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少年润土》的衍生教学
《少年润土》的衍生教学
本课意图:
这节课是教学《少年闰土》一文后的衍生。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我想许多老师也告诉学生闰土长大后的景况。但我认为这是我们突破教材的关键点,利用几分钟时间还是不够的。《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如何增加阅读量?怎样把课外阅读融入到课堂中,把原课文的3课时压缩成2课时?这也是本课值得商议、探讨的地方。
教学的一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人们能否适应这个社会,最根本的问题不在于基础教育阶段知识掌握的多少,而在于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这个社会的健全人格。本文旨在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是有压力的,它也许会改变许多东西,谁也不能断定一种理想能不能实现。小时候的许多梦想,长大后不能实现,但这正是生活的本质。这跟鲁迅先生写《故乡》一文时的意图差的较远。但我想作为一名小学生,如果通过本文的学习真能体会到现实与梦想、过去和将来的变化,感受到现实生活的压力和挫折,哪怕是一点,已经够了……
期望达成的目标:
1、了解闰土变化的特点。
2、用“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于学习的过程。
3、能从人物的言行中感受到人物的变化,从变化中感悟生活。
教学流程:
导向——预读——反馈
一、回顾《少年闰土》。激发学生感情。
1、出示图片,背诵《少年闰土》中第一自然断。
2、回顾少年闰土的特点。
(聪明能干、见多识广、能说会道等)
3、出示课题《再见闰土》
二十多年没见了,你想了解闰土些什么?你想像中他应该成了一个怎样的人?
4、出示中年闰土的图片,初步感受他中年时的形象。(猜一猜)
二、郎读感悟
(图片中的人物到底是谁?希望同学们能通过朗读来认识他。)
1、自读自悟
2、交流:图片中的人物你现在认为是谁?你此时心情是怎样的?
3、对比中感悟闰土的变化:外貌、言行等。
(灰黄的脸上已经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4、讨论感受“我”此时见到闰土的复杂心情。(当“我”看到闰土变成这样时,心情有什么变化?)
5、为什么闰土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交流感受社会、生活的压力。)
三、听老师朗读《故乡》全文
写一写这节课的收获。(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
第二篇:少年润土教案
《少年闰土》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
1、上节课我们通过初读课文,认识了一位活泼可爱的海边少年----闰土,我们知道她是这样一个孩子——— 出示句子
2、从这些描写中,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朴实、天真、健康„„)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闰土和少爷相处的部分,二、研读6~~16小节,学习少爷和我的相处,感悟人物性格特点
(一)初读感知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快速默读课文6到16自然段,做到入眼看得快,入脑想得快。
2、边读边想:闰土给我讲了哪些事?把自己印象最深、最感兴趣的事画一画,品味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生自由读文)反馈:根据回答板书 雪地捕鸟 夏日拾贝 看瓜刺猹 潮汛观鱼
3、这四件事中,你觉得你印象最深刻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件?(生自由说,师要追问为什么)生1:看瓜刺查,因为这里体现出了闰土的勇敢 2:雪地捕鸟,因为有趣
3、跳鱼,稀奇,有趣
4、拾贝壳,可以看出他见多识广,生活丰富
(二)学习“看瓜刺猹”部分
1、师:好的,这么几件事同学们都觉得非常有意思非常好玩,你们知道哪件事给老师留下的印象最深吗?
生:(看瓜刺猹)
2、师:默读,想想在这个故事中,闰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并在文中划一划你是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反馈:(随机点拨)
A 生:机智勇敢
师:你是从哪句话中体会到的? 生„„
出示句子:他不咬人吗?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你是从哪些词感受到的? 还从哪些句子感受到他的勇敢 生:描写猹的样子中 师:请你读一读
生:无端„„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B:同情达理,淳朴可爱
“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
(随便吃瓜很少见,非常希奇)把稀奇的感觉读出来。(师生分角色读)
C、动作熟练,勇敢
“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师:哪些词写出了了熟练、勇敢 便 捏 轻轻地 师:“便”什么意思?从“便”看出了什么?(熟练,一听到声音马上就去)师:轻轻地呢?(非常小心,有经验)
师评:(猹,鲁迅先生说是他生造出来的,那,听你讲还真意思。)
3、师:同学们,让我们和闰土一起来到了西瓜地里,你们看哪,看见了什么?(课件出示看瓜刺猹图)
4、生:我看见了在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好似一幅画一样,是那么美丽,那么迷人。
5、生: 我看见有一个英勇机敏的少年,正拿着一柄钢叉正劲力向猹刺去
生:我看见沙堤上铺满了碧绿的西瓜
师:多么迷人的月夜,看看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的。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段落: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师:多么勇敢的少年,听着闰土的话,我的心呀早已飞到了一望无际的西瓜地里,虽然我并没有亲眼所见,但闰土看瓜刺猹的情景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当中,让我们再来用朗读感受一下闰土的勇敢。生读看瓜刺猹段落。
4、略读其他几件事,感受人物特点
师:令我难忘的何止是看瓜刺猹这件事啊,雪地捕鸟,跳鱼儿,海边拾贝,还有太多太多,这真叫,用书上的词是
(板书:无穷无尽)
师:闰土的心中有着(生说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师:那我们还等什么,一起去享受闰土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吧。我们先去捕鸟,我们沙地上,读——
生读捕鸟
师:我们再到海边贝壳,我们日里,读——
生读
师:我们再在潮汛来的时候,看跳鱼儿,我们沙地里,读——
生读
师:孩子们,从这些事里你又看见了一个什么样的闰土呢
生:让我觉得非常有趣
师:那么海边拾贝看跳鱼儿让你觉得
生:我觉得闰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师:看瓜刺猹又让你觉得
生:让我觉得闰土机智勇敢 5、16小节
是啊,闰土的心里有着无穷无尽的新鲜事,是说也不完,做也不完的。他就是这样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这不禁让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句子: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齐读)作者当时的心情怎样? ① 生:“高兴”,该怎么读? ② 生:“佩服”,该怎么读? ③ 生:“羡慕”,该怎么读 ? ④ 生:“惊奇”,该怎么读?
生:“自叹不如”,该怎么读?
师引:为什么鲁迅会有如此复杂的感情?(鲁迅为什么会对少年闰土如此佩服呢?)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四角的天空。”)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师:那么什么是四脚的天空啊,庭院深深,高墙耸立,这就是四脚朝天的天空,当闰土再干那些稀奇事的时候,我又在干什么呢,师:当闰土在雪地捕鸟的时候,我 生„„
师:当闰土在海边的拾贝的时候
生„„
师:天地真狭窄啊。当闰土在看瓜刺猹的时候,我 生„„。
师:当闰土看跳鱼儿的时候
生„„
师:难道一个少爷还不如一个农村的少年吗?想想看,他不如吗?
(作者就像一个井底之蛙,仰望着天空,而没有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感觉大自然地美好。
文中的我确实是饱读诗书,而且深深感受诗之精华,而生活中是单调的,狭窄的,没有闰土的丰富,作者是想衬托中闰
土的见多识广
师:孩子,你读懂了我的心,也读懂了作者的心啊,面对一个聪明能干的闰土,面对一个机智勇敢的闰土,面对一个见多识广的
闰土,我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生:啊,闰土的心里„„
师:闰土这位新朋友有着
生: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师:这位与众不同的朋友和他讲的那些稀奇事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
7、小结:正因为这样,所以鲁迅把少年闰土看作是难得的好朋友,虽然他才相聚了一个月,却建立了深厚、真挚的友谊。三十年来,一直都没把闰土“看瓜刺猹”的情景忘却,一想起这个闰土,脑海里马上就出现了这个美丽又神奇的画面(点击“看瓜刺猹”图)让我们再一次充满感情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一段话,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二、三两句。
三、拓展
师:好朋友总有离别的时候,可这一别就是三十年,你们想知道三十年后鲁迅和闰土见面的情景吗?
出示离别图,引导想象。
师: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们手拉着手,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我”会对闰土说些什么呢?闰土又会对“我”说什么呢?
(同桌练说,指名分角色表演。)
读《故乡》片断,激起探究阅读欲望。
师:30年后,“我”回到故乡,终于和老朋友重逢了,那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读读这段文章。(分发《故乡》中“我”回故乡再次与闰土见面的那一段。学生自由默读。)
师:他们此次见面的情景有哪些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师:是啊,这次见面的情景与我们想象的相差太远了!读了这个片断,你有什么疑问吗?
师:大家可以在课后完整地读一读鲁迅先生写的《故乡》,再思考思考。同时,还可以去读一读他的其他作品,如《阿Q正传》《祝福》《药》等。一个星期后,我们再来交流体会。
第三篇:《少年润土》教案
《少年润土》教案
教学过程:
一、教师简短谈话后,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师:课文中哪几件事重点描写了闰土的动作? 生:写了三件事,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生:我补充一点,还有看跳鱼儿。
生:看跳鱼儿没有写出闰土的动作,所以这件事不算。
师:对,看跳鱼儿这件事,看不出闰土动作上的特点,可以先不讨论。板书: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
师:在这几件事里,哪件事对你印象最深? 生:在这三件事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看瓜刺猹这件事。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件事是文章中主要描写的一件事,课文中先后出现了两次,写得最详细,而且以前我根本没听过这样的事,听了后感到很新鲜,所以印象最深。
生:因为这一段作者写得很生动,特别是你听“月亮地下,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给人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从而更加突出了闰土聪明能干的特点,留给我的印象最深。
生:这一段写得最生动,我一读到这儿,眼前就浮现出一幅少年闰土在月亮地里英勇刺猹的画面,所以印象最深。
生:我觉得这一段不仅留给我的印象深,而且留给作者的印象也是很深的。课文一开始写作者回忆中的少年闰土形象,也正是看瓜刺猹的画面。这一段最能突出少年闰土动作上的特点。师:好极了,这一段话最能突出少年闰土机敏、勇敢、能干的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谁的脑子里已经浮现出了这样一幅神奇的画面?(十几人举手)师:(引导同学们想象这幅画面)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看瓜刺猹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学生:晚上)当时是什么样的天空,(深蓝的天空)什么样的圆月,(金黄的圆月)什么样的西瓜地,(碧绿的西瓜地)什么样的银项圈,(明晃晃的银项圈)作者就是抓住了这几种不同色彩的景物特征,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神奇般的美妙世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由轻声读、指名读、轻声齐读„„让大家一次又一次地体会感情)师:现在你们的头脑中浮现出这幅画面来了没有?(全班同学几乎都举起了手)师:在这样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中,“其中有一个少年。”“其”怎样讲? 生:那中间,课文中指西瓜地。
师:同学们,作者对三十年前的朋友如此记忆犹新,可见看瓜刺猹这件事给作者的印象是很深的。现在请同学们把描写少年闰土英勇刺猹主要动作的词语找出来。(学生找后回答)板书:捏了胡叉 轻轻走去 看了猹了 用力刺去
师:谁能给大家说说其它两件事,又表现了少年闰土的什么特点? 生:(略去复述部分)从捕鸟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的特点,我也用这样的办法捕过鸟,但没有捕到。
生:补充一点,从这件事,还可以看出闰土知识丰富,他能认识好多鸟,我们却不然。
生:(略去复述部分)从闰土捡贝壳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闰土知识很丰富,他知道好多种贝壳的名字。
师:同学们都谈得很好。大家通过对少年闰土看瓜刺猹、捡贝壳、捕鸟等事情的学习讨论,对少年闰土动作上的特点领会得不错,一个海边农村的少年形象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现在同学们想一想,作者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 生:因为那一年作者家是大祭祀的一年,一个忙月忙不过来,所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从此他俩就认识了。
师:作者为什么又盼望闰土早点来呢? 生:因为他早听说闰土这个名字,而且知道闰土和他仿佛年纪,又会装捉小鸟雀,想和他玩,所以盼望他早点来。
师:“仿佛”在这里当什么讲? 生:“仿佛”在这里当类似、差不多、相仿、接近讲。(几个学生讲)师:对。谁能结合句子再给大家说说?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者的父亲答应让闰土来管祭器,作者非常高兴,因为他早听说闰土这个名字,而且知道他年龄和他差不多,还会装捉小鸟雀,所以盼望他早点来。师:讲得很好。现在同学们想一想,课文中讲了少年闰土的几件事?是采用什么形式讲的?
生:课文中一共讲了少年闰土的四件事。是采用对话的形式讲的。
师:对。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闰土的语言,“我”的语言及作者的插说部分用不同的符号在书中划出来。(学生默读勾划)师:现在谁把闰土的话给大家读读。生:(读闰土的话)板书:讲捕鸟、讲捡贝壳、讲看瓜刺猹、讲看跳鱼儿。
师:在闰土讲的这几段话中,你对哪一段话最感兴趣。请在小组内给同学们讲讲。(小组讲)师:现在小组讨论结束,请把你最感兴趣的话给大家说说。(学生情绪高昂、纷纷举手)生:我觉得闰土讲“看瓜刺猹”这段话最有趣,特别是讲闰土刺猹时的动作,连用了几个动词,讲得那么逼真,把一个海边少年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生:我觉得闰土捡贝壳那一段讲得好,他不但把海边美丽贝壳的颜色、样子都介绍给我们这些没有见过贝壳的孩子们,而且还使我们爱上了海边的那有趣的生活。
生:我觉得这句话最好:“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因为他俩身份不同,但他很直爽地邀请人家去,说明他天真、淳朴的性格。
生:我觉得看跳鱼儿这段话最好,原来我只知道海洋里有鱼,但不知道还有像青蛙似的长着两只脚的跳鱼儿,从中可以看出闰土知识很丰富。
生:我觉得闰土说的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深:“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从中可以看出闰土通情达理、朴素可爱的性格。(同学还继续纷纷举手要说)师:因时间关系,课堂上不讲了,下课后我们在小组继续讲。刚才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确实感到闰土所讲的这几件事,都是生长在海滨的农村孩子最熟悉的事,也是少年儿童生活中的乐趣。这几件事,生动地显示出少年闰土确实是一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从小就热爱农村生活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师:现在集体朗读插叙部分,体会这几段话的意思。
“那时候„„只是无端地„„”这一段话插在了我与闰土对话中间有什么作用?“无端”如何讲?两个破折号有什么用? 2 生:这一段话说明“我”知识缺乏,什么也不知道,只是无根据地把它想象成像小狗一的东西。
生:知识缺乏不恰当,应改为贫乏。
师:改得好。造成“我”知识贫乏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生:是黑暗的旧社会。
师:对,黑暗的封建教育制度脱离实际,脱离生活,并非“我”念书不用功。
生:我补充一点,这里用的两个破折号和我们前边讲过的《蝉》一文的两个破折号的用法一样,表示注释作用。(教师插说,有如括号的作用,但和括号不同,它必须读出来)„„ 师: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二人初次见面时闰土的外貌是怎样的。同学们仔细听,听完后说说闰土的形象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读“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一句)师:这位同学读得很好。哪位同学来说说闰土的形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闰土„„(语塞)生:„„
师:同学们说不出。看来不是不会,而是不知道从哪儿说起。下面我们做一个小练习,说不定对大家会有所帮助。请同学们拿出铅笔,将“圆脸”的“圆”、“小毡帽”的“小”和“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一句话轻轻画掉,然后看看他是谁,与他相对照,少年闰土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用笔画掉有关词句)师:同学们都画好了。哪位同学来说说看呀? 生:这已经不是少年闰土,而是另外一个什么人了。生:这简直就是中年闰土!生:和这个人相比,闰土具有“年轻”的特点,因为他的脸是“圆”的,他戴的是一顶“小”毡帽。
生:我们还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因为他的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人进入中年之后,便不会这样了。
生:画掉这几个词句后,我们知道了闰土是一个年轻而又天真活泼的孩子。师:说很好。再仔细地读一读这句话,看闰土还有怎样的特点。生:„„
师:让我们再来做一个练习,看有没有新的发现。请同学们用铅笔将“紫色的”一词划掉,然后换上“苍白的”或“腊黄的”一类词语,读后说说有什么体会。
生:这一换我们看出闰土还具有“健康”这样一种特点,因为他的脸是“紫色的”。
生:闰土整天在海边瓜地看瓜,在海边拾贝壳、看跳鱼儿,他的脸经风吹日晒已经变成紫色的了,这恰好说明他非常健康。生:课文第二段说过,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他生活在农村,不像作者那样整天呆在高墙大院之中,所以他的脸是“紫色的”。师:大家说得都很好。现在哪一位同学总结一下闰土具有哪些特点? 生:闰土具有年少、健康、天真活泼这样几个特点。师:闰土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形象非常可爱。可惜课文中没有写到“我”是怎样的一种形象。你们能不能根据闰土的形象特点来想象一下“我”会有怎样的形象?注意:要有想象力,但要有根据,合乎逻辑。生:我想“我”一定是一张苍白的脸,头上戴一顶瓜皮小帽,身上穿一件丝绸做成的小马褂。师:你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生:因为“我”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孩子,“家境也好”,所以他会是这样子。生:他的身体一定不好,来一阵风就会吹倒,因为他整天呆在高墙大院中,连门都不出„„ 师:你们从“圆脸”的“圆”字还看出了什么? 生:我想他一定长着一张白白的胖脸,肚子也是鼓鼓的„„ 众:(笑)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因为“我”整天呆在高墙大院中,连门都不出,所以他的脸一定又白又嫩;他整天不干活,肚子一定是大的。众:(笑)师:同学们的想像力很丰富。当然,实际的生活情况也许并不像我们同学所说的那样,但是我们今天并不是要讨论某个人的真实样子,我们今天是要学会一种方法棗想象的方法。只要我们的想象合乎逻辑、合乎规律就行。
一句句、一行行地读着,读着,仿佛我就是学生,正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仿佛一位天真、朴实、勇敢、机灵的农村少年就在我身边;仿佛闰土那逼真生动的话语就响在我耳旁„„ 尽管我读着的只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一节语文课的片断,而且还是摘要,并不详尽,然而它画了。足以显示出续梅英老师教学艺术的魅力来。
这节课中,续老师教学思路清晰,步步突出重点。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以“哪几件事重点描写闰土的动作,其中哪件事对你印象最深,为什么”三个问题引路,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看瓜刺猹”这件趣事上来,以人物的动作描写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接近闰土,认识闰土,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知文章中的中心人物。充分体现了“引”得得法,怪不得把“我”也引到闰土身边。
教学中,续老师亲切地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再现语言文字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晚上,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地,明晃晃的银项圈,捏了胡叉,轻轻走去,用力刺去„„难怪闰土英俊、勇敢、机灵的形象给学生留下那么深的印象!原来闰土这个农村少年的特点已在画面中鲜明地树立起来,深入人心!教学中,续老师很注意在联系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使学生对闰土的认识逐步完善、深刻、整体化。教学中,续老师很注意字、词、句、篇的联系,在联系中理解词句的意思;很注意把理解语言文字和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恰如其分地渗透了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的训练;还很注意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使学生达到形象完美、情境交融、事理合情的整体认识的境界。怪不得,读着,读着,我看见了,我听见了,我希奇,我兴奋„„
教学中,续老师激发指点学生读、想、说、评,主动学习。语文知识、思想内容都是学生自己在读、想、说、评的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领悟得到的。捕鸟、捡贝壳、看跳鱼儿这三件事都是学生从“看瓜刺猹”的学习中,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自己学习理解的。仅仅一节课的一个片断,就已经显示出“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的训练过程,不然,我怎么会也变成学生,正把手臂高高举起,抢着回答老师的提问? 这大概就是艺术享受的乐趣吧!
第四篇:润土园企业文化
润土园企业文化
一、我们的愿景:
为每一个家庭持续提供真正的丰富的生态食品。
二、我们的使命:
坚守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致力于高效生物链的开发和研究,提供多样性的健康农产品。
三、我们的价值观:
种良心菜;做诚信人!
传播善养;配送健康!
四、我们的理念:
有健康的土地,才有健康的食物;
有健康的食物,才有健康的身体;
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康的心灵;
健康安全的食品,从善养土壤开始。
---------随名“润土园”凡供我衣食者,皆得善养!
需善养者,不仅仅是土壤,还有我们的蔬菜、粮食、牲畜、树木。。。
老人、孩子、员工、客户。。。
身体、情绪、心性、信念。。。
---------“润土园”释义
种植之前先做土;做土之前先育人。
-----------“润土园”内训
第五篇:《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是第五单元“走进鲁迅先生”的第一篇写人的文章。文中,作者抓住了闰土的语言、动作、外貌,将人物的特点塑造得十分生动形象。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第一,灵活处理教材。导入新课,我首先出示课文图画,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再现那静谧的夜晚,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激发学生对故事主人公的兴趣,引发学生深入学习的欲望和激情。当我引导孩子们重点学习“看瓜刺猹”这一内容后,我再次引导学生对课文第一自然段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并试着背诵。有了我前置的铺垫,有了对闰土机智勇敢这一品质的了解,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的情感便自然流露出来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对教材进行了灵活处理。
第二,注重读写结合。在本文的教学中,我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很好的结合了起来。具体做法是:初步认识闰土之后,引导学生结合对闰土外貌的了解,试着运用这种方法写一写自己身边熟悉的小伙伴。通过平时的读写训练,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第三,运用启发想象。比如:闰土“看瓜刺猹”这幅画面给作者和读者都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教学中,我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小组讨论:图中的闰土是怎样说的?“我”又是如何听的?很快,根据他们对课文重点部分“看瓜刺猹”的理解,他们的思路打开了,话匣子也打开了:“闰土绘声绘色地讲,我专心致志地听。”“闰土边讲边比手画脚,我听得津津有味。”“闰土声情并茂地讲,我兴味盎然地听。”还有,根据文章首页插图,进行想象品味,让学生对“我”之所以如此难忘和闰土相处的时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再现语言文字所反应的客观事物,让闰土这个人物在画面中鲜明地树立起来,深入人心,从而利于学生掌握人物的特点。紧接着学生的朗读便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第四,抓住重点语句品析文章。学习到最后,学生很难理解什么是“四角的天空”,我充分运用对比,将闰土的生活和“我”的生活进行对比,并且让学生结合图片,小组讨论体会。在集体讨论后,学生很快理解课文含义。
第五,重视课后拓展。在学习完本课之后,我又带领学生阅读鲁迅先生《故
乡》中对三十年后的闰土进行了解,运用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外貌判断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进一步体会长大后的“我”和闰土的心理活动,将课内的学习方法用于课外的阅读实践中,从而达到“教师为了不教”的效果。
以上是我教学《少年闰土》的一点收获。当然,课的不足也是存在的。比如,1、我在教学中时间把握得不够好,导致在具体的教学时没有总结性的结尾。
2、对学生的放手不够,很多东西还是老师讲的多。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严谨的要求自己,争取有更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