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流体力学结课论文:空气动力学在高速铁路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流体力学结课论文
空气动力学在高速铁路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我国高速铁路建设正处于上升期,高铁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相关理论研究对于高铁建设的顺利开展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空气动力学的学习研究,初步认识和了解了空气动力学在高速铁路隧道建设中的应用,对流体力学对于土木工程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土木工程 高速铁路 隧道 空气动力学 流体力学
1前言
哈大高速铁路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工程,被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哈大高铁指在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与辽宁省大连市之间建设的高速客运专用铁路,于2007年8月23日正式开工建设,2012年12月1日正式开通运营。哈大客运专线(高铁)是我国中长期铁路规划中“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的“一纵”,是京哈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车后将成为世界上第一条投入运营的穿越高寒地区的高速铁路。
流体力学在土木工程中应用广泛,而在高速铁路的建设过程中,流体力学的重要分支空气动力学则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高速铁路建设正处于上升期,高铁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相关理论研究对于高铁建设的顺利开展意义重大。
2空气动力学简介
空气动力学是流体力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物体在同气体作相对运动情况下的受力特性、气体流动规律和伴随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它是在流体力学的基础上,随着航空工业和喷气推进技术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个学科。
最早对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人类对鸟或弹丸在飞行时的受力和力的作用方式的种种猜测。17世纪后期,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首先估算出物体在空气中运动的阻力;1726年,牛顿应用力学原理和演绎方法得出:在空气中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力,正比于物体运动速度的平方和物体的特征面积以及空气的密度。这一工作可以看作是空气动力学经典理论的开始。
1755年,数学家欧拉得出了描述无粘性流体运动的微分方程,即欧拉方程。这些微分形式的动力学方程在特定条件下可以积分,得出很有实用价值的结果。19世纪上半叶,法国的纳维和英国的斯托克斯提出了描述粘性不可压缩流体动量守恒的运动方程,后称为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到19世纪末,经典流体力学的基础已经形成。20世纪以来,随着航空事业的迅速发展,空气动力学便从流体力学中发展出来并形成力学的一个新的分支。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交通、运输、建筑、气象、环境保护和能源利用等多方面的发展,空气动力学在更多领域有了更为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激光技术、电子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空气动力学的实验水平和计算水平,促进了对高度非线性问题和复杂结构的流动的研究。
3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
当列车进入隧道时,原来占据着空间的空气被排开。空气的粘性以及气流对隧道壁面和列车表面的摩阻作用使得被排开的空气不能像在隧道外那样及时,顺畅地沿列车两侧和上部流动,列车前方的空气受压缩,随之产生特定的压力变化过程,引起相应的空气动力学效应并随着行车速度的提高而加剧。
3.1列车进入隧道引起瞬变压力
列车进入隧道引起的压力变化是两部分的叠加:1列车移动时从挤压、排开空气到留下真空整个过程引起的压力变化;2列车车头进入隧道产生的压缩波以及车尾进入隧道产生的膨胀波在隧道两洞口之间来回反射产生的压力变化(M
ach波)。
当双线隧道中同时有不同方向列车相向行驶时,叠加所产生的情况则更为复杂。列车在隧道中运行时(无相向行驶列车)车上测得的最大压力波动发生在第一个反射波到达列车时。
3.2 列车进入隧道引起行车阻力
行车阻力由机械阻力和空气阻力两部分组成。机械阻力一般同行车速度成正比;空气阻力则同行车速度二次方成正比。在隧道中,空气阻力问题更为突出。
3.3 列车进入隧道引起微压波
微压波是隧道出口微气压波的简称,是高速铁路隧道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空气动力学问题之一。微压波使得列车高速进入隧道时,在另一侧出口产生突然爆炸声响,对隧道出口附近的环境构成危害。
4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的影响
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会对高速列车运营、人员舒适度和环境造成一系列影响:
(1)高速列车经过隧道时,瞬变压力造成旅客和乘务人员耳膜明显不适、舒适度降低;
(2)高速列车进入隧道时,会在隧道出口产生微气压波,发出轰鸣声,使隧道口附近建筑物门窗发生振动,产生扰民的环境问题;
(3)行车阻力增大,从而使运营能耗增大;
(4)形成空气动力学噪声;
(5)列车克服阻力所作的功转化为热量,在隧道中积聚引起温度升高等。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的影响因素
5.1 机车车辆方面
行车速度,车头和车尾形状,列车横断面,列车长度,列车外表面形状和粗糙度,车辆的密封性等。
5.2 隧道方面
隧道净空断面面积,双线单洞还是单线双洞,隧道壁面的粗糙度,洞口及辅助结构物形式,竖井、斜井和横洞,道床类型等。
5.3 其它方面
列车在隧道中的交会等。降低空气动力学效应的主要设计措施
高速铁路隧道设计主要由限界、构造尺寸、使用空间和缓解或消减列车进入隧道诱发的空气动力学效应两方面的要求确定。
研究表明,当列车以200 km以上时速通过铁路隧道时,空气动力学效应对行车、旅客乘车舒适度、洞口环境的不利影响已十分明显且起控制作用,因此,隧道的设计除须遵照现行《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规定及提高防灾救援要求外,还应考虑下列因素:(1)隧道内形成的瞬变压力对乘员舒适度及相关车辆结构的影响;(2)空气阻力的增大对行车的影响;(3)隧道口所形成的微压波对环境的影响;(4)列车风对隧道内作业人员待避条件的影响。
缓解或消减列车进入隧道诱发的空气动力学效应的主要设计措施是:
6.1 车辆方面的措施
6.1.1 车辆的密封性
我们所讨论的舒适度是车内旅客乘车的舒适度,因此我们更为关心的是车 内压力变化情况。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车辆密闭性能越好,车辆内的最大瞬变压力就越小。
6.1.2 车辆的外形
车辆外形的改善可从车辆的横断面积和车头形状考虑:在隧道横断面净面 积不变的前提下,减小车辆的横断面积可降低阻塞比,有效降低隧道内的瞬变压 力,进而可缓解车内的瞬变压力。
6.2 隧道构造措施
6.2.1 设置缓冲段
在隧道的口部设置缓冲段可减小列车进入隧道时产生压缩波的波前压力梯度,因为压缩波的波前压力梯度与列车速度的三次方成正比,所以减小压力梯度的效果可转换成降低列车速度的效果,进而可以明显地降低微气压波以及由此 而产生的噪声和对环境的影响。
缓冲段的横断面形状可为拱形或为门形,要求在其两侧可按一定的比例开 孔;沿其纵向可做成逐渐扩大的型式或喇叭形。
6.2.2 设置横洞
对于双洞单线隧道在每隔一定的距离采用横洞连通,以起到减压风道的作 用。在英法海峡隧道中就采用了横向通道来释放压力波(其减压风道间距为250m,风道直径为 2m),这种风道可减少对列车的空气动力阻力。
6.2.3 增加隧道断面面积
增加隧道断面面积对于降低空气动力学效应是不言而喻的,其可以将隧道 断面放大;也可以采用单洞双线的隧道。但是前者会增加造价,后者当列车在隧 道中会车时,会加剧空气动力效应。
6.2.4 设置竖井
在隧道内适当位置修建通风竖井(或斜井),以降低压缩波梯度。这种竖井应尽可能利用施工留下的工作井。该竖井的位置应兼顾到高速列车行车时降低 瞬变压力的要求。
6.2.5 噪声
隧道周壁采用吸音材料贴面,以降低空气动力学噪声。
6.2.6 隐蔽及设置
隧道内设施应尽量隐蔽设置,对在隧道内必须设置的设施采取适当的防护 措施,以防列车运行时产生的列车风对设施的破坏。
6.2.7 隔热设置
列车克服阻力所做的功转化为热量,在隧道中积聚引起温度升高。为此可设置通风井,配置风机排出在隧道中因列车克服阻力而产生的热量或其他原因产 生的热量,英法海峡隧道亦采用机械通风方法排出隧道内的热量。
6.2.8 防水设置
其他措施还有如在隧道内设置水幕、喷水滴等。
7结语
我国的高速铁路隧道建设刚刚开始,在借鉴国外技术经验的基础上,克服了一些缺点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和控制了高速铁路隧道内空气动力学效应问题。但我国对于高速铁路隧道内空气动力学效应研究还是不够的,需要继续研究和探讨,使该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通过对空气动力学的学习研究,初步认识和了解了空气动力学在高速铁路隧道建设中的应用,对流体力学对于土木工程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王建宇,高度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若干问题探讨,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
[2] 常翔,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控制,隧道建设,2007年8月,117-120
[3]百度百科,空气动力学,http://baike.baidu.com/view/78138.htm,2012年12月27日
第二篇:整合营销传播在企业品牌建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企业在品牌建设部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部分企业在品牌方面的影响力和品牌忠诚度都不高,而做好品牌建设对企业经营的成功与否有着重要意义。整合营销传播中包含了各种可以应用的方法,能够帮助企业进行品牌形象的塑造,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从而为中小企业品牌建设提供保障。本文通过讨论企业的内部整合,选择有效的整合传播方法,以期提升整个服务流程,为中小企业打造一个合适的品牌形象。
关键词:整合营销传播;品牌;中小企业
1整合营销观念内涵的分析
对于消费者来说,由于卖方市场早已过渡成为买方市场,相应的消费者的市场地位随之上升,而企业间竞争就显得异常激烈。单一的销售方式在现今的市场上已不能够吸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如果不对各种可运用的营销传播方式进行必要的整合,企业只会面临自身资源的重复浪费。为了使传播活动能产生完整的协同效应,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第一部探讨整合营销传播专著——《整合营销传播》在美国问世。该书的作者之一是在广告界享有盛誉的美国西北大学唐E舒尔茨教授。书中对整合营销做出了具体解释,整合营销是一种通过对各种营销方法和工具的有效结合成一个整体,并依据环境的变化即时进行动态修正工作,使得交换双方在这种交互中各自价值都能够增值的营销理论。这里所指的交互双方,不仅指消费者,还包括政府、投资者、员工、大众媒体、竞争对手等所有整合营销的传播对象。
2整合营销传播的发展历程
整合营销传播这个概念从20世纪末舒尔茨提出来并且发展到今天,核心思想就是用整合企业内外部所有资源来作为方法,调动一切积极的要素来最终实现企业的营销传播目标。整合营销传播强调与顾客多接触,以整合与营销传播为目的,通过接触点向顾客传递一种与企业本身一致的、非常清晰的品牌形象。这里提到的接触点小到产品的颜色款式包装,大到公司的发布会、各种公共活动等,消费者每一次的接触反应都会影响到他们对公司的认知程度。例如让消费者感受都是传播相同的正面信息的接触点,这时公司的传播影响力就能最大化。同时,消费者的心理活动是动态变化的一个状态,消费者在头脑里会对一切事物都会形成一个自己的的概念,这时如果能使传播表达出的品牌概念与消费者内心已形成的那个概念产生一定的联系,就可以正强化消费者的想法或改变消费者的坏印象,达到公司建立品牌良好形象的目的。例如想与“雀巢”咖啡集团竞争的“麦斯威尔”咖啡集团,就是一个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策略成功抢夺市场的典型代表展现。麦斯威尔通过设计出小袋装随身咖啡包来抢夺细分市场,并且结合公共关系、广告等促销手段来推波助澜,这种可随身携带的小包咖啡销量一下子比上年同比增长了50%。麦斯威尔运用的这种利用传播媒体来表达出“分享”的这种举措,就是典型的整合营销传播的策略体现。如今,虽然整合营销传播已成为消费者市场和广告界里的一个热门词,但整合营销传播也并非多深不可测,它推翻了传统的营销理论所倡导的那些各种各样的营销组合方面的思想理念,提出了更为合理的一种理论策略就是整合营销传播。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整合营销传播不仅仅只是“传达同一个声音,树立鲜明的形象”,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还要结合统计学等其他营销边际相关学科来进行管理决定,整合营销传播的具体过程其实是一门科学,不仅仅是一个概念。
3整合营销传播在中国企业的发展现状
整合营销理念产生于20世纪末的美国,那时的美国经济已高度发达,与我国在经济上存在着巨大差距,使得我国要想游刃有余的运用整合营销观念有着相对的局限性。因为我国市场与美国市场的显著差异,中国消费者需求可细分的程度比美国小了很多,能划分的细分市场的数量比较少,个性化需求没有那么多。这些决定了中国大部分市场情况还属于市场营销理念阶段,没有能够完全成长为整合营销理念所需要的市场环境。在这样的情况背景下,有些企业发展良好如家电、PC机、汽车等因为其消费者群体要求品味高、呈现出个性化凸显的需求,产品(服务)差异也大,这些企业就成为了我国市场上奉行整合营销理念的先驱者。因为中小企业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为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做出很大贡献。经过相关文献研究,结合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发现,从整合营销传播在我国的初步形成到发展十几年来的今天,国内企业的现状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3.1企业塑造品牌意识薄弱
我国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资金方面也不充足,管理水平相对来说相对落后,企业不重视品牌创立和发展工作。有些中小企业认为做品牌建设要耗费大量资金成本,秉承暂时产品还卖得出去就止步不前的这样一种营销短期思想,没有长期发展的远见;有的企业对品牌建设工作还每日困惑;还有的企业就压根没考虑或者没条件进行品牌建设的问题。我国大企业在这方面做的较好,能起到非常良好的表率作用,但是上文分析的那些中小企业,因为治理水平相对落后,规模小,资金不充足,企业生产仍然在忽视品牌创立和经营的工作开展。品牌建设工作其实是使得企业能够塑造出一个与目标细分市场消费者需求相关的品牌形象,帮助自己的企业品牌在市场上树立起一个与竞争对手的品牌不一样,同时又符合自己企业的受众消费者群体需求的品牌,最终目的是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一个好印象。
3.2整合营销传播策略运用不当
所谓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可以解释为企业为其产品所制定的品牌营销策略,这种营销策略的运用不当,是中小企业在品牌建设工作中大量存在的问题,可以被表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有些中小企业在品牌建设时,总是去不断地使用价格方法,就是以比同行业同类型产品更低的一个价格来抢占细分市场。表面上看,相同的产品价格更低了,销量上升了,应了那句“薄利多销”,但与此同时,消费者对这个品牌的需求其实并没有增加。这种没有以消费者需求为营销策略制定的出发点的行为效果微弱,对于一天比一天成熟的广大消费者来讲,靠降低产品的价格这种单纯的价格优势早已不再具有什么吸引力,有时还会让消费者觉得产品降价了,是否质量也下降了。第二,很多企业商家觉得多进行广告宣传品牌建设自然就发展起来了,但他们忽略了如果企业只进行媒体宣传,不重视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其实并不能让自己的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据一定位置。企业为实现一个好的产品品牌目标,就要从一个好的产品做起。
3.3整合营销传播的品牌创新不够
品牌的生命力在于企业对创新活动是否进行了良好有序的发展,企业要一贯保持自己的品牌魅力,就需要在产品的营销方式或者经营管理模式方面进行创新工作。我国中小企业曾经有一些很受人关注的品牌,现在却早已在公众视野里淡化,甚至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消失了,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品牌创新工作不够。国内的品牌领先者海尔集团的成功主要源于它的创新工作做得好,海尔每年不会有很多技术专利的申请,但是总能够开发出迎合消费者的全新消费欲望和需求的新产品。所以对企业来说,不重视品牌创新的工作开展,品牌建设注定要失败。
4整合营销传播在我国中小企业品牌建设中的应对策略
4.1以整合传播手段为核心,选择合适的传播整合方式
在实施整合营销传播的工作过程中,要求企业将原先的单一传播手段转变为多种传播手段的一个结合展现;我们的社会已从大量的口碑传播跨入通过掌上电脑、手机等视觉传播媒体来进行信息快速传播社会,同时面临消费者的个人认知感受远胜于客观事实的一种现状,因此,要提高营销活动的传播效率,就必须使企业想要的传播信息转化成为消费者倾向于接受的那些概念、影像、声音,并能让消费者所清晰辨认和区分,这样才是选择了适合企业发展品牌的正确道路。营销活动的整合工作存在两个关键。一是横向整合,这是浅层次的传播整合。二是纵向整合,即深层次整合。二者结合才是整合营销传播所具备的精髓,只有深层次地对企业传播做好整合工作,才能将品牌的可接受程度做到最大化。与此同时,将浅层次的信息提炼从而加深,抽取出品牌的核心价值,加强传播企业品牌,大力推广,从而在消费者心中形成深刻印象。
4.2以整个服务流程为终点,全面提升企业品牌
一个企业存在的意义在于能够为顾客提供不可替代的产品或者品牌价值。企业能为顾客提供的价值体现包括产品、人员、服务、形象等多方面。因此,在企业的品牌建设工作中,首先拿得出质量过硬的产品,同时必须在企业生产技术、产品销售的营销方式、营销渠道环节的管理模式等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进行大量的创新工作,这样就可以慢慢培养起目标消费者群体对这个企业品牌的良好忠诚度,同时能够提升企业的服务价值。随着各种技术水平的日趋发达,不同企业生产出的产品所具备的价值差别会越来越小,这时产品的服务价值就会成为消费者进行购买选择时的一个重要考虑方面。显然,如果产品品质质量类似,提供的服务越好,企业获利越多。通过整合营销传播方法的综合使用,从企业高层领导到基层员工,从理念认识到实际工作实践,从产品生产到售后服务,形成一个统一一致的形象,最终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消费者心中形成鲜明统一的产品品牌形象,使品牌的建设实施得到有力提升。
5结语
通过上文的讨论得出,整合营销传播这个理论方法在当今的品牌营销传播中已有了很重要的地位,内容涉及到从一般诉求宣传转变为对消费者消费心理进行管理,从企业普通的产品宣传转变为对消费者态度与印象来进行企业品牌形象的管理。这种由方法手段到目标的转变,便是营销沟通和管理工作方面的一大突破。现代营销传播需要建立起一个能整合企业资源进行高效使用和取得大量收益的有机系统。当公司所有的部门都能为顾客个性化的利益诉求服务时,就是整合营销传播的有效使用。整合营销传播的核心是顾客。企业的任务是向市场提供有赢利价值的产品,以为自己在市场上立足于不败之地做长远考虑。
参考文献:
[1]唐舒尔茨,海蒂舒尔茨.整合营销传播:创造企业价值的五大关键步骤[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5.[2]邓超明.网络整合营销实战兵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贝尔奇.广告与促销整合营销传播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伍康希.传媒整合营销[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5]徐文.心理博弈术[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
第三篇:雨水花园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1雨水花园产生背景的概念
众所周知,由于现代城市建设的用地紧张问题,当前的自然士地资源遭到越来越多的开发,许多农林地或者是动植物的生活栖息地被人类占用,开发成其他工业或商业等用途.不透水的路面取代了原有土地成为城市的主要下垫面,这种现象严重影响自然降水的雨水渗透,造成地表径流的相对集中,形成城市洪水,也严重影响了自然界水循环系统。同时面临全球地下水资源的濒临枯竭,城市中这种大面积不透水的铺装也导致大量雨水从城市下水管道中流走,不能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严重破坏了整个世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雨水花园是指一些浅凹绿地,是用来收集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的,一部分是由天然形成,也有一部分是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可以利用、植物或者其他一些植物的综合作用实现净化雨水的作用,其用途相对比较广泛,适用于各类城市公共绿地中。部分雨水可通过浅凹绿地渗人土壤,涵养地下水,也可以用收集到的这些雨水作为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城市用水,它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低影响雨水开发方式,是雨水利用的绿色基础设施,从而达到雨水净化、雨洪控制的一项专类工程措施,为重建城市基底的涵水功能提供新的突破口。
2、雨水花园的工作原理
雨水花园是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收集并处理雨水,结合场地上的污水处理设备将处理达标的水用于整个生态园植物的浇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设计者将空间、环境、植物相结合的问题解决,雨水花园建造解决的是基础问题,以达到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一般的雨水花园主要由s部分组成,其中在填料层和砾石层之问可以铺设一层砂层或土工布。根据雨水花园与周边建筑物的距离和环境条件,可以采用防渗或不防渗2种做法。当有回用要求或要排入水体时还可以在砾石层中埋置集水穿孔管。
3、雨水花园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应用
3.1居住区
居住区的排水系统相对比较完善,因而多数雨水能够随着下水道直接渗入地下。若遇特殊情况,如暴雨,居住区的排水管道来不及排除过多的雨水,道路就会形成比较严重的积水现象。在居住区,最近几年雨水花园被广泛应用与景观设计当中,主要收集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的。同时收集到的这些雨水作为景观用水、厕所用水后,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用水效率,节约了城市用水量。
3.2街道景观
雨水花园也被应用于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之中,大部分是用于设计道路中央绿地分隔带,以道路坡道为途径将雨水引入分隔带,通过雨水花园中植物的储存与对雨水的净化作用,从而实现了减少雨洪污染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雨水的积水量,实现了雨水的再利用,创造生态街道景观之美。此外,雨水花园结合透水材料在人行道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从而进一步缓解了道路积水压力。
4、雨水花园解构分析
4.1雨水花园叠水体系
在雨水花园的设计上,可以运用串联水池的做法,例如通过设计一系列假山、植被甚至是一些具有高低落差、被分隔的缓冲带等减弱雨水的下落速度,保护地面土地免受强降雨的冲刷。因为只有在每一个水池都积满水以后,雨水才会从水池边溢出,跌落0.4Gm到下一个雨水池里。而被植物根系、砂石和土壤的过滤下来的沉淀物则稳定地遗留在水池中。
景观建筑师通过自然的景观材料与来源于大自然瀑布或溪流般的跌水形式将其与周边的自然景物形成一种紧密的联系,形成一片独具匠心的特色空间。而设计中的一连串不规则跌落的的缓冲带相结合形成具有立体感的连续整体区域,最后统一并入一片地势低洼的水池里,同时旁边机动车道上汇集的雨水也有很大一部分最终流入这个小水池。
4:2雨水花园的石材体系
水渠的地面为坚硬的铺路石板,为使泄洪道沿着体系的长度方向上延伸,水渠源头的挡土墙由蒙大纳一种短而结实的石头组成。下凹式绿地汇集雨水,绿地高程低于周围地面一定的高程,以利于周边雨水径流的汇入。
雨水花园是这样一个设计,其景观材料主要使用的是不同种类的石头,铺设工程中主要采取柔性的工程构造,这种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将雨水的下渗量更大化,设计手法比较独特简易,而泥沙又能实现最大化的保留,避免强烈的遭受冲刷;砂石层的吸水性比较好。在降雨相对较少的情况下,雨水能够完全渗入砂石层的同时,还能过滤掉水中的枝叶、泥土等等。
4.3雨水花园的植被体系
(1)优先选择本土植物,更好的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以及周边环境。适当的选择外来物种进行搭配;(Z)选择根系发达、茎叶繁茂、净化能力强、耐污染的植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利用氮、磷等物质,通过根系的氧区传输,以及根系对金属物的拦截,对雨水中的污染物质降解和去除;③选择耐旱同时又耐短时水淹的中生植物。保证在丰水期和枯水期交替时间上,形成雨水花园的独特景观效果,不同时间打造不同空间;(4)根据不同的水湿生境,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植物,实现植物的栽培环境与植物的生态习性一致。不同的植物进行组合搭配,构成复合型植物床,将常绿与落叶草本混合种植,提高花园在冬季的净水能力。将草本与木本植物搭配,提高植物群落的结构层次性和观赏性。5、结束语 雨水花园技术是现如今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项生态技术措施,生态设计已经渐渐成为当代景观设计的主旋律,优美的视觉景观已经不再成为设计师和公众的最终迫求目标。一个好的园林不仅仅是要传达美的讯息,更要承担一定的社会意义,雨水花园的设计,要综合考虑场地形态、气候、水文、地质、土壤、植物等多种因素,对于改善环境气候、控制地表水径流、净化雨水、提高雨水利用率等方面有显著作用。希望我国也能在不久的将来看到不少这般结合自然的设计,为我们人类真正回归自然作出不懈努力。
第四篇:浅谈微课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
随着现代教学体系改革的深入,高中教育不断向深入推进。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开展微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英语知识,提升对知识的认知和把握程度。但是由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问题,英语微课教学在实践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寻求有效的优化路径,对于高中英语教育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微课对于高中英语教学的价值分析
在现代高中教育学科当中,英语的学习难度比较大,很多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都不够,如何帮助学生深入知识体系,提升知识理解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师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1]。微课作为微视频教学模式的简称,旨在利用短视频教学提升课堂互动性和直观性。开展微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把握英语知识,提升知识的理解能力。由于高中英语知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单靠学生自主进行理解,可能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但是通过微课教学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强化提升学生的英语感知能力。从本质上来说,英语微课更是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有效的英语教学模式,经过现代课程改革的验证,微课对于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微课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微课丰富英语教育元素
作为基础学科,英语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很高,既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英语微课作为一种思路与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具有至关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高中英语教师在微课中积极融入多种教学元素,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联想,帮助学生构建思维体系,提升学生对知识总体的把握能力,实现英语教育目标。通过引入多种教学元素,可以极大提升教学整体效果,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特点,满足学生日益多元化的教学需求[2]。举例来说,在讲解关于“Makingthenews”的内容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自主制作微课,并通过课堂演示方式和同学交流,丰富课堂形式。
(二)利用微課增强教学体系性
体系性是英语学科的重要特征,在开展高中英语微课教学过程中,要想帮助学生构建英语思维,必须增强微课教学的体系性与针对性,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多知识都具有抽象性。高中生由于学习能力和思维的局限性,很难自主梳理出清晰的知识脉络,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参与其中,进行有效的引导教学,为学生构建起知识的网络,打通不同知识点之间的隔阂[3]。在这一过程中,英语微课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让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化,更容易被学生所掌握。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提升英语与模型思维的构建效果,需要教师自主创新,提升教学的科学性,实现教育目标。
(三)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微课讲解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人才实践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重要的应用性学科,英语也要强化实践教学。通过微课案例教学模式,可以提升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避免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出现隔阂问题。在开展微课教学中,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联想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起英语知识体系,提升对知识的把握程度[4]。在现代新型教学模式中,微课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要想帮助学生构建英语思维,离不开具体教学案例的支撑,通过引入教学案例,也能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避免学生的陌生感,让学生利用生活常识解决知识问题,并且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升知识的实践应用效果。举例来说,对于“Bodylanguage”、“Lifeinthefuture”等教学内容,就可以采取微课案例的方式进行讲解,构建英语语境。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高中教育体系中,英语是重要的学科。在微课教学实践中,由于缺乏科学的理念指引,仍存在诸多教学问题。下一步,需要高中英语教师不断创新理念,转变教学模式,运用微课教学方式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科学性,提高教学效果,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增强学生的综合实力,为学生日后的生活与学习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高中英语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曹永强.浅谈高中英语微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z1):143-145.[2]郭云振.微课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高中英语微课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32):218-220.[3]张玉琴.浅谈微课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11):128-129.[4]王亦琳.基于微课的高中英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5(32):225-226.
第五篇:科学技术史结课论文:在黑暗中探索
国科大《科学技术史》结课论文
在黑暗中探索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 分。如今,当人类豪迈地走进科技社会、信息社会,回首千百年来在黑暗中的探索、在模糊中的前行,是否会感受到,人类经历了一个多么漫长伟大而又丰富精彩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大概在十七世纪以前,居领导地位的是哲学而不是科学,因此有言讲:“不懂哲学史的科学者是盲目的研究者。”如今,人们的态度正好相反,现在的哲学家经常要表明自己的工作合乎科学的最新发现,或道歉说那只不过是哲学思辨罢了。古代哲学与科学有着这种不明显而又难辨的界限,在此论述科学发展史,就全做科学讲了。
世界文明发展开始于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十分丰富辉煌,但主要表现在技术领域,是为实际应用产生的,而不像西方有时会单纯的追求科学、探索真理。人人皆知的中国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
生活在尼罗河和两河流域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人分别经历了早期王国时期-古王国时期和巴比伦-亚述-新巴比伦时期,在天文学,物理学,数学等方面创造了杰出的成就,埃及金字塔名垂史册,印度数学则为世界数学发展史写下光辉的一页。值得一提的是古希腊的科学,当时整个社会都充斥着学术风气,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在此也出现了众多学派与科学巨擘,譬如毕达哥拉斯学派、亚里士多德等。
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至16世纪,中世纪的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多种条件的促生下,于欧洲的意大利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也为这场思想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可能。城市经济的繁荣,使事业成功财富巨大的富商、作坊主和银行家等更加相信个人的价值和力量,更加充满创新进取、冒险求胜的精神,多才多艺、高雅博学之士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这为文艺复兴的发生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和适宜的社会环境。
在历史长河中,各个领域的科学都经过了漫长发展,包括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在天文学方面,从16世纪中哥白尼提出日心体系学说开始,天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在这之前,包括天文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受到宗教神学的严重束缚。哥白尼的学说使天文学摆脱宗教的束缚,并在嗣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从主要纯描述天体位置、运动的经典天体测量学,向着寻求造成这种运动力学机制的天体力学发展。
18、19世纪,经典天体力学达到了鼎盛时期,天体的测量、天体力学的产生、行星的研究及发现、对于太阳等恒星的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同时,由于分光学、光度学和照相术的广泛应用,天文学开始朝着深
国科大《科学技术史》结课论文
入研究天体的物理结构和物理过程发展,诞生了天体物理学,人们对宇宙及宇宙中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在数学方面,古希腊曾有人写过《几何学史》,但未能流传下来。5世纪普罗克洛斯对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一卷的注文中还保留有一部分资料。12世纪时,古希腊和中世纪阿拉伯数学书籍传入西欧。这些著作的翻译既是数学研究,也是对古典数学著作的整理和保存。
17、18世纪,费尔马在1629年提出有关解析几何的思想,笛卡尔与1637年著《几何》一书,此后,微积分也被创立出来,由牛顿根据曲线求面积公式的几何证明并完善,数学以空前的规模迅猛发展,也出现了无数分支。力学、物理学等同数学的发展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前者的发展都要用到最前沿的一些数学知识。
在物理学方面,17世纪,伽利略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打开了通向近代物理学的大门。牛顿在此基础上把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和天体运动统一起来,揭示了天上地下一切物体的普遍运动规律,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18世纪,经过迈尔、焦耳、卡诺、克劳修斯等人的研究,经典热力学和经典统计力学正式确立,从而把热与能(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热运动的宏观表现与微观机制统一了起来。19世纪,麦克斯韦在库仑、安培、法拉第等物理学家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建立了经典电磁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20世纪,爱因斯坦在分析当时有关光速测量方面出现的种种矛盾的基础上,创立了狭义相对论,把物理学扩展到高速运动领域,建立了新的时空观。至今,经爱因斯坦、波尔、德布罗意、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等人的努力,发展了量子力学,把物理规律扩展到微观领域。
在化学方面,从1650年到1775年的燃素化学时期,是近代化学的孕育时期。在燃素说流行的一百多年间,化学家为解释各种现象,做了大量的实验,发现多种气体的存在,积累了更多关于物质转化的新知识。19世纪上半叶,人们综合运用化学分析法、电解法、光谱分析法等手段,发现了大量的化学元素。1869年,化学家门捷列夫通过对当时已知的63种化学元素的分析,机敏地发现了这些元素的性质与原子量的关系,提出了化学周期律,为近代化学奠定了基础。
在生物学方面,欧洲文艺复兴给生理学带来了发展。1543年,安德雷亚斯·维萨里的人体解剖学巨著《人体的构造》开启了西方医学史的新时代。一些艺术家,如丢勒和达芬奇,经常和博物学家一起工作,他们研究了生理学的细节并对解剖学知识做出了贡献。17世纪初期,罗伯特·虎克于1665年根据自制显微镜的观察结果发表了巨著《显微图谱》。但是直到1670年,列文虎克开始对显微镜做出巨大改进并最终生产出可放大200倍的透镜。在《显微图谱》中,罗伯特·虎克对木栓的生物学结构使用了单词“细胞”(cell),19世纪科学家开始在生物中普遍认识到细胞。
国科大《科学技术史》结课论文
可以说,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正是由于科学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面对新的自然之谜的境况, 才使人类的智慧受到了不断的挑战。
同科学发现并存的是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实现了全社会的重大变革。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提出的概念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典型特征为自动化。
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于20世纪后半期,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进入科技时代,生物克隆技术的出现,航天科技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变革,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科学技术通过对人的认识能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思维模式等等的影响来对人的全面发展发生作用。
回首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不免感叹,一路驶来,或低沉萎靡或凯歌高奏,一股又一股科技浪潮推动科学之舟蜿蜒前进,随着科学技术的全面而充分发展,世界科技革命将向更高的阶段迈进,新的科技浪潮蓄势待发。期待人类文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