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时间:2019-05-14 00:32: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第一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建议中提到:让学生摆学具、互相交流分的方法,看课件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平均分”的印象,这样学生才会对平均分有较深的感知,然后抓住最佳教学时机,从生活中分实物的问题中及时抽象出除法,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二篇: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西苑小学:陈江霞)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本课时是乘法教学的起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教材首先展示一个热闹的游乐园的主题图,隐含着生活中有许多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例1以学生的操作活动入手,展示学生用小棒摆出的作品。这样的编排能帮助学生深刻建立乘法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多位数乘法打下坚实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定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体会除法算式的简便性;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数学思考:通过情境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3、解决问题: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情感与态度: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教学难点定位在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

四、说教法和学法

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小组合作、比较分析、综合整理、讨论交流等一系列活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逐步理解、突破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具体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情境引入,参与活动,激发学习兴趣。结合暑假里上课的情况,教师首先与学生交流暑假的生活,引出去公园游玩的事情。随着悠扬的音乐,教师用课件出示一幅公园的情景图,教师和学生一起欣赏公园里的美景。学生发现公园里有小朋友在用小棒摆图案,看到他们创作的美丽的作品,联想到自己会摆的图案,激发学生也想摆一摆的愿望,进而让学生用小棒创作作品。教师把公园游玩设计为本节课的一条主线,用这一情景串起整节课的内容,一方面使教学前后呼应,形成一个整体,另一方面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合作探索,解决问题。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学生用小棒创作出了美丽的作品,计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列出一些乘法算式。通过观察加法算式,展开想像:“如果摆100个图案,所写的算式会怎么样呢?”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会很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的愿望,再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交流,探究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引出乘法。这样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除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应用新知,自主练习,解决生活问题。这是本节课的练习环节。我们把这一环节仍然放在公园这一大情境中,通过观察公园中孩子们在儿童乐园游玩的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这些问题中自主选择,并用今天学习的乘法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游乐的过程中学会应用乘法和除法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双基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六、说板书设计

简洁而又提纲契领的板书不仅是本节教学内容的精缩,而且也会使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一目了然。因此,我在板书设计上颇费了一番心思。我把课题写在主板书的最上面,它告诉了孩子们本节课的中心,下面是不同数相加、连加算式、乘法算式,不仅美观,而且有层次的呈现了知识产生的过程。这样的板书简洁、清楚、明了。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自主探索的、获得成功体验的、主动发展的和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第三篇: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doc

除法的初步认识

一、说教材 ⒈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时的《除法的初步认识》。⒉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

(一)的 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学的“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为学生今后学好除法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⒊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几个目 标:

⑴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平均 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

⑵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⑶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⒋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今后初学除法应用题会感到有些困难。为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也是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强烈 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较久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⒈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⒉尝试法:通过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知识规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使学生在探索知识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⒊演示操作法:直观演示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利用学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⒋谈话法:

运用师生之间的谈话组织教学,既可使学生的思维方向明确,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⒌练习法:

通过各种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练的解题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⒍讨论法:

运用讨论法,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密切合作的能力。

三、说学法

古人云:“教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受用终生”,教师既管教,又要

管学,把教落在学上,重点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乐学、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并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有:

⒈归纳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除法的意义。

⒉观察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找知识的生长点和解题的关键所在。

⒊在练习中,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⒋通过提问与练习,让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解题技能。

⒌指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逐步扩展到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方法。

⒍在观察、比较中分析,初步渗透抽象概括数学知识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 一般规律,我安排了以下的教学程序: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第四篇: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认识除法》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除法,理解除法的意义。除法知识包括除法的意义,除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等内容,除法意义是重点。教材编排两道例题教学除法的知识,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合理地安排其他知识的教学。注意遵循儿童的特点,先帮助学生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知识,再在练习中形成初步的除法概念。

第48页例题用除法计算“按每份几个,一份一份地分求几份”的问题,第49页例题用除法计算“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多少”的问题,两道例题都是计算平均分的问题。由于学生已经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掌握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因此具有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的基础。前一道例题是首次教学除法,在讲除法意义的同时,讲了除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后一道例题在教学除法意义的同时,教学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二、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使学生经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知道平均分的过程是和结果可以用相应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经历把简单的平均分问题抽象成除法算式的过程,能联系具体情境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或说明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和学法:

1、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新课标中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所以,我设计本节课的导入是以和学生谈话的形式进行的。

师:同学们,上个周末你们去哪玩了?玩什么了?

生:„„

师:那你们玩的一定很开心,老师上周末去了公园玩,并且还看到了和你们一样大的孩子,那他们在干什么呢?让咱们一起来瞧一瞧吧!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师提问:大家看到了什么?你们能从图上知道哪些数学信息?生:„„ 师逐步引导学生叙述图意:有6个小朋友坐缆车,每辆车坐2人,可以坐几辆车?这时,师追问:可以坐几辆车呢?有的学生可能很快就说出是3,也有的学生一时间答不出来。师会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来验证或探究这个答案。

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再指名几位学生来说一说是如何分配的。然后,师进行总结:把6个圆片或小棒每2个一份进行平均分配,分了3份。所以,6个小朋友坐缆车,每2人坐一辆,可以坐3辆车。这样的平均分的过程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出示:6÷2=3,在这个除法算式中,先强调“÷”叫什么?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这个符号,到时候让这一部分同学带领其他同学一起读一下这个符号叫“除号”。师再领大家读一遍。师问:那除号怎么写呢?让同学们举起右手一起来写,先写一个横,再上面写一个点,下面写一个点。接着引导学生一起读一下这个算式“6除以2等于 3”。最后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有几个小朋友?每辆车坐几人?坐了几辆车?”引导学生说出“6个小朋友坐车,每辆车坐2人,可以坐3辆车。换句话说是:把6按每2个一份进行平均分,分成了3份。”

2.例6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的分一分,分的过程中让学生说出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再进行小结,这个分的过程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这时学生们能根据已学的经验可以很容易的说出算式。师进一步导入,曾经学过的加法、减法和乘法,他们每一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名字,那除法算式的每一部分有自己的名字么?“除号前面的叫做被除数,除号后面的叫除数,等号后面的叫商”。集体在读一读,互相考一考。最后,再一道学生说出这道算式的含义。3.强化对比,加深理解

让学生回忆,小朋友坐缆车问题是怎么解决的?(6÷2=3),植树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6÷3=2)。教师再将这两种不同的平均分过程用小圆片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他们分的过程和结果,体会他们之间的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来区分除法算式的两种含义,也就是平均分的两种不同分法,来引出除法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这里用多媒体与学学科进行整合的一大亮点,很生动,直观的让学生体会到它们之间的不同,进一步去理解除法的两种不同的含义。

(三)巩固内化,加深认识

巩固练习时仍然强调动手实践的必要性。《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认为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课后自己编一道你们生活常遇到的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第五篇: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大版数学第3册中《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除法又是计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本节课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平均分的意义。

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实物,借助同样多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再使学生清楚的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做一做”和练习中,又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

二、学情分析

我对学生进行了前测并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平均分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并不感到陌生。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习近平均分之前就已经了解平均分的概念,知道什么样的分法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的定义对于学生来说是重点却不能作为难点。学生在平均分的过程中,有个别学生虽然理解平均分,知道怎么分,但不能准确、清楚的表达自己分的过程,有个别学生虽然理解平均分,但是对“份数”的概念没有很好的掌握。

所以,我在教学时,通过启发与引导,让学生在分书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与探究,通过问题的引申,小组及全班间的交流与合作,帮助学生掌握“平均分”。

三、教学目标

因此,我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创设生活情境,通过学生实际操作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使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使学生体会为了确保平均分的要求,每一轮中每次拿的要同样多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主动探索的能力,通过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平均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平均分的过程。

五、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体会平均分的过程,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认识平均分

在初步感知、认识平均分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设置了学校阅览室情节,有12本书需要分给两位小朋友。让学生分一分,并进行全班交流,反馈结果。你是如何分的?这么多种分法,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公平呢?为什么呢?现在阅览室又来了两位同学,四个人一起看书,这时我们怎么分这些图书才公平呢?这两次分书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什么叫公平呢? 通过启发与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像这样每个人分到了同样多的书,这就叫做平均分。也使学生了解到,在数学中,我们管一个人得到的叫做一份或每份,平时我们说的一盘、一盒、一堆也可以叫做一份或每份。(二)联系生活,了解平均分

这时尊重并鼓励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情况是平均分呢?通过课件展示图片,让孩子来分辨,哪组情况是平均分,说一说为什么,哪组不是平均分,说一说为什么,并且鼓励孩子思考,如何把不是平均分的修改一下,让它变成平均分,这样既增强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又巩固了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认识。(三)动手操作,理解平均分

为了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体会平均分的过程,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我设计的环节是用实物模型,让孩子把12本书平均分给3名同学。在学生动手操作前,我与学生合作示范分书的方法,以及记录分书过程的方法。鼓励学生质疑与思考,大胆实践与体验分书的过程。

之后请学生带着填好的表格,用投影展示并汇报结果,尊重学生的想法,展示多种分的方法,从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启发得出:他们分的结果相同,每人分得4本书,每份同样多。每次每人分到的数量也一样多。我们分的方法虽然不一样,但是我们分完的结果都是平均分。最后再请学生说一说,我们怎么做,才能做到平均分,从而巩固平均分的概念。(四)巩固练习,复习近平均分

在进行练习中,通过圈一圈,画一画,让学生将16个圆平均分,并思考可以分成几份,每份是几,有多少种分的方法。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了解将16个圆平均分的方法有好几种,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将知识点进行了巩固。而且通过交流汇报的形式,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下载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渑池县第二小学 李睿 各位评委,各位同行,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除法的初步认识》。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人教版二年......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乌市第五十中学陈思思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

    除法初步认识说课稿(5篇)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 说教材: 《认识除法》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除法,理解除法的意义。除法知识包括除法的意义,除法算式的写法与读......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除法

    课 时 教 案 主备教师: 执教教师: 教学内容:除法,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

    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 国家学校:吴传勤 一、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角和直角"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以前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

    小学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 》说课稿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数学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2、教材简析: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以前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