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为什么要用陶瓷制造汽车发动机》有感
读《为什么要用陶瓷制造汽车发动机》有感
天河区先烈东小学 六年五班 黄冰润 27号
今天,我在《十万个为什么》的工程科学分册中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为什么要用陶瓷制造汽车发动机》。我十分好奇,陶瓷不是一敲就碎了吗?怎么还能做汽车发动机呢?于是我带着疑问读了这篇文章。
原来汽车的发动机是通过燃烧燃料,产生高温高压气体,从而形成推动汽车的动力。而且,发动机的燃烧温度越高,产生的动力越大,燃烧的效率也就越高。可是在世纪中,即使使用耐高温合金制成的发动机,它的使用温度最高也不过约1100℃,超过了这个“极限”,发动机的金属材料就会软化甚至毁掉。所以,不少汽车都装备了冷却系统,以保证发动技能持续正常的运转。
但是这样一来,不但进一步降低了热效率,也使发动机的整体重量和体积增大,影响到车速提高。就是这样,科学家们想到了陶瓷。随着陶瓷材料技术的发展,人们生产除了具有高强耐高温特性的新型陶瓷——氮化硅陶瓷、氧化锆陶瓷、碳化硅陶瓷等,他们能耐受1400℃以上的高温,用它们制成的发动机,即使内部温度达到1300℃,也根本不需要复杂的冷却系统降温。而且,这些陶瓷本身就比金属还轻。因此,陶瓷发动机体积小,重量轻,他的热效率了大刀约50﹪,能比金属发动机节省20﹪以上的燃料呢!
在我的印象当中,陶瓷是一种很脆的材料。但是科学家通过不断研究,将碳化硅的陶瓷材料和石墨结合在一起,形成韧性十足的新型耐高温复合材料。用这种陶瓷材料制造的汽车发动机,完全能适应汽车行驶中的强烈震动,即发挥了陶瓷耐高温的优点,又保持了以往发动机强度高的长处,真是一举两得。所以,陶瓷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新型发动机。
由此我想到,通过现代科技的努力,能打破以往所谓的奇迹。就像陶瓷一样,就算十分脆弱,但在科学家的努力下,成了汽车发动器的优良材料。
所以,我们现在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也能为祖国做出一份贡献,把不可能变成事实。
第二篇:汽车及发动机制造工艺学考点
汽车及发动机制造工艺学复习题2007级
二、解释
1、经济精度:在正常的生产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公差等级。
2、工序 :一个工人在一台设备上对一个或同时对几个零件所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加工过程
3、过定位 :定位系统中出现一个自由度同时被两个以上的定位元件限制
4、加工原理误差:由于近似的加工方法、近似形状的刀具、近似的传动比代替理论的加工方法、刀具、传动比进行加工,所带来的误差。
5、完全互换装配法:在装配中零件可以完全互换的装配方法。
6、基准:用来确定几何要素间的几何关系所依据的那些点、线、面
7、欠定位:工件第一类自由度没有得到全部的限制
8、加工余量:在加工过程中,为获得某一表面所要求的形状、尺寸和表面质量,必须从改零件毛坯表面上切除多余的金属层厚度。
9、时间定额: 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条件,对每一种零件生产的每一道工序规定了所耗费的时间。
10、修配装配法:在装配时修去指定零件上预留的修配量以达到装配精度要求的方法。
11、定位误差:工件的工序基准沿工序尺寸方向上发生的最大偏移量。
三、问答
1、简述汽车生产工艺过程:就是将原材料的形状、尺寸、相对位置和材料性能,使其成为成品或半成品的那部分生产过程,包括毛坯制造工艺过程、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装配工艺过程。
2、简述误差复映规律:工艺系统各部件也相应产生弹性压移,切削力大时弹性压移大,切削力小时弹性压移小,所以偏心毛坯加工后得到的表面仍然偏心,毛坯误差被复映下来,只是误差减小了
3、简述工序安排加工阶段划分原因:
4、简述完全互换装配法的特点:
1、可保证零部件的互换性,便于组织专业化生产。
2、备件供应方便。
3、装配工作简单、经济、生产率高。
3、便于组织流水装配及自动化装配,对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不高。
4、易于扩大在生产。
5、简述表面质量对零件耐磨性的影响:零件的耐磨性与摩擦副的材料、热处理、润滑有关,表面粗糙度越小,耐磨性越好,但粗糙度太小,不利于润滑油的贮存,摩擦反而增大,表面粗糙度越小,零件接触面积增加,压强小,可减小摩擦速度,零件表面层硬化程度与深度也对耐磨性有影响,提高表面硬度,增强表面层接触刚度,可减少摩擦表面发生变形。
6、简述汽车生产过程:由许多零件、部件、分总成等装配而成。将原材料制造成产品的全部过程,包括原材料的运输、保管,毛坯制造、机械加工及热处理,部件装配和汽车的总装配,产品的品质检验、调试、涂装、及包装、储存
7、简述影响零件加工精度的因素:工艺系统原有误差:原理误差、机床误差、夹具误差、安装、对刀误差、测量、调整误差。
2、加工过程中的误差: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受热变形、磨损和残余应力。
8、简述工序集中特点:
1、每道工序所包含的加工内容较多,工序数目少,工艺路线短。
2、减少了零件的装夹次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3、减少了工序间的运输,减少了生产设备的数量。
4、有利于使用较高的生产率的先进技术和专用设备,减少了生产工人的数量和生产占用面积。
9、简述调整装配法的特点。:
1、能获得较高的装配精度。
2、在可动调整时,可达到理想的精度,可随时调整由于磨损、热变形引起的误差。
3、零件可按加工经济精度确定公差。
10、简述表面质量对零件疲劳强度的影响:表面越粗糙,应力越集中,因此减小便面粗糙度,可提高疲劳强度,零件表面层残余应力的性质和大小,会直接影响疲劳强度,表面层有压缩残余应力时,将提高疲劳强度,表面层有拉伸残余应力时,可降低零件的疲劳强度。
11、简述表面加工质量的影响因素:
1、表面粗糙度:a、刀具结构参数的影响,b、物理因素的影响,c、加工过程振动的影响。
2、表面强化和表面残余应力
第三篇:读《要用一生去寻找》有感
读《要用一生去寻找》有感
本文的作者在离开家的时候,他的父亲只说了一句话“没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深深的震动了我。
这次有机会看到他的一部书,《要用一生去寻找》看过很多网评说着本书是传记,是杂文。但我觉得这是潘石屹这个从大山里走出的巨人的人生哲学,字里行间都那么纯朴,从生活谈到理想,从物质谈到精神。就像马云在为书写的序中说的那样,“听老潘讲话是一种享受,他总能嬉皮笑脸地从各种奇怪地角度讲问题,把复杂地东西讲得简单透彻”。
苦难都是提高自身能力的考验,如果没有责任感,就没有智慧去克服那些、一些的困难,每当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才会有能力的提高,所以在任何困难面前,自我就是最大的敌人。
潘石屹特别看重谈话和人际交往中的“平凡”。他说往往最平凡最受人欢迎的交谈者是倾听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当一个好的听众,欣赏别人的表现,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个好办法。跟客户交流了解更多咨信,现在要启动钢坯需要更多的是市场的信息,在周五的会上有同事提出推广钢坯可以联系带钢,就这个问题,我去市场上了解了一下,带钢的价格走势是影响钢坯的,只是最近资金的关系,这样就可以从做带钢的客户入手推广。
如果总是想着用语言征服那个人,那就太糟糕了。结果只有针锋相对,你看有些人,瞪着眼睛看你说话,别以为他听进去了,其实他没有,他会找你说话的间歇来插话。他可能是一个全神贯注寻找发言机会的人,就像一个蹲在路边虎视眈眈准备拦路抢劫的强盗一样,书中是这么说的。合上书,对照一下我自己,看着天空,原来要做到平凡也是需要努力的。客户操作的不顺利,在现货上做的不好,遇见了维护的业务员,难免会发点牢骚,那是很正常的,只要会倾听,客户还是会很很满意你的工作,每当离开是能听到“有空路过我这时,就上来坐坐”的话时,我还是蛮欣慰的,这说明努力没有白费。
“自己的观点讲出来后,再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大家的。”这是多么智慧的观点。这本书我还没看完,因为要改变的想法还有很多,需要细细品味。如果看完后,我打算再看一遍,因为这本书让我获益匪浅,它很充实,话语很朴实。潘石屹是一个纯粹的人,也会做人,不仅仅是因为他有见识,他会建房子但是爱房子,所以买卖做得很大,所以他成功了,我也要成功。
2011年12月
第四篇:读《为学》有感
读《为学》有感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这是清代彭端淑说的,有错吗?
读了《为学》,我心里就感到隐隐作痛,夜不能眠,它令我脸发烧,心作痛,所以我内心很不平静,心中的涟漪不断荡漾,我不得不暗暗地责问自己:进了初中后,你究竟在赶什么了?
可能是升中考吧!升中考的失败对我的打击实在太大,太大了!升中考的失败使我遭受到许多的白眼,许多的指责。这都足以令我陷入万丈深渊,不能自拔。我对学习失去信心,直到在暑假姐姐引导我学会了《为学》一课后,我对学习有了希望,对生活也有了希望。现在老师让我真正领会到当中《为学》一课的奥秘了。
这《为学》使我看到以前的我:成绩差,总为自己寻找一些客观的原因(藉口),说什么“我很笨”呀、“我基础不好”呀,“试题太差”呀之类的话。殊不知:为了学习知识,搞好成绩,我付出过努力吗?付出过多少艰辛劳动,我又有没有改进学习的方法?我“学之”了吗?我“为之”了吗?
论条件,我会比文中的“穷和尚”差吗?他几乎三餐温饱的问题也解决不了,但他仅靠他双脚,只是去几千里外的南海,意料之外的是,他竟到达了目的地。他靠得是什么?靠得是他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为现实理想而付诸行动的毅力。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三十二岁
突然耳聋了,当时的他心情痛苦之极了,但他就是靠着他对音乐的那种追求,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困难,创下了一部惊世之作----《第九交响乐曲》。这说明了什么?
论天资,不可否认,我们的同学有的天资较差,反应迟钝,这样是不是意味着搞不好学习呢?伟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侯就是又聋又哑,被人称为“笨蛋”。也许当时他真是十分笨,可是他“笨鸟先飞”,终于靠自己的勤奋刻苦,成为世界闻名的“发明大王”。可见,“笨”并不是借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于“笨”而止步不前。“不学”“不为”,又怎能搞好学习呢?
学过《为学》,我如梦初醒,后悔莫及。前人在逆境中,在艰苦环境中能有这样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们在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在这样好的条件下,难道没有了吗?
第五篇:读《为学》有感
~-7-9 字数:716昨天我看了清朝作者彭端淑写的一篇文言文——《为学》。文言文注解,我明白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通过两个和尚去海南的故事,用简练的语言为我们阐述了“是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当我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我想到了现实社会,我觉得彭端淑的语言是极赋有哲理性的,并且他所阐述的事理完全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缩影。正如文中开头所讲:“天下事有难易呼了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呼?学之,则难者亦难矣。不学易者则易难矣。”文中说的很对,天下的事有容易和简单之分吗?没有,这正如作者所说:只要去做,难事也会变简单;而不去做,简单的也会边难,就如文中的那两个和尚;富和尚随有财富,却没有志向,而穷和尚随穷,但有远志,有信心。就平这两样,他达到了他最后的目的,以至于最后“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的结果。由两个和尚的故事,我终于明白了有心者事竞成的作风。真的,人各立志,每人都能成功吗?不是由古到今,每一个干部都立志,都宣称自己要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可做到的又有几个呢?当他们登上官位时,就志呼所以,贪赃枉法,以至于最后使国家受损失,使人民受害,连自己也不能堂堂正正做人,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只是空怀大志,并没有付诸行为,所以他们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作为。比如我身边有一些同学,他们的父母给他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而他们呢?却不知父母的苦心,看到这些好条件,就不在认真学习了,而是一天乐不思蜀的玩着。他们并不是没有志向,而只是对现实状况感到满足,所以就忘记了自己的行动。人们常说:“寒门出才子”。由此可见,人生立志,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向穷和尚那样,有所想必有所做才行。否则就会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