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贵州省情调查报告
贵州省情调查报告(关于雷山县西江旅游建设)
调 查 目的和对象:通过对雷山西江千户苗寨进行旅游市场调查和分析,更加了解黔东南的旅游信息,同时为雷山县旅游业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以期对雷山县旅游业和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调 查地 点:雷山县所属西江千户苗寨
调 查时 间:2010年5月1日—6月1日
调 查人 员:贵州省黔东南电视广播大学 2010春工商管理(专)黄云枫 所 属课 程:贵州省情教程
1.雷山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1)从整个贵州省来看旅游与扶贫关系,可以拉动经济发展,创办新型旅游城市:
(2)贵州省经济状况,和自然资源优势
2.旅游扶贫”观念的提出
贵州省旅游局杨胜明局长率先在中国提出了“旅游扶贫”的理念,她强调旅游不应是一种谋求短期经济效益的产业,它应长期而持久地赐富于民。恰恰因其经济的欠发达,贵州迄今仍保持着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它是一个“活着”的民族遗产宝库,堪称“文化千岛”,其中32%的人口都属于少数民族,仍相对保持着古老的生活方式,以及各个民族的精神信仰是习俗、节日与典礼、传统工艺、音乐、语言与建筑。贵州以扶贫为目标,利用贵州省自身资源优势,脱贫致富,旅游活动给当地居民带来直接创收,使当地人意识到旅游资源的重要性。从意识主动去传承与保护自己的风俗习惯,民族特色。贵州一定会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道路来。
3.雷山县目前的旅游发展前景
(1)雷山县旅游资源状况
雷山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与凯里、台江、榕江、丹寨四县市相邻。县城距黔东南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42公里,距省城贵阳184公里,距雷公山主峰30公里。有很高的森林覆盖,有山有水。
(2)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雷山县全县总人口14.5万,其中苗族12.04万人,占总人口的83%,苗族传统的民族文化,光彩夺目,被誉为苗族文化中心,这里,有中国苗族第一寨西江千户苗寨,集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古朴的民族风情于一体。苗族历史上的五次大迁徙,其中最集中的地方就是西江,370多个苗族村寨分别分布在雷公山周围,雷山县苗族保存有八大支系,因此使得苗族的习俗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而且苗族历史上的五次大运动,三次都发生在雷山。
(3)自然资源
雷公山,苗岭之巅,主峰海拔2178.8米,地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县,总面积71万亩,其中雷山县辖区为7万亩,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4.23%,占雷山县总面积的29.08%。雷公山无山不绿,有水皆清,森林覆盖率高达90.7%以上,在已知的1780多种植物中,被列为国家濒危、珍惜植物的有20种,500多种属于药用植物,是我国中亚热带一个极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4)雷山县发展乡村旅游取得的成就
雷山县在围绕旅游,调整农业、发展工业、繁荣文化、完善交通、保护生态、建设城镇、提高素质,以雷公山、西江千户苗寨、郎德上寨、巴拉河沿岸民族村寨,县城旅游服务中心为重点,抓住州委,州政府打造“雷公山苗族文化原生态旅游经济圈”的机遇,创新旅游体制机制,狠抓工作措施落实,使旅游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02年至2006年,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总收入创新高,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交通运输、通信、餐饮服务、房地产等产业的发展。
4.雷山县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分析
(1)雷山县游客结构多变量分析
以下雷山县旅游者统计资料分析的数据,大概。以下分析从性别、年龄、职业、经济收入、客源地五个变量进行分析。
(2)分析结论
根据对雷山县旅游客源市场基本情况的调查,其具有以下特征:
①文化程度越高出游率越高。
②男女结构不平衡。
③公务员与企业事业单位员工占有较大比例。
④中青年人在整个市场中占有较大比重而老年人市场偏低。
⑤中收入旅游者出游率高,较高收入人群出游率低。
⑥距离衰减因素也是影响客源市场的一个方面。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雷山县以苗族为主的民族风情浓郁、古朴典雅,富有极深远的文化内涵,是苗族的民族文化中心,随着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使人们有一种内心深处回归自然,留恋乡村泥土的本能,更愿意到乡土气息浓厚的乡野中放松,而文化程度高的旅游消费群体,对以民族村寨为特色的文化现象、以村寨为依托的农耕文化兴趣浓厚。雷山县旅游资源恰好适合了现代社会生活的旅游发展需求,给做好雷山县旅游业提供了一个优越的条件,而且从以上的数据分析中,学生群体的增加不仅仅说明了学生群体对传统文化的向往更说明了雷山县的旅游资源以另一种功能在吸引年轻学者,而高收入人群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5.雷山县旅游产品具体分析
以下以雷山县最具代表性的郎德上寨、西江和雷公山等相对成熟的旅游景区对雷山县旅游产品进行分析。
6.西江千户苗寨
(1)西江千户苗寨概述
西江距雷山县城37公里,距凯里39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千户苗寨。农耕文化色彩典型,民族风情特色浓郁,自然环境优越,现有1258户,5600多人,99%是苗族。素有“千户苗寨”,“歌舞之乡”、“民族建筑之魂宝”、“节日之乡”、“银饰服饰之乡”的美誉。1998年被列为全省重点历史文化村镇,2000年被列为古镇名寨,2005年,建立了“中华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到目前为止,西江共计接待了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20多万人次。
就西江千户苗寨旅游产品而言,虽已得到发展,并具有一定的质量,但应提炼出它们的最大特色作为卖点。结合我们的调查问卷的Q7问题“雷山县哪个景点给您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其中,在八个景点中,西江千户苗寨位居首位。不难看出,西江千户苗寨在雷山县诸多景点中是一个值得着力打造的旅游产品。然而,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很多游客到了这里,只能用眼睛远远的观望一下千户苗寨那些由庞大的吊脚楼建筑群和作为背景的雷公山组成的风景,而不
能进入到当地生活的体验之中。然而,当游客的那些审美欣赏消失以后,剩下的就只是平淡了,只有进入到日常生活的层面,这才是真实的西江,才能把远方的客人留下来。
(2)加强西江千户苗寨民族生活体验类节目
(3)着力打造特色旅游购物品
(4)注重品牌效应 政府加以管制和控制
经以上分析得出,把博物馆最为西江的旅游品牌效应来推广,应该会收到很好的成效。
除了做好以上主推特色旅游产品之外,西江千户苗寨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细节问题。
1.标识系统不完善
2.非民族建筑的外观与整个民族建筑氛围不协调
3.空中污染和电力系统冲击视觉效果
4.餐饮经营个体的饮食卫生意识不够
5.接待能力和娱乐环节欠缺
如果处理好以上问题,西江的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指日可待。
7.结论
发展雷山乡村旅游的最终目标是实现雷山县乡村及村民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农村与城市的和谐。对其所在的景点进行调整,改造和加强各方面的需要。在不远的将来贵州黔东南将会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名的大自然旅游城市。会给黔东南带来无限的好处。
第二篇:2016-2017最新贵州省情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地域文化(贵州省情)”调查报告
关于大方县八堡乡复兴村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
一、调查目的
通过对大方县八堡乡复兴村进行民族文化以及社会发展调查和分析,为大方县八堡乡复兴村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二、调查时间: 2016年7月5日至2016年11日6日
三、调查地点:贵州省大方县八堡乡复兴村
四、调查对象:复兴村村委及村民
五、调研经过及内容
(一)走访村委 1、村庄基本概况
大方县八堡乡复兴村位于大方县八堡乡北部, 距八堡乡政府驻地3.5公里,面积9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组,662户,2635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210元,居住有90%以上的苗族。种植业以种植玉米、水稻、小麦、油菜、辣椒、马铃薯为主,养殖业以家庭饲养猪、牛、马和家禽为主。、村庄环境建设情况:
⑴ 村庄基本面貌:A、村容村貌良好、干净整洁;B、茅草房的改建已完成90%; C、各组道路全部硬化;D、各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较好;
⑵ 基本设施建设
复兴村村委会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复兴小学、医务室、诊所等保障村民生活的设施。
⑶ 村庄自然环境
复兴村环境没有受到来自外界的污染,自然环境很好,空气清新,山清水秀,村民的饮用水都是纯天然的浅井水,平时食用的瓜果蔬菜都是自家种的无污染食品。
(二)与村民实地访谈
1、村民生活情况:
90%以上的人家都有电视机等家用电器;100%的村民们都用上了电。大家纷纷表示,近几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民的生产和发展,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生活水平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高兴劲都洋溢在各自的脸上。
六、关于复兴村发展的思考:
1、大力推进民族特色饮食文化的发展。
复兴村90%以上村民都是苗族,因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饮食:苗家盖碗肉、苗家水花酒、苗家鸡八块等。民族特色的饮食让复兴村的经济明显增长。
2、大力推进民族旅游文化
以苗族的传统节日为主的旅游文化,让复兴村的发展蒸蒸日上,形成特色的民族旅游文化。
3、大力推进药材种植
复兴村作为名贵药材天麻种植的最佳场地,同时良好的气候也金银花的种植。大力发展药材的种植将会成为复兴村的经济发展一个不可缺少的主体。
七、总结
实现复兴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传统与现代的和谐。改变复兴村落后的面貌,需要对其所在的民族特色文化进行传承与保护,改造和加强各方面的需要。在不远的将来复兴村一定会在经济上有所提升、在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上一定大有提高。相信复兴村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第三篇:贵州省情 必考题
《贵州省情》考试试题及答案2南宋绍兴年间,贵州出现的第一所书院是(B)A、阳明书院 B、沿河鸾塘书院 C、贵阳师范学院D、经世学堂
3.清朝光绪年间向朝廷上奏《请推广学校折》,建议开设算学、外语、天文、地理、格致(理、化)、制造、农、工商、矿业、时事外交等方面的课程,推行新教育的先驱者是(A)。A、李端棻 B、严修 C、王阳明 D、尹珍
4.清代在黔北崛起了“独领中国西南文化之风骚”的(B),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道德、文化艺术遗产。A、清明文化 B、沙滩文化 C、黔北文化 D、西南文化
5.1907年周素园创办的贵州第一张日报是(D)。A、《新黔日报》 B、《西南日报》 C、《筑报》 D、《黔报》
6.1913年,贵阳绅士张春山等筹建戏园“黔舞台”,将(B)传入贵州。A、黔剧 B、京剧 C、越剧 D、沪剧
7.贵州文化构成形态复杂,文化的(C)成了贵州文化的特殊现象。A、苗族、布依族、侗族三大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突出B、少数民族文化突出,汉文化衰退
C、多元并存、共同发展D、各族文化大融合,汉文化尤为突出
8.(B)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组织形式。A、民主集中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D、“一国两制”
9.贵州的扶贫开发工作1986年以后改进扶贫方式,实行(A)扶贫方针,贫困人口迅速下降。
A、开发式 B、救济式 C、“输血”式 D、加薪式
10.“十一五”时期是指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时间,具体日期是(C)A、2000—2005年 B、2005—2009年 C、2006—2010年 D、2008—2012年
三、多项选择题(在所列出的答案中有一个以上为正确答案,请选出。每题1分,共10分)1.清代贵州夺魁天下的状元有下列(AC)A、赵以炯 B、赵以奎 C、夏同龢 D、孙应鳌
2.抗日战争期间,敌占区的部分学校迁入贵州,促进了贵州教育事业的发展。当时迁入贵州的学校有(ABCD)。A、私立大夏大学 B、私立湘雅医学院C、国立浙江大学 D、国立交通大学分校
3.贵州基础教育中的“两基”指的是:(AB)。
A、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B、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C、基本达到高中毕业水平D、基本小学文化程度
4.下列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是:(ABCD)。
A、镇远青龙洞 B、赫章可乐遗址C、安顺文庙 D、红军四渡赤水战役遗址 5.国务院批准的贵州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列有:(ABC)。A、侗族大歌 B、苗族蜡染 C、茅台酒制作技艺 D、彝文习俗。6.下列属于贵州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有(BD)。
A、苗族的抢花炮、摔跤 B、布依族的丢花包、板凳操C、侗族的划龙舟、爬花杆 D、水族的赛马、打手毽。
7.贵州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工作中提到的“一府两院”是指:(BCD)。A、各地、州、市人民政府 B、省人民政府 C、省高级人民法院 D、省检察院 8.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行使人事任免权,包括依法选举并按有关程序任免(ABC)。
A、贵州省省长、副省长B、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C、各厅、局的领导干部D、各地、县的领导干部
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解决好的“三农”问题是指(ACD)。A、农村 B、农田 C、农业 D、农民
10.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对社会成员在年老、疾病、(ABCD)等情况时,给予物质帮助的制度。
A、伤残 B、失业 C、遭受灾害 D、生活困难
四、问答题(共50分)
1、简述贵州的科学技术发展现状。(10分)
答:
1、科技与经济结合日趋紧密,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逐步显现。
2、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基本建立,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3、科技发展明显改善,科技更好更快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
2、简述中国共产党贵州地方组织在廉政建设方面的表现(10分)
答:中国共产党贵州地方组织在廉政建设方面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反腐倡廉教育;二是抓源头治理,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三是加大查办案件力度;四是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五是加强基层党风建设。
3、简述政协贵州省地方组织职能作用的发挥。(10分)
答:各级地方政协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充分发挥协调 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作用,推动人民政协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为构建“和谐贵州”,推动贵州民主政治建设,促进贵州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4、结合实际说明贵州的新农村建设情况。(10分)
答:搞好扶贫开发,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自国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扶贫开发,特别是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奋起向贫困宣
战,实现了全省农村总体上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完成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阶段性任务。进入21世纪,全省上下根据中央的部署,全面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从欠发达、欠开发的基本省情出发,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一直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新阶段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一五”期间(2006-2010),贵州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围绕新阶段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大历史任务做好“三农”工作,坚持开发扶贫和劳动的基本方针,采取开发式扶贫、易地搬迁扶贫、长期救助的具体措施,突出分类指导,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贫困群众的基本增收门路和帮助贫困群众提高基本素质,扎实抓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培训3项重点工作。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为中心,以增加贫困农户收入为重点,实行解决温饱与抑制返贫并重。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艰苦创业,胆大探索,直符合贵州实际的扶贫开发路子,加快贫困地区稳定脱贫奔小康的步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是中央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解决好“三农”问题。从整体上看贵州省仍处在从基本解决温饱向实现总体小康迈进的历史阶段,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省工作台的重中之重。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关于“贵州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比例高,农民收入还比较低,需要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做出更大努力”的指示精神,贵州坚持从实际出发,“十五”期间,扰“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试述贵州环境保护的主要成效。(10分)
答:我省建设68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全省共建成101个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已达每天179.1万吨,为贵州省实现减排目标起到决定性作用。其中,贵阳小河污水处理厂、清镇朱家河污水处理厂等运行良好,对改善南明河、百花湖水质有着明显的效果。
我省各级各部门注重大气环境的保护,关闭了一大批火电厂燃煤机组、燃煤供热装置以及小火电厂、小水泥厂、小冶炼厂、小造纸厂等冒烟企业,对保护群众健康、还大自然蓝天白云作出了贡献。
六盘水市对规模小、污染重、环保不达标的煤炭洗选企业进行清理整顿,第一阶段取缔关闭51家煤炭洗选企业。按照淘汰一批、整改一批、完善提高一批的原则,盘县关闭了16家手续不全、工艺落后、规模小、无环保设施、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选煤企业。
水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2500万元建设的污水回收处理工程2008年6月投运,将水钢生产废水、生活污水等收集起来进行沉淀、净化处理后,再次循环投入使用,或用来养鸭子和鱼。目前,水钢的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达98.4%,一年可节约用水1200~1500万立方米。
黔东南州关闭了一批重污染企业,淘汰了一批落后工艺和设备。关闭了凯里造纸厂、凯里发电厂、天柱县的5家小化工厂、榕江的2家造纸厂等。仅关闭凯里发电厂,每年就减少二氧化硫排量83000多吨。2006年以来,全省把污染减排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出台政策措施,全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环境污染得到有效遏制,环境质量逐年有所改善,促进了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四
“贵州省情”课程实践题:
写一篇有关贵州省情课程内容的调查报告。(可以是工业、农业生产情况,也可以是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要求:注明调查时间、地点,有调查对象和内容,根据调查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提出建议。字数不限,可打印或手写。)
贵州省实施生态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贵州是中国著名的山区省,具有典型的“老、少、边、穷” 特征,其最突出的问题:一是长期大规模的生态破坏,二是广大农民极端贫困。为此,贵州借助于国家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提出推行实施“生态建设与扶贫富民工程”。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其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与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还对于确保整个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乃至中国西南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社会现实意义。
一、贵州省生态建设的基本区情
贵州最基本的区情是:地处江河源头,山地、丘陵面积广大,生态环境脆弱。全省80% 的县、市,分布于土壤贫瘠、易于水土流失的亚热带湿润岩溶高原山区?。这一山区面积广大、岩溶地形广布的自然环境特点,决定了贵州水土流失、土地石漠贫瘠化现象严重,生态条件十分恶劣,绝大部分地区既缺土又缺水,是中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省区之一L2]。具体来讲,其基本区情特征是: 1.地处江河源头地区
贵州地处长江、珠江流域上游地区。全省86个县中,有65个县属于长江流域,长江流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5.7% ;有21个县属于珠江流域,珠江流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4.3%L3]。这一特定的生态环境区位,客观决定了贵州在长江、珠江流域乃至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特殊重要地位。2.山地丘陵面积广大
贵州是中国唯一一个没有大平原的省份。全省97%的土地面积为山地、丘陵,平原坝区面积仅占3%。其中,73.5%的山地丘陵为石质山地,面积大于万亩的平原坝区只有19片L4 J。农业生态环境普遍恶劣,加之山高坡陡,极易造成“山上开荒、山下遭殃” 的严重水土流失现象。3.位居湿润多雨地区
贵州绝大部分地区位居中国西南部亚热带湿润多雨地区,年平均降水是达1200毫米,全年雨量80%以上集中在6月至8月[5I。由于雨量大、降水集中,且山高坡陡、土层浅薄,平均土层厚仅15厘米,一旦植被遭到破坏,极易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河床,毁坝冲堤时有发生。如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地处乌江上游三岔河畔的水城火电站,就曾因上游水土流失,泥沙淤积,使河床不断升高。遇大雨便遭致坝毁堤垮,电站淹没水深达4~5米,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危害。
4.坡耕地占比重较大
贵州是一个山区农业省。全省现有耕地7355.25万亩,81% 的耕地是坡度大于6。的坡耕地。其中,坡度大于15。以上的坡耕地面积为365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9.6% ;坡度大于25。以上的坡耕地面积达1460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9.5% ;坡度大于35。以上的坡耕地面积为422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比重则高达5.7%。[ 由此可见,陡坡耕地面积广大,是造成贵州水土流失严重最为主要的原因。因此,将贵州作为全国生态建设投资的重点省区,推行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的生态建设战略,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贵州省生态建设的经验模式
贵州民间早有“地无三里平,天元三日晴,人无三分银”之说,这是千百年来贵州人民对自己所__生活这片土地的深刻认识,更是对未来经济振兴发展的真切企盼。贵州人民有着改善自己生存环境的历史传统,经过长期的生态建设,已总结出了多种生态建设的经验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 1.流域治理
贵州通过多年的生态治理建设,总结形成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林田路” 综合治理经验,即整治山地、修筑水塘、植树造林、改造农田、平整道路的流域治理模式。2.山地改造
贵州当地老百姓早就认识到保持水土的重要性,认为“保土,就是保命;一捧土,一碗饭”。历史上就有“石保坎”,即坡改梯的山地生态改造历史传统,山地生态建设的重点,就是将陡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发展形成了“山 地上部为生态林带、山地中部为经济林带、山地下部为农田带” 的坡改梯山地改造基本模式。3.综合治理
贵州生态建设长期坚持综合治理的思想,积极采取生物治理工程、农业生态保护工程与水土保持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从而总结得出了“先重点后一般、分区分片治理” 的生态建设综合治理基本原则。4.沼气建设
贵州生态治理,既在治根、又要治本。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村生活用能源匮乏,即使煤炭资源丰富地区,也因农民贫困无力购买煤炭作为生活用能源,而以砍伐灌木作为作为生活用能。
据贵州省计委农业资源区划办调查估计,贵州农村生活用能的52.7%为柴薪,每个农户年平均农村生活用柴薪9000公斤,每个农户年平均生活用能消耗的木材量,相当于2.5亩有林地、5.6立方米木材。因此,大力发展农用沼气,形成“灌溉农田一沼液一沼气池一果园一养猪一养鸡一鱼池一增加收入” 的生态农业良性循环系统,是尽快抑制植被破坏的重要手段。
三、贵州省生态建设的主要问题
贵州由于自然历史的原因,发展至今仍然是中国最为贫困的欠发达省区之一。目前,全省人均GDP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36.32%,属于中国极低收入地区,仍有53.83% 以上的人口处于贫困状态、有55.81%的县属于贫困县【7 J,因而完全依靠贵州自身财力、物力,难以全面开发生态建设,必须依靠国家及其他省区的扶持帮助。为此,资金短缺问题是制约贵州生态建设最为主要的限制因素之一,这些限制性因素主要包括: 1.坡改梯治理工程建设资金标准问题
贵州生态环境建设,最为主要的治理措施—— 坡改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资金标准过低,致使治理工程质量难以保证。根据国家生态治理建设标准,大于25。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平均每亩补助粮食125公斤、苗木费50元,这一标准对于山大沟深的贵州来说显然不符合当地实际。如水土流失严重、最为贫困落后的毕节地区,坡改梯退耕还林还草平均每亩需要补助粮食250公斤、苗木费100元,即使生态条件较好的黔南州坡改梯平均每亩也需要补助粮食100公斤、整地费20元、苗木费50元。据此,国家应将贵州退耕还林还草坡改梯建设工程资金标准,提高到平均每亩补助粮食200公斤、苗木费150~200元。2.农村生活用能沼气池建设资金问题
贵州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植树造林与农村沼气建设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生态建设持续稳固。目前,贵州农村沼气建设技术已相当成熟,未能大规模推广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技术问题,而主要是受农村沼气建设资金的约束。根据贵州省农业资源区划办提供的资料表明,一个平均5口人规模的农户,养两头猪,修建一个6~8立方米白g沼气池,便可保证日常的生活用能源,平均每天可减少25公斤的柴薪砍伐量;每一个沼气建设的平均费用为1070元(含300元农民沼气技术员的技术指导费,870元的建筑材料、炉灶具、管道材料等费用)。如果国家仅按800元标准的沼气池建筑材料费予以补贴,平均每年需投资3亿元,连续实施5年,便可使全省30%的农户能够使用到沼气,从而可使植被砍伐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
3.省外大规模调运粮食运输费用问题
贵州山大沟深,交通极为不便。长期以来,粮食生产主要以自力更生为主,采取“基本立足区内,部分区外调入” 的粮食供给政策,且因贵州约有80%的农民生活用粮、经济收入,特别是粮食生产主要依赖于25。以上的坡耕地,因而大规模推行退耕还林还草、“以粮代赈”生态建设政策限制因素较多、困难较大。因此,贵州生态建设是否能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其关键就在于采取什么样的粮食供给政策,能否确定合理的退耕还林还草外调粮食运输费用补贴标准。根据国家1996~1998年的粮食定购价格,由于贵州老百姓的食用生活习惯是以大米为主,外调原粮50公斤稻谷,可折合34.5公斤大米;中籼稻(原粮)1公斤的定购价格为1.44元,中等玉米(原粮)1公斤的定购价格为1.32元,标二中籼米(大米)2.08元。显然,依据贵州农民的实际购买能力,难以承受如此巨额的粮食购买消费支出。如果实施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建设,国家必须给予农民相应的粮食及生活补贴。根据贵州省粮食局提供的资料表明,国家规定每调运1公斤粮食可补贴运费0.2元。但实际情况是,如果从东北外调1公斤粮食需补贴运费0.4元,从江西调运1公斤粮食需补贴运费0.34元(只限调入贵阳,不包括向贵阳以外地区调运的费用);如果向贵阳以外地区调运粮食,公路运输1公斤粮食平均运费为0.5-0.6元/吨·公里,3~4级公路运输1公斤粮食的平均运费则高达0.8~1.0元/吨·公里。由此可见,依据贵州农民的粮食现实购买能力以及现有的交通条件,显然不能采取“完全依赖外部调入”的粮食供给政策,只能是立足区内粮食生产为主,充分利用平坝地区的耕地资源,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采取“山下补山上” 的区域自给型粮食供给策略,并在立足区内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为确保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而应适度从省外调运粮食以弥补退耕还林还草造成粮食缺口,但应将退耕还林还草地区外调粮食运输费用补贴标准提高到
每调运1公斤粮食补贴运费0.5~0.7元。4.搬迁移民生产、生活安置费用问题
贵州石灰岩地区分面面积广,坡度大于25。的陡坡耕地占比重大,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4。石灰岩地区及陡坡带,人类生存条件恶劣,绝大部分地区需退耕还林还草搬迁移民,加之水库淹没移民数量较多,因而移民生产、生活安置费用问题的妥善解决,将是关系到贵州社会长期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贵州全省因退耕还林还草移民搬迁人口多达75万人,平均每人安置费用为5000元,约需生产、生活安置费用多达37亿元。仅贵州毕节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后,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找新就业出路的农民就多达29万人,如果将80%耕地退耕还林还草需要安置的移民人数达10万人,将100%耕地退耕还林还草需要安置的移民人数则多达17万人。此外,全省还因水库淹没需搬迁的移民多达30万人,仅洪家谷一个水电站淹没搬迁移民就多达4万人。因此,对于地方财政长期短缺的贵州来说,必须寻找新的财源以及生活、生产途径,并给予搬迁移民适当的经济补助。否则,就会出现“严重的返耕或复耕现象”,即未能妥善安置的移民,又会重新回到陡山陡坡地区开荒种粮,从而有可能使生态建设成蒙受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
四、贵州省生态建设的政策建议
贵州人1:3的90%以上生活于广大农村,加之全部耕地中的75%是坡度大于15。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当地农民为了求取生存不断地垦荒种粮,使绝大部分坡地一直开垦至山顶,致使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水土流失面积现已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4%,形成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 的恶性循环,这正如当地农民形容的那样“一种种一坡,一收收一箩”。因而,我们认为贵州生态建设必须要有新思路,应努力实现两大突破,即突破局限粮食生产的传统观念,突破环境治理的单一认识,必须将生态建设与扶贫富民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是推动解决贵州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举措。为此,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生态建设与扶贫富民并举贵州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是要抓住西部开发的历史机遇,实行“生态建设与扶贫富民并举工程”,生态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扶贫富民是生态建设的根本保证,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攻方向,将恢复植被建设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的突破口,把扶贫富民融入生态环境建设之中,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民族区域经济和本土化特色经济,开发环保替代产业和增加就业,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与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以确保长江、珠江流域上游地区的生态安全。2.山地生态建设必须因地制宜贵州是中国的一个多山农业省,山地生态建设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分布于山地不同坡度大小的耕地,坡度大于25。的耕地退耕栽种生态林或用材林,坡度小于25。的耕地退耕栽种经济果木林,坡度小于15。的耕地主要利用科技兴农,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及非农无污染产业。具体来讲,就是要充分利用贵州当地人民长期总结得出的生态建设经验模式,采取“先重点后一般、分区分片治理” 的生态建设综合治理基本原则;实行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推行“山地上部为生态林带、山地中部为经济林带、山地下部为农田带” 的坡改梯山地改造模式;积极采取生物治理工程、农业生态保护工程与水土保持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大力发展农用沼气,形成“灌溉农田一沼液一沼气池一果园一养猪一养鸡一鱼池一增加收入” 的生态农业良性循环系统。
3.完善“四荒” 拍卖政策体系贵州应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开发战略进行生态建设的良好机遇,加大“荒山、荒地、荒滩、荒水”的拍卖力度,坚持“谁承包、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推行“能人承包荒山造林”制度,利用合同公证等法律手段,进一步明确退耕地的管理权和使用权,逐步完善“四荒”拍卖政策体系。
4.尽快建立生态建设评估机制贵州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区域之间甚至县区之间,生态环境差异较大。为此,必须尽快建立科学的生态建设评估机制及评价监测体系,各类建设项目应按水土保持法严格审批,以确保生态环境建设的顺利进行。5.积极开发地方绿色农副产品充分利用贵州生物多样性、民族多样性特点,积极开发地方特色农副产品,培育无公害产业,大力开拓寻找市场空间,发展“人无我有,人优我特” 的本土化绿色、特色农副产品,尽快建立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无公害绿色产业。
第四篇:贵州省情答案
贵州省情(答案)
一、填空题
1、贵州东与(湖南)交界,北与(四川)和(重庆)相连,西与(云南)接壤,南与(广西)毗邻。
2、省情是一个省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3、贵州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浅内陆山区。发育地貌出露面积占总面积的(61.9)%。
4、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的(高原山地),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可分为三级阶梯,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第三级阶梯平均海拔(800)米以下。
5、贵州最高地区是西部(威宁),平均海拔(2166)米;最低地区是东部(玉屏),平均海拔(541)米;最高处是赫章(韭菜坪),海拔(2901)米;最低处是(东南部黎平水河口出省界处),海拔(148)米。
6、贵州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年平均气温(20)℃左右。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铜仁),最高达(42.5)oC;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威宁,最低达(-15.3)oC。年降水量()毫米左右,雨水最多的地区分别是(西南部和东南部的苗岭东段)南坡的晴隆、丹寨和(东北部武陵山的)东南坡,雨量最少的是(赫章)。
7、贵州河流以苗岭为分水岭,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苗岭以北流域,包括(牛栏江、横江)水系、(赤水河、綦江)水系、(乌江)水系和(沅江)水系。苗岭以南流域,包括(南盘江、红水河)水系、(北盘江)水系和(都柳江)水系。
8、贵州省土地总面积为(176167)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和丘陵占(90)%。在各类土壤中,(山地和丘陵)面积最大。
9、贵州森林覆资源丰富。分布以(黔东南)最多,其次是黔南,最低是六盘水和安顺。山地草地资源也较多。草山草坡最多的是(黔南和黔东南),最少的是(贵阳和六盘水)。
10、贵州成煤地质条件好,煤田分布广、储量大、煤种齐全、煤质较优。全省煤炭资源总量超过(2400)亿吨,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五位)。煤炭资源相对集中分布在(六盘水和毕节地区)。
11、贵州河网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产水模数高,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水能总蕴藏量居全国(第六位)。按单位土地面积占有量计算居全国(第三位)。
12、贵州的史前文化是以(观音洞文化)为代表的。
13、贵州随唐时期的“土流并治”,表现为乌江以北实行(经制州),以南实行(羁縻州)。西部则接受中央王朝封号,成为(藩国)。
14、为了扭转“大跃进”造成的被动局面,从1961年开始,贵州贯彻中央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全面调整国民经济。15、1964-1978年贵州成为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国家投资近百亿元建成了(航天)、(航空)和(电子)三大国防科技工业基地。
16、贵州的行政区划截止2004年12月31日共设了(4)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2)1 个地区、和(87)个县(市、自治县、区、特区)。
17、人口的自然构成是依人口的生理属性来划分的,主要有(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
18、贵州省2003年末总人口为(3869.66)万人,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比上年下降2.05和1.71个千分点,实现了中共贵州省委关于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逐年下降0.5个千分点以上的要求。
19、到2004年,贵州省人口达到(3903.7)万。人口密度为(221.7)人/平方千米。20、国际上一般将(65)岁及以上人口称为老年人口或老龄人口,一个国家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或超过(10%),成为该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
21、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2、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贵州省共有56个民族成分。世居民族包括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白、回、(壮)、蒙古、畲、瑶、毛南、仫佬、满、羌等18个民族。全省总人口中,少数民族占(37.8)%。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是(苗族)。
23、贵州在建立民族民主政府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民族区域,目前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8个民族。全省共有(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和(253)个民族乡,覆盖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5.4)%。
24、贵州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现在已建立的自治州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25、贵州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产业结构按三次产业的排序在1999年实现了由(一、二、三)向(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
26、贵州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首先是在农村全面推行以(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不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7、贵州的生产力布局各具特色,贵阳市以(高新技术产业)、(航天航空工业)、汽车、冶金、有色金属、化工、烟草、食品、医药、电力、轻纺等为主,是(黔中)产业带的核心;遵义市以(航天工业)、电力、煤炭、(冶金)、有色金属、化工、烟草、医药等为主,是(名酒)之乡;六盘水市以(煤炭)、电力、(钢铁)、水泥等为主,是中国南方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毕节地区以煤炭、(电力)、()、有色金属、轻工、烟草等为主,是贵州工业发展(较快)地区。
28、目前贵州共有2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是(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包括(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安顺经济技术开)和(六盘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白云、都匀、顶效、红果、钟山、凯里、大龙等经济开发区。
2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贵州工业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正在形成工业以公有制为主体,以股份制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格局。
30、贵州的工业布局主要分布在(黔中)地区,以贵阳为中心,以遵义、安顺、(六盘水)、都匀、凯里为次中心,沿(黔桂)、湘黔、(川黔)、贵昆铁路干线展开,形成各具特色的6个工业区。
31、贵州工业产值虽然全国排名较后,但许多行业却有突出之处:(贵州的国防科技工业)整体实力仅次于四川、陕西,居第三位,(其中航空航天)工业规模全国最大;是中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三大(磷及磷化工)基地之一、十大(有色金属)工业基地之一;有规模最大的(铝)厂、钛厂、钎钢厂、钢丝绳厂、锰系铁合金厂、人造金刚石磨具磨料厂等,许多产品名列全国前茅。
32、到2003年,贵州原煤生产能力约(8500)万吨,产量7802.5万吨,居全国第(五)2 位。
33、贵州电力工业2001∽2004年以(黔电送粤)为主,实施“西电东送”战略,水火并举,建设了一批大型企业和输电线路。
34、贵州水电主要分布在(乌江)及其支流,呈梯级分布;(南北盘江)等河流也建有大中型水电站。火电主要分布在(黔中)、(六盘水)和毕节地区。
35、贵州的化学工业主要布局在4个工业区,(贵阳)以磷煤化工、橡胶、涂料工业为主;(安顺)以重化工为主;(遵义)以化肥、精细化工为主;(黔南)以化学矿山开采、化肥工业为主。
36、贵州(传统特色产业)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生产工艺。生产技术还形成了绝招绝活。大大增强了市场的竞争能力。
37、贵州的交通运输网络已形成了以(贵阳)为中心,以(高速公路)、(一级二级)公路、(电气化)铁路为骨架,县乡公路、支线铁路、内河航运、民用航空相结合,连接渝、湘、桂、滇、川和全国各地,并辐射省内各地州市县四通八达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和西南南下出海通道。
38、贵州的公路建设目前基本形成以(贵阳)为中心,以(高速公路)、(一级)和(二级)公路为骨架,横连东西、纵穿南北的公路网。
39、目前贵州铁路网络已形成以(贵阳)枢纽为中心、(六盘水)枢纽为次中心,以(电气化铁路)为骨架,连接周围(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东西横贯连接华中、华东,南北纵接长江、南海,省内连接(9)个市(州、地)的格局,在西南地区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40、服务业可分为(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两大部分,具有庞大的产业群体。
41、贵州旅游网络是西南地区旅游网络的一个重要部分,并与华中华南相联。贵州境外东有(张家界)风景区、南有(桂林山水)、西有(路南石林)、北有(长江山峡),旅游发展势头良好。
42、在城乡规划方面,贵州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加强对城镇和风景区的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
43、贵州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原则,小城镇建设,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44、贵州文化构成形态复杂,文化的(多元并存),(共同发展),成了贵州文化的特殊现象。
45、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含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
46、贵州省工商业联合会是贵州省委、省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是省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47、1996年国务院确定(深圳)、(宁波)、(青岛)、(大连)4个计划单列市对口帮扶贵州。
48、中共贵州省委高度重视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认真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共存)”的方针。
49、中共贵州省委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
50、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是(依法办事)。
51、贵州第一批“五个一工程”是指(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一部好电影)、(一出好戏剧)、(一部好电视剧)。
52、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贵州把(扩大内需)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
53、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先富带后 3 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给贵州的发展带来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四、问答题(答案均为答题要点)
1、简述如何认识贵州省情?
答:(1)要用正确的观点去研究和认识省情。
(2)要把一个省放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大环境中去考察。(3)要从本质上去认识和把握省情。(4)注意省力的研究。
(5)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2、贵州省情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1)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山区自然条件。(2)多民族团结合作的社会环境。(3)发展潜力巨大的社会环境。
3、简述贵州地貌的地域差异。答:(1)贵州东部山地丘陵区。(2)贵州北部中山峡谷区。(3)贵州中部山原盆地区。(4)贵州南部山地河谷区。(5)贵州西南部山原丘陵地区。(6)贵州西北部山原山地区。
4、为什么说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答:(1)在贵州建立了行省,使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
(2)在贵州大规模地推行屯田,加快了贵州的开发,使贵州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5、试述当代贵州历史发展的辉煌篇章。
答:(1)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
(2)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3)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曲折发展。(4)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5)实施“三大战略”,发展这会主义市场经济。(6)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5、为什么说贵州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答;(1)贵州不仅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组合匹配相对良好,而且还具备一定的开发能力。(2)贵州地处大西南的东南前沿,处于东西部地区的结合部地带,在国家对内对外开放的格局中,处于左右逢源的地位,有利于与东部和西部地区开展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3)贵州面临着国际和国内良好的发展机遇。
6、贵州发展旅游业的自然资源优势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山奇石秀,山石景观多。(2)瀑布与峡谷景观多而壮丽。(3)洞穴类型多、数量大、洞景美。(4)森林美景多。
(5)湖泊与水库景观多。
7、试述贵州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具体表现。答:(1)城市结构体系和城镇化水平。(2)城市公用事业。
4(3)小城镇建设。(4)村寨建设。
(5)风景名胜区的调查、规划、建设和保护。(6)城乡规划。
8、试述贵州制定和实施的“三大战略”。答:(1)制定和实施科教兴黔战略。(2)制定和实施开放带动战略。(3)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9、试述贵州当前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具体工作。答:(1)围绕解决“三农”问题,打好农业基础。(2)优化工业结构,壮大特色产业。(3)以旅游业为龙头发展壮大特色产业。(4)实施城镇化战略。
(5)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6)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10、简述贵州人口目前的城乡构成、文化教育程度构成和民族构成。
答:地域构成:指人口的地理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行政,自然与经济区域分布,城乡分布等。
人口受教育程度:一个地区各种受教育的人口的比例,贵州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占总人口中,接受大学(大专以上)教育的为67.49万人,占2.16%。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19.67万人,占6.38%;接受初中教育的727.48万人,占23.25%;接受小学教育的1315.30万人,占49.07%。
人口民族构成: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2.15%,少数民族人口占37.85%,2000年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苗族占12.20%,布依族人口占7.49%,侗族占4.62%壮族占0.15%,瑶族占0.13%,其余的所占比例更小。
11、简述贵州两类开发区的性质。
答:贵州两类开发区分别是指贵州省境内的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1)所谓的国家级开发区是根据“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以工业项目为主,出口创汇为主,致力于高新技术”的发展方针,分别由国家科技部、国家经贸部会同地方政府,选择科研力量较为集中的地区划出一定范围,以吸引和利用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开发新兴产业为主进行重点规划建设,并报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开发区。
(2)所谓的省级开发区是根据贵州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和调整产业布局的需要,由省人民政府外经贸主管部门会同各市(州、地)人民政府(行署),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划出一定范围,结合贵州省产业发展优势进行经济开发建设,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开发区。
12、简述贵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自然区域性特点。答:(1)自然资源比较丰富。(2)立体性较强。
(3)农业生态比较脆弱。(4)自然灾害频繁。
13、贵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现状和特点是什么? 答:(1)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2)农业生产能力和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3)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明显变化。(4)科教兴农成效卓著。
5(5)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14、试述解放后贵州经济发生的深刻变化。
答:(1)全省财政收支大幅度增长;金融运行平稳。
(2)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省三次产业的排序在1999年实现向“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4)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15、试述国家在贵州的重点生产力布局。
答:(1)乌江流域以电力、煤炭、铝、磷、锰等为重点的综合开发区。(2)以盘水——攀西能源、冶金、化工为重点的产业开发区。(3)南北盘江——红水河以能源矿产为重点的产业开发区。(4)建设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圈。
16、试述贵州林业近年在生态保护方面呈现的良好态势。
答:1998年,贵州林地覆盖率达到25.7%,加上灌木林地,森林覆盖率达到30.8%,比1990年提高12个百分点,实现了森林面积,森林蓄积,森林覆盖率三个同步增长。全省提前两年实现十年基本绿化贵州的总目标。1998年以后,国家陆续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六大工程”,贵州林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一是林业生态建设成绩斐然,造林绿化步伐加快;二是林业产业建设取得新进展;三是林业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四是国家林业局对贵州林业的指导和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17、简述当前贵州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答:(1)产业梯度发展趋势明显。(2)资源型产业特色突出。
(3)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加强。(4)经济外向化程度提高。
(5)探索出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18、贵州特色产业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是产品。这类特色产品易于通过市场变成商品,具有突出的独到的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较高,这类产品多为消费品、药品。二是资源。以独特的自然资源作为基础通过市场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从而加快经济的发展。
19、贵州六大工业区的工业布局是什么
答:六大工业区主要分布在黔中地区,以贵阳为中心、以遵义、安顺、六盘水、都匀、凯里为次中心。(1)、贵阳中心区是国家规划乌江电力和黔中铝磷基地的中心区是全省综合性的工业中心区,重点工业行业有黑色和有色冶金,机械电子、航天、航空、信息、化工、建筑材料、电力、烟草、和纺织业等工业;(2)、遵义以航天、黑色有色冶金、化工、医药、烟草、饮料、轻纺等工业为主;(3)、安顺以航空、机械、化工、纺织等工业为主;(4)、六盘水以煤炭、电力、钢铁、建筑材料为主,是中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5)、都云以国家“三线建设”中建成的电子工业基地,并有机械、化工、建筑材料和轻纺等工业;(6)、凯里森林工业比较突出,并有机械、化工、电力、造纸等工业和国家“三线建设”中建立的电子工业
20、简述贵州交通运输业的特点。答:(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
(2)贵州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明显,贵州地处中国西南连接华南、华东的中间地带,是西北、西南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东南西南亚地区经济交流与合作的通道。
6(3)交通运输方式以陆路运输为主,历史上较长时期中贵州交通以河运为主。
21、贵州商业贸易的特点是什么?
答(1)市场体系初具规模,呈现多元化格局。(2)消费品营销良好,餐饮业发展较快。
(3)商业结构得到进一步的调整,私营和个体商业成了主力。(4)商业业态和经营方式走向现代化。(5)现代物流业起步发展。
22、简述贵州城乡建设的特点。
答:(1)城市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在全省以城市为中心,以集镇为纽带,带动村寨发展的城乡结合体中,城市的地位越来越突出。(2)城市形态各具特色。
(3)城镇结构表明城镇发展空间大。(4)民族村寨建设,风格各异。
23、试述贵州以国防科技工业为主的机械电子工业的特点。答:(1)发展方向发生战略性转变。(2)成为贵州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3)企业结构以大中型为主。(4)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5)发展非国有制工业的空间较大。(6)生产力布局走向合理。
24、目前贵州有哪些旅游区和旅游线?试述贵州旅游业的特点?
答:
(一)全省已形成红枫湖------贵阳、黄果树------安顺、马岭河峡谷-------黔西南、织金洞------黔西北、舞阳河------黔东南、梵进山-------乌江、荔波咯斯特森林-------黔南、遵义--------赤水8个旅游区;
(二)旅游线:以喀斯特生态景观和多民族文化为主的贵阳------红枫湖-------安顺------龙宫------黄果树--------织金洞------马岭河峡谷,延伸至云南路南石林、昆明的黔西旅游线;以苗、侗民族文化的苗岭风光为主的贵阳------凯里-----榕江-----从江----黎平,延伸至广西三江,桂林以及施秉-----镇远舞阳河-----铜仁梵净山延伸至湖南张家界的黔东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线;以喀斯特原始森林和布依.水.瑶民族文化为主的贵阳-----都匀----三都-----荔波,延伸至广西的黔南旅游线,以长征文化.酒文化和丹霞桫椤生态为主的贵阳-----息烽----遵义-----茅台-----赤水,延伸至重庆、长江三峡的黔北旅游线。旅游的特点有四个方面:(1)、属于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好;(2)、结构显示的发展空间大;(3)、国内旅游在全国已有一定的地位;(4)、国际合作推动了贵州旅游业与世界旅游业的对接。26.贵州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围绕那些方面展开? 答: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自觉服从于和服从于全党全国全省工作大局,认真抓好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五个一工程”。(1)、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人。(2)、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主要解决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基本任务是坚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3)、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把两个文明建设任务有机结合并落实到基层的有效途径。(4)、实施“五个一工程”即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一部好电影、一出好戏剧、一部好电视剧;后增加了一首好歌、一部好广播剧等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之一。军事理论重点
一、国防含义及基本特征
含义:为了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而进行的军事及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基本特征:1.多种斗争形式的角逐;2.战争潜力的转化;3.综合国力的抗衡;4.质量建设的道路;5.威慑作用的功能。
二、国防动员的含义及形式
含义:是主权国家为适应战争需求或临时应付重大危机、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以保卫国家安全为根本目的,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的一系列活动。国防动员实施主体是国家,即国防动员是国家行为,是国家职能的具体体现。形式:1.按规模可分为局部动员和总动员;2.按性质可分为秘密动员和公开动员;3.按时间可分为应急动员和持续动员;4.按动员内容可分为政治动员、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交通战备动员、科技动员和信息动员。
三、国防法规的含义 是指国家为了加强防务,尤其是加强武装力量建设,用法律形式确定并以国家强制手段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称。
四、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上古至秦汉,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孕育与形成;2.三国至宋元,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在战争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3.明清,西方军事理论的传入与中国军事理论的完善、改造。
五、简答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主要内容
1.对待战争的态度(兵者,国之大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作战原则(安不忘战,富国强兵;未战先计,政出庙算;文武并用,伐谋伐交;兵贵神速;以正合,以奇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占之本,在乎壹民;不战而屈人之兵;致人而不致于人;兵无委积而亡;兵有大论,先论其器); 3.治军原则(以治为胜,教诫为先;总文武者,军之将也)。
六、孙子兵法十三篇及其作战原则
《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争的本质属性,揭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它从政治范畴提出了以“道”为首的战争制胜论思想,总结了具有科学价值的作战指导原则。
七、武经七书的含义
《武经七书》又名《武学七书》,或简称《七书》,即《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
八、毛泽东军事理论的科学含义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和实践验证的科学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毛泽东军事理论的形成及主要内容 形成: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初步形成的时 期;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趋于成熟的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并在以后的抗美援朝战争和新中国国防与军队建设中进一步完善。
主要内容:1.战争观和战争方法论;2.人民军队建设思想;3.人民战争思想; 4.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5国防建设思想。
十、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军事思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批判地吸取了古今中外优秀的军事思想,是更科学、更先进、更完善的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既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有反映了现代战争和国防建设的一般规律,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尽管现在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毛泽东军事思想对我军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十一、现代战略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含义:指军事统帅“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包括对战争准备的筹划和指导,既指导战争力量的使用,又指导战争力量的建设,是对既定战争的准备与实施方略。是一个具有全局性、系统性、层次性的概念;是研究未来战争的知道规律,正确判断战争爆发及其发展概貌和特点,确定战略总方针,拟定战争计划和实施的原则;是规定战略展开和战争初期作战的指导原则以及全部武装力量的战略使用方法。
特征:系统性,时代性,层次性,实用性
十二、国际战略形式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
现状、特点:当今世界战略格局正处于转换和调整的过渡时期,各国和各种力量集团之间的关系在重新组合中不断进行调整;各国和各种力量集团都在进行相应的军事战略调整,增强以经济和科技未基础的综合国力;军控和裁军谈判连获突破性进展,但军备斗争仍在提高质量和发展高级是兵器方面展开竞争;大战危险更趋减小,战争趋势向着高技术局部战争方向转变
发展趋势:联合国的作用与日俱增;大国间相互制约的势头正在上升;各种国际和地区安全机制逐步完善。
十三、简述中国军事战略方针
中国的军事战略是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军事家从中国的国情和敌我双方的客观实际出发,在领导中国军队胜利的进行了国内革命战争和反侵略战争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战略阶段分别描述:革命战争时期的不同历史时期和战略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十四、论述我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的主要威胁和挑战
1.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对我国周边安全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和长期的; 2.日本将我国视为假想敌国,对我国安全构成的潜在威胁呈上升趋势 3.俄罗斯对我国安全有着长远的影响。
4.我国与周边国家尚存在诸多领土、领海、领洋权益的争议。
十五、军事高技术概念和分类
概念: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的,对提高军队战斗力,满足国防现代化需要,强化国防实力,起重大作用的那一部分高技术。具体说,军事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对武器装备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分类:1.军事基础高技术(军用微电子技术,军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军用光电子技术,军用航天技术,军用新材料技术,军用生物技术,军用信息技术,军用核技术,军用海洋开发技术,军用定向能技术)2.军事应用高技术
十六、精确制导的概念
以各种高性能光电探测器为基础,采用目标识别跟踪、相关跟踪等新方法,控制和引导武器精确命中目标的技术。
十七、电子对抗的定义及主要内容
定义:电子对抗是指采用各种措施、行动(比如利用电磁能或定向能)以攻击、削弱、破坏对方电子设备(系统)的使用效能,保护己方电子设备(系统)正常发挥效能的斗争。
主要内容:无线电通信干扰,雷达对抗,光电对抗
十八、电子对抗的主要作用及手段
主要作用:获取重要军事情报,破坏敌方作战指挥,掩护突防和攻击,保卫重要军事目标,夺取战争主动权
手段:电子侦察与反侦察,电子干扰与反干扰,摧毁与反摧毁,十九、航天技术定义及在军事上的应用
定义: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亦称空间技术。
在军事上的应用:1.军事航天运输系统;2。军事卫星(军事侦查卫星,军事通信卫星,军事导航卫星,测地卫星,气象卫星);3.军用载人航天器(航天飞机,空间站,载人飞船)。
二十、激光通信的定义及其优点
定义:激光通信分为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有线通信称作光纤通信,无线通信分为大气激光通信和空间激光通信。
优点:信息容量大,通信距离远,保密性能好,设备体积小,质量轻。二
十一、激光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1.改进和完善现有武器装备,使其成为高技术武器装备(激光测距机和激光雷达,激光制导,激光通信)2.形成和发展新概念的武器装备 二
十二、激光技术应用上的局限性
1.技术方面(1)破坏机理问题(2)能量需求问题(3)定点追踪问题 2.应用方面(1)大气传输问题(2)对抗措施问题(3)条件限制问题 二
十三、简述核化生武器的防护
1.侦检。侦检,即侦察和检验。就是利用各种侦察技术手段,从敌方的某些迹象和各种异常情况中,力图及时准确地判明其核化生武器的编制,装备,发射基地,使用企图,袭击手段等,因地制宜,及时采取各种有效防护措施,揭露或粉碎敌人的阴谋,减轻或避免核化生武器的杀伤破坏作用。2.防护。有效的防护,是减轻或避免核化生武器杀伤破坏的基本手段和主要措施。而对人员的防护,则是战场上的首要任务。具体防护方法是:
(1)利用工事集体防护(2)利用器材或地形地物进行个人防护(3)药物防护。3.消毒。根据染毒种类,性质和受染成度,分别采用机械法,物理法,化学法进行消毒。对人员的消毒,通常是先扫刷,拍打以除去表面尘土,然后由上到下,由表及里脱去帽衣鞋或全身洗消。如果是生物战剂染毒,除对受染人员洗消隔离外,还要迅速封闭疫区,防止疫情蔓延。
4.救治,是防护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确保战斗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保障。因此,必 须采取群众性的自救互救与有组织的抢救相结合的办法,减少死亡,保证作战和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十四、核武器的爆炸方式
九种:空中爆炸中的低空、中空、高空、超高空爆炸、地面、地下爆炸、水面、水下爆炸和深海爆炸。
二十五、武器的杀伤破坏特点
1.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杀伤破坏效应复杂严重;2.使用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可视不同目的来选择;3.杀伤破坏范围大;4.有延缓、无形、积累的杀伤作用,精神威胁很大。
二十六、军队指挥自动化的基本内涵
军队指挥自动化,就是以军事科技为基础,在军队指挥系统中,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及其他先进的技术设备,组成各种自动化系统,实现信息工作 快速化与决策工作科学化,以提高军队指挥的效率和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军队战斗力。二
十七、军事指挥自动化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 1.指挥自动化能够确保指挥员做出快速反应;2.指挥自动化能确保对高技术武器装备实施全程控制;3.指挥自动化能确保指挥员进行高效指挥;4.指挥自动化能确保联合作战诸军兵种协调一致的行动。二
十八、军事指挥自动化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基本组成:1.硬件设备(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信设备,探测器,显示设备)2.软件设备(系统软件,应用软件)3.各类人员
功能:信息收集功能,信息传递功能,信息处理功能,信息显示功能,信息监控功能,指令执行功能。二
十九、C4I系统简介
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与情报”系统,即C4I系统。实际上,C4I系统是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技术装备的军用信息系统,是国家和各级指挥人员对武装力量行使权力,进行管理,实施指挥的物质基础和手段。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实现军事情报搜集、传递、处理自动化,保障对军队和武器实施指挥与控制的人-机系统。
三
十、信息化战争的概述 信息化战争是一种战争形态,是指在信息时代核威胁条件下,交战双方以信息化军队为主要作战力量,在陆、海、空、天、电等全维空间展开的多军兵种一体化的战争。它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取得信息上的优势,以保障在物质空间实现局部或全局的优势,并将战争附带杀伤破坏减至最低限度。三
十一、信息化战争 作战样式多样化特点
1.战场空间呈现多维化(1)陆地,海洋,空中仍将是信息化战争的主战场(2)太空战场将成为信息化战争中的第四维有形战场(3)无形的电子信息对抗充斥于有形战场空间。
2.作战力量形成一体化(1)信息化战争是一体化联合作战(2)作战力量一体化依赖横向一体化技术(3)作战力量由“以平台为中心”向“以网络为中心”转变。
3.战争过程趋于短暂化(1)战争目的有限(2)战争消耗巨大(3)战争时间短暂。
4.作战行动体现实时化(1)战场信息获取实时化(2)战场感知实时化(3)指挥控制实时化 5.作战样式趋向多样化
网电一体战将成为未来信息化战争中的作战样式;情报战,心理战和实体精确摧毁等是信息化战争的重要作战样式。6.作战效果实现精确化
(1)目标选择的精确性;(2)作战力量使用的精确性;(3)对目标打击的精确性。
三
十二、信息化战争作战基本形式
1.精确战;2.网络战;3.电子战;4.情报战;5.心理战。三
十三、信息化战争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1.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2.极高的科学文化素质;3.过硬的军事专业素质;4.开拓性的创新素质;5.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三
十四、论述大学生在信息化战争中的主力军作用
1.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生动最具有活力的群体,因此,大学生素质能力的高低,将对社会起到巨大的辐射作用,也会对未来产生直接影响; 2.随着军事高技术的飞速发展,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未来战争是技术的抗衡,是人才的较量。大学生应自觉融入到武装力量建设体系中,从而保证武装力量的整体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3.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军政素质、顽强的战斗作风,关系到国家的而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关系到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胜利。这就要求广大学生在认真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要积极参与军事训练,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为打赢信息化战争打牢基础。
三
十五、观察大国关系发展变化的三个标尺
1.国家利益的关系状况(拓展安全和经济利益)2.国际权力结构(相互抑制和制约)3.价值观的异同(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三
十六、影响大国关系的因素
1.世界总的发展趋势;2.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和他们在世界上的影响;3.各个大国对外基本政策的选择。
三
十七、试述对军训的认识和体会
第五篇:贵州省情介绍
贵州省情介绍
贵州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东毗湖南省、南邻广西自治区、西连云南省、北接四川省和重庆市,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
面积
全省东西长约595公里,南北相距约509公里,总面积为17.61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
区划
下辖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13个市辖区、7个县级市、56个县、11个自治县、1个特区)。
人口
全省常住人口3474万人,共有48个少数民族,居全国第二位,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地形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全省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属典型“四不靠”地区。岩溶裸露面积占全省面积的73%以上,80%以上的县、市为岩溶地区,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气候温和湿润,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5℃左右。
交通
作为西南入海的主要通道及交通枢纽,黔桂铁路、川黔铁路、贵昆铁路、湘黔铁路四条铁路干线贯穿全省,营运里程达1468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1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023公里。省内有5条国道线和30条省线干线,基本形成以贵阳为中心、沟通贵州各市县的公路网。按照贵州“678”高速公路网规划,到“十二五”末,贵州将建成4500公里以上,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已开通贵阳至香港以及贵阳至北京、广州、深圳、上海、成都、重庆、昆明、桂林、厦门、西安、海口、长沙、武汉等26余个城市的航线。铜仁凤凰机场,黎平机场,黄果树机场,兴义机场等4个地市县级机场也相继修建完成,凯里黄平机场、遵义新舟机场、六盘水月照机场等支线机场已相继开工建设。
矿产
贵州矿产资源丰富,门类齐全,储量丰富,是著名的矿产资源大省。截至2002年底,全省已发现矿产110多种,有多种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列。水、电、煤等多种能源兼备,水能与煤炭优势并存,水力理论蕴藏量为18140.3兆瓦,居全国第六位。煤炭资源储量达527.98亿吨,居全国第五位,素以“西南煤海”著称。旅游
贵州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素有“公园省”之美称,被世界旅游组织称赞为“生态之州、文化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现有“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1个,国家5A级旅游区2个,黄果树等1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梵净山等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百里杜鹃等21个国家森林公园,织金洞等6个国家地质公园,侗族大歌等31项5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济概况
2011年,在新一届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加一推”(加速发展 加快转型 推动跨越)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努力克服特大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呈现出发展提速、转型加快、效益较好、民生改善、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顺利实现了开好局、起好步,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为5701.84亿元,比上年增长15.0%;财政总收入1330.08亿元,比上年增长37.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101.55亿元,比上年增长6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1.62亿元,比上年增长18.1%;进出口总额48.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5.2%;金融业增加值268.44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742.79亿元;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16495.01元,比上年增长16.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352.88元,比上年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4145.35元,比上年增长19.4%。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55.76元,比上年增长21.2%。“十一五”期间,贵州经济年均增长12.6%,以支柱产业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特色工业体系初步形成。省内主干输配电工程与华南电网及周边省市区联网,“西电东送”格局基本形成,能源工业成为全省第一支柱产业,其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8.6%。烟酒工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得到巩固,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等优势原材料工业进一步壮大,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医药制品、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获突破性进展。发展形势
2012年,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意见》指出:“贵州是我国西部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也是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贵州尽快实现富裕,是西部和欠发达地区与全国缩小差距的一个重要象征,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发挥贵州比较优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需要; 是增进各族群众福祉,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有力支撑;是加强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大举措。”明确要求贵州全体干部群众“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后发赶超之路,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将贵州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上升为国家战略;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贵州一系列发展思路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对我省提出的主基调、主战略给予充分认可,为贵州当前和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一系列“含金量”极高、针对性很强的重大举措,为推动贵州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政策、项目、资金多方面的有力保障和强大支持。这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标志性事件,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