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亿贷款流入楼市提示银行关注监管责任
2亿贷款流入楼市提示银行关注监管责任
2009年6月,某知名房地产公司将装修楼盘贷款转移另一家房地产公司用于购买新楼盘项目,而作为贷款担保的企业认为银行未尽到支付监督责任从而引发纠纷。
【事件经过】担保贷款被转移支付
2009年6月,曾在北京陶然亭附近开发房产的某知名房地产公司B,因资金紧张无钱装修某楼盘(该楼盘已被抵押,用于北京某股份制银行贷款)而找到A,希望A为其担保,从银行贷一笔款。因与B曾有资金往来并尚未结清,A遂同意以一块价值3亿多元的土地作为担保,帮B从东北某银行天津分行D处贷到2亿元两年期中长期贷款。然而,到了年底,A发现贷款标的楼盘仍未装修,从而引起警觉。经调查发现,当初其为B担保的2亿元贷款已被B转移给了浙江某房地产公司C,C拿这笔钱在北京二中院通过拍卖的方式,买下了北京亚运村附近的一个楼盘。
贷款资金被挪用,这让A感到很不安。出于对担保责任的担忧,A决定寻求银行帮助,请求银行D调查贷款去向。今年1月底和2月初,A公司与银行D进行了数次沟通,当时银行方面答应会尽快调查。之后,A公司得到了银行方面的口头回复,称A公司所反映情况基本属实,并已要求B公司在今年上半年提前还款。但由于银行方面一直没有给出书面答复,A公司现在仍然很担心,所能做的也只能是等到6月份再看结果。
A公司的担忧是因为若按照A公司所掌握的情况,B公司的贷款房产已在其他银行做过抵押贷款,原抵押银行的还款来源是被抵押房产的销售回款,精装修的房屋变现后先用于偿还原抵押银行,剩余部分再偿还银行D。若房价涨势或房屋销售较慢,B公司对该银行违约的可能性非常大。
在A公司与银行的几次交涉中,银行某相关人士最初对这一事情的处理态度显得并不积极,认为这离合同结束还有一年多的时间,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银行甚至解释说,这笔在B公司账户上消失的钱,也许是用于正常理财了。这种被A公司认为银行是在为B公司做辩护的回应,令A公司相当恼火,进而猜想B公司与银行之间是不是有着某种微妙联系。
【事件影响】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楼市
从去年起银监会发布过“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已明确要求对贷款进行“全流程”管理,严格防止贷款资金被挪用进入楼市和股市。
在本案例中,银行D虽然表示会严查资金的流向,也声称其有一套完备的贷后监督机制,但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银行方面并没有发现资金被挪用,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银行的“贷后检查”制度落实不到位。虽然这种情况在实际中很正常,并不违规,但是如果借款人没有按照原约定的用途使用资金,银行应该充分利用要求借款人提前还款的权利,保障信贷安全。
【防范措施】执行“实贷实付”与“受托支付”应贯彻同步性
以“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为内容的贷款新规作为一项促进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制度安排,在监管部门的全力推动下,正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银行信贷体制的变革。实施贷款新规后,银行对信贷资金实施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其核心原则是贷款支付方式的“实贷实付”,这不仅是对国际先进经验和成熟做法的有效借鉴,更是推动银行信贷管理根本性变革的重要举措。但是相对于已经习惯于“统借统还”模式的银行与企业来说,这一革命性的变化,令借贷双方都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在贷款新规的执行过程中,银行与企业之间有着自主权博弈之争。
贷款支付方式的“实贷实付”与“受托支付”,使银行的触角更多地渗入到企业的日常经营中,贷后会对企业总承债能力进行跟踪,企业如果开展其他投资须征得银行同意,看是否影响到已发放贷款的还款能力。银行管控的细致入微,令经营者的权限受到了约束。事实上,与借款人关心贷款新规出台后,申请贷款门槛、贷款使用的便利性是否受到影响相比。
因此,若各家商业银行贷款新规执行不同步,其他银行滞后执行而使客户流失和导致不公平竞争问题。在《固定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以前,一些优质强势企业,由于在银行融资渠道较多,很容易在多家银行取得贷款,让银行在信贷管理尤其是贷款支用环节的监管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企业往往将贷款一次性转入在他行的同名账户,银行因为担心优质客户流失,在考虑到企业经营正常,具备还款能力且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只能被动接受这一行为,从而对信贷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缺乏有效监管。《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以后,由于所有银行统一口径,均要求借款人按照申贷时的交易合同约定的支付时间、支付金额和支付对象,在贷款发放后实时支付,故借款人只能接受银行对资金支付的监管要求。因此,要让企业接受银行在信贷资金上的监控,各家银行步调一致,营造一个充分竞争的环境至关重要。
银监会方面已经明确表示,将严格推进各银行“齐步走”,防止不公平竞争,并结合有关业务现场检查,以检查促落实。同时,把各银行执行贷款新规情况作为监管评价的重要参考。
银行业要切实转变业务发展模式和贷款管理方式,坚持“实贷实付”的原则,采用受托支付方式的,贷款资金发放后应尽快支付给借款人交易对手,不得超出合理时间长期滞留在借款人账户上;采用自主支付方式的,应按借款人提交的用款计划发放贷款,并定期通过有效方式核查用款计划的合理性和贷款支付是否符合约定用途。
另外,根据银监会贷款新规的相关规定,商业银行贷款管理要进行细则修订,细则的修订会重点或会突出支付管理,如贷款新规所规定的“受托支付”(贷款人根据借款人的提款申请和支付委托,将贷款资金支付给符合合同约定用途的借款人交易对象)。
按照贷款新规,银行今后将不得发放无指定用途的个人贷款,贷款合同必须当面签订,超30万元的个人贷款不能直接入借款人账户。为了更好地防范贷款挪用风险,商业银行要重点对合理测算借款人的流动资金需求、准确确定流动资金贷款的额度和期限、保证贷款资金按照规定用途等环节进行细化。
第二篇:银行关注及贷款分类
一、银行贷款5原则
1、道德(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借助其他调查予以判断)
2、能力(借款人的项目盈利,即第一还款来源可靠性)
3、资本(借款人自身投入的资金,反映其实力、意愿、和风险大小)
4、押品(第二还款来源)
5、环境(国家政策环境,行业发展趋势,自身行业排名…)
二、银行贷款5级分类
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
具体标准如下:
企事业单位贷款和自然人其他贷款分类标准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充分分析借款人及时足额归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的基础上,参照下列基本标准初步划分企事业单位贷款和自然人其他贷款分类档次后,严格依据核心定义确定分类结果。
1.下列情况划入正常类:
(1)借款人有能力履行承诺,还款意愿良好,经营、财务等各方面状况正常,能正常还本付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借款人最终偿还贷款有充分把握。
(2)借款人可能存在某些消极因素,但现金流量充足,不会对贷款本息按约足额偿还产生实质性影响。
正常类参考特征:
a.借款人生产经营正常,主要经营指标合理,现金流量充足,一直能够正常足额偿还贷款本息。
b.贷款未到期。
c.本笔贷款能按期支付利息
2.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般划入关注类:
(1)借款人的销售收入、经营利润下降或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征兆,一些关键财务指标出现异常性的不利变化或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2)借款人或有负债(如对外担保、签发商业汇票等)过大或与上期相比有较大幅度上升;
(3)借款人的固定资产贷款项目出现重大的不利于贷款偿还的因素(如基建项目工期延长、预算调增过大);
(4)借款人经营管理存在重大问题或未按约定用途使用贷款;
(5)借款人或担保人改制(如分立、兼并、租赁、承包、合资、股份制改造等)对贷款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6)借款人的主要股东、关联企业或母子公司等发生了重大的不利于贷款偿还的变化;
(7)借款人的管理层出现重大意见分歧或者法定代表人和主要经营者的品行出现了不利于贷款偿还的变化;
(8)违反行业信贷管理规定或监管部门监管规章发放的贷款;(9)借款人在其他金融机构贷款被划为次级类;
(10)宏观经济、市场、行业、管理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变化对借款人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并可能影响借款人的偿债能力;
(11)借款人处于停产或半停产,但抵(质)押率充足,抵质押物远远大于实现贷款本息得价值和实现债权得费用,对最终收回贷款有充足的把握。
(12)借新还旧贷款,企业运转正常且能按约还本复息的。
(13)借款人偿还贷款能力较差,但担保人戴维偿还能力较强
(14)贷款的抵押物、质押物价值下降,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抵(质)押物失去控制;保证的有效性出现问题,可能影响贷款归还;
(15)本金或利息逾期(含展期,下同)90天(含)以内的贷款或表外业务垫款30天(含)以内。
关注类参考特征:
a.宏观经济、行业、市场、技术、产品、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或财务状况发生变化,对借款人正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但其偿还贷款的能力尚未出现明显问题。
b.借款人改制(如合并、分立、承包、租赁等)对银行债务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c.借款人还款意愿差,不与银行积极合作
d.借款人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但贷款担保合法、有效、足值,银行完全有能力通过追偿担保足额收回贷款本息。
e.担保有效性出现问题,可能影响贷款归还。
f.贷款逾期(含展期后)不超过90天(含)。
g.本笔贷款欠息不超过90天(含)。
资料之一:关注类贷款,其他银行还列举如下特征:
借款还款意愿;贷款抵押物、质押物价格下降,或银行对抵(质)押物失去控制;贷款保证人的财务状况出现疑问;银行未能对贷款实施有效的监督或档案丢失。
3.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般划入次级类:
(1)借款人经营亏损,支付困难并且难以获得补充资金来源,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为负数;
(2)借款人不能偿还其他债权人债务;
(3)借款人已不得不通过出售、变卖主要的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来维持生产经营,或者通过拍卖抵押品、履行保证责任等途径筹集还款资金;
(4)借款人采用隐瞒事实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贷款的;
(5)借款人内部管理出现问题,对正常经营构成实质损害,妨碍债务的及时足额清偿;
(6)借款人处于半停产状态且担保为一般或者较差的;
(7)为清收贷款本息、保全资产等目的发放的“借新还旧”贷款;
(8)可还本付息的重组贷款;
(9)信贷档案不齐全,重要法律性文件遗失,并且对还款构成实质性影响;
(10)借款人在其他金融机构贷款被划为可疑类;
(11)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发放的贷款;
(12)本金或利息逾期91天至180天(含)的贷款或表外业务垫款31天至90天(含)。
次级类参考特征:
a.借款人支付出现困难,且难以获得新的资金。
b.借款人正常营业收入和所提供的担保都无法保证银行足额收回贷款本息。
c.因借款人财务状况恶化,或无力还款而需要对该笔贷款借款合同的还款条款作出较大调整。
d.贷款逾期(含展期后)90天以上至180天(含)。
e.本笔贷款欠息90天以上至180天(含)。
资料之二:次级贷款,其它银行还举例如下特征:
借款人净现金流量为负值,支付出现困难,借款人不能偿还其他金融机构的债务,借款人内部管理出现问题,妨碍债务的清偿,预计贷款损失在30%以下,贷款本金逾期91天至180天(含)
4.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般划入可疑类:
(1)借款人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固定资产贷款项目处于停、缓建状态;
(2)借款人实际已资不抵债;
(3)借款人进入清算程序;
(4)借款人或其法定代表人涉及重大案件,对借款人的正常经营活动造成重大影响;
(5)借款人改制后,难以落实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债务或虽落实债务,但不能正常还本付息;
(6)经过多次谈判借款人明显没有还款意愿;
(7)已诉诸法律追收贷款;
(8)贷款重组后仍然不能正常归还本息;
(9)借款人在其他金融机构贷款被划为损失类;
(10)本金或利息逾期181天以上的贷款或表外业务垫款91天以上。
可疑类参考特征:
a.因借款人财务状况恶化或无力还款,经银行对借款合同还款条款作出调整后,贷款仍然逾期或借款人仍然无力归还贷款。
b.借款人连续半年以上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收入来源不稳定,即使执行担保,贷款也肯定会造成较大损失。
c.因资金短缺、经营恶化、诉讼等原因,项目处于停建、缓建状态的贷款。d.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率超过100%,且当年继续亏损。
e.银行已诉讼,执行程序尚未终结,贷款不能足额清偿且损失较大。
f.贷款逾期(含展期后)180天以上。
g.本笔贷款欠息180天以上。
资料之三:可疑类贷款,专业银行举例尚有:
预计贷款损失率在30%—90%之间;贷款本金逾期人(含展期后)180以上。
5.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般划入损失类:
(1)借款人因依法解散、关闭、撤销、宣告破产终止法人资格,贷款机构依法对借款人及其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2)借款人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且复工无望,或者产品无市场,严重资不抵债濒临倒闭,贷款机构依法对其财产进行清偿,并对其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
(3)借款人死亡,或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宣告失踪,贷款机构依法对其财产或者遗产进行清偿,并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
(4)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保险补偿,确实无力偿还的贷款;或者保险赔偿清偿后,确实无力偿还的部分贷款,贷款机构依法对其财产进行清偿或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
(5)借款人触犯刑律,依法判处刑罚,其财产不足归还所借债务,又无其他债务承担者,贷款机构依法追偿后无法收回的贷款;
(6)借款人及其担保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贷款机构诉诸法律,经法院对借款人和担保人强制执行,借款人和担保人均无财产可执行,法院裁定终结执行后,贷款机构仍无法收回的贷款;
(7)由于上述(1)至(6)项原因,借款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贷款机构对依法取得的抵债资产,按评估确认的市场公允价值入帐后,扣除抵债资产接收费用,小于贷款本息的差额,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贷款;
(8)开立信用证、办理承兑汇票、开具保函等发生垫款时,凡开证申请人和保证人由于上述(1)至(6)项原因,无法偿还垫款,贷款机构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垫款;
(9)银行卡被伪造、冒用、骗领而发生的应由贷款机构承担的净损失;
(10)助学贷款逾期后,贷款机构在确定的有效追索期内,并依法处置助学贷款抵押物(质押物)向向担保人追索连带责任后,仍无法收回的贷款;
(11)贷款机构发生的除贷款本金和应收利息以外的其他逾期3年无法收回的其他应收款。
(12)已经超过诉讼时效的贷款。
(13)符合《财政部关于印发<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金[2005]50号)规定的被认定为呆账条件之一的信贷资产;
(14)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即使处置抵(质)押物或向担保人追偿也只能收回很少的部分,预计贷款损失率超过85%。
损失类参考特征:
a.借款人和担保人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并终止法人资格,银行经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
b.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保险补偿,或者已保险补偿后,确实无能力偿还部分或全部贷款,银行经对其财产进行清偿和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
c.借款人虽未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但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被县级及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终止法人资格,银行经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进行清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
d.借款人触犯刑律,依法受到制裁,其财产不足归还所借贷款,又无其他贷款承担者,银行经追偿后确实无法收回的贷款。e.由于借款人和担保人不能偿还到期贷款,银行诉诸法律经法院对借款人和担保人强制执行,借款人后担保人均无财产可执行,法院裁定终结执行后,银行仍然无法收回的贷款。
f.由于上述a至e项原因,借款人不能偿还到期贷款,银行对依法取得的抵贷资产,按评估确认的市场公允价值入账后,扣除抵贷资产接受费用,小于贷款办席的差额,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贷款。
g.开立信用证、办理承兑汇票、开具保函等发生垫款时,开证申请人和保证人授予上述a至f项原因,无法偿还垫款,银行经追偿仍无法收回的垫款。
h.经国务院专案批准核销的贷款。
资料之四:损失类贷款,专业银行举例尚有:
经国税部门未能核销的贷款;预计贷款损失在90%以上。
说明:
1.正常、关注、次级、可疑类贷款的基本分类标准是各类贷款的风险表现基本特征形式,采用的是列举法,不可能穷尽。它们只是贷款分类的重要参考因素。
2.分类中,关键是要把握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贷款的损失程度,并结合担保分析后进行初分结果调整,依据核心定义,确定分类结果。
第三篇:平安银行关注类信贷业务监管风险
平安银行关注类信贷业务监管风险
综合金融战略稳步推进,看好公司业务模式中长期潜力我们看好平安银行新管理层架构及综合金融战略中长期发展潜力,预计这将使公司在利率市场化中后期相比同业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对中长期盈利能力形成支撑。我们预计公司中长期ROE将处于行业较高水平。
资产结构向高收益资产布局利好息差,关注类信贷业务监管风险近年来平安银行资产结构持续调整,信托收益权及理财产品等高收益的类信贷业务占比持续提升;上述资产占比13年中期总资产比为18%,处于上市银行较高水平。我们分析上述业务由于存在信息不透明、信用风险等问题,监管政策风险不能排除,可能要求加提拨备及增加资本等。我们认为上述政策风险或将对公司估值形成抑制。
上调13-15年EPS预测至1.86/2.17/2.51元考虑到公司资产结构调整及综合金融战略实施对于公司净息差和手续费收入的支撑,我们将公司13/14/15 年EPS 预测从1.80/2.05/2.35 元小幅上调至1.86/2.17/2.51元。同时,考虑到公司综合金融战略推进支撑中长期发展潜力,我们上调公司中长期可持续ROE预测至13.2%(此前为8.2%)。
估值:维持“中性”评级,目标价14.17元(原为10.51元)我们看好公司商业模式中长期竞争力,但短期公司仍面临资本瓶颈、资产质量压力、类信贷业务监管风险等问题;公司目前股价对应14年PB/PE为1.0/6.4倍。目标价基于多阶段DDM模型,股权成本率假设为13.92%
第四篇:信用社(银行)责任清收贷款管理办法
农村信用社责任清收贷款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强化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保障信贷资金安全,防范信贷风险,充分体现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把信贷岗位责任制落实到实处,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责任清收人系市联社在职职工,特指的除外。
第三条
责任清收贷款的界定
一、责任清收贷款由联社监察审计部和资金营运部确认,并报联社审贷会通过。
二、责任清收贷款的确认范围:一是对全辖各分支机构的所有贷款进行界定。二是对主任或信贷人员等离任、离岗、退休、退养、调动时贷款进行确认。三是对全辖所有人员担保、承贷的贷款进行确认。
三、责任清收贷款确认的结果,由责任清收人签字或联社审贷委员会认定后,按照责任清收人逐笔建立台账,作为考核依据。
第四条
责任清收贷款考核办法
一、至考核期前未到期贷款按贷款到期日作为考核任务,违规贷款限期收回。至考核期前已属不良贷款,由联社资金营运部根据借款户的实际情况,核定收回期限。
二、联社资金营运部依据已确认的责任清收贷款额、责任清收人、限定收回期限建立责任清收贷款考核台账,实施专项序时考核。
三、对责任清收贷款实行按季滚动考核,限期内未收回责任贷款按10‰扣罚,挂钩考核的资金由联社监察审计部在清收责任人所在信用社上划联社的考核资金(***元/每人·月)中扣除。如果信用社按季综合考核后不能足额拿回考核资金,差额部分由所在信用社在清收责任人工资中弥补单位考核资金,对清收责任人考核资金的扣罚每季度以****元为限,不足部分在责任人年终收入中补扣,直到扣足为止,考核被扣款项全额上划联社。
四、序时考核扣发的工资收入在责任清收贷款本息收回之前,原则上不得返还,至当年末仍未收回责任清收贷款的,其扣发的工资收入等将用于抵还责任清收贷款。
五、责任清收人在最后期限内仍不能收回其责任清收贷款的,除用工资归还贷款以外,联社将向责任清收人下发清收告诫书,并视其清收表现和清收实绩作出是否给予下岗、辞退等行政处罚决定。年末责任清收贷款在剔除联社提取的贷款风险金后余额超过**万元的(主任超过**万元的),报经联社审贷委员会研究后对责任人给予下岗清收。下岗人员只发生活费,不再享受其他一切待遇。
六、责任清收贷款的考核纳入相关分支机构的综合考核之中,对已调出或退休、退养的责任人的考核按照2003年《**市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由责任清收人和相关分支机构按责任比例分别承担考核责任。
七、农村信用社退休、退养人员的责任清收贷款,由联社资金营运部通知人力资源部,在其退休、退养工资中每季扣发****元挂钩考核。对当年末不能完成清收任务的,其被扣罚的工资直接用于抵偿责任清收贷款,直至还清为止。
第五条
责任清收贷款的相关要求
一、责任清收人员不得为他人担保贷款。
二、责任清收人在为借款人垫还到期贷款本息以后,可依法向借款人追偿贷款本息,但责任清收人向借款人收取追偿期间的贷款利息不得超过信用社同档存款利率标准的利息。
三、不得以转据或变相转据方式收回责任清收贷款,违者追究分支机构负责人的责任。如果为了进一步落实保全措施或在下降部分本金的前提下续贷,必须逐笔上报联社审批,原清收责任人不变。
四、联社对责任清收贷款数额较大的责任人要予以关注,特别对其新发放的贷款要从严把关,并视其具体情况,采取减小或收回放贷权限等处置措施。
五、凡责任清收贷款通过法律诉讼的,其诉讼费、执行费等相关费用由责任清收人自己承担。
六、各分支机构要明确农贷记帐员专门负责责任清收贷款的考核进度上报工作,联社实行记帐员上报进度和平时检查相结合的原则,严禁弄虚作假,否则一律将给予严肃处理;对于清收责任人弄虚作假、逃避考核的,一经查实联社将从严处置。
第六条
本办法实施后,如与联社以前相关文件有抵触之处,一律以本办法为准。
第七条
本办法自****年**月**日起执行,解释权在联社,修改亦同。
第五篇:住建行业安全生产监管责任要点提示
住建行业安全生产监管责任要点提示
第一部分 行业管理职责落实(总则)
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对有关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的部门,统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9条)
二、建筑业协会组织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章程,为生产经营单位提供安全生产方面的信息、培训等服务,发挥自律作用,促进生产经营单位加强安全生产管理。(12条)
三、依法设立的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管理服务的机构(监理企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执业准则,接受生产经营单位的委托为其安全生产工作提供技术、管理服务。
生产经营单位委托前款规定的机构提供安全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的,保证安全生产的责任仍由本单位负责。(13条)
第二部分 监督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保障内容
四、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17条)
五、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有下列职责:(18条)
(一)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三)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四)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 事故隐患;
(五)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六)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七)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
六、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应当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等内容。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相应的机制,加强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保证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19条)
七、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由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或者个人经营的投资人予以保证,并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有关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专门用于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安全生产费用在成本中据实列支。(20条)
八、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道路运输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超过一百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一百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21条)
九、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履行下列职责:(22条)(一)组织或者参与拟订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二)组织或者参与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如实记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情况;
(三)督促落实本单位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措施;(四)组织或者参与本单位应急救援演练
(五)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及时排查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提出改进安全生产管理的建议;
(六)制止和纠正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
(七)督促落实本单位安全生产整改措施。
十、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恪尽职守,依法履行职责。
生产经营单位作出涉及安全生产的经营决策,应当听取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意见。
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单位以及矿山、金属冶炼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任免,应当告知主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23条)
十一、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道路运输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由主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其安全生产知识 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考核不得收费。(24条)
十二、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了解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知悉自身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生产经营单位使用被派遣劳动者的,应当将被派遣劳动者纳入本单位从业人员统一管理,对被派遣劳动者进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劳务派遣单位应当对被派遣劳动者进行必要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档案,如实记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时间、内容、参加人员以及考核结果等情况。(25条)
十三、生产经营单位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或者使用新设备,必须了解、掌握其安全技术特性,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并对从业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26条)
十四、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相应资格,方可上岗作业。(27条)
十五、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32条)
十六、安全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和报废,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对安全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并定 期检测,保证正常运转。维护、保养、检测应当作好记录,并由有关人员签字。(33条)
十七、生产经营单位使用的危险物品的容器、运输工具,以及涉及人身安全、危险性较大的海洋石油开采特种设备和矿山井下特种设备,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专业生产单位生产,并经具有专业资质的检测、检验机构检测、检验合格,取得安全使用证或者安全标志,方可投入使用。检测、检验机构对检测、检验结果负责。(34条)
十八、国家对严重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实行淘汰制度,具体目录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并公布。法律、行政法规对目录的制定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并公布具体目录,对前款规定以外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予以淘汰。
生产经营单位不得使用应当淘汰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35条)
十九、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使用危险物品或者处置废弃危险物品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审批并实施监督管理。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使用危险物品或者处置废弃危险物品,必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制度,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接受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管理。(36条)
二十、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37条)
二十一、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采取技术、管理措施,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应当如实记录,并向从业人员通报。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督办制度,督促生产经营单位消除重大事故隐患。(38条)
二十二、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车间、商店、仓库不得与员工宿舍在同一座建筑物内,并应当与员工宿舍保持安全距离。
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应当设有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畅通的出口。禁止锁闭、封堵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员工宿舍的出口。(39条)
二十三、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爆破、吊装以及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其他危险作业,应当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现场安全管理,确保操作规程的遵守和安全措施的落实。(40条)
二十四、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教育和督促从业人员严格执行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向从业人员如实告 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41条)
二十五、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42条)
二十六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对安全生产状况进行经常性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应当立即处理;不能处理的,应当及时报告本单位有关负责人,有关负责人应当及时处理。检查及处理情况应当如实记录在案。(43条)
有关负责人不及时处理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可以向主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处理。
二十七、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安排用于配备劳动防护用品、进行安全生产培训的经费。(44条)
二十八、两个以上生产经营单位在同一作业区域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危及对方生产安全的,应当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和应当采取的安全措施,并指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检查与协调。(45条)
二十九、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
生产经营项目、场所发包或者出租给其他单位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与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在承包合同、租赁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生产经营单位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问题的,应当及时督促整改。(29条)
第三部分 安全生产行业监督内容
三
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分类分级监督管理的要求,制定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计划,并按照监督检查计划进行监督检查,发现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处理。(59条)
三
十一、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秉公执法。
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人员执行监督检查任务时,必须出示有效的监督执法证件;对涉及被检查单位的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应当为其保密。(64条)
三
十二、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将检查的时间、地点、内容、发现的问题及其处理情况,作出书面记录,并由检查人员和被检查单位的负责人签字;被检查单位的负责人拒绝签字的,检查人员应当将情况记录在案,并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65条)
三
十三、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生产经营单位作出停产停业、停止施工、停止使用相关设施或者设备的决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法执行,及时消除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拒不执行,有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现实危险的,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经本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采取通知有关单位停止供电、停止供应民用爆炸物品等措施,强制生产经营单位履行决定。通知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有关单位应当予以配合。(67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照前款规定采取停止供电措施,除有危及生产安全的紧急情形外,应当提前二十四小时通知生产经营单位。生产经营单位依法履行行政决定、采取相应措施消除事故隐患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及时解除前款规定的措施。
三
十四、监察机关依照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对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实施监察。(69条)
三
十五、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建立举报制度,公开举报电话、信箱或者电子邮件地址,受理有关安全生产的举报;受理的举报事项经调查核实后,应当形成书面材料;需要落实整改措施的,报经有关负责人签字并督促落实。(70条)
三
十六、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发现其所在区域内的生产经营单位存在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时,应当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报告。(7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