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静电影《初见》之《停滞的时光》观后感
静电影《初见》之《停滞的时光》观后感
——写给热爱生活的人们
点开这部电影,才明白什么叫静电影,原来是以静止的照片配以音乐、声响、话语以及光影,制作成的电影。
很多人都批评电影第一部分《停滞的时光》。首先,若是这个是故事的叙述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就会呈现出一个微电影应有的效果。所以许多人因此诟病这个本应在30分钟内讲完的故事,硬是以缓慢的步调拉成了80多分钟的冗余和单薄,以掩盖编剧细节处理的无力。其次,人们认为任何一个正常理智的人,都会想的到主人公的阿婆等不了那么久的时间,以至于后面对着阿婆所埋在的坟山恸哭都是自找的。此外,有人觉得静电影原来就是幻灯片的连播,以及主人公用那字正腔圆的温柔男声来独白,没突出电影所想要的真实感。
同时,不少人也认为这部电影能从2000部试验片中脱颖从出,是有其独特之处的,正如电影欲表达的那种远离亲人外出独闯的歉疚和回不去的故乡与乡愁。在这里,我不想对《停滞的时光》的电影表现手法、编导的语言理解、艺术内涵和美感做任何评价,我只是想表达,想说说我的观影感受。当然,我也坚持一个观点:既然一部影片要拍出来给公众欣赏,它就必须得要接受公众的批评、质疑,否则你不如不公布,或者干脆注明这是拍给私人看的。
一部电影,甚至其他所有的艺术类型(包括文学艺术、书画、音乐、雕塑、建筑、戏剧等等),能够成为公众的、现实的,必须引起人们心中情感的共鸣,让人们心中感受到艺术所带来的美感,从那实象中体会到虚化的内在的思想,即所谓“万趣融与深思”“化景物为情思”。在《停滞的时光》中,那些带着80后特有的孩童记忆的画面,确实通过可描写的东西触碰到了不可描写的东西,通过意象的活动化激发了想象力,把美感和对生命的感悟呈露于眼前。一些人被电影的清新和纯真所感动落泪,我虽没有如此,或许是我早已见惯这些煽情的画面而麻木得僵硬了,但还是勾起了我童年时的那些尤新的回忆,于是我快速记下了这些已快成片段、碎片的印象。
随着轻盈的吉他声,和主人公的独白,伴着大山深林的葱郁、溪水的潺潺、鸟声的婉转,一幅闲适的乡村生活跃然眼前。一幕幕似曾相识的场景,以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想象画面在脑神经和神经元的高速工作下被给予心灵。
稻田青绿时,一条条田埂上丛丛桑树子上青色、红色、紫色的桑泡儿,小伙伴儿们嬉笑地采摘这些或酸或甜的果儿,手上、嘴上、甚至是衣服上都被染上了绛紫色。刺泡儿则是长在山坡上,酸酸甜甜的滋味,让幼时的我们冒着危险爬到山崖边,采撷这些晶莹透红的果子。还有硕大的黄桷树秋天结出的酸涩的小果子,或是草丛里羊奶子似的甜果,以及在山崖上挖丝茅草的根茎,搞得自己浑身脏兮兮得,就为尝一下那甘甜。我还是在用语言描述这些场景了,还是纯粹展现观影时的瞬间片段吧。
爬树去捉天牛,跑树根捉被啃烂了的树根里的甲甲虫,在雨后花椒树下逮蜗牛,在河沟里摸鱼、捉螃蟹,捉夏雨过后田埂上出来透气的泥鳅,用针织线绑上蚯蚓或是螺丝肉来吊小虾子,还有在荷塘里摸螺丝,捞蚌壳。插秧灌水时,抓那些土狗儿。在红苕地里,捉那些绿色硕大的蟋蟀、黑色短小的蛐蛐。用木签捅在黄土泥墙的小洞里住的那些蜜蜂。唯一一次捅掉燕子窝,结果最后小燕子还是没养活,我自责、内疚,再也不去捅鸟窝了。
在外婆家用大盆子,光着屁股洗澡。在老屋的坝子里用高脚板凳当桌子写作业。和外婆睡泥巴瓦房里的大木床,早晨听鸡叫犬吠,然后外婆去河边洗衣服,我们几个就去打水仗,下午去深山里捡柴火,偶尔发现个野生大黄南瓜,则高兴得不得了。夜晚烧渣滓,看竹树被映照成铁树银花,看深邃的夜空里那些星星,找北斗七星、大熊星座、小熊星座、猎户座、天鹅座。
偷盗的事儿也少干。远涉山丘,沿路偷人家屋后的橘子,结果被人家的狗追了一座山那么远。在山下,偷人家青色的李子。在荷塘边假装玩水,然后偷人家的莲子。打谷子的时候,舅舅们踢人家的枣树,那大小不一,青红夹杂的枣子顿时如雨点铿铿地落在阳沟里。在山谷底偷人家白嫩的玉米回家在沼气上煮,结果还让某人手被割除血了。在山上沙土里,挖人家的红苕,然后再用土给人家埋好,就地找黄桷树叶来烧红苕,我总是当烧火师傅。在烈士墓前,煮豌豆尖汤。在山崖的松树林下烤香肠,某人的香肠还被烧断棒子,掉到了火堆里。
放学回家,准时坐在电视机前看《蓝精灵》《葫芦娃》。和小伙伴们弹玻璃球,扇翻翻儿,打包子。在学校操场滚铁环,在晒谷子的大坝子里坐用钢珠加木板做的滑滑板。1998年的夏天,全家集体看《还珠格格》。
珍惜时光,珍惜每一个人,珍惜生命的感动。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种静电影不可能在影院上影,只有在网络已经普及的今天,才能生存,才能表现自己是活生生的生命,表现自己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
主人公的家在川南,我家也在川南,只不过我家乡在丘陵中,交通也还算通畅。没有那种大山里的青山绿水,但我去过大山里过暑假,在二姨婆家里。走在山腰的黄沙路上,云雾弥漫,偶见对山鬼魅的身影,下面是迷蒙的深渊。山上长着许许多多的油茶树,山谷里是高地起伏的稻田,喝的是甘洌的山泉水,夏天阳光压枝的天气,瓦屋里也照样凉爽宜人。我和表兄弟姐妹们就满山遍野里跑,去烈马山,爬猫耳洞,竹下捉竹子虫,山泉边打水仗。
电影中,静止的照片,通过光影、花落、声响、表情捕捉的精细,特别是主人公回到家乡,推开阿婆家大门的刹那,声音的静止,一种悲凉和静默的气氛,绕上心头,印证着观影人心中的猜想:阿婆早已不在人世了,她是经不住岁月那无情的催促的啊。主人公在荒野的坟山中悲苦地嚎叫,配上野地里栖鸟地哀啼,和眷恋青春的乐曲,以及一个人生活的阿婆心中有着的那份关切和挂念(我也不知道阿婆的名字,为何会这样?)。这个影片的高潮就在这点点滴滴的回忆中,在这与阿婆共同生活的泛黄的记忆中,感伤的歌声(忧伤的吉他曲调)中,与山坟的青郁,阿婆所埋在的坟山的冷冷清清的转换中,情感也浓到了最深处,深到那颗隐匿的内心,催人泪下。
“我”怀念那曲折坎坷的山路,回忆一段回不去的时光。唯念阿婆临终还为“我”珍藏的小木匣,里面装着“我”童年最爱的玩物,“我”把弄着这些玩物,看见的是阿婆那深切的关怀,关怀“我”这个与她相依为命的不能割舍的人,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却回不来的,却永远的在心里的,心里有“我”和阿婆。这里是座小镇,大山里的小镇,只有安详是属于它的,谁的故事又会在这里开始呢?
第二篇:影视鉴赏课——《初见》之《停滞的时光》影评
影视鉴赏课
《初见》之《停滞的时光》影评
2012最新电影,好看的电视剧,好看的电影,女生电影
《初见》,最开始吸引我的是互联网首部原创静电影这个介绍,看完以后才发现静电影是一种思考,静下心来欣赏并作一番回味。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中用一种静态的、安宁的状态向我们昭示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初见”。
《停滞的时光》是《初见》三部曲的第一篇,也是我最喜欢,最感动的一篇。影片开场用一张张唯美的照片表现出乡村的宁静,主人公张辰没出大山时眼中的清澈,还有坟山上萤火虫所发出的点点绿光。像有一股魔力,很轻易的,就能将我们带入那个吹纸将,玻璃珠中的童年。童年的记忆总是深刻的,而且总感觉就像在昨天。和小二娃飞奔过满眼是绿的玉米地,扑进潺潺细流的溪水里,每一个画面都是那样的生动唯美,却又可以感觉到每一种童年的活泼跟无忧无虑。最喜欢的是阿婆带辰辰去坟山抓萤火虫,那蓝色天幕下的繁星点点,在他们周围飞起的点点萤光,还有慢慢升起的宁静安详的月亮。
童年的张辰是那么的无忧无虑,虽然父母的离开让他变成了孤儿,但是因为有阿婆的陪伴,他的生活依然过得很快乐。也正因如此,张辰与阿婆的亲情才更让我们动容。而其中最让我感触深刻的是主人公张辰为了自己的梦想以及对城市生活的渴望,毅然决定背井离乡,在深夜里偷偷坐上火车,离开了与自己相依为命的阿婆。十年以后,当他再回去的那一天,却发现,阿婆已经与他阴阳两隔„„这样的故事,难免让人感到心酸和难过,但现实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想,当张辰偷偷离开家里的时候,心里一定有很多的不舍,同时也对自己的这段旅途很迷茫,只能走一步看一步。青春的天真和纯真,让他在城市中碰过壁、被人说过闲话,被人看不起,幸运的是他也认识了真心帮他的人,他在城市中过着冷暖自知的生活„„终于有一天,他疲惫了,想家了,想回家看看阿婆,但当他打开那扇写满岁月的大门,却从门缝中听到阿婆与邻居的对话,他没有勇气走进家门,只能再一次转过身,向城市出发。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这次的离别竟会成为永久的遗憾„„
再回城市的张辰在王教授的帮助下幸运的得到了一份植物园的工作。十年中,他从一个植物园的小员工慢慢升到高级园艺师,但热闹喧嚣的城市生活下充斥着的躁动狂热让他不断地在梦中回到小镇,可总是会在仓促的逃离中醒来。他心中牵挂着:阿婆还好吗?十年后,当他再次回到小镇,打开了那扇梦里出现了无数遍的大门,却发现屋子里空无一人。张辰在街坊邻居的口中得知了阿婆的噩耗,这里的一切其实早已物是人非了„„原以为大山和小镇都是回得去的,原来这只是自己以为罢了。
阿婆的那句“你总有一天会明白的„„”萦绕在心里。镜头里的张辰在山上发了疯似的寻找着阿婆的坟墓,但却发现自己竟然不知道阿婆的名字,找不到阿婆的墓碑„„每看及此,心中不免倍感悲凉。或许是命中注定,在萤火虫的指引下,他终于找到了刻有孝孙张辰的阿婆的墓碑,张辰在阿婆的坟前肝肠寸断。
曾经,从不曾想过,离别竟离自己如此之近,直到这一次,再也看不到阿婆的容颜。
曾经,从不曾想过,自己竟然这般依恋着阿婆,直到,在阿婆坟前悲痛欲绝的时候。
看到这里,我们才明白,原来最珍贵的一直都在我们身边。看到这里,我们才懂得,原来这就是爱,这些自己未曾注意的平凡的点滴才是我们最应该珍惜的。
阿婆去世前,留下了一个小木盒,里面装着张辰儿时的小玩具,小人书、弹珠、用手帕细心包起来的纸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却承载着阿婆对张辰太多太多的爱。看到这样的镜头和情节,心中颤抖的,又何止是主人公张辰。
“停滞的时光”,原来只是自己美好的想像,就像电影中提到的“我曾以为大山和小镇都是可以回得去的,我因此而出走。当我出走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要走到哪里,而我之所以如此坚决地出走,却是因为知道自己可以回到那里。然而,只是我的以为而已。所有的出走都没有归路,就像在那些在夜里的花和草看来,所有的萤火,都是飞不回来的。”
《停滞的时光》是我们80年代一辈人成长历程的缩影,从中我们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足迹,就如最初我们选择离开,“不是为了什么离开,也不是为了离开什么,就是为了离开而离开。”一样。想想你离开了多久?留给家人的时间又有多久?记得自己从初中开始住校,迄今已经九年,在外的时间已远远超过在家的时间,偶尔回家也不过是匆匆而过。总以为就算一切都会变,家也会一直在那里守候着我,却不知岁月流逝,走得太快的我们早已回不去遥远的昨天„„
致我们终将逝去及早已逝去的时光
第三篇:电影《初见》观后感
《初见》观后感
看了《初见》,感慨良久。在成都很多人忙碌着,公交车爆满穿梭于城市各个角落,没日没夜地穿梭着。看旅人过往,兀自穿行在人群里是孤寂的,曾经的守护已经逝去在另一个世界。越是阳光明媚,记忆越不清晰,越是不真实。仿佛脱胎去了,一切轮转,我也变得不是我了,记忆又模糊起来,记忆着的又似别人的事情,而自己却不知所踪了。于是喜欢阴霾天气,人和气候呼应,就好浑噩了。周遭之事却如剧场,自己上演的好像别人的故事,谢幕之后如同道具一般闲置站立,仿佛又到了另一个世界,不断重复着庄生和蝴蝶的旧例。造化偶尔慷慨赐予回头机会时,瞥到的却是许多人和我一样,一样如斯。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光华就这样过去,我们如同从门缝射来的一缕阳光照出的斑驳尘埃,浮浮沉沉。虽然想念你们,而大家都被运命的洪流淹没,一样悲欢逐逝波,初见过往,没有重逢。在玩躲猫猫游戏之时见到的人,可能也是初见,长大以后,却不再有躲猫猫时的群体,只有一个人的战斗。在这个路上有人不肯睡去地坚持,为了所谓的一些东西寻觅着,不肯妥协于消磨。时间又是造物主赐予的最有力的麻醉,帮我们抚平伤痛,而中国的脊梁们却是奋发于自己的运命,团队于自己的伙伴,以坚强的意志和博大的爱,孩子似的爱着想念我们的人和我们所爱的人。他们总是以团体的方式出现,在他们周围总是充满着欢乐自在和感动,正是有了他们才让我们于渺茫中看到了希望,在内心涌动的感激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挚爱,感受到人生是美丽的。
第四篇:观看电影《焦裕禄》之观后感[定稿]
观看电影《焦裕禄》之观后感
观看电影《焦裕禄》,进一步了解了焦裕禄同志的生平和先进事迹,感到很有意义。
从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看,公仆精神是本质,奋斗精神是精髓,求实精神是灵魂,大无畏精神是重要内容,奉献精神是鲜明特征。作为党员要做到:
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始终不渝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何时候都决不犹疑、决不含糊、决不动摇。
二是要坚定宗旨意识,始终与群众心相连、情相依,同呼吸、共命运,做群众的贴心人,做群众的主心骨。
三是要坚定发展方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干事创业热情与科学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把开拓进取与尊重规律结合起来,把抓好当前工作与着眼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焦裕禄精神体现了我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焦裕禄同志当年在烈士们流血牺牲解放出来的90多万亩土地的兰考大地任县委书记,他既是一县之首,同时又是全县人民的公仆。他说:“党把这个县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正是为了这些穷苦百姓,正是为了这些烈士们流血牺牲解放出来的广大人民,他在兰考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植树治沙、脱贫致富,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如今,我们的国家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
1的变化,但焦裕禄同志那种视人民如父母,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的精神仍需发扬光大。
服务群众、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知难而进、敬业奉献“五大作风”,是对焦裕禄同志良好作风的精辟概括,是对我们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的明确要求,既继承了党的优良传统,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当组织上安排焦裕禄同志到环境、条件较差的兰考县任县委书记时,他没有任何抱怨,没有任何要求条件,而是积极主动地投入了工作,很快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为了尽快改变兰考的贫困落后面貌,他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吃苦在前,积极带领兰考人民,同内涝、风沙、盐碱三大自然灾害作斗争,一直坚持带病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可以说,焦裕禄同志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焦裕禄同志对人民群众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他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在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是群众路线践行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就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牢记党的宗旨,立足本职岗位,牢记三严三实,扎扎扎实实工作,为群众搞好服务。
学习焦裕禄精神,就是要大兴服务群众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知难而进之风、敬业奉献之风。学习焦裕禄精神,就是要要加强党性修养,转变工作作风,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命题,探索新途径总结新经验,赋予焦裕禄精神以时代精神、时代内涵,把焦裕禄精神发扬光大。
焦裕禄同志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但他的崇高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亿万人民心中的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的思想源泉。
我们通过学习活动,目的更加明确,为了推进盐山县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我们一定要把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的公仆精神、奋斗精神、求实精神、大无畏精神和奉献精神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果,为盐山县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而不懈努力。
第五篇:《沙漠之花》电影观后感
其实本不知道有这部电影,只是在朋友的推荐下一不小心地看了,看完之后,有心痛,有敬佩,总之,百感交集,很喜欢,然后又情不自禁地把她介绍给了好朋友。说实话,很值得一看,因为它实在是传统与时代的一次真正较量。
《沙漠之花》讲的是女主角华莉丝不甘心嫁给一个年长的牧民,在夜里瞒着妈妈偷偷跑了出来,走了很多路,沿途经历了很多风险,最后流浪到了美国;最后由于自身条件好,被发掘为模特。但是女主角内心深处却是因为自己民族的传统风俗所不解,她要呼吁,为深受折磨的妇女们呼吁:破除割礼传统。站在演讲台上,她是世界上第一个站出来说出“割礼传统”的人。
华莉丝,前半生充满了悲剧,四岁时就被父亲的朋友奸淫,五岁时被迫接受了数年前已经夺去她亲姐姐生命的女性割礼。十二岁时为了五头骆驼被父亲嫁给六十岁的老叟,赤脚逃婚在沙漠中差点成了狮子口中的食物,当饥饿与口渴像暴风雨般袭来的时候,她凭着坚强的意志走出了沙漠,而艰苦的跋涉也给她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一道道深深的伤痕,这些伤痕吓坏了后来的同台模特们。她到了美国后做过菲佣,那时候还不会说英语,这给她的生活和工作都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不过幸好有她的好朋友给予帮助。
看完《沙漠之花》,开始时对主人公无限的同情,同情她那悲惨的命运,有着牢不可破传统思想的妈妈;当她在满是裂痕的沙漠上疯狂地逃跑,干燥的空气风干了她的嘴唇时,我对她油然而生无尽的敬佩,她是一个勇于反抗压迫的斗士,如此地坚毅。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身无分文的她该是经历了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虽然她的成功确有很大的机遇,但她的执着勇敢勤奋也是不可忽视的。成名后,面对这么丑陋的礼俗,为了不让更多的非洲妇女再受如此的折磨,她勇敢地站出来讲述自己割礼的经过,这一声呼唤拯救了多少深受礼数迫害的非洲女子。
但全剧最值得让人深省的是非洲那种残酷的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汹涌澎湃灌溉全球的时候,很难想象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还存在这样惨无人道的礼数,但我相信,随着社会对人权的重视,人们一定能脱离这种残酷的苦海。
沙漠之花,凭着勇敢、智慧、执着,让我们看到了沙漠里的希望。但更重要的是,她颠覆了一种文化,一种摧残人性的文化!
电影《沙漠之花》赏析
其实本不知道有这部电影,只是在朋友的推荐下一不小心地看了,看完之后,有心痛,有敬佩,总之,百感交集,很喜欢,然后又情不自禁地把她介绍给了好朋友。说实话,很值得一看,因为它实在是传统与时代的一次真正较量。
《沙漠之花》讲的是女主角华莉丝不甘心嫁给一个年长的牧民,在夜里瞒着妈妈偷偷跑了出来,走了很多路,沿途经历了很多风险,最后流浪到了美国;最后由于自身条件好,被发掘为模特。但是女主角内心深处却是因为自己民族的传统风俗所不解,她要呼吁,为深受折磨的妇女们呼吁:破除割礼传统。站在演讲台上,她是世界上第一个站出来说出“割礼传统”的人。
这部电影开始由两个截然不同的画面组成,刚开始讲述非洲游牧民族落后的的生活,而后,镜头切换成伦敦的现代化都市中,中间没有任何过渡,似乎不太衔接,但这正是为下面主人公的回忆埋下伏笔,我认为这是导演高超手段的一点。
我认为该部电影似乎在反映两个主题,一是,反映非洲封建、落后而又惨绝人性的女性割礼传统,此方面为本部电影的核心主题;同时,也反映了主人公华莉丝的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奋斗历程,此方面,表面上虽没有太多的刻画华莉丝本人自己艰苦的奋斗历程,以及大红大紫后的华丽生活,而是更多的以她身边收留她的人、餐馆发觉她的人唐纳森、以及模特公司的老板等人的客观上的帮助来衬托她的成功,但是,影片从始至终却在主观上力求反映促使华莉丝成功的原因是她那种勇于反抗压迫的斗士精神,比如,逃婚、一个人穿越沙漠、去伦敦做佣人、把曾受到的割礼术让好友看、到医院接受手术、拍写真集……,如果说反映非洲封建、落后而又惨绝人性的女性割礼传统,此方面为本部电影的核心主题的话,那么华莉丝则是个人奋斗历程则为这一主题的支点,导演多么诡异而又深刻的手法啊!
看过了这部电影,我不仅仅是被感动了,不仅仅赞赏导演的拍摄水平,而更多的是他成功地把非洲存在的问题以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是割礼导致了非洲的落后,还是非洲的落后诞生了割礼?这是值得每个人反思的,不仅仅是非洲人。
沙漠之花的艰苦历程,不仅反映了非洲的落后现状,反映了索马里的**频繁,同时侧面烘托了世界人对非洲人的漠视--这不仅仅是非洲的问题,也是世界的问题。
我想,世界是一个大家庭。我们要团结一致,和谐共处。最后,但愿这部电影给人反思的同时,使感动化为行动,不论你是谁,也不论你是什么职业的人,只希望我们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非洲、完善一个美好的世界!