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如何预防就业陷阱

时间:2019-05-14 00:34: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当代大学生如何预防就业陷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当代大学生如何预防就业陷阱》。

第一篇:论当代大学生如何预防就业陷阱

学部:外国语学部

班级:英语1204班

学号:1238100304

姓名:林彬

论当代大学生如何预防就业陷阱

目前由于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滞后,相关各方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认识不深,作用发挥不够,客观上助长了各种不依法用人、违法招聘等为大学生就业设置各种陷阱的现象屡屡出现。在这样的就业环境下,当代大学生清楚认识有那些典型的就业陷阱尤为重要.第一类:招聘陷阱。其一是招聘会不合法。有些双选会打着毕业生就业的名义,实质是未经有关主管单位审批。参加双选会的单位也良莠不齐,只为凑数,以便主办单位收取高价门票.招聘单位收取一些毕业生的信息,有些招聘单位甚至出卖学生的个人信息,给一些违法之徒有可乘之机。其二是变相收费。如有些招聘单位不当场签约,要求通过网络或电话继续洽谈,而这些网络或电话都是收费的;有些招聘单位收取应聘者报名费、资料费或培训费等。其三是用招聘掩盖违法行为。有些企业打着招聘的幌子,逼迫毕业生做传销、推销或其他违法的事情。

第二类:中介陷阱。一是外地非法中介机构或中介网络,收取一定的费用,却以种种理由推卸责任。有些虽然介绍了单位,但用人单位的状况与求职的要求相去甚远,既便如此,工作几个月,往往被炒鱿鱼,理由是试用不合格。二是非法中介机构之间相互串通,以大城市高薪就业落户等名义开展中介,收取不菲的中介费用,介绍到外地中介。外地中介找不法用人单位或私人小企业让大学生打零工,而户口、档案却长期违法滞留,甚至被丢失。

第三类:协议陷阱。一为口头承诺。口头承诺如果没有在协议书中白纸黑字予以体现,就没有法律约束力。一旦协议主体间发生矛盾,吃亏的一般都是学生。二是不平等协议。由于大学生维权意识缺乏,在求职中又处于弱势地位,对不平等条款了解甚少而且不敢提出异议,使就业协议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霸王合同”。

第四类:试用期陷阱。一是没有试用期可能暗藏玄机。试用期是劳动合同的约定条款,对双方都有约束力,试用期长短或有无由双方依法在劳动合同中约定。某些用人单位规定大学生报到就签订劳动合同,马上上岗工作很快。可当大学生感到单位各方面情况不尽人意,想要另谋高就时,才发现自己在“无意”间放弃了试用期这一有利的武器,丧失了自己本该拥有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单方面解除合同,无疑要承担惨重的代价。二是试用期或见习期过长。劳动部在1996年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时规定,大中专、技校毕业生新分配到用人单位工作的,仍应按原规

定执行一年的见习制度,见习期内可以约定不超过半年的试用期。

第五类:培训陷阱。在大学生就业中,常常会看到一些培训机构混迹其中,不断给大学生介绍“高薪就业”、“保证就业”之类的机遇,殊不知其中陷阱重重。其

一、收了培训费仍然无工作。有些培训机构以“高薪就业”、“保证就业”的名义引诱大学生交了培训费,但培训结束后,却以种种理由不给安排就业。其

二、培训机构与用人单位连手坑害大学生。大学生交了昂贵的培训费后,被推荐到一些位置偏僻、层次较低的企业,无人问津的低薪岗位,甚至在试用期就被借故辞退。其

三、用人单位的培训陷阱。有些用人单位要求新进大学生必须经过某某机构培训,考核合格才能录用。于是花费不少的大学生经过培训,考核过关者却寥寥无几。即使如此,被录用者也难逃厄运,工作刚满见习期或试用期即被以各种理由辞退。

第六类:安全陷阱。

1、索要各种证件、签名、盖章。如果大学生在招聘中留下重要证据之类的东西,就可能成为欠费、欠税、担保人等各种形式的债务人,也可能成为敲诈勒索的对象。

2、索要办证费、资料费、报名费、劳保费、保险费、等名目繁多的收费。

因此,在求职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法律意识。对于毕业生而言,要清楚招聘单位的实际情况,多种途径了解公司的背景。在求职者正式进入公司之前,想法设法加强对

企业的了解以免误入骗子设下的陷阱。比如:上网查找该招聘单位的相关资料,注意招聘单位的营业执照等相关证件;一些以租用房间作为应聘地点的单位,要警惕。还有,对自身资料也要加强保密,最好到具有公信力的网站。

另外,谨慎签订劳动合同。与用人企业签订合同时要注意“三看”:一看企业是否经过工商部门的登记以及企业注册的有效期限,否则所签的合同无效;二看合同字句是否准确,清楚,完整,不能使用缩写,替代或含糊的文字表达;三看劳动合同是否有一些必备的内容。一旦发觉被骗应及时报案,拨打110与公安局取得联系,以保护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好好利用身边的宣传媒价,如关注广播、电视上某时段播映的与就业陷阱相关的节目;养成爱看报纸的习惯,有时候在报纸上会开辟有就业专栏,公布相关用人信息,列举就业陷阱等.空闲时间可以到访学校开设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阅读了解一些资料如劳动法、合同法、常见的就业陷阱案例等,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在择业之前,只要大学生摸清了基本的社会就业复杂情况,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法律意识,是能够预防就业陷阱发生的.

第二篇:论加强大学生就业陷阱的预防教育

第7卷 第3期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l.7No.3 2005年7月JournalofZhangzhouTechnicalInstituteJuly 2005

论加强大学生就业陷阱的预防教育

林流动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党政办公室,福建 漳州 363000)

摘要: 本文论述高校毕业生就业陷阱的主要表现及严重危害,针对当前毕业生就业中出现的就业陷阱问题,提出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预防教育与应对就业陷阱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预防教育;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 718.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673-1417(2005)03-0103-06

近年来,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经济增长率保持高水平,促进就业工作也卓有成效。截至2004年底,中国就业人口总数达到7.52亿,其中城镇就业2.6476亿,占35.2%,比2003年底增加了837万人。

但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表现出的经济迅速增长仍不足以创造足够多的就业岗位并吸纳每年近1000万的新增劳动力。同时,随着各类高等学校的快速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矛盾日趋突出。据统计,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280万,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73%。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338万,按照中央的要求,2005年的就业率要不低于2004年同期的水平,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教育、人事、劳动等有关部门把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全力以赴地抓好。胡总书记指出:“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温家宝总理指出:“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解决好了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必须全力以赴地做好。”

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学校“一切为了学生”办学理念的最根本体现。教育部要求:学校要把毕业生就业作为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来抓,要将毕业生就业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要以就业导向作为学校的办学方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就业状况作为学校专业设置及其结构调整的依据,对就业率连续三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专业,要减少或停止安排招生计划;对不适应市场和社会需要的专业要予以撤消,并将就业率作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核心指标。因此毕业生就业情况,直接关系到学校的信誉、生存和发展,必然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

但是,调查发现,不少学校在重视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和就业岗位推介的同时,忽略了对大学生进行就业陷阱预防教育工作,致使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对种种就业陷阱,束手无策。因此,加强对就业陷阱的认识与分析,找出相应的对策,加强预防教育,是高校当前重要课题之一。

一、就业陷阱的主要表现及严重危害

学校教育内容的相对理想化、学生接触范围与对象的狭窄与单

一、非理性的职业与收入要求等等,都使毕业生在求职路上充满矛盾与抉择。社会上的一部分人往往抓住应届毕业生涉世不深、求职理想化、社会适应性差、易上当受骗等特点,设置就业陷阱,从中牟利。

所谓就业陷阱,是指所将从事的工作内容,与雇主及求职者双方原先的约定不一致,或者是借着工作机会的诱因,违背求职者个人意愿用骗术使之付出不在原订劳动契约内容的额外财务支付,或是诱骗胁迫

104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 求职者违背道德法律的行为等。

根据调查,当前就业陷阱主要表现及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

1、协议(合同)陷阱

就业协议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在毕业生就业择业过程中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协议。就业协议一经签订,对三方都具有约束力。就业协议对于学校管理毕业生就业工作,规范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用人、择业过程中的行为,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一制度在实行中产生了许多问题:签订就业协议本来是出于保护学生的目的,而且协议上也明确规定了学生就业后就执行劳动合同,已签订的就业协议不再生效。但实际上在签订就业协议后,不少单位在试用期间就不再签订劳动合同,所以常常会出现学生在试用期间要跳槽,按照劳动法不需要承担违约责任,而单位则以就业协议为依据向学生提出索赔要求。按照有关规定就业协议不能代替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但实际上就业协议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却又相当于劳动合同,它甚至可以对劳动合同的期限也进行约定。如果就业协议签订时的约定内容不能与随后签订的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内容吻合,就可能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纠纷。就业协议内容不规范致使一些用人单位为了避免毕业生随意违约,在劳动合同中就不约定试用期,旨在把 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 ;在就业协议中违约金的数额没有明确,完全由单位与学生协商而定,而由于学生维权意识的缺乏以及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就使就业协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成为“霸王合同”。当前的就业形势使相当部分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不少学生在就业时出于种种顾虑,对可能会使自己权益受损的条款不敢提出异议,对单位在试用期不签订合同的做法也不会去追究,甚至被迫接受单位提出的一些不平等条款;甚或在签订就业协议的时候,单位要求附加补充协议,上面规定了学生所有的违约责任,而对单位如违约将承担什么责任则几乎只字不提;有些单位利用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对学生要求过多,造成学生在日后利益受损。签合同时,用人单位利用毕业生涉世不深的弱点极力催促大学生在内容与口头约定不一致的合同上签字,一些学生或碍于“面子”或想当然就轻率地签了字。

2、传销陷阱

所谓传销,本是指生产企业不通过店铺销售,而由传销员将本企业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经营方式。该经营方式受到国家的严令禁止。现在的传销已大多演变为非法组织以欺骗乃至胁迫的手段,靠强收“入门费”敛财。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现实使毕业生降低了审核标准和防范意识,传销组织乘机将黑手伸向大中专毕业生。大学生求职时被传销组织欺骗的新闻近期频频见诸媒体。近几年经工商部门查出、遣散的传销人员,主要集中在18至25岁,其中刚毕业的学生占了相当大比例,有的甚至是在校的大中专生和初、高中毕业生。对于传销组织来说,由于大学生拥有的潜在社会资源很丰富,他们未出校门、缺乏社会经验,因而深得“青睐”。加上就业困难形势下部分毕业生的“饥不择食”和非理性的就业观的存在,更给了传销组织下手的空间。受骗人或听信于传销头目欺骗转而勒索父母(甚或杀父弑母),或经传销组织“洗脑”骗拉熟人,甚至成为传销骨干坑害他人。

传销组织一般以招工为由,利用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或是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社会接触面不广、对生活的期望值过高、渴望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心态,掩盖非法传销的事实,以“好工作、高收入” 来诱惑学生。且传销组织采取扣押身份证、现金、通讯工具,限制人身自由等手段,导致一些学生或主动或被动地迷失于传销漩涡中难以自拔。“一夜暴富”、“平等”、“关爱”等具有相当迷惑性的口号正是传销组织者用来迷惑大学生的“精神鸦片”,把他们变成了财富谎言的俘虏,很多参与传销的大学生甚至被彻底“洗脑”。

传销或变相传销大致有以下六种情况:(1)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组织网络从事无店铺(往往为无固定联系地址和联系电话)经营活动,参加者之间上线从下线的营销业绩中提取报酬;(2)参加者通过交纳入门费或以认购商品(含服务,下同)等变相交纳入门费的方式,取得加入、介绍或发展他人加入的资格,并以此获取回报;(3)先参加者从发展的下线成员所交纳费用中获取收益,且收益数额由其加入的先后顺序决定;(4)组织者的收益主要来自参加者交纳的入门费或以认购商品(其实所谓的商品往往

第3期论加强大学生就业陷阱的预防教育105 只起道具的作用,有时甚至连道具都不需要)等方式变相交纳的费用;(5)组织者利用后参加者所交付的部分费用支付先参加者的报酬维持运作;(6)其他通过发展人员、组织网络或以高额回报为诱饵招揽人员从事变相传销活动。

传销组织以金钱为诱饵,身心控制、暴力威胁为手段,以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为中介来达到骗钱敛财的目的。其实施行骗惯用伎俩主要有:有人(同学、亲戚、熟人、朋友甚或陌生人)主动提出为目标人员找工作或刺激其过去游玩;有事没事给目标人员打电话,向其炫耀他如何工作轻松、快乐、赚钱,大事业,有前途;向目标人员询问大量别人的电话号码或让其给他介绍人过去工作;给目标人员留的联系方式一般是别人的手机或小灵通,但拨打该电话时一般又不能找到他本人;有时候在通话中途突然有陌生人抢电话跟目标人员聊,借口给其介绍朋友或工作;一般对方在给目标人员打电话时都有一定的兴奋度;若目标人员问及工作的具体情况、详细通信地址和固定联系电话,对方往往无法说明或尽量掩盖;一般对方拒绝跟目标人员上网联系;若目标人员对对方所介绍的工作动心后,对方会要求其单独前往,并要其辞掉目前的工作;有的会透露公司里有他某个亲戚后台或十分关心自己的老总;在南方,地点大都在广东珠三角洲地带。

传销和变相传销的根本目的是非法聚集公众资金。传销的危害从经济学层面上来说是以欺骗为直接手段,出售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资源。很多参与者一旦发现自己被骗,解脱的方式就是发展下线,骗别人。一个庞大的骗子网络建立起来。假如传销无限制发展下去,社会上人与人的信任资源将无限流失,终究会动摇市场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在社会学意义上,瓦解社会基本单元,即家庭,动摇社会稳定的基础。传销活动参与者多有相同的经历,就是被亲戚朋友以介绍工作为名,骗到外省市。参与人员中,多是弱势群体。最后结果往往许多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有的因“洗脑”过分投入,精神接近崩溃边缘。心理上,突破了道德和法制约束,危害人的思想信念基础。传销的“洗脑”,让人不以欺骗为辱,反以为荣。传销培训出了不受道德约束的成员,即便组织被取缔,不再从事传销,但已经没有正常人做不道德事时的内疚感,变得极端自私,惟利是图。这样的社会成员如果达到一定规模,社会控制体系将面临崩溃的危险。传销不仅通过精神和思想控制人,还通过控制经济环境来控制人的行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从这点来说,传销的危害实在要引起高度重视。

3、押金陷阱

一些公司可能规模不大、薪水不高,但是开出了一些诱人的条件。比如说,在某些大中城市工作,或者能解决这些大中城市的户口问题。希望留在大中城市工作的学生很容易被这样的条件迷惑。双方谈的差不多了,公司又表示:为了增加双方的信任,学生在工作之前必须交押金。等学生交完押金、工作一段时间后,公司的有关人员就表示,聘用之初说定的工作岗位要有些调整,可能把你派到偏僻地区或冷僻部门,而这些地方是学生肯定不愿意去的。公司算准了学生不愿意去,就算学生不服从公司安排,也是主动毁约放弃这个岗位。学生交的押金自然收不回来。

4、试用期陷阱

劳动法设立试用期的目的在于给予双方以相互考察、相互了解的期限,毕业生在试用期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而不需要理由,也无需承担违约责任。用人单位只有在证明毕业生在此期间不符合单位的录用条件才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但是,一部分用人单位正是利用试用期大做文章,主要表现为:试用期过长或与签订的劳动合同期限不符;要求毕业生在试用期内承担违约责任;在试用期内无正当理由辞退毕业生;以见习期代替试用期;约定两个试用期;续签劳动合同时重复约定试用期;将试用期从劳动合同期限中剥离;仅仅订立一份试用期合同;试用期工资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 ;试用期内单位不缴纳社会保险费。

一般来说,单位用人有试用期是正常的,试用期的薪水一般都不高,等到转正之后,薪水会有较大幅度提高。很多公司为了使用廉价劳动力,抓住毕业生急于找工作的心理,堂而皇之地打出试用期的牌子,106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 看起来非常规范,待试用期一过,以种种理由告诉求职者不合适就解聘了。这样的公司不断地炒人,毕业生永远不会成为正式员工。

5、设计成果陷阱

有些单位按程序假装对应聘毕业生进行面试,再进行笔试。在面试、笔试时,把本单位遇到的问题以考察的形式要求前来应聘者作答或设计,然后再找出各种理由推辞,结果无一人被录用,而将应聘者的劳动果实据为己有。

6、工资陷阱

工资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所以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不要只看表面工资多少,最好还是要问清楚具体内容。工资包含的内容很多,比如福利、保险、奖金等等。而有的单位在招聘的时候,只说基本工资,其他如奖金、福利、保险等等根本不包括在内。而有的单位尽管开的工资不低,可是保险等需要扣除的项目也都包括在内,在东扣西扣之后,最后剩的钱并不多了。

7、虚假招聘陷阱

一些招聘会组织者在广告中夸大其词,招聘单位滥竽充数、虚假招聘、“友情客串”,名为招聘实则借机进行企业宣传。其真实目的是通过卖门票或报名费收入敛财。

8、电话面试陷阱

用人单位通过电话与求职者联系是很常用的方式,毕业生通过电话了解求职信息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通过“电话面试”是很少有的,双方没有见面,怎么可能一拍即合?而且,电话里怎么知道你的学历、你的能力是真实的?因此,应届毕业生要格外注意。如果毕业生没有通过网络发送过求职信息,对任何企业打来的电话都要高度警惕。

上述只是形形色色就业陷阱的一部分,其他不作一一列举。

二、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预防教育与应对就业陷阱的对策建议

学校首先应该针对出现的就业陷阱问题,加强对毕业生进行预防教育,发挥自身在保障毕业生就业安全方面的主导作用。

1、对劳动法规和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教育

根据一份抽样调查显示,虽然有80%的毕业生认为有必要签订就业协议,但只有5.4%的毕业生认为自己“非常了解”就业协议的内容和作用,有80%以上的毕业生“了解一部分”,还有12.6%的毕业生则“完全不了解”。这一结果显示,作为就业协议的一方签约主体,毕业生对就业协议的内容、作用和相应的法律后果尚缺乏深刻认识。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在校大学生,尤其是应届毕业生进行有关法规政策的教育,为毕业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保驾护航。

2、素质教育

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要使毕业生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必须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道德、身心素质、诚信意识、竞争能力、创新意识、团队意识,以及事业心、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和教育,使毕业生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成为用人单位用得起、留得住的人才。

3、就业指导

学校的就业指导应以务实为原则。加强就业政策、就业观念、就业心理、就业实践、就业技巧等方面指导,做好就业跟踪。对毕业生在求职中可能遇到的陷阱的识别、处理进行分析和教育。教育毕业生提高自我防范认识,防止上当受骗。凡事多个心眼,多问几个为什么,在签订协议时,相关细节一定要核实清楚并留下证据,以防止用人单位在木已成舟后的变卦,导致自身权益受到侵害。在寻找工作时应该通过正规的就业渠道,对于他人介绍的工作应事先做一定的调查了解,不要随意轻信。择业时应本着一颗平常

第3期论加强大学生就业陷阱的预防教育107 心,不要因为追求片面的高薪而陷入非法传销的陷阱中。同时学校在校内就业网上公布专门电话和传真,学生如遇麻烦,可随时联系学校。

作为弱势群体,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必须擦亮双眼,平衡心态,避开陷阱,以相应的对策正确面对可能遇到的陷阱:

①无论任何理由都不需要留下重要的证件、印鉴;不要缴交诸如面试费、保证金等费用,更不要随便签名盖章。

②女毕业生要谨防失身或被挟迫进入色情行业。一定要避免到僻静或私人场所去面试;不要随便喝别人提供的饮料和搭便车;女服务生、女伴游、女导游、女接待、工商服务小姐……有可能是混人耳目的伪装陷阱,宜多注意;不管怎么样,对于“月入数万”、“免经验”的工作就是要多加留意,对于工作的内容和地点,也要反复地询问清楚,切忌头脑发热;熟人介绍的工作,还是要提高警觉,问清楚多打听,觉得怪怪的就勇敢拒绝不要去。女生在前往面试或找工作地点前后要注意及时跟家人或师友报告自己的行踪。

③利用电话或信箱号码征人,不敢公开公司名称和地址的,要特别小心;对于民营的职业介绍所,最好查证它是否有合法经营资格。对于事先以电话联络,前往应征才知道是一家民营的职业介绍所的时候,不妨假装是路过来询问状况的人,以便对该公司的服务有进一步的了解。

④对于工作性质交代得很模糊,要进一步搜集情报、探问清楚。反之,如果对方讲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也不要马上相信他,尤其是不让提问或者一直转移话题对问题避而不答的。月入数万或数十万、高薪—这类征才广告很可能是一些不肖的推销行业或骗人的吸金组织,用所谓的快速致富的赚钱法来吸引人加入,慎之。

⑤毕业生在签约前,最好到用人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对用人单位的运行情况、拟安排的岗位、工作条件、用工制度及工资住房、养老保险等各项待遇进行详细了解,切忌草率从事。签约时谨防有些单位在协议上布的无保障协议、死协议、卖身协议、临时口头协议、押金协议等协议陷阱。合约内容看清楚,口头契约记清楚。保险起见,书面契约还是比较妥当安全。签订协议的时候对有关试用期的条款保持足够的警惕,用人单位违约赔偿必填,一定要把单位承诺的待遇写清,要么写在协议书的备注栏里,或另外单独写在一张纸上,但一定要双方都签字盖章并各留1份,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⑥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找工作,对于各种招聘信息要认真分析,辨清真伪。切莫因求职心切而忽视或放松对对方的考察了解。正规的企业招聘,一般都是在平面媒体、人才市场等权威机构发布信息,而按照程序,人才市场会对招聘企业的资质进行审查,确定企业状况以及招聘的真实性,同时,企业会给人才机构派发委托单,正式确定招聘合作关系;多参加政府正式组织的或专门对应届毕业生组织的大型招聘会。

⑦没有就业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在接到企业打来的招聘电话时,一定要小心询问。首先,要了解对方是如何知道电话号码的;其次,摸清对方的详细地址和电话;再次,不要轻易相信电话里的优厚待遇。同时,毕业生在发布个人信息时要选择信誉好的网站,因为有些不负责的网站随意将求职者的信息公开,这会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⑧毕业生在投递简历前必须向有意向的单位所在地的主管人事部门或学校有关部门求证核实;对于用人单位提出的面试或实习要求,要征得校方同意,离校之前必须留下尽可能多的联系方式。

4、实例教育

学校要把揭批非法传销等列入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从源头上做好预防教育。在大学中开设就业指导课,对全体学生进行相关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把传销等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和人民利益的违法活动作为反面教材搬入课堂,将传销组织如何打电话联络感情、假借介绍工作设陷阱、谈理想抱负迷惑人心、神化传销违法活动等一整套骗人伎俩,形象生动地向学生说明,甚至可以请一些已经转化的传销人员到学校进行现身说法,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非法传销的欺诈性、隐蔽性、108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 危害性及其违法本质,提高自己的识别能力,增强防范意识,自觉抵制各种非法经营活动的诱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维护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避免受骗上当。

5、巩固防范

针对有些学生受骗加入非法传销组织,在学校和公安机关解救后,因心理及周边环境的原因无法投入正常的学习、工作之中的,学校方面应该给予及时的开导和教育,使其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积极为其联系新的工作,使避免其再次堕入非法传销的陷阱之中,从根本上消除不良影响和隐患。

三、结束语

预防大学毕业生落入就业陷阱,不仅需要毕业生自己的努力,学校的教育指导,也需要国家的监督和社会支持,提供保障。

1、政府应严格审查用人单位进入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资格,严格规范就业市场秩序。同时也应对用人单位招聘工作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引导和监督,使国家的有关法规和政策得以施行,创造良好的双向选择的人才市场环境。

2、用人单位要切实提高诚信度。“商无诚不兴”,商家如背离了诚信,迟早是难以维系生存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要充分公开所要招聘岗位的信息、待遇和对人才的要求等,不提供虚假信息,更不可以推销为名让毕业生从事非法传销等活动。

3、执法部门加大对非法职介机构、职介网站、职介人员的监管和打击力度,力求从源头上给设置陷阱的组织和人员以打击;对现行不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细化和修改,对以聚众诈骗和限制人身自由进行强制洗脑、影响恶劣的明显带有刑事犯罪性质的非法传销行为,各地公安机关应强力取缔。

4、全社会都要共同努力创设和营造鼓励支持毕业生到基层去、从平凡的工作做起的良好氛围,让所有的毕业生都能以一颗平常心、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平顺地走好其离校伊始的就业创业之路。

附:有关报道材料见附件

第三篇:论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论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各高校扩招后就渐渐浮现在社会的顶部。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怎么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呢?本文从学校、大学生、社会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从而论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出现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第四篇:论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状态

论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状态

摘要: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就业的问题上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情绪,由此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在面对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大学生应该积极的面对并且合理的调节自己的心里状态,以面对即将到来并且日益复杂化的社会情况。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

在探讨大学生面对就业的心理状态前,我们需要首先了解以下一些词汇的含义,何谓“心理状态”以及我们对所谓的“心理状态”是如何定义的。了解了这些名词的含义才能把我们探讨的题目据续下去。

心理状态:是指人在某一时刻的心理活动水平。例如一个人在一定时间里是积极向上还是悲观失望,是紧张、激动还是轻松冷静等。心理状态犹如心理活动的背景,心理状态的不同,可能使心理活动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心理状态是联系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的过度阶段。

如此我们已经初步地了解了这些名词的含义后那么把我们探讨的题目继续下去。

在如今社会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地加快,个人和集体的竞争越演越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各种科学技术的不停积累与爆发性的突破,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压力的时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善变。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组成部分之一,还处于校园年代的大学生们正介于纯洁的校园和复杂的社会之间,一方面自身的意识还没有做好准备,另一方面踏入社会的时间已经越来越紧迫,这就使得大学生们的心理处于一种微妙的状态,即庆幸与自己处于校园而不必面对社会的复杂从而继续挥洒自由美丽的青春,又憧憬于在面对社会的大潮时对自身的冲刷和洗练。因此由于这种复杂而微妙的心理状态从而衍生出各种各样的行为和语言。我们来分析几种常见面对就业时的心理状态状态。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调查

在各种各样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心理学状态调查中发现应届毕业生心理状况堪忧,焦虑、抑郁的情绪发生大都高于常规,其中女生心理状态波动高于男生,群体中超过五分之一的毕业生心理状态非常不稳定。

这说明应届毕业生抑郁、焦虑水平较高,需要各方面的关心,并适当地对其进行调适。抑郁是以情感低落、哭泣、悲伤、失望、活动能力减退,以及思维、认知功能迟缓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情感障碍,表现为闷闷不乐或悲痛欲绝,持续时间较长。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是预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一种紧张情绪,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紧张、担忧、不安全感)或发作性惊恐状态(运动性不安、小动作增多、坐卧不宁、或激动哭泣),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口干、胸闷、心悸、出冷汗、双手震颤、厌食、便秘等)。这两种情绪是个体在应激状态下最具有代表性的负面情绪。

除了以上我在网上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并节选出使用问卷法对河南两所大学应届毕业生进行抑郁和焦虑水平的调查以外,另外结合我所在的江苏省城市职业学院张家港办学点的班级对外出打工的同学对毕业后的就业以及打工钱的心理状态的调查以及我个人面对“打工”、“就业”问题上的看法,我认为大学生在开始面对就业这个未知而陌生的领域时存在一定的恐惧情绪,这算是一种比较正常而轻微的情绪,当进入工作以后这种情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的减弱直至消失。另外我的同学们对打工和就业工作在心理上存在错误的认识,以为闲暇时的的打工与毕业以后面对的就业并没有太多的区别,这种认知上的错误会导致在就业时产生很大的心理误差并且有可能因此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

由以上两则例子的调查情况并结合查阅书籍、资料等大量资料我总结出以上几种心理

状态的成因及其对策。

(二)成因

大学生就业形势供大于求是引发抑郁、焦虑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大学持续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由于多年来形成的固有培养模式,理论性强、动手能力差,大学生要融入社会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吃“公家饭”的就业整理提供观念,使人才市场需求与大学生择业需求形成强烈反差,更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容易引发学生抑郁、焦虑情绪。

心理误差成因大学生闲暇时的打工与未来的就业毕竟是有区别的,打工充其量是一种社会实践而且往往与就业以后的工作岗位有很大的区别大多是服务员或者货柜人员等等,因此在面对就业时虽然相对的有优势,但也不可避免会产生迷茫不适应等心理状态。

(三)对策

就业抑郁、焦虑以及就业的心理误差,轻者可以使人产生压力,警觉后自己积极行动,主动面对现实。但是严重的会使人惊慌失措、无所适从,若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容易造成生理失常或各种神经症,因此要有效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调适。具体要做到: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和社会。正确地认识自我和社会是进行自我调适的基础。大学生要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和发展潜力,了解职业要求,从而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才能顺利工作,堵上抑郁、焦虑和心理误差的源头。帮助大学生学会理性决策。在就业决策过程中,大学生感到困难的是对不同选择方案的评估。我认为,采用以下方法可以帮助大学生权衡各种方案的利弊,选定最优就业方案。这种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自我物质方面的得失;他人物质方面的得失;自我精神方面的得失;他人精神方面的得失。此方法可以帮助大学生消除在求职过程中因患得患失而产生的抑郁、焦虑和心理误差。

帮助大学生学会运用理性情绪方法消除就业焦虑。运用理性情绪方法来减缓和消除就业焦虑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步。(1)找出使自己产生异常紧张情绪的诱发原因。(2)分析自己对它的解释、评价和看法。从理性的角度去审视这些信念,并且探讨这些信念与所产生的紧张情绪之间的关系。(3)扩展自己的思维视角,与不合理信念进行思想上的辩论,动摇并最终放弃。

抛却心理学这个沉重的题目,从我个人的角度上看,每个人在面对即将毕业的就业压力时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以上所说的不良反应包括焦虑等等,关键就是调节自己的心态,以及你是否有足够的信心,喝了我调制的心灵鸡汤,做好自己心理上的准备,那么下一步信心百倍的面对阳光灿烂的未来吧!

(四)总结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题目,我在本篇文章中的探讨仅仅是是其中的极少一部分,但是当我在撰写文章时发现仅仅只是者极少的一部分也反映出了现实中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问题的沉重与复杂,但限于我的学识的有限不能深入的探讨这些问题,也只能止步于此,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大家一点帮助,也希望能得到老师的指正。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心理状态的定义。

2、河南两所大学应届毕业生抑郁和焦虑指数的调查。

第五篇:大学生如何规避就业陷阱?

大学生如何规避就业陷阱?

刚刚走出校门、踏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就业时面对招聘广告,签订劳动合同,洽谈就业岗位和工资福利待遇等事项,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而某些企业和单位正是利用大学毕业生没有社会经验,在这些环节设置陷阱,损害求职者的合法权益。下面我就举一些关于就业陷阱的实例来谈谈我们应该如何规避这些陷阱。

一大学应届毕业生张某在一家职业中介的信息栏上看到招聘文员的启事,便前去咨询。该中介所“电话联系”了公司后,告诉他职位空缺,可以去试一试,但要交纳100元中介费用,并承诺如果这家不合适,可另外推荐,直到找到工作为止。面试后,公司让他回去等消息。等了两个星期,被告知未被录取。张某只好找到那家中介所重找一家公司。经过面试,又经过长达半个月的等待,仍然得知没有被录取。当张某第三次折回中介所时,中介所告诉他没有新的空缺职位,让他再等等。

这个案例就是我们经常能遇到的非法中介陷阱,部分非法职介机构通常采取拖延时间、与用人单位共同欺骗等手段,骗取求职者信息费、介绍费等。所以求职者碰到那些“一间门面、一张桌子、一部电话”的职介所或者“人才市场”要格外当心。正规的职介机构应有营业执照和招工许可证原件;明码标价;公示劳动监察机关举报受理电话;收费时出具由税务部门监制的发票;服务人员持有职业资格证等。

在众多的就业陷阱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学生就业中,常常会看到一些培训机构混迹其中,不断给大学生介绍“高薪就业”、“保证就业”之类的机遇,殊不知其中陷阱重重。其一,收了培训费仍然没有工作;其二,培训机构与用人单位联手坑害大学生;其三,用人单位也有培训陷阱,更有因为培训失去自由的事例。所以我们大学生必须具备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意识,同时,在求职时要先清楚用人单位的背景、规模、工作的具体内容等等,保证不被非法单位所欺骗。

其实,我们具体分析就会发现不管哪种就业陷阱都包含四个基本的特征:欺骗性、诱惑性、隐蔽性、违法性。也不外乎四个主要类型:招聘陷阱、中介陷阱、协议陷阱、试用期陷阱。我们了解了这些大学生就业陷阱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类型后,只要自己在找工作的时候保持清醒的头脑就不会上当受骗了。此外,我们要牢记四个警惕,即:警惕一:虚假广告———引诱求职者上当;警惕二:招聘收费———名目多防不胜防;警惕三:试用期———骗取廉价劳动力;警惕四:不公条约———口头承诺不兑现。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核心问题是定位,能不能准确定位,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的了解,二是对用人单位的了解。一个毕业生,只要树立了个人阶段性的、或长远的人生目标,他就会对自己的才能、特长、爱好有充分的估计和定位,就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择、去追求,以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而不是一味地跟风,只要我们对自己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一味贪图名利而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就业陷阱就会远离我们了。

下载论当代大学生如何预防就业陷阱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当代大学生如何预防就业陷阱.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如何避免就业陷阱

    就业,已成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心头之患。“现在的我们就是"热锅上的蚂蚁",连做梦都想找工作的事。”而今,毕业生们除了焦虑,还得提防来自不法分子的“就业陷阱”。 陷阱一:巧立名目......

    大学生警惕三大就业陷阱

    大学生警惕三大就业陷阱求职之路不平坦,还可能暗藏陷阱。大学生涉世未深,加之求职心切,不法分子就钻空子赚取昧心钱。我们总结了几大陷阱类型,并支招如何防范,大学生一定要擦亮眼......

    大学生如何避开就业陷阱

    大学生如何避开就业陷阱 发布者: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发布时间:2010-03-09 09:19:04 阅读:74 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迅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就......

    论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小编推荐)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毕业,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

    论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论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在临近毕业时候,很多学生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毕业以后去干什么?自己能做什么?自己应该做什么?总结到一句话就是:大学生就业难。可针对大学生就 业难这个尖锐的......

    论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论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1供需差别大: 岗位增36%学生增130% 。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01年至2005年,全......

    论当代大学生创业

    论当代大学生创业 近几年,随着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越来越多,导致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增大,由此引发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高潮。 大学生创业群体主要有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组......

    论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

    论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具体要求及现实意义 【内容摘要】作为当代大学生,在这个科技与信息的时代下,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专业学习上有所建树,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