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3《核舟记》教学设计及学案
核舟记(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备课组杨映珠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字形字音,熟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4)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二、教学课时: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
预习指导:
1、借助注释、字典,弄懂文句。
2、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写什么。
3、给下列字注音。
罔()袒()矫()髻()戌()糁()髯()诎()
4、解释下列通假字的含义。
诎:
衡:
简:
有:
5、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1)写出总写舟尾所刻内容布局的语句。
(2)写出两句其他诗词中与船有关的语句。
(二)课中
1、导入新课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据说如今已创下七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到了唐代,能在一根象牙笔杆上雕刻“行军图”。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 1
梦》。可以说我国的雕刻艺术有着相当高的成就。下面同学们看一个
小雕刻(展示雕刻道具)。这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雕刻,下面我们来
看由作者魏学洢给我们讲述的明代雕刻工艺。
2、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检查预习)
3、导学讲练。
(1)作者简介
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本
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读课文,整体感悟
①抽学生朗读,听录音,学生批注字音。
②全班齐读,把握文章结构(小组讨论解决)
明确:“总—分—总”结构。
第一部分(1):总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第二部分(2—6):详细具体地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
态特点(先总写后分写)。
分两层:
第一层(2—5):介绍船正面的布局和雕刻的人、物及情态特点。
第二层(6):介绍舟的背面。
第三部分(7):对“核舟”总结、评价。
(3)批注难点,掌握文言字词。
明确:重点词: 罔贻泛相望类不属诎 衡 了了墨又
盈简 灵怪
通假字:诎通屈(弯曲)衡通横(横着)简通拣(挑选)甫通父(男子美称)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一词多义:
为:①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有。“通计一舟,为人五”。
木:①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
②树。“以至鸟兽、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异。“明有奇巧人”。
②jī,零数,余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①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
②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
②直,正。“其人视端容寂”。
(4)课堂研读(四人小组讨论解决)
①作者是怎样介绍船头和船尾的人物?这些人物带给你怎样的印象?
明确:神态各异,从事不同的活动,栩栩如生。
(2)说明文应以说明为主,作者为什么要对上述人物作详细描写?
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明确:表现雕刻者技术的精湛,赞美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5)拓展延伸
思考: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你认为在写作上有哪些可借鉴的? 明确: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突出重点的写法„„
(6)目标与检测(《练习册》P41-42第1-5题)
4、小结
(1)学生反思:同学们通过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2)教师总结:这篇文章对核舟所刻的人、物、字等描摹细致入微,形神兼备。表现了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三)课后
配餐练习
A组练习《练习册》P41-42第6-8题
B组练习《练习册》P41-42的“阅读理解”核舟记(学案)
姓名: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字形字音并熟读课文
罔贻泛相望类不属诎 衡 了了墨又盈简 灵怪
2、如何辨别现代汉语和古汉语的不同,积累文言词汇。通假字:诎衡简甫有
一词多义:为木曰奇有端
3、文章具有怎样结构形式和说明顺序?
4、我国古代的工艺美术有怎样的成就?
二、课堂研讨
1、作者是怎样介绍船头和船尾的人物?这些人物带给你怎样的印象?
2、说明文应以说明为主,作者为什么要对上述人物作详细描写?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三、目标检测
《练习册》P41-42第1-5题
四、学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二篇:核舟记学案
《核舟记》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了解“记”这种文言体裁的特点,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2、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理解难懂字词,品味有关语句,赏析核舟雕刻之巧与文章说明之妙。背景资料:
1、认识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2、掌握“记”的知识: “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
教学过程:
一、结合注释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下列字你会读吗?试着给它注音
洢皿罔贻奇轩箬糁髯褶袒 诎髻属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说出本字并解释其含义。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诎右臂支船
(3)左手倚一衡木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结合语境解释加点字的含义,整理文中一字多义的例句
(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为:为宫室、器皿、人物中轩敞者为舱
(3)可: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
(4)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
4、自学中有哪些疑难问题期待解决?请写在下面
二、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2、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
3、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三、品析语言:
1、讨论,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划出有关语句)
2、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下列语句,你认为哪句话或哪个词写得最好,好在何处?
⑴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⑵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⑶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⑷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3、学习小组内可自己演一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其余两个为舟子,发挥想像注意表现他们的位置、姿态、动作,可以适当加些语言。
四、谈收获: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第三篇:23《核舟记》教学设计及学案
23、核舟记(教学设计)
备课组长:李晓莉
备课组员:冯晓燕 董书香 刘杰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
全文仅400余字,却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把上面雕刻的复杂琐细的物态述说得精细详尽,活灵活现,使人一目了然。不仅完美地再现了“核舟”的形象,而且有力地表现出雕刻家王叔远的聪明才智,绝妙技艺,表达了作者对他及其作品的赞美之情。
2、解析
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绍了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更具体地说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苏轼、佛印、鲁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态,核舟上的船舱、窗户、对联„„历历可见。文章结构的严谨、精巧和语言的准确、精练,不愧是古代说明文的精品。
二、目标及解析
1、目标
(1)掌握字形字音,熟读课文。(2)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4)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解析(1)让学生读准字音,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生掌握文中的基本文言词汇,增强文言文的翻译能力。(3)掌握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4)了解我国古代在工艺美术上取得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对文言文的把握要相对低于现代文,对古汉语知识的识记和字词的释义上存在一定困难。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学生课前应充分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工艺美术的具体概念;教师准备展示道具。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导课——作者简介——读课文——自学——讨论明确——检测——教学反思——小结
(二)、教学情景
1、情景导入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据说如今已创下七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到了唐代,能在一根象牙笔杆上雕刻“行军图”。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梦》。可以说我国的雕刻艺术有着相当高的成就。下面同学们看一个 小雕刻(展示雕刻道具)。这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雕刻,下面我们来看由作者魏学洢给我们讲述的明代雕刻工艺。
2、作者简介
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3、读课文,整体感悟
(1)抽学生朗读,听录音,学生批注字音。
设计意图:让学生正音,并熟读课文,培养文言文的语感。(2)全班齐读,把握文章结构(小组讨论解决)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理清文章的思路。明确:“总—分—总”结构。
第一部分(1):总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第二部分(2—6):详细具体地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态特点(先总写后分写)。
分两层:
第一层(2—5):介绍船正面的布局和雕刻的人、物及情态特点。
第二层(6):介绍舟的背面。
第三部分(7):对“核舟”总结、评价。(3)批注难点,掌握文言字词。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自主分析,积累文言词汇。
明确: 重点词: 罔
贻
泛
相望
类
不属
诎 衡 了了
墨
又 盈
简 灵怪
通假字:诎通屈(弯曲)
衡通横(横着)
简通拣(挑选)
甫通父(男子美称)
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一词多义:
为:①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有。“通计一舟,为人五”。木:①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②树。“以至鸟兽、木石”。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是。“文曰‘初平山人’”。奇:①奇异。“明有奇巧人”。
②jī,零数,余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①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②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
②直,正。“其人视端容寂”。
4、课堂研读(四人小组讨论解决)
(1)作者是怎样介绍船头和船尾的人物?这些人物带给你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文章的重点。明确:神态各异,从事不同的活动,栩栩如生。
(2)说明文应以说明为主,作者为什么要对上述人物作详细描写?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明确:表现雕刻者技术的精湛,赞美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5、拓展延伸
思考: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你认为在写作上有哪些可借鉴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的把握本文的写作特色。明确: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突出重点的写法„„
6、目标与检测(《练习册》P41-42第1-5题)
7、小结
(1)学生反思:同学们通过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2)教师总结:这篇文章对核舟所刻的人、物、字等描摹细致入微,形神兼备。表现了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六、教学反思:
配餐练习
A组练习《练习册》P41-42第6-8题 B组练习《练习册》P41-42的“阅读理解”
《核舟记》学案
姓名: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字形字音并熟读课文
罔
贻
泛
相望
类
不属
诎 衡 了了
墨
又
盈
简 灵怪
2、如何辨别现代汉语和古汉语的不同,积累文言词汇。
通假字:诎
衡
简
甫
有 一词多义:为 木 曰 奇 有 端
3、文章具有怎样结构形式和说明顺序?
4、我国古代的工艺美术有怎样的成就?
二、课堂研讨
1、作者是怎样介绍船头和船尾的人物?这些人物带给你怎样的印象?
2、说明文应以说明为主,作者为什么要对上述人物作详细描写?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三、目标检测
《练习册》P41-42第1-5题
四、学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四篇:《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空间说明顺序。
3、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解读课文内容。
2、了解结构形式,说明顺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把握结构。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
举两个例子:
1、三千多年前,甲骨上已刻下让我们今天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
2、唐代,能在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路;
(屏幕欣赏《孙子兵法》竹筒微雕、鸡蛋微雕)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雕艺术,读来令人惊喜(屏幕显示课题)
二、题解(屏幕显示核舟形象)
核舟:根据课文内容,指的是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记: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人和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题意:介绍说明了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三、识记下列词语的读音、字形
罔(wǎnɡ)膝(xī)褶(zhě)髻(jì)倚(yǐ)
戌(xū)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四、听录音范读,学生朗读课文
五、理清文章结构
提问: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全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结构形式:总分总
(第1段)(第2~5段)(第6段)
六、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本课时讲解分析前两段)
具体方法:请学生参照注释和老师的提示,让他们互相讨论,然后分别讲解各自然段的大意,最后老师释疑并明确意思。
第1段(总说):
1、重要词语:⑴ 奇巧;⑵ 为;⑶ 罔不因势象形;⑷ 尝:曾经;
⑸ 贻;⑹ 核舟一:用桃核刻成的小船。
2、根据以上词语,学生讨论译出大意,老师再明确意思。
3、概括文段大意: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4、朗读:
第2~5段(分说)
提问:根据方位词语,这几段按什么顺序介绍核舟?各段介绍的重点是什么?
明确:
⑴ 空间顺序;
⑵ 各段介绍的重点:
第2段(船的结构)第3段(船头游览者苏轼、鲁直、佛印)第4段(船尾舟子二人)第5段(船的顶部,题名、篆章)
疏通第2段文意:
具体方法:同第1段相似。
1、指出重要词语。
2、学生讨论后讲解大意,老师再明确。
3、概括出文段大意。
明确:
第2段:介绍核舟的大小和格局。
4、朗读。
七、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并背诵第2段。
2、完成阅读思考题。
〖结构图示
概说核舟之奇巧,引出由来(第1段)
船体设计的大小、格局(第2段)
核舟记 详述核舟之精妙 船中人物的神态、动作(第3、4段)
船背技师的题款、着色(第5段)
总括核舟,发出赞叹(第6段)
第五篇: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朗读教学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朗读文言文的方法:读准字音、停顿;掌握好语速、重音、语气、语调。
2、体会作者对于雕刻者的赞叹之情。
重难点:读准字音、停顿,正确把握语速、重音、语气、语调 过程:
一、导入
由释题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名为《核舟记》(要求学生大声朗读)。为什么称为“核舟”?桃核有多大请比划一下.二、整体感知
桃核上雕刻了哪些东西?小小的桃核上竟然雕刻了这么丰富的内 容,对此作者是怎么评价的?
生齐读最后自然段-----师指出问题所在并范读(重点放在最后一句话上并说明读出感叹的语调应是降调,其余语调应平和、语速应适中)
三、深入探究
1、作者竟然发出这样高的评价,那我们来看看这个核舟到底是 什么样子?文章从哪段文字开始介绍核舟的?
2、第二自然段介绍了舟的那一部分?船舱刻了哪些内容? 自由朗读船舱部分-----指名读----学生纠正---师范读----生再读----记忆背诵
3、作者只介绍了船舱吗?介绍了几个人?哪里的几个人?先 写了谁?再写了谁?宋东坡有什么特征?黄鲁直有什么特征?
自由朗读船头部分-----师范读,学生根据内容同桌配合表演-----请代表上台表演,台下同学读------学生记忆背诵
4、其余两人在哪里?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学生根据总结的经验和方法自由朗读-------指名读(指名配以表 演)-----学生纠正----记忆背诵
5、船舱、船头、船尾,从观察角度来看都是?那背面刻的是什么? 学生根据朗读方法和技巧自由朗读并背诵。
四、总结
雕刻者雕刻的“大苏泛赤壁”真可谓惟妙惟肖,你同意作者的评价吗?那么让我们也用这句话来发表一下自己的赞叹之情吧!
文言文朗读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关于停顿。朗读时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作或长或短的停顿,一方面出于换气的需要或使层次分明,另一方面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朗读中的停顿一般有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标点符号所表示的停顿和段落之间的停顿属于语法停顿,标点符号的停顿长短为“、”--“,”“。”-“?”-“!”-“„„”,这个长短的确定也不是绝对的,应根据语言环境和表达的需要适当掌握和处理。段落内部、句群之间的停顿要长些,段落之间的停顿又要稍长些。朗读骈体文或诗歌,要注意节奏停顿,节奏停顿连而不断,与“、”停顿稍有区别。另有逻辑停顿,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应作停顿(这些将在具体的语段中提示)。
关于语速。议论文和说明文以中速为宜,其他文体(如记叙类、抒情类)则依据情节的进展和感情表达的需要来安排。如内容是激动、欢快、紧张,思想感情慷慨激昂、豪迈奔放时,语速要相对快一些;如内容是痛苦、悲伤、低沉、抒情的时候,语速要相对慢一些。
关于重音。朗读时,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需要重读,比如句子中作谓语的动词要重读。例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重读的词语为“军”;表示性状和程度的状语常常也要重读,如“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太后盛气而揖之”中重读的词语应为“面”“盛气”;表示性状强调的定语要重读,如“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中重读的词语应为“亿丈”“不测”;表示结果或过程的补语要重读,如“却匈奴七百余里”“非抗于九国之师”,其中“七百余里”“九国之师”应重读;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常常需要重读,如“当此之时„„”“此四君者”中“此”要重读。除以上五种外,句子中某些重要突出或强调的词语常常也需要重读,这是因不同的语境而定的,故放在具体篇目中指导。
关于语气、语调。古汉语中的语气同现代汉语一样,有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应读出句子的特有语气。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疑问语气读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