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端午节有什么习俗
1、赛龙舟、洗龙湫水。龙湫水也就是龙舟竞渡过的水,人们认为那是好水、活水,故常有喜喝龙湫水、洗龙湫水浴的习俗,民间也就有“五月节洗龙湫水”的俗语流传。
2、吃粽子。端午节粽子主料:糯米,为禾本科草本植物糯稻的种子。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具有益肺气、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糯米有收涩作用,对尿频,盗汗有较好的食疗效果。)主治: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少食,腹泻;气虚自汗。竹叶甘,淡,寒。主治:热病心烦口渴,咽喉炎,口腔炎,牙龈肿痛,心火织盛引起的口舌生疮,尿少赤**。还可以清热除烦:用于热疡烦热,心烦不寐,小儿夜啼。另配料可以随意选用,有大枣、榛子、苡米、花生、莲子、芡实.....也都有滋补保健。
3、挂香囊。我国很多地方有端午节挂香囊的习俗,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药有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两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将这几味中药研细,然后放在致密的布袋中,缝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这几味中药,中医认为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九窍的功能,从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4、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5、喝雄黄。酒医史渊源《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我国民间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说,认为辰属龙,辰时正是群龙行雨之时,在端午节早晨摆雄黄酒宴,是百姓企盼出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制备雄黄酒的方法很简单,用于**饮用的,则取微量经过水飞处理的雄黄细粉,现行药典规定内服用量为0.05克~0.1克放入一只小碗或小杯中,再加入15毫升~20毫升白酒,用筷子将其搅溶,再将上层带有微红**的酒液倒入定量白酒中,碗底或杯底的沉淀物则弃之不用,饮用量约15毫升左右。
6、煮大蒜。大蒜是一种中药,味辛甘,能杀毒灭菌,熟食能清肠胃毒素,疏通血脉。端阳节早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煮食新蒜头,以疏通血脉,消毒灭菌。
7、滚吃鸡鸭鹅蛋。全国各地均为流行。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实则为节日的一种嬉儿游戏。
8、驱五毒。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虾螈、壁虎五种毒虫。“端阳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第二篇:东北端午节有什么习俗
东北端午节有什么习俗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东北端午节有什么习俗》的内容,具体内容:东北人过端午节有很多有趣的习俗,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吃粽子外,还要吃茶叶蛋、打糕,有克仗斗石、踏青等活动。那么,东北端午节具体有什么习俗呢?下面我为您介绍一下。东北端午节的习俗 1、...东北人过端午节有很多有趣的习俗,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吃粽子外,还要吃茶叶蛋、打糕,有克仗斗石、踏青等活动。那么,东北端午节具体有什么习俗呢?下面我为您介绍一下。
东北端午节的习俗 1、挂纸葫芦
早晨,在自家的门楣上挂上葫芦,象征家族人丁兴旺。另外,家里还可以挂上用五彩线和布条做的辣椒、簸箕、扫帚等,这些东西都是寓意吉祥,赶走五毒,扫除瘟疫的意思。
民间挂纸葫芦还有一段故事来历:据说唐朝起义军首领黄巢曾得到一位老太太的帮助。黄巢临走时对老太太说:“日后兵荒马乱时,你就做个五彩纸葫芦挂在门上,我就能搭救你。”后来恰巧是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黄巢率大军攻进长安,老太太和她的邻居挂上了彩纸葫芦,都得到了起义军的保护,这段传奇一直流传至今。
东北端午节的习俗 2、系五彩绳
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五色线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
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东北端午节的习俗 3、插艾蒿
相传西周时每逢五月初五,人们便在门户上插挂艾叶(也称艾蒿)和菖蒲,意为攘毒气、避邪气。此习俗历代相传,至今本溪地区的人们仍沿习这一习俗。
五月初五日,居住在本溪的汉、满、回、朝鲜族等民族,都在清晨太阳未出时,家家房檐遍插艾蒿,门楣插桃树枝,枝上系以黄布缝制的小猴子和青麻捆扎的小扫帚。儿童的手腕、脚腕和颈上都结双五色线。男男女女多早起,结伴去山野、河边,趟露水,用长流水洗脸,拔艾蒿盘顶头上,俗谓免灾祛病。
东北端午节的习俗 4、吃粽子
端午节吃的习俗中,排在首位的便是粽子。南北方粽子口味虽不同,可表达的内容却是相同的,吃粽子除了古代的祭祀意义外,现今,已变成了南、北方口味的 PK,美食的意味更加浓重。
黄米小枣粽子是东北传统的粽子,粽子主料为糯米,糯米难于消化,一次不宜食用过多。特别是老人和儿童,以及心血管病、胃肠道病、糖尿病患者更要少吃。吃粽子最好搭配蔬菜和水果,以增加纤维质的摄取,使营养更加均衡。
东北端午节的习俗 5、吃茶叶蛋
除了吃粽子之外,还要吃茶叶蛋。蛋有鸡蛋、茶叶蛋、鹅蛋、咸鸭蛋等。最初的关于端午节吃蛋的习俗,应该就是为了躲避重午的瘟疫,在这个接近夏至的节日里,阳气高涨至正端,阴气初施,阳气隆盛,天地气交,补
充蛋白质就是最当务的要事了。在东北地区,每到端午节,人们都会煮茶叶蛋吃。
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实则为节日的一种嬉儿游戏。其它地区均以煮食为主,据说原为投入河水中饲喂鱼虾而拯救屈原,后演化为煮食纪念。
东北端午节的习俗 6、克仗斗石
辽宁省阜新和黑山地区庆祝端午节的方式非常特别,至今保留着“克仗斗石”的传统。“克仗斗石”是由两村相互掷石为戏的传统斗石活动,原本是村庄内部的娱乐活动,后来逐渐发展为人们端午节的一项重要习俗。
端午节这天清晨,两个村子的十二三岁的小孩子,站在山丘上互相叫阵,并朝对方扔石头;再过一会儿到了上午,由岁数较大的长者出面叫阵,一边叫阵一边继续互扔石头;11 时左右,各方回家吃午饭。等到午后两点钟,“克仗斗石”正式开始,这时候,种地的也不种了,小商小贩也不卖货了,家家户户关上门窗,跑到山丘上去看热闹,每个人都是兴冲冲的。双方互掷石子,在这一天,被石子打伤、打残都不能报官、不索赔、不怨恨。
东北端午节的习俗 7、吃打糕
在我国朝鲜族人较为集中的地方——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端午节是朝鲜族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但端午节朝鲜族人主要是吃“打糕”。
打糕就是用专门的打糕锤在配套的木槽或石槽中捶打出来的食品,原料主要是蒸熟的糯米或粘黄米。除了吃打糕外,端午节这天朝鲜族还有传统的体育活动,如荡秋千、跳跳板和摔跤等。姑娘们荡秋千,小伙子们则进
行摔跤比赛,非常热闹。
东北端午节的习俗 8、饮酒
端午?a href=“//www./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缙鹁?枰?埔槐 a href=“//www./chuanshuo/” target=“_blank”>传说可以避邪。饮用和喷洒雄黄酒就是端午节的一种传统民俗。谚语道:“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因为古时的人们迷信端午节也就是农历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是毒气最重的一天,所以,在这天,人们会将采来的蒲草根切细、晒干,拌上少许雄黄,浸泡白酒加以饮用,认为这有驱蛇辟邪之效。
而对于年龄太小、不适合喝酒的孩子,大人就将少量雄黄酒涂抹到孩子的脸颊、耳鼻等部位,用以消灾祛病。但现代科学证明,喝雄黄酒对身体有害,所以不喝为好。
东北端午节的习俗 9、踏青
在黑龙江地区过端午节,一般都是清早要出门去郊外,野地或公园等地方散步,叫做“踏青”。折一些树枝或买些艾草回来,系上各种颜色的葫芦挂在门沿和窗户上。
踏青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曾有记载:“上巳(农历三月初三),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
第三篇: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2014年的端午节在6月2日,也就是农历的五月初五。年轻人一般只知道端午节吃粽子,其实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煮鸡蛋、赛龙舟、沐兰汤、带葫芦„„
今天盘点端午节的15个习俗,看看你知道哪一个!
1、吃粽子
全国人民都有一个共同的习俗,就是要在端午节吃粽子,这个习俗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状有棱有角,内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
魏晋时期,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也记载了屈原投江自杀后,楚国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贮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2、煮鸡蛋
在胶东地区,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一样不可。女娲得知此事后,便去找瘟神说:“今后凡是我的嫡亲孩儿,决不准许你伤害。”
瘟神知道女娲法力无边,不敢和她作对,就问:“不知娘娘下界有几个嫡亲孩儿?”女娲一笑说:“我的孩儿很多,这样吧,我在每年端午这天,命我的嫡亲孩儿在衣襟前挂上一只蛋袋,凡是挂有蛋袋的孩儿,都不准许你胡来。”这年端午,瘟神又下界,只见孩子们胸前都挂着一个小网袋,里面装有煮熟的咸蛋。瘟神以为都是女娲的孩子,所以就不敢动手害人了。这样,端午吃蛋的习俗逐渐流传开来。
3、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双桨同时划的动作,可以使身体的双侧都得到很好的锻炼。“划船运动中的后拉、前推、摇桨等动作,对上半身的肌肉是非常好的锻炼,提高了肌肉质量,以及协同工作能力。”
4、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5、带葫芦
端午节带葫芦是历来的风俗,小孩、成人佩带葫芦,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佩带传统文化寓意“福禄”的葫芦,可以化戾气为平和,增强福缘气场。葫芦的枝“蔓”与万谐音,每个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汉族就联想到“子孙万代,繁茂吉祥”;葫芦谐音“护禄”“福禄”,加之其本身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会给人以喜气。
6、系五色线
五色线又称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端午节当天把彩色丝缕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这种彩色丝缕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
陕西地区的传说认为这和药王孙思邈的事迹有关,将花线丢进河里,等于百病也被带走
了,具有送灾的性质发展到现在,一般都用绣花用的丝线,颜色多且艳丽,用色比较灵活,多则十多种颜色,少则二三种。用什么色也很灵活,有些人手头有什么色就用什么色。等到五月五日这一天,大人小孩都戴上彩缕,走到一起时都会比比看谁的更漂亮,颇有情趣。当然比较讲究的人家依然是用五色线。
7、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8、游百病
游百病又名“走百病”,流传于陕北各地的农村,是通过游览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项健身运动,多在妇女、老人、小孩或体弱多病者中间进行。游百病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据说游就百病不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讲究的,这天男不做农活,女不做针线,做了叫“扎百病”。就是说把百病的根子扎下了,所以在天水农村,男人赶早备足牛羊饲料,女人忙备吃的和穿的,游百病的主要去处是集镇、寺庙。不去那里心中如今年白过了一般空落一般酸楚,要去也不易,山村里人要翻山越岭,要走几十里山路。平时忙地里忙家里,看小孩敬老人。十六是“大赦”,地里不管,家里放下,小孩拖上,老人扶上,倾家外游,不图升官发财,图个吉利,大人小孩百病不生。
9、送扇子
端午节又称“女儿节”,过去在宁波民间,凡新出嫁的姑娘,端午那天要带着“端午担”回到娘家来避一下,离开时要带上父母送的扇子,俗称“送扇子”。如宁海等地丈母娘要给女婿回送衣料、手巾、10、驱五毒
在古代,五月被认为是“毒月”、“恶月”。因为这时候天气越来越热,雨水渐渐增多,人们很容易生病,自然界的许多昆虫也都出来活动。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
其实,把这五种动物合称为“五毒”,是古人的一种误解,因为壁虎无毒,却被认为是剧毒物。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被人们认为是“九毒”之首,所以民间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端午节驱“五毒”,就是要提醒人们注意防病。
11、戴香包
香囊一般佩戴在胸前,可以驱虫辟邪,然而佩戴也是颇有讲究的。一般来说,小孩子喜欢戴飞禽走兽类的,诸如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老人则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防病健身,也象征着家庭和睦、夫妻恩爱到白头等。
最有讲究的要数年轻人了,尤其是热恋中的情人,姑娘多半都会亲自制作一枚别致的香囊,在节前送给心上人。
12、洗龙舟水
“洗龙舟水”就是在端午节当天到江里、河里洗澡,因为这段时间的水大,正好又是划龙舟时期,老百姓认为这种水是吉祥的水。
13、拴扫把
有赶走“扫把星”,驱除厄运的意思。
14、挂艾叶和菖蒲
端午插艾条,除了“驱邪”的说法,更重要的与古代人对端午时节的“保健”有关。据介绍,传统民俗节日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其实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因为此时天气日渐炎热,蚊虫苍蝇滋生,被称为“恶月”或“百毒月”。
古人还把五月端午称作“卫生月”,端午节蕴藏着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端午时潮湿,而艾叶的芳香清新,能祛除毒气,除污浊,净化空气。
15、吃五黄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食用雄黄酒、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黄,称“吃五黄”。现在,雄黄酒因带有毒性而用黄酒代替。吃五黄是汉族的民间风俗,流行于江南等地。农历五月,江南人称“五黄月”,因有五种带“黄”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在端午节的中午,最适宜吃五黄餐,就是把五种黄颜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
除了以上15种端午节习俗外,还有吃打糕、打午时水、吃煎堆等习俗,在这就不一一介绍了。端午节的习俗都寄托着百姓的愿望,有一定养生的意义!
第四篇:端午节民间有哪些习俗
端午节民间有哪些习俗?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喝雄黄酒等习俗。
《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端字有初始的意思。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现在,端午节成了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
端午节吃粽子是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端午节的早晨,家家户户吃粽子纪念屈原。
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状一般是三角形,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赤豆的叫赤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枣粽可以早中状元,无非是图个吉利而已。
在江淮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庭院卫生,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端午节其实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楚国人因舍不得屈原投江而死,许多人争先恐后划船去救他,追到洞庭湖时,不见其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人们借划龙舟来纪念屈原。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古代以五色为吉祥色。端午节早上,大人们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等部位拴上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孩子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
饮雄黄酒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雄黄功能主治:燥湿,祛风,杀虫,解毒。所以,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等处抹上雄黄酒,以此达到驱蚊避毒之目的。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放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各种形状,十分可爱。在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自己的爱意。
第五篇:端午节有什么习俗
端午节有什么习俗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端午节有什么习俗》的内容,具体内容:端午节是中国的法定假日之一,同时端午也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风俗流传,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几个常见的端午习俗吧!端午节的习俗 1、端午习俗之跳钟馗...端午节是中国的法定假日之一,同时端午也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风俗流传,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几个常见的端午习俗吧!
端午节的习俗
1、端午习俗之跳钟馗
跳钟馗、闹钟馗:自晋代以来跳钟馗、闹钟馗,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2.悬挂钟馗画。最早的钟馗画,据说出自画圣吴道子之手。据北宋沈括《梦溪补笔谈》记载:唐明皇患疾近一月,忽梦二鬼。小鬼窃得皇上玉笛及杨贵妃之紫香囊奔逃,大鬼乃捉小鬼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大鬼道:“臣为钟馗,即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唐明皇醒后,即病愈,便召画工吴道子,嘱其按梦中情景画钟馗捉鬼图,道子挥笔即成,明皇见后,竟与所梦一模一样,惊叹不已。后来,钟馗画渐渐走入民间,绘制钟馗画大都作于五月端午节这一天,或者端午节的前后几天。
2、端午习俗之赛龙舟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帝皇,均有临水边观看龙舟的娱乐,也属于游戏之类。
3、端午习俗之游百病
据说游就百病不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讲究的,这天男不做农活,女不做针线,做了叫“扎百病”。就是说把百病的根子扎下了,所以在天水农村,男人赶早备足牛羊饲料,女人忙备吃的和穿的,游百病的主要去处是集镇、寺庙。不去那里心中如今年白过了一般空落一般酸楚,要去也不易,山村里人要翻山越岭,要走几十里山路。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 穿新衣, 在中午一时左右, 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 非常快乐。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老年人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就不会获得吉利。
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状有棱有角,内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魏晋时期,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也记载了屈原投江自杀后,楚国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贮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屈原是楚国的贤臣,相传,他不忍看到自己国家灭亡便投入汨罗江自尽。
他死后,当地百姓都非常悲痛,纷纷前往江边凭吊。渔夫们划起小船,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入江中,希望让鱼、虾、蟹不要啃食屈原大夫的身体。后来,人们害怕饭团被蛟龙所食,就用树叶包住饭团,在外面缠上彩丝,久而久之,就发展为现在粽子的模样了。
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仅反映民众的心愿而已。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
端午节养生保健的建议
1、端午养生粽子不可多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食品,味道很好,让很多人都流连忘返,可是在夏季粽子、黄酒都不可多吃、多喝。原因就是不好消化,严重影响我们的肠胃,对身体及其不好。
在这里,我要和大家说有四类人最好不好吃或少吃粽子,他们分别是:心血管病患者、老人和儿童、胃肠道病患者、糖尿病患者。
2、多喝清凉的茶品,端午节期间天气是非常炎热的,在我们走亲访友的时候不免会发生中暑或受热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多喝些清凉的茶品,如绿茶、薄荷茶、菊花茶等,少吃油腻的食物,尤其是老人和儿童。
3、运动养生仍是重点,端午时节是一年中阳气至盛的时段,天气较烦闷,假如工作压力大,人体生理气血运行不顺,容易烦躁忧郁、心悸胸闷。情绪的变化,会影响脏腑的功能,亦可导致精神疾患,如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脾。夏季养生,宜使脾胃心肺之气调顺。除了药物及食疗,平和心态,也应加强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