象更加深刻。在练习方面,我觉得还需多准备一些有层次的、有针对性的的习题。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几何形体的认识,牢牢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也为后面学习表面积的计算打下基础。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5

虽说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发现它们的特征掌握它们的特性,还是不容易的。

针对本课的教学特点,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导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实物,在小组内动手操作,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中,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新知识,留给学生的印象比较深刻。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 培养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有效地创设学生动手操作的平台,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创设问题,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促使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活动有效地展开。不仅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6

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对平面图形已有认识,对立体图形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本课是学生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端,是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同时长方体特征的认识又是学生后续学习有关长方体知识非常重要的基础。我将现行教材与以往的教材作了对比,有如下变化:

第一,突出了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

第二,直观地、直接地给出了长方体面、棱、顶点的概念。

第三,更加突出了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针对教材及学情,根据新课标理念,我对本课确立的基础性教学目标是:

①通过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②让学生经历探究长方体特证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我确立的发展性教学目标是: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关键是恰当使用教具、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所以本节课我将学生的观察与操作贯穿始终,让他们在观察与操作中去感悟,去发现,去体验,去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认识长方体是一种立体图形,并通过观察从长方体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深刻体会长方体是一种立体图形,同时也体会到了我们周围有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

第二阶段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自主探究长方体的特征。首先对面棱顶点三部分名称的认识,我利用媒体清晰地演示了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认识深刻,为下一步探究长方体局部特征作好了支撑。学生在自主探究特征时,我注意了探究方法的点拨,就是采用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议一议的方式,这样学生就不会下手茫然。学生在汇报时,我一直采用从实物到图形再回到实物这样一个过程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立体感,发展空间观念。我把教材上28页表格的填写放在本教学阶段的最后,目的是待知识进行了有序整理,学生对长方体特征有了相对全面和清晰的认识后,再通过完成表格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第三阶段让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框架,这既是对长方体特证认识上的加深,也是让学生在体验中进一步探索出长方体12条棱之间的关系,引出长方体长宽高的概念。

第四阶段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也让学生体会到长方体各个面的长和宽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习表面积计算奠定基础。

观察、操作、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很重要的学习能力,这节课在学生知识形成的同时,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这是我很欣慰的。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体验探索、亲历感悟是学生学习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式之一。因此,本课在设计时以“做中学”的思想为指导,通过采用“自主探究、操作内化、直观引导、交流讨论”等不同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关系,并在掌握新知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探究。

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本节课我是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充分尊重学生的知识背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经验、学习兴趣,恰当地把握了教学起点。例如本课在导入时,以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开门见山设计了一个问题:“关于长方体你们都了解了哪些知识?”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回顾旧知、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促进学生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二、讲究问题出现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数学思考。

我围绕整节课的设计思路,精心设计每一环节的研究问题,如:“想一想,做一做,做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多少根小棒?”“这个小组为什么没有搭成长方体?”“是不是有棱、有面、有顶点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长方体具有什么特征?”“正方体有什么特征?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有效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发了学生问题研究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参与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动的'欲望。

三、有效运用自主探究策略,促进学生体验生成与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教学有效地运用了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策略,围绕教学的重难点确立了自主探究的研究主题,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了学生乐于参与的学习情境,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学生在自主、独立的探究活动中不仅发现、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展了空间观念,而且投入度高,在重难点环节有思维层深度。如:在用小棒搭长方体框架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搭不成长方体的开放式的、有探究价值的操作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更大、更深刻的思维空间。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经历了尝试性操作、理性选择、操作后思考、顿悟等知识生成过程,从而对长方体的棱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本节课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数学学习方式、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8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小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有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与面积知识为储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课堂上,我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而设计教案,按照“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概念—发现长方体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合作研究长方体特征——组内强化正方体特征—共同研究正方体特征—结总二者关系——运用”的层次来安排的,使学生的理解一步步加深。

本节课的课前准备较好,学具、教具非常丰富,提供多种学具给所有的学生充分操作实践的机会,让他们都能通过亲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如果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去认识长方体,那么他们将对学习的新知印象更加深刻。

不足之处是建立长方体的概念的时候,进度有点缓慢,教师还应在该站出来的时候站出来,适时、智慧的引导。没能做相关练习方面,下节课还需多准备一些有层次的、有针对性的的习题。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几何形体的认识,牢牢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也为后面学习表面积的计算打下基础。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9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简单的几何体。学生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将进一步了解简单几何体的基本特征,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在空间方面的认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节课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从而将面与体区别开来,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新知识,并且应用亲切、拟人化的口气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长方体这个新朋友,并谈一谈这个新朋友带给你的感觉,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反馈,进行再认识。并且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一人指,一人回答,进一步强化对于顶点、面以及棱的'巩固。

3、在学生初步感知了长方体以后,我适时组织学生讨论:在观察讨论的过程中,你发现了长方体的什么秘密,记录下来。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发言。在这一环节,我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让学生对照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小组讨论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进行记录,最后交流总结得出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学生的再观察,讨论、辩析、进一步巩固了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与此同时,对于特殊的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其他四个面都是一样大小的长方形,并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学生在操作上的时间比较紧张,特别是对于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教师通过自己的拼搭,没有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有些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改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0

《长方体的认识》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及观察发现长方体和我正方体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的开始,我让学生说自己生活中发现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学生的兴趣立刻被激发出来,都踊跃的发言,有许多同学一次就说出好几种物体,可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是来源于生活,离不开生活。

二、采用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平台。

本课我两次用到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次是在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时,我让学生四人一小组,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学具(牙膏盒),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通过合作完成汇报表,学生在合作时参与积极性很高,通过合作完成了表格中的很多项,但对于长方体面的大小关系和棱的长度关系,学生在总结填写时话语不够简练,我在巡视时及时予以指导,学生很快地就用简练的话语概括出了长方体的特征。

第二次是在探究正方体的特征时,因为有了探究长方体特征的经验,学生掌握了探究方法,利用迁移思想,学生的第二次小组合作很轻松,真切地体会到合作的乐趣。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的全过程,认识更深刻。

三、运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在教学中,我利用课件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立体图和透视图,让学生观察思考,认识到从任何角度去观察长方体只能看到三个面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在于练习时没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比较直白,部分学生有厌学情绪。在今后教学中,我应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1、要重视练习题的'设计。

在设计时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练习形式,创设能切实激发学练习兴趣的练习情境。

2、练习时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练习时要活而有序,关注到全体学生。

3、练习中要及时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各种想法,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今后教学中,我应该及时查漏补缺,在练习时创设生活情境,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必要性,避免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1

一、紧密联系生活,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主题,为数学学习活动搭建平台。

学生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一年级已经了初步感知,并能够从一些形体中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三年级(上册)通过观察物体,已经知道在不同位置看到的长方体或正方体面的个数不同;而且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和使用的形体,比如衣柜、冰箱、魔方等,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储备和生活原型的积累。

本节课,由课件引进长方体,让学生从一些实物图中找出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再让学生说“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最后一句“那你对长方体有了哪些了解?”唤了学生的记忆,有的学生说出了长方体的6个面,有的学生说出了它有12条边,有的学生说出了它的8个角……这些都是零散的,有的还缺乏科学性,但是它是学生心目中的一些感性认识,是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节课的目标就是把这些认识更科学化、条理化和深入化。

二、激发自主探索,引导学生经历认知过程,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智能的开发和空间观念发展。

皮亚杰认为: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这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像、验证、思考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逐步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

本节课上,我让学生感受到形到体的变化在于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在正方体的引入上,由长方体到长方体渐变成正方体,体现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再到不断变换长方体的.位置让学生认识它的长、宽、高,沟通了几何形体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加深对几何形体的感知,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学习形式上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探索之前给学生一个友情提醒,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指明方向,接着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研究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学生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都能深入到探索活动中去,有的在量,有的在数、有的在比;有的在观察、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交流……探索与发现成为学生最快乐的事情,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很投入,每位学生的激情都很高。学生在看、摸、量、数、比中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发展了空间观念;小组内部成员之间能够互相帮助,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三、展示探究过程,让学生在交流中增长见识,较好的促进了学生自主构建认知结构。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2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

在教学本课时,我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本课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导教学。在认识长方体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学习迁移,自主讨论正方体的特征,再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异同。明确它们的内在联系,最后用学到的新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然后通过实物让学生观察。

2、加强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1)让学生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实物,认识面、棱、顶点。首先:用手摸面,是按什么顺序的,摸到了多少个面。然后再摸相邻的'两个面相交的那一条边。师生一块感受摸到的感觉。形成棱的概念。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条棱?再通过摸三条相邻的棱相交的那一点,形成顶点的概念,接着数出顶点的个数。

2)探究面、棱的位置及大小关系。首先教师指出长方体框架中任意一条棱,请学生指出与其相等的另外几条棱,然后说出这几条棱的位置关系。这一环节重点认识相对的位置关系。然后验证相对的棱是否相等。进一步推导相对面的大小关系。

问题:相对的棱有几条?他们是否相等?

你发现相对的面大小有什么关系并说明理由?

再出示探究要求,使小组合作达到分工有序,目的明确,力争做到人人参与。

本活动设计利用学生探究到的数据进行进一步推理,归纳,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在

总结

长方体特征后,教师直接指出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说出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认识正方体特征。

1)展示动画图像:

第一步:长方体中的长边缩短,使长、宽、高相等;

第二步:长方体中的短边伸长,使长、宽、高相等。

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观察,对照长方体的特征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4)在练习中掌握和拓展知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在空间方面的认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概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实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

5、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长、宽、高后,让学生指出具体图形中的长、宽、高,并利用长宽高都相等的图形巧妙地过渡到正方体,这是抓住了知识的内在联系;最后通过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不仅使学生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而且明白了为什么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6、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学生在操作上的时间比较紧张,没有让学生自己再数一数,摸一摸,虽然每个知识面都设计到了,但是教学还不够扎实,有些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改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结合本节课的特点,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上课初,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他们熟悉的建筑物,因为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实物,其中不少形体是长方体的。本课的第一个活动就是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形体是长方体的实物,通过活动感受认识长方体。

二、以模型为依托,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发展逻辑思维,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出正方体的特征。教学时,学生随着老师的指点,仔细观察模型,先感受一下面、棱和顶点。接着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进行探究,用手数面、棱、顶点,观察什么是相对的面,什么是相对的棱,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等等。这些分析如果没有模型作依托,是很难完成的。在观察和计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时,必须根据一定的顺序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在观察和讨论前、后的面、左、右的面,上、下的面,面积分别相等;还有四条水平的棱,四条竖直的棱,四条侧面方向的.棱也分别相等,即相对的棱相等。最后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出正方体的特征以及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从而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三、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

通过制作,一方面是把经过分析的诸元素综合为整体,使想象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凸现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模型,从而引申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正方体的棱长。另一面又训练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时间紧,前面用时太长,后面太紧促,到知识闯关的时候学生都分心了,主要快下课了,我也没有维持课堂听讲秩序,在练习的时候效果不太好,没能检验出谁是真的会,谁还不太会,有好几道题都是让学生一起回答的。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5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

5、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本节课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知识建构过程。

下载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好似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成功之处:1.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摆放小正方体,并在数......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1篇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

    数学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正面”、“上面”“侧面”以后,我让小组自由讨论“站在不同位置看老师的讲桌,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为了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与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我在教学设计时有所创意。一、通过活动与感受认识长方体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实物,其中不少形体是长方体的。本课的第一......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五篇模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靖边二小: 贾 美 《认识长方体》北师大教材第11—1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一些常见多边形的特征,并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通过学习长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并认识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 2、在活动中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培养逻辑推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