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花腰新娘》有感
《花腰新娘》是一部以少数民族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的优秀影片,他通过彝族青年阿龙和凤美的带有浪漫喜剧色彩的爱情故事,再现了我国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民风、民俗和地域景观,热情的歌颂了那象征着我中华民族的团结奋进、不屈不挠、兴旺和谐、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能战胜一切的龙的精神,而龙,有时也用来喻意英雄或成功人仕
另类女子凤美单纯、聪明、倔犟、豪气和略带“野”的性格,突显了她的可爱、纯朴和坚强,从她的敢爱敢恨、敢做敢为,不难看出她对爱的执着、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并不断地以她特有的方式向传统的封建习俗发出挑战,她期望她能成功,也期望她的姐妹象她一样去追求自由与幸福,这就是她为什要参加舞龙队的真正原因。他其实很爱她的丈夫阿龙,而且爱的很纯情、很执着、很火热,然而原本很激情、很火热的爱,却被“归家”的这一封建婚俗扼杀在摇蓝里,她恨透了这种封建恶俗,她要抗争,要悍卫自己爱的权力,因此她打破俗规要与阿龙进洞房,她也希望他的丈夫能真正成为一条龙,而有些时候就是这样,不可明喻的一番苦心(我管它叫爱情故意),往往会让人产生爱的错觉。她敢挑战男权,与男人摔跤,说明在她心里确实存在着龙的精神。
阿龙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才俊,他朴实、善良、忠诚和谦让,从凤美不愿嫁给阿聪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只不过他出身舞龙世家,肩负着龙的传人这个历史使命,不敢有半点懈怠和私心,更不能有丝毫的损毁,可见龙的形象和龙的精神在他们的心目中是何等的重要,其实他也反对“归家”这种封建陋习,在入洞房时他不是说:“三年呀,你可不要跟阿聪跑了”是啊,三年只不定发生什么,他也被这一恶俗打得泄了气,当他感到那象征性的花腰带也保不了他的婚姻时,他把它还给了凤美,给了她自由,也免得日后更被动、更难堪,他舞醉龙就是发泄内心的不甘示弱,他要舞出自信,舞出龙的精神,他要用龙精神和号召力去赢得他的爱,去改变人们的思想,他成功了。
张静初把凤美的野性美彰显得很到位,而印小天把阿龙的品质美也发挥的更加淋漓尽至,两位演员的优秀表演非常到位,他们一张一弛,配合的十分默契,堪称完美搭挡,这是他们的自身魅力所创造的。
凤美和阿龙最终以„志同道合,幸福美满‟来演绎了这段„龙凤呈祥‟的爱情麻辣烫,它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龙文化,又弘扬了中华民族的龙的精神,是一部唯美的集创造表演、音乐歌舞为一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美丽风景的优秀大片。
第二篇:电影《花腰新娘》真实幕后
电影《花腰新娘》真实幕后
电影《花腰新娘》真实幕后
2004年5月10日至7月5 日,在石屏县拍摄了国庆献礼重点影片《花腰新娘》。该影片以哨冲花腰女子舞龙队为素材,反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习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及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在上海、北京、昆明等地公映以来,引起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
我是一名在石屏县城工作的业余作者和摄影爱好者,从小就受家乡彝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彝族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业余时间对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电影拍摄初期,石屏县文联的领导将我介绍给电影?9芨缬熬缱椋形叶缘缬芭纳愎ぷ鞫喔柚С趾桶镏8钡佳莺头吧杓剖Χ晕宜担ㄑ突槔袷歉糜捌钪匾囊怀∠罚M夷芴峁┯泄鼗ㄑ突槔穹矫娴淖柿弦怨┡纳悴慰肌N易魑幻妥逋糜捌ㄑ桶嵘弦唬源死葱妥逦幕┐蠡ㄑ偷闹龋馐俏颐敲蚊乱郧蟮南彩隆N伊⒓凑依唇改晡以诒戏⒈砉挠泄匾妥逦幕矫娴奈恼伦鞑慰迹垢闲戳恕妒烈妥寤ㄑ说幕樗住罚ㄔ?400个字)和50余张婚俗图片提交给剧组, 为花腰彝婚礼和新娘归家两场戏的拍摄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向剧组建议,石%厍⑿屑懒疃扔幸荒暌淮蔚摹斑涓藓媒凇保钟惺暌淮巫盥≈氐囊约漓胪继谝鞘胶透栉璞硌菸鞯摹暗屡嗪媒凇薄OM谟捌心芄环从臣懒疃氖⒖觥A硗猓×堪选把毯形琛薄ⅰ昂2饲弧焙汀盎ㄑ栉琛钡染哂惺恋胤矫褡逄厣哪谌荽┎褰ァT谘≡裢饩笆保×吭谑领届欢嘧说淖匀环绻夂腿宋木肮鄣嘏纳恪M保一菇泄丶懒疃突ㄑ栉璺矫娴奈淖植牧虾屯计峁└缱椤?br />
一部完整的电影作品的诞生,除了主创班底和演员阵容以外,主题歌及插曲也是一个关键。6月19日,红河州文联主席、影片编剧孟家宗和曾夺得中国“民歌王”桂冠的红河州歌舞团彝族青年歌手李怀秀,邀请我到石屏石峰宾馆,一同创作主题歌及插曲。我们一边作歌词,一边翻译成彝语,一边试唱,用优美动听的石屏“海菜腔”和“花腰歌谣”演唱的形式,把电影故事情节用片头和片尾两首主题歌及三首插曲来概括。
9月24日,红河州文联主席孟家宗从北京带回电影《花腰新娘》的录相带,在石屏广播电视局进行观摩放映。并邀请我对影片中所涉及的“小龙女”们榨米线、舞龙训练间隙和舞龙训练归来等场面演唱的几首花腰彝歌谣以及花腰彝婚礼仪司词等等,由彝语翻译成汉语。彝语与汉语的语法结构不同,特别是动宾式的合成词与汉语完全相反,如“跳舞”的彝语顺序是“舞跳”。因此,在彝语翻译时,只能根据彝语内容、拍摄场面和人物活动,用几句汉语来概括。
第二天,州文联孟主席及石屏县委宣传部、县文联的领导及有关同志观摩影片后在一起座谈。在座谈会上,我说:影片不管是在用光方面,还是在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和艺术享受。但是,我有三点遗憾,一是要拍摄花腰彝祭龙活动盛况的话,其祭龙仪式比较复杂,仅搭祭台就要花一、二十天的时间。因此,在拍摄中只是象征性的拍了几个镜头,但在后期制作中被剪辑掉了。二是“花腰歌舞”名目繁多,号称七十二调,可分为三大类。以欢快热烈的唱腔、丰富深厚的唱词、古朴典雅的舞蹈而著称,是云南民族歌舞中的一朵奇葩。其魅力在杨丽萍编导的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中得到充分展示。电影拍摄时在石屏宝秀郑营村连夜赶拍了以阿龙与依玛为主,30多个彝族青年参加的“花腰歌舞”展演。但是在后期制作过程中也被剪辑掉了。三是阿龙与阿聪的对唱、阿龙与凤美的情歌对唱,如果由汉语改为彝语对唱就更完美了。州文联孟主席听了后说,你提的建议很好,至于前两点,我上北京后与导演商量,看看在后期制作中还能不能采取补救措施,后一点建议涉及到配音、翻译和录音等环节,恐怕时间来不及了。
由于种种原因,影片后期制作完毕,完成标准拷贝直到公开放映,花腰彝祭龙活动和“花腰歌舞”在影片中都没有能够全面反映,实在是遗憾。影片公开放映后,导演章家瑞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很遗憾地说,影片本来可以拍得更精彩些,比如原来打算让一万人唱“海菜腔”,一万人跳“烟合舞”,但由于资金等原因只好作罢。如果原计划能实现的话,那么,影片肯定比现在更有气魄。
当然,拍得再好的电影,也难免有不足之处。整个影片拍摄时间不到两个月,中途又遇到阴雨天断断续续耽误20多天,实际拍摄时间才一个多月。在这样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完成拍摄任务,难免会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不管怎样,彝族花腰传统文化破天荒地在电影银幕中出现,让国内外观众认识红河州民族文化魅力,广大彝族群众感到骄傲和自豪。
令人欣慰的是,在上海、北京、昆明等地首映成功后,许多专家、学者对影片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认为该片是近年来反映我国少数民族现实生活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是一部具有很高审美格调,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俱佳的民族电影力作。国家广电总局评价该影片不仅丰富了我国少数民族题材影片的创作园地,对现实题材影片的艺术创新也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实践。并将决定该影片作为重点影片之一向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推荐。在第十九届中日电影剧作研讨会上,日本剧作家在观摩了影片《花腰新娘》后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随着该影片的公开放映,像五、六十年代《五朵金花》和《阿诗玛》两部优秀影片的放映,让全国人民乃至世界认识了大理和石林一样,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慕名前来红河州彝族山区旅游观光。将对塑造红河州的新形象,进一步提高云南省和红河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对宣传和展示红河州民族文化魅力,加快民族文化大州的建设,推动云南省和红河州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三篇:《花腰新娘》中的民俗元素分析
《花腰新娘》中的民俗元素分析
民俗是一种在人类生存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并与人类相始终的古老文化,它集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情感与理智、实用与审美于一体,扩布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渗透性。而影视是高科技的产物,它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声、光、电、化、自动控制等)手段将大众生活与艺术审美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因而,民俗与影视的结合实乃出于必然。一方面,民俗为影视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创作天地。另一方面,影视又展示并反映了民俗。中国电影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有意无意地吸收民俗的养分,如1913年的《难夫难妻》,20世纪20-30年代的《春蚕》、《压岁钱》,建国后到80年代初的《五朵金花》、《茶馆》。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是出现了一大批展示民俗风情的影片,如《青春祭》、《红高粱》、《盗马贼》、《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等。章家瑞执导的《花腰新娘》毫无例外也是一部展示民俗的影片。影片开始便交代其以云南少数民族花腰彝为背景,“尼苏人,俗称花腰彝,云南彝族的一个支系。”“花腰”是这一支系的他称,因妇女的服饰精美大方,色彩艳丽,而且腰间系有精美的花腰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花腰彝族”,俗称“花腰彝”。影片讲述了一对花腰彝青年阿龙和凤美的爱情故事,其中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花腰彝民俗。本文将从社会、物质和精神民俗三方面来展示并加以分析。
社会民俗,又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在影片中主要表现为花腰彝的“不落夫家”婚俗。影片一开始便介绍:“花腰彝有一个世代风俗:男女成婚后新娘不能与新郎同房,最少要等三年,新娘才能住进新郎的家,此风俗称之为‘归家’”。接着,一场别开生面的花腰彝婚礼展现在眼前,婚礼的主持者用彝语唱道:“择个良辰日/结成龙凤配/要守彝家道/三年不得归/待到归家后/出入成双对/直至白头老/凤舞随龙飞。”此后,这一习俗便贯穿始终。婚礼当天晚上,凤美喝醉了酒,从窗户爬进了阿龙的房间。第二天一大早,阿龙的大嫂叫他该起床干活了,走进房间看到两个人在一张床上睡着,惊叫了一声,手中端着的豆子也都撒在了地上。阿龙的大哥、阿爸、阿妈听到响声,也赶紧跑上来。当看到这种情形后,阿妈说了句“真丢人”,大哥赶紧将阿龙拖下床,嫂子和阿妈叫凤美起来,没想到凤美坐起来之后又躺下了,阿爸生气地说“给我连人带床抬回娘家去”。当凤美被抬回去后,她阿爹也说了句“真丢人”。人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凤美违背了“不落夫家”的习俗。对于此情此景,小张妈说以前确实是这样的,现在年轻一辈已经没了那么多的讲究,不到一年便“归家”了,有的干脆没有了“归家”风俗,老人们也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ii]凤美为了能天天见到阿龙,便不顾“归家”习俗的限制,一心要参加龙队。影片中还展示了大嫂和小七妹对“归家”的认识,大嫂对凤美说:“没归家的时候,我成天可快活了。舞龙一舞一个通宵,都不知道累。”言下之意是女子归家后就不能舞龙了,整天被家务事缠着,我们可看到大嫂那忙碌的身影,为公婆烧洗脚水,磨豆子,做饭„„,可以说没有了做姑娘时的快乐。小七妹三年到了没有归家,通过阿玉的口,我们得知小七妹不归家的原因是“怕归了家就不自由了,也不能舞龙了”。正是由于她们两人的影响,当阿龙要和凤美同房时,凤美做出了强烈的反抗,大叫“我不要归家,我还要比赛,我要舞龙”。这就说明女子在不落夫家期间是自由的,可以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比如舞龙。一旦归家则失去了自由,更不用说舞龙了。影片中最后一幕是凤美、小七妹背着孩子在田间劳作,她们虽然在舞龙大赛上获得金奖,但最后仍然归家了。可见,习俗对人的控制性是多么强!
物质民俗在影片中具体体现为花腰彝的服饰、居住和饮食习俗三方面。
前面已经指出“花腰”一词的来历是与花腰服饰有关。花腰服饰做工精细,色彩艳丽。影片中当花腰姑娘穿着盛装出场时,她们如同那盛开的马樱花,楚楚动人。凤美和黑山寨小伙子摔跤时,只穿着一个艳丽的肚兜。这肚兜是花腰彝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肚兜是一个长约25公分,宽约16公分的长方形绣品,它不能单独使用,需与盛装和生活装搭配穿戴在妇女们的下腹部。为更好体现花腰彝肚兜的特点,设计师大胆采用了彝族“三道红”围腰的款式并加以改进,再用彝族花腰妇女们亲手刺绣的崇拜图案制作,以火焰图案为主,其他花卉图案为辅,使肚兜成为一个独立的可以单独穿戴的整体,新设计的肚兜比传统的肚兜大2/3。这样,姑娘的胸部和腹部就被遮住了,只露出双臂和后背,更好地展示了花腰姑娘的性感美。此外,花腰带是女子送给心上人的定情物,一旦退回则表示退婚。影片中出现了两次有关“花腰带”的场景,一次是小七妹的丈夫因撞了车要赔款,便需要小七妹归家帮助打砖坯,如若不听他的,他就退了花腰带,阿玉叫道“你敢退婚”;另一次是阿龙将花腰带扔给凤美,说要退婚。花腰带被退回是件很严重的事情,凤美阿爹说“丢死人了,你不要脸,我还要这张老脸呢”。
阿龙不仅将花腰带退给了凤美,又开除了她。当阿聪对阿龙说“其实凤美心里爱的一直是你”时,阿龙闷闷地喝着酒,终于明白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醉酒后的他手持龙头在“土掌房”的屋顶上狂舞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舞龙。土掌房是一种夯土筑墙、墙上架梁的平顶土房。房顶很结实,可以作为晒粮食和纳凉的地方。这种建筑一般是两层,一层居中为堂屋,堂屋楼上为“正楼”,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因此,在任何时候,新房都不能被安置在楼上,楼上只能由老人或者未婚子女居住。影片却将新房安置在了二楼,违反了习俗规定,引起了当地很多老人的不满。所以,影片在展示民俗文化时,应尊重并符合当地的文化传统。
米线是风靡云南全省,深受各族人民喜爱的小吃之一。影片中有三个镜头是凤美在吃米线,每次都是狼吞虎咽地往嘴里塞。其中还有一个花腰姑娘榨米线的镜头,她们一边榨,一边唱:“碧水缠青山,阿妹缠情郎,心上的人儿呀此时在何方,阿妹榨米线,等哥来尝尝”。
精神民俗是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在影片中具体表现为花腰彝的民间信仰和民间歌舞。花腰彝是一个崇拜龙的民族,影片多有体现,如龙旗,龙像,龙谱。阿龙还讲述了神龙的故事:“我们的瓜果为什么又大又甜,水牛为什么累到老,庄稼为什么长得这么好,这都是神龙保佑的缘故。听我爷爷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了一只身上带火的龙,它飞到哪儿,哪儿就着大火,好像天上多了好几个太阳,雨不下了,海子也干了,庄稼全都死了。村里的人就敲锣打鼓,带着祭祀的牛羊上了山,神龙最终听到人们的祈求,飞来把火龙赶走了,大雨哗哗地下了,人们终于得救了。”实际上,阿龙讲述的神龙便是花腰彝的先祖“阿竜”,相传他拯救了深受妖魔鬼怪伤害的彝家人民,自己却不幸被害。于是人们通过每年的一小祭(咪嘎好)和十二年的一大祭(德培好)来祭祀这位先祖,祈祷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祭龙便要舞龙,花腰彝的舞龙队有多种形式,其中的女子舞龙队格外引人注目,一条龙由12个姑娘来舞,表示12生肖。她们舞起龙来好像龙在飞,龙在腾,好似一幅凤舞龙飞的美妙画卷!石屏县哨冲乡的女子舞龙队还获得多项大奖,名扬海内外。
彝族有句谚语:“歌多多不过彝家,跳舞扭不过彝家,天上的星星能数尽,彝家的歌舞数不完,要问彝家歌舞有多少?请用海斗量一量。”这是彝族民间歌舞丰富多彩的真实写照。影片的主题曲仿佛是一种“天籁之音”,听后有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这是一首“海菜腔”民歌,它以异龙湖中一种名为“海菜”的水生草本植物而得名,是由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唱出的山歌中发展衍变而来。片中的海菜腔采用了MTV式的风格拍摄,被赋予了一种新形式。影片中有一场景是阿聪和凤美跳起了烟盒舞。烟盒舞是以手弹特意美化制作的木质烟盒跳跃而得名,通过脚、手、身、腰、头各部巧妙运用,以变化多端的动作、技巧、舞姿,直接模拟或抽象表现动物生活习态,人在爬山、涉水、放牧、狩猎、从事农业劳动及述爱求偶时的行为和意境。片中的烟盒舞,是经过舞蹈名家加工改造过的,使其更富有性感和美感。值得注意的是,“海菜腔”和“烟盒舞”是石屏县彝族另一支系三道红的传统歌舞,影片将它们展示在花腰彝身上,更好地推广和传播了石屏彝族的传统文化。正是这些异彩纷呈的花腰彝民俗,使影片达到了一种唯美的效果,从而使我们久久不能忘怀那古老的婚俗、绚丽的服饰、别具特色的舞龙、悠扬的海菜腔,性感的烟盒舞„„
第四篇:观枪花有感
观《枪花》有感
最近,我迷上了一部谍战剧——《枪花》。这部电视剧讲的是“淞沪会战”之后,上海被日本军方及其操纵下的伪政府所控制。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之中,我地下党人员展开了一次又一次艰苦惊险的秘密抗日活动。在这场斗争中出现了两位英勇抗日的姊妹花:樊露和茜茜。在我地下党员李克明的领导下,她们俩并肩战斗,在挫败日方策划的阴谋中,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重要贡献。看着,看着,我仿佛也被卷进了这场伟大而又残忍的战争中……
看了《枪花》这部电视剧,我感觉日本侵略者真是残忍无比。通过电视剧,我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种种暴行:践踏我国的土地,烧毁我们的房屋,枪杀我们的同胞,活埋我们的亲人,用活人做细菌实验……他们启动“金钱暴”伪钞经济方案,妄图摧毁中国经济;制造骇人听闻的“玉碎”计划,企图炸掉整个上海;“风船计划”准备向中国投放“空飘细菌炸弹”……这一系列战略阴谋,实在是太残忍了,太没有人性了!
看了《枪花》这部电视剧,我感受到日本侵略者真是无耻之极。他们杀死无辜的中国百姓,然后抱养他们的孩子,把他们培养成日本间谍为他们效命,一旦暴露立刻灭口。更可恨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还有一些日本人在参拜靖国神社,说日本人没有侵犯过中国,只是进入了中国。不仅仅这样,日本人还篡改历史教科书,试图掩盖历史真相。我觉得日本人真是可耻又可恨。
看了《枪花》这部电视剧,我还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打不垮的民族。满腔热血的中华儿女:学生、工人、农民……汇成一支浩瀚的抗日洪流,和敌人斗智斗勇,奋勇抗击日本侵略军。八年抗战,牺牲了多少战士和地下工作者,才换来今天的和平生活。
我常想,日本那么小的国家,怎么能够侵犯幅员辽阔的中国呢?看了这部电视剧,我终于明白了,因为“落后就要挨打”啊!虽然我国近年来发展迅猛,但是和日本比,我们国家的科技、经济水平还是稍逊一筹。抗日战争已经过去快60年了,现在,日本人还在蠢蠢欲动,企图侵占我国的钓鱼岛。
身为祖国未来的栋梁,身为祖国的接班人,同学们,“勿忘历史,强我中华”。让我们为祖国增砖添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第五篇:观两生花有感
命运之锁
那天坐在颠簸的公交车上,望着窗外夜色中的城市,突然想要一个维多尼拉手中的魔术球,我想看看魔术球中颠倒的彩色世界是否也如这夜色中一样,我想着,人落在这个世界上,总是在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哪里才是自己的最终归属,到底要怎样或是什么时候才能停止无际飘荡?寻找到自己真正的扎根之处。人在世界上真的是独一无二的吗?那又怎么理解“世界绝不是绝对的”这句话?还是我应该相信灵魂在另一个世界,做着另外一件完全不同于自己的事情,在这个天空同一个帐幕之下。
这让我觉得很好笑,想起了两个风格大相近庭却有着可爱相似之处的电影,贾樟柯的《小五》和基耶洛夫斯基的《维多妮卡的双重生活》,两部电影几乎都开始于车上。靠窗位置上,维多妮卡用魔术球看着世界,似乎一开始就在告诉我们,看呐!世界变成两个了!那么此时坐在公交车上的小五在干嘛呢?小五没有坐靠窗的位置,还似乎是坐在了维多妮卡的旁边,关注着“维多妮卡”,更确切的是关注着“维多妮卡”口袋里的钱包。这幅画面不有趣吗?维多妮卡正着迷于魔术球中世界的影子,而“旁边”的小五呢,正沉迷于自己的另一个身份——小偷。
于是故事,人生也与这开动的公交车一起发动了起来。
维多妮卡的故事发生在法国与波兰,生在波兰的维多妮卡和生在法国的维多妮卡,她们的名字一样容貌一样,甚至都习惯用戒指整理眼睛的下睫毛,当然她们也同样喜欢音乐,耳边常常响起的也都是但丁《神曲》中的“天堂”篇。两个生活在不同体制之下不同社会文化之下的人,却有着某种灵魂深处相连的共同之处。这种对身份以及某种相同在不同地区产生的迷惑彷徨,都是来至对自身位置的困惑以及怀疑,怀疑着自己究竟可以是谁,而又不会是谁。电影在一片柠檬黄和青柠檬色调中开始,雨中的女高音盘卷而来呜咽不止,生活在波兰的维多妮卡告诉父亲要去见姨妈,她所决定的事情以及即将要做的事情,几乎都在一种无意识中却又是有一种指引之下必须而行的,生活在家族出生入死的环境之下,却未感到孤独。于是当她在克拉科夫得到歌剧主唱的角色时,在那个动荡正在爆发游行冲突的广场,她看见了法国的维多妮卡,而维多妮卡坐在红色的旅游车辗转拍下了她的照片。
色调开始从柠檬绿向着法国芥末绿转型,温暖的柠檬黄开始在浪漫的法国红色法兰绒中亦步亦趋,而法国的维多妮卡却感到孤独,当她抬着钟玲叮叮当当走过奔跑的孩子,在教室遇见那位探讨追求内心意识层面的作家以及木偶剧者时,法国的维多妮卡在同样的歌剧音乐中,看到了孤独看到了作为作家印在那绿色舞台幕帘的游离孤傲的脸,舞台上正在上演着死亡以及死亡之后的重生。
波兰的维多妮卡在痛中推掉满是金黄落叶的街台,法国的维多妮卡在逃跑中透过红色铁艺门看着作家上串下跳的偷窃暗喜,红色和柠檬绿在交织之中,而迷惑彷徨也在两个躯体之下,交换替代着。这就像永远都在纠结着自身身份的波兰人一样,何处是归处,何处是故乡,而何处又该是装入我躯体里的灵魂,我们无从改变我们所处的物质环境,那么我们的精神存在状态又应该是怎样的。是否将波兰的维多妮卡埋葬掉,就可获得法国自由的维多妮卡,而自由充满的躯体内,灵魂是否就找到了位置,就不再困惑挣扎而日想美好。显然,孤独却是法国的维多妮卡,而寻找也成为了法国的维多妮卡的主题,她在接到各个不同邮件中,看到鞋带如同波兰维多妮卡的曲谱带子,听到了录下各种声音的录音带,而后她尾随这样的声音而去,也在最后,她找到了自己的全部,还有另一个世界的波兰维多妮卡的照片。
一个离去的灵魂指引着另一个鲜活的生命,去寻找自己所应处的位置,去完成未能拥有的遗憾,她们都听从着内心的召唤,改变着现世中的人生轨迹。
而在公交车里,小武在偷窃了邻座的钱包之后,影片的镜头从小武的手切换到这辆正在行驶中的公共汽车的前方景色,在汽车的前挡风玻璃的正中间,庄严地供奉着毛主席的标准像。
作为罪犯,作为一个小偷,小武的扒窃行为并不仅仅是由于生活所迫或者说是由于生存需要,是对自我的茫然,自己到底应属于哪,自己的价值是什么,自己真正的身份又到底是什么。影片的中心情节明显地由三大块组成:被背叛的友谊;对情感的渴望和落空;跑回家里躲避……这是一出表现最终在劫难逃地遭到抛弃的戏剧——一次朝向主人公存在意义上虚无的命运流程。
作为一个惯偷,小武暂时中止偷窃的结果只能是朝向再次重蹈覆辙。这与许多国家一样,都存在着两种类型的犯罪:一种是上层的犯罪,譬如小勇,他曾是小武的亲密朋友,即是一个受尊敬的体面人,被树为楷模;另一种是底层的犯罪譬如小武,被有失公正地惩戒,尽管一切都表明这两种类型的犯罪在实质上并无二致——本质相同的原则被处于不同的社会,区别仅仅在于社会地位有别,生意数额的大小。
作为小勇的朋友,小武原来相信自己能够被邀参加朋友小勇的婚礼,当得知自己被拒之门外后他深感失望。被拒绝的理由是:他狼藉的名声会给暴发户小勇脸上抹黑——小勇不仅找借口拒绝他出席自己的婚礼,甚至拒绝接受他送来的礼物——一叠钞票,他不无虚伪地指责这些钱来路不明。这样一来,小武受到的损害变本加厉。
心情阴郁的小武指责梅梅没有尽到歌女的职责。梅梅只好为他的性格承担责任——歌厅老板为了平息事端,迫使梅梅陪伴小武直到天黑——这段闲暇时光构成了影片中最美妙的段落之一。这里暗含着一种不易察觉的隐喻:此时的情景已被精确地规定,人物之间的契约关系也已经确立,一切表明一场犯罪眼看就要发生,但偏偏事实上什么都没有真正发生。小武跟梅梅一起散步,他现在有的是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梅梅是他的囚徒——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和这个空间里,梅梅是属于他的。正像我们看到的,小武显得非常拘谨。在这段时间里,小武不
很清楚自己究竟该做些什么,只是一味地由着梅梅给母亲打电话,陪着她上美发厅去做头发——正是在抵御这个规定情景所要求他做的一切的过程中,这个年轻人产生了爱情。作为这个规定情景里的导演,小武付钱给梅梅让她在一部影片里和自己共同度过一段时光——他完全可能爱上她的,不必有一个事先精确地写好的剧本。爱情驱使小武设法来到梅梅的住所寻找她。他在梅梅的床上同她肩并肩地坐在一起——这是一个用长镜头拍摄的异常优美的场面,自始至终伴随着县城里各种噪音的节奏。小武对梅梅的爱可以概括为两点:他需要这种有人相伴一起歌唱的时光;他需要这种能够使自己脸上绽开微笑的时光。
小武在光天化日下行窃时被当场抓获,被一名警察带到一个看似不大可能的地方。起初,人们以为,这个地方是一个住家:警察让小武坐在沙发里,他的身边还有一个小孩。直到好几个警察从里屋鱼贯而出,影片才向观众表明:此地并非住家。这种感觉上的距离并非是由于影片作者对中国现实的无知,而是来自他以谨慎的断裂所处理的场面调度。在这个地方,小武既被善待却又其实是另一种虐待,他只好蹲在地上忍受着被铐在摩托车轮上的屈辱,那名警察过来为他打开了电视机,本意是想让他得到消遣,没想到结果却是让他再次蒙受了羞辱——他不得不观看着电视里正在播放的有关自己被捕的报道,以及一个同伙坦然地在镜头前所发表着的无情言辞。通过这个奇特的地点,浓缩了影片的两大主题:看热闹的人群和电视机。
如果说维多妮卡的生命像被一双操控娃娃的手控制的,那在小五身上其实也是有着一双命运的手操控着一切,自己的命运自己无法把握,记得梅梅在问小五的工作时,小五腼腆的笑笑说自己只是个手艺人,小五一方面知道自己工作的不光荣色彩。小武感觉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很清楚自己必然要被淘汰。但是命运之锁已扣上,又有多少人能轻易挣脱。
世界一个极端占据上面的时候,世界的另一端便在下面,一面在暗时,另一面却是阳光明媚之时。不同的身份带给同一个人,究竟会是一个怎样的改变,是不是会彻底改变身处之地,同样的迷惑同样的彷徨却是人之共性,人却不可因身份转变,就可解决。法国的维多妮卡在最后开车打开车窗,伸手触摸那颗大树时,她或许已经明白了,波兰维多妮卡给与她的孤独,是她自身无法解决的孤独,也不是艾利克斯可以填充的,没有地土的依靠,人就无法像树一样深扎其中,可是,那便不是自由了。果然,自由与固守,都不能相一而终,我们永远都会有迷惑彷徨,关于我们所应处之位置,在这个世界之上灵魂之光中,那片散去的墓地,或许才是我们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