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来一点信仰
来一点信仰》 米奇·阿尔博姆的“疗伤系”
简要内容:《相约星期二》的主角,是一个罹患绝症的老教授,《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写的是一个灵魂,哪怕在写现实的新书里,主角也是一个将去世的神职人员,在反思自己的一生。如果你想得知,面对烦难或者是死亡这样的愁苦时,怎样变得洒脱一些,可以读一读阿尔博姆的书。米奇·阿尔博姆的“疗伤系”
阅读推荐:《相约星期二》《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
2003年,当《达·芬奇密码》在美国横扫各大图书排行榜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书都要退避三舍。但并不是谁都俯首称臣,敢掰掰手腕的,是一本《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这是米奇·阿尔博姆的第二本经典小说,他的第一部畅销书是纪实作品《相约星期二》,那更是个在全美排行榜上待了四年的奇迹,两本书加在一起,先后被译成了几十种语言,卖了不下两千万册。
最近,他的最新作品《来一点信仰》中文版面世,这一次,作家回归到了非虚构的领域中。
阿尔博姆是个很喜欢探讨死亡话题的人。
《相约星期二》的主角,是一个罹患绝症的老教授,《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写的是一个灵魂,哪怕在写现实的新书里,主角也是一个将去世的神职人员,在反思自己的一生。面对人生终点,回顾不可抑止,一生悲喜划过天际,在脑海深处潜藏已久的记忆,从未那样清晰、富有逻辑地涌出。在死亡面前,每个人都可以硬气地说自己是过来人,不会有谁去和他们争辩,所以当他们开口述说的时候,所有人都会静静聆听。
匆匆的人生,在这个时刻终于可以喘口气,衡量自己的得与失,当大多数人将最后的气息流逝在感慨中时,阿尔博姆笔下那些独特的形象,选择将生命中最深沉的感悟分享给别人。如何面对伤痛、恐惧、家人、婚姻?如何处理感情、金钱?如何理解爱与欲望?这是贯穿在阿尔博姆所有作品中的主题。
任何一个再怎样忙碌的人,都不会不思考这些问题,之所以总是得不到答案,无非因为很多事情、念头“放不下”,便归咎于“无暇顾及”。只是在生命的尽头,退无可退,仍有怀恋但不得不放下的时候,心头重担才被抛却,那些答案似乎也就明朗起来。所谓看得开与彻悟,无非就是不需再顾忌什么。不管是学识渊博的教授,还是接受宗教信仰的神职人员,抑或《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中那个平凡的灵魂,在那一刻都平等地拥有了看透世情的能力。
阿尔博姆相信生命之间是有各种关联的。在新书开头,将去世的老人问作者:你可以为我写悼词吗?于是,一种奇妙的关系建立起来,作者走进了对方的整个人生,观察、思考。与这种显性对应的,是那些暗藏在主角经历中的隐性关联,一个人的决定、举动,总是在有意无意中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并就此影响他们的一生。奇特的是,这些隐性关联,总是不为当事人察觉,当作家用全能的视角将之勾勒出来的时候,就会让故事内外的所有人大感意外,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迅即出现,由此产生的情感与哲学冲击,就更加强烈。
阿尔博姆是一个极善于讲故事的人,他总是草蛇灰线般地将伏笔隐藏在各处,在关键时刻抖抖手中的链条,串接起一段复杂的缘,一对意蕴深沉的因果。因此尽管他一直在宣教着他所看重的爱与付出,却从未给人喋喋不休的感觉。
他把一对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巧妙地化解开来——死亡是力量不断消失的过程,但死者的豁然开悟,被传递给了别人,他们冀望为生者提供捷径,尽量减少生死爱欲带来的困扰,活得轻松一些,让人们相信,对爱的信仰令这个世界还有阳光,令人拥有好好活下去的勇气
与力量。如果说,吉本芭娜娜在日本打造了东方式的“疗伤系文学”的话,那么阿尔博姆缔造的就是纯西方式的,哀愁更少一些,达观的情绪更多一些。
如果你想得知,面对烦难或者是死亡这样的愁苦时,怎样变得洒脱一些,可以读一读阿尔博姆的书。
第二篇:来一点信仰
来一点信仰
摘要:这是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讲的是我如何从两个截然不同的人那里学会了信仰,写这个故事花了我很长的时间。我拜访了很多地方,走进基督堂和犹太堂,步入郊区和闹市,去到这个世界上持有不同信仰的“我们这里”和“他们那里”。
关键字:宗教 信仰 基督教 犹太教
逛到图书管里,无意间看到了这本封皮简单却很吸引人的书——《来一点信仰》,很喜欢。
这是米奇。阿尔博姆写的,他曾经以《相约星期二》震惊了世界。在写这部书的时候,米奇追踪了两个神职人员的生命历程,拜访了许多的地方,去到这个世界上持有不同信仰的“我们这里”和“他们那里”。故事是从一个不同寻常的请求开始的:“你可以为我作悼词吗?”那是一个八十二岁的老人,米奇儿时社区犹太堂的拉比。他曾经无数次的为临终者送去慰藉,这一回,他打算“将自己送上天堂”的任务,交给米奇。而另一个故事的开始,是一句向上天发出的祈求:“耶稣,你会救我吗?”说这话的时候,那人正躲在一只垃圾桶后,他的妻子和幼女正在哭泣。他盯着街上开来的每一辆汽车,非常确信下一盏车灯带来的就是要夺取他性命的杀手。这个人,后来成了一位普度众生的基督教牧师。两个真实的故事,沿着比小说更为奇巧的轨迹,交织成了一部关于信仰的小书。
一位基督教的牧师、一位犹太教的拉比。并没有丝丝入扣的结构,像两个篇章、两道门、两间屋。更为严谨完整的是那位长者,上来就说“你能为我致悼词吗?” 作者和读者都以为,提出这个要求的人,应该离死不远。而这一晃,就是八年。这么多年来,米奇一直在探索信仰的问题。他将不可融合的两个宗教归纳成了简明的“这里”和“那里”。米奇提到信仰的立场时说: “现实生活中,堕落并没有多戏剧化。不像撒旦,也不像伊比利斯。你只是不知不觉走远。走着走着,就迷失了。”
更确切地说,是漠然。因为日子过的一无所缺。而且他这个犹太小子,还娶了信仰基督教的阿拉伯人…… ”不管是在“这里”还是“那里”,米奇都找到了同样的答案——“有许多曲调,但都是一首歌,一首同样美好的、充满人性的歌。”这首歌再次创造奇迹,给了经济危机中的美国人,最多的温暖和希望。
我们生活在物质爆炸的年代,一件件新衣,一件件电子产品,永远都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经济大环境不好,我们每日会想着如何找到份好工作,如何才能买上一套房子,如何才能养得起一辆车。等到你什么都有的时候,当世界安静下来,你能够听到自己的呼吸声的时候,你会不会问:啊,我是不是少了点什么。是啊,少了点什么?米奇在这本书中明确的告诉了我们,“是信仰,是爱,是关怀,以及一颗安宁的心。” 如果我们有信仰,即便一穷二白,也会有东西支撑着我们活下去。如果我们有信仰,即便风餐露宿,也会有一颗与他人分享快乐的心和关爱家庭的意识。如果我们有信仰,即便不是家财万贯,也会得到精神上的最大满足。如果我们有信仰,即便没有富足的生活条件,没有一个权倾一方的家庭,也能够平和地对待命运多舛。
信仰是一道提供精神受洗的门,一点点走近、步入,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
当犹太堂的拉比——已年届82岁高龄的阿尔伯特·刘易斯——请求他在自己死后致悼辞,这令米奇十分惊讶:自己既不是宗教人士,又不太了解对方的人生,为何他会在茫茫人群中唯独找到自己?于是,他便开始与之慢慢接触起来,渐渐地走入对方人生,并且以一问一答形式诠释了上帝与人类的关系、宗教在人类生活环境的必要性、信仰之于人生的可能性……作者没有以宗教历史或教义等资料作为切入点,而从不同宗教人士的人生中提取信息,并把这两个宗教的信仰问题完善为一部结构精巧的智慧之作。犹太教和基督教其实还是有点渊源,后者是从前者中分离出来且最终独立的一支宗教信仰。它承袭了犹太教的“至高一神”、“救世主”、信仰“先知”和“启示”等观念。书中提及的两位主人公:“大先生”(阿尔伯特·刘易斯的昵称)和亨利是作者接触到的这两大宗教的教会负责人。“大先生”年轻时为人羞涩,不适合布道演讲,神学院的校长拒绝接收他,此后他当过夏令营的辅导员,对内向的少年进行了个别化的开导,并使他们重新获得了人生的自信。此后,他因这种乐于助人的本领机缘巧合被重新介绍入神学院并顺利毕业,他没有因被拒绝而放弃,从此便在教会工作下去,直至工作六十年后退休。而亨利的身世则显得十分传奇,作者以小说的形式分插于各章节中,形成一条显而易见的人生轨迹。
亨利不像“大先生”那样,天生就信仰上帝并力求接近上帝,在他走入神圣的教堂之前,他是布鲁克林贫民窟里出生的众多不起眼的孩子中的一个,他在父母的争吵声中成长,亲眼目睹母亲朝父亲开枪未遂并坐牢的一幕,少年时期就丧父,他靠招摇撞骗和放高利贷维生,他被卷入凶杀案中并坐牢7年,刑满后心理失衡做起贩毒买卖,最终却使自己踏入了吸毒者行列,跌入了万丈悬崖。他开始在一次次穷途末路时想到上帝想到救赎,他迫使自己戒毒,并在一次次铤而走险后越加信服上帝的存在。一个曾经年赚百万美金的贩毒分子,最终却踏入一所简陋不堪的教堂,当上了为上帝传诵美德并感化世人的代言人。从这两者的人生经验中,你能触碰到命运的软肋,生命看起来脆弱,却在一次次被拒绝和受到伤害过程中丰盈坚韧起来。一切苦难和不幸并非仅靠上帝就能排除的了,上帝有时听起来虚无缥缈,当你急切需要他时,他并不出现。对此,“大先生”作出的回应是:无论如何追根溯源,科学总有他们无法解释的地方,人类最终的起源始终是个未知的谜。
“当生命终结的时候,上帝就来了”这是大先生最终给出的答案。信仰只是存在于人类内心深处,它凭借一种深沉而抽象的道德力量来督使个体生命得以净化。因为人最终还得靠自我心灵的救赎,而非外在推力——而这种能量的来源,起于他们对信仰的忠诚。书中引用莫罕达斯·甘地的话来表达这层含义:“这个世界上我唯一能够接受的暴君便是我内心寂静的声音。”
同时作者也以“大先生”的屡次表率作为案例,展现了教会之间的包容和融合,它们之间并非排斥的关系,而是手足同胞之谊。宗教信仰具有人类无法预知的神圣性,它具有广博仁爱的能量,总是以它的神圣性对应着人类制造出的战争、金融危机、敌视情绪等。这种神圣性同样在曾经无恶不作的亨利身上得到了更多的体现,他最终无求无欲生活在破败不堪的小教堂,不收取任何会费,并提供流浪者、受苦受难的人以避难、温饱之所。
大先生曾经这样解释有关信仰的问题:有一个推销员,他敲了一户人家的门。开门的人说:“我今天不需要买任何的东西。”第二天,推销员又来了。“你别来了”,开门的说。又隔了一天,推销员又出现了。开门的人冲他嚷道“怎么又是你!我警告你!”开门的人火气大极了,一口口水吐在了推销员的脸上。推销员露出笑容,用手帕将口水擦掉,然后抬头看看天空,说:“肯定是下雨了。”“大先生”说这就是信仰。没有人是完美的,要学会接受的人的本来面目,人的不完美是可以接受的。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们的手是紧握着的。因为小孩子什么都不知道,想要抓住所有的东西,好像是说“整个世界是属于我的”。老年人死去的时候,他的手是松开的,因为他知道他们什么都带不走。他解释了什么是“快乐”——感激你所拥有的。感激你所得到的爱。感激上帝赐予的东西。米奇在这本书中描绘了两位主角,写下了8年中和他们相处时的故事,我们可以将这本书看做《相约星期二》的续集,米奇从莫里那里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又从大先生和亨利这里寻找到了内心的归属。正如书中大先生所言:上帝给了我们自由意志--自由选择的意志。我相信上帝给予了我们造就一个美丽世界所需要的一切,只要我们作出聪明的选择,但我们的选择可能很糟糕,我们可能把事情搞得一团糟。犹太教认为趋恶和向善是人类所面临的两股对冲的力量。最初,罪恶的力量可能如蛛网一般脆弱。但如果允许其生长,它着可能变得如一股缆绳般粗壮。同一件事在我们的意志选择下,可善可恶。语言可用来祝福,也可用来诅咒,就连大自然的力量也可能是建设性的,或破坏性的。水可以滋养,也可以淹没生命。作者最后终于明白“大先生”为何找自己来致悼辞,那也是他人生在世最后一次以身作则来感召另一颗灵魂,并使之认识真正的信仰乃存在人的心灵深处,只要你有信仰,灵魂便会歌唱,正像“大先生”那样,在生前无时无刻的歌唱一样。信仰是对人生意义的假定,你想成为怎样的人,就必须先拥有怎样的心灵状态。这本书并非简单的布道书,而是教会你判别,教会你如何使灵魂唱歌,使人性得到净化,因为人生就是最好的教科书。
第三篇:信仰
信仰观后感——史立东
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全篇共分为三集。第一集:只要主义真;第二集:壮志换新天;第三集:时代先锋行。影片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故事,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该片着重“有情、有义、有力量”的表达,用人的故事讲党的道理,是我们党克服重重困难走向胜利的缩影,是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历史的宝贵教科书。
90多年来,正是一代又一代信念如铁、百折不挠的优秀儿女忠诚践行党的宗旨,勇立时代潮头,植根中国大地,与人民心连心,为旗帜添风采,我们党和她所领导的民族伟业才能于艰苦卓绝中砥砺奋进,于风云变幻中风光无限。
这三集里,分别阐释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面貌以及党员的理想信念。系统地观看下来,我发现不论是“只要主义真”的建党之初的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壮志换新天”的建国之初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抑或“时代先锋行”的改革开放后的现代化建设时期,不同时期党员的使命和职责不同,但是党员的信念始终不变,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通过观看《信仰》,我认为应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把理想信念融入到平凡的工作中,重要的是行动和实干,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人活着要有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奋斗的激情。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要结合自身学习生活实际,认真查找不足之处,从现在做起,团结同事,坚持正义,少说空话废话,多干实事正事,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创先争优,努力学习,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为精品水电、和谐水电建设发展添砖加瓦。
信仰观后感——任焕丽
《信仰》影片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故事,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是一部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观赏性很强的经典电视片。
该片着重“有情、有义、有力量”的表达,用人的故事讲党的道理,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教育片,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优秀电视片。看了《信仰》,使我更加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更加坚定科学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在坚定信仰信念信心中增添工作新干劲、树立新形象,在工作中干出新的成就。同时结合自身学习、生活、工作实际,看到了个人在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的差距和不足;让我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增强了工作的的信心和干劲。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勤奋学习,加强学习是坚定信仰和信念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紧跟时代的节拍,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体现价值,才能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要强化理论学习,增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自觉性。通过学习,做到“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通过学习,以先进人物为榜样,从而督促自己,不断进步。作为共产党员,必须有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它是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的必要条件,也是理解、掌握和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所必须的思维方式。与革命先辈和时代先锋相比,我差得太远了,只有通过学习来弥补。就我个人的体会而言,多看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对我自己的触动比较大,这种学习比较有效果。
二、认清“大我”与“小我”的关系。国家和民族是“大我”,个人是“小我”。共产党员可以为了“大我”而忽略“小我”,甚至可以牺牲“小我”来保全“大我”。我们身处不同的工作岗位,虽然分工不同,但都是为了党、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只有各司其责、各尽其职,国家才能兴旺发达、长治久安,而只有国家安定和平,我们个人才能安居乐业、才能幸福。所以,为大我的同时,其实也是在为小我;而只顾小我,则会毁了大我、也毁了小我。
三、爱岗敬业。工作中苦干、实干,干出样子、干出水平。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做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模范。
四、在工作生活中,践行信仰并检验自己理想信念的牢固程度。信仰是否坚定,不是嘴上说说的,需要通过具体的事情才能检验出来。理想信念是否牢固,不局限于惊天动地的大事上,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看得出来。工作马虎不认真,这就是信仰不坚定;工作偷懒,这也是信仰不坚定。在和平年代里,没有敌人拿着刺刀架在我们脖子上来考验我们信仰的坚定与否,可是惰性的诱惑、金钱的诱惑、权利的诱惑,似乎比刺刀更具杀伤力,如何克服自己的欲望,是我们要作的长期斗争。然而我必须承认,多数时候我还是会抱怨、会叫苦、会挑三拣
四、会懒惰,但是不怕,我想这就是坚定信念的道路上所必然经历的,没有一次次的历练,你如何能知晓自己到底是玻璃还是钻石?把理想信念融入到平凡的工作中,重要的是行动和实干,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人活着要有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奋斗的激情。
没有一个人是只看过了一遍《信仰》这部纪录片之后,就一下子树立起了共产主义信仰,这种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反复的实践,因为作为人而言,惰性和自私自利的天性是根深蒂固的。如何克服?那只有不断地学习。古人讲“学而时习之”,在克服人性的学习上,没有一个人是学一次就能记住一辈子的,必须反反复复地学习实践,印象才能深刻,偶尔的一次两次不起作用。需要我们用一生去落实。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坚定信仰和信念,最根本的是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我来说,能否严格要求自己,严于解剖自己,能否自觉地改造自己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确立并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自己能否不断进步的关键。
信仰的力量 ——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信仰的力量 ——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近日,观看了大型理论文献纪录片《信仰》,该片以党的90多年光辉历程为主线,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感人故事,深刻诠释了中国人是如何选择信仰,如何坚守信仰,如何取得信仰的胜利,使我深刻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
要学会选择信仰。信仰决定命运,共产党人选择了以共产主义为信仰,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中国了革命的胜利和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瞩目成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始终要牢记党的宗旨,淡泊名利,带头抵制不良风气,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更好地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要学会坚守信仰。通过观看电视片《信仰》,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书写了中国革命史,这段历史激励着我们每一名年轻党员。坚定信仰就是胜利,作为中国共产党员我们必须坚定信仰不动摇,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科学,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理想信念融入到平凡的工作中。
第四篇:信仰
信仰的力量
——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大型纪录片《信仰》诠释了中国人是如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如何坚守信仰,如何取得信仰的胜利。历史选择毛泽东和蒋介石代表各自的阶级和政党,用手中的枪杆和心中的信仰,用对历史的感触,和对未来的预测,在饱经风霜的中国大地上,在进行一次猛烈的碰撞,中国的命运也就取决于这两种信仰的博弈。这种信仰成了中国人寻找一条民族独立和现代化的道路的力量之源。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伟大的党,以及那始终引导我们坚定不移的信仰。1920年,《共产党宣言》创造了共产党信仰的起点。1992年,邓小平曾经回忆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共产党ABC》,正是以《共产党宣言》为起点,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停的追寻,坚守自己的信仰,发挥了他永恒的魅力。九十年前,南湖澎船里的仁人志士悄然酝酿着时代的蓝图。开天辟地慨而慷。《共产党员宣言》确立了中国人民自己的信仰,在这种力量的支持下,民族先锋队开始了救亡图存的伟大探索,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共产党宣言》引导彭湃从一个富家子弟走向革命之路,从他烧田契开始,已经开始绽放出信仰之光。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揭开了中国现代历史的新篇章。
有了信仰,还要坚守,正是有无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坚守自己的信仰,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聆听着片中的入党誓词,再次心潮澎湃,历经各种时期,党的誓词也在不断修改,但毛泽东主席添加的“永不叛党”一句从未更改。绝大多数共产党人在用生命捍卫自己的信仰。方志敏曾写过:死,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他在《可爱的中国》一书中说道:中国一定有个可爱的光明的前途。正是由于像他这样对信仰的坚守,他心中的光明前途现在已经出现。当然,不是所有的共产党人都能坚守自己的信仰,像陈公博、张国焘等人,他们终将被历史所唾弃。
中国共产党创造历史奇迹靠的是什么?就是信仰。湘江战役陈树湘断肠而死,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陈毅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达了对信仰的忠诚,张思德的为人民服务,刘胡兰的“怕死不是共产党员”,无不是对信仰的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奋斗的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从苏维埃到民族解放,从新中国到五星红旗,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去实践自己的信仰,共同的信仰让人们凝聚起来,为信仰而奋斗,就是为未来而奋斗。我深信,在信仰的照亮下,在旗帜的指引下,我们将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信仰
6月24日至25日晚,为庆祝建党91周年,展示各个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品质、理想信念和传奇故事,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分“只要主义真”、“壮志换新天”、“时代先锋行”3集,每集时长50分钟,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采用“大背景、小细节”的表现手法,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90多年来,正是一代又一代信念如铁、百折不挠的优秀儿女忠诚践行党的宗旨,勇立时代潮头,植根中国大地,与人民心连心,为旗帜添风采,我们党和她所领导的民族伟业才能于艰苦卓绝中砥砺奋进,于风云变幻中风光无限。
在观看《信仰》中我体会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始终要牢记党的宗旨,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带头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更好地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作为一个社会人,是追求理想,还是追求名利,结果会大不相同。追求理想的是奋发向上的过程,也是升华人生的过程。如果追逐个人名利,那么追到了也不会满足,追不到则会失望痛苦。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开始时工作很不错并且很有成绩的干部,后来却堕落成人民的罪人,究其原因根子就是在信仰上出了问题。没有信仰,就经不起失败的考验,就不会有矢志不渝的追求,人活得就欠高尚。那么,自己又如何坚定信仰呢?
我认为应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科学,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把理想信念融入到平凡的工作中,重要的是行动和实干,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人活着要有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奋斗的激情。德才兼备,注意为人师表,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知识渊博、懂得教育规律的教育工作者。忠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对学生全面负责,对全体学生负责,爱生育人。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也是学生思想品格的引路人。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完成教学任务。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保质保量地充分发挥课堂40分钟的作用,扎扎实实地完成每课时、每单元的教学要求。勇于改革,锐意进取,积极进行各种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开拓前进,不断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服从分配,团结同事,互教互学,坚持正义,少说空话废话,多干实事正事。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文化修养。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处处以一名新时代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创先争优,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
第五篇:信仰
《信仰》观后感
信仰,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信仰,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文化指引;
信仰,是一个政党矢志不移地为人民服务的指路灯。
在学习了党课的相关知识后,吉林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了本学院的入党积极分子观看了大型党建纪录片——《信仰》。作为一名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在观看的过程中我深深的被纪录片中的人物吸引住了,被他们身上折射出来的信仰所折服,我也默默立誓:守住内心的信仰,远离浮华,守住本性,努力完善自我,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信仰》以党的90多年光辉历程为背景,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感人故事,深刻阐释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是一部兼取政论片、文献片、纪实片之长,融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经典电视片,让我们高校入党积极分子这一群体深刻的了解了我们伟大的共产党的艰苦奋斗史,明白作为一名党员的信仰是什么,如何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坚守对党的忠诚。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大的历史时期。90过去了,曾经令人心潮澎湃的信仰故事,在许多人眼中虽然已经变得平淡,但曾经光芒闪耀的信仰真谛,依然是我们共产党员矢志不移坚守的精神家园。
本纪录片以每个时代背景下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来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员信仰的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最平凡、也是做伟大的事例讲述那些关于信仰的故事,和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耗尽一生去追随的信条。
从19世纪中叶起,在与外国列强签订了1000多个不平等条约和章程之后,中国,已逐渐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于随时亡国的危险之中。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迫在眉睫,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不甘屈服的中国人一次次奋起抗争,却始终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年轻的彭湃,陷入了深深的困惑。这一年11月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让共产主义这个在欧洲游荡的幽灵,进入了中国先进分子的视野。年轻的彭湃在日本留学时接触到了《共产党宣言》,立即被马克思主义思想深深的吸引,“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年轻的彭湃以此作为终身的信仰。学成归国后他抛弃了以一纸文凭换高官厚禄的常人之道,放弃了地主家庭的优越条件,把价值相当于当今400万的田亩契约用一把火烧毁向当地农民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
彭湃一最直接的方式向世人宣扬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条件,抛弃了荣华富贵、高官厚禄,只为追随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所有信仰真谛的革命者一生都在为之奋斗。
每个时期都有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发挥着先锋队员的作用,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沿,引领时代发展,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替身而出的共产党员。从战争年代到如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一直都不缺少先锋模范代表。追随共产主义,不畏惧砍头的夏明翰;挺起胸膛,用血肉之躯挡住敌人猛烈炮火的王继光;一心为人民服务,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锋;为了祖国事业舍小家,一心投入科学研究的邓稼先;从城市到农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身的村干部——沈浩„„这样的事例太多了,犹如宇宙的繁星,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
从1921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有名可查的烈士就达370万人。在世界政党史上,很难找到,甚至根本找不到,有哪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为了践行和坚守自己的信仰,付出了如此巨大而惨烈的牺牲。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还有什么比生死抉择更大的考验?为什么先烈们能够视死如归,义无反顾?因为他们是顶天立地的人,信仰就是引领他们前进的天,人民就是支撑他们奋斗的地。在世界上,还有什么比顶天立地的人更有力量呢?信仰,是无比的神圣,有无穷的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员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奋斗终身。
片中手握拳头在党旗下宣誓的场景让我难忘,我心里默念: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的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永不叛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