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释义-保障措施

时间:2019-05-14 00:1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释义-保障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释义-保障措施》。

第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释义-保障措施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中国第一法律门户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资料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释义-保障措施

防洪工作作为一项社会性的公益事业,不以营利为目的,需要大量的投入。无论是江河、湖泊的治理,防洪工程的建设,还是水毁防洪工程的修复,抗洪抢险的顺利进行,都需要有坚实的经济支持才能做到。因此,本法专门设立了保障措施一章,对防洪工作所涉及的投入保障措施作了规定,以保证防洪事业的稳步发展。本章共六条,分别就人民政府在防洪投入方面的责任、中央和地方在防洪投入范围上的划分、防洪工程建设维护资金的筹集、企事业单位和农村居民在防洪投入方面的义务等作了明确的规定。

第四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提高防洪投入的总体水平。

【释义】本条是关于各级人民政府在防洪投入方面责任的规定。

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防洪工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成了一批防洪工程,并逐步建立、健全了一系列非工程措施,这些防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在战胜历次大的洪水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的防洪任务艰巨,目前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突出地表现为:江河防洪标准低,大江、大河的防洪标准一般仅为10—20年一遇,主要堤防尚未全部达到防御建国以来的大洪水的标准;中小河流多数为未设防,少数能防御小洪水;多数城市防洪设施达不到标准,不少城市甚至根本不设防。而且现有的防洪工程设施也年久失修,病险工程多,防洪能力日渐下降。同时,全国各地的防洪任务都很重,不但许多大江、大河、大湖存在防洪的任务,一些中小江河、湖泊也不断发生洪水灾害,可以说,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地受到洪水的威胁,都存在防洪建设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问题。而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建设高标准的防洪工程,并确保各类防洪工程处于良好的状态。这就需要大量的投入。因此,本条针对上述国情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提高防洪投人的总体水平。”

二、按照本条的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提高防洪投入的总体水平。之所以作这样的规定,是因为防洪工作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不可能依靠企业和个人等民间力量来承担资金投入的责任,而只能依靠管理社会事务、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政府来承担资金投入的责任,因为政府通过税收等手段筹集上来的资金,本来就是为了承办与社会公共事业有关的事务,这也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因此,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本条和本章其他条款的规定,积极筹集资金,增加在防洪方面的投入,逐步提高防洪投入的总体水平。同时,为了加强防洪工程设施建设,尽快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洪体系,提高防洪抗灾能力。本法对各级人民政府提高防洪投入总体水平应当采取的措施作了不少具体规定:一是在本法第四十九条中规定,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分级负责,承担江河、湖泊的治理和防洪工程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所需投资。二是在本法第五十条中规定,中央财政应当安排资金,用于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堤坝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时的抗洪抢险和水毁防洪工程修复;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用于本行政区域内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地区的抗洪抢险和水毁防洪工程修复。三是在本法第五十一条中规定,国家设立水利建设基金,用于防洪工程和水利工程的维护和建设;受洪水威胁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加强本行政区域内防洪工程设施建设,提高防御洪水能力,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可以规定在防洪保护区范围内征收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此外,各级人民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开阔资金渠道,广泛吸收社会资金,逐渐弥补防洪投入的不足,提高防洪标准和水平,使防洪工程设施不断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根据本条规定,提高防洪投入的总体水平是法律赋予各级人民政府的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筹措资金,增加防洪投入,使防洪工程建设和维护能有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本法是近年

来在一部法律中关于资金投入问题写得份量最重,规定的条款最多的。这些规定对于防洪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防洪投入的总体水平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当然本条和本章其他有关防洪投入规定的条款还比较原则,还需要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制定更为具体的规定,以保障本法关于“保障措施”这一章规定的贯彻执行。实际上,国务院从1980年开始设立了特大防汛抗旱补助费,专项用于抗洪抢险、堤防修复等支出,又于1997年设立了中央水利建设基金,用于防洪工程和水利工程的维护和建设。地方政府如广东、江苏、河南、安徽等省也征集了防洪资金,用于防洪建设,在开拓资金渠道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1994年以来,有的地方自筹资金进行防洪工程建设已经超过了国家的投资。这种多元化的投资结构有力地推动了防洪建设的全面发展。

第四十九条 江河、湖泊的治理和防洪工程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所需投资,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分级负责,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承担。城市防洪工程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所需投资,由城市人民政府承担。

受洪水威胁地区的油田、管道、铁路、公路、矿山、电力、电信等企业、事业单位应当自筹资金,兴建必要的防洪自保工程。

【释义】本条是关于江河湖泊治理和防洪工程建设维护投资的规定。

一、关于江河湖泊治理和防洪工程建设维护投资的原则。当前我国防洪工作面临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防洪工程的防洪标准偏低,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资金的不足。由于防洪是公益事业,主要靠各级政府财政投入,而国家财政目前又存在不少困难,再加上中央和地方在防洪投入方面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一些地方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相当严重,致使一些防洪工程因投资难以落实而长期得不到建设或者维修。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按照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其精神实质就是按照中央的事情中央办、地方的事情地方办的原则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范围。这对于理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发挥国家财政的职能作用、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调动地方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也涉及到中央和地方在防洪工作方面的事权和财权的划分,具体来说就是我国江河湖泊治理,防洪工程建设等事项所需要的投资中哪些由中央财政承担,哪些由地方财政承担。因此,本条第一款规定:“江河、湖泊的治理和防洪工程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所需投资,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分级负责,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承担。”明确了中央和地方在江河湖泊治理以及防洪工程设施建设维护方面的投资,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分别承担,而不是由中央财政单独承担,为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在防洪投入方面规定了责任,也能够为考核各级政府履行防洪义务的情况,追究有关责任提供重要的依据。同时,虽然江河湖泊治理和防洪工程设施建设维修的资金投入问题,直接关系到防洪工作的发展,但中央和地方之间到底如何具体划分在投入方面的职责,说到底还是中央和地方在防洪工作方面的事权划分问题。按照《宪法》第八十九条第四项关于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规定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的具体划分”的规定,中央和地方在防洪工作方面的划分,由国务院规定。所以本法只是原则规定了“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分级负责,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承担”,至于具体如何确定中央和地方在江河湖泊治理及防洪工程设施建设维护的投入,仍需要国务院作出具体的规定,以便具体实施。

二、关于城市防洪工程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投资问题。城市作为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在防洪工作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历次防汛抗洪工作,都将确保城市安全作为整个防洪工作的重要环节。建国以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下,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建设了大量的城市防洪工程设施,加强了城市防洪工作,大大提高了城市抵御洪水的能力,保证了武汉、哈尔滨、天津等城市在各次大洪水中的安全。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强城市防洪工程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本条对此作出了规定,强调城市防洪工程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所需投资,由城市人民政府承担。这是因为城市防洪工程设施既属于城市防洪工程,同时也属于城市基础设施,需要由城市人民政府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统一部署,所以其建设和维护所需的投资,应当由城市人民政府承担。

三、关于企事业单位兴建防洪自保工程。我国许多油田、铁路、公路、矿山、电力、电信设施和管道都建在或者穿越蓄滞洪区,为了维护这些企业事业单位的安全,有必要采取措施进行防洪、避洪,但全部依靠国家投资建设防洪工程是不可能的,必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增加防洪投入。正是考虑到上述企业事业单位的重要性和实际情况,本条第二款明确规定,受洪水威胁地区的油田、管道、铁路、公路、矿山、电力、电信等企业、事业单位应当自筹资金来兴建必要的防洪自保工程,防洪自保体系是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御洪水的过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一规定体现了“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是责权利的统一。其中“受洪水威胁的地区”,应当是指本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的“防洪区”范围内的地区,也就是说洪水泛滥可能淹及的地区。

第五十条 中央财政应当安排资金,用于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堤坝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时的抗洪抢险和水毁防洪工程修复。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用于本行政区域内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地区的抗洪抢险和水毁防洪工程修复。

【释义】本条是关于防御特大洪涝灾害和水毁防洪工程修复资金来源和使用的规定。

一、洪水与地震一样,具有巨大的破坏力。为了防御和减轻洪水所造成的损失,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1998年长江大洪水,为了堵塞江西省九江市的长江堤防溃口,就耗资上亿元。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洪水可能造成的损失,国家有必要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防御特大的洪涝灾害。同时为了保证被洪水毁坏的防洪工程的修复,也需要一定的资金。因此,本条规定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责任,即:中央财政应当安排资金,用于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堤坝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时的抗洪抢险和水毁防洪工程修复;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用于本行政区域内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地区的抗洪抢险和水毁防洪工程修复。

二、其实,我国中央财政早在1980年就已经为减少特大洪涝灾害和旱灾造成的损失设立了特大防汛抗旱补助费,专项用于补助遭受特大水旱灾害的地区,用于抗洪抢险、堤防修复及抗旱等费用的支出,到1996年,这项资金累计安排支出64.4亿元。1994年12月29日财政部和水利部联合发布了《特大防汛抗旱补助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特大防汛抗旱补助费是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补助遭受特大水旱灾害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中央直管的大江、大河、大湖的堤防及重要海堤在遭受特大洪水和风暴后的抗洪抢险及水毁防洪工程的修复。根据这一暂行办法的规定,特大防汛补助费的开支范围是遭受特大洪水灾害后为抢险、堵口、修复堤防以及汛前采取应急渡汛措施所耗用的人工费、器材费、通信费、车船运输费、机械使用费及其他费用。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求中央财政给予特大防汛补助费的,可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委托财政、水利两厅(局)联合向财政、水利两部申报。特大防汛补助费的分配方案,由财政部商水利部根据受灾省、自治区、直辖市灾情大小和自筹资金落实情况确定。中央财政下拨给地方的特大防汛补助费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商水利部门分配使用。各地财政、水利部门要对每年的特大防汛补助费的使用进行检查和监督。

三、根据《特大防汛抗旱补助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特大防汛补助费坚持“国家支援为辅,地方自力更生为主”的分配原则。省、自治区、直辖市所需要的防汛资金,要实行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办法筹集,地方确有困难的,可以向中央申请补助。从实际情况看,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尚未安排这笔经费,一旦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在应急处理、抗洪抢险及水毁防洪工程修复等方面资金难以保证,不能有效地缓解特大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为了适应防汛抗洪工作的实际需要,加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洪涝灾害救助及灾后恢复工作中的责任,减轻中央政府的压力,本条还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用于本行政区域内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地区的抗洪抢险和水毁防洪工程修复。第五十一条 国家设立水利建设基金,用于防洪工程和水利工程的维护和建设。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受洪水威胁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加强本行政区域内防洪工程设施建设,提高防御洪水能力,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可以规定在防洪保护区范围内征收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

【释义】本条是关于水利建设基金和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的规定。

一、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迅速发展,对水利事业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了几次严重的洪涝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尤其是1998年长江流域、松花江和嫩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更暴露出我国大江大河防洪能力的严重不足,显示出重点水利工程设施和江河防洪体系建设滞后的状况。造成这一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治理难度大,进行建设所需要的投入较多,仅靠有限的财政资金远远不能达到治理水患、兴利除弊的要求。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洪涝灾害告诉我们必须加强建设,提高国家防洪抗灾能力,这就需要多渠道、多形式地增加投资,以尽快发展水利事业,逐步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性防洪体系。为此,国务院于1997年2月25日颁发了《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对水利建设基金的性质、来源和使用范围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国务院1988年6月颁布的《河道管理条例》也已经明确规定开征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在这些规定的基础上,本条将水利建设的资金来源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作了两方面的规定:一是国家设立水利建设基金,用于防洪工程和水利工程的维护和建设;二是受洪水威胁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加强本行政区域内防洪工程设施建设,提高防御洪水能力,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可以规定在防洪保护区范围内征收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

二、关于水利建设基金的设立和使用。本条第一款对水利建设基金的设立和使用作了原则规定,即国家设立水利建设基金,用于防洪工程和水利工程的维护和建设,同时还规定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按照国务院《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水利建设基金由中央水利建设基金和地方水利建设基金两部分组成,是用于水利建设的专项基金。中央水利基金的来源:一是从中央有关部门收取的政府性基金(收费、附加)中提取3%,应提取水利建设基金的中央政府性基金(收费、附加)项目包括:车辆购置附加费、港口建设费、铁路建设基金、市话初装费、邮电附加、中央分成的电力建设基金;二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其他可用于水利建设基金的资金。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的来源:一是从地方收取的政府性基金(收费、附加)中提取3%,应提取水利建设基金的地方政府性基金(收费、附加)项目包括:养路费、公路建设基金、车辆通行费、公路运输管理费、地方交通及公安部门的驾驶员培训费、地方分成的电力建设基金、市场管理费、个体工商业管理费、征地管理费、市政设施配套费;二是有重点防洪任务的城市要从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划出不少于15%的资金,用于城市防洪建设;三是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征收的用于水利工程和防洪设施建设的各项基金(资金、附加、收费),统一纳入地方水利建设基金。中央水利建设基金主要用于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大江大河重点工程的维护和建设。地方水利建设基金主要用于城市防洪及中小河流、湖泊的治理、维护和建设。至于跨流域、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大水利建设工程和跨国河流、国界河流我方重点防护工程的治理费用,则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水利建设基金的性质属于政府性基金,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的规定,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专项列收列支。截至1998年3月2日,全国已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地方

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其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工作也在不同程度进行着。建立水利建设基金是一个重大措施,各级政府应当积极落实,同时还应当建立健全水利建设基金的管理制度,以强化基金的征管力度和规范化使用。

三、关于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本条第二款对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的征收范围作了规定,并授权省级地方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办法。这一规定也体现了本法规定的“受益者合理承担”的原则。因为防洪工程作为一种基础性设施,服务于社会,理应由社会各方面投资修建和维护,由政府出面组织进行,但鉴于当前防洪建设任务大,在政府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各级政府采取拓宽投资渠道,广泛吸引筹集社会资金,从而加快防洪建设,提高防洪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征收河道工程修建维护费不仅是对基础设施的公益性消耗有所补偿,还有利于提高社会各方面对防洪重要性的共识,体现“防洪为社会,社会办防洪”的积极意义,推动防洪事业的全面发展。至于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的征收范围、标准和计收办法,《河道管理条例》规定,“受益范围明确的堤防、护岸、水闸、圩烷、海塘和排涝设施,河道主管机关可以向受益的工商企业等单位和农户收取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其标准应当根据工程修建和维护管理费用确定。收费的具体标准和计收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自《河道管理条例》规定了开征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后,全国已经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征收管理使用办法,进行了征收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条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肯定了这一做法,同时为了便于操作,明确规定只有“受洪水威胁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加强本行政区域内防洪工程设施建设,提高防御洪水能力的目的,并要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才可以规定征收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受洪水威胁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当是指本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的“防洪区”范围内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就是说洪水泛滥可能淹及的地区。同时规定,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只能“在防洪保护区范围内”征收。根据本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防洪保护区是指在防洪标准内受防洪工程设施保护的地区。

第五十二条 有防洪任务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安排一定比例的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用于防洪工程设施的建设、维护。

【释义】本条是关于安排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用于防洪工程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的规定。

一、关于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的使用。按照1991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的规定,“农村义务工,主要用于植树造林、防汛、公路建勤、修缮校舍等。”“劳动积累工,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的标准分别是:“按标准工日计算,每个农村劳动力每年承担5至10个农村义务工”;“按标准工日计算,每个农村劳动力每年承担10至20个劳动积累工。有条件的地方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适当增加。劳动积累工主要在农闲期间使用”。按照国务院的这一规定,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是农民法定的义务,每个农村劳动力都应当承担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

二、农村水利劳动积累工制度是从1986年开始实行的。实行劳动积累,多层次、多渠道投劳集资兴修农村水利已基本上做到了常年化和制度化,不仅形成了社会办水利的机制,而且使水利抗灾兴利能力逐年提高,对农业的发展、农民致富和农村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法将这一制度以法律的形式作出了规定,就是为了充分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水利。因此有防洪任务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增加水利建设投入的同时,应当充分而合理地利用符合国务院上述规定的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动员和引导农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加劳动积累和资金积累,用于水利建设,为治理洪水灾害,兴利除弊作出努力。有条件的地方,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可以搞一部分以资代劳。

三、按照国务院《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的规定,农村义务工主要用于防汛和抢险救灾等,劳动积累工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考虑到防洪工程设施建设、维护仅是防汛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内容,因此本法规定,有防洪任务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安排一定比例的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用于防洪工程设施的建设、维护。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由乡人民政府商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出用工计划后,经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执行,年终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张榜公布用工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第五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防洪、救灾资金和物资。

各级人民政府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防洪、救灾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

【释义】本条是关于不得截留、挪用防洪、救灾资金和物资的规定。

一、为了保证防洪、救灾资金和物资不受非法截留、挪用,本条作了两方面的规定。一方面,本条在第一款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防洪、救灾资金和物资。这就确立了禁止性法律规范,该禁止性法律规范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防洪、救灾资金和物资,所以,对于任何单位和公民个人而言,不得截留、挪用防洪、救灾资金和物资是一项法律规定的禁止性义务,违反了该项义务必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根据本法和《刑法》的规定,如果非法截留、挪用防洪、救灾资金和物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另一方面,为了防止防洪、救灾资金和物资不受非法截留、挪用,本法还通过确立人民政府审计机关工作职责的方式来达到防洪、救灾资金和物资不被非法截留、挪用的目的。本条第二款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防洪、救灾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按照上述规定,加强对防洪、救灾资金和物资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是各级人民政府审计机关义不容辞的一项工作职责,各级人民政府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加强对防洪、救灾资金和物资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

二、我国宪法、法律规定国家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哄抢、私分、截留、破坏。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救灾资金和物资的分配上,必须服从统一指挥、统一调配,保证分配计划落实到位,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凭借职权擅自更改救灾资金和物资的分配方案和数额,应当做到分配方案公开、分配结果公开,必要时还应向捐赠组织或者个人反馈捐赠资金和物资的使用情况。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将防洪、救灾资金和物资截留、挪用,不论是归个人使用还是转作他用,都应当按照本法第六十三条和《刑法》的有关规定追究刑事法律责任或者行政法律责任。

三、审计是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的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检查、评价、公证的一种监督活动。《审计法》第二十六条规定:“除本法规定的审计事项外,审计机关对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由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的事项,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进行审计监督。”审计监督是国家的重要财政、财务监督制度,为了严肃财经纪律、提高防洪救灾资金和物资的使用效益,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防洪、救灾资金和物资的使用情况纳入审计监督计划,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综合审计监督。

第二篇: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颁布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颁布时间:1997-08-29 实施时间:1997-08-29 发文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88号 时效性:有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摘录)

1997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于1997年8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江泽民

1997年8月29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防洪规划

第三章 治理与防护

第四章 防洪区和防洪工程设施的管理

第五章 防汛抗洪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禁止围湖造地。已经围垦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进行治理,有计划地退地还湖。

禁止围垦河道。确需围垦的,应当进行科学论证,经水行政主管部门确认不妨碍行洪、输水后,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七条 建设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管道、缆线、取水、排水等工程设施,应当符合防洪标准、岸线规划、航运要求和其他技术要求,不得危害堤防安全,影响河势稳定、妨碍行洪畅通;其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报请批准前,其中的工程建设方案应当经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前述防洪要求审查同意。

前款工程设施需要占用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土地,跨越河道、湖泊空间或者穿越河床的,建设单位应当经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对该工程设施建设的位置和界限审查批准后,方可依法办理开工手续;安排施工时,应当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位置和界限进行。

......第三十三条 在洪泛区、蓄滞洪区内建设非防洪建设项目,应当就洪水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建设项目对防洪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评价,编制洪水影响评价报告,提出防御措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报请批准时,应当附具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洪水影响评价报告。

在蓄滞洪区内建设的油田、铁路、公路、矿山、电厂、电信设施和管道,其洪水影响评价报告应当包括建设单位自行安排的防洪避洪方案。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时,其防洪工程设施应当经水行政主管部门验收。

在蓄滞洪区内建造房屋应当采用平顶式结构。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法第三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在洪泛区、蓄滞洪区内建设非防洪建设项目,未编制洪水影响评价报告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法第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防洪工程设施未经验收,即将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限期验收防洪工程设施,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释义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释义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已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2008年4月24日修订通过,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通过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切实保障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文化生活和社会保障等基本权利,保障残疾人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

为了帮助社会各界更好地学习、宣传、贯彻和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联特编辑此稿对有关条文进行解读。

一、《残疾人保障法》修订和施行的重大意义

对残疾人保障法的修订,是惠及全国八千多万残疾人的一件大事,对于发展我国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残疾人保障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发展残疾人事业和保障残疾人权益的基本法律。修订后的《残疾人保障法》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情况,总结了十七年来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内外残疾人立法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精神,体现了社会的文明进步。《残疾人保障法》不仅对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基本权益的实现、促进残疾人全面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残疾人保障法》的修订和施行,不仅是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人权保障进程中的一件大事。

二、《残疾人保障法》的立法宗旨

《残疾人保障法》的立法宗旨一是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发展残疾人事业;三是保障残疾人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四是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

三、《残疾人保障法》的主要内容

《残疾人保障法》共分九章六十八条,分别为总则,康复,教育,劳动就业,文化生活,社会保障,无障碍环境,法律责任,附则。

第一章总则,共十四条,(一——十四条)主要是立法的目的和依据;残疾的定义;残疾人的权利;对残疾人的特别扶助;经费保障;保障残疾人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社会支持残疾人事业;残联组织;对残疾人的抚养义务;残疾人的义务;残疾预防工作;对残疾军人的特别保障;表彰和奖励;助残日。

第二章康复,共六条(十五——二十条)主要是康复服务;康复工作总体要求;兴办康复机构;开展康复医疗与训练;培养康复专业人才;残疾人辅助器具。

第三章教育,共九条(二十一——二十九条)主要是残疾人的教育权利;残疾人教育方针;实施残疾人教育的要求;设置残疾人教育的机构;普通教 育机构的责任;特殊教育机构的责任;对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

第四章劳动就业,共十一条(三十——四十条)主要是残疾人劳动的权利;残疾人劳动就业的方针;集中残疾人就业;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扶持农村残疾人的生产劳动;扶持残疾人就业的优惠措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残疾人就业的服务;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对残疾职工的技术培训;不得强迫残疾人劳动。

第五章文化生活,共五条(四十一——四十五条)主要是残疾人的文化生活权利;开展残疾人文体活动的要求;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的措施;鼓励残疾人进行创造性劳动;倡导助残的社会风尚。

第六章社会保障,共六条(四十六——五十一条)主要是残疾人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残疾人按照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对残疾人的社会救助;对残疾人的供养;对残疾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等给予便利和优惠;鼓励和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

第七章无障碍环境,共七条(五十二——五十八条)主要是为残疾人创造无障碍环境;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与改造;信息交流无障碍;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服务;为残疾人选举提供便利;无障碍辅助设备的研制与开发;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

第八章法律责任,共九条(五十九——六十七条)主要是残疾人组织的维权职责;残疾人权益受侵害的救济渠道;国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损害残疾人人格的法律责任;有关教育机构的法律责任;歧视残疾人劳动者的法律责任;供养、托养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违反无障碍设施管理的法律责任;综合性法律责任。

第九章附则,六十八条主要是本法的执行时间。

四、《残疾人保障法》关于残疾的定义、残疾人类别和残疾标准的规定

残疾人定义,残疾人类别和残疾标准都是十分重要和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了这三个问题,就明确了法律所保障的主体范围。本法规定的残疾人的定义,具有医学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从医学角度看,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从社会角度看,是指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这里的医学属性和社会属性互相作用,缺一不可。

根据《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残疾人共分八类:(1)视力残疾人。(2)听力残疾人。(3)言语残疾人。(4)肢体残疾人。(5)智力残疾人。(6)精神残疾人。(7)多重残疾人。(8)其他残疾人。根据2006年开展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统计结果,我国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4%。我国各类残疾人的人数及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重分别是:视力残疾1233万人,占14.86%;听力残疾2004万人,占24.16%;言语残疾127万人,占1.53%;肢体残疾2412万人,占29.07%;智力残疾554万人,占6.68%;精神残疾614万人,占7.40%;多重残疾1352万人,占16.30%。

关于残疾标准,各国因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掌握的尺度不一,按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世界上大约有10%的人口是残疾人。目前,国务院未规定残疾标准,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制定了《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标准》比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一些国家的残疾标准更加 严格。

视力残疾包括盲人及低视力,共分四级;听力残疾共分四级;言语残疾包括失语、运动性构音障碍、器官结构异常所致的构音障碍、发声障碍(嗓音障碍)、儿童言语发育迟滞、听力障碍所致的语言障碍、口吃,共分四级;肢体残疾包括上肢或下肢因伤、病或发育异常所致的缺失、畸形或功能障碍,脊柱因伤、病或发育异常所致的畸形或功能障碍,中枢、周围神经因伤、病或发育异常造成躯干或四肢的功能障碍,共分四级;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滞,或者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智力损害或智力明显衰退,共分四级;精神残疾共分四级;多重残疾是指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残疾,多重残疾分级按所属残疾中最重类别残疾标准进行分级。

五、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着力强化了残疾人权益的各项保障措施。

1、政治权利。制定有关法律和政策要听取残疾人意见。

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国家采取措施,保障残疾人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制定法律、法规、规章和公共政策,对涉及残疾人权益的重大问题,应当听取残疾人和残疾人组织的意见。

2、康复权利。优先开展残疾儿童抢救性治疗和康复。

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为残疾人康复创造条件,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并分阶段实施重点康复项目,增强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康复工作应当从实际出发,以实用、易行、受益广的康复内容为重点,优先开展残疾儿童抢救性治疗和康复。

3、教育权利。给予寄宿生活费等费用补助。

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各级政府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学生、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并给予寄宿生活费等费用补助,对接受义务教育以外其他教育的残疾学生、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学生给予资助。

4、就业权利。实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

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国家实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选择适当的工种和岗位。达不到规定比例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保障残疾人就业的义务。

国家对安排残疾人就业达到、超过规定比例,或者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和个体经营的残疾人,依法给予税收优惠,并在生产、经营、技术、资金、物资、场地等方面给予扶持。国家对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免除行政事业性收费。

5、文化权利。设立盲人有声读物图书室。

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规定:组织和扶持盲文读物、盲人有声读物及其他残疾人读物的编写和出版,根据盲人的实际需要,在公共图书馆设立盲文读物、盲人有声读物图书室。

6、社会保障权利。无劳动能力、无扶养人者政府供养

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对生活确有困难的残疾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后,仍有特别困难的残疾人家庭,应当采取其它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

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地方各级政府应当根据情况给予护理补贴。

地方各级政府对无劳动能力、无扶养人或者扶养人不具有扶养能力、无生活来源的残疾人,按照规定予以供养。

7、无障碍权利。公共交通工具逐步达到无障碍要求

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新建、改建和扩建建筑物等设施,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

国家举办的各类升学考试、职业资格考试和任职考试,有盲人参加的,应当为盲人提供盲文试卷、电子试卷或者由专门的工作人员予以协助。

公共服务机构和公共场所应当为残疾人提供语音和文字提示等信息交流服务,公共交通工具应当逐步达到无障碍设施的要求。

六、新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四大亮点

亮点一:禁止对残疾人歧视

中国政府已签署的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明确规定,“缔约国应当禁止一切基于残疾的歧视”,其内涵不限于教育、就业等歧视,还包括拒绝为残疾人提供合理便利等情形。

基于此,新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明确规定:“禁止基于残疾的歧视。禁止侮辱、侵害残疾人。禁止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或者其他方式贬低损害残疾人人格。”除了歧视残疾人以外,对侵害残疾人亲属以及工作单位的歧视,都是属于禁止基于残疾人的歧视。这既与国际公约衔接,又对于残疾人的权益保护更加充分。

亮点二:开展出生缺陷预防和早期发现

有关单位的调查显示,我国每年约100万新生儿患有各种出生缺陷和先天残疾,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出生人口质量,还造成了沉重的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新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国家有计划地开展残疾预防工作,加强对残疾预防工作的领导,宣传、普及母婴保健和预防残疾的知识,建立健全出生缺陷预防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机制,针对遗传、疾病、药物、事故、灾害、环境污染和其他致残因素,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采取措施,预防残疾的发生,减轻残疾程度。

法律还明确,以实用、易行、受益广的康复内容为重点,优先开展残疾儿童抢救性治疗和康复。这些规定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对尽早发现和预防出生缺陷、促进残疾人康复等具有重要意义。

亮点三: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目前我国尚有858万有劳动能力、达到就业年龄的残疾人没有实现就业,而且每年还将新增残疾人劳动力30万人左右。修订后的残疾人保障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制度。这个法律制度的明确规定,将对残疾人劳动就业产生更有力的保障。原来只是规定各单位要按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这次将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提升为一项法律制度。

这项法律制度的内容主要规定是:第一,对各单位要求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如果达不到比例的话,将按照国家规定,履行保障残疾人就业的义务;第二,对达到或者超过规定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企业,或者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的企业,或者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实行税收优惠。同时规定,对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给予免除行政事业性收费的优惠政策;第三,对残疾人在劳动就业中的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做出规定,并明确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残疾人劳动”。

亮点四:强化各级政府在保障残疾人权益方面的职责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残疾人事业发展和残疾人权益保障需要以政府为主导,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消除对残疾人的影响和外界的障碍,保障残疾人平等权益的实现。

新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国务院制定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和计划,使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残疾人工作的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残疾人事业的工作。

法律还规定,国家建立健全残疾人统计调查制度,开展残疾人状况的统计调查和分析。

七、《残疾人保障法》对政府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权益职责的规定

一是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

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事业是一项公益事业,国家应当担负主要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领导,综合协调,并将残疾人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

二是制定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规划和计划。

国务院制定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发展规划和计划,使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是设立负责残疾人工作的机构。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残疾人工作的机构,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由于残疾人事业是涉及各个领域、各个部门的综合性事业,需要有一个跨部门的政府协调机构。新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解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的职责,在原法规的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残疾人事业的工作的基础上,增加了指导和督促有关部门做好残疾人事业的工作职责。

四是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各司其职。

残疾人事业具有多领域、跨部门、业务广泛、综合性强的特点。我国残疾人事业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残疾人组织积极发挥作用、协调动作的工作机制。各能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涉及残疾人的工作中,应当密切联系残疾人,听取残疾人的意见,尊重残疾人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八、《残疾人保障法》关于全社会的责任的规定

发展残疾人事业不仅是政府的责任,全社会都应当支持残疾人事业。

一是发扬人道主义精神。

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的思潮和理论。人道主义的基础与核心是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肯定。人道主义主张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新生人的权利、价值与尊严,尊老爱幼、济贫助弱、救死扶伤,为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服务。人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 基本道德规范,要求社会对个人与及人们相互之间的关心和同情,提倡建立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尊重个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人道主义是我国残疾人事业所追求的核心理念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残疾人事业本身就是人道主义事业,而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是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残疾人提供捐助和服务。

政府财政投入是残疾人保障经费的主要来源,但仅仅依靠政府是不够的,还要调动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积极性,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残疾人提供捐助和服务,充分集合社会力量来发展残疾人事业。社会和个人应当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为其提供服务。如开展志愿者助残等公益活动;公共服务机构和公共场所应当创造条件,为残疾人提供语音和文字提示、手语、盲文等信息交流服务,并提供优先服务和辅助性服务等等。

三是各单位做好所属范围内的残疾人工作。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应当做好所属范围内的残疾人工作。国家机关要将残疾人工作纳入职责范围和目标管理,密切配合协作,切实提高为残疾人提供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工会、共青团、妇联、老龄协会等社会团体要发挥各自优势,支持残疾人工作,维护残疾职工、残疾青年、残疾妇女、残疾儿童和残疾老人的合法权益;企业事业单位要增强社会责任感,为残疾人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即村委会、居委会,要抓好残疾人工作的落实。对于本单位的残疾干部职工,积各单位要体现出对残疾人的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

四是从事残疾人工作的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

所有从事残疾人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人员,都应当依法履行职责,认真履行职责,努力为残疾人服务。《残疾人保障法》特别对国家工作人员的履责规定了法律责任:国家工作人员未依法履行职责,对侵害残疾人权益的行为未及时制止或者未给予受害残疾人必要帮助,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第四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释义-国防教育的保障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资料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释义-国防教育的保障

本章共九条,分别对国防教育的总体保障、国防教育的经费保障、社会组织和个人对国防教育的捐赠、国防教育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国防教育大纲的制定与教材的编写、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军队、武警部队支持地方开展国防教育等,作了明确规定。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国防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根据开展国防教育的需要,在财政预算中保障国防教育所需的经费。

【释义】 本条是关于国家对国防教育的总体保障以及国防教育经费保障的规定。

普及和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是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保障国防教育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必须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来谋划和设计,以便为解决各项具体保障问题指明方向,确定原则,提供指导。基于这一思想,本条首先明确了国家对国防教育的总体保障,即:“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国防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首先,根据本条规定,国防教育总体保障的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这是因为领导国防教育工作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人民政府作为国家利益的忠实代表,作为国防教育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应当对保障国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负主要责任。本条规定的各级人民政府,既包括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又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

第二,根据本条规定,国防教育总体保障的方式是将国防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这一方式,有着丰富的内涵和要求。其一,国民经济是指一个国家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总体,包括各个生产部门和为生产服务的流通部门。社会发展是指一定的社会组织有意识地扩大其所构成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规模。将国防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就是预先将国防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统筹安排,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将国防教育作为一项必要内容纳入其中,而不是排除在外。开展国防教育是提高全民族、全社会国防意识的重要措施,是教育公民依法履行国防义务的基础工程,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国防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其二,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一般分为计划、五年计划和长远规划。因此,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防教育的对象类别、规模大小、布局远近的不同情况和实际要求,综合考虑,分别将国防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五年计划和长远规划。其三,将国防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具有不同的层次要求。一般而言,上级人民政府的计划比较宏观、长远,下级人民政府的计划比较具体、现实;上级人民政府的许多规划需要下级人民政府具体贯彻落实。各级人民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上级人民政府的部署,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防教育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使国防教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国防教育工作。2001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要求“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提高全民国防意识”,这表明中央从宏观战略上已经将国防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因此,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上级人民政府制定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结合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将加强国防教育的有关内容纳入本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认真做好国防教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资料下载

本条在明确了国家对国防教育的总体保障之后,紧接着强调,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开展国防教育的需要,在财政预算中保障国防教育所需的经费。”这项规定确立了国防教育经费保障的原则,有两层含义:

1.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开展国防教育的需要”,确定保障国防教育所需的经费。开展国防教育不能没有经费保障。各地国防教育的实践表明,必要的财力支持,是保障国防教育顺利进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由于对国防教育所需的经费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项目方面有不同的需求,国防教育法不可能逐一列出具体的需求标准,只是提出一个总的要求,即根据开展国防教育的需要,确定国防教育所需的经费。各级人民政府在编制财政预算,划拨国防教育所需经费数额时,都应当按照这一要求执行。保障国防教育所需的经费,既要考虑需要,也要考虑可能。一方面,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应当有相对固定的、必需的国防教育经费,以保障国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国防教育经费还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有所增长,以适应国防教育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国防教育经费的规模不能超越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国防教育应当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只有国民经济发展了,财政收入增加了,国家才能拿出更多的经费满足国防教育的需要。

2.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财政预算中保障国防教育所需的经费”,也就是说,各级人民政府对国防教育所需经费是通过财政预算的途径加以保障的。财政是指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参与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是政府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实现职能的基本形式。预算是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对未来一定时间内收入与支出的计划。将国防教育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就是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在编制本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时,应当充分考虑开展国防教育的需要,保证将国防教育经费纳入其中。从国防教育的实践看,为保证国防教育所需经费的落实,有的地方不仅将国防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而且还在预算中单独列项。根据国防教育法关于加强国防教育经费保障的立法思想,这种做法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

第二十五条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开展国防教育所需的经费,在本单位预算经费内列支;企业开展国防教育所需经费,在本单位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

学校组织学生军事训练所需的经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释义】 本条是关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防教育经费保障的规定。

本条第一款首先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开展国防教育所需的经费,在本单位预算经费内列支”。预算经费是指列入国家预算,收入有稳定来源、支出有规定用途的财政资金。国家对预算经费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级包干、收支挂钩、权责结合、事权与财权统一的管理制度。“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开展国防教育所需的经费,在本单位预算经费内列支”,这是由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性质所决定的。国家机关是指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机关,也称政权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事业单位是指没有生产收入,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事业组织。社会团体是指各种群众性组织的总称,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其他群众性组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经费使用方面的共同特征是:本身没有生产经营收入,而是每年列入预算经费,由国家实行财政拨款维持其正常工作和活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和第七条的规定,我国的财政预算体制是: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各级预算应当做到收支平衡;中央政府预算由中央各部门(含直属单位)的预算组成;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的预算组成;各部门预算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单位预算是指列入部门预算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资料下载

他单位的收支预算。因此,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开展国防教育所需的经费,应当首先列入本单位预算,经所在部门预算直至政府预算通过后,由国家财政拨款,保障本单位开展国防教育所需的经费。

本条第一款还规定,“企业开展国防教育所需经费,在本单位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企业是指从事生产、运输、贸易等经济活动的部门,如工厂、矿山、铁路、公司等,包括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其特征是:本身从事经济活动,具有经济收入,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纳税,开展活动。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企业有义务对本单位职工进行国防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九条规定:“工会对职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民主、法制、纪律教育,以及科学、文化、技术教育,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技术、业务素质,使职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

企业开展国防教育所需的经费,应当在本单位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而一般企业的职工教育经费又来源于工会经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工会经费的来源:(一)工会会员交纳的会费;(二)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按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向工会拨缴的经费;(三)工会所属的企业、事业单位上缴的收入;(四)人民政府的补助;(五)其他收入。” “工会经费主要用于为职工服务和工会活动。”这些法律规定,为企业开展国防教育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经费保障。

本条第二款规定:“学校组织学生军事训练所需的经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001年6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制定的《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中对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经费保障问题,作了明确规定。该《意见》规定,中央部(委)所属学校学生军训工作经费由国家财政纳入学校主管部门预算管理,实行综合定额拨款;地方所属学校学生军训工作经费,由地方政府根据学生军训工作的实际予以安排。普通高等学校、高级中学要将学生军训工作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内予以保障。同时该《意见》还要求,学生军训工作经费主要用于:集中训练期间参加学生及派遣军官、帮训战士的伙食补助;训练器材、资料的购置;参训学生训练服装补助;学生在军训基地训练期间的水电费补助等。

上述《意见》以及近年来国家和军队有关部门就学生军训经费保障问题制定下发的其他规定,都是与本条第二款相衔接的配套规定,各地、各学校在组织实施学生军训工作中,应当严格按照这些规定保障军训工作所需的经费。

第二十六条 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财产,资助国防教育的开展。

社会组织和个人资助国防教育的财产,由依法成立的国防教育基金组织或者其他公益性社会组织依法管理。

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或者捐赠所收藏的具有国防教育意义的实物用于国防教育。使用单位对提供使用的实物应当妥善保管,使用完毕,及时归还。

【释义】 本条是关于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资助国防教育及相关管理制度的规定。

本条第一款规定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广泛开辟国防教育资金来源渠道,充分肯定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财产资助国防教育的积极意义;二是表明国家鼓励、倡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奉献爱心,支持国防教育事业。其目的在于,充分调动社会上的一切积极因素,支持全民国防教育的开展。动员社会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资料下载

力量,资助全民国防教育,在我国现阶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其一,可以弥补国防教育经费的不足,在国防教育的经费保障方面,发挥拾遗补缺的重要作用。我国的国防教育是一项全民性的教育活动,过去主要靠人民政府的拨款支持,但还不能满足全民国防教育的实际需要。有些地区由于国防教育经费短缺,保障困难,难以进行深入、持久的国防教育活动。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开展国防教育遇到的经费筹措困难更多。各级人民政府,虽然可以在财政预算内保障国防教育所需的经费,但也只能解决人民政府计划内的一些重点和经常性的国防教育活动。从我国的经济状况和国防教育的实际需求看,用于国防教育的经费不足与全民国防教育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因此,提倡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人捐赠财产,资助国防教育的开展,能在一定程序上缓解这一矛盾,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好办法。其二,通过鼓励社会力量资助国防教育,可以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加强国防建设的爱国热情。旧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备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的屈辱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深深懂得“弱国就要受人欺侮,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显示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富国强兵的愿望。如在抗美援朝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和海内外同胞,纷纷捐款捐物,购买飞机大炮,支援前线,情动山河。近些年来,全国国防科普委员会曾会同有关单位,利用重大纪念日举办了5次全国国防征文、国防知识竞赛等活动,许多企业事业组织闻讯后纷纷捐资合办,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些事实充分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和海内外同胞蕴藏着支持国防教育事业的巨大潜力,充分挖掘和发挥这种潜力,可以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本条第二款规定了资助国防教育财产的管理制度。这项规定表明:第一,在今后的国防教育实践中,为加强对资助国防教育财产的管理,可以依法成立国防教育基金组织;第二,社会组织和个人资助国防教育的财产,应当由国防教育基金组织或者其他公益性社会组织依法管理。国防教育基金是指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为了兴办、维持、发展国防教育事业而储备的资金或者专门拨款,主要用于宣传国防知识、购置国防教育资产、奖励开展国防教育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以及组织国防教育活动等。国防教育基金组织则是指对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个人自愿捐赠的国防教育基金进行管理的民间非营利性组织,是社会团体法人,其活动宗旨应当是通过对国防教育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推动国家国防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款所说的“依法成立”、“依法管理”中的“法”,主要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基金会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关于依法成立国防教育基金组织。国务院颁布的《基金会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本办法所称的基金会,是指对国内外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自愿捐赠资金进行管理的民间非营利性组织,是社会团体法人。” “基金会的活动宗旨是通过资金资助推进科学研究、文化教育、社会福利和其他公益事业的发展。”第三条规定:“建立基金会,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性质、宗旨和基金来源符合本办法第二条的规定;(二)有人民币10万元(或者有与10万元人民币等值的外汇)以上的注册资金;(三)有基金会章程、管理机构和必要的财务人员;(四)有固定的工作场所。”第十一条规定:“建立基金会,由其归口管理的部门报经人民银行审查批准,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发给许可证,具有法人资格后,方可进行业务活动。”成立国防教育基金组织应当符合上述要求。

关于依法管理社会资助国防教育的财产。国防教育基金设立后,应当成立国防教育基金会,以加强对国防教育基金的筹集、管理和监督。《基金会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基金会可以向国内外热心于其活动宗旨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募捐以筹集资金,但必须出于捐赠者的自愿,严禁摊派”。第五条第二款规定:“基金会应当实行民主管理,建立严格的资金筹集、管理、使用制度,定期公布收支帐目。”第八条规定:“基金会对接受资助者使用资助资金的情况有权进行监督。”如果发现不按原定的协议使用资金,基金会有权减少、停止或者收回资助的资金。根据上述规定,国防教育基金会的职责应当是:1.根据全民国防教育的法律、法规和规划,拟定筹集项目,动员和组织国防教育基金捐款活动;2.拟定国防教育基金资助项目指南,接受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要求资助的申请,进行评议,择优支持,推动全民国防教育的普及和深化;3.组织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资料下载

力量对社会组织和个人资助的国防教育项目进行检查和评估,对于未按要求使用的资金,应当减少、停止或者收回;4.定期公布国防教育基金收支帐目,每年向人民银行和民政部门报告财务收支和资助项目活动情况,接受人民银行和民政部门的监督。

本条第三款是对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或者捐赠具有国防教育意义的实物问题作出的规定,它包含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考虑到除了国家现有的国防教育场所保存的实物外,一些社会组织和个人还拥有不少具有国防教育意义的实物。这些散布在民间的实物,其社会教育价值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为了广泛挖掘储存在民间的国防教育资源,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或者捐赠所收藏的具有国防教育意义的实物,用于国防教育。通过在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内展示这些实物,使更多的人民群众受到直观的、生动的国防教育。另一方面,由于在法律关系上“提供”不同于“捐赠”,对于属于社会组织和个人拥有而又愿意提供的具有国防教育意义的实物,要求人民政府及使用单位在使用该实物期间,应当妥善保管,防止损坏、丢失;使用完毕,应当及时归还,不能用后不还,更不能强行征收。

第二十七条 国防教育经费和社会组织、个人资助国防教育的财产,必须用于国防教育事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挪用、克扣。

【释义】 本条是关于国防教育经费及其财产使用和保护的规定。

本条规定旨在强调,无论是国防教育经费,还是社会组织、个人资助国防教育的财产,都必须专款专用,必须用于国防教育事业。

本条关于“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挪用、克扣”的规定,是关于保护国防教育经费和财产的禁止性规定,强调了国防教育经费和财产的使用具有排他性,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挪用、克扣。在这里,挪用、克扣的对象既包括了各级人民政府和各单位的国防教育经费,也包括社会组织和个人资助国防教育的财产。挪用是指把应当用于国防教育的经费和财产转移到其他方面使用;克扣是指私自扣减应当用于国防教育的经费和财产,将其全部或部分非法占为己有。国防教育经费和社会组织、个人资助国防教育的财产,是国家开展国防教育工作的物质保障。挪用、克扣国防教育经费和财产,将严重影响国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国防教育法在强调国防教育经费和财产不受非法侵害的同时,还为此专门规定了相应的罚则。本法第三十四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挪用、克扣国防教育经费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归还;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本条关于国防教育经费及其财产使用和保护的规定,有利于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正确对待、使用国防教育经费和财产,保障其专门用于国防教育事业,有利于鼓励、动员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地资助国防教育,促进国防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防止发生挪用、克扣国防教育经费和财产的行为,提供了法律保护。

第二十八条 本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场所,具备下列条件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

(一)有明确的国防教育主题内容;

(二)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

(三)有相应的国防教育设施;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资料下载

(四)有必要的经费保障;

(五)有显著的社会教育效果。

国防教育基地应当加强建设,不断完善,充分发挥国防教育的功能。被命名的国防教育基地不再具备前款规定条件的,由原批准机关撤销命名。

【释义】 本条是关于国防教育基地的产生范围、必备条件、命名的批准权限,以及国防教育基地自身建设和管理的规定。

本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了国防教育基地的产生范围和应当具备的条件及其命名的批准权限。首先,国防教育基地应当属于本法第二十三条所规定的场所范围。本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和其他具有国防教育功能的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馆、青少年宫等场所,应当为公民接受国防教育提供便利,对有组织的国防教育活动实行优惠或者免费„„”根据本条规定,国防教育基地只能从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和其他具有国防教育功能的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馆、青少年宫等场所中产生。第二,并非所有具有国防教育功能的场所都可以作为国防教育基地,只有同时具备了下列5项条件的国防教育场所,才能被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这5项条件是:1.有明确的国防教育主题内容。国防教育基地对外展示或活动的内容可以各有特色,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但它必须紧扣国防教育这个主题。2.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国防教育基地应当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并有一整套健全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3.有相应的国防教育设施。国防教育基地应当具有适应开展活动所需的各种配套设施。4.有必要的经费保障。不论是政府拨款还是其他社会组织、个人捐款,国防教育基地应当有固定的能保证其长期正常运转的经费来源。5.有显著的社会教育效果。按照国防教育工作机构的部署和要求,国防教育基地能够经常地开展各种国防教育活动,并能在当地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第三,具备了上述5项条件的国防教育场所,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才可以被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国防教育法把命名国防教育基地的批准权限赋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主要考虑是,国防教育基地是各地方开展社会化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各地国防教育场所建设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对地方国防教育的发展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因此,对于国防教育基地,不仅要规定严格的条件,在其命名的批准权限上,也应当体现权威性、严肃性。

本条第二款对国防教育基地的自身建设提出了要求,即“国防教育基地应当加强建设,不断完善,充分发挥国防教育的功能。”为了保证国防教育基地在国防教育场所中始终发挥主阵地的作用,维护基地的声誉,保持名实相符,本款还规定:“被命名的国防教育基地不再具备前款规定条件的,由原批准机关撤销其命名。”也就是说,已被命名的国防教育基地若丧失了应当具备的条件,即可由原批准命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程序撤销其命名。

在多年来的国防教育实践中,各级地方党委、人民政府以及各级国防教育工作机构,比较重视国防教育基地的建设,在规划布局、经费投入、制度建设等方面都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果,促进了当地国防教育的发展。目前,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或国防教育领导机构命名的国防教育基地的类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综合性国防教育基地。主要是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驻军及其人武部门专门建设的用于国防教育的国防教育馆、国防园、国防宫、国防教育训练基地、少年军校等,这类国防教育基地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在普及和加强公民的国防教育中发挥了主阵地的作用。第二类是纪念性国防教育基地。主要是由民政、文化部门管理的革命遗址、烈士陵园、博物馆等。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等。这类国防教育基地主要是运用革命历史题材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在全民国防教育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资料下载

当前我国国防教育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组织管理体系不够协调。各类国防教育基地或隶属或挂靠于不同的部门,很难实行统一管理。二是制度建设不够健全。虽然各地也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些规定起不到应有的规范制约作用。三是没有可靠的经费保障。有些基础设施陈旧,教育资料缺乏;有些内容老化,缺乏时代感和现实感,特别是缺乏高科技制作的声、像、图方面的内容,科技含量比较低,教育感染力不强。上述问题,应当根据国防教育法的规定,在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国防教育工作机构协调国防教育基地的主管部门与各有关方面共同研究解决。

本条关于国防教育基地的条件、命名及其建设的规定,为规范和推动国防教育基地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国防教育基地是重要的国防教育场所,以法律形式规范国防教育基地的建设,是新形势下开展国防教育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举措。抓好国防教育基地建设,有利于促进国防教育基地向社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有利于抓好主题性国防教育活动,为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拓展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第二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国防教育基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并为其发挥作用提供必要的保障。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具有国防教育意义的文物的收集、整理、保护工作。

【释义】 本条是关于各级人民政府加强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和管理以及收集和保护具有国防教育意义的文物的规定。

本条第一款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负有规划、建设和管理国防教育基地,并为其发挥作用提供必要保障的职责。要发挥国防教育基地在国防教育中的作用,规划是前提,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保障是原则。本款规定包含以下四层含义:

一、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国防教育基地的规划。每个地方需要建立国防教育基地的种类、数量、规模、布局等,应当由当地人民政府综合考虑,纳入城乡建设发展规划。不论采取计划内宏观调控方式,还是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国防教育基地的建设都应当立足当地国防教育的发展需要,统筹安排。从国防教育今后的发展看,革命领袖和先烈的旧居、革命烈士陵园、军事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战斗遗址遗迹、军事训练基地和展示国防科技成果园区的建设,应当成为国防教育基地建设的重点。

二、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国防教育基地的建设。国防教育基地是国家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设施,其建设不是哪一个机构、哪一个部门可以单独完成的,而需要各有关部门、各个方面积极配合。因此,各级人民政府在国防教育基地建设上发挥好统筹协调的作用非常重要。目前,国防教育基地的建设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由政府财政拨款,经各级人民政府批准,按照职责明确由某一个部门或单位负责承建;二是由企业事业单位自筹经费,自建或者合建;三是由地方单位与当地驻军联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不同的建设模式,加强对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具体指导和协调。

三、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国防教育基地的管理。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在短时期内还很难一步到位。因此,立足于现有国防教育基地的建设水平,向管理要效益,就显得非常重要。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防教育法对建设国防教育基地提出的5项条件,加强对国防教育基地的统一管理,准确把握国防教育基地的发展方向。各级国防教育工作机构要切实负起责任,总结推广国防教育基地管理中的经验,研究解决国防教育基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各级民政、文化、文物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配合国防教育工作机构,抓好国防教育基地的管理工作。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资料下载

四、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国防教育基地提供必要的保障。要使国防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国防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就必须重视解决国防教育基地的保障问题,尤其是当前国防教育基地的自身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的情况下,更需要各级人民政府从长计议,采取得力措施扶持国防教育基地的发展,为国防教育基地提供自身“造血”的机制,以保证国防教育基地在维持正常运转的基础上求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国防教育基地的使用效能和社会教育功能。

本条第二款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具有国防教育意义的文物的收集、整理、保护工作”。文物是指历代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武器、工具、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同时,该法第二十九条还规定,将个人收藏的重要文物捐献给国家的、使文物得到保护的、抢救文物有功的单位和个人,国家给予适当的精神鼓励或者物质奖励。具有国防教育意义的文物是祖先和革命前辈留给后人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对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因此,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做好具有国防教育意义的文物的收集工作,并将不同的文物进行分类整理,反映相应历史事件的真实状况。文物作为具有特定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结晶体,是不可再生资源,也是为国家所有的国有资产,理应受到国家法律保护。一方面,文物的管理机关、保护部门应当将国防教育文物存放于重要的国防教育场所,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制定严谨周密的管理制度,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发挥其在国防教育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任何社会组织和个人不得私自破坏、侵占、损害国防教育文物,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本条款的客体是具有国防教育意义的文物,这与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规定的客体不同。该款规定的客体是具有国防教育意义的实物。文物与实物二者之间有明显的区别,相关国家政策也有所不同。对提供用于国防教育的实物的规定是使用单位应妥善保管,使用完毕,及时归还。对用于国防教育的文物则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对其加强收集、整理和保护。但是,文物与实物在国防教育方面都是具有国防教育意义的物质载体,都可以为国家的国防教育事业服务。这两个条款从不同的角度作出规定,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各种具有国防教育价值的物质载体在全民国防教育中的作用。

第三十条 全民国防教育使用统一的国防教育大纲。国防教育大纲由国家国防教育工作机构组织制定。

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别教育对象的国防教育教材,由有关部门或者地方依据国防教育大纲并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特点组织编写。

【释义】 本条是关于制定国防教育大纲、编写国防教育教材的规定。

国防教育大纲是国家组织实施全民国防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它直接关系到全民国防教育的质量、发展水平和各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在全民国防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国防教育法调整和规范的是全民国防教育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环节,它不可能全面规定不同类别的教育对象接受国防教育的具体标准、要求和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防教育大纲又是落实国防教育法的实施细则,是具体指导全国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文件。本条第一款关于国防教育大纲的规定,有二层含义:一是全民国防教育应当使用统一的教育大纲。这是因为,全民国防教育是由国家统一组织进行的,是服从服务于国防需要的,由国家制定统一的国防教育大纲,可以使大纲所规范的各项内容更好地体现国防建设对全民国防教育的总体要求,使全国各地在组织实施国防教育工作中,形成一盘棋,更好地反映和维护国防的整体利益,保证全民国防教育的长远发展。二是国防教育大纲应当由国家国防教育工作机构组织制定。这样规定与国家国防教育工作机构的地位和职能是相适应的。本法第七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资料下载

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国防教育工作机构规划、组织、指导和协调全国的国防教育工作”。国家国防教育工作机构组织制定全国统一的国防教育大纲,是其依法履行职能的要求。

国防教育大纲的基本框架,应当包括实施全民国防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任务和阶段性目标,国防教育对象的分类及其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实施国防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步骤,实施国防教育的各项保障措施和要求等。

本条第二款规定了国防教育教材的编写主体和编写原则。国防教育的实践证明,只有区分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教育对象,编写比较系统、全面、具体的国防教育教材,把国防教育大纲的要点分解细化,才能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教育对象,更好地进行国防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防教育大纲是编写国防教育教材的依据,国防教育教材是落实国防教育大纲要求的施教材料。由于国防教育实行分类施教的原则,国防教育教材要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教育对象。因此,国防教育材料的编写主体不同于国防教育大纲的制定主体,它可以由国家和军队的有关部门或者各地方组织编写。有关部门或者地方组织编写国防教育教材,应当把握两个原则。一个是分类原则,即分别针对领导干部、大中小学生、机关工作人员、企业事业职工、普通公民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等不同对象,编写适合于教育对象需要的国防教育教材。另一个是结合原则,即编写国防教育教材应当依据国防教育大纲并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在多年的国防教育实践中,各部门、各地方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许多成功的做法,对这些经验和做法应当认真总结提炼,并充分地反映在国防教育教材的编写中。

从立法角度讲,本条关于国防教育大纲和教材的规定还有一层意义。即将国防教育大纲、国防教育教材纳入法制范畴,推动全民国防教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轨道。

第三十一条 各级国防教育工作机构应当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国防教育教员的选拔、培训和管理工作,加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国防教育教员应当从热爱国防教育事业、具有基本的国防知识和必要的军事技能的人员中选拔。

【释义】 本条是关于加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选拔国防教育教员的规定。

本条规定有两层含义:一是各级国防教育工作机构在加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负有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国防教育教员的选拔、培训和管理工作的职责;二是选拔国防教育教员的基本条件是热爱国防教育事业、具有基本的国防知识和必要的军事技能。

国防教育师资是指担负国防教育任务的专职和兼职人员。能够成为国防教育师资的,既可以是国防教育机构的专职人员、军队干部、专职人民武装干部、退役军人和民兵预备役骨干;也可以是离退休干部及其他适合担任国防教育教员的人员。国防教育师资的范围相对比较广泛,主要是由于国防教育对象的多类别、多层次的特点所决定的。

加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的一个前提,也是各级国防教育工作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本法第七条的规定,各级国防教育工作机构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和检查本行政区域内的国防教育工作。因此,各级国防教育工作机构应当认真履行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国防教育教员选拔、培训和管理工作的职责,抓好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资料下载

本条第三款规定,“国防教育教员应当从热爱国防教育事业、具有基本的国防知识和必要的军事技能的人员中选拔。”这是从思想、知识和技能三个方面规定了选拔国防教育教员的条件。国防教育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对象的,它需要有更多有志于这项工作的人加入到国防教育师资队伍中来,以满足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对师资的需求;国防教育重在普及人民群众的国防知识,它对担任国防教育教员的条件,不需要像学历教育那样,有严格、具体的要求。因此,只要是热心国防教育,掌握了基本的国防知识和必要的军事技能的人,都可以被选拔为国防教育教员。当然对于选拔国防教育的机构和单位来讲,它可以根据本单位开展国防教育的实际需要,择优选拔和聘用国防教育教员。

由于国防教育的内容丰富、知识面广,而且是一项不断发展的事业,因此,从提高国防教育教员的素质上讲,也需要对国防教育教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国防教育教员的培训通常实行专门院校培训和工作岗位培训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为了重点培养专职国防教育教员,1992年11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的有关规定及相关文件精神,国家教委与解放军总参谋部联合发文,委托军队院校为地方高等学校、高级中学举办了国防教育专业本科班,其招生对象是在军训试点高校、高级中学工作两年以上,45岁以下,具有大专学历的专职和兼职教师,经学校推荐均可报考。学制为全脱产两年,成绩合格,授予大学本科证书,学员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这项具体措施为完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国防教育教学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十二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应当根据需要和可能,为驻地有组织的国防教育活动选派军事教员,提供必要的军事训练场地、设施以及其他便利条件。

在国庆节、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和全民国防教育日,经批准的军营可以向社会开放。军营开放的办法由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

【释义】 本条是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支持地方开展国防教育的具体规定。

本条第一款规定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军队、武警部队有义务支持地方开展国防教育。本法第六条第二款规定,“驻地军事机关协助和支持地方人民政府开展国防教育”。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军事部门和各级人武部在全民国防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有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职责。除以主要精力抓好现役军人、民兵预备役人员的国防教育外,还应积极给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当好参谋,与地方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抓好全民国防教育。”军队、武警部队作为国家的武装力量,在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活动中,具有自身优势,应当起到骨干作用和示范作用,积极协助地方做好全民国防教育工作。二是军队、武警部队协助地方开展国防教育应当“根据需要和可能”。这样规定,目的在于既要保证部队完成自身担负的任务,又能使其协助地方开展国防教育,做到二者兼顾。一方面,地方开展有组织的国防教育活动,可以向当地驻军提出予以支持和协助的需求;另一方面,军队、武警部队在不影响完成正常战备、执勤、训练任务和保密的前提下,尽其所能地为地方有组织的国防教育活动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协助。在做好军队、武警部队协助地方开展国防教育的工作上,需要军地双方相互支持和理解。三是军队、武警部队协助地方开展国防教育的主要方式是选派军事教员和提供必要的军事训练场地、设施。这是军队、武警部队支持地方开展国防教育最大的优势,也是地方开展国防教育最缺少、最需要的方面。因此,军队和武警部队根据需要和可能,做好选派教员,提供军事训练场地、设施的工作,就是对地方开展国防教育的最大支持,必将有力地提升地方开展国防教育的整体水平。

本条第二款规定了军营可以向社会开放。这是国家为了发挥军队在全民国防教育中的特殊作用而设立的一项重要制度,目的在于通过开放军营、介绍部队荣誉史、展示武器装备、提供国防和军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资料下载

事知识咨询等,对公民进行国防教育。军营开放制度在国外早已实行,一些国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就设立了军营开放日活动。我军进驻香港后,也建立了军营开放制度,在国庆节、香港回归纪念日等重大节日、纪念日,驻香港部队的部分军营对社会开放,欢迎香港居民参观军营,体验军营生活,与部队官兵进行联谊活动,既展示了驻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形象,又融洽了驻军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国家确立军营开放制度,可以使公民了解和学习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奉献精神与牺牲精神,增强国防观念,也有利于增进军政军民团结,促进部队自身建设。根据本款规定,军营对社会开放是有条件的。在国庆节、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和全民国防教育日,经批准的军营可以向社会开放。由于军营是国家的重要军事场所,担负的任务不同,因此,军营开放应坚持既不影响部队战备工作,又不影响军事安全保密的原则,同时还要考虑方便群众参观,有利于扩大教育效果。向社会开放的军营应当经军队主管机关批准,军营开放的具体办法由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

第五篇: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

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 湖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8号

颁布时间:2001-3-30发文单位: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以下简称《防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依法编制防洪规划应当统筹兼顾,科学论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土地利用以及流域、区域综合治理的需要,与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

第三条 长江湖南段和洞庭湖的防洪规划,按照《防洪法》的有关规定制定。省内其他江河、河段和城市的防洪规划,按照下列规定制定:

(一)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干流和汨罗江、新墙河以及省人民政府认定的其他重要河流的防洪规划,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有关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编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二)第(一)项规定以外的跨县级行政区的河流、河段的防洪规划,由有关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有关县级人民政府编制,报所在地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三)不跨县级行政区的河流、河段的防洪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四)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的防洪规划,由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组织水行政主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按照国务院规定的审批程序批准后,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五)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城镇的防洪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水行政主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以及镇人民政府编制,经所在的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该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纳入城镇总体规划;

(六)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城镇以外的有防洪任务的镇的防洪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镇人民政府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纳入镇总体规划。

修改防洪规划,应当报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四条 山洪易发地区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国土、水利、林业、气象等部门和有关工矿企业制定防治山洪的规划和紧急避灾预案。

洞庭湖区以及其他易涝易渍地区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水利、农业等有关部门制定除涝治渍规划。

第五条 洞庭湖和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干流的河道,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管理;汨罗江、新墙河和其他跨县级行政区的河道、河段,由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管理;不跨县级行政区的河道,由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管理。

上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河道,可以委托当地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第六条 河道、湖泊的具体管理范围,由管理该河道、湖泊的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提出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按照防洪规划和平垸行洪、移民建镇规划退出耕种的堤垸,纳入河道、湖泊管理范围。

第七条 在河道、湖泊、水库管理范围内,禁止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弃置、堆放阻碍行洪的物体以及其他妨碍行洪的活动;禁止在行洪河道内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和高秆作物。

禁止在堤防上修建与防洪无直接关系的工程、设施或者在非汛期临时占用江河、湖泊。在特殊情况下,国家建设确需修建、占用的,应当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权限依法批准。

第八条 在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依法进行建设活动的,应当在作业前与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签订清除尾堆和废渣、恢复河道和堤防功能的责任书,并按照批准的范围、时间、地点和方式作业,不得损坏河道、堤防及护堤地;造成损坏的,应当负责修复或者承担修复费用。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堤防的重要程度、堤基土质条件等提出堤防安全保护区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在堤防安全保护区内,禁止打井、钻探、爆破、挖筑鱼塘、葬坟、采石、取土等危及堤防安全的活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查险排险的需要,可以规定在堤防禁脚一定范围内将鱼池、水田改旱地。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制定清淤疏浚河道、湖泊规划,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因地制宜地采取定期清淤疏浚等措施,保持行洪畅通。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进行封山育林育草、退耕还林还草,保护和扩大流域林草植被,涵养水源,加强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修建铁路、公路、水工程以及从事山区开发等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活动,应当采取措施保护水土资源,尽量减少破坏植被,并负责治理因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

第十一条 护堤护岸的林木和水库周围由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种植的林木依法进行抚育、更新采伐和用于防汛抢险采伐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免缴育林基金。

第十二条 防洪工程设施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技术规范、规程、标准进行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和验收,确保工程质量。防洪工程设施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全面负责,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合同约定对各自承担的任务负责。

防洪工程设施应当明确管理单位,加强维护和管理。

第十三条 城市、村镇和其他居民点以及工厂、矿山、铁路和公路建设,应当避开行洪区和山洪威胁、地质灾害易发区、危险区;已建成的,应当采取防御措施。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防汛指挥机构,组织制定防御洪水方案,部署汛前洪道清障,筹集防汛抗洪经费和物资,下达防汛调度命令,组织抗洪抢险和灾后重建工作,并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按照权限负责拟定和实施防御洪水方案、防洪工程汛期调度运用计划,编制洪水风险图,审查批准破堤工程,督促清除阻水障碍、修复水毁工程,组织防汛检查,掌握汛情信息,发布汛情公告,组织指挥抗洪抢险和群众转移,管理调度防汛经费和物资。

乡镇人民政府、企业事业单位根据防汛抗洪工作的需要,应当在汛期设立临时防汛指挥机构,组织和指挥本乡镇、本单位的防汛抗洪工作。

第十六条 长江湖南段的防御洪水方案,按照《防洪法》的有关规定制定。省内其他江河、河段、湖泊和城市防御洪水方案,按照下列规定制定:

(一)洞庭湖和湘江、资江、沅江、澧水防御洪水方案,由省防汛指挥机构组织拟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其他河流、河段防御洪水方案,按照管理权限,分别由设区的市、自治州、县(市、区)防汛指挥机构拟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二)国家确定的长沙、岳阳等城市的防御洪水方案,由省防汛指挥机构分别会同长沙、岳阳等市人民政府拟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家防汛指挥机构备案;其他城市的防御洪水方案,由所在城市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拟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备案。

第十七条 大型水库的汛期调度运用计划,由省防汛指挥机构或者由其委托的设区的市、自治州防汛指挥机构组织拟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汛期防洪实时调度决策权,由省防汛指挥机构或者由其委托的设区的市、自治州防汛指挥机构行使。

重点中型水库汛期调度运用计划,由有关设区的市、自治州防汛指挥机构组织拟定,报省防汛指挥机构批准;其他水库的汛期调度运用计划,按照水库分级管理权限,分别由设区的市、自治州、县(市、区)防汛指挥机构组织拟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汛期防洪实时调度决策权,按照管理权限由相应的防汛指挥机构行使。

撇洪工程汛期调度运用方案,由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拟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跨行政区域的撇洪工程汛期调度运用方案,由双方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撇洪工程汛期调度运用决策权,由批准该撇洪工程汛期调度运用方案的人民政府的防汛指挥机构行使。

第十八条 在汛期,水库预报水位超过防汛限制水位决定泄洪前,水库经营管理机构必须及时向有关人民政府和防汛指挥机构通报汛情,并做好安全泄洪的准备工作。

第十九条 在汛期,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应当根据气象、水文等有关部门提供的信息,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汛情公告。其他部门和单位不得向社会发布汛情公告。

第二十条 在汛期,有防洪任务的水工程的经营管理机构必须服从防汛指挥机构的防汛调度和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防汛抢险任务需要,按照省人民政府的规定储备必要的防汛抢险物资和资金。

省防汛指挥机构储备的防汛物资和资金,用于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地区防汛抢险的应急需要。

第二十二条 有防洪任务的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和单位以及国家工作人员,在汛期实行抗洪抢险责任制。

防汛指挥机构应当在汛期密切关注水情和水工程运行状况,根据需要组织人员巡逻查险、排险。巡查人员发现堤坝滑坡、翻砂、鼓水、管涌等险情,必须立即上报,并采取紧急措施控制险情。

第二十三条 根据汛情、险情,需要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支援抗洪抢险的,由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提出申请,报省防汛指挥机构批准。

第二十四条 有防洪任务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通过下列途径筹措防洪资金:

(一)财政安排资金;

(二)依照国务院规定设立水利建设基金;

(三)社会捐赠;

(四)其他依法用于防洪的资金。

省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可以规定在防洪保护区范围内征收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

第二十五条 防洪资金主要用于下列事项:

(一)防洪工程设施的建设、维护;

(二)水文测报设施、防汛信息系统、生物设施等防洪非工程设施的建设、维护;

(三)水毁工程的修复;

(四)防汛物资储备;

(五)抗洪抢险;

(六)其他防汛费用开支。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防洪资金、物资管理制度,保证防洪资金专款专用,专户储存。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财政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防洪资金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依照《防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给予行政处罚,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有防洪义务的公民不履行防洪义务的,由当地人民政府进行批评教育,责令履行义务。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1年5月1日起施行。

下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释义-保障措施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释义-保障措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6《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释 义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编写 主 编:胡康生副主编:王胜明 孙礼海 撰稿人:姚 红 何 山 贾东明 杨明仑郑淑娜 陈佳......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全文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编写 目 录 总则 第一章 一般规定第二章 合同的订立第三章 合同的效力第四章 合同的履行 第五章 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释义 第一章 总则 1.[1-1]立法目的 2.[1-2]设定和实施的法定原则3.[1-3]实施行政处罚要有法定依据4.[1-4]行政处罚原则 5.[1-5]坚持处罚与......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释义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保护公民人身、公共财产和公民财产的安全,维护公共安全,保障社会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释义 第一章 总则 ·第1条 土地管理法立法宗旨 ·第3条 土地基本国策和各级人民政府土地 ·第5条 土地管理体制 ·第7条 奖励在保护和开发土地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释义 第一章 总则 1.[1-1]立法目的 2.[1-2]设定和实施的法定原则3.[1-3]实施行政处罚要有法定依据4.[1-4]行政处罚原则 5.[1-5]坚持处罚与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释义 (逐条解读) (1989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根据2014年11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释义 行政诉讼法第1章第1节 标题: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据 法条内容: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