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费城往事》观后感,影像中的正义选修课作业
安德鲁的倒计时
——《费城往事》有感
从《阿甘正传》开始就爱上汤姆·汉克斯。《拯救大兵瑞恩》、《飞越未来》、《荒岛余生》„„一部部看来,我从不怀疑他是个关注人性的演员。
《费城往事》于我看来,并不是一部典型的法律电影,其对同性恋和艾滋病患者的关注反而更让人深思。当然,影片中有意无意所表现的美国之诉讼过程、律师制度、陪审团制度等也是值得探讨。
美国的法律制度也许不够完善,应该说这世上还没有哪种法律能够完美无缺,但美国司法对于人性主义的尊重与探索,总是值得人尊敬的,这点犹其体现在其陪审团制度上。
随机选出的陪审团,虽然无法否认人心的盲目自私等劣根,但至少人们可以有机会倾听大众的心声。对于某人的定罪,是陪审团的权力。有人说,若是对一个甚至是“国家公敌”的人物,都能够毫不犹豫地捍卫其合法权益而不总是持否定态度,那么这个国家的法律分为才算是真正成熟了。我想,陪审团制度就是美国司法对于此种氛围的追求。
看完片子后,其实脑海里只余一个画面。
安德鲁被第十个律师拒绝。寒风里立在门外的身影,各种疲惫、无奈与绝望交织在脸面。
这样的镜头剪切无疑是动人的。没有言语,听不见音乐,你的眼里只有那个几乎被世界抛弃的人,像个走丢的孩子一样无助。孤立无援的境地总是比病痛的折磨更加让人绝望。安德鲁之所幸,他还有家人和恋人的爱来温暖心胸。也许恐惧深入骨髓,但一个能从容地对死神报以微笑的者,无疑是个真正的勇士。不管是同性恋或者艾滋病人,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总是难以从心底做到真正的平等。这无可厚非。世人习惯了对一个并不了解的群体持否定态度,你日日浸染于这样的教育,如何能要求自己平等而视,何况是在中国这样一种伦理环境的夹缝中。
但有一个不十分恰当的例子,伏尔泰的那句名言,“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对于“他们”,你可以不理解“他们的世界”,或许他们也不需要你的理解,但你永远无法阻碍人性得到释放的权利。
一国之法律如何健全,总归民心为天下成败之关键。那些法律闪光的地方,总希望有人性主义的光辉。
第二篇:选修课作业泰坦尼克号观后感
《外国文学名著欣赏》结课作业
心灵的震撼
时隔多年的后的今天,重温了《泰坦尼克号》这部经典的电影,细心品味,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体会,不一样的感慨!
影片的内容其实真的很简单,它主要讲述了一段“生死不渝的爱情和一个惊心动魄的灾难”。影片以年轻的杰克救了从英国到美国的泰坦尼克号豪华客轮上相遇的想跳海自杀的露丝的命,并相爱了为线索。讲述了接下来船因为撞到了冰山而不得不沉入大海,杰克为了让露丝生存下来,便安慰他,自己却冻死在冰冷的海水中的爱情故事以及在灾难来临时一船的人各自不同的行动。内容很简单,但影片所反映的思想却很深刻,它以爱情故事贯穿影片,却要折射出社会的复杂性,不是每一个都是好人,不是没有好人。
想想小时候,我只是简单的认为这是一部讲述爱情故事的电影,现在想起来真的觉得好笑。就像一张白纸上有一个红点,我就只看到了这个红点而忽略了整张白纸。现在再看,我用新的视觉体会到了不一样的感受。
人在死亡面前如此渺小,极度的恐慌和因此产生的种种丑恶的行为便全都表现得一览无遗。为了存活,有人在海面将别人的头往水里溺,自己靠此浮在海上;为了登上妇女、儿童优先的救生船,一个男人用钱买通了船员;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可以乘坐70多人的救生船字只承载了十几人,而船上的人因担心自己的性命,竟不愿去救客轮上众多患难的人,包括亲人在内。这些现象那么的可恶而又现实。然而,人性中的美好总是多于丑恶的。大多数的男人们遵守着制度,将妻子、儿女送上希望之船后,自己留在泰坦尼克号上;沉着冷静的船员们作好了殉职的准备,安排着乘客有序登上救生船;当船身倾斜,人们纷纷向后滑去时,有人紧抱着柱子,另一只手去拉别人的手;当影片中两位主角被席卷而来的海水追逐,却看见一个无人照看的孩子不知所措地大哭时,毅然抱起那个孩子,带他一起逃亡„„这些,都是面对生死抉择时,崇高的精神与高尚的做法。
还有许多令人感动的细节,无不表现着对待死亡的从容与震惊。三等舱中,年轻的母亲知道生存的希望渺茫的如同幻影,便讲着美丽的童话让孩子安然入睡;年老的夫妇流着泪轻轻相拥,安详的躺在床上等待死神降临;船上的演奏者们拉着一曲曲哀伤的乐曲,在生命的尾声最后一次合作;年迈的船长走进船长室,选择将生命的最后一刻交给这融入了他人生最大热情与辉煌的地方;露丝不愿与杰克分离,在救生船往下放时,勇敢的跳上泰坦尼克号的窗口。对她来说,生命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对生命的留恋。
杰克是个顽强、乐观的人,他的这种精神感染了露丝。泰坦尼克号沉没之后,露丝和杰克找到了一张竹筏。经过一场惊险、辛苦的逃亡,他们在海上被疲惫和寒冷折磨得精疲力竭。活下去的决心让他们不停的说话,只有不停的说话,才有生存的可能。满天星斗在夜空中闪闪烁烁,这本应是个浪漫的夜晚,却发生了历史上最惨重的一次沉船事件。北大西洋的海面上漂浮着一群群穿着救生衣的尸体。只有一艘救生船回来救人。船员的探照灯灯光在海面上来回的寻找活着的人。冻得瑟瑟发抖的露丝看到了希望之光,她满心喜悦的想唤醒杰克。可是她的呼喊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杰克在沉睡中已无力醒来。露丝的热泪滑过冰凉的脸。救生船此时正往远方驶去。露丝眼中含着痛苦的神色将杰克的尸体放入海洋,哆嗦着爬下竹筏——她要履行她的诺言,她曾答应过杰克一定要活下去。“come bace,come back,come back„„”露丝微弱的呼唤伴随着坚定的眼神,那眼神透着无比的决心,蕴含着对生命无限的渴求,她在绝望的边缘拼命挣扎,顽强的与死神搏斗。她必须登上救生船,否则她会被茫无涯际的黑暗与死的沉寂所吞噬,她的灵魂会在北大西洋刺骨的寒水中融化。她不要在刚领悟了生命的意义之后就失去了它,她不要违背她亲口答应的诺言。她颤抖着游向一个已死的船员,取过他挂着的口哨,用所有的力气吹响了它,吹响了她对生命的热爱,吹响了她对世间万物的留恋,吹响了她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眷念。上帝听见了她虔诚的祷告,救生船调转方向,朝哨声响起的地方驶来。探照灯明亮的灯光照在了露丝写满坚强的脸上,她终于在救生船上温暖的毯子里沉沉睡熟了。睁开双眼时,她看到了旭日柔和的光芒,黑暗过去了。
然而世界不只是有美好的一面,让我感触很深的还有那些利欲熏心的人,例如卡尔。他为了自己所想要得到的东西而不择手段,威逼利诱,即使算不上是十恶不赦,也绝对不是一个好东西。卡尔以为钱可以支配这一切,但是他的想法是错误的,之后的事实很明显地告诉了我们一点:至少钱是买不到爱情和生命的。当然,卡尔也看不起那些住在三等仓的人,把他们和老鼠并称,靠运气才上船的杰克就更是他的眼中钉、肉中刺了。这是嫌贫爱富的庸俗人物,迟早会被社会所遗弃。可气的是,卡尔为了自己要活命,竟然在船上抱了一个孩子,装作是他的唯一的亲人,从而有机会爬到了救生船上。卡尔这种做法有点像想混进羊群的披着羊皮的狼,这种卑鄙的偷梁换柱的方法实在应该得到唾骂。更可恨的是,他把孩子带上船以后就丝毫不管这个孩子了。如果他能抱着一个孩子上船,并把他安全的送回家,我还不会这么鄙视他,至少他挽救了另一个生命,然而,他的所作所为,真实而露骨的揭露了人性中黑暗的一面。
这部电影深刻地告诉了我们人类本性中的善良与丑恶、高贵与卑劣。在这部影片中,生命的真正价值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众多人面对死亡用的是畏惧的心态。其实每个人都怕死,只是平时没有触发而已,地震那天,尽管我静静地躲在桌子下面,但内心真的很怕,思绪一片混乱。后来地震结束时,我们依然躲在桌子下面,没有人敢探出头来,大家都在害怕地震还没有结束。
生命就是这样短暂,脆弱的不堪一击。灾难可能随时都会降临,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在生活中寻找的生命的意义。在地震棚里的生活是难熬的,静不下心看书,整天的胡思乱想,却让我思考了人生的意义。今天看了这部电影,我又在思考,一年的大学生活是否已经让我偏离了最初的梦想?我最应该做的是寻找生活中的快乐,不管每一天怎么样,发生了什么事,我都应该幸福的生活着。我应该珍惜周围的朋友和家人,尽管他们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想想地震后住在操场上的地
震棚里,我们全班紧紧地围在一起,所有的相互的怨恨都告一段落。生命真的很短,不要和时间赌气,我们输不起!我的想法或许有些消极,但我始终认为,即使我大学毕业能挣再多的钱,有再多的名利和再高的地位,一场灾难,我啥也不能带走!那些为了追名逐利而成天勾心斗角的人们,也失去了人生的价值。
看了这部电影,思绪万千。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也再一次明确了生命的意义更多的是快乐,而不是抗争。我会清晰的沿着自己的路线走下去。从今天起,做一个快乐的人!
第三篇:选修课作业《耶稣受难记》观后感
《耶稣受难记》观后感
--不断追求自由
以前,每次提到宗教,总感觉心里有那么一丁点的不屑,总感觉,那些信徒在给自己一个让自己信服的理由,似乎有点,自己骗自己的意思,但从这部影片中,我有点被震撼了,基督教的内涵,并不是我们这样从小没有接受教义熏陶的中国人所能理解,就像很多外国人不能理解我们的文化一样,我们同样也不会像外国人那样理解基督教,理解耶稣。十字架,我们无法真正理解的象征。
真爱。当圣母玛利亚知道耶稣被抓时,就知道这一天终于来临了,并紧跟耶稣后面出城来到哥耳哥达的山上,忧伤痛苦中亲眼看到自己的爱子被钉在十字架上而死亡,心中之痛有谁能体会了解?尤其是当他怀中抱着耶稣圣尸时,心中百感交集,因为当年她听到天神赞美她将未婚怀孕生子时,就已知道会有这一天,她还是愿意陪同耶稣走完这条苦路。
宽恕。在影片中,耶稣的表现坚毅与包容,一如圣经所记载,他被捕、受鞭打酷刑、背十字架、被钉在十字架上,就连隔壁十字架上的强盗还以挑衅的语言来奚落他,耶稣不仅不为自己辩护,仍能求天父宽恕他们。这种情操是现今社会最欠缺的,值得我们省思与学习。荣耀。十字架在以前是罪恶的象征,犯死罪的人犯才会被钉在十字架上,但是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第三日复活了!从此,十字架已成为战胜死亡、复活和荣耀的表征。我们将十字架挂在身上,不只是当作基督徒的标志,还经常把十字架放在心头,表示我们愿意背负自己的十字架、时时悔悟祈祷外,更愿意勇敢地面对家人或朋友,愿意为他们背负十字架,因为那是一种荣耀。
为了自由,他牺牲了自己。
耶稣基督为何要死?先知以赛亚说他是为我们的过犯而被打死的。那就是说,他受死是因为我们故意违背神的命令。他为我们的罪孽被压伤。那就是说,他死得如此惨烈是因为我们违抗神的真理!他受罚不是要减轻我们的罪债,而是要为我们的过犯付上代价。耶稣基督不但为我们受死,更是代替我们受死!借着死,把我们的罪搁在他自己的身上,搁在十字架上,他又代替我们忍受罪的责罚!因此,我们所有相信他的人,不再被定罪,而是在神眼中被看为公义,并且与神和好了。耶稣基督“代替性的死”赐给我们“神的平安”,那就是说,他赐给我们完全的救恩、祝福和快乐。人所造成的创伤为我们带来“神的医治”,那就是说,这些创伤为我们带来他的救恩,叫我们从生活中的各种愁烦痛苦中得释放:愁烦痛苦是因我们的罪而有的我们拒绝跟从神,我们各人走着不同的路,是我们自己发明、自己选择的路。这些不同的路有一个共通点,就是远离神的!耶稣基督就是为这些罪而受死!
以前我不能切身体会,主为我们死在十字架上的恩典有多么大。我知道他是毫无罪愆,我知道所谓担罪是所有人类的罪,正如路德说,他就是那小偷,盗贼,杀人的,奸淫的,但我不能感受这罪有多么浩大。当他被挂在十字架上缓缓竖起,那一刻惊心动魄。在一颗并不比任何人更大更强壮的心脏里,汇聚了最深、最黑、最苦、最可怖的东西。
《耶稣受难记》描述的正是一名决心追随主路的信徒,他个人的受难记。他那样实在地描画鞭打,因为这些鞭子也曾落在他身上;他毫不避讳地拍一场又一场皮开肉绽体无完肤的画面,因为他的心也曾像这样被撕裂;他从底下远远地拍各各他,每一步都艰难,因为那正是每一个信徒的信仰之路。
一部有些许暴力色彩的影片,但从中我们看到,基督教这样一座冰上的一角,耶稣为不懈追求自由而牺牲自己,邪恶的门徒犹大……各色各样的人。那个被定在了十字架上的人成为了今天全世界跪拜的主。好在,三天后他复活了!新的世界,新的人类,自由的世界。
第四篇:生活中的趣味经济学(选修课作业)专题
生活中的趣味经济学
——生活中的“性价比”
“性价比”一词由来已久,它广泛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左右着许多人的消费理念;它同样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到吃穿大到车房;同时它又因人而异,不断生出许多变化。总之,在当今的中国人心目中,凡是力求达到性价比最高即是最优选择,实惠的产出需要以理性的投入为前提,而性价比恰好成为了如此行事的最佳准则。
依照性价比的定义:性能价格比,是性能与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性价比”成为广大中国平民共同追求的最理性的消费准则,广泛且深入的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中。例如,就工作而言,无论是老板还是员工都力求做到最高效,所谓高效就是一种对性价比的追求。老板想用最低是成本得到最多最好的产品而员工则期望以最少的劳动换回最多的工资和奖金。再说学习,身为学生的我们,目前大概也只有学业一项能以“业”字冠名。现如今对学业的投入与产出已然成为一项投资行为,父母投入了多少与学生学到了多少共同构成了一项长期的买卖行为,而最终走出校门的学生能力高低将成为这次投资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学生犹如一件商品拥有了自己的“性价比”。
然而,性价比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性价比的公式:“性价比=性能/价格”来看,性价比作为一个比值,其大小是由性能与价格共同决定的,而其中的性能应该是建立在个人对产品性能的要求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先满足性能要求,再谈价格是否合适。依我个人的看法,性价比因人而异恰恰出在“性能”二字上,不同的人对性能的认识和要求是不同的。就拿简单的到食堂吃饭来讲,不同的人喜好不同,有的人喜欢吃米饭有的人喜欢吃馒头,相比之下,吃馒头的对米饭则没什么感觉,认为一食堂的跟四食堂的没什么两样,甚至因为觉得四食堂的贵些而有所抱怨,但对那些喜欢吃米饭的来讲四是个食堂的米饭则性价比要更高,同样的东西,性价比就这样因人而异了。再如谈恋爱,漂亮的、帅的并不一定是合适的;又如买手机,功能强牌子出名的并不一定是我买得起的。可见,即使是众人都在追求的性价比有时也是不确定的,其实这也恰好从另一面解释了性价比的深一层内涵,最合适菜是最高性价比。
“性价比”三个字简单明了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谓衣、食、住、行无所不在,穿衣我们往往喜欢货比三家以求买到物美价廉的东西;吃饭我们又总是比较着今日明时的肉菜价格精打细算;再看住房,则更是得好好谋划一番,极高的房价逼得人们不得不与银行和地产商斗智斗勇,只为求得一处最划算的居所;而汽车生产商似乎是有意在拿捏广大消费者的心理,纷纷做足广告,大力宣传自己的汽车性价比最高。衣、食、住、行面面俱到,组建性价比的消费经已然是家家必念。
总之,更高性价比是人们永远的追求。
第五篇:东南大学中特作业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如果你还沉浸在中国地大物博的美梦中,如果你还偏信在金融危机过后,中国正在走向世界经济中心大舞台的传说,是到我们正确的评价我们的劳动价值和国家价值的时候了。不如来捧一壶温暖的香茗,细细品读这本《国情备忘录》,这本优秀的图书一定让你彻底醒悟。这里有央视最优秀的财经节目制作团队的智慧结晶,这里有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总经济师姚景源最权威的数据和解读。
没有什么能比精确地数字更有说服力了,而作者以翔实的数字,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从人口自然环境谈到中国的社保问题,贫富差距问题,三农及农民工问题,还有眼下谈论最多的房价和就业问题,全面而深刻,一遍遍地读,思潮澎湃,如若不是此书,我们又怎能在私募机构和纳斯达克把橄榄枝都抛向中国时还能够进行一场如此盛大的反思呢?如若不是此书,又怎能激起我们心灵的碰撞,在国人的习惯思维下,我们大概依旧麻木于经济危机复苏后的美好的憧憬中。
然而,现实不容我们质疑,我们保护不了我们的农民工兄弟,我们保护不了正在渐渐失去的土地和农田,我们连我们每天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也正面临危机,君不见水价电价石油价格都在飞?君不见蓝天白云正离我们远去?的确,这一切看上去像是我们亲自为自己挖下的坟墓,到头来,岂不是自我惩罚?
读罢此书,内心寂静而沉重,此书带我们从历史走到现在,似乎依然能听到作者在一遍遍呐喊:山水之间,还我碧海蓝天;苍茫大地,坚守18亿亩红线,农字当头,别忘了我们的9亿农民。一声叹息后,不禁和作者一同深深地追问:谁能给我们饭碗?病还看得起吗?
我国农民还占55%比例,7 亿农民既不富裕又没有被社会保障体系所覆盖!更麻烦的是,大量企业倒闭,大批农民工失业,还有大量大学生待业;现在的中国要跟菲律宾和印度争夺财富分配不均的榜首,东部的大型城市、北京、上海和广州早已跻身第一世界,而7亿农民很多还停留在第三世界的水平;1.5亿到2亿到城市打工的农民工被阻挡在仅限于城市人口和城市职工的、本身就已乏善可陈的福利网之外。户籍制度、教育制度、金融制度、国有企业垄断制度、财税制度、社会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与不合理。这就是我们的国情。
说起农民工问题,不得不提《国情备忘录》一书里作者对农民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的确,农民工矿难的噩耗此起彼伏,中国每百万吨煤炭死亡率是美国的200倍,印度的8倍,世界平均的12倍。全世界每年矿难人数仅中国就占1/2至2/3。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不断责问着我们,上千万矿工的尊严和生命谁来维护?而于此同时由二元户籍制度衍生而来的二元教育制度以及城乡高度不平衡的教育投入使得农村娃难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农家子弟上大学的机会越来越小,那么由教育不平等产生的“负二代”和“负三代”该有谁来负责?此书毫不讳言目前我们面临的贫富差距问题,正如作者在书中所提到的那样,北京首都机场每两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飞,繁华尽显,然而在偏远的山区,很多人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贫困的帽子大而沉重。同样,中石化的一盏灯花了156万,装修大楼4亿,而有的山区学校破败不堪,失修已久。
当然,此书不是要我们愤青,也不是要我们义愤填膺的一味抱怨,正如作者所说,高速发展的的经济不可避免的给我们带来种种后遗症,而对基本国情的重新发现和审视,将成为中国经济这艘大船的望哨和指路灯。
反复阅读,爱不释手,在这里你将看到中国的成长,也看到我们的伤痕,作者让我们看到我们生机勃勃的发展还有那些无奈的艰辛。也看到了此书的作者行走全国所有省、市、区超过8万公里,用行走的脚步记录中国国情,勾画中国发展的脉络的艰辛,此书,让我们读懂了一个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但又始终顽强地向上生长的中国;一个全社会深深地被各种欲望搅动,但同时又发自内心地渴望和谐、正义与幸福的中国。总之,让我们从《国情备忘录》里读懂中国,一起出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